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股票市场的月度效应和周末效应

中国股票市场的月度效应和周末效应

中国股票市场的月度效应和周末效应
中国股票市场的月度效应和周末效应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证券行业从零开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新中国从此开始考虑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1949年6月,天津证券交易所重新设立,这是新中国设立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1950年2月,新中国在北京设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952年7月和10月,政府相继关闭了天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58年以后,受当时中国国内外政治局势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更是长期受到摒弃。 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1953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决定从1954年起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筹集经济建设资金。1954~1958年,政府连续5年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总额35.54亿元,但到了1955年,中国取消商业信用,同时限制国家信用。1958年又完全否定了国家信用。1968~1978年中国进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无债时期。 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证券市场才得以逐步恢复。 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纽约证交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并向其赠送了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90年12月19日,数百名中外贵宾参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庆典。黄浦江畔一声锣响,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上市交易的有被称为“沪市老八股”的8只股票,“老八股”都是一些集体企业或国有小企业,带有很强的试水性质,试点不成功,也无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的特区隆重地举行了开业典礼。 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已经作为辉煌的起点,载入了史册。沪深两家交易所的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正式诞生了,也象征着中国百年证券的历史长河,千折百回,历经险阻,终于汇流成涛天的大潮,即将朝着无垠的大海奔去。二十年的历史表明,证券市场的诞生顺应了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但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了样板,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动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金融意识,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1991年8月28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成立。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证券发行规模控制与实质审查制度。从那之后直至2000年之前,股票发行依靠的是行政审批,投行经历的是“额度制”阶段。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不仅给“股票市场到底姓社姓资”的争论画上了

大盘历年市盈率数据大全

大盘历年市盈率数据大全! 历史上沪市A股平均市盈率最低最高在10.65倍和76.7倍之间波动; 历史上沪市A股平均股价最低最高在4.24元和20.16元之间波动。 中国股市在历史上,大盘平均市盈率在20倍以下时,是对应的大牛市的相对底部——是属于低风险投资区域。 沪市大盘市场平均市盈率----沪市上市公司平均股价----后市大势分析 1994.1.20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35.28倍---大盘见所谓777"铁底"---后照样无情跌穿---平均股价12.06元 1994.7.29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10.65倍----大盘见历史大底325点---大熊市结束---平均股价4.24元

1994.9.13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33.56倍---大盘见阶段顶1052点---平均股价13.91 1995.2.7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18.97倍---大盘见阶段顶926点---平均股价7.14元 1996.1.19沪市大盘平均市盈率19.44倍---大盘见历史大底512点---大牛市开始---平均股价6.17元 1996.12.11平均市盈率47.89倍---大盘见短期阶段顶1258点---平均股价13.1元 1996.12.25平均市盈率33.62倍---大盘见历史大底855点---平均股价9.44元 1997.5.12平均市盈率59.64倍----大盘见阶段大顶1510点---大熊市开始---15.16 元

1997.7.8平均市盈率38.17倍---大盘见阶段大底1025点---平均股价10.43元 1998.6.4平均市盈率46.27倍---大盘见阶段顶1422点---平均股价13.13元 1998.8.18平均市盈率38.83倍----大盘见阶段大底1043点---平均股价9.96元 1998.11.17平均市盈率47.04倍---大盘见阶段顶1300点---平均股价11.97元 1999.5.17平均市盈率38.09倍----大盘见阶段大底1047点---5.19行情爆发---大牛市开始---平均股价9.26元 1999.6.30平均市盈率63.08倍---大盘见中级调整顶1756点---平均股价14.1元

行为金融学第3章答案

行为金融学第3章答案

第3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一名词解释 股票溢价之谜: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高出很多,并且无法用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风险溢价”做出解释。 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的趋势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股票的规模效应:股票的总收益率和风险调节后的收益率都与公司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即股票收益率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 日历效应: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投资收益率在不同的时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异。 一月效应:股市在每年一月份中的回报明显高于它在其他月份中的回报。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 反应不足: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地、及时地反应。 异象: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的股票市场收益异常的现象。 二问答题 1 我国股票市场有哪些典型的异象? (1)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噪声交易明显存在, 且在持续时间、涉及范围及表现程度上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严重得多,噪音交易比重显然已经超过“适度”标准; (2)羊群行为,中国证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一种从众行为,表现在机构投资者对证券价格的操纵、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庄等方面; (3)处置效应,投资者在风险投资时,急于卖出赢利的资产,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资产。许多投资者得到蝇头小利就卖出手中的证券,却长期持有套牢的证券; (4)日历效应,中国深沪两市在一定程度上郜存在周末效应,中国的年关效应受益最小的月份,一般都集中在下半年,多数收益最高的月份集中在每年三月。

中国近10年股市发展报告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股票市场逐步得到完善。2012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资本市场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本文尝试对2002年—2011年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情况做一个基本分析,探讨中国股市近十年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股市;成果;问题

中国近10年股市发展报告 一、中国股票市场近10年取得的成绩 (一)发行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公司成功上市,股票市场融资的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表1,反映了我国自1992年至2011年股票市场发行规模。 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只有1224家,到了2011年共有2342家,10年的时间我国上市公司增长了1118家,平均每年增长112家,每年上市的公司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其中境内上市外资股近10年无显著变化,H股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02年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只有75家,到2011年已经有171家,增长了2、3倍。 (二)证券化率逐步提高 证券化率,指的是一国各类证券总市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股市总市值与GDP总量的比值),实际计算中证券总市值通常用股票总市值来代表。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因此它是衡量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国或地区的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越重要。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发展滞后,证券化率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按照1997年末市场市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为23.4%,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说明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表2中的数据反映我国2002年-2011年年底证券化率情况。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姓名:王向红 班级:会计三班

学号:111102031332 2015-01-06 我国股票市场现状分析 摘要: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股票市场,所谓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 晴雨表,可见它对经济的重要性。中国股票市场是一潜力较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市场,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对股市未来发展趋势 的判断,是其投融资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我国股票市场成长之快和成绩之卓著是令人瞩目的。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 制度不健全等原因, 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的分析, 总结了股票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 探索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股票市场;现状分析;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引言我国股票市场现状分析 从1990 年上海交易所成立以来,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我国股票市场短短的几十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股票市场规模。截至2007 年12 月21 日, 沪、深两地上市已达1527家, 上市股票数量1613 只, 总股本达到16848. 86 亿元, 股票市价总值达到310448. 39 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达到859 家, 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 44 家公司同时发行A、B 股; 19 家公司以A 股和H 股形式同时在上证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6 家公司以B 股和ADR 形式同时在上证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1 家公司以B 股和GDR 的形式同时在上证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深圳证券交易所865 只证券中包括A 股655 只, B 股55 只, 其余为基金、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国债、权证等 ( 二) 股权分置改革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目前已经顺利进入收尾阶段了, 这场史无前例的制度性变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实现了中国股市从漫漫熊市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性转折。自2006 年4 月29 日

股票市场论文股票市场日历效应论文

股票市场论文股票市场日历效应论文:深圳股票市场日历效应分析摘要:选取2007年4月16日-2009年5月6日的深圳成份指数作为样本数据,通过计算各个交易日的收益率进行比较发现周一收益率显著较低,说明存在着周末效应。周二和周四收益率高于所有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全时间序列收益率又服从随机游走说明中国深圳股票市场不通过以往交易日的价格信息获得超额利润,周二和周四超额利润的获得只能是通过公开市场信息和内幕信息渠道,由此判断中国深圳股票市场达到了弱势有效阶段。对计量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了深圳股票市场存在周末效应的原因,并且根据中国深圳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优质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等积极意义。创新之处在于采取了最新的数据并对周末效应的政策意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股票收益率;日历效应;周末效应;弱势有效 1 问题提出 一直以来,主流金融学者基于投资者是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可以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佳投资策略,由此任何可以用于预测股票表现的信息已经反映在股票价格中,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EMH)。有效的股票市场意味着股票的现实价格充分地表现了对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影响股价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象已无法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

释。日历效应是指证券市场出现的在某一特定时间进行交易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率的现象,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周末效应和假日效应等。所谓股票报酬的周末效应是指股票平均报酬率周一为负,且比一周其他交易日的股票报酬都低。在EMH下是不会存在日历效应的,各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益率不应该有悬殊的差距,这种差距更不会长期存在下去。 按照有效市场假说的论点既使投资者是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也仍然是有效的,因为市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之间互不相关,他们的交易彼此抵消,理性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套利使各个交易日之间收益率的差距消失,最终价格仍将趋近于基本价值,体现股票市场的效率。日历效应的存在并且反复出现说明套利是不完美的,是很有限的。就周末效应而言,如果理性投资者周五下午短卖,然后在下周一照预期较低的价格买进。这种市场行为将导致周五下午价格下跌,下周一价格上涨,从而使得周一的收益率升至适当水平,即能够补偿这一天的风险,由此可根除周末效应。然而实证研究证明,周末效应在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本文通过数据分析证明周末效应在我国深圳股票市场尤为明显。因此,对日历效应的研究也就是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挑战。 2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Gibbons(1981年)和Keim(1984年)发现Dow Jones指数周一存在负收益。Rogalski(1984年)发现所有周五收盘至周一收盘之

中国股市历史回顾 -- 历次牛市熊市记录

■第一次大牛市: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5月26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以后,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年5月26日至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难怪有人说,还是早期的股市炒起来爽 ■第二次大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只用了3个月时间,大盘涨幅高达303%。这种行情在现在看来,足以让投资者羡慕不已。 ■第二次大熊市: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就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进而在777点展开长期拉锯,后来777点位失守,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但这次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第三次大牛市:1994年7月29日至1994年9月13日 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都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市场中甚至一度传言监管层将关闭股市,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也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年5月18日至1995年5月22日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全面暴涨,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本轮行情充分反映了我国股市对相关"政策"的敏感程度,"股市政策市"的说法也被投资界普遍接受。 ■第四次熊市:1995年5月22日至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票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牛市:1996年1月19日至1997年5月12日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这些股票创造的"投资神化"也对当时的普通投资者进行了一场鲜活的投资教育。 ■第五次大熊市:1997年5月12日至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大牛市: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6月14日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多数的投资者都记忆犹新,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2000点以上,并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伴随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

中国股市十大定律

中国股市的十大定律 第一定律:闻利好消息应坚决斩仓。此时态度之迅速决绝,非用壮士断臂一词不足以形容。 第二定律:闻利空消息可倾囊一搏。尤其要大力买进ST家族之宠儿,公司越发布股价异动告,越宣布亏损严重,越不需理会,或者干脆视为利好消息可也。简言之,公司越亏损,股票越易涨,也即负利润率与股价成正比。 第三定律:专家意见与选股错误率呈正相关。越听专家意见,越容易选错股。这倒不是说专家都是骗子。一般情形是,若专家推荐两只潜力股,你斟酌再三,选中一只。未选中的偏偏大涨,你买的那只绝对不涨,而且必跌无疑。 第四定律:买入时机肯定错误。无论多好的股票,无论大盘涨势多么肯定,你一买入必下跌。 第五定律:卖出时机绝对错误。持股一年甚至两年,非但不涨而且大跌,于是忍痛斩仓。但今日出局,该股明日十有八九涨停矣;而且十有八九要连续涨停数日。其停止上涨的时间,一般在你追高后之一小时内,而且随即大幅回调,再度令你套牢。 第六定律:鼓吹做短线的股评家一般是券商的喉舌;鼓吹做长线的专家大多是庄家的哥们,或者就是庄家本人。故中国股欲不受人摆布,以做中线为宜。何谓中线?定律曰:中线的时段长度,一般正好是你买入的那家公司从盛而衰直至破产,开始有谣传将被收购这样一个较长的周期。 第七定律:股市指数变化与绝大多数股所持股票价格的变化没有关系。即,指数上升而很多个股价格下降。 第八定律:公司业绩与公司经营状况无关,一般是根据大市特别是该公司股票的表现而确定年报的赢利状况。在帐面上做业绩,可以避免被摘牌、被告、被股抛弃。 第九定律:决定股票价格的既非赢利水平,也非供求关系,而是题材。题材决定价格,犹如文学上的题材决定作品艺术水准。故从审美意义上,中国股市可以称

我国股市异象

我国股市异象 异象一:股票市场上的“春节效应”是指春节刚刚过后股票收益往往表现较好的一种现象。从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来看,春节过后沪深股票市场中大部分股票都会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上海和深圳综合指数每年的前几个月都会在上年年底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升,为此我们用历史数据描述了中国股市的“春节效应”。由于我国的春节多在每年二月份,因此,我们在下图中比较了2001年到2008年每年2月份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同年平均收益率的关系,来检验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春节效应”。图中我们看到年平均收益以2006年为转折点,之前一直为负,之后则出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此时中国股市进入了又一轮辉煌的牛市,2008年又有明显的回落。而各年的2月份平均收益率则波动比较大,2001年最低,为-6.4%,其他年份则全部为正收益,即使在2002年到2005年的熊市阶段也是如此,2007年达到最高点,有18.4%之高,也远远领超年平均收益。 从整体上看,两者走势基本相同,在年收益率达到最低点的2001年,2月份的平均收益率也处于最低点;而在刚刚过去的一轮牛市中,中国股市在2007年迎来了最高峰,该年的2月份平均收益率也达到最高点。图中,除2001年和2006年之外,显然2月份平均收益率曲线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年平均收益率的上方,也就是说2月份的平均收益率均要高于年平均收益率。可见,在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春节效应”这一异象。

异象二:“规模效应”是指股票投资收益率随公司相对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尤其是市值较小的公司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现象,又称为“小公司效应”(smallfirmeffect). 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开始针对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以及规模效应展开研究.由于我国深沪两地证券市场的交易规则和运作机制相同、市场背景和投资者构成又极具共性,大多数实证研究均假设上海市场的研究应该能够反映中国股市的整体状况.2000年及以前的国内研究,以宋颂兴和金伟根(1995)、周文和李友爱(1999)、陈君宁和马治天(2000)为代表.他们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样本的统计分析,得出沪(深)市存在规模效应的结论.但由于市场发展本身的限制,这些统计样本的数量、期限和选择标准均不尽完善,实证结论的统计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 2000年以后的研究中,杨朝军,蔡明超,傅继波(2001)对1993年至1998年的沪市进行资本资产定价的横截面研究;陈收、陈立波(2002)采用CSMAR数据库系统自1992年起共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汪炜、周宇(2002)以沪市股票为对象建立小公司资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以上证综指走势为例) 分上中下三篇发至经济观察木泉投资原创文章 上证综指于1991年7月15日首次发布,其样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因此其对中国股票市场有非常好的代表性。下面以上证综指自发布以来的收盘价为载体,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 (1)1990-1992年10月:初步实验,股市第一次起落 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坚持改革开主、发展市场经济(含股票市场)的观点,国内开始进行股票市场试点开放,国内掀起一轮投资热,股票价格的逐渐上涨也使得上证综指从90多点涨至400多点。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在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下,大盘从616.99点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这也是上证指数首次突破千点大关。此后仅仅3天时间,各只股票价格都呈现一飞冲天的走势,平均涨幅为570%。其中,5只新股更狂升2500%至3000%。最终上证指数暴涨至1300多点。 但由于这一年有30多只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长了3.88倍,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资金面压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深圳“810事件”也加速了上证综指的下跌。“1992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摇号。当时预发认购表500万张,每人凭身份证可购表1张,时称有“百万人争购”,不到半天的时间,抽签表全部售完,人们难以置信。秩序就在人们的质疑中开始混乱,并发生冲突。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深南中路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并形成对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面,酿成“8·10事件”。上海股市受深圳“8·10”风波影响,上证指数从8月10日的964点暴跌到8月12日的781点,跌幅达19%。暴跌五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398点,几乎打回原形。 (2)1992年10月-1994年6月:股市第二次起落 从1992年底到1993年初,我国新兴的投资基金开始得到政府支持,上市投

中国股市日历效应研究_基于滚动样本检验的方法_张兵

中国股市日历效应研究:基于滚动 样本检验的方法 张 兵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运用了滚动样本检验方法研究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并且充分考虑到收益 率的统计特征,采用了基于广义误差分布的GARC H 模型。创新性的方法可以准确反映出日 历效应的时变特征,得出稳健性最强的结论。中国股市的星期五效应从1998年开始逐渐消 失,星期二效应只是出现在市场的早期,星期一的波动最大;总体不具有明显的月份效应,小 公司一月效应较为显著,但风险最大。某种日历效应一旦被提出,该效应从此后就不再显 著。 关键词:日历效应;股市;滚动样本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5)07-0033-12 一、文献回顾 Donald Keim(1987)选用1928-1982年共55年的美国股票市场日收盘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星期一的收益最低,并且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按规模分组后的股票组合和场外交易市场。Jaffe 和Westerfield(1985)在英国和加拿大市场发现了同样的周末效应,但在澳大利亚和日本,星期二的收益为负,并且比星期一低。Anup Agra wal(1994)研究发现了美国、德国、日本等18个国家的股市星期五的收益率都最高,有12个国家表现为星期二收益为负值的效应。张仁良和胡斌(1998)实证了亚洲股市的星期效应,发现在5天交易制的股市(如香港、马来西亚),周一的平均收益率最低,6天交易制度的股市(如日本、韩国、台湾),星期二的收益率最低;一周最后一天的收益率都是最高的。研究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星期效应。Lakonishok 和Levi(1982)认为周末效应是由于股票的交易与清算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后,也有人认为是交易制度的原因。此外有人还从测量误差、系统交易模式等方面做出了各种解释。在月份效应研究方面,Rozeff 和Kinney (1976)发现,1904-1974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指数一月份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它11个月的收益率。Mustafa 和B ulent(1983)检验了17个主要股市,发现了明显的一月份效应,在英国则是四月效应。Michael Reutter,Weizs ?cker 和Frank Wester mann(2000)发现德国股票指数DAX 收稿日期:2005-02-16 作者简介:张 兵(1969105-),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5年第7期(总301期)金融研究No 17,2005GeneralNo 130133

中国股市20年回顾:风云人物(图)

中国股市20年回顾:风云人物(图) 中国股市20年回顾:风云人物(图) 作者:稿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2010-12-26 15:42刘鸿儒 20年弹指一挥间。翻开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远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开山始祖”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中国“股份制改造”第一人厉以宁及“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经济学家吴敬琏,近到中国股市“三大证券教父”、中国股市“德隆神话”缔造者唐万新及迅速成长迅速倒下的上海“首富”周正毅……过去20年间那一个个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叱咤风云、沉沉浮浮的领军人物、资本大鳄如今仍历历在目。 领军人物各领风骚 翻开中国证券市场20年的历史,他们的名字无不与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势息息相关。 刘鸿儒:资本市场的“开山始祖” 刘鸿儒,高级经济师。1930年11月生,吉林榆树人。1992年-1995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著有《社会主义货币与银行问题》、《社会主义信贷问题》等。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成立,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兼任主任,其办事机构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

会,简称中国证监会,是中国股市的最高直接管理当局。而证监会首任主席即是刘鸿儒。 落幕却并不落寞。如今,他依然活跃在资本市场。刘鸿儒现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1996年香港城市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30多年来,结合实际致力于有关金融政策、货币流通理论、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有专著8部,译著2部,主编著作20部,论文300余篇。 厉以宁:“股份制改造”第一人 厉以宁,1930年11月生,江苏仪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 “厉股份”的名号,久传中国大地。 当年,厉以宁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在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这一思路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被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也因此被称为“厉股份”。 吴敬琏:“经济学界的良心”

节日效应在牛熊市中的表现

节日效应在牛熊市中的表现 摘要:中国股市不仅具有显著的节日效应,并且节日效应在牛市熊市下分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在牛市中,由于大盘股的拉升作用,上证A指与深A成指节后收益高于节前收益;在熊市中,由于大盘股的拖累,上证A指与深A成指的节后收益低于节前收益,且节后风险较大。 关键词:节日效应;牛市熊市;大盘股 一、引言 节日效应,是指由于节日的出现致使节日前后交易日的收益率发生异常的现象,其中包括节前效应和节后效应。虽然已有文献研究中国股市存在节日效应,但是对其中原因的探寻非常有限。从心理情绪和休市制度等方面等考察节日效应的原因,很难让投资者从中吸收经验抓住股市动向,明白其因果关系。另外,使用连续时期的数据,可能会掩盖数据在牛市熊市下的特征表现,不利于考察节日效应的存在和变化。为了弥补这两点缺陷,本文将从数据分为牛市和熊市两个时期,并从大、中、小盘股的角度探究其原因。 二、数据选取与节日选择 本文选取20XX年8月30日至20XX年8月5日的日度数据,在该数据时期内,中国股市经历了一个大牛市和大熊市,研究对象为代表大盘走势的上证A 指、深A成指以及其组成部分(大盘股指数、中盘股指数、小盘股指数)。数据来源于大智慧软件提供的各指数日收盘价,根据式(1)计算日收益率: Rt=lnPt-lnPt-1 再将样本期划分为牛市熊市两个时期,目前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牛熊市最具代表性的划分如表(1)所示: 表(1)中国证券市场牛熊市划分 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和元旦节。其中,20XX年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从传统节日变为法定节日,针对七个法定节日的收益率和波动性进行研究。 三、描述统计 为了便于观察节日效应的存在性以及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将牛市区间20XX 年8月30日至20XX年10月16日及20XX年10月29日至20XX年8月4日和熊市区间20XX年10月17日至20XX年10月28日及20XX年8月5日至20XX年8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现如今中国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巨大的成绩。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股票市场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股票市场的初创阶段(1990——1992),1990年上交所成立,尽管当时规模有限,但标志着中国的股票市场进入了从小柜台到大市场的新时期。第二阶段股票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阶段(1993——2001),该阶段股票市场大起大落,政府行为成为股市最主要影响,199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建立,也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建设步入新阶段。第三阶段股票市场的调整与创新阶段(2002——),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我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股票市场制度,并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我国股票市场制度。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股市功能导向存在误差,股市和宏观经济之间缺乏联系。 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理念存在问题,投资者往往不会考虑长期价值投资,只采取短线投资行为。股市参与者对股市的未来预期和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不存在直接关系,而是主要看参与者在消息市中的信息捕捉能力,这使得股票市场的投资能力弱化,出现投机行为过度的现象。另外,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能力不强,融资手段也较为单一。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到股市十有八九是赔钱的,群众对股市明显缺乏信心。 二、“政策市”成为股市发展制约因素,企业“圈钱”行为未得到有效遏制。 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股市始终跟着政府的发展思路而不断变化,并不符合市场规律,与西方较为成熟的股市相比差异明显。另外,企业通过上市“圈钱”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类似“银广夏”等事件对股民信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种行为也伤害了众多的中小股民。 三、股市内部环境有待改善,制度建设急需加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股票市场的内部环境急需改善,相关制度也急需建立和完善,因为依靠法律制度保护股票市场的发展才是正路,行政干预过多只会影响股市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四、治理结构不健全,内控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差。 股本结构不合理,股权过于集中。股权流动性差。激励机制不合理,激励手段落后。股票市场的未来展望

两百张图告诉你股市规律

两百张图告诉你十个股市规律 1)日内规律:收盘前上涨概率较高 首先,我们统计了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上证综指每日分钟收盘价相对于前一日收盘价的涨跌幅,并计算了分钟的涨跌幅的均值和中值。 统计数据表明,指数日内呈现上涨趋势,低开高走:午前的市场基本呈现下跌现象,午后市场好转,尾盘拉升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尾盘(包括午前收盘和全天收盘)前几分钟,市场会有较为明显的上涨,其上涨的概率也急速提升。 其次,我们对比了指数每五分钟的涨跌幅。比较发现,午盘收盘前和全天收盘前,市场呈现较高概率的上涨,上涨概率高达60.3%和79.1%。 我们认为,这种尾盘上涨现象的产生,与市场交易机制有较大关系:例如尾盘市场资金情况、机构集中建仓、以及大宗交易的影响。但综合而言,对该现象的产生,目前尚没有完美的解释。 2)日历效应:周度,月度效应 我们对每周的交易时间进行了统计,发现周一上涨的概率和幅度最大,但这种现象也随着我国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变化。我们分段统计后发现,牛市期间,股市在

周一上涨的幅度较大,而熊市中这种现象并不明显。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周一更容易上涨现象”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则并不明显,这很可能是由于成熟市场投资者情绪化不明显造成的。但是,在当前情绪化仍然爆棚的A股,牛市的情绪显然更容易在假期被点燃。 同时,我们发现,周一出现极端涨跌幅的概率较高,这也与市场预期有关。例如投资者未预期到的周末市场数据和突发事件出现,或者预期落空带来的市场波动,在我国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中,这种市场情绪波动更大。 在进行月度数据统计后,我们发现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半月效应明显。 而这种现象,与SHIBOR短端利率上半月较低的统计规律遥相呼应。

中国股市20年

中国股市之7波熊市 第一次熊市 (1992.5.25-1992.11.17) 沪指:1429-386 跌幅:73% 深成指:2918-1529 跌幅:40% 行情特点:沪指在第一轮牛市冲上1429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1992年8月9日和8月10日深圳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但发生了当时震惊全国的8 10风波,刺激沪深两市大幅下挫。这次熊市仅仅半年时间,股指跌幅却高达73%。 第二次熊市 沪指:1558–325 跌幅:79% 深成指:3422–944 跌幅:69% 行情特点:1992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 股筹资额1992年为50亿,1993年为276亿元,1994年为99.78亿元,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进入真正的低迷期,第二次熊市来临。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但沪指在3月10日击破700点,4个月后跌到全年最低325点。 第三次熊市 (1994.9.13- (1995.5.16) 沪指:1052-547 跌幅:48% 深成指:2162-1018 跌幅:50% 行情特点:第三次熊市时,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沪指1个半月涨幅达200%。但政策刺激是短暂的,随后A股进入第三次熊市。而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 第四次熊市 (1995.5.22-1996.1.19) 沪指:926-512 跌幅:45% 深成指:1473-931 跌幅:31% 行情特点:短暂的第三次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来临。为抑制投机,1995

国内重大事件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内重大事件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就目前而已,国内外针对重大事件对股票市场都有各自的研究。选择了“异常波动点”和“事件研究法”这两种方法对2008年以及2009年的股票市场选择以金融板块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重大事件影响的时间延续性较短,金融股因其所属行业的特殊性,并不仅仅受本行业政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有很大程度上的受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综合影响。重大事件的影响往往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起作用,中长期来说金融板块股价波动更多的受到其他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 标签:重大事件;金融板块;股价;异常波动点 1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也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金融板块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也深受关注。而不时出台的有关金融的政策在影响着证券市场金融板块的走势。基于此出发点,我们进行金融政策对金融股票影响的实证分析和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证券市场起步较早,已发展成为与经济关联度高的成熟市场,受一些重大或者突发事件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涉及重大事件与股市波动相关性的研究也多为关于货币或财政等方面政策的影响。 美国学者Rigobon and Sack (2001)通过检验美国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发现股票價格指数对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负向反应。短期利率上升25个基本点,将导致标准普尔500指数下降1.9%。 Bermanke and Kuttner(2005)用联邦资金期货数据衡量政策预期程度的结果表明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有相对显著的影响。以CRSP加权平均指数为代表,利率降低25个基点(无预期)会导致股市价格上升1%。其中大型的市场对政策的反应持续时间较长;不同行业的股票价格对货币政策反应不一,比如高科技和通信板块的反应程度是总的市场指数的150%,而能源和公用设施板块几乎对货币政策没有反应。 Booth等(1997)运用EGARCH模型拟合股市波动,发现在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股票市场存在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平衡反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Yeh 等(2000)利用GARCH模型分析非对称效应时发现我国香港和台湾股票市场符合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 摘要:从1980年第一次股票发行算起,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 有近27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80年至1991年的初步发展时期,1992年至1997年的快速发展时期,1998年至今的调整和规范时期。在这二十余年中,我国股票市场可以说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总的来说,是不断发展壮大和不断完善的,股票市场的复兴和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股票市场的变化与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发挥着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作用。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股票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充分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政府才能有效地稳定和调控股票市场,好的服务于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 正文 一、中国股市的起源 中国股票交易开始于19世纪末期,也就是清朝末年,当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一些商业组织开始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出现了股票,但数量极为有限,未形成集中的股票市场。1888年一些外商在上海组织了“股票客工会”,专门从事外国股票的交易业务,这是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股票交易市场。等到了1902年清政府将其改组为“上海众业公司”,除继续从事外国的股票交易外,也经营外商在华设立各公司的股票。国的股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但发行量很小,也不规范。1986年美国证券代表团来北京,我国将一张标准的股票飞乐音响,赠送给美方。这张股票作为新中国第一只股票在美国纽约证交所展出。 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1、1980年至1991年的初步发展时期,我国主要发生以下一些事件:1984 年11 月14 日,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小飞乐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开发行的第一只股票。1986 年11 月,邓小平接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林,赠送一股飞乐音响的股票。1987-09-27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1990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同日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1991年7月11日,

我国股市中的日历效应问题研究

我国股市中的日历效应问题研究 摘要: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有悖于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异象,日历效应效应就是其中之一。日历效应是指证券市场出现的在某一特定时间进行交易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率的现象,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季节效应、月份效应和星期效应等。对日历效应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对我国股市中的日历效应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周末效应的研究,并与其他国家的日历效应作对比分析,以得出产生日历效应的真实原因。 关键词:股市日历效应周末效应 引言 在股票市场上,收益、风险等指标一般都具有随日历变化的特征,称之为日历效应。这种效应是有悖于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一种异象。日历效应从其效应的周期来划分可以分为季度效应——指标在不同季度具有不同的特征、月份效应——指标在不同月份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星期效应——指标在星期内各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等。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价格变动的日历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收益率和交易量都存在显著的日历效应。 一、日历效应研究进展

(一)国外关于日历效应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Fred·C·Kelly(1930)首次提出股票市场出现周一收益率偏低的现象。Wachtel (1942)在《股票价格确定的季节性变动》一文中提出纽约股票市场一月份会出现超常的收益率和交易量。Cross 和Frank(1973)利用了从1953年到1970年得标准普尔500指数深入研究了美国股票市场的收益率与日历的关系。他们发现在此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在周五上涨的概率为62%,但是在周一上涨的概率为39.5%。同时周五的平均收益率为0.12%,周一的平均收益率为-0.18%,周五平均收益率明显高于周一平均收益率,即纽约市场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Rozeffand Kinney(1976)对月份效应做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纽约股票市场在一月份有超常的收益率和交易量,并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投资者在上一年年末为了避税而抛售股票,然后在新年年初大量购入导致。持这种观点的还有Banz(1981),Keim(1983)和Reinganum(1983)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对月份效应的研究范围从股票市场拓展到债券和期货市场。Smirlock·M(1985)研究了1953年到1978年的数据,发现低等级公司的债券在一月份的收益率显著地大于他们的平均月收益率,即低等级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存在一月效应。Comell(1985),Dyland Maberly(1986)的研究发现美国的期货市场。政府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都存在于股票市场类似的星期效应。Flannery·M(1988)对债务资本的收益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债务资本星期一的收益率为负数,而且长期债务资本比短期债务资本具有更明显的星期效应。 除了美国的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外,许多学者发现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也存在日历效应。Gultekin(1983)对1959年到1979年17个主要工业国的股市指数进行了研究,通过非参数检验证明,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工业国的股票市场收益率也存在一月效应。 (二)我国关于日历效应的研究进展 我国对金融市场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90年代。俞乔(1994)和徐建刚(1995)发现,上海和深圳股市的股票收益率都存在周末效应。戴国强和陆蓉(1999)利用ARCH模型对上海和深圳股市1993年到1998年的每日股价指数进行了研究,发现深圳股市周一的报酬率显著为负,而周五报酬率最高,存在周末效应,上海股市则没有显著的周末效应。张仁良和胡斌(1997)研究了香港故事的小盘股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