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城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

历城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

历城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
历城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

历城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研工作计划要点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把握学科特点,明确目标任务,以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链接为载体,以学科本质问题的突破为驱动点,加强团队研究,加强课堂教学常态实效研究,全面提高德育教育实效;大力推动以教学实践为重心的课程实施研究,深化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生活、参与社会、实现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促进区域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具体工作安排

(一)加强课程实施及课堂教学督导评估,推进课程健康发展

按照《历城区品生品社学科课程实施评价量化表》的有关要求,对各单位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并将结果计入各单位期末量化考核成绩中。各单位在督导时自行下载评价量化表,实事求是填写好相关情况,准备相关材料,以备督导审核。

推行跟进式教学督导方式,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帮扶及指导,对优秀课例及时进行推荐及区域观摩研讨。

视导中加大专项测评的力度。视导中除了听课及查阅相关资料外,结合课程实施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专项测评。专项测评主要分两种方式:一是被视导学校的自主展示。自主展示应结合课程内容由师生自主设计,展示学生所学、所获、所感,体现学生思想情感、认识及技能的发展。二是随机抽测。随机抽测根据学习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或情境,考察学生的

知识技能及情感认识,考察学生对事物及现象的认识及分析能力,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生活延展及创新研究实践能力。

结合本学科特点,本学期专项测评中适当增加现场情境测试的研究,通过设计合理情境,考察学生本学科本学期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化检测。

(二)加强团队研究,提升研究品质

1.以课堂观察为研究载体,加强团队研究。

按照区教育局的要求,结合学科中心组的建设,建立区课堂观察团队,加强团队研究。

结合“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品生品社学科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初步形成新授课、拓展研究课等课型的基本操作流程,杜绝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散漫性。

2.加强城乡教研互动交流,促进区域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分片情况如下:

第一片:实小、东风、王舍人、遥墙、工北第二小学、高而、临港教育办

第二片:洪小、文苑、仲宫、郭店、彩石、绣川、鲍山、唐冶教育办

第三片:洪二、双语、港沟、唐王、董家、柳埠、鲍山教育办

第四片:洪三、六中、全福、工北小学、华山、西营、文华、荷花路教育办

本学期各片以“精心研究、科学设计,提高实效,有效拓展”为主题,结合“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品生品社学科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自行研究一节代表本单位研究水平的优质课,在片内进行展示探讨,并在各片内推出一节课,并于11月下旬(25日左右)在全区进行观摩研讨。

每片各单位中心教研组长自行加入本片课堂观察团队,运用课堂观察研究对活动及教学

进行分析及研究。活动后组长单位填写一份《历城区小学品生品社学科教研活动记录》(见附表),将活动信息整理好并上传至教研员邮箱,执教教师同时上传课件及教学设计。每片各单位要按时派全体品生品社教师参加,并做好课堂观察及交流研讨准备,活动后每单位要及时上传一篇活动反思。

3.创设校本及镇本特色教研活动,打造研究特色

各单位中心教研组及学校基层教研组建立课堂观察团队,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精心研究、科学设计,提高实效,有效拓展”为主题,找准观察点,通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分析课、展示课等形式,积极开展镇本及校本教学研究,提倡个性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课程实施能力。

开展特色教研活动,打造研究特色。各单位在常规教研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本单位本学科特色教研活动,坚持不懈,打造研究特色,提升研究品质。各单位认真设计本学期校本/镇本教研活动计划及特色教研活动,并于9月15日前上传至教研员邮箱中。每次活动完毕后请填写一份《历城区小学品生品社学科教研活动记录》,教研组长将活动信息、执教教师课件及教学设计整理好并上传至教研员邮箱。

举行全区第二届教研风采展示活动。本学期由洪家楼小学及华山两个单位进行展示,要求展示出本单位学科研究及学生发展方面的做法及特色。以上两个单位自行拟定展示的时间,并于9月15日前上报教研员。

4.开展全区课堂教学研讨

本学期将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刘桂林、张爱华)进行教学展示,并于11月下旬举行全区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举行各片推荐的优质课)。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三)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养,促教师梯队成长

1. 开展教材培训及电子备课,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本学期分别由洪家楼第三小学、华山、仲宫、洪家楼小学、董家、王舍人承担一至六年级教材培训任务。教材分析及相关材料的电子稿请于9月1日前发至教研员邮箱zhuxiaoyan698@https://www.doczj.com/doc/6017362726.html,。

借助历城网络教研平台,认真开展电子备课。各单位按要求按时上传电子备课,并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为避免本学科弹性课时带来的进度不统一的问题,要求各年级教师每周上传一个学习主题的所有主题活动的全课时电子备课。上传时请按每个主题活动分文档打包上传。上传时请标明单位、学校、姓名、年级、单元、学习主题、活动主题。(2)上传的电子备课要求体现原创,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研究、思考及实践,严谨网上下载。一经发现将取消本学期所参加的所有评选活动优胜奖次。(3)各级管理员认真负责,做好本级各年级电子备课的督促、遴选及上传工作,并于每月30日以前将本月电子备课上传情况发至教研员邮箱中。

附:电子备课上传计划

2. 加强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发展的需求,每月举行一次教师培训,各单位可在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上报所需的培训纲目,教研员将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力争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将培训感受及培训后期反思与学科网络研讨充分结合起来。结合培训感受、培训反思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全区网络研讨,时间统一定为培训后的第二天下午2:00-4:00要求各单位所有品生品社学科教师参与研讨,每人发帖不少于3篇,评论或回帖不少于5篇。研讨要注重质量,切忌简单无意义回贴。

3.举行全区品生品社学科教师素质大赛。定于11月上旬开展全区品生品社学科教师素质

大赛。本次素质大赛以“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生活、研究实效”为主题,要求教师现场抽取某个单元,围绕单元主题分析相关的课标内容标准、相关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情况、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情感认识及生活经验、教材的呈现形式、单元的整体的活动设计规划及思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任选本单元任一活动主题,运用上述分析进行现场设计。要求各单位11月1日前将所有品生品社学科任课教师名单上传至教研员邮箱中,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参加本次大赛。

结合省教研论文评选,举行全区教研论文评选。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4.努力发掘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及特色,促进教师发展。

本学期将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教学示范及讲座,交流教学实践经验及研究心得,为广大学科教师成长提供借鉴。

各单位每月上传一篇教学研究心得,内容不限,可包括教学研究心得、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供全区学科教师学习借鉴。要求每月的20日前上传至教研员邮箱中,选择优秀的文章发至教研室网及公共邮箱中供学科教师学习借鉴。

5.开展按需送课下乡活动,促进城乡教研良性互动。各单位可在调研的基础上,选取疑难课题,并可自行选定送课单位,一并上报教研员,由教研员组织骨干教师研究备课送课。

(四)深入进行课题研究,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学期将结合“十二五”省市课题立项工作,与中心组教师在中国教育学会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学科教学问题共同确定申报课题。

(五)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单位依据《历城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学生学业评价实施意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印制《成长快乐》学生学业评价手册,对学生的课程学

习能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等目标的落实实施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认真设计拓展作业,注重研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动手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改善生活、营造生活的能力。

(六)继续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以校为单位继续做好课程资源库建设,各乡镇、学校可定期进行资源库建设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资源库建设强调实用性、指导性、创新性、研究性、发展性,强调师生共建课程资源,强调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拓展作业的设计及积累,促课程资源的丰富及运用,促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增强,促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七)参加省市教研室举办的各项活动

本学期将有省级论文评选,请各单位教师做好准备。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0月将举行市级课堂教学研讨会,要求各单位教师参会观摩。我区将选拔一节课参与研讨。有意参加的教师请于9.15日前将课题报到教研员处,以备选拔。

三、具体活动安排

附:历城区品生品社学科课程实施评价量化表

附:历城区小学品生品社学科教研活动记录

附:电子备课上传计划

附:片际教研协作组分片安排

注:有关活动通知及活动信息请关注教研室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6017362726.html,或本学科公共邮箱pinshengpinshe@https://www.doczj.com/doc/6017362726.html,。欢迎各单位为本学科教学教研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历城区教研室品生品社学科

2010.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继续以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基地,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扎实开展 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操作行为的研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 学科教学建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 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 健全人格而努力. 二、主要工作 随着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的 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校青年教师在市教研室组 织的评优课活动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今年秋季,我校一、二年级 将全面使用品德与生活教材,三、四、五、六年级将使用品德与社会 教材,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开放的课 程视角,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把握和落实课程目标,探索综合课程新天地 促进课程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 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课程性质,从教学内 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探索综合课程 的新天地. 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 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

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 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 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2.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 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 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单 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 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3.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发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 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评价 方式方法.可以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目的,既要 有学生的调查记录、自我评价,又有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寄语, 可以说是建立学生个人的小小资料档案册.五至六年级使用的是思想 品德和社会教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也可以将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带进思品、社会课堂,用好老教材, 走好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二)加强校本培训与研究,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1.加强校本培训与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 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应积极开展相应的 校本培训,对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 了解.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 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辽海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辽海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周次日期教学内容1 9、3 11、9旧物与古迹告诉我2 9、1016乡风民俗和童趣3 9、1723把家乡故事说给明天4 9、2430今昔对比5 9、29-- 10、8一长假14 12、314我愿意家乡更美丽7 10、15--19人人都夸家乡好16 12、1725说不完的家乡故事17 12、24 11、2阅读材料/机动18 1、3—“我的旧物展学习本课有哪些收获。 1、积极参与,激情燃起,全心投入。 2、了解主题,有的放矢。各小组汇报 具体收集到的旧物(只说名称不说用途)。猜出对方小组的旧物用途。(体现组内合作意识、体会旧物对了解过去的重要性)将旧物与新物进行对比,体会出新事物的优越性和出现的必然性,让学生初步明白旧物必将因为社会的进步而被淘汰。学生

将视野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放宽视野,进一步探究社会上旧物的淘汰和新物的进步。学生一起动手,制作旧物展览。板书设计奶奶家的旧物悠车纺车石磨火盆油灯线装书蜂窝煤炉戏匣子教学反思教学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就感,都能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对本学科教学充满着希望和盼望。评价重要的是体现层次感,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学生能够收集到旧物就是成功,就值得表扬。没有收集到旧物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就是成功。以上两项都没有参与的,在“旧物展览”中,能够动手参与制作,就是成功。课题村里的旧物教学目标 1、能通过旧物了解家乡过去的生活情形 2、知道生活用品等旧物对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 3、从生活用品的变化中感受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学重难点知道生活用品等旧物对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教学准备搜集家乡人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的旧物,了解这些旧物过去的用处和不再使用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谈话导入:为了能更全面的了解家乡的过去,让我们到家乡的村落、社区去走走看看,从哪些旧物中去进一步了解家乡的过去。将将学生收集到的家乡的旧物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进步、科学水平的提高、新的用具的发明等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先请学生介绍书中的村里旧物用途,结合当时生产生活来讲解。这些旧物是否还在使用,为什么?说明使用方法及用途讨论:为什么好多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100分钟完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例外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严重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详尽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盛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四、论述:(1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附参考答案: 一1、学生生活 、螺旋上升 、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 、实践性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6-9年级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科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两部分,一是总目标,二是分目标。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标有三个方面:1、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力 3、知识 从以上的分目标看出,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相比,两课的共同点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 三、课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课的综合,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重视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这也是两门课程标准共同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另外要注意,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以儿童自己的生活为课程基础,尊重儿童的生活。尊重儿童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而是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总结范文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总 结范文 A summary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期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阅读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学杂志,如:《小学德育研究》。七年级上期思想品德教学计划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多

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空间。通过学习,老师们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用课改精神统帅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将教师从烦琐的备课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品德组一直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目标。课前带领学生搜集资料,把更多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结合品德学科的特点,我们品德组的老师及其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在学期末的县学科检测考试中,据学生反馈情况较好。 4、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学期,我们教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品德与社会教研活动记录

品德与社会教研活动记录 篇一: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 单位: 时间:2011年5月18日 地点: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主讲人:各位教师 课题:1、如何才能上好小学科学课 2、如何才能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任选其一) 活动形式:专题研究 记录内容 课题下发时间:2011年4月30日 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18日 一、主持人发言: 新课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

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天请大家把自己平时教学时的好方法,相互交流一下,来提高我们整个一区的综合成绩。 二、各校老师代表开始发言: 八小老师代表周元朝发言: 我针对《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谈一下我的见解。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考试题及答案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 ()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 单位: 时间:2011年5月18日 地点: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主讲人:各位教师 课题:1、如何才能上好小学科学课 2、如何才能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任选其一) 活动形式:专题研究 记录内容 课题下发时间:2011年4月30日 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18日 一、主持人发言: 新课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

作学习”。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天请大家把自己平时教学时的好方法,相互交流一下,来提高我们整个一区的综合成绩。 二、各校老师代表开始发言: 八小老师代表周元朝发言: 我针对《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谈一下我的见解。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作为课前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1、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 课前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再就是要深入学习

最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WTT整理的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期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活动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阅读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学杂志,如:《小学德育研究》。七年级上期思想品德教学计划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空间。通过学习,老师们确立了新

的教学观念,用课改精神统帅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将教师从烦琐的.备课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品德组一直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目标。课前带领学生搜集资料,把更多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结合品德学科的特点,我们品德组的老师及其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在学期末的县学科检测考试中,据学生反馈情况较好。 4、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进行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和谐教育教学模式”的系列探研讨,下一步将按方案开展实践活动。组内的老师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数教学,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获。有许多老师积极撰写了品德论文参加县、市级评比。在此非常感谢一些班主任老师能积极参与到品德教学研究中来。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四年下册教材辅导

辽海版品德与社会四年下教材辅导本册教材特点:本册教科书以范例的形式,比较具体的呈现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情况,渗透了生活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特点一,从内容上看教材中知识含量较大。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活动、现代通讯等。适合不同区域学生的学习。特点二,教材以范例呈现,为学生探究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案例,提示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途径,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特点三,要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较多。 第一单元生产与我们息息相关 一、单元介绍 单元设计意图 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各个方面的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来源于最基本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工农业生产,它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必需品。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质量。本课程一个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了解社会生产活动,理解生活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他们认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为他们未来从事这些事业,具有热心和责任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用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儿童每天生

活、学习都要接触的。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种用品为例来了解工农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他们更容易感兴趣,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工农业生产涉及的内容较多,不可能全面向学生介绍,只能在众多的生活用品中,选取某一种用品,以点带面的反映工农业生产的大致情况,突出生活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了解家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初步理解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关系,理解了家乡山水,家乡的父老乡亲对自己养育之恩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社会生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探究活动,了解、理解社会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生产活动。离不开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人们的辛勤劳动。 基于以上思想,本单元选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豆食物为例,阐述了生活用品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选取了学生用品中的课本为例,阐述了生活用品与工业生产的密切关系;选取了生活中的服装和学生学习用品中的铅笔为例,阐述了生活用品与各行各业社会生产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教材力求体现新的教材观,呈现了引导学生探究、研讨的范例,是学生了解社会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关系的中介、桥梁。为了适用各地区学生的学习,教材运用了案例的形式,呈现了儿童对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关系的探究成果,为学生展现了学习的内容,提供了探究、研讨的途径、方法和成果展现的范例。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题: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和设计思路说明,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背景分析 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作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学习才能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 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 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知识和国情教育,并锻炼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两门课在加强小学德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分科教育内容脱离小学生生活实际;两门学科之间在内容上又有许多交叉重复,《思想品德》可出现单纯品德教育,缺乏知识基础,存在概念化,简单化,成人化倾向;《社会》课又因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而忽略品德教育,二者均不利于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经过对广大的调查研究,经过专家的论证,提出了将原《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整合成一门综合课――《品德与社会》的设想。综合后的《品德与社会》课能体现原两门课的优势,使品德教育有个载体,使社会知识有了灵魂,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小学教育。 2.综合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设置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各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因为,许多影响全球的问题(如环境,人口等)需要依靠学科联合起来综合解决,况且课程综合化符 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实际的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发展也是整体的。有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人际关系的丰富性,才能

中心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欢迎阅读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 单位: 时间:2011年5月18日 地点: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主讲人:各位教师 课题:1、如何才能上好小学科学课 2、如何才能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任选其一) 活动形式:专题研究 记录内容 课题下发时间:2011年4月30日 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18日 一、主持人发言: 新课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今天请大家把自己平时教学时的好方法,相互交流一下,来提高我们整个一区的综合成绩。 二、各校老师代表开始发言: 八小老师代表周元朝发言: 我针对《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谈一下我的见解。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作为课前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1、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 课前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再就是要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1236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标准中,今天我共谈了六个问题:课程背景分析,课程性质分析,设计理念诠释和设计思路说明,内容标准解读,课程实施建议。 一、课程背景分析 这一问题只是在课程标准“前言”的开头部分简要的提出。因为,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也是这门课程设计的背景,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有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作重复,然而这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它的开设有其特殊背景,需要在学习课程标准时首先学习才能正确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 1、时代要求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人类如何共处,民族如何共处,国家如何共处,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口号,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一个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我国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进和加强德育,认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江泽民)“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李岚清)。 建国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在1981年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思想品德)课,20多年来,这门课在教材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上不断努力,对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教育成效。1992年起又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社会>课,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社会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

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小学品德与社会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 单位: 时间:2011年5月18日 地点: 主持人: 参加人员: 主讲人:各位教师 课题:1、如何才能上好小学科学课 2、如何才能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任选其一) 活动形式:专题研究 记录内容 课题下发时间:2011年4月30日 课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18日 一、主持人发言: 新课标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

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一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天请大家把自己平时教学时的好方法,相互交流一下,来提高我们整个一区的综合成绩。 二、各校老师代表开始发言: 八小老师代表周元朝发言: 我针对《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谈一下我的见解。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作为课前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1、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