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运动复习提纲

地球运动复习提纲

地球运动复习提纲
地球运动复习提纲

复习专题:地球运动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与天体系统

(1)天体类型:自然天体(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和人造天体(如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注意】判断人造天体的关键:该物体是否脱离了地面。

(2)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各种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各种天体系统。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思考】①八大行星运行的特点有哪些?

②从哪些角度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存在生命体的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命体呼吸的大气(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液态的水。

二、地球的运动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思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分别有哪些?)

自转与公转的几幅基本图形。

【注意】上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是:1°/4天。

【巩固练习】

●乘船自西向东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

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A.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B.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时

C.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时

D.恒

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读图1,回答问题。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

平面,PQ为地轴,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3.地方时与区时(重点知识)

(1)地方时及其计算

①地方时的概念:同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②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③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的划分

【注】A. 世界时区的划分是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B.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7.5°W至7.5°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二为一,称为“东西十二区”。

C.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

D. 某地的时区数=该地的经度÷15°(如余数<7.5°,则时区数为商;反之,则时区数为商+1)。

②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间差

【巩固练习】(1)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8时起飞,经过两小时后到达日本东京(东9区),此时东京时间是()

A.6时

B.5时

C.10时

D.11时

【思考】如果上题中的北京时间8时改为北京的时间8时起飞,则到达时东京时间为多少?

(2)右图所示,北京时间2008年8

月8日20时奥运会开幕时,图中A地所

在时区的区时为( )

A.7日4时B.7日12时

C.8日4时D.9日12时

4.日界线及其日期变更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A. 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以180°经线为界。

B. 自然界线:即地方时为零时(24时)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转过零时经线即自动进入新一天。

★这两条日界线绝大多数时候把地球分成两个区域,使地球上存在着两个日期,即“昨天”和“今天”。

★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范围:1800经线地方时乘以150

【巩固练习】●下图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形,斜线部分为4月30日,判断指出北京时间5月1日2时应是那一幅?5月1日11时是哪一幅?5月1日14时是哪一幅?

●读下图,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若阴影表示夜晚,判断则甲地的时间为()

A.8

B.9时

C.15时

D.16时

(2)若阴影部分为6日,非阴影部分为7日,判

断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5.日照图及其判读

(1)晨昏线及其判读

①特点:a.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

b.晨昏面过地球球心且与太阳光线垂直(平面

图上表现为晨昏线);

c.晨昏线两个端点在极点和极圈之间移动,二分日时与极点重合;二

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d.过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点或18点;

e.相对于地球向西移动。

②判读:A.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反之为晨线,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

B.昏线与经线的交点的地方时为日

落时间;反之,则相反。

C.同一纬线,日出日路时间相同。

【练习】读左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图中弧线CEB、弧线BDC分别

为线、线;

ⅱ.此时,经线SAB的地方时

为时;或者说出现极昼

与晨昏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其地方时为时;出现极夜与晨昏线相切的点所在经线,其地方时

为时;

ⅲ.纬度A+ B(C)= 度;或者说直射点所在纬度与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低纬度之和为度;或者直射点所在纬度+出现极昼(或极夜)的最低纬度和晨昏圈相切的点所在的纬度之和为度;

ⅳ.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时;

ⅴ.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晨昏圈与赤道平面的关系?

(2)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区别

②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为12时所在的太阳高度(或者说是直射点所在的纬线的太阳高度)。

A.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纬距(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纬度差)],其中纬距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B.变化规律:同一时刻,由向南北两侧递减。(注意:归纳某地区二分二至日和一年内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C.一个地方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南北半球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和之间,最大差值的具体度数为当地纬度+;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最大差值

是;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最大差值是,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D.应用: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E.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β同A所表述的一样)。

F.应用: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举例】右图表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在图中标出直射点D,其地理坐标

为;

ⅱ.此时北京的时间是;

A点的地方时是;

ⅲ.此时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是;

ⅳ.弧线BA为线;

ⅴ.此时,北京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的倾

角是。

(3)昼夜长短计算及其变化规律

①计算方法:

A.弧度数计算法:昼弧/纬线× 24小时。

B.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法:昼长=2×(12-日出时间)

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说明: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小时)。

C.日出(日落)=12 +或-昼长/2

②变化规律: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①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

A.地方时12时的经线。

B.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或通过极夜最低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切点经线的地方时)。

C.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

D.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经线。

②直射纬线的确定

A.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B.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

C.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北半球昼长长,则为直射北半球)。

【举例】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 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题。

ⅰ.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A.中亚B.西亚 C.东南亚D.南欧

ⅱ.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MON,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A.滇B.湘 C.皖D.鄂

ⅲ.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一大一小的变化。该月是A.3月B.6月 C.9月D.12月

(5)季节或日期的确定

①利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来判定:北半球昼长夜短或北极地区是极昼,则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反之则为冬半年。

②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

【举例】读右图“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是。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

为段。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

是、、、。

(4)此时,A昼长小时,C昼

长小时。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季节。

【巩固】1.“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是,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

期是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

化最小的是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幅度是。

A.甲地最大 B.乙地最大 C.丙

地最大 D.三地相同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小时

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

是日点。

(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

是。

(6)甲、乙、丙自转线速度大小顺序是。

(7)此时,30°E的地方时

是月日

时。

2.右图是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出时刻与日照

时数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地点位于南半球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造成①地日照时数少于②地的主要原因

A.纬度因素B.大气环流C.地面起伏D.天气状况(3)6月22日①②两地同时日出。9月23日当①地日落时,②地的地方时为

A.15:00 B.16:30 C.19:30 D.2l:00

补充知识点:

1、日照图上的6个关键点是

(1)2个切点=0:00或12:00

(2)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点昏点)=6:00或18:00

(3)昼半球的平分点和夜半球的平分点=0:00或12:00

2、全球处在同一天是在太阳直射0°经线的情况下。

3、(1)昼半球中央经线=点所在经线=晨昏线与纬线圈的

所在经线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时间)(2)切点的纬度== 刚好出现极夜的纬度或出现极夜的纬度(3)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 。

(4)直射=12点=正午=日影朝正南(正北)=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光照面积最小

(5)0点日出=刚好出现极昼现象

不同半球同纬度昼长之和=24小时

直射点的纬度+极昼的纬度=90°

每天白昼是以点为中间点,对称分为上午、下午的。上午,下午时间一样长。

4、(1)在同一经线上,相等的有。

(2)在同一纬线上,相等的有

(3)同一条晨昏线,相同的有:。

5、(1)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意味。

(2)晨线与经线相交成20度角,意味着。

(3)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意味着

6、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120E地方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 (730E——1350E)

7、

(1).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系?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关系?

(3).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关系?

(4).某点春秋分的正午太阳高度与该地纬度的关系?

(5).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关系?

(6).某点的地理纬度与北极星的高度的关系?

成因矿物学考试复习提纲

◆思考 ◆名词:晶体、矿物、同质多相、类质同象 标型组合、标型矿物、标型特征。 ◆论述: 1、矿物的空间演化规律? 地球内部矿物的空间分布为: (1)内核(6371-5155Km)为金属铁、镍和互化物;过渡层(5155-4640Km)没有矿物;外核(4640-2900Km)为液体状态。 (2)地幔中下地幔(2900-600Km)出现0、Si、Al、Fe、Mg矿物。O主要为立方紧密堆积,六方紧堆。Si、Al、Fe、Mg随机进入四面体、八面体;中地幔(660-400Km)中,为高密度Si、Mg氧化物。Si主要进入四面体,Mg进入八面体;上地幔(400-40Km)主要为橄榄石、斜方辉石、透辉石-硬玉、镁铝榴石。 (3)地壳中有绝大多数矿物,下地壳(超基性-基性岩层)矿物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榴石;上地壳(花岗质岩层)为石英、长石、角闪石、多种含氧岩、氢氧化物、卤化物。 (4)岩石圈、水圈、大气圈接触带出现的矿物种类最多。 空间规律为从地核到地幔再到地壳。矿物种类明显增加,化学键种类增加,晶体化学密度降低,对称性降低,由鲍文反应可以看出。 2、矿物的时间演化规律? 从时间上看,矿物类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多,而是随着地史发展而增加的,并加速增加。矿物界有机组织在各层次上的演化规律已被认识,从晶格开始到矿物单体,矿物共生次序,组合和集合体,到矿物界结束。地史发展过程中矿物种的主要形成阶段已建立。最一般的演化规律为:1、在地史过程中,与早期相比,矿物种加速增加,矿物组合的复杂化增加;矿物生长体系的相对能量降低和晶体的化学密度减少;混溶现象增加;熵增加;结构和形体的累积变形增加等等。2、从地史早至晚阶段,矿物界从“立方”到“正交”演化到“单斜”或“三斜”,对称降低。3、在地壳上部层,特别是大地水准面,矿物体系复杂聚集。4、矿物界的演化动力是在稳定的能量消耗条件下,矿物体系发展趋向于平衡。 3、电气石矿物的颜色及成分与成因的关系? 电气石是族矿物的总称,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是以含硼为特征的铝、钠、铁、镁、

东华理工大学水文地球化学试卷

2006-2007第一学期《水文地球化学》期末试卷(B)-参考答案班级()学号()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盐量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而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2、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岩石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某些阳离子转入水中,从而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这一作用即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3、氧化垒:在还原条件被氧化条件激烈交替的地段上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垒。 4、侵蚀性CO2:当水中游离CO2大于平衡CO2时,水中剩余部分的CO2对碳酸盐和金属构件等具有侵蚀性,这部分即为侵蚀性CO2。 5、TDS: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它包括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及络合物,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的气体。 6、硅质水与硅酸水:SiO2含量大于50mg/L的水称为硅质水(1.5分);在阴离子中,HSiO3-占阴离子首位(按mol%计算)的水称为硅酸水(1.5分)。 7、硬度:是以水中Ca2+和Mg2+来量度,其计算方法是以Ca2+和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以CaCO3表示,其单位为mg/L。 二、填空(每题1分,共14分) 1、Fe2+在(酸)性中迁移强,而在(碱)性中迁移弱。 2、地球化学垒按成因可分为(机械)垒、(物理化学)垒、(生物)垒和(复合)垒。 3、碱度主要决定于水中的(HCO-3,CO2-3)的含量。硬度是以(Ca2+,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而暂时硬度是以(HCO-3,CO2-3)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 50。 4.大气CO2的δ13C平均值是(-7‰),而土壤CO2的δ13C平均值是( -25‰)。5.标型元素的标型程度取决于(元素的克拉克值)和(它的迁移能力)。 6.弥散作用包括(分子扩散),(对流扩散迁移)和(渗透分散)。 7、SiO2和Na/K地热温度计适用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250℃)和(150~350℃)。8.近代火山型浅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SO2-4SO2-4 -Cl),而深部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HCO-3)。 9.海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而海成存封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 -Ca)。 10、水对离子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溶解作用,是由于水分子具有较强的(介电)效应所致,水的沸点较高,是由于水分子间(氢键)的破坏需要较大的能量。 11、在35℃下,pH=7的地下水是(碱)性。在天然水化学成分的综合指标中,体现水的质量指标的有(TDS,硬度,含盐量或含盐度,电导率),而表征水体系氧化还原环境状态的指标有(COD,BOD,TOC,Eh)。 12、迪拜—休克尔公式的使用条件是离子强度小于(0.1mol/L),而戴维斯方程的使用条件是离子强度小于(0.5mol/L)。 13、空气迁移的标型元素主要决定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而水迁移的标型元素主要决定环境的(酸碱)条件 14、在氮的化合物中,(NO-2,NH4+)可作为地下水近期受到污染的标志,而(NO-3)可作为地下水很早以前受到污染的标志。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 自然灾害小议 姓名: 学号: 专业: 第1页共6页

日本里氏9.0级地震的风波还未平息,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警钟还在回响,就在此刻,在我国广阔的南方严酷的旱情已持续数月,再放眼大洋彼岸,呼啸的龙卷风袭击了密苏里州,留下了断壁残垣。追根溯源,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直至今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无法完全预防自然灾害,地震的预测,旱灾的预防等等难题一直悬而未决。但是千年来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依然让人类学到了许多,我在接触这门课以后,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自然灾害的形成、作用、预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形成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也是本篇论文所想要表达的。 1.自然灾害简述 自然灾害在地球科学概论的书本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它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覆盖很广,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其中我想要重点讨论的是我国多发的自然灾害,同时会重点分析地震灾害。 在世界范围内较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而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冰雹、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给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自然灾害被详细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近40年来,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暴雪、青海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沿线各省重大洪涝灾害,面对这些如此频繁且重大的灾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相当少见的。 2.我国的自然灾害成因

最新地球物理测井知识点复习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复习资料 一填空或选择填空 1 当地层电阻率大于(或小于)泥浆电阻率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显示(或) 2 砂岩(或渗透地层)地层显示 3 SP表示曲线 4 一般自然电位曲线有、两条线,当泥值含量越大,曲线越接近线; 5、一般用和计算泥值含量 6、当地层水淹时自然电位曲线出现 7、伽马射线一般与地层发生、、 8、一般泥值含量越大自然伽马曲线值越 9、深海沉积比浅海环境自然存在的伽马强度 10、电极系A2M1N为电极距探测深度记录点在 11、侧向测井一般测量、两条曲线,其中反映侵入带电阻率,反映原状地层电阻率,当地层含油时,大于,三、七、双侧向测井深度的记录点 分别为,且分别记录电位; 12、一般用三条探测深度不同分别反映、、的视电阻率曲线反映地层 的含油性能,其中浅侧向反映,深侧向反映,微球形聚焦测井反映 13、感应测井的有用信号和无用信号的差别 14、在油基泥浆一般用曲线反映地层的电阻率 15、单元环几何因子的物理意义 16、滑行波成为首波的条件 17、周波跳跃现象主要发生在地层

18、全波列测井一般记录等波 19、固井质量越好,地层波幅度套管波幅度 20、在声波变密度图上地层波显示为套管波显示为 21、一般利用伽马射线与地层介质发生探测地层的密度 22、密度测井记录、两条曲线,若太大表示曲线不合格 23、中子按能量分为 24、快中子进入地层一般有过程,其中是最强的减速剂,是俘获剂 25、含氢指数,中子测井曲线实际反映地层的 26、中子孔隙度在砂岩实际的孔隙度,白云岩则 27、中子寿命 28、水层的中子寿命油层 29、反映地层孔隙度的三种测井分别为 30、GR、CNL、AC、DEN分别表示曲线 二简述题 1、简述扩散电动势形成的机理; 2、简述为什么当水淹时,自然电位曲线出现基线偏移现象; 3、简述自然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 4、画出梯度电极系测井曲线并简述其特点和应用 5、简述利用侧向测井定性判断油水层的原理 6、简述感应测井的原理 7、简述单发双收和双发双收声系的差别;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科学五下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2019.6 班级: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地球是球形,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日心说关于太阳不动的论述是错误的。 4“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提出了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 ※布鲁诺因为拥护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烧死,伽利略也因此被送进宗教裁判所。 5.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6.“日心说”发表300年后,法国物理学家傅科,进行“傅科摆”实验:“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所指示的方向与摆的摆动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球在自转。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8.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9.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0.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1.北极星“基本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1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3.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一周是一年。 14.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地球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阳光的高度指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20.在地球的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季和秋季适中。 21.现在人们已知道,地轴倾斜度大约是23度。 ※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中国在南极先后建立了长城站(1985年)、中山站(1989年)、昆仑站(2008)。世界上虽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53个科学考察站,只有美国、俄罗斯、日本等6国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 ※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离开原来的方向而逐渐向右偏转;从北往南流动的河流,左右两岸不对称,右岸(西边)冲刷较严重,河岸较陡(从南向北流的河流,河水冲刷东岸);下落物体偏东和上抛物体偏西,并不是指向地心;闭着眼向前走,会慢慢向右偏转;大多植物的茎会右旋顺序生长,这些都说明(地球在自转)。 ※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不偏转。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了独特的(梅雨)天气,通常发生在每年的6月17日至7月8日之间。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八万里即四万千米,是地球自转的结果。二、分析 1、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因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2、极昼和极夜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的两极附近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沿着倾斜地轴自转所造成的。地球自转时地轴与垂线成一个23.5度的倾角,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有6个月时间南极和北极其中一极总是朝向太阳,另一极总是背向太阳。朝着太阳的一极半年内全是白天,没有黑夜,形成极昼,另一极则全是黑夜没有白天,形成极夜。 3、我国,一年中白天最长和最短的分别是哪一天? 在我国,夏至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是我国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冬至这一天,太阳正好直射南回归线,这一下是我国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4、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1)地球在自转;(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5、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 ①“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②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③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6、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③地球自转(但不公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第④种解释是真实的。 三、读图 1、如图: (1)在图中用阴影表示不能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 (2)请在地轴上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 (3)A、B代表北京和纽约,北京是晚上12点,纽约是中午12点,则A 代表(),B代表() (4)根据上述情况,C点此时正处于()。 (5)此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正处于一年四季中的 () 2、如图: (1)这是从()极上空往下看的地球。 (2)A、B、C、D四处中,即将迎来晨曦的是(),处于黄昏 的是(),人们还在熟睡的是(),人们正在工作的是() (3)AB之间时差为()小时。 A B C D 地球 A B C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已接近尾声,就学习本门课程方面我说不上有什么可贵的经验,只能说学习中有一些心得不大家一起共分享吧。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英语就得多看,多读,多记;数学就得多想,多练。不同的课程,根据自己基础的不同,投入的精力也不同。不擅长的科目自然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占有优势的科目可以花相对少的时间,但却要保证质量,保持甚至扩大优势。 我对于学习地球概论的方法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我们一定要夯实基础。我们都知道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忽视基础,建设“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做才能夯实基础。首先,我个人认为要仔仔细细地阅读网络课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阅读标题,明了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再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然后参照图示,让它们来帮劣我们理解课文。其次,在必要时我们可以参考资料,帮劣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但是,课件是“本”,资料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切资料都是为了课程服务的。此外,学习地球概论一定不能离开图片资料,我们应当把它作为支架。 二、学习地球概论要积极思考,着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在区域空间定位时,这两种能力不可戒缺。比如说, 面对一个经度和纬度,我们首先该确定它在哪个大洲、哪个区域,然后我们可以展开来联想这片区域的一些特征如自然条件、气候等等。如果时间充裕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散,想想这些区域地域的比较不发散,以增强记忆。 三、学习地球概论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我们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习有劣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练习对题目一定要有选择性,绝大多数时间我们要拿来攻克基础。 学习地球概论和学习其它科目一样,没有捷径。我们要花费时间以及气力,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刻苦劤力,因为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从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的有益的知识: 一、对于地球有了新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地球概论》这门课程一共分为6章,分别是地理坐标不天体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劢,地球运劢的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地球的物理性质。从这6个方面,深入介绍了地球的研究方法,从内而外,从宏观到微观,面面俱到的,为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提高了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了探

中国石油测井矿场地球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自然电位测井 1基本概念 泥浆:钻井时,在井内流动的一种介质。 泥浆滤液:在一定压差下,进入到井壁地层孔隙内的泥浆 。 地层水:地层孔隙内的水。 溶液的矿化度:溶液含盐的浓度。溶质重量与溶液重量之比。 ppm(百万分之一) 离子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接触时,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穿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2.扩散电动势的原因: (1)泥浆、地层水矿化度不同; (2)井壁地层具有渗透性; (3)正、负离子迁移速率不同。 (氯离子大于钠离子) 3.扩散吸附电动势的原因: (1)泥浆和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 (2)井壁地层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3)地层颗粒对不同极性的离子具有不同的吸附性。 4.SP 曲线的特征 (1)泥岩基线:均质、巨厚泥岩的SP 曲线。 (2)最大静自然电位SSP :均质、巨厚完全含水纯砂岩的SP 值与泥岩基线值的差。 (3)比例尺:极性、大小。 (4)异常:渗透层SP 值相对泥岩SP 值的大小。 负异常:渗透层的SP 值小于泥岩SP 值(淡水泥浆)。 正异常:渗透层的SP 值大于泥岩SP 值(盐水泥浆)。 (5)异常幅度与地层厚度关系:A 厚层曲线关于地层中部对称;半幅点与地层层面重合; 地层中部数值最接近实际值。 B 地层厚度减小,地层中部测井值减小;半幅点所定厚度大于地层实际厚 度。 5.SP 曲线的影响因素 (1)地层水和泥浆滤液矿化度的比值 地层水和泥浆滤液含盐浓度的差异,是产生扩散电动势、扩散吸附电动势的基本原因。 (2)岩性。随地层泥质含量的增加,SP 曲线异常幅度降低。 (3)地层温度 (4)地层水、泥浆滤液中含盐性质 :地层水及泥浆滤液所含不同离子的离子价及迁移速率不同,对 有一定影响。 (5)地层电阻率。地层电阻率增大,SP 异常值减小。 (6)地层厚度。地层厚度减小,SP 异常值减小。 (7)井径扩大和侵入的影响:井径扩大SP 异常值减小。泥浆侵入深度增加,SP 异常值减小。 6.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1)划分渗透层:在砂泥岩剖面,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以均质泥岩段的SP 曲线为d da K K 与m w da da C C K E lg =|-|sp sp SSP U U =含水纯砂岩泥岩基线

科学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科学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一、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能够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要判断哪种假说是准确的,我们能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现象,只要太阳绕着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实行圆周转动就能够产生。 二、人类理解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 三、证明地球在自转: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因为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四、谁先迎来黎明: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当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内看外面不动的树时,树的运动方向正好与我们的运动方向相反。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自东向西(顺时针)运动,则地球的运动方向正好是与太阳运动的方向相反,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周期为24个小时。 我们能够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答:地球是围绕着地轴实行转动的,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是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人们在夜间观星时,发现北极星的位置好象始终没有变化,其他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在顺时针旋转。人们发现,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是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那些发亮的光环是星星们运行的轨迹。圆心附近的亮点就是北极星。 北极星的位置并不是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在人们视线往上倾斜的北方的天空中。 六、地球在公转吗: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二、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

油气地球化学 总结 复习资料

油气地球化学总结复习资料 1、C15~C21主要源于水生生物,C25~C33,成熟度低、高等陆源植物 2、类异戊二烯烃:盐湖相石油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具植烷优势和正烷烃的偶碳优势,Pr/Ph< 1、0;湖相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形成于还原环境,Pr/Ph为 1、0~ 3、0;湖沼相的石油形成于弱氧化环境,姥鲛烷优势明显,Pr/Ph> 3、0。在煤系地层中Pr/Ph值很高,Pr/Ph =5~10随着有机质热成熟Pr/Ph值增大,异构烷烃与相应的正构烷烃含量比值下降,Pr/nC17,Ph/nC18明显降低; 3、在石油中最常见的萜烷有m/z191的五环三萜烷(藿烷与非藿烷)。奥利烷被认为是白垩系或更年青时代高等植物的标志物,可能来源于桦木醇和被子植物中的五环三萜烯 4、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应用 1、母源输入和沉积环境C15~C21主要源于水生生物, C25~C33,成熟度低、高等陆源植物 2、类异戊二烯烃:盐湖相石油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具植烷优势和正烷烃的偶碳优势,Pr/Ph< 1、0;湖相烃源岩生成的石油形成于还原环境,Pr/Ph为

1、0~ 3、0;湖沼相的石油形成于弱氧化环境,姥鲛烷优势明显,Pr/Ph> 3、0。在煤系地层中Pr/Ph值很高,Pr/Ph =5~10随着有机质热成熟Pr/Ph值增大,异构烷烃与相应的正构烷烃含量比值下降,Pr/nC17,Ph/nC18明显降低; 2、确定时代 3、成熟作用CPI、OEP/2nC29/(nC28+nC30)P8 74、生物降解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能判断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随着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加,原油的物性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油的密度、粘度增大,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饱和烃遭受生物降解的顺序为:正构烷烃>无环异戊二烯类烷烃>藿烷(有25-降藿烷存在)>规则甾烷>藿烷(无25-降藿烷存在)>重排甾烷>芳香甾类化合物>卟啉 5、油气运移发现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烷烃与芳香烃、正构烷烃与环烷烃的比值增加、长链三环萜比藿烷易于运移,甾烷中αββ 组分比ααα组分易于运移,单芳甾烷比三芳甾烷更易运移,因此,随着原油运移距离的加大,易运移的组分相对富集。 6、油气源对比干酪根石油的形成影响油气生成的因素 1、微生物(成岩阶段形成生物气) 2、温度和活化能与反应速率呈指数关系

地球科学概论(部分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课件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 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 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 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 一、名词解释 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心约27000光年,距银河系边缘23000光年。约2亿年环绕银心一周太阳系以海王星的轨道为界。包括:1颗恒星,8颗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一颗彗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圈是76年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黑子周期平均长度为11.1年。 地球的地轴:由于地球存在绕轴自转运动,人们定义地球旋转轴为地轴 地球的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不同大小的圆,称为纬线。 地球的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同样大小的圆,称为经线圈。

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①方向:自 向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时针方向旋转。②地球自转的周期:约 。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 升 落。②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 、 的球体。(2)昼夜交替:地球不停地 。 3.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 线和 线构成。 4、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正确的日期是( ). A .夏至日 B .冬至日 C .二分日 D .春分日 5、.右图中表示昏线的是( ) A .ABC B .AD C C .EBF D .EDF 二、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东边的地方时总比西边的 。 2.区时制:①时区:把全球划分成 个 o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1)中时区(零时区): 以 o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的 o经度宽的地区。(2)东、西十二区:都以 0 经线作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各跨 o。②区时:以 的 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叫区时或标准时。例如:北京在东八区, 东八区的区时就是该区的中央经线即东经 0的地方时。东经1450属 时区,西经750 是 时区的中央经线。 东 西 。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 时区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时,则所求地时间应 时区差。② 时区差的计算:同区相 ,异区相 :所求地点均为东时区或西时区时,时区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之差;所求地点一个为东时区,另一个为西时区时,时差为两地所在时区的区号之和(中时区为零时区)。 4.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①北京的时间:北京位于东经1160,北京的时间是指东经1160 处的地方时。②北京时间:中国把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除新疆外统一使用的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指东八区 的区时,即东经1200 经线的地方时。 5.日界线。把 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①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 ,但日期相差 。 ②日界线的 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③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 一天,反之就要 一天。 例:当美国纽约(西五区)是10月17日19:15时,北京(东八区)的区时是多少? 6、当杭州为3月5日20时,英国伦敦的区时为( ). A .3月5日l0时 B .3月6日12时 C 、3月5日12时 D 、3月6日4时 7、当北京时间为上午9点时,那么位于东经135o我国最东端所采用的时刻应是( ) A .8时 B .9时 C .10时 D .10时30分 8、飞机在北京时间8点从北京起飞,飞行4小时后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降落时乌鲁木齐当地时间是10点整,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北京在乌鲁木齐以东两个时区 B .北京在乌鲁木齐以西两个时区 C .北京与乌鲁木齐在同一时区 D .无法判断 9、有一次我国远洋海轮行驶在太平洋上,就在这一次航行期间,远洋船员连续过了两个“春节”.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是 ( ) A .从西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 .从东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C .从西十二区驶入东十二区 D .不可能过两个“春节” 10、请仔细观察右图,图中的虚线表示 线,又叫 线。东十二区在线的 侧。东十二区的日期比

油气地球化学复习资料题

第三章生物的类型与化学组成 名词解释: 1.浮游植物:指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 2.浮游动物:指没有运动器官或具极不发达运动器官,对水流等不发生作用,而只能随波 逐流的一类水生生物,浮游动物大多骨骼不发育体积小。 3.碳水化合物:是多烃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有C、H、O3种元素组成,其中H、O 原子比例数为2:1,与水分子中H、O比例相同。 4.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单体通过肽键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多聚体。 5.脂类:指所有生物组成的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的生物体组分。 6.蜡:是不溶于水德固体,是由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和甾醇形成的酯。 7.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合体。 一.概述油气成因理论的四种学说 无机成因说:油气是由无机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它们或是由地球深部高温条件下原始碳或其氧化态经还原作用形成;或是在宇宙形成初期已存在,后随地球冷却被吸收并凝结在地壳的上部,有这些碳氢化合物沿裂隙溢向地表过程中便可形成油气藏。按照这一学说,无机成因油气不仅存在而且远景巨大,将有可能比有机成因的油气潜力大的多,其蕴藏量几乎是取之不尽的。 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石油是由沉积物(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早期的成岩作用阶段经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形成的。这一学说认为石油是在近现代形成的,是许多海相生物中遗留下来的天然烃的混合物,即它仅仅是生物体中烃类物质的简单分离和聚集。由于此时的有机质还埋藏较浅故也被称为浅成熟。 油气的晚期成因说:认为并入沉积物中的生物聚合体首先在生物化学和化学的作用下,经分

解,聚合,缩聚,不溶等作用,在埋深较大的成岩作用晚期成为地质大分子——干酪根。之后,随着埋深的继续增大在不断升高的热应力作用下,干酪根才逐步发生催化裂解和热裂解形成大量的原石油(或称为沥青,包括烃类和非烃类)。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原石油从生成它的细粒岩中运移出来,在储层中聚集成为油气藏。与早期成因说相同的是,它也认为油气源于有机质。但不同的是,它认为石油不是生物烃类的简单分离和聚集,而是先形成干酪根,之后在较大的埋深和较高的低温条件下才在热力的作用下转化形成。它也被称为深成说(此时有机质的埋深已经较大)和干酪根成烃说(有机质先形成干酪根,干酪根再生油气)。现代油气成因说:无机成因说+油气的早期有机成因说+油气的晚期成因说 二.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的结构和元素组成有何异同? 脂类(C,H,O):包罗广,结构差异大,但有共性,既不溶于水而溶于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 蛋白质(C,H,O,N):蛋白质构成了生物机体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成分。 碳水化合物(C,H,O):是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包括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壳质)。 木质素(C,H,O,N):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性质十分稳定,不易水解,但可被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含侧链很少,故生油难,但含-OCH3,可生气。 三.与油气关系密切的有哪几类生物,其化学组成有何异同,能否解释这几类生物为什么会与油气关系密切? 浮游植物:糖类富集,蛋白质含量较低,含木质素,脂类含量仅高于高等植物。浮游植物可能始终是世界上有机碳的主要来源。 浮游动物:糖类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脂类含量较高。其数量受浮游植物产率的控制,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北京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题目: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____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该如何利用自然? 摘要 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梦想接连被实现,但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人们开始探索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经过探索,人们开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人们坚信这就是人类与地球环境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 人和环境资源危机生态平衡可持续性发展 正文 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以来,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人类的孕育逐步奠定了基础。人类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一部分。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环境的改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人与地球环境互不可分的关系

从生物性来看,在与地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如今这种形式。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可以看见,氧浓度对生命的出现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 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 2和O 3 等气体浓度的变 化。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 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 2 浓度的10倍。到16 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 2 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 CO 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 2 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 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约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 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3.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 4.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 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发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 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研究朝" 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 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 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缺陷: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征不够精确;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3、地球已有

地球化学考试资料

1、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 中含量、分布和迁移过程中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 2、环境要素特点: 最小限制律:即环境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控制环境质量的高低,而不是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也不能采用处于优良状态的环境要素去代替和弥补。 等值性:等值性说明环境要素对环境质量的作用。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存在什么差异,只要它们是处于最劣状态,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没有本质的区别,就具有等值性。 环境整体性:环境诸要素之间产生的整体环境效应不是组成该环境各个要素性质的简单叠加,而是在个体效应基础上有着质的变化。 环境诸要素相互制约: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全球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水污染资源短缺大气污染耕地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酸雨臭氧层损耗荒漠化全球气候变化 森林锐减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4、土壤形成过程 5、全球变化学 定义: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主要是了解地球系统是如何工作、如何运转的,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它由三个个相对独立、相辅相成的计划组成:世界气候研究汁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计划(HDP)。

6、第四纪: 新生代最新的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其下限年代多采用距今260万年。第四纪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7、黄土: 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黄土成分: 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3类。 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其次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磁铁矿等;此外,黄土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多,主要是方解石。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 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 、CaO,再次为Fe2O3、MgO、K2O 、Na2O、FeO、ΤiO2和MnO等。 黄土是指原生黄土,即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均一土体;黄土状沉积是指经过流水改造的---次生黄土。 8、米兰科维奇理论 20世纪20-30年代,南斯拉夫米兰科维奇提出,地球轨道形态变化导致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夏半年日射率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是引起冰期-间冰期变化的主要因素。 9、新仙女木事件 这一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12800年时,在此之前地球处于温暖的间冰期。新仙女木事件发生非常突然,但是至今仍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发生的原因。比较流行的假说是彗星撞击地球导致温度下降。“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北欧地区出现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约出现于12.5kaBP—11.5kaBP。“新仙女木”事件是一个气候寒冷时期,持续约千年。开始时气温迅速下降,结束时气温又迅速上升,而降温及升温的时间只有几十年甚至十年,因此称为气候突变。 10.厄尔尼诺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