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斑岩铜钼矿床脉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斑岩铜钼矿床脉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斑岩铜钼矿床脉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斑岩铜钼矿床脉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东准噶尔蒙西斑岩铜钼矿床脉体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作者:张永, 梁广林, 吴倩怡, 吴琪, 张征峰, 吴慧平, 屈迅, 徐兴旺, ZHANG Yong,LIANG GuangLin, WU QianYi, WU Qi, ZHANG ZhengFeng, WU HuiPing, QU Xun, XU

XingWang

作者单位:张永,吴倩怡,吴琪,ZHANG Yong,WU QianYi,WU Qi(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梁广

林,张征峰,吴慧平,屈迅,LIANG GuangLin,ZHANG ZhengFeng,WU HuiPing,QU Xun(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乌鲁木齐,830000), 徐兴旺,XU XingWang(中国科学院矿产

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刊名:

岩石学报

英文刊名: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10,26(10)

参考文献(27条)

1.张永;梁广林;屈迅;杜世俊 吴琪 张征峰 董连慧 徐兴旺东准噶尔琼河坝岛弧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期刊论文]-岩石学报 2010(08)

2.徐兴旺;蔡新平;王杰;张宝林 梁光河流体构造动力学及其进展[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1(03)

3.屈迅;徐兴旺;梁广林;屈文俊 杜世俊 姜能 吴惠平 张永 肖鸿 董连慧蒙两斑岩型铜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东准噶尔琼河坝岩浆岛弧构造属性的制约[期刊论文]-岩石学报 2009(04)

4.侯增谦;潘小菲;杨志明;曲晓明初论大陆环境斑岩铜矿[期刊论文]-现代地质 2007(02)

5.高合明;於崇文;鲍征字斑岩铜矿中脉体形成的动力学[期刊论文]-地质论评 1994(06)

6.董连慧;徐兴旺;屈迅;李光明初论环准噶尔斑岩铜矿带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形成机制[期刊论文]-岩石学报

2009(04)

7.陈仁义;刘光海;马义文新疆琼河坝铜金矿化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 1995(01)

8.Zhang Y;Liang GL;Qu X;Du SJ Wu Q Zhang ZF Dong LH and Xu XW Evidence of L-Pb age and Hf isotope of zircons for Early Paleozoic magmatism in the Qiongheba arc,East Junggar,Xinjiang,China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附中文参考文献 2010(08)

9.Xu XW;Stephen GP;Liang GH;Zhang BL and Wang J Etralic stress:A new force for liquid to create fractures in strong lithosphere of the Earth 2010

10.Xu XW;Cai XP;Zhang BL;Wang J Explosive microfractures induced by K-metasomatism[外文期刊] 2004(3)

11.Xu XW;Cai XP;Wang J;Zhang BL and Liang GH Tectonic dynamics of fluids and its advance[期刊论文]-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1(03)

12.Xu XW;Cai XP;Qin DJ;Wang J Liang GH Zhang XY and Liu LJ Fluids double-fracturing genetic mechanism and mineralization of gold-copper of the breccia pipe at Qibaoshan in Shandong Province[期刊论文]-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2000(02)

13.Seedorf E;Dilles JD;Proffett JM;Jr Einaudi M-T,Zurcher L,Stavast WJA,Johnson DA and Barton MD Porphyry deposits: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hypogene features 2005

14.Rose AW Zonal relations of wallrock alteration and sulfide distribution a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1970

15.Qu X;Xu XW;Liang GL;Qu WJ Du SJ Jiang N Wu HP Zhang Y Xiao H and Dong LH Geology and Re-Os age of the Mengxi Cu-Mo deposit and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intrusions in the Qiongheba area and its

16.Phillips WJ 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mineralization[外文期刊] 1972

17.Lowell JD;Guilbert JM Lateral and vertical alteration-mineralization zoning in porphyry ore deposits 1970

18.Koide H;Bhattacharji S Formation of fractures around magmatic intrusions and their role in ore localization[外文期刊] 1975

19.Kirkham RV Porphyry deposits 1972

20.Hou ZQ;Pan XF;Yang ZM;Qu XM Porphyry Cu-(Mo-Au) deposits no related to oceanic-slab

subduction:Examples from Chinese porphyry deposits in continental settings 2007(02)

21.Gustafson LB;Hunt JP Th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at El Salvador,Chile[外文期刊] 1975

22.Gao HM;Yu CW;Bao ZY Dynamics of vein formation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期刊论文]-Geological Review 1994(06)

23.Dong LH;Xu XW;Qu X;Li CM Tectonic setting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ircum-Junggar porphyritic copper deposit belts[期刊论文]-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09(04)

24.Cooke DR;Wilson AJ;Davies AGS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2004

25.Chen RY;Liu GH;Ma YW C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genetic mechanism of Cu-Au mineralization in Qiongheba,Xinjiang 1995(01)

26.Brian R;Reed 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cathodoluminescence analysis of quartz reveals complex growth histories in veins from the Butt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Montana[外文期刊] 2002(08) 27.Andre-Mayer AS;Sausse J Thicknes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of veins in a porphyry copper deposit,Rosia Poieni,Romania[外文期刊] 2007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b17314717.html,/Periodical_ysxb98201010011.aspx

斑岩型钼矿床模式

斑岩型钼矿床模式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 活动大陆板块边缘弧内侧的构造岩浆活动带、亲弧裂谷及大陆裂谷。 成矿环境成矿区域有较厚的陆壳,张性构造发育。矿床与钙碱质及次碱质酸性及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成矿于地壳浅部,成矿温度属高温(可高达500-600℃,晚阶段可降至240-250℃)。 含矿岩体 为具斑状结构的浅成-超浅成酸性小型(多<1km 2 )侵入体。其岩石类型多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花岗闪长斑岩,多具有高硅、高碱的特征。岩体多呈岩株状及岩筒状。 成矿时代 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但目前发现的矿床多为中、新生代。 伴生矿床 同类型铜矿床及钼钨矿床、矽卡岩型钼钨及钼铁矿床。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钼的矿体多成环状、锅状、筒状、似层状、凸镜状、脉状产于岩体的上部、顶部、爆破角砾岩筒、接触带及裂隙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主要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常可见黄铜矿、黑钨矿、白钨矿、锡石、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等。常见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萤石、云母、黄玉等。 矿石结构构造常见片状、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及网脉状构造。 围岩蚀变常见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等,并且有从中心向外依次分带规律,但因岩浆的多次侵入和多期次矿化、蚀变的叠加使蚀变分带复杂化。 矿床规模此类矿床往往有重要工业意义,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的特征,在世界钼的探明储量中居首位。 矿床实例 (陕西)金堆城、(吉林)大黑山、(辽宁)蓝家沟、(北京)大庄科、(河南)南泥湖-三道庄、(美)Climax 、Henderson 、Redwell Basin 、(格陵兰)Malmbjerg 。 矿床成因 斑岩型钼矿床的成因与板块俯冲作用和裂谷活动有关。当洋壳以较低的角度俯冲于有较厚陆壳的大陆板块边缘之下因俯冲减速或拆沉作用,或在大陆裂谷早期因镁铁质岩浆上升并释放热能,导致下地壳发生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流纹质岩浆(一般高硅富碱)。当此种岩浆侵位于大陆边缘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形成斑状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引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活化和参与较晚阶段的成矿(图 1)。

15中国钼矿床的主要类型和典型矿山

15 中国钼矿床的主要类型和典型矿山 熊恒恒(长江大学地化10901 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中国钼矿床的四大基本类型和以前已经探明的主要的大型矿床:吉林黑山陕西金堆城河南南泥湖—三道庄辽宁杨家杖子陕西黄龙铺广东白石障和新发现的大别山东段的特大型矿床的一些主要特征,剖面图,储量等. 关键词钼矿床矿山 中国钼矿床不仅规模大,而且类型多。已探明的矿床包括有斑岩型、斑岩-夕卡岩型、夕卡岩型、脉型、沉积型等各种类型。 斑岩型钼矿床该类矿床又称细脉浸染型钼矿床,呈网脉状产在花岗斑岩体内部及其近旁的围岩中。钼的主要成矿作用明显地晚于岩体的成矿作用,即在主要成矿作用时岩体一般作为容矿岩石存在。矿床的容矿岩石可以是岩体,如吉林大黑山钼矿,矿化主要赋存于燕山期斜长花岗岩体内,有的矿床容矿岩石既可以是岩体,也包括近旁的围岩,如陕西金堆城钼矿,钼矿化发育于燕山期的斑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的黑云母化和角闪岩化的细碧岩内;还有的矿床,其容矿岩石可以是爆破角砾岩筒,如北京大科庄钼矿。 (1)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床花岗岩类侵入体形成过程中,由于围岩性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接触热变质和接触交代作用,结果铝硅酸盐围岩发育有角岩化,碳酸盐围岩发育了夕卡岩化。随之而来的成矿热流体活动,导致矿化叠加花岗岩类岩石、角岩化围岩和夕卡岩之上。典型代表有河南栾川的上房沟、三道庄等矿床。 斑岩型和斑岩-夕卡岩型钼矿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二类矿床合计储量占到了全国钼矿总储量的71%。 (2)夕卡岩型钼矿床这类矿床主要产于花岗岩类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以及在外接触带沿层发育。硫化物的主要成矿作用一般晚于夕卡岩的形成,夕卡岩既可与钼成矿作用有一定的生成联系,而在主要成矿作用时又是作为容矿岩石存在。矿床中除夕卡岩化外,还经常发育一系列的热液蚀变。矿体形态多样。如辽宁锦西杨家杖子钼矿,矿体大部分位于夕卡岩内。河南卢氏夜长坪、河北涞源大湾等也属于这种类型。该类矿床在我国居次要地位,其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24%。 (3)脉型钼矿床这是由产在各种地质体裂隙中的含辉钼矿脉状矿体组成的矿床。脉旁经常发育有线型蚀变,矿脉可以是较宽的含矿脉体,也可以是细脉状矿石组成的脉带,脉旁蚀变岩经常形成浸染状矿石。矿脉的主要脉石矿物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石英脉,次为伟晶岩或石英岩脉及硫酸盐脉等。此类矿床意义不大,在已探明储量中仅占2.2%。典型矿床有:浙江青田石坪川、江西大余大龙山、河南嵩县黄水庵等。 (4)沉积型钼矿床按其产出地质体的岩石性质不同,可分为砂岩型及黑色(硫质、沥青质)页岩型两类。该类矿床意义不大,仅占已探明储量的0.68%。 中国钼矿典型矿床(区)案例 (一) 吉林大黑山钼矿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斑岩型铜矿床模式 地质构造背景 构造位置大陆板块钙碱性岩浆活动强烈的边缘火山岩浆深成弧及岛弧,深大断裂带附近。 成矿环境矿床的形成与板块俯冲过程中钙碱质中酸性岩浆的高侵位斑状 侵入体有关,矿床形成于地壳浅部,成矿温度属高-中温。 含矿岩体为钙碱系列的小型(多<1km2)中性及中酸性复式岩体。岩石类型多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闪长岩,可见闪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岩体形状为岩株状、岩筒状,可见岩墙状、脉状。 成矿时代可形成于不同地质时代的板块俯冲时期,但目前发现的矿床多为中、新生代。 伴生矿床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脉状铅锌矿床及金矿床。 矿床特征 矿体特征矿体产于斑岩体上部、边部及内外接触带附近。常见的矿体形态有柱状、筒状、板状(全岩矿化)分布于斑岩体的上部,呈环状产于岩体的边部或成脉状、凸镜状沿裂隙带分布。 矿石矿物组合常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黝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及金银矿物等。常见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重晶石、绢云母及粘土矿物等。 从中心向上向外矿化从钼(铜)矿化→铜(钼)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矿石结构构造常见他形及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等。从斑岩体中心向上、向外,矿石及矿化类型从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围岩蚀变从岩体中心向上、向外,蚀变类型从钾(钾长石、黑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铜的矿化位于石英绢云母化带。(图28)

图28斑岩铜矿主要蚀变分带及国内外斑岩铜矿形成相对深度示意图(翟裕生等,1979) 矿床规模此类矿床往往有重要工业意义,在世界铜的探明储量中居首位,具有规模大,品位低的特征。对世界各地208个矿床的统计结果见图29。 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内蒙)白乃庙、(黑龙江)多宝山、(西藏)玉龙、(智利)El Salvador、(美)Bingham。 图29斑岩型铜矿床的吨位(A)和品位(B)(据Donad A.singer等人,1986) 矿床成因

安徽铜陵胡村铜钼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_吴亚飞

620 矿物学报 2013年 安徽铜陵胡村铜钼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吴亚飞,曾键年,李锦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胡村矿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狮子山矿田中的一个大型层控矽卡岩型—斑岩型铜矿,近年来深部勘探工程又在原有胡村铜矿床基础上新发现了深部岩体中发育的钼矿床。然而,对于该矿床中深部“层状硫化物”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至今仍存在争议,主要有燕山期岩浆热液成因(常印佛等,1991;毛景文等,2004)和海西期喷流沉积—叠加改造成因(徐克勤等,1978;曾普胜,2002)这两种观点。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黄铁矿的矿物学及其微量元素特征研究对于认识矿床的成因有着重要的意义。前人对胡村铜钼矿的研究工作侧重于矿床地质特征,此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从黄铁矿的微量、稀土元素出发,为探讨胡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机制提供地球化学证据。 1 矿区地质概述 胡村铜钼矿床位于狮子山矿田的南部,构造上处在青山背斜北东段的南东翼或朱村向斜的北西翼,区内发育近SN、NNW和NNE向断裂。地表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中统分水岭组,发育不同程度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胡村铜钼矿床分浅部和深部矿体两部分,浅部矿体见于地表以下300~600 m深度,矿体赋存于岩体与三叠系分水岭组至南陵湖组围岩的接触带上,呈不规则透镜状或薄板状,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深部矿床见于地表以下1000 m深度,发育于二叠系栖霞组地层、岩体及其接触带中。其中二叠系栖霞组地层中的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产状平缓,厚度稳定,矿化以铜为主,部分层位发育钼矿化。发育于花岗闪长岩体中的矿化,在岩体南西侧主要发育铜矿化,北东侧邻近接触带处以铜矿化为主,往深部岩体内部仅见钼矿化。主要矿石矿物有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辉钼矿,次为闪锌矿、方铅矿、白铁矿,少量毒砂、金银矿、辉铋矿等。矿石具自形—半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和交代结构,脉状、浸染状构造。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此次采集的样品为胡村矿床深部层状矿体中的铜(铁)矿石,主要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细脉状构造。样品经过室内洗净晾干,挑选内部新鲜部位,粉碎到60~80目,通过人工重砂法从样品中分离出黄铁矿,再在双目镜下手工挑选出黄铁矿,纯度高于99%。然后送至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试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经重复样检测,分析精度优于5%,详细分析方法见刘亚轩等(2006)。 3 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次实验工作测试了黄铁矿中的42种元素,主要包括Co、Ni、Cr、Sc、Ga、Ti、Mn、Bi、Sn、Cu、Pb、Zn、Cd、Se、Mo、REE等,均以10-6形式给出绝对含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黄铁矿中亲铜和亲铁元素(Co、Ni、Cr、Se、Ti)的含量均不高,变化范围较小,其中Co的含量为(14.0~80.3)×10-6,Ni为(12.0~60)×10-6,Cr为(1.48~10.7)×10-6,Se为(19.7~22.5)×10-6,Ti为(12.7~36.0)×10-6。黄铁矿中的成矿元素(Cu、Pb、Zn、Mo)含量较高,Cu含量为(601~629)×10-6, Pb、Zn、Mo依次为(64.0~294)×10-6、(137~1658)×10-6、(0.28~1.68)×10-6,Au、Ag含量低且在检测限之下。 Co、 Ni与Fe属于同族元素,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行为,Co、Ni常以类质同象的形式代替Fe而进入到黄铁矿中,Co/Ni比值常来用来探讨黄铁矿的形成环境和矿床成因。Bralia et al.(1979)在研究不同成因类型黄铁矿Co、Ni含量后认为,沉积黄铁矿的Co、Ni含量普遍较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1030425) 作者简介:吴亚飞,男,1989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成矿 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 E-mail:1007769152@https://www.doczj.com/doc/6b17314717.html, DOI:10.16461/https://www.doczj.com/doc/6b17314717.html,ki.1000-4734.2013.s2.196

斑岩型钼矿床研究进展

!# 年 $月 "" % ' , "" ( &) !# 文章编号: 9;#= !#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34 + - % - 2+ 3
第! 卷 第! 期 5 6) ! , 8 78 5 7 !
斑岩型钼矿床研究进展
简 伟#, 柳 维#, 石黎红!
!
(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 ;河南省灵宝市地质矿产局,河南 灵宝 $!" ) # ""> <9" 摘 要 文章总结了北美西部及中国斑岩型钼矿床的研究成果, 介绍了斑岩型钼矿床的分类, 共生岩浆岩, 矿
化方式及蚀变特点, 重点探讨了斑岩型钼矿床的成矿流体特点, 钼在岩浆 热液系统中的富集沉淀机制以及斑岩型钼 ; 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 关键词 地质学; 斑岩型钼矿床; ( A 型钼矿床; 特征; 流体; 富集; 沉淀; 物质来源; 综述 ? @B ) 文献标志码: % 中图分类号: =:= 1# 8 9
! #%' ) *" - /010 2 34'+ '- * "$&( %( , . -/ ,, - "% 2"/( ( + ) ,
# # C% D (F + D (AI3 +/J H ! + , E / G E H J ( 7K
#MN) R-' N HE AI*H' E 'E F S P P ( A 7 H H 'P U TQ7 ET ENT W(H ""> ?( Y (KA N H L AO Q7 A S3 ENT H (E ).TONT ?(AG (E ( RV7 (HE F E(K#": F S A !/HZ7 X W'A RV7 K AI*H' E ONT /HZ7 <9" J HH ?(A OEO7 E 7Q H (E ).T 'E F (KA $!" F EA F S [ ) A 7 H !( $* 4 0& * 1'S' 7 ZEO E7PFS 7 ( &' H 7 ZEO E ONTH S 7 I A TAAQ P@ 7AQ H KHP A 7&QQ@) IH @I&TT PE@T @ 7 AP@) IH @' 7'E( PE\' F' &P) FE &') AI EEN ] ( P P T ) E () ) () Q Q ) A 7 A I \ S&'S'( H O 7T A I7 T (E P (N( ' ( E O @' A 7 R' E' E H&'S' 7 IH @ E7P H E EH (P T N ( P Q T N P ( 7&QP P T H ^WT HAT @ A_ (H7 E A ST7 7&QQ @)ZEO I&TT( \T ' Q ?'(E 7 7 S% EN AI?(A P( AE E T\ STN TE T R 7&QQ@)ZEO E7P A PE N TR A 7 F 7I) A R,' @' A H S FS &'IA ( OSA&N 7 &'S' 7 IH @I&TT T S( ) T( P H )' P ( H T& ) P P ( ' A (N ( Q N KHP (H7T 7' F (E )A 7 H ) ' (HNA N 'PT \ SPEE &AT& NI7 'H&' P HAII&T(H7 7 EEN KEO 'NT @H'( P HAIAE P S' P (( F ( S @ ST ) E HP T7 A 7 H E7P R ; ( A_ ( P A7 A ETN P ( A A P( (7 @)ZEO NA N 'PT R ' R @H R (T AI 7'E 7 A @T H E ) 7 PE I&TT 7 IH @F S' P (( 7 7E 7 (K) I F H TONT R@ K A AI@P T R ST E7P^ A ETN ;' O A E ( Q 5,60( K7 K F 7&QQ@)ZEO E7PF ) A; & 7 ZEO E7PFS'N 'PT R (T NHEP P H ' -" 7 E 7Q &'S' 7 IH @I&TT ? @ B QE@) IH @I&TT NA P (( F O F7NH A 7 F ) ( ( P ( A ETN ) I '( Q Q I&T(H TONT 'U \ E7P F7'E FE( (7 E 斑岩型钼矿床是金属钼最重要的来源, 在时间, 空间, 成 因上与斑状花岗质体有关, 是由岩浆在结晶过程中释放出的 富金属热液形成的.侵入体成分上从花岗闪长岩到高硅富碱 的花岗岩均有, 钼主要呈辉钼矿的形式赋存于相关侵入岩的 顶端 (侵 入 岩 体 顶 部 靠 近 围 岩 的 部 位) 网 状 石 英 细 脉 中 的 仅次于北美西部的全球第二大钼成矿带, 分布有金堆城, 雷门 沟, 上房沟, 东沟等斑岩型钼矿床 (李永峰等, " ) 辽 ! 9 .此外, " 宁, 吉林, 江西等地也有重要的斑岩钼矿床分布 (罗铭玖等, 成矿年龄进 #5 ) 5# .中国的研究者对斑岩钼矿床的地质特征, 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罗铭玖等,5# 杜安道等,5$ 黄典 #5 ; #5 ;
(D 7NN PA8 #< ;D T AE ) ,5# D ( PA8 7I7'E ) , 5: E ' PA8#: ; S EE ) , 豪等, 5 ;5= 李永峰等,"= 叶会寿等,"= 代军治, P P # $ #5 ; 5 !" ; !" ; 加拿大, 秘鲁, 格陵兰, 俄罗斯, !" ; A E A8 !" ; #: ) 5# .斑岩型钼矿床在美国, ": * 7 P ) , ": 周珂等, " ) 对斑岩钼矿的成矿物 ! 5, " 挪威和中国均有分布, 矿床的形成时代较新, 多晚于 #" * 质来源及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 * 7E ) , ( A PA8 9 A (?' HE A8 5> , 如中国的 #5 ; A E P ) , 5 )其他地质时代亦有少量成矿, P # 55 毛景文等, " ; ! 9 李永峰等, " ; " ; " ! 9 ! = 叶会寿等, " ; " " ! = " 兰家沟 钼 矿 床 #= * , 典 豪 等,5=) 加 拿 大 的 * 8 代军 治 等,"= 代 军 治,": 李 诺 等,"< * 7E ) , (: A黄 和 ; ; ; A PA8 #5 P !" !" !" ( > ! > A ?' HE A8 5> . )T P EA P # & A H 钼矿床 >! >5* ,A E P ) , 5 ) 斑岩型钼矿床是中国钼矿床的主要类型, 东秦岭地区是 !" )但对于斑岩钼矿的成矿流体以及钼在岩浆 热液系统 ": , ; 中的特性方面关注较少.
( ":55 !"$"5 , ( !!#=$" ) ! 本文得到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 ! "5$ ," : ## )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 # #"">"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的联合资助 $$$# ) 第一作者简介 简 岩石学, 矿床学专业.- A :\ 9 QS7N 伟,男, 59年生,硕士,矿物学, #: @( X : " A7 8 ) H 收稿日期 !";>! ;改回日期 !";=! .李德先编辑. "5";< "5";>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读书报告 姓名:马卓妮学号:20141003347 班级:015141 指导老师:杨振 一.基本内容介绍 1.基本概念 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指矿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中-酸性斑岩体有关,成因上与火山-侵入活动有一定内在联系,具有一定蚀变和矿化分带性,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的热液矿床。其中以斑岩型铜矿最有意义,研究程度最高。斑岩型铜矿,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山工人叫出来的。我国王之田将斑岩铜矿定义为:与钙碱性,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浅成-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斑岩和围岩破裂裂隙强烈,并具 K+、Si+、OH-蚀变矿物晕和 Cu、Au、Ag、Pb、zn、S等地球化学晕、岩浆晚期中温热液阶段、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矿。铜平均品位一般0.4%,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几百万吨,以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Pt,Pd等等。斑岩型铜矿床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2.产出环境 2.1 时间分布 斑岩型铜矿形成时代集中于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型铜矿床目前发现很少。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 500万吨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9%,中生代约占35%。斑岩铜矿形成时代不均一,但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行成在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时代: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共同特征: 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 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 1、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 2、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3、埋藏浅,易开采 4、矿石成分简单,易选 5、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我国主要铜矿床类型分布概况 斑岩型45%、矽卡岩型21%、沉积型12%、海相火山岩型10%、铜镍硫化物矿床8%、热液型4% 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例介绍斑岩型矿床其它特征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为特征。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斑岩型铜(钼)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成矿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2)构造条件 (3)地层条件 岩浆岩条件 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 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构造条件 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状分布,分布于深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

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摘要:斑岩型铜矿床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斑岩型铜矿床往往不是呈单一矿种产出,它们多与Au伴生或者共生产出,成为了金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金矿成因类型,这类矿床又统一被称作是富金斑岩型铜矿床。该类矿床基本特征是:该类矿床主要产出在板块汇聚边缘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岩浆弧中,形成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三纪,古生代和中生代也有部分矿床的产出;该类矿床产出与典型的安山质-英安质或者粗面安山质-安粗质特征岩石密切相关;该类矿床的产出从下往上发育Ca-Na硅酸盐蚀变、钾-硅酸盐蚀变(钾化)、青盘岩化、中度泥化、绢云母化(千枚岩化)、高级泥化蚀变;另外,以富金斑岩型铜矿床为中心,其外侧还可以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Au矿床,矽卡岩型矿床等,矿化类型多样。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富金斑岩型铜矿;基本特征 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一直在演变并拓宽。这是因为斑岩型矿床的矿种,由铜矿拓宽到钼矿、钨矿、锡矿、铅锌矿、铀矿和金矿等;也因为对斑岩型铜矿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出现概念演变是正常发展。斑岩型金矿往往并不是独立产出,而是与斑岩中铜矿等共、伴生产出,比如江西德兴铜矿,西藏玉龙铜矿等;但是也有独立斑岩型金矿的产出,比如智利北部马尔泰斑岩型金矿等。 若斑岩型铜矿床中Au的含量>0.4g/t(Sillitoe,1979)或者全岩的Cu/Au的原子数之比小于40000(Kesler et al.,2002),则可笼统的称为富金斑岩型铜矿床。这类矿床具有与贫金、富钼斑岩型铜矿类似的地质特征(李金祥等,2006)。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组成了由Cu-Au、Au-Cu到Au斑岩型矿床的连续系列(SIllitoe,2000)。世界上富金斑岩型铜矿均具有可观的Au金属量,印度尼西亚Grasberg斑岩型CU-Au矿床的Au储量可达到2560t。正是由于富金斑岩型铜矿床有相当可观 的Au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是矿业公司的首选勘 探对象,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富金斑岩型铜矿床,如Panguna、Grasberg、Batu Hijau、Alumbrera、Far South East、Oyu Tolgoi等,并从不同方面对该类型 矿床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富金斑岩型铜矿床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根据对青藏、新疆、北美西部典型斑岩铜金矿床的实地调查,

斑岩型铜矿成矿条件

斑岩型成矿条件 岩浆条件: 1、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 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2、岩体规模较小(小于1-2Km2)个别达10余Km2 3、岩体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4、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 SiO2: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大于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构造条件: 1、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状分布,分布于沈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 2、含矿侵入体及其附近常具含矿的爆发角砾岩体。据北美58个斑岩型铜(钼)矿床统计,含角砾岩的占70%,我国赣西北、豫西等地的斑岩型矿床中也发现有角砾岩体。 角砾岩呈筒状或脉状分布于斑岩体内或其附近,下限可能为2-3公里。角砾岩中常具金属矿化,甚至形成富矿。角砾岩由于挥发份从岩浆中逸出而引起的膨胀造成的。 地层条件: 围岩岩性对斑岩铜矿床的成矿有重要影响 1、当围岩为硅铝质岩石时,矿化主要在岩体顶部集中,很少进入围岩; 只有当围岩裂隙特别发育时,含矿热液不仅在岩体中聚集,还可沿裂隙进入围岩形成矿化。德兴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化主要分布在围岩中。

2、当围岩为碳酸盐岩石时,在接触带还可以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构成斑岩铜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矿床成矿系。 围岩以中心式面型蚀变为特征 1、这类蚀变围绕侵入体中心呈同心圆状或椭圆状产出,范围可达几百米至几公里。各蚀变带的矿物组合常呈有规律地分布。 2、Lowell等(1970)根据克拉马祖矿床的蚀变,参照美洲27个斑岩矿床,提出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式,子岩体中心向外依次出现四个蚀变带:核心带-钾质蚀变带-似千枚岩化蚀变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质蚀变带-青磐岩化带-边缘带。 围岩蚀变及分带 1、以石英、绢云母构成的似千枚岩化蚀变带,几乎在所有斑岩型铜矿中均广泛发育,其强度、范围和矿化的规模有直接关系。 2、少数矿床的面型蚀变是以接触带为中心的,向岩体和围岩两侧呈对称的环状分布,为接触式面型蚀变,其分带特点与中心式类似,德兴铜矿。 3、我国斑岩型铜矿床围岩蚀变特点: ①可分为面型和线型两种 面型:岩体为中心(玉龙、城门山) 接触带为中心(德兴) 线型:受构造控制,沿一定方向延伸(多宝山) ②具有较强的石英化作用 ③似千枚岩化带最重要、最普遍 ④泥化带一般不发育,矿化不好(玉龙除外) 矿床成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