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学》教案(本科)doc

《宪法学》教案(本科)doc

运城学院教案

政法系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教研室名称法学

课程名称宪法

课程代码0211102B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授课教师任芙英

职称讲师

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 10 月 8日至 12月 29日(共 12 周)计划制定时间: 2012 年 9 月 10 日

《宪法》教案

(第一周第1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绪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宪法课程基本情况。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宪法课程重要性,对宪法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入门。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宪法地位。

四、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讲解新课

绪论

导入:如何认识宪法的?

(本节内容2学时)(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一、课程基本信息说明(板书)

二、在法学体系中宪法地位

三、如何看待宪法这门课程(板书)

(一)对宪法地位的认识(板书)

1、根本法地位?有政治宣言之功能,内容陈旧、空洞

2、司法实践中地位(从齐玉玲案谈我国宪法司法化问题)

(二)平常心对待宪法这门课程(板书)

1、宪法与个人、社会生活联系密切(以2010年十大宪法事例说明宪

法与我们关系密切)(安元鼎保安公司、赵作海案、陕西国土厅案等)

2、学习宪法以制度方式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四、参考书目、网站、法条及期刊介绍(板书)

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学分、课时、作业、考核方式)

2、参考书目与网站

许崇德、胡锦光主编:《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学》,商务印书馆。

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法律出版社。

李龙主编:《西方法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余定宇著:《寻找法律的印迹》,法律出版社。

一政著《西窗法语》,法律出版社。

中国宪政网:https://www.doczj.com/doc/6415796469.html,

北大公法网:https://www.doczj.com/doc/6415796469.html,

中国公法网:https://www.doczj.com/doc/6415796469.html,

3、法条:《宪法》《选举法》《立法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等。

4、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及法学核心期刊

五、几点建议(板书)

1、适应大学生活,合理安排时间

2、关注社会,关注宪法,关心中国

(三)归纳总结

宪法属于社会科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同学们一定要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为学习部门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后记

《宪法》教案

(第一周第2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宪法概念和本质第二节宪法分类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宪法的概念、本质、分类等有关宪法的基础理论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宪法词义在中西方的历史演变,掌握近代意义的宪法的基本含义。理解宪法的本质和分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宪法在于宪法法律地位。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宪法本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导入:提问:你是如何认识宪法的?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本节内容一个半学时)(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一、宪法的词源(板书)

1、西方历史上“宪法”一词的含义(板书)

2、中国历史上“宪法”一词的含义(板书)

归纳:比较古代中西方关于“宪法”的含义,发现“宪法”一词都具有

法律的含义,所不同的是,在西方宪法被视为与普通法律不同的法律,类似今天的组织法;在中国则没有这种区别。近代意义的宪法概念,正是在这种与普通法律不同的法律意义上发展起来的,并用“宪法”这一符号来表示这种新的法现象,且内容与组织法有一定关系。

二、宪法的概念(板书)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的根本法。

(一)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以宪法产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观点予以说明。)

(二)限制国家权利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以英国、美国宪法的内容为例说明)

(三)宪法具有根本法属性

1、宪法规定的内容和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于其他法律。

2、宪法的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的行为准则。

3、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于其他法律。(以中国、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为例说明)

三、宪法的本质(板书)

1、关于宪法本质的主要观点(板书)

(1)神的意志论

(2)全民意志论

(3)阶级意志论

(4)意志调和论

2、宪法的本质(板书)

与民主有关,更集中、全面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最终取决于各种政治力

量对比关系。并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二节宪法的分类(板书)

(本节内容半学时)(讲授法)

一、宪法的形式分类(板书)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4、原始宪法和派生宪法

5、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

二、宪法的实质分类(板书)

1、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2、法定宪法和现实宪法(进一步解释与说明)

(三)归纳总结

1、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一国统治阶级在建立民主制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五、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如何理解宪法是本质?

六、课后记

《宪法》教案

(第二周第1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宪法规范、宪法典结构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宪法结构和宪法规范。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宪法结构,掌握宪法规范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宪法规范。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规范的逻辑结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导入:提问:你是如何认识宪政的内涵?

第三节宪法规范、宪法典结构(板书)(本节内容1学时)(讲授法)

一、宪法规范(板书)

(一)宪法规范的含义(板书)

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是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1、宪法规范的制定或确认

(1)制定

(2)确认(判例,介绍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一些特征,表明判例在法律规范形成中的地位)

2、宪法规范的调整对象(社会关系)

(二)宪法规范的特点(板书)

1、原则性及由此引申出的适应性和无具体惩罚性。

2、最高性及引申出的广泛性、纲领性和稳定性。

(三)宪法规范的分类(板书)

1、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确认性规范。(对宪法主体引导作用)

2、确定性规范和不确定性规范。(宪法规范的确定性)

宪法规范结构的特点:授权性与义务性相结合;禁止性规范与确认性规范相结合。

(四)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1、含义:宪法规范作为宪政行为规则具备的条件。

2、宪法规范的构成要素:宪法规范的三要素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结合条文,举例说明宪法规范逻辑结构的特点)

二、宪法结构(板书)

(本节内容1学时)(讲授法)

(一)宪法结构的含义(板书)

(二)宪法形式结构(板书)

宪法典的形式结构是宪法规范排列的顺序和方式。我国宪法共有4章7节、138条和31条修正案。

(三)宪法内容结构(板书)

宪法典的内容结构是将具有相同性质的宪法规范安排在宪法典的某一部分。

1、宪法序言

2、宪法正文

3、宪法修正案:对宪法典进行补充和修正的法律形式。(31条)(三)归纳总结

1、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是由国家制定或确认的用以调整国家生活中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2、宪法典的结构有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之分

五、思考题:

如何理解宪法规范的特点?

六、课后记

《宪法》教案

(第二周第2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宪法基本原则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宪法的基本原则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宪法基本原则的理论渊源及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理解宪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掌握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掌握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宪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

导入: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的灵魂,是宪法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第四节宪法基本原则的概述(板书)(本节内容15分钟)(讲授法)

一、宪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板书)

二、宪法基本原则的特征(板书)

普遍性;特殊性;最高性;抽象性与稳定性。(举例说明)

三、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板书)

宪法的四大基本原则构成宪法内在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民主的基

本支柱,即人民主权是逻辑起点,基本人权是终极目的,权力制约是基本手段,法治是根本保障。

第二节人民主权原则(板书)

(讲授法)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板书)

人民主权原则也叫做主权在民(popular sovereignty)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叫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二、人民主权学说的历史发展(板书)

“主权”观念最早由布丹在《国家六论》中提出,认为主权是君主的当然权力,是国家的最高权力。

霍布斯(T. Hobbes)也论述了主权问题,但主权在他来看仍是君主的。

洛克(J. Locke)谈到了主权应属于人民的理论。

卢梭创立根据社会契约论创立了人民主权学说。

林肯(A. Lincoln)将其内容充实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成为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标准。

社会主义的宪法理论通常不承认“社会契约”,不认为主权是全民“公意”的体现。人民主权具有阶级性。(介绍霍布斯、洛克、卢梭基本情况和代表作)

三、人民主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板书)

第三节基本人权原则

(本节内容半学时)(讲授法)

一、基本人权原则的含义(板书)

人权(human rights)作为一个人应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

二、人权理论的历史发展(板书)

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有人人具有理性而确认人的平等的观点。

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个人自由反对封建桎。

霍布斯论证了自然权利,他认为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有自我保存的同等的权利。

洛克“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它主张人身的自由、平等和政治上的民主权利的要求。

卢梭指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的根源于基础,而更高级的社会契约只有通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实现。因为,它能够体现公意,是人民拥有主权,从而确保人们的自由、平等、生命、财产方面的权利。在人权原则不仅仅是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要求,更是或首先是一种政治权利,是民主政府的原则和基础。(说明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宪法所体现的基本人权原则是一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人权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宪法在公开限制少数敌对分子的部分人权,以人权的阶级性谋求人权的普遍性。(说明我国宪法的人权观)

三、基本人权在宪法中的体现(板书)

第四节权力制约原则

(本节内容半学时)(讲授法)

一、权力制约思想的历史发展(板书)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互相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的权利的原则。分权(separation of powers)是对国家权力按其管理国家时所具有的不同职能而作出的划分。

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要素说。(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情况和其学说)。

但作为一项宪法原则,近代分权学说则是英国的洛克首先倡导而由法国的孟德斯鸠(Charles L. Montesquieu)所完成的。(介绍洛克与孟德斯鸠的基本情况和学说)。

权力制约思想同样可追溯到古代,如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时期的波罗比阿都阐述了制约的观念。近代关于制约思想的典型代表是:洛克、孟德斯鸠和汉密尔顿和杰弗逊的民主共和主义。(说明他们的观点;详细内容可参考李龙主编的《西方法学名著提要》)

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学在理论上一般不把“三权分立”看作是宪法的原则,而是普遍确认权力的统一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权力制约原则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板书)

第五节法治原则

(本节内容半学时)(讲授法)

一、法治原则的含义及其发展(板书)

法治(rule of law)的英文含义是“法律的统治”,中文就是“依法治国”。统治阶级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法治在形式上表现为宪法强调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治的实质上,表明当法律与个人意志相冲突时,哪个意志更高:在法治国中,法律所代表的意志无疑要高于个人意志。

法治的思想和理论,如西方的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西赛罗(Cicero)等。(介绍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西赛罗(Cicero)的基本情况和法治理论)

在中国古代也有过对法治问题的讨论,如商鞅。可见,法治自古以来就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法哲学观点,从本质上讲它符合民治的要求。(说明古代法治与现代意义法治的区分)

近代法国的卢梭对法治理论作出重大贡献。他的法治理论的基本点是人民拥有立法权;法治与共和政体相结合;法治意味着平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治原则对法律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真正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如1959年的《德里宣言》等。

二、法治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板书)

(着重说明法制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三)归纳总结

1、宪法的四大基本原则构成宪法内在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民主的基本支柱,即人民主权是逻辑起点,基本人权是终极目的,权力制约是基本手段,法治是根本保障。

2、人民主权原则是国家的权力属于国民;人权是指一个人应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为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应当享有的权利;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互相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的权利的原则;法治是统治阶级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五、思考题

1、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2、宪法基本原则的相互关系如何?

3、试述宪法基本原则在我国的具体体现。

六、课后记

《宪法》教案

(第三周第1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宪法的创制与修改(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宪法创制的基本理论以及宪法修改的主体、程序等基本理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宪法创制的基本理论;通过我国“五四宪法”和伊拉克宪法制定过程,学习宪法制定的程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在于宪法制定的主体、程序。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宪法制定权、制定机关和宪法起草委员会之间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第四节宪法的创制和修改(板书)(自学)

一、宪法制定(板书)

(一)宪法制定的含义(板书)

宪法的制定是指制宪主体按照一定的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的活动。主要指政权更迭后制定宪法的活动。

(二)制宪权主体(板书)

最早提出制宪权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学者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学者西哀耶士。他在《第三等级是什么?》一书中提出“唯有国民拥有制宪权。”

制宪权主体并不等同于制宪机关。

(三)制宪权的性质

是最高决定权的具体体现,即有权决定国家统治形态的阶级(按:不可能是所有国民)运用制宪权,具体创制宪法,以巩固统治关系。

(四)宪法制定的程序(板书)(举例法)

1、制宪机构的设立

2、宪法草案的提出

3、宪法草案的通过

4、公布

※例如:1、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

2、※伊拉克的制宪过程

(三)归纳总结

1、宪法创制权的主体是国民

2、宪法修改的主体、程序

五、思考题

1、宪法创制权理论是谁提出的?

2、宪法基本原则的相互关系如何?

3、试述宪法基本原则在我国的具体体现。

六、课后记

《宪法》教案

(第三周第2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宪法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宪法的创制与修改(二)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宪法宪法修改和宪法解释的主体、程序等基本理论,了解英国和我国的部分宪法惯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宪法修改、解释、惯例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在于宪法修改、解释。

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宪法修改的种类、限制;宪法解释的原则、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第四节宪法的创制和修改

二、宪法的修改(板书)

(一)宪法修改的含义(板书)

宪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和发展,出现宪法内容与社会不相适应的情况,由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的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内容的活动。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板书)

※思考:宪法修改是否应受到限制?

1、内容限制(板书)

(1)宪法的根本制度和基本精神不得修改

(2)国家领土范围不得修改

(3)共和政体不得修改

2、时间限制(板书)

(1)消极限制,不得修改宪法的时间(板书)

A、规定一定时间内不得修改

B、特定时间内不得修改

(2)积极限制,明确规定宪法应当定期修改(板书)

(三)宪法修改的宪法修改的方式(板书)

(全面修改、部分修改,以我国宪法为例说明)

(四)宪法修改的程序(以我国为例说明)(板书)

1、提案

2、审定(先决投票)

3、起草

4、决议

5、公布

三、宪法的解释(板书)

(一)宪法解释的含义(板书)

是宪法制定者依照宪法规定享有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主体对已经存在并且生效的宪法规范的含义所作的说明。

(二)宪法解释的体制(板书)

立法机关解释体制

司法机关解释体制

专门机关解释体制

(三)宪法解释的原则(板书)

(依法、符合制宪目的、精神与原则;字面和整体解释)

(四)宪法解释的方法(板书)

1、统一解释;

2、条理解释

3、补充解释:

4、扩大解释

四、宪法惯例(板书)(举例法)

(一)宪法惯例的概念

在国家的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根本问题,且由公众普遍认可而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以不成文法国家及我国为例说明其地位)

※英国的宪法惯例

我国的宪法惯例

(三)归纳总结

1、宪法修改的含义、限制、程序

2、宪法解释的含义、体制、原则、方法

3、宪法惯例的含义

五、思考题

1、宪法修改是否应当受到限制?

2、宪法修改的程序?

3、宪法解释的体制包括哪些?

4、宪法解释应遵循什么原则?

六、课后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