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

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 THE STUDY ON THE SPACE FORM OF URBAN STREET IN HARBIN

单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年3月

国内图书分类号:TU984

国际图书分类号:711

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

硕士研究生:单丹

导师:徐苏宁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

学科、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所在单位: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答辩日期:2008年3月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TU984

U.D.C.:711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Engineering.

THE STUDY ON THE SPACE FORM OF URBAN STREET IN HARBIN

Dan Candidate: Shan Supervisor: Prof. Xu Sun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Specialty: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ffil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ate of Defence: March, 2008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摘要

摘要

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来说街道是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城市街道在城市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街道是城市骨架,街道的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街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另一方面,街道也是反映城市生活的舞台。

哈尔滨的规划源于早期欧洲的规划思想,受当时规划影响,形成了很多尺度宜人、特征鲜明的街道空间,这些街道就像是一幅幅记录着哈尔滨历史的画卷,伴随着人们走了一百多年。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传统街道的尺度、界面、肌理被新建的建筑和宽大的道路破坏的面目全非,甚至很多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街道和街区也遭到了破坏,哈尔滨的城市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正在逐渐丧失。面对上述问题,对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在这样背景影响下而提出的。

对城市街道的研究必须从街道的形成与发展开始,从街道的时间过程要素把握其形成的历史脉络,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完善期三个时期。通过对哈尔滨街道空间形态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街道的网络、尺度比例、界面和景观设施四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运用城市设计和其它城市理论,对街道空间形态构成和典型案例分析,旨在提出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控制原则和设计对策,丰富街道空间形态的内涵,使街道得以新陈代谢和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本文的追求。

关键词城市街道;街道空间形态;哈尔滨

- 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treet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pen space system in modern city. Compared to another open space in the city, street is most close to us. Street has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to our city: It is the framework of our city, the style of street is the important reflect of the city’s feature. On the other hand, street is the stage of the city life.

The planning of Harbin comes from the planning thought of earlier period in Europe, it is formed pleasant dimensions and stark characteristic street space influenced by the planning, these streets seemed a painting book that recorded history in Harbin and accompanied with people to walk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Bu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demand of the transportation, the dimensions, interface, skin texture of traditional street are break by the new and spacious streets, even a lot of streets that have history worthing to protect were also destroi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ace form of the streets in Harbin is losing gradually. Facing the above problem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at researching the city’s street space form of Harbin, and the paper is set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background.

The researching of street must be begin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eet, hold the history grain of its formation from the time process factors of streets,and summarize three periods of forma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ummating.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existing street space form of Harbin, summarized a series of existence problems, and summed up four aspects of the network, the dimensions comparison, the interface and the landscape facilities to the streets.Aim at these problems, analyzed the constitute of the streets space form and the typical case through use the theories of city design and others, the aim is put forward the controlling principle and design counter plan of city street space form in Harbin, enrich the content of street space form and make street can metabolism with can keep on a development, it is exactly to pursue.

Keywords city street; street space form; Harbin

- II -

目录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第1章绪论 (1)

1.1课题综述 (1)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1.2 课题研究目的 (2)

1.1.3 课题研究意义 (2)

1.2相关研究综述 (3)

1.2.1国外研究现状 (3)

1.2.2国内研究现状 (4)

1.3相关概念阐释 (6)

1.3.1 城市空间 (6)

1.3.2 街道 (7)

1.3.3 街道空间形态 (8)

1.4 本文研究范围和框架 (9)

1.4.1 研究范围 (9)

1.4.2 研究框架 (9)

第2章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现状与问题 (10)

2.1 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历史演进 (10)

2.1.1 欧洲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街道空间模式的影响 (10)

2.1.2 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11)

2.2 街道网络的现状 (15)

2.2.1 街道网络布局结构 (15)

2.2.2 街道网络存在的问题 (15)

2.3 街道尺度比例的现状 (16)

2.3.1街道尺度 (16)

2.3.2 街道比例 (16)

2.4 街道界面的现状 (17)

2.4.1街道界面的肌理 (17)

- I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2.4.2 街道界面的虚实 (18)

2.4.3街道界面的附属物 (19)

2.5 街道景观设施的现状 (20)

2.5.1街道绿化 (20)

2.5.2 街道公共设施 (21)

2.5.3 街头景观小品 (22)

2.6 本章小结 (22)

第3章哈尔滨街道空间形态分析 (24)

3.1 街道空间形态的分类 (24)

3.1.1 街道空间形态的类型分析 (24)

3.1.2 街道空间形态的线性特征 (30)

3.2 街道空间形态的构成分析 (33)

3.2.1 街道的尺度比例 (34)

3.2.2 街道的界面 (36)

3.2.3 街道的断面 (38)

3.2.4 街道的景观环境 (42)

3.3 典型街道空间形态分析 (47)

3.3.1 交通性街道 (48)

3.3.2 生活性街道 (53)

3.3.3 商业性街道 (55)

3.3.4 滨水街道 (61)

3.4 本章小结 (63)

第4章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设计的策略 (64)

4.1 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设计的原则 (64)

4.1.1 构建整体协调的有机系统 (64)

4.1.2 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65)

4.1.3 突出个性化的风貌特色 (66)

4.1.4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67)

4.2 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设计的对策 (68)

4.2.1 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物质空间延续 (68)

4.2.2 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历史文脉传承 (77)

4.3 本章小结 (82)

结论 (83)

- -

IV

目录

参考文献 (85)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89)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89)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89)

致谢 (90)

- V -

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城市街道空间是展示城市空间最直接的场所,一般来说,人们看待城市很少像专业人员那样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形态、城市发展史等等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街道的空间形态就是人们心目中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

早在1974年,声誉颇高的美国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就提出了城市街道的诸多缺陷:“噪音,混乱,恶劣的环境,千篇一律,不适于步行,以及丑陋的外观。街道集中的体现出只注重私人利益而对公共环境不负责任的使用,在城市中到处都是望不到头的、不注重形态、平淡无奇的杂乱街道。”[1]尽管林奇以美国为背景得出上述评论,但在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现阶段,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街道同样也出现了类似缺陷。

哈尔滨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中东铁路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交织决定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街道空间形态。但是随着近几十年的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城市街道空间也出现了类似上文提到的许多问题,同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城市目标显然不相符。只有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哈尔滨的街道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运用城市设计等相关理论促进城市街道空间的健康发展。

1.1 课题综述

1.1.1课题研究背景

哈尔滨作为近代殖民城市吸收了俄国等西方的建筑文化,是一座近代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风貌,素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城市规划深受欧洲规划思想的影响,留下了很多令人回味、带有“欧陆风格”特色的街道。(见图1-1)近年来,哈尔滨作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经贸城市,城市建设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投资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街道空间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冲击,不仅在功能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景观的创造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体现上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特别是一

些有价值的旧街道,问题更突出,如果

不加以注意和引导,它的魅力和特征将

会很快消失。

哈尔滨的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城市存在、运

转、发展的基础性空间,也是形成城市

特色的重要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城市的发展水平,也极大的影响着人们图1-1 百年历史的中央大街

的生活方式。如何利用原有城市街道空间,解决城市现代化过程中街道空间的不合理问题,保持城市的街道特色,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达到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新一轮的“平衡”,让城市街道空间可持续的有机生长,成为摆在政府部门、规划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1.1.2课题研究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哈尔滨的城市街道已不堪重负,街道建设往往盲目受机动车急剧增长所牵制,形成了非人行尺度的城市街道空间,行人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穿梭于机动车之间。本文针对哈尔滨的城市街道建设中存在的尺度迷失和城市街道生活的湮灭问题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主要从城市街道主体——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与街道空间形态的关系,并结合经典的城市设计和街道空间研究理论,力求找出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一些新思路和手段,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1.1.3课题研究意义

建筑师简·雅各布说:“当我们想到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和广场。街道有生气,城市也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沉闷。”[2]哈尔滨的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展现城市面貌的最直接窗口,曾经给人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作为城市街道空间活动主体的人,正在或已经被汽车所取代,城市街道生活湮没于快速交通和超常尺度之中,街道面临沦为纯交通性功能空间的危险,这时对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研究和街

- 2 -

第1章绪论

道历史文脉的寻觅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的理论意义就是希望通过归纳、总结与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概括、提炼并拟定出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设计手段及相应的评价体系,用以维持和促进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上世纪中叶人文科学的兴起,基于城市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正在被广泛地运用,对于城市街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代表人物有: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简·雅各布的“街道伦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理论、扬·盖尔提出的“街道在人的交往中的作用”,以及芦原义信强调的“街道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等。

佩里(C.A.Perry)于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3]。

在邻里住区的基础上,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提出邻里住区应是多种不同建筑形式的混合体,多样化住宅的可选择性使有着不同收入和家庭结构的不同年龄的居民住在一起。开放空间如公园、游戏场、广场和绿带应在整个邻里住区中方便到达的位置[4]。他还倡导偏重使用公共交通的邻里开发,并提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TOD是将社区居住、零售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环境中,并使居民方便使用轨道交通,从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交通拥挤和土地利用等不合理因素 [5]。

J·雅各布思(J.Jacobs)于1961年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她认为,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而不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和理性功能主义所认为的是建筑和道路或公路。因此,城市街道和广场就决定了城市的基本面貌。雅各布思还在《伟大街道》(Great streets)中对于城市街道空间作了新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看法,她首先分类研究了大量优秀街道的实例,找出了这些街道成功的原因,在著作的第三部分归纳了著名城市的街道网络系统模式,最后提出了设计伟大街道的方法 [6]。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经典著作中《城市的意向》[1]、Site Planning[7]、Good City form[8]。凯文·林奇从文化、艺术、人类心理学等方面出发,根据有关对城市景观的分析,探讨了“可印象性”这一课题,对城市街道空间的品质产生了较大影响。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通过对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的分析,强调了街道尤其是人行道在创造有效的户外交往空间中的作用[9]。

芦原义信在《街道美学》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以及当代一些建筑设计的理论,对日本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比较、分析和研究,结合人的活动和心理、生理需求,阐述了街道构成、高宽比等美学原则,强调了街道的美学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10]。

“Team 10”的“空中街道”[11]概念,把街道生活场景引入高层住宅,使家庭生活与街道生活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认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关系对于城市的成长机制至关重要,强化了城市环境对人的关怀。

Spiro Kostof在The City Assembl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中将城市分为有机城市、网格城市、图样式的城市和追求壮观的城市几种类型,虽然更多的是对西方城市的形态进行解析,但是其中的一些城市类型及其对各种城市形态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对中国城市街道的研究[12]。

美国的Roger Trancik在Finding Lost Space一书中,强调了恢复传统城市中多样化的公共和私密空间形式[13];杜安妮等人在The New Civic Art:Elements of Town Planning中以实例的形式说明了传统街道空间与现代城市街道空间的不同,并从街道设计的各种元素出发,归纳了城市中心街道设计到乡村街道的不断演变过程,并说明了街道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的转变过程[14]。

以上这些理论研究的共性是“人”作为城市空间主体意识的重新觉醒,审视一度被现代交通发展所忽视的观点,对街道空间的认识开始超越单纯的物质形态而逐步增加社会、人文方面的因素。

1.2.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环境、城市空间的重视,国内学者对于有关城市街道的问题也开始有较多的涉及。

- 4 -

第1章绪论

金广君和王建国教授在专著《图解城市设计》[15]和《城市设计》[16]中提出了街道墙的概念,期望街道能够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重新找回城市生活中重要的地位。还有很多学者从街道美化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重视街道景观绿化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实践介绍了街道景观设计与控制的方法,如《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17]、《街道绿化景观》[18]。

刘东洋提出了当前我国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散文的形式通过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讲述自己国外生活的体验,描述了丰富而美好的城市街道生活[19]。

北京建筑设计院的白德懋对街道的空间构成及演化发展都做了一定的论述,认为街道空间是由建筑、人和路旁的植被、小品、路面构成的,街道是城市的起源,街道的功能和性质、空间尺度等都随着交通和城市的发展而趋向单一化[20]。

重庆大学王剑锋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具体定量方法的研究,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现状研究的不足之处,分析提出一些新的定量化理论方法,增添城市设计理论的决策手段,丰富了较微观层次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21]。

丁翔同学的硕士论文是从人文的角度,以人的尺度探讨了街道空间构成各要素及街道与人、街道与街坊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本”的城市街道的评价体系[22]。

杜鹏、高峰、谢祥辉等同学的硕士论文则从“界面”和“边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界面”和“边界”在街道设计中的价值。杜鹏在论文中从城市设计导则制定的角度,将界面质感解析为若干独立的设计要素,并对其分别做出城市设计的规定性,建立起一个方法的体系以帮助城市设计建立起和谐的界面质感[23]。高峰的论文则要研究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的界面、边界领域和建筑内部私有空间中的墙面以及组成室内空间内容的各种结构物、家具等界面形式与人的行为关系[24]。谢祥辉在论文中指出沿街建筑的边界由于特殊的位置而被赋予不同于一般建筑的内涵,并使其拥有诸多关系到内外的双重性。并通过对“双重性”的研究来分析边界形态的生成[25]。

刘仁义同学的硕士论文是从研究街道的历史及其空间形态特征出发,通过对当今街道设计中的片面性、单一性及弊端的分析,揭示以“预先设计”、“意象设计”为方法,实现人们对街道认识观念的改变和街道环境的实质性改变[26]。

苏晓静同学的硕士论文通过对街道的功能探讨,并结合大量街道设计实

- 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分别从通行、城市、生活三个方面研究街道的意义所在[27]。

成栋同学的硕士论文在街道中人与汽车的关系与设计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并列举了大量人性化街道设计实例,提出城市设计在街道设计中的整合作用[28]。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为两类:一类是有关城市空间的人性化尺度的丧失,这其中也包括街道空间形态;第二类是有关街道的社会功能的褪化问题,对于街道空间形态也有论述,并且我们可以看到,街道的功能褪化问题与其空间形态的变化是有很大的关联的。

1.3 相关概念阐释

1.3.1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是空间的特殊形态,具有空间的基本特性,但也具有其特有的属性,即同城市的物质要素(人工物、自然物)连接在一起的空间属性。诸多城市空间理论都揭露了城市空间的某些方面,代表了某个阶段的认识深度。了解这些城市空间理论,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

培根(Edmund N. Bacon)以“空间——时间的相关性”来理解城市空间。这明显受到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观的影响。他认为“实体的确是在空间中运动的产物”。从而突破了以空间和实体这对二元对立概念来理解城市空间的陈旧观念[29]。

亚力山大(C- Alexande r)在培根研究的基础上,将城市的生长过程简化为三个阶段。以form(F)表示城市的核(并非中心)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以context(C)表示“核”周围的外部空间。这样,C-F构成了城市空间生长过程的机制,这种城市空间处在连续不断的生长之中。亚力山大以人的创造性作为城市生长的原动力[30]。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赛维指出:“所谓空间不仅仅是一种洞穴,一种中空的东西,或是实体的反面;空间总是一种活跃而积极的东西。空间不仅仅是一种观赏对象……而特别就人类的、整体的观念来说,它总是我们生活在其间的一种现实存在。”[31]

舒尔茨以“场所”概念取代“空间”概念。场所是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因此舒尔茨所理解的城市空间理所当然也是一处“场所”。按舒尔茨的理论,城市空间既与城市整体、构成城市的建筑物等所有实体的造型

- 6 -

第1章绪论

相关,又与这些实体因时间叠加所形成的类型相关。体现为城市空间的三种关系:形态关系(morphology)、拓扑关系(topology)和类型关系(typology)。作为“立足点”的人则以定向(orientation)和认同(identification)来与上述关系沟通。这就是舒尔茨的“场所”理论揭示的“人的”城市空间[32]。

克里尔认为城市空间仅仅是城市内和其他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但他并非只是以空间和实体这对二元概念来界定城市空间,他非常注重空间的“历史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将城市空间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街道和广场[33]。

综上所述,城市空间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控制或影响,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空间。它是从大自然中分隔限定(并非分裂)出来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城市空间依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地联系在一起。它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辨识性,人们因而能够自觉地领会它。

1.3.2街道

街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间,街道与道路不同,它是营城建屋所留下来,供人们穿越、接触以及交流的空间,是生活性的,而道路本来就是人走出来的,虽然道路上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变化,但它一开始便决定了道路的本质是交通性。

街道是一种基本的城市线性开放空间,是由其两侧的建筑所界定,由其内部秩序形成的外部空间,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与人关系密切。它作为构成城市空间的主要要素,不只表现于它的物理形态,表示、两点或两区之间是否有关系,表示人的动线和物的活动量等,而且还被普遍看成是人们公共交往及娱乐的场所[34]。

《辞海》对街道的解释为“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35]。

J·雅各布思认为街道作为交通的通道首先从属于道路;而街道除了交通的功能还担负着诸多的社会功能。因而,街道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是一个多功能活动集合的带形城市生活空间,是一个交往的场所,不停地演绎着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2]。

街道是城市生活最重要的聚集点和发生器。丹麦学者扬·盖尔说:“街

- 7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是建立在人类活动的线性模式基础上的。”[9]

A.V.Moudon在Public Streets for Public Use一书中提出:“城市环境的所有设计元素中,街道最能反映都市生活的质量”。同时,街道是人们用来评价城市繁荣、伟大、机会与个性的手段,简言之,我们从街道可了解到城市的信息[36]。

由此可见,城市的街道空间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职能,它应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集中所在。

1.3.3街道空间形态

街道空间是指由街道中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它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公共场所。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最公有化的空间之一。

形态(Morphology)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型)和Logos(逻辑)的复合,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形态学包涵着两个思路,一是整体由局部构成,两者互为作用;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生物学最早用形态学来研究物体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状态。19世纪,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被引借于研究城市问题,将城市视为有机体,研究其生长机制。索尔(Saucer)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指出:“形态的方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归纳和描述形态的结构元素,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恰当的安排新的结构元素”[37]。

城市街道空间形态,指城市街道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街道空间形式的构成特征,包括城市街道空间结构的各个要素(如街道的尺度、比例、界面和景观环境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得出人们感知的街道空间形态是指由街道中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它各种客观要素以一定的形式构成,并通过其中活动的人们的体验和理解最终呈现的形式。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 8 -

第1章绪论

1.4本文研究范围和框架

1.4.1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哈尔滨市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两层含意:一是在研究的地域范围上,主要针对哈尔滨市主城区内的城市道路网、城市快速路、城市主次干道、城市支路和步行街,但不包括居住区级以下级别道路;二是在研究的纵向深度上,由于城市道路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很多层面的内容,如道路交通、道路景观等。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城市街道的空间形态,包括街道空间形态构成的一系列要素及与其相关的内容。

1.4.2研究框架

研究框架可简单表述见图1-2

图1-2研究框架图

- 9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现状与问题2.1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历史演进

2.1.1欧洲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街道空间模式的影响

2.1.1.1巴洛克巴洛克轴线形是近代西方规划思想中大城市采用的典型形体化模式,突出广场和放射性道路。“巴洛克城市规划采用直线的街道和整齐的街区,有许多方的或圆的广场,从广场放射出许多街道。”[38] 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

修筑,哈尔滨作为交通枢纽迈

出了近代城市的建设步伐。来

自俄国的规划师、建筑师和工

程师把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城市

规划设计理论移植到中国,将

哈尔滨作为其“实验场”

[39],他根据工业文明的重要

标志——铁路在城市中的走向

为规划依据,结合秦家岗(今

图2-1 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与街道[40]

南岗区)的地貌特征,选取岗

顶作为新城的主要大街,取名大直街,并做重点规划和建设。在大直街的中段与之相垂直设置车站街(现红军街),相交之处设圆形广场,称中心广场。另有两条辅街与广场相交,形成圆形广场与放射形街道的道路系统,构成新城的几何中心(见图2-1) [41]。

由于中心广场的存在,分新城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东大直街为核心,街道两侧分别设立各国领事馆、商场、电影院、邮局、教堂和新、旧墓地等。在新城的西部,以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为核心,集中布置了大量中东铁路系统的各类建筑。在车站街的起点,滨洲线、滨绥线和哈大线三条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上,坐落着当时中东铁路一等旅客站舍——哈尔滨火车站。

新城区的规划采取了以大直街为主轴线,连续布置3个圆形广场,即教

- 10 -

第2章哈尔滨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现状与问题

化广场、铁路局楼前广场和著名的圣尼古拉教堂广场,并以多条道路与广场连结的手法反映了欧洲城市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同时,一条轴线多个广场的布局既突出了城市轴线——大直街的重要作用,又强调了主要广场——圣尼古拉广场作为城市聚焦点的构图作用。广场周围放射状道路便捷了城市交通,传统的布局方式被成功地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之中,使得转型时期的城市建设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魅力。

2.1.1.2方格网式规划 方格网模式是哈尔滨新市街(即南岗中心地区)的突出特征,与中国传统城市模型有较大区别。俄国人将欧洲先进的城市规划手法(如方格网、大尺度对角线形及林荫大道等)运用到哈尔滨新市街的规划中来。尽管,根据哈尔滨的地形条件等做了一定的修改,但哈尔滨方格网状的道路仍然折射出19世纪末的欧洲规划思想[42]。

2.1.2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哈尔滨市整体道路系统根据其发展可以概括为形成期、发展期、完善期三个时期:形成期为1898年中东铁路兴建后《中东铁路附属地城镇规划》时期与《商埠城市规划》时期,这一时期城市路网已经初具规模;发展期为伪满时期至哈尔滨解放这一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的道路不断产生,但是道路走向随意,总体缺乏统一;完善期为1946年至今,这一时期特点是道路建设已经具备了科学的规划方案,多数建设项目依据规划进行,同时建设项目以对城市现有道路网的完善与改造为主。

2.1.2.1 形成期(1898-1920年)1896年,清政府同意沙皇俄国在中国境内修筑和经营东省铁路。这条铁路又称中东铁路[42]。

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全线开工,开始了哈尔滨的规划建设工作,规划选址在铁路线火车站以南至马家沟河之间的一片狭长高地上,面积约700公顷。按照铁路局制定的《松花江新城规划》(见图2-2),采用近代欧洲城市规划方法,道路系统结合地形,采取方格网、放射线和弧曲线相结合的形式,主干路相交于城市制高点,形成中心广场。新城合理地布局行政管理中心、商业中心、生活居住区、公园绿地等。住宅街坊划分很整齐,按周边式布置标准设计的庭园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多布置在主要干路两侧,形成美好的街道景观。

当时的道里形成了最早的工人住宅区——三十六棚和中国大街(中央大

- 11 -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 达到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设计的手法。 1.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 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设计呢? 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 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3.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大纲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开放空间设计适用层次、专业:本科 09环境艺术设计 学时:72学时课程类型:考查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先修课程:手绘效果图表现、园林植物 学、环境小品设计与饰品模块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理论与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具有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了解人性化的空间需要与人的心理和建筑相适应的环境,环境又决定建筑的性质,城市的形态等要素。一个城市或者小区的人居理念总是处于环境之中,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外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建筑—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设计技能,具有一般的城市广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和风景区规划的能力,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达到任务。 知识要求是:掌握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了解室外开放空间的基础要素。 能力要求是:掌握环境调查与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具有人性化的设计方法考虑环境氛围,能够理性的进行空间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素质培养要求是:提高学生审美。 前期能力要求: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够正确处理建筑与环境手绘的表现,能运用一定的园林要素和宏观把握设计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因此对于《城市开放空间设计》课程的学习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室外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版块,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小区外环境等方面进行学习与实践,与《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居住区域规划设计》、《装饰雕塑》、《园林植物学》这几门课程有紧密联系,相互穿插应用。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设计评价表 一城市广场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公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 时还是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用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成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有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拟建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室和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只用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 共空间。 尺度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是否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 度是从25m_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m-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 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 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休闲闲逛者还是穿行着?如果两种功能都有,他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高中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最新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 2. 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 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 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知识链接】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830~839 https://www.doczj.com/doc/6f1588258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6f15882581.html, 830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王建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 E-mail: wjg-cw@https://www.doczj.com/doc/6f15882581.html, 收稿日期: 2009-03-18; 接受日期: 2009-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012582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 2006BAJ03A04, 2006BAJ4B067)资助项目 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 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 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 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 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 同时, 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 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 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 模型 数字技术 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当今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 相当多的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城市建成区整体层面上, 而不是局部性的改变, 而且, 跨越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城市尺度. 其中, 城市街区空间日益严重的异质性和急剧增加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 上述城市形态变迁表征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 世界上城市和建筑发展大致走过了从“外延规模扩张”到“内涵品质深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城市化各具自身的特色. 如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在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上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乃至失控而导致的过度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加快, 从1978~2002年的24年间, 年均增长0.88%, 1980~2000年GDP翻两番. 有关研究预测, 2001~2020年GDP还将翻两番, 预计总体上城镇化平均增速会达到年均1%,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 国家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近五年城市化又有显著的发展, 到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 增长1.1倍, 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 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到2007年的45%, 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被喻为“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对于中国而言,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层面上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用地建立具有合理紧凑度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⑪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 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 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各放射轴,能改善城市环境;便利的交通利于新老城区联系容易将过境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市区周围建设环形道路 武汉大连秦皇岛 组团型建成区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受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城市比较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发展交通,加强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淄博重庆 星座型由一个规模相当大的主体部分和三个以上规模小的部分组成一些首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和; 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 1.2街道的功能特征;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开,剥夺; 1.3街道的时代特点;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条件下形成;20世纪5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登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

里都有鲜明的描述。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1.2街道的功能特征 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没有汽车的年代,街道和道路是属于行人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购物、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完成“逛街”所需要的全部活动。发展到马车时代,人行与车行的冲突已开始暴露出来,但矛盾并不突出;而到了汽车时代,街道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由于人车混行,人们不得不终日冒着生命的危险外出,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识及管理系统等在街道上行走,且不得不忍受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因而严重影响人们逛街的乐趣。 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开,剥夺了家庭的基本户外生活要求,难以维持邻里关系和家庭间的日常接触和交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控制在狭窄的楼梯平台上。街道空间形态与人的生活矛盾突出暴露出来。20世纪50年代末,“Team.10空中街道”设想的提出者在恢复被人们所遗忘的街道概念,重建富有生活活力的城市社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20世纪60—70年代便演变为今天的“现代步行街区的空间原型”。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座谈会上,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凡此均旨在建立以人为本,塑造街道生活环境。 1.3街道的时代特点 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造型是协调的,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街道保持了其文化连续的良好品质,城市街道的特征十分明显。 20世纪50年代在新现实主义影响下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时期,即“一五”时期,开始探索解决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和美观的问题,并在新的社会基础上重新理解街道的作用,象洛阳、包头、太原等其主要街道的红线为六七十米,与早期的街道形态相差甚远,在这些城市中这些街道的意义已经淡化了,干道的问题突出了。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

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马库斯著;俞孔坚等译-北京: xx建筑出版社, 2001.10. 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一书中定义人性化场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位置应在人们易于接近并能看到的位置。 2、明确的传达该场所可以被利用,含有让人使用的信息。 3、空间的内部和外部都应美观,具吸引力。 4、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最有可能和最吸引人的活动需求。 5、使未来使用者(包括弱势人群)有保障感和安全感。 6、在合适的地点,向人们提供缓解城市压力的调剂方式,有利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情绪安宁。 7、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场所的群体的需求。 8、有助于开放空间管理者奉行的各项活动计划顺利进行。 xx设计评价表 1.对附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析是否表明拟建的新空间将会受到欢迎和使用? 2.委托人和设计师是否已定下了广场的各种设计功能——建筑的视觉退让距离、过渡区、午间休闲、等共汽车,人行道咖啡馆、展示或展览、表演、街区内部的行人通道?

3.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过街区位置和广场类型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场地规划之初进行选址时还在决定广场的具体形式和细部时,例如,街角位置适于高利用率的广场,尽端街位置适于绿洲型的广场? 4.假定服务半径为900英尺(约274m),目前未享受到服务的人能在项目建设之后得到相应的服务吗? 5.服务范围内是否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确保对午间光顾者的服务? 6.广场的位置是否利于多种人群的使用——工作人员、旅游者以及购物者? 7.广场的位置是否会对通往城市中心区的现有或步行体系造成干扰? 8.地方气候适合建设广场吗?如果户外空间在一年之中的使用少于三个月,就应该考虑建设室内公共空间。 9.考虑到位置及环境的不同,限制广场的尺度时考虑了林奇和格尔的建议?林奇建议合适的尺度是从25—100m,而格尔认为是从70—100m——两者都是看清物体的最大距离。视觉的复杂性。 10.设计中是否将丰富多彩的形式、色彩、材质融合在一起。比如喷泉、雕塑、不同的休息空间、角落空间、植物和灌丛、高程变化? 11.如果从广场上可以获得丰富的视景,设计是否突出了这点?使用和活动? 12.广场设计得是适应闲逛者还是穿行者?如果两种功能都有,它们是否位于不同的分区以避免冲突? 13.如果鼓励人们从广场上超近道,是否已经消除了人行道和广场之间包括坡度变化在内的各种障碍? 14.如果要鼓励人们在广场上逗留和闲逛,是否布置了大量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景点以及丰富多变的边界?如果需要举行音乐会、集会等,是否提供了没有障碍的开放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