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景观设计风水学

园林景观设计风水学

园林景观设计风水学
园林景观设计风水学

园林景观设计风水学

风水理论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是基于这一追求,在风水理论及其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汲收融汇了古今中外各门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现代风水学。概括起来有十大原则。

一、整体系统原则

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清代姚延銮在《阳

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阳宅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骨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在旺门庭。”

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点。

二、因地制家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旧唐书。南蛮传》曰:“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楼下空着或养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徒。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中国现存许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胜,明成祖朱棣当初派三十万人上山修庙,命令不许劈山改建,只许随地势高下砌造墙垣和宝殿。

中国是个务实的国家,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三、依山傍水原则

依山傍水是风水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和捕捞、采摘经济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类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环绕,奥中有旷,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乡张谷英村就处于这样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间房子串通一气,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

依山另一种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履盖着山坡,从山脚一直到山腰。长江中上游沿岸的码头小镇都是这样,背梳山坡,拾级而上,气宇轩昂。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建筑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设计师充分考虑到特定的风水,依山建房,学生宿舍贴着山坡,象环曲的城墙,有了个城门形的出入口。面平台上以中孔城门洞为轴线,图书馆居中,教学楼分立于两侧。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学校得天然之势,有城堡之壮,显示了高等学府的弘大气派。

六朝故都南京,滨临长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龙盘之势。其四边有秦淮河人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幕府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风水学 许美群 (广东中轻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600) 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场所,人居环境离不开建筑风水理论的指导,而传统建筑风水学“天地人合一”的原则,至今仍然是建设人居环境的指导理论。它关系到尊重自然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筑;风水学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许多人居环境的经验。从原始初民的“巢居”、“穴居”到现代社会人居环境,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都表现人类有目的选择适宜的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生存而有目的地选择、创造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场所。在构建人居环境过程中,应该不断丰富人居环境的内涵,以达到人们所需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目的。 人居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体现在聚居选址和居住建筑的形态上。在中国传统人居环境选址和建筑营造过程中,中国风水学、中国营造学、中国造园学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而其中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也是环境选择、区域规划和建筑营建的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 一、中国传统风水学风水名称来源,语出晋人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为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风水又称堪舆、地理、卜宅、阴阳、青乌等。而时至今日,堪舆称谓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东汉许慎在《淮南子》中注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这和《易经》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相应的。因此,风水主要是指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中国传统风水学的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风水学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谐调。 综观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人们千方百计寻求营造一处风水宝地,这样使风水文化贯穿于营造人居环境的全过程。从聚居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建造管理过程;从原始初民择居到现代宏伟建筑;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都存在风水意念。 我们知道,人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则,这与建筑风水学所遵循的原则一致。风水文化是以《周易》作为哲学依据。《周易》是由代表阴爻“——”、阳爻“———”两种符号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谐就成为风水文化的哲学依据。风水学是以中国古典哲 学阴阳思想为根本,来认识自然,选择环境。因此,风水 学应用也体现在人居环境选址规划、建筑营造活动中寻求一种阴阳平衡关系。风水学的另一哲学依据是来自另一部经典《尚书》的五行生克理论。《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行: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的生克制约理论也成为风水学的哲学依据。中国传统风水学作为一门古老的人居环境科学,经历了萌芽、产生到发展阶段。它起源于原始初民择地定居,风水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风水理论初步形成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关键词: 建筑材料;生态环保;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越来越追求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建筑设计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只有掌握新型建筑设计的特点,人们才能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 建筑业是一个贴近民生的行业,现代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各级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以强化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监管、落实节能环保标准为重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现代建筑产品。建筑工程质量是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为此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方面要突出“三抓”,即抓基础管理、抓精品工程、抓重点企业,逐步将监管的重点向使用功能、质量通病治理等方面延伸。住宅作为重要的个人物产,其工程质量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建管部门要着力抓好住宅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认真落实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把住宅质量的考核单位从小区、整栋楼分解细化到每个住户,维护广大住户的合法权益。公共建筑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大型公共建筑,建筑工程主管部门要制定专项质量监督方案,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公共安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建筑业注重人性化施工,尽力减轻现代建筑施工对周边造成的不利影响。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形象的提升,离不开群众支持和社会认同。施工现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现代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建筑工地的安全文明施工问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工程的质量,更关系到行业的公众形象、地方的投资环境。我们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文明施工,创建文明工地。同时要针对目前建筑业容纳的农民工就业量,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超过五分之一的实际,要求现代建筑业企业切实关爱农民工,注重对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依法查处拖欠工资等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实施绿色建筑战略,着力打造生态环保人居环境。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智能、绿色环保建筑,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而推动现代建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近来日趋关心的焦点,尤其是自进入2005年以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就是,“营造世界城市,呵护地球家园”,而有 关绿色的、和谐的人居节、人居环境的论坛也在今年扎堆儿召开。于10月3日世界人居日前夕、9月底在深圳举行的“2005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由于联合国安南秘书长特别顾问、联合国副秘书长、全球环境界的泰斗莫瑞斯·斯特朗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出席而格外引人 关注,一些全新的观点、理念从论坛上频频传出。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由希腊oikos(住所)加上logos(学科)组成okologie 衍生而来,意即研究环境中的生物。现代生态学概括为:研究决定生物分布及其量度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简言之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环境总和。其与生态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在参与编写《乌鲁木齐市北郊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及《乌鲁木齐市南郊绿色长廊生态建设项目》中,将林业生态规划理念运用到人居环境中去,得到较好的评价。因此,特撰写此文,望能给从事林业咨询人员借鉴。 标签:人居环境、生态学 前言: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森林是自然生态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因子。认真研究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是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人居环境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所有人类聚居形式的环境为研究对象,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1 林业工作者关注“人居环境”的必要性 人居环境是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被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起来。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使人类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建设规模大,动用资金多,发展速度快,城市建设涉及的专业领域与部门广。城市人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人口与土地的矛盾等等,都已成为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而在生态建设项目中,往往涉及此领域,因此,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要在实践中迅速掌握人居环境的理论,在生态建设项目中,提高将生态理念与人居环境良好结合的能力。特别是人居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建设项目中,更应该将二者和谐统一。 2 人居环境与生态学的关系 人居环境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良好聚居环境为目的的。而生态学则是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目的的一门基础性科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就是在一切的生产、生活活动中,要有生态的意识,要尊重自然,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现在以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为例,说明生态学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如下:

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浅议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 摘要:从人居环境概念入手,综述了人居环境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引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概述其内涵及特征,最后为创造适合人们生活的良好居住环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生态城市;建议 亚里士多德在2000 多年前说过,人们为了生存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可见,人的生存和发展 是人类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的内涵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追求就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不断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在新的世纪,一个不适宜现代人生存的城市自然会被淘汰,一个窒息人的发展的城市必将衰落。因此,许多城市都在为改善各自的人居环境、创造适合现代人居住和创业的城市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1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人居环境科源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他不拘泥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的概念,强调从整体上来考察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问题。道氏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5个基本构成要素,提出了研究人类 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1] 。 在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只有 10余年的时间,而后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我国学者吴良镛在道氏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基础上,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群,提出要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为核心来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框架,拟定其研究领域有:①居住系统; ②支持系统;③人类系统;④社会系统;⑤自然系统;⑥跨系统研究[2] 。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聚居环境状况引起了广泛重视, 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大量涌现。邹德慈认为应从人居环境科学的高度审视城乡规划问题 [3] 。吴良镛、毛其智提出用数字信息技术,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人居环境的 发展[4]。刘平等对城市住区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设计方法的研究探讨[5] 。李长坡等建立数学 模型,探讨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竞争力的定量关系[6] 。熊鹰等进行了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 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的研究[7] 。这些文献都是从不同学科领域探讨城市人居环境的相关问

风水理论对园林的影响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植物的种植培植、园林借对点补组景手法、水口园林等,都是从风水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的。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 学问。近十多年来风水理论研究不断升温,在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风水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风水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也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园林选址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时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1] 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从明代造园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擬。……相地合宜,构园得体。”[2] 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址是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风水理论厌宅“卜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

建筑风水与现代科学从建筑风水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1 建筑风水的起源与发展 1.1 建筑风水是我国原始文明的悠久历史象征之一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等等。事实上,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更早涉及风水,书中说:“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上述表明, “风水”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对风水的论述,主要源自对“风之聚散,水之行止”这一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经过几十代人的发展推演出一套完整的风水理论。 风水理论的形成是人们经过大量经验实践总结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古代远落后于风水实践。 那么,建筑风水的思想产生的年代究竟有多远?建筑风水理想模式的核心是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等“四神”或称“四灵”,据《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 以正四方”。1988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青龙、白虎图案,说明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四神”概念。在宗周的丰京瓦当中, 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掘的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中,“四神”图案与北斗星、二十八宿紧密相联。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对这种天人相应现象的论述:“众星列布,体生于地, 精成于天, 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上述建筑风水观念说明中国的文明至少在6000年或者更早,这与有关专家的以下有关结论是一致。 “由于长江流域河姆渡等地的考古发现,世界历史应当改写,各大古文明的位次也有必要重新排列。”日前,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会长史式教授向外界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史教授认为,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我们说的,西方学者从来没有承认过。他们只肯承认有甲骨文记载以后的历史,也就是黄河文明只有3000 余年之说。”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 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 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 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 年前的水稻田。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 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推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摘自《生活时报》。 1.2 风水与易经 风水是否起源于易经?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1)概念的先后;建筑风水的青龙、白虎“四神”概念早已存在,远早于易经的年代。 2)早期的风水概念,如晋代郭璞的《葬经》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主要讲气、风与水的关系,并未有出现关于易经的思想。 3)层次先后或进化次序问题居住建筑与先民密切相关,在先;而易经是高级智慧、文明发展的产物,在后。所以我们可以说建筑风水是源远流长的,是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甚至更早相联系的。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一、中文摘要: 人居环境,是我们成为人类之本。这不只因为人类有能力营建气势磅礴的建筑——因为同样动 物也能为自己搭建精巧复杂之栖息场所,还因为人 类在为自身营造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充斥着与土地 和自然间若即若离的恩怨矛盾。现代生活越来越依 赖于高技术,但是还有很多因素如传统的大家庭, 正朝着中心家庭发展,独身生活形式在增多,同时 高质量的生活导致人口的老龄化、全球化的发展影 响着我们。所有这些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房 子内房间数量在减少,休闲的空间增大了,人们想 拥有家庭影院、音乐室和家庭办公室,还有就是考 虑无障碍设施的房屋,所有这些不胜枚举,我们能 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吗?当然可以。设计的宗旨就 是:以人为中心,满足人们的舒适,安全,快 乐和健康乃至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我 们需要对建筑进行设计。 关键字:建筑设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导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许 多新的建筑理念,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形式 孕育而生,以满足新的形式和新的要求,城 市规划与交通系统的设计,世界房屋设计及 趋势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的要 求,节能技术,生态技术,绿色建筑,在建 筑物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广泛的被利用和推 广。现代城市设计和房屋设计发展中面临着 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但 没有一个设计观点和政策可是永远适合的, “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思路 将长期与我们共存。 世界上正进行着许多关于房屋建设方面的新的试验研究,如节能型房屋、先进技术在房屋设计中的使用、建筑质量保证和快速建筑等方面的研究。无须置疑我们将要提高我们的房屋建设和城市规划,但没有一个设计观点和政策可是永远适合的,“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思路将长期与我们共存。 三、(一)文章主体: 人和动物一样都要长时间住在某个住处。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人口大量涌入,有

园林树木景观模式中的风水学说

园林树木景观模式中的风水学说 综观古今中外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探讨的都是“”天人关系”,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尽量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大自然在将丰富的资源、美好的环境恩赐给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水、雷电、飓风、干旱、地震等灾害;限于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古代中国人把太阳辐射、气温、湿度、气流、日照等环境气候诸要素以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去阐释: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把“天”作为了“天人关系”的中心,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甚至认为可以用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古老的东方哲学与古代美学、心理、地质、地理、生态、景观等诸学科互相渗透、相互影响,诞生了一门独特的学问———风水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它与营造学、造园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表达出人类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愿望。 1)风水实际上是和景观联系在一起的,是大自然设计好的一个成功景观 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水,“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类就能生活。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一片荒凉、充满恐怖。风水又称“堪舆”,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汉书?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在中国古代文意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以自然景观为研究素材,把天文、地理、水文、气候等生态环境内容引进选择、布建人类生活环境的艺术之中。风水学以《易经》为理论基础、指导实践: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风水学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生活环境的选择布建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 2)中国风水学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中国风水学实践千百年的经验总结: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为达到“聚气”的目的,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规划区域内要有流动的水系。对于人体来说,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场为内气,当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时才能有利,所以选址青睐水流婉曲又三面环绕的“金城环抱”之地就不难理解了。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具有不平衡性,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并带来方便、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现实中的风水就是告诉你,要尊重原有的场地精神、尊重这块土地的含义:每一寸土地都有神灵在这里栖息。知道了大地的含义,人们就不会随便把一个山头推平,不会随便把一块石头挖掉,不会随便将一棵树砍掉。充满意义的大地阅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居住在其中也会富有情趣:人类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美好的环境,选择和建造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环境空间,置身于其中的生活、生产、工作均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美丽而富于特色的环境景观,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与鼓舞、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崇高的理想,以此为精神向导来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带来光明的前途。 3)中国风水学“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 几千年来,原本朴素的风水学掺杂进许多非科学的、落后的思想和行为;但时至今日,中国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 Q: ScienceandTechnologyConsultingHerald 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 李益彬 (内江师范学院管理与资源环境系四川内江641112)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分析, 前El益突出的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有所启示. 关键词:建筑风水人居环境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24l文献标识码 从世界建筑文化的背景来比较,我国传统 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着的特点是,各种建筑 活动,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 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 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 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 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 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 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 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 不无关系.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 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适宜的生活 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 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 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

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 方法.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 的探源,分析,剥离出包裹于层层外像下与 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共鸣的合理内核,以期能对现代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 1中国古代风水理论 1.1风水与风水学概念阐释 "风水"一词来源于晋朝风水家郭璞的 《葬经,郭璞任葬书说:"葬者乘生气 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 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这就是说人的 墓地周围要有树屏蔽,才能聚生气,还要有水环绕,才能保持生气,这就叫做风水.九水则风 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风要藏,水要聚,只有"藏风得水",生气才能旺盛.其中 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减风之地为次等. 中国风水文化大约可以追溯到伏羲氏以"I,卦定吉凶"(易经?系辞上)的时代, f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任殷商时期,见载中国早期文献如尚书,涛经》等若干 篇章.历史上,风水的称谓繁多,诸如堪舆, 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 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后来统称为 "风水",则始于《葬书》.} 今天,"风水"的"堪舆"称谓在学术 界得到较广泛认同."堪舆"原意是勘察土 地和预测前景,即相地和占,属古代占家的流派之一.堪舆家主要是根据天文与地理的对 应关系来占吉凶,与《易经》之"仰观天

庭院设计之风水——庭院篇

庭院设计之风水——庭院篇 庭院篇 一、庭院为什么不宜种植大树 传统风水学认为,在庭院中央的位置上种植树木,会形成一个“困”字,会影响人的运势。这种说法相当普通,它究竟有几分道理呢? 在我国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庭院是用来晒稻谷之用,假使其中有棵树,当然会遮挡阳光。而树根会破坏平坦的庭院,给晒谷和整理谷物,造成妨碍,因此才会有庭院中不宜有树的说法。 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进步和改变,庭院的这些用途已经不复存在,尤其在现代建筑的庭院中,因种植树木而论为“困”字的说法,实在过于牵强了。 花草树木本来就是土地中生出的精灵,是一块地属性的表征。但是如果栽种不当,尤其是种植一些高大树木,则会以庭院的实用功能以及人的健康、生活等产生不良影响。 一般而言,在庭院里种植大树的实用价值并不高,而且不便之处却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方面不利因素。 1、在庭院中种植大树,势必会影响采光。高大的树木会遮挡住门窗,阻碍阳光进入室内,以至住宅内阴暗而潮湿,不利于居住者的健康。 2、在庭院中种植大树,还影响良好的通风,阻碍新鲜空气在住宅与庭院之间流通,导致室内湿气和浊气不能尽快排除,使得住宅环境变得阴湿,不利于健康。 3、庭院里不可种植较大的树木,还因为大树的根生长力强盛、吸水多,容易破坏地基而影响住宅的安全。 4、传统上认为,高大的树木容易将树根到房子下面,影响房基的牢固。树根在房子下面长生或枯死,会给住房的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 5、如果在庭院种植大树,大树本身所占面积不小,如此一来,会使庭院显得狭窄。另一方面,大树叶多,风一吹过,落叶满地,清扫不易,又影响到卫生和观瞻。 6、庭院种树在古代是观赏重于实用价值,现在则相反,庭院除了利用来晒衣、乘凉外,还是游乐、团聚的好地方。若在庭院种植大树,会使活动空间缩小,很不方便。 庭院里不适宜栽种大树,但是不等于说不可以种植其他植物。如果想在庭院种树,不如种些成长度有限的小树,以增加环境的美观。 另外,庭院中可种植一些花草,不但是一种点缀,也是一种乐趣,每天早晚抽出时间修剪花木或除草灌水,这也是有益健康的锻炼,对老年人更能增寿。 喜欢花木的人,可以设计一个庭院花园,但要有技巧,布局适宜;能引人入胜,令人赏心悦目。 缺了大树而格局独特的庭院花园,同样可以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教人流连忘返。 二、庭院为什么不要铺石过多

中国园林中的风水学理论应用

中国园林中的风水学理论应用 作者:李欣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3期 摘要:风水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本文探讨了风水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水学;景观园林 一园林选址 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园林规划 风水地是“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地方,其自然景观常因“灵气所钟”而显得“山吉水秀”,成为风景优美之地。园林是帝王、望族、名人雅士们采用移景于庭、聚景于园的手法建造,是对自然景观的微缩或再创造,追求“幽曲奇巧”的山水环境。可见园林和风水的共同特点都追求一种幽曲有情的理想山水环境;不同点仅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或加以人工修造,得到宛若天成的景观效果。所以古代园林的规划布局、修造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园林植物的种植配置 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青水秀、环境宜人。所以风水思想十分重视种植园林树木,主张在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内外种植园林树木。这样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还能维护小环境生态,使村落、庭院小环境在形态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和有生机。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和。”强调园林树木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和过密。风水理论对园林树木种植配置的方位、品种也有特殊要求。如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当门,六畜不存”,门前有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阳气生机进入屋内,同时屋内阴气不易驱出,还使人出入不方便和易招雷击。清高见南《相宅经纂》则规定:“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柰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风水理论的这些特殊要求,貌似无稽之谈,实则具科学道

风水与人居环境

风水与人居环境 (一)笼罩着迷信阴影的中国风水,是中国古代有关 建筑环境选址和处理的专门学术,它曾对中国 传统建设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全国城乡建设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许多城市命名就按 风水论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地”,沈阳、洛阳、贵阳、咸阳、辽阳、丹阳、莱阳、襄阳等 ,均为山南水北之城;“山北水南为阴地”,江阴、淮阴、山阴等,均为山北水南之城。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和宠儿,君臣父子、士农工商,上起皇帝、下到百姓,几千 年来传承不衰,没有人怀疑,很少人唱反调。但从清末以来,西洋科技挟洋枪大炮长驱直入,国家饱受欺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莫此为甚。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志士,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归咎于科举害人,必须改弦更张,废科举、兴学堂,非全国学习西方科技不可。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国粹的风水、阴阳五行,以西方科学技术的成就为比照,被看成是迷信 的同义词,于是一下子跌到最低谷,稍有些科学知识的人,都敬而远之,不再相信,只剩民 间还部分潜在地流行,已不成气候了。所以《辞海》对风水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辞海》这个定义,实际上等于是给风水定了性。

奇怪的是,风水也似“六十年甲子团团转”一样,居然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从20世纪下半 叶以来,中国则迟至文革以后,风水这个古董,又慢慢地得到国内外的再认识和再评价,拨云雾而见青天,发现它还有未被认识的科学内涵,而且这种内涵还远未得到发掘和研究,不是个有待开发的定藏。 风水,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是就其早期起源而言,说复杂是它的几千年实 践、积累下来的精芜并存的经验,形诸文字记载的,汗牛充栋,难以理解研究的问题。 论风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选择避风向阳的洞穴作住所,有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可说是狩猎采集人已经知道选择穴居的风水。云南傣族古歌谣还保留傣族祖先穴居采猎生活的歌辞。 到了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开始定居了,对环境居住条件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和理解。从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来看,它们都遵循一个共同原则,即中华大地处于北半球温带的前提下,必然坐北面南,背山近水,或有壕沟环绕聚落,聚落以内,祭祀区位哪里,墓葬区在哪里,公共区在哪里,粮仓位哪里,都有合理的设计和布局,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风水。

风水与园林景观

?42? 2010年 第6期 FENG SHUI AND GARDENS LANDSCAPE 【摘 要】“风水”这门古老的学说产生于古人选择理想栖居地的实践活动中,风水的本质就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人们选择居住的地方,总喜欢刻意追求山清水秀、阳光充足,追求空气好、有水源、地形好,无地质灾害、人气旺的风水宝地。风水学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结构思想体系有着惊人的相似与同向性。比如风水之注重“水”、“风”、“土”、“气”种种有关论述乃至模式化的表达方式,就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大气循环、土壤岩石圈、动物植被等有一致性。 【关键词】 风水;园林;景观;天人合一;阴阳 【Abstract 】"Feng shui", the China's ancient art stems from the ancients’ practices on choosing the ideal dwelling place. The essence of Feng Shui is people's survival and the pursuit of an idea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When people choose where to live, places with beautiful view, abundance of sunshine, fresh air and water without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always the best choice. Study of Feng shui shows astonish-ing similarity and synchrony with the ecology structure of modern landscape. For exampl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water", "wind", "soil" and "gas", a variety of expressing way has consistency with water circulati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oil lithosphere, vegetation and animal of the biosphere, etc.【Key words 】Feng shui; garden; landscape; harmony; yin-yang 刘 威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风水与园林景观

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科学性论述

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科学性论述 摘要:在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很多建筑都融入了风水设计理念,对于风水研究我们要正确面对,不能看成是迷信,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有助于开拓新的建筑设计领域。现代建筑风水理念已逐步被国际认同,并且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了对风水的研究与教学。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水内涵科学 在我国古代,风水学在建筑的建造上都有很好的应用,特别是一些宫殿庙宇的建造。风水学是我国人民历经5000年,通过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风水理念可以达到一种追求自然环境与人和谐共处的目的。现代风水学的研究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对建筑周围的环境加以利用,为用户提供更为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才是研究建筑风水学的意义所在。 一、建筑风水的科学内涵 许多人认为自然界中的磁场和超微离子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然而这些影响会跟随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错误的建筑可能会影响到居住者的健康,或者是心情等。为了扭转建筑中的部分错误,可以适当进行科学的风水调理,比如在建筑的正门正对大路地方建造铭墙,添加雕塑化解道路的直冲、或者是在建筑楼体对角处不同离子交汇的地方通过种植大树,利用光合作用来综合混乱的气场等。这种科学的风水理念设计可以使得信号的改变来调整居住环境的恶劣影响,也能够适当的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 二、建筑风水学派 1、学院派 学院派一般是研究所和重点大学的一些学者教授,从规划学、建筑学、建筑历史学、哲学等方面写的一些书籍与论文,主要是对风水理论和风水历史的研究。学院派注重的是理论研究,很少有风水方面的实践经验。 2、江湖派 江湖派主要有社会上的无业游民和师传的职业风水师组成,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认为建筑风水学应该和生态学的发展步伐一样,这种人的想法,常常被人们人为是一种不科学的迷信。但有关学者指出风水不是迷信,在历史记载中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比如风水中规定门窗的朝向等问题,是根据地势和环境因素做出的科学判断,经过现代人的科学研究,我们发现是完全符合科学论断的。另外对于房屋建设的地理位置等,也是根据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做出的合理判断。这些理论虽然在古代没有得到相应的科学证实,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引起,虽然历经了历史的演变和变化,这些文化遗产依旧保存下来了。所以这种保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并不是迷信。第二种认

园林风水格局

园林风水布局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 学问。近十多年来风水理论研究不断升温,在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风水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风水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也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园林选址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时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1] 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

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从明代造园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擬。……相地合宜,构园得体。”[2] 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址是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风水理论厌宅“卜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风水思想影响最深,最能体现风水理论的环境景观要求。如山林地:“园地惟山

人居环境与风水

人居环境与风水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人居环境与“风水” 摘要:建筑风水,作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风水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认识自然的“图式”,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以及人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风水可能是“潜科学”。 关键词:风水;人居环境 0 引言 “风水”,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倍受争议的传统文化。由于人们知识的局限,很多风水学的问题得不到现实中的解决,这就不免让其中渗入了许多神秘,甚至迷信的色彩。但是,另一方后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建筑风水学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未离开过建筑风水的字眼,从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到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不留着风水学的痕迹。建筑风水学随着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后,也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同,特别是近30 年来建筑风水学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形成了中国风水业,中国风水也开始进入了百姓安居的视野,由此可以想象,可以推见在未来的世界文明进程中,中国建筑风水学必将饰演重要的角色。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1、建筑风水文化的科学内涵 环境选择 人们生活居住离不开环境,传统风水中通常所指的环境具体包括:地质、气候、感官环境、水文以及“气”等。 地质 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锌、铂、硒、氟等,如果其含量超标,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比如说,因为某种微量元素超标的原故,影响到主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死亡,风水师就会说是阴阳不调,五行相克需要调整房子的风水,更严重的则说其是大凶宅地,不可再居住,事实上起到了建议其迁居他处的目的。 气候 一般来说,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这些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

园林景观设计风水学

园林景观设计风水学 风水理论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正是基于这一追求,在风水理论及其实践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也通过理论思维,汲收融汇了古今中外各门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现代风水学。概括起来有十大原则。 一、整体系统原则 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很早就开始运用了。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子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地把握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 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清代姚延銮在《阳

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阳宅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骨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在旺门庭。” 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点。 二、因地制家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旧唐书。南蛮传》曰:“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楼下空着或养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徒。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中国现存许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胜,明成祖朱棣当初派三十万人上山修庙,命令不许劈山改建,只许随地势高下砌造墙垣和宝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