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福山:斯坦福大学Freeman Spogli国际研究学院Olivier Nomellini高级研究员;《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作者。

主持人:罗宾·尼布赖特(Robin Niblett)博士,英国皇家战略研究所主任。

2014年9月22日

尼布赖特:我们十分有幸迎来弗朗西斯·福山到访本研究所,并有机会聆听

其对于政治秩序这一概念的宏大的、历史的思考的第二部分(我想这样称谓比较

恰当)。具体来讲,我们今天将探讨的是《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一书。此书是

其2011年作品《政治秩序的起源》的姊妹篇。我们同样有机会像今天分析当下事件一样真正深入挖掘国际关系结构和历史结构。但福山在其新书中集中讨论的议题是围绕“在如此复杂的当今世界,如何维持良好运转的现代国家”的诸多问题。(译者注:下文中“国家”一词,凡未经指明,皆指state)我觉得,作为英国人,所幸我现在还可以使用这一概念,我们现在尤其能切身体会到这些问题。因此,今天福山博士将要展开的话题既切合时弊,又有紧迫性。

他是斯坦福大学Freeman Spogli国际研究学院的Olivier Nomellini高级研

究员。其出版于1989年冷战结束时的重要作品《历史的终结》成就了他的名望和职业生涯。事实上,在柏林墙倒塌前,该书一出版便立即为他赢得巨大的声誉;我们也将马上从其新书里见证,他担得起如此的荣耀。他也有在政府工作、参与政策制定的经历,还参与了很多组织,协助建立了《美国利益》双月刊并担任其编委。

福山博士,我们很高兴您能抽出时间,来到英国皇家战略研究所演讲并发布新书,与我们分享您的想法,并接受我们这里成员的问题。此演讲正在网络直播,所以我们也很有可能收到几个推特上的问题。非常感谢您。我们期待您的评论,好的,记录开始。

福山

非常感谢您。真的很高兴来到伦敦。说来奇怪,但我相信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英国皇家战略研究所,所以这真是一个与此处的读者取得联系的绝佳机会。这是我新书巡展的第一站,所以你们事实上是首批看到这次展示的人。

在2014年这样一个年份里,我想我们最好以谈论这个世界开始这次演讲。现在这个世界并不是很好。就政治动荡而言,今年已是颇不平凡的一年。在我看来,如果你将世界看做一个整体,它确实正在被以一种非常罕见的方式撕裂。曾被布热津斯基称为“危机之弧”的区域——从北非穿越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时常会到达南亚的广大地区——明显处于极其大量的动乱当中。我们同时面临利比亚、叙利亚、伊朗、阿富汗、也门的国家失败,以及伊斯兰恐怖主义由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向外传播并进入萨赫勒地区和尼日利亚北部的一些地区。

事实上我——我们可以在问答阶段就此展开讨论——事实上我认为,长远来看这种伊斯兰民族主义并非世界秩序所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但如今它却由于国家的衰弱而变得极端严重。我认为这是那一部分世界的特征——该主要特征是缺乏治理。博科圣地及其他伊斯兰组织能够在诸如尼日利亚北部的地区取得进展,其原因是国家的彻底无能以及它们不能完成国家应当做的最基本的事,即确保其公民人身安全。事实上,恐怖主义一直在移动——看起来就像是被吸进真空一样——进入存在这种政治衰弱的地方。

世界的另一部分——欧亚大陆——则以非常非常不同的方式运作着。我认为2014年动荡的另一大来源是欧亚大陆两端。现在,俄罗斯和中国正在推进其领土诉求,而我认为这些诉求正极大地颠覆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政治安排。中国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国家——这是我在第一卷关于中国国家崛起的书中讲过的故事,因为我相信西方关于中国的解释没能认识到,事实上,中国并非是国家的首创者,而是第一个创造了现代国家的文明,这样的国家是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的并有着摆脱个人色彩的追求。西方的解释脱离了那些当今中国政权赖以建立的深层国家性质。事实上,今天共产党统治中国的方式与王朝时期的中国有着巨大的连续性。他们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相较之下,我要说,作为一个国家,俄罗斯在提供基础性服务方面当然很不够成功,但它无疑是个经典而强有力的大国。

某种程度上,在伸张领土诉求、支持海外同伴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事项上,这两个国家都在提出非常相似的挑战。这些都是必须在地缘政治框架内予以处理的挑战。我想这并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情形,但是至少,相较于在世界另一部分那种缺乏国家治理造成的威胁,欧洲人和美国人对这一种会更熟悉一点儿。

我认为,此乃当今世界根本性的断裂。它真的不是所谓的民主与专制的断裂;而是有能力维持连续、有效国家的部分世界与另一部分国家尚未出现(例如阿富

汗或索马里)或者国家已经垮台的世界之间的断裂。

在缺乏国家治理的那部分世界,贵国外交政策以及许多美国外交政策事实上的直接指向就是试图在缺乏国家制度的地方创造国家制度。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出的策略完全与生产一种基本政治构造的努力捆绑在一起。我认为,美国人天真地以为他们可以在这两地创造民主。我想他们只要能够作为国家(译者注:此处

用的是country)坚持下去并且不被各种各样的恐怖分子击垮,华盛顿就会非常开心。因此,这种外部人尝试创造国家制度的努力才真正定义了过去15年大部分时间里的外交政策。我们仍未真正拥有一套政策工具箱。我认为这已经成为一项根本性挫折。试问,你如何才能让像尼日利亚这样的地方真正有能力镇压其北部的叛乱呢?

以上是问题的一部分,但另一部分则是已经建立的民主政体在许多方面,在某些基本事务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好。关于民主制与当今民主世界的故事纷繁复杂。我认为民主世界的一部分表现异常之好。在过去15~20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

德国一直都很成功;许多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荷兰等也都不错。但是民主世界的

其他一部分则运行得相当差。

对此,我愿举自己的国家(country)作为一例。我认为美国的分权制衡体制在某些方面是专门被设计用来处理过度中央集权的,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设计太过成功了。作为政治极化与既存分权制衡制度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遭遇了现在这种处境:自2008年起,美国国会一直未能依据其规则通过一项预算。去年我们甚至关停了联邦政府,在此期间,任何联邦雇员若在关停期间出勤工作将被视为刑事犯罪。这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国会对于合众国是否应偿还过往债务的问题出现了根本分歧

所以,我认为作为民主制的一种样式,在美国社会中,与我们所拥有的各式政治制度相伴随的各种变化间的互动引发了一种被我称为“政治衰败”的情形。在此情形下,高度组织且非常有权势的利益集团可以在根本上阻止政府做出任何特定集团认为会阻碍或者反对其利益的事情。由于有很多非常强大的利益集团,这也就意味着,在美国,要完成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

我认为这种情况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而且还有其他国家陷入其中。比如说,主要的民主国家中,在达成基本的社会共识以获得处理其面对的一些重大根本问题的政治力量这一方面,日本和意大利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因此这便是我在这本书中尝试处理的议题:基本的政治秩序从何而来?国家

从何而来?我认为,在我们西方,尤其是我们美国人,非常关注限制政府对其公

民施加暴政之能力的法治及选举课责制度。即使是在今日之美国,你也会听到茶党人士称呼奥巴马为暴君。我想说,我认为这是极其荒唐的,因为就我目前的观察来看,奥巴马可能是我们所拥有的近几代总统中最孱弱的。但这确实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侧重国家权力的滥用,而对国家权力如何产生的则相对较少关注。早在1968年,在其经典著作《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我的导师塞缪尔·亨廷顿就已指出了这一点。他在书中说道,在你限制权力之前,你必须有能

力产生权力,因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真正的问题在于国家制度的根本性缺席。

所以我在观察这一问题时遵循如下框架:任何现代政治体制,任何现代政治秩序必须在根本上拥有三种要素。它必得有一个国家;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它必得有一个在确定的领土上垄断合法性强力的国家。国家的强力部分非常重要,因为国家关乎在最后时刻施加强制的能力,不过这是合法的强制,此等权力是代表整个共同体行使的。

马克斯·韦伯对世袭制国家与现代国家所作的极其重要的区分之一是另一方面。世袭制国家在本质上是统治者家庭的扩展延伸。它为统治者、他的家庭和朋友的利益而运转。这其实是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特征。又一次,我不想专门拿尼日利亚说事儿,但是如果你确实想有一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会发现,这个国家(country)在过去一代人的时间里产生了4000~500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但它

仍然有高达70%的贫困率。若你要问钱都去哪儿啦,这些钱基本被收入统治该国(country)的精英的口袋。这些精英为该国带来稳定,但却很少带来其他的发展。

因此,真正关键的是我称之为“走向丹麦”(getting to Denmark),即:你怎样才能将一个国家,一个基本上被内部人控制和运作的国家,转变为一个非个人的且能够给予全体公民以其公民资格所应享有之同等尊重的国家?我敢断言,这算得上是发展进程中核心的治理问题。

上述是一项制度。第二项现代政治秩序必有的制度是法治。法律反映了共同体对于公正的观点,但若要成为法治,法律就必须要对统治者有约束力。因此,法治是对国家权力的根本限制。

最后是确保权力之运用代表整个共同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为了统治共同体之特定精英利益的民主问责制。所以,任何政治秩序事实上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在一面能够行使权力的国家(但愿是一个现代国家)与另一面努力限制权力的民

主问责与法治之间维持平衡的行为。

我敢说世界上所有的政权都能够在这一谱系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此看来,真正存在俄罗斯和中国的问题是,他们的国家非常强大但缺少分权制衡,有高度的自由裁量权却缺乏权力限制。另一方面,诸如美国或者印度这样的地方,或者我可以说,许多其他存在着大量分权制衡的民主政体,当被高度社会不信任与极化所困扰时,就会产生非常低效的政府。

我打算选两个更加具体的方面来说明一下上述问题是如何展开的——这本书比较长,我在其中涉及了许多话题,但在此我想强调两个问题。一个与腐败有关,另一个则专门涉及美国运转失灵的问题。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腐败问题。我刚才说过,在我看来有效的治理与腐败问题才是真实存在于当今世界的中央分界线。专制与民主的区别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近期发生的冲突实则与政府治理的质量密切相关。

试举几例。乌克兰:2004年橙色革命的巨大败笔在于橙色联盟无法进行治理的事实。它不能治理。它本身是高度腐败的。它的领袖将其所有的时间耗费在

内部争论上。他们基本维持了寻租和租金再分配体系,最终导致亚努科维奇于2010年被重选上台。亲欧势力与亚努科维奇政府之间持续的根本争斗并非关于民主。这个家伙是经民选上台的。其根本分歧在于,乌克兰是否要被一个像现在俄罗斯统治者一样的对内实行盗贼统治并实行权力寻租的黑社会统治。

进一步讲,我认为西方与俄罗斯在价值和制度上的根本争议严格来讲并不在于民主与专制,实则在于你是否想要被这种追逐私利、腐败的精英统治。从橙色革命的错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乌克兰人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最大困境是,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让民主制运作起来——而不仅仅是让它在选举上可问责,因为这是他们过去十年里已经做到的简单部分。更艰难的部分在于他们是否能够让其国家有效地运作起来。

还有许多这方面的事例。在印度,1990年代末Jean Dreze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诸如北方邦(Uttar Pradesh)等贫穷的北部邦国(state),竟有50%的学校教师不出勤工作。他们享受了薪酬却并未去工作过。这在印度内部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愤怒抗议,许多激烈争论旨在纠正这种情形。十年之后他们又做了一次调查,而结果显示了与之前完全一样的教师缺勤率。

这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了问题的性质。在印度,没有人会站起来说:对呀,教师就应该每天不上班就拿报酬。没人相信这种说法,每个人都认为教育才是最终的目标。然而这是一个看似已经超出了政治系统纠错能力的问题,并且我认为它指出了一个民主制的根本问题。民主的、选举的问责机制应当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没人希望教师缺勤。没人想要公共腐败。理论上民主制应当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选民会用选票让流氓政治家出局。然而,此等理论设想在一个又一个民主国家(country)里未能实现。在印度这一个案中,我认为其与政治赞助和庇护主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它们使民众基于特定政治领袖为其选区输送个人支持的能力把票投给这些人。但这意味着该国不能真正沿着足以产生反腐联盟的路线开展政治动员,而这是该国不得不解决的巨大困境之一。

如果你读过我的第二卷书,你就会发现还是有出路的。此路便是美国进步时代的故事。那时美国政府从上到下,从联邦到最基层的市政当局,也是类似地依赖于政治赞助与庇护主义。然而中产阶层联盟的发展解决了该问题。我认为这是墨西哥、印度、巴西、土耳其以及许多其他民主的拥有基本的问责制度的国家在根本上面临的政治困境。而问责制度的完善则是其不得不处理的更深层困境。

下面我讲一点儿关于美国的事情来作为总结。因为我觉得,由于其所展现的政治图景,美国这一主体,如我所言,不仅对美国人,还对世界的其他部分有重大意义。正如你可能熟悉的,美国从来都不喜欢大政府。我们最初组建国家(country)的整个原因就在于,美国人不喜欢乔治三世,他们想创造一种分权的宪法体制以确保无人能够像乔治三世那样行使权力。

当下美国问题的源头深植于该体制设计中。在进步时代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在美国创造现代国家——一个现代的、去个人化的、官僚制国家——的运动。但我认为这项运动从未实现存在于议会政制的那种现代性,不论是存在于英联邦还是欧洲大陆,相反,在过去几代的时间里,我们事实上倒退了。对于这为何会在美国发生,我可以给出很长一段解释。相较于行政系统,我们更偏好于依赖法院来实施法律。我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一部叫做《私人执法法案》(Private Enforcement Act)的东西,依据该法,任何加州公民都可以强制推行或阻止法律实施为目的起诉政府。这让治理变得极其低效,因为所有人都受到法律诉讼的威胁。而且,这也不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私人诉讼——这是对政府当局的起诉。

然而更大的问题与我所说的再家族化有关。这是政治衰败的核心。在美国,我们对于腐败的定义十分狭窄:腐败必须是一个政治家与个体公民之间非常具体的互惠交易。但事实上我认为我们已经以多种不同的方式重新创造了19世纪的政治赞助体系。它基本上是通过一种已合法化的礼物交换实现的。通过这种交换,政治家在某种意义上受到资金或者支持允诺,甚或思想观点的根本影响。而这又以某种方式与我们分权制衡的政治体系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这一体系在帮助高度组织化的利益集团阻止政策变化方面异常有力。

我可以罗列很多事例。奥巴马医改和多德-弗兰克法案,这两个奥巴马政府的最大举措——我认为有它们总比什么都没有好,但由于不得不向那些利益集团

做出的各种让步,作为立法,它们却着实是怪胎。如果我们打算做一些诸如福利改革的事情,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不可避免会受到改革冲击的、高度组织化的利益团体已经强大到了不会允许政治共同体向前推进。

这并不是一个非常乐观的结尾方式。然而,我仍然认为民主制度拥有应变的资源和办法——同时,需要明确一下,我其实并不认为美利坚文明在全面衰落。我认为美国的私人部门——看看能源领域,或者我所居住的硅谷地区——仍然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在基础创新和竞争能力方面,我们的确做得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好。但是政府就是另一回事了,而在当今世界政府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也许将来某种外部的冲击才能把我们的行动整合起来。

同时这也是一项挑战,因为,历史地讲,我认为政治衰败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体上的事情。它不会仅仅因为你是个发达的民主政体就不来找你。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自动机制意味着一旦你实现转型——没有一旦成为自由民主制,就会一直好下去的棘轮。(译者注:棘轮机构将连续转动或往复运动转换成单向步进运动。福山的意思是,政治制度发展到自由民主制,并不会单向确定地继续往好的方向发展。)对我们来讲,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共同体,人的能动性仍然至关重要。

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

尼布赖特:非常感谢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当今世界如何变化的生动画面,并给我们传达了一些关键信息。一是如你所说,关于危机之弧的扩张,尤其是横跨亚洲的问题;以及东亚的领土诉求和被一些人认为很类似19世纪的国际心态。然后是关于我们自身体系出现的令人担忧的衰弱症状。我认为,您敢于站出来谈论腐败,这个我们更常将其与发展中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词汇,这很有意思——您用该词非常精确地道出了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以及它出现的部分失灵。特别是您所说的在那里已经出现的广义腐败问题。

我可以利用主持人的优势先提一个简短的问题,然后再开放大家提问吗?您已给我们留了充足的时间提问。从我的理解来看,您这一系列的第一本书,《政治秩序的起源》,把我们带回到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某种意义上,工业化的黎明。书中工业化进程趋向于带来或者创造对强大治理之需求的观点震撼了我。

政府需要是有效率的,他们要提供基础设施,他们需要教育人民说相似的语言——或者理想地讲同一种语言,以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大型的机械化系统中工作。看起来可能是工业化创造了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如何再次变得强大,会发现它正处于一个工业化时期。

但我们西方却处于一个后工业的世界,你所处的地方,硅谷,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一种毁灭性的、颠覆性的进程。这些无疑在影响着经济,但是也许在影响经济的同时,它也在影响着政治体系。我在想,在您的新书中,您从何种程度上看待从工业时代进入科技时代这段时期与政治体系两者之间的关联。这是个大问题,但我想您的指教将会很有意思。

福山

实际上,我在书中有一部分是处理经济和技术变革与民主制关系的。我认为这种关联非常清晰。我基本上同意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所说的“无中产阶级即无民主”。但现在这种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或者说线性的了,而在根本上

是当人们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我更愿在职业和教育的意义上将其定义

为“中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的行为方式就会非常不同。我认为这是一种跨文化的现象。因此看看你们去年在土耳其或者巴西见到的那种暴动,谁是冲上街头的人民?他们大多是那些国家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的、有效联系起来的新兴中

产阶级。

所以我认为中产阶级真的是促进民主制的一大利好。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不同的说法:他们想要政治参与。他们想要被认可,他们想要政治参与。至于你是否真的能得到民主,那是另一个大问题,因为要真正实现民主,你需要有政府机关,政党组织,以及各式各样配套的东西。但是毫无疑问他们是推动者之一。如果中国的体系随着时间改变,它将有4~5亿的中产阶级会成为民主推动者。

然而,这会产生两个大威胁。第一个就是——这一点亨廷顿早已明确指出——就是期望差距问题。许多民主的制度体系不能满足其中产阶级不断增长的期望。而这正是发生在当下巴西的情况。公交车、公共交通、非常老化的基础设施,以及政治领域的高度腐败——年轻的巴西人不想要这些东西。他们可能会选举玛丽

娜·席尔瓦(Marina Silva)当总统,因为他们认为她能够就此做出一些改变。因此这是政治体制被不断上升的中产阶级的期望削弱合法性的绝佳事例。

但是接下来——这是住在硅谷的我非常清楚地意识到的事情——中产阶级自身陷入威胁之中。尤其是在这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countries)。这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countries)拥有相当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竞争。科技进步吞蚀中低阶层——现在还包括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的工作现已有一段时间。如果你看一下美国2014年的中位收入,你会发现它们比金融危机前夜的2007年要低8个百分点。很大程度上收入已经停滞。总收入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我们仍旧在做大量的再分配工作,但实际收入至今已经停滞二十年了。这对民主并不好。对民主不好是因为它会建立起那种高度两极化的、拉美式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看到一个非常小的群体过得非常之好,而大多数民众并不能分享经济增长的福利。

罗宾·尼布赖特

谢谢您。下面让我来挑出几个问题。

提问选编:

问题6

接着刚刚的提问,我对您关于腐败的评论很感兴趣,尤其是美国语境下的。在宪法价值上,今天美国的任何一个人似乎都可以成为一个利益集团。您如何看待人们聚集以选出代表替自己发声的宪法性能力与当下每个人都高度碎片化的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否是您所说的需要外部冲击才能改变的地方?果真如此,您认为这种冲击会是经济方面的吗,就像大萧条那样?

问题7

您刚才谈到中产阶级是民主制或问责制的引擎。我在想您是否可以多花些时间谈谈中产阶级的另一种走向,也就是他们转向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族裔国族主义之类的情况。

弗朗西斯·福山

利益集团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自亚历克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和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起便有一个长久的传统认为利益集团事实上是好的。利益集团不过是民众为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聚集起来的产物。问题是,如何调和此说法与另外一种关于利益集团的负面叙事?

坦诚地讲,在美国,我认为问题的一部分是资金。我们的最高法院,因为一些我完全无法理解的理由,在几个重大的判决中从根本上判定在政治上投入资金等同于言论自由。既然最高法院都这样讲了,也就真的没有什么方法规制金元了。所以你已经看到,原来已有的任何相对适度的屏障正在加速分解。

另一个我认为议会制比总统制运作较好的地方就在利益集团游说方面。在德国或者联合王国,由于政党纪律和其他的一切,一个游说者直接去找议员个人起不了太大作用,他们所能施加的影响也要低很多。所以美国人组织其政府的方式在这方面是非常独特的。

而关于中产阶级——在埃及有许多中产阶级支持塞西并将穆尔西赶下台,这绝对正确。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拉美,许多军事接管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在泰国,许多中产阶级已经变得从根本上反对民主制。所以,在中产阶级与支持民主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联系。中产阶级为他们自身的利益投票。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一个尽可能广泛的中产阶级十分重要,因为在只有相对较小的中产阶级群体而他们又感到处于危险之中时,他们会倾向于支持能够防止民众夺权以实施大量再分配的强政府。

我认为,如果你跟今天中国的大部分中产阶级讨论并问他们,你想要在中国实现“一人一票”吗,他们会说:绝对不要,因为这将释放所有追逐再分配的民粹力量。那将毁了中国经济。非常坦率地讲,他们很可能是对的。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诀窍在于要有一个足够大的中产阶级,以确保大多数民众都能够无压力地买民主制度的帐。

西方哲学期末作业——柏拉图、培根思想述评

柏拉图思想述评 (一)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11]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之,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其实这是最高级的最佳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疯狂,便被叫作钟爱者。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如果理念与事物判然有别,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换句话说,如果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在感觉之先,它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与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美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回忆起来。 在知识问题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大多都以感性的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柏拉图也像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他的“灵魂回忆说”。 他认为,灵魂与肉体的区分是两个领域区分的延伸:正如世界有可见与不可见两种,人也有可见与不可见两部分。可见的人是人的形体,不可见的人是寓存于人的形体之中的“内在的人”。柏拉图的这种区分含有后来被称作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即灵魂和身体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柏拉图认为,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从古至今,能人志士都常怀一颗平和治世之心,但单就西方历史而言,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前,和平大多体现在饱受战乱的百姓所怀的朴素愿望或部分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出于某种学说或目的进行的倡议和说教,但缺乏实践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进入启蒙运动,卢梭、伏尔泰等人开始将社会本身和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视野中来,而其研究成果也对社会运转与发展真正开始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一科学领域逐渐积累学术成果并稳步发展的结果是,在二战之后,出现了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从全新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冲突问题。这本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飞跃性提升,对世界各国学者,特别是我国相关研究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社会冲突与发展的分析与看法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 这部著作出版于1968年,对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现代化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了重新研究探索。本书反对“在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改造具有优先地位”的观点,他结合于二战后后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动荡,更迭和变革的现状,据此提出强大政府的观点,因为亨廷顿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式就是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因而,建立强大政权被视作根除国家动荡衰败的必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否认了西方学术界在此之前一贯坚持的自由世界与民主社会思想,即以意识形态来划分国家和国家集团的观点,亨廷顿这种传统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各国的政治区分体现在政府有效程度而非政府形式”,他认为,只要是能够有效履行义务行使权力发挥职能,确保国家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现代化过渡进程平稳的政体,无论其类型和种类,都是有效的政体。例如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大亚非拉国家虽然暂时缺乏政治共同体和权威的统治方式,但其现实有效性和不断改进的发展方向证明在政治上并不是失败的,因此他认为不应该存在片面的民主还是集权的问题,国家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有效性、实质性而不是象征性、名义性。所以亨廷顿选取了美国和苏联这一对冷战中两大对立正营的领头羊,两个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超级大国来进行同一层面的类比,研究方式忽视其民主或者独裁的区别而强调国家机器的效能高低,这对冷战形势下的对立双方都是一种颠覆性的启发。这种理论的提出和这部著作的出版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以意识形态划分一切的时代能够由见识和胆识提出这样的观点是这本书和作者亨廷顿能够享誉世界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价值所在。纵观政治秩序论,将政局稳定作为了政治的核心,对政治稳定的追求是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书中这样阐述了亨廷顿的这种追求:“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而为了实现这一追求和目标,作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操作方式。 一.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政治制度是政治稳定的保护框架,一定程度上讲也是政府存在的前提和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政治制度的建立需要政治制度化的推进,而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政治制度化包括适应能力,复杂程度,自治能力和内部协调能力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水平越高,则整个政治制度化的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实现政治稳定,就必须保证在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合理的政策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时局的变化以及应对突发情况和外来势力的挑战;完善的下层组织和自身结构分化为政权带来能够脱离个人和某一机构的不稳定性的收益;独立、中立的政治程序能够保证政治制度自身的立场和价值,提高其生存能力;而一切政治都是人与法的混合物,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不但需要好的条文,更需要的好的执行者,强大的内部协调能力才能保证执行者免受私心的腐化和内部纷争的牵制,保证合理制度的实现能力和长期延续,说到底,内部协调能力是由制度产生并服务于制度的个人道德和组织道德的集合,正如“树立道德需要责任,信任必须具备可预测性,而可预测性又要求有规律的、制度化的行为模式。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制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

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 摘要作为在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文化史上都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研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本文试图以现代政治学的视角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社会分工、整体主义、政体思想进行简要梳理,并做出基本的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分工整体主义政体思想

A review of Platon's political thoughts Abstract as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eve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culture has important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er and philosopher, Platon is always an important academic topi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dern political perspective ideal country, society of Platon's division of labor, holistic thought, brief, and to make the basic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 Platon's ideal countr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holism thought

目录 引言 (1) 1.柏拉图简介 (2) 2.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内容 (2) 2.1.理念与理想国的思想 (3) 2.2.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 (5) 2.3.整体主义思想 (6) 2.4.政体分类思想 (7) 3.柏拉图政治思想的评价 (8) 结束语 (11)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敬文法哲学研习会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专业:法学理论 学生姓名:岳岚培高寒梅郭甜甜指导教师:孙文恺教授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5日

前言 0 一、辨证学 (1) (一)意典的性质与意义 (1) (二)意典界与事物界 (1) (三)晚年辨证学方面的变迁 (2) 二、格致学 (2) (一)宇宙的形成 (2) 1.开辟 (2) 2.质素 (2) 3.灵魂 (3) (二)宇宙的分类 (3) 三、伦理学 (3) (一)个人伦理 (4) (二)社会伦理 (4) 1.国家起源 (4) 2.哲学王的统治 (5) 3.社会等级 (5) 4.公有制 (6) 5.教育理论 (6) 结语 (6)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摘要:柏拉图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奠基,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 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其思想理论涉及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内容上以其辩证学、格致学、伦理学三个方面为主线对柏拉图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柏拉图的主要理论学形成初步认识。 关键词:柏拉图意典格致伦理 前言 柏拉图的著作均采用对话体,这种写作方式承载了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柏拉图思想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一是以时间分,另两种是以内容分。具体地讲,前者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对话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申辩篇》、《优息弗罗篇》、《克力同篇》、《查米德斯篇》、《伊翁篇》、《高尔吉亚篇》、《拉凯斯篇》、《门内科索斯篇》、《普罗泰戈拉篇》、《吕雪思篇》、《优息德谟斯篇》、《大希庇阿斯篇》。中期对话有《米诺篇》、《斐多篇》、《克拉底鲁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得罗篇》、《巴门尼德篇》。晚期对话有《智者篇》、《泰阿泰德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政治家篇》、《斐利布篇》和《法篇》。”①这种对话分期,学者们是大致同意的。但不同时期是否意味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学者们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不同分期,其哲学思想截然不同。有的认为,柏拉图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内容分的有三分法和八分法,三分法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任诺苦辣提斯首先接受。“所分的是(一)辨证学或名学(Dialectic or Logic);(二)格致学(Physics);(三)伦理学(Ethics)。”②八分法则分为:认识论、理念论、辨证法、自然哲学、社会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哲学、灵魂论、至善论。③两种分法都有道理,相比而言,第二种分类更为得当。原因在于第一种分法,非细致研究柏拉图每一篇对话不能进行;而且分歧较大,比较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更是艰难。而第三种分法所分小类可以归入三分法的大类中去,不如三分法精炼。本文遂采用第二种分类总结概括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①余纪元:《<理想国>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1页。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完整版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延顿(美) / Huntington, S. P. 著,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的作者塞缪尔.P.亨延顿系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家政治理论家,常被视为持有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该书视角创新,成为继正统现代化论和现代化修正论的之后第三派学说,在全世界反响巨大,成亨氏理论的奠基之作,也确立了亨廷顿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说家之一的崇高声誉。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建立在第三世界国家近现代化历史和现状的观察评估之上,作者着眼于这些国家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秩序问题。本书以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为理论分析主线,并据此提出了普力夺政体的概念,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大致分为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左右时局的普力夺政体以及革命政体,并对这几种政体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克服各种苦难并利用独特的条件逐一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分析,然后又对政治秩序的变迁和建设过程中革命和改革里各社会团体所起到的各种效应进行了剖析,最后附加地阐述了政党和现代化中政治稳定的关系,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宏大图景,是一次构筑政治变迁构架理论的认真努力。我们可以说,《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审视了新兴国家可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对政治现代化分析作出了重大而持久的贡献。 此书共七章,笔者以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即行文的第一章,提出概念,构建强大政府理论枝干。作者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有效能的政体和衰微的政体造成政治差距,比独裁和民主政体之间的差距更大。政治差距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关,而与政治制度化程度有关。所谓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有四组衡量指标:适应性-刻板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制度化程度低的政体政府力量薄弱,缺乏权威,这会导致信任的缺乏,增加社会成员的交易成本进而导致公共利益的减少。并得出三组社会稳乱的公式如下: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 =社会颓废;社会颓废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摘要: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务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柏拉图见证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逐渐衰落的过程,这促使他探求政体的改革,以挽救危在旦夕的城邦。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重大。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哲学王法治 柏拉图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之一。过度民主自由的暴民所导致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悲惨命运,让他看到了古希腊政治的衰变。从而造就了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家的终身学术志向。他有过理想国家哲学王的最优方案,也有过依法而治的次优方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如何构建的,看看他是如何从追求人治而转向追求法治的。本文就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背景资料 <一>柏拉图的个人简介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生育雅典名门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kles),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呢?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平民政府判处死刑后,柏拉图逃离雅典。逃亡期间,柏拉图游历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方。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专门从事著述与研究,构建他的理想国。这个学园一直是古代欧洲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政治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浮现书中的各个关键词:政治秩序,政治衰朽。共同体,政治制度。政治参与度,现代化,现代性,公民政体,普力夺政体等等,不断在脑子里梳理各个词之间的关系。 本书以“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的政府有效程度”这句话开始全书的论述,指出拥有政治共同体的国家政治制度比较稳定。作者赞成李普曼的观点“最大的必需品莫过于被统治”,我也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只有拥有有效能的,有权威的,合法的政府才能更好的,虽然我们强调自由民主,但有时候被统治比全民自治更更稳定社会,发展政治。 文中说道,暴乱和动荡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在我看来这应该这就是政治的供需不平衡吧:社会满足不了大众参与政治的需求,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落后于经济基础。 书上有些观点对我原来的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比如说作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在二者的进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是以往的自我感受,或者是高中政治课本教给我的都是经济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的良好发展促进政治稳定,政治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阅读作者举的例子,我还是不要赞同他的观点,还是觉得政治与经济有关系,两者能够相辅相成。再比如“政府的建设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的,可能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系,中国政治的现状:政府权威大,权力集中,让我们一直着眼于如何通过限制权威,分散权力来稳定社会,而忽略了要在现代化国家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的大前提必须是先存在权威,如果缺少了权威,政府办事就会受制于人,不能很好的运用国家机器为公民谋取公共利益了。 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政治制度的功效。书中介绍了政治制度化的几个判断识别条件:适应性-刻板性(算年龄、组织领导人换代的次数、职能);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按照作者的标准,我对照中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化进行分析,觉得中国政治制度化具有适应性:组织存在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浅谈柏拉图与孔子的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古代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巨人。虽然柏拉图比孔子的生活年代晚约一个多世纪,但都同处于人类精神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兼实践家。西方的思想界对柏拉图极力称赞, 颂扬他是“最伟大的人”,是“人类的导师”把柏拉图的哲学评价为“一切最好的和最重要事物的源泉”。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国家篇》(即《理想国》)之中。而孔子的思想则体现在由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语汇编的《论语》之中。 柏拉图和孔子在政治思想范畴方面,基本方向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政治理想都是力图建立等级有序的“和谐社会”。他们分别提出“哲学王”和“内圣外王”,都是人治的政治学;他们都重视和推动社会改革,柏拉图在名著《理想国》中提出了系统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方案;孔子在《论语》中向弟子们托古改制“以述代作”,反复讲授全新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格言。俩人在仕途不顺、政见难行的情况下,转而办学园、设杏坛,亲自长期执教,倾心致力于教育工作,其目标都是为政治服务,培养治国人材,这是一般思想家极难做到的又一特点。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思想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柏拉图政治上的主张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理想政治,而孔子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带有政治改良性质的“仁政德治”。在《理想国》中,正义是关键,缺乏正义,则其它美德定然失去, 整个国家无善可言,必将丧失理想与和谐。孔子的德治主义系改造周代德政思想而来,孔子仁政德治的核心是仁,礼是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规范手段。柏拉图实际是用理性的力量说明“善”和“正义”;而孔子以“仁”与“礼”为规范,更适用于当时中国的实际。 第二,柏拉图习于哲学思考,在理念上构建社会制度,常陷于空想,但他重视自然科学、军事和工商业;而孔子偏重人文科学,擅于总结历史经验,爱民、重和平,倡孝悌,主中庸与“和而不同”。柏拉图的空想和臆断远胜于孔子。他过多地向往神明的情感、灵魂世界和先天论。他的“理想国”中,和谐社会框架虽美好,但其策划、举措同现实有距离。孔子根据国情,重视宗法,以孝悌为仁之根本,以修身齐家为基础。还值得提出的是孔子方法论上的中庸思想,“和而不同”是指重和睦、讲协调、求团结。 第三,教育方面,柏拉图积极传授和开展自然科学与哲学、文艺等的研究;而孔子倡德育、“举贤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教学设施齐备,管理制度有序,男女兼收,人才济济,为政治服务的作用显著。学园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久远。后继者衍生出新柏拉图学派。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古代最重要的学术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柏拉图教育思想评述 文/杨玉龙 两千年以前的希腊有一位象中国的孔子一样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曾游历过麦加拉、埃及、昔勒尼、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等地。四十岁左右他回到雅典建立一所学校,名叫"学园",他在学园中从事教育和写作达四十余年。 柏拉图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十分关心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了挽救日趋走向危机的城邦奴隶制度,他企图改革当时的政体,提出了建立"理想国"的方案,而把教育视为实现和维护"理想国"的根本手段。为此他著书立说,提供教育理论和方案;开办学园,培养和造就未来的统治者;他还派出学生为一些国家提供政治。 (一) 柏拉图在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中,把公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农夫和手艺人三个等级。他说统治者是神用金子做成的,因而最珍贵;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次于统治者;农夫和手艺人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因而最卑贱。他还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意志、情欲三部分组成,与灵魂相应的有智慧、勇敢、节制三种品德。按照他的理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因此国家中的三个等级分别体现灵魂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统治者体现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具有智慧的品德。军人体现灵魂中的意志部分,具有勇敢的品德;农夫和手艺人体现灵魂中的情欲部分,具有节制的品德。 柏拉图认为,这三个等级的区分是由于人的天生禀赋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①统治者具有统治的能力而适于统治人,因而他们的职责是管理国家。军人是统治者的辅助者,他们的职责是执行统治者的命令,保卫国家。农夫和手艺人适于体力劳动或做买卖,因而他们的职责是辛勤劳动,为整个社会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柏拉图指出,正由于这三种人的天生禀赋不同,才能有所区别,适于不同的工作,所以他们的职责不同。这三种人又分别体现了灵魂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品德。因此"当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了"。②反之"这三种人互相干涉互相代替对于国家是最大的害处"。③而"一旦铜铁做成的人掌握了政权,国家便要倾覆"。④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的主要条件在于国家的统治者是"哲学王"。因为只有既拥有政治权力,又善于哲学思考的哲学王,才能把政治与哲学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因而能把国家治理好,使国家安宁,个人幸福。那么,如何使国家中的这三种人都能各守其位,各尽其职,而不互相代替呢?如何把善于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培养出来呢?如何能把国家按照正义的原则建立起来和维持下去呢?柏拉图认为,这些事情靠法律不行,主要靠教育的手段。通过教育才能使这三个等级的人安于自己的名分,只注意自己的事而不去干涉别人的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把具有高深知识,把握绝对的至善,不为名利,对国家尽职尽责的哲学王培养出来,从而理想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他提出立法者应把教育当成"国家中的头等大事",要担负起对公民教育的重任。统治者要把教育当成终生的事情,要把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吏当成国家职务中的重要职务。 (二) 柏拉图在他所著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尤其是《理想国》(又译《国家篇》)中,就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了详细的论述,从而为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案。 在柏拉图看来,统治者要抓好教育,首先要严格控制国家中的人口数目,实行优生优育。他主张理想国中的统治阶级(包括统治者和军人两个等级),不仅要实行公产公妻公子,取消私有制、家庭和婚姻关系,而且成年男女之间的婚配条件、年龄、时间,以及生育的数量都要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每个国家都要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THE BOOK REPORT Of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二○一○年十一月

摘要 本文分析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逻辑架构,简要介绍了该书所论述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关政治秩序、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关系、政党等政治组织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革命的不同类型和作用、改革的不同策略等主要观点。浅谈了该书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若干启示和对该书的一点批判。 关键词:现代化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化改革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初版于1968年,一经推出就引起极大反响。当时籍籍无名的亨廷顿凭此饮誉学界。正如书名所示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传统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政治发展,而作者关注的焦点是政治秩序。本书紧扣现代化这条主线(蔡建波等,1999)以政治制度化水平和政治参与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分析框架(亨廷顿,1968),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宏大图景,是一次构筑政治变迁大构架理论的认真努力(福山,1968)。 本书共有七章,逻辑架构如下:第一章引入核心概念、阐释主要观点,构建并提出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章运用第一章的理论框架剖析了美国和欧洲政治现代化的不同方式,即使读者进一步熟悉作者的分析理路,也为之后的第三章至第七章传统国家的现代化分析提供了参照实例。第三章至第六章详尽地分析了传统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不同阶段和方式,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可视为一个整体,也是本书的重点。第七章也即最后一章强调了政党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建立政治秩序和实现政治稳定上的重要作用。下面分章论述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亨廷顿,1968)。有效能的政体和衰微的政体造成政治差距,比独裁和民主政体之间的差距更大。政治差距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关,而与政治制度化程度有关。所谓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有四组衡量指标:适应性-刻板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制度化程度低的政体政府力量薄弱,缺乏权威,这会导致信任的缺乏,增加社会成员的交易成本进而导致公共利益的减少。因此作者认为公共利益是政府组织制度

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其后西方哲学和智能感知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黑格尔称赞道:“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在《国家篇》里,柏拉图描绘了一个正义得到全权实现的理想国家的蓝图,根据国民素质不同进行社会分工,人们对各自的工作绝不互相侵犯,忠于职守,以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为“从善”,即幸福之根本的幸福国度。当然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论意义上的理想国家,不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甚至其是否能够得与实现也根本无法证明。为此柏拉图避开了对这样的理想国家能否实现的直接证明,把论点转移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理论上的理想国家最有可能实现的问题的论述之上。哲人王的问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哲人为王,或者王者追求哲学的政治理想是一种“优秀者支配制”,即所谓“贤人统治”的国家制度。 哲人是因为拥有“真知”被拥立为王吗? 在柏拉图哪里用友善的知识是获得真正的幸福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只有哲人才能不懈地追求拥有绝对意义的本质的善的知识,因此哲人才能称得上幸福的真正追求者,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上述的理解为柏拉图提出哲学王理想提供了最根本的理由和理论依据。拉图哲学中关于哲人的界定是众所周知的,哲人是爱智者而不是

有智者。在《会饮篇》和《吕西斯篇》等对话篇里柏拉图明确指出:有智者不会热爱智慧,那是因为已经拥有了智慧;无知的无自觉者也同样不会追求智慧,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智慧,活在”臆见”之中;只有无知的自觉者才会热爱智慧。那么作为爱智者的哲人,很明显还不拥有真知。也就是说,正因为没有真知才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知,才是“爱智者=哲人” 哲人王的理论依据 被帕拉图认为哲人为王的理由首先在于哲学之路并不是对谁都是敞开的,从事哲学的人必须拥有天生的素质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对真正的哲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其条件做了以下四点的规定: 1热爱学习,没有学科偏好 2热爱对真实的关照 3气宇恢宏,端正无欲。不奴性,不懦弱。 4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超群的,容易引导其对每一事物的本真的认识 对于这四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之后,最后做了如下归纳性的叙述:“哲学是对于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节制的人,就不能很好的从事的工作”。很明显柏拉图对着人的要求来自与哲学这种工作的本质所致,这一点相当重要。 柏拉图在哲人素质的规定中,其重点是放在对哲人的先天素质与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孙云龙学号:2008214295 序号:46 在柏拉图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中,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 在国家观方面,表现为正义论的国家观,正义论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认为,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理性即智慧和知识,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时,后两者则表现为勇敢和节制。可见,智慧、勇敢和节制都是人的美德。在国家生活中,各人从事的工作取决于各自的德性具有智慧品性的人由金铸成,是国家的统治者具有勇气品性的人由银铸成,将成为保护国家的军人和武士欲望则为广大自由民所共有,它由铜和铁铸成。每个人的天性在出生时又由神铸定,它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可任意更改的。 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柏拉图强调,每个人只能从事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不得任意改变。正义就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中,每个阶级的成员都专心致力于本阶级的工作,且不应干涉其他阶级的成员所干的工作。即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因此,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使每个人都在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上工作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原则,它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这就是社会的最大正义。而个人的正义就是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意志以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部分协调配合,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柏拉图在社会分工论和等级论的基础上得出了正义的定义。他说:“正义就是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如何实现正义这一点上,柏拉图还特别推崇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

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最近拜读的是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但目前为止只读了前几章,而且不能说完全读懂其中的内涵,所以仅就目前为止在阅读过程中所引发思考也是自己感兴趣的两个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是关于美国现代化模式的思考。 亨廷顿在书中,把现代化的模式分为三种:欧洲大陆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对于美国模式而言,我认为其有几个方面的特殊性。首先从美国的历史来看,众所周知,美国的历史很短,从1620年的“五月花号”登陆北美,之后北美地区几乎成为英国属地;再从1776年的《独立宣言》的发表,到目前为止,美国建国的历史也只有239年。即使在追溯至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目前为止的历史也不过500多年。可以说美国的历史是建立在一个全新大陆之上,没有封建的历史过程,没有封建君主、封建阶级、封建的文化和思想,也就没有封建体系所带来的桎梏。而我国则不然,我国号称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星河,源远流长。因此比较而言,美国人更具有未来观,而我们更加是一种历史观。 其次是从人口来看。美国是基本是不提民族的说法,未曾听过美国官方提出过美利坚民族的称谓。美国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但是追本溯源,印第安人也并非是美洲大陆上繁衍出来的原生民族,他们的祖先源于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的人种,越过白令海峡之后到达了美洲大陆。即便是把印第安人当做美国的原生民族,但是在外来人群到达北美之后,特别是在最初的开拓和之后的西进运动中,对印第安人进行了十分残暴的掠杀,导致目前印第安人的人数所占美国人口比例极低,而占人口比重最多的还是白人、黑人,基本都是来自于欧洲、非洲和中南美洲。并且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后全球各国的移民风潮,特别是亚洲各国移民美国热度的高涨,致使美国人口人种的多元化。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更加重视的是民族观念,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国歌里面也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民族和国家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国家至少在民国以前是没有国家的概念,民国始后,国家进去水深火热的时期,到了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孙中山他们所倡导和号召的口号也是说要拯救中华民族。所以美国人会更加具有公民的观念,有很强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对于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和主动积极性是非常强烈的。 而说到美国的现代化模式,就想到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族》。当时十九世纪托克维尔亲自到美国进行长期并且深入的考察,而当时的背景是欧洲大陆动荡不安,革命冲突不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管理系王鑫 2010118006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之所以以这本书作为我的重点阅读书目,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曾经推荐的原因,更在于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拜读了作者的《民主的危机》,作者关于民主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解决之道都是让我觉得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民主过剩的思考,更是对民主热潮的一次大泼冷水,所以基于进一步了解的意向,我阅读了这部作品,希望能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的入的了解。 书的主题如题所见,即如何在处于现代化中的社会实现政治秩序。 作者开头先批判了以往的一揽子现代化思想,认为政治的现代化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随着经济的、文化的。。。现代化而实现,甚至前者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与后者产生矛盾,期中最大的矛盾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群现代精英集中掌握权威和权力,而要维护政治、社会的稳定则必须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多元的社会势力。 什么是政治秩序?作者认为,不同于依靠血缘等而形成的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除开需要共同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互惠和道德认同之外,还需要一套有效的政治体制。此种政治体制由多元化的社会势力制度化的参与政治形成。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在打破自然共同体的同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体制,从而产生新的政治共同体,因此使得国家陷入政治混乱中,政变,暴动,革命跌宕。亨廷顿把此种状况称为政治衰朽。 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经验。政治现代化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权威的合理化(建立合法的中央权威),结构的分离(政治组织的专业化、科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 西方的政治现代化,留下了两张十分不同的模式、经验: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欧洲由于拥有强大的教会、封建地主等社会势力,所以其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步通常是实现中央集权,利用强大而集中的权力扫除教会、封建地主等阻碍现代化的社会势力,最显著的代表当属法国。在中央集权的同时致力于政治制度、组织的构建。最后才有序地扩大政治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依靠中央集权来进行现代化的欧洲国家来说,扩大政治参与必定是困难、而长期的。美国的经验则与欧洲全然相反,先是广泛的政治动员、参与,再是制度的建设,最后及至联邦权威的树立。美国何以能够以这种与欧洲截然相反的次序来进行政治现代化呢?主要是由于美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她没有强大的教会、地主势力,无需依靠中央集权来推行现代化;而且她是在一场独立战争中诞生的,战争必然意味着最广泛的政治动员。这样的美国有资本从政治动员开始政治现代化;同时,她的发达的地方自治组织也能够承担得起广泛的政治参与。而当今出于现代化的国家中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条件,所以也不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而是应当效法欧洲。 另,欧美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为何主权(拥有绝对权威、权力的实体)理论兴盛于欧洲;而曾盛行于现代化之前欧洲的自然法、基本法思想却在美国成为立国之本。美国是新社会旧政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