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小抄,题题命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小抄,题题命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小抄,题题命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小抄,题题命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极版 绪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 、德国古典哲学b 、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c 、英国古典经济学d 、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

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

有指导意义 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

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

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

是马主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式 p35

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 、近代形而上学C 、现

代唯物主义D 、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A 、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

性的 B 、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 、可知论b 、不可知论 ②唯心主义形态: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现

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

物主义有何不同? p36

①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承认世

界统一

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

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 ②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5.唯物主义的局限性:①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②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 ③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④直观性:缺乏实践、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p40

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①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 ,物质离不开运动。B ,运动离不开物质。 8.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A ,动中有静。

B ,静中有动。

9.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相对静止:一、一个

事物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

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物质相对稳定。

②二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

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0.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和伸张性

13.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性)如:时光不可倒流。机

不可失。失不再来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 A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B ,时空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

19.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

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说明坚持唯物发。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一、对立表现在: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形而上学--孤立)②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③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4 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A,二者相互区别:二者是每一个矛盾的两个相反的基本属性。B,二者相互联系: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离不开同一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纯粹的斗争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质转化为量:质变巩固、体现量变的成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A,量转化为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道路

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A,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一定意义上的肯定就是否定。

B,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一定意义上的否定就是肯定。

2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③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

26.(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辨证关系

答: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27.(04年论述)内因和外因含义及其意义,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2.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和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作用。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外因论’只讲外因。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外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排外的错误,都是应该加以反对的。

28.: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2、共性统摄个性,共性离不开个性。

2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30.简述度的含义及其

①度:指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②把握度的意义:1)在认识上,只要把握了度,注意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认识事物的质。2)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度,才能提出知道时间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3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对立统一①对立(因就是因、果就是果)②统一原因和结果A、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C、相互作用

32.(常考单选)一果多因:多种原因影响下。造成一种结果。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

34.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考3次论述2次简答重点题)

答:①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

②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本质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

36.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03.05论述)

答: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2)本质:意思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作用: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

37.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B,认识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缺一不可

38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03.06.0论述)

(07论述)试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统一起来的哲学依据。一方面,讲科学就是说在尊重客观规律,讲革命热情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割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只讲革命热情,不讲尊重客观规律,是实际工作中的左倾盲动主义、坐等观望,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40.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1论述:试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P84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指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二者关系的哲学依据。一方面,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方向和保证,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会更丧失。总之,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反之,社会主义就会走向斜路。

42.唯心主义: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4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章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关系

1.实践: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认识: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A,实践决定认识。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③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④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反之失败

3.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 主体: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人,群体,人类整体)。认识主体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5.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范围的客观规律 .认识客体的属性有可观实在性,对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7. 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9. 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主观性。理性认识包括:1、概念2、判断3、推理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②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

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

13.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04.06.07论述)

①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一、从客体考察1)事物是矛盾统一体。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情况2)事物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开始就暴露,要经历过程逐渐暴露出来3)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认识的反复性。二、从主体考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必须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4.完整的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客观性: 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6.(0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

互依存。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③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②马克思主义正

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③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

对性的一面。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

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性

及坚持方法和意义。P128

答:①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

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

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

工作的运用

②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

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

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靠

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

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与激励

第三章

1.(考5次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矛盾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07论)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

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P132

答:①A、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

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发展。人们依

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B、人口因素

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

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环境与人口问题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人口多,资源少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

③战略为:必须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

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合理控制人

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05.06年简)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P133

答: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

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影响有: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

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

和发展。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

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

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

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

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非意识包括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社会意识受反映者

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136

答: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是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能动性和独特

的发展规律,他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

致和平衡。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

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

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4]社会意识各

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简)生产力的含义和生产关系系统的要素

答:①生产力,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②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独立的实体因素(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3)渗透性因素(主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指教育)

7.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8.(单选)生产关系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9.生产关系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

10.(多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影响生产关系的表现:

A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B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

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

就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

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12.(06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原理及其对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03.论试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一、1、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

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要素。2、生产关系是指

人们要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形式、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分配形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1、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

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

的统一。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就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就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

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造的哲学依据,一方面,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对社会主义的生

产力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

度;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存在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绝对适应,从而否认改革的必要性是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绝对不适应,从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1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就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4.社会形态的划分(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1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2、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

15.(考4次单选)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

16.(多)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e共产主义社会

17.马克思根据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分为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前面发展阶段

18.社会形态的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9.(04论)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社会形态的发展也象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辨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①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②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起的社会结果。是自己想不到的。是不为人的意志转移的。③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侧蚀力决定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20、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①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的的始终

②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火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21.社会阶级的分化的根本的原因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22.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3.阶级首先是个经济范畴

24.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革命的首要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解决手里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三种

形式经济,政治,思想斗争.

26.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一起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

集团的劳动.

27.(06简)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①含义: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②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次序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

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

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一,社会革

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

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

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

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第三,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武装斗争、

暴力革命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采用这种形式。29.论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

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

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

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地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改

革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

社会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

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成分的发挥出来。

30. 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31.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

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的创造者③民群众是实

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33.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有3个特征:创造性,自

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假话,培育和塑

造人的功能,有促进社会发发展的功能,具有认识功能.

34.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5.群众观点是物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人名群众自己

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

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6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

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针,也肆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7.推进党的作分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

第四章

1.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

点是商品

2.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原因在

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P182―――

答: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①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②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础)。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

答①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

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②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

③3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5.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

6.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

7.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8.(多选)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b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率成反比 c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计量

9.(多选考3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①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②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的等价物的商品。

与商品的赊购赊销相联系的货币职能是支付手段。

10.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答①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②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用来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山炮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11.金属货币在流通情况下,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12.(03.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①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表现:1)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赢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的命运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4.(05论)论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答:①.价值规律本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商品经济顺利发展

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发展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社会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16.货币和资本的关系:只有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1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

17.(04论)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及其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

答: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养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②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雇佣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惯制约。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也会增加。

18.(06论)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是什么?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2)是生产剩余价值即增殖过程,是劳动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③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

19.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国家制度-----分为国体和政体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

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根据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

共和制2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制(英国)和二元君主制2种(约旦)。

民主共和制是由选举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

利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比较完备,成熟,典型的资本主义政体形式。

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德国,意大利)共和和总统共和制(美国)。

法国半总统共和制,瑞典实行委员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党,2党(美国),多党(法国,意大利)。

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

20.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第五章

1.货币资本是:①以货币存在的资本②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购买阶段)

③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

产业资本包括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2.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是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

3. 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是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

4.简述: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不同的职能形式所执行的职能 答: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①货币资本的职能: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作准备②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商品③商品资本职能:通过商品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价值与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5. 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第一)阶段和销售(第三)阶段是货币资本的流通过程 6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总周转速度包括①、固定资本的占比例②流动资本的占比例③固定资本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 ④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7.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8.考察社会资本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产生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生产成本: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耗费 ①所费不可变资本的价值②补偿可变资本价值 11.资本主义的在生产成本是①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值的最低界限②价值中的C+V 部分③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成本 资本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非劳动时间 1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①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替换②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得到补偿 13.社会总产品的补偿①架子补偿②物质补偿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的阶段一般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阶段的特点: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工人大批失业。 14.资本周转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次数(成正比)有关系 15. (多选) 例如:

劳动资料属于:1、不变资本 2、固定资本 3、生产资本 4.

产业资本

16.生产资本按照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①固定资本②

流动资本

17.一般情况下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18.(03论)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①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②各不同生

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③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

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④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的供

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的升降,使部

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⑤平均利润是全社会的

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平均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 19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时候: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0.论述为什么说生产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它就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①生产价格是在价格的基础上形成的。②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的总额是相等的,商品生产价格的总额与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21.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家可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 22.个别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有了:超额利润 23. 超额利润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24.商业资本是:①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②商品资本独立化形

式③采取G---W---G 的运动方式④为销售服务⑤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5.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 26.商业资本的作用 答: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27.剩余价值的形式:①产品利润②商业利润③利息④银行利润⑤地租 28.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9.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30.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31.什么是利息,它的本质和来源 答:①利息就是只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借贷给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②本质: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

业利润。利息就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③其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是雇佣工人是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32.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同一方向

上发生变化。

33.银行资本利润率:①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②通过竞

争和资本资本在不同部门实现转移③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34.银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雇员在剩余时间内创造的剩余

价值。

35.银行利润?①平均利润②贷款和利息的差额③剥削剩余

价值④剥削剩余时间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

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递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6.银行资本家向银行投资,在于获得利润,相当与平均利润

37.股票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

本化与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润率成反比。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机构。股份公司是以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 38.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1、级差地租2、绝对地租3、平均利润4、超额利润 39. 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0.什么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答①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③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有:①土地的肥沃程度②土地的地理位置 42.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租种劣等土地需要缴纳的地租是绝对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土地不缴纳极差地租,需缴绝对地租。 43.土地私有制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农业雇用个人,大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44.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第六章 1.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组织形式有:①卡特尔②辛迪加③托拉斯④康采恩 3.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公司的新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 4.金融寡头在经济统治上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5.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走向垄断。 6.垄断竞争同自由竞争的不同:①竞争的目的不同 ②手段新的变化③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7、(03.06.07简)垄断利润的来源?它是如何实现的 答:① 来源: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垄断资本获得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海外利润,4)再分配收入等,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结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②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只等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8.垄断高价:指垄断资本在出售自己产品时,规定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9. 垄断低价:指垄断资本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低于其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10.垄断价格不会增加价值总量 11.(04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答: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结果。1)一般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私人资本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 12.(03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的原因 答:①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②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意投资建设③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意涉及的领域 ④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⑤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现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⑥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13(多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①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②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③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4.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属于: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16.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①直接团结②控制③介入 17.资本主义国家对民间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

1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国家调节市场,

时常引导企业‘ 19(05.06.03论)试分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 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运用所谓的三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货币量 ①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从而减少或增加货币流通量 ②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储备金制度,也就是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会减少或增加流通量。③再贴现利率政策,商业银行可以把手中未到期有价证券拿到中央银行去再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则反 20、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21.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①借贷资本输出②生产资本输出。 从主体来看: ①私人资本输出②国家资本输出 2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资本输出 23.(多)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a 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获得大量海外高额利润和利息b 在控制输入过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各方面。c 、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d 、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统治e 、缓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矛盾的手段 24.除了跨国公司以外。当代垄断组织的另外一个主要形式:国际垄断同盟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点:发达国家相互间投资大幅度增加 26.(论)试述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的原因,及在经济全球化中加强国际经济调节的必要性 答:①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主要原因是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

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各国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吸引外资发展本过经济,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也需要一个出路,此外,发达国家相互键的投资也在增加

②国际经济调节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复杂,需要协调和制约。2)没有有效的协调和制约,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大量垄断组织的竞争会早成经济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甚至导致波及全球的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对国际经济进行调节

27(论)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化的趋势,表现有那些?

答:①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原因:1)新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集体表现:1)生产的全球化: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加强,并由按照部门实行专业化分工发展到按工艺和生产阶段实行专业化分工。2)贸易全球化:际间的产业转移,现代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对他国产品需求的增加,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3)资本的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从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

第七章

1.最早的空想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早期空想主义的代表作英国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2. 19世纪初期的欧洲三大社会主义者:①法国圣西门②法国傅立叶③英国欧文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三大空想主义的思想

4.马克思主义理论组成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②辩证唯物主义

③历史唯物主义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主要形式)和非暴力(和平)。

5. 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原因

答:①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②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③无产阶级为绝

大多数谋利益的运动④无产阶级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6.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三个阶段:

①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②战时共产主义时期③新政策时期

7.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②计划经济的建立和发展③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8.中国成功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9.简答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的贡献

答:①社会主义作为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③社会主义力量坚定的支持压迫民族和被压

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的世界时代潮流④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10.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得到什么认识。

答:放弃了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1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2.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政治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13.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产阶级社会。

1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15.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特征:①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②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③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④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⑤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消亡

16.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①解放生产力,②发展生产力。③消灭剥削④消除两极分化⑤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①这些国家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于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取得革命成功

18.(论)为什么说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①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②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③在这些国家是建设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④在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19.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①各国在革命时,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决定了发展道路的特点不同。②各国的历史、文化、国情不一样。③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0.如何更好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答:①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②探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原理同实践结合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2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原因

答:①社会主义作为崭新力量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③世界政治势形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秩序和割据的变化演进22.马克思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产物。政党的政治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23.马克思政党产生的条件:①是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播

24. 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答: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马恩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的第一国际的党组织。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的在一个国家里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98年,列宁把马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21中国共产党的

建立,是骂了四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各的产物。

25.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答:①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的产物,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②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中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命彻底性,只有他们能肩负起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任务。③工人阶级会在斗争中不断成熟,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2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

主义

27. (宗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28.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29.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体现在:①思想领导方面②

政治领导方面③组织领导方面

3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坚持党的领导

31.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改

变任务和永恒话题。

第八章

1.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

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

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

度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优越性的集中表现:新社会比以往的社

会更高的社会生产率

4.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实行:按需

分配

5.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6.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的劳动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7.马克思著作中说的消灭阶级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

的差别与对立

8.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

9.恩格斯说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10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表现在:

①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

互助,诚实友爱。②人们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

束缚。③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

11.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

1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①摆脱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阶

级压迫的束缚。②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③人们完全摆脱

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④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

训练的限制

13.共产主义社会,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

14.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①社会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②

共产主义(第二阶段高级)

1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基本特征:

答:①实行公有制②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③产品分配。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

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④消灭剥削制度,建立和谐。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意识的核心。

16.为什么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

答: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

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③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17.(论)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答:①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

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中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

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的来年各个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它

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

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

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表现

为同一社会内部的过渡和变化。

20.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答:①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思想的统一②共产

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

21.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答:①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②社会主义的充

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③经

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④共产主义

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2.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是:社会理

23、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4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

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答①经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

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②政治建设: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

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文化建设:就是以马克思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人民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

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

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

化的马克思主义。

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 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7.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造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生产、

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都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答: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

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11.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答: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上的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1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1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16.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7.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18.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4.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思考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确定性(绝对性):指时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局限。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3、社会存在中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判断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依据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标准:现有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5. 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一)根本上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二)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6.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和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7、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

答: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10、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变革。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11.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2.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商品的兼职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来那个中规定。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就哦那个键上市同意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利益各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5.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包括对

内职能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的,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8.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路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9.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其具体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一生产力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11.平均利润的形成

为了得到尽可能得到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实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2.正确认识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资产阶级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金融寡头的统治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质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4.垄断与竞争关系

答: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之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原因: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资料全归社会所有;个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的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中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多力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列宁: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无产阶级的革命形式

答: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形式。

4.马克思的同时革命论

答: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基本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这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在一个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他们始终认为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影响很大,这样的革命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虽然有先有后,但是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经济法概论学第一学期试题及答案(完整小抄,考试必备)

电大专科会计学第一学期《经济法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 C ) A.民法 B.经济法 C.宪法 D.行政法规 2.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是( A )。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D.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3.在债的法律关系中( A )。 A.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B.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C.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D.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4.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是( D )。 A.是公司的权力机构 B.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机构 C.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 D.公司股东会的常设执行机构5.股份公司的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不得转让的时间为( A )。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6.我国专利法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D )。 A.以外观设计专利本身为准 B.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C.以图片和照片为准 D.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7.政府采购应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 )。 A.公开招标方式 B.邀请招标方式 C.竞争性谈判方式 D.询价方式 8.不是税率基本形式的是( C ).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C.浮动税率 D.定额税率9.国务院设立的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机构是( B ) A.审计协会 B.审计署 C.审计长 D.审计委员会 10.设立仲裁委员会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负责登记的部门是( A) A.司法行政部门 B.检察院 C.当地政府 D.省法院 11.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是( A )。 A.做出之日 B.送达之日 C.批准之日 D.公开之日1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要形式是( A )。 A组织 B国家 C公民 D团体13.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是( C )。 A所有的财产关系B纵向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D经济管理关系14.公司法的调整对象是( D)。A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关系和财产经营关系 B公司外部的财产经营关系和生产协作关系C公司内、外部的财产经营关系和生产协作关系D公司内、外部的组织管理关系和财产经营关系15.股份有限公私申请股票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即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 C )。 A5000万元 B4000万元 C3000万元 D2000万元16.发行公司债券必须报经国务院( B )。 A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B授权的部门审批 C财政部审批 D民政部审批17.知识产权是一种( B )。A有形财产权 B无形财产权 C物权 D债权18.消费者因经营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 C)要求赔偿。A广告经营者 B广告制作人 C经营者 D 发布广告的媒体19.我国目前的财政监督机关是( C )。 A立法机关 B政府财政机关 C审计机关D司法机关 20.仲裁庭不能形成统一意见时,做出裁决的依据是( B )。 A少数服从多数B首席仲裁员 C检察院 D法院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 C )。A.所有的财产关系B.纵向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D.经济管理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电大经济法概论考试要点,小抄

单选题 1.法的本质是 C A.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工具B.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手段 C.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D.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2.经济法的主旨思想是D A.行政权力本位B.个体权力本位 C.企业利益本位D.社会责任本位 3.下列行为中不能代理的是 D A.提起诉讼B.签订买卖合同 C.行使追认权D.专场演出 4.李某因长期不向借款人要求还款,导致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李某因此丧失了 C A.债权B.所有权C.胜诉权D.起诉权5.个人独资企业解散的,财产按顺序首先清偿 B A.所欠银行贷款B.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C.所欠税款D.其他债务 6.依据公司股本来源和性质,公司可分为 C A.本国公司、外国公司、跨国公司 B.总公司与分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 C.国有公司、集体所有制公司、私营公司、混合公司 D.人合公司、资合公司、资合兼人合公司 7.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 B A.半年内不得转让B.1年内不得转让 C.2年内不得转让D.3年内不得转让 8.我国合同法对要约生效时间的规定是 B A.发信主义B.受信主义C.投邮主义D.实践主义9.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不得使用的图形有 A A.我国的八一军旗B.太阳C.熊猫D.黄山迎客松10.合同保全的两种方法是 C A.代位权和抗辩权B.代位权和请求权 C.代位权和撤消权D.代位权和人身权 11.法的渊源指的是 B A.作为法律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 C.国家制定和认可的法律制度与法律关系 D.各种法律法规的相互联系性 12.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 C A.宪法B.经济法C.民法D.行政法规13.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活动为 B A.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进行的代理行为 B.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C.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行为 D.代理人超越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14.冯某和赵某分别出资2万元和4万元开设一个个体餐厅,因经营不善造成亏损,3年累计共欠债8万元。对该债务,双方应承担A A.无限、按份责任B.无限、连带责任 C.有限、按份责任D.有限、连带责任15.在合伙企业中,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C A.承担有限责任B.承担有限连带责任 C.承担无限连带责任D.承担按份比例责任16.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最高人数是 D A.20人B.30人C.40人D.50人17.要约和要约邀请的根本区别是 D A.是否以做广告为目的B.是否以报价为目的 C.是否以电视广告为目的D.是否以缔约为目的 18.合同法规定,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 B A.采用格式条款B.采用非格式条款 C.比照两种条款的区别D.找出两种条款的共同点 19.赔偿损失是违约责任中最普遍适用的补救方式, A A.具有补偿性也具有惩罚性B.都是由当事人约定的 C.是任意的D.都是法定的 20.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 C ,自核准之日起计算。 A.20年B.15年C.10年D.8年 多选题 1.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ABD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D.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包括ABCDE A.国家机关B.社会组织 C.内部组织D.一定条件下的公民个人E.国家 3.下列事件中,BCDE 为民法所调整。 A.工商局吊销了某公司的营业执照B.税务局多收某个体户200元税款 C.出租车司机多收某乘客30元车费D.公司甲与公民乙签订一份加工合同 E.公民甲将公民乙打伤,乙花去医疗费3000元 4.财产所有权的客体物应具有的特征包括CDE A.必须购买得到B.必须具有价值C.必须具有使用价值D.必须存在于人身之外E.必须为人力所能支配 5.个人独资企业具有下列特征ACDE A.投资者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投资权利的自然人 B.投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连带责任 C.投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D.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 E.个人独资企业的组织机构简单,经营管理方式灵活 6.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代表可以是AB A.总经理B.董事长C.监事D.最大的股东 7.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ABCDE A.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B.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C.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D.有公司名称和符合要求的组织机构 E.有公司住所 8.公司提取法定公积金的目的在于ABC A.弥补公司亏损B.扩大生产经营 C.增加公司资本D.增加职工福利E.偿还所欠外债9.法定解决合同的条件有ABCD A.不可抗力B.履行期届满前,当事人一方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C.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债务,经催告后的合理期间内仍未履行D.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10.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ABCDE A.标的B.质量和数量C.价款或者报酬 D.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E.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11.法的结构形式,一般来说由以下层次构成ABC A.法律规范B.法律部门 C.法律体系D.法律文件E.法律程序 12.经济法律关系客体主要包括ABC A.有形财物B.无形财富 C.经济行为D.经济利益 E.经济关系 13.法人成立应当具备的条件是BCDE A.要有民事行为能力B.依法成立 C.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D.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E.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4.发生债的根据有ABCDE A.侵权行为B.不当得利 C.无因管理D.合同E.其他根据 15.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是ABCDE A.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者B.有书面合伙协议企业章程C.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D.有合伙企业的名称E.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16.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特征包括ABCDE A.募股集资的封闭型B.公司资本的不等额性C.股东数额的限制性D.股份转让受到严格限制 E.组织机构比较简单 17.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包括ABCDE A.募股集资的公开性B.股东数额的广泛性 C.股份的等额性D.股份可自由转让性 E.设立要求相对严格 18.《公司法》关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别规定包括ABCD A.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 B.一次足额缴纳出资额,不能分期缴付出资 C.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公司 D.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股东会 E.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个有限责任公司19.不安抗辩权的成立条件是ABC A.当事人一方有先为给付B.后给付义务人的履行能力明显降低C.后给付义务方没有提供担保D.当事人有后给付义务 E.后给付义务人履行能力明显提高 20.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生产或销售AB 必须使用注册商A.感冒清胶囊B.香烟C.食品D.柑橘型饮料E.服装 判断题 法律是公平的,它既属于统治阶级,也属于被统治阶级。X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是社会的基础法。X 3.无权代理行为经本人追认后,本人一般不能反悔。√ 4.企业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可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X 5.合伙企业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X 6.按照公司财产责任形式,公司可分为人合公司、资合公司、资合兼人合公司。X 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册外,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8.电视中的广告就是要约。X 9.我国合同法把违约责任规定为无过错责任。X 10.仿冒他人商品包装装潢是一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11.企业组织的经济义务就是对消费者、用户的义务。X 12.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所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X

2018年电大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答案小抄已排版【含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单项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 A.竞争性 B.排他性 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 答案:C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 答案:A 3.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 答案:A 4.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其中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公共危机管理 B.传统行政管理方法 C.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D.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 答案:C 5.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 答案:A 6.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法 B.实体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实践抽象法 答案:D 7.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人物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西蒙 答案:A 8.组织成员对命令的服从仅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感召力和煽动力的组织是() A.神秘化组织 B.传统组织 C.合理—合法化组织 D.商业组织 答案:A 9.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公共行政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学者是() A.古利克 B.厄威克 C.福莱特 D.伦纳德·D·怀特 答案:D 10.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帕金森定律 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 答案:A 11.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的理论是() A.新公共管理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答案:C 12.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B.新公共管理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新公共服务理论 答案:B 13.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 A.公共经济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B.公共行政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C.公共服务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D.公共责任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答案:B 14.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A.产权理论、演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B.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演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答案:D 15.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明显的动因是() A.政府和社会的需要 B.政府和财政的需要 C.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D.财政和经济的需要 答案:D 16.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初期的改革对象主要是() A.政府内部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B.公共部门私有化 C.公共服务代理化 D.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 答案:A 17.“新公共管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欧洲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行政改革实践中的() A.政治途径 B.法律途径 C.管理主义 D.宪政主义 答案:C 18.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 A.权威性 B.独占性 C.政治性 D.公共性 答案:D 19.被称为“军队型组织”,又是最常被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是()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矩阵制 答案:A 20.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A.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准政府组织 D.事业单位 答案:B 21.下列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是() A.国务院 B.妇联 C.红十字会 D.共青团 答案:C 2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创建科层制理论的是() A.泰勒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答案:B 23.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民间性 B.志愿性 C.非分配性约束 D.公共性 答案:C 24.领导连续流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 A.施米特 B.利克特 C.布莱克 D.罗伯特 答案:A 25.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领导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因素之间的互动的领导理论是() A.特质理论 B.行为理论 C.权变理论 D.变革型理论 答案:C 26.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以将行政组织体制划分为() A.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B.层级制与职能制 C.集权制与分权制 D.完整制与分离制 答案:A 27.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省政府设各厅、局等,这种领导体制属于() A.层级制 B.职能制 C.分权制 D.首长制 答案:B 28.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 A.集权型领导方式 B.民主型领导方式 C.参与型领导方式 D.放任型领导方式 答案:D 29.公共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 A.领导能力 B.领导沟通 C.领导激励 D.领导协调 答案:A 3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 A.选择性 B.动态性 C.时效性 D.静态性 答案:D 31.在下列选项中,既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的是() A.政策议程 B.政策沟通 C.政策执行 D.政策评估 答案:C 32.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 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 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 D.输入—输出环境 答案:B 33.公共政策发展对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是() A.公共政策对公共管理的价值进行规制和调节 B.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 C.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又贯穿于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D.实现公共管理价值导向与建构公共管理运作平台 答案:D 34.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行为引导功能 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 C.行为限制功能 D.调控和规制功能 答案:C 35.选择政策工具的基础原则是() A.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B.以个人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C.以团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D.以群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答案:A 36.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再生性 B.社会性 C.生物性 D.能动性 答案:D 37.通过霍桑实验,形成人际关系学派,奠定行为主义理论基础的学者是() A.梅奥 B.马斯洛 C.弗鲁姆 D.麦格雷戈 答案:A 38.20世纪80年代,起因于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企业文化理论 C.现代管理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答案:B 39.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交叉方式来全面评价员工绩效的评估方法是() A.目标管理评估法 B.360度评估法 C.行为对照表法 D.行为锚定评价法 答案:B 40.中国开始探索公务员制度的时间是()年 A.1988 B.1992 C.1993 D.1978 答案:C 41.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始于19世纪中叶的()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018年最新自考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小抄版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汇总小抄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 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 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三个学科要素P62:①研究对象; 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P6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 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 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 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政府组织即公共权 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 核心和重点。)具体来说: (1)公共政策P68: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 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 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 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①具体 的个别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A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 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 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B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 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 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 性的一系列政策。③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 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2)政策系统P70: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 视的四个突出问题:①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 决策者的类别差异;②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 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③公共政策的 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④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 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 构】 (3)政策过程P72 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P73:(1)研究程序 的设计:①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②确定假 设;③收集系统资料;④资料分析;⑤做操作 性研究;⑥撰写研究报告。(2)政策研究的资 料收集方法P76:A.一手资料的收集:①无结构 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 参与观察法;B.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 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 料分析法。(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P78: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 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 法、制度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P84:(1)核心概念: 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2)次级概念: 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 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3)边际概念: 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 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的发展P87:(1)史官制度; (2)策士制度;(3)谏议制度;(4)科举制度。 7.公共政策在西方的发展P92:(1)20 世纪前 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P93:①系统论、信 息论、控制论的产生;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 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④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P97:公共政策学诞生 于20 世纪50 年代;1951 年,美国著名政治 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 法的近期发展》,被称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 作,并首次提出和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 念,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公共 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3)公共政策学 发展的初期阶段(50 年代到60 年代初期):① 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 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 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②许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 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4)公共政策学发 展的第二个个阶段(20C60 年代后期):①标 志: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 构想》;②取得的成就P100:方法论的多样化; 对政策研究重点的转变;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 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公共政策 比较研究开始起步。(5)公共政策的近期发展 (20C90 年代):①课题选择的新取向;②方 法论的非科学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8.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P104:公共政 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 9.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P113:(1)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经济法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经济法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A 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12分) 1、经济法律关系 2、股份有限公司 3、保险责任 4、内幕信息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经济法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哪些内容() A、市场主体 B、市场形式和要素 C、国家干预 D、附加部分 2、按照法律规定,公司可依据下列原因解散() A、股东大会决议 B、合并需要 C、清理财产 D、登记债权 3、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有() A、投资人是自然人 B、投资人是法人 C、承担有限责任 D、公司财产不独立 4、根据规定,有以下情形的,合同无效() A、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 B、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C、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D、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5、下列哪些情形不得设立户外广告() A、没有经当地市政府批准的 B、利用交通安全设施的 C、影响市政公共设施的 D、损害市容市貌的 6、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公司概况 B、公司财务会计和报告 C、公司经营状况 D、公司董事持股状况 7、消费者的安全权包括() A、选择权 B、人身安全权 C、财产安全权 D、索赔权 8、根据法律规定,经营者的义务有() A、听取意见 B、不作虚假宣传 C、出具凭证 D、公平交易 9、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方式有() A、商业贿赂 B、虚假广告 C、低价倾销 D、偷税漏税 10、根据法律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有() A、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 B、重大涉外案件 C、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D、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法院管辖的案件 三、判断题(10分) 1、按照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公司可分为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2、根据法律规定,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愈5年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 3、《企业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只有债权人可以申请宣告债务人破产。() 4、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先清偿企业所欠税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