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各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201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各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201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各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201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各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2012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需求的构成要素:购买欲、购买力。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影响需求的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产品价格(最关键、反向)、互补品价格(反向)、替代品的价格(同向)、预期(价格涨跌)。 需求曲线两种效应:收入效应(是指任何商品价格下降都等于实际收入的提高)和替代效应。 影响供给的因素:产品价格(正向)、成本(反向)、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国家政策。 供给曲线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均衡价格是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1.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2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当市场供求同时发生变化时,市场价格的变化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变动幅度和变动方向以及两者的对比关系。 最高限价分析:1最高限价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2属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措施。3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往往出现供不应求。4要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或分配措施。5只宜短期、局部实行。易造成市场短缺。 最高限价产生结果:1供给短缺2变相涨价3黑市交易 保护价格分析:1目标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2属于政府干预措施。3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需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4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主要是农产品。易造成市场过剩。 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1)点弹性:是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弹性,即价格发生

微小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Ed 为负数,为简便起见,取其绝对值

(2)弧弹性:弧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需求价格弹性基本类型:需求富有弹性E d 〉

1、需求单位弹性E d =1、需求缺乏弹性E d 〈1.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替代品的数量和

相近程度(正向)。2商品的重要性(反向)。基本必需品,弹性小。非必需品,弹性大。3商品用途(用途多正向)。4时间(正向)。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1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E d 〈1,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同方向。2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E d 〉1,反方向,此

时才适于薄利多销政策。 需求交叉弹性: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E ij =商品i 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商品j 价格的相对变动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类型:1两种商品为替代品时,因商品的需求量与替代

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E ij 〉0。2两种商品为互补品时,因为商品的需求量与互补品的价

格呈反方向变化。则E ij 〈0。E ij =0时,两种商品无关。 供给价格弹性:指供给量对价

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和供给量是呈同方向变化的,因此Es 为正值。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Es>1,供给富有弹性;Es<1,供给缺乏弹性;Es=1,供给单位弹性;Es=0,供给无弹性;Es=∞,供给完全有弹性。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时间(首要因素,正向)。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3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正向)。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经济人假设: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和理性的。 效用是指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

望的能力,或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基数效用理论(边际效用分析)序数效用理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1完备性2可传递性3消费者总是偏好数量多而不是少。无差异曲线特征:1离远点远的偏好程度高。2不相交(可传递性)3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为负(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边际替代率为无差异曲线上该点切线斜率的绝对值。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移。满足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位于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即在一定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应该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使得两种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价格变化产生的两种效应:收入效应(正常商品:与价格反向。劣质品:同向)、替代效应(与价格反向变动)。低档品的需求曲线更陡峭,正常品的平缓对价格变化反应大。收入效应:名义收入不变时,商品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商品数量变化。替代效应:实际收入不变,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引起需求量变化。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科斯: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企业的本质或特征: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交易成本:包括1签订契约无法预见的损失,2签订监督执行契约所需成本。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生产: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提供有形物质、无形服务。投入包含: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投入分为:可变投入,不变投入。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技技术不变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产出的函数关系。是最大产量与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对企业短期行为的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规模报酬:其他条件不变,各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化产生的产量的变化。研究企业长期生产决策。企业规模小时,扩大规模产量递增。中等规模不变,再大规模,规模报酬递减。机会成本: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隐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即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即超额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与其相对的为正常利润(正: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隐性成本)。成本函数,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关系。类型:1短期成本函数:有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C=b+f(q)。2长期成本函数:无固定成本。C=f(q)两者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短期成本函数分析(1)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2)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3)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即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产量变动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变动。成本曲线(1)总固定成本曲线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2)总成本曲线是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随产量增加而逐步上升的曲线。刚开始以递减的速度上升,之后以递增的速度上升。(3)总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之后随产量增加而上升。(4)平均固定成本曲线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逐渐接近横轴(5)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都是先下降后上升的曲线(6)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之前,MC<ATC,ATC下降;相交之后,MC>ATC,ATC上升。(7)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交之前,MC<AVC,AVC下降;相交之后,MC>AVC,AVC上升。(8)无论上升或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当边际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正好相等时,(平均可变成本)处于最低点。收入效应:名义收入不变,商品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导致购买数量变化。替代效应;实际收入不变,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相对价格变化,导致需求量变化,最佳替换率变化。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即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这也是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划分市场结构依据:1.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2.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区分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3.进入障碍的大小。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特征:1.完全竞争市场,又叫纯粹竞争,其特征为:(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或买者和卖者,生产者规模小。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2)产品同质,无差别。(3)资源自由流动。(4)信息对等,即决策充满理性。如某些农产品如小麦、玉米等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整个行业只有唯一供给者。成因:(1)政府垄断(铁路、邮政);(2)对某些特殊的原材料的单独控制而形成的对这些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3)对某些产品的专利权而形成的完全垄断;(4)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密切关系)。特征:(1)只有一个生产者,它是价格的决定者;(2)产品独特;(3)其他企业进入常困难。如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3.垄断竞争市场,又叫不完全竞争市场,特征:(1)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产品具有差别(这是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区别)(3)进入或退出市场容易。垄断竞争是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市场结构,如香烟、啤酒、糖果。4.寡头垄断市场,特征:(1)在一个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企业进行生产;(2)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3)对价格很大程度的控制;(4)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

四种市场结构分析表(按竞争程度由高到低、垄断程度由低到高排序)

企业是价格接受者,其需求曲线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收益曲线:企业AR、MR、d,都相等,为同一条线。产量决策:MC=MR时最优产量(盈利最大或亏损最小)。短期中,投入量无法改变,通过调整产量实现MC=MR。供给曲线:即为供给曲线。

完全垄断市场分析: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右下方倾斜)。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AR=DD,MR比AR陡峭。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均衡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可以确定均衡价格。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格较高,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但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完全垄断企业并不是为所欲为的。(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时候可以定较高价格)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分类:1级歧视,完全价格歧视——价格因人因量而异。2级歧视,批量作价——价格因量而异。3级歧视,不同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市场不同价。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1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2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的隔离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条件成立,可对缺乏弹性市场定较高价,对富有弹性市场定较低价,以增加总收益。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垄断竞争市场:需求曲线右下方倾斜。与完全垄断需求曲线不同:1有其他生产者,非市场需求曲线,为企业需求曲线。而完垄企业、市场需求曲线一致。2垄竞弹性更大。寡头市场:每个生产者作出最优决策时都须考虑对手如何作出反应,策略性行为。

协议价格制:卡特尔,与完全垄断差别:1定价决策影响其他企业2利润诱惑违背协议。价格领袖制,支配企业率先定价,定价还需考虑其他企业利润。

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第一节市场失灵的含义和类型资源最优配臵: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臵。资源实现最优配臵的标准: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和而不使一个人情况变坏。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臵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臵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而不使任何人情况变坏。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叫经济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经济主体理性、信息完全、市场竞争、经济主体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臵缺乏效率或资源配臵失当。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特点: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分类:纯公共物品(完全非竞争性和完全非排他性,如国防、治安,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定程度拥挤产生消费。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公共物品和市场失灵:公共物品需求曲线:是在既定数量下各消费者需求纵向相加(价格升),而非横向相加(数量增)。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存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更愿意采取?搭便车?行为,低报或者隐瞒自己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最终导致市场产量远远低于最优产量。对于准公共物品来说,如教育、医疗服务等,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准市场机制来引导资源的配臵。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一参与者比对方拥有更多影响其决策信息(这有别于完全竞争市场)。如医疗保险、劳动力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旧车市场、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导致需求曲线左下方弯曲,导致劣质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行为,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政府应对市场干预方式和措施包括:1.法律手段: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2.使用税收(污染企业)和补贴手段。合并相关企业。明晰产权。3.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4.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提供信息服务。科斯的产权理论:产权明晰、交易成本很小,将实现帕累托最优。

第六章: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生产概念。国民总收入,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收入法核算GDP,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核算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支出法对政府、居民支出分开核算GDP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企业): GDP=C+I=Y=C+S,即C+I=C+S,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C+I+G=C+S+T,得I=S+(T-G)。四部门(+境外部门):I=S+(T-G)+(M-X)。I+G+(X-M)=S+T。凯恩斯消费理论假设前提:1边际消费倾向MPC 递减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APC随收入增加减少。MPC

通货膨胀率和折旧也有影响。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影响总需求的因素:1利率(反向)2货币供给量(正向)3政府购买(正向)4税收(反向)5预期(正)6价格水平(反向)。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受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造成的。财富效应:由价格水平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利率效应: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化使投资、消费、总需求反向变化。出口效应:价格水平上升,消费者增加对进口产品购买。价格水平变化,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并与总需求反向变化。总供给取决于:企业利润水平。长期总供给取决于:劳动、资本、技术、经济体制等,曲线垂直。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反映经济发展规模,不变价格计算GDP计算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劳动投入数量、2.资本投入数量、3.劳动生产率、4.资本的效率。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两因素分解法: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三因素分解法: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因素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即 Gy=Ga+áGl+tGk,则全要素生产率TFP :Ga= Gy-áGl-tGk 。利用经济增长核算方程,我们还可以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是所谓的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叫?索罗余值?。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个别经济总量指标。经济周期类型:1时间长短:长(50-60)、中8、短周期3-5年。2按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不同:1古典型周期2增长型周期。如果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为负增长,即经济总量GDP绝对减少,通常将其称为古典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的经济增长率为正值,即经济总量只是相对减少而非绝对减少,则为增长型周期。经济周期阶段:扩张、紧缩、衰退阶段,衰退特别严重为萧条。扩张又分为复苏和繁荣,复苏是初期,繁荣是后期。紧缩阶段的最低点叫做谷底,扩张阶段的最高点叫做峰顶。谷底和峰顶也叫转折点或拐点。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1)投资率变动(2)消费需求波动(3)技术进步(4)预期变化(5)经济体制变动(6)国际因素。分析预测经济波动指标:一致指标、先行指标、滞后指标。一致:工业总产值、固资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先行:制造业订单。股票价格指数、广义货币。滞后: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发展体现:1产业结构优化2城市化进程3生活水平提高(核心) 4收入分配状况改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1由依靠投资、出口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转变2由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3由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价格总水平:即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度量价格总水平的方法:一是价格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等)二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

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主要因素)、货币流通速度、总产出(货币供给量M×货币流通速度V=价格总水平P×各类商品交易量T)2总需求和总供给。短期: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增长,价格水平上升。长期,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总产出不变。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反向)名义工资:货币形式的工资。实际工资:扣除价格变动的工资。对利息率影响。对汇率的影响:货币购买力是价格总水平的倒数。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收入分配结构、经济增长的影响,短期价格变动未被市场主体预期到时产生作用。就业从三方面界定:1就业者条件(年龄)2收入条件(报酬、经营收入)3时间条件。就业和失业: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我国统计的就业和失业的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失业一般分类:1.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自愿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即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变换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2.需求不足型失业,也叫非自愿失业,或者叫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或是指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派生需求所导致的失业。与经济周期相联系的。我国就业和失业:由于二元结构和体制转轨,我国的就业和失业矛盾将比较严重。二元结构,是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增加就业途径:保持经济增长、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发展教育、新就业观念。奥肯定律: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表明失业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替代关系短期内有效。

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认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3)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臵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4)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影响出口贸易因素:(1)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2)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3)汇率水平(4)出口贸易水平高低影响进口贸易因素:(1)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2)汇率水平(3)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及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与各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有关。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对进口贸易的干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对出口贸易的干预:出口补贴(直接补贴、间接补贴)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WTO规定产品正常价值标准:1原产国标准2第三国标准3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利润。倾销类型:1掠夺性倾销2持续性倾销3隐蔽性倾销4偶然性倾销对出口国某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条件:1产品存在低于常价进入另一国事实2对成员国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3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际资本流动: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资本流动给流出国与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国际资本流动分类:1时期分,长期资本流动(一年以上,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家贷款)、短期资本流动(少于一年,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2流动方式分: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外国直接投资方式:1开独资企业2收购合并国外企业3合资企业4一定比例股权投资5利润在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要求25%以上股权,美国要求10%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追求利润。1收益率差异,由低向高流动2汇率变动3汇率、市场风险4其他,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对资本输入国来说,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缓解本国资本不足,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臵。②本国外汇收入增加,利于平衡国际收支。③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流入消极影响:①短期的资本流入易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可能陷入债务危机。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①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②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干预资本流动的手段: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

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十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公共物品的形式化定义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纯公共物品特征:1非竞争性,主要特征2非排他性派,派生特征。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通过自愿市场交易实现的,公共物品需求显示通过强制性政治交易实现。多数决策规则:1相对多数决策2二轮决选制3逆向排除法4博尔达计分法5孔多赛规则6赞同投票公共物品的供给:融资、生产。公共物品融资:1政府融资(强制性融资),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2私人融资(自愿融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平衡。3联合融资,政府财政补贴、税收鼓励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生产、合同外包。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决策制度、融资制度、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目标:建立多元、竞争有效率、均衡发展的供给制度。政府灵活运用监管、融资、生产三种角色发挥非政府主体积极方式。公共财政职能有(4个):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资源配臵职能:资源配臵的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配臵的范围包括:(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3)对社会资源配臵的引导支出。公共财政配臵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臵;(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收入分配职能:机制和手段:(1)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税收调节(3)转移支付(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财政稳定机制和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政府失灵表现:1选民?理性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唐斯的?理性投票人假说?:理性的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3投票循环,孔多塞悖论4官僚体制无效率,尼斯坎南模型:(1增强官僚部门竞争性2改变对官僚的激励3公共物品服务和生产外包)5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十一章: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分类方法;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A支出功能分类。B支出经济分类。

功能分10类: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设施、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文化、宗教,社会保护。按性质分为8类:雇员补偿、商品与服务使用、固定资本消耗、利息、补贴、赠与、社会福利和其他。2根据交易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政府性消费)、转移性支出。中国政府支出分类改革。中国传统政府支出分类与国际通行的相比,缺点:分类标准不用一,无法全面反映政府职能,难以精确反映财政支出经济性质,不利于细化预算编制和强化预算约束,难以国际横向比较。政府支出分类改革,具体科目设计目标:?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支出功能分类、款、项三级。17类172款1152项。支出经济分类,类、款两级。12类,98款。财政支出规模指标:绝对规模指标(财政支出总和),相对规模指标(占GDP比重,反映经济干预程度,中央对地方控制程度)。工业国家财政支出规模先持续增大,后稳定在较高水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 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将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种:(1)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2)外在原因:公共收入因动荡原因增加后,很难再降低。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总是同步增加的。3.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财政支出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4.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理论?政府部门属于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型,为维持两部门均衡增长,政府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5公共选择学派解释:选民的财政幻觉,更关心扩大支出带来的好处;政治家为赢得选票倾向更大支出;官僚为最大化部门权力;民主制度上,选民各有其利益要求。我国财政支出总量持续增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管理由直接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支出重点有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1购买性支出偏大,转移偏低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仍在高水平3社会性支出有待增加。十二五规划纲要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从平衡财政职能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角度,十二五时期应更多关注再分配问题。优化我国财政结构方向: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2012年占GDP4%,,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城市义务教育,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3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公共卫生体系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引资金投入医疗卫生)4大力支持保障和就业工作(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财政支持力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就业)5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价格调节稀缺产品税费改革等)。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的核心,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绩效考评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绩效评价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后来加了公平性。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体系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臵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则: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客观公正、科学规范。2.绩效考评内容与方法:主要内容:制定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部门为完成绩效目标采取的管理措施;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运用考评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考评方法:(1)比较法;(2)因素分析法;(3)公众评价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3.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绩效考评程序:准备、实施和撰写绩效考评报告。

第十二章:财政收入

政府收入分类:1税收(不附带价值上对等回报)、2社会缴款(有权获得某些社会福利)、3赠与、4其他(如出售商品服务收入(使用费,规费),利息,其他财产收入,除赠与的自愿转移,罚金)。衡量财政收入的口径:1最小口径:仅税收。2较大口径(常用,我国年鉴公布的口径):税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非税收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不包括社会缴款)。3中口径:加社会保障缴费4最大口径:全部。财政集中度又称宏观税负,口径不同分为:1税收占GDP比重2公共财政占GDP比重3公共财政家政府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障基金占GDP比重。税收特征:强制(凭借政治权力,分配关系强制,征收过程强制)、无偿(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性。税制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最重要。税负转嫁: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区别的主要标致,主要课税对象:所得,消费,财富。计税依据:计税金额(从价税)(收入额、利润额、财产额、资金额),计税数量(从量税)。税率: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分为:比例税率(单一、差别比率)、定额税率(固定税额)、累进(退)税率。其中差别比率分:产业、行业、地区、幅度差别比率。定额税率:适用从量计征税种,定额税率分为:单一定额、幅度定额、分类分级定额。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超额累进。减税、免税属于定期减免性质。税收分类:对象:所得税(个人、企业所得)、流转税(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财产税(土地增值、房产、车船、契税)。另还可分出:资源税类(资源税、土地适用税),行为税类(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按计量对象标准分:从价税(增值税、营业税)、从量税(啤酒、汽油、柴油)。按价格关系分:价内税(消费税、营业税)、价外税(增值税在零售前价外,零售环节价内税)。按赋税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按管理权限、使用权限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拉弗曲线:是税率、税收收入、经济增长的关系。拉弗曲线含义: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政府要涵养税源(GDP)。需求管理理论认为:需求不足,要扩大支出规模,加税。供应学派观点:相反,应着眼于供给方面,改善劳动资本数量质量,应低税率,扩大税基。税负转嫁,方式:前转(转给购买者)、后转(转给生产者)、混转、消转(降低成本)、旁转(压低运输价格)、税收资本化(资本化未来的税收,典型:土地交易课税,是后转特殊形式)。税收资本化与后转的异同:同:压低购价转给卖者负担,不同:转嫁方式不同。税,借住资本品,交易发生后的预期历次累计一次性转嫁。后转,借住一般消费品,一次性税款一次性转嫁。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关键因素)(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课税商品的性质(生活必需品的税负容易转嫁;非生活必需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与经济交易无关而直接对纳税人课征的税不容易转嫁;通过经济交易过程而间接对纳税人征收的税较容易转嫁)。4.课税范围的大小(范围越广泛容易转嫁;范围越狭窄,易产生替代效应,难以转嫁)。5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国债?金边债券?:产生具备条件:1经济方面:社会有闲臵资金。2财政方面:国家财力不足。国债特征自愿、有偿、灵活性。国债分类:1.按照国债发行地域不同,分为内债和外债。2.按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国债(1年以内的)、中期国债(1~10年)和长期国债(10年以上)。最典型的短期国债形式是国库券。3.根据利率的变动,分为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 4.根据国债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分为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非流通)国债。上市国债多为中短期国债,不上市国债多为长期国债。

5.根据国债债务本位的不同,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实物国债可以避免因货币贬值给债权人带来损失,高通货膨胀时采用。1950年我国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为实物国债。国债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基本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通常有三种:向银行借款;增加税收;发行国债)。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赤字,其实只是将属于社会支配的资金在一定时

期内让渡给国家,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暂时性转移;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4.调控宏观经济。国债负担:1认购者负担2债务人负担3纳税人负担(国债是延期的税收)4代际负担(转化为下几代人负担)。国债绝对规模:1国债余额2当年国债总额3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国债相对规模:1国债负担率(国债累计余额占GDP比重,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45%)2债务依存度(不同口径分:当年债务收入/全国财政支出额;当年债务收入/中央财政支出,国际公认15%-20%,)。另外?旧债还新债?机制下,反映偿债能力指标:当年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比重。李嘉图等价定理:税收和债务等价。但之后被遗忘,国债带来?财富有所增加的幻觉?。国债制度:包括发行、偿还、市场交易制度。1.国债发行制度:决定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国债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和?随买?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特点:1发行人、承销人平等关系2一旦承销发行过程结束。直接发行方式特点:1直接与发行对象见面2特定发行对象:商业、储蓄银行,包销,养老基金,信托公司,个人不得以此方式认购。3发行条件直接商定4自担发行风险。优:便于了解投资要求意向缺:发行工作量大?随买?方式: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投标。2.国债偿还制度:方式: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 3.国债市场制度:国债市场分为:国债发行市场(一级)和国债流通市场(二级)。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交易按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现货交易方式、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四要素,期限、价格、数量和标的,有保值、投机和套利功能)。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

(绿色待删,原文有)

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从技术性方面看,政府预算包含两层含义:(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的工作计划。(2)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的多少。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从政治性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重要的法律性文件。政府预算的职能: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的功能、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功能、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功能。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法定授权。政府预算原则:完整、统一、可靠、合法、公开、年度性(世界采用两种:历年制和跨年制。我国采用历年制。在预算年度内,预算工作的程序包括: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和决算评估等环节)。政府预算的分类: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1)单式预算: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优:简单明了,整体性强;便于编制,易于操作。缺:不利于分析、管理、监督。(2)复式预算: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复式预算组成:经常预算、资本预算。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来源,以经济建设项目为支出对象。 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类,分为增量(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也称为基数预算,是指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预算年度的基础上,按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增量预算保持了各项财政收支指标的连续性,是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是指新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执行情况,只以新预算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财力可能为依据,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一种预算形势。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类,分为年度预算和多年预算。年度预算是指预算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多年预算也称中期预算(多为三年至五年)。中期预算

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类,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平衡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差额预算是指预算收入大于或小于预算支出的预算,包括盈余预算和赤字预算。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类,分为投入预算、绩效预算和规划项目预算。规划项目预算核心:成本—效益,成本—有效性分析,对不同活动进行比较。 6.按预算管理层级分类,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我国政府预算级次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与政权结构相适应,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组成。省级以下称为地方预算。

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1各级人大职权:全国人大有权审查中央、地方预算草案及执行情况报告,并可批准,改变不适当决议;县级以上人大有权审查本级的。2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职权:全国有权监督中央地方预算执行,审查批准调整方案。撤销国务院制定的抵触宪法、法律预算。县级以上有权监督本级总预算执行,审查批准调整草案,审查批准撤销本级及下级不适当决定。各级人民政府预算管理职权:各级政府财务部门预算管理职权:各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职权:个单位预算管理职权:

政府预算体系包括:1公共财政预算2政府性基金3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障预算。公共财政预算:以税收为主体,用于保障民生、国家行政职能、国家安全。政府性基金预算:征收基金、收费、土地出让、发行彩票等收入,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收人大审查监督。政府性基金特点:指定用途,专款专用。原则: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转下年使用。报全国人大审批。与公共财政不同:资金管理方式不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取得国有资本授予进行分配,不列赤字。核心:调整国家和国有企业间分配关系,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手段。原则:1统筹兼顾、适度集中2相对独立、互相衔接3分级编制、逐步实施。收取比例四类:企业税后利润15%、10%、5%、免交。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取得,用于社会保障。原则:1依法建立,规范统一2统筹编制,明确责任3专项基金,专款专用4相对独立,有机衔接5收支平衡,留有结余。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汇总编制,财政部审核上报国务院,国务院向人大报告。

政府预算编制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部门收入预算采用标准收入预算法。部门支出预算采用零基预算法。部门预算编制方式:自下而上。编制程序:?两上两下?流程。建立部门预算制度意义:1统一预算分配权,增强透明度,规范完整。2科学性,提高效益3部门财权事权结合,提高宏观调控和统筹安排资金能力4科学民主,约束性强。2011年起预算外资金管理收入(不含教育)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方式:中央各部门教育收费作为事业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中央预算外收入上缴国库,支出由公共财政预算或政府型基金安排。其中交通部的航道维护收入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后,相应取消全部预算外收支科目。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意义:1改变资金分散管理、切块存放的状态,使各项收支有机统一,利于管理,增强财政预算完整性,发挥财政调控职能。2利于完善预算分配制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推动有机衔接的预算体系。3预算外资金收支过程在人大,政府,财政部门监督下,利于规范管理,源头上防腐败。预算执行制度:1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意义:1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控制2提高预算执行管理信息透明度3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系

财政管理体制:广义: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中心环节)。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主要有: 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臵。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原则:收益、效率、区域(地方:社会治安,城市供水,公园事务)、技术(三峡中央))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主要标准。原则:集权、效率(流

动性强中央,土地等流动不强给地方)、恰当(关税,中央)、收益与负担对等(收益负担能直接对应给地方)。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际财政管理体制的模式:1财政联邦制模式,?州余权主义?原则。特点:联邦与州相独立、平等、互不从属。都直接对公民行使权力,每公民都隶属两级或多级政府。3联邦与州在宪法事务相互协调。2财政单一制模式。在中央领导下,划分相适应财权。(法英日韩意等)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新中国成立初:统收统支型,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集中为特征的传统财政管理;1980-1993年,包干型:(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0-1984)-分灶吃饭体制(2)?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87)(3)包干财政体制(1988-1993年):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定额上解、定额补助。包干体制积极作用:1改变财权高度集中,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调动地方积极性。2财力分配由?条条?改?块块?,增强地方财权,利于因地制宜规划好和发展。3体制稳定透明度强,利于地方长远规划4带动各级财政收入增长。问题:1财政分配关系不规范,财力分配不合理2政策目标不明确3中央财力拮据。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1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有效履行。2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财政之间不平衡3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分税制型(1994以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及近年来的不断完善,标志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分税制财政管理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地方分配,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合理增长 2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 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4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原则 5整体设计,逐步推进相结合。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1)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2)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①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②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属于中央城市维护建设税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③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方25%;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3)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果达不到1993年基数,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近年来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在收入划分方面:(1)证券交易印花税:现在中央分享97%;地方分享3%。(2)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5%——8%——5%。(3)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4)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施增量分成。现在分成比例:中央60%;地方:40%。(5)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机制。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原75:25现在中央、地方负担比例为92.5:7.5。分税制管理改革主要成效:1建立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中央22%-51.1%)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臵。?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1按财力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2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3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4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税不均衡问题。作用:1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弥补收支差额,也是最基本作用。2解决公共服务水平不均等特点:完整、对称、科学、统一和灵活、法制。财政转移支付分类:均衡拨款、专项拨款。我国的分类:1一般性转移,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2专项转移(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税收返还制度:中央对对地方税收返还包括?两税返还?(增值、消费)、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税收返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合理转移支付方式 2优化财政转移结构 3提高转移支付法制化水平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组成: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组成。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财政政策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稳定增长,取定于两个源泉,一是生产要素的增长,一是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程度,防止过分认为刺激污染环境、能源紧张、通货膨胀等。)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商品劳务)收支、资本项目流入流出之和为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预算、税收、公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1.预算政策:调节作用:规模、差额。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采用赤字预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采用盈余预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时,采用中性财政政策。2.税收政策,功能,第一,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通过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等途径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避免经济过热发展;在萧条时期,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实行更多税收优惠等途径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第二,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3.公债政策:首先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改变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状况,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其次,通过国债发行利率水平来影响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化,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的影响。 4公共支出政策:狭义的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补助、捐赠、债务)。4.政府投资政策:第一,通过调整财政投资规模,可以影响社会总供求和未来社会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供求总量。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财政可以通过降低投资支出水平,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财政可以通过提高投资支出水平,扩大社会总需求。第二,通过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可以对经济结构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臵和产业结构优化。5.补贴政策:第一,财政补贴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经济处于过热时期,财政可以通过减少财政补贴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财政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第二,财政补贴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类型:1.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1)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的自动稳定作用;(2)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萧条时公共投资,增加社会需求。特点:1诱导经济复苏2扩大投资规模,活跃社会投资3一旦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自主增长4短期政策。补偿政策:从经济状态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萧条时,增加财政支出,增需求,

促增长。 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1)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需求。(2)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情况下,政府通常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抑制社会需求(3)中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经济稳定增长时期采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类型:1.?双松?搭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当经济中出现严重通货紧缩时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2.?双紧?搭配类型——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当经济中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采取这种政策组合。3.?松紧?搭配类型:(1)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2)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使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大量的财政赤字。?松?的政策措施: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信贷规模,?紧?的政策措施:减少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则应该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

财政政策乘数: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税收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税收变动率=-b (1-b)。b边际消费倾向。税收乘数表示:税收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税收乘数特点作用:1,负数2,增税,国民收入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如b=0.8,则税收乘数=--4。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b(1-b),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特点作用:1,正数2,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国民收入增加,增量为1/(1-b),如b=0.8,购买性支出=5。.3,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大于减税政策。平衡预算乘数=国民收入变动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1-b)/(1-b)=1,表明:增加税收,同等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增加,实施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效应等于1。财政政策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内在时滞:认识、行政内在时滞长短取决于:1收集资料,研究占用的时间,2经济政治目的,对目标优先顺序选择。外在时滞:决策、效果。时间可能更长。由于时滞可能出现与政策初衷相反效果。 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1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2推进税制改革(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居民消费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改善民生5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差别:1实施环境变化(08年危机更强烈,范围更广)2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98年,加强基础设施投入。08年,面临问题是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外部市场需求放缓)3政策内容变化(98,投资为主08,除投资外,实施结构性减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同时在基建、民生、环保领域进行,投资和消费合理拉动总需求增长)4政策调控手段多(如为促进企业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大规模减税,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改革,高退税率,取消利息税等减税措施)。

第十六章: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需求: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货币需求是:有效需求、经济需求、客观需求、派生需求。货币手段:流通、支付、贮藏手段。传统货币数量学说: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交易方程式MV=PT,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庇古提

出的剑桥方程式:。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需求是以手持现金来表示的,不仅是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说明: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流动性偏好指出决定货币需求论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预防动机构成交易性需求,由收入多少决定,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投机需求,由利率高低决定,是利率减函数。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货币需求就会无限增大,都愿持有货币。由于利率过低,?流动性偏好?就具有绝对性,产生?流动性陷阱?。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这两个假定之上。现代货币数量说——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影响持有实际货币因素有四个:①财富总额②财富构成——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之比。人力财富比例越高,所需准备的货币就越多;③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④其他因素。

公式M/P=f(Yp;W;i

m ,i

b

,i

e

;1/p〃dp/dt;μ)货币供给:供给机制:货币创造过程供

给分析:分析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因素。货币供应量指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我国目前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是:M

=流通中现金(人民币现钞)、

M 1= M

+银行活期存款、M

2

= M

1

+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

M

1

:狭义。

M

2

广义。划分货币层次的基本标准是:货币的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存款。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货币供给机制: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中央银行存在着不断补充信贷资金的需要,又无从获得新的信贷资金来源。于是中央银行只能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派生存款机制:商业银行不具备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却具备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但是中央银行放出的每笔信用并不能由商业银行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三类因素的制约:(1)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2)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3)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称为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B,货币乘数K=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货币供应量M=B*K.货币均衡:特征:(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2)动态过程;(3)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均衡状况。货币失衡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结构性货币失衡。总量性货币失衡有两种情况: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或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造成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原因: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等。结构性货币失衡:供给量大体一致,供给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表现:短缺、滞留并存。原因: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需调整经济结构。总量失衡、结构失衡相互交织、互相联系,更多注重总量失衡。货币均衡:要使流通领域货币数量增幅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配合。在一般的情况下,产品的价格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跌。物价自然上涨现象的成因:剪刀差;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剔除通货膨胀等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物价水平自然上升的倾向。若将物价自然上升因素考虑进去,则流通界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即:ΔM

1=(Y′+P′)M

,或者M′=Y′+P′上式反映了货币的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

的关系。通货膨胀:各种定义的共同点: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萨缪尔森: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上涨。马克思:纸币过度发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物价上涨。通用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

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类型:1.按成因分:(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2)成本推进型。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垄断企业推动的?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3)输入型通货膨胀(4)结构型通货膨胀。2.按表现形式分:(1)公开型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开放性通货膨胀。(2)抑制型通货膨胀——持币代购,货币流通速度慢,隐蔽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2.主要原因:财政原因、信贷原因——信用膨胀。3.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通货膨胀的治理:1紧缩的需求政策:a紧缩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发行公债 b 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2积极的供给政策:减税、消减社会福利开支、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精简规章制度。

第十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性质:国家行政管理机关、银行,双重性质。任务:1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2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3)管理金融业的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中央银行产生的标志:独占银行券的发行权。中央银行发展进程:1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2专门设臵的中央银行3综合性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实质:如何处理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中央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的金融管理机关。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1.货币发行业务——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对银行的业务——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包括: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三种贷款方式:再抵押放款、商业票据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全国清算(此项业务为中央银行主要的中间业务)。3.对政府的业务——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包括: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此外,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签订国际金融协定、政府的顾问、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中央银行的资产:国外资产、贴现及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及黄金储备、其他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流通中通货、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存款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对外负债、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包括:同城或同地区、异地。同城通过票据交换所来进行。构架:中国人民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为中枢,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危机出,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境外币支付系统为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业务系统为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票据支付系统、境外币支付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建设并运行(看要不要补充)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货币政策内容:①政策目标;②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③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所吸收存款的比率。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

根政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缺陷:1商业银行可变动超额存款准备金来抵消变动;2对货币乘数影响大,作用力度强;3成效较慢,时滞较长。(2)再贴现政策,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支持。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再贴现率;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调低再贴现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弹性大、作用力度相对缓和。贴现政策的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性;与再贴现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卖出债券;若中央银行采取放松银根政策,买入债券。公开市场业务与存款准备金率比较,优越性:1用公开市场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2随时根据金融市场变化经常连续操作3可主动出击4规模和方向和灵活安排,可对货币供应量微调。局限性:1证券种类必须齐全2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特殊领域信用调节,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直接信用控制:利率最高限(最常用)、信用配额、流动比率、直接干预。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窗口指导。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原则: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1.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利率,通常是指短期的市场利率。2.货币供应量(l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4通货膨胀率

第十八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商业银行的性质:是最典型的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存款货币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比较:是金融企业,承担者资金融通职能的企业。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比较: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经营范围广,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主要职能:1信用中介(最基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2支付中介——汇兑、非现金结算、3信用创造。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按机构设臵分类:单一银行制(如美国的许多州立银行)和总分行制。(2)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专业化银行制、综合化银行制(全能银行制)。存款货币银行的主要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1.负债业务——资金来源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这部分称为权益资本。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其中以吸收存款为主。(1)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是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业务创新。(2)借款业务。再贴现或者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2.资产业务——资金运用业务。(1)票据贴现(2)贷款业务:第一,按归还期限划分,分为短期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的贷款)、中期贷款(期限在1~5年的贷款)和长期贷款(期限在5年以上的贷款)。第二,按贷款条件划分,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其中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第三,以用途为标准,可以分为资本贷款、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3)投资业务。3.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存款货币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存款货币银行作为?支付中介?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包括:(1)结算业务。结算有两种形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账结算。银行提供的结算业务,主要是转账结算(非现金结算)。(2)信托业务。信托业务分为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3)租赁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4)代理业务。(5)咨询业务。一定要注意:中间业务是存款货币银行在不动用自身资金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的各种金融业务。融资租赁:1经营租赁2融资租赁。两者区

别:目的分:经,短期使用权。融,长期融物来融资。设备选择:经,出租人选定。融,承租人选。租金构成:经,设备成本+利润+运费(服务)。融,设备+利润。租期:经,几月,1-2年。融,3-5年或10年。设备种类:经,技术更新快,通用,专业。融,任何机种,特定设备。维修保养费:经,出租人出。融,承租人出。设备所有权:经,出租人有、承担设备过时淘汰风险。融,租赁期承租人担风险。租赁合同:经,单方可解约。融,一般单方不可解约。到期设备处理:经,期满退还。融,续租,留购、退还。存款货币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1)盈利性原则(首要原则)。(2)流动性原则,两层含义:存款货币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存款货币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与盈利性呈负相关关系。(3)安全性原则,指存款货币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也呈负相关关系。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配臵功能的程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二是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资本的本质特征:追逐利润。有效市场理论:1965年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法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定义: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上,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法玛将市场有效性分为三类:1.弱型效率,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2.半强型效率,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3.强型效率,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金融市场结构: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外汇市场。

1.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交易方便。典型的同业拆借利率: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2.票据市场,是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按照票据的种类,它可以划分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票据市场。其中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是最主要的两个子市场。承兑汇票是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结合。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特点:1不计名2批发性质3利率可固定也可浮动。

3.债券市场,既有货币市场属性,又有资本市场属性。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市场可以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期限,债券分为短期债券(1年期以内)、中期债券(1年至10年)和长期债券(10年以上)。短期政府债券特点:违约风险小、流动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其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

4.股票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市场;流通市场是以发行的股票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让的市场。股票市场还可以根据市场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股价指数的涨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股市总体价格水平或者某一类别的股价水平的走势,但并不反映具体某只个股的涨跌方向。

5.投资基金市场,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也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从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并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机构。优势:专家理财。

6.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指专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具有锁定和

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7外汇市场,指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商和客户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关系的总和。微观: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替代关系。宏观:互补。

第十九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传染性。我国还具有的特征:1金融结构失衡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风险集中于银行、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放大、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常见金融风险类型:1参与者资产价值变化风险2违约造成信用风险3流动性风险4操作风险。

金融危机:大部分金融指标极具、短暂、超周期恶化。特点: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金融危机类型:1债务危机特征:出口萎缩,外汇主要源于外界,国际债务条件不利。2货币危机:共同特点:盯住汇率制度难以维持。3流动性危机:国内:借短放长,?挤兑?。国外:外汇储备多,流动性足。4综合性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三个阶段:1债务危机2流动危机3信用危机。

金融监管或称金融监督管理,是指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为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金融监管从对银行的监管开始的,这和银行的一些特性有关:(1)银行提供的期限转换功能;(2)降低交易费用;(3)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1.公共利益论: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并且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都是被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有关监管的正统理论。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2.保护债权论,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形式。3.金融风险控制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4.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对称理论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金融管理部门的构成及其分工的有关安排。(一)从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来分,分为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1.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以中央银行为重心,其他机构参与分工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联储是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联邦机构。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家。2.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在中央银行之外,同时设立几个部门对银行、证券业和保险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体制,但是中央银行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德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英国、日本、韩国。(二)从监管客体的角度来分,分为统一(综合)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1.统一(综合)监管体制,这是指将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管。英国是其中的典型。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发展,实行综合监管体制的国家越来越多,如瑞士、日本和韩国。2.分业监管体制,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管。该体制与金融业分业经营有关。当前,由于仍然实行分业经营体制、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金融监管能力不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仍然实行分业监管体制。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逐渐由单一全能型体制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现在,我国采用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独立于中国人民银行的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分业监管体制)。在新的监管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维护金融稳定。维护金融稳定主要包括:一是作为最后贷款人在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二是共享监管信息,采取各种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由国务院建立监管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管方面拥有监督检查权。巴塞尔协议:国际性银行倒闭事件和国际贷款违约事件使得监管当局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这是巴塞尔协议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随着金融国际化,必须要在金融监管上进行国际协调。在巴塞尔协议中,影响最大的是统一资本监管的1988年巴塞

尔报告和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1988年巴塞尔报告:1988年巴塞尔报告——《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报告》,其主要内容是确认了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1.资本组成。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股本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又称为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2.风险资产权重。风险资产权重就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即0%、10%、20%、50%和100%。权重越大,表明该资产的风险越大。3.资本标准。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4.过渡期安排。1987年年底~1992年年底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以及市场约束。1.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继承了过去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但新协议的资本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1)对风险范畴的进一步拓展。当前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是委员会也注意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和破坏力。(2)计量方法的改进。(3)鼓励使用内部模型。(4)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2.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委员会希望监管当局担当起三大职责:(1)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2)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3)加快制度化进程。

3.市场约束——强调以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我国继续执行1988年的老协议,但为提高资本监管水平,我国已对现行的资本规定进行了修改,将新协议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内容包括在内。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维,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1、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

4.5%,一级6%,总资本8%。两个超额资本要求:1银行建立留存超额资本2.5%,2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0-2.5%。新标准实施后,普通、一级、总资本充足率分别:7%,8.5%,10.5%。2引人杠杆率监管标准,2011年按3%,2013进入过渡期,2018难入第一支柱框架。3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a流动性覆盖率b净稳定融资比率4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8年(2011-2018)。2013年完成立法工作,2013初新的资本监管标准2018年全面达标。

第二十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汇率制度:分: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历史上汇率制度: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铸币平价是基础、黄金输送点是上下限)、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美元为中心)。1999年后,各国按汇率弹性大小分8种:无单独法定货币、货币局安排、传统盯住安排、水平区间盯住、爬行盯住、爬行区间、事先不公布汇率目标的管理浮动、独立浮动。

影响汇率制度因素:1经济开放程度(高,固定汇率)2经济规模3国内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国际金融市场一体程度4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5相对通货膨胀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单一浮动。1997:盯住汇率安排。2005:管理的浮动汇率,对美元+-5%,欧日港英镑3#。美元现汇买入卖出不超过交易中间价1%,现钞4%。2010,参考一揽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国际储备类型:1货币性黄金,潜在的,非真正国际储备2外汇储备3,IMF储备头寸,自由提取使用(25%)4特别提款权,无偿分配国际储备作用:1通融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不平衡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货币汇率3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国际储备的管理(实际是外汇储备的管理):1外汇储备总量管理:保持合适的规模 2结构管理:a种类安排b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确定 3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拓展外汇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外汇储备资产投资期限,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国际货币体系内容:1确定国际储备资产2确定汇率制度3确定国际收支调节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讲解 (4)

第四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点框架 知识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实施过程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1.概念:“为了提高一个组织的绩效水平,培育富有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组织文化,而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同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做法”,或“为了实现一个组织的目标而实施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运用模式以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强调的核心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战略以及赢得竞争优势。 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被看成“利润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 4.战略匹配/战略契合: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是战略匹配或战略契合。 5.目的: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改变结构和文化、提升组织效率和业绩、开发特殊能力以及管理变革。 目的是通过确保组织获取具有良好技能并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使组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依靠人来实现战略目标,同时依靠核心人力资源赢得竞争优势。

6.贯彻思想: (1)以利润为导向,而不仅仅是以服务为导向。 (2)对生产率、薪资福利、招募甄选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评价和解释。 (3)采用包括可行性、挑战性、具体性以及有意义性等目标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针对遇到的问题,提供建议性对策报告。 (4)提供培训,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二)战略的三个层次及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型: 1.战略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考点预测:战略三大层次 (1)组织战略/企业战略: 回答到哪里竞争问题。 分为:成长战略、稳定战略和收缩战略。 (2)竞争战略/经营战略: 回答如何竞争问题。 分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市场集中战略。 (3)职能战略 回答凭借什么来进行竞争的问题。 分为:市场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财务战略等。 2.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型

2018新大纲中级经济师金融各章重点考点总结

第一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考点一】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主体:常考点 金融市场主体是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参与者: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 在金融市场上,市场主体具有决定意义:主体的数量决定工具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决定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1.家庭:主要的资金供应者,也会成为需求者(购房、购车) 2.企业 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是重要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 衍生品市场上的套期保值主体 3.政府:主要的资金需求者,暂时的资金供应者 4.金融机构: 最活跃的交易者,扮演多重角色 ●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渠道 ●充当资金供给者、需求者和中介等多重角色 金融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支配作用 5.金融调控及监管机构:特殊 重要的交易主体: 最后贷款人:资金的供给者 公开市场操作:参与金融交易,影响价格 (二)金融市场客体即金融工具:交易对象或交易标的物 1.金融工具的分类 期限不同:货币市场工具(一年以内)、资本市场工具 性质不同:债权凭证、所有权凭证 与实际金融活动的关系:原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 2.金融工具的性质:常考点 第一,期限性 第二,流动性,金融工具在市场上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注意两点:一是能否迅速变现;二是变现时损失的大小 第三,收益性: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或利息,二是买卖差价 第四,风险性:预定收益及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一般而言,金融工具的期限性、收益性与风险性绑定在一起,彼此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它们都与流动性负相关。 (三)金融市场价格 金融市场主体与客体两个要素为最基本要素,是金融市场形成的基础。 【考点二】金融市场的类型 (一)按交易标的物划分 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和黄金市场等 (二)按交易中介划分:常考点 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直接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者直接向资金供给者融通资金的市场,如政府、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 间接金融市场:以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为媒介进行资金融通二者的差别并不在于是否有中介机构参与,而在于中介机构在交易中的地位和性质。(直接金融市场中也有中介:信息中介、服务中介) (三)按照交易性质划分 1.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通市场(二级市场) 2.流通市场的两种形态: 固定场所:证券交易所,流通市场的核心 场外交易市场:活跃的发展趋势 3.发行市场是前提和基础,流通市场提供流动性,是发行市场的补充。 (四)按照有无固定场所划分: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 (五)按照交易期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六)按照地域范围:国内金融市场(本币计价,全国性、地区性)和国际金融市场(大多是无形市场) (七)按照成交与定价方式: 公开市场:一般在证券交易所进行 议价市场:没有固定场所 (八)按照交割时间:即期市场与远期市场 【考点三】货币市场及其构成 (一)概述:常考点 货币市场的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资金融通和借贷的交易市场 货币市场工具具有“准货币性质”:期限短、流动性高、对利率敏感 (二)同业拆借市场特点:常考点 1.期限短:以隔夜头寸拆借为主 2.参与者广泛: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介机构 3.拆借的是超额准备金 4.信用拆借 (三)回购协议市场:常考点 1、回购协议:资金融入方在出售证券的同时和证券购买者签订的、在一定时期内按照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的协议。市场活动由回购和逆回购组成。 表面是证券买卖,实质是以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 回购方向:先卖出,再购回(买入) 卖出价格小于购回价格,差额是借款的利息 2、回购标的物:国库券或其他有担保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四)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是公司为了筹措资金,以贴现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短期无担保的信用凭证。发行期限短、面额较大,绝大部分在一级市场交易。理想的货币市场工具 (五)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最受欢迎的短期融资工具 一级市场行为:出票和承兑;二级市场行为:贴现与再贴现(六)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七)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常考点

201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消费者行为分析只是分享

2013 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消费者行为分析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相关重点,本文特别整理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的重点考点,希望提前掌握,以备迎接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推导需求曲线。 一、无差异曲线 (一)效用理论 1.经济人假设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假定,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 2.效用的定义(掌握) 效用是指商品或者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者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 效用是可以直接度量的,存在绝对的效用量的大小。消费者无法知道效用的数值,而只能说出自己的偏好次序。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不同方法 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的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的 二者得出的分析结论基本是相同的 4.边际效用理论(掌握) 在基数效用理论中,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和。 一般来说,总效用(TU)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消费量越大,则总效用就越大。 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者效用的增量。

从数学的意义上看,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函数的斜率。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总效用边际效用 TU上升MU>0,但递减 TU最大MU=O TU下降MU<0 【例题单选题】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 A.边际效用是否递减 B.效用是否可加总 C.效用函数是否线性 D.效用是否客观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主要区别是效用是否可加总。 (二)无差异曲线 1.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掌握) 每个消费者都要在个人收入和市场价格既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购买一定量的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说,消费者要选择他能够支付得起的最优的消费组合。消费组合也叫市场篮子,就是消费者购买的不同商品或服务的组合。 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 含义作用 (1)完备性如果只有A和B这两种组合,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也只能作出下面三种判断中的一种:一是对A的偏好大于B,二是对B的偏好大于A,三是对两者偏好无差异保证消费者总可以把自己的偏好准确地表达出来 (2)可传递性假定有A、B、C三种组合,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又大于C,那么对A的偏好必定大于对C的偏好可以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3)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如果两组商品的区别只是在于其中一种商品数量的不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较多的那个组合多多益善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本章教材结构】 一、市场需求 本节主要内容: (一)需求的含义★★ (二)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一)需求的含义★★ 【例题:单选】在构成商品需求的基本要素中,除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外,还应包括( ) 。 A.消费者的潜在收入 B.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C.产品的市场价格 D. 产品的生产成本 【答案】B 【解析】需求构成要素是从需求的含义中“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总结出来的,即一是购买欲望,二是支付能力。 (二)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

【例题:多选】下列选项中,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生产技术 B.消费者偏好 C. 替代品的价格 D. 生产成本 E.互 补品的价格 【答案】BCE 【解析】选项“A生产技术”和选项“D生产成本”属于影响供给的因素。【例题:多选】以下关于影响需求变动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A.一般来说,消费者的收入和需求成反向变动 B.预期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C. 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将推迟购买 D.互补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随之上升 E.消费者的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答案】ABD

类别内容 1.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该需求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假定需价格之外的其他各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函数表明某商品的消费者随价格的变化愿意购买的数量。方程形式 Qd=Qd(P)其中,Qd:需求量,P:价格。 2.需求ー般规律: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例如:需求函数 Qa=20-3P 规律 需求规律的特例 (1)奢修品: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如:钻石、茅台。这类商品为 定位性物品,具有显示财富的效应。 (2)吉芬物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对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来 说,某些普通商品的价格上涨,购买量增加。 英国人吉芬:土豆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却反而増加。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原因:土豆涨价引起低收入者购买更多的土豆,而不是买得更少。 3.需求(1)需求曲线是表示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 曲线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需求函数=20-3P) (2)需求曲线分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 个别消费者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记忆技巧: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版

第市场含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一需求决定 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反方向④替代品的价格正方向 ⑤互补品的价格部因素 反方向⑥预期⑦其他因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分 需求变动:由于收入和消费者偏好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第一章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价格的关系经市场含义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济市供给决定①产品价格正方向②生产成本反方向③生产技术④预期学因素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场基供给变动: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础需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 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关系求含义目的影响 后果措施均衡供最高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下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短缺变相涨价行政措施价格保护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产业市场过剩变相降价政府收购给公式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 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均需求价格弹①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高档品反方向②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必需品同方向③基本类型衡性 Ed1 不变影响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价弹 需求交叉弹定义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格性性基本类型①E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d<0 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d0无关系需求收入弹基本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 必需品即需求数性类型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④E0 ⑤E<0 低档品供给价格弹基本类型 ①E1 ②E>1 ③E<1 ④E0 ⑤E∞ 性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效用基数效用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两者 是否可加理论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区别总消费者偏好 ①完备性A>B;A<B;AB②可传递性A>B;B>C;所以A>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无差异第二章含义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 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曲线特征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消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预算费约束变动特性者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行消费者均衡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理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均衡和收入效应论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

第一章组织激励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 知识点一:需要的概念[掌握]: 1、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2、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 知识点二:动机的概念[掌握]: 1、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 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2、动机的三要素:(重点识记) (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即选择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2)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努力程度; (3)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知识点三: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掌握]: 1、内源性动机:人作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带来成就感,认为有价值) 2、外源性动机:人作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为了获得报酬,或避免惩罚等) 知识点四:激励及其类型[掌握]: 激励:激发鼓励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类型: 从激励的内容角度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从激励的作用角度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为: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第二节激励理论 知识点一:需要层次理论[掌握]: 1、主要观点: (1)人均有五种需要;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 (3)五种需要从低到高,逐层满足; (4)大致分为两大类:基本需要(前三个层次)和高级需要(后两个层次)。 知识点二:双因素理论[掌握]: 1、主要观点: (1)满意与不满意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 (2)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可以令员工满意,而保健因素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 2、与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 (1)保健因素相当于低层次需要; (2)激励因素相当于高层次需要。 3、管理应用:除了要用保健因素消除员工的不满之外,还要运用工作本身对员工的价值去激发员工 的工作热情。 知识点三:ERG理论[掌握]: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 考试必备)

2012年经济师考试(中级) 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价格的相对变化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弧弹性 (1)如果E d <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 d >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 d =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E ij =价格的相对变化 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 i (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 ij =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需求收入弹性y Q Q y y y Q Q E y ???=?÷?=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1=y E ,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1>y E ,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1

中级经济师笔记知识讲解

中级经济师笔记

1、基数效用论(直接加总、边际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论(不可直接加总、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两者结果相差无几。多选题必定有一个是错的,少选得分。 2、消费者偏好的假定:完备性、可传递性、多多益善 3、无差异曲线的概念和特征:用来描述消费者偏好的线,2种商品的组合能够带来相同效用的曲线为无差异曲线,曲线的平移代表效用的大小。 越远越好:多多益善 不能相交:可传递+多多益善 自左向右、凸向原点、斜率为负: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斜率的绝对值为商品边际替代率 4、预算约束线:一定收入下对两种商品可以拥有的数量,斜率为两种商品价格的负值。 预算约束线的变动:可支配收入或者商品价格的变化。平移的意义,斜率的意义 5、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为效用的最大值,因此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价格之比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均衡的前提条件:偏好、收入、价格均不变 价格-消费曲线: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导致预算线变化,形成不同的效用最大化均衡点,这样就形成了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因此需求曲线上的商品数量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最大效用 6、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商品价格变化的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决定的

收入效应:名义收入不变,价格增加,则需求数量减少 替代效应:实际收入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增加会导致另一种需求量增加 收入与需求量之间的变化大部分都是反方向的,只有低档商品的收入与需求量之间的变化为同方向的,这反映出的是收入效应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生产者组织形式和企业形成理论 1、生产者组织形式:个人独资、合伙制、公司制 2、依据“经济人假设”,生产者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3、经济学家并不认为追求经济最大化是人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唯一动机:但从长期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关键 企业形成理论 1、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2、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交易成本的节约 3、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交易费用不同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 二、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曲线 1、生产函数:技术不变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函数(边际产量) 2、生产曲线:三点三线(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三个抛物线, 边际产量最大时,总产量快速增加,边际产量下降,总产量增加变缓,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最大,边际产量负数,总产量下降 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时,平均曲线最大

2017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 归纳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弧弹性系数计算公式: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减少;需求价格弹性系数<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增加。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1.消费者效用最大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 2.对于正常品,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3.对于低档品,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4.预算线的斜率取决于商品的价格 5.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1.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 2.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或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隐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并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3.正常利润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经济利润不

包括正常利润。 4.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位置关系:MC边际成本,ATC平均成本,AVC 平均可变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2.完全竞争企业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 3.企业产量决策,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是:边际成本=边际平均收益 4.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和平均收益曲线是完全重合的 5.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和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相同 6.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 二级歧视是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批量的产品 三级歧视是指将消费者分成不同需求价格弹性,收取不同的价格。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201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相关重点,本文特别整理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的重点考点,希望提前掌握,以备迎接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一)生产及相关概念 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的各项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但在短期内,企业的投入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 (二)生产函数 掌握生产函数的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生产函数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考试内容:掌握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 该函数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量L的变化。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TP):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平均产量(AP):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边际产量: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投入劳动的数量L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 00—— 1200020002000 2300010001500 335005001167 43800300950 53900100780 【例题·单选题】某企业的工人人数为10人时,其总产量为2100个;当工人人数为11人,其总产量为2200个,则工人人数为11人时,该企业的边际产量是()个,平均产量是()个。 A.100 200 B.200 100 C.210 105 D.100 21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MP=(2200-2100)/(11-10)=100(个) AP=2200/11=200(个)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 (1)边际产量曲线的图形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汇总

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考试内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熟悉各种收益概念的含义及其公式 (一)完全竞争市场行业的供求曲线和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和某个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 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由整个行业的供求决定其均衡价格,如34页1-19中(a)所示。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收益曲线 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用R表示) R=P?Q 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用AR表示) AR=R/Q=P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用MR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MR=AR MR=△R/△Q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AR、MR是相等的。单个企业的AR、MR、需求曲线是同一条线。(三)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在任何一个市场上,无论长期决策还是短期决策,企业进行产量决策的依据是:MR=MC的原则,因为此时企业的利润最大。利润最大的含义:有利润时利润最大,有亏损时亏损最小。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供给曲线 单个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其供给曲线。(企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来选择其最优生产规模) 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考试内容:掌握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熟悉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其条件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这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二)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即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是重合的;但边际收益曲线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而且比平均收益曲线陡峭。 (AR=DD) (三)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 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完全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成本曲线是相同的。完全垄断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确定了均衡产量,根据这个产量就可以确定均衡价格。 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较,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向市场供应的产品数量较少,而产品价格较高,完全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必背知识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市场需求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 1 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 1 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 1 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19、当 Eij>0,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时,表明两种商品的关系为两者为替代品 20、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总是同方向的,所以,Es 的符号始终为正值。消费者行为理论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十一) 第十一章金融监管及其协调 第一节金融监管概述 一、金融监管的涵义、目标与原则 (一)金融监管的涵义 金融监管属于管制的范畴。管制()一般是指国家以经济管理的名义进行干预。本文所说的金融监管,倾向于一般意义上的管制定义,是指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制定市场准入、风险监管和市场退出等标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约束,确保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 第一,实现金融业经营活动与国家金融货币政策的统一。 第二,减少金融风险,确保经营的安全。 第三,实现公平有效的竞争,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六点: 1.监管主体独立性原则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是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基本前提。 2.依法监管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金融监管机构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保证。 3.外部监管与自律并重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营效率结合原则保证金融机构安全稳健经

营与发展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5.适度竞争原则 促进银行机构间的适度竞争有两层涵义:一是防止不计任何代价的过度竞争,避免出现金融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二是防止不计任何手段的恶劣竞争,避免出现危及银行体系安全稳定的行为。 6.统一性原则 统一性原则指金融监管要做到使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相统一,以及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相统一。 (四)金融监管的作用 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持社会货币信用体系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一,维护信用、支付体系的稳定。 第二,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的利益。 第三,保证金融机构依法经营。 第四,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第五,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金融机构个体的盲目经营行为。 二、金融监管的理论 (一)公共利益论 该理论认为: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正、不公平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 (二)特殊利益论 (三)社会选择论

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考点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中级经济师考试工商管理考点总结 第一章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 企业战略定义: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 1、企业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与复杂性:企业战略根据总体发展的需要制定,追求整体效果;全局是由若干局部组成,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是 (2 (3 2 (1 (2 (3 1 2 3 1 2 3 (三)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决策者通过对制定的几种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后,从中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战略方案。 三、企业战略的实施 1、战略变化分析 2、战略方案分解与实施 3、战略实施的考核与激励 (二)实施模式(常考点) 1、指挥型:制定者宣布战略,强制实行(08年第5题) 2、转化型:从指令型转变过来 3、合作型:决策范围扩大到高层管理中 4、文化型:决策范围扩大到企业的较低层次(07年第4题) 5、增长型:战略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产生(09年第5题) 四、企业战略的控制

(一)战略控制的原则(考点):“一保三适” 1、确保目标:通过执行战略计划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适度原则:控制切忌过度,保持与目标一致性,保持实施方向的正确 3、适时控制:选择正确的时机对战略进行修正 4、适应性:应视不同业务范围、工作特点制定不同的控制标准和方式 (二)战略控制的流程:“定标准,量绩效,查结果,取措施” 1、制定绩效标准:控制标准在战略计划指导下建立,是测评实际绩效和预期绩效的尺度 2、衡量实际绩效:将企业的实际绩效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看实际绩效是否符合标准,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3、审查结果:发现战略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和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的重要过程。 4、采取纠偏措施:对于存在偏差的的战略,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三)战略控制的方法(考点) 1 2 (1 (2 (3 (4 3 P E S T 1 (1 (2 (3 (4 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五力模型(常考点)以娃哈哈纯净水为例 (1)新进入者的威胁:进入市场的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政府行为与政策,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方面。 (2)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的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替代品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越大。可以通过替代品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展加以描述。 (3)供应者的谈判能力:供应者可以通过提价、降低价格或服务的质量来影响企业。 (4)购买者的谈判能力:通过压价、要求提供更好的质量和服务,使竞争者相互倾轧,买方可以极大的影响企业。 (5)行业间现有的竞争力: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为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 3、战略群体分析 群体内的竞争: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

(完整版)2019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重点

市场 需求 市场 供给 在均衡价格之上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 ①点弹性公式:弧弹性公式: E>1高弹性或富有弹性反方向E<1缺乏弹性或者低弹性同方向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需求交叉弹性公式: ①E 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 d<0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 d=0无关系 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必需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 入的增加④E=0 ⑤E<0低档品 需求收入弹性公式: ①E>1供给价格弹性充足②E<1供给价格弹性不充足③E=1供给价格弹性为1④E=0供给完全无弹性(少

供给价格弹性公式: 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即斜率,随商品消费量增加,为获得一种产品额外消费而愿意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少,是递减的。 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为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边际成本曲线最早达到最低点而且变动都快于其他平均变动成本曲线

府的干预 保险市场与道德风险市场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行动,则另一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 政府对 市场的 干预 垄断①通过法律手段②进行公共管制,是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外部性①税收和补贴手段②相关企业合③明晰产权;科斯定理:财产权是明确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信息不对称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 和简单 的宏观经济模型国民收 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价格计算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国民总收入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概念 计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不包括所得税 收入法 支出法 公式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四个部分居民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GDP=C+I+G+(X-M) 宏观经 济均衡 的基本 模型 含义从支出角度看GDP从收入角度看GDP储蓄-投资恒等式两部门消费者(居民)和企业GDP=Y=C+I GDP=Y=C+S投资I=S储蓄 三部门同上增加了政府部门GDP=Y=C+I+G购买GDP=Y=C+S+T税收I=S+(T-G) 四部门同上增加了国外部门 GDP=C+I+G+(X- M) Y=C+S+T I= S+(T-G)+(M-X) 消费 储蓄 投资 消费理论 ①凯恩斯的消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 倾向②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③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 储蓄函数(1-β)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1 投资函数投资乘数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总需求 总供给 总需求①利率②货币供给量③政府购买④税收⑤预期⑥价格总水平3种效应: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出口效应 总供给基本因素:价格与成本,企业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分为:①长期(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②短期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第八章 经 济 增 长 和 经 济 发 展 经济 增长 含义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GDP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 基本因素 1.劳动的投入数量; 2.劳动生产率; 3.资本的投入数量; 4.资本的效率 因素分解 两因素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三因素分解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 经济 周期 和 经济 波动 周期含义又称商业循环,是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经济周期 类型 ①古典型周期:经济运行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负增长②增长型周期:如果处在低谷时经济增长率正值 ①长周期(50-60年) ②中周期(8年) ③短周期(3-5年)对经济运行影响较大且较为明显的是中周期 波动原因①投资率的变动②消费需求波动③技术进步状况④预期变化⑤经济体制变动⑥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 波动指标 ①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②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 广义货币M2)③滞后指标(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经济基本理论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②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核心④国民收入分配状况逐步改善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弹性

201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弹性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相关重点,本文特别整理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的重点考点,希望提前掌握,以备迎接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四、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掌握)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是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即价格变动在先,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变动。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Ed为负数,为简便起见,取其绝对值。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1)点弹性 点弹性是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弹性 (2)弧弹性 弧弹性是需求曲线两点之间的弧的弹性,它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点弹性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弧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3.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Ed>1 (2)需求单一弹性。Ed=1

(3)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Ed<1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影响因素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 (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则其需求价格弹性大。 (2)商品的重要性基本必需品,弹性小;非必需品,弹性大。 (3)商品用途的多少用途越多,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越缺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 5.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类型与总销售收入的关系 (1)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呈反方向变动趋势。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适于采用薄利多销的政策。 (2)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3)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例子:谷贱伤农 【例题1·单选题】(2011年)某商品的价格为2元/件时,销售量为300件;当价格提高到4元/件时,销售量为100件。按照弧弹性公式计算,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A.0.40 B.0.67 C.1.50 D.2.0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弧弹性的计算公式。弧弹性=200/[(300+100)/2]÷2/[(2+4)/2]=1.5。 【例题2·单选题】当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为()。 A.需求富有弹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