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衡阳十二五规划纲要

衡阳十二五规划纲要

衡阳"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

本网讯近日,衡阳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会议批准了《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衡阳市委关于制定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推动实现“富民强市、振兴衡阳”宏伟目标,必须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奋发有为地走出一条具有衡阳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一节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1、“十一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衡阳实力”增强的五年,也是“衡阳精神”提振的五年,更是“衡阳现象”凸显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化三基”、“四化两型”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以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以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成功战胜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综合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初步核算数,下同)、高于“十五”3.6个百分点,2008年总量突破千亿大关、2010年达到1420.3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599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3.3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5.89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6倍和3.8倍。粮食总产达到333.63万吨,连续7年实现增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903亿元、为“十五”的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2.12亿元,年均增长18.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306.13亿元、532.1亿元,比2005年末分别增加746亿元、25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57.9%。

图1:衡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图

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至20%以内。工业主导作用和带动功能凸显,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等一批战略投资者,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天雁机械、金杯电工、中油金鸿3家企业上市,“现代工业新城”加速崛起,工业化率达到39.6%,工业园区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5.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2%。物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生态环保力度加大,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图2: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图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速。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的大事,武广高铁和衡炎、衡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土谷塘航电枢纽、南岳机场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电力、水利、“三年环保行动计划”、“三边造林”、“十万乔木进雁城”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建成,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49公里、383公里。经营城市和资本运作能力明显提升,各类融资五年累计达到110亿元。启动“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规划建设,“三年塑城”行动、城市“双创”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达到107平方公里、112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7%。

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财政用于社会民生支出五年累计突破300亿元,实施了背街小巷改造、“四场一厕”和乡镇“五小”设施提质、“公共服务六进社区”、住房保障、新农村建设、塔山瑶族扶贫、免费开放公园、撤销4个出城口公路收费站等一批民心工程。大力支持全民创业,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9.8万人。全面解决企业拖欠养老金问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启动耒阳、常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类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13.4%。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衡阳影响力显著提高。我市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信息化城市50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打造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6个油菜生产大县、6个生猪调出大县、4个油茶生产大县,开通铁海联运、“五定班列”,承办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重大活动,大大提升了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衡阳人民正充满自信。

图3:衡阳市城乡居民收入图

五年来,衡阳发生了巨大变化,也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衡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引导全市上下冲破思想障碍,推动科学发展;三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的理念,以项目促发展、促转变;四是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突出群众第一、民生优先,集中力量为民办大事、办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五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关键领域各项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十一五”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市“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未来五年,衡阳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和国际化加快拓展、公共服务需求快速释放阶段,处于战略机遇期、跨越发展期、全面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

重大机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将保持恢复性增长,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为我市参与大规模经济技术协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转入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民生优先的新阶段,为衡阳老工业基地调整振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人口大市发展增添更多动力。从全省看,“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四化两型”建设全面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等,为衡阳加快发展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从我市看,衡阳既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地区,又享有“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湘南大开发重点城市和“三网融合”试点地区的优惠政策,为我市抢占先机、后发赶超带来新的契机。

主要挑战。从外部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竞相加快发展态势明显。从内部看,作为人口大市、农业大市、重化工业城市,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好仍然是衡阳的基本市情,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发展方式粗放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传统产业主导、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带动力不强、资源要素供应紧张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社会建设滞后、公共产品短缺、外向程度不高的现状还未根本改变,转方式、调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

综合判断,“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总体环境有利于衡阳加快发展。全市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创跨越赶超的新优势,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推动实现“富民强市、振兴衡阳”宏伟目标。

第二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3、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学跨越为主调,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湘南重镇和衡阳人民引以自豪的现代宜居城市,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为实现“富民强市、振兴衡阳”而努力奋斗。

4、基本要求

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衡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必须坚持发展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

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本发展。具体要求: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不断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由低端向高端、由单一向全面、由不平衡不协调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包容性。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以绿色环保为发展引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富民优先为基本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突出人本发展,把富民放在经济发展的第一位,把惠民放在社会建设的第一位,把安民放在民主法治的第一位,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源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新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协作战略,提高衡阳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关键抓手。始终贯彻“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的理念,以项目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以项目建设落实“四化两型”,以项目建设调整经济结构,以项目建设推进富民强市。

5、主要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城市综合实力、“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均排在全省前列,基本形

成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实现“再造

一个新衡阳”的目标,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速度保持全省前列,综合实力在全省进位争先,湘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凸显。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2015年经济总量占全省1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左右。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9%左右。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150平方公里、150万人。“西南云大”都市经济圈首位度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率达到55%。

建成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189”立体交通网络,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物流枢纽。力争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公里以上,国省干道达到3004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08公里,千吨级航道达到211公里,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3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0

吨,城市路网密度达到6.5千米/平方公里。

建成服务示范城市。全力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8.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4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5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建设辐射湘中南地区的消费中心。

建成开放创新城市。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平台。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加工贸易出口达到10亿美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30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5%。

建成宜居幸福城市。按照生态、现代、人居的要求,推进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6%,森林覆盖率达到43%,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减少,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超过55%。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公民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平安幸福。

第二章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抢抓新一轮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着力推进“工业倍增”行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湖南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一节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产业兼并重组,全面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演进,提高传统产业“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水平。

6、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依托输变电、汽车及零部件和机械制造领域的核心企业和整机品牌,加快推进“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湖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协作配套生产,积极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精密制造,推动产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转变,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增值环节延伸,打造国家输变电产业基地、中南汽车及零部件生产

基地、华南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到2015年,输变电、汽车及零部件、矿山冶金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5大行业产业链条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行

业配套率达到50%以上。

专栏1: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

输变电:以衡阳特变为核心,协同金杯电缆、恒飞电缆、南方互感器等,实施变压器及成套设备、直流输电换流站新型变压器、电抗器系列、特种电缆、干式电流互感器等重大项目。

汽车及零部件:依托星马重汽、合力叉车、衡山专汽等整车企业以及天雁、亚新科、湖南机油泵、风

顺车桥等零部件企业,着力研发生产重型汽车、工业车辆、通讯车等整车以及高压喷油泵、机油泵、增压器、汽车底盘、铝合金轮毂、车桥等关键零部件,启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建设。

机械制造:以中钢衡重、山河智能、深圳中航为龙头,加快实施矿山冶金装备基地、露天矿山智能型

牙轮钻机、重型输送机、拖拉机、环保锅炉、高效节能潜水电泵等重大建设项目,着力发展矿山冶金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现代农机、通用零部件制造业。

7、调整优化矿产开发及加工业

加大矿藏勘探、科学开采和规模开发力度,积极参与矿产业上下游整合和横向并购,大力

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严控初级原料和低附加值矿产品输出。加强资源加工企业生产工艺改造和

新产品研发,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冶炼、钢管材深加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建材、煤炭深加工等

产业,推动原材料工业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发展,努力把衡阳建成全国盐化工及精

细化工基地、精品钢管基地、“中南铁都”、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和全省煤炭生产储备基地、现代

建材基地。到2015年,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增加值占矿业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

专栏2:矿产开发及加工业重点领域

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依托水口山、创大冶金、兆基铜业等骨干企业,加强与中国五矿等战略投资者的深度合作,实施40万吨金铜回收、60万吨铅锌、金银钨扩产及冶炼综合回收等重大项目,集中建设常宁水口山-柏坊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和衡阳县洪市五氧化二钒矿,加强有色金属收购储备和回收利用,推进有色

金属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发展。

铁矿开采及钢管材深加工:以衡钢集团为核心,加快建设钢管深加工集聚区和衡阳县、祁东县铁矿采冶区,弥补或壮大铁精粉、球团、海绵铁、建筑钢、无缝钢管、特种钢管、金属锆管等上下游产业环节,加强

与用钢企业协作,扩大铁矿石、焦煤权益控制量。

盐化工及精细化工:以衡阳建滔、湘衡盐矿等企业为龙头,围绕“氯气平衡”循环利用,突出氯碱、盐卤两大板块,重点开发石鼓桐山-衡南咸塘岩盐、钙芒硝矿,延伸做强离子膜烧碱、纯碱、PVC、环氧氯丙烷、元明粉、氯化工、氟化工、芒硝、生物农药等系列产业。

建材:深度推进与中建材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依托衡利丰、利德有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衡阳江柏堰-衡山平田丘非金属矿区,加快实施800万吨干法水泥、日产1500吨新型玻璃、高档建筑陶瓷等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改性沥青、整体建材、塑钢铝材等新型复合建材。

煤炭深加工:以耒阳白沙煤电为龙头,培育一批洗选煤企业,积极开发与推广洁净煤技术,推动煤化工与盐卤化工深度融合,引导发展水煤浆等煤炭深加工业。

8、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顺应消费升级和扩大消费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充分挖

掘衡阳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建筑等劳动密集型

产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加强高档、终端产品研发生产,打造酒品饮料生产基地、轻工纺

织品出口加工基地、再生纸基地、电光源生产基地和“建筑之乡”,逐步实现由横向覆盖向纵向提

升转变,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

专栏3: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领域

食品加工:依托燕京啤酒、中粮集团、雁峰酒业、天之衡、娃哈哈、三和食品等企业带动,突出大宗农副食品深加工,加快实施啤酒技改扩能、高档白酒、黄酒、药酒、饮料食品、保健食品、粮食制品、肉制品、油脂、调味品等项目,建设绿海、宜阳等食品加工园和祁东、耒阳、珠晖、衡南、衡阳等重点食品产业县,健全食品质量安

全控制体系。

轻工纺织:依托玖龙纸业、华丰纺织、华强电器、华圣印刷、振弘陶瓷、开福家具、德阳鞋业等企业,加快发展电光源、纺织服饰、高档纸品、装潢印刷、家具生产、日用陶瓷等产业,集中建设祁东洪桥、衡阳县库宗、耒阳红太阳3个家具生产基地,支持五金、塑料、衡器、皮革、锁具等产业改造提质。

建筑业:培育一批具备从设计到建设一条龙总承包能力的骨干建筑企业和一批专业承包、劳务承包等特色优势建筑企业,大力推广工厂化生产、整体化安装的施工模式,积极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努力拓展钢结构、桥梁等高端建筑市场,力争到2015年增加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0%。

图4:工业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增长预期图

第二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超前部署、集中布局、有序发展一批知识技术

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和支柱产业。

9、促进重点领域突破

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技术创新、投融资服

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骨干企业和新产品中率先突破,促

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将基础条件较好、市场空间较大的先进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成为支柱性产业,打造“衡阳云谷”。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核产业、

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成为先导性产业,打造国家级核产业基地,使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化的先导力量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成为支撑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石。

专栏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先进装备制造:以特变电工、衡阳钢管、中钢衡重等为龙头,加快发展智能变压器和特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装备以及核用钢管、大型冶金矿山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电子信息:依托欧姆龙、中兴通讯、镭目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平板电脑、3D视频终端、手机背光板、信息共享服务、动态轻压下控制系统、LED光电照明、军民两用光电产品、多媒体网络电视机等

重大项目。

生物医药:加强与国药集团合作,依托紫光古汉、恒生制药等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实施人血白蛋白、古汉养生精(无糖型)、注射用灯盏花素等重大项目。

新材料:以中建材为龙头,大力实施TCO导电薄膜玻璃、超白压延太阳能玻璃、高性能光电磁存储转换材料及元器件、晶体硅材料、抗震钨丝、金属铍、金属锆等项目,加快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

材料、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

新能源:依托共创科技、电科电源、瑞达电源、俊虹置业等企业,实施阀控式铅酸电池、氢镍动力电池、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等项目。

节能环保: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服务,重点在节能电机、节能型工业窑炉、节能灯具、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等领域寻求

突破。

核产业:加强与中核、国电集团合作,以南华大学、272厂、宏华机械等为支撑,突出核燃料循环利用,加快实施铀纯化核能级转化、氧化锆、铀氢氟化、核素药物开发等重大项目,带动核能应用、核技术

应用、核工业配套等产业发展。

10、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建立新兴产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和财税金融支撑体系。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引导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创业早期的创新型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风险补偿等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金融信贷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扶持创新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融资。

图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预期图

第三节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引领,以产业链延伸和提高市内生产配套率为关键,引导形成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千亿园区为核心,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县市园区和创业基地为配套的产业集群格局,着力打造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服务集成的“现代工业新城”。

11、加快发展园区经济

调整和整合现有工业园区,科学定位园区功能和主导产业,引导园区逐步实现产业差异化、内涵集约化发展,避免“工业围城”。积极推动园区扩规升级,合理确定扩规面积和范围,有序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新建工业项目一律入园区发展,投资规模较小的项目一律入驻标准厂房,支持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加快搬迁环境敏感区的冶炼、化工等污染企业,鼓励各城区、骨干龙头企业在工业园区建设“园中园”和特色产业基地。提质工业园区交通、能源、给排水、信息、生态环境、标准厂房和生活配套设施,适当提高园区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创新园区服务机制,加强园区科技、信息、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或充实园区投融资平台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鼓励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到园区创业。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实行单列,全面落实工业园区一级国库(代理支库)、集中委托授权等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十二五”期间,争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进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行列,正式批准设立白沙洲工业园区、衡南经济开发区,全部园区完成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成片土地开发、累计达到175平方公里,新建非自用标准厂房320万平方米,全市产值百亿以上园区达6个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所有工业园区实现“自主经营、权责对等、市场运作、封闭运行”。

图6:衡阳市工业园区分布图

图7:衡阳市“一区两园”工业总产值增长预期图

12、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以品牌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产业规模,加强新产品开发,培育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百亿旗舰企业。围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等,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促进企业间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加强对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产品展销等方面的财税支持和综合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清理整顿相关收费,大力扶持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引导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产值过100亿元企业达到4家以上,过50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0家以上、30家以上,培育300家以上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专栏5:工业集群发展重点领域

旗舰企业:衡阳钢管、衡阳特变、星马重汽、中钢衡重、建滔化工、天雁机械等和中国五矿、富士康、中建材、国药集团、玖龙纸业、中粮集团等在衡阳投资企业。

产业基地:衡钢管材深加工集聚区、特变电工输变电产业园、水口山有色产业基地、中建材生产基地、金杯核电交联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盐卤化工高技术产业基地、紫光古汉生物医药园、核产业园、太阳能光伏产业园、环保产业园、陶瓷工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印刷产业园、食

品加工园等。

产业链条:以有色冶金为主导,形成金属材料-新型材料-电子元器件-机械装备产业链;以盐卤化工为主导,形成氯气系列产品、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钢管材为主导,形成矿石-铁精矿-钢铁-钢管系列产品产业链;以火力发电为主导,推进热电联产,形成煤炭-焦炭-煤气-电力产业链;以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主导,形成以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生产水泥、墙体材料的建材产业链

等。

工业园区: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松木工业园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建设清洁生产试点园区,争创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新能源示范产业园区;白沙洲工业园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光伏及电子信息、核工业等产业,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各县市经济开发区错位发展农产品加工、矿产开发和加工贸易产业。支持合江套、江东、黄茶岭、幸福河等老工业区“土地变性”和“退二进三”。将市“一区两园”和县市产业园区的投资强度分别提高至2400万元/公顷、1500万元/公顷以上,园区内生产性项目用地不得低于园区规划面积的60%。

名牌产品:进一步提升“衡变”、“金杯”、“古汉”、“新中源”、“天天见”等知名品牌,促进“湘江”牌机油泵、“江雁”牌汽车增压器、“衡山”牌客车、“天鹅”牌盐等成为全国名牌产品,积极扶持“天之衡”、“金拓天”等地方特色品牌,建设知名品牌产业集群,力争五年创造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50件以上,其中驰名商标达到10

件以上。

第三章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农民富、村庄美、乡风好”,以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打造粤港澳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湖南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逐步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态化,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13、提质发展基地农业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城镇近郊区主要发展果蔬种植、水产养殖、花卉园艺等都市农业,山区、平原丘岗区和河库水域区分区规模化生产大宗农产品和小宗特色农产品。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办点示范,遏制耕地抛荒,扩大发展双季稻生产,推进粮食收购储备流通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强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提高本地蔬菜市场占有率。着力推进10大

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大宗农产品成片连带,小宗农产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加快发展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期货+订单”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系紧密的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一批休闲观光农庄建设,构建特色休闲农业经济圈。力争到2015年,粮食总产稳定在340万吨以上,市县地方储备粮达到15万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规模化养殖率分别达到50%、85%,休闲观光农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14、着力推进加工农业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加工基地,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做响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引导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聚,促进粮食、肉类、油料、水产、茶叶、果蔬等农产品集约加工。实施农产品主导品牌计划,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保障农产品质量,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组织参加各类大型农业展销活动,提高本地农产品影响力。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20%,农产品原值与加工产值比调整到1:1.7,培育产值过10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的20家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创建4-5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

专栏6: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领域

生产基地:集中建设400万亩优质稻、1000万头优质生猪、5000万羽湘黄鸡、250万亩双低油菜、300万亩油茶、200万亩竹木、15万亩优质烤烟、10万亩席草、10万亩有机茶、10万亩蔬菜等10大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发展100万亩水果(葡萄、柑桔、脆枣、板栗、核桃等),20万亩高支棉纱,10万亩红薯,10万亩玉米,50万亩药材(银杏、罗汉果等),10万亩山苍子,10万亩黄花菜,20万亩黄贡椒,10万吨鲜香菇,20万吨香芋,10万亩生姜,10万亩花卉苗木,5万亩湘莲等小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产品加工:依托金雁、绿海、金鲲、环球、康洁等龙头企业,实施粮食产业“百亿工程”,建设以大米、米粉、米果(营养粥)、酿酒、饲料为主导的粮食加工基地,形成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的粮食加工业和年产值40亿元的饲料加工业;以中粮、金拓天、南天、天福等为骨干,建设以榨油、精炼、饼粕、生物能源为重点的油脂加工基地,形成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的食用油加工业;以开福家具、天天见梳篦、湘竹木业等为重点,建设以林木板、家具、梳篦、纸制品为主的林纸加工基地,形成年产值30亿元的林木深加工业;以创新生物、新五丰、温氏养殖、爱平养殖、湘旗牧业、银鸽实业等为主体,建设以屠宰、分割、冷鲜、熟食等一条龙的畜禽加工产业基地和以分割、冰温保鲜、鱼糜、鱼糜制品、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主的

水产品加工产业基地,打造年产值100亿元的畜禽水产加工业;以逢缘草艺、南岳有机茶、京湘藤茶等为龙头,打造年产值30亿元的席草、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建设以清洗、外包、果汁为主的果蔬加

工基地,促进果蔬加工业加快发展。

示范农业:推进衡阳现代农业示范园、蔡伦科技示范园、角山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省道S320线为轴的百里油茶、湘菜原料、新五丰生猪等示范基地建设,集中建设50个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场、17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000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大力实施动物庄园、加州葡萄酒、“中国油都”、绿海产业园、山苍子基地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

休闲农业:挖掘城郊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体验农业等都市休闲农业,集中改造提升酃湖、白鹭湖、花果山、怡心园、三星等休闲度假型农庄;依托南岳衡山、雨母山、岣嵝峰、天堂山、九观湖、晓霞峰等风景名胜区,建设景观体验型农庄,鼓励发展林景欣赏、森林氧吧等山文化休闲;开发酃湖、洣水等河库水域区,支持发展水景观赏、水上跳伞、网箱养鱼互动等亲水休闲;立足油茶、竹木、黄花产业带,加快发展油茶休闲、竹木休闲、黄花休闲等产业;挖掘萱洲古镇等地方民俗风情,布局特色文化农业休闲。

15、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田园化、水利化、良种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着力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围绕建设高标准良田,加快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沃土”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推进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等田间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土壤改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兴农田水利,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实施山丘区微集水、机电井等工程,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大幅提升旱涝保收高标准稳产农田比重。力争五年内建成农田机耕道路5万公里,新建成17万亩标准粮田和千亩连片良田260万亩。

16、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围绕农业生产需求,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良种繁育、农技推广、农机服务、质量安全、产品流通、防灾减灾、农村金融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健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功能。力争五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000个以上,到2015年全市加入合作社农户比重提高至50%、农机总动力达到582万千瓦、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提高到60%、农产品安全检测覆盖率达到100%、涉农信贷占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10%以上。

专栏7: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领域

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大户、经纪人等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加工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与农户有效对接,加快构建产供销、工农贸、农科教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强在生产、检疫、加工、营销和资本等方面合作,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帮助农民由生产环节进入附加值更高的加工流通环节。良种繁育:依托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加大优质种苗的选育、引进、繁殖和推广力度,支持超级杂交稻、高档优质稻、高产油茶、良种畜禽、“四大家鱼”水产良种、反季节蔬菜等优质种苗良繁基地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建设,构建现代种子种苗产业体系。

农技推广:开发和推广农作物、畜禽水产先进种养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技术,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农技服务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进村入户机制,有序

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农机服务:大力实施“兴机富民”工程,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着力组建50个标准高、规模化的股份制农机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着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和水稻生产、油菜收割机械化等技术,大幅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

质量安全: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县市区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及乡镇农贸市场的检测站建设,完善三级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环节等全过程监管,推进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规划建设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厂。

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构建供销系统农资储备配送网络和农产品购销加工网络,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支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20个以上。

疫灾防治: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健全森林火灾、害虫防治体

系,加大对森林火灾监测、扑救等设施投入。

农村金融: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鼓励涉农银行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农村信贷+农业保险”产品和“惠农卡”等金融服务,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扩大农村消费的资金需求。

第二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快农民转移就业,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17、巩固提高生产经营收入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家庭手工业、农村服务业和特色高效农业等,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农业生产成本过快上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扎实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18、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向第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整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继续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育职业化新型农民与产业工人,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园区,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确保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劳动报酬、技能培训、福利待遇。

19、着力提高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按时发放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农业补贴。扩大农村养老、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和合作医疗报销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增加保险补贴品种、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农村耕地、房屋、荒地、养殖场、农机具等有形资产及承包权、经营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资源资本化,促进农村资源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重点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确保农民依法分享土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增值收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三节建设农民美好家园

继续坚持镇村共建、示范带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优势结合,促进城镇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城乡互动互补、一体化发展格局。

20、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

全面完成乡村规划布局,加强镇村民居建设规划管理,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和发展条件。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连片治理,积极推进“五改”(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浴)、“四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两绿”(四旁绿化、庭院绿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现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共享。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和农村安全饮水、农村通信等项目建设,鼓励农村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加大农村集中供水力度。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计划生育、邮政、养老、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累计解决2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公路8000公里以上,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90%行政村通客班车。

21、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应对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村“空心化”趋势,把农村中心社区建设作为整合农村公共投入的重要平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着力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合理布局、节约集约、集中配套”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中心社区建设,集聚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探索建设农民标准化示范小区或农民公寓,引导散居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建设集生产、生活、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居民集聚区。到2015年,争取6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新型农村社区,70%以上乡镇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专栏8:新农村建设重点领域

示范片建设:推进大金-七岭、白云-太平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基本完成国土整治和基本农田改造,片内形成1-2个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力争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80%以上村民住上美观舒适住房、70%以上用上清洁能源,90%以上建成通组道路、80%以上硬化通户道路,争

创8个省级先进示范片。

扶贫开发:把塔山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加快发展塔山山岚茶、楠竹种植加工、特色规模养殖等产业,建成弥塔旅游公路,完善瑶族风情园等旅游设施,继续实施“三极”瑶民搬迁移民安居工程,支持通村公路、磨形湾大桥等交通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1万亩楠竹林、10万亩公益林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五年完成200户瑶胞移民搬迁。

移民后扶: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支持移民避险搬迁,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对家庭困难、符合最低保障条件的非农移民统一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四节完善农村发展机制

围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着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22、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探索建立多种模式的规模化经营激励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支持农民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分散的土地向大户集中、有限的资源资金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深化集体林权及配套制度改革,构建统一有序、便捷高效的林权交易市场体系,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全面推开政策性森林保险,扶持和引导林业合作组织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增强林农致富能力。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23、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合理整合支农资金,加大财政对“三农”领域的投入,确保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规范农村土地管理,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落实农村宅基地政策,切实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加快乡镇事业站所改革,探索建立村级服务站。深入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和乡财县管,继续清理化解公益性乡村债务,提高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水平。落实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引导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战场,大力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在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积极推行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着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实现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并重、双轮驱动,为全国服务业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第一节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渗透融合、良性互动,构建功能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大幅降低产业成本、提高产业效率。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10亿元以上。

24、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规范和整顿物流运输市场,促进理货、采购、仓储、分拨、配送等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市场加快发展。依托交通网络、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业集群集聚。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粮油、邮政等专项物流,提升物流业分工协作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健全物流行业标准,加快融入全国全球物流市场,支持发展铁海、江海、公铁、水陆、空陆等多式联运,着力打造一批拥有全球经营网络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物流服务品牌供应商。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统筹海关、检验检疫、港口、船务、货代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供需无缝对接。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业,支持开展仓单质押等融资服务。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2010年下降3个百分点,

衡阳成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湖南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湘南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粮油集散基地。

图8:衡阳市重点物流园区(中心)分布图

专栏9: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

现代物流业:建设白沙、松茶、哲桥3大物流园区,广铁衡阳物流、云集空港、丁家桥水运、中电大件、衡钢鸿华、华源家居建材、东阳渡粮油、西园农产品、呆鹰岭农资、湘菜原材料、茶山坳小商品、雁城物流和祁东衡缘、衡阳新合作、常宁水口山、开云-新塘、大浦石化、三塘钢材等物流中心,松木医药、杨柳汽车、枫林旧货再生资源、化工原材料、危险化学品等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壮大衡钢、中储、中电、衡汽、益海、安邦、华源、璐辉等20家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现代金融业:建设华新核心金融区,组建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亚新科、湖南机油泵、恒缘电材、创大冶金、恒生制药、金拓天油茶、安邦农资、润涛生物等企业上市融资,规范和做强城建投、交通投、水利投、资产经营公司、弘湘公司、土地储备中心、中小企业

担保中心、工业园开发公司等各类投融资平台。

现代商务业:建设莲湖商圈、华新中央商务区、酃湖新区商务区、红湖高端商务区、雨母山影视文化创意区、杨柳综合商务区、五星综合商务区、华源商务会展区、松木盐化商务区、白沙园区商务区、杨岭

商务会展区等现代商务集聚区。

2019-2020年江苏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doc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江苏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初稿)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目录 一、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 (1)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二)“十二五”发展阶段 (8)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发展目标 (11) 三、基础设施 (13) (一)加快推进干线航道建设 (13) (二)加快推进沿江沿海港口建设 (14) (三)铁路建设快速推进 (15) (四)优化提升公路网络 (16) (五)着力推进机场建设 (18) (六)不断提升养护现代化水平 (18) 四、运输服务 (19) (一)大力推动港口物流发展 (19) (二)完善交通物流体系 (21) (三)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 (22) (四)努力提高城市客运服务水平 (23) (五)提高国际运输能力 (24) (六)不断推动运输装备的现代化 (25) 五、安全和应急保障 (25) (一)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 (26) (二)加强运输市场安全管理 (26)

(三)强化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管理 (27) (四)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 (27) (五)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27) 六、科技与人才 (29) (一)推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应用 (29) (二)显著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30) (三)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1) (四)加强国际合作 (32) 七、行业管理 (32) (一)完善规划体系,提升决策水平 (32) (二)加强工程建设监管 (33) (三)加强运输市场监管 (34) (四)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水平 (35) (五)加强廉政建设 (36) 八、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资金和用地保障 (36)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8) (三)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39) (四)切实推进科学发展评估考核体系的建立 (40) (五)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41) 附表一“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41) 附表二江苏省综合运输通道主要项目规划表 (44)

长沙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一)

长沙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一)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6日长沙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长沙市委关于制定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长沙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组织和团结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长沙战胜严峻自然灾害、经历重大风险挑战、取得显著发展成就的五年,也是长沙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增长率来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547.06亿元,人均达67500元(合10000美元左右),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达506.3亿元,年均增长2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0043亿元,年均增长2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1亿元,年均增长19.3%。从竞争力来看,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规模工业产值由第15位跃升到第7位,综合竞争力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所辖四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从首位度来看,2010年长沙的经济总量、规模工业、社会投资分别接近或超过全省的30%,辖内的税收收入、对外贸易、企业利润分别接近或超过全省的二分之一。 ——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53.6∶42.0。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1%,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家用电器六大优势产业集群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3.4%,长沙成为全国知名的工程机械之都和汽车产业新的增长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信息、物流、会展、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要素结构不断优化。加大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投入,组织实施“三年双百”(三年引进百名国际高端人才、百项先进适用技术)行动计划和引进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计划,人才资源后续保障明显加强。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市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城乡结构得到改善。把加快发展中心城市与带动壮大县域经济统一起来,按照主城区、都市圈、城郊带三个层次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实施公路通畅、电力扩容、安全用水、环境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江苏省国税局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纲要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以优化纳税服务和强化税收征管为核心,加速专业化、信息化进程,完善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体系,努力把江苏国税打造成为服务型税务机关,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江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新贡献。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发展蓝图。未来五年江苏国税发展的愿景是:力争使江苏国税在全国率先成为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使之成为一个集优质服务、公正执法、社会认同于一体的政府组织。达成这一愿景,必须始终致力于“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征管以及实现人员、流程、技术的现代化”三大战略目标不动摇,从而在新起点上实现江苏国税发展的新跨越,力求使江苏国税成为“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工作主题的模范实践区;借鉴国际经验、推进税收管理专业化、信息化的先行试验区,为率先基本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国税工作的具体目标

国税收入随经济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国税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收入规模随经济发展稳步扩大,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缺口逐步缩小,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 税收调控作用更加有效发挥。税收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税收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的措施更加有力,办法更加灵活,政策效应分析更为准确,反馈更加及时。 税收法治环境继续得到改善。国税干部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监督体系健全完善,税收执法公开、公平、公正;税收行政救济体系趋于完善;部门协作运转畅通有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坚决有力,税收秩序进一步好转;建成江苏省依法行政示范点。 纳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纳税服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税收政策法规更加透明,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纳税服务方式手段创新发展,更多涉税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纳税人正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办税负担明显减轻;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不断提升。 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征管程序不断规范,业务流程简便高效,专业化分工更为科学,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趋于完善;信息技术对税收征管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信息情报采集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税取得重要进展;税收征管成本逐步降低,税收征收率不断提高。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江苏省老龄办作者: 时间: 2012-02-01 点击: 523 次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5年。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进一步完善。企业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月平均养老金达到1466元,比“十五”期末增长了7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全覆盖,760多万农村老年人领取了养老金。城市老年人基本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基本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符合“低保”、“三无”、“五保”条件的老年人,纳入相应的救助和供养制度。城乡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城市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普遍开展,农村敬老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28万多张,兴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700多个。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稳步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得到加强。制定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尊老金、老年优待服务等制度,推进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化,老年保障和服务制度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老龄工作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广大老年群众坚持老有所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众,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据测算,从2010年末到2015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300万增加到1483万,平均每年增加36万;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由17.4%增长到19%。同时,我省老龄事业发展基础还不够扎实,养老保障水平尚不够高,公益性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相对薄弱,老龄事业发展在区域城乡之间仍不平衡,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刻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建设,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的各项工作,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党政主导、社会主体、全民参与,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之间老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年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创新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积极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与“两个率先”进程相同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主要发展目标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稳定增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 ——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档案建有率达到8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市社区

湖南冶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南省冶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冶金工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冶金工业坚持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战略,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效益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基本情况 2010年,全省冶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415家,其中: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家、焦炭企业7家、铁合金企业237家、采矿企业55家,全行业从业人员14.58万人。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菱集团)跻身于中国十大钢铁企业之列。全省粗钢产量排全国第 13 位,铁合金产量排全国第一位,电解金属锰产量位居全国第一。2010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值1553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9 %;实现销售收入1537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6%;粗钢产量1766万吨,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 %;铁合金产量282万吨,是2005年的3.2倍,年均增长25.9 %。 (二)主要成就 1、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省钢铁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高起点推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先后建成了华菱涟钢2250mm热轧板和冷、热轧薄板生产线,华菱湘钢大盘卷和二条3.8 m及一条5m宽厚板生产线,华菱衡钢Ф219、Ф720大口径无缝钢管及加工生产线。到“十一五”末,我省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线棒+钢管+薄板+宽厚板”产品结构体系,生产规模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企业自我积累能力明显增强。铁合金企业装备大型化进程加快。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苏政办发〔2011〕112号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1 —

江苏省“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和《江苏省测绘条例》、《江苏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省级基础测绘的现状 (一)“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江苏省“十一五”省级基础测绘规划》所确定的发展任务,我省基础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初步建成省级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立了江苏省全球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参考站综合服务系统(JSCORS)和B、C级卫星空间定位网。施测了覆盖全省的9757.5公里二等水准路线和5117.8公里三等水准路线。二是建成了省级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实施了全省10.26万平方公里的1︰2万基础航空摄影,引进了覆盖全省的高分辨率航天遥感影像。完成了我省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航空影像扫描入库工作。建成了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的航空影像数据库。三是开展了1∶1万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和建库。更新了全省陆域4098幅1︰1万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更新了相应的数据库。组织实施了沿海滩涂区6000多平方公里1︰1万基础测绘数据采集与建库工作。四是促进了测绘成果的广 —2 —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教材(DOC 52页)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教材(DOC 52页)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 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这五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迎难而上,大步跨越,在经受重大考验中进一步巩固了主导地位,在应对严峻挑战中进一步抢抓了发展机遇,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进一步转变了发展方式,在加快富民强省中进一步发挥了第一推动力作用,发展速度与质量均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攻坚时期。在这一时期,湖南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既是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作用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湖南工业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加速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行动纲领,是落实《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全省工业经济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由省经信委负责编制,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湘发〔2010〕14号) 6、《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湘政发〔2010〕20号) 7、工信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8、工信部《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工信厅规〔2010〕6号) 9、《关于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四千工程”实施方案》(湘办发〔2009〕22号) 10、国家和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实施规划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一、背景和依据 (一)“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安全生产简要回顾 2006年至2009年,江苏省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13035起,死亡26064人,同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及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详情见下图。 在2006~2009年间,江苏省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呈持续下降趋势,说明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江苏省整体预防事故的能力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纵观

这几年数据,事故致死率在这几年间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近年来事故起数下降很快,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二是当前事故虽较以往减少,但事故的严重程度却在升高;三是说明了事故救援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由于工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同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造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使工业安全的监管对象多元化,监管的难度增大;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高速发展,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等战略的实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涌向工矿企业,使工业安全面临更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工业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高风险产业”等现象,使工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下降的发展周期。安全生产的这种阶段性特点,揭示了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 但是近几年,我省重大化工事故频繁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2007年为例,我省以事故起数64692,排全国第四,死亡人数7855人排全国第三。各类生产事故的频发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投资环境,影响到我省实现的“平安江苏”、“和谐江苏”的目标,也与我省经济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江苏省2009年的GDP已经超过山东跃居全国第二。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进一步深化产业调整,将继续呈现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江苏省是化工大省,江苏水网密集,湖泊江河众多,是典型的“四沿”(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区域;沿岸已经建设国家级化工产业园区4个,省级化学工业园区6个,市级化学工业园区30个;仅在盐城到连云港苏北海岸线上已经建设了6个沿海化工园区,大量危险化学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教材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 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进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这五年,全省工业经济进展迎难而上,大步跨越,在经受重大考验中进一步巩固了主导地位,在应对严峻挑战中进一步抢抓了进展机遇,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进一步转变了进展方式,在加快富民强省中进一步发挥了第一推动力作用,进展速度与质量均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攻坚时期。在这一时期,湖南工业进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我省仍处于能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既是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作用的全然要求,也是推动湖南工业实现科学进展新跨越的必定选择。 本规划是指导以后五年加速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行动纲领,是落实《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全省工业经济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由省经信委负责编制,编制的要紧依据有: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关于加快培育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湘发〔2010〕14号) 6、《湖南省加快培育和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湘政发〔2010〕20号) 7、工信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8、工信部《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工信厅规〔2010〕6号) 9、《关于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四千工程”实施方案》(湘办发〔2009〕22号) 10、国家和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实施规划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科学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2)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 (2) 第二章“十二五”阶段特征 (6) 第三章“十二五”指导思想 (8) 第四章“十二五”主要目标 (11) 第二篇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15) 第五章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15) 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 第七章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 (34) 第三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9) 第八章形成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39) 第九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42) 第四篇惠民优先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48) 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48) 第十一章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57) 第十二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65)

第五篇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71) 第十三章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71) 第十四章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 (76) 第十五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80) 第六篇绿色引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85) 第十六章推进资源节约 (85) 第十七章持续改善环境 (87) 第十八章维护生态平衡 (92) 第七篇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94) 第十九章进一步深化改革 (94) 第二十章增创开放新优势 (97) 第八篇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宏伟蓝图 (102) 第二十一章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102) 第二十二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105)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

湖南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将湖南省构建成为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以省级行业性重点工程为带动,以交通行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为依托,以服务湖南经济快速发展、解决当前交通运输带有共性的实际问题为核心任务,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一标准、协同建设;统一框架、分步实施;统筹资源、互通共享;示范引领、分类指导”的建设方略,积极推动建设“透彻感知、全面互联、智能处理”的智慧交通,在公路水路建养管运和安全的区域协同监管以及现代物流、公众出行、城市客运等公共信息服务深化信息化应用,全面提高行业管理的决策和调控水平、安全应急快速处置水平,促进智慧交通在实现湖南综合交通、两型交通、阳光交通等方面发挥出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审视定位,覆盖全局,深化应用 ●共享资源,协同业务,统筹标准 ●民生为先,注重实效,提升服务 ●示范引领,分类指导,理念创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基本建成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监测体系、信息传输网络、和交通数据资源体系,全面提升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在电子政务、行业管理、现代物流、公众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初步形成和谐完善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渐形成“透彻的监测感知、全面的互联互通、智能化分析决策、人性化公共服务”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格局。在“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促进实现湖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政务管理现代化、业务管理精细化、应急

反应快速化、公众服务人性化,促进全省交通运输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发展,助推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和实现。 湖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 序言 “十二五”及未来20年,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行业,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尽快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轨道交通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运输保障能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转变交通发展方式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发展,将《江苏省轨道交通“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列为重点专项规划。《规划》立足于我省交通运输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发展要求,依据国家相关规划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等规划,提出我省未来20年轨道交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明确“十二五”时期我省轨道交通的发展重点和主要政策措施。《规划》是我省轨道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安排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也是指导各市、县编制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上位规划。 —1 —

规划基准年2010年,近期2015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是我省轨道交通加快发展时期,以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和南京、苏州、无锡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网建设为标志,我省步入了高铁、城际、城市等多方式轨道交通全面提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轨道交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209亿元,是“十五”的17.3倍,年均增长76.8%,占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由“十五”的4.1%上升至32.7%;铁路运营里程增长近1/4,达到1908公里,在建里程1073公里(含复线改造);电气化铁路实现零的突破,完成电气化改造里程640公里,电气化率约50%;铁路运营里程折合国铁I级双线(200km/h)的铁路当量里程由“十五”期末的655公里增加至1292公里,运输能力翻一番。全省城市轨道交通完成投资约350亿元,是“十五”的4.1倍,年均增长32.7%,运营里程增加近3倍,达到85公里,在建里程142公里。 专栏1 江苏省“十一五”时期轨道交通投资概况 —2 —

江苏省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口局 江苏省水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1) 一、发展回顾 (1) (一)取得成绩 (1) (二)存在问题 (8) 二、形势与需求 (8) (一)面临形势 (8) (二)需求预测 (12) 三、目标与思路 (14) (一)指导思想 (14) (二)发展目标 (14) (三)发展思路 (17) 四、重点任务 (19) (一)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19) (二)全力发展港口现代物流 (24) (三)加快集装箱干线港建设 (27) (四)完善重要货类运输系统 (30) (五)提升内河港口发展层次 (32) (六)积极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34) (七)提高行业管理服务能力 (36)

五、保障措施 (40) (一)体制保障 (40) (二)资金保障 (41) (三)资源保障 (42) (四)政策保障 (43) (五)人才保障 (44) 附表全省港口“十二五”建设规模汇总表

序言 2011年-2015年,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江苏将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并将率先基本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发展面临更高要求。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江苏省港口“十二五”发展规划》,必将对江苏实现由港口大省向强省转变产生重大影响。本规划着重阐明“十二五”时期江苏港口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江苏港口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回顾 (一)取得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港口行业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确立了高起点的战略规划,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了跨越式的发展目标,落实了科学的发展措施,全面顺利完成“五四三二一”1的规划目标,取得重点工程建设、法制建设和管理体制三大突破,实现基础设施能力、货物吞吐量和集 1“五四三二一”:建成连云港、南京、镇江、苏州、南通五个亿吨大港;形成集装箱、铁矿石、煤炭、原油四大货种专业化、集约化布局;完善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和长江中上游及内陆地区中转联运三大运输系统;建设苏州太仓、连云港两个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实现港口总吞吐能力翻一番。

青岛十二五规划纲要篇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2011-4-18 8:22:55 来源:转载浏览275 次编辑:佚名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深入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向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 发展目标篇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创新青岛、文化青岛、和谐青岛、开放青岛、宜居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15年争取达到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 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环湾型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完善,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北部新城区初具规模。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争取达到1800万标准箱。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次,青岛新机场开工建设。城市地铁顺利运营。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国际性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强化。 城乡统筹形成新格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55%。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社会事业进入新阶段。文化青岛建设成效显著,文化要素加快聚集和彰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地位明显提升。 空间布局篇 城市发展布局 立足提升全市城镇化水平,优化整合全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形成各组团布局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环湾型、组团式、多层次”的大城市发展新格局。全市人口规模950万,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

湖南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奋力开启湖南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年达15902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省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0820)1

江苏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1年8月19日) 船舶工业是资金、技术、劳动、信息密集型现代综合性产业,拉动作用显著,是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船舶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根据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结合我省船舶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我省船舶工业“十一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全国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船舶修理、配套、拆船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第一造船大省和世界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 1、产业规模持续倍增。全省船舶工业目前共有列统企业750家,600多家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十一五”期间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造船总量实现翻三番,年均增速67.2%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平均占世界总量达10%以上。

2010年造船完工量达到2300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3%;新承接订单2973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9.5%,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1.6%;手持订单7412万载重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7.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6%。江苏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造船大省。 2、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显现,已初步形成区域错位发展、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格局,南通、泰州、扬州三大基地的规模、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培育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江苏新世纪、江苏熔盛重工等6家企业主要造船指标分别进入全国前10强,5家企业成功上市;发展质量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润等多项经济指标均保持全国第一;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具备了建造除豪华游轮以外的所有船型船舶的能力。 3、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蓄势待发。大型海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江苏熔盛重工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开始形成,海工产品基本覆盖主要领域。目前我省涉足海工产品的企业数量多,起点高,定位准。海工产品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几乎所有种类,其中半潜式平台、浮式储油船、钻井平台等实现自主研发。南通中远船务交付了世界最先进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等海工产品,企业成功跨入海工装备总承包商行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