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

白居易《长恨歌》诗详解

(中国太原)靳极苍

一、作者介绍·题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先世居太

原,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

新郑,父季庚,早年卒于襄州别驾。这就是

说,他出身于小官吏的家庭。所以,他自小

就有仕进的思想,是很自然的。他少年时,

正值藩镇混战,为避难流浪于江南的苏州、

杭州、越中,后又到长安符离、襄阳、宣城

等地。这就是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一

定很深地体味了民间的疾苦和当时行政的得

失。所以,他提出文学主张:“唯歌生民

病。”政治主张:“用正人远佞幸。”这都是和他的生活阅历有关系的。但“居易鄙人也,上无朝廷附丽之援,次无乡曲吹嘘之誉”(《与陈给事书》)。情形如此,要想仕进,只有由科举一途了。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十五六始知进士,苦节读书,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果然功夫不负人,二十七岁时,他考取了进士。当时,他是很得意的,他在《及第归觐留诸同年》诗中说:“二十常苦学,一朝谬成名。”然而,他并没有

得到官职。于是,他又参加了拔萃科****。及第后,才授为校书郎。元和初,他又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对策激直仅列四等,授盩厔尉。这就是说,他由中央被外放到外县去了。尉这个官职,只是管捕盗贼察奸宄的县级辅佐官。这实是对激进作者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他作《京兆府新栽莲》诗说:“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在这里,他却幸运地结识了陈鸿、王质夫这两个爱好文学的朋友,并在他们的怂恿下写了这首《长恨歌》。

由上看来,他写《长恨歌》时的心情是这样的:一、对弊政有些认识;二、对佞幸有些认识;三、心有委屈。认为自己尽忠竭智,却反被外放,所以极不满意时政,极不满自己的处境。这些因素会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在《长恨歌》中呢?****是:很可能。

白氏类分其诗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自作解题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敏,仆虽不敏,常师此言。……谓之讽谕,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独善之意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非平生所尚者……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以上引见《与元九书》)由此可了解两个问题:一、作者主观要求的并不就是客观所重视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相矛盾了。二、《长恨歌》作

者自己把它列之于感伤类诗中,没把它列在讽谕、闲适两类里,那就是没有把自己“兼济”之志,“独善”之义寄寓其中,而只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伤感诗了。作者自己这些话很重要,很可作为理解评议《长恨歌》的参考。当然,这也只能看做是作者本人的主观愿望,还必须依作品的实际,才能决定。

作者怎样对待“时之所重”的《长恨歌》呢?元和十年他与元九诗说: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娉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又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未戏赠元九李二十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这类材料,还可有些,但仅此就可看出,白氏也是以社会上爱他的《长恨歌》为光荣的。而自己也称“一篇长恨有风情”,以为是可以“气粗言语大”的。这对作者的重讽谕、闲适诗,而轻感伤诗来说也是个矛盾。由上可知,作者自己对《长恨歌》

的认识,就有两重矛盾:分类上虽轻它,社会上却重视它,他也以为荣,他自己也称赞此诗“有风情”、“近正声”。“有风情”,就是有“国风之情”,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这又是作者依客观效果,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了。总之,是矛盾。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长恨歌》本身。

二、概述

全篇一百二十句,八百四十字。可算是一首长歌。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自开始“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共三十句。主要是说篇中两主人公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的由来、相爱的实际和相爱所达到的程度。但主动的是唐玄宗,一切都是由他发起发展的。杨贵妃仅以自身的美和自身的媚获得玄宗无以复加的宠爱而已。作者的写作态度,依作品实际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用的欣赏口吻;“御宇多年求不得”,是你为着急的口吻;“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代为庆幸的口吻;“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是“天实为之,非人力也”的口吻;“回眸一笑”两句是对贵妃之美的很典型的形象写法;“春寒赐浴”四句是贵妃因美而受恩泽的情况;“云鬓花颜”十句是贵妃承恩泽后受宠的几项典型事例;“姊妹兄弟”四句是因宠贵妃而旁及的恩泽并因此显示出宠爱贵妃达到的程度;“骊宫高处”四句,是对玄宗前面宠爱贵妃行动的总结性概括。其中“从此君王不早朝”和“尽

日君王看不足”两句,都必须以文学笔法目之,是两句形象语言,形容玄宗对贵妃的宠爱竟达到了重女色大大超过重朝政、重国家的程度,以至于全天在看还看不够,可谓爱到了极点。由此可见,白氏这绝不是纪实,而是在以他俩的情况为基点,创作的一个极情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这和开始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同样是以情为主的情笔、诗笔、文笔、绝没有一点史笔的味道。有些人认为这两句“不早朝”、“看不足”是寓有贬意的,这是用史笔来看这两句的。这就是观点上的错误了。文学理论,是对既有作品的理解和说明,是先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后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的。“至情”和“纯情”的作品,在文学理论上有论述,这是有根据的。这种作品就是这种理论的根据。千百年来,对这篇伟大作品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在于文笔和史笔的不分,纪实与创作的混淆,极可感概。谁都知道,在理论上,有纯情至情作品的说法,而对纯情至情的作品,却偏偏要以实论之,真是奇怪。“杨家有女”、“养在深闺”、“一朝选在君王侧”也不是实际。所以说这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是用的文学创作笔法,而不是记实的史笔。以下“回眸一笑”、“金屋妆成”等,全都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是创作,不是亲身见到而记的实事。此而不知或以实求之,就太不合于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了。

以下自“渔阳鼙鼓动地来”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叙述马嵬坡事件的产生、实况和后果。也是以

玄宗为主的。你看,事件的产生只用了六句,“渔阳鼙鼓动地来”到“西出都门百余里”。事件的实际也只有六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到“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完全是被动的。“黄尘散漫风萧索”到“夜雨闻铃断肠声”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一;“天旋地转回龙驭”到“东望都城信马归”六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说法之二;“归来池苑皆依旧”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十八句,是马嵬事件后果的形象的说法之三。共三十二句,分三个层次,用三种形象描写马嵬事件的后果。主人公全是玄宗。无论叙述事件的产生,还是叙述事件的实际,大都用的是文学语言、形象语言,而不是直白地记述实事的语言。你看“宛转蛾眉马前死”哪里是事实?事实是《旧唐书·杨贵妃传》上所说“帝不获已,与妃诀,遂缢死于佛室”。“花钿委地”是更加重写贵妃死后惨状的形象,也不可能是实际。“黄尘散漫”、“蜀山水碧”也都是文学上用景表情的形象语言。“归来”以下十八句更全是描写抒情的文学语言。总看这三十二句,全是描写的形象语言,全是作者创造的形象语言,当然也都是文学之笔而不是史笔。

“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在地愿为连理枝”共四十四句,为第三段,主要说的是“海上仙山”中的事情,全是想像虚构的事故,没有一句是纪实的。这一部分,历来都以为是白氏自创;但前于他二十年的李益(生于玄宗天宝年间,白居易则生于代宗年间),在《过马嵬》之二上说:“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

方士问蓬莱。”是写道士访蓬莱,可见当时已有此传说?潞琛冻

?***性故事。所以,以史实评《长恨歌》是错误的。“临邛道士”四句,是事故产生的缘起;“排空驭气”四句是事故产生中的屈折,“忽闻海上”以下十八句,是道士对“海上仙山”事故的叙述。全是用的想象的形象语言。你看“揽衣推枕起徘徊”多形象;“云鬓半偏”六句,使人如见。“钿盒金钗寄将去”,很显然是应上“花钿委地”两句的,是作者虚构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四句,看似事实,而实在是《孔雀东南飞》结尾的翻新,是唐****中习用的笔法,自然也是虚构的。至于全篇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作者对全部事故的总结语,是作者感其事而寄予同情的话,也正是作者之所在和歌咏此事故的目的。全诗以此作结,也以此点明写作的主旨。《长恨歌传》“(王)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

4

?br> 总全诗看来,第一部分发生在宫中,重点是骊山宫中,第二部分发生在马嵬坡;第三部分发生在海上仙山。第一部分说两人爱情的发生发展,以玄宗为主。第二部分说两人爱情的变化,也是以玄宗为主。第一部分重在外形

的描述,第二部分重在深情的刻画。第三部分是两人爱情的神化、纯化,是以贵妃为主的。这部分全是想像虚构的,而却是全诗的重点。依上,我们肯定地说,《长恨歌》是以李杨事件为基点、为素材,创造成功的一个诗歌体的****类小说。以这个观点看,它和屈原的《离骚》是完全相同的,它们是中国诗坛上的双壁。屈原的创作《离骚》,就是以自己为基点,想像着像自己这样的人,在那样条件下,会有什么事故发生、发展,以至最后会有什么结果。《离骚》也是文学作品,也是由创造产生的,不是使用的史笔,而是使用的文学笔法。正因为对《离骚》这个客体本质?*

А

?br> 现在,就以这个观点来详解《长恨歌》的全篇吧!

三、详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单看这两句,可能有多种讲法,如:这是意存讽刺、揭发、贬抑等等。因为“好色”无论如何不是件好事,而“思倾国”讲作思美人还好,要讲作想把国家“倾”了,那还了得。但结合下边“杨家有女”几句,可见是代为庆幸的意思,连同全篇对玄宗的“好色”的描写,全没疵议之处,而且都是盛赞其爱情的深挚。因而可明确知道,作者是以欣赏的口吻说第一句,以同情的口吻说第二句,以庆

幸的口吻说第三、四句的。文学作品,是个整体。词和词、句和句是互为作用,而各在具体地方见意的。这样通上贯下看来,就该认为,这句是作者取其特点,以欣赏的口吻说出的。解此不顾彼,解前不顾后,绝不是解释文学作品的好方法。当然,“好色”和爱情并不是一回事,而这里是因“好色”引起而成为爱情的。这样在事实上来说是可能的。而这篇的实际,也实在是起于好色,而终于成为爱情的。

“汉皇”有人解为汉武帝,以为是用汉武帝影射唐玄宗,是避讳。说此诗作于玄宗五世孙宪宗时,不得不如此。这话看似有理,实是不对的。因为汉武帝并没有“思倾国”的事实。他几岁上就由他姑母馆陶公主把阿娇许给他,“金屋藏娇”就指此事,可见是个美人。即位后,又由平阳公主献给他卫子夫,所谓“独不见卫子夫霸天”,可见也是个很美而且很受宠的人。不久李延年又通过“北方有佳人”这个歌把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引荐给他。不久,又有河间地方推荐给他拳夫人,也是个很美而受宠的人,他哪里用得着“思”呢?又哪里是“求不得”呢?可是唐玄宗却真的“思”来、“求”来,《旧唐书·杨贵妃传》:“开元初武惠妃特承宠遇、故王皇后废黜,二十四年(当为二十五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长恨歌传》:“先是元献皇后,武淑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可见玄宗是真的思来。又《旧唐书·杨贵妃传》:“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

宜蒙诏见。”《长恨歌传》也说:“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可见玄宗真的“求”来。而且玄宗和贵妃这件事,当时已成为广泛流传的佳话,所以《长恨歌传》上说“话及此事,相与感叹”。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元稹、杜牧、李商隐等都曾以不同的态度予以歌咏。所以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唐人竟以太真遗事为一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对一些具体有关的事可以隐讳,对这两个人相爱的事何曾隐讳来?又何必托之于汉武呢?并且第三句就明说:“杨家有女”又何曾隐讳来!而在叙述世人皆知的玄宗爱贵妃的具体情事之后,诗上明白地说:“闻道汉家天子使”,为什么称为“汉家”呢?依歌作传的陈鸿,在《长恨歌传》上第一句就是“开元中”,为什么明明写出“开元”这一时间来呢?可见,避讳之说是说不通的。原来,因汉时国势极强,威震遐迩,所以外人多称中国为汉,久之,汉人也以此自称。唐开元之强盛,类于汉时,所以唐人也多以汉自称。比白氏早些年的高适,在所作《燕歌行》序上说“开元二十六年”,这点明是唐时,而诗上却说:“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不明明称唐为汉么?李益《过马嵬》,“汉将如云直不言,寇来翻罪绮罗恩”,也很明显是称唐为汉了。唐人习称太宗为文皇(《旧唐书·太宗记》:“百僚上谥曰文皇帝。”现在流行的《圣教序》一开始就称为“太宗文皇帝”),开元时国势极盛,因此,比于汉之文帝武帝,于是称玄宗为武皇、武帝、

汉皇等。如王建《霓裳词》:“武皇自选西王母,新换霓裳日色裙。”又王建《过绮岫宫》:“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饮春风。”张祜《华清宫》之四:“武皇一夕梦不觉,十二玉楼空月明。”张籍《华清宫》:“武帝时人今欲尽。”……都是明明指的玄宗,所以称唐为汉,称玄宗为汉皇、武帝、武皇等,是对玄宗的尊称或通称,绝不是什么避讳的问题。“重色思倾国”,是这个汉皇的特点,以此为特点,而以欣赏口吻出之。可见,这是作者的作意所在,体会全篇,更可见这解法是合于作者的作意和全诗的实际的。

“御宇多年求不得”,承上开下,是一个同情口吻。但这并不是实际。因为过去有宠人,却没有求;这次求也为时不多,而且得了。所以“多年”之说,非实,“不得”之说也非实,这样写只是作者对他表同情,只是用这句承上而开下,是文学上的一个承转笔法。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并是不事实,《新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甲子,幸温泉,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南部新书》也说:“杨妃本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度为道士入内。”《长恨歌传》:“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太真外传》也说:“(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所以,李商隐《骊山有感诗》说:“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他的《龙池诗》也说:“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

沉醉寿王醒。”《唐大诏令集》更明确说:“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遣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李林甫,副以侍郎陈希烈,册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琰)长女为寿王妃。”可见,杨氏先为寿王妃是事实。白氏对此绝对知道,而又为什么偏偏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已知他们的后果,因而以同情的心情要把他们写成一对极为引人同情的牺牲者,创造成为文学作品中爱情悲剧的典型人物。这是以情爱为主而进行创造的。我这样说,不仅就这诗来说,该这样理解,就是就其写作动机来说也是这样的。你看《长恨歌传》上说:“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这不就是同情他们么?王质夫求作者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这不是以情为主,使用的诗的笔法么?质夫还说要他“润色之”,这不是让他虚构些么?既然是以情为主,不以事为主;以诗笔润色之为方法,不以纪实为要求,不就是要作者进行创造么?两个光照古今的纯真爱情牺牲者的典型人物,就这样成功地出现了。要是一开始就说玄宗抢了自己儿媳做老婆,哪还怎能引人同情呢?而且“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汉乐府语)是常理,若说她嫁寿王,在创作至情上也是不方便的。所以《长恨歌》上的李杨只是以实际的李杨为基点、为素材,创造成功的文学作品上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不是李杨二人的原样。史笔、文笔于此也就可以分别清楚了。赵与时《宾退录》九,说:“白乐天《长恨歌》书太真本事详矣,殊不为鲁讳。然太真本寿王妇,顾云‘杨家有女’云云,

盖宴妮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这说法看似有理,可是“但传《长恨歌》”的陈鸿为什么却明明写:“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呢?可见,是史笔、文笔的不同,不是什么讳不讳的问题。赵氏首先说“书太真事详矣”是把《长恨歌》看同记事,所以有这样不适宜的称赞。

可是,就是因为《长恨歌》中说了:“深闺”“人未识”,曾引起了一桩公案,竟有人说杨氏是以处子入宫的。宋人张俞《骊山记》发之于前,清人朱彝尊、杭世骏等应之于后。朱氏更用所谓考证的方法,持之甚力,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给予了铁证的反驳,这问题才算解决。这和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上为李清照改嫁事翻案一样,乱一阵也就完了。对《长恨歌》所以有以上这样那样的说法,主要是没有把它的性质(即文学创作,还是史笔的纪实)认识清楚,造成文笔和史笔的互相混淆。

我还可以再进一步说,白氏这写法,实仿于汉代李延年的《李夫人歌》。《李夫人歌》曰“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白氏这儿说“养在深宫人未识”,也是“遗世而独立”之意,笔法相同。《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曰:“本以倡进”。“倡”能“遗世而独立”么?个中道理,和贵妃已为寿王妃,绝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一样的。李延年为什么那样作歌,为的是要武帝爱她,白氏为什么这样写,是为求得人们同情她。作者为创造一个典型形象,不知耗费过多少心血。典型环境好创

造么?典型人物好创造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好创造么?作者千辛万苦地创造成功了,而以实求之,以俗视之,心血全白废了,良可慨也。焚琴煮鹤,以实论《长恨歌》者,可以休矣。

天生丽质难自弃,朝选在君王侧——前一句该作“天生丽质天难弃”,蒙上省一天字。这里把“选在君王侧”归之于天,也不是史实,因为新旧唐书和陈鸿传上,都明明说:“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诏高力士潜搜外宫”等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和上句一样,是为美化他们,更说是天实为之,以便于把她创造成为爱的典型人物。假设说出她是潜搜得来的,怎么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呢?正是为这一目的而使用了这样的创造笔法,即文学笔法,亦即王质夫所要求的“润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很典型的天生丽质了。“回眸一笑”,就是在君王看她时,她给予了回看,更在回看转眸时,报以一笑。这“回眸一笑”表现着千娇百媚,在玄宗眼里,六宫中全部美女,都显得没有一点颜色了。“回眸”这形象,无疑产生于作者的构思,而不是亲眼看见,所以是创作的典型形象,是使用的文笔。“六宫”句,是获得君王宠爱的程度形象,是夸张的笔法。“眸”,为眼中瞳人。《孟子·离娄》“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六宫”,指后妃们的居住处。“粉黛”,妇女们的化妆用物,这里是妇女的代称。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或作暖)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

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春”是时间。“赐浴”是事情,就是让她洗澡。“华清池”是地方。池中的水很温暖,而贵妃的身体却像凝结了的脂油一样白净细润。“温泉”对“凝脂”,真怕融化了。所以接下说“侍儿扶起”,不扶就不能起了。“娇无力”,真是柔态美所见。这两句的用字,实在到了绝妙的境地。这就是说,她本质美(凝脂),更加一形态美(娇无力),于是受到了皇帝的极度宠爱,而使之“承恩泽”了。“承恩泽”,就是同居,为招高皇帝的身份,所以这样措词。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如云之鬓,如花之颜,再加上金步摇首饰和美的动态,当然更美了。于是得以和玄宗在暖暖的芙蓉帐里共度一刻千金之宵。按诗之所写,这事情发生在骊山温泉宫。据载,唐玄宗是每年冬季才到骊山的,所以,“春宵”的“春”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宵之可贵的一种形容。苏轼咏春夜诗云:“春宵一刻直千金”正可解此。南朝鲍照诗云:“奉君七彩芙蓉之羽帐”。《成都县志》云:“五代时,蜀主孟昶曾以芙蓉花染缯为帐,名芙蓉帐。”所以,“芙蓉帐”该是极华美、多纹彩的帐子。“云鬓”源于《诗·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如云”是形容发极多。“金步摇”,《西京杂记卷上》云:“赵飞燕为皇后……有黄金步摇。”《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杨太真外传》:“上又自执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至妆阁亲与插鬓。”

春农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宵”,即上所说芙

蓉帐里所度的如春之宵。“苦短”,是度春宵的当事人苦其短。“日高起”,也是说当事人日高才起来。日高时才起来,当然也就不能早朝了,因为早朝是在天明时候,所以,“芙蓉帐暖度春宵”,是对贵妃宠爱的形象,“不早朝”,是对贵妃宠爱的程度。有人以为这其中寓有讽刺,讽刺玄宗贪恋女色,讽刺贵妃迷惑玄宗,这又是史笔的观点了。须知,这是作者站在情爱的立场上写情爱,一切是以情爱为主,是以塑造一对情爱至上者的典型人物为目的的。我们怎样评《西厢记》的主人翁?我们怎样评梁山伯祝英台?我们怎样评以爱情为主的所有中外名作?文学是在创作典型人物,各种类型的典型人物,**观点,在这种地方是无能为力的,史笔的观点也是无能为力的,对此不分别清楚,就根本不能评议文学作品。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君王不早朝”了,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宠爱杨贵妃了。她也就时时在承欢侍宴,没有闲暇的时间了,怎么没闲暇时间呢?因为白天从皇帝春游,每夜就是她一人侍寝。后宫里经挑选而来的美人很多,多到三千人,可是该给三千人的宠爱却全放在贵妃一人身上了。因为这样,所以她就只有在金屋里妆扮,妆扮好了来侍夜。先在玉楼里侍宴,宴完了,乘醉和皇帝同寝。“侍夜”“和春”异辞同意。“承欢”两句是概述,“后宫”两句是夸张。“金屋”两句是具体的典型事例。这就把玄宗的宠爱贵妃和贵妃的

受宠爱,写到只有他们这样的特殊人,才能有的典型高度,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这一部分,是塑造两人爱情的最高潮,也是作者的艺术造型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就真的创造成功了典型环境中的两个典型人物,即两个相爱的典型人物,文学作品上以爱情为主的作品,就是要创造这样人物的,这和以战争为主,用各种事例塑造英雄人物一样。不体会作者作意,不理解各种笔法的不同运用,就没法理解文学作品,对以历史人物为素材的文学作品,更必须有这种明确的认识。

“金屋”,见前“金屋藏娇。”“玉楼”,《十洲记》云:“昆仑有玉楼十二。”“金屋”、““玉楼”,都指华贵的房子,这时指宫殿。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这是极言贵妃受宠,因泽及于家庭。“列土”指割土地分给诸侯王等高位。贵妃大姐封韩国夫人,二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叔伯兄弟杨銛官鸿胪卿,杨锜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跃升为右丞相。“可怜”就是可羡慕。“光彩生门户”,就是说因为她受宠,连她家的门户都显得很光彩了。《长恨歌传》中“看女却为门上楣”即此意。“楣”,门上横木,是最显眼处。《尔雅·释宫》:“楣谓之梁。”世人谓门第曰门楣,“光彩生门户”,也就是门第抬高了。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说以上情形在社会

上的影响,以具体显示贵妃受宠爱达到的程度。当时有两首歌谣:“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这和《史记·外戚世家》中歌卫子夫者很相似,歌云:“生男无喜,生女勿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是特别标出骊山宫来,因为二人相爱的事,传说中都集中在骊山宫中。“高处”的“处”,读第三声,是说骊山高高地处于青云之中。因为它高,所以在那里作乐,风吹飘远,不管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仙乐”,即极好的音乐。这两句是概说,下句是歌乐的具体情形。“缓歌慢舞”,指边歌边舞。“凝丝竹”,即丝竹所奏的乐,因配合歌舞的“缓”和“慢”,都凝结住了。就是说暂时的停止了。“缓歌慢舞”的人,可以是宫中歌伎,也可以是贵妃自己,《旧唐书·杨贵妃传》:“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这里以歌舞者为贵妃较适宜,因为这里重点是写贵妃。贵妃“缓歌慢舞”,丝竹随之凝结,君王也入神了,以至“尽日看不足”。“尽日看不足”,是较“不早朝”更高的一个宠爱贵妃的形象,真可谓宠爱极矣。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玄宗宠爱贵妃的由来,宠爱的实际,以及宠爱所达到的程度。“尽日君王看不足”,就是达到了极度的典型形象。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物极必反,事理之当然。

故事到高潮,必须改变,也是文学写作的必然规律。皇上因“尽日看不足”,不但不早朝,而且完全委政于丞相李林甫和杨国忠,于是国政完全不可问了。元稹《连昌宫词》:“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知名,依稀记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正是那时的实情。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造反了。他造反的战鼓声,在那已长久太平的时代,显得惊天动地。《旧唐书·安禄山传》:“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通鉴·唐纪三十三·天宝十四载》:“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这才把皇帝从“尽日看不足”的享乐中惊醒过来。《霓裳羽衣曲》,在这里代表享乐,代表对贵妃的“看不足”。天宝元年,河北道的蓟州改为渔阳,管辖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为安禄山。“鼙鼓”,古代军中的战鼓。关于《霓裳羽衣曲》,自来说法很多。《太真外传》云:“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原注曰:

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儿山时,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阴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又《通史》云:

罗公远偕玄宗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素练宽衣舞于广廷。上前

问:“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上密记其声调……旦谕伶官依其声词,作《霓裳羽衣曲》。

又《唐书·礼乐志》:

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

像这样的说法,还很多。宋·王灼《碧鸡漫志》所论颇精。近年日本人远藤实夫《长恨歌之研究》对此也征引颇详。总之,它是个歌舞曲的名字,玄宗、贵妃都极爱它。两人的故事,已成为佳话,所以对这个曲子,人们也津津乐道。到宋朝欧阳修作《六一诗话》时还说:“《霓裳羽衣曲》,今教坊尚能作其声,其舞则废而不传矣。”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九重城阙”,指京城,言其宫殿重重极为深邃。“烟尘生”,是极乱的形象。“千乘万骑”,指扈从之盛。“西南行”,指逃往四川。按“烟尘生”、“千乘万骑”,都是形象语言:前一形象是乱极,后一形象是扈从之盛,都是文学语言。若以实论之,则形象全非;以实解之,则意义全非。如《幸蜀记》:“上遣中使曹仙领千人击鼓于春明门外,又令烧闲厩草积,烟焰燎天。”《考异》驳之曰:“按贼陷潼关,銮舆将出,人心已危,岂有更击鼓烧草以惊之?”“千乘万骑”也不合于实际,据《玄宗纪》云:扈从极少,“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妃主、皇孙以下多从之不及”。《通鉴》二一八“选闲□马九百余匹,外人皆莫之知”。唐·李繁《邺侯家传》(见《玉海一三八“兵制”》)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

白居易《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白居易【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分类标签:爱情诗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注释】:金屋:给所宠爱的女人居住的华丽房子。骊: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建有供玄宗游乐的华清宫,内有华清池温泉。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又称剑门关。马嵬坡:在今陕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白居易《长恨歌》的读后感

白居易《长恨歌》的读后感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

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即男女私情。《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全诗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开头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寻找。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杨贵妃托物寄词,又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长恨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于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长恨”为中心,篇幅很长。抒情成份很浓,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及它的悲剧结局。诗人从批判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诗人将爱情故事写得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全诗荡气回肠、情节曲折,散发着浪漫主义的光彩,不愧为千古绝唱。

长恨歌白居易解析

长恨歌白居易解析 导语:这首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 的叙事诗,以喜剧始,以悲剧终。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长恨歌 白居易 解析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长恨歌白居易解析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 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长恨歌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其中开头八句写杨贵妃的美貌和被唐明皇所求得。明是唐皇而诗中却说“汉皇”,这是唐朝人由写古题乐府留下来的习惯。倾国:指倾国倾城的美女。御宇:指作皇帝,统治天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十八句,写杨贵妃的受宠和由此形成的杨氏家族的豪贵。华清池:在今西安市东临潼县南的骊山上,上有皇帝的行宫,以温泉闻名。凝脂:比喻人的皮肤洁白光润。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废政事。“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贵妃被宠的程度,简直是形影不离。接着作者又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贵妃一人受宠,杨氏族门立刻权势逼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几个姊妹都被封为大国夫人,争权斗富,不可一世。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的这桩事。皇帝后妃也是人,也有情欲,这点与平民没有区别;但是皇帝手中有无尚的权威,他的情欲往往和这种无尚权威的运用密不可分。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效果与平民大不相同了。好色并不是了不起的罪过,但由好色而导致滥加封赏,使坏人窃弄权柄,紊乱朝纲,这就离亡国灭家不远了。所以我们评论帝王的爱情一定不要离开他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及其社会效果。“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四句又和前面的“从此君王不早朝”相呼应,进一步描写唐明皇的迷恋声色,荒政误国。唐朝统治者这种豪华奢侈的生活,是建立在残酷地掠夺劳动人民,使劳动人民陷于极度贫困的基础之上的。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描写了一段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上的享乐生活后,接着说:“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又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伥难再述。”正是因为统治集团如此昏庸腐朽,阶级矛盾又如此尖锐,所以当安禄山这个大野心家一旦发起叛乱,唐王朝这座炫人眼目的金字塔立刻就倾倒崩溃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鼓:军中使用的乐器。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安禄山发动叛乱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霓裳羽衣曲:舞曲名,开元中来自西凉。据说唐明皇曾亲自对它进行过加工润色,并为之制作歌辞。杨贵妃进宫后,善为此舞。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为第二段,写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其中开头十句讲马嵬驿兵变。九重城阙:指首都。皇帝的宫庭有九道门,故称皇宫曰九重。烟尘:指敌警。千乘万骑西南行:指唐明皇等离长安往四川逃跑,事在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翠华:指皇帝的仪仗。西出都门百余里,其地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六军:古称天子的军队,这里指唐明皇的卫队。不发:不再继续前进,这里即指兵变。当时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个姊妹,又逼着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花、翠翘、金雀钗、玉搔头:都是杨贵妃头上的饰物。“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八句写唐明皇在前往成都的路上以及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杨贵妃

(完整版)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注释

《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注释
》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 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 剧。下面是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 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陈才智 题解 这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白居易时年三十五岁,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一天,他与在当地结识的秀才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五十多 年前的天宝往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让三 人不胜感慨。他们惟恐这一希代之事,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王质夫 遂提议,由擅长抒情的白居易为之作歌,由陈鸿为之写传奇小说《长 恨歌传》。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白居易由此被呼为“《长 恨歌》主”。 句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汉皇爱好美色,想得到绝代佳人,做皇帝统治天下多年,却一直 找不到最理想的美人。开篇两句看似寻常,含量却极大。作为一国之 君,不“重德思贤才”,却“重色思倾国”,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只 七个字,就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确定了全诗情节发展方向。“倾 国”一词,本来指能够使全国人为之倾倒的美色。《汉书·孝武李夫 人传》载,李延年向汉武帝引荐李夫人时,曾歌曰:“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 再得。”但在这里,后人读出了它的另一重意义:“思倾国,果倾国矣!” “汉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这里借指 唐玄宗李隆基。本诗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只开头一句以汉 代唐,其它地名人名大都是实的。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出落成人,娇养在深闺里,无人有幸相识。 “杨家”,指蜀州司户杨玄琰家。杨家有女,小名玉环,蒲州永乐(今 山西芮城)人,自幼由叔父杨玄珪抚养。开元二十三年(735),杨 玉环十七岁,被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妃。二十二岁时,玄宗 欲纳为妃,慑于公媳名分,将其度为女道士,住太真宫,道号太真。 二十七岁,玄宗册封她为贵妃。 白居易将杨玉环写成以“处子”入后宫,有人以为这是“为尊者讳”。其实不然。白居易并非单纯地批判李、杨的爱情,他是要让他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600字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600字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恨歌》出自白居易笔下,描写着一段传奇而又有着无限伤感的悲剧爱情,是一篇叙事诗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600字一作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谓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现实主义的笔,写出了多少个凄冷的场面,敲响了一次又一次警钟。他的《长恨歌》,可谓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诗以喜剧开头而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这首叙事诗的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

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我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转教小玉报双成。

长恨歌语言赏析

长恨歌语言赏析 《长恨歌 》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于元和元年(806), 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 周至)任县尉。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长恨歌语言赏析,欢迎参考! 长恨歌语言赏析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一般说来。“恨”指怨恨。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

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杨贵妃的死是一种“替罪羊”式的牺牲,是杨贵妃用她的牺牲交换了自己的角色(皇位)。诗中写玄宗的相思之苦,实际上是写玄宗给杨贵妃造成的悲剧为他灵魂深处带来了一系列缠绕不解的复杂矛盾和难以言说的悲苦。他得到了最美的美人,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获得了最宝贵的爱情。然而他又亲手葬送了他最宝贵的爱情:他最爱她。然而他又不能不杀死她:他“亲手”杀死了她。又处于无限的思念、悲哀、痛苦之中。这样,他不能不恨自己,痛恨、忏悔、谴责都是这“长恨” 的内容。 二、“长恨”选映着诗人自身情殇的苦闷和惆怅 “诗言志”又“诗缘情”,《长恨歌》中又有诗人的“长恨” 之情。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隐士王质夫同游陕西周至县仙游寺。与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杨贵妃当年香消玉殒的马嵬坡。马嵬坡曾一杯黄土埋葬了绝代风华,也埋葬了盛世繁华,曾为前朝隋文帝避暑

古诗文《长恨歌》赏析

古诗文《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 唐朝: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白居易 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恨歌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

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时年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长恨歌》共分四大层,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作者用了隐喻的笔法,这也是唐朝诗人惯用的写作笔法,应为唐皇帝与汉皇帝在重色这方面有一样的癖好。这一段写的就是玄宗皇帝重色,而且整日沉迷于美色中,连早朝也不上,误国误民,还将贵妃的亲戚也分侯赐爵。第一层揭露了玄宗的荒淫无度,但是没有直接的写,只是一般的叙述。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是因为重色而导致的安史之乱,玄宗皇帝出逃,贵妃被赐死。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在描绘贵妃死后,玄宗皇帝朝朝暮暮的思念贵妃。生死两重天,但是思念却不能截断,“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叫人如何不泪垂“,描写的就是君王对贵妃的思念,把爱情歌颂的那样的淋漓尽致。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的是贵妃在思念君王,在得知皇帝派使者到来时,“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体现出贵妃的思念之情的深切。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几种争议: 一说:“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歌颂了人类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颂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 二说:“主要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迷不悟” 三说:“诗篇一开头,对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谴责的。但发展下去,诗人却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这个故事,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通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这一对男女的生离死别的不幸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同情。” 在我看来,我还是比较同意第三种的。我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喻诗或是爱情歌颂诗都不恰当,它应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喻与同情的交织,既有为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之泪,又有对他们的误国的批判,二者交相融汇,不是机械叠加,《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双重性的,是讽喻和爱情皆有的。一方面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唐明皇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一个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诗的主题思想也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首先,如果作品仅仅是为了暴露唐玄宗荒淫无耻的生活,那么诗从唐玄宗的“重色”写起,写他求她,朝思暮想,一旦把杨贵妃弄进宫里,唐玄宗就“从此君王不早朝”,沉迷于女色之中,从而导致安史之乱,酿成了马嵬坡的悲剧,以“色”的得而复失而告终,故事已经达到了高潮,再加上晚年的孤苦,原来的亲信太监陈玄礼、高力士都已被贬,70多岁的太上皇,名存实亡,而且被迫从兴庆宫迁到太极宫,实际上被软禁,不准与外人相见,更惨的是迁移途中险些做了刀下鬼。这下场、这处境够惊人的了,唐玄宗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充分的品尝了自己酿成的苦酒,从人物的结局,主题的表现,讽喻的目的,这场悲剧都应收场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寻觅,仙山答问,托寄信物,再表誓言等情节,把他们的爱情进一步美化呢,这岂不是与暴露的旨意相违背。 其次,诗歌的前半部分写杨贵妃入宫时,作者有意地掩盖了唐玄宗强占儿媳的丑闻,而写成“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玉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写她的光

长恨歌诗词赏析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yù)宇多年求不得。 唐明皇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 汉皇:原指汉武帝刘彻。此处借指唐玄宗李隆基。唐人文学创作常以汉称唐。重色:爱好女色。倾国:绝色女子。御宇:驾御宇内,即统治天下。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丽质:美丽的姿质。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dài)无颜色。 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六宫粉黛:指宫中所有嫔妃。粉黛:粉黛本为女性化妆用品,粉以抹脸,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宫中的女性。无颜色:意谓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zhī)。 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白嫩滋润的肌肤。 华清池:即华清池温泉,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南的骊山下。凝脂:形容皮肤白嫩滋润,犹如凝固的脂肪。《诗经·卫风·硕人》语“肤如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侍儿:宫女。新承恩泽:刚得到皇帝的宠幸。 云鬓(bìn)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xiāo)。 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云鬓:形容女子鬓发盛美如云。金步摇:一种金首饰,用金银丝盘成花之形状,上面缀着垂珠之类,插于发鬓,走路时摇曳生姿。芙蓉帐:绣着莲花的帐子。形容帐之精美。春宵:新婚之夜。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 本文首先对长恨歌 的诗歌 内容进行解读,作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层从相识、貌美、受宠、享乐四个 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层叙述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与贵妃在马嵬驿生离死别的场 面;第三层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第四层为虚写。 其次, 笔者对李隆基及杨贵 妃进行了历史评价。 《长恨歌》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 形象,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 爱情悲剧。 一、诗歌内容简析 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 主要描写了李隆基与杨玉环 的相识、享乐及玉环的貌美、得宠。 (一)两人相识 作品中两人是这样相识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 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即杨玉环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然后通过选秀,被李 隆基看中。 实则两人是这样认识的吗?杨贵妃本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 小名 玉环,自幼由叔叔养大。开元二十三年,被封为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 唐玄宗看上后,先出家为道,号太真,至天宝四年纳宫中,册封为贵妃,受到玄 宗的极度宠爱。李商隐 的《龙池》诗:“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 王沉醉寿王醒”。 最后两句写夜半后, 宴罢归来, 宫中的铜壶滴漏声绵绵不绝, 心中无事的薛王痛饮后早已睡去,而寿王却彻夜难眠,一个“醒”字非常警策, 可见其当时的痛苦情状。 所以作者所写与史实是不符的, 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避讳。 (二)贵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采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集中 描写了贵妃之貌美。无论是白居易的描述,还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贵妃的貌美都 是比较抽象的。李白 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 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 贵妃与君王糅合, 融为一体。 但整体看, 贵妃貌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丰 艳”之美,宋代人在《杨太真外传》书中介绍,玉环与玄宗翻书,翻到《赵飞燕 外传》,说汉成帝给赵飞燕造了避风台,玄宗说:“尔则任吹多少”;二是贵妃 的皮肤特别白皙,作品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写语句。 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贵妃每有汗出,细腻而多香,或试之于 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 (三)贵妃受宠 首先是自己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其实,贵妃与皇 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磕磕绊绊的时候。史书记载贵妃与玄宗有两次 比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宝五载,贵妃因“妒悍不逊”,被玄宗赶回了娘 家,后因高力士建议,玄宗接回,贵妃“伏地谢罪”,二人合好,从此“后宫莫 得进矣”;第二次是天宝九年,因贵妃“复忤旨”,后来贵妃送给玄宗“一缕青 丝”, 从此玄宗对贵妃“宠待欲深”。 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杨玉环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显赫,让人羡慕。 杨玉环册封为贵妃后,玄宗又追封其父为太尉、齐国公,其叔为光禄卿,堂兄弟 杨 17 官鸿胪卿,杨 17 为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封魏国公,丞相;大姐封韩国 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四)奢靡享乐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 春”,“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等句,反复渲染玄宗得贵妃以后, 如何纵欲行乐,如何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误国。事实上,玄宗与 贵妃在华清池沐浴之场景确实是比较奢华的, 温泉沐浴是有等级差别的, 第一级 别是御汤―九龙汤、莲花汤,皇帝专用,第二级别是贵妃汤―海棠汤,杨贵妃专 用,第三级别是太子汤,第四级别是公共温泉。虽然,玄宗与贵妃过着歌舞升平 的奢华生活,但二人在艺术创作方面却是志同道合之人。据唐人著录的《开天传 信记》记载,天宝年间,玄宗上朝听政捂肚子,高力士问其原因,皇帝说昨晚梦 见一曲子,没来得及记下,笛子放在肚子处,刚才是一边听政,一边按笛眼,把 这首曲子记下来。玄宗还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 之,号“皇帝梨园子弟”。贵妃则在舞蹈方面造诣极高,她将《霓裳羽衣曲》变 为了舞曲,进行领舞。根据唐 99 李浚《松窗录》的记载,当李白将《清平调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