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翔 (全)

程翔 (全)

程翔  (全)
程翔  (全)

名师程翔

程翔,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国培计划>>首批专家。1963年出生,祖籍山东长清。现任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先后在《教育研究》、《文学遗产》、《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等十几种报刊发表文章多篇。主要著作有:

1.《语文教改探索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2.《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9

3.《播种爱心》: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4.《语文人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课堂阅读教学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6.《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说苑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路在脚下延伸》: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9.《论语译解》: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10.《程翔与语文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琵琶行》教学设计(两课时) 程翔

一、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进行整体阅读。请同学们回答:《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交代了什么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是“送别”。古人写送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中国人的传统,喜欢团圆。“何事长向别时圆”,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所以读古诗,要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敏感。更何况诗人当时的处境:被贬官来到偏远的九江,本来心情就很痛苦,再加上分别之苦,更是雪上加霜。按照唐朝规定,被贬人员接到皇帝命令,必须马上动身。当时白居易来不及向朋友告别就起身了,所以他来到九江,对这难得的朋友格外珍惜和留恋。二、第一小节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事要素外,还写了什么?

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一个“秋”字告诉我们,当时的环境也是悲凉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举酒欲饮无管弦”点明了话别时的孤寂无聊。一个“惨”字告诉我们“以酒浇愁愁更愁”,这小小的船儿如何载得动这许多愁!分别之时,只有那一轮明月浸泡在江水中,冷月无声,诗人内心悲痛、伤感、凄凉。就在这时,出现了转机:一个“忽”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理解作者创造的艺术氛围是读懂作品的关键。抓关键词语,体会感情色彩。

三、第二段描写音乐,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

解决三个问题:1.大量地使用比喻。2.运用留白、烘托的艺术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仍在继续。诗人沉醉在那美妙的音乐之中,音乐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3.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试音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从“轻拢慢捻抹复挑”到“大珠小珠落玉盘”,从“间关莺语花底滑”到“凝绝不通声暂歇”,从“银瓶乍破水浆迸”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音乐经历了一个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欢快到艰难,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的复杂多变的过程。音乐的旋律起伏跌宕,千回百转,回肠荡气。更为动人的是,诗人对音乐的描写紧紧抠住一个“情”字:“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有让情感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变化,才能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悲哀,才能显示出音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句子,课堂就活了。学生喜欢的句子如何与“三个问题”对接?顺序不是主要的,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学生喜欢的句子中引到“三个问题”上来。这是接榫的艺术。

雷雨

一、导入新课:

师:简介《雷雨》之后.

二、看看你的课本,《雷雨》选自什么?

生:答

师:(简介不同版本《雷雨》的细微区别.<雷雨>在曹禺大学期间写成,开始郑振铎一看,说"乱",后来巴金在<文学期刊>社见到<雷雨>剧本,说"好",这样<雷雨>一下成名.后来在剧院上演雷雨戏剧,一举成功!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主分角色朗读(给定时间)

师:读完的举手(可能没有读完,所有的学生都不举手,又给了点读的时间,后来学生举手)

2、师:课文是戏剧,对话是重点。对话的特点是阶段性、分组。<雷雨>的对话可以分为四组。

艺术风格:

一,对雷雨的深入研究,使使得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自然突破,教师很强的表演能力与驾驭能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程翔老

师本堂课只选择了雷雨的一部分来讲解,祭坛雷雨的诞生,也谈到了雷雨的轰动影响,他精心准备,大量阅读,深入研究,使得这堂课别有风味。他结合原作中被删掉的一段,如:“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让学生听后更能充分理解。

三、高超的筛选能力。程翔老师的筛选能力也是我们大开眼界,本文的内容本来有三个对话段,但他只选择了“共忆无锡梅小姐”和“侍萍来周家的目的”两个部分的重点讲解,而且也使得学生真正了解到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感情变化,了解原文,知道曹禺先生从人性方面来写这两个人物的意义,再加上程老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得这堂课艺术感染力增添了不少。

四、程老师教学理念的表达与渗透。

让我们看到他极高的人文素养。在授课过程中自然的传递自己对语文学科的了解和认识,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旗帜鲜明的且富有激情的阐释,特别是他大声疾呼:“语文老师应该成为多媒体”,非常形象的指出,语文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发声”、“发光”、“发电”,切忌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因此,在这节课中,程老师始终没有用多媒体讲课,而是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和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成功地完成了这堂课的讲解。

将进酒

欣赏了程翔老师的《将进酒》一课,受益匪浅,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1、以读促情,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可以培养语感,使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和总体结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体诗,也是李白悲剧人生的写照。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教学开始之初,程老师很注意对课文多音字、生涩字的解读,和对部分句子句意的疏通,有效地扫除了学生朗读和理解的障碍。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熟读背诵,所以“读”是程老师这堂课贯穿始终的主线,从一开始的初读到最后有感情的朗读,从全班齐读到个别学生诵读,“读”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在读的过程中,程老师并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根据学生初读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必要时还作亲身示范。如:在一名学生朗读后,他点评道:“节奏要注意,有些地方,可以把它排得密一些,像是机关炮一样地打出去;有的时候要慢一点,非常舒缓;有的时候要高亢;有的时候要低沉。使整个吟诵赋予感情的起伏变化。”指导鞭辟入里,形象生动,使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到朗读的要点。通过师生间这种“尝试——指导”式的互动,学生很容易就拟请了课文的内容与思路,学习到作者精彩的遣词造句,感受到了作者澎湃的思想感情。

2、激发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本质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当一个人在聚精会神地阅读时,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思考、想象、判断和推理。想象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交流时所迸发出来的耀眼火花。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只是有时候拘于文本的限制,措辞会相对单一,文字会相对晦涩。所以我们阅读时不能流于表面,理解不能局限在文字的表层,而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文学背后的深层含义。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他的作品豪放、飘逸,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也应该大胆想象,让思维随作者驰骋。程老师深深地认识到了这点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抓住课文中所提供的想象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程老师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这首诗的?发挥想象,叙述一下当时的情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学生根本无法明确得知,所以惟有根据课文的关键字眼,进行大胆的猜想。作答的学生能够紧扣文本,进行想象,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在“提问—引导—展开想象—得出结论”的有效互动中共同获得了对课文崭新的理解。要注意的是想象,并不等于胡思乱想、天马行空。学生的想象必须是在对课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所脱轨,应马上纠正,并予以正确的引导。

3、有效评价,让个性飞扬

传统的阅读教学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的方式往往比较

固定、单一。一个所谓“标准答案”就旗帜分明地将学生划分为“对”与“错”两部分。这种量化的评价,不仅忽略了文章的文学性,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抑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其实,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过多地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必然带来优劣的比较,从而导致对部分学生的挫伤和打击。描述性评价则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获得肯定的同时又得到教师的点拨,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钱理群先生认为:“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的,而且常读常新。”因此,教师应重新树立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并以有效的评价为纽带,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程老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抽出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话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有的说作者太消极,有的说作者喝酒是感情的寄托,有的说作者用纵情豪饮来掩饰内心的痛苦,有的则认为作者是自暴自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进行分析,理解独特,富有个性,而老师则适时做出点拨,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

四、巧设质疑,促进互动

在阅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呢?互动式阅读教学就是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良好方式。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忽视“人”的教育,忽视“人”在阅读教学中渴望“互动”的状态,遵循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努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地“动”起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产生创造的意识和愿望。

特级教师程翔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出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预设质疑问题,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理解在质疑中加深,让思维在质疑中得到拓展。

散步

实录: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个耍?

学生:四个人。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

老师:对。这四个人中最喜欢母亲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学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老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母亲十分信赖孩子。

老师:对。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学生:倒数第二段。

老师: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

老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学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当奶奶的应该满足孙子的要求。

老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学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老师:很好。你体会得很到家。母亲的第二句话怎么读呢?

学生:(大声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老师:用不着这么大声。母亲让儿子背着自己,提这点儿要求用不用事先跟儿子商量商量?

学生:不用。

老师:对呀。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课文)

老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对母亲的描写。

(老师板书: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动作、语言)

老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学生:他很孝敬母亲。

老师:哪里看得出来?

学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老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什么?

学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老师:对。作者希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多出来几次散步。作者

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过?

学生:“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老师:哪几个字应重读?

学生:“太”、“总算”和“又”。

老师:好。作者在内心深处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高兴。这是什么描写?

学生:心理描写。

老师:对。那么作者的那句话怎么读?

学生:应该干脆利索:“走大路”。

老师:或者说是斩钉截铁。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学生:没有。

老师:对。说一不二。“走大路”。我们把第六自然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刻画作者本人,较多地使用了心理描写,也有语言描写。

(老师板书:作者孝敬母亲心理、语言)

老师:最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理由。

学生:这个小孩没有坚持非走小路不可,他听从了爸爸的话,是个懂事的小孩。

老师:很正确。文中小孩说了两句话,谁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这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说明这个小孩怎么样?

学生:很聪明。

老师:对。

(老师板书:小孩懂事、聪明)

老师: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啦。最喜欢妻子的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为什么不举手。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人物。

老师:为什么?

学生:妻子没有说一句话。

老师:不说话你就不喜欢?

学生: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就是说,妻子在家里就不听——

老师:就不听丈夫的。你是这个意思吧?

(学生点点头)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妻子难道一切必须听丈夫的吗?

学生:不行。

老师:对呀。丈夫说得对才听,说得不对还能听吗?那就另当别论了。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呢?那是因为她维护夫

妻之间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给丈夫什么?

学生:面子。

老师:对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妻子在外观上是很尊重丈夫的。但是回家就不同了。在家里夫妻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批评。这叫内外有别嘛!妻子没说一句话,那是因为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一旦丈夫说“走大路”,妻子就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的意见,也走大路。妻子不说一句话,正说明她是一位默默奉献,更多地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她说得少而做得多,同学们不喜欢这样的妻子?反正我喜欢。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学生:同意。

老师:喜欢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看法发生变化了,这就是理解了。好,下面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妻子默默奉献、贤妻良母)

老师:同学们,这一段内容就好像一幅电影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表示。

学生:爱。

老师:对。

(老师板书:爱)

老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与父母在一起散步,去

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名师课堂的精彩从哪里来?——程翔老师《<再别康桥>课堂实录》赏

2010年7月12日,我在北京听中国当代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其中,著名特级教师程翔上的《再别康桥》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程翔老师的课在上午第四节。上三、四节课的老师用同一个班的学生上同一节课。在第三节作课的是沈阳的刘树义老师,或许学生是初二学生而课文是高中课文,或许是放假期间被召集来心里不满——结果,学生启而不发,调而不动。尽管刘树义老师幽默风趣,尽管他教学经验丰富,采用了很多办法,学生依然低头不语。一节课下来,所有听课老师都认为授课教师的表现是超一流的,学生的表现是很“闷”的,如果让我们遇到这样一群学生是恐怖的。

第三节上完,已经是中午12点,听课学生和老师都有些困倦。这时,程翔老师上课了,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是,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奇的旅程开始了,在程老师的课上,学生都开始踊跃发言,精彩随处可见,《再别康桥》的美被充分发掘出来,听课教师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掌声。

同一个班的学生,同一篇课文,为什么程翔老师的课能上得如此精彩呢?经过很多天的反复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拉近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若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才和学生初次见面,每一个上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交流,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为课堂的顺畅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程翔老师也不例外,他有三个举动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

第一个举动,重新摆放课桌。上课前,程翔老师让学生把课桌重新摆放,最终放成一个正方形,中间没有课桌,程老师坐在靠讲台的一排中间。不得不承认,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站在前方,学生坐在座位上,教师和学

生的壁垒分明,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距离感。而程老师让学生重新摆好课桌后,课堂倒像要开始一个“方桌论坛”。程老师坐在学生中间,给学生一种平等地探讨问题的感觉,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第二个举动,自我介绍。程老师坐下后,开始了自我介绍:

师:我叫程翔,来自北大附中。程是前程的程——哪一个‘翔’字更好?大家猜猜。

生:飞翔的翔。

师:哦,你猜对了!我们有了默契。(学生和听课老师笑了)同学们很辛苦啊,刚才上了一节课,接着再上一节。

程老师的自我介绍很朴实,只不过,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了进来。学生正确的回答让程老师很惊喜:“我们有了默契。”这个评价让学生都笑了,紧张的气氛轻松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不经意地为课堂营造着和谐的气氛。

第三个举动,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在第三节课上,学生是拘谨的,是不自信的。第四节甫一上课,程翔老师就寻找机会鼓励学生。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全诗来读一下,(问右边第一位同学)你来推荐一下,谁来读?

生:刘思雨。

师:为什么?

生:她读得好。

师:我觉得你推荐自己比较好。她读得好,不用读了,你不好才读。(众笑)这是什么精神?

生:毛遂自荐的精神。

师:很好。你读读。

生:(读)

从这段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程翔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第一个同学来读,但他拐了一个弯,引导学生“毛遂自荐”。其实,这个片段的实质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打消学生怕犯错的顾虑,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学生寻求进步的地方,犯错并不可怕。

二、指导诵读,体会语文的好玩

在这节课上,程翔老师没有什么精巧的设计,只是以诵读为主线,很朴实地一节诗接着一节诗讲,但就是在这朴实的教法中,精彩纷呈,下面是程老师的一个指导诵读的片段。

师:小伙子请站起来,读这小节(第二节),你怎么进行技术处理?大家眼睛里盯着他。

生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读得不清晰。荡漾什么意思?

生1:(低头无语)

师: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

生1:心情波动。

师:你荡漾过吗?实事求是地说。(众笑)荡漾过,我们都荡漾过,只是荡漾的原因不一样。

生1:(低头无语)

师:他的诗应该是低着还是抬头读?(抬头)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生:憧憬)憧憬知道么?什么意思?你来憧憬一下,那个墙角。看那儿。

生2:那河畔的金柳……

师:读得不好,“那……”——一下子拉到那个境界里。

生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怎么读比较好?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

师:同学们抬头看老师。“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程老师在范读中很陶醉,全场鼓掌。)你得想象,伴随朗读,想象美好的景色。一起读。

生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荡漾没读好。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2: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

这个成功的教学片段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荡漾”的诵读指导。很多老师都有过指导学生诵读的经历,也都有过失败的体验,尤其是面对程度不好且不活跃的学生时,我们几乎无计可施。但是,程翔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却成功了,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他的指导诵读小步前进,适合初二学生的学情,让

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进步。

首先,程翔老师先从内容和感情上进行分析。诵读从来不单纯是一项技术活,诵读总是和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程翔老师深知这一点。他问:“荡漾是什么意思?”当学生回答不出时,程翔老师用了一个暗含选择的反问来启发学生:“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学生自然能回答出是“心情波动”。其次,为了让学生体会得更深,程翔老师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你荡漾过吗?”这个问题在羞涩的学生那里没有成功。于是程老师迅速转换问题,用诵读的动作来辅助诵读:“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生:憧憬)憧憬知道吗?”这是在引导学生进入那个场景。最后,程老师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随即,程老师又进行了精彩的范读,学生终于读出了“荡漾”那摇曳的感觉。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一番话:“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程翔老师的课堂无疑为这句话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这个教学片段中,程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是:“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是啊,语文课不是枯燥的,而是好玩的。有人问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答之曰:“我觉得它很好玩。”金岳霖在觉得逻辑好玩,事实上是对逻辑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成一代大家;同样,学生在好玩的课堂上也定能兴致盎然地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动作辅助,诵读中加深理解。

程老师指导诵读,方法多样,其中,他特别注重诵读动作的指导,请看他对诗歌第5节的诵读指导。

师:徐志摩内心保存一个梦,什么样的梦?要不要去寻找?谁来?咱们请一位。

生1: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你先不要坐,站着大家听清楚。寻梦问谁?(自己)寻怎样的梦?(美好的),请一个小伙子回答。

……

师:怎样读好?抬头好?手应该怎么放好?(学生把手垂下来)

就这样垂下去好?(众笑)我觉得应该这样(双手伸开)。

生2:那样没法读。我要拿着念。

师:不用看书了。

生2:我不看不会。寻梦。(伸手)(众笑)

师:感情来得太快了,同学们分析。哪句开始伸手比较好?

生3:下句,向青草更青处伸手。

师:不同意见可以说。

生4:放歌。

生5:我不认同。我觉得在“向青草更青草处”伸手不行,因为你正划着船,一伸手,就没法划船了。(众笑)

师:我觉得请这个同学朗读。一只手拿着纸读。

生5: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感情太快了。(众笑)这就是朗读的技巧。寻梦是为了自己,情不自禁地自问。想起美好的梦,一生中,那个梦太重要。一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两个美好的梦,时间越长,越想越甜美。(范读)“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众鼓掌)“放歌”时伸开手,闭上眼,头摇一摇,表示自己陶醉了。

在这个指导诵读的片段中,程老师仍然从诗歌的感情出发进行指导诵读,但是,该片段最大的特色却是以诵读动作“伸手”来辅助诵读,其主问题是:“哪句开始伸手比较好?”这个问题事实上还隐含着另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在哪里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发言时精彩的,尤其是生5的发言让人眼前一亮,听课老师们都暗自佩服他的分析能力:“我觉得在‘向青草更青草处’伸手不行,因为你正划着船,一伸手,就没法划船了。”接着,程翔老师的范读感染了所有的人,学生伸着手诵读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程老师的动作辅助诵读法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想象到了划船的画面,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文本。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里被彻底打开了,他们早已经抛弃了拘谨和紧张,而变得敢于发言、争着发言了。

程老师的课之所以能让如此不爱发言的学生变得活跃,原因或许有很多,但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原因,正缘于此,他

用“方桌论坛”的方式和自我介绍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用一个巧妙的提问鼓励学生要有“毛遂自荐”的精神;整节课的指导诵读中,他准确地把握学情,引领着学生小步前进,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讲课艺术:

这节“课堂实录”的教学模式是很简单明了的。它体现了“总——分——总”的一般模式特征,先总结经验,后总结感受,中间通过形象、情感和细节等分析字里行间所呈现的特定意义。这个模式突出了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体表现为:

1、教师呈现思考的情境和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抽取若干个问题

3、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

4、学生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感受或见解

5、教师的评价与示范

程翔老师的这节课堂实录的语文思维教学理念是,教师要做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示范者,要为思维而教。我们从这节课中可以得到很多语文思维教学方面的启发:一是将对“问题的解答”作为语文思维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内容,学生在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逐渐

程翔教学理论体系

程翔,男,1963年生。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曾应邀去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讲学。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标教材的编写工作,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已出版《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播种爱心》等多部专著。 程翔是继名师于漪、欧阳代娜之后活跃在语文教坛上的“情感派”代表人物。多年来,程翔老师在语文教学领域一路探索,一路收获,不仅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饱满激情著称的艺术风格,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积极探索,多有建树。特别是近年来他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和探究,无不透射出扎实稳健的理论功底和博大宽广的教育人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关乎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永恒话题。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西方体验美学中“体验”理念的融入,一方面给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态教育环境下的绿色生机;一方面也使传统阅读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程翔老师本着长期以来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执著追求,以一种雍容大度,兼容并蓄的教育情怀,对新形势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展开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并以一种冷峻而深邃的理论视角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和阐释。 程翔老师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应汲取体验美学理念中的积极因素,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亲历亲为的生命体验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在阅读教学中恪守语文学科特有的规律和原则,持守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语文学科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本色。他的这一独到见解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提出了存在于阅读教学中的“原始理解”与“后续理解”两个重要概念。程翔老师认为,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体验下的生命活动来实现认知和精神的双重建构。即一定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本生成原初生命体验下的“原始理解”,继而再通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和讲解来获得再度体验下的“后续理解”,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生命成长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历程。 其次,强调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言语体验和审美体验的教学理念。程翔老师指出,在学生与文本展开倾情对话的过程中,应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特征穿透文本的言语符号外壳,沉入作品,与文本在意蕴中咀嚼,在文化中品味,在想象中驰骋,在情感中互融,在精神处共生。要使学生以瞬间的生命体验来领略汉语博大精深的文化韵致,获得母语文化的精神滋养,受到民族情感和智慧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文化育人”的目的。 最后,提出了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持守文本和尊重文体的教学原则。语文是唯一以语言材料构筑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融入全球化进程,一方面还要保持民族特色。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切不可忽视对语文文本和语文文体规律的体验学习。唯有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在中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教学观念的碰撞和交融之中,既有所开拓,又不失民族文化本色,从而真正达到“人”“文”合一的理想化教育境界。 程翔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是新形势下在母语文化视野中对中西方阅读理念做出的一次科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最新资料推荐------------------------------------------------------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姚丽辉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语文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就更高了。 我想,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其实都要认真地思考一番的。 如果教师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不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终将面临严峻的形势衡量一位语文教师的一项绕不过去的指标就是我们的专业基础,尤其是对文本的解读;否则谈任何的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教法多样等都是华而不实。 那么什么是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 既是一种凭借,我们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既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 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像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 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 1 / 13

但是通过近两年下校听课,我们了解到当前语文课对文本处理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浅尝辄止。 教师没有很好地耐下性子走进文本,细细咀嚼、品味、涵泳文本,以探得文本的本真意义,而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着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文本,然后再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学生。 这种内容上的浅尝辄止导致新课改实践层面的误读误教,表现在: 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没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出新出彩,而不顾及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有的长文短教,大刀阔斧,肆意删节,以我为是;有的大搞全盘肯定满堂表扬,弄假成真,以非为是。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一是有些语文教师不注意平时的学习提高,缺乏一个教师所应有的专业历练,更谈不上对教育理论系统钻研和语文教学方向的准确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去解读文本,任是搜肠刮肚也出不了新意,因为这些教师只是在啃着多年前的老本,我们忙得是应试训练,忙的是试题的猜测,把功夫都用在教学行为的无效应酬上。 二是教育系统的考核机制,决定了语文教师只能走理性逻辑思维一条路,以反复的训练与考试去争取语文学科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我们的教师只能以快捷与高效、以操作性的技术训练来分解课内外时间与精力,耐下性子潜下心来恐怕与目前竞争上岗的

《散步》文本解读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

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教材分析 邓芳、梁霞一、整体把握 (一)题解 文章选取“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家庭生活。“散步”既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凝聚亲情的纽带,更是全文的线索,是“散步”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了起来。 (二)重难点 1、学习以小见大、结尾提升主题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3、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 统美德。 (三)学法指导 1、从体裁上看,这是篇散文,重在记事抒情,借“散步”之事抒浓浓亲情。 2、从主题上看,是是对生活中美的挖掘和展现。文章写的是家庭生活中的相亲相爱,表现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从表现手法上,是以小见大。文章虽写的是一次散步、一个家庭,体现的却是一段人生、整个社会的血肉亲情。 4、从人物刻画上,运用了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方法。细节描写如:“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 执教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 记录整理:赵秀成 师:好,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先给同学们讲这样一个故事:早在1905年,在镇江这个地方啊,有一个小桥叫文德桥。在5月5日大家都吃粽子的这一天赛龙舟,有一个十岁的少年,随着看赛龙舟的人群往前走,前面的人群已经来到了文德桥上,很小的一个小桥。由于人太多,这个桥啊从中间被压断了,站在桥顶上的人呢就跌落到了水里,那会游泳的就赶快上了岸,不会游泳的人呢就被淹死了。这位十岁的少年站在桥的旁边,惊呆了。他就想:这造桥的人造的这个桥怎么就这么的不坚固!他就发誓长大以后要当一位桥梁专家,要建造最坚固的桥梁,不管多少人站在上面也不会把它压断!后来这位少年就考上了美国留学生,专门学桥梁专业,后来就成为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桥梁设计专家,他的名字叫茅以升。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叫做钱塘江大桥,后来他又主持设计了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中国的桥梁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

勋!除此以外,他还写作了大量的著作,比如他写过《中国桥梁史》。在我们中学课本里面还有茅以升写的一篇《中国石拱桥》。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书。 (学生翻书,教师转身板书课题作者: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课本前面有要求大家注音的,有没有注音的,有是吧?带注音的这些字你们注注音,自己小声的读一遍。 (学生注音,教师板书:训练重点 1、语言准确 2、特点突出 3、顺序合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看能不能准确的读下来。这位同学你来读。 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教师纠正,学生读注音)“弧形拱桥洨河陡坡和谐饮涧桥墩” 师:请坐,这里面哪一个字比较生疏啊,对同学们来说?好像是这个洨河的“洨”,你们用手比划着写一写。它的偏旁是一个什么? 生:三点水。 师:三点水,这边是一个? 生:交。 师:哎,交,洨,读几声呢?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 本的能力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应该重视语文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决定着语文教学达到怎样一种状态。要使学生有所感悟,教师自己得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自己得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自己得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如何能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大的进步,这成了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想要得到提高,首先要博览群书,教师要通过阅读将自己所教的那点知识置于一个宏大的知识背景中。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难以读懂文意和把握内涵,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时可以按照以下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一、摄取信息,粗知大意,形成轮廓;二、排疑解难,整合信息,把握文意;三、品析鉴赏,批判质疑,深入理解;四、拓展延伸,实际体验,领悟深化。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快速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 一、把书读深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语文只能是字词句训练,认为把握住了语言文字也就把握住了语文的本原。因而语文课堂较少强调思维含量和思想深度。仅仅把文本定位在“言语层面”,将文本视为储藏着“语文知识”的仓库。这样的

初三作文之初中作文我们课堂怎么了反思200字

初中作文我们课堂怎么了反思200字【篇一: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程翔老师《散步》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程翔 语文思维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培育学生从字里行间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释问题。这个任务比较特别,是借文字和文章内容来培育学生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而这种抽象思维之格的形成与文字和文章所呈现的形象、情感、细节等又密切相关,因而语文思维教学在完成这项任务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比较特殊,与数学、物理、哲学、逻辑等学科的思维教学有着较大的差别。下面我们以中学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的《散步》教学实录为例,看看程翔老师在面对初中生时是如何开展语文思维教学的。 一、在初中生(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思维之格开始了明显的发育过程,在这个特定的思维发育时期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要抓住这一特点,结合学科特征和优势,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症下药,使初中生的思维得以健康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的发展阶段,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因此程翔老师从生活中提取了一个情境,一组形象,既是讲课的一般导语,又是引导学生从生

活经验中概括自己的抽象感受,从中培育学生的抽象感悟能力。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二、从初中开始,语文教师就要结合记叙文的教学对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初步的培育,具体讲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中心思想、认识写作特点、表明自己的观点等等。程翔老师通过针对性较强的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言一行)寻找回答问题的依据,同时他还不断地引导学

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尝试初探

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尝试初探 发表时间:2018-01-16T16:27:34.1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05期作者:李海宝 [导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容忽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有长流水”,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决定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李海宝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茶业口镇腰关中学271132 随着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容忽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有长流水”,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直接决定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这句话说明了解读教材是老师的一种必备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基本功。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的阅读积淀远比教学技巧更重要。教师本身的阅读量直接决定着他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功底。一堂好课学养深厚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既到位,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给学生高屋建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不论是知识层面还是道德层面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想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就必须先有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即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呢?概括起来就是三角度、三要求和一关键。 一、解读文本的三角度 1.作为读者来读。作为读者来读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读懂文本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意思;读懂这篇文章在现代社会、对自己的存在意义。其中,需要完成三懂之第一懂,需要教师认真地读懂文本的语言文字,需要去揣摩语言文字的表面、背后的意思。第二懂,要联系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具体用意,思考他的情感、思想、观点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第三懂,主要是结合当代的社会实际、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潮,以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自己对文本内容、主人公、文本所宣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怎么看待。 2.作为教师来读。作为教师来读,就是把文本当作教材来读。把文本当作教材来读,是要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的。作为教师来读教材,主要是从教材中确定出教学凭借——要引导学生对哪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去感知、研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3.先作为学生、后作为教师来读。这是一种预想课堂教学过程的研读过程。作为学生来读,指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怎样做才能主动地、自觉地去读书,学生会按照怎样的过程、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困难?这个层面的“作为教师来读”,指的是教师要从帮助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应该教给学生哪些阅读方法去解决阅读中出现的这些困难?作为教师,应怎样对学生的读书过程给予必要的、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二、解读文本的三个要求 1.读准,即把握文意准。结合文体特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说明文抓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议论文抓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即是什么,为什么;记叙文抓感情、事件或形象,或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或概括事物的特点特色,或品析语言体会抒发感情,或分析写作手法,明确写作意图。只有紧扣文体特点,才能较为准确地读准文本的主旨。 2.读透,即品析领悟透。在读准文本、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如何能读透文本?一要细品语言,深入体会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二要联系写作背景或作者经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白言外之音;三要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和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和不同作家的同一作品比,在比较阅读中才能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3.读清,即行文思路清。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解读文本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准确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才能读懂文本,并为下面的教学设计思路的清晰奠定基础。如何才能读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首先,抓关键句法。抓住文本的关键句,就能提纲挈领地拎起全文内容。其次,结构层次法。即通过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是我们教学生学习课文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再次,抓中心事件法。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来理清文章思路。最后,抓写作顺序法。即按照时间、空间、逻辑顺序来梳理行文。 三、解读文本——细读是关键 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所以,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好决定怎么教,怎么学;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生成。一句话:只有文本解读得好,课堂教学才会落实得好。解读文本的过程恰似佛家入境的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把文本读到“玲珑剔透,形神兼备”,才能有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那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细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文本解读,就是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唯有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在细读中沉入词句,关注细节,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有声有色。

《散步》文本解读资料

《散步》文本解读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

m e n h n s 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 李镇西系列[/B]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 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 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 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 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 冬天 提醒幸福 我教《孔已己》等) 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 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 韩军系列[/B] 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 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 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

a i e a A i n 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 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 程少堂系列[/B] 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 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 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 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 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 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 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 赵谦翔系列[/B] 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 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 程红兵系列[/B] 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程红兵[/B] 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 于漪系列[/B]

程翔老师作文讲评课实录

程翔老师《作文讲评课》课堂实录 课前主持人隆重介绍程老翔师简历。 程翔老师幽默回应那些都是老黄历了,新简历主持人没有介绍,同学们只要知道我是个语文老师就行了。 师:直接导入今天我们要评价一篇学生写的作文。已经在同学们手中了,大家看过了没有?可是下面听课的老师不知道我们作文的内容,大家读一读,哪个同学能读一下。 男生:读作文《我不认识她》 师:你们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由于刚拿到这篇作文还有点陌生,有些地方读的不流畅,有些地方读的和原文是有出入的,这也是同学们临时的拿出一篇文章所出的问题这很正常。下面请同学们听我读一遍吧。我们尽可能的熟悉文章,只有熟悉它你才能去评价它。题目《我不认识她》 师:有感情的朗读作文《我不认识她》 师:这就是我的一个学生写的一篇作文,今天我们就来评一评这一篇作文。通过一篇作文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怎样去评价一篇文章。好,现在请同学们独立的给这篇文章打一个分数。假如满分是100分的,你打算给他多少分?不要和其他同学商量,现在开始打分。 师:板书:评价一篇记叙文《我不认识她》 生:独立打分。 师:走下来巡视,看学生打分情况。我看很多学生很犹豫,迟迟不肯下笔,按照自己的感觉去打分,已经打完分的请举手。 生:大多数举起了手。 师:没打完分的举手,再给大家几分钟。有很多同学还在犹豫,认为不好打分,要根据自己的判定,90分以上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再问95分以上的请举手。提问一女生你给了多少分? 女生:95. 师:比95分高的请举手. 女生二:96分。

师:再问比96高的还有吗? 男生:99分。 师:问比99分高的还有吗?最高分就是99分。 师:最低分给了多少?80分以下的有吗? 男生:70分 师:询问70分以下的还有吗?没有最低分就是70分。大家看差别有多大,差别有29分。同学们发现问题了吗?发现问题的请举手。 女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没有打满分,那一分去哪了? 师:奥,原来你的问题在这,来评价99分的同学来说。 男生:给99分的原因是他对恋爱的问题认识错误。 师:微笑着说,他对恋爱错误你还打99分,是不是扣的有点少了。转身对女同学说他给你答复了吧。其他同学还有疑问的请举手。 男生:同样一篇作文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师:好,同学们把这个问题写下来。师板书:产生问题:为何差距如此大? 同一篇作文为什么打分差距如此大,相差29分。找一男生问,假如这篇作文是你写的一个给你99分,一个给你70分,你希望这个作文落到谁手里? 生:落到99分的手里。 师:笑着说,你绝对不希望你的作文落到70分的手里,每一个同学都因该产生这样的问题。那么有这个问题接着会产生第二个问题,请举手。 女生:我想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评分标准判断的?为什么会差那么多? 师:说的好!板书:评价标准是什么。 师:再问作文有没有什么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给99分的同学和给70分的同学,他们们的标准会不会一样。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的时候标准是不是千差万别的呀,应该怎么样呀? 女生:应该有相对一致的标准。 师:赞同,只有标准相对一致,才不会导致作文的分数那么大的差距。好了,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件事情,是我们这节课很核心的问题,同学们讨论一下评价一篇作文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评价一篇记叙文,本文是不是一篇记叙文?对,评价一篇记叙文的标准是什么?现在三个人一组讨论。其他同学讲,一个同学负责记一下,就

《邓稼先》文本解读

《邓稼先》文本解读 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杨先生曾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程翔示范课《将进酒》评课

程翔示范课《将进酒》评课 诗歌朗读——语言的美育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在诗歌的教学中常常运用到朗读法来进行诗歌教学。在读的过程中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感受诗的感情,体会诗的韵味。朗诵教学,是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历史中,朗诵教学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被提倡的今天,品味、诵读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面将从以下几个点来分析《将进酒》一文怎样通过朗读来进行语言方面美育的。 1、给班级营造了一种集体诵读的氛围。 首先,老师通过导入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李白的诗歌世界中,几个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诵读建设了一种积极的诗歌诵读氛围。一个学生因为胆小,不好意思进行毛遂自荐,程翔老师就鼓励他勇敢一些,从而促使他顺利完成了诗歌诵读。 2、老师具备很高的诵读能力,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程翔老师的诵读普通话标准、感情充沛、表现力强,读出了李白诗歌的那种豪迈、飘逸的感觉,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中。看到老师能将这首诗演绎得这么好,会让学生禁不住跃跃欲试,按照自我的方式去演绎诗歌。 3、程翔老师不仅自己有很高的诵读能力,他也善于将读诗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例如:老师将自己读李白诗歌的感受告诉学生,说他认为读李白的诗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读诗歌不仅要讲究停顿、还有节奏、重音,要有技术上的处理。在这一点上,我有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有停顿、轻重、缓急、高低,并不是仅仅靠画出停顿符号就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的韵味。为了让学生读出诗味,不妨在需要重读、轻读、急读、缓读、高读、低读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出来,用以提示学生。另外,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诵读热情。 4、诗歌诵读是建立在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上的。 程翔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朗读训练。他采用启发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就如同小溪自然而然地流出山谷一般流出自己的心扉,从喉咙中流淌出来。 5、诗歌诵读的最高境界是诵读者对诗歌的再度创造。 也许,一般的学生达不到对诗歌再度创造的境界。但是归根到底,诗歌诵读应该发挥诵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有的同学会因为胆小的原因而拒绝在课堂上诵读,有的同学会因为没有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而不愿意花力气在诵读上。程翔老师运用巧妙的激励方法使学生逐渐放开胆子,最终完成诗歌诵读。

程翔课堂实录

程翔《散步》课堂实录 全国中语会青年语文教师研究中心理事长程翔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只有580字的美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可讲的地方很多,他让我们学会了在教学中要敢于舍弃。 实录: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个耍? 学生:四个人。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 老师:对。这四个人中最喜欢母亲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学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老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学生:母亲十分信赖孩子。 老师:对。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学生:倒数第二段。 老师: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 老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学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当奶奶的应该满足孙子的要求。 老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学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积极学习,积淀文化素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罗德辉2014、10、31 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文本解读的能力,它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的水平是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老一批特级教师令人惊叹的便是极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而文本解读能力背后,则是深厚文化素养的支撑。 根据教师的个体差异,解读文本存在四种状态: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最高境界是:深入浅出。最糟糕的状态是:浅入深出。如何高质量地解读文本,力求课堂上披沙拾金,深入浅出。这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需要教师不懈地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 一、正确处理应试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关系。 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趋向单一化、绝对化、简单化、概念化,解读得很单一,很绝对。或因为课程改来改去由原来的热闹到如今的返扑归真,弄得教师有时不知该怎么教了。 一线教师考虑,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暂时的高分,一辈子要掌握的方法,大火烘烤,追求快,慢火烘烤,追求透。切合点:轻负担,高质量,有后劲儿。考试前要快速训练,两条腿走路,应试也是中国人具备的一项很重要能力,不能为了得分而牺牲学生对语文的一种热爱,得不偿失。 二、丰富语文专业知识结构水平。 对基础学科如语言学、文章学的一些知识学得比较少、比较浅,以后系统接触少,造成应对一些具体问题时的捉襟见肘。比如语文课文涉及到很多文体,如通用文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文艺类、故事类、场面类)、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每一种文体因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像记叙文的技法如:白描、波澜(抑扬、张弛、曲折、断续、动静、疏密)文脉、意境等,这些我们知道多少呢?尽管小学阶段我们不需要让学生了解技法术语,但我们教师还是要了解的。再如理解人物形象的两种思路:演绎法和归纳法。 三、多向名家学习。 名家课堂异彩纷呈,一线教师学什么:学习时仰望星空,平视环宇,俯视脚下。有些个体的东西是学不来的(个人教学风格) 看课,看名师课就像看模特走模特步,我们不期待所有的老师都走到T型台上,但你永远也不会排斥他们带给你服装的变化和欣赏的快乐。 四、积累写作经验。 解读作品表面看是“眼力”的高下,实际上是“腕力”的强弱。眼高不一定手高,但手高往往能带来眼高。语文教师不仅要读懂作品的内容,还要鉴赏作品的好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缺少写作经验,自身写作素养不高,是很难看出作品的堂奥的。解读一个文本,必须把握住“这一个”文本的独特性,没有实际的写作经验,就看不到作品的好处妙处,解读只能是泛泛而谈。例:小学语文优秀科研成果论文评选。让我感到教师写作最基本的能力令人担忧。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写作文空洞无内容,那我们呢?(平时善于积累,勤于写作)(例:论文评选) 总之,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苍翠欲滴!

《散步》课文讲解

SHZXZX 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备课资料 第1页(共1页) 《散步》课文讲解 本文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容易激发学生的感受、联想和思考;作品内涵丰富,又很适合做多元解读。对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要注意“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 然”———作者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可以参考他的“创作谈”,但文学阅读的规律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一旦问世,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应该允许读者从中读出多样的滋味、多角度的理解。比如,可以读出“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选择———担当”等等。甚至,如有学生认为本文写得过于“矫情”,也应鼓励其自圆其说。这是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绝好契机,也是对课程标准中“阅读对话”原则的贯彻。 学习本文,应注意把握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散文中运用了小说笔法。作者的文学创作本以小说见长,他在这篇散文的写作中也引入了小说笔法。正如作者的“创作契机”所言,本文写的内容有真实生活的基础,却经过了作者的筛选、嫁接与改造,更富有曲折性和镜头感。即使是叙述“散步”这样一件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也要制造一些波澜,带来一点儿曲折,使本文颇有几分小说的色彩。另外,散文本是一种“向内转”———专注于自我心灵倾诉的文体,但本文中作者却并未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以叙事为载体,用故事本身来说话,这也是小说笔法的体现。第二,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除了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但若干语句简约而耐人咀嚼。例如第二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跃然纸上。 本课的习题,“思考探究”一和二从文章内容和主题的角度设题,引导学生通过细心品味标题,抓关键语句,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积极调动自主阅读的感受,开放性地理解课文。“思考探究”三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叙事散文时,注意品味散文的诗意和情致,而不仅仅是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积累拓展”四关注文章的语言特点。“积累拓展”五则是一道拓展题,通过朗读和与《秋天的怀念》做对比,感受两篇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提高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的能力。

再别康桥评课稿)

《再别康桥》评课稿 宫集中心学校:陈敬敏 几天前,我观看了北大附中名师程翔老师的教学实录——《再别康桥》,感觉受益匪浅,很受启发,同时也从中看出了名师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这样说,这真的是一节风采照人的成功的展示课。 程翔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有许多亮点,下面我仅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个人拙见。 首先,从教学目标可以看出,程老师能从课标出发,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既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又突出重、难点,使得教学目标确立合理、落实明晰且达成度高。其次,从师生对话内容可以看出:程翔老师语言亲切,精神饱满,如老师问学生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不喜欢,像这样的语言就是一种良好的姿态给学生以振奋,还有老师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如老师问学生会想到新娘吗,这样的语言非常有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如,程老师让学生推荐别人读生字的时候,站起来的学生推荐了别人,程老师为了鼓励学生的自信,说了句“为何不推荐自己”。于是那位学生重新拾起了自信推荐了自己。还有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应该说是很具特色,程老师发挥学生自主性创设情境,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停的跳动,所以这节课学生非常投入,气氛也非常活跃。

另外,从学科特点看,程老师突出了“读”这一语文课堂教学标志性特点,如“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句话,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有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那就是一节课问题设计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乎学生能否学有所获。从这节课上不难观出,程老师在问题设计上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本,深挖开去,又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前后是否矛盾,老师在讲解的时候环环相扣让学生慢慢进入诗的意境。程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注重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当然,学生活动自然很踊跃,程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学生参与热情自然很高涨,当然也体现出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一节课,课堂突显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程老师在这方面创设出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体现了互动的多维性,自然课堂气氛是很活跃。 另外一点,从本堂课的预设与生成来看,本节课预设严谨、生成合理,如,程老师让学生读具体诗句时的语速该快还是该舒缓,都有严格的要求,体现出教者扣紧梯度目标、严谨教学的预设构想,实现了师生共同体会成功愉悦的深度生成。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得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听名师的课,确实能让我吸取不少东西,今后我会继续虚心向别人学习,争取让自己在教学中不断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