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在嘉兴、慈溪开展居住证制度 改革试点的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在嘉兴、慈溪开展居住证制度 改革试点的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在嘉兴、慈溪开展居住证制度  改革试点的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在嘉兴、慈溪开展居住证制度  改革试点的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在嘉兴、慈溪开展居住证制度

改革试点的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有关工作安排,浙江省发改委会同省劳动保障、公安、教育、卫生、建设等部门,深入嘉兴、慈溪两地调研,在掌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嘉兴、慈溪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据公安部门统计,2006年浙江省共有外来人员1458万人(不包括16周岁以下人员),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其中外来务工人员1136万人,约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36%。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浙江省劳动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嘉兴、慈溪尤为突出。

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分析,2006年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达到1.67,今年一季度上升到1.69(条件比较好的嘉兴、慈溪也超过1.2)。其中,高级技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的“求人倍率”高达3.51和5.88。劳动力资源正在由全面过剩

向相对短缺转变。如不很好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劳动力资源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可以为有效稳定外来劳动力、吸引和集聚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二)有利于做好农民工工作,体现执政为民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工资拖欠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要真正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任重而道远。据我们对两地农民工面对面的直接调查了解,外来民工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读书、

住房、看病”三大问题。

1、“读书难”。主要是读好书难。一是外来民工子女进公办

学校读书难,收费高。据调查,嘉兴、慈溪外来民工子女分别达7.5万和3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0%和22.4%。由于现有公办学

校师资规模和设施的限制,进公办学校读书的比例较低,嘉兴为54%,慈溪为40.1%。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读书,需交借读费(小学300元/年,中学600元/年),如择校,还须交8000—10000

元的赞助费。二是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现有民工子

弟学校多数设备简陋、师资水准低、教育质量差,民工家长不欢迎。

2、“住房难”。主要是房源少、租房难。由于城市和开发区建设缺少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的建设规划,加之多数企业没有建造配套的职工宿舍,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出现住房难,只好面向城乡居民分散租住。慈溪市有62.9万外来务工人员面向城乡分散租房36.9万间,比例高达85%以上。由于房源日趋紧张,房租不断提价,年涨幅在20%左右;租房支出已成为外来民工最大的固定支出。分散居住,难以实行统一的配套建设,有效的服务管理,导致居住环境差,文化设施少,安全隐患多。

3、“看病贵”。主要是缺少医疗保障制度支撑。一是外地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障人数少。据慈溪调查,只有3.7%的外来民工参加医疗保障。二是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嘉兴、慈溪都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但这项制度限制条件多,起报门槛高,门诊病人不能报销,住院病人嘉兴5000元以上、慈溪1000元以上才能按比例报销,外来民工看病基本要自己掏腰包。

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并设计与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地方财力能承受的政策福利待遇,将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最需要、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三)有利于加强服务和管理,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有效服务和管理,既是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重要保证,又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目前,

突出的问题是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外来人员基础信息不清晰。公安部门登记的是三天以上的暂住人口,统计部门统计的是半年以上常住人口,劳动保障部门统计的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就业人口。至今,浙江省到底有多少外来人口,谁也说不全面、说不准确。由于底细不清,导致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难规划,教育设施难配套,社会治安难管理,“登记的不犯罪,犯罪的不登记”现象十分突出,据慈溪市调查,84.5%的刑事案件来自外来人员。通过建立居住证制度,整合资源,全面掌握外来人员的基础信息,可以为开展优质服务创造前提条件,为实施有效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二、两地开展试点的基础和条件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试点工作

嘉兴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新居民服务管理课题组,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慈溪市加强了对外来务工人员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拟订了一些政策措施。

(二)前期准备比较充分,试点工作基础扎实

嘉兴、慈溪既是经济发达地区,又是外来人员密集地区,更早遇到了外来人员服务管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建立外来人员居住证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两地已从去年开始,对外来人员的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清理,基本摸清了外来人员的数量、来源、结构,以及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情况,为

下一步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以及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提供了有效依据,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嘉兴市已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目前正在积极筹备设立新居民事务局。慈溪市准备在政法委主管理外来人员的基础上,组建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综合性机构。

三、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路

(一)总体思路

按照“执政为民、政策留人、制度管人”的要求,对所有外来人员分类发放临时居住证、长期居住证、技术员工居住证,并赋予相应的政策福利待遇,探索建立“三种类型、一证一策、管理科学”的居住证制度,为提高分类服务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打下坚实基础,为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证件类型

——临时居住证:年满16周岁、居住30天以上的外来人员,必须强制办理的证件(16周岁以下的人员,随其父母登记,以全面掌握外来人员的底数)。

——长期居住证:根据条件自愿申领,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发放的证件。

——技术员工居住证:根据条件自愿申领,经有关部门审核并经公示后发放的证件。

(三)申领条件

长期居住证的申领条件:

(1)获得临时居住证1年以上;

(2)有固定住所、稳定职业;

(3)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4)能缴满15年以上养老金的劳动年龄段人员;

(5)遵纪守法,无社会治安不良纪录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违法违纪行为。

技术员工居住证的申领条件:

1、必备条件:

(1)获得长期居住证2年以上;

(2)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称。

2、优先条件:

(1)劳动贡献。在一个企业稳定工作5年以上,或获得操作能手、劳动模范称号,或担任企业中层以上领导职务、高级以上技术职务,或拥有技术创新成果;

(2)政治荣誉。获得县级以上各类先进荣誉称号,或被选举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四)政策待遇

外来务工人员在原户籍地土地承包、生育、宅基地、兵役等待遇不变的前提下,享受以下政策福利待遇。

长期居住证和技术员工居住证的政策待遇

(五)证件管理

公安部门负责居住证的发放和管理。居住证长期有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注销:持有人在申领时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居住证的;持有人情况发生变更且不符合居住证申领条件的;持有人有违法犯罪、社会治安不良记录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城乡体改处供稿)

西安居住证制度

西安居住证制度 西安居住证制度 XX年12月1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印发了《西安市关于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人口流管〔XX〕69号)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我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率先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为核心,通过统筹规

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获得与户籍地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奖励优待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实现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组织实施试点、有序推进和逐步深化,到XX年,西安市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流动人口,基本建立“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初步建立适应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工作统筹管理、综合决策体制。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负责的流动人口工作领导协调常设机构,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工作的统筹协调。 1.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政策与户籍管理、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制度的衔接和协调,制定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相关公共政策,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机构改革 工作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 近年来,我县编办从我实际出发,按照“抓重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工作目标,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事业单位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开创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现将我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情况交流如下: 一、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事业机构385个,其中,

全额事业单位329个;差额事业单位17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7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2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7505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6510名;差额事业编制523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414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58名,实有在职人员6292人,其中,全额拨款5463人;差额拨款425人;自收自支358人;企业化管理46人,全县事业编制空编1213名。 二、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 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经验

交流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183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2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事业单位的名义就用,这种现象以党政机关所属居多。如计生局下属的计生指导站、城建局下属的规划室等,以及一些大单位系统的培训中心等,这些部门单位即以行政面孔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进行干预,又以事业单位的名义进行经营,

推进市场监管变革的调研报告

推进市场监管变革的调研报告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以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为重点的市场监管变革,既涉及监管职能的调整,也涉及监管理念的变革,还涉及深层次的监管权力结构调整。纵深推进简政放权,重要的是加快推进市场监管的转型与变革,为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供重要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现实需求,而且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的营商环境与大国的经济地位很不相适应,优化营商环境具有现实性、迫切性。未来几年,能不能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既取决于产权保护的制度化、法治化进程,又取决于税收结构的转型,更取决于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 把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数量明显增加。但其成长与发展并不稳定:一是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短,二是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比出现“双下降”。总的来看,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性

改革的突出矛盾。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客观地看,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短和民间投资的“双下降”,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同时也反映了中小企业仍面临着某些不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尽管国家从政策上规定了民营企业可以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领域,但许多领域投资准入仍实行严格的前置审批和“牌照管制”;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领域,仍保持着一定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制;一些领域尽管实行了投资备案制,但实际上仍是变相审批。由此,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难以真正降下来。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市场监管的重要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尽管说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监管变革,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通过强化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管,有条件全面实施企业自主登记制度,从而形成与经济大国相适应的商事制度的基本框架;有条件取消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全面推行法人承诺制等。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责。从改革的实践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涉及到众多部门,如果没有一个政府部门牵头推进落实,中小企业发展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适应中小企业发展对公平竞

28省居住证制度将改革

28省居住证制度将改革 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在今年围绕城镇化要开展的一些列工作,其中包括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 尤其对农民进城落户和子女入学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部署。以下是会议的几个要点,大家一起看看吧。 一、政策要点 为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发改委在今年将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全面实施财政资金、建设资金、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三挂钩”政策。 解决农民进城住房问题 在住房方面,建立“购租并举”的城镇住房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住房需求的条件等方面。 “购租并举”的措施如能建立,在有些地区、城市将有利于消化目前的房地产库存。 据悉,现在已有不少城市采取了上述措施,如用政府资金购买一部分商品房的库存,用做公租房、廉租房提供给进城农民。 实施居住证制度 持有居住证的人口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与持有户籍的人口享有的公共服务仍有一定差距,有的地方差距大一些,有的地方可能差距很小。 随着居民在一个地方持有居住证的时间越长,其享受的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户籍人口的水平差距要逐步缩小。”

居住证条例出台后,重点是要督促各地出台本地居住证条例的实施办法,不能打折扣,不能设定前提条件,要与户籍制度区别开来。 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 为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发改委在今年还将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 主要包括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包括幼儿园、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 设定培训农民工2100万人计划 除上述政策外,发改委还设定了全年培训农民工2100万人的计划,同时将探索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增加中小城市的数量 目前中国超过10万人的镇已经有200多个。需要在制度上为这些镇成为新的中小城市提供支撑。 所以今年准备加快出台设市标准,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合理地设置为城市。要加快拓展特大镇的一些功能,进一步扩大10万人以上特大镇的管理权限。同时,还要提高中小城市的质量。 二、全国户籍情况 国务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之后,目前全国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方案。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而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要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 制度变迁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 ------制度变迁、产权和社会冲突何·皮特 第一部分土地管理历史 清朝土地管理是以习惯而非法典;民国时制定不动产登记法规,准备进行土地和调查登记;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但并未获得全中国的土地控制权。 一、农村 (一)地产 20世纪30年代卖老革命根据地发起了土改运动,中农合富农可以保留部分土地,在没收地主的土地的同时也留给他们一些维持生计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富农和地主因此丧生。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土地全部收归国家和集体所有。1958-1960大跃进彻底失败,中央分散集体土地所有权,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人民公社(乡镇)下放到生产队(村)。1958年以前,土地自由度较高,每个农民都有一块自留地,1958年全部自留地收归人民公社,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与合作社签订承包合同,其必须以较低的指定价格向国家出售额定粮食,剩余部分可以自由出售。1978年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营农作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类似登记制)上,国家希望建立承包合同系统,但是未能成功实施,原因有二:一方面农民认为农村习惯向整个村子颁发统一合同或者由村集体保管个人合同;其二是土地的再分配,即使农民签订了承包合同,在合同期内由于出嫁等人口流动,村集体仍然会非法重新分配土地。原因在于农村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和社保系统,重新分配可以保证每个农民都有土地。 但是这种制度模糊也有负的外部效应, (二)房产 改革开放之前,每个农民都有自己一套住房和宅基地使用权,不用交付租金,人们联系紧密,没一家知道别家住在哪里,所以不用登记(不正规的、习惯的机制)。改革盖房之后,农村房产被非法买个了城市和国外的投资者,这样的叫做小产权房。 另一种小产权房是指农村土地被非法征用,从农业用地变为城市建设用地,但是所有权还是属于农村集体。 《土地管理法》《确定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若干规定》 《物权法》-土地的登记程序,权利、职责和责任进行规定。 二、城市: (一)地产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调 研报告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营商环境是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安排,其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展动力的强弱。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来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知联会经济发展组组织部分委员赴**等地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经验做法 近年来,**市各地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关于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的有关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强化措施落实,有力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一是大力实施简易注销登记,取消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二是推进“互联网+”,全面实行电子化登记,通过“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工商登记越来越便利。目前,息县各乡镇、办事处已经全部开通了政务外网,15445项便民服务事项已经全部录入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三是全面落实“多证合一”改革,正式实施“三十五证合一”,同时在“多证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涉企证照事项,探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以“减证”

促“简政”,不断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四是不断推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工作长效化、制度化,落实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制度,信用约束机制逐步完善。五是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着力点,积极营造安全规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比如息县,截止**年度,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面完成。企业公示率100%,个体工商户公示率99.96%,农业合作社公示率100%,为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一是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都已对接省政务服务网站,并通过在线受理、线上审核等形式开展业务,为方便单位办事,线下办理渠道依然畅通。二是为提高办事效率,明确专职人员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 3.不断改善民生服务。一是通过推行不动产登记、税费征缴、房屋交易“一窗受理,并连办理”,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情况下,对梳理确定的不动产登记事项,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打造优质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从受理申请到办结“只上一张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二是在行登记服务大厅设立“雷锋岗”,实现每天有一人为人民群众做咨询、做引导。三是在审批中心大厅设置了服务台,由专人负责解答办事群众咨询和进行办件指引,还添置了叫号机和自助办件、查询一体机,并可自助免费扫描、复印,方便办事群众。 4.“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不断完善。一是推行审批服务集中办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政务服务事项如不动产登记、社

居住证含金量各有不同 29省份居住证制度落地

居住证含金量各有不同 29省份居住证制度落地 昨日,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基础 工作,抓紧实施居住证制度。下面和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地方的居住证制度落地吧。 记者梳理发现,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推行一年多以来,截至目前,除西藏和宁夏之外,其余29省份均已出台居住证制度落地的相关方案。不过各地居住证的申办门槛和可享受 权益各有不同,例如多地对居住证的申领和积分落户指标等做出了详细设定,而对居住证 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和所需条件则各有不同规定。 在学期一开始,离别愁绪就笼罩了我们;在我们还来不及伤感时,就要开始忙于论题 大纲,材料册,开题报告;收集论文资料;选出参考文献...... 29省份居住证制度落地 记住,促膝长谈是种手段,而不是真的让你什么都说。偶尔的交心,说些无关紧要的 私己话,能让老板觉着你贴心。而事实上,从没一个上司会对你真的交心。切忌一热泪盈眶,就把心窝子都交出去。被出卖的,永远是交心的那个。 202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同年7月3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全文对外发布, 其中要求各地“抓紧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近一多年多来,各地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考虑,因地制宜,积极制定修订具体实施办法。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至少已有浙江、海南、新疆、黑龙江、河南、河北、四川、山东、安徽、贵州、山西、陕西、江西、湖南、吉林、江苏、福建、广西、青海、甘肃、广东、重庆、云南、辽宁、湖北、内蒙古等26个省市区出台省级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各地方 案中,建立居住证制度成为“标配”。 2020年8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总积分标准分值120分,相对于之前的试行办法,部分指标有所调整。2020年12月10日,《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征集意见。持有北京市居住证,年龄不超过45周岁,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至少7年,符合本市计划生育政策,无违法犯罪记录人员可申请积 分落户。天津市近日对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进行了微调,《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至此,上述29省份均已出台居住证制度落地方案。 初级资格: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及个人贷款、银行 管理(可任意选考)。中级资格: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个人理财(暂定,具体考试科目官 方暂未公布)。 此外,宁夏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将全面落实户籍改革政策和居住证制度,而西藏也早从2020年12月起就正式试行居住证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中囯古代土地制度概论 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的,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土地制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始社会的氏族、村社公有转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经过商、周的进一步发展,土地成为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奴隶主国家所有。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奴隶制的逐渐解体,社会各阶层对土地私有的要求日趋强烈,进入春秋战国之时,土地私有战胜土地国有而蓬勃发展起来了。 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最后形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早期阶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组成,并在不同的历史时一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阶级斗争的涨落,在比重上迭有升降,然而地主土地所有制总是占着支配地位。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铁器得到广泛使用,逃往的平民和奴隶纷纷开垦荒地,这些新垦之地,为开荒者隐瞒下来,成了私田。私田的产生,土地国有观念动摇了。春秋中期,私田土地急剧增长,到末期出现土地买卖,此时奴隶主也更热心于私田的扩大和经营,各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放弃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改革和变法,商缺两次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它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井田制宣告结束,土地私有制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地主阶级虽已形成,但人数还不是很多,所占土地数量也不大。 秦汉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私有土地得到了封建政权的确认和保护。秦灭六国后,对于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没有干预,虽下令迁徙各国旧贵族和豪富,但他们占有的土地状况并未改变,到秦末依然是“官者田连降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 西汉政权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至西汉末年土地终于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颠覆了西汉政权。东汉政权建立后,为了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公元三十九年下令度田,地方豪强竟发生武装暴动,度田不了了之。以后东汉政府再也没有推行干预地主私有制的政策,东汉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发展,出现了战国秦汉时期又一次土地兼并高潮。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前期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是历代封建王朝对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国家千预极为频繁时期,然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仍在向前发展,土地日益集中。 三国长期战乱,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量“既不在官,亦不在民”的无主荒地,曹操为了解决急需的军粮和普遍存在的饥荒间题,将这些无主荒地转化成国有土地,实行屯田。西晋建立后,屯田制罢废,贵族官僚争相侵占官田,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益盛,国有土地在削弱,私有土地在发展。十六国时期,使北部中国遭受严贡破坏,豪门大族趁机大量占有土地和人口,规模庞大的田庄,这不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皇权的集中。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下令均田,试图将所有权不同的各类官私土地最大限度地纳入国家统一分配的轨道,但却没有撼动地主土地,魏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受到破坏。后来北齐、北周虽重新颁布了均田令也多流于形式了。 随唐两朝基于建国之初荒闲土地大量存在,为使流亡的农民回到土地上进行生产,实行赋役制度,继续推行了均田制。随唐两朝的均田制对于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给予限制,农民也得到了一点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占有情况,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始于太和九年的均田制,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至唐中叶彻底崩溃。总之,魏至唐前期土地制度有着与过去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政局变动大,土地制度随着也几次变动,可以说是秦汉至明清土地制度变动最大的时期,也是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干预最频繁的时期。从唐后期至明清(1840年前)为封建上地所有制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摆脱国家法权的强力扭曲,土地自由买卖已冲破了汉唐间政治上的干预和社会传统的制约;:仁地兼并由非法到合法,由隐蔽到公开,以更大的势头向前发展着。均田制弛坏后,封建国家采取“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的政策,以庄田制经济为特点的大土地所有制得到普遍发展,并且延续到明清。两税法的实行,标志着均田制为庄田制所代替,这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中又一转扳点。北宋建立之初,自耕农有所发展。但赵宋政权认为“富室连我汗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因而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买卖无任何限制。土地兼并较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主田庄迅速发展,土地迅速集中。北宋以来长期积累的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问题,经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得到了调整和缓和。但明中叶后“毋许兼并”又变成一纸空文。土地兼并产生的流民问题,最终引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清统治者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对官僚地主的特权加以限制,除了用暴力手段在华北大规模圈地外,更多的用经济手段通过买卖占有土地。 综上所述,中唐以降,“两税法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复见”,这一变化,不但彻底结束了长达三百牟之久的均田制,而且标志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已摆脱“三代之制”田土的授受、买卖、转移、继承的法杖限制,以一种较为自由发展的形式进入新的里程。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新时期,地主阶级千方百计购置田产,形成了累千上万亩的大地主,实通绝了地主阶级独占夭下田土的愿望。在土地所有权转移方式上,几随着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买卖渐成地权流动的主要方式。虽曹一度以圈占、

最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精品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报告推进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做好准备近年来,我县编办从我实际出发,按照“抓重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工作目标,突出机构编制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事业单位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开创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 现将我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及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作调研情况交流如下:一、事业单位基本情况我县共有事业机构385个,其中,全额事业单位329个;差额事业单位17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37个;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2个,全县共有事业编制7505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6510名;差额事业编制523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414名;企业化管理事编制58名,实有在职人员6292人,其中,全额拨款5463人;差额拨款425人;自收自支358人;企业化管理46人,全县事业编制空编1213名。 二、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于臃肿。 我县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85,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随着事业单位职能的弱化,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整天无事可做,在编不在岗、混岗现象时有出现。 2、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我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县卫生系统,在这一两年中,虽然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经验交流等方法,使医资、医技、医质有所提高,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旧比较突出,全县卫生系统,工勤人员就有183人之多,占全系统在职人员的29,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培训不足,有些卫生院中防保人员为非专业人员,使各项预防保健任务的落实受到影响,给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隐患。 诸如向卫生系统一样,县教育系统、文体系统以及各乡镇事业站所,也都因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演艺人员及技术人员等原因,使本职工作开展被动,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不高。 3、部分事业单位政事不分。 一些单位名义上是成立了事业单位,但其实是一个单位的内部科室,需要用

商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商事制度改革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商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阻碍了市场经济的顺畅运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由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取消了原有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方式、出资额、出资时间等硬性规定,取消了经营范围的登记和审批,从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改善了企业登记环节高昂的设立成本、复杂的程序以及法律不确定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既对企业理性投资、诚信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对市场经济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过程中监管存在的问题 1、实缴出资的监管 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的规定和新《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中第十五条、十六条、十七条的规定,“两虚一逃”不再适用所有的公司,仅仅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而在现行《公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第一百九十九条、第二百条尚未修订的情况下,对于当前注册资本已经实缴的公司的“两虚一逃”案件,工商部门是否仍要主动查处,应当如何进行处罚裁量?实践中,这不仅是一个公司法律制度衔接问题,更是工商执法人员可能无法规避的监管责任和履

职风险问题。 2、认缴出资的监管 一般性质的公司设立不再进行验资,股东可以根据需要,对出资额、出资时间和出资方式做出书面承诺,而这些承诺往往是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得到检验的,承诺不兑现的法律责任目前也不明确。因此,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大额认缴出资额,跨大出资时间期限,以此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现实中,工商登记部门对这些股东也束手无策,只能随其“任性”的认缴。 3、先照后证的监管 先照后证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政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一些监管部门及其之间的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一些经营项目好申请,但该项目有没有许可条件,许可如何办理等,经营户就不得而知了。更有甚者,口头承诺办理许可,一出工商部门的门,就忘到九霄云外。这势必要求一些监管部门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宣传政策法规,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引导经营户合法经营。 二、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深化改革认识; 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门户网站、大众传媒等载体宣传改革的各项措施及推进步骤,通过上门服务、加强行政指导等多种方式,借助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使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切实了解改革的深层意义,自觉作出合理合法投资。

办理居住证的好处及流程

办理居住证有啥好处 1、其子女在京入托、入中小学就读,免收借读管理费(子女随往才可享受此项待遇); 2、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商品房、批准上市的已购公房和存量房;按有关规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3、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可在本市办理商务赴港、澳手续; 4、可申请办理驾驶证或临时驾驶证以及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5、可在本市创办企业,可以企业法定代表人身份申请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项目资助; 6、可列入本市人才培养计划,并可参加本市有关人才、专家奖励项目的评选; 7、可参加本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考试)、执业(职业)资格考试、执业(职业)资格注册登记; 8、可参加本市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可按有关规定在本市缴存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9、可申请“生育保险"。 申请单位的要求: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可为其聘用员工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驻京研发机构、金融企业、文化创意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规划要求的单位申请;非法人分支机构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人。 申请人要求:所学专业或岗位属于本市急需专业或岗位,且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请北京市工作居住证:(1)符合规定条件的申报单位连续聘用满6个月以上;(2)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取得学士(含)以上学位或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资格、资质;(3)在本市有固定住所;(4)男性不超过60周岁,女性不超过55周岁。 办理程序:申请人向聘用单位申请,由聘用单位向其所在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合格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通过后由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作证件反馈聘用单位,由聘用单位将证件交申请人。 报送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外国(地区)、外埠在京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营业执照]的原件及复印件; (2)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称证书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3)在京固定住所证明:自己有住房的,提供房产证或购房合同;租赁房屋的,提供派出所和房管部门出具的准许房屋出租的证明以及与业主签订的租房协议;租赁公房由房屋产权单位出具证明;借住亲友住房(私房)的由居委会出具相关证明和房产证; (4)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 (5)在申请单位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居住证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63号 《居住证暂行条例》已经2015年10月21日国务院第10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15年11月26日 居住证暂行条例 第一条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领居住证。 第三条居住证是持证人在居住地居住、作为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申请登记常住户口的证明。 第四条居住证登载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居住地住址、证件的签发机关和签发日期。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的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居住证持有人的权益保障、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的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口信息库,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房产、信用、卫生计生、婚姻等信息系统以及居住证持有人信息的采集、登记工作,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居住证持有人信息的共享,为推进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转移接续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供信息支持,为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居住提供便利。 第八条公安机关负责居住证的申领受理、制作、发放、签注等证件管理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用人单位、就读学校以及房屋出租人应当协助做好居住证的申领受理、发放等工作。

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报告

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机构改革工作情况 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民宗局有编制9名。实有人数12人。 有内设科室3个:行政办公室、民族事务股、宗教事务股。 有直属事业单位1个: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 经费由县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二、主要职责 组织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方面的问题及宗教理论和宗教现状,提出有关民族工作和处理宗教领域问题的政策建议;负责县内外宗教动态和信息的汇总、分析。 负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履行民族宗教工作的相关职责;指导全县民族宗教工作,保进民族宗教政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有关领域的实施、衔接。 联系民族地区,协调、指导民族区域自治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协调处理民族关系中的重大事项;参与协调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科技发展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工

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拟定有关全县少数民族事业专项规划并监督检查实施,参与拟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划,促进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综合评价检测体系,推进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和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与拟定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联系少数民族干部,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和使用工作;负责民族、宗教工作队伍和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出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 组织指导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承办省、市、县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相关事宜,指导开展全县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依法履行宗教事务管理职责,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承担宗教事务行政执法管理工作;处理宗教事务的重大事件,防范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违法活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 归口管理宗教方面的外事工作,参与涉及宗教的对外宣传工作;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和宗教界对外以及港澳台的宗

【调研报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省委书记XX在全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会上强调:“我们在推进改革的实践中,要经常问需于企、问政于民,让企业和群众了解放权情况、监督放权进程、评价放权效果。”省长XXX在省政府全体会议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涉企服务,积极开展“问诊于企”活动,主动上门服务,以公务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的满意指数。”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要求和局党组的工作安排,我们在XX、XX两地开展了“问诊于企、问计于民”的专题调研,实地走访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走访和召开专题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难点与瓶颈,调研掌握企业、工商户等监管服务对象生存发展的痛点与症结。 一、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痛点” 1、日益增长的业务量与登记窗口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201X年3月份开始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发展,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在业的市场主体变更也更趋频繁。在名称预先核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备案登记等业务量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各地登记窗口人员却没有相应增加,致使人均办件量急剧增加。以两市为例,XX市改革以来登记窗口每人每日办件量约为35件/次,月均名称办件量13324件/月。XX市改革以来登记窗口每人每日办件量约为30件/次,月均名称办件量4086件/月。登记业务量与登记窗口人员不足矛盾十分突出,不能全面满足市场主体的登记申请需求。XX等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有部分分局因每日业务量太大,不得不采取限号措施。 2、并联审批综合窗口的建设没有完全到位。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各级政务中

居住证制度改革:上海居住证享受多项待遇

居住证制度改革:上海居住证享受多项待遇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居住证制度改革:上海居住证享受多项待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居住证制度改革:上海居住证享受多项待遇 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专家认为,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将助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施居住证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并且最终还是服务于户籍制度改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无论是享受公共服务还是积分落户,我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都将从居住证制度中受益。” 《居住证暂行条例(草案)》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草案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 “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逐步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教育、医疗、卫生等权益,并通过居住证制度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陆益龙说,“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让每个人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这也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提出“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的`目标。2014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内的多个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居住证制度。

广东为居住证持证人列出了15条待遇,持有居住证的境内人员在符合资格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报名参加广东省内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上海市居住证积分管理办法》则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将可以获得120分的加分,这意味着这类人才将可以享受包括子女教育在内的多项公共服务待遇。 “在上海,持有居住证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已经非常接近户籍人口了。”上海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办公室主任朱惠芬说,“居住证制度可以在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同时,通过‘梯度赋权’的方式提高对各类人群的公共服务覆盖率。在城市管理中,居住证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大量流动人口却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实质上的‘城镇化’,这样会导致城镇化的质量不高。”陆杰华认为,居住证将成为城镇化的调节器,也是推动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需要。 他同时表示,国务院已经通过了居住证制度的指导性和原则性规定,但这项制度的全面实施还需要各地来制定具体办法,已经有了居住证的地区也要跟上国务院规定的脚步。“出于公共财力等原因,这其中甚至也将遇到一定阻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监督。”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 1956. 9) 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 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1956. 9一1958年底)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 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 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 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卖粮难”的出现,宣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政策的成功。这一时期,主要是贯彻落实第一阶段的土地政策,且又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 1一1996. 12 )。 所谓大转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1993年4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宪法》进行了又一次修正,第一次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与非难。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转型的重要支撑。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 1994年8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居住证管理管理条例

居住证管理管理条例 居住证管理办法是为了规范人口服务和管理,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而制定。下文是居住证管理调理,欢迎阅读!! 居住证管理管理条例各方建议 应建户籍自由登记制度 台盟中央建议,积极的进行制度改革,创建农民工同城市融合的制度平台,推进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建设,还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权利,改革户籍制度,变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为户籍自由登记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同福利待遇挂钩的现状,还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权利。 统一城乡居民养老医保 居住证管理办法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海波建议,流动就业人员异地参保面临困难,可通过4种办法完善社会保障管理制度。一是抓紧制订完善跨地域接续社会保险的办法,切实解决流动就业人员难以便利地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二是尽快统一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三是尽快出台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衔接的办法,努力把更多新一代农民工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四是待遇计算办法要简洁明了,使参保人清楚参保缴费与自己年老以后的待遇是如何挂钩的,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和农民工参保积极性。 将农民工纳入工会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王俊峰建议,鉴于进城就业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各级工会组织成立农民工工作部,将农民工纳入工会管理,了解诉求,多措并举。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乱收费等歧视性规定。 扫除进城上学财政障碍 民盟中央建议,改革现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模式,引入“教育券”制度,将教育财政资源配置路径由“政府—学校—学生”转为“政府—学生—学校”,既能保证学生从政府获得教育资助,平衡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在教育财政上的关系,也能为学生冲破户籍地限制,根据需要选择就学地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上学扫除财政上的障碍。 居住证管理管理条例征求意见 20xx年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居住证持有人可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包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劳动就业等多项权利,并可逐步享受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等权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