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论文--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硕士论文--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硕士论文--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硕士论文--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安徽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

姓名:段宁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杨俊友

2010-05

中文摘要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两个最主要因素。金融是一个地区经济的核心,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资源的支持,金融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和质量。同时,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地方金融的促进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地方金融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以往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金融机构经营的方式越来越行不通,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之间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有的甚至已经阻碍了当地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经济结构失衡,势必影响经济的整体产出功能和宏观供给功能。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必须共同努力,把握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机遇,认真贯彻当前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本地经济与金融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安徽省为例,研究当地政府经济行为与当地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 

本文以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对地方经济和地方金融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首先阐述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等概念及其相关发展理论,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分析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表现,既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地方政府在调节地方经济金融方面的所存在的问题和两面性。其次,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察了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带动当地经济和当地金融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这种辩证关系的存在,使得地方金融风险压力依旧较大,在本文第五章研究了我国地方金融的相关风险及地方政府应对风险的金融监管职能。最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增强政府经济行为效用的措施和加快地方金融发展的建议,为我省加快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与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思路。 

本文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关系的研究,是以安徽省的现状作为研究基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选取了分处该省南北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存在较大差别的芜湖、亳州两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大量通过实地调研得来的发展数据为支撑,论证了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双重表现。此外在研究地方政府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关系时,选取了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并且在全国城商

行系统都很有知名度的徽商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徽商银行近几年的发展经营分析,得出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金融全面发展而服务。

关键词:地方政府经济行为 地方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ABSTRACT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local finance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local economics. Finance is the core of a regional economy, local economy can not develop without the support of local financial resourc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restricted the ext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s. Mean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role of local finance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Local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ed so rapidly with strong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 With the deepening of financial reform, the government has administrative means direct intervention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eemed more and more feasible.Local government and local financial discord between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emerged, and some even had hindered the local economy and finance development. Economic structural imbalances, is bound to affect the overall economic output supply functions and macro functions.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financial sector must work together to grasp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opportunities,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current state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order to build sound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loc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Give an example of Anhui Province, this article research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loc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on the local economy and local financial impact as a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economic behavior and local financi al and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and theory,.Based on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in local economic activities two performances, not only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but also had a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of the proposed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regulation of local economic. Second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conomic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loc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city commercial bank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However,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so the local financial risk pressure is still greater.In the fifth chapter of the financ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our local governments to cope with risks of financial regulatory functions. Finally, the above analysis, the articl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asures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behavior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inancial proposal. And they speed up local provinc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financial resources provides a guideline.

This article research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relations with the local finance, based on the status of Anhui Province, with distin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elected two cities from north and south in the province, Wuhu and Bozhou City.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and structure of the two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with large field research obtain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datas, demonstrated the local government i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oubl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cess. In addition,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study to develop relations with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select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city commercial banks system and well-known firm --Huishang Bank. Through analyze on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this bank in recent years, we find that Local government economicial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ay are mutual support and promotion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And at last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proposals and measures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services.

Keywords: Economic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Local finance;City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第1章绪论 

第1章 绪论

1.1选题意义

政府、企业和居民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三个行为主体。其中,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是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世界银行在发展报告中提到:“政府对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这种发展能否持续下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追求集体目标上,政府对变革的影响、推动和调节方面的潜力是无可比拟的”。1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更是承担着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 

在我国,中央政府负责制定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政策,而执行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便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执行的力度、速度和准确度直接关系着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但是,在肯定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地方政府面临着发展本地经济的重任,往往更多地从本地的角度来进行决策和落实。所以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策目标间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也会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为了一味追求本地经济的发展和利益,往往会出现一些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相悖的政治、经济行为,对全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规范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一步调动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或消除其消极作用,促使地方金融发展,进而带动国家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能够促进地方金融发展,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便是市场失灵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曾被自由经济主义推崇为一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认为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将自动实现对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现实中这样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不存在,而且市场本身并非万能,而是或多或少存在着种种缺陷而导致“市场失灵”。这样,另外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便责无旁贷地成为一支干预和影响经济的重要力量。 

1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在我国地方金融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认识也有着很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特点是政府过度介入,导致金融资源被异化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金融业被异化为“第二财政”。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由于拨改贷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对本地金融资源的控制加强,银行功能地方财政化,银行承担了商业性、政策性的双重任务。这样的状态导致的结果是信贷疯狂扩张、大量不良贷款产生、银行无法控制风险、金融犯罪严重等。最后国家被迫实行宏观调控,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受限。因此在政府主导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情形下,金融体系发展很快,规模急剧扩大。但也正因为此,金融体系动员资源的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其配置资源的功能一直被忽视,金融业长时期呈现增长而非发展,即“高增长、低效率”的特点,金融体系只是作为“钱袋子”存在于经济体系之中。 

为追求盲目的扩张和增长,金融资源被地方政府作为一种简单的融资工具而遭到滥用,但是未能严格控制风险,导致各类金融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出现银行挤兑、信托投资公司普遍停业和证券公司全行业亏损的时候,这种风险有激化并扩大的趋势。自2000年以后,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暴露,包括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股票市场发展滞缓、金融案件频频发生等,这些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以前累积下来的,有的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对宏观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于是,各地政府又患上“恐金症”,片面强调“金融风险论”,普遍惧怕金融和金融创新,对各类金融资源严加限制,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直到近几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和相关职能监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我国的地方金融体系正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积极发展。随着安徽省多家城市商业银行6+7模式的重组,成立了我国又一家跨区域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这也标志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大规模重组整合已经开始,城市商业银行的格局正经历着大洗牌。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兼并重组,成功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更有几家大型的城商行率先实现了IPO上市。在地方农村金融领域,我国传统的农村信用社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进一步步完善法人治理,明确市场定位,拓展新兴业务,逐步朝着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转型。我省的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便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

第1章绪论 

由省会城市农村信用社重组而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地方券商,信托公司也在积极重组,优势整合,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如何既充分尊重市场经济作用,又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尤其是对于我国作为一个金融结构不断深化、区域金融发展又不均衡的国家。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来保障、促进地方金融发展,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同时鉴于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一家独大,无论从银行业的发展历史、经营规模和作用来讲,都可以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最为重要的一环。为了集中研究,本文将以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带动当地经济和当地金融的全面发展,作为关注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地方金融发展关系的研究,可以深入地分析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作用机理及其结果,客观地评价地方金融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明确地指出地方政府在调节地方经济金融方面的所存在的问题和两面性,准确并及时地为规范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地方经济金融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研究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地方金融的发展关系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2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研究开始较早。在地方政府调控当地经济方面,Hayek对此问题研究开始较早。Hayek【1】(1945)在论述社会如何使用知识时指出,由于信息传递要耗费资源与成本,地方政府能够比中央政府更准确有效地利用地方的信息做决策,因此能够更有效率地提供地方性的公共产品;Charles M.Tiebout【2】(1956)认为地方政府在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和金融服务上具有信息和效率方面的优势; 

20世纪60-7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在金融机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有利于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而且特别有利于金融效率的增长。另外,该理论也暗示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应该在那些经济比较落后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的、而且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国家运行起来更为良好。 

该理论一些代表人物Alexander Gerschenkron (1962)【3】认为,在一些经济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制度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私人银行未能扮演重要发展角色的国家,如19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正是政府在履行产业银行的功能”,且其作用是非常有益的;Hawtrey(1962)【4】考虑了银行国有化的诸多战略性好处;W.Arthur Lewis(1950)【5】明确鼓励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认为政府因此将可以通过直接的所有权和金融控制来发展战略性工业部门;Myrdal(1968)【6】也倾向于在印度和其他亚洲增加政府对银行拥有所有权。 

我国学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研究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一些学者研究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时比较了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差异,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如杨再平、林勉东【11】《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初探》(1988)。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有企业改制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企业改造和经营发展的双重影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载于《经济研究》(1991)的《地方政府在企业营运中的经济行为》【12】。 

有关我国地方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研究,较早可归于王性华【13】(1998)在《浅论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定位》一文中提到:城市商业银行因其性质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使得地方政府因其行政主管地位或股东(地方财政入股)地位有可能超越权限而干预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在坚持经营原则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两方面进行综合平衡,要力争地方财政和当地人民银行派出机构的更多支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近几年,国内有关学者对于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金融关系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高怀壁【14】(2008)在《科学处理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关系》中提出了,科学处理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的方法:把政府和金融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交流作为第一要务,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高度重视基层央行的监管、监护作用,促进地方金融业健康发展;准确把握独立经营权,正确处理与地方政府、基层央行、监管部门的关系,确立地方金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主力军地位。薛建峰,苏小刚【15】(2009)在《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的分析与探讨》一文中提出了,正确处理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的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强依法行政建设;地方政府应为地方金融服务;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地方金融的扶持;地方金融要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第1章绪论 

1.3论文的创新点和特色 

选题视角创新: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地方金融以及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单独研究比较多,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两者之间相互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较少。本文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入手,通过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地方经济和地方金融发展的“两面性”影响,论证了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研究方法创新:结合实地调研,得到大量第一手数据,具有地方特色。选取我省地域不同及经济发展方式差异较大的两个地级市,芜湖、亳州两市进行调研,分析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表现;以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改制中的典型——本地的徽商银行为例,考察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和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提出政策建议,如建立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等,具有一定的实际借鉴意义 

 

1.4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论文研究方法:本文对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关系的研究,是以区域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以大量通过实地调研得来的发展数据为支撑,结合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分析,论证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金融全面发展而服务。 

论文研究思路:本文从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对地方经济和地方金融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等概念及其相关发展理论;第二部分,通过对我省芜湖、亳州两市的调研情况,分析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表现;第三部分,以徽商银行为例,研究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研究我国地方金融的相关风险及地方政府应对风险的金融监管职能;第五部分,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提出增强政府经济行为效用的措施和加快地方金融发展的建议。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图1-1 本文内容结构图

第2章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概念阐述 

第2章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

概念阐述 

2.1地方政府 

2.1.1地方政府的内涵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是这样解释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一般可以认

为是公众的政府,它有权决定和管理一个较小地区内的公众政治,它是地区政府

或中央政府的一个分支机构。地方政府在政府体系中是最低一级,中央政府为最

高一级,中间部分就是中间政府(如州、地区、省政府等)。而《美国百科全书》

则认为“地方政府,在单一制国家,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在联邦制国家,是

成员政府的分支机构。” 2我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为地方政府是一个国家出于政

治、经济、社会的管理需要而在某一地区设置的具有垄断性的管理组织。地方各

级人民政府由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产生,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

关。任务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管理所管辖行政区域的各种行政事

务。 

综上所谓地方政府是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通常是

相对中央政府来称的。在单一制国家中,一国的政府体系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

府共同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中央政府在各地区的管理职能延伸便是地方政府

的基本职能。虽然是同一管理体系,但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又具有各自的特性,

它们基于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权限、职责的均不相同。对于整个国家来

看,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是国家政策的具体

执行部门;对于各个地方来看,地方政府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制定地

方性的政策和法规,负责地方性事务管理。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具有这两方面的特

性,决定了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政策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利

用其地方性职权实现地方利益。 

中国的地方政府除特别行政区以外,分为三级即省级、县级和乡级。中国大

陆地方政府自1950年开始至1980年代,除直辖市以外,实际以三级为主,三级

和四级并存;1980年代以后转为四级为主,三级和四级并存【16】。 

1《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美国自由出版社 1968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本文所涉及到的地方政府概念,主要是指安徽省的省级和市级地方政府。 2.1.2地方政府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具有一致的利益认知,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利益主体。在整个国家利益格局中,中央政府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拥有无偿调动其他利益主体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特权。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的确能保障中央政府在整个利益格局中的地位。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原则是在中央计划指导下,扩大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形成了“简政放权”和“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这样的改革不仅使我国地方政府成为了一级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从而导致了地区经济利益格局的形成,而且也在客观上把地方政府推上了主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主体和调控主体,担负着重要的经济发展功能和调控功能。 

1980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经济激励,使得其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由此,地方政府基于其自身最终目标的考虑,必然积极控制各项资源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1994年我国中央政府又实施了以“分税制” 为核心内容的新财政管理体制【17】。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规范政府的事权、财权范围与规范相互间的竞争行为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和进步之处。近些年来为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分税制之外还赋予了地方政府在预算外收费以及建立政府专项基金等方面的权限,所有这些都为各地方政府继续运用行政手段来直接管理、干预当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地方政府的利益也与地方领导政绩的评价紧密挂钩。由于我国政府在政绩评价制度上,特别是对地方干部政绩的评价与考核上,比较强调与所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成果直接挂钩。所以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政绩上的好评而得到更多的经济与政治上的收益,他们往往置身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地区经济利益总代理的地位,并围绕着GDP的增长而进行着种种努力。 

 

第2章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概念阐述 

2.2地方政府经济行为 

2.2.1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含义 

近年来,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这个概念,已被人们广泛运用。但它的内在含义,却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在我国单一制国家体系中,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和决策权力,地方政府可以借助手中的政治、决策权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干预经济部门的运行。同时,由于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和财产,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经济资源和财产进行各类经济活动,并通过这种方式影响经济的运行。因此,地方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以多种方式参与经济行为。 

根据地方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以及地方政府参与经济行为产生的结果不同,可以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政府利用其手中拥有的经济资源和财产进行直接调配,这样的经济行为结果是对经济资源产生的直接消耗,此类属于地方政府的直接经济行为。此时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直接参与者”的角色。另外一类是地方政府管理调控经济运行的行为,也就是地方政府利用其赋予的政治权力和决策权力,通过颁布制定一系列地方经济政策和法规而间接影响经济运行活动的行为,在这类行为之中不会产生对经济资源的消耗现象。此时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但是地方政府在这里所具备的双重角色,即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因为地方政府主要是在经济学中所谓的“市场失灵领域”参与经济运行活动,在市场失灵领域中只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或无竞争的市场,在这里地方政府所从事、涉及的产业往往是其他普通经营者不愿意涉及或不能够涉及的产业。 2.2.2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目标和特征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实现全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而各地方经济的发展则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进行了产业扶持、政策优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有序竞争,这对促进本地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积极影响。我国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别,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运用中央政府批准的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制定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一方面使得地方政府能够积极地参与地方经济管理,另一方面也使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中央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得以有效地贯彻与落实。因此,地方政府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地方政府在为了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的努力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其它地方利益最大化和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在整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为了大力发展本地方经济,可能要面临与其他地方的政府开展竞争,如招商引资,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等。各个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大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其经济行为更多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较少顾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18】: 

1.短期化倾向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数量指标方面的增长,投资向眼前利润较高的房地产、资源开采加工等产业倾斜,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中国目前的上下级政府关系中,下级政府面对很多方面的政绩考核:经济增长、税收增加、环境保护、社会治安、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增收等。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在这些任务中,有的任务是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而有的任务可以通过短期努力就可以实现;站在上级政府的角度,对有的任务的监督和评价是比较容易的,如经济增长、税收增加等,因为这些任务可以对通过相关指标的统计就能实现监督和评价,而对有的任务的监督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如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这些需要几届政府的努力和长期观察才能做出正确评价。由于面临着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政府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可以通过短期努力可以实现的任务上,同时这些任务对上级政府来讲也相对容易监督和评价,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短期化的倾向。 

2.本位主义 

本位主义是指地方政府在实现各自的区域经济利益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经济行为特征。其主要表现在:(1)地方政府在与上级政府的经济关系中,倾向于为本地区争资金、争原料、争投入,并尽力低估生产能力,推卸生产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2)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各地方政府倾向于从区域利益最大化出发而决策,优先安排价高利大的产业和产品,防止本区域资源外流,甚至不惜为此竖起各种关卡,破坏区域分工协作的发展,形成某些“诸侯经济”的特征,

第2章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概念阐述 

这是近年来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主要原因。(3)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对于上级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和调控计划,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通甚至不执行。为了追求本地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积极争取最大的政策利益,包括在财政分配方面向上级政府争取更多的补贴和返还,在税收上交方面在政策范围内尽量少交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收益,但获取的此类收益经常是借助政府的垄断权力所得到的,与完全市场化运作存在偏差。

3.非规范性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非规范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行政权利市场化。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中央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垄断资源,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计划调拨的方式进行配置。市场化改革之后,这些资源的配置权逐步由中央政府划转至地方政府手中,为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介入资源配置提供了条件。另外由于国家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对地方政府权力的约束不规范不完善,这也为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如地方政府及下属部门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变相转嫁了行政支出,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利用掌握的的垄断资源审批管理权来获取灰色收入或利益等行为都是行政权利市场化的表现。(2)使用行政手段过多。我国地方政府在本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调控本地经济发展,更多的还是采取行政指令的手段,对经济冲击较大。应当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调控手段,这样才能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减少经济波动。地方政府也可以适当的放开某些垄断经营的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更好地利用社会金融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3)反市场性。 地方政府在行使其市场管理者职能的过程中,往往不经意间代替企业行事,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做了属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范畴内的事,有“越位管理”倾向。如通过行政指令、发文等形式对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营销策略进行干预,这些措施均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2.3地方金融 

2.3.1地方金融和地方金融机构含义 

国内对于地方金融的研究开始较晚,不同的学者对地方金融的阐述概括起来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可总结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从经营地域角度进行界定;另一类则从机构组成角度进行界定。第一类的典型定义为:地方金融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形态,它包括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工作的职能与业务。1第二类的典型定义为:地方金融主要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及其他地方金融机构。2 

作为地方金融主体的地方金融机构虽然早各种形式就以出现,但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概念作过明确的界定,相关的表述主要出现在某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文件中。如《安徽省地方金融机构财务审计暂行规定》指出:“本规定所称地方国有金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与本省各级人民政府有财政隶属关系的国有商业银行、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本规定所称地方非国有金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及其联合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其县级联合社等金融机构。”3 

要科学地定义地方金融机构首先要明确界定地方金融机构的内涵。从地方金融机构的内涵上来看,地方金融机构有着普通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共性,但是同时地方金融机构又有着明显的自身特点,具有其特殊性。地方金融机构是属于地方政府管理的金融机构,具有三方面属性:地方税收属性、地方业务属性和当地政府管理属性。鉴于此,本文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内涵定义是:首先金融机构的产权主体、其次金融机构的控制权掌握,再次机构的经营活动范围均具备明显的地方性特点,且公司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相对明晰、简单。地方金融机构的内涵及其特殊性,决定了其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完善充实我国金融服务的形式和范围,具有特定的研究价值。 

2.3.2地方金融机构的形成与变迁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方针、政策并不完善,经济制度发生过几次重大调整,因此地方金融机构的形成和变迁有着各个经济政策阶段的明显特点。无论是建国初期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成立的农村信用社,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改制成立的城市商业银行,它们的成立、发展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政

1汤烫,湖南大学地方金融研究所所长 2005

2周正庆,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 2006

3

第2章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概念阐述 

策特点。 

1. 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全称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所谓信用合作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以互助、自助为目的,在社员中开展存款、放款业务。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和农民社员闲散资金,实行民主管理,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951年至1959年,是建国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和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积极在全国发展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金融。到1957年底,全国总共建立88368家农村信用社1。这一阶段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全部由农民入股方式募集,农村信用社管理人员由农民社员选举产生,通过为农民社员提供资金借贷,以帮助社员进行农业生产。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成为支持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金融力量。 

1959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阶段由于收到过多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发生严重倒退,金融机构管理混乱。在这期间,农村信用社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和机制与农村信用社成立之初的性质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至1996年,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中国农业银行代为进行管理。1984年,国务院提出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群众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在遵守国家金融政策法规和接受农业银行领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金融业务,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恢复和加强了农村信用社在成立之初的三大特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此后在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下,农村信用

1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与地方金融发展关系分析——基于安徽省的研究 

社在业务经营、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县级信用联社的设立,对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在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也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国有银行的“下属机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经营方面资金大量投放于中小乡镇企业,农民社员失去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和监督权。

1996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农村信用社自此从农业银行单独分离出来。从政策上保证了农村信用社的大力发展,明确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方向。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15129亿元,各项贷款10489亿元2,比1980年分别增长56倍、134倍。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的少数地区,一批农村信用社改组建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银行机构即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这对于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坚持服务于“三农”的宗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支农力度,改革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规范经营管理,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地方金融机构。 

2. 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了5000多家。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城市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至今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已遍及除西藏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19】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尽管其发展程度良莠不齐,但有相当多的城市的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

1《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

2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课程的考试(80分)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我国坚持()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A.家庭经营 B.合作经营 C.集体经营 D.经营规模 2. 我国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方便群众查询,利于()。 A.土地流转 B.补贴政策 C.服务管理 D.以上均不正确 3. ()是指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杠杆 D.降成本 4. 粮食品种保险要逐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愿保尽保,并适当提高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A.稻谷、小麦、玉米 B.稻谷、土豆、玉米 C.土豆、小麦、玉米

D.稻谷、小麦、土豆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 A.西部开发 B.东北振兴 C.中部崛起 D.东部率先 2. 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哪几点:()。 A.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 B.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C.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 D.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 三、判断 ( 共 3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17年,我国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正确 错误 2. 2017年,我国需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 正确 错误 3.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正确 错误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第一部分 1银行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财政分权与上市公司避税行为的分析 3基于MM模型的税收效应分析 4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究_基于资本税收效应的分析5税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6我国上市银行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的研究 7从上市公司分配方案看我国股利政策的特点 8股利政策与我国上市公司收益的实证研究 9技术指标在我国证券市场运用的实证研究 10累积投票制度与分类表决制度的比较 11论我国证券民事赔偿中的投资者利益保护 12市盈率、成长性与公司股票价格/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 13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中美两国发行制度的比较研究 14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 15对我国寿险公司竞争能力的实证研究 16社会养老保险的国际模式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8我国人身保险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及预测 19我国寿险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股指的变化对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分析 第二部分 1上市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2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研究 3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4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5银行信贷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浙江案例 6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持仓量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 7利率波动对股价的影响研究 8农产品期货的周期性研究 9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10上市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研究 11上市证券公司税收负担研究 12社会保障资金运作绩效研究 13基于copula技术的金融相依性分析研究 14基于分位点回归的VaR度量方法 15基于神经网络的个人信用评分研究

16融资性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问题研究 17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问题分析 18人民币实际汇率预测:基于STAR模型 1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影响因素 2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周期及影响因素分析 3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结构的分析 4实际汇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5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东亚各国数据 6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7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实际汇率影响分析: 基于东亚各国数据 8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对国际资本流入的研究 9危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进展研究 10危机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对“保增长、促就业”的效果研究 11我国2001-2006年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研究 12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中国国际资本输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4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15我国P2P网贷平台借款人行为分析:以拍拍贷网贷为例 16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优化问题研究——基于XX政策目标 17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研究 18企业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19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20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问题研究 第三部分 1互联网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研究 2互联网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研究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保险业发展研究 4基于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研究 5基于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医疗保险研究 6人民币升值具有J曲线效应? 7劳动收入占比与通货膨胀的互动机制研究 8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中国成立吗 9全球供应竞争下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10“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11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中韩比较 12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的中德比较 13韩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 14私人银行现状的中外对比 15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分析 16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4年最新政府经济学作业一以“政府支出”为主题的论文

政府经济学作业一: 题目与形式: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概要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

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IS与LM曲线分别表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各自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必须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的组合。IS曲线描述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I指投资,S 指储蓄;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正向变动关系,L指流动偏好,M指货币存量。IS或LM曲线移动时,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会发生变动。 IS曲线的移动: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果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IS曲线就会向左移动;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等于增加投资支出,因此,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政府增加一笔税收,则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因为一笔税收的增加,如果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则会使投资相应减少,同样,如果是增加了居民个人的负担,则会使他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他们消费支出相应减少。 LM曲线的移动: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就减少,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推动IS或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实现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越有效;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有效。 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时,不仅收入会变动,利率也会变动。 ①当LM曲线不变而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仅收入提高,利率也上升。这是因为,IS 曲线右移是由于投资、消费或政府支出增加,即是总支出增加。总支出增加使生产和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了,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假定LM不变),所以,人们只能出售有价证券来获取从事交易增加所需货币,这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 ②当LM不变而IS曲线向左下移动时,收入和利率都会下降。 ③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右下移动时,收入提高,利率下降。这是因为,LM曲线右移,或是因为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下降,或者是因为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在IS 曲线不变,即产品供求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M曲线右移,都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收入增加。 ④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会使利率上升,收入下降。 ⑤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情况则由IS和LM如何同时移动而定。如果IS向右上移动,LM同时向右下移动,则可能出现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出现的情况。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税收,这两个政策会对IS曲线产生影响,具体来看主要是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导致IS曲线向外移动,与曲线形成新的均衡。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也可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能力,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此时,总产出将会增加。而税收政策的变化表现为,税收的增加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投资的减少,从而使总产出进一步减少,IS曲线会向内移动,此时与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 鉴于我国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知道,政府期望通过增加购买和投资的方式达到刺激市场总需求,并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利用减税政策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收益,使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够增加,希望利用消费政策带动市场总需求增长,使国民收入曲线向外移动。 货币政策是为了达到变动实际总产出的目的,政府也可通过增加(减少)货币供应来实现。相对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货币政策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增加货币供给,会使LM曲线右移,LM曲线右移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一方面刺激私人消费,另一方面,可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需要认真对待。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可选题目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金工方向 1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2 、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与改革问题的思考 3 、区域金融合作对环渤海经济中心构建的支持 4 、关于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问题的研究 5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6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7 、电子货币发行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研究 8 、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与监管问题探析 9 、 **** 股票的价值分析; 10 、 **** 证卷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估; 11 、 **** 银行股份公司经营绩效评估;

12 、中国股指期货投资的风险管理; 13 、中国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4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研究; 15 、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所要求的经营环境研究; 16 、股权投资基金研究 17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研究 18 、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 19 、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研究 20 、物流金融发展研究 21 、黄金市场投资策略研究 22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23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研究 24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研究 25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表现及原因探析 26

、股票发行制度创新研究 27 、从紧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 2 28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创新) 29 、资本市场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30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缺陷及纠正 31 、信托业务创新探析 32 、私募基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33 、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34 、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37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商业银行贷款低效率 39 、现金流量表与企业的并购业务(借助案例分析) 40 、期权激励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41 、企业并购融资分析 42

政府经济学小论文

浅谈服务行政摘要 政府的产生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的服务性质。21世纪,服务将是行政管理职能的必然选择。为公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将是行政服务的主要对象;而效率与效益,将是行政服务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判断行政服务的标准,则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综合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最终依据将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个尺度来衡量。关键词:行政管理,服务,衡量尺度21世纪,以服务为方向的中国政府职能选择将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政府将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努力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并自觉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自身服务水平的内在评判尺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外在的评判尺度。 一、服务: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职能设计管理在本质上就是服务,服务理所当然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21世纪中国政府必然也应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行政理念,进行职能的再设计。 1.管理就是服务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本质上管理与服务是统一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体产生分化,并逐步形成群众组织(包括国家),各组织内部及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各组织成员为避免无谓的消耗,以最少成本换取最大利益,相互订立契约,把自身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形成公共权力,由全体成员选举的少数代表掌握。掌握权力的少数人根据其成员的要求,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同时,各组织之间也基于同样原因签订盟约,把部分权力交给凌驾于其他组织之上的组织(国家政府),管理全体社会的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组织及其成员赋予的权力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从本质上讲,管理就是服务。 2.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政府是公民间契约的产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日益脱离并凌驾于社会之上,但这种服务性质不可能改变,只不过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已。政府最根本的职能仍然是服务职能。政府作为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种,也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为社会利益而存在。因而,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行政在理论上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制行政,而应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的职能再设计也正是出于这种选择。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行政管理陷入信任危机,引起了国际性的公共管理改革,要求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设计。西方各国通过多方面探索,最终选择了服务职能,实现了由过去重管理控制轻服务、“以政府为中心”到开始注重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中国的行政管理,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殊性,更何况中国政府本身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方向性选择,就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 3.转变观念:“小政府”与“大服务”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政府职能的必然取舍。但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面干预,强调行政管理。这首先是因为,我们的各级领导行政人员及公民本身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就是服务机关,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公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政府仍然习惯于“全能”角色,不该管的也要管,结果什么都管不好。我们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习惯于政府的全面干预和行政控制,不仅不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而且对政府过分依赖。公民更是“势单力薄”,一味指望政府能“为民作主”。一方面权力主体没意识到自己的权力,自然也不对政府提出什么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最大限度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现代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树立新的行政理念,从制度和体制及运作机制上,使行政管理为公共利益服务。其次,还要求权力主体观念也要有所转变,要认识自己的权力,争取自己的权力,限制政府的权力,主动要求政府提供服务,最终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理想格局。 二、政府该为谁服务既然服务是政府职能的必然选择,那么,政府到底该为谁服务呢?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所有大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并不 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各种历史、文化、地理、政治、政策等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 (2009) 12-0000-01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有地区的均衡发展,因 而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少数具有优势的地区的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尽量减少“循环因果累积” 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缩小地区差距,中央政府就必须利用转移支付、税收、 利率、汇率等各种财税、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实现全国各区域相对均 衡的发展目标。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产生一种效应,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推动经 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可以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财政政策在促进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 性的推动作用。 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流 向又决定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前这一时期内,以 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之间经济的不 平等和经济差距,看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国家在投资的地 区分配和项目选点上,实行了“向西大转移”的方针,基建投资大幅度地向西部地 区倾斜。“三五”时期,全国基建投资达97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占26.9%,西部 占34.9%。这一时期投资比重占全国4%以上的8个省中,西部占了5个,中部占 3个,而东部一个都没有。“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更是占到了57.5%。由于这种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区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中西部经济的一定发展和东 部经济的牺牲。这一时期,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有9个省区,其中包括西部的青海和西藏,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沿海地区较大的自主权、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 相应的政策优惠,并且提出了让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这样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财政的投资布局向沿海地区倾斜。据统计1979-1991年,东 部地区国家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49.17%,而中西部地区仅占42.7%。同一时期, 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7%,西部地区为9.26%。而国内生产总值东 部地区更是占全国的52.37%,西部却仅占16.68%。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增长 速度趋缓,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相对减弱,在全国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形成这一发展差异的原因除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外,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地区差异再度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断扩大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 一状况若不加以控制地任其发展下去,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将被这种过大的差距 所制约而降低发展速度,甚至可能出现全局性的经济倒退,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进步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区域金融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的风险范防与控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金融学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所撰写的《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的风险范防与控制》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本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2015年11 月20 日

目录 目录: (1) 1. 7认识个人房贷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 (6) 9 [摘要]本文对引起国外金融危机的个人房贷业务加以关注,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潜在的各种风险类型、形成原因、表现形式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从政策、市场、银行、个人等方面探讨了防范、控制风险的处理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个人房贷、风险防范及控制 引言 今年以来,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国外金融市场异常动荡,金融机构的抗风险压力加大。同时这场风波对于国内的金融机构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国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由于监管层的严格监管,限制混业经营,没有大范围参与创新类金融衍生品投资而避免了这场金融危机,但对前几年因业务膨胀而潜伏的各类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高速增长的个人房贷业务,截止2007年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的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已经达到了27000亿元,同比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各

项贷款增速个百分点,监测分析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很有必要,如何范防风险、 控制风险已成为当下紧迫的课题。 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不良贷款导致的流动性不足,而不良贷款的根源可能泡沫经济,也可能是所投资的项目盲目建设严重、效率低下和行业竞争过度、产品供大于求、无竞争力。追究泡沫经济的起源,跟银行的利益诱惑、放贷冲动不无联系。就我国而言,银行储蓄存款众多,中间业务收费占比过小,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只能寄希望于放贷产生的利差。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商品房市场蓬勃发展,相应带来的个人住房贷款发展迅猛,它已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利润来源。相对于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风险较小,安全性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没有风险。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房价上升,房价泡沫已经显现,作为抵押品的房产估值也需要重新定价。今年以来,屡见新闻媒体报道,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房价滞涨,交易量锐减,局部大中城市,房价出现持续下跌,个人住房贷款按揭户出现违约上升,断供增加······这些现实都在提示银行管理者,不存在“无风险”的业务,审时度势,客观、理性看待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存在的风险,有助于我们提高风险意识,有的放矢, 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 1.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业务存在的风险 按照金融学有关理论,风险就是指某种资产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或概率。由于个人房贷持续期较长(最长30年),在理论上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更大。一般而言,个人房贷业务会存在以下风险:(一)信用风险,即借款人在还款期内由于失业或者收入锐减而不能按期足额偿还月供的情况;(二)流动性风险,由于银行资金过度集中投放于期限较长的个人房贷业务,造成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三)操作风险,由于存在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情况;(四)利率风险,由于利率的变化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情况;(五)市场风险,由于整个房地产市场大幅下降,房产价格贬值造成银行损失的情况;(六)政策风险,由于有关房地产市场或个人房贷业务相关政策的出台而使商业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受到影响的情况。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在以上所列风险方面具体表现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信用风险,不良违约增加,投资用途贷款潜藏较大风险 目前我国的个人信息管理状况,使得商业银行很难进行准确的风险判断。一方面,国外的金融危机已经逐步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进而引起借款人在工作、收入等因素的不良变化,导致不能按期或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记录增加,有可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不断升温,经济学者纷纷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著名学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在4月底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欧盟驻华使团共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2004:政策分析与经济展望”高层报告会中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对于今年中国经济是不是能够实现软着陆,吴教授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国内经济政策:过热症相明显 从短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中国经济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资源短线愈来愈难以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和过大的投资规模。2003年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了过热现象的某些症相。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的GDP增长,虽然在第二季度受到了SARS的影响,但是全年仍然增长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广义货币增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界就发生了一场争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势判断和相应的政策建

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但不需要踩动刹车和采取任何紧缩性的宏观(总量)经济政策措施,相反应该用更充分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更高的增长。 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货币过量供应,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数并不主张采取非常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是主张用一种谨慎的政策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逐渐地放慢,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保证经济逐步降温,实现所谓软着陆。 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没有全面过热,只是在某些部门或某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业、冶金、建筑等出现了局部过热,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量调控,而是运用加强项目审批制度等行政干预措施,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 去年第一季度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但那时第一种意见占有绝对优势;到了第三季度,提出第二种意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多起来了,但是直到年底,多数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种情况到今年第一季度才发生了变化。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把去年的GDP增长数字由%修改为%。第一季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17103885.html, 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葛雨松 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8期 摘要: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首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其次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多个发展的渠道。本文就金融市場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促进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金融市场条件。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金融市场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城市,金融市场对于风险的控制和稳定状况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都有着关键的影响。目前我国一直在走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这就造成了国际之间金融交流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增大了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对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对于金融市场是十分重视的,都有着十分发达的金融市场,以此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概述 1.1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的概念 金融市场之中包含着金融总量的增加,而金融总量的增加是由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带动起来的,其中还包括着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改善。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探索出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来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过合理的利用金融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指的是国家中实体经济的增长,包括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国家生产技术的进步等等,实现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学中研究金融市场的意义所在。 1.2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研究的产生 人们对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之间作用的思考是从银行产生开始的。在银行的产生初期,一些经济学家通过银行对金融问题进行研究,当时的金融是被当作为资本的积累。再后来,市场的地位逐渐升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学的研究逐渐把目光放在了金融市场上。最后,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外国的经济学家们分别发表著作,对于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从此开始。 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研究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