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犹太人今昔

苏联犹太人今昔

苏联犹太人今昔
苏联犹太人今昔

苏联犹太人今昔

高惠群

2012-1-7 10:49:07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2年第4期

一、拥护苏维埃政权

苏联犹太人按居住地区大致分为东、西、中三大部分。西部犹太人集中在原波罗的海诸共和国。中部犹太人分布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及俄罗斯各地。东部犹太人是指以格鲁吉亚语为母语的格鲁吉亚犹太人、以伊朗语为母语的高加索山区犹太人和以塔吉克语为母语的中亚犹太人。据原苏联官方1989年统计,全苏共有犹太人145.9万人,其中东部犹太人8.1万多人,中、西部犹太人合计137.8万人。[1]

传说公元十世纪时犹太人已进入俄国(约与东正教传俄同时)。但大批的入俄是在十八世纪后半期,人数最多时达550万。沙俄时代犹太人苦难深重。1881年因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全俄境内掀起第一次反犹浪潮,犹太人的居住权、受教育权和从业机会被严加限制,大批犹太人惨死在屠刀之下。19世纪90年代,第二次反犹浪潮又起。沙皇指派恐怖组织“黑色百人团”残酷迫害犹太人。“基希涅夫大屠杀”和“别利斯案件”震撼了世界。犹太人进行了英勇反抗夕斗争中又有许多人被绞死和流放西伯利亚。两次反犹浪潮迫使大批俄国犹太人逃亡异邦。他们主要是迁往美国、巴勒斯坦及非、欧一些国家。约从19世纪后半期起,俄国犹太人就和东欧犹太人一起,积极投身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如波兰起义),少数犹太人后来完全转向了社会主义革命。但总的来说,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主义在俄国犹太人中影响不很大。犹太人更多是倾向“崩得”(犹太社会民主主义联盟)、孟什维克和犹太复国主义。1919年革命高潮年中情况有了改变。这一年内入党的犹太人骤增到1175名。俄共中央21名委员中就有6名是犹太人(1917年8月)。[2]革命刚一胜利,苏维埃政府就颁布了《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

其中规定:俄罗斯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享有自由自决乃至分立和组织独立国家的权利。到了1921年,加入俄共及在苏维埃政权各级机关任职的犹太人己相当众多。犹太人投身十月革命和拥护苏维埃政权,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一批“崩得”成员和犹太复国主义者受到德国、匈牙利等国爆发革命的影响,对孟什维克要等待资本主义崩溃以后再进行俄国革命的滥调失去信心,而当时盛行的“世界革命来临”论又对他们产生了吸引力。几个犹太社会党都发生分裂,其中一些左冀人士加入俄共(布),后来成为“犹太组”的骨干力量(俄共于1919年建立了八个民族组)。

(二)犹太人在革命和内战期间饱受哥萨克兵、白匪军及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的蹂瞒,造成10多万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仅内战期间就发生反犹暴行2000多起。犹太人需要向红军和苏维埃国家寻求保护。他们大批参加红军,就连那些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犹太教徒和复国主义者也纷纷报名入伍。当时任陆海军人民委员的托洛茨基深知此道,曾提出“拒绝动机不纯的犹太人加入红军”。

(三)革命胜利给犹太人带来了平等的政治权利,为犹太人文化的繁荣及他们受教育和选择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机会。沙皇时代俄国人口中80%是文盲,加之十月革命时许多知识分子流往国外,这种局面使教育水平稍高的犹太人有机会从事他们在革命前无权涉足的那些职业和职务。他们现在可以担任国家公务人员、军事指挥员、企业经理、司法人员,甚至不受任何限制地跨入历来排斥犹太师生的医科大学的殿堂。

随着革命政权的巩固,犹太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苏维埃国家的积极支持者。但是,犹太人中也有少数上层宗教人士不欢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甚至追随东正教反动牧首及世俗反革命势力煽起宗教狂热,拒不执行政府《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的法令。这些分子受到了

当局的严厉制裁。然而也必须指出,20—30年代苏维埃政府在处理民族宗教间题上有过简单化和扩大化的错误,特别是,由于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激化的理论,造成了许多犹太教徒被无辜逮捕和镇压,600多座犹太教堂被关闭。

二、文化移入和人口移入

列宁关于民族“接近”和“融合”的思想,由于联共(布)内部极左思潮的影响,在他逝世后被扭曲为带有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政策。结果在对待犹太民族语言文化的间题上出现了一种越姐代厄的急性病。20年代中期,首先由“犹太组”发起一场“犹太街头革命”。对象是犹太教、犹太复国主义和希伯来语。目的是要“彻底改变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一些赶时髦的犹太新党员把希伯来语叫作“阶级敌人的语言”,因为只有犹太复国主义者、教权派分子和大资产阶级才使用它,而依地语则是“劳动大众的语言”,应当把它确定为犹太人的官方民族语言。在党和政府的直接支持下,与反宗教运动同时,一项大规模的“依地语化”计划开始在全国付诸实行。为了“建立苏维埃犹太人的新文化”和“用本民族语言传播布尔什维主义”,到1931年全苏已有110。所中学(学生13万)用依地语教学,40家报纸用依地文出版,建立了依地语的剧院和科研机关,并规定在各级法院和70个党组织中使用依地语。“依地语化”计划最后失败了,因为它不符合任何一个犹太人集团的利益和需要。对于众多犹太教徒来说,这种新文化的内容是宣传无神论和排斥传统的宗教教育语言希伯来语,是他们决不愿意接受的。对于不信宗教和犹太复国主义的犹太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依地语文化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他们更向往俄罗斯、乌克兰的非犹太文化。正是俄语,而不是依地语,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育、职业水平和社会地位。他们不断从穷乡僻壤迁居都市,改变着自己的语言、衣著、饮食、婚姻伴侣和生活方式,而长期来只属于俄国偏乡小镇文化的依地语,是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和需要的。新文化运动的失

败主要并不在于语言形式,而在于:一方面,这种新文化的内容势必和犹太宗教文化发生撞击而不能认同,另一方面,新文化又阻碍了犹太世俗文化与非犹太文化的自然融合。强制性的文化移入,旨在“替”犹太人树立新的民族意识,结果适得其反,却给犹太人的民族自决和自我意识带来了伤害。

20年代起,苏联政府对犹太人推行的另一项重要计姗是犹太垦殖计划——把犹太人集中定居在一片土地上。先是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后来又在比罗比詹(沙俄时代即划为犹太人聚居区,即所谓,“帕累”),为犹太人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政府的意图,一则借此吸引犹太游民和商贩前来定居,再则,要通过农业聚居区的形式来保存犹太民族语言和民族自我意识。加里宁当时说:犹太人而临的伟大使命是保存自己的民族,为此,犹太居民应当改造成经济上稳定的、至少有几十万人口的密集的农民集团。这样,22.8万名犹太人就在1928年变成了农民。19世纪初,沙皇政府也曾在乌克兰南部即今扎波罗热州、赫尔松州和克里来亚州建立犹太垦殖区。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保留了那里原有的犹太人村庄,并试图在那里及北高加索建立新的犹太村。这项工作至1930年奉斯大林之命停顿下来。不久,全国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不同民族的农庄全都被“族际主义化”即实行了一体化。卫国战争中,纳粹军队对上述移民区的犹太人进行了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以后关于垦殖计划一事就不再有人提起了。今天苏联仅存的一个犹太自治州,其前身就是革命前的比罗比詹犹太聚居区。1928年重新建区后,至1934年改为州治,现在的面积是3.6万平方公里,属俄罗斯联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管辖,州府比罗比詹市。自治州有依地语报纸和广播电台,一座犹太人剧院。全州人口19万,其中犹太人只有1.5万人,余为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从人口比例就可以看出,60多年前构想的移民屯田计划,意在帮助一个民族保存、发扬其民族性特征,然而在历史的实践中却没有对这个民族显示出多少吸引力。

三、同化与认同

犹太氏族的历史命运赋予它较之其他民族更多的特殊性。不同国家、地区的犹太人情况也各不相同。例如,俄国和东欧国家的犹太人,在民族自决方式上就与西欧犹太人很不一样。西欧(中欧)国家的犹太人大都以宗教为自别特征:信奉犹太教者即系犹太人,反之亦然。他们的国籍、族籍、宗教常常混淆不清。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具有不同的民族自我意识—法兰西的、英吉利的、意大利的等等。在民族自决问题上以同化派观点较占上风。由于欧洲近代文明的冲击,19世纪上半期就有大批西欧犹太人脱离本教阪依基督。正如诗人海涅所说:受洗乃欧洲文明之入场券。犹太教的改革派也认为,可以把犹太教的精华与欧洲文明结合起来。现代犹太教甚至宣称把柏林作为“新耶路撤冷”。

在东欧和俄国,“犹太人”这一概念首先被认定为种族范畴,虽然他们在多数情况下按宗教划分。西欧犹太人之倾向于同化,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的文化较之身边的欧洲文化有许多缺陷。而在东欧和俄国犹太人的周围,除了少数追随西方文化的贵族之外,就是千千万万食不果腹、愚昧无知的农民。犹太居民因为经商和重视教育,生活和文化水准较之贫苦农民毕竟略胜一筹。这在很大程度上坚定了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意识。所以,在革命前漫长的历史时代,西欧同化派和改革派观点在俄国和东欧犹太人中始终站不住脚。

十月革命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俄罗斯等各民族的物质、精神文化日趋繁荣。随着族际交往的频繁,犹太人与各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了。他们的文化更加摆脱对犹太教的依附而逐渐失去传统特色。据调查,30年代苏联犹太人口的杂婚率已达1/3。从语言来看,今天苏联(联盟解体前)西、中部犹太人以本族语为母语的人口只剩下11.1%。由于苏联政府从30年代末开始实行强硬的语言同化政策,在各民族中大力推广俄语,现在苏联东部犹太人掌握俄语

的人口比例已达到:山区犹太人——54.8%,格鲁吉亚犹太人——46.4%,中亚犹太人—50.6%。但是,同化政策并不一定能导致民族认同意识的衰退,有时反而会刺激这种意识的增强。总的看来,苏联欧洲部分的犹太人与其他民族融合较快,而经济较不发达的亚洲部分的犹太人,则对本民族传统有更多的认同。他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俄语和俄罗斯文化的抵制,至今他们大多数人口仍坚持以各自的民族语言为母语,格鲁吉亚犹太人这一母语比例高达90.9%。[3]非俄罗斯族人掌握俄语的比例继续呈下降趋势。据前国防部长亚佐夫宜布,1988年应征入伍的青年不懂俄语者超过12.5万人,这个数字是2年前的12倍。

由于历史的偏见给非扰太民族文化心理留下的烙印,犹太人在苏联这个东正教传统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总是被另眼看待,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受到歧视和排挤。再者,长期来苏联政府在民族政策上表现出两重性,也把犹太人置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政策使犹太人的文化逐渐丧失民族特色,使他们变成了“文化上的”俄罗斯人或乌克兰人,另一方面,国家又一贯把犹太人视为单独的种族而加以区别,并对族籍的归属作硬性的规定(犹太血统居民不得任意改变族籍)这又使他们在法律上和社会中永远脱不掉犹太人的身份。这种既实行同化又阻碍同化的自相矛盾的政策,归根结蒂,是出于对犹太人的民族自决权的漠视。这也给苏联的反犹主义提供了温床。

四、反犹主义

戈尔巴乔夫实行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打开了苏联民族纷争的“潘朵拉盒子”。民族上义开始恶性膨胀,变成带侵略性的民族排外主义,有人称之为“民族异己恐怖症”。苏联社会机体的这一膏育之疾,在联盟解体后也不会消失。近年来,苏联社会上反犹宣传日趋公开化。《我们同时代人》、《青年近卫军》等刊物经常发表反犹言论。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出现丑化犹太人的标语漫画。最近反

犹活动又有升级。在圣彼得堡先后成立了两个新法西斯政党——祖国党和人民社会运动党。这是两个极端反共的组织和反犹俱乐部。还有传闻说,“纪念”协会正在筹建战斗组织,准备对犹太人大开杀戒。苏联的反犹浪潮随着政治斗争的复杂化和经济生活的贫困化正方兴未艾。它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国家全面崩溃,特别是民族矛盾大爆发的直接产物。

从历史上看,反犹浪潮总是被用作政治斗争的手段。列宁说过:“当万恶的沙皇君主政体到了末日的时候,它竭力唆使愚昧无知的工人和农民去反对犹太人。”[4]沙皇政府为了转移社会对革命的注意而一次次利用了反犹浪潮。当时就连革命民粹派也对屠杀犹太人持容忍态度,认为这可以刺激人民从冷漠中醒悟过来。苏维埃时代犹太人的遭遇,都和各个时期的政治斗争形势有关。20年代的反宗教运动,犹太人的团体及出版、宗教、教育机构被取缔,30年代初撤消“犹太组”,随后许多犹太人包括“犹太组”成员,在大清洗中被害,二战开始时苏德缔结协定,苏方将原波兰境内的一大批犹太人赶回纳粹占领区,并将25万犹太人强行迁至边远地区,同年,包括季维诺夫在内的大批犹太干部被清洗,1948年发动“清洗世界主义者运动”,数千名犹太人被捕。不少知名犹太文化人士死于清洗,同年封闭犹太剧院,1953年1月因“企图谋害苏联领导人”的“医生案件”被捕的9名医生中有7名犹太人,等等。还有资料表明,斯大林因反对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三个犹太人政敌,曾指使下属利用反犹情绪来获得支持。斯大林死后,苏联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有所放宽,但歧视犹太人的基本立场无论在官方态度上还是民众情绪中都没有原则性的改变。60—80年代中,政府组织过封闭犹太教堂运动,为阻止市民在犹太教堂前联欢而实行道路封锁并逮捕过一些人,在经济上限制、制裁犹太人,对要求离境的犹太人进行干扰和逮捕。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苏联民众反犹情绪普遍上升。据最近调查,民族主义狂热使莫斯科2/3非犹太居民有反犹情绪(其中半数人情绪强烈),莫斯

科以外的地方在多数场合下反犹表现更为激烈。反犹主义也是日前苏联知识界民族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据西方分析家认为,当代俄罗斯知识思想界在民族运动中可划分为5个学派:马克思主义派(代表人物是沙特罗大、阿甘别吉扬等),民族布尔什维主义派(沃尔科戈诺夫、普罗哈诺夫),民族主义派(别洛夫、阿斯塔菲耶夫、“纪念”协会),生态斯拉夫主义派(拉斯普京、阿布拉莫夫、扎雷金)和自由主义派(斯特列利亚内、奥库扎瓦、阿法纳西耶夫)。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当今理论巨子和文艺名流,其中民族主义和生态斯拉夫主义两派持强烈的反犹观点。其实所谓生态斯拉夫主义,不过是19世纪俄国斯拉夫派的翻版,他们不喜欢西欧派(自由主义派),更不喜欢犹太人。这两派都狂热鼓吹“俄罗斯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复兴”。一些政治势力正是利用了这种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狂热,要在犹太人中寻找“对历史负有罪责”的人—把犹太人树为俄罗斯人的共同敌人来达到“俄罗斯民族自身的联合”。

对于反犹活动的日益公开化,苏联当局眼开眼闭,警方不愿追究明显的反犹罪行,甚至暗中予以首肯。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每当国家政局发生剧变,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反犹主义总是可以用作一种兴备剂或缓冲器,而犹太人所担任的角色,永远是各种“民族复兴”运动的活靶子和替罪羊。

五、移民新潮

犹太民族是一个不断被迫迁徙的民族。犹太人的历史也是一部民族迁徙史,有人将它划分为三个时代。一、东方时代:从传说中的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开始,中经摩西领导以色列人出埃及,迁徙巴勒斯坦,于公元前n世纪建立希伯来王国,至公元139年被罗马帝国征服。二、欧洲时代:139—1492年,国破家亡的犹太人流散到欧洲各地。三、普世时代:1492年至今,新大陆发现后随欧人迁移美洲,多在美国、加拿大定居,并散居到世界各地。上文提到,沙皇时代两次反犹

浪潮曾迫使大批犹太人迁移他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虽然屡有移民出境,至1970年苏联政府正式批准犹太人大批离境之前,全苏犹太人总计尚有200余万人。80年代中犹太人已减少20%。他们大批申请离境(主要去以色列)是在1967年“六·五”战争之后。据统计,截至1974年6月末,全苏出境犹太人共计10.1万人,其中9.3万人是在“六五战争”之后离去的。犹太人为了争取离境,曾采取静坐、绝食、自焚、向国外呼吁等各种方式。1987年苏联政府通过了新出入境法,又引起了新的移民高潮。

据苏联内务部资料,1973—1989年间苏联各民族出国定居的人口总计在75万以上。其中主要是德意志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1986年苏联犹太人外徙仅900人,1988年增加到1.9万人。1989年度获准离境的犹太人为:赴美国1.3万人(为1988年1.3倍),赴以色列10.2万人(为1988年3.4倍),这个数字已占当年度苏联各族移民总数(22.8万人)的一半。根据这种势头有人预测,苏联绝大多数犹太人将在最近几年中流往国外。

苏联犹太移民抵达以色列后,90%的人转往美国等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定居。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先在以色列成为这个犹太国家的居民。然后移居发达国家时就不再具有难民身份了。苏联政府自然鼓励这种做法,这是它近年来在移民(难民)间题上玩的一张外交牌。以色列当局对此大为恼火。美国政府也从1989年10月起对非直接赴美的犹太移民不再批准其申请了。

苏联犹太人的大批离去,除了由于反犹主义日益猖撅,国家又无力保护犹太公民免受暴力侵害,也因为苏联经济崩溃造成了物资匮缺——僧多粥少时犹太人更易遭到当局及其他民族的仇视和排挤。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犹太人对于苏联作为一个国家或许多个民族国家构成体,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否走上正常发展

轨进并给他们这个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留下一块可以免强安身立命的地方,已经感到完全绝望。

(责任编辑:李正乐) 注释:

[1]见《苏联1989年统计手册》,财政与统计出版社,1990年莫斯科俄文版。

[2]他们是:托洛茨甚、斯维尔德洛夫、索科利尼科夫、加米涅夫、乌里茨基和季诺维也夫。

[3]以上百分数均见《苏联1989年统计手册》。

[4]《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0卷,第221页。

犹太人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人民族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人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它也曾忍受欺凌,时间长达 1800 多年, 但是秉承犹太文明的精神内涵, 散居于世界各地的上帝选民们却成为如今世界民族之 林不可缺少的大树。 从关注巴以冲突开始认识以色列, 从爱因斯坦开始认识犹太人。 犹太人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在中东乱局中竟然居主导角色, 而且在阿拉伯国家的集体讨伐下屹 立不倒,反而更加强大,看了《犹太人文化史》这本书,我完全被震撼了。对于犹太文化的曲折和坚韧, 对于犹太宗教的先进教义和犹太人对于传统宗教道德的严格遵守, 我只能敬佩。 我对于一些宗教里关于饮食的戒律常常不解。 原来, 对于饮食的禁忌是起源于犹太人。 犹太 人的饮食戒律是基于人的健康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而制定的, 尽管如此, 也有人不守教, 也 有人怀疑, 但是这样一句话却将我幻想有朝一日能信仰一门宗教的愿望打破, 一个人连嘴巴 都管不住谈不上信仰。 犹太人一直在外人的排挤中保持群居的状态, 内部严格遵守教规和法 典, 这样的形式确保了犹太人在长大千年的驱逐流浪史中保持民族特性而不被同化。 我突然 对于宗教肃然起敬。 多少民族被历史的长河卷成烂泥,如古埃及、 古希腊、苏美尔,新月平原现在已成为阿拉伯 人的土地, 而原始的巴比伦文明早已作了古,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信仰,怎么立足长远,源

源不断地繁衍下去? 从第二圣殿时期, 犹太人就失去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国土基础, 巴比伦人、 波斯人、 希腊人、 罗马人、 阿拉伯人不管怎么奴役他们的身体和限制他们的生存, 毁坏他们的建筑和圣殿, 但 是犹太精神始终藏在书里,这群 “圣书之民”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很多殖民者都屈服。 只 要书籍律法还在,他们就能坚持自己的信仰道德和民族精神。就像 18 世纪将自己已经失传 的文字希伯来语再度复活一样。 犹太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母教。犹太教始创一神论,对于宇宙认识坚持一元可认识论,特别的是他们一直强调人的作用, 坚信人生而平等, 历史是向前发展, 而没有那种维护统治 者残暴统治的所谓轮回一说。 犹太教能够流传至今, 而犹太人又能如此聪明也在于这种先进 的思想吧。 犹太教有 613 条诫命,一本《托拉》为主的圣经(也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古兰经》 的来源之一),一本《塔木德》还有众多经典,这些经典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 但是他们要读一生。 所以犹太人是少有的无文盲的民族。 每个孩子从小就被贯彻书籍 “比 蜜甜”的思想。 这些经典涉及人生活的许多方面, 衣食住行几乎都有, 然而犹太人坚持按照它们行事一做就 是上千年。

《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和人的解放观

《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 和人的解放观 【摘要】《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对犹太人获得解放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一方面高度赞赏鲍威尔的文章,认为“他把这一切都做得大胆、尖锐、机智、透彻,而且文笔贴切、洗练和雄健有力”;另一方面,也针对其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阐述了他自己的政治解放观和人的解放观。 【关键词】: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人的解放 布鲁诺·鲍威尔在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以及在1843年6月发表的《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中阐述了他对犹太人获得解放问题的看法,在他看来犹太人的解放问题纯粹就是一个宗教问题,混淆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界限,由此引起了马克思对他的批判。《论犹太人问题》于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对什么是“政治解放”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批驳鲍威尔有关人的宗教解放观点的基础上鲜明地指出,人的解放,不论是宗教解放,还是公民解放,不论是犹太人解放,还是德国人解放,都与国家有直接的关系,实质性的解放就是政治解放,而最终的解放是人类的共同解放。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宗教问题。 犹太人问题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是德国一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日益形成一个有经济实力的社会阶层,他们受到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德意志国家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而犹太人要求与基督徒享有同等的权利,要求宗教平等﹑族平等和政治平等。这种要求与日俱增,愈演愈烈,成为德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犹太人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当时社会是具有很大实际意义的。 鲍威尔一方面把宗教问题归结为政治问题,认为宗教解放只能通过政治解放

《出埃及记》对犹太文明的哲学及文化意义

《出埃及记》对犹太文明的哲学及文化意义 内容提要:《出埃及记》是《希伯来圣经》中最重要的一卷,其中包括了史实、诗歌、法典、敬拜的礼节及神与人说话的实录。《出埃及记》用神话的笔法,记录了犹太人出埃及、如迦南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出埃及记》与《圣经》的对比分析,研究出埃及记对犹太民族极其文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出埃及记;犹太文明;哲学;文化 一、引言 《出埃及记》是《希伯来圣经》中最重要的一卷,其中包括了史实、诗歌、法典、敬拜的礼节及神与人说话的实录。《出埃及记》用神话的笔法,记录了犹太人出埃及、如迦南的历史。史诗《出埃及记》突显以色列的神祗将选民从奴役中解放出来,三次人口普查是以色列人信靠以色列的神祗、接受律法、进入应许土地迦南的前提。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的是从奴役状态解放出来的家族,这些人感到了神祗的威力离开了埃及。第二次人口普查发生在西奈山下,是为了接受神祗的系统律法做准备,摩西为各个家族设立了在社会体系和宗教体系中的地位。 游历是一场艰苦卓绝地宗教战争,是两种宗教观念之间的直接对抗,是一神教战胜多神教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受到压迫的以色列人争取离开埃及前往荒野朝圣本民族神祗的权利。摩西作为神祗的使者使以色列人全部舍弃埃及多神教的宗教影响,回归并且严格地遵守本民族宗教,埃及人承认以色列神祗的权威性是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前提条件。摩西经过与法老十一个回合的较量,最终以色列的宗教战胜利埃及的多神祗教,法老允许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第一个回合是前奏,在这一回合中,法老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后面的十个回合中以色列的神祗显示了神迹,惩罚了埃及十场大的灾难,一步一步战胜了多神教。在斗争中以色列人感到了本民族宗教的强大,特别是在逾越节中以色列神祗杀死了未来法老(法老的长子),从而以色列的神祗彻底战胜了多神教的代表――法老。以色列人弃绝了多神崇拜的影响,回归了本民族的一神教。 这部著作深刻影响着犹太的文化与哲学,甚至对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 目前,学界关于《出埃及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历史真实性方面的研究和发掘《出埃及记》对于犹太民族、犹太教、犹太文化的重要价值,如摩西·格·林伯格的《理解〈出埃及记〉》一书中探讨了《出埃及记》与希伯来历史的关系;或者挖掘《出埃及记》的宗教和哲学价值,如傅有德的论文《犹太释经传统及思维方式探究》;或从文本上对《出埃及记》的版本和成书进行研究;也有学者将《出埃及记》作为语言研究的标本,如郭丽娟的论文《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禁忌语文化内涵探究》。 本文将试图通过对《出埃及记》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分析,研究《出埃及记》在希伯来文明的形成过程中的意义。 二.《出埃及记》与相关史实关系简述 《出埃及记》对以色列人出埃及之事进行了传奇式的描写。从召唤摩西,到分开海水;从埃及降下“十灾”,到云柱与火柱引导以色列人前行,无不具有神话的色彩。学界普遍认为,出埃及事件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出埃及记》中有部分内容是与历史相符合的。目前,学界关于《出埃及记》所涉及史实的发生时间,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拓展知识:罪恶的“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方法”政策

罪恶的“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方法”政策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德国纳粹党开始法西斯独裁执政,纳粹党一上台即进行大规模反犹太活动,同年,纳粹德国政府撤销了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务,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将“犹太人”做出了定义。根据纽伦堡法案,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纽伦堡法案还剥夺了犹太人的德国国民权利,并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有性关系定为非法。1938年纳粹德国禁止犹太人进入大多数专业。同年11月,纳粹党策划首个反犹太集会,在集会中很多犹太人的商店和犹太教教堂被破坏。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军占领欧洲绝大多数地区,纳粹党的反犹太政策亦伸展到德军占领的地区。 德国吞并波兰后,纳粹德国将国内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集中在波兰,放置在“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之内,最大规模的“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位于波兰首都华沙。1940年11月在华沙被集中起来的犹太人被强行搬迁到被指定为犹太人的地区,纳粹德军随即将这个地区严密封锁。继荷兰等低地国家、法国、波罗的海地区各国和南斯拉夫被纳粹德国的占领后,更多犹太人被强行搬迁到纳粹德国的强制区内。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莎计划,德国偷袭苏联,纳粹秘密警察跟随德军,对住在苏联乡区的犹太人进行大规模屠杀。秘密警察最初的杀人方法是用手枪射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埋葬在万人坑里面。后来想出了更“人道”的杀人方法――用毒气杀人,秘密警察用汽车的废气来毒杀犹太人。1942年起德国采用氰化氢气杀死最多犹太人。 1941年12月起,纳粹德国秘密警察头子希姆莱先后在波兰兴建了达豪、奥斯威辛、布痕瓦尔德等6个死亡集中营,集中营地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其是铁路的交汇点,且都不是军事上重要的地点,纳粹党可以集中营秘密进行杀人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头目在柏林开会,讨论在德国和占领区的犹太人命运。在被人称为“欧洲刽子手”的莱茵哈特·海德里希领导下,官员们称这一方案是“最后解决办法”,那就是种族灭绝。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助手们公开宣称,死亡是这些所谓的“劣等民族”应得到的唯一命运。 通过这个罪恶的“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方法”政策,纳粹用集中营来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先用货车车厢将犹太人运到集中营,在集中营内被运到的犹太人会经过一个挑选过程,可以做苦工的男性会被送到苦工营,老人、妇女、儿童会被送到毒气室,被送死的犹太人开始以为他们是被送到浴室,但是入到浴室的时候,才知道浴室的莲蓬头只会放出毒气,人们被成

论犹太人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和《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明马克思正在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写作背景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发表于1844年2月《德法年鉴》。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本文是马克思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著名代表人物B.鲍威尔就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公开论战的著作。在此之前,鲍威尔发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书,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一社会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问题,认为一切人、包括犹太人只有放弃宗教信仰才能获得政治解放。马克思对这种看法作了全面的批判。 马克思指出只有消灭了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狭隘性。不能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而要把神学问题归结到它的世俗基础,并对这一基础本身加以批判的改造。首次提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同时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列宁认为这两篇论文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著。是探讨人类解放具体途径问题的论文。写于1843年底至1844年1月。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文章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的德国社会,并论述了德国革命的任务和可能性问题。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只有从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并同时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才能解放自己。提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有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列宁认为该文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论述犹太人的解放问题,批判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问题。作者认为政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解放,人类解放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政治解放粉粹了加在市民社会头上的政治桎梏,解放了市民个人,它只是宣布宗教信仰、财产资格等等不再具有政治意义,但宗教、财产等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消灭私有财产,进而消灭宗教本身,实现人类解放 《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写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和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1845年2 月在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于1844年9月—11月写成。主要表达的思想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主观唯心主义。全称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写作过程 1843年12月,B.鲍威尔及其伙伴创办了《文学总汇报》,鼓吹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宣称世界历史进程中唯一积极因素是他们的理论活动。

犹太人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最精明、最勤劳、最坚忍。他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3%,但却赚取了世界上30%的财富,获得了世界上17%的诺贝尔奖。他们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引导着世界先进科技与文化方向。——他们是谁?——他们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确是一个极为特别的民族。在美国历史上200名最有影响力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教授占三分之一;在美国律师中,犹太律师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有18名;美国国会参议员中,犹太人有10名;美国国会众议员中犹太人有27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鳄索罗斯;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摩根、格林斯潘、巴菲特、红色资本家哈默、壳牌石油大王塞缪尔;报界之王普利策;美国钢铁大王库恩·洛布;通讯之王路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威廉·利;美国全美广播公司总裁萨尔诺夫;纽约时报创办者雷蒙;好莱坞巨头华纳兄弟、米高梅、派拉蒙、斯皮尔伯格;英国报业巨头马克斯·韦尔;控制欧洲经济命脉200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英荷壳牌公司创始人马库斯·塞缪尔;南非大富豪巴纳特······有人说全世界的财富都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美国的财富都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三大思想家,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杰。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唯物史观,这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新思路,新方法。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这三位思想家分别在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和心理学三大领域作出巨大贡献。从哲学上讲是分别在天人情三大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犹太民族绝对是一个特别的民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人,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那么为什么犹太民族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犹太人杰灿若繁星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追溯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中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犹太民族发源于古代西亚闪米特的一个支脉。公元前18世纪中叶,犹太人在其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徙到迦南,被称为希伯来人,意即“河那边来的人”。后来,为躲避自然灾害迁徙到了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期,又返回迦南,于公元前11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大卫王时夺取了耶布斯城(耶路撒冷古称),并将首都建成在城南的锡安山上。从此,耶路撒冷成为历代王国的首都。因此,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和犹太人向往的圣地。公元前926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在其后数百年中,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先后征服了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被镇压后,开始流散到世界各地。从公元7世纪起,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逐渐以阿拉伯人为主。在将近2000年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不断遭受来自居住国的各种歧视和迫害,反犹排犹活动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极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18世纪,欧洲犹太人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开始争取犹太民族的解放。19世纪,

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

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 度 内容提要: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犹太人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苏联建立后,列宁的民族平等理论更是给了犹太人以极大的鼓舞。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反犹传统的影响,苏联犹太人并没有完全享受平等,歧视与迫害时有发生。从列宁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随着国家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府的对犹政策和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论是对境内犹太人还是苏联社会都产生了连锁反应。 关键词:苏联政府犹太人列宁斯大林反犹主义 苏联是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政策是否得当,与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十月革命掀开了俄国犹太人历史上新的一页,大批犹太人以火一般的热情投身于革命与建设事业。但由于种种原因,布尔什维克党所宣传的民族平等理念并没有在犹太人身上完全体现。近年来,关于苏联犹太人问题,国内学者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有关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问题缺乏系统的专题研究。本文旨在梳理从列宁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与态度,并兼谈犹太人对苏联社会

的贡献。 一、列宁时期 列宁时期的苏联政府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其境内的犹太人获得了解放。 1.犹太人对十月革命的贡献。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俄国人民在沙皇专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努力。而俄国犹太人对苏维埃革命的胜利同样功不可没。俄国犹太人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卑微社会地位和悲惨遭遇造就了他们改变民族命运的决心以及对革命的向往和热情,犹太人是俄国最早参加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民族。 1895年犹太人马尔托夫(J.Martov)同列宁合作,建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领导俄国的工人运动,为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奠定了组织基础;1900年底,两人又在国外秘密地创办了第一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报纸《火星报》,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奠定了理论宣传基础。“二月革命”后,在俄国所有民主和社会党派中,从领导阶层到基层都有犹太人的身影。如孟什维克党中有马尔托夫,社会主义革命党中有后来任首届苏维埃政府司法部长的施坦伯格(I.N.Steinberg),布尔什维克党中有托洛茨基(L.Trotsky)、斯

从犹太文明看民族性

犹太文明与民族性 似水年华逝水如初 摘要:当谈及民族性时,我们很容易想到几个典型的民族:德国的日耳曼人,日本的大和民族以及犹太人。这三个民族的经历比较相似,德国和日本在二战战败以后迅速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困境中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以色列也从独立以后成为中东的霸主,在多次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取胜。我们在惊讶于这些民族打不垮的韧性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下支撑他们强大的原因。我认为民族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犹太人则是其中的代表。那么犹太人的民族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本文将从宗教影响、互助精神、从商以及教育方面来尝试加以探讨。 首先,犹太教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犹太人特别是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具有一种民族优越感,这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犹太教的产生,根据圣经里面《旧约》的记载,犹太人的先祖希伯来人处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两大文化之间,并与之发生碰撞、交流、融合。公元前约1350年,摩西作为已沦为古埃及人奴隶的希伯来人的代表率其族人逃出埃及,并创立一神教。他声称上帝耶和华与他们同在,这为胜利逃出埃及提供了精神动力。即是说,“摩西时代”正是犹太教诞生的时期。约公元前1028年,进入“王国时期”。之后,国都耶路撒冷被毁,整个民族成了巴比伦、波斯人的被统治者。希伯来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整理、编订了“摩西五经” ,即《圣经》(旧约)前五章。这表明犹太教发展到了成熟阶段。随着历史的发展,犹太教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态,已渗透于犹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犹太文化的核心。具体地说,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是:信仰宇宙独一真神耶和华,他创造并主宰宇宙万物;上帝与人之间无须中介、直接面对,犹太人不崇拜任何一个在人世活过的人,最伟大的摩西是先知,而不是神;犹太人是先祖亚伯拉罕与耶和华立约的选民,缔约的犹太人必须接受上帝对他们的严格戒律,这样上帝才会最终拯救他们;在某个时候,上帝必派弥赛亚降世,拯救万民,新的大卫王将重建以色列国于耶路撒冷,用正义、公正和真理实行统治。他们确信作为救苦救难的救世主的弥赛亚将帮助犹太人重返故土,建立犹太王国。这在流散的犹太人中间形成了牢固的信念犹太教的信仰成为维系犹太民族唯一的精神纽带,重构了犹太人具体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即那些至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及其后裔 ,将个人历史、民族历史紧密相联,形成强烈的民族共识与群体认同,铸就了犹太人跨地域的民族心理纽带,永远充满了民族意识的活力。也是他们优越感的源泉。 其次,犹太人的互助精神也是这个民族强大的重要因素,只要是犹太人,那么互助是一种义务,犹太人也会帮助外族人,但是外族人决不能冒充犹太人。《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来到耶路撒冷,自称是犹太人。当地的以色列兄弟般地热情接待了他。其时,恰逢过逾越节,他与大家一起守节。在晚宴上,他和大家一块吃逾越节的主食——羊羔。当他吃完羊羔后,向主人提出要吃羊的内脏,主人大吃一惊,断定他不是犹太人。因为真正的犹太人是从不吃羊的内脏的,它要作为祭品献给上帝。这一行为触犯了《圣经·出埃及记》中第12章第43节“ 外邦人都不可吃这羊羔”的戒律,于是将这人扭送宗教机构。《塔木德》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犹太人:并不是所有自称以色列的人,都是犹太人。关于“ 以色列”这一名称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希伯来人的祖先雅各曾于夜间和天使摔跤,直到天亮仍不分胜负。天使于是给他改名“ 以色列”,意思是“ 与神角力”。再者,犹太人虽然有5000年的历史,但有2000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历史学家统计,在犹太人复杂的历史中,总共有三次大流散:第一次是公元前1700年,迦南大旱,犹太祖先雅各举家南下埃及,在埃及待了大约430年,后由摩西率领雅各子孙逃出埃及,返回故土;第二次是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灭犹太王国,毁第一圣殿,犹太人沦为“ 巴比伦之囚”,共48年;第三次是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犹太人两次大起义,被罗马血腥镇压,大批犹太人作为奴隶被带到罗

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

读书笔记:读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 读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这篇文章之后,自己对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了解又多了一些。以前学习政治总是在课本上学到很多关于他的理论问题。那是因为单纯的为应付高考,老师也只是让我们机械的背诵一些需要强制记忆的理论原文,尽管当时不是很理解,但还是背了,因为要考试原因。现在回过头来仔细读一下他的一些文章,便会觉得好多原来学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他本来的思想,现在觉得有些慢慢地读懂他的思想的线索了。 读完这边论犹太人问题的文章之后,心里还是有一些感慨的。先说一下我自己对这边文章的理解,虽然可能不是完全正确。首先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马克思主要讨论了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解放的问题,另一个是关于世俗社会的问题。 首先关于第一个解放问题,在文中马克思简要地谈了自己对政治解放,国家解放,宗教解放和人类解放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他是通过批判鲍威尔的一些想法和在阐释他的一些思想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并通过举一些国家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首先说德国的犹太人的争取政治解放的问题,指出在德国,没有人在政治上得到解放,更别说是犹太人了,在这样一个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如果双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又何谈犹太人的政治解放问题。就像文中说的那样“只要国家还是基督教国家,犹太人还是犹太人二者的一方不能给予解放,另一方也不能得到解放”。然后反问有什么理由使犹太人获得自由,在此引出宗教解放的问题。在此,文章分析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宗教对立问题,然后指出要解除这种对立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废除宗教,只有废除宗教以后才能恢复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这不是仅仅犹太人的问题,是属于普遍意义上的同样发生在其他地方的问题。在提出鲍威尔关于国家任务的时候,指出在法国犹太人也没有得到解放,在生活中收到限制,生活仍然被宗教特权控制和划分开来,使得生活本身并不自由。后来在法国这一问题有过短暂的解决,后来还是出现了。但是在谈过鲍威尔的关于政治解放以及其国家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联系之后,马克思反问到:政治解放的观点有权利要求犹太人废除犹太教,要求一切人废除宗教吗?在德国,犹太人问题只是纯粹的神学问题,在法国这个立宪制国家,犹太人问题是个立宪制问题,因为这里还保存着国教,政治解放还不彻底。只有在北美的自由州-至少在一部分州---犹太人问题才失去神学的意义而成为真正世俗的问题。而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对宗教关系的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对人类解放的问题”。一般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应该是国家从这些宗教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国家不再信奉任何宗教时,才以自己的形式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然后提出人的解放是通过国家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国家是人以及人的自由中间的中介者。接着作者讨论了关于私有财产的问题这个部分和上面部分到底有着如何紧密的联系,我至今还是不大清楚,所以此部分掠过不提。然后提到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裂问题等,谈到“公人”和“私人”的问题,公民身份和私有财产维护等问题,说明了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矛盾的存在。指出宗教信徒和公民的差别就是个人和公民身份的人的差别,是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问题。然后提出无神论国家,民主制国家等进行比较。后来他指出所谓基督教国家就是不完善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就是它的不完善性的补充和神圣化。因此宗教对于基督教国家来说必然成为手段。民主制国家,真正的国家则不需要宗教从政治上充实自己。确切地说,它可以撇开宗教,因为它已经用世俗方式实现了宗教的人的基础。在民主制国家就出现这种情形。这种国家的基础不是基督教,而是基督教的人的基础。然后再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很多关于人权公民权的例子和想法观点,在此也不一一表述了。 我们直接跳到后面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关于世俗社会中犹太人的信仰问题。他们对待钱的态度的问题。他们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他们的世俗礼拜是做生意。他们的世俗的神便是金钱。然后马克思在此批判了这一世俗的态度,并指出他认为这种实际本质

论犹太人问题导读(天涯文章)

《论犹太人问题》导读 关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一文的历史背景,可以粗略地概括为,19世纪欧洲,反犹太主义的欧洲和犹太人群体主张自己的政治权利,这两者的现实矛盾呈激化趋势,布鲁诺鲍威尔以《犹太人问题》一文打响了德国理论派,貌似中立的反犹太主义的第一枪,力图使犹太人的现实权利主张虚无化,马克思以《论犹太人问题》对其反驳。该文写于1843年,发表于1844年的《德法年鉴》。此文并不尖锐,当然这只是相对于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其实正论色彩大于驳论色彩,而后者的副标题就已经有了火药味——(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论犹太人问题》对于专业研究马克思理论的人很重要,但对于只是试图了解和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人并不重要。因为这是马克思思想转折时期的一环,要想有效率地学习马克思理论,先读《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共产党宣言》及再版序言,更好一点。从学习效率而言,显然先学通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再去理解牛顿力学,要效率高得多。 说实话,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很有难度,文章中仅人名索引就能出几卷,引用的历史文献更是数不胜数。T生时常以自己的小人之心揣度那些写马恩列传的人,怀疑他们的阅读量。事实也是在看过几本后,就放弃了从他们那里找学习效率的捷径。这也是现实教育我,能力提高没有捷径的许多经验之一。 《论犹太人问题》很容易读,比《神圣家族》容易得多。马克思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德国的犹太人要求解放。他们到底要求什么样的解放呢?公民的解放,政治的解放。 鲍威尔先生对此做出了回答, 一、德国所有人都没有获得解放,犹太人只关心自己的解放,这是利己主义者。既然犹太人不关心德国人的解放,那么德国人也就没必要关心犹太人的解放。 二、如果犹太人要求在基督教国家(德国)中和基督徒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就要承认基督教,换言之犹太人不放弃犹太教的“特权”,就应该甘于忍受基督徒们的特权。 三、只要国家是基督教国家,犹太人是犹太人,那么两者就既不能解放别人,也不能被别人解放。 怎么样?逻辑强大吧?如果哪位还能想到,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在,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工人还是工人,那么两者就既不能解放别人,也不能被别人解放的逻辑,那么就会发现鲍威尔并不是一个妄人,实际上他向马克思(只是泛指)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解的哲学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花了马克思一生的精力。 还是回到原文,鲍威尔先生在一口堵死了犹太人群体寻求自己权利的现实可能性后,提出了一个虚无飘渺的解决办法:消灭宗教,从而消灭宗教国家,从而消灭由宗教对立引起的政治压迫,每个人都获得了解放,那么犹太人也就获得了解放。依然逻辑很强大,看似很美丽。160年后,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样虚无缥缈的解读,只是解读者们将这种东西强加在了马克思身上,比如马克思要求消灭人性私是一说;马克思要求马上消灭私有制是另一说;马克思要求马上消灭资本也是一说。

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原因

希特勒缘何杀害犹太人 50年来,人们对希特勒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屠杀600万犹太人这一历史悬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现在欧洲颇见流行的观点有二:一是“目的论”;二是“机能论。”然而,从他们分持的这两种观点的实质内容来看,在历史逻辑上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存在与史实明显相悖的现象。 一 “目的论”者认为,希特勒杀害犹太人是出于争霸世界的目的,这是一种按常规逻辑的推论。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希特勒为什么不反对其他反抗其争霸世界的民族实行像对待犹太人那样的灭绝政策呢?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清楚,二占期间,欧洲各国人民包括德国人民在内,为了反对希特勒争霸世界的企图及其法西斯暴行,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半争。欧洲各国民族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已经构成了希特勒横行的严重障碍。但是纳粹党徒们自始至终却没有像对待犹太人那样来对待这些欧洲当地民族,也就是说,希特勒自始至终没有对这些当地民族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和暴行。人们不禁要问,希特勒为了实现自己的罪恶目的,为什么只对犹太人采取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反而对有碍于其目的实现的其它民族“网开一面”呢?显然,“目的论”者的推论忽略了这一史实的特定逻辑性。 “机能论”者认为,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是法西斯在战事失利之际一种报复心理及补偿心理驱使的行为。这种推论更显得乏力。二战史实显示,纳粹德国在战事上的真正失利,应当以1943年2月2日结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为标志。客观地说,在此以前,德军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进攻态势,纳粹德国领导集团内部在战略思考上甚至连战事失利的预感都不存在。但是,法西斯在战事失利以前的时间里,早就开始了屠杀犹太人的罪恶。1939年9月,二战爆发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波兰后,残酷杀害了无数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其中绝大多数是波兰籍犹太人。1941年6月23日,“旺湖会议”通过“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决议之时,纳粹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军事实力仍处于优势。这史实无可辩驳地告诉人们,希特勒屠杀数百万犹太人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逐步升级的暴行。 实事求是地讲,不论是“目的论”还是“机能论”,均未跳出通常人们在社会历史领域探讨历史事件的一般思维框架的束缚。人们在考察人的行为或历史事件、探索其产生的原因时,往往首先考察其动机如何。至于为什么产生如此这般的动机,而不产生如此那般的动机则探究得不够。“目的论”或者“机能论”,虽然它们的具体内容各异,但就二者的实质而言都可归到“动机论”之列。其实,寻得动机只是认识人的行为或历史事件的入门。若能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就不仅能挖掘到真正的原因,甚至有可能证实自己原先发现的动机是否确切,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动机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不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动机只是原因到行为的中介,原因是复杂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失,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和现实原因。人的行为、历史事件也莫不如此。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但这不等于说目的性就一定是构成行为的原因,最多也只能权当原因的某一要素,甚至有的情形其目的就是其行为本身。就其全部内容而言,原因无一不是深沉的。希特勒杀害600多万犹太人,其目

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_张建华

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 3 张建华 [内容提要] 犹太民族作为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命运是悲剧性的。在长期的流亡和迁徙过程中,他 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沙皇俄国是一个地域横跨欧洲和亚洲的大殖民帝国,在这个被列宁称为“各民族人民的监狱”的大帝国中,犹太人的处境是极其悲惨的。苏联同样是一个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由于苏联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严重失误,苏联犹太人的际遇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因而导致20世纪70年代后在苏联犹太人中间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倾向。 [关键词] 苏联 犹太人问题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3)022******* 3本文为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民族主义与20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以苏联东欧为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 民族问题以及犹太人问题是沙皇俄国留给苏 联政府和各民族的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俄国境内的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出现最早大约是在公元14世纪初。当时由于西欧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赶,犹太人大批东迁,最初定居于中欧和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地区,随后又向俄国版图内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区迁移。17世纪,波兰政府采取了鼓励外来移民的政策,尤其鼓励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并拥有各种技艺的犹太人,因此犹太人在该时期的移民数量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犹太人的居住区往往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18世纪60年代后,在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期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政府联合瓜分了波兰,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和西乌克兰纳入俄国的版图,原波兰领土上的犹太人也随之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到20世纪初,世界上的犹太人约半数居住在俄罗斯帝国境内,1897年的俄国人口统计资料表 明,俄国境内的犹太居民人数为522万人。 ① 沙皇政府以及各级统治者对犹太人始终是采取限制、压制和迫害的政策。沙皇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曾发布诏书驱赶犹太人出俄国,禁止犹太人在俄国居住。在17世纪中期,莫斯科公国的军队就多次攻入波兰和立陶宛,大量屠杀当地的犹太人,或者劫持数万的犹太人到莫斯科公国境内,强迫犹太人改宗东正教,使犹太人沦为奴隶。沙皇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大量的犹太人被驱赶出俄国 国境,彼得一世曾公开表示他宁愿接受穆斯林等异教徒来俄国居住,也不愿接受他称之为“流氓和骗子”的犹太人来俄国居住。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因推行开明君主专制,对犹太人的迫害有所放松,给犹太人以一定的宗教信仰自由和行政自治权。但为便于管理,叶卡特琳娜二世于1772年下令在俄国的西部和西南部建立帕累犹太人居住区,犹太人被人为地与其他民族隔离开来,后来这个犹太人居住区的范围扩大到了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和黑海地区新占领的“新俄罗斯”等地区。在沙皇保罗一世统治时期,沙皇政府将犹太人的居住地限制在与波兰接近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禁止犹太人在上述地区的各省首府和城市居住。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统治初期曾宣布所有的学校向犹太人开放,并鼓励犹太人移居到帕累以外的地方安家和经商。但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被称为“对犹太人的无情的30年”,尼古拉一世认为犹太人是“吸血鬼和寄 生虫”,是“无法被同化的分子”。② 沙皇政府宣布收回犹太人的行政自治权,有15万犹太人被驱赶出境。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在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多次掀起了屠杀和驱赶犹太人的狂潮。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从其继位之初就宣布:“你要知道,我必须承认,当犹太人受到虐打 时,我是感到快乐的。”③ 他规定犹太人不许在政府中任职,犹太人接受高等教育被加以限制,甚至于1891年下令禁止犹太人在莫斯科居住。1895年,尼古拉二世颁布一系列的反犹法令,缩小犹太 — 611—《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2003年第2期

犹太人的文明论文

犹太人的文明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我对犹太人的看法 班级:11工业工程 学号:1101020133 姓名:胡友林 指导教师:周建平

每一个民族必然都存在千万不同的个体,而对这些个体的评价,决不能作为对整个名族的评价。若要对一整个民族做出评价,必然要从这个民族的文化着手。 对于犹太人,我们首先会联想到的便是他们身上的那份团结,那份自觉地为了整个民族的团结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单从历史的层面上来讲,犹太人至少经历了两千年的苦难,而这样的结果就是犹太人被迫分散在世界各地,作为一个普通的民族而言,这样的遭遇不啻于自身民族的灭亡或是自身民族被异族的同化。而犹太人至今仍然作为一个民族而团结着,并努力维护着这种自觉性。 对于一个犹太人而言,首先,“自己是犹太人”这种自觉性成为他们联系的纽带。有了这种自觉性,即使是身为中国人的犹太教徒也会毫无阻隔地被犹太社会所接纳。但是,要想成为犹太人,就要支持犹太人这个整体。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需要遵守。也就是说,需要确认某人是否将犹太教四千年来的传统当作自己生活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犹太人就是犹太教徒。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只要还有人使用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那么这个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的传统便在口口相传中一直延续着下去。所以说,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是人类生存进化史上的一座不朽的纪念碑。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如果一个民族连他自己本身的语言文字都保护不了,那这样的民族最终下场不是灭亡就是被其他民族同化。仔细回想,历史上太多的民族因为这样而陨灭。 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通用语言并且具有了持久的有生命力。犹太人在犹太会堂里是用希伯来语诵读《圣经》和祈祷文。还有,每天三顿饭,他们都要在饭后用希伯来语祈祷,感谢上帝的赐予。每天早上,在犹太会堂做礼拜要花一个小时以上,因为每个人都要默诵那些长长的经文。今天,虔诚的犹太人和往常一样,做着这些前辈们做的事情。集犹太法学和神学之大成的《塔木德经》研究用到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这使得犹太人的词汇更为丰富。 然而,一个民族能否真正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不仅仅只是取决于这个民族是有自发地具有民族凝聚力,良好的教育也是促进一个民族不断向前繁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犹太人是这句话的忠实实践者,同时,犹太人也将这种实践成果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犹太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或者可以说是令人恐惧的。我们对于这种热忱,没有嫉妒,没有反感,只有惊叹,只有佩服。 犹太人对教育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有一定宗教的因素。“世界的基础是信仰﹑知识和慈善。”信仰是人和上帝连结的最直接的纽带;慈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扶持的纽带;知识是人类走向纵向和横向的无限空间,取得真理的纽带。没有教育和科学研究,世界将失去平衡,导致瓦解。正是被这样的信仰所支撑,犹太人树立了终生学习的目标,不同于其他民族被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一旦开始便会一直进行下去,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会一直延续,直到生命陨落的刹那才会停止。 犹太人的教育方式和我们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很不一样。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亲自读﹑说﹑听,多遍地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重复性的工作极其需要韧性。而这种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韧性可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与其说是这种教育需要韧性,还不如说是这种教育的方式磨练了他们的韧性,所谓的教学相长,不外乎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

《犹太人的家教》读后感范文(精品3篇)

《犹太人的家教》读后感(精选3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整理的《犹太人的家教》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犹太人的家教》读后感1 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从以上几点可以管窥犹太人“教育为本”的兴邦谋略,其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颇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个很小的族群,却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成就:美国三分之一的百万富翁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当中,有25%是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为什么人口数只同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全世界的人们一直都十分好奇,希望知道犹太人能够如此优秀的秘诀是什么? 然而,实际上,其中毫无“秘密”可言,犹太人与其他任何种族的差异都不大,与中国人还些相似。关键在于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极大关系。在犹太人的整个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追求高成就的动力,使孩子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的强烈愿望。犹太人皆遵循的价值是:追求真正的财富——知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犹太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犹太父母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因此,犹太家长们从小便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另外在培养方法上崇尚个性,鼓励创造;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口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