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教案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教案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教案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教案

【授课题目】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神经系统特点及检查、化脓性脑膜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3.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评估内容

4.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与疑难点】

重点: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难点: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评估要点、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概念辨析】

【教学内容】

一、脑、脊髓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十分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能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灰白质分界不清,故出生时的各种主要活动主要受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的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克,是成人脊髓的1/4-1/5,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发展的功能相平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加长增重。出生时脊髓末端位于第3-4腰椎水平,4岁时上移到1-2腰椎水平,故给婴幼儿穿刺时位置要低,以第4-5腰椎间障为宜。

二、脑脊液

三、一般检查:意识、头颅

四、颅神经的检查

五、运动功能检查:

肌容积、肌力、肌张力、

共济运运(指鼻试验、快速轮替动作、闭目难立征、跟膝胫试验)

姿势和步态(剪刀式步态、足间距增宽、高举腿落足重的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鸭步)六、感觉功能检查:浅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音叉震动觉)

七、反射检查

(一)终身存在的反射:

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

腱反射:肱二、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二)暂时性的反射

八、病理反射

Babbinski Oppenheim Gordon Chaddock

九、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屈髋伸膝试验(KERNIG征)、抬颈试验(BRUDZINSKI)

化脓性脑膜炎

一、定义

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随着脑膜炎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接种和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

约1 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的后遗症,6个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迄今病死率(5%~15%)和后遗症发生率高,幸存者中1/3有后遗症;

主要发生于婴幼儿,越年幼预后越严重。

多发于冬季或春季

二、病原菌

2 3以上: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新生儿和<2个月婴幼儿:2个月以下幼婴和新生儿以及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以革兰阴性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偶见B组溶血性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

出生3个月-3岁儿童:常见的致病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4-12岁儿童: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1、骤发起病:迅速呈现进行性休克,皮肤出血点或瘀斑、意识障碍和DIC等,多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

2、亚急性起病:病前数日常有上感或胃肠道症状,常见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

三、发病易感因素

机体免疫状态

(1)先天性免疫缺陷:如:先天性免疫球蛋白、补体和备解素系统缺陷、脾功能亢进;(2)获得性免疫缺陷: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恶性肿瘤

神经系统畸形

(1)先天性:皮肤窦道、脑脊液鼻漏、脑脊液耳漏、脑脊膜膨出;

(2)获得性畸形:脑脊液漏、颅骨骨折。

四、感染途径

(1)血流:最常见的途径。

致病菌大多由上呼吸道入侵血流,新生儿的皮肤、胃肠道粘膜或脐部也常是感染的侵入门户。

(2)邻近组织器官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等,扩散波及脑膜。

(3)与颅腔存在直接通道:如颅骨骨折、皮肤窦道或脑脊髓膜膨出,细菌可因此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发病时间:流行性(多在冬春季)

流脑的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病人/带菌者飞沫易感者细菌寄生在鼻咽部粘膜(卡他性炎)

抵抗力低下时入血菌血症(或败血症)脑膜炎

病理变化

肉眼:脑脊膜血管扩张充血

重:蛛网膜下腔灰黄色脓性渗出物

轻:脓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

渗出物阻塞脑室脑室扩张

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

病变严重者:脉管炎和血栓形成出血性梗死

五、发病机机制

六、病理变化

部位:蛛网膜、软脑膜和表层脑组织、脑室管膜、脑脉络膜

性质:广泛性血管充血,中性粒浸润,纤维蛋白渗出

血管源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5%发生脑疝

血管壁坏死致灶状出血

闭塞性小血管炎致灶状脑梗塞

脑膜炎症软脑膜蛛网膜化脓性炎症

脑膜脑炎脑膜脑实质炎症

脑室膜炎脑室内膜炎症

颅神经颅神经损害,如听神经等

脑积水炎症粘连脑脊液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

七、化脑的一般典型临床表现

一般感染中毒症状

颅内压增高

(1)临床症状:头痛、呕吐、囟门饱满、张力增高

(2)体征:前囟膨隆、颅缝增宽、球结膜水肿、视乳头水肿等

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沟回疝):

颞叶内侧海马回被挤入小脑幕裂隙动眼神经、大脑后A、中脑受压

病侧瞳孔散大,双侧肢体中枢性瘫

枕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后颅凹的小脑扁桃体疝入枕大孔内脑干受压危及生命(后枕痛、呕吐、昏迷)呼吸循环衰竭

脑膜刺激征阳性:颈强、Kernig征、Brudzhiski征阳性;

3个月内小婴幼儿化脑的临床表现

一般感染中毒症状:不典型,类似败血症症状.体温可正常、降低、升高,呼吸暂停、呕吐。颅内压增高:不明显,前囟膨隆、颅性尖叫、颅缝开大。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较晚期阳性。

惊厥:不典型,多表现为微小发作,有时表现为全身性发作。

急性脑功能障碍:惊厥、嗜睡、昏睡

3个月-3岁患儿化脑的临床表现

一般感染中毒症状: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症状;

颅内压增高:前囟膨隆、颅缝开大、头痛、呕吐;

脑膜刺激征:60%以上患儿阳性;

限局性神经系统症状:易激惹、嗜睡、肢体活动障碍、昏迷。

4岁以上患儿化脓性脑炎患儿临床表现

一般感染中毒症状: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症状;

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等;

脑膜刺激征:绝大多数患儿阳性;

限局性神经系统症状:嗜睡、肢体活动障碍、昏迷、癫痫发作。

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的年龄特征

典型表现幼婴及新生儿

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能障碍症状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

复惊厥。可能有休克

体温正常或降低;不吃、

不哭、不动;

微小惊厥

急性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脑疝尖叫、皱眉、前囟饱满

紧张、颅缝分离

脑膜刺激征颈阻、Kernig’s、

Brudzinski征

不明显

几种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病原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好发年龄

各年龄

6月~2岁

1岁以内婴儿3岁以下

新生儿

及学龄儿

新生儿

脑脊液(CSF)正常值

硬膜下积液

< 1岁内前囟未闭婴儿

①治疗48-72h 后体温不退或热退数日后复升;

②治疗48-72h 后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等;

③颅骨透光检查(颅骨透照试验)阳性;

④硬膜下穿刺放液,积液大于2ml ,蛋白质定量大于0.4g /L ,常规检查和涂片找到细菌;

⑤ CT 、MRI 检查见硬膜下积液特征。

发生率:85-90%,15-45%有症状

有效治疗48-72h 后出现下列情况:发热不退,意识障碍/惊厥/颅内压增高--无缓解或加重

诊断:头颅CT ,前囟B 超,硬膜下穿刺:>2ml ,蛋白定量 >400 mg/L

原因:血浆渗出/桥静脉炎性栓塞/炎症

外观 清亮 压力 新生儿 儿童 293~780 pa 690~1960 pa

细胞数 (多为淋巴细胞) 婴儿 儿童 0~20×106 / L 0~10×106 / L

蛋白定性 (pandy ) 阴性 蛋白定量 新生儿 儿童 200~120 mg / L < 400 mg / L 糖 婴儿 儿童 3.9~4.9 mmol / L 2.8~4.4 mmol / L 氯化物 婴儿 儿童 111~123 mmol / L 118~128mmol / L

硬膜下积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正常婴儿硬膜下积液<2毫升

若一侧积液>2毫升或蛋白定量>40mg%,可诊断硬膜下积液;

重者积脓,涂片及培养得致病菌。

发生率:主要发生于婴儿,4~6月多见,1岁后很少见;

致病菌:肺炎球菌30%;流感45%;流脑9%

硬膜下积液的诊断:

(1)典型病史:经合理规则治疗,病情不能按预期好转,或一般情况好转后再次发烧、呕吐等;

(2)CSF好转、但症状反加重者;

(3)颅骨透照试验;

(4)B超;

(5)诊断性穿刺。

1、硬脑膜下积液

多见于1岁以下前囱未闭的小儿,以肺炎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茵性化脑多见。发生机理可能为:①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蛋白易透过而形成积液;②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③未闭合的前囱是整个颅脑的惟一缓冲区域,炎症分泌物易于在此积聚而包裹。

诊断依据有:

①经有效治疗后.脑脊液己明显好转,但体温持续不退或退后复升;②经治疗症状好转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惊厥、昏迷和头围增大;③颅骨透照试验光圈大于2cm;④B超示硬膜下积液;⑤硬膜下穿刺:早期积脓,涂片及培养可检到病原菌。晚期积液,穿刺流出液量超过1ml,蛋白定量高于脑脊液。

脑室管膜炎(见于新生儿、小婴儿)

病因:诊断、治疗不及时的G-杆菌感染;

临床表现:持续发热,惊厥频繁、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感染中毒症状重;持续发热、反复抽搐、颈强直→角弓反张,呼吸衰竭

治疗延误,病死率/致残率高

脑室液培养细菌与脑脊液相同

侧脑室穿刺——CSF异常:脑室液细胞数 50×106/L,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定量<1.68mmol/L,蛋白含量>400mg/L

CT、MRI检查:脑室稍扩大。

易发生于幼婴及新生儿、尤其治疗延误者。

诊断依据:

经有效治疗CSF改善,但脑症状继续加重;

B超/影像学侧脑室扩大;

侧脑室穿刺,发现脑室内炎性CSF

G-杆菌所致者尤其多见

感染途径:血行播散、脉络膜裂隙直接蔓延、脑脊液逆行扩散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炎症刺激ADH过量分泌→低钠血症→血浆渗透压降低、脑水肿加重、低钠性惊厥、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脑积水(hydrocephalus)

CSF由侧脑室脉络膜丛产生侧脑室室间孔三脑室导水管中央孔,马、路氏孔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回吸收大静脉窦

非交通性:粘连堵塞

交通性:蛛网膜颗粒炎症/静脉窦栓塞

表现:颅高压/头围前囟增大、颅缝分离

各种脑功能障碍

神经性耳聋(10-30%),智力低下,癫痫,

视力障碍,行为异常

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

脑积水

颅神经受损

颅底汇集诸多颅神经

脑脓肿

癫痫,智力低下

诊断

急性发热

反复惊厥、颅高压表现、脑膜刺激征

脑脊液/血培养、特异性免疫学确定病原

影像学:明确病变范围和并发症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

> 20x109/L,中性粒细胞为主,多在80%以上,有时可见中毒颗粒。

感染严重或治疗不规则者白细胞总数减少

脑脊液检查确诊

压力:增高,>40滴/分

外观:混浊

细胞数:白细胞增多,>1000x106/L,中性粒细胞为主

糖含量:明显降低,常〈1.1mmol/L

蛋白定量:显著增高

病原学检查:细菌涂片、培养可找到目的病源菌

血培养及皮肤淤斑找菌

酶学检查:LDH-细菌性升高明显,可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

溶菌酶:结核性升高明显

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

几种常见脑膜炎的脑脊液比较

病毒性脑膜炎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轻,病程自限。

脑脊液外观清亮,细胞数可自0-数百个, 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蛋白质含量多正常,细菌学检查阴性。

血或脑脊液病毒抗原、抗体测定可阳性。

结核性脑膜炎

多数起病较缓,呈亚急性起病。

常有结核接触史和肺部等处结核病灶。

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状,细胞数多<500个,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减少,蛋白含量 增高;涂片抗酸染色可找到结核菌,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可进一步证实。

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

该类化脓性脑膜炎具有流行性,属于我国法定传染病,需及日寸诊治并采取预防措施。本病多在冬、春季节发生。

皮肤多有出血点或瘀斑,涂片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

脑脊液呈化脓性脑膜炎改变。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

颅内压增高更加明显;

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和培养找到致病真菌。

治疗:

抗生素: 抗生素治疗用药原则:

1)早期、足量、疗程够;

2)急性期抗生素采用静脉注射;

3)应选敏感、可高浓度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4)病原菌不明时,选用广谱抗生素。

病原菌明确

流感嗜血杆菌: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 、头孢噻肟钠 (cefotaxime)、头孢呋辛钠 (cefuroxine ) 病种 压力 外观 细胞数 蛋白 糖 氯化物 其他 化脓性脑膜炎 升高 混浊、脓

样 数百至数千, 多形核占优势 升高 减少 减少 涂片和细菌培养LDH 活性增高LDH 4,5增加 结核性脑膜炎 升高 毛玻璃状 50~500×106 / L 明显升高 明显减少 明显减少 抗酸染色,

动物接种

病毒性脑膜炎 正常或升高 清亮 0~数百, 多为单核细胞 轻度升高 正常 正常 病毒分离, LDH 1,2升高

隐球菌性脑膜炎 升高 常清亮或混浊 10~150×106

/ L 早期多核细胞为主 晚期单核细胞为主

增加 减少 减少 真菌培养, 墨汁染色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

脑膜炎双球菌;青霉素,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者)

大肠杆菌:三代头孢菌素、氨卡青霉素、氯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乙氧萘青霉素(nafcillin)、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钠、万古霉素、利福平

新生儿脑膜炎:氨苄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头孢呋辛钠、丁氨卡那霉素、头孢曲松钠

病原菌不明:头孢噻肟、头孢三嗪、万古霉素、氯霉素

抗生素治疗疗程

一般病原菌:2周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2-3周

大肠杆菌:4-6周

抗生素治疗停药指征

体温平稳4-5天

临床体征消失

脑脊液检查正常

达到抗生素治疗疗程

皮质激素应用

作用: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减轻脑水肿和颅高压

用法:地塞米松0.6mg/kg.d, 分次用, 用2-3d

早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抗休克,减轻脑水肿,抗纤维素性粘连,减轻蛛网膜下腔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但又可仰制免疫力,减少抗生素向蛛网膜下腔内的渗透,故一般可不用,仅对病情严重的病例使用,以减轻因抗生素快速杀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对细胞因子调节的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退热,一般使用2~3天。

对症支持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R,瞳孔,意识改变

及时处理颅高压,预防脑疝

20%甘露醇/+甘油果糖

及时控制惊厥发作(安定/鲁米那/水合氯醛)

维持水、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昏迷病人注意保持气道通畅

硬膜下积液(颅高压明显时):

穿刺引流,外科手术引流

脑室管膜炎:侧脑室穿刺引流/局部用药

脑积水:手术治疗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130mmol/L: 限制液体量

<120mmol/L: 限液+补钠(↑张力或3%NaCl)

预后:

病死率:5-15%

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

6个月以下婴儿预后更为严重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常见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消耗增多,摄入不足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反复惊厥有关

4、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电解质紊乱硬膜下积液等

5、恐惧(家长的)与预后不良有关

【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

2、保证营养供应

3、防止外伤,协助做好日常生活的护理

4、昏迷的护理

(1)患儿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分泌物排出

(2)上半身抬高20—30度,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3)预防坠积性肺炎

(4)预防脑疝发生

(5)保持呼吸道通畅

(6)保证热卡供应,做好口腔护理

5、惊厥的护理

(1)惊厥发作时应头侧,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

(2)口腔放置舌垫,以免咬伤舌头

(3)放好床边护栏,以免惊厥发作时坠床

(4)按医嘱予镇静药

6、病情观察

(1)监测生命体征,注意颅内高压先兆,脑疝的形成。

(2)经常巡视病房,严密观察病情,准确记录,及时发现,紧急处理

(3)并发症观察

(4)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准备

(5)药物治疗的护理

(6)腰穿的护理

7、心理护理

对家长及患儿以安慰关心

详细介绍病情,治疗护理的目的和方法,使之主动配合

尽量满足患儿的需要,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

一、定义: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脑实质或脑膜的颅内急性炎症。

病原体致病性能和宿主反应过程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的表现:

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膜脑炎

凡感染或炎症反应仅累及软脑膜者称为脑膜炎

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炎症反应者称为脑炎

附:脑病

非生物原性致病因子(理化因素、毒素、缺氧、变态反应等因素)损害脑实质而产生的弥漫性脑损害,则称为脑病,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全身感染时的脑症状称为中毒性脑病)

二、病因

1/4-1/3的患儿能找到其致病病毒;

80%患儿的致病病毒为肠道病毒;虫媒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其他病毒。

三、流行病学

1)发病季节: 肠道病毒感染、乙型脑炎多在夏季发生;

2)地理: 不同国家地区流行病毒不同;

3)接触动物:人类虫媒病毒是通过携带病毒的蚊、虱等叮咬而致病;

4)前驱感染:直接接触感染或病前有过疱疹病毒感染史。

四、病理

脑膜和/或脑实质广泛充血、水肿

淋巴和浆细胞浸润,在小血管周围呈袖套样分布(血管套);

血管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髓鞘崩解;

神经纤维脱髓鞘:神经髓鞘变性,可见到明显脱髓鞘改变

病变:大多弥漫分布,亦可限局性,如单疱病毒常引起颞叶。

大多病毒性脑炎不引起大片组织坏死,单纯疱疹脑炎例外。

病变的定位

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狂犬病毒海马回神经元

单纯疱疹病毒颞叶神经元

封闭式颅腔、椎管的双重影响;

除有器质性病变外,还有神经、精神方面表现,综合征较复杂

五、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

嗅神经和/或周围神经

血行播散为主:

呼吸道淋巴器官

病毒消化道系统入血

蚊虫叮咬增殖CNS

发病机制:

①直接损害:病毒大量增殖,直接入侵、破坏神经组织;

②免疫反应:宿主对病毒抗原发生剧烈免疫反应导致的脱髓鞘病变和血管及血管周围脑组织损害。

受感染的神经细胞表面有膜抗原的存在,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与其结合,同时激活补体,通过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引起神经细胞损伤。

六、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

脑炎、脑膜炎共同表现:

起病急,多有前驱感染史。

一般无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大多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烦躁、嗜睡等

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取决于脑膜或脑实质受累的程度,一般来说,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经过较脑膜炎严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

起病:呈急性;病程1-2周,一般自限;

前驱感染中毒症状:发热、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

脑膜刺激征:颈强、Kernig和Bruzinski征阳性;

颅内压增高:头痛、易激惹、烦躁;

意识障碍及惊厥:很少

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无

病毒性脑炎

1.一般急性全身感染征候:发热、头痛、鼻咽炎、腹痛、恶心、呕吐等;

2.意识改变:嗜睡、昏睡、昏迷;

3.精神、行为异常:躁狂、幻觉、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障碍;

4.限局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肢体瘫痪、不自主运动、惊厥、失语;

5.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囟门饱满或膨隆、球结膜水肿、视乳头水肿等,甚至脑疝。

2、病毒性脑炎

(1)大多数患儿因弥漫性大脑病变而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惊厥大多呈全身性,但也可为局灶性发作,严重者呈惊厥的持续状态。

患儿可有嗜嗜睡、昏睡、昏迷、浓度昏迷,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意识障碍:NS兴奋或抑制症状;(嗜睡、昏睡、昏迷)

颅内高压合并脑疝:呼吸节律不规则或双侧瞳孔不等大

部分患儿尚伴有偏瘫或肢体瘫痪。

(2)有的患儿病变主要累及到皮质的额叶运动区

临床则以反复的惊厥发作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发热。

多数为全身性或局灶性强直阵挛性或阵挛性发作,少数表现为肌阵挛或强直性发作;皆可出现癫痫的持续状态

(3)若脑部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

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躁狂、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计算力与记忆力障碍等。伴发热或无热

常合并惊厥与昏迷,病死率高

(4)其他还有以偏瘫、单瘫、四肢瘫痪或各种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者

病理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病程:2—3周或更长,多数完全恢复。部分留有癫痫、肢体瘫痪、智力倒退等后遗症。

七、临床分型

昏迷型

偏瘫型

癫痫型

假性脑瘤型

小脑型

精神障碍型

锥体外系型

某些伴随症状

伴有腮腺肿大-腮腺炎病毒脑炎;

口周或角膜疱疹-单疱脑炎;

皮肤水痘疹-水痘病毒脑炎;

各种皮疹,心肌炎-肠道病毒脑炎。

附: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slitis 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侵入脑内所致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呈散发性、无季节性和地区性,成年人多见。据统计其约占已知的病毒性脑炎的20%—68%,占全部脑炎的5%—20%。

单纯疱疹病毒是1941年从脑炎患者脑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属DNA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病毒主要通过三叉神经和嗅神经侵入脑组织,常选择性损害额叶基底部和颞叶,以成人及少年儿童感染为多。Ⅱ型病毒感染主要见于新生儿,与生殖道的感染有关。

病理改变为弥漫性双侧脑实质内(以额叶、颞叶为主)出血、坏死,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内有包涵体存在。

临床表现:

1.发病一般状况

本病散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地区性、季节性及性别差异。25%的病人可有口唇疱疹史,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数病人可出现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流鼻涕等前驱症状。

2.主要表现:

(1)精神障碍:约2/3的病人以精神异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表情淡漠,呆滞,言语减少,或欣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低,行为异常,生活懒散,可出现幻觉、错觉、虚构等,早期可误诊为精神病或癔病而送到精神病院。

2.主要表现:

(2)癫痫:约1/4病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

(3)意识障碍:发病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严重者昏迷或去大脑强直。

(4)其他症状: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复视、吞咽困难,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严重者可有脑疝形成。

可出现大汗淋漓,面色潮红,中枢性高热或大小便功能障碍。

总之,症状体征多样,以精神异常,癫痫、意识障碍、二便功能障碍为主。

脊髓灰质炎

消化道传播

定位: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越向上越轻。

具有病毒感染的基本特点

胶质细胞增生显著、噬神经细胞现象明显;

有些神经细胞内可见嗜酸性核内包含体;

晚期:前角、前根萎缩;神经纤维脱髓鞘和Waller变性;

肌肉弛缓性瘫痪,明显萎缩。

流行性乙型脑炎

发病机制:

乙型脑炎病毒传染源或中间宿主蚊虫叮咬人

局部内皮细胞、全身单核细胞系统内繁殖病毒血症

隐性感染

免疫力低下侵入CNS 致病

病理变化

部位:整个cns灰质,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最严重;

肉眼:脑膜充血、脑水肿

切面:散在的粟粒大小的软化灶;

镜下:1、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消失、卫星现象、噬神经

3、筛状软化灶(具有特征);

4、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病理联系

1、嗜睡、昏迷

2、颅神经麻痹

3、脑水肿、颅内压升高;

4、脑膜刺激征阳性;

5、脑脊液改变。

流脑乙脑

病因脑膜炎双球菌乙性脑炎病毒

传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以带病毒的蚊虫叮人为主

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

脑膜刺激征症状;

颅神经麻痹嗜睡和昏迷;颅神经麻痹

病变部位主要在脑脊膜和

蛛网膜下腔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以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最严重

病变脑脊膜的化脓性炎症大体为脑的筛状软化灶;组织学为四点改变

八、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实验室检查

外观:清亮透明;

压力:正常或增高,常超过60滴/分;

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细胞总数为0-数百╳106/L,

分数:病初48h内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质:大多正常或轻度增高

糖定量:正常

涂片找菌:未发现细菌

病毒学检查、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大便、咽分泌物和脑脊液。

病毒培养:大便、咽分泌物和脑脊液。

病毒抗原:血和脑脊液PCR测定。

血清学检查:病毒抗体测定、中和抗体测定。

脑电图:

弥漫性慢波增多或限局性异常慢波增多;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部分患儿脑电图正常。

神经影像学检查:CT、MRI可发现脑实质受损伤的部位。

九、诊断

1、大多数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有赖于排除颅内其他非病毒性感染、REYE综合征等急性脑部疾病后确立。

2、少数患者若明确地并发于某种病毒性传染病,或脑脊液检查证实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者,可支持颅内病毒性感染的诊断。

前驱感染史

临床症状、体征

脑脊液改变

脑电图

神经影像学检查

3、鉴别诊断:

颅内其它病原感染

REYE综合征

起病后3-5d病情不再进展;

肝功能异常而无黄疸;

病初血糖降低;

急性脑病表现;

脑脊液检查无明显异常。

九、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但由于病程呈自限性,急性期正确的支持与对症治疗,是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营养供给:营养不良者给予静脉营养或白蛋白

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A严格限制液体入量

B过度通气,将PACO2控制于20-25KPA

C静脉注射脱水剂,如甘露醇

控制惊厥发作:止惊剂――地西泮、苯巴比妥

止惊剂无效――-机械通气下给予肌肉松驰剂

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的监护与支持

抗病毒治疗:无环鸟苷、丙氧鸟苷、

在未完全除外细菌感染前,应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

抗病毒治疗,疑似疱疹病毒脑炎时,应尽早给予阿昔洛韦、更昔洛韦(5-10mg/kg.d),每12小时静脉注射1次(在1小时内给完),疗程10-14d。

激素疗法: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1-0.6mg/kg。

免疫制剂:干扰素、胸腺肽。

康复治疗:病后7-10d应开始康复治疗。

预防

各种减毒病毒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预防与积极治疗前驱感染史及病毒感染接触史。

【单元自测】

叙述化脓性脑膜炎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吗啡:抑制呼吸,颅内高压禁用

【本章小结】

【教学后记】

儿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新华医院

儿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新华医院)

————————————————————————————————作者:————————————————————————————————日期: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单选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点不是小儿单纯型高热惊厥的临床特点: A.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 B.发作前均有发热,多在发病初期体温骤升时发生 C.惊厥呈全身性,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 D.多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E.发作1周后脑电图异常 2.2岁患儿晨起流涕,午后发热,晚上突然惊厥。惊厥约持续1~2分钟,赴医院途中惊厥停止,大声哭吵,神态转清。体检:体温:39.8℃,神志清,咽红,心肺无异常,颈无抵抗,克氏征阴性。可能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是: A.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做腰穿B.败血症,做血培养 C.癫痫,做脑电图D.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惊厥,一周后做脑电图E.婴儿手足搐搦症,查血钙 3.1岁小儿发热伴惊厥,常见的疾病为: A.重症肺炎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中毒型菌痢D.高热惊厥E.破伤风4.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 A.癫痫B.低钙惊厥C.高热惊厥D.低血糖E.颅内感染5.小儿癫痫最常见的发作类型是: A.失神发作B.肌阵挛发作C.强直—阵挛发作 D.强直性发作E.失张力发作 6.有明显智力低下的是: A.失神发作B.高热惊厥C.婴儿痉挛症 D.小儿良性癫痫E.少年肌阵挛癫痫 7.关于癫痫持续状态,错误的是: A.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 B.反复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 C.持续状态以癫痫大发作为多 D.复杂部分性癫痫可有非抽动性持续状态 E.高热惊厥不发生持续状态 8.癫痫发作时间过长时,除用止惊剂外,应立即: A.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B.给予抗生素C.给能量合剂 D.静脉滴注碱性液体E.静脉滴注10%葡萄酸钙 9.下列哪项不是继发性癫痫的临床特点: A.可发现原发性疾病B.可有多种形式发作C.脑电图背景波多正常D.智力发育多受累E.对抗癫痫药物的反应欠佳 10.化脓性脑膜炎多经下列何种途径感染: A.呼吸道侵入B.消化道C.皮肤粘膜 D.耳鼻乳突侵入E.脑脊膜膨出感染 11.关于病毒性脑膜炎以下哪项不正确: A.起病急B.轻者可自行缓解C.患儿均留有后遗症 D.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数轻度升高E.脑脊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资料

颅内压增高病人的护理 1.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壁所产生的压力),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血液),正常成人颅内压为(70-200mmH2O),当(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缩小超过颅腔可代偿容量),使颅内压(持续高于200mmH2O),并出现(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三大症状时,即称为(颅内压增高) 2.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颅内容物体积增加),(脑水肿)最为常见 3.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是(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头痛)为最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晨起或夜间),(咳嗽,低头,用力时)加重,部位常在(前额,两颞),呕吐常在(头痛时)出现,呈(喷射性),可伴有(恶心),颅内压增高最重要的客观体征是(视神经盘水肿),特点为(呈双侧性,视神经盘乳头充血水肿,边缘模糊,中央凹陷消失),早期代偿性出现(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增大,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即两慢一高),失代偿期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浅促或潮式呼吸),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有(进行性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还可引起(展神经麻痹或复视,头晕,猝倒),婴幼儿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囟门饱满,颅缝增宽,头颅增大) 4.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沟回疝),常由于(一侧颞叶或大脑外侧占位性病变引起),是(小脑幕上方颞叶海马回,沟回通过小脑幕切迹向幕下移位),典型临床表现是(颅内压增高基础上,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患侧瞳孔最初有短暂缩小,以后逐渐增大,直接或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病变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严重者呼吸心跳停止) 5.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常因(幕下占位性病变,腰穿放出脑脊液过多或过快)引起,是(小脑幕下的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向椎管移位),典型临床表现有(剧烈头痛,以枕后部为甚,反复呕吐,颈项强直或强迫体位,瞳孔忽大忽小,生命体征改变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当延髓呼吸中枢受压时,早期即可因突发呼吸骤停而死亡) 6.可直接测量颅内压力,同时取脑脊液化验的检查是(腰穿),但(颅内压增高明显时)忌用,因(有导致枕骨大孔疝的危险) 7.颅内压增高最根本的治疗原则是(病因治疗),一旦脑疝形成立即(应用高渗脱水剂,呋塞米,糖皮质激素等降低颅内压) 8.颅内压增高病人宜取的体位是(床头抬高15°-30°斜坡位),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昏迷病人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成人每天静脉输液量在(1500-2000ml),控制(输液速度),神志清醒者给予(普通饮食),但要(限制钠盐摄入量),昏迷躁动不安者忌(强直约束),以免(挣扎导致颅内压增高) 9.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患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10.颅内压增高病人发生便秘者忌(用力排便),可用(缓泻剂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忌(高压大量灌肠) 11.颅内压增高时应用脱水剂最常用(20%甘露醇),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 12.脑疝发生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立即使用20%甘露醇200-400ml加地塞米松10mg 快速静脉滴注,呋塞米40mg静推,以暂时降低颅内压,同时紧急做好术前检查及手术前准备) 13.对原因不明或一时不能解除病因的颅内压增高者,应(限制液体入量,应用脱水剂,应用糖皮质激素,冬眠低温疗法),忌(手术降低颅内压) 14.脑室引流时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控制(引流速度和量),引流液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避免(颅内压骤降),注意观察(引流量及性质),若(引流出大量血性脑脊液)提示脑室内出血,若(脑脊液浑浊)提示有感染,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弯折和受压),若引流管堵塞,可(挤压引流

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病新

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先天性脑积水 【概述】 先天性脑积水系指发生于胚胎期及婴幼儿期的,因脑脊液循环和/或吸收障碍、脑脊液过度分泌等原因所致的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的病理状态。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头颅变形、神经功能障碍。常合并其它神经畸形的存在,如胼胝体发育不全、Chiari’s 畸形、Dandy-Walker畸形、脊柱裂等。 单纯脑脊液分泌过多所致的脑积水只见于较大的脉络丛乳头状瘤。其它类型的脑积水,只是梗阻部位的区别。中脑导水管狭窄导致幕上脑室扩张,四脑室出口梗阻时幕上下脑室系统均扩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颗粒部位的梗阻所致的脑积水,则符合传统分类中的交通性脑积水的描述。另有,根据脑积水进展的程度和颅内压力的高低,分为进展性脑积水、静止期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 【诊断要点】 1. 病史:患儿父母双方的家族史、遗传病史,如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中脑导水管狭窄;孕前病毒感染的筛查;孕期感染和药物暴露;特殊职业暴露;有无高危妊娠、难产及助产史;生后Apgar评分状况;产后有无补充维生素K1,单纯母乳喂养史(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脑出血几率增加);生后高热、抽搐历史;头部外伤史等。 2. 体格检查:头围异常增大是婴幼儿脑积水的突出特点。前囟扩大,甚至可达双侧翼点。头皮静脉怒张、“落日征”都是典型表现。头部叩诊可听到破壶音(Macewen 征)。若出现视乳头水肿,同时伴有头痛呕吐,应高度怀疑包括脑积水在内的高颅压状态。Parinaud综合征表现为上视麻痹,而水平玩偶眼征可引出。此外,应着重了解婴幼儿神经机能发育的状况。根据同月龄正常儿童应该出现的反应,对比患儿精神运动发育的状态。 【主要辅助检查】 1. 腰椎穿刺: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可以测定颅内压力。此法实施前,必须明确没有可能导致脑移位的梗阻性因素存在。通过腰穿注入核素或造影剂,可以完成同位素脑池扫描或CT脑池扫描,对于明确梗阻部位提供有益的信息。此外,通过腰穿引流脑脊液,对比引流前后临床症候改进的程度,可以判别实施分流术的价值——尤其对于正常颅压脑积水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 头颅X线检查:典型的颅骨变薄、骨缝增宽、脑回压迹加深等表现,常需数周至数月方能显现。已逐渐被更精确、便捷的手段所取代。 3. CT检查:此法安全快捷。可以显示脑室扩张的部位和程度,寻找病因;在脑池内注入造影剂的辅助下,动态CT扫描可以了解梗阻的部位。计算额角最宽径与颅骨内板最宽径的比值(Evan’s index),可以评估脑室扩张的程度。 4.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精确、安全、无创,可以适用于婴幼儿,甚至是胎儿。但检查需要镇静下完成。MRI 除了显示脑积水的情况外,还可以发现合并存在的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s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血管畸形、中脑顶盖部肿瘤等病变。T2加权能很好地显示脑脊液由室管膜的外渗现象。 【主要鉴别诊断】 1. 脑实质体积缩减继发的脑室扩大 2. 代偿性或静止期脑积水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一)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 1.下列哪项属于深感觉 (分数:2.00) A.痛觉 B.温觉 C.触觉 D.位置觉√ E.视觉 解析: 2.某下肢瘫痪者,经查肢体不能自行抬起,此月力应判断为 (分数:2.00) A.0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解析: 3.下列瘫痪病人的呼吸道护理,哪项是错误的 (分数:2.00) A.室内空气流通、保暖 B.鼓励病人尽量咳嗽、排痰 C.喂食要慢以免呛入气管,注意口腔护理 D.对分泌物较多而咳嗽无力者应先翻身后吸痰√ E.吞咽困难时用鼻饲 解析:解析: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并注意保暖,鼓励病人多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吸出气管内不易咳出的分泌物。进食应该缓慢、防止呛入气管,吞咽困难时用鼻饲。

4.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宜在发病后几天进行(分数:2.00) A.3天 B.1周√ C.2周 D.3周 E.4周 解析:解析:急性期后(约发病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强,患肢出现屈曲痉挛,应尽早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动及按摩,可对病人大脑形成反馈刺激;出现自主运动后,鼓励病人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练习起坐、翻身和患肢运动;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协助病人离床行走,步锻炼直到恢复运动功能,此时应避免碰伤、坠床。当自主运动恢复后,尽早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5.瘫痪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分数:2.00) A.肺部感染 B.尿路感染 C.便秘 D.褥疮√ E.高热 解析:解析:伴随症状:瘫痪严重者可伴有语言障碍、压疮、大小便失禁、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便秘、吞咽障碍导致食物呛人气管,易引起窒息,生活不能自理者易出现烦恼、悲观情绪。 6.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分数:2.00) A.大脑上动脉 B.脑桥 C.蛛网膜下腔 D.豆纹动脉√ E.小脑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按解剖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按其功能又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指神经系统与骨骼肌由于血管疾病、感染、变性、肿瘤、遗传、中毒、免疫障碍、先天发育异常、营养障碍和代谢障碍等所致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反射障碍,如病变累及大脑时,常出现意识障碍与精神症状。 2.除第Ⅰ、Ⅱ对脑神经进入大脑外,其他10对脑神经均与脑干相互联系。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其中第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为运动神经;第Ⅰ、Ⅱ、Ⅷ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第Ⅴ、Ⅶ、Ⅸ、Ⅹ对为混合神经。 3.舌咽、迷走神经彼此相邻,有共同的起始核,常时间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称延髓麻痹或真性球麻痹,临床习惯之一球麻痹。 4.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所组成。脑又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5.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活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系统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6.内囊: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称为“三偏综合征”。

7.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8.下丘脑对体重、体温、代谢、饮食、内分泌生殖、睡眠和觉醒的生理调节起重要作用,同时与人的行为和情绪有关。 9.小脑: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平衡,控制姿势步态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病变可引起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和构音障碍,见于肿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疾病等。 10.脑干是生命中枢,脑干网状结构能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 11.脑干病变的特点:交叉性瘫痪、意识障碍、去大脑强直、定位体征(如两侧瞳孔极度缩小,两眼球同侧偏斜提示脑桥病变;循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提示延髓损伤。) 12.脊髓的主要功能:传导功能、反射功能。 13.在普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为3~4mm,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 14.瞳孔的大小: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颞叶沟回疝、视神经病变或阿托品类药物中毒;瞳孔缩小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如脑桥出血、脑室出血压迫脑干或镇静安眠药中毒等。 15.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 16.脑脊液压力测定:一般采用腰椎穿刺测量法,正常为80~180mmH2o。 17.高颅压性头痛:头痛常为持续性的整个头部胀痛,阵法性加剧,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常见症状护理 一、头痛的护理 (一)头痛的病因分颅内因素和颅外因素。 1.颅内因素:感染、血管病变、占位性病变、脑外伤等。 2.颅外因素:包括颅脑附近器官或组织病变(五官、颈椎、颈肌)以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高热、缺氧、中毒、肾衰竭、神经衰弱等。 (二)头痛的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 1.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及发热性头痛:搏动性跳痛。 2.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剧烈的头痛,并伴有频繁呕吐。 3.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面部阵发性电击样短促剧痛;疼痛部位浅表者,多由眼、鼻、鼻窦、牙齿等病变部位引起。 加重特点: 1.高血压头痛晨起重。 2.眼病性头痛常见午后加重。 3.颅内压增高的头痛多夜间加重。 4.颅内占位性头痛多为晨间加剧且进行性加重,给镇痛药无效。 5.由体位变动而加重的头痛有腰穿后头痛、外伤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 6.头痛的同时伴有呕吐多见于脑膜刺激性头痛、偏头痛和颅内压增高。 7.由于劳累和精神紧张引起的头痛经休息后可缓解。 (三)头痛的护理措施 1.观察头痛性质、强度的变化:当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瞳孔不等大、意识变化、呼吸不规则等脑疝先兆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快速滴入20%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 2.脑梗死病人头部禁用冷敷及冰袋,以免影响脑部供血。脑出血病人可头部降温,起到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作用。 3.颅内压增高者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禁止灌肠。 二、感觉障碍的护理 (一)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1.感觉障碍: (1)末梢型感觉障碍:四肢远端呈手套或袜套型感觉障碍。 (2)节段性带状分布的感觉障碍:脊髓后根受压。 2.脊髓病变:脊髓不同高度的双侧损害造成躯体及四肢节段性全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并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3.分离性感觉障碍:一侧肢体深感觉障碍而浅感觉(痛觉、温度觉)正常。 4.交叉性感觉障碍:延髓外侧病变是一侧面部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痛觉、温度觉障碍。 5.“三偏征”:内囊病变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同时伴有对侧偏瘫和对侧同向偏盲。 (二)感觉障碍的护理措施 1.由于病人对损伤无保护性反应,因此对病人要防止烫伤,对有感觉障碍者患肢不使用暖水袋保暖。 2.衣服应柔软宽松以减少对皮肤刺激。 3.深感觉障碍者外出行走特别是在晚间要有人陪伴及搀扶。 4.对偏瘫有感觉障碍的病人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防止压疮的发生。 第1页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库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库 A1型题 1.下列哪项属于深感觉 A.痛觉B.温觉C.触觉D.位置觉E.两点辨别觉 2.头痛病人避免用力排便的主要意义是防止 A.呕吐B.脑血栓形成C.颅内压增高D.心脏负荷增加 E.心绞痛发作 3.神经系统疾病不包括下列哪项的疾病 A.脑B.脊髓 C. 周围神经D.骨骼肌E.平滑肌 4.截瘫的病损部位在 A.脊髓前角B.大脑皮层 C. 内囊D.脑桥E.胸腰段脊髓5.感觉障碍病人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消除焦虑情绪B.预防褥疮 C.不宜多翻身D.防止肢体受压E.保暖、防冻、防烫 6.最能反应昏迷病人病情的体征变化是 A.体温B.脉搏C.呼吸D.瞳孔E.神志 7.下列哪项是下运动神经元的症状 A.无肌收缩B.肌张力增高 C.腱反射亢进D.病理反射阳性E.肌萎缩不明显 8.某下肢瘫痪患者,经查肢体能在床面上滑动但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为A.0级B.1级 C.2级D.3级E.4级 9.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

A.高血脂B.高血压C.肥胖D.吸烟E.高盐饮食 10.发生脑出血最常见的血管是 A.椎动脉B.大脑后动脉C.大脑中动脉D.基底动脉 E.后交通动脉 11.护理脑出血病人时,动作轻柔的目的是 A.病人舒适B.预防压疮C.减少情绪波动D.防止损伤皮肤黏膜E.避免加重脑出血 12.脑出血最好发的部位是 A.脑桥B.小脑C.内囊D.脑室E.脑叶 13.瘫痪患者最常见并发症是 A.肺部感染B.尿路感染 C. 便秘D.褥疮E.静脉炎 14.瘫痪肢体宜保持功能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膝关节伸直B.腕关节稍背屈 C. 肘关节屈曲D.踝关节垂直E.膝关节处置一枕以防外旋 15.蛛网膜下隙出血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 A.剧烈头痛B.呕吐C.脑膜刺激征D.短暂意识障碍 E.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16.内囊出血的典型表现是 A.进行性头痛加剧B.“三偏征”C.频繁呕吐D.大小便失禁E.呼吸深沉而有鼾声 17.深昏迷时最重要的体征是 A.瞳孔反射消失B.压眶反射迟钝 C. 病理反射阴性D.角膜反射减弱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考试重点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的临床表现 教学大纲 1.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脑 (2)脊髓 (3)脑脊液 (4)神经反射 (5)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脑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二、脊髓 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发展的功能相平行 胎儿时,脊髓的末端在第2腰椎下缘 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 4岁时达腰椎1上缘。 所以婴幼儿腰椎穿刺时,应以3~4腰椎间隙、新生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 三、脑脊液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四、神经反射 反射检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终身存在的反射,包括浅反射及腱反射;

第二类为暂时性反射,或称原始反射。 1.终身存在的反射 (1)浅反射: 出生时即存在,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 腹壁反射要到1岁后才比较容易引出,最初反射呈弥散性。提睾反射要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1)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反射消失年龄 迈步反射 2~3个月 握持反射 3~4个月 拥抱反射 3~6个月 觅食、吸吮反射 4~7个月 (2)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 反射出现年龄 降落伞反射 9~10个月 平衡反射 10~12个月 3.病理反射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氏(Hoffmann)征、查多克氏(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匿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因小婴儿屈肌张力紧张,故生后3~4个月阳性无病理意义。 颅缝和囟门可以缓解颅内压,所以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五、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检查 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意识障碍的程度。 2.头颅检查 检查头颅大小(头围)、形状、前囟是否闭合与张力、颅骨透照试验是否阳性等。 3.运动检查 应观察头、躯干及四肢的随意动作。 6个月做“蒙面试验”,正常发育小儿能将覆盖物从脸上移开,智力低下及肢体瘫痪小儿不能完成该动作。 教学大纲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治疗原则 (5)护理措施 第二节化脓性脑膜炎

儿科护理学-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小儿神经系统特点 1.大脑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8~1/9。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故出生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2.脊髓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g,是成人脊髓的1/4~1/5, 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新生儿时达第3腰椎水平,随年龄增长,4岁时达1腰椎上缘。所以腰椎穿刺时注意,应以3~4腰椎间隙、新生儿以4~5腰椎间隙为宜。 小儿脑脊液检查正常值 (二)神经反射 1.终身存在的反射 (1)浅反射: 出生时即生存,终生不消失的反射,包括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提睾反射到出生4~6个月后才明显。 (2)腱反射:从新生儿期可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肌肉、神经肌肉结合处或小脑病变。 2.小儿时期暂时性反射 随着年龄增长,在一定年龄反射消失。 (2)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的反射 3.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Babinski)征(2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阳性可考虑为生理现象)、戈登(Gordon)征、霍夫曼(Hoffmann)征、查多克(Chaddock)征等。 4.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布鲁津斯基(Brudzninski)征等。 (三)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1.一般检查检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精神发育和行为,皮肤有无异常素斑、脊柱有无畸形、叩击痛、异常弯曲等。可根据小儿对外界声、光、疼痛、语言等刺激的反应来判断其意识障碍的程度。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大全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答案在后面) A型题 (1).下列哪项属于深感觉 A.痛觉B.温觉C.触觉D.位置觉E.两点辨别觉(2).头痛病人避免用力排便的主要意义是防止 A.呕吐B.脑血栓形成 C.颅内压增高D.心脏负荷增加E.心绞痛发作 (3).神经系统疾病不包括下列哪项的疾病 A.脑B.脊髓C.周围神经D.骨骼肌E.平滑肌 (4).截瘫的病损部位在A.脊髓前角B.大脑皮层 C.内囊D.脑桥E.胸腰段脊髓 (5).感觉障碍病人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消除焦虑情绪B.预防褥疮 C.不宜多翻身D.防止肢体受压E.保暖、防冻、防烫 (6).最能反应昏迷病人病情的体征变化是 A.体温B.脉搏C.呼吸D.瞳孔E.神志 (7).下列哪项是下运动神经元的症状 A.无肌收缩B.肌张力增高 C.腱反射亢进D.病理反射阳性E.肌萎缩不明显 (8).某下肢瘫痪患者,经查肢体能在床面上滑动但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为 A.0级B.1级 C.2级D.3级E.4级

(9).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A.高血脂B.高血压C.肥胖D.吸烟E.高盐饮食 (10).发生脑出血最常见的血管是A.椎动脉B.大脑后动脉C.大脑中动脉D.基底动脉E.后交通动脉 (11).脊髓前角细胞受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肌张力下降B.出现病理反射 C.肌纤维颤动D.肌力下降E.腱反射减弱 (12).护理脑出血病人时,动作轻柔的目的是 A.病人舒适B.预防压疮C.减少情绪波动 D.防止损伤皮肤黏膜E.避免加重脑出血 (13).脑出血最好发的部位是 A.脑桥B.小脑C.内囊D.脑室E.脑叶 (14).瘫痪患者最常见并发症是A.肺部感染 B.尿路感染 C.便秘D.褥疮E.静脉炎 (15).瘫痪肢体宜保持功能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膝关节伸直B.腕关节稍背屈 C.肘关节屈曲D.踝关节垂直E.膝关节处置一枕以防外旋 (16).蛛网膜下隙出血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 A.剧烈头痛B.呕吐C.脑膜刺激征 D.短暂意识障碍E.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17).内囊出血的典型表现是 A.进行性头痛加剧B.“三偏征”C.频繁呕吐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新华儿科试题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一、名词解释 1. 癫痫持续状态 2. 脑膜刺激症 3. 脑室管膜炎 4. 惊厥 二、填空题 1.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有、及。新生儿及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的 致病菌为、、。 2. 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硬膜下积液多见于及脑膜炎。 3. 即刻进行腰穿刺的禁忌症是、、。 4. 高热惊厥简单型发作形式为,持续时间,好发年龄。 5. 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机制、。 6. 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循环之狭小通道引起障碍,即脑积水;颅底及脑表面 蛛网膜炎或静脉窦血栓引起障碍,即脑积水。 7. 有热惊厥的病因有、、。 三、选择题 1.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的特点是

A.脑膜刺激征明显 B.脑脊液不易找到病原菌 C.易并发硬脑膜下积液 D.易有颅神经受损 E.3岁以上小儿多见 2. 1岁小儿发热伴惊厥,最常见的疾病为:A.重症肺炎 B.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C.中毒性菌痢 D.高热惊厥 E.破伤风 3. 惊厥持续状态,控制惊厥首选: A.苯巴比妥 B.副醛 C.水合氯醛 D.地西泮 E.苯妥英钠

4.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时间: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40分钟 E.>50分钟 5.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抗生素应用的时间为: A.临床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B.脑脊液正常即可停药 C.脑脊液虽不正常临床症状已消失1周以上即可停药D.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2周 E.要用1周即可停药 6. 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应注意的体征是: B.克氏征 C.布氏征 D.颈抵抗 E.巴氏征

7. 关于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脑膜下积液,错误的是: A.1岁一下小儿多见 B.应进行颅透光检查 C.应作侧脑室引流 D.可行头颅CT检查 E.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8. 肺炎双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一般多见于:A.新生儿 B.年长儿 C.婴幼儿 D.学龄前期儿童 E.成人 9. 新生儿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最常见的为: A.病毒性脑炎 B.脑膜炎双球胶皮脑膜炎 C.大肠杆菌脑膜炎 D.中毒性脑病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教案

【授课题目】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神经系统特点及检查、化脓性脑膜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3.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评估内容 4.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重点与疑难点】 重点: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难点: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评估要点、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概念辨析】 【教学内容】 一、脑、脊髓 小儿出生时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十分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能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灰白质分界不清,故出生时的各种主要活动主要受皮质下中枢调节。 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的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 小儿脊髓的发育,在出生时已较为成熟,约重2-6克,是成人脊髓的1/4-1/5,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发展的功能相平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脊髓加长增重。出生时脊髓末端位于第3-4腰椎水平,4岁时上移到1-2腰椎水平,故给婴幼儿穿刺时位置要低,以第4-5腰椎间障为宜。 二、脑脊液 三、一般检查:意识、头颅 四、颅神经的检查 五、运动功能检查: 肌容积、肌力、肌张力、 共济运运(指鼻试验、快速轮替动作、闭目难立征、跟膝胫试验) 姿势和步态(剪刀式步态、足间距增宽、高举腿落足重的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鸭步)六、感觉功能检查:浅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音叉震动觉) 七、反射检查 (一)终身存在的反射: 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 腱反射:肱二、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二)暂时性的反射 八、病理反射 Babbinski Oppenheim Gordon Chaddock

儿科学测试题和答案——神经系统疾病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题) 1、3个月内的小儿患化脓性脑膜炎的典型表现是【E】 A、拒食,吐奶,面色发青灰 B、嗜睡,凝视,尖叫 C、惊厥 D、脑膜刺激征常阳性 E、以上都不是 2、对脑水肿,何者疗效为佳【E】 A、可的松 B、氢化可的松 C、去氢化可的松 D、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 E、地塞米松 3、小儿化脓性脑炎的脑脊液变化为【B】 A、细胞数增高,蛋白正常,糖降低 B、细胞数增高,蛋白增高,糖降低 C、细胞数正常,蛋白正常,糖降低 D、细胞数增高,蛋白升高,糖升高 E、细胞数升高,蛋白正常,糖正常 4、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的原因是【C】 A、机体的反应能力差

B、脑膜炎症不如年长儿强 C、颅缝及前囟未闭,对颅内压升高起缓冲作用 D、颈肌尚不发达 E、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5、在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脑膜炎在CSF检查中有根本区别的项目是【E】 A、脑脊液透明 B、脑脊液压力 C、脑脊液细胞总数 D、蛋白增高程度 E、糖减少 6、6个月的婴儿患化脓性脑膜炎,疑有硬膜下积液,为明确诊断,首先需做下列哪项检查【E】 A、做腰穿,观察脑脊液蛋白是否增高 B、做腰穿,观察脑脊液细胞数升高否 C、拍摄头骨X线平片 D、头颅超声波检查,观察中线有无移位 E、颅骨透照检查 7、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是【D】 A、加大青霉素剂量 B、加大地塞米松 C、用甘露醇脱水

D、应做硬膜下穿刺放液 E、以上都不是 8、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积水原因是【D】 A、由于炎症累及下丘脑和垂体 B、由于不规律用药 C、由于血脑屏障功能差 D、由于炎性渗出物阻碍脑脊液循环而致 E、以上都不是 9、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D】 A、脑脊液外观混浊或脓性 B、脑脊液细胞数显著增加 C、糖定量降低 D、脑脊液检菌阳性 E、脑膜刺激征阳性 10、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区别为【E】 A、病史 B、OT试验 C、胸部X线检查 D、周围血象变化 E、脑脊液检查来 11、婴幼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时,最常见的病原菌是【B】

儿科几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d15724073.html, 儿科几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分析 作者:胡仁宜张娇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 ;要】目的:探析儿科几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式。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间我院儿科接收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共322例进行实验研究,根据疾病种类的差异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探析其治疗方式。结果;:322例患儿中,其中癫痫患儿占37.57%(121例);智力低下患儿占27.32%(113例);先天性脑积水患儿占35.09%(88例)。经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所有患儿运动功能以及精神状态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因 此,根据不同疾病的表现形式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患儿精神状态及运动功能评分。 【关键词】儿科;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7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127-02 神经系统疾病属于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指的是因相关原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病变,患者出现意识、感觉偏差。神经系统疾病的致病机理较为复杂,但临床大部分学者认为遗传、感染以及营养障碍是导致儿童出现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1]。癫痫、先天性脑积水等都是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类型。因疾病类型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2]。如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还会给患儿家庭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极大负担。本次研究为探析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间我院儿科接收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共322例进行实验研究,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2月-2019年2月间我院儿科接收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共322例进行实验研究,男性191例,平均年龄(6.27±3.27)岁,女性131例,平均年龄(7.15±2.96)岁;排除患 有肝肾疾病患儿及家属不配合此次研究患儿。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练习题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属于深感觉A. 痛觉B. 温觉C. 触觉D. 位置觉E. 两点辨别觉 2.某下肢瘫痪者,经查肢体不能自行抬起,此肌力应判断为A. 0级B. 1级C. 2级D. 3级 E.4级 3.下列瘫痪病人的呼吸道护理,那项是错误的A. 室内空气流通、保暖B. 鼓励病人尽量咳嗽、排痰 C. 喂食要慢一面呛入气管 D. 注意口腔护理 E. 对分泌物较多而咳嗽无力者应先翻身后吸痰 4.一般脑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宜在发病后几天进行 A. 3天 B. 1 周 C.2周 D.3周 E.4周 5.瘫痪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 肺部感染 B. 尿路感染 C. 便秘D. 褥疮E. 静脉炎 6. 头痛病人避免用力排便的主要意义是防止 A.呕吐 B.脑血栓形成 C.颅内压增高 D.心脏负荷增加 E.心绞痛发作 7.下列那项是脑膜刺激征A. 巴彬斯基征 B. 戈登征C. 克匿格征D. 奥本海姆征E. 霍夫曼征8.深昏迷是最重要的体征是A. 瞳孔反射消失B.压眶反射迟钝C. 病理反射阴性D. 角膜反射减弱 E. 吞咽反射亢进 9.我国当前最常见的脑血管壁疾病是 A.脑出血 B.蛛网膜下腔出血 C.脑血栓形成 D.脑栓塞 E.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0.引起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高血糖 B. 脑动脉硬化 C. 颈动脉硬化 D. 脑动脉瘤 E. 脑血管畸形 11.高血压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破裂血管是 A. 大脑中动脉 B. 颈内动脉 C. 颈外动脉 D. 豆纹动脉 E. 基底动脉 12.高血压脑出血最易发生在A. 内囊 B. 中脑 C. 桥脑 D. 延脑 E. 小脑 13.男性,25岁,突发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继之神志不清。检查:体温36.8℃,颈抗,肺无异常,肢体无偏瘫,您考虑为 A. 脑出血 B. 脑血栓形成 C. 脑肿瘤D. 蛛网膜下腔出血 E. 脑栓赛 14、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失语B.意识障碍C.血性脑脊液D.偏瘫E.偏盲 15、患者意识不清,拌有躁动不安,错睡,幻觉或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属于: A.昏迷 B.谵妄 C.妄想 D.昏睡 E.晕厥 16、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A.48小时B.7天C.2周D.3周E.4周 17、癫痫发作时护理错误的是: A.让患者就地平卧 B.立即喂抗癫痫药 C.及时给氧 D.防止舌咬伤 E.专人陪伴 18、脑梗塞发病时间常在: A.剧烈运动时 B.睡眠或安静时 C.情绪激动时 D.感受风寒时 E.血压剧烈升高时 19、患者出现病理性倦睡时可被唤醒,但一旦刺激停止后又迅速入睡,此种意识障碍是: A.嗜睡 B.昏睡 C.昏迷 D.幻觉 E.错觉 20. 下列那项检查不能鉴别中枢性瘫和周围性瘫:A.肌萎缩B.腱反射C.病理反射D.肌力E.肌张力 21. 下列那项不属于一般感觉:A.痛温觉B.触觉C.视,听觉D.位置觉,震动觉E.两点辨别觉22. 最能反应昏迷病人病情的体征变化是 A.体温 B.脉搏 C.呼吸 D.瞳孔 E.神志 2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持续时间不超过1h B.持续时间不超过24h C.持续时间不超过2天D.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E.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24. 一面神经瘫患者根据下面那项可诊为中枢性面瘫:A.患侧鼻唇沟变线B.额纹对称,双目闭合不全 C.患侧不能鼓腮 D.食物贮留于患侧齿颊间 E.口角向健侧歪斜 25. 下面那种药物易引起多发性神经炎:A.青毒素B.土毒素C.链毒素D.红毒素E.疬特灵 26. 关于格林---巴利氏综合症正确的是:A.瘫痪只限于四肢肌B.常见括约肌障碍C.常见腓肠肌疼痛 D.颅神经损伤少见 E.发病即见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27. 格林---巴利氏综合症最危险的表现:A.四肢弛缓性瘫痪B.呼吸肌受累C.面神经瘫D.吐咽困难 E.发生褥疮 28. 根据下面哪项可最后确诊为格林---巴利氏综合症:A.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B.四肢弛缓性瘫痪 C.呼吸肌麻痹 D.颅神经瘫痪 E.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29. 男患62岁,血压184/94mmHg,晚间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次晨右肢无力,傍晚右肢不能行动,神志清可自述病史,可能为:A.脑出血B.蛛网膜下腔出血C.脑血栓形成D.脑栓塞E.急性脊髓炎 30. 癫痫病人的发作类型,临床上最常见的是 A.简单部分性发作 B.复发部分性发作 C.单纯失神发作 D.强直阵挛发作 E.癫痫持续状态 31. 内囊出血的表现正确的是:A.深昏迷少见B.早期软瘫,恢复期硬瘫C.瞳孔常对称等大 D.脑脊液清亮无色 E.一般在2~3周均可恢复 32. 防止脑出血病人出血加重应: A.切勿随意搬动病人 B.大量给止血药物 C.适当控制高血压 D.降低颅内压 E.吸氧 33.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的原因是: A.颅内先天性动脉瘤破裂 B.动脉粥样硬化 C.脑血管畸形 D.血液病 E.以上都不是 3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A.起病急骤 B.头痛剧烈,呕吐频繁 C.意识障碍较轻 D.脑膜刺激征明显 E.均匀血性脑脊液 35.护理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最重要的措施是:A.保持呼吸道通常B.给予吸氧C.吞咽呛咳者不可勉强喂食D.不能闭眼者,注意保护角膜,眼球E.保持肢体功能位 36. 脑栓塞最常见于: A.败血症 B.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 C.冠心病心肌梗塞 D.肺化脓症 E.恶性肿瘤 37.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最主要病因是: A.高血压 B.降压药使用不当 C.脑动脉粥样硬化 D.血压粘稠度低 E.情绪激动 38. 符合癫痫持续状态的是:A.每天大发作一次B.小发作每日数百次C.短暂的发作间期仍昏迷不醒 D.精神运动性发作历时数小时 E.以上都不符合 39. 治疗癫痫大发作应首选:A.苯妥英钠B.鲁米那C.扑痫酮D.安定E.利眠宁 40. 癫痫持续状态最安全迅速的治疗是: A.阿米妥静脉缓注 B.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C.安定20毫克静注 D.鲁未那0.3克肌注 E.甘露醇静注 41. 反复发作的短暂脑血发作将会导下列何种结果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休息轻者卧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昏迷、偏瘫、精神症状、癫痫发作 者,放置床档,防止坠床和自伤。 2、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安定情绪,消除顾虑,使其配合治疗。 3、饮食给予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轻度吞咽困难者给予流质或半 流质,进食宜慢以免呛咳。昏迷、吞咽困难者视病情给予鼻饲。 4、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 切开。 5、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发生。 6、注意保护感觉障碍的肢体,禁止使用热水袋。 7、尿潴留者给予保留导尿、并观察尿量、性质、颜色等。 8、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9、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进行肢体按摩,被动运动,鼓励尽早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 缩及肢体痉挛畸形。 三、病情观察 1、注意意识障碍程度、头痛的性质及强度。 2、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变化。 3、注意有无抽搐、呕吐、警惕脑疝发生。 4、昏迷患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四、健康教育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消除紧张、恐惧、忧郁等不利因素。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生活规律,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忌大便用力过度。 4、指导患者家属加强功能训练,如语言、肢体功能的训练等。 5、指导患者正规服药,勿擅自服药。 6、定期复查。 第二节脑梗死护理 【一般概念】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临床常见类型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等。1:脑血栓形成是指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变化,使血管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某一血管供应范围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发病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起病缓慢。常出现偏瘫、失语。 2: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起血流中断而出现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及脑功能障碍。起病急骤,可有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 3:腔隙性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

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 学习要点 1. 儿童脑、脊髓发育特点及正常脑脊液特点。 2.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脑脊液特点及治疗原则。 3.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4. 常见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癫痫的药物治疗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措施。 5. 脑性瘫痪的病因、基本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第一节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一)脑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最早,速度亦快。脑是由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形成于孕3?4周。出生时脑重量为300?400g,相当于体重的1/8?1/9 ,6个月时可达700g左右,1岁时约为900g左右,相当于成人脑重(约为1500g)的60%。15个月小脑大小接近成人。新生儿的脑在大体形态上与成人无显著差别,已有主要的沟和回,但脑沟较浅、脑回较宽,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深、增厚。新生儿大脑皮质细胞数目已与成人相同,不再增加,以后主要变化是脑细胞的增大和分化, 以及功能逐渐成熟与复杂化。皮质发育在6个月时接近成人。皮层细胞的分化从胎儿5个月开始,逐渐形成分层结构;到3岁时,皮层细胞分化大致完成, 8 岁时接近成人。 新生儿出生时, 已建立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 视、听等主要的神经传导通路已经存在。婴幼儿期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全,故神经冲动传导慢,而且易泛化,不易形成明显的兴奋灶。神经髓鞘的形成,因不同神经而先后不同。脊髓神经髓鞘在胎儿4个月时开始形成, 3岁时 完成髓鞘化;锥体束在胎儿5?6个月开始形成,生后2岁完成;皮质的髓鞘化则最晚。 新生儿皮质下中枢(如丘脑、苍白球)的功能已比较成熟,初生婴儿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 随着大脑皮质发育成熟, 运动逐渐转为由大脑皮质中枢调节。脑干在出生时已发育良好,呼吸、循环、吞咽等维持生命之中枢功能已发育成熟。 (二)脊髓脊髓出生时结构和功能已较完善, 2 岁时结构接近成人。小儿脊髓相对较长,新生儿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