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计算器》第一课时教案

《认识计算器》第一课时教案

《认识计算器》第一课时教案
《认识计算器》第一课时教案

认识计算器(一)

●设计说明

教学内容

P2-3,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

2、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能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能力训练要求

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情景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

学生: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情境图)

[师]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泰山古树的数量更是惊人!

(出示课件)

[师]根据泰山古树数量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生]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

[生]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

[生]……

二、通过做一做、议一议,探究新知

[师]:我们选择“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一共有多少棵古树?”这个问题一起来解决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泰山古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做一做

学生自主解决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用加法计算古树的总棵数:3449+527+1640=_______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先计算3449+527=3976 再计算3976+1640=5616。计算起来有些麻烦。

[生]我是用计算器计算的,比较快,结果也是5616棵。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两种计算方法都能准确计算出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的古树总数,我们发现用计算器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当我们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就可以借助于计算器。(师操作)我也是这样操作的,为什么不显示呢?(引导学生介绍计算器)哦,没按开机键ON。看来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计算器。(出示投影片)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认识计算器的各部分。

[师]你知道计算器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补充)

(出示课件情境图)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计算器是由显示屏和键盘组成的。键盘上有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等号键、+—×÷运算符号键、数字键。

[师]我们清楚了解了计算器,就能运用它进行复杂的计算。(教师出示投影片,集体尝试操

作。)

(出示课件情境图)

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如下:

首先开机按ON键。

根据算式:3449+527+1640= 依次按3 4 4 9键

按+键

依次按5 2 7键

按+键

依次按1 6 4 0键

最后,按=键显示结果

[师]请你动手试一试。操作过程遇到问题的请小组成员帮忙解决,然后分享收获。

[生]我在按数字键的时候不小心按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谁能帮忙呢?

[生]不小心按错了,按AC键,就可以清屏,重新录入了。

[师]我们在不小心按错数字键,或者做完一道题目后继续做下一道时,可以按AC键。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利用计算器了,那我们来一场小组竞赛,各小组有没有信心?好,有信心,胜利就在眼前了!

根据泰山古树数量统计表,算一算灵岩寺古树的数量是岱庙的几倍?(出示投影片)下面请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来解决这个问题,看哪一组速度快、计算准确。(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列出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10891÷250=。

这次同学们的速度更快了,那么你会用计算器计算3000-128×6吗?(教师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上台演示。

[生1]算式里有乘法和减法,应该先算乘法,然后算减法。先计算128×6=768 再用计算器算3000-768=2232。

[生2]我们用的不同的方法,直接按顺序在计算器上输入3000-128×6,结果一样。

[师]在有乘法和减法的算式中,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些科学计算器会自动先乘除后加减。现在我们尝试计算下面各题,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出示课件情境图)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3、议一议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感觉计算器有哪些好处或者窍门?

[生1]计算准确、快捷。

[生2]运用计算器计算这种数据多而杂的问题是,可以避免数据出错。方便记录。

[生3]我们计算时进行了分工,一个人读数而另一个人操作计算器,解决问题的速度提高了正确率也高了。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计算器确确实实有记录准确、计算快捷的好处,刚才能分工进行的小组非常的不错,提高了效率。既然计算器这么方便,是不是以后它就可以代替我们的笔算了呢?如果不是说说你的看法?

[生]不能,如果我们依赖计算器进行计算,那我们自身的计算能力则会下降。我认为最好只是在遇到复杂问题时用计算器计算。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只有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或者数据非常大的计算时才借助计算器。能笔算的仍要笔算,计算器不能代替笔算。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男生女生大比拼(出示投影片)

◆第一组:男 17+83= 62-12= 1000×5=

第二组: 女 7865+3497= 835×23= 1305÷45=

要求:(1)全体男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2)全体女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

(出示课件情境图)

◆第一组:女 25+75 = 88 -18 = 1000×5 =

第二组:男 5678+3657= 987×9= 2128÷56=

要求:(1)全体女生用口算或笔算算第一组题。(2)全体男生用计算器算第二组题。

(通过做题再次发现:要合理使用计算器)

2、数学与生活:(出示课件情境图)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1)照这样计算,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2)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3)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四、课时小结

(出示课件情境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

生:我知道了计算器的结构并会使用计算器。当我们遇到较复杂的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出示课件情境图)

五、作业

1、说一说计算器的组成和使用方法。

2、完成自主练习1、2、3题。

●板书设计

计算器

3449+527+1640 =

10891÷250 =

3000-128×6 =

计算器:显示屏、键盘

运算顺序:

计算器使用快捷准确;遇到复杂问题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质疑、答疑使学生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系统认识计算器;通过具体计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快捷方便。通过练习比较和学生自己的判断,让学生知道,完全依赖计算器算数会使自己的计算能力下降,应结合实际情况将计算器用到实处。

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一: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土地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制取氧气优秀教案 篇一: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内容分析】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二、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 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资料图片展示、媒体放映。【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5%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 夹)、棉花、酒精灯、集气瓶,水槽·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氧气 2、过氧化氢制氧气 3、氯酸钾制氧气 二、重难点 1、催化剂 2、分解反应【教学反思】【素材链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23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课- 标-第-一-网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二氧化锰 加热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一、概念 1. 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 (2)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 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反应过程中会改变)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 催化剂,又叫触媒。 (3)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 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 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 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氧气(O 2) 3. 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 4)加热——→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氧气(O 2) 1) 步骤:“茶庄定点收利息”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3)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 加热;(5)收集氧气;(6)把导管从水槽中撤离;(7)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 注意事项: ①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③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④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 收集的气体更纯。 ⑤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 试管。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4. 收集氧气的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排水集气法。 5. 集气瓶验满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集满。 二、典型例题 例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不可少的最简单的一组仪器是( ) A.试管、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铁架台 B.试管、酒精灯、水槽、集气瓶 C.集气瓶、铁架台、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二氧化锰

最新整理初三化学教学《制取氧气》教学案例.docx

最新整理初三化学教学《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内容。创造新物质,是化学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其社会价值的最好体现。因此,学习物质的制备能增进学生对化学学科价值的理解。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物质的制备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课题作为启蒙课,其主要任务是建立物质制备的基本思路,并初步感知原理与装置的制约关系。王严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研读教材,应用了大量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生产相结合的资源,使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同时也强调了研究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教学背景分析及评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感知学科价值:利用化学知识制造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使化学能够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体现了化学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验室制备物质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 2.建立方法体系:作为实验室制备物质的启蒙课,学生应通过本课题学习初步建立制备物质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制备其他物质建立方法体系,并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长点:本课题属于初中化学的入门章节,学生应以此为载体,丰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形成催化剂、分解反应等基本化学概念,还能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加热固体、检验氧气等基本实验技能。

评析:王老师从感知学科价值、建立方法体系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长点三个方面对制取氧气这节内容进行了分析,将本节内容分析透彻、到位,为教学设计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刚刚进入九年级学习化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制取氧气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实验室制备物质,学习的内容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方法,理清思路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就愈显重要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课题2的学习之后,学生对氧气的性质、用途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早已渴望亲手制得一瓶纯净的氧气。然而,学生的化学知识、实验技能、探究能力都处在初级的阶段,对如何分析和处理实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仍感到束手无策。同时,学生对物质制备的认识仅限于小学自然课、生活经验等途径获得的零星的、感性的体验,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性的思考。 评析: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物质制备有了一些零散的、局部的认识,本课题的任务就是要把它们系统化。然而,要完成这个认识的提升,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都还很欠缺。毕竟学生学习化学才三周左右的时间,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是浓厚的,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不清晰,只是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充分利用了生活以及军事上遇到的有关制取氧气的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兴趣,引发了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很好地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二、教学目标及评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2.练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操作,并能检验氧气的产生。

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 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 制取氧气教案

【黄冈零距离】备战2011年化学中考同步创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案(初)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案(初稿)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 了解分解反应。 3. 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理解分解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理解物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升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药品、仪器装备: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个节课我们就来实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3 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板书: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水+氧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 生:还能够加热高锰酸钾。 教师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一种黑紫色的固体。 师: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师:高锰酸钾在加热的过程中,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节课再实行实验探究。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第二课时)教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麦积区石佛中学:潘灵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数据,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内型和区域性差异。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多媒体播放我国几种土地资源类型幻灯片,对上节课简单复习,同时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区域差异明显。 二【新课学习】 1、耕地(耕地区域差异一) 【教师指导】同学们拿出地图册,前后排四个人一个小组讨论,打到地图册19页“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20页“中国气候类型”、13到14页的“中国地形图”以及课本68页的图3-13“中国耕地分布”小组分工又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第几阶梯? (3)、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那些干湿地区?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制取氧气》说课稿 淮滨县马集中学李杰 各位老师:大家好!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四部分来谈谈本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本课题与前面的实验基本操作、氧气的性质等知识相链接,也将为学习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第七单元氢气的制取和总结气体制取方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课题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3)介绍工业上得到大量氧气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的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在对反应物、催化剂的区分和对实验装置选择的交流讨论过程中形成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以致用的责任感。(2)进一步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化学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是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探究体验。难点是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体验。 (四)教学准备:20%的H2O2溶液、5%的H2O2溶液、MnO2粉末、KClO3、KMnO4、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火柴。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是学生熟知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通过知识的更新和实验探究可以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九(2)班正在试行分组学习模式,通过一个月的训练,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能力,但在主动性和深入度上还有待加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们是有信心的。 2、教法与学法选择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体验学习过程,本课时将采用实验探究的教

中国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中国的土地资源概况 2、中国的土地资源特点 3、土地资源的分布。 4、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特点,及利用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资源观。和危机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土地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利用中的问题。 2、特点的分析过程,分布及问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引入 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特点,引入新课。 二基本概况 1、土地资源的数量。 学生读《地理图册》24页“中国陆地面积、人均陆地面积与世界部分国家的比较”图。问: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土地资源最多?中国是多少?排第几? 2、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 学生读《地理图册》24页“中国陆地面积、人均陆地面积与世界部分国家的比较”图以及课本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比较。问:世界人均土地资源最多的是哪个国家?中国人均是多少? 3、土地资源的类型。 学生读课本图3.8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 问:有哪几种类型?比例是多少? 三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特点。 2、学生观察刚读的图及所讲的内容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的情况,归纳中国土 地资源的特点。 3、特点: 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未利用土地面积大。 四土地资源的分布

1、学生读图3.9完成活动。 2、归纳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东部季风区为耕地。西部非季风区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山区多林地。 五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建设大量占用耕地。 2、耕地大量水土流失。 3、草地大量沙漠化。 4、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六作业 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基本概况 1、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 2、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 3、土地资源的类型。 二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2、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未利用土地面积大。 三土地资源的分布: 东部季风区为耕地。西部非季风区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山区多林地。 四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建设大量占用耕地。 2、耕地大量水土流失。 3、草地大量沙漠化。 4、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八教学反思 1、该课属于传统教学课,没有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主要通过引导学 生联系前面章节所学习的内容,通过联系实际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是学生在讨论、联系生活、总结中得出所学的新知识。 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能较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 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方法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反应 [过程和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习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不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三、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式 课件演示,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指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总结—迁移创新 五、教学思路 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

在互相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大试管,木条,酒精灯,火柴等;多媒体。 2.学生用具: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大试管,棉花,橡皮塞(带导管),集气瓶,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等。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氧气的制取》教案设计

2.3 氧气的制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1)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 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板书]课题3 制取氧气 [介绍]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土地资源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总特点.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的问题和以及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土地的用途很广:可以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人类提供食物;可以栽种树木,为人类提供木材;可以生长牧草,提供放牧牲畜的场所,提供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可以用来建房、筑路等等。 土地对人类极为重要,失去了土地,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来源,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就会停止。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土地资源.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1我国土地资源的总特点是什么? 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分布? 3.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的问题和以及保护措施有哪些?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 自探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找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⑴明确土地资源基本特征人多地少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⑵.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的问题土地相对减少。原因:人口增长使人均占有量减少,工矿、交通、城市的发展,使土地资源问题减少。土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蔓延、草场超载,乱占耕地等现象 采取的措施 依照政策法律,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 “开源”、“节约”结合 加强土地资源建设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质疑再探:(3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质——空气开始,介绍空气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气,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再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内容由浅人深,过渡自然,学生很容易接受。 本课题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

应原理,同时介绍了催化剂。这部分内容更侧重于过程,让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探究、推断,从而作出判断。第二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来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让学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具备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 学习氧气的制取(原料选择、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气体收集、操作步骤及其有关注意事项),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学策略分析】 学生对于气体的制取尚属首次接触,为此,如何来选择药品、如何来确定装置根本无从着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氧气知识的一定积累,创设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善于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来确定药品的选择以及仪器装置的配备,加深学生对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加以巩固。难点的突破应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判断,使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一:知识和技能: 1. 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 在地图上指出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 3. 知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树立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 2.知道我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如何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土地资源的水、光、热、土配合状况。 疑点: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ppt 六:方法和过程: 应通过大量资料、图表运用对比分析加以阐述,学习中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同一问题不同途径和方法,较好掌握课本提供的分析方法和图表表达方式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ppt1、2 〖复习提问〗 1. 什么叫自然资源?自然界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 自然资源主要类型有哪些?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等。 〖引入新课〗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中国土地资源。观看ppt3。讲一讲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问: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我国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人口多,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板书:人多地少 通过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清下列内容:ppt4学生观察分析3-10

①中国的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印度面积不到中国1/3,人口比中国略少,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多?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中国多山区,平原仅占12%;而美国平原占1/2以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人均土地资源约是中国的6倍;印度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耕地占一半,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1.5倍。(分析ppt5)问题ppt6 人口多耕地少 ②学生计算中国人均草地、林地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数; 草地 0.30 世界0.50 (60℅) 林地 0.15 世界0.60 (25℅) ③通过计算草地、林地占世界的百分数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土地资源少。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特点。板书:国情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多、较齐全。板书:类型齐全 读图课本中P67图3-12"中国土地资源分布":ppt7、8、9。(引导学生怎样看图) ①在这个图中,耕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林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和方法。 (2)学会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学会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过程与 方法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 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情感·态 度·价值 观 通过亲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取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用品仪器 试管、木条、酒精灯、棉花、塞子、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铁架台 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 其它火柴、课件、学案等 环 节 教学问题活动设计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 途,了解到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化 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 发生氧化反应,在反应中放出热量。氧 气可用来供给病人呼吸,供给登山、潜 水运动员呼吸;还用于气焊、气割,还 用于火箭的发射等等。 问题1:上节课,我们已经利用氧 气做了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在这些实 验中,我们所用的氧气从何而来呢? 问题2:我们在实验室中能否制取并收 集一瓶氧气呢?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 制取氧气的呢? 教师播放氧气用途的图片,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2,引入课题: 课题3 制取氧气 自主学习 问题1:在工业上用什么方法制取氧 气?属于什么变化?在实验室用什么方 法制取氧气?又属于什么变化? 问题2: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在化 学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3:什么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与化合反应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圈划。教师检查学 生预习及学案自主学习完成情况 知识点1:高锰酸钾分解制取 氧气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新屯子镇中学 姓名:张玉美 初中化学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的探究 【难点】 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砖粉、香、火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 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 、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