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

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

(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

(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8. (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1)描述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活动的具体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

(2)解释和说明: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可以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四个层次来探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

(3)预测和控制:能够预测和控制行为,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依靠测量工具和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行为预测必然伴随行为的改变和控制。

9.(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1)因果研究:因果联系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一,心理学的第一类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2)相关研究:是事物的另一种关系,与因果联系不同,其本身不提供因果的信息;只是从相关本身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3)个案研究:因果研究和相关研究都以大量的被试样本为基础。个案研究是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1)因果研究:揭示心理现象和外界刺激、人脑活动的因果关系。

(2)相关研究:寻找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的相关关系。

(3)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10.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从心理现象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性原则:要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用发展变化的视角观察心理现象。

(3)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11.(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对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心理活动的方法。

①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②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③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有时会产生研究现象没有出现的情况;观察容易“各取所需”(2)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①种类:实验室实验法: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

特点:精确度高;研究情境的人为性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特点:自然且具实践意义;易受无关因素影响

②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③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3)调查法: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和谈话法。

①优点: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

②缺点:如问卷回收率较低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问卷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4)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心理测验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①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

②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

③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①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②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6)脑成像技术和脑电波研究

12.现代心理学流派(其中行为主义是重点)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用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各元素之间的结构

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著名的代表人物)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1912年,德国,又称“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4)(重点)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代表人物:华生(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强调环境决定论)

结论:行为主义锐利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它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研究无意识现象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欲望,力比多)

(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代表人物:《认知心理学》出版,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

(7)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研究正常人的人性问题,如动机、需要、自我意识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美国心理家,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8)神经生理学测谎仪和脑部相关的呈想分析

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

(1)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包括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后者为心理学提供了—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

(2)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取向和人本主义的取向。

(3)心理学的现状: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科学家们相信,在2l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研究心理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

例题: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或思维的器官,无头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说,心理的产生也依赖于神经系统与脑的出现。个体心理的发展也和脑的发育相联系。

2.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生活的复杂性引起的。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4.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例题:当代心理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2.行为主义的研究: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3. 心理分析的研究:弗洛伊德。

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967年,美国心理家奈塞尔(Neisser)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了现代认

知心理学的诞生。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师范生学习心理学,对于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 2)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

第二章心理与脑(重点)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记)(脑是心理产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1、脑是心理的器官(记)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解剖失语病人的脑是发现其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多严重损伤,证明了这一部分与语言表达的密切关系,“布罗卡区”

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损伤——失语症;

大脑—额中回—后部损伤——失写症(不会写字);

大脑—颞上回—后部损伤——感觉失语症(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大脑—角回—损伤——失读症(看不懂文字)

1874年,俄国生理学家,贝兹,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证明了这种细胞有支配躯体运动的功能。

2、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

客观现实的影响是人的心理产生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它决定着并且作为原因制约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和内容(脑——加工厂,客观现实——原材料)

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可以区分为它的内容、过程和生理机制三个方面。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机能

神经系统的构成(重点)

脊神经(31对)(机能:躯体or内脏+感觉or运动)

躯体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脑(颅腔)副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脊柱)

(脑和脊髓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和第一颈神经的最上端为界)

中枢神经系统:

A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主要作用: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肘反应、跟腱反应等)。

B 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

1、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以及网状结构。(维持个体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

a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称为“生命中枢”。

负责呼吸和姿势反射(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狭长的结构,全长4厘米左右)

b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抑制的作用。

c中脑:a中央灰质:指环绕大脑的导水管的灰质。腹侧有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两侧有三叉神经中脑核,分别支配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

b中脑四叠体:在中央灰质背面。1、上丘:视觉反射中枢;2、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c大脑脚:其中有黑质和红核,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黑质损伤:手脚的动作协调将会受到破坏,面部表情将显得呆板;红核损伤:病人将会出现舞蹈症等) d网状结构:在脑干各段的区域,有一种由白质与灰质交混杂的结构,叫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主要包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和中脑部分。按功能分为:a&b

a上行(激活)系统:控制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

2、间脑:a丘脑:脑干上方、大脑两半球的下部,两个鸡蛋型的神经核团;

感觉信息的中继站(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导向大脑皮层,从而

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

丘脑后部有内侧膝状体(接收听神经传入的信息)和外侧膝状体(接收视神经传入的信息);

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因而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意义。

b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层下中枢。

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对情绪也起到重要作用。

3、小脑:与运动协调有关,也与某些高级认知功能有关。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小脑受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运动能力等症状)

4、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级动物才有,人类进化的结果)

脑功能学说:1、颅相说(错,盖尔)2、定位说(不符合实际,)3、整体说(弗卢龙)4、机能系统说(鲁利亚)简要说明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为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使大脑皮层的处于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与综合等加工),并最终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当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苏联著名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三、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记)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从前至后可分为额叶(左上),顶叶(右上),颞叶(左下)和枕叶(右下)四个区域。A额叶:调节对侧躯体、语言、运动以及协调智能和情感等活动。(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B顶叶:主要调节机体感觉与阅读语言(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C颞叶:主要是听觉及空间定位(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D枕叶:视觉及书画阅读(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等活动

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

(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大脑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的功能。(左右脑在训练过后可相互代替,裂脑人,斯佩里)

额叶:布氏语言区

枕叶:角回; (威氏语言区在颞叶与枕叶之间)

四、内分泌系统

a通过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内分泌物(液)or激素)来实现对机体的控制调节;

b有:脑垂体(腺),副甲状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卵巢or睾丸);

c作用范围广,见效慢但效果持久(对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局限,定位清晰,作用快而精确)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规律

1、反射及反射弧(重点)

A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互不干涉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B反射弧: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2、反射的种类(重点)

A无条件反射: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如:婴儿的吸吮反射)

其反射中枢可以是皮层或皮层下各级中枢,如脊髓、延髓等。

B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

需要一个建立过程,其反射的神经通路(生理基础)可以随时建立,也可以随条件的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主要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也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重点)

A经典性条件反射(被动)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开始进行研究的。(研究狗的唾液腺分泌现象)怎么做:巴浦洛夫将一些与食物没有任何关系的刺激,如灯光、节拍器摆动的音响等无关刺激物,和狗进食行为相结合进行研究(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成为它的预示和信号),经过若干次相关刺激后,灯光的单独作用也可以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这种无关刺激物变成了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形成了条件反射。(不是永远保持固定不变的)

B操作性条件反射(主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是有机体以自己的操作而获得强化(奖赏或惩罚)的过程,有着更大的主动性

试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答: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次数增多而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物与刺激物呈现的程序不同。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也不同。总之,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有差别的,二者往往是一同出现的,只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更为多见。

4、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1)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a兴奋过程是指刺激物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它激发或加强与皮层兴奋中心相联系的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b抑制过程是指刺激停止和削弱了皮层的抑制中心相联系的肌肉、腺体的活动。

(2)巴浦洛夫根据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A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

兴奋或抑制在皮层上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来的发生地点(原发点),而是沿着皮层向邻近部位传播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活动,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即扩散开来的神经过程又返回原发点上)。B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

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叫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有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抑制引起和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反之,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叫负诱导。

5、两种信号系统(重点,简答题)(望梅止渴,谈梅生津)

A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声音,颜色,气味等。

B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言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们是具体条件刺激物的抽象化,概括化,可以代替第一信号起作用,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所以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两种信号的区别: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两种信号刺激的广度和丰富性是不同的:第一信号只限于具体刺激物;词则可以代表一类事物;

它们形成的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

它们活动的效果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活动的最高调节机制,

第二信号系统与思维密切联系,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机制。

两种信号系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动力传递过程,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类的学习有何特殊作用?

答: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词是与具体刺激密切联系的。词具有概括性,因此借助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人们以语言文字等作为中介,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了解人类的历史。

理解从来没去过的地方,了解从来没看过的事物,积累经验或交流思想,从而使人类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起来。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PS:补充: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感觉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是人获取外界信息的门户);

(简答题)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195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D.O.Hebbl)和贝克斯顿(W.H.Bexton)等人,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2、感觉的发展

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

3、感觉的种类/分类(记,简答题):

感觉反映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它们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A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B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受性及其测定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重点: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内,出现一种极微弱的声音,最初受试者无从觉察有无声音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声音的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称为阈限。阈限是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是在没有其它刺激可比较的情境之下,以单一刺激为依据的,一般也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觉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E=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几百人参加大合唱,如果增减一个人,人们听不出声音的差别,如果增加或减少10个人,差别就明显了。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越少,即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越小,差别感受性就越大。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系统的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韦伯定律:

K=4I2I1

I1——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2——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常数

韦伯分数(K)越小,感觉越敏锐。

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有机体)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觉阈限:一种物理量,即人要想感觉到刺激的存在或变化,刺激本身的强度和强度的变化需要达到的一个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就是感觉阈限。

什么是感受性?它与感觉阈限存在着什么关系?

答: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感觉能力高低不同,一个微弱的刺激,有人感觉到,有的人感觉不到。感受性表示主观感觉的能力,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三、视觉(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于视觉)

1、视觉刺激

要看见东西,就需要有光。

(记)视觉的适宜刺激:人眼可感觉到的可见光波长范围:380~780毫微米

2、基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光有三个物理特征,即波长(决定光的色调,颜色);

振幅(表示光的强度,明度);

纯度(表示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饱和度)。

A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B颜色混合三种规律:1、互补率 2、混合率 3、代替率三原色:红、绿、蓝

C色觉缺失:色弱:对颜色的感受性较低,分为甲型色弱&乙型色弱

色盲:全色盲(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部分色盲(红—绿色盲(常见)&黄—蓝色盲)

英国化学和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先天的(伴X)

D视敏度:空间视敏度(视力,以视角大小来判断)&时间视敏度(后像)

(记)后像:正后像(后像与原刺激性质相同)&负后像(颜色视觉的后像现象一般均为负后像)

E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四、听觉(人的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对于其它一些动物,如一些低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听觉比视觉更为重要)

1、听觉刺激

听觉的刺激是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空气(媒质)声速:340米/秒;

声波振动的类型:纯音&复合音(频率规则分:乐音&噪音)

声波振动的物理属性:振频(音高/音调)、振幅(响度/音强)、相位(音色)。(心理感受量)

2、基本听觉现象

A音调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一种心理量。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16~20000赫兹,

1000赫兹左右声音感受性最高

B音响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的。(频率对音响也有影响)振幅大,声音听起来就响。

音响的感受范围:0~140分贝。140分贝以上的声音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痛觉或触压觉。

C声波的相互作用:1、共鸣2、强化与干涉3、差音与和音4、声音的掩蔽

D听觉的疲劳与听力丧失: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会显著降低,这一现象即为听觉的疲劳。

长期听觉疲劳会引起听力降低或听力丧失。

听力丧失:传导性耳聋(鼓膜穿孔)&神经性耳聋(老年性耳聋)。

五、其它感觉

1、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冷觉、温觉和热觉;刺激范围:10~60摄氏度;生理零点:32度=皮肤表面温度)

和痛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能)等

2、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两者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关系非常密切。

3、运动觉和平衡觉:反应身体各部分之间位置的相对变动的感觉

4、机体觉:是我们对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反映。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感觉。

六、感觉的相互作用(重点,感觉适应现象)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A感觉适应适应是由于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利害兼具)

例题:试例举三个以上你所体验到的感觉适应现象。

答:在实际生活中,感觉适应是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减少身心负担,如个体在喧闹的场所可以排除噪音干扰专心看书;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在化学工厂工作的人由于长期接触有害化学品而中毒。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B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分为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A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重点:分辨例子)

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重点)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各种感觉之所以能够相互补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盲人听力

C联觉(重点)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颜色感觉容易产生联觉,即某种颜色往往兼有冷暖觉(相对的)、远近觉和轻重觉。

暖色:红、橙、黄等,带有接近感,为近色;冷色:蓝、青、紫等,带有深远感,为远色。

轻色、重色、暖色、冷色、近色、远色是以什么原理划分的:

答:轻色、重色:色觉兼有轻重觉;

暖色、冷色:色觉兼有冷暖觉;

近色、远色:色觉兼有远近觉。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感受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 对比是指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知觉(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除了以各种感觉为基础外,还要借助于人的知识和经验。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简答题)

a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它们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b感觉和知觉的区别A感觉和知觉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B由感觉到知觉,其间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并受个人当时的兴趣,需要,

动机和情绪的影响。人的态度和需要也会使知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C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Ps:感觉和知觉对于人的重要性

感觉和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感觉和知觉又是人们其它心理活动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感觉和知觉,就不能形成表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试说明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的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在不同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知觉可能是不同的。准确地说,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3、知觉的种类

A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仅具有相对意义)

B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从三种特性去知觉客观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根据知觉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把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称为错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简答题)

整体性:主观轮廓(68%~72%)

选择性:对象和背景

理解性:上下关系的影响

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背)

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都发生反应,而只对其中少数刺激加以反应。

人的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做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对象和背景的结构,是知觉的最基本的特点。

人总是把自己要去对待的那些刺激作为对象,把暂时或当时不打算对待的刺激作为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重点,背)

人在知觉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记)

人的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在不完备的情况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保持完备性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物理特性已经发生变化,但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

A大小知觉恒常性B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物体有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空间知觉就是物体的这些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1、形状知觉

物体的形状是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感知的。物体的形状不同,它在视网膜上的像也必然不同。

人对物体的形状知觉具有相当稳定的恒常性。

2、大小知觉

物体大小的视知觉,由两个因素决定:A物体的大小B物体的距离

3、距离知觉(重点)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离我们远近的知觉。

对判断物体远近距离起作用的条件有(重点:影响距离知觉的条件):

A中间物的重叠B空气透视C线条透视D明暗和阴影E运动视差F眼睛的调节G双眼视轴的辐合

4、立体知觉

立体知觉即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主要是双眼视差的技能)

5、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的知觉)方位知觉的参考系、视觉的方向定位、听觉的方向定位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记)

1、时间知觉的参考系

人对时间的知觉总是要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考标志。

2、生物钟(记)

人除了有意思地运用各种参考标志来感知时间、估计时间之外,人的节律性行为和生理过程也能起到自动计时器的

3、时间估计(记)

参与时间知觉的感官有听觉,触觉和视觉等。

时间估计的影响因素:a人的活动内容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b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简答题):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3)人的态度和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五、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是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对于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知觉包括人对物体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正运动,即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对真正运动的知觉。人的运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

什么是似动知觉?(记)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和运动后效。

似动现象: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的运动”,这种情况

称为似动现象。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中一个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把这种现象称为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记,定义)自主运动知觉

运动后效:在注视物体向一个方向运动之后,再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在主观上出现的方位改变现象称为运动后觉。(记,什么是运动后效)

六、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错觉与幻觉的差别(重点):a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歪曲的知觉

b幻觉是在没有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主观歪曲的知觉

1、视错觉

A线条长短错觉B面积大小错觉C形状错觉D方向错觉

2、其它错觉

在听觉方面,用假声器使左边来的声音(波)先进入右耳可以形成方向听错觉;

在触觉方面,当在交叉的食指和中指中间夹一个小球时,会产生像有两个小球在食指和中指外侧的触错觉。

3、产生错觉的原因

产生错觉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一种观点是从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方面对错觉作出生理学解释。

从视觉生理的观点解释错觉的观点称为“周围抑制论”。周围抑制论适合说明颜色对比错觉。

根据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方面对错觉进行认知性解释。

第五章注意

一、注意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个性质)(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运动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指向:指向是指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事物,而离开其它事物。

集中:集中是指意识对事物的反映达到一定的清晰和完善程度。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心理过程是对特定客观现实进行反映的过程。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它没有独立的对象。通常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当人在注意什么时,它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成为这些过程的一种共同的特性而与这些过程分不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注意都不能离开心理过程而单独起作用。平时我们常说“请注意黑板”“请注意我下面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可以离开认识过程,实际上只是说“请注意看黑板”“请注意听我下面的问题”,只是在口语中把“看”字和“听”字省略掉了。

2、注意的功能(重点,选择功能)

(1)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基本功能之一。

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注意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依赖于其它心理过程而存在)

例题:注意的特点有哪些?它具有什么功能?

答:注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其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再次,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类型(记)(依据:根据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划分)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A什么是无意注意:事行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是不由意识控制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低级、自发,定向探究反射)

B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a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相对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b人的主观原因: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当时的情绪状态,当时的精神状态2、有意注意

A什么是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还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有意注意。(引起原因:间接兴趣)(是人们对活动界具有较深刻的认识才可能具有的心理状态)

(主动地、服从一定活动任务,受人的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高级自觉,如听课;自觉性&主动性)

B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b加深对活动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好自己的活动。

例题:怎样集中和保持有意注意?

答:集中和保持有意注意有四个方面: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2、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排除内外干扰

Ps:重点:怎样才能组织好自己的活动,保证和坚持有意注意呢?答:

(1)按照任务要求,经常提醒自己坚持注意。

(2)根据任务需要,经常提出进一步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

(3)把思考、记忆等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保持有意注意。

(4)培养兴趣,对保持有意注意有重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

1、要注意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艺术,随时组织好学生的注意;

2、要引导好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支配自己的注意;

3、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有效地与分心现象作斗争,与内部、外部的困难和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

这种注意是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直接兴趣、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总结:三种注意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紧密交织并可以互相转换的。

说明三种注意的特点及关系

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或者说,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的水平较低。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只有人才有。因此,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

三、注意的品质(重点:品质的5个方面,分析自己的注意品质)

注意的品质是衡量注意质量和效率的指标。

1、注意的范围

A什么是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定时间内能够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B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a知觉对象的特点:规律性、集中的、互相联系的(有意义)、系统化

b人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如果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就会限制。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

A什么是注意的稳定性

人的注意长时间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叫做注意的稳定性。

(记)注意的起伏现象:注意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人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很难长时间的保持不变。

B保持稳定注意的条件(防止注意分散)

a明确工作任务 b活动多样化(单调活动会降低注意力)

c把内心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 d注意的稳定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

3、注意的紧张性

注意的紧张性是指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而同时离开其余的一切事物。

人在紧张注意时,可以摆脱周围一切事物。

注意的紧张性与注意的范围密切联系:越紧张地加强注意,注意的范围越小

在实际生活中,控制注意紧张性有重大意义:提高效率

4、注意的分配(重点)

A什么是注意的分配

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做注意的分配。

B注意分配的条件

A在有两个动作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个动作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程度才行

B同时进行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有联系、同一类型的活动便于进行注意分配)

5、注意的转移(重点)

a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区别于分散,分散与稳定性有关)b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看对原来注意对象的兴趣如何,原来注意的紧张性如何而定。

c注意的分配与转移密切相关

补充内容:a注意的对象:外部的和内部的

b人在注意时,可用分析的方法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的方法:是在注意的全部内容中,分成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去逐个注意。

综合的方法: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注意。

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人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整合功能。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发生在注意状态下,人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3.维持功能。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对象之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4.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活动中,而且体现在各种行为中。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第六章记忆

一、记忆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语词记忆:形式(概念、逻辑、推理等);内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

Ps:以语言材料作为内容的记忆,要以语言中枢的发展作为生理基础

情绪记忆:人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记得喝水、写字;体操员做某个动作)

B根据信息储存时间长短进行的分类(记)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证明存在:斯柏林的实验)

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

(听觉瞬时记忆:马萨罗等人研究,储存时间:0.25~2秒)(视觉瞬时记忆:储存时间:1秒,是刺激物的直接映像)(编码形式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储存保持在1~2分钟以内的记忆,也称操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容量:7±2个信息单位(5-9个组块)

?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存储时间可以从一分钟至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长时记忆容量是一切记忆系统中最大的一个系统,他在脑中进行着复杂的编码。其中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长时记忆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主动加工的过程

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1)组织有效的复习

复习要及时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好于集中复习

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二、记忆过程

人的完整记忆分为三个过程,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和再认或回忆过程。

三者的联系: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回忆或再认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过去经历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是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们辨认出来的过程是再认。

记忆过程中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相互联系的,识记与保持是回忆或再认的前提与基础,再认与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在生活实践中,人们是通过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的统一的记忆过程来对所经历过的事物进行的反映。

1、识记:是人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开端)

(识记是接受编码信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识记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

A识记的种类

(1)根据人在识记时是否有意识参与而进行分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意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是其重要指标)无意识记即事没有预定的目的,没有经过特殊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的努力,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进行的识记。

(2)根据人在识记时对材料是否有理解因素参与的分类: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构识记往往是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的识记。基本条件:多次重复学习。

意义识记是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经验所进行的识记。

基本条件:对材料的理解、领会;从而在思维的积极参与下,揭示记忆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规律。

B影响识记的因素

a识记目的 b识记态度(学习者) c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d对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 e学习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综合识记法)C复习在识记中的作用

提高复习效率的方法:

a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在识记意义大的材料时两种复习的差别不像在识记意义小的材料时显著;

在识记难度大的材料时分配复习更优于集中复习;

在识记的不同阶段,分配复习都优于集中复习,但初期的差异比后期的更为显著。

b把识记和试图回忆结合起来

c要使复习过程多样化

2、再认(记:含义)

当曾经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再作用于我们时,我们感到熟悉,能够认识,能够识别的过程称为再认。达到再认水平的条件

再认的速度和确定程度的主要取决条件:

A识记的精确性和牢固程度

B当前事物与以前感知过的有关事物及环境条件相同的程度

再认中的错误:

A一方面是对熟悉的事物不能再认,再认有完全的和不完全的。

B另一方面是由于联系泛化而认错对象。(如:认错字,认错人)

3、回忆(记:含义)

A回忆过程:根据一定的条件把头脑中贮存的信息重现出来的过程就是回忆。

回忆按有无预定的回忆目的可分为:无意回忆(事先没有回忆的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回忆)

有意回忆(有预定的回忆目的而自觉进行的回忆)

回忆按条件和方式可分为:直接回忆(是当前事物直接引起过去经验的再现)

间接回忆(通过中介联想才能达到旧经验的再现。追忆)

回忆的速度通常用反应时间来测量。影响回忆时间的快慢的因素:材料的性质、难易程度、间隔时间长短的影响

大部分取决于新近性

B联想:人们在进行回忆和追忆时总是要通过中介联想,而中介与所要回忆的事物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

人们在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以后就能从一个对象联系到另一个对象,这种规律叫做联想律。

亚里士多德把联想律分为对比、类似和接近三大定律:

a接近联想:事物间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接近,在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因此容易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 b相似联想:对一件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和它类似的事物的回忆

c对比联想: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称作对比联想

三、保持和遗忘

1、保持

记忆是经验的保持,但这种保持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记忆在经验中是发生变化的。

2、遗忘(记)

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就是遗忘。

遗忘可分为两类:(1)永久性遗忘,这种遗忘,如不经重新学习,永远也不能再认和回忆。

(2)暂时遗忘,即一时不能再认和回忆,但有了适当的条件,记忆还可以恢复。

遗忘受许多条件的制约:(记)

A遗忘的进程受识记材料性质的影响(有意义的材料)

B遗忘的速度受材料数量的影响

C遗忘受学习程度的影响

D遗忘的速度与选用不同的检查指标有关(实验:用回忆(最多)、重学(居中)、再认(最少)三种方法测量)

E 遗忘的速度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不感兴趣的、不重要的遗忘越多)

3、遗忘规律

遗忘规律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最初遗忘的比较快,而后逐渐缓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对遗忘的研究得出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1时间:艾宾浩斯的保持曲线表明,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的保持量是不同的,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之后保持量逐渐稳定下降,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表明遗忘与时间的关系,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遗忘也越多。

3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程度人对无意义的不感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材料最先遗忘保持最差。

4学习程度: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学习程度越高遗忘越少。过渡学习达150%时的保持效果最佳。过度学习是指学习后巩固水平超过其刚能背诵的程度。

5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材料的首尾内容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研究表明,记忆效果最差的不是识记材料的正中间部分,而是在中间偏右的部分,这可能是由于受到前面部分的抑制较多,联系较弱,又较多地受到后面部分的抑制影响所至。

四、如何克服或缓解遗忘

1、复习

A运用阅读与试图回忆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效果。

B正确安排复习时间,可以有效防止遗忘。(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

C复习的形式多样化

2、记忆干扰: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重点)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倒摄抑制的大小受以下几种条件制约:

A倒摄抑制受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的制约。

B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C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先后学习材料在时间上安排的影响。

D倒摄抑制的大小受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识记巩固程度的影响。

增进记忆的方法:

(1)理解,深加工;

(2)复习:即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感观参与。

(3)记忆方法:(1)提纲记忆法;(2)图表记忆法;(3)谐音记忆法;(4)比较记忆法;(5)形象联想法;

(6)歌诀记忆法(7)串字头记忆法(9)归类记忆法

试述有效组织复习

答:复习是记忆之母,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遗忘往往是在识记后不久就很快大量发生,因此此时新学习的材料在脑中建立的神经联系还不巩固,记忆痕迹比较容易衰退,及时复习可以阻止学后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复习具有强化联系的作用,即使将消失的微弱的痕迹重新强化而使它们变得清晰并在脑中巩固。复习还具有促进理解的作用,使学习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及时复习把它们纳入到个人认知结构中而长久保存。

2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它可以连续进行即集中复习,也可以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即分散复习。

复习时,时间过分集中,容易出现抑制积累,过分分散,容易发生遗忘,都不利于学习的巩固。时间分配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取决于具体条件:失机有意义的材料,最初时机时间应该集中些,以后间隔可以逐渐延长。机械实际的材料和技能学习,分散学习优越性比较强,对感兴趣的学习材料,应该集中学习,反之则以分散为宜。

3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复习时单一的反复阅读的效果不太好,个在识记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之前积极地试图回忆,当回忆不起来的时候再去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长,错误也少

4复习多样化

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多样化的复习可以使人感到新颖,并激起进行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复习材料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多种联系,以更牢的保持。

5活动有助于记忆:把识记对象变成人的活动对象或活动结果时,可以激发起人的活动的积极性,记忆效果会明显的提高。

怎样根据记忆的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记忆的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答:记忆的品质体现在: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首先,应教育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记忆方法。再次,要求学生及时、经常进行复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内容。最后应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注意正确的再认和回忆。此外,还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身心健康,合理使用大脑。

记忆在生活中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可以概括为:①它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条件。②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复杂化,离不开个体经验的积累。③记忆是形成人的主观世界的重要条件。

第七章思维和想像

一、思维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思维(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在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上,也表现在它反映着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的关系上

(Ps: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基本特征:概括性与间接性

2、思维和语言的联系和区别(重点)

联系与区别思维(规律)语言(规则)

本质特征(区别)在属性上属于精神现象在属性上属于物质现象

生理机制(区别)在表现形式上属内隐反应在表现形式上属于外显反应

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区别)在与外部的关系上呈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与外部的关系上呈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

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应用范围(区别)在范围上具有全人类性,思维的规律皆相同在范围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构成因素(区别)使用的基本单位是概念使用的基本单位是词联系思维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3、思维的分类(重点)

A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可以分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做为主要凭借物的思维(3岁前儿童)

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学龄前儿童数数)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B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重点:举例判断)

聚合思维:指把各种信息聚合在一起,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求同。

又称:求同(集中/辐合/会聚)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

例:a>b,a

发散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探索各种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求异与创新。

又称求异(辐射)思维。无一定方向与范围、不墨守陈规、不拘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C根据思维凭借概念的不同,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凭借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

D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以分为:

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制定好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和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称再造性思维。(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但是在生活中最重要,最惯常,最习惯)

高水平的思维称为智慧。

A思维是人高于其它动物并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最重要标志。

B思维也是区分人们之间差异的显著标志之一。

C思维可以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高低。

二、思维的过程(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去思考问题)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事物的整体进行分解,从而把它们的特征或属性分出来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特征,个别属性结合起来的。

分析与综合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任何思维过程都包括:最初的综合——分析——再次的综合三个环节)

2、比较:比较是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加以区分,对比其异同点和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把事物的一些特征从其它特征中分离,使此特征显现出来的思维过程。(特征分离)

概括是把已从事物中分离出来的特征联合起来的思维过程。

4、系统化和具体化:系统化指的是在概括和分类的基础上,把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方面归类和编目,

使之成为有序整体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用具体的事物描述,解释一般概念的思维过程。

三、思维的形式

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概念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稳定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的产生,总伴随着语言的标志,通常用词来标志。

概念可以有具体概念(指根据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的概念)

和抽象概念(指根据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形成的概念)之分。

概念可以有前科学概念(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的过程形成的概念,又称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指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如心理学定义、牛顿定律或自然科学原理等)概念可以有实物概念(指关于是关于事物的整体,反映事物完整的本质的属性,如:“汽车”“桌子”)和抽象概念(不是关于事物的整体,而是关于事物的某个属性、状态与其它事物联系的概念,如“运动”、“价值”、“民主”)之分。

概念可以分为自然概念(指现实事物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如:日月山川、江河湖海)和人工概念(指对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拟,是将事物的一些属性结合起来而创造出的一种人为概念

例如:如“东东”“酷”“小资”,互联网上的语言)

2、判断:判断是人脑对事物属性关系的反映形式。(记)

分为直接判断(以感知形式为主,没有复杂的思维后动)

和间接判断(反映事物在因果、时间、空间、条件等方面本质差异的思维形式,

其中制约思维过程的基本关系是事物的因果关系)。

3、推理: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记)(与言语有密切关系,以词的形式表现)

它主要有两种形式:A归纳(指从特殊事物中抽象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维形式,

通常被称为科学的思维方法)

B演绎(是把一般原理应用于特殊事物的推理形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形式,

和归纳法相反的推理形式)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相反的、然而又密切相关的推理形式。

四、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能够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点子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真正有创造性思想,或创造性方案出现。

所谓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自己的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产生的新想法,新领悟,

但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是新的,对别人来说就不一定是新的,也许在古代就有了。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a创造性b求异性c灵感性d灵活性e多维性f综合性

1、思维的广度:思维的广度是指人思维广阔程度的特点。

2、思维的深度:思维的深度是指人思维深刻程度的特点。

3、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独立地进行思考,善于独立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的特点。

4、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的思维特点。

5、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人的思维过程的顺序性,层次性和连贯特点。

6、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人善于从事实的客观情况出发,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考察和判断是与非、

正与误,并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的特点。

7、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人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思路的特点。

六、想像(了解)

1、什么是想像

想像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想像表象的过程。

想像以记忆为基础,但它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再现。

想像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2、想像的意义

人的想像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学生再造想像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想像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像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体系,生活道路,个性发展,人的特点的形成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3、想像的种类

想像可以根据想像表象中有无新的内容出现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A再造想像是人们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形成再造想像的条件:a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b丰富的表象储备

B创造想像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想像表象的过程。

形成创造想像的条件:a创造动机b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c积极的思维活动d灵感

4、不随意想像和随意想像

A不随意想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像。

B随意想像:是有预定的目的,自觉的,需要有意志城力的想像。

5、幻想

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像。

两个特点:A幻想创造出的形象,总是和个人的愿望联系着。B幻想不与当前的创造活动直接联系,它不创造出当前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而是指向于未来活动,但它又常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幻想有理想和空想之分: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的幻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于道德品质的培

养,人生观的形成有重大作用。

空想则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级的幻想。

问题解决有哪些策略?

答:1.算法:就是在问题空间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常用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有哪些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

答:1.问题情景。2. 动机与情绪。3.定势4.功能固着与变通。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A情绪和情感是人对需要的一种反映形式

A情绪的两极性特征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体验都会有另一种与之相反的体验与之相伴。

情绪的两极性特点不仅表现在具体情绪本身,而且还表现在以下较为概括的情绪特点上:

a情绪在动力性上表现为增力和减力两极 b情绪在紧张水平上表现为紧张与轻松两极

c情绪在激动水平上表现为激动与平静两极 d情绪在强度上表现为强和弱两极

B情绪的瞬时性特征:情绪随情景变化的瞬时性、随机性或偶然性

C情绪的非理性特征:人的任何情绪反映都会和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记)

A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和生活的重要心理支柱。

a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b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的功能c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驱使人行为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情绪的动机功能。有增力和减力两个方面

C调节认知活动功能:情绪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是认识活动的一种监测系统,具有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

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a调节知觉的选择b监视信息的流动c调节记忆活动d影响思维过程

D信号功能:表情是传播情绪和情感信号的主要媒介。由各种表情表现出来的情绪和情感信息具有明显的信号功能,使人对他人的认识、态度和观点更具直接性,也使人际交往中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

4、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重点)

区别情绪情感

1 人和动物皆有人独有

2 先天遗传因素后天习得因素

3、表现形式外显性,生理反应明显内隐性,生理反应不明显

4、多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多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5、稳定性不稳定,短暂而激烈稳定,持久而平缓

联系:

A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B情绪离不开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中国文化,“七情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法国笛卡尔,人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悲哀。

斯宾诺莎,人有三种基本情感:喜、背、愿望。

普拉切克,情绪由三个维度决定:强度、相似性、两极性;

可表示八种基本情绪:狂喜、悲痛、警惕、惊奇、狂怒、恐惧、接受和憎恨。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包括九种情绪的“情绪分类表”:兴奋、喜悦、惊奇、悲痛、憎恶、愤怒、羞耻、恐惧和傲慢。

情绪的分类

根据情绪的复杂性(和持续性)分类:

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A基本情绪(喜、怒、哀、惧)(有明显的遗传性,不学就会)(重点)

①快乐:指在所盼望的目的达到后紧张解除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②愤怒:是由于愿望无法达到或愿望一再受阻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③恐惧:是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④悲哀:是在人失去某种他重视或追求的东西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其强度取决于失去的东西对主体的价值大小;

强度可分为:遗憾、失望、悲伤和哀痛。

B复合情绪(记)是在原始基本情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绪体验

a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惊奇和兴趣,厌恶和讨厌(惊奇—厌恶,兴趣—讨厌)

基础心理学期末必考题附答案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通心理学是(D)。 A、研究社会上普通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B、研究人们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C、研究一般正常人群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D、研究一般正常成人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在人为干涉与控制的条件之下,通过控制影响事物发展的条件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并发现其中规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被称为(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问卷法 3、就某一问题要求研究对象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叫( A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4、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B )。 A、1869年 B、1879年 C、1905年 D、1910年 5、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科学心理学的标志性事件是(C )。 A、发表了第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 B、出版了第一本心理学专著 C、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D、召开了第一次心理学学术会议 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詹姆斯 B、特 C、华生 D、巴甫洛夫 7、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D )。 A、斯金纳 B、鲁利亚 C、苛勒 D、弗洛伊德 8、“若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或者乞丐和盗贼”。此言来自(D )。 A、皮亚杰 B、高尔顿 C、柯尔伯格 D、华生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C )。 A、尊重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自我实现 10、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破坏心理健康状态的在机制,这一理论来自(D )。 A、认知学派 B、人本学派 C、行为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11、不良行为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来自(A ) A、行为论 B、人本论 C、认知论 D、精神分析论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沈伟晔 部门:商学院 联系方式:电话: Email: 本学期教学安排及参考书目: 教学总学时:36 其中:讲课--24、课堂练习--4、讨论--4、心理测试--4 教学参考书: 《管理心理学》(第三、四版)苏东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孙时进等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俞文钊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张昱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王重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孔祥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实用管理心理学》龚胤晖等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第六章挫折与管理 第七章激励理论 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与决策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管理 第十二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 含义: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现代管理科学。它遵循客观原则和系统方 法,研究管理系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关系,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综合学科。 二.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 主要理论基础——心理学 四.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心理学的内容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间接;自然、参与; 调查法:谈话、问卷 实验法:自然、实验室 测验法:自陈量表、投射测验 个案法: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的必然性: 1.管理实践的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管理者自身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2.心理学科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派 工业心理学派 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 二. 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1.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2.群体动力理论:勒温 3.社会测量学:莫雷诺 4.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三.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1.感觉历程 一. 含义:人脑对当前事物个别属性或具体状态的直接反映 二. 特性:直接性、个别性 三.作用:心理活动的开端 四.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五. 规律:适应律、阈限律、对比律、联合律、练习律 §2. 知觉历程 一. 含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二. 感与知的关系:感是知的基础、知是感的综合 三. 种类:时间、空间、运动、社会 四.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五.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学习经验、观点差异、动机作用 §3. 社会知觉效应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优先效应) 二. 近因效应 三.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阿希实验: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四. 定势效应 五. 投射效应 六. 名人效应(移情效应) 七. 权威效应 八. 仁慈效应 九.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1.个性概述 一.含义: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来的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个体心 理特征。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 后天环境 自身实践 三.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儿童时期 学生时代

社会心理学知识框架图(完整版)复习过程

第一节概述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行为、社会意识 定义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社会互动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研究对象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和范围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时间: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哲学思辨内容: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启蒙期)人物:康德、卢梭 时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经验描述特点:观察 简史(形成期)人物: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概述(霍兰德)时间:始自20世纪20年代 实证分析阶段 (确立期)特点:描述转向实证研究,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方法档案法 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社会学习论 社会交换论 理论符号互动论 流派精神分析论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概述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概念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分: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的功能分: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社会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社会化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与自我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概念自我的概念 自我自我的结构 自我概念的功能: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自我、身份与自尊身份的定义 身份 身份的特点 自尊的概念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一些影响自尊的因素 自尊的测量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大学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 心理:只要属于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格: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技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 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由于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用的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情绪智力: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的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整理管理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本)

管理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本

管理心理学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杨建党 一、课程简介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现代管理学科。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大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掌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的活动规律,分析、解释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提高自己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is a modern management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ir laws of people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The teaching task of this course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master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group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of the law of ac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management, improve their prediction, guide and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people's ability to initially have the use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两大部 分。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和 验证期。 A.马斯洛 B.勒温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C.默里 D.罗杰斯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 5 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和。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8、气质的 4 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二、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0分)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9.能力是一种()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10. " 一俊遮百丑 "、 " 一坏百坏 " 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 3 分,共 15分)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1 、自我意识 1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心理学基础课程大纲 Ⅰ. 课程性质 心理学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未来教师师范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为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Ⅱ.教学目的及要求 课程的总目标是:使高师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把握未来工作对象的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便适应21世纪中学教师素质与教育改革的要求。 Ⅲ. 学时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54学时。 Ⅳ.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本章主要内容: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 如何研究心理学 3.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了解心理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本质,掌握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及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2.本章难点: (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心理的本质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本章主要内容 1. 心理的起源

2. 心理的实质 3. 神经元与神经系统 ?脑功能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内分泌腺和神经一体液调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脑的进化过程、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内分泌和神经体液调节。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大脑的机能区(2)脑功能的各种学说(3)心理的实质 2.本章难点 (1)大脑的机能区(2)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讲授法 3. 问题讨论 4.习题辨析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三章感觉 ·本章主要内容 1. 感觉的一般概念 2. 视觉 3. 听觉 4. 其他感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1.本章重点: (1)感觉的概念、规律(2)色觉理论、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本章难点: (1)色觉理论(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3)感觉现象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基础心理学期末必考题(附标准答案)

基础心理学期末必考题( 附答

作者:日期: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通心理学是( D )。 A、研究社会上普通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B、研究人们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C、研究一般正常人群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D、研究一般正常成人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在人为干涉与控制的条件之下,通过控制影响事物发展的条件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并发现其中规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被称为( B )。 A、观察法 B 、实验法C、测验法D、问卷法 3、就某一问题要求研究对象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叫( A ) A 、调查法B、实验法C、测验法D、观察法 4、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B )。 A、1869 年 B、1879 年 C、1905 年 D、 1910 年 5、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科学心理学的标志性事件是(C )。 A、发表了第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 B、出版了第一本心理学专著 C、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D、召开了第一次心理学学术会议 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C )。 A、詹姆斯 B、冯特 C、华生 D 、巴甫洛夫 7、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 、斯金纳B、鲁利亚C、苛勒D、弗洛伊德 8、“若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 人和领导者,或者乞丐和盗贼” 。此言来自( D )。 A 、皮亚杰B、高尔顿C、柯尔伯格D、华生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 C )。 A 、尊重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自我实现 10、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破坏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在机制,这一理论来自( D )。 A、认知学派 B、人本学派 C、行为学派 D 、精神分析学派 11、不良行为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来自( A )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2

3

4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 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5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痛觉、触压觉)种类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感觉感受性与感觉阀限,感受性的发展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是一种最简单的联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觉

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课程论》

2020.5.17 20:32 《课程论》施良方著学习笔记 第一编课程的基础 课程的基础:影响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基本领域-课程的基础学科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提法: ?泰勒:课程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坦纳夫妇、塞勒——有效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知识 ?劳顿、史密斯、洛瓦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泰勒与理查兹——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以及组合的关系——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黄炳煌——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之结构 了解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对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思考,在实践工作中少走弯路。 只有在对课程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课程关系有较为全面了解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明智的课程决策。 因此,对课程的三个基础学科从历史的考察、现代理论流派的分析以及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几个维度,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 1.课程与心理学 (教育要促进个体发展,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及其学习过程的本质) 1.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 ?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对教育的讨论——按儿童年龄阶段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相应课程 灵魂是生命之源、能动的本源;灵魂的组成部分:植物的——体育、动物 的——德育、理性的——智育。主张和谐发展,但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 发展理性官能。 ?形式训练说(形成于17C,盛行于18C和19C)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洛克 人天生具有诸多能力,但只有经过锻炼才能获得能力和技巧。人的官能像 身体一样能通过锻炼得到改进。设置课程不是为了学科本身的价值,而是 在于这些学科对心智的训练价值。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最早真正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 否定心灵的与生俱来的官能,认为心灵的发展是以与环境接触而获得的观 念构成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统觉——把分散 的观念联合成一个整体,用已有的观念去解释和融化新观念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官能,而是提供适当观念充实心智;官能心理学只重 视课程的训练作用,而观念联合论重视课程的选择和内容的扩充(根据儿 童多方面兴趣选择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整体,兴趣能使新旧观念联合起 来);注重教材的排列和教学的步骤 ?【评论】官能心理学与观念联合论及建立在这两种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曾经产生重大影响;但处于前科学阶段,缺乏科学依据。

心理学基础复习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2016-2017旅游心理学教案

教案 姓名贾振振 2016-2017 学年第 2 学期时间节次 1-2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的心理现象 动态-稳定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差异性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 能否被知觉意识无意识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认知过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的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关系 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形成的,反映了人和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标志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个性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 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现在正被人觉知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行为: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团体,社会习惯,时尚 第二节心理学的分类作用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门类 基础领域普通,实验,比较,发展,生理,社会 应用领域教育, 管理 ,劳动, 医学 ,商业 ,军事 ,司法 ,运动 作用 使人们运用已发现的心理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提高各种实践活动的效率。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 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 观察法(observation)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况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直接观察被研究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心理活动,进而分析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内省法 2 实验法(experiment)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产生,从而对它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形式: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3 测量法(test) 测量法是指使用测量工具对具有某一属性的对象给出可资比较的数值而采用的方法。量表 4 调查法(survey) 指对不能直接研究的心理现象,需要收集有关的侧面资料,以间接了解有关人员的心理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实质心理客观现实的反映 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冯特)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美国詹姆士)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科勒)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主义(奥地利佛洛依德)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现代认知心???????????????????????????????? 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瑞士皮亚杰) ??????????????????????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共性心理(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乐)注意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1、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个性心理倾向性(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2?????????研究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着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 3、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她的著作《论灵魂》中就各种心理想象进行了阐述,该书也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了。

?????????????注意感觉 知觉第二章 认识过程观察(思维的知觉)记忆想象言语与思维 1?????????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活动的间心接兴趣有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注意理过程的动力特征影响因素:被知觉之一。对象的特品质?点、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分散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人有无坚定目的、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 影响因素:同时进行两种活动,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经熟练、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活动成为了一套同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 统的调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心理学各个基本分支领域简介

心理学各个基本分支领域简介 《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 《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 《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 《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 《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

基础心理学期末必考题(附标准答案)

基础心理学期末必考题(附答案)

————————————————————————————————作者:————————————————————————————————日期: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通心理学是(D)。 A、研究社会上普通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B、研究人们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C、研究一般正常人群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D、研究一般正常成人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在人为干涉与控制的条件之下,通过控制影响事物发展的条件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并发现其中规律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被称为(B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问卷法 3、就某一问题要求研究对象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叫( A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观察法 4、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B )。 A、1869年 B、1879年 C、1905年 D、1910年 5、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科学心理学的标志性事件是(C )。 A、发表了第一篇心理学研究论文 B、出版了第一本心理学专著 C、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D、召开了第一次心理学学术会议 6、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C )。 A、詹姆斯 B、冯特 C、华生 D、巴甫洛夫 7、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D )。 A、斯金纳 B、鲁利亚 C、苛勒 D、弗洛伊德 8、“若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或者乞丐和盗贼”。此言来自(D )。 A、皮亚杰 B、高尔顿 C、柯尔伯格 D、华生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C )。 A、尊重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自我实现 10、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破坏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在机制,这一理论来自(D )。 A、认知学派 B、人本学派 C、行为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11、不良行为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来自(A ) A、行为论 B、人本论 C、认知论 D、精神分析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