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B统强化班理论法学授课提纲(淳于闻)

BB统强化班理论法学授课提纲(淳于闻)

BB统强化班理论法学授课提纲(淳于闻)
BB统强化班理论法学授课提纲(淳于闻)

联系电话:800-810-6990
法制史
淳于闻
年份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单选 4 6 6 4 4 多选 6 4 4 6 6 2 不定项 总分 10/600 10/600 10/600 10/600 12/600
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中国历史朝代传承的基本了解非常有助于中国法制史的学习, 对于中国历史 比较熟悉的考友此处可以直接略过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昔孟母 养不教 玉不琢 香九龄 首孝弟 三才者 曰春夏 曰水火 稻粱菽 曰喜怒 高曾祖 父子恩 此十义 小学终 讲道德 自修齐 号六经 有誓命 述圣言 寓褒贬 撮其要
经子通 相揖逊 汤伐夏 逞干戈 高祖兴 号三国 迨至隋 梁灭之 辽与金 号洪武 清太祖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三字经》(宋)王应麟 撰[后人又续](阴影部分为司考中国法制史相关)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窦燕山 子不学 为人子 融四岁 一而十 三纲者 曰南北 曰仁义 马牛羊 匏土革 自子孙 长幼序 详训诂 群弟子 中不偏 如六经 有周易 著六官 号四诗 有左氏 文中子
自羲农 周文武 周武王 五霸强 光武兴 为南朝 唐高祖 称五代 莅中国 十七世 廿一史
择邻处 父之过 不成器 能温席 次见闻 天地人 曰秋冬 木金土 麦黍稷 曰哀惧 父而身 夫妇从 人所同 至四书 说仁义 至平治 当讲求 书之奥 礼乐备 别善恶 记其事
读诸史 称盛世 国号商 尚游说 汉业建 迄两晋 一土宇 国乃改 皆称帝 都金陵 膺景命
子不学 教不严 人不学 孝于亲 知某数 三光者 此四时 此五行 此六谷 爱恶欲 身而子 兄则友 凡训蒙 论语者 作中庸 孝经通 有连山 我周公 曰国风 三传者 五子者
考世系 夏有禹 六百载 始春秋 至孝平 宋齐继 不再传 梁唐晋 元灭金 迨成祖 靖四方
断机杼 师之惰 不知义 所当执 识某文 日月星 运不穷 本乎数 人所食 七情具 子而孙 弟则恭 须讲究 二十篇 子思笔 四书熟 有归藏 作周礼 曰雅颂 有公羊 有荀扬
知终始 商有汤 至纣亡 终战国 王莽篡 梁陈承 失统绪 及汉周 绝宋世 迁燕京 克大定
有义方 非所宜 方少时 能让梨 十而百 君臣义 曰西东 礼智信 鸡犬豕 木石金 至曾玄 友与朋 明句读 记善言 庸不易 始可读 三易详 存治体 当讽咏 有谷梁 及老庄
教五子 幼不学 亲师友 弟于长 百而千 父子亲 此四方 此五常 此六畜 与丝竹 乃九族 君则敬 为学者 孟子者 作大学 诗书易 有典谟 大小戴 诗既亡 经既明
名俱扬 老何为 习礼仪 宜先知 千而万 夫妇顺 应乎中 不容紊 人所饲 乃八音 人之伦 臣则忠 必有初 七篇止 乃曾子 礼春秋 有训诰 注礼记 春秋作 方读子
12
19 20 21
唐有虞 四百载 周辙东 传二世 魏蜀吴 宇文周 二十传 十八传 太祖兴 至李闯 读史者 号二帝 迁夏社 王纲坠 楚汉争 争汉鼎 与高齐 三百载 南北混 国大明 神器焚 考实录
至黄帝 称三王 始诛纣 七雄出 为东汉 都金陵 起义师 皆有由 兼戎狄 至崇祯 全在兹 1
号三皇 夏传子 八百载 嬴秦氏 四百年 北元魏 除隋乱 炎宋兴 九十年 权阉肆 载治乱
居上世 家天下 最长久 始兼并 终于献 分东西 创国基 受周禅 国祚废 寇如林 知兴衰

联系电话:800-810-6990 通古今 若亲目 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昔仲尼 披蒲编 如囊萤 苏老泉 若梁灏 莹八岁 蔡文姬 唐刘晏 有为者 犬守夜 幼而学 人遗子
师项橐 削竹简 如映雪 二十七 八十二 能咏诗 能辨琴 方七岁 亦若是 鸡司晨 壮而行 金满赢
古圣贤 彼无书 家虽贫 始发奋 对大廷 泌七岁 谢道韫 举神童
尚勤学 且知勉 学不辍 读书籍 魁多士 能赋棋 能咏吟 作正字
赵中令 头悬梁 如负薪 彼既老 彼既成 彼颖悟 彼女子 彼虽幼
读鲁论 锥刺股 如挂角 犹悔迟 众称异 人称奇 且聪敏 身已仕
彼既仕 彼不教 身虽劳 尔小生 尔小生 尔幼学 尔男子 尔幼学
学且勤 自勤苦 犹苦卓 宜早思 宜立志 当效之 当自警 勉而致
苟不学 曷为人 上致君 下泽民 我教子 惟一经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2

联系电话:800-810-6990
第一章
(一)法制思想☆
中国法制史
一、西周时期(前 1066-前 771)——以德(礼)治国 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 法律主张。 (1)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 , (2) “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 (3) “德教”的具体内容即为内容广博的“礼治” ,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 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 一位的。这种“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被后世奉为中国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 、 本。 (二)法制主要内容——“礼” “刑”☆ 1、礼 中国古代的礼有二层含义: (1)抽象的精神原则, 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 ,全体 ○ “亲亲” 亲近应该亲近的人,而且“亲亲父为首” 亲族成员应以父家长为中心; 2 ,应以 ○ “尊尊” 尊敬应该尊敬的人,而且“尊尊君为首” 君主为中心。 (2)具体的礼仪形式, 主要有五个方面: “五礼” 1 ○军,行兵仗之礼; 2 ○凶,丧葬之礼; 3 ○嘉,冠婚之礼; 4 ○宾,迎宾待客之礼; 5 ○吉,祭祀之礼。 2、刑 (1)五刑:中国古代使用的五种刑罚手段的总称。 (2)先秦时期的五刑通常指:墨(黥 qing) 、劓[yì]、剕(刖或斩趾) 、宫、大辟五 种残人肢体的肉刑。1 3、礼刑 关系 (三)民事 1、契约☆ ( 1 ) 买 卖 契 约 : 买卖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由官府制作,并由“质 “质”“剂” 、 人”专门管理。 “质”“剂”有别: 、 1 ○“质”长,买卖奴隶、牛马使用; 2 ○“剂”短,买卖兵器、珍异之物使用。 出礼入刑 《汉书·陈宠传》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 为表里” 。礼刑二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1西汉初年,文帝、景帝时曾宣布废除肉刑,以笞、杖等来代替。但终汉之世,肉刑并未真正废除。不过夏、 商、周以来的传统五刑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自汉以后,历朝对五刑屡加更定,至北齐,已确定鞭、 杖、耐(后为徒)、流、死为五刑。到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 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通常把商周以来的五刑,称之为“前五刑”“旧 、 五刑”或“奴隶制五刑” ,隋唐以来的五刑,通常称之为“后五刑”“新五刑”或“封建制五刑” 、 。 3

联系电话:800-810-6990
(2)借贷契约: “傅别” 2、婚姻☆☆ (1)婚姻缔结的三大 原则
“傅”是把债的标的和双方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 “别”是在简札中间写 字,然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札上的字为半文。
1 ○一夫一妻 2 ○同姓不婚
某些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妻子只能是一个。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同姓宗族联姻易生近亲之害, 不利繁衍; “附远厚别” :则是为了通过与异姓宗族联姻扩大本族势 力。
3 ○父母之命, 否则即为“淫奔” 媒妁之言 (2)婚姻缔结的“六 礼”程序 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 ○纳采 1 ○问名 2 ○纳吉 3 ○纳征 4 ○请期 5 ○亲迎 6 (3)婚姻关系的解除 1 ○七出 男家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女方答应议婚后男方清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祖庙以定凶吉; 卜得吉兆后即与女家定婚; 男方送聘礼至女家,故又称纳币; 男方携礼至女家商定婚期; 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 也最终成立。 又称“七去” ,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夫家即 可休弃之: 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 2 ○三不去 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不能休弃: “有所娶而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家可依,但 休妻时已无本家亲人;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 守过三年孝; “前贫贱后富贵”是指娶妻时贫贱,但以后变得富裕。 [真题例示]04-15.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西周婚姻制度中婚姻缔结的原则? A.一夫一妻制 C.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答案】D 3、继承☆ 嫡长子 继承制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 一夫一妻制下,正妻所生子女为嫡出,妾、婢所生子女皆为庶出,地位低于嫡出子 女。故而在继承方面(主要是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是其次) ,嫡出优先于 庶出,年长优先于年幼。 B.同姓不婚 D. “七出”“三不去” 、
(四)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4

联系电话:800-810-6990
(1)最高裁判者 (2)中央
周王(天子) 1 ○大司寇 2 ○小司寇 负责实施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 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
2、诉讼制度☆☆ (1)五 听 1 ○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理屈则言语错乱; 2 ○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理亏就会面红耳赤; 3 ○气听,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喘 息; 4 ○耳听,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听不 清话; 5 ○目听,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就会失神。 (2)三 刺 一刺群臣、再刺官吏、三刺国人 再交官吏们讨论,还不能决断的,交给所有国人商讨决 定。 二、东周之春秋时期(前 770-前 476)——礼崩乐坏 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1、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 2、晋国赵鞅“铸刑鼎”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说明西周对司法判案的慎 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凡遇重大疑难案件,应先交群臣讨论,群臣不能决断时, 重,是“明德慎罚”思想 判案时通过察言观色判断 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 式,说明西周时已注意到 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 到审判实践中。
成文法的公布,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传统,明确了“法律公开”这一新兴地主 阶级的立法原则,对于后世封建法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真题例示]08-10.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 536 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 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 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制定法律 【答案】D 三、东周之战国时期(前 475-前 221)——以刑(法)治国、明法重刑 法家的变法活动——李悝制《法经》☆☆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共 6 篇。
1 ○《盗法》 2 ○《贼法》 3 ○《网法》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
D.不公布成文法
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所以将此两篇列为法典之首。 又称《囚法》 ,是关于囚禁和审判罪犯 的规定; 关于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规定; 规定“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与刑罚,主要规定了“六禁”2 网、捕二篇多属于诉讼法的范围
4 ○《捕法》 5 ○《杂法》
2
按《晋书·刑法志》引《新论》所列: “其杂律略曰:夫有一妻二妾,其刑腻,夫有二妻则诛;妻有二夫
则宫;曰淫禁。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论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曰狡禁。越城,一人 则诛,自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曰城禁。博戏,罚金三币;太子博戏,则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 立;曰嬉禁。群相居,一日则问;三日、四日、五日则诛;曰徒禁。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以下受金, 5

联系电话:800-810-6990
6 ○《具法》
规定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的法律原则, 相当于近代刑法典中的总则部 起着“具其加减”的作用 分
《法经》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法治理论,其体例和内容,大都为后世封建法典继承与发 展,是中国法制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原文已失传) 。 四、秦朝(前 221-前 206)——严刑峻法 (一)罪名与刑罚☆ 罪名与刑罚极为繁多,没有系统分类,刑罚极为残酷,一切都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征。 1、侵犯财产、人 身罪 (1)侵犯财产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盗” 1 ○盗窃在当时被列为重罪,按盗窃数额量刑 2 ○共盗指五人以上共同盗窃, 3 ○群盗则是指聚众反抗统治秩序,属于危害皇权的重大政治犯罪。 (2)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贼”杀、伤人 2、渎职罪 有关司法官吏渎职的犯罪,主要有: 1 ○ “见知不举”罪,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2 ○“不直”罪,罪应重而故意轻判,应轻而故意重判; 3 ○“失刑”罪,指因过失而量刑不当(若系故意,则构成“不直”罪)。 4 ○“纵囚”罪,应当论罪而故意不论罪,以及设法减轻案情,故意使案犯 达不到定罪标准,从而判其无罪。 3、妨害社会管理 秩序罪 (1) 《田律》中规定的违令卖酒罪; (2)逃避徭役 1 ○ “逋 bū 事” ,指已下达征发徭役命令而逃走不报到; 2 ○ “乏徭” ,指到达服徭役地点又逃走。 3 ○《徭律》还规定,主管官吏征发徭役迟延,也要加以处罚。 (二)司法制度☆ 司法机关 (1)最高 (2)中央 (3)地方 皇帝,掌握最高审判权 廷尉,审理全国案件 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 郡守、县令兼理辖区司法审判工作;同时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 本地治安与调解。 五、两汉(西汉:前 202-公元 23 年,东汉 25-220)——“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一)法制思想☆☆ 1、西汉建立后,重视总结秦亡教训,至汉代中期以后,周代“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 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 定了理论基础。 2、 汉律的儒 家化 “亲亲得相 首匿” 汉宣帝时期确立。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反映出 汉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响后世封建立法。
则诛;金自镒以下,罚不诛也;曰金禁” 。 6

联系电话:800-810-6990
(二)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1、社会条件。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 会条件。 2、直 接 起 因 3、意 义 [真题例示]05-17.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 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 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 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 【答案】B (三)司法制度☆☆☆ (1) 1 ○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 2 《春秋》 ○特点是依据儒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 决狱 律审案。 3 ○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 4 ○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5 ○“论心定罪”《盐铁论·刑德》中认为: , “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 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 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可 、 以减免刑事处罚;相反,犯罪人主观动机严重违背儒家倡导的精神,即使没有造 成严重危害后果,也要认定犯罪给予严惩。 6 ○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司法擅断提供了 依据。 (2) “秋冬 行刑” 1 ○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 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 ,杀气已 至,便可“申严百刑” ,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 2 ○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 ,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亦 溯源于此。3 六、三国两晋(魏晋)南北朝——为证明自身统治的“正统”性,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 (一)三国-魏(220-265) [改个姓名、发、又发] ☆ 1、 《魏律》 (或《曹魏律》 )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2 、 “ 八 议”入律 魏明帝以 《周礼》 “八辟” 为依据, 正式规定了 “八 议”制度。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 包括: 1 ○议亲(皇帝亲戚) 2 ○议故(皇帝故旧) 3 ○ 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 人) 4 ○议能(有大才能) 5 ○议功(有大功勋)
3
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淳于]缇萦上书请求没官为奴,替父赎 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 景帝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使得刑制改革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为结束奴隶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历史性的进步。
B.汉文帝废除肉刑 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
此处命题依据用书表述有误,明代无秋审制度。 7

联系电话:800-810-6990
6 ○议贵(贵族官僚) 7 ○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 8 ○议宾(前代皇室宗亲) 3、鉴于汉代律令繁杂,魏明帝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 18 篇,后人称为《魏律》或《曹魏律》 。 新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 (二)两晋(西晋 265-316,东晋 317-420) [张杜、罚礼:5、20、台]☆ 1、 张杜注律 2、法例律 3、 “准五服 制罪” 律学家张斐、杜预为《晋律》作注,经晋武帝批准颁行,与《晋律》具有同等法 律效力。故《晋律》及该注解亦称“张杜律” 。 与魏律相比, 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 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 同时向着 “刑宽” 、 “禁简”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1) 《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 (2)服制是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范围和 等级的制度。依远近关系分为五等: (3)服制不但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 关系, 同时也是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 依据 1 ○如斩衰亲服制最高,尊长犯卑幼 减免处罚,卑幼犯尊长加重处罚。 2 ○缌麻亲服制最疏,尊长犯卑幼处 罚相对从重,卑幼犯尊长处罚相对 从轻。 (4)依五服制罪成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广泛,直到明清。 4、 《晋律》 20 篇 5、监察机 关:御史台 《晋律》 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诏颁, 又称 《泰始律》 对汉魏法律继续改革, , 精简法律条文,形成 20 篇 602 条的格局。 (1)以御史台主监察,权能极广,受命于皇帝,有权纠举一切不法案件, (2)又设治书侍御史,纠举审判官吏的不法行为。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三)南北朝之北魏(386-534) [20、当倌、复揍、鞭杖] ☆ 1、 北魏 《 律》20 篇 入律 北魏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诸家法典之长, “取精用宏” ,修成《北魏律》20 篇,成 为当时著名的法典。 (2) 正式出现在 《北 魏律》与《陈律》中 3、死刑复 奏 如《北魏律·法例篇》规定:每一爵级抵当徒罪 2 年。南朝 陈(557-589)之《陈律》规定更细,凡以官抵折徒刑,同 赎刑结合使用。 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 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这一制度的 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4、改革以往五刑制度,增加鞭刑与杖刑 (四)南北朝之北齐(550-577) [大理寺、尚书台、名利、二曹:5、10、12] ☆☆ 1、正式设 置大理寺 2、提高尚 书台地位 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 官 其中“三公曹”与“二千石 曹”执掌司法审判,同时掌 囚帐 增强了中央司法机关的审判职能,也为后世王朝健 全这一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隋唐时期刑部尚书执掌审判复核提供了前提;
2、 “官当” (1)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
8

联系电话:800-810-6990
3、 北齐 《 律》12 篇 4、准五服 制罪 5、 “重罪十 条”入律
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 分则 11 篇: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 杂律。 《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 (详见前述《晋律》相关内容) 《北齐律》中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置于律首,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是对危害 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 1 ○反逆(造反) 2 ○大逆(毁坏皇帝宗庙、 山陵 与宫殿) 3 ○叛(叛变) 4 ○降(投降) 5 ○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 6 ○不道(凶残杀人) 7 ○ 不敬(盗用皇室器物及对 皇帝不尊重) 8 ○不孝(不侍奉父母, 不按礼 制服丧) ××××× 9 ○ 不义(杀本府长官与授业 老师) 10 ○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 10 ○(隋唐)内乱 ◎《北齐律》规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 1 2 3 6 ◎唐律承袭隋制,将“十恶”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三谋”与○ “大不 列入名例律之中, 敬”为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余者为违反伦理纲 常的犯罪; 唐律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且为常 赦所不原,此即俗语所谓“十恶不赦”的渊源。 8 ○(隋唐)不睦 9 ○(隋唐)不义 7 ○(隋唐)不孝 3 ○(隋唐)谋叛 ××××× 4 ○(隋唐)恶逆 5 ○(隋唐)不道 6 ○(隋唐)大不敬 1 ○(隋唐)谋反 2 ○(隋唐)谋大逆
◎《北齐律》在中国封建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封建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 [真题例示]04-60.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发生了许多发展变化,对后世法律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哪 些表述正确揭示了这些发展变化? A. 《北齐律》共 12 篇,首先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 B. 《魏律》以《周礼》 “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八议”制度 C. 《北周律》4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 D. 《北魏律》与《陈律》正式确立了“官当”制度 【答案】ABD 七、隋(581-618) 1、 《开皇律》[开除皇上的律,所以文帝、炀帝两代就“不再传,失统绪”了^__^]在“重罪十条” 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定了十恶制度。唐律承袭此制,将“十恶”列入名例律之中; 2、 《开皇律》中确立了“封建” “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作为基本的法定刑。5
4
北周时规定流刑分 5 等,同时还要施加鞭刑。
5关联知识点:西汉初年,文帝、景帝时曾宣布废除肉刑,以笞、杖等来代替。但终汉之世,肉刑并未真正 9

联系电话:800-810-6990
3、司法机关: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 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 [真题例示]07-9.关于唐律中五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笞刑、羞辱刑、流放刑、经济刑、死刑 C.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答案】C 八、唐(618-907)——“礼法合一”、 “一准乎礼” ,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 (一)立法 ☆☆☆ 1、 《唐律》——从《武德律》到《永徽律疏》 (1) 武德 《 律》 (2) 贞观 《 律》 (3) 《永徽律 疏》 (又称 《唐 律疏议》 ) 1 ○高宗永徽年间,命长孙无忌、李勣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新律,是为《永 徽律》 。 2 ○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 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又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 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撰《律疏》30 卷与《永徽律》合编,疏议分附于 律文之后颁行。计分 12 篇,共 30 卷,称为《永徽律疏》 。 至元代后, 人们以疏文皆以 “议曰 《疏》 ( 议曰) 始, ” 故又称为 《唐律疏议》 。 3 ○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 根据,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区别《大清律例》——中国传统封 建法典的集大成者],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宋元明清产生了深刻影 响。 4 ○同时,因此前的《贞观律》等至今都已佚失,所以, 《永徽律疏》成为中国历 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5 ○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 [真题例示]08-9.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几部法典的结构体例,下列哪一选项是错 误的? A. 《法经》中相当于近代刑法典总则部分的“具法”被置于六篇中的最后一篇 B. 《魏律》对秦汉旧律有较大改革,如将“具律”改为“刑名”,并将其置于律首 C. 《晋律》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并将法典篇章数定为二十篇 D. 《永徽律疏》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分为十二篇三十卷 【答案】C 2、 《大中刑律 统类》 亦称《大中刑法统类》 ,宣宗时颁行,开创《刑统》这种刑事法律汇编的编纂体 例; 仍为 12 篇 500 条,太宗李世民时制定,基本上确定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 12 篇 500 条,高祖李渊时撰定,是唐代首部法典; B.笞刑、徒刑、流放刑、株连刑、死刑 D.杖刑、徒刑、流刑、肉刑、死刑
6
废除。不过夏、商、周以来的传统五刑制度,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自汉以后,历朝对五刑屡加更定,至北 齐,已确定鞭、杖、耐(后为徒)、流、死为五刑。到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 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通常把商周以来的五刑,称 之为“前五刑”“旧五刑”或“奴隶制五刑” 、 ,隋唐以来的五刑,通常称之为“后五刑”“新五刑”或“封 、 建制五刑” 。
6
三省六部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后世金、元、明各代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 省。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 10

联系电话:800-810-6990
特点是将与刑律有关的敕、令、格、式等均附在律文之后,从而便于查找使用,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对于五代和宋朝立法技术有重大影响。 3、 《唐六典》 以六部官制为纲,以《周礼》六官为模式,分述各行政机关职掌,就内容、性 质与作用来看,应属于行政法典。 (二)唐律特点与中华法系 ☆ 1、“礼法合一”、 “一准乎礼” ,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 2、科条简要,宽简适中; 以往秦汉法律,向以繁杂著称。西汉武帝以后,因一事立一法,导致律令杂乱。西晋修律对汉律 令作了大幅度的缩减,北齐律定为 12 篇,949 条,较前又有所进步。唐朝沿袭隋制,实行精简、 宽平的原则,定律 12 篇,502 条,并为后世所继承。 3、立法技术完善,结构严谨,举世公认; 4、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1)唐朝承袭秦汉立法成果,吸收汉晋律学成就,使唐律具有封建法律的典型性,表现出高度 的成熟性,对宋元明清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 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 影响,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 地位。 (三)刑罚原则 1、区分公、私罪的原则☆ 公罪从轻,私罪从重;目的在于保护各级官吏执行公务、行使职权的积极性,提高国家的统治 效能;同时;防止某些官吏假公济私,以权谋私,保证法制的统一。 1 ○公罪指 “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 即执行公务中, , 由于公务上的关系造成某些失误或差错, 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的犯罪。 2 ○私罪包括两 种: A.一种是指“不缘公事私自犯者” ,即所犯之罪与公事无关,如盗窃、强 奸等。 B.另一种是指“虽缘公事,意涉阿曲” ,即利用职权,徇私枉法,虽因公 事,也以私罪论处。 2、自首原则☆ ○ 严格区分自 1 首与自新 A.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 B.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称作自新。自新是被迫的,与 自首性质不同。唐代对自新采取减轻刑事处罚的原则。 2 ○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因为这些犯罪的后果已不能挽 回。凡“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渡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 , 。 3 ○自首者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规定如数偿还。 4 ○此外,唐律规定,轻罪已发,能首重罪,免其重罪;审问它罪而能自首余罪的,免其余罪。 [真题例示]07-57.永徽四年(公元 653 年) ,唐高宗李治的妹夫房遗爱谋反案发犯"十恶"罪。依 《永徽律疏》的规定,对房遗爱应作何处置? A.可适用"八议"免于死刑 【答案】BD 3、类推原则☆
11
1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 2 ○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 ,也以唐律为蓝本。 3 ○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 ,大都参用唐律。
B.应被判处死刑
C.可以赦免
D.不适用自首

联系电话:800-810-6990
“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 罪者,则举重以明轻; ” “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 重。 ”
7
如:夜半闯入人家,主人防卫,登时杀死闯入者,不论罪。律文 没有致伤的条文,但比照规定,杀死已不论罪,致伤更不论罪。 如:谋杀尊亲处斩,但无已伤已杀重罪的条文,通过类推可知更 应处以斩刑。
4、化外人原则☆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 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 论。 ” 具有相同国籍外国人间发生的诉讼,依其本国法处理;不同 国籍的外国人之间或与中国人之间发生诉讼的,按法院地法 ——唐律处理。8
[真题例示]06-17.唐朝开元年间,旅居长安的突某(来自甲国)将和某(来自乙国)殴打致死。 根据唐律关于"化外人"犯罪适用法律的原则,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适用当时甲国的法律 C.当时甲国或乙国的法律任选其一 【答案】D ◎六赃、保辜☆ 六 赃 指《唐律》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 (1)受财枉法 (2)受财不枉法 (3)受所监临 指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 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无枉法裁判行为。 1 ○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内百姓或下属财物的行为。 甚至 规定, 不得向被监临人借用财物, 不得私自役使下属人员或利用职权 经商牟利。 2 ○还规定官吏应约束其家人不得接受被监临人的财物,若家人有犯, 比照官吏本人减等治罪。 (4)强盗 (5)窃盗 (6)坐赃 指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指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B.适用当时乙国的法律 D.适用唐朝的法律
◎还规定有“事后受财”。
◎六赃的分类与诸多具体惩罚收受贿赂行为的规定,特别是对官员集体受贿行为的分别论 处、对行贿人的处罚、对介绍行贿人的严惩等规范,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这些规范和 按赃值定罪的原则为后世立法所继承,在明清律典中均有《六赃图》的配附。 保 辜 (1)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 特别制度。在限定的时间内受伤者死去,伤人者承担杀人的刑责;限外死去或者限内以他 故死亡者,伤人者只承担伤人的刑事责任。 (2)唐代确定保辜期限,用以判明伤人者的刑事责任,尽管不够科学,但较之以往却是一 个进步。 (四)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唐袭隋制,皇帝以下中央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
出罪是指由重往轻判,入罪是指由轻往重判[简记:出轻入重]。 关联知识点:《民法通则》第 146 条:“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当事人双方国籍相 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 ”
8
7
12

联系电话:800-810-6990
(1) 大 理寺 (2) 刑 部
1 ○以正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 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 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 2 ○凡属流徒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 3 ○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9 1 ○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门等四司。有权参与重大案件 的审理。 2 ○对中央、地方上报的案件具有复核权; 3 ○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
(3) 御 史台
1 ○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监督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 A.台院是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设侍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大理寺 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 B.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察百官在宫殿中违反朝仪的失礼行为,并巡视 京城及其他朝会、郊祀等,以维护皇帝的神圣尊严为其主要职责。 C.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纠察州县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唐代时以“道”为监察 区, 全国共分为十道(后增为十五道), 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 称为巡按使, 品级虽低, 但权力极大,是皇帝监督地方的耳目。 2 ○有权受理行政诉讼案件。10
(4) 地 方
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
2、诉讼制度☆ (1) 会 审 1 ○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 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 2 ○有时地方发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则派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为“三 司使” ,前往审理。 3 ○唐代还设立都堂集议制,每逢发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 及尚书九卿议之” ,以示慎刑。 (2) 刑 讯 1 ○ 条 件 A. 证据确凿仍狡辩否认的,经主审官与参审官共同决定,可以使用刑讯; B. 未依法定程序拷讯的,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 C. 对那些人赃俱获,经拷讯仍拒不认罪的,也可“据状断之” ,即根据证据定 罪。 2 ○ 方 法 A. 拷囚不得超过三次,每次应间隔 20 天,总数不得超过 200。杖罪以下不得 超过所犯之数。 B.若拷讯数满仍不招供者,必须取保释放。凡有违犯,承审官须负刑事责任。 C.拷讯数满, 被拷者仍不承认的, 应当反拷告状之人, 以查明有无诬告等情形, 同时规定了反拷的限制。 3 ○ 限 制 (3) 回 避 对两类人禁止刑讯,只能根据证据来定罪: A.具有特权身份的人,如应议、请、减之人; B.老幼废疾之人,指年 70 以上 15 以下、一肢废、腰脊折、痴哑、侏儒等。 《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肯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 “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亲属 仇嫌者,皆听更之” 。
9
10
关联知识点:南北朝时的北魏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关联知识点: 《唐六典》就内容、性质与作用来看,应属于行政法典。 13

联系电话:800-810-6990
九、五代十国(907-979) 1、史载编敕最早见于五代后唐(923-936) 2、刺配缘于后晋(936-946)天福年间的刺面之法 3、作为死刑的一种,凌迟始于五代时的西辽。[此处命题依据用书有误!凌迟始于五代,刑名定 于 “契丹”“辽”时开始适用(916 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是为辽太祖,建“契丹”国; , 947 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五代十国”时, “西辽”尚未立国。11] 十、两宋:北宋(960-1127)12、南宋(1127-1279) (一)立法☆ 1、 《宋刑 统》 (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宋太祖(赵匡胤)时修订的宋朝新法典,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13 与《唐律疏议》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也是 30 卷,12 篇 502 条。但在 12 篇的 502 条中又分为 213 门,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敕、令、格、式、起请等条文 作为一门。 2、编敕 敕的本意是尊长对卑幼的一种训诫。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诏令的一种。 史载编敕最早见于五代后唐,是将一个个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 的立法过程,是宋代一项重要和频繁的立法活动。大凡新皇登极或改元,均要进行编 敕。 敕主要是关于犯罪与刑罚方面的规定。 (二)刑罚☆ 1、 折杖 法 2、 配役 (1)太祖建隆四年颁行: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 (2)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 。 (3)但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具体执行当中也存在流弊。 (1)配役刑渊源于隋唐的流配刑。推行折杖法之后,原有的流刑实际上便称为配役。 (2)配役在两宋多为刺配,缘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的刺面之法。刺是刺字,即古代黥 刑的复活;配指流刑的配役。是对罪行严重的流刑罪犯的处罚。
(三)民事☆☆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 :前蜀、后蜀、南唐、吴、吴越、闽、楚、南汉、南 平(荆南) 、北汉。 1122 年初,金兵攻下辽的中京、西京等地,辽天祚帝西逃;不久,童贯等领宋兵北伐辽国,但兵败溃 散;十月,宋军再度攻燕京,又被辽兵打败,金兵南下,轻取燕京;1125 年(宋宣和七年)二月,辽天祚 帝被俘,辽亡。1126 年(宋靖康元年)金军攻破开封,1127 年金军俘北宋徽、钦二帝北还,北宋灭亡;宋 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是为宋高宗,建立南宋。其间,1124 年(宋宣和六年)辽贵族耶律大石率部 西走伊犁河、锡尔河流域间,自立为王,建立了国家,史称“西辽”“哈喇契丹” 、 ;1218 年成吉思汗遣术 赤征服吉利吉思等部,遣哲别灭屈出律,征服西辽。
12
11
(1) 宋太祖 赵匡胤 (960-976)(2) 宋太宗 赵匡义 (977-997)(3) 宋真宗 赵恒 (998-1022)(4) 宋仁
宗 赵祯 (1023-1063)zhēn(5) 宋英宗 赵曙 (1064-1067)(6) 宋神宗 赵顼 (1068-1085)xù(7) 宋哲宗 赵 煦 (1086-1100)xù(8) 宋徽宗 赵佶 (1101-1125)jí (9) 宋钦宗 赵桓 (1126-1127) 关联知识点:唐《永徽律疏》成为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 文法典; 《大中刑律统类》亦称《大中刑法统类》 ,宣宗时颁行,开创《刑统》这种刑事法律汇编的编纂体例。 14
13

联系电话:800-810-6990
1、 契 约
(1)债的发生上,强调双方的“合意”性,同时维护家长的财产支配权。 (2)买卖契约 分为绝卖和活卖与赊卖三种,都须订立书面契约,取得官府承认, 才能视为合法有效。14 1 ○绝卖为一般买卖 3 ○赊卖是采取类似商业信用或预付方式,而后收取出卖物的价金 2 ○活卖为附条件的买卖 (3)典卖契约 (4)借贷契约 又称“活卖”,即通过让渡物的使用权收取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赎权 的一种交易方式。 宋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15 借指使用借贷,而贷则指消费借贷。 把不付息的使用借贷称为负债,把付息的消费借贷称为出举。 规定出举者不得超过规定实行高利贷盘剥。 若佃农过期不交地租,地主可向官府投诉,由官府代为索取。
2、 婚 姻
(1)禁止五服以内亲属结婚,16但对姑舅两姨兄弟姐妹结婚并不禁止。 (2)诸州县官人在任之日,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 (3)离婚方面,仍实行唐制 “七出”与“三不去”制度,但也有少许变通。妇女地位 有所改善。例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婚。但 是“妻擅走者徒三年,因而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 。 (4)严格维护家族财产不得转移的固有传统。如果夫亡,妻“不守志”者,宋代《户令》 规定: “若改适(嫁),其见在部曲(即家丁、门客等) 、奴婢、田宅不得费用。 ”
3、 继 承
(1)除沿袭以往遗产兄弟均分制外,允许在室女,享受部分继承财产权。17 (2)同时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 (南宋)绝户财产继 承 继子与绝户之女均享有继承权。 凡“夫亡而妻在” ,立继从妻,称“立继” 。 凡“夫妻俱亡” ,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为“命继” 。
[真题例示]07-10.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律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西周时期"七出"、"三不去"的婚姻解除制度为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然而"三不去 "制度更着眼于保护妻子权益 B.西周的身份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财产继承则实行诸子平分制 C.宋承唐律,但也有变通,如《宋刑统》规定,夫外出 3 年不归、6 年不通问,准妻改嫁或离 婚 D.宋代法律规定遗产除由兄弟均分外,允许在室女享有部分的财产继承权 【答案】B
(四)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宋沿唐制,皇帝以下,在中央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审判职权。
14 15
关联知识点:西周买卖契约为“质”“剂” 、 ,契约写在简牍上,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 关联知识点:西周借贷契约为“傅别” 。 16 关联知识点: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范围和等级的制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晋律》与《北 齐律》中相继确立“准五服制罪” 。 17 关联知识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15

联系电话:800-810-6990
(1)刑部
1 ○负责大理寺详断的全国死刑已决案件的复核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 2 ○神宗后,分设左右曹,左曹负责死刑案件复核,右曹负责官吏犯罪案件的审核。 其职能有所扩大,处理有关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
(2)大理 寺 (3)御史 台 (4)地方 司法机关
1 ○北宋前期大理寺降为慎刑机关,负责判决地方上奏案件,内部并无刑狱设施,不 管犯人的审讯事宜。 2 ○神宗时始设大理寺狱掌管京师诸司刑事案件的审判。 除拥有司法监督权外,还兼有审判重大案件的职能。 1 ○仍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之制, 2 ○但从太宗(赵匡义)时起加强地方司法监督,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作 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定期巡视州县,监督审判,详录囚徒。凡地方 官吏审判违法,轻者,可以立即处断;重者,上报皇帝裁决。
2、诉讼制度☆ 翻异别勘 1 ○在诉讼中,人犯否认口供称“翻异” ; 2 ○事关重大案情的,由另一法官或别一司法机关重审,称“别勘” 。 [真题例示]05-16.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 拷掠, 只得招认“杀妻事实”。 但在该案提交本路 (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 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提刑司对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 种做法符合当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 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 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 【答案】B 十一、元(1279-1368) 1 元代法律的主要特点之一即是以法律维护民族间的不平等。 ○蒙古人社会政治地位最优越; 举凡科举任官、定罪量刑上都体现着民族差别。元初,依据 不同民族将民众的社会地位划分为四等: 2 ○色目人(西夏、回回)次之; 3 ○汉人再次之; 4 ○南人(原南宋地区的民众)最低。 十二、明(1368-1644)18 (一)法制思想——明刑弼教☆ 在我国古代法律史上,一般说来, 倡导“德主刑辅” ,宋以前论及“明 刑弼教” ,多将其附于“德主刑辅” 之后,其着眼点仍是“大德小刑” 和“先教后刑” 。
18
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 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
(1)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 洪 武 1368-1398) (2) 明 惠 帝 朱 允 炆 ( 建 文 1399-1402)(3) 明 成 祖 朱 棣 ( 永 乐
1403-1424)(4)明仁宗朱高炽(洪熙 1425)(5)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1426-1435)(6)明英宗 朱祁镇(正统 1436-1449;天顺 1457-1464)(7)明景帝朱祁钰(景泰 1450-1456)(8)明宪宗朱见深(成化 1465-1487)(9)明孝 宗朱佑樘(弘治 1488-1505)(10)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1506-1521)(11)明世宗朱厚熜(嘉靖 1522-1566)(12)明 穆宗朱栽垢(隆庆 1567-1572)(13)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1573-1620)(14)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1620)(15)明熹 宗朱由校(天启 1621-1627)(16)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1628-1644) 16

联系电话:800-810-6990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明 刑弼教”作了新的阐释。他有意 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 认为二者对治国同等重要。德对 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 的目的, 可“或先或后”, “或缓或 急”。 这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 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 ——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入 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 代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 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影 响。 经朱熹阐发,朱元璋身体力行于 后世的“明刑弼教”思想,则完 全是借“弼教”之口实,为推行 重典治国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 据。 (二)立法☆ 1、 《大明律》 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 更为名例20、 太祖时编修颁行, 共计 7 篇1930 卷 460 条。 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其律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成为 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2、 《明大诰》 (1)太祖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整理汇编,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 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2)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 都加重处罚,滥用法外之刑, “重典治吏” 。 (3)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科举 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明太祖死后,大诰被束之高阁,不再具有法律效 力。 (三)刑罚☆ (1)实行刑罚从重从新。 (2)“重其所重, 轻其所轻” 原则
◎“奸党”罪 ◎廷杖
1 ○对于贼盗及有关钱粮等事,明律较唐律处刑为重,此即“重其所重”原则。 2 ○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处罚轻于唐律,此即“轻其 所轻”的原则。
该罪无确定内容,实际是为皇帝任意杀戮功臣宿将提供合法依据。 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19 关联知识点:战国时期李悝制《法经》6 篇;三国时期《魏律》 (或《曹魏律》 )18 篇;西晋《晋律》 (又 称《泰始律》 )20 篇;南北朝时期《北魏律》20 篇, 《北齐律》12 篇; 《唐律》《武德律》《贞观律》《永 : 、 、 徽律》皆为 12 篇; 《宋刑统》与《唐律疏议》的篇目、内容大体相同,也是 12 篇 30 卷,但又分为 213 门。 20 关联知识点: 《北齐律》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
17

联系电话:800-810-6990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将工部尚书薛祥杖杀于朝堂之上。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 秉承皇帝旨意, “始去衣”杖责大臣,使朝臣多有死者。嘉靖年间因群臣谏争“大 礼案” ,被杖责的大臣多达 134 人,死者竟有 16 人。
(四)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皇帝以下之中央司法机构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体系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1)刑部 (2)大理寺 (3)都察院 增设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 掌复核驳正,发现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 ,驳回刑部改判,并再行复核。 如此三改不当者,奏请皇帝裁决。 掌纠察。主要是纠察百司,会审及审理官吏犯罪案件。 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直隶、各省地方,对职官犯罪奏闻皇帝裁决,民人 案件或亲审或交两司审理, “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21 。 (4)地方司法 机关 1 ○分为省、府(直隶州)、县三级。 2 ○沿宋制,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报送 中央刑部批准执行。22 3 ○府、县两级仍是知府、知州、知县实行行政司法合一体制。 ◎越诉受重惩。 ◎“厂”、 “卫” 厂卫多由宦官充当,干预司法始于太祖时期。特务司法机关。既是明代司法的 一大特点,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 1 ○奉旨行事,厂卫作出的裁决,三法司无权更改,有时还得执行。 2 ○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约束。 2、诉讼制度☆ (1)三司 会审 (2)九卿 会审 (3)朝审 (4)大审 中央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大司法机关统称“三法司”,对重大疑难案件三法司 共同会审,称“三司会审” 23 。 又称“圆审”。是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 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三法司会同公侯、 伯爵, 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 清代秋审、 朝审皆渊源于此。 宪宗命司礼监(宦官二十四衙之首)一员在堂居中而坐, 尚书各官列居左右, “九 从此 卿抑于内官之下” ,会同三法司在大理寺共审囚徒, “每五年辄大审。 ” 十三、清(1644-1911) (一)立法☆☆ 1、 《大 清 律 (1)于乾隆年间重新修订颁行, (2)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
关联知识点:秦御史大夫、监察御史,对全国进行法律监督;唐袭隋制,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 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察院设监察御史 若干人。唐代时以“道”为监察区,全国共分为十道(后增为十五道),每道设一名监察御史,称为巡按使, 品级虽低,但权力极大,是皇帝监督地方的耳目。 22 北宋太宗(赵匡义)时在州县之上,设立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 23 关联知识点: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组成临时最高法庭审 理,称为“三司推事” 。 18
21

联系电话:800-810-6990
例》
(3)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
24
(4)是中国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区别《唐律疏议》]。25 (5)自乾隆五年颁律后,律文部分基本定型极少修订,后世各朝只是不断增修律文之后 的“附例” 。 2、 清代 的例 清代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就是例。例是统称,可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名目。 (1) 事例 (2) 成例 (3) 条例 指皇帝就某项事务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事 例一般不自动具有永久的、普遍的效力,但可以作为处理该事务的指导原则。 也称“定例”,指经过整理编订的事例,是一项单行法规。成例是一种统称, 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 一般而言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26大部分编入《大清律例》 ,附于某一律条之 后。条例是由刑部或其他行政部门就一些相似的案例先提出一项立法建议, 经皇帝批准后成为一项事例,指导类似案件的审理判决。然后,经“五年一 小修,十年一大修”的条例纂修活动,由律例馆编入《大清律例》 ,或单独编 为某方面的刑事单行法规。 (4) 则例 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它是针对政府各部门 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规则。 “则例”作为清代重要法律形式之一, 对于国家行政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二)刑罚 清代继承明代刑罚的“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原则。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清承明制,皇帝以下中央司法机构仍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1)刑部 是清朝最重要的司法机关,在处理全国法律事务方面一直起主导作用。主要负责: A.审理中央百官犯罪; B.审核地方上报的重案(死刑应交大理寺复核); C.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此处命题依据用书有误!应为“徒刑” ) D.处理地方上诉案及秋审事宜; E.主持司法行政与律例修订事宜。 (2) 大 理 寺 (3) 都 察 院 (4) 地 方 司 法 机 构 主要职责是复核死刑案件,平反冤狱,同时参与秋审、热审等会审,如发现刑部定罪 量刑有误,可提出封驳。 清承明制,都察院是全国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督察百官风纪、纠弹不法,同时负有监 督刑部、大理寺之责,亦可参与重大案件的会审。 1 ○分州县、府、省按察司[臬司]27、总督(及巡抚)四级。 2 ○其中州或县为第一审级, 有权决定笞杖刑, 徒以上案件上报。 一般而言, 有关田土、 户婚、斗殴诸般“细故” ,均由州县自理,但命盗重案,州县初审后,应将人犯并案
关联知识点: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制定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关联知识点: 《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地 位。 26 关联知识点:编敕是将一个个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过程,敕主要是关于犯 罪与刑罚方面的规定。史载编敕最早见于五代后唐。 27 关联知识点:明沿宋制,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报送中央刑部批 准执行。
25
24
19

联系电话:800-810-6990
卷一并解赴上级机关审理。 3 ○府为第二审级,负责复审州县上报的刑事案件,提出拟罪意见,上报省按察司。 4 ○省按察司为第三审级,负责复审各地方上报之徒刑以上案件,并审理军流、死刑案 的人犯,对于“审供无异”者,上报督抚,如发现有疑漏,则可驳回重审,或改发本 省其他州县、府更审。 5 ○总督(或巡抚)为第四审级,有权批复徒刑案件,复核军流案件,如无异议,定案并 谘报刑部。对死刑案则须复审,并上报中央。
2、诉讼制度☆☆ 清在明代会审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了重案会审制度, 形成了秋审、 朝审、 热审等会审体制。
28
(1)秋 审
29
是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 秋审审理对象是全国上报的斩、绞监候案件,每年秋 8 月在天安门金水桥西由九卿、 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审理。30 秋审被看成是“国家大典” ,统治者较为重视,专门制定《秋审条款》 。
(2)朝 审
是对刑部判决的重案及京师附近绞、斩监候案件进行的复审,其审判组织、方式与秋 审大体相同,于每年霜降后十日举行。 1 ○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死刑;31 ○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 2 押监候; 3 ○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其情可怜,其罪可疑),可免于死刑,一 般减为徒、流刑罚;32 ○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 4 留养奏请皇帝裁决。
◎案件经过秋审或朝审复审程序后,分四种情况处理:
(3)热 审
是对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进行重审的制度,于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 大理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共同进行,快速决放在监笞杖刑案犯。
上述制度是一种慎刑思想的反映,但却导致多方干预司法,以至皇帝家奴也插手司法,最终结果 是司法更加冤滥,法律制度与实际执法日益脱节,加速了王朝整个政体的腐朽。 十四、清末 (一)清末主要修律内容☆☆ 1、 大清 《 现行刑 (1)在《大清律例》基础上稍加修改,作为《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一部过渡性法 典。
关联知识点: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三司推事” ;有时地方发生重案,不便解往中央, 则派“三司使”前往审理。明代皇帝以下之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统称“三法司” ,对重 大疑难案件三法司共同会审,称“三司会审” ;另有九卿会审(圆审) 、大审。 29 关联知识点:汉代“秋冬行刑”……明清律中的“秋审”制度亦溯源于此;明代朝审……清代秋审、朝 审皆渊源于此。 30 关联知识点:唐代还设立都堂集议制,每逢发生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 九卿议之” ,以示慎刑。 31 关联知识点:南北朝时的北魏正式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32 关联知识点:汉代统治者以“为政以仁”相标榜,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 20
28

法律讲课提纲

公司日常法律知识培训材料 按公司总经理要求,为使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了解与本行业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 尽量减少日后不必要的纠纷,进一步提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能力,由公司法务部与公司法律顾问组织进行本次日常法律知识培训。主要内容为: 第一部分:企业常见合同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技巧 (一)、合同签定前法律风险与防范 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 会签、审查、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办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企业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1签约前首先要注意的是加强对企业公章或合同章的保管。 根据我国当前对企业公章和合同章的使用规定,企业的公章和合同章具有法定的法律效力。在合同中,就算没有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人的签字,只要盖上了公章或者合同章,该合同对该企业就有了法律的约束力。 2、签约主体资格调查制度 签订前对合作对象的调查:了解合作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在供货及付

款条件上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风险的发生,重大合同项目在签订前需要聘请专门人才进行详细的专项调查并制作调查报告。 所有的合同在签订前我们需要重点审查的是合作方有无签约主体资格。因为我国法 律对某些行业的从业资格做了限制性规定,没有从业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特定的业务,如果我方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此类合同将给我方带来经济损失。 比如说,房地产项目的,则一方必须要有房地产资格;印刷企业要有出版物印制许可证;如果是经营医药的,则需要相应的国家药品生产或经营许可证,否则,就算合同签订了也会导致无效。 如果是重大的合同,在调查方式上,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前,应派遣相关人员去对方所在地进行审查,考察团的人员应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主管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法律人士+财务人员等的综合组成。这种审查并不仅仅是对对方企业表面化的考察,而是应对对方提供的各类执照、资格证、许可证、状况、涉诉状况及财务报表等进行仔细的审查,还应当去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查核实该企业的年检注册和历年的奖罚情况,去土地管理部门和房屋管理部门调查核实该企业是否存在不动产的抵押担保,去税务局调查核 实该企业是否存在拖延缴纳税费或者是否还有税费没有及时上缴情况,去环保局调查核 实是否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等。 以上几个方面的实地调查核实的信息,都是政务公开化,因此,我们企业只要稍加认真,就不难对此进行实地审查,但限于目前法律法规规定,除法院、公安、检察机关 外对企业银行帐号的查询则是不容易的。 当然,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核实,因合同的内容侧重也就不同。比如说,如果是合作发展项目

合同法教学大纲

《合同法》课程指导性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合同法》 二、课程类型:专业课 三、适用对象:高职高专 四、课程标准:合同法是关于合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交易活动都是通过缔结和履行合同来完成的,合同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法律关系。《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合同法时代,实现了合同法律的统一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保护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交易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本学科为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学科,通过对合同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合同法理论和知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平正义的理念,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步伐。本课程主要讲授合同和合同法的概念,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的订立制度,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以及违约责任制度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具体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分析和处理各种合同实务问题。 五、总课时: 本课程共64课时,课时分配如表:

六、课程具体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合同法概述 【教学内容】 1、合同法的概念和本质 2、我国合同法的发展 3、合同法的总则和分则 4、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 1、了解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调整对象 2、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 重点: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难点: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解和适用 【教学方法】 听课(含授课2与案件讨论、作业1)3学时 【重点习题】 如何理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二)合同概述与合同的订立 【教学内容】 1、合同的分类 2、合同成立概述 3、要约 4、承诺 5、格式合同 6、合同的形式 7、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教学要求】 1、了解合同的几种及其意义 2、掌握合同成立的构成条件和格式合同的特殊法律规定 【重点、难点】 重点:合同成立的构成条件 难点:格式合同的特殊法律规定 【教学方法】 听课(含授课5与案件讨论、作业1)6学时,模拟法庭4学时【重点习题】

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稿

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稿 “法在我身边” 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稿 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曙坪派出所的民警,今天很荣幸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小学生应该了解的法律常识。我今天准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明白法律是什么,第二,要了解法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第三,告诉大家不但要遵纪守法,还要防止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法侵害,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一、法律是什么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和“矩”原来都是木匠术语,“规”是指圆规;“矩”是指曲尺。愿意是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后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就象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时候,得有一个游戏规则;进行体育比赛,就得有比赛规则;你要上学,就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小学生行为守则》。以上这些都是一些特定的规则,是特定的人针对特定的事而定的。游戏规则是由玩游戏的人自己制定的;比赛规则是由比赛组织方制定的;学校守则是由学校制定的。法律是什么呢,法律实际上也是一种规则,只不过它是由国家来制定的,法律是有专门的国家机关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我们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权利是我们可以做什么,义务是我们不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了我们行为的限度。它是对全社会所有人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1 一种社会规范。不管你的身份如何,是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医生、警察还是商人,只要你是这个国家的一个独立的人,就得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也不管

你地位如何,“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只要触犯了法律的人,不管你是谁,都要受到惩罚。 二、法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在我国,法律有很多,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母法);民法(同学们去学校门口的商店里买东西就是受到民法保护的);刑法(比如偷东西,抢东西等等都是刑法要制裁的);婚姻法(比如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保证行人和车辆出行安全的法律。 同学们,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同时你们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你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为你们还没有长大,你们身体、智力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比较弱,属于弱势群体。用法律术语来讲,你们还属于未成年人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出台了许多与你们有关的法律,你遵守它,它就会保护你。 同学们知道怎么判断一个人是未成年人吗,(可以请同学回答)从法律上说它是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今天在坐的各位同学都是未成年人。 还有和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义务教育法(我们国家实行9年制的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 2 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国家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对未成年人的各项合法权利进行专门保护的法律。规定:父母不得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子女;老师不得打骂体罚学生、不许学生上课,学校不得随意开除学生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童工;营业性舞厅、游戏厅等场所则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了要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如旷课、夜不归

马克思法律思想

马克思法律思想 1、马克思早期的法学观点: 其一,法律只应当追究人的行为。马克思认为,人要要求生存权,要求现实的权利,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只是由于我表现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受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因此,行为是人同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 其二,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马克思早期从理性法、自由法观念出发,论证了自由与法的关系,提出命题:“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一方面,强调法律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因为法律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马克思的这一命题还有强调法律神圣性的意思。如果法典能够像《圣经》那样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引、提供依靠,那么,法律的信仰就有望形成了。 其三,法律应该适应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早期接受了自然法学派特别是孟德斯鸠的思想,将法律和法区分开来。他围绕这一观念,表达了自己的法律观点。首先,立法者不是在制造、发明法律,仅仅是在表述法律。“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识的实在法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出来。”这一论述体现了马克思对法律与法的关系的初步认识,即立法不能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法律应该成为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

民意志所创立。再次,法律的背后是利益问题。“结果利益所得票数超过了法的票数……凡是在法为私人利益制定了法律的地方,它都让私人利益为法制定法律。”显然,马克思当时已初步看清了国家和法的本质。 其四,国家有义务制定良法。马克思认为,国家有义务制定良好的法律。如果法律不好,就会给人民带来灾祸;如果公民犯了罪,只有国家才能给予惩罚。惩罚犯罪既是国家的权利,又是国家的义务。国家不能放弃自己的义务。如果放弃了自己的义务,就等于国家犯了罪,因此是一种罪行。 其五,惩罚权是国家的专有权。马克思主张“公众惩罚”,反对“私人惩罚”。他认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因此,惩罚权是国家专有权,不能转让给私人。他还继承和发展了刑法学家贝卡利亚的思想,根据行为是犯罪构成和刑罚的基础这一观点,主张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其六,关于立法和司法的关系。马克思基于对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的认识,提出:“如果认为在立法者偏私的情况下可以有公正的法官,那简直是愚蠢而不切实际的幻想!”为了保证法律能够正确地实施,马克思主张,法官应该以法律为准绳,独立地进行审判。同时,他反对司法专横,阐明了在刑事案件中应当实行自由的公开审判程序。 其七,法院判决的离婚只能是婚姻内部崩溃的记录。马克思认为,婚姻的本质是一种世俗伦理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离婚不能听凭

教育法律法规讲座教学提纲

教育法律法规讲座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讲座 第一章教育法规导论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教育法规的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教育法律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3种:即条例、规定和办法。 我国于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 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当年9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自1999年1月1日施行。 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一)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1.义务性规范在表述

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在教学法规中,义务性规范的数量较多。2.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语。(二)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三)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3.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 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教育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等。行为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权利义务的作为与不作为。 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需要一定条件或根据的。这里所说的条件或根据,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法律事实。 第二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全面把握。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的总称。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法律思想,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阐明的法律观,还应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所形成的法学知识、构建的法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经过中共几代领导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也应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中并没有直接、系统地阐述和论证。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学说包括西方的法律、法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也逐渐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知识,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时候,重点是介绍关于唯物史观中关于法律和上层建筑的理论。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是建筑在这基础上面。”②李大钊则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的,凡是精神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③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抨击旧制度,积极弘扬先进的革命思想。法的革新的集大成者是李达。早在1928年,他就将日本学者穗积重远所著的《法理学大纲》一书译成中文出版。李达长期研究法哲学,对法哲学有独到的研究。李达在湖南大学教授时,将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即《法理学大纲》。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法学专著。在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修订负责人:教学大纲统稿人:何焕锋 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何焕锋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法学院 课程名称:知识产权法学 课程编号:023013 英文名称: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Law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1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1 课外学时: 学分:3 开设专业:法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民法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法学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也是研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学学科。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系统的知识产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建立较为合理的知识产权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在法律实践中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熟悉知识产权自身的特点,对当前法律尚不能调整的新的知识产权问题,或出 现法律冲突问题时,能够利用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去指导实践。 2、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各单行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保护途径的不同有明确认识,能够针对智力成果的特点,熟练应用知识产权法及相关法律。

3、能够自行利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顺利获得并有效维护知识产权。 4、在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中,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进行有力的诉讼。 5、对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历史、现状、立法中的缺陷与不足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研究知识产权法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知识产权的概念 1、了解知识产权的范围 2、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3、掌握知识产权的分类。 4、教学重点及难点:知识产权的定义 第二节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了解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特定信息 2、理解知识产权的特征 3、掌握知识产权的特征 4、教学重点及难点:知识产权的特征 第二章著作权法概述 1、了解著作权的起源和发展 2、理解著作权的特点 3、掌握著作权的概念和特点 4、教学重点及难点:著作权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章著作权法的主体 1、了解著作权的其他主体 2、理解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浅谈传统法学的改革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浅谈传统法学的改革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 国传统法学理论正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我国社会改革两大浪潮的冲击。传统法学理论若要生存下去,必须正视变革中的现实,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合理解决自身体系中蕴含的逻辑矛盾,在改革中求得新的发展。 勿庸置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法学理论工作者已经对传统法学理论的僵化模式和某些权威性结论提出了质疑,并作了某些探索,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观念和巴维模式还不同程度地支配着人们的头脑,致使一些新的合理的法学观点还不能很快得到传播和接受,持有这些观点的同志还是少数;我国法学理论研究总的来讲,还处于踢踊而行、修修补补的阶段,相对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要结束这种落后的状态,当然首先要有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依据,有学术讨论民主、白由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有待于法学理论工作者的努力。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 从我国法学界的现状来看,坚持传统法学理论的同志往往自诩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传人,而主张改革传统法学理论的同志,则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是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发展传统法学理论的关键之一,在于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笔者以为,当前特别要注重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传统法学理论区别开来。众所周知,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马克巳集中了自己一生

的主要精力,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立和《资本论》的写作,井在此同口j创立了辩证峪:物上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囚此没有能够就法学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写作,没有象经济理论那样留下关于法的理论的系统论著和现成理论体系。我国传统法学理论体系,实际上是苏联法学家们的创造。随着社会实践的推移,对于他们所创造的法学体系及其内含的范畴、概念,苏联法学家们事实上巳有不少新的看法和突破。而在我国,却仍然呆板地遵循着过去照搬来的苏联法学理论体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显然不合时宜。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马克思虽然没有留下类似《资本论》那样的法学专著,但却留下了关于法的大里论述(包括笔记、手稿、批语),需要进行认真、扎实、细致和富有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从中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本规定和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理的发展规律和现今可能的存在方式,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真实展现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系统结构和理论体系。因此,改革我国传统法学理论的要途径之一,就是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指导下,对传统法学理论体系和所含范畴、概念进行鉴别和反思,去伪存真,修改完善,使我国法学理体系成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体系。 第二,必须历史地把握马克思早期法学忍想和期法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早期攻读法律,独特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立场交互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革命民主主义法思想。这种法律思想,虽然在其表述上带有比较厚的思辨色彩,贯穿着抽象的理

《安全法学》教学大纲

《安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42029 课程英文名称:安全法学 课程总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7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是研究安全法规的起源、产生、发展和制订以及安全法规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全法规的起源、产生和发展过程,安全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现状,安全生产法规的表现形式,安全生产法规层次,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以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培养学生运用安全法规的基本知识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针对教学的基本任务,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应该围绕化工类专业实际工程需要所涉及职业安全法规及职业安全标准等为基础知识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应该由课堂教学、课后查阅文献组成。 在技能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职业安全法规职业卫生标准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学过程中,即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理论教学时应该深入浅出,使学生充分、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化工专业的具体特点,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主要为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理论—案例分析等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程的主要理论,并能学以致用。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采用以讲授为主,课后查阅文献为辅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 (四)对讨论课要求 本大纲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教育目标而制定,所以对于化工专业而言,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掌握。 (五)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职业安全立法、安全法规、安全标准等事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共同评定为课程总成绩:①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等)占总成绩的20%;②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80%。 (七)参考书目: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知识提纲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知识提纲 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 (一)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1、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a (1)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主体:可以分为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民事权利能力——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 义务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根据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态,将公民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 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客体:是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因具体的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 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既是相 互对立,也相互联系。二者通常是等价有偿和对等互利的。 2、实现民事权利和民事法律责任c (1)民事法律权利的实现 除了必须具备法律依据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实际行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不同主体有着各自的权利和利益,人们之间可能产生冲突。人们必须自觉运用法律来协调和解决这些冲突。所有社会成员纪要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使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2)民事法律责任①民事责任的构成条件:有侵权、违法行为,有损害事实存在,违法、侵权行为及损害事实 有因果关系。 ②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③诉讼时效: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超过时效起诉的,法院不再支持。

(二)积极维护人身权 1、含义:受到法律保护的人格和尊严,这是人身权的主要内容。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内容: (1)生命健康权b 地位: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是每个人从事一切活动必不可缺的物质条件。 法律保障: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2)姓名肖像权b 姓名权:公民享有姓名权,有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公民有权使用笔名或者其他别名。 肖像权:是人们对其外部形象所享有的人格利益。公民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和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如利用他人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 (3)名誉隐私权b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我国宪法关于通信自由、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规定,体现了对公民隐私的保护。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侵害隐私权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三)依法行使财产权 广义的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 狭义的财产权通常指物权。我国法律保护国有、集体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 1、所有权c 含义:所有权是最充分的物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四项权能。 按照主体划分为三类:国有(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 所有权的取得方式:动产是按照交付的方式取得。 不动产必须到相关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才能取得所有权。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作者:付子堂《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08日 11 版)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书稿,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1848年1月,《共产党宣言》写作完成,并于次月在伦敦以德文出版。于是,三十而立的卡尔·马克思和年仅二十八岁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奉献出了“目前为止人类世界独有的一部开创历史的著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应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形成,而《共产党宣言》则是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作正式“宣告”或“公之于世”。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一些核心观点得到了鲜明显现。 法律以现实物质生活关系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现实的历史中,那些认为权力是法的基础的理论家和那些认为意志是法的基础的理论家是直接对立的……那些决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国家的现实基础,而且在一切还必需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阶段上,都是完全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现实的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相反地,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这说明,物质生活即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第一性的、基础的东西,国家与法律是第二性的;后者由前者决定,而非相反。

法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废除客观的经济规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写道:“其实,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马克思认为,经济并不是按照王室的法令来发展的,法律不能创造或废除经济规律,而只能适应和反映经济规律。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法律是统治阶级共同利益决定的具有国家形式的共同意志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揭示了法律的内涵:“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内容总是决定于这个阶级的关系,这是由例如私法和刑法非常清楚地证明了的。这些个人通过法律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同时使其不受他们之中任何一个单个人的任性所左右,这一点之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如同他们的体重不取决于他们的唯心主义的意志或任性一样。他们的个人统治必须同时是一个一般的统治。他们个人的权力的基础就是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些条件是作为对许多个人共同的条件而发展起来的,为了维护这些条件,他们作为统治者,与其他的个人相对立,而同时却主张这些条件对所有的人都有效。由他们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就是法律。”如果使法脱离它的实在基础,而仅仅将它看作是统治者的一时灵感,就会“经常发现法律在世界的‘硬绷绷的东西’上碰得头破血流”。

新编金融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 第一章金融法总论 第二章银行组织法律制度 第三章银行业务法律制度 第四章货币管理法律制度 第五章票据法律制度 第六章证券法律制度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 第七章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 第八章信托法律制度 第九章投资基金法律制度 第十章保险法律制度 第一章金融法总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金融法学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包括金融的构成要素,金融的相关概念,金融法的概念、体系、基本原则,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立法,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立法的概况。 第一节金融概述 一、金融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二、金融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金融法概述 一、金融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1)金融法的概念 (2)金融法的调整对象 二、金融法律关系 (1)金融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金融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 金融法律关系的主体 2.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 3.金融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金融法的体系 (1)金融法的体系的概念 (2)金融法的体系的构成 四、金融法的基本原则 (1)在稳定币值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则 (2)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3)实行金融管理和金融经营相分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相分离,适度地开展金融竞争的原则 (4)与国际接轨原则 第三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制与金融立法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1)金融体制是指一国划分金融管理机构和金融业务机构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业务范围,协调彼此之间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制度 系统,包括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 制度体系四方面的内容。目前,在发达工业化国家中,经过长时期的 发展演变,基本上都形成了在法制基础上以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为监管 中心,以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为主体,与信托、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 并存,以货币、证券和保险等市场为枢纽的金融体制。 (2)美国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3)英国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4)德国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5)日本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6)我国香港地区的金融体制与立法 二、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第四节中国金融体制和金融立法 一、我国金融体制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金融立法的沿革与现状 三、WTO与我国金融立法改革研究

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稿

“法在我身边” 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稿 今天很荣幸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小学生应该了解的法律常识。我今天准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明白法律是什么?第二,要了解法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第三,告诉大家不但要遵纪守法,还要防止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法侵害,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一、法律是什么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和“矩”原来都是木匠术语,“规”是指圆规;“矩”是指曲尺。愿意是没有“规”和“矩”,就无法做成方形或圆形的东西,后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做人要遵纪守法。就象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时候,得有一个游戏规则;进行体育比赛,就得有比赛规则;你要上学,就得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中小学生行为守则》。以上这些都是一些特定的规则,是特定的人针对特定的事而定的。游戏规则是由玩游戏的人自己制定的;比赛规则是由比赛组织方制定的;学校守则是由学校制定的。法律是什么呢?法律实际上也是一种规则,只不过它是由国家来制定的,法律是有专门的国家机关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我们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权利是我们可以做什么,义务是我们不可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了我们行为的限度。它是对全社会所有人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社会规范。不管你的身份如何,是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医生、警察还是商人,只要你是这个国家的一个独立的人,就得遵守这个国家的法律;也不管你地位如何,“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只要触犯了法律的人,不管你是谁,都要受到惩罚。 二、法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在我国,法律有很多,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母法);民法(同学们去学校门口的商店里买东西就是受到民法保护的);刑法(比如偷东西,抢东西等等都是刑法要制裁的);婚姻法(比如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保证行人和车辆出行安全的法律。) 同学们,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同时你们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你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为你们还没有长大,你们身体、智力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比较弱,属于弱势群体。用法律术语来讲,你们还属于未成年人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出台了许多与你们有关的法律,你遵守它,它就会保护你。

会计专业教学大纲 经济法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132006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Law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经济法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经济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并使其在毕业后能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相关经济纠纷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教与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法律规范,提高经济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基本能力和技能:掌握运用经济法律规范正确分析案例,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经济纠纷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鉴于我国经济法律正处于修改、完善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根据经济法律修改变动情况,以及新形势需要,本着实际需求、与时俱进精神,教学内容基本符合本教学大纲要求即可,不必完全一致。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等)应安排案例讨论课,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消费者法的学习可适当安排习题,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内容应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 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经济学专业为考查课(选修)。 2.考核目标: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考查课成绩由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平时测验构成。 (七)参考书目 《经济法原理与实务》,景冬梅、初振波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7 《经济法基础》,张虹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7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分析 作者:刘树伟来源:找法网日期:2010年10月28日 方法论是指在一定认识论或世界观的指导下,探索法学发展的一般途径的研究法学界对法学方法论的探讨源远流长,19世纪以后,法学方法论的讨论趋向于统一,形成了近乎公认的观点,法学方法论亦即法解释学。德国学者从法律实用性角度出发,将法解释学归结为一种方法论,认为法学方法论是对法律解释、适用的方法论,与法解释学为同一语。当代法学家认为,从法学应用性和理论性双重特征出发,进一步将法学方法论完善,提出法学方法二元论,即包括科学方法论和法解释学方法论。在理论法学中以一般科学方法论为重,在应用法学中则以解释学方法论为重。马克思法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理论法学,因此,马克思法学方法论应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法论体系继承了人类法学研究方法的精华,为认识和分析法的本质属性提供了逻辑上的整体统摄,实现了经济、社会和哲学的三维方法视角。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同时也是其法学方法论的形成过程,通过这一方法论体系,科学地揭示了法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规律。 1、马克思法学方法论的内容 1.1经济分析方法:对法律问题的经济学解释 马克思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批判继承了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并用面向现实的新时代精神去改造他们的思想,从而确立了从新理性批判主义的法学方法论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法学方法论的发展。在批判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法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逐步走向成熟。他在分析了商品交换过程中劳动产品和货币变成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后,指出私有制使商品交换中的当事人之间成为一种相互排斥和敌视的异化关系,从而使国家权力和法律也变成为人的对象化的异化的现实,并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现象和法律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经济异化和法律异化的关系,认为经济异化是法律异化的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表达了生产力决定“交往关系”,国家和法受制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由此出发,他们对法的本质和特征等问题作了科学的探讨,指出由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

经济法学教学大纲(72课时)

经济法学 教学大纲 院(系、部): 法学院 教研室: 民商经济法教研室 日期: 2008 年11 月10 日

目录 第一编总论 (3)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4) 第三章经济法的概念 (5) 第四章经济法的本质与特征 (6) 第五章经济法的地位 (7) 第六章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8) 第七章经济法的价值 (9) 第八章经济法律关系 (10) 第二编市场主体规制法律制度 (11) 第九章企业规制法律制度 (11) 第十章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13) 第三编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14) 第十一章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理 (14) 第十三章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18) 第十四章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9) 第四编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23) 第十六章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理 (23) 第十七章国有资产管理法 (24) 第十八章金融法律制度 (27) 第十九章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31) 教学课时分配表 (36)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概念;了解公法与私法的相互融合;理解经济法是法学20世纪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演变;公法与私法相互融合产生了经济法 三、教学内容 一、传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不相融性及公法与私法的严格分野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含义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就是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它与政治国家和统治体系相对,包括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湮没的社会生活领域。 约翰.洛克(英)认为“国家或政治社会是基于人们的同意而建立的,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赋予国家以权力 (二)传统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不相融性 (三)传统公法与私法的严格分野 二、市民社会的局限性及公法与私法的相互融合 (一)市民社会的终结 (二)公法与私法的相互融合 三、经济法是20世纪法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四、教学课时分配 2课时 五、教学参考书目 1、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绪言。 2、史际春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绪论。 3、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绪言。

最新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讲课稿

学习资料 职业道德与法律》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习礼仪,讲文明 第一课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1、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方法:比较法:一是与别人比较,二是与自己比较。自评法:通过分析认识自己。 他评法: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心理测验法:通过心理测试来认识自己。 2、认识自我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人生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人生发展道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3、自尊的含义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尊重自己的独特存在及尊重自己价值的一种积极心态。 4、自尊的表现:①自己尊重自己②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③尊重他人 5、自尊的意义 自尊的人有着较强的荣辱观,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做有损于自己的尊严、荣誉、形象的事,并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 二、礼仪修养彰显个人魅力 1、个人礼仪的含义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 2、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装饰物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3、加强个人礼仪修养的作用 ⑴ 加强个人礼仪修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体现自身价值。⑵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交往,营造 和谐友善的气氛。⑶ 加强个人礼仪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加快社会发展进程 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1、交往礼仪的含义:交往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良好的人际 关系是以集体主义为指导,体现相互服务、竞争合作、团结和谐的关 系。 2、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3、交往礼仪的类型:日常交往礼仪:见面礼仪、交谈礼仪、电话礼仪等。不同场合礼仪:做客与待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 场所礼仪、习俗礼仪等。 4、交往礼仪重亲和:(1)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2)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拉近与 交往对象的距离,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利于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 关系。 第二课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一、职业礼仪塑形象 1 、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职业礼仪的道德意义职业礼仪是一个职业人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体现职业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敬业作精品文档 学习资料为职业礼仪基本要求的首要内容,奉献是职业礼仪的最高境界,敬业奉献是职业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3、职业礼仪的作用 ⑴ 讲究职业礼仪有助于个人求职成功。⑵ 讲究职业礼仪是塑造和维护良好组织形象的需要。⑶ 讲究职业礼仪,能有效地提升个人素质,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⑷ 有利于人际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效益的提高 二、职业礼仪展风采 1.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在待人接物中注意遵循礼仪,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更容易被人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