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思考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普遍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绝对对立的,因而要实现现代化,就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呢?我认为要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传统文化中凡有利于走向现代化者,我们就要加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建设中国现代特色文化的较好方法。

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淘汰与演进的民族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而成的,其主干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内容丰富且庞杂,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有各民族文化的融和,也有外国文化的渗入。就历史阶段而论,古代、近代、现代都有文化内容掺杂在传统文化之中。这就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构建一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的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更多的则是指思想意识、观念形态的冲突,是传统心理、现代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冲突,故人们又把它称为“深层型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本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即使像美国这样被誉为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仍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保留了许多美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任何现代化的东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传统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或者是把传统的某些特征纳人新的体系之中。因此,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上的,它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构筑一种全新的完全非中国化的现代化。所以,它仍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它的土壤根基,并在这一土壤上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二、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超越国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

(一)继承传统,超越传统。一个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就是继承、发展和丰富传统的过程。传统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是现实的构成因素和前提。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固然根源于现实的实践,但同时又与历史传统有着不可拆解的关系,如果离开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革新、求变化,那么这种革新和变化将是缺乏根据和理性的,其结果必然走向荒谬。一种文化只有和时代相适应,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同时又带有自身传统的特色,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没有历史的支撑,就没有现实的文明,就没有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很显然,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小农经济、宗法血缘、专制政治土壤中孕育、成熟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结构上与现代化所要求的民主、科学、法制大相径庭。在传统的土壤里,不可能自动生长出民主和科学的花朵,更不可能产生出市场经济。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如果不在认识上廓清封建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

质的分野,那么,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换就根本无从谈起。但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中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继承与发展的源泉,成为新的文化系统和新的价值体系创建、生长的重要资源。任何一种文化系统内部,都包含着相互作用的各种文化要素,这些要素之间,往往既存在分离性,又有相容性,其中有些要素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保留于后世文化系统之中。这种特性,既是不同时代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根据,也是它们可以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根据。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绝不是消灭传统,而只能是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社会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文化的进步固然需要开放的态度、开放的环境,需要积极地汲取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但是,一种文化如果缺乏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没有积极前进的内在要求,那么文化的进步也是不可能的。而这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和积极前进的要求,只能孕育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传统不能抛弃,而必须继承,传统是前提,是起点,也是资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必须以传统为先声、以历史为支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是不可超越的,它必然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然而,以传统为起点,人的视野势必要受到传统的局限,文化的创新之所以困难,原因就在于此。若要使文化的发展真正有所突破,非打破传统、超越传统不可。传统之所以是历史的,就在于它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起点,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被超越,要进一步发展和延伸。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即: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与价值观的转型,必须从传统出发,又必须超越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体系的内部,其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指向,是为旧的社会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服务的,因而,在当代意义上,它自然地会对现实产生种种限制。要想打破这种局限,只能通过超越传统来实现。这就是说,文化的转型一方面要以传统为资源和根据,要寻求传统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能停留在传统价值观上,而是要突破、超越传统。

(二)坚持民族特色的独立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了“洋为中用”的方针。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并加以消化,使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三)包容并蓄,实现文化创新与整合文化的再生与转换,需要一种开放的心灵、开放的环境,需要思想的大解放。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历史事实表明,只有文化的撞击才能带来文化的觉醒和文化的真正繁荣,一个自我封闭的文化系统是很难发展的。在文化多元化趋势成为潮流,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今时代,文化的封闭更容易限制和窒息传统文化的生命,限制其发展。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成功地吸收和融合过外来文化,还曾有效地整合过许多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而清代

以后,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导致了中国经济和科技与世界的阻隔,也使文化的发展蒙受了沉重灾难,给后世留下惨痛的教训。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就必须使它形成一种开放的态势,对自己开放、对外开放,迎接各种外来文化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对比、互补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转换,求得丰富和发展。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要使文化具有时代性,就要把它放到整个世界文化的大背景当中去,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不断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既有民族特点,又具时代精神。

在当代社会实践基础上对传统进行新的整合,创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对传统的超越,一方面是一个自然过程———随着经济形态的发展和社会政治运行体制的变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必然发生相应变化,经历一个逐步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但同时,文化的创新与超越又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它离不开主体的主动把握、选择和取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对于一种新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主体在文化创新与实践中,既要顺应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地、自觉地选择新的文化生长点,确保文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和延伸。我们要把当代人类文化精神作为现代化设计的基本参照系,在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和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上,对西方近代科学理性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借鉴与吸收,并对两种文化形态的缺陷与不足进行自觉的反思与批判。只有在这种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新文化,才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同时又高于本民族原有文化传统,才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系统中积极因素的主动选择。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新文化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新鲜的血液,是能够引导人们进行积极创造活动的能动的东西。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取和借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史家唐德刚氏有言,今日中国正经历着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第一次大转型是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的改革,实现了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转型;第二次则始于清末鸦片战争时期,这次是受西方文明挑战激发的,并预言可望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应当说,这个史实大致不差。从文化层面而言,第二次转型可以说始于晚清知识分子做的“百日禁烟”的“维新旧梦”,“夷学”登堂入室而成“西学”,“中体西用”渐成文化转型一大纲领。“五四”时期,一边科学和民主凸现,一边高喊“打倒孔家店”口号。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尤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转型进入快车道,驶向最后胜利。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的文化层面上,“所谓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动向初露端倪。

百多年的文化转型实为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现代文化,即同西方文化的“现代性”相遭遇,发生冲撞,继而力图融合之的过程。

在文化转型的问题上,“全盘西化”行不通,“全盘传统化”不可行,这已成共识。而如“中体西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类宏大纲领不妨大胆提出。不过,文化转型是一长期的复杂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大原则尽可以从长计议。吃紧的倒是做些不弃细流,不辞杯土的劳作,或许可以计日程功,亦为可知。本书正是取此进路。具体说来,本书致力于从文化视角,从哲学、社会和文化的观点审查科学与技术,把它们的本质还原到一个个特定的原则和观念

里。于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即对现代性融合转换成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找出可用以接应这些原则和观念的思想资源。

社会转型的目标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与技术。只有从文化层面去接纳,科学与技术才能真正扎下根来。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本来缺乏对科学与技术的关怀。因此,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作为培育科学与技术的生长点的思想资源的工作,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伦理文化的认识。同时,对这些思想资源的发掘,既拨开所谓“西学中源”的迷雾,又弄清楚这些原本是伦理性质的文化遗珠所深藏着的科学与技术智慧。如此说来,在某种意义上本书的半部不妨充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与技术哲学思想”。这里,“哲学”取其最广意义,包含社会和文化的向度。

旧邦新命: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时间:2013-10-31 作者:葛剑雄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旧邦新命”,前面两个字应该是用不到多解释了。我们中国,是个旧邦。当然,所谓旧,就是说她历史悠久。上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历史比我们长得多,如埃及、巴比伦。但是,我们从夏、商、周开始到现在,历史基本上是延续的。现在阿拉伯文化,从人到文化,到观念,完全都改变掉了,而且今天埃及也不能说把古埃及历史传下来。中国可以说是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从古到今一以贯之,基本延续的国家。

对华夏民族来讲,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曾经遇到过许多异族入侵,比如匈奴人进来了,鲜卑人进来了,契丹人、女真人,然后蒙古人,最后是满洲人。但进来以后的结果,我们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最终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蒙古进来时,他把北方的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汉人建立的南宋,还有在今天云南建立的大理,以及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应该讲全部征服了。蒙古完全是军事上的征服者,但最后,蒙古族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间,已经逐渐逐渐地被传统文化所改变。比如说它刚刚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曾发过很残酷的命令:围城三天不投降的,城破后统统杀光。当时有人向蒙古的统治者建议:“汉人无补于国,请悉空其地以为牧地”。但是等到忽必烈决定进攻宋朝的时候,他发布的诏书里面已经变了,提出“保护农桑”,他看到了农业的重要。所以元朝时间尽管比较短,但蒙古的统治者已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讲到元朝就说破坏,可是我们今天的省哪里来的?正是从元朝开始。元朝建行省,到明朝、清朝,到现在。它非但继承了中国传统制度,而且有所发展。

再说满族,前一阵子,阎崇年在讲满族历史,人家打他,当时记者问我的看法怎么样,我就说如果这话真是他讲的,那是不妥当的。后来我在台湾正好碰到阎崇年,他说我没讲错,网上都是瞎说。那我跟他讲,你应该辟谣。这里牵涉到什么问题呢?满人应该讲他进关之初,的确是相当残酷的。比如强制改变汉人传统的服饰,比如留辫子,这在当时,汉族普遍认为那是奇耻大辱。汉人的回答是宁可不留头,也要留发,发生了激烈的反抗。在清朝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人死了寿衣不是用满族的服饰,不是长袍马褂,而是原来的明朝服饰。挂着祖宗的像,不是穿着满族服装,服饰还是照原来的。有一个历史大家可能不知道,朝鲜是坚持原来的中国传过去的所谓汉家衣冠,坚决不肯换衣服,激烈地反抗。所以朝鲜,

你们可以看韩国,他保留了传统服装,就是明朝传过去的,他从来没有剃过头发。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像孔子讲的“礼失求诸野”,这里没有了,你到周边去找,朝鲜半岛是一个典型。所以我们现在不要只看到少数的韩国人盛气凌人地自吹,他们本质上对自己文化是不自信的,真正信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辛亥革命以后,一批汉族的遗老遗少还有句话,叫“自古得天下,未有如本朝之仁者”,就是说自古得天下没有像我们清朝这样讲仁义的。关键就是清朝的统治者在汉族激烈的反抗中间,他们终于认识到,仅仅用军事征服是不行的,还需要文化。等到三藩之乱平息,天下平定以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清朝安定下来就开始修明史,修明朝的历史。在修明朝的历史中间,充分肯定明朝原来是有天命的,是正统。凡是投降清朝的,像洪承畴这些人,统统专门立个《贰臣传》。相反地,对抵抗清朝的,像史可法这些人,全部列为忠臣,老百姓抵抗死了的统统记名,大规模地表彰。而且清朝所做的文化上的大规模工程,是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做过的。清朝把能够整理的古籍几乎全整理了。所以到了清朝末年,满族原来的特点已经不大有了,那些八旗的军官,骑马要人抬上去,拉弓拉不动要旁边人帮忙;反过来呢,他们出了很好的画家,书法家。你发现满人唱京剧,我们京剧有今天的地位,主要要感谢慈禧太后这些王公贵族,是他们大力提倡,否则今天京剧成为不了国剧。要说国剧的话,首先因为他们的提倡把地位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中国文化并不因为朝代的更替,并不因为统治者民族成分的改变而随着改变,而是基本继承的。到了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的起义者,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照理应该支持他的汉族,并没有支持他。因为没人把他看成是一个民族之间的纷争。而且最后镇压太平天国的不是满族的绿营,八旗兵,也不是蒙古的骑兵,而是汉族的一批知识分子,带领农民组成的乡土武装,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为什么太平天国会被镇压,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的力量。如果洪秀全是打着民族斗争的旗号,那么至少他可以得到大多数汉族人的支持。孙中山刚开始搞革命,曾经提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打民族的牌,后来才打出民主共和,包括满族也在里面。洪秀全搞的是拜上帝会,把一个西方的宗教引过来,偏偏从一开始就摧毁中国文化。而且洪秀全刚刚从永安城里突围出来,就开始杀读书人,逼着读书人要么当兵,要么跟他做苦力,要么砍头,就是不许读书。最厉害的是把孔子的牌位扔在粪坑里面,到一个地方就把文庙都烧掉,正因为这样才激起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他的强烈愤慨。曾国藩起兵之时,写了一个《讨粤匪檄》,因为洪秀全是广西人,叫“粤匪”。一般老百姓叫“长毛”。这篇檄文里面有几句话讲到孔子、孟子在九泉之下痛哭,如果我们再不起来反抗,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孔子、孟子?

今天的讲座名字之所以叫新命,是因为文化本身是发展的。不仅今天我们讲的文化在发展,其实《诗经》里面讲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表达这个意思了。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今天讲的孔子的思想已经不是当初孔子原始的思想。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间,无论是他涉及到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其实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凡是一个有相当长历史的民族,一个群体,一个地区,都有一个传统文化。比如美国,美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枪支最多的,因为美国有这个传统。美国在开国的过程中间,它要夺取这些土地,面对着印第安人的反抗,所以美国的开拓过程形成一个带枪的传统,并且已经把它写进了法律。他们认为这是人权,你不能剥夺的一个权利,这是保卫自己。英国也有传统,打猎被看做贵族身份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一定的规格,穿一定的服装,骑马什么都有很多讲究,这是显示本人高雅文化的一种传统。环保主义者不认同,但是人家就有这

套传统。这种传统形成的方式,我认为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面形成的生产生活的方式。我们古代的先民,他们当时所处的生存环境。比今天艰苦,对资源的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一般的话只能用一次资源,还不能用二次资源,所以人们跳不出地理环境的影响。我们上海,现在说有六千年的文明,就是上海的福泉山发现的文化层。同时在我们附近,有浙江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有的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以前,这些文化,大都是早期发达,然后衰落,最后突然结束。照理呢,我们挖到了六千年前的文化,五千年、四千年,应该有完整的剖面,现在呢,六千年有了,到四千年以后就没有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做出很科学的解释。有的人说是发生战争,比较流行的讲法呢,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海水倒灌,人们就跑到黄河流域去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哪里?在黄河流域。但是几十年以前,就有水利专家提出了疑问,黄河流域是不可能有持续多年的洪水的。长江流域也一样。这个治水只有在海边。只有在海水倒灌的时候他才长期留在这里。然后慢慢退走。所以呢,现在有些学者大胆地推测,大禹治水本来应该是沿海的事。随着大禹的后人迁到黄河流域,才把这个故事带过去了。中国的文化,早期的文明是满天星斗,但是到了四千年、三千年这一阶段,大多数都聚集到黄河流域去了。因为从地理环境讲,当时的黄河流域,黄河中游、下游,是最容易开发的。我们的先民就在开发的过程中成为华夏诸族,慢慢形成汉族。汉族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最依靠节气,中国根据太阳,制定了二十四个节气。中国因为农业关系,天文学非常发达。我们有着不少世界纪录,比如说中国是最早记录太阳黑子的,又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测量那个日食、月食也是很早的。这都是因为最早的史官和巫师其实是合在一起的。天文官,也是史官,他要记录天象,那么如果出现日食就表示皇帝或者国君被黑暗的势力遮住了,皇帝就是受了蒙蔽。这种天人感应,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到底真的假的,我们不可断言。据说汉光武帝刘秀一次碰到了没有当皇帝之前的老朋友严子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一起睡觉,谈到后来睡着了,严子陵就把腿搁到刘秀的肚子上了。据说第二天早上,天文官就报告昨天晚上星象有变,客星侵入紫薇座,紫薇座是皇帝的地方。总之,农业民族要维持这样的统治,需要采取种种措施,其中一点就是借助于自然的力量,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儒家的传统核心。

我认为儒家核心是一种理性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的维持不是依靠暴力,而是依靠一种人伦道德。家庭之中,敬老开始。诸如《大学》里面讲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农业生产,单独个人的生产有困难,就要集体进行生产。等到后来情况变了,生产力到一定的程度,单独的家庭对统治者更加有利。因为统治者征收赋税,是根据家庭为单位的。而且,你一个孩子成年了以后,强制他分家,实际是迫使他提高生存的能力,所以小家庭就逐步逐步成为时尚。这些东西都揭示了农业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很多伦理是建立在一个孝的基础上,孝是有特殊内容的。孝不仅仅是包括对父母、对长辈的尊敬,而且基本维持着这样一个家庭内部的等级制度。一直到清朝,有一个法律,就是忤逆罪。如果子孙打父母,打祖父祖母,这就叫做大逆不道,非但要判死刑,甚至可以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匈奴人则不一样,匈奴靠打仗,年纪大的打不动了,就不再受到尊重。而且,一家人住在一个帐篷里面,男女不分。父亲死了,妈妈作为继母嫁给儿子。所以王昭君其实到了匈奴很悲惨,因为她要按照匈奴的习俗。开始嫁给一个单于,单于死了,她再嫁给单于的儿子,当然不是她生的儿子。如果等这个单于死了,她还活着,她还是要再嫁。在匈奴这个地方,为了保持人口的绵延,就必须充分利用女性的生育能力。但是汉族因为人口众多,这些都是不

允许的。但是也有例外,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人口大减,皇帝却把寡妇都组织起来送到前线,去嫁给将士,稳定军心。还有,唐太宗在贞观年间曾经发表一个文告,规定全国所有的寡妇都要限期再嫁。中国开始正式大规模地讲究守节是在宋朝。欧阳修《五代史》上记载有个寡妇因为别人拉了一下她的手臂就把自己的手给砍掉了。到了明朝、清朝,这种贞操观念更厉害,这些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在汉朝时候只有六千万,到北宋已经突破一亿。到明朝的话,人口已经有了两亿,到清朝鸦片战争的时候是四亿,这就是原因。很多的文化,因为我们以前往往总是站在汉族的立场,站在华夏的立场,都认为什么东西都是最精美,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缺点。

一个文化,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有他优秀的地方,也会在另一方面不发达。例如,汉族人表演歌舞,形体语言上的表达肯定是不如少数民族,但是在文学文字上有优势。有一幅图,敦煌里有,在其他地方也有,是描绘佛祖涅盘了,他的门徒在周围分别在表达自己的悲哀。有的人在割耳朵,有的人在刮脸,有的人在痛哭,旁边有个脸比较白的像汉人样子的人,拿了一个东西,估计是在念悼词。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是永远没有办法被后人或者被我们所取代的。这是他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他要不断地发展,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汉族传统上的贞洁观念,其实就是适应人口众多的情况而产生的。汉族也有许多东西是外来的,比如凳子,孔子讲课时弟子都是席地而坐的,凳子是胡人发明的。韩国人、日本人固守着我们华夏的传统,到现在一部分人还习惯于席地而坐。再有就是以前男人下面穿的是裙子,不穿长裤的,所以到了战国时候赵武灵王的一个著名的改革叫胡服骑射,学习骑马,学习穿胡人的衣服,有利于行动和打仗。到了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中国以前几千年来从来没碰到过的。工业化的生产下面,农业社会的许多观念都变化了。我们知道,实际上从明朝开始,传教士进来以后,中国传统观念就开始受到冲击。在变的过程中间,我们国家大多数知识分子开始是不承认外来文明,认为外国人的地方是蛮夷之地。有个湖南人叫郭嵩焘,当时派他去做驻英国大使,湖南觉得这样的人竟然到蛮夷的地方去,要开除他的省籍。后来去的人多了,特别是清朝派人考察回来,才逐渐改变了对外国的看法。发展到今天没有哪个人说不能学外国的文化,但是现在关键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个传统文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他说文化有不变的,有变的。文化的根源是人性,人性是不变的。所以儒家传统文化,基本的道德人伦我认为是不变的,但是他表达方式形式要变。这个变就是要适应现在,这个就是现代化的过程。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适应工业化或者后工业化的社会,因为时间很短,而我们社会真正进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认为在中国的民间,作用最大的一种观念就是“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一直没有发展宗教,维持社会的就是依靠这种观念。但是今天,我们把这些观念叫做迷信,统统都破除了,那么我们拿什么来代替呢?

今天我们讲传统的时候,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传统要不要创新?中国未来会不会产生宗教?我们未来如果仅仅靠传统的孔孟的言论,能不能使大家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信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有这样的信念,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加深,这个社会的变革,必定会逐步产生与这个变革相适应的,与我们这个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在这个前提下面,让我们充分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来使我们这个民族内部更加和谐,对外更加亲和,在人类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我想讲的“ 旧邦新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反思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中国传统文化习题

1【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正确 B.错误 正确 2【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 A.正确 B.错误 正确 3【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A.正确 B.错误 4【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A.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畴。 B.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畴。 C.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畴。 D.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畴。 一、 1【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以人为尊 B.以民为贵 C.以仁为本 正确 2【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E.朋友有信 3【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二、 1【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仁 B.义 C.礼 D.知 2【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为仁 C.仁者其言也讱 D.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A.博学 B.审问 C.明辨 D.自我修养 ? 4【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中寻找 A.共性 B.个性 正确 5【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辩证逻辑 D.天人合一 正确 6【单选题】(1分) 天的涵义包括:() A.神性义 B.道德义 C.自然义 D.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正确 7【单选题】(1分)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机电工程学院丁勇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 "、"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它的基本特征、精神实质、优良传统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道德至上的人本主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创造性的发展。必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文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即侧重人与社会(讲天人合一,治国齐家平天下)、人与人(讲和为贵,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内圣外敛,以德治国)问题,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荀子有一段话讲得很清楚:"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君道》)。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中国历史上"重民"的思想精华,在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使其经过转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借鉴。而它存在着的消极因素的克服与改善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 (二)儒、道、法、佛互补。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主体构架。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体,并形成互补之势。从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大体来说,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科技、宗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它会带你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美。 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 的得失了。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 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

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精)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默认分类2007-01-03 18:16:01 阅读97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促进: 一、传统文化是塑造当今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虽然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是向内的,注重心性修养,但这种观念是解释社会与人的关系的一个归依。可以在具体的观念上,吸收西方的向外的思想,加强精神的释放性,但就文化体系的构成而言,传统文化仍应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如何使传统文化现代化, 这是我们应该加强的一个基础。 二、传统文化以内治外,通过人的心性来规范外部社会,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与此相应,它的特殊功用体现在,传统文化具有一整套特殊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这些非常全面,思想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它们与现代的科学文化观念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三、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现实的功用,是对当代生活礼仪、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和调节。西方的东西在中国根本不适用,中国重视现世/现世的人情,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和打造新型的社会规范、礼仪, 是很现成也能够产生好的成效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 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 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阻碍: 旧的社会制度可以被消灭,但旧时代的许多东西会以文化形式沿袭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大主流落后习惯,目前仍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专制习惯,二是经济上的轻利习惯,三是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四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五是做人上的谦忍习惯。中国目前仍然受着这五大传统习惯的拖累,这五大传统文化习惯与中国的现代化及所要建设的现代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中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国家,就必须搬掉这五块绊脚石! 专制习惯有多种表现,现代中国深受这一习惯的损害和耽搁!最严重的就是那场文化大革命... 专制传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一大障碍,第二大障碍是轻利的文化传统,孔子那句经典教导已经成为了国人内心的价值观,“君子取义,小人取利”这使国人总不耻和羞于谈利,一谈利就联想到惟利是图的卑鄙小人,所以时刻不忘君子地说,“先小人,后君子”由于轻利我们过去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朴素的煎熬,由于轻利,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利益激励机制一直不到位,这严重地阻碍了国企的发展...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三大障碍是从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目前中国的官本位问题很严 重...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四大障碍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这也是中国的一大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任人唯亲,造成了我国的人力资源不能按才能优化配置,结果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五项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是国民做人上的谦忍习惯,谦忍是国人的性格习惯,是传统文化塑造的。由于谦忍,当大使馆被炸,飞机遭撞时,我们以谦谦君子的风度忍让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谦忍的结果不是吃亏,就是被竞争所淘汰。中华民族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 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 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 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 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9、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 粥 D饺子 11、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 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1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5.“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17、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 A.285 B.286 C.287 D.288 1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19、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 羊 D楚汉相争 20、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 洛阳 21、“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 书 D行书 2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 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24.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25.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 山 D峨眉山 26.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题: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 成一条长长的历史河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 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 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 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 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 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不说,中国几千... 中华民族有着 自己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传播,流淌成一条长长的历史 河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产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我们习惯于按时代或者朝代来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都烙印 着不同时代的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亦 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国古代文学沉淀至今,所产生的价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华 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积淀,同时也是在发扬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精神,以 及浩大的智慧。同时文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感悟记载,是人类社会发生蜕变的基础, 是人类思想得以进步的基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中心,开创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不得 不说,中国几千年历史以来,儒、释、道三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变衍起到了不可估量 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据正统地位,一方面从思维角度束缚 了国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为举措上规范了国人的动向。这不仅是价值的体现, 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我国独特的文学历史与文化传统,便不得不将其与西方的文学、文化进行比较, 必须承认的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西式化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个现象,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在许多地方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或者说中华文化注重的是底蕴,在实现性上没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 性战争的爆发与民族压迫之下,中华文化的转型是一个不可阻遏的趋势,但中国传统 的文化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从如今西方科学文化达到饱和后开始研究中华 文化便可看出。我以为中华文化去伪从简,便是一个“境”与“韵”,如同道德经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中华文化所教授给人们的便是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意韵,是一种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浅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魏潇 (山东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2014秋汉语言文学专科·曹县电大分校) 【摘要】:活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人们,郝会同时面对两个跺题,一是如何对待历史文化,一是如何审视现实文化,而后才能面向未来,从莱种意义上来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课题。在人类历支发展的某一阶段,总是受到来自自身过去的与来自外界周边的两种文化的影响。而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作为一个民族的象往,不鲩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灭迹。在进入电脑时代中,它应不断补充。、改革、创新,在新时代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和态度;批判扬弃;继承学习;包容发展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数百万年,最开始是为了生息和繁衍,而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辛勤耕耘编织各自的理想,终于,人们一步步地从以木为巢、以地为穴的困境里走出,住进了高耸的楼房;一点点地从用结绳来记叙事请,发展到了发明了一秒钟能够计算数10 亿次的电脑。在文明方面,人们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方式,踏进了现代文明的殿堂。这些人类的变化,让我们不由得思考:我们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创造之路?这些创造能够说明什么?这些问题吸引着几千年来的思想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他们经过数世纪的探究和钻研,慢慢地开发了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学。 “文化”这个词语经常被刊载于报刊杂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新石器文化、埃及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等等。随着文化这门学科日复一日的发展,“文化”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义不断的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因此当代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关注着文化的发展介绍和钻研探究,使文化能够服务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那么,让人们衷情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单词源自于拉丁语。它的本意为耕耘、劳作,由此可见,从其最初的意思上来看,就包括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开拓的意图。而在《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件的符号

中华传统文化思考题

《传统文化概论》思考题 1、简述自然、人和文化三者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否由地理因素决定? 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大河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 5、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结构之间有什么关系? 6、论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7、中国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有什么区别? 8、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理论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实际意义。 9、传统自然观是什么?对现实有何指导意义? 10、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和”包含哪些内容? 11、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主要特征? 12、中印欧解决矛盾的方式各有什么不同? 13、试述“合理外推”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14、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5、中国是否从来就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清代的闭关锁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 16、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17、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8、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19、经济发达与文化繁荣有何内在联系? 20、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迟滞不前? 21、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那些特征? 22、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那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2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那些特点? 2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什么样的地位? 25、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26、试比较唐代文化和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27、明清文化与以往比较出现了哪些新的因素? 28、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有何意义? 29、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 30、试析“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31、通过比较谈谈中西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并说明其现代意义。 32、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33、“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在21世纪它是否还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3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讲“诚信”? 35、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36、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 37、儒家文化能不能担负起现代化的责任? 38、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何种地位? 39、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己关系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