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国家价值观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大国崛起已是既成事实。大国崛起,如果仅有经济的繁荣和物质财富的累积,而没有国家文化价值的自觉与定位,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文化形象和文学的正常发展。而中国古代文学又将在其中扮演怎么的角色呢?

中华五千年,无论是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发展到自觉阶段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还是从封建鼎盛的隋唐两宋到逐步没落的明清两朝,华夏儿女为中国文学史书写了厚厚的一页。历史上积累的数以亿计的传统文学作品便是当代文学发展的深厚基础,牛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学是站在由传统文学作品筑成的泰山上开创新的辉煌,所以,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是具有厚重的当代价值的。而所谓国家价值观,是从价值观的一般概念延伸而来,主要指一个国家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具有群体认同基础的共同价值信仰。它建基在国民心理、情感和道德义务基础上,作为一种价值知识、实践准则与价值理想而存在。

国家价值观对文学的渗透是多方面的。

古希腊神话中的战争、历险、爱情、友谊等主题,对诸神传奇的叙述和英雄的歌颂,接受的正是古希腊的国家价值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主题虽变化多端,但忠君爱国等主题却依旧是永恒的。国家价值观使得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学的人物形象模式,往往形成一种定式。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虽然古代文学塑造的人物形象种类繁多,但总不过是忠奸善恶、智愚孝逆等。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是浮躁的社会。生存在这个社会的人在伦理上也会有所动摇,尤其是传统伦理已经遭践踏了几百年的我们。古人的气节在如今这个经济欣欣向荣的古老国度几乎荡然无存,如此之惨状,其根源我觉得是国人失去了精神的依靠。

当下中国文学,如何将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家价值观联系到一起呢?当面对

汶川大地震,中华民族面对灾难爆发出的无疆大爱,就是国家价值观的直观体现。面对灾难,许多知识分子、民间写作者通过文学期刊、报纸乃至网络发表的大量“地震诗歌”、散文随笔和报告文学,也相当真实地传达出我们这个时代国家价值观的思想情感面影。它们的涌现及其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考和反省当代中国文学与社会民众公共认同、审美需求相契合的方向和理路。

当然,文学毕竟是文学,作为中国的一个普通大学生,我的认识或许很浅很浅。我衷心希望我们可以多加了解传统文学,提取其优良精神,多多思考,将其与国家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用自己的意志去履行复兴中华精神的使命。

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论文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诞生的。它不仅为大庆油田和大庆市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而且对整个石油工业乃至全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仍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通过研究大庆精神的发展过程和时代价值,可以了解大庆精神产生的环境背景,并追溯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明确把握大庆精神的发展历程,了解大庆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创新发展。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大庆精神的产生背景和起源,从国内外大庆精神的产生背景出发,论述了大庆精神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大庆精神的发展过程。首先,分析了大庆精神的形成和科学内涵,它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论述了大庆精神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庆精神与时俱进,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鼓励人民向前迈进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力量。第三部分阐述大庆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显然,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修身和拥护的结晶,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尚情操和品格的生动诠释,以及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新时代的大庆精神体现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价值,灵感和激励的价值,规范指导的价值和教育塑造的价值,具有时代新的意义。阐述了大庆精神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大庆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作为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大庆精神在鼓舞人心。作为时代精神的新体现,

大庆精神追求卓越。我们将不断探索大庆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将其应用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见证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理想。。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儒家思想之精要 (2) (一)儒家思想的及其主要内容 (2)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4) 二、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显现及当代评价 (10)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生:甘鑫指导老师:彭伟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文化教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作为一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流派,儒家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重视。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或仍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国内外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从而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为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 一、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 (一)儒家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提起儒家,不得不先说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奉为”圣人”。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提纲: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二、如何尽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 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 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参照之下 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 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 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 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

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 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 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 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 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 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 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 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 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 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 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 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 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 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 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 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江中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种道德是否是进步的道德,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了无数的中华民族杰出的人物,并且在促进社会的进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它是人类社会的进步道德。 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96年8月6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中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思想,人格价值观念,以和为贵,肯定和谐的价值以及强调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对于社会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他认为这些内容,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产生于国与家的唇齿相依关系。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精忠报国”体现了古代爱国者岳飞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了近代爱国者魏源,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理性爱国精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体现了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着许多志士仁人去追求崇高的精神目标。 “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以天下为己任”这是爱国的知识分子的理想。 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关心国家的兴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有着无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而在今天,叶落归根,回归祖国,是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并随着社会的前进,将赋予新的内涵。 2、主张建立和谐协调的社会人伦关系。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优秀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约之以礼”,就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孟子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概括成五类,并提出了调整这五类关系的准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在义利关系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重义者为君子,而重利者则是小人。“义”是指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人生不能无群”,“善群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谈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思想核心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说到儒家,肯定不得不提到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可谓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而作为孔子思想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仁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部分。 一、仁学的发展 仁学思想最早是有孔子提出来的。出生在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混乱时代,孔子目睹了太多的惨剧和暴行,各种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轮番上演。这种情况下使得孔子深刻的了解了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从而提出了仁学思想。“仁”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是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升华自身人格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孔子把这种对高尚人性的追求推广到整个社会, 这使得“仁”发展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理想。 后来,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把仁爱从人推广到万事万物,这一转变极大的丰富了仁爱的内涵, 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其后从汉朝开始,仁学思想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到了宋明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的“以生论仁”更加深化了仁爱的内涵。由于先秦的道德范围局限于人和社会,“以生论仁”

便打破这一禁锢,使仁学第一次具有了生态哲学的意义。这一创举也体现出了一种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 开宗明义地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 这不仅使仁学获得了新生,更是把仁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的许多思想也是继承仁学思想不断演变来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倡导,其实早在古代,这种意识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自商周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就将“大同”思想作为奋斗的指引。如今仁学也必会随着人们追逐和谐社会的步伐继续发展。 二、仁学的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总共出现了一百零八次,而又多出自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之口。其中讲得最为清楚的是颜渊问“仁”的部分。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问,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论述,表现出“仁”的基本内容是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礼的规范,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不要说,不合礼的事不要做。接下来,就仁学思想的几个主要部分做简略的阐述。 (一)、仁者爱人 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可以将“爱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

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文章概述了孔子孝道思想的内涵,论述了传承孔子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弘扬传统孝文化,促进家庭稳定和睦;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启发思路、拓宽渠道,在全社会形成孝道的保障机制。 标签:孔子;孝道;当代价值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重要的精神基础和实践起点。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中,“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孝道思想具有社会伦理的基础,强调孝要先从自己的父母兄弟开始,推而广之去爱别人的父母兄弟,这才是仁的体现。孔子对孝的解读不仅使人们认识到了孝行为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对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将孝视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孝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首先要求子女要按照周礼的要求伺候父母。因为子女们小时候受过父母的养育,在父母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后,有义务反过来赡养他们。孔子称之为敬养。所谓敬养,首先就是要敬,孝不仅仅是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要求,而是要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并把它外发为对父母的爱,关心其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尽量满足。“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育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可以看出,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是要子女尽赡养父母之责,更重要的是要有“敬爱”之心,作为子女应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父母的各种需要,既包括物质的,更包括精神的,否则和犬马就没有区别了。父母从小抚育子女不易,我们要感恩这份爱,真正从内心里尊敬、感激父母。与父母说话时的态度要恭敬,多与父母交流、沟通,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温暖。这种爱还要求子女要遵从父母的意志。“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在这告诉我们,孝最重要的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不违逆,这不仅是父母在世时的要求,即便父母去世也不可有违。当然孔子讲的也不是愚忠愚孝,如果父母有过失,他提出“事父母几谏”,即作为子女虽然对于父母的命令要绝对的服从,但为了父母的名节,在必要的时候也要谏诤。父母也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时子女要在敬的前提下对其不义之举指出并提出建议。 赡养父母作为最基本的人性、最朴素的情感和最起码的道德,在现代中国是仍然要继续弘扬和发展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我国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剧,孝道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了,有的人对父母的物质生活不闻不问,甚至啃老。还有的人殴打父母,甚至为了小事弑父母,更不要说对父母精神需求的满足了。这些负面现象的出现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深入挖掘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孝文化,促进家庭稳定和睦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1.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3.0分) A.理论自信 B.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2.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分)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我的答案:D√答对 3.()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3.0分) A.谦虚谨慎精神 B.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我的答案:C×答错 4.()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分) A.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B√答对 5.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效精神。(3.0分) A.谦虚谨慎 B.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C√答对 6.()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3.0分) A.长征精神 B.延安精神 C.红船精神 D.井冈山精神 我的答案:B√答对 7.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3.0分) A.延安整风精神 B.抗大精神

C.南泥湾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 我的答案:C√答对 8.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3.0分) A.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D√答对 9.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3.0分) A.文化自信 B.道路自信 C.理论自信 D.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C√答对 10.()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智慧,既讲科学、讲理性、讲真理,也讲实际、讲实效、讲善行。(3.0分) A.为人民服务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传承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意象、诗句、作品,大到诗人、流派、诗体、主题、手法,均可寻绎出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也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诗句“晨钟云外湿”。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洛夫也做过许多将古代诗句“加工改造、旧诗新铸的实验”,他就“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像何其芳的名篇《罗衫》,即是对班婕妤《怨歌行》的改造重组;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席慕蓉名篇《悲喜剧》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掘进;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李金 发象征诗的生涩凄美与李贺、卢仝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余光中诗歌的骚雅、才气、琢炼与屈赋李诗姜词,席慕蓉、舒婷诗歌的浪漫忧伤气质与唐宋婉约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生代诗的口语谐趣与元散曲本色派浅俗的“蛤蜊风味”,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向上崇善为价值追求的传统美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举世公认,并超越了时空、跨越了国度、泽润四海,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中华儿女世代敬仰传承。激发传统美德软实力,集聚道德正能量,是一个具有迫切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命题。 弘扬传统美德符合文明传承历史规律。中华民族饱经内忧外患,历尽兴衰起落,在一次次涅槃重生中熔炼着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是保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穷魅力的文化根基,是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对文明传承历史规律和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尊重和把握。弘扬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弘扬传统美德顺应道德危机现实呼唤。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弘扬传统美德,抓住了解决当前社会生

活中存在的道德滑坡和道德危机等问题的牛鼻子,顺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道德风尚的期待与向往,唤起了人们内心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以大爱、真善、孝亲、诚信等,传播释放正能量,重振精神家园,构建正常社会道德秩序。弘扬传统美德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弘扬传统美德绽放传统文化支撑价值。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中华美德的价值支撑。传统美德以其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引领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流方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提供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价值滋养,强化了我国民族道德文化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主体地位,凝聚激励着人们的信心和勇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担当责任。弘扬传统美德具有全局的文化价值。 弘扬传统美德指导基层群众道德实践。道德力量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当前,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和群众生产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遇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农村生产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实际的出发,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增强道德责任,提升基层群众文明素质,规范城乡社会道德行为,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论儒学的当代价值及使命 保山市龙陵县国家税务局陈永晓 2010年12月10日 摘要 本文从儒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对儒学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从个人到整个人类的五个层面上对儒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诠释,并从儒学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制衡作用三个方面阐述其价值。本文第三部分指出儒学的当代使命是“发展全球价值伦理”,首先分析了当前世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缺失的现状,然后对儒学的使命提出具体要求,回归儒学的核心价值,从“仁”、“义”、“礼”三个方面构建“全球价值伦理”体系。 关键字:“仁”、“义”、“礼”,天人合一,全球价值伦理 一、儒学概述 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武帝时期,如果从孔子算起,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儒学的核心思想:“仁”,“义”,“礼”。 仁:儒学中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仁”是儒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儒学中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学中把"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儒学中的“礼治”主义,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行为规范。儒学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当代价值 我认为儒学的当代价值既不在它的王道政治,也不在它的道德伦理,而在于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儒学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论孝道的当代价值

论孝道 文学院汉语国际131 1301062018 欧娇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孝”字,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通俗点讲,孝就是子女对长辈的尽孝道,用心呵护老人,有如乌鸦反哺一样。 孝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有一个“芦衣顺母”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闵损的鲁国人,字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经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的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后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后母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在我看来,孝就是子女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那么首先得有父母然后才有子女,也就是说父母的先尽到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应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是无条件的,除了法律另有规定以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免除,即使父母离婚,仍应负担抚养义务。另外,父母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父母得用爱心教育孩子,即使不成材也要成人,让他们感受到父爱和母爱以及家庭的温暖。 其次是子女对父母尽孝道。通常子女对父母尽孝有两种方式,一是物质输出,一是感情输出。有的子女常年在外,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在家陪伴父母,所以选择了物质输出。他们辛苦工作,奔波劳累,不仅为了养活自己,同时也为了给父母更好的生活条件,让父母衣食无忧。除此以外,还有一类子女,可能他们没有物质方面的优势,但是他们会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去照顾父母,陪父母聊聊天说说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无法评定哪一种就是绝对正确,哪一种就是缺妥当的。可能把这两种结合起来会更好一些,给予父母物质和感情的双输出,让他们不因生活本质、柴米油盐而发愁,也不因孤单寂寞,空虚冷清而失落。孝顺父母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父母是最亲的人。如果父母对子女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子女却不孝顺他,只能说这个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子女对父母尽孝一定不能够愚孝,不能什么事不经考虑就义无反顾的一头栽进去做。孝是不能没有原则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对方好的。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拱伏无违地屈从,容忍他们做没有道德的事情。由此可见,这一点从古代就被人提出来了,所以我们得谨记于心。 这么多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深远而持久的。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从个人来讲,孝

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

古典诗词的现代价值 中国之所以卓然独立于世界的原因要属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文化了。比起西方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有截然不同的地方。西方国家的艺术代表是雕塑建筑,而中国则是诗歌书画。它所散发的独特韵味不止深深的吸引着无数中华儿女,还引来全世界人民望而惊叹!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现代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人的智慧总结离不开它,中国人的智慧源泉来源与它,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非它莫属。 纵观历史传统,古典诗词更是被传教的重点。古典诗词集聚古代人民的智慧于一身,其中许多诗句流传百世。表达对无私奉献的人的赞扬,我们可以选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自己绝境逢生,我们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劝诫他人勤奋读书,我们可以选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表达自己坚定理想,我们可以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 它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而且涉及到国家。我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千古绝唱《离骚》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子民,热无数儿女共沾巾!面对台湾问题,我们以苏武牧羊的姿态坚持着! 它还蕴含着许多简单的道理,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也是当代价值的一个方面。”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相见时难别亦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等等诗句,都能发人深醒,让如今的人大彻大悟。 同时它也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其中有鼓舞人心、激励人民的雄心壮志初唐边塞,有民族主义豪情洋溢的满江红,都时时激励着我们爱国爱民。 古典诗词的现代价值无穷无尽,它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宝库!

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论文

大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大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是2018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晓华。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阐述了大庆精神,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大庆精神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进行了探讨;对其形成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论述,并且将大庆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进行了横向学理性比较;对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经验展开进行了较深的理论阐述和研究;在前述基础之上,对大庆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当代启示与借鉴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本书对当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倡导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大庆精神产生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石油会战时期,是我国老一辈石油人在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建国初期相比,当今社会的经济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精神生活却面临新的困扰和挑战。历史发展表明,不论在任何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进步,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精神赋予的价值及思想道德是至关重要的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发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随时代发展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创新,以推动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

展,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文分三部分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大庆精神的历史背景及其形成过程,对大庆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中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梳理分析,阐述了大庆精神的形成过程;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庆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总体可以将大庆精神中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论述了大庆精神的主要特点,暨大庆精神所具有的先进性、时代性以及创新性;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大庆精神的历史作用及其当代价值,围绕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开展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论述了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特别论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而大庆精神正是我国石油工业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建、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利于民族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大庆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在新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几代中国人不断学习、创新,大庆精神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继承与发扬。大庆精神不仅对当时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境界、精神品质的不断提高,挖掘和传承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面对当代年轻人思想困惑等实际问题,在加强年轻人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进一步发挥其时代价值。

儒家思想与当代孝道价值

摘要:“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儒家孝道,现代价值 一、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

遍的伦理模式。 二、儒家“孝”的合理内容 古代关于孝的有些论述和要求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作用,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谐也可供借鉴。从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赡养父母。《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说:爹生我,娘养我。抚摸我,爱护我,养大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因此,子女赡养父母,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作为儒家经典的《孝经》,更是把赡养父母作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见,传统儒家伦理对于赡养父母是十分重视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围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规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处罚。 第二,尊敬父母。一般人认为赡养父母就是尽了孝道,针对这种看法,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仅仅把“养”作为“孝”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养犬马而言,也是“养”,不敬重父母,就与养犬马无法区别了。《礼记·祭义》上也讲,“孝子之有深爱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 当代价值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延安精神的形成、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 延安精神的形成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当时,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国难当头时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得不屈服于国内外的压力,把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于是,相对放松了对延安地区的围剿,以至形成了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国统区经济凋敝,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四大家族控制经济命脉,大发国难财,加之,陕甘宁边区及其他抗日根据地陷入的财政经济困难境地。抗战时期,在全国上下一片混乱,重庆等地出现无政府状态,国民党压制民主,打击进步力量,相比之下,唯独延安成为了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 延安精神的形成来源于原生形态,在此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是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我们党在这一阶段培育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和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白求恩精神。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纠正了王明

的右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政治路线,进一步确认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袖地位。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及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用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又一重要标志。2、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至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前后,是延安精神正式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精神。同时,在军民大生产运动中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而整风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形成的主要标志。当时,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1941一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日寇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而且华北各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严酷斗争形势和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坐以待毙的死亡威胁向延安军民提出了严峻的生存挑战。为了克服各种严重困难,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着名的“十大政策”,其中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是这个链条中的两个关键环子,如果抓住了这两个关键环子,其他问题都就好解决了,就抓住了中心。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整风和大生产运动,曾经分别在精神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起了和正在起着决定性作用,“使我们党在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方面,立于不败之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一个思想结晶,它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添上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在古代,诗词歌赋是才能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还一度被纳入选拔人才 的考试范畴,而自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兴起,诗歌则开始转向了现代诗,与古典诗词 相比,现代诗词的语言更为直白简单,自然也就更容易让人理解,同时也由于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这些因素都使得古典诗词如今在现代人的心中,就是 一些传统的,文绉绉的,甚至是矫情古板的一些玩意儿,致使大家不愿去接触。但是存在 即有理,中国古典诗词至今也没有被丢弃,是因为它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的古典诗歌给人心灵的洗礼。古典诗词的创作可以疏导现代人内心情感, 使生活中的快乐、忧伤及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在孤独时,想想柳宗元的《江雪》,仔细体会诗人的意境,自己的孤独还不及诗人的千万分之一,诗人都尚且可以接受 独钓寒江雪的环境,自己又何尝不能隐忍一时的逆境?思乡之时,吟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宣泄心中满溢的思乡之情;要表做事决心时,吟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可坚定自己的决心;要自我鼓励时,不妨学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给自己打气加油,总之,”,当我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及对生活的 真实感受用古典诗词表达出来时,就会发现生活被艺术化了,我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心 灵也得到了美的洗礼。其次,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 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总是免不了文化软实力的比较,而中国古典诗词正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个象征。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是“爆竹声 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都是独一无二的,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诗词,既传承了老 祖宗的文化,也创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的存在能够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民族 认同感,凝聚力更强,而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典诗词,则是国家文化的一个体现, 也是拉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纽带。除此之外,古典诗词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故事, 可作为旅游业发展开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是对该文化的一种普及。 最后,中国古典诗词对人的修身养性是其特有的。古典诗词创作是现代人生活的艺术品,它品味生活中的“美”,并使这种美感永恒存在。古典诗词在把握人类生活的美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押韵、对偶、平仄、音节等艺术手段,创造出来韵律、 节奏、意象等,往往烘托出美好的意境。创作和欣赏一首典雅优美的诗词,此中的喜乐是 人世间任何别的事情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是诗词中的美能让人们有意去观察和品味生活, 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体味人生境界,达到修生养性的境界。譬如我们常说的“宁静以致远,淡薄以明志”,在追逐名利权势的今天,很需要这样淡薄的心态,以慰藉为名利所累的心灵。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思想结晶,我们要继承发展,用心感受古 典诗词的魅力,同时让我们的生活艺术化,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