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地名来源

东北地名来源

东北地名来源

东北由史以来一直是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发音与使用以及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东北先人生活的居住区,其居地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奇特怪异。现在流行叫法的各种古怪地名大多数源于金代的女真语,一些原非女真语的地名也在金代时期被女真语同化了,有的音译、有的意译,总之,除了少数达斡尔语、蒙古语存留下来的地名之外,大部分都是女真语(即满语)的地名了。

松花江,《魏书·勿吉传》中称之为“速末水”,明时称宁瓦江,又名松花江,清时称“天河”,“松花”为“速末”的音译,女真语为“白色”之意,也即“白色的江”。

嫩江古名难水,又名“脑温江”、“尼诺江”,与“难”、“嫩”同为一音的转变,《东三省舆地图说》中这样记载:“嫩江,一作妹江,又名尼诺江,古名难水,亦曰那河。”,而《何叶尔氏宗谱》中直接称其为“妹妹江”,只是她的“姐姐”,却始终没有找到,倒是后来松花江上的太阳岛与嫩江上的明月岛关系搞的很近。

黑龙江则考证得十分详细。《盛京通志》有“黑龙江即萨哈连江。萨哈连,黑也”的记载;《金史》上说:“混同江,一名黑龙江,水微黑。”后来东北先人有黑龙斩白龙救众生的民间故事,给黑龙江罩上了一层伟大神圣的光环。

牡丹江市古称“宁古塔”,是清时朝廷放逐带罪官员的流放之地,《宁古塔纪略》记载“乃金阿骨达起兵之处。虽以塔名,实无塔,相传昔有兄弟六人各占一方,满洲称为宁古,意为‘塔’,其言宁古塔,实为‘六个’也。”又讹传为“忽尔哈”,说的是这“宁古塔”不是以塔为本地区命名,而是满语“六个人”的意思,现在这里叫做牡丹江,却是一年四季看不到牡丹怒放,满语“忽尔哈”意思是“弯曲、回折盘旋的地方。”被后人音译为“牡丹”,看不到牡丹的牡丹城,凭空为这座曾经荒蛮僻远的边北之地添了花的神韵和香的妩媚。

阿什河,原名“按出虎水”,女真语意为“黄金之河”;瑷辉在清朝时曾是黑龙江将军所在地,约等于现在的省会,“瑷辉”也是女真语,意为“强大可畏”;安达市与大庆油田比邻,“安达”意为“朋友”,《射雕英雄传》里郭靖便与拖雷结为安达,是蒙古异姓间最最亲近的关系,安达市也是流传至今仍在使用的为数不多蒙古语命名的城市之一;对东北民俗比较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呼兰市名的来历是满语“烟囱”的意思;当年“林海雪原”的杨子荣战斗过的海林市,市名满语意为“榆树”;另有与俄罗斯通商的绥芬河,则是满语“锥子”之意。

兴安岭一向是东北先人的故居,也是金朝以来中原地区抵抗外族的北方屏障,“兴安岭”这仨字也符合朝廷“既兴且安”的美好向往,其实不然,“兴安岭”原为“金阿林”,本意是“极冷的山”,而另一条蜿蜒于牡丹江市周边的“张广才岭”则一直让人感觉是个以人名命名的山岭,其实张广才这几个字出于满语“遮根猜”,本意是“吉祥如意”而不是这个貌似东北土生土长的本家姓名的“老张家广才”,佳木斯市虽然林子多,似乎跟木头有极密切的关系,其实却是满语“驿站”之意。在清朝初期,佳木斯市是连接瑷辉与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是古东北边道上最重要的一个堡垒。

齐齐哈尔市原名“卜魁”,为古时布祜族的所在地,《龙沙纪略》中有“卜魁,站(古驿站)名......或曰大力人,曾有布祜居此,故名。今曰卜魁,误也。”在蒙古语中,“齐齐哈尔”为“绿色草原”、“边疆”之意。

其它还有拉林(满语“爽快”)、塔尔珲(满语“肥胖丰满”)、嘎哈(满语“乌鸦”)、哈达(满语“土包矮山”)、蜚克图(满语“草木茂盛”)、海沟(满语“白鳔子鱼”)等等地名,更有“音钦”、“雅尔塞”等达斡尔族居住地中以达族语音发音的地名,其意义很难考证。

女真人的铁骑冲破中原封锁,一举建立了清王朝之后,由于中原汉族文化的冲击,三棵树、五里屯、炮筒沟等汉语命名的地区也成为东北地名的一部分。

19世纪末,俄国人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后,将哈尔滨改造成一座俄式风格的大都市,也随之产生了很多的俄语地名,八杂儿是民国时有名的大集市,本为俄语发音,却被当地人以汉语音译为“八杂儿”,俄音汉意,十分巧妙。

东北地名听着怪,记着也费劲,东北人倒是习以为常,整合了东北地方话、满语发音等于一身的东北地名,琢磨起来有难度,却包含了东北先人对淳朴生活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成为东北特色之一,为天南地北的人津津乐道。

嫩江:原称“墨尔根”墨尔根为满语“精于打猎的人”之意,后在1913年设嫩江县。(在满语中也有“嫩”这一词。是“妹妹”之意)其满文发音为non ula.

漠河:漠河名来源于河的名字,此河发源于兴安岭,北连黑龙江,因其水黑如墨色故叫做墨河,后取谐音名曰:漠河。

伊春:1967年设伊春市,满语,皮毛之乡的意思,不是由河得名,伊春境内主要河流为汤旺河,在伊春市市区的一段称为伊春河。汤旺河发源于伊春市乌伊岭林业局桔园林场,入松花江。

同江:1913年设临江县,后于1914年改为同江,1987年设市同江旧名叫“拉哈苏苏”。苏苏一词,满语中为高梁,拉哈一词,现在查找中

牡丹江:满语中称“牡丹乌拉”为弯曲的江的意思,汉人取谐音为牡丹江。满文发音为MUDAN ULA

塔河:旧称呼玛县,后因此在位于塔河口,故改称塔河。

宝清:1916年建县,宝清为满语“猴子”之意县城南有“宝清河”。

呼兰:也是因河而得名,位于呼兰河边上,呼兰是满语“烟筒”之意。

阿城:雍正年间筑阿勒楚喀城,光绪三十四年设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设县级市,阿城源于河名,阿城位于阿勒楚喀河西,阿勒楚喀河简称“阿什河” 是女真语“金子”之意,金朝的国号可能因此而来。

穆棱:1909设县,穆棱为满语“马”的意思。也是因河得名。

海伦:海伦旧称“通肯”由通肯河得名。通肯为满语“鼓”的意思。海伦也是满语为“水獭”之意。

海林:由五林县和新海县合并而成,两县各取一字为海林县。海林县在海浪河边上,海浪为满语“榆树”之意。

富裕:因河而得名,有富裕尔河流经县境,富裕尔又名“乌裕尔河”是满语“低洼地”的意思。

拜泉:由当地著名的巴拜明水泉子而得名拜泉旧名“巴拜布拉克"由蒙语而来,巴拜为蒙语“宝贝”之意,布拉克为“泉水”之意。

绥芬河:因河得名,绥芬河为满语“锥子”之意

木兰:1904年建木兰县,以境内的木兰达河而得名,木兰是蒙语“秃山”的意思。

延寿:1902年设长寿县,1929改延寿县,延寿地名以流经此地的玛延河,玛延为满语“肘子”之意。以玛延河的延字和此地的长寿山的寿字合并成县名延寿。

汤原:1907设县,汤原之名源于此地境内的汤旺河。汤旺是满语“晨光”之意。因为汤旺河流域千里平原,故称汤原。

哈尔滨:为满语“天鹅”之意。又说为满语“晒网场”之意。又有一说,其满语发音为halfinn 直译为“扁平的江滩”

佳木斯:giyamusi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出版的<<盛京、吉林、黑龙江标注战绩图>>

上以满汉文字称“嘉木寺屯”。按满语解释,佳木斯为驿丞,噶珊为村,所以佳木斯为“驿丞村”或“站官屯”。1888年,由依兰旗署没“东兴镇”,后因重名,恢复沿用佳木斯至今。

齐齐哈尔:旧称“卜奎” bukui ,是摔跤手之意。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译,为边疆的意思。

巴彦原称巴彦苏苏,满语谓“富贵的村庄”。

五大连池的来历:

五大连池最早叫药泉镇。关于五大连池的来历,公认的说法是五个火山堰塞湖相连而得名。但经陈洪洲、吴雪娟二位专家从1899年绘制的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图中有新的发现,他们在考证的基础上对古今地名进行了对照认为:最早五大连池火山群叫乌云和尔冬吉山火山,满语为“九座火山”之意,即现今的五大连池火山群,乌德林河即现在的石龙河,即我们一直称之的“古白河”,五大连是“乌德林”的音译,那时叫“乌德林鄂模”即“乌德林池”,后来音译为五大连池。

阿城是一座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距今约一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先秦时期,阿什河流域是肃慎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带。从西汉中期至两晋,肃慎改称为挹娄,隶属夫余国。北魏太和十七年,夫余人为勿吉人所逐。阿什河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动的中心地区。

唐中期阿什河流域为渤海王国属境。后为契丹人所灭。从契丹族的兴起到辽朝的建立,黑龙江各族大部分被辽征服,在动乱中各族有了分化,出现了女真族。辽朝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五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建元国,奠都会宁即今阿城市城南4里许。金都会宁,系金朝早期都城。初为州,太宗时升府,熙宗时定上京之号,领有会宁、曲江、宜春三县。上京会宁府先后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等四帝。金朝政权在这里虽历四帝、凡38年,却是阿城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贞元元年迁都于燕。元顺帝时期,金上京会宁府故址为镇宁州。明后期,金上京会宁府故址一带为女真栋鄂部的一支居位。清初,称金上京会宁府故址为翁鄂洛城。顺治元年,清朝迁都北京后,为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统治,雍正七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即今阿城,新城名阿勒楚喀。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时期,由于阿勒楚喀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以及关内移民的逐年增加,经过汉、满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共同开发,使阿勒楚喀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项事业都得以迅速的发展,并且在促进民族团结,抗击帝俄入侵,垦荒屯田,巩固边陲等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是阿城建治前,继金代上京会宁府之后的又一重要历史发展阶段。宣统元年,裁撤副都统衙门,设阿城县,县名由阿勒楚喀城简化阿城。1932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1945年抗日胜利后,10月27日成立阿城县民主政府。1948年1月5日,阿城县民主政府改为阿城县政府。

1987年2月,经国各院批准,撤县建市,由省会哈尔滨市代管。

牡丹江:满语称“穆丹乌拉”,“穆丹”汉译为“曲曲弯弯”之意。“乌拉”为“江”之意。即弯弯曲曲的江。此江在唐代时期称“敖罗河”;以后又称“忽汉河”;金代称“胡里改江”;元代称“窝多里江”,又称“忽尔哈江”;清代称“库尔堪江”、“忽尔哈河”,后称牡丹江。上述所涉及的“敖罗”、“忽汗”、“库尔堪”、“忽尔哈”等满语的含义均是“围网”的意思。

丹江系满语'穆丹乌拉'的转译音,意为弯曲的江.清朝为宁古塔将军辖地,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在此设立牡丹江站.1937年设市,为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黑龙江省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辖区面积40435平方千米,人口271万.辖4区,4市,2县.人称'雪城' 兴隆镇:原名乜河镇,古称尼叶赫,系满语,汉译为水鸭子之意。1932年5月日本帝

国主义入侵牡丹江后,进行行政区划时,改称兴隆区。1945年8月解放后仍设区,后改称乡、公社,1985年4月,改镇。

林镇:是个新兴小镇,因过去此地生长一片桦树林而得名。1937年伪满建市时设桦林区。1945年8月解放后,称乡、公社,1985年4月改镇。

北安乡:位于市城区北部,乡政府驻地1956年前在北安路,故名北安乡。

沿江乡:位于市城区西部,牡丹江和海浪河两岸。由于所辖各村大部分位于牡丹江两岸,故名。

铁岭河镇:位于牡丹江市区东,铁岭河满语称“特勒哼”,汉译为“上头河”之意。

八达沟村:位于牡丹江市区北,八达沟满语称“八达”,汉译为“张开”之意。“八达沟”即“喇叭口沟”,依地形得名。

海浪村:位于牡丹江市区西南,海浪满语称“海浪”,汉译为“榆树”之意。

青梅村:位于牡丹江市区东,青梅满语称“茨茅霍洛”,汉译“茨茅”意为“野玫瑰”,“霍洛”意为“沟”。“茨茅霍洛”即“野玫瑰沟”。因此沟过去野玫瑰较多,青梅河和青梅村均此依派生得名。

卡路村:位于牡丹江市区西,满语称“卡伦”,汉译为“哨卡”之意。

石岩镇:位于宁安市西南,牡丹江右岸。原名都木赫,系满语渡口之意,为纪念烈士杨石岩,1955年改石岩区。

海浪镇:位于宁安市辖镇。在县城西,海浪是满语“海兰”的转音,汉译“榆树”之意。

卧龙村:位于宁安市城南,卧龙河左岸。卧龙是满语“沃楞”的谐音,汉译“麻”之意。明永乐4年(1406年)置沃野千里楞卫。村因河得名。

缸窑村:位于宁安市东,牡丹江右岸。清代名萨音哈达,系满语,汉译“白石砬子”之意。

三陵村:位于宁安市面上西南。因村东北侧有唐代渤海王朝陵墓得名。

杏山村:位于宁安市西南,原名阿堡河子。阿堡系满语,汉译“荠菜”之意。

镜泊村:位于宁安市西南,镜泊湖南端东岸。因靠镜泊湖得名。

兰岗村:位于宁安市西南,兰岗是由满语“依兰”、“三岗”转音的简称。

尔站村:位于宁安市西南,清代宁古塔通用吉林的毕尔罕驿站。该村是以“毕尔罕必拉”转名,系满语,汉泽“小水流”之意。后称“尔站”河得名。

响水村:位于宁安市西北,牡丹江右岸边。因附近江面落差大,水流湍急响声大得名。海林市地名考证:

海林:满语海浪(骇浪、海兰)。海浪(骇浪、海兰)汉译榆树之意。1948年新海县与五林县合并建县时,由该两县各取一字而来,恰与海林住地吻合.

海林镇:海林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原名帐房山、海林站、海林街。因濒河得名。海林、海浪均系满语,汉译“榆树”之意。

长汀镇:又名大海林。位于海林市西南。北靠海浪河深水区,故名长汀。

柴河镇:位于海林市东北,柴河系满语,汉译“桦皮船”之意。

横道河子镇:位于海林市西北,张广才岭脊东侧咽喉要地。有河横穿道路,名横道河。镇以河名。

山市镇:位于海林市西。曾名八里岗,八里岗系满语,汉译“剌毛岗”之意。

二道河子镇:位于海林市东北,牡丹江西岸。因二道河子经此,故镇以河名。

河口村:位于海林市北,三道河注入牡丹江之河口处,故名。

山河村:位于海林市东,因依山傍水得名。

石河村:位于海林市西南,石河系满语,汉译“陟峭”之意。

杨林村:位于海林市西南,1939年建村。因多杨树得名。

沙虎村:位于海林市东南,沙虎系满语,汉译“隔板”之意。

木兰集村:位于海林市北,牡丹江下游。属三道河子乡。木兰集系满语,汉译“哨鹿围”之意。

穆棱市地名考证:

穆棱河:满族的祖先肃慎、勿吉等民族又称木伦河、莫力河、麦兰河等,因此,穆伦、麦兰、暮棱、穆勒恩等皆与穆棱谐音,都是满语“穆棱”在不同时期的汉译音。《鸡林旧闻录》关于穆棱的“地名释义”中解释为“穆棱,满州语本音作‘摩琳’,马也(达罕马驹也)。即马生息之处或牧马场。”

八面通镇:穆棱市人民政府驻地。因地势宽阔,四通八达,故称八面通。

穆棱镇:位于穆棱市南。因穆棱河从镇中渡过,镇以河名。

磨刀石镇:位于穆棱市南。因产磨刀石故名。

兴源镇:位于穆棱市南。曾名上城子。因与下城子镇南北相峙故名。

下城子镇:位于穆棱市南。因镇西有古城地得名。

马桥河镇:位于穆棱市东南。1900年称八站。1939年改为马桥河。镇以河名。

雷锋村:位于穆棱市城西,雷锋村曾名雷锋歧,雷锋歧系满语,汉译“熊皮”之意。

福录村:位于穆棱市西。古名亮子河,1933年改福录。

共和村:位于穆棱市南。曾名大碱场共荣屯。1947年改为共和村。

林口县地名考证:

林口:林口因地得名,林口因地处森林茂密的老爷岭和张广材岭交接的峡口处,有“森林之口”之称,以此命名为“林口”。

林口镇:林口市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镇以县称为名。

古城镇:位于林口县城东北,因遗有古城遗址,故名。

五林镇:位于林口县西南,五林系由五河林演变而来,故名。

朱家镇:位于林口县西南。因此地朱姓居多,故名。

刁翎镇:位于林口县东北,刁翎系满语,汉译“未开垦地”之意。

龙爪乡:位于林口县西南,因山呈龙爪形,故名。

奎山乡:位于林口县东南,因此处一山有三块巨石呈“大”字形,石中之间有土,故名。

亚河乡:位于林口县城东,亚河系满语,汉译“豹子”之意。

建堂乡:位于林口县城东北,以纪念烈士张建堂命名。

双丰乡:位于林口县城东北,地名取自粮豆双丰收之意。

三道通乡:位于林口县城北,因此地北临牡丹江有三个“江通”,故名。

字砬子乡:位于林口县城北,该地江北岸石壁上有字迹,故名。

宝林乡:位于林口县城西,以盛产木材而得名。

柳树乡:位于林口县城西南,因初建村时村边柳树成荫,故名。

五星乡:位于林口县,城西南,曾名四东,1961年改称五星。

东宁县地名考证:

东宁:东宁因位于宁古塔之东而得名,是黑龙江省设治较早的县份之一。

东宁镇:东宁县政府驻地。原名小城子。1939年县治由三岔口迁入。

大肚川镇:位于东宁县城南。因大肚川河从镇中而过,故得名。

老黑山镇:位于东宁县西南。老黑山山脉西坡。镇以山得名。

绥阳镇:位于东宁县北。原名小绥芬,又名六站。1938年称绥阳。1939年为绥阳县公署驻地。1948年撤县归东宁县。

三岔口村:位于东宁县城东。与苏联接壤。因南行珲春,西上宁安,东通双城子,地当岔口故名。

细鳞河村:位于东宁县西北。清称协领河,汉译“里拐子鱼”之意。

金厂村:位于东宁县西北。自清末在此地淘金,故得名。

黄泥河村:位于东宁镇西南黄泥河中下游西岸,以河得名。

新立村:位于东宁镇东,属三岔口朝鲜族乡。原名大密得扬岛,汉译“稚鸟”之意。

牡丹江地名的由来

牡丹江系满语牡丹乌拉的转译音,意思是弯曲的江。牡丹江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这里原来是一片人烟稀少的黄花甸子,一九零三年修筑中东铁路时,沙俄在这里设立了车站,因位于牡丹江畔,而取名牡丹江。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建市,当时是日伪东满总省省会。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牡丹江市获得解放。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牡丹江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现在是黑龙江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

牡丹江流域的历史比较悠久,从商周到隋朝的二千三百多的间,这里是满族的祖先肃慎、挹娄、勿吉等部族的居住地,均与中原保持密切的联系。唐代,公元六七一年至九二六年间,粟末靺鞨(原靺鞨的一部)在牡丹江流域兴起,建立了渤海国,首府上京龙泉府设在现宁安县渤海镇境内,国王被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宋代,女贞族(黑水靺鞨后裔)在阿城县建立了金国,这里是金的一个路——努尔哈路。元代,这里设置了军民万户府。明代,永乐年间在黑龙江下游设立了努尔干都指挥使司,辖一百七十九卫,牡丹江流域大部分是其下辖的毛怜卫所属地。后来女贞族后裔努尔哈赤从牡丹江流域一代兴起,统一了东北,进关建立了清帝国。清代,这里先后是宁古塔将军和吉林将军的管辖地。当时,牡丹江沿岸“汉旗杂,已无旷土”,但由于清王朝以“祖宗发祥之圣地”实行禁垦政策,沿岸以外的大部分地方还没有开发。----近代牡丹江历史是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牡丹江市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东北抗日联军在牡丹江区域内的镜泊湖畔、牡丹江沿岸以及广大的深山老林,同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业绩。牡丹江市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解放后,牡丹江市的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曾发生多次变化。一九四六年成立了绥宁省,后改牡丹江省,省会设在牡丹江市。一九四八年十月并入松江省。一九五四年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归黑龙江省,并于一九五六年二月设立了牡丹江专员公署。一九六八年在“文革”中地市合并,成立了牡丹江地区“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三年地市分设。一九八三年十月根据国务院决定,地市再次合并,撤销地区行政公署,实行市带县的领导体制。

“佳木斯”地名的由来

佳木斯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南起北纬45°56'至48°28',西起东经129°29'至135°5'。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中国东极"。全市幅员面积3.27万平方公里,现辖两个县级市、四县、四区,总人口246万。

佳木斯幅员辽阔,山川荟萃,地貌多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绮丽的三江平原,沃野干里,平阔如海;蜿蜒的三江水脉,烟波浩森,河流纵横;高耸的七星山峰,斗落寒溪,峰峦叠翠……大自然赋予了佳木斯瑰丽的风光。春天,杏花吐秀,绿满田园;夏日,麦海翻金,稻花飘香;秋季,霜染桦林,三江水碧;隆冬,冰封大地,银装素裹,不同的景致给人不同的感受。

佳木斯历史久远,是文化蕴藉灿烂的地方。这里是松花江通往黑龙江江口的古驿道,名称源于满语"甲母克寺噶珊",意译为"驿丕"或"站官屯"。据史书记载,三江平原具有7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历史,这里曾是肃慎之国,挹娄古都,五国盛地,满族故乡。前董家子遗址、瓦里霍吞古城等500多处古文化遗址保留完整,其规模之大,让很多史学家叹为观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居住在三江平原的各族人民一同为开发、保卫祖国辽阔疆土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抗日战争中,崔石泉、崔庸健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赵尚志、冷云、夏云杰、祁致中等抗联将士在这里为国捐躯。在解放战争中,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张闻天同志被任命为中共合江省委书记,他亲自率领佳木斯人民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土地改革、合江缴匪、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支援辽沈战役等一系列伟大斗争,使这里成为东北解放区后方根据地,被誉为"东北小延安"。随着十万官兵垦荒,百万"知识青年"建设边疆及几代"北大荒"人的不懈开拓,三江平原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现代化农业景象,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佳木斯风光旖旎、自然天成的湖光山色与深远古朴、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构成了佳木斯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风情。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汇合处,连天波涌,气象万千,北黑南黄、泾渭分明,蔚为奇观;亮子河原始森林内,古树参天,遮天蔽日,林中弥漫着树脂的芳香,人称"天然氧吧",置身其中,愉悦之感油然而生;登上七星峰,连绵起伏的山峰与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尽收眼底,在峰顶看云海中红日冉冉升起,青山绿树映衬金辉,顷刻之变化,应接不暇,美不胜收;湿地河流曲转,泡沼星罗棋布,白鹤等多种濒危物种繁衍和栖息在这里,大自然用其神来之笔绘就了北方水乡泽国的秀美风光。乘船于中俄界江上凭栏北望,近在咫尺的俄罗斯风情更使人萌生身处异国之感。古老神奇的历史文化遗址,依山傍水的民俗文化村,极富自然野趣的街津山森林公园,位于祖国大陆东极的东方第一哨等景区,都会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思和神奇而富有诗意的感受。

10月10日救国军与日军又在富拉尔基展开激战。日寇灭绝人性地使用毒气弹,使前线救国军伤亡过半。中山支队乘虚占领富拉尔基。

10月21日(一说23日)晨,苏炳文指挥救国军向富拉尔基发动进攻,日军猝不及防。是日夜,救国军又乘敌不备发动突袭,千余官兵冲入敌人驻地,与敌激战3小时,歼灭驻岗日军后,又杀向富拉尔基城内,和敌人展开巷战。日军指挥官加少雄少佐中弹重伤,斋藤代行指挥,也被击中毙命,中岛花又代指挥,又被击毙。救国军收复富拉尔基。22日(一说24日),日军急调洮南步、骑、炮兵各一部反扑,救国军遂从城中撤出。24-28日(一说27-31日)救国军各部沿齐泌河上游、碾子山、朱家坎、腰库勒等地,与日军激战并再次攻克富拉尔基。

11月10日晨,日军第十四师团重新组织冈原支队上千人,在飞机、装甲车的掩护下,

向富拉尔基进攻,被救国军和当地红枪会轻机枪队击溃,毙伤70余人。翌日晨,冈原支队和一部分伪军,在飞机、大炮、装甲车的掩护下再次向富拉尔基大举进攻。护国军与日伪军激战四昼夜,终因弹药耗尽被迫撤至朱家坎(今龙江县)。富拉尔基终被日军占领。并开始了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长达13年的殖民统治。

这次战役被称为“富拉尔基战役”,是役历时40余天歼敌400余人,东北民众救国军官兵亦伤亡600人以上。

日军占领富拉尔基后,修建跃进公路及跃进公路嫩江桥,修公路江桥及铁路江桥东西碉堡。1940年,侵华日军在富拉尔基北、南、西建筑3座大营,其中北大营以驻军为主,南大营存贮军用物资,西大营被设置为油库和化学武器库,军火库(现址为煤气公司),并于1941年在富拉尔基滨洲铁路线以北由日军101部队修建了陆军医院(现区第五医院)。日军的殖民统治不仅遗罪于历史,并且殃及后人。1987年10月17日在黑龙江化工厂煤气公司建筑工地挖掘出毒气弹、毒气桶若干,在医护人员进行救治时造成十几名工人、群众、医护人员毒气中毒。2004年5月24日在和平路东段花园街小区施工工地又挖出毒气桶一个,造成8名接触者被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其它挖掘出炮弹的事件不胜枚举。由于齐齐哈尔地区发现的侵华日军生化武器众多,富拉尔基区西北郊建有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托管库。

鹤岗地名的由来

鹤岗市,原名兴山市。兴山,得名于最先在此开矿的兴华煤矿公司,即“兴华矿山”之简称。鹤岗则取名于“鹤立岗”,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曾拟设鹤冈县。1920年将兴华煤矿公司改为鹤岗煤矿公司。

鹤岗一带,周属肃慎,汉魏属挹娄,唐属黑水都督府,辽属女真五国部,金属胡里改路,元属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属黑龙江将军所属呼兰副都统辖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汤原县,归汤原县管辖。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曾奏准于鹤立岗添设鹤冈县,终因人烟稀少,未果。中华民国成立后,1914年开始清丈放荒,称“鹤字段”。同年,当地人发现露头煤。1918年,鹤立岗居民沈松年成立兴华煤矿公司,开始掘煤。1926年矿山至莲江口铁路开通,遂人口聚集,商贾往来,形成集镇,称“矿山镇”。1929年3月,设置兴山镇,由驻矿事务所管理兴山镇街政事务。东北沦陷后,1934年将兴山镇改为汤原县矿山保,1938年改为兴山街。1939年6月设置鹤立县,兴山街划归鹤立县管辖。1944年1月,伪三江省公署将兴山街改为鹤岗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2月20日,合江省政府批准,将兴山镇改设兴山市,隶属鹤立县领导。1946年4月,改由合江省管辖;同年11月,合江省委决定,复又改隶鹤立县领导。1947年2月,改隶合江省第四专区管辖。翌年8月,改由合江省直辖。

1949年5月,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兴山市隶属松江省管辖。同年11月24日,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将兴山市改为鹤岗市。

依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此地夏、商、周朝是少数民族游牧之地;秦、汉、三国、晋朝属扶余和北扶余之一部;南北朝为寇漫汉(豆莫娄)国;隋、唐朝司靺鞨黑水部北栅地;五代、宋朝为契丹属地;金属生女夏族,由蒲峪路(克东县金城乡古城村)辖;元朝属斡赤斤封地;明朝属奴儿干都司的福余卫;清朝初属索伦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属黑龙江将军及依克明安旗(富裕县富海镇大泉子村);中华民国时期,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12年(1923年)10月23日,经黑龙江省长公署照准,建依安设治局,置龙泉镇(依龙镇)。民国18年(1929年)1月5日,依安设置局晋升为三等县,改称县公署(后为县政府)。同年10月15日,黑龙江省令将第四区(泰安镇)划归克山县。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

12月1日,实行新省制,隶属伪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伪满康德6年(1939年)6月1日,隶属为北安省(省会北安街,即今北安市)管辖。伪满康德8年(1941年)9月1日,泰安街等从克山县划回。同年10月,县公署从龙泉镇(改为依安村)北迁泰安街(即今依安镇)。1945年11月13日,复归黑龙江省(省会今北安市)。同年12月31日,依安解放。1946年1月1日,建民主政府。1947年2月4日,属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简称“黑嫩省”,省会齐齐哈尔市)第一专区(驻北安市)。同年9月16日,复属黑龙江省(省会北安市),10月18日更名泰安县。1952年6月12日,经政务院批准复名依安县。1954年8月1日,属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嫩江地区(驻齐齐哈尔市)。1955年8月9日,县城泰安镇改名依安镇。1960年5月12日,撤销嫩江地区,依安县属齐齐哈尔市。1961年10月复归嫩江地区。至1985年1月15日,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撤销嫩江地区,复属齐齐哈尔市。

依安县自民国12年(1923年)建治至2005年,经历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3个不同历史时期,计82年。

黑河地名的由来

原瑷珲地名系满语“可畏”之意,一名艾浑、爱呼、艾浒。以境内的艾虎河(一名鼎河,今苏联境内的藏嘎河)故名。黑河是以河水得名。

本市建置较晚,一九八O年十一月由爱珲县的部分行政区域析置为市。一九八三年四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爱珲县,将爱珲县并入黑河市。

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为挹娄地;晋时入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国;隋时分属靺鞨黑水及北室韦地;唐同之;五代至辽属五国部;金为扶余路的辖境;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明时在此设置考郎兀、忽里吉山、巴忽鲁等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抗击沙皇俄国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今苏联境内的维笑勒依村)设置镇守黑龙江等处的将军,筑城驻兵,任命抗俄名将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龙江将军移驻江右岸的达呼尔族城堡一托尔加城(今爱珲公社)并称此地为新爱珲城,又名黑龙江城,将军及副都统均移驻新爱珲城。而江左岸的城堡称旧爱珲,设城守尉镇守,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根据将军萨布素关于墨尔根“首尾易制”的奏请,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城,黑龙江城由城守尉驻守。庚子事变后,暧珲、黑河及黑龙江右岸的各都市均为俄军占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还后,清政府复设瑷珲副都统,同时又设置了兴东道,二者以逊河为界。同年在黑河设交涉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撤消交涉局,并于此地设置黑河副部统府,黑河副都统府设立后的第二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撤消瑷珲副部统府。以兵备道代之,道台驻瑷珲,与此同时设置瑷珲厅。民国元年(1912年)黑河副都统府撤消,所管事务均移交瑷珲厅及兵备道管理,同年改兵备道为观察使,并移驻黑河。民国二年(1913年)改接泽厅为瑷珲县,此后观察使改为道尹,称之为黑河道尹,瑷珲县为黑河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公署由瑷珲移驻大黑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黑河管公署,此地为黑河省省会所在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将伪北安,黑河二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本县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齐齐哈尔地名的由来

齐齐哈尔系蒙语“边地”之意。最早是一屯名。康熙年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同宁古塔将军佟珍宝议干齐齐哈尔屯及伯都纳地方建木城,后因齐齐哈尔与墨尔根中隔嫩江不便,于是将城址改筑于卜魁(又称卜奎),但仍以齐齐哈尔为名。而当地人习称卜魁,故此地又有卜魁之称。卜魁其名称的由来其说不一,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元代的事苦江军民万户府。“卜魁”又作“李苦”、“布呼”这些均为蒙语,即‘有鹿”之意;另一种说法,“卜魁”蒙语称“有固”即“大力士”的意思;第三种说法,“卜魁”是达呼尔的村庄名或人名。

本市于一九三六年由龙江县析置。虽然该市设置较晚,但早在康熙年间齐齐哈尔就已随着清朝政府防御帝俄的入侵而出现。清初沙皇俄国不断向东方扩大其侵略势力,非法侵占了我国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康熙二十二年(1653年),清政府为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被占领的中国领土,设置黑龙江将军镇守爱珲。康熙二十三年干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尔屯设火器营参领驻守。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城。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嫩江东岸的卜魁地方筑城,称此城为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墨尔根副部统移驻于此,翌年黑龙江将军也由墨尔根移驻此地,与齐齐哈尔副都统同驻一地。齐齐哈尔遂成为清代黑龙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未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与国外侵略者先后签订了各种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日北京条约签订后,翌年清政府允许日本人在齐齐哈尔通商,从此齐齐哈尔便被作为商埠地对外开放。民国年间,齐齐哈尔一度成为黑龙江省省会所在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入东北,建立伪满州国,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成立龙江省公署,此地又成为龙江省的政治中心.并于一九三六年开始设置了齐齐哈尔市。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齐齐哈尔市划归嫩江省所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此市划属黑龙江省管辖。

哈尔滨地名的由来

哈尔滨地名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有如下几种说法。《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州地名考》记载:据说沙俄设置哈尔滨市街建设局时,曾经对地名的设置花费了很多的脑筋,巡视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当地人寻问了地名,当地人称此地为哈欧滨。同时沙俄也曾设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为哈鲁滨。一九0O年制作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哈鲁滨市街”的名称。“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后哈鲁滨音讹为哈尔滨;又有些资料记载: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

早在西周时期此地归属肃慎地;公元三世纪为挹娄属地;南北朝时为勿吉地;隋唐时期归靺鞨;宋代这里是满族祖先女真族完颜部的属地,当时将这里命名为阿勒锦村。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建立了清王朝的统治,哈尔滨地区属阿拉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有许多满汉农民在此耕作,清代中后期,自嘉庆以后,随着“京旗移垦”以及此后的开禁放垦政策的实行,到了十八世纪末,在哈尔滨地区已建立了更多的满族移民和汉族垦民的村落,有许多满、汉族人民在这里从事耕种和渔业,故此地曾有“鱼村”之称。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六月三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使沙俄获得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八月在东清铁路修筑的同时,于旧哈尔滨

(土名香房,当时主要是俄国人居住的地方)设置了监督所。翌年五月沙俄最后确定以哈尔滨为东清铁路的修筑中心,于是开始了都市的建设。一九00年开始在新市街(当时土名秦家岗)进行施工建筑,之后,将沙俄设置的各种行政机构迁移此处。同年,我国人民为了反抗沙俄的侵略,摧毁了沙俄的铁路以及建筑,使沙俄苦心经营的成就与建筑化为无有。一九0一年沙俄要求清政府进行赔偿,重新复兴原状、一九0三年松花江岸的部分地方也被沙俄侵占,变成沙俄铁道的附属地,属东支铁道长官所管辖。一九一八年十月革命以后,沙皇俄国的努力逐渐消退,但这一时期的哈尔滨仍为沙俄残余势力蹂躏时期,但此时中国开始陆续收回了沙俄时期一些特权。遂后,于一九二0年又收回了铁路界内的司法权,同时由司法部将中东铁路用地划作了东省的特别区(包括哈尔滨东至绥芬河,西至满州里、南至长春宽城子)。全区域共分五个区,每区各设总署分署及派公所分驻所,哈尔滨为第一区。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八日,北京政府公布“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办事条例大纲”,于哈尔滨设行政长官公署。

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下令解散白俄霸占的市公议会及董事会,所有卷宗、票照及市有财产线由市政管理局接收。至此,被沙俄及其残余侵占达二十八年之久的哈尔滨行政权全部收回。一九三二年三月伪满洲国成立,同年七月十一日便成立了“哈尔滨市政筹备所”。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属于伪中央直辖市。一九三七年七月一日,伪市制改革废除了特别市。变哈尔滨为伪滨江省的直辖市,并为滨江省公署所在地,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哈尔滨又划归黑龙江省,为省会所在地。

齐齐哈尔市,祖国的北疆重镇,雄居于嫩江平原西端,北接大兴安岭余脉,西邻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南与世界明城哈尔滨遥望。齐齐哈尔市管辖七区九县,五百多万人口,占地面积四万多平方公里。素有“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之称。

齐齐哈尔起源,据《龙江县地名录》记载:远在唐虞三代时,龙江县为肃慎族(今满族)的居住地。《晋书》、《新唐书》记载,可证实齐齐哈尔地方为黑水府西境,是肃慎族的属地。所以清《一统志》、《黑龙江通志纲要》边肯定“齐齐哈尔古肃慎氏地”,“肃慎人以他们的特产‘矢石砮’向周朝贡献,表示臣服”。可见齐齐哈尔地方早在商、周朝时,就已与中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金景祖完颜乌古遒——女真族族首领,依靠辽势力,相继用兵平定女真各部,女真族自此开始强大,其孙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国大金。金副元帅仆散揆,1193年为西南路招讨使,率兵征漠北,并督民夫筑界壕九百里。金左丞相完颜襄,出任为东北路招计都监迁节度使。1196年,他率兵出击阻卜等部,并督民夫筑界墙。1197年石烈执中为西北路招讨使,主掌西北路筑界墙。今齐齐哈尔市辖区的甘南县、碾子山区、龙江县西部及泰来塔子城(清称“绰尔城”或“绰勒城”),均为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塔子城是坐落在嫩江支流绰尔河畔的著名小镇,东南距泰来县城九十里,周长九里。

《满族大辞典》记载:齐齐哈尔周围的古城卫所主要有:蒲峪路屯田万户府、波布袋古城、好团格勒古城、前心东土城、元明安伦(密陈城)、依克特城、灰亦儿千户所、阿真同真卫、纳木河卫、福余卫、勒布图尔城、鄂勒欢城、绰勒城、阿齐兰城、苏温河卫等,其中许多古城是海西女真赫部建。十七世纪初,均被努尔哈赤所招抚,部众编入八旗满洲,隶齐齐哈尔屯参领(满语称“甲喇章京”,正三品)旗界。

金代,齐齐哈尔,“无城郭,星散而居”。1995年,笔者主编《齐齐哈尔满族》杂志,并撰写长篇连载《话说齐齐哈尔满族》一文序中指出:“金代,齐齐哈尔,女真语称‘庞葛’,后称‘哲陈嘎热’”。嫩江,女真语称“绿江”,满语称“妹江”。乌裕尔河,女真语释音,汉意“涝洼地”或“沼泽地”。蒲峪路,乌裕尔河之音转,紧傍乌裕尔河南岸金代古城,金初,驻万户府官职,后改节度使镇守。蒲峪路的军政管辖范围,东隔屯河与胡里路为邻,西与乌古烈部

驻牧地以嫩江为界,南可至松花江东流段以北的肇州相邻近。

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以蒙古字头协女真语音创立来满文。达海,老满文改造者。增十二字头,加圈点明音义,满汉对音,为新满文。齐齐哈尔,老满文语音“齐齐嘎热”,“嘎热”与富裕县依兰孛(汉意三家子)满族村的满语音“母括”同音,汉意“水”。“齐齐”与“齐齐兰”满语音相近,汉意“岗子”,即梅里斯区岗子满族村,原名“齐齐烂屯”。昂昂溪区大、小阿拉街村,清天命元年(1616)始有满族人定居,“阿拉”,女真语“阿乐吉”音之省略,汉意“平岗”。齐齐哈尔,汉意为“水边之岗”。

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下谕:各地地名,一律使用官名。齐齐哈尔,即官名。塔哈,女真语“塔呼喇”,汉意为“蚌”,因塔哈河“蚌”多而得名;老满文语音“塔尔哈”,新满文语音“塔哈”。宁年,女真语“宁捻”,满语“宁年”,汉意“雁多”,“捻”与“雁”同意。元代,塔哈称“牙喇”,宁年称“捻站”,均为女真语,是辽阳行省开元路通往失宝赤万户府驿道上的两个驿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两站又为清的驿站,每战约60里。而金代30里设站,马蹄岗(满语“茂鲁昭根”),即齐齐哈尔至塔哈、宁年、拉哈(满语音译,汉意“拉合墙)站的重要驿道。清末民初,塔哈、宁年归龙江府(县)管辖,后归富裕县,1956年宁年被富裕镇所代替,仍称”老宁年“。

富拉尔基,女真语音译,“弗拉尔”,汉意“红色”,富拉尔基,即红色江岸。富拉尔基,是齐齐哈尔的第一大镇。曾是龙江府(县驻地)管辖,辖今齐齐哈尔地区。

昂昂溪,女真语音译,汉意“野鸡多”、“溪”与“鸡”同音。昂昂溪,是齐齐哈尔的第一古城,被称为中国中部的昂昂溪文化类型。中央民族学院的满学专家认为,黑龙江很早就有肃慎人居住。这一地区近代出土的许多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通古斯文化遗址,应视之为肃慎人创造的人类文明。

通古斯,《黑龙江古代简志》记载:“从新时代起,在黑龙江大地上逐渐形成了三支操不同语的民族: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族(女真)、东胡族、夫余族”。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木晔骏曾对富裕县三家子、泰来县依布气(满语音译,汉意“大兴)、昂昂溪水师营满族镇等满族村屯进行调查,他认定:嫩江沿岸的满族基本上是当地的土著居民(肃慎氏后裔),也有清初从宁古塔迁来的。由此可证,昂昂溪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千年古镇。

金元帅完颜弼,俗称金兀术,太祖第四子,他所率铁塔兵,拐子马所向无敌。1125年金朝发动了大规模的平宋战争。今齐齐哈尔城东七十多里的大河东村后岗就是当年金兀术与宋兵作战的古战场,今为富裕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卜奎一词来历悠久,西清《黑龙江外记》记载:“卜奎方言也,满语奎作克切,有意无字,因以奎代,亦作魁,或博克西”。卜奎二字,当由隋之伯咄、唐之汩处、辽至鼻骨、金之鳖古(得豆)、元至孝苦、明之拜苦、各音辗转递变而来的。卜奎驿站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于齐齐哈尔屯旗。

“狗咬奉天、火烧船厂、风刮卜奎”的民谚已流传百年,辽代沈阳称沈州,后称奉天,再称沈阳,奉天是沈阳的古老称呼,清天命十年(1625)三月,后金中心从赫图阿拉(满语音译,汉意“横岗”,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迁辽阳,再迁沈阳定都,改为盛京。可见奉天、船厂(吉林)、卜奎,是至少也有八九百年历史的古镇。

康熙三十年(1691)设齐齐哈尔守尉(满语“和郭大”,从二品,后为正三品)三十一年,在齐齐哈尔屯旗的基础之上,又扩建新的齐齐哈尔城(分内外城)。三十八年设齐齐哈尔副都统(满语“梅勒章京”,正二品,后为从二品,协助将军处理军务等)。

清代,齐齐哈尔,是黑龙江将军(满语“昂帮章京”,正一品,后为从一品,驻防八旗最高长官)驻地,俗有“江省”、“省城”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齐齐哈尔是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省会的驻地。重机厂、北钢、一厂、二厂、车辆厂、建华厂、和平厂、华安厂的迁入,齐齐哈尔由此被称为“重工业机械之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为齐齐哈尔获得“鹤乡” “鹤城”之美誉。

二十一世纪之始,齐齐哈尔荣获“绿色食品之都”、“魅力城市”的称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