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代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第1章 讲义

第三代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第1章 讲义

第三代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第1章 讲义
第三代移动通信-教学大纲第1章 讲义

第1章第三代移动通信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3G技术标准;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分配;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特点;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演进路径;

●IMT-Advanced标准化进程,关键技术。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1.1.1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又被国际电联(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称为IMT-2000,意指在2000年左右开始商用并工作在2000MHz频段上的国际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85年。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规范具体由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3GPP,3G Partnership Project)和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二(3GPP2,3G Partnership Project 2)分别负责。

1.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目标

(1)全球统一频谱、标准,实现全球无缝漫游。

(2)更高的频谱效率,更低的建设成本。

(3)能提供较高的服务质量和保密性能。

(4)能提供足够的系统容量,方便2G系统的过渡和演进。

(5)能提供多种业务,适应多种环境。快速移动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44kbit/s,室外到室内或步行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达到384kbit/s,室内环境中最高传输速率达到2Mbit/s。

2.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征

(1)3G系统具有大容量语音、高速数据和图像传输的能力。

(2)3G系统可以基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平滑过渡和演进。

(3)3G系统采用了新的通信技术。

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组织

(1) 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3GPP)

①3GPP的组织机构

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3GPP)是由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日本的TTC,韩国的TTA以及美国的T1P1五个标准化组织在1998年底发起成立的,1998年12月正式成立。中国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CWTS)于1999年在韩国正式签字加入3GPP,成为3GPP的组织伙伴。

为了确保3GPP的高效运转,3GPP建立了四个不同的技术规范组(TSG,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分别为核心网络和终端、业务和系统、无线接入网、GSM/EDGE无线接入网,每组又被分为不同的工作组。

②3GPP工作

3GPP主要工作为研究制定并推广基于演进的GSM核心网络的3G标准,即制定以GSM 移动应用部分(GSM MAP ,GSM Mobile Application Part)为核心网,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为无线接口的标准。

3GPP已制定了WCDMA、CDMA-TDD(含TD-SCDMA和UTRA-TDD,其中TD-SCDMA 标准由中国提出),EDGE等标准。3GPP的标准目前有多个版本,包括R99、R4、R5、R6、R7 和R8等有关标准。

(2) 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二(3GPP2)

①3GPP2的组织

第三代移动通信合作伙伴项目二(3GPP2)由美国TIA、日本ARIB和TTC、韩国TTA等4个标准化组织发起,1999年1月正式成立。中国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CWTS)于1999年6月在韩国正式签字加入3GPP2,成为3GPP2的组织伙伴,在此之前,我国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3GPP2的标准化活动。

②3GPP2工作

3GPP2的主要工作为制定以ANSI/IS-41为核心网、CDMA2000为无线接口的3G标准。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IS-41协议是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移动性管理协议。

3GPP2已制定了CDMA2000标准,已发布R0、RA、RB、RC、RD标准,正在制定UMB等有关标准。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1.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提出

1999年11月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 TG8/1第18次会议上最终确定了5种技术标准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础,如表1-1所示。

表1-1 IMT-2000无线接口的5种技术标准

3G的3大主流技术的网络基础、核心网、空中接口、码片速率、载频间隔、扩频方式、同步和功控速度等主要技术特点如表1-2所示。

1.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化进程

1.3GPP技术规范的版本划分

(1)R99版本

R99版本的功能于2000年3月份确定,3GPP制定完成的第一个3G正式版本,有时称为UMTS标准,后续版本不再以年份命名。

R99版本的主要特征是在网络结构上继承了2G系统的GSM/GPRS核心网结构。R99版本的电路域与GSM完全兼容,分组域采用了基于服务GPRS支撑节点(SGSN ,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和网关GPRS支撑节点(GGSN ,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的网络结构。与GPRS不同的是扩大了系统带宽,增加了服务等级的概念,提高了分组域的业务质量保证能力。

(2)R4版本

R4版本功能于2001年3月确定。与R99版本相比,在无线接入网络结构方面无明显变化,重要的改变是在核心网电路域方面,此外增加了一些接口协议的增强功能和特性。

R4版本在电路域完全体现了下一代网络(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体系构架思想,引入了软交换的概念,实现了控制和承载分离。

R4版本与R99版本相比,增加了低码片速率的TDD模式,即TD-SCDMA系统的空中接口标准。

(3)R5版本

R5版本功能于2002年6月份确定。R5版本在无线接入网方面做了如下改进。

①提出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使下行数据理论峰值速率可达14.4Mbit/s。

②Iu、Iur、Iub接口增加了基于IP的可选择传输方式,保证无线接入网能实现全IP化。

③R5版本在核心网(CN,Core Network)方面,在R4基础上增加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完成了IMS子系统基本功能的描述。

(4)R6版本

R6版本功能于2004年12月确定。与R5版本相比,网络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动,主要是对已有功能的增强,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特性。R6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PS域与承载无关的网络框架,研究是否在分组域也实行控制和承载的分离,将SGSN 和GGSN分为GSN Server和媒体网关的形式。

②在网络互操作方面,研究IMS与PLMN/PSTN/ISDN等网络的互操作,以实现IMS

5G移动通信系统分析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15187654.html, 5G移动通信系统分析与研究 作者:周颖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9年第19期 摘要随着我国通信技术不断发展,4G技术的到来给人们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十三五”时期下,我国4G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并逐渐朝向5G通信技术方向延伸,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服务质量。各大通信运营商近些年纷纷建立5G通信试点城市,在2020年实现部分地区普及。5G通信技术不仅能够提升信息传输效率,还可以提升移动网络的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提出5G移动通信含义,分析5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并探究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5G移动通信系统;数据传输;核心技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移动通信不断发展背景下,移动网络使用费用逐渐降低,提升了人们对移动通信的依赖性。在2012年移动终端数量首次超过PC端,截止到2018年12月末,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动移动通信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1]。在4G网络全方位普及背景下,加强5G通信技术的研究是必然趋势,我国华为集团首次研发出5G移动通信技术,并在2020年逐渐推广使用(当即还处于试点阶段),实现移动通信技术的再次突破。由此可见,未来几年移动通信主要是朝向5G方向发展,加强5G通信系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 5G通信技术阐述 5G通信技术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理论上其传输速度能够达到1Gb/s,比4G网络传输速度高出百倍。如一部2G电影可以在8s之内完成下载。相比2G、GPRS(2.5G)、3G、 4G技术,5G技术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上四种通信网络系统都是采用单一技术框架,而5G通信技术是上述四代技术结合,从而提升了通信网络的峰值速率,让5G移动通信网络在使用中更加稳定、安全。作为4G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5G网络弥补了前代通信技术的漏洞与弊端,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群对移动网络的追求,在未来“十四五”规划期间,5G网络势必会实现全面普及。 2 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大规模MIMO 在发射机和接收机端MIMO系统使用多个天线,首先可以有效提升无线链路频谱效率。MIMO系统提出了多用户理念,通过增加基站天线数量(比基站同时服务于相同时频块用户天线数量更多),用几百个天线同时为千万用户提供服务时,频谱效率理论上可以提升5~10倍,小区边缘用户也可以享受到理想的吞吐量[2]。再次,每个用户信号通过预编码处理降低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邮电大学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 专业: : 学号:

班序号: 一、实验目的 (2)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 2、网管操作实验 (3) 二、实验设备 (3) 三、实验容 (3) 1、TD_SCDMA系统认识 (3) 2、硬件认知 (3) 2.1移动通信设备 (3) 2.2 RNC设备认知 (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6) 2.4 LMT-B软件 (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 四、实验总结 (20) 一、实验目的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 了解机柜结构 b) 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 c) 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 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 b) 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 c) 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

2、网管操作实验 a) 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 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 二、实验设备 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 三、实验容 1、TD_SCDMA系统认识 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_SCDMA系统是时分双工的同步CDMA系统,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合适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_SCDMA系统网络结构中的三个重要接口(Iu接口、Iub接口、Uu接口),认识了TD_SCDMA系统的物理层结构,熟悉了TD_SCDMA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其后续演进LTE。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3.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设备和技术介绍 .1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 .2 TD-SCDMA系统概述 .2.1 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性能 概括地讲,TD-S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有: 1. 工作频率: 2010~2025MHz 2. 载波带宽: 1.6MHz 3. 占用带宽: 5MHz (容纳三个载波,即1.6MHz×3) 4. 每载波码片速率: 1.28Mcps 5. 扩频方式: DS , SF=1/2/4/8/16 6. 调制方式: QPSK 7. 帧结构:超帧720ms, 无线帧10ms 8. 子帧: 5ms 9. 时隙数: 7 10. 支持的业务种类: * 高质量的话音通信 * 电路交换数据 (与当前GSM网络9.6Kbps兼容) * 分组交换数据(9.6~384Kbps,以后达到2Mbps) * 多媒体业务 * 短消息 11. 每载波支持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话音信道数:16 (8Kbps话音,双向信道,同时工作;也可以用 两个信道支持13Kbps话音) 每载波话音信道数:16×3=48 (对称业务) 频谱利用率: 25Erl./MHz 12. 每载波支持非对称业务容量: 每时隙总传输速率:281.6Kbps (数据业务) 每载波总传输速率:1.971Mbps 频谱利用率: 1.232Mbps/MHz 13. 基站覆盖范围: 在人口密集市区: 3~5Km (根据电波传播环境条件决定) 在城市郊区;适当调整时隙结构可达到10~20Km (与FDD制式相同) 14. 通信终端移动速度:基于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 技术,经 过仿真,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250km/h。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移动)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实验一:1、链路层帧格式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网络协议分析原理及分析软件使用。 2、分析Ethernet V2标准规定MAC层帧结构,了解IEEE802.3标准规定的MAC 层帧结构和TCP/IP的主要协议和协议的层次结构。 二、实验容 1、通过对截获帧进行分析,验证MAC层帧结构。 2、初步了解TCP/IP的主要协议和协议的层次结构。 三、实验原理 1、运行ping命令产生网络数据帧并捕获,对网络协议数据的结构进行分析。 2、Ping 是Windows系列自带的一个可执行命令。利用它可以检查网络是否能够连通,用好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判定网络故障。应用格式:Ping IP地址。该命令还可以加许多参数使用,具体是键入Ping按回车即可看到详细说明。Ping 的基本原理: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ICMP回声请求消息给目的地并报告是否收到所希望的ICMP回声应答。 四、实验步骤 1、查看自己及需要合作Ping的同组的ip地址。 2、启动wireshark,在capture中选中options,在选项中设置要抓包的围,以及一些其选项。 3、和对方组进行ping命令,同时利用wireshark进行抓包,并在一定时间时停止抓包。 五、实验分析 1、通过对截获帧分析,验证MAC层帧结构。 2、初步了解TCP/IP的主要协议和协议的层次结构。 从wireshark中抓到的包中,我们选择一个TCP包进行分析,截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截获的一个从ip 192.168.0.46发到ip 192.168.0.70的TCP包。其中,第一、第二字段的六个字节分别为目的地址、源地址;第三字段类别字段,为两个字节,由图我们可以看出类型为IP;第四字段为IP字段;第五字段为TCP字段。 所以,我们得到帧结构为: 00 e0 4c dd 26 51 00 e0 4c 45 33 1f 08 00 45 00 00 28 02 67 40 00 80 06 76 a4 c0 a8 00 2e c0 a8 00 46 04 3c 00 8b 1b 59 84 0c fc 1a 43 4a 50 11 Fe 86 4b f6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由以上分析得: 目的地址:00 e0 4c dd 26 51 源地址:00 e0 4c 45 33 1f 类型:08 00 六、实验心得 其实,我并没有上过计算机网络的课,所以对MAC层帧结构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且在这之前也没有接触过wireshark,这个实验开始做的时候,即使听了老师的讲解,我也可以说是云里雾里,直到真正开始自己接触,才对其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也只是知道了其结构的组成,而对其中再深刻一点的知识也还是不是很了解。不过实验总体来说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很有收获知识的感觉。 2、网络层协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分析ARP 协议报文首部格式,掌握ARP 协议工作原理。 2、分析IP 报文格式。 3、了解ICMP 协议的工作过程。 二、实验容 1、运行ping命令产生ARP解析过程,捕获网络数据帧。 2、对ARP、IP、ICMP网络层数据包结构进行分析。 三、实验步骤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教学文案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 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 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 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 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 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 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随着移动用户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移动通信业务的追求已从单纯的语音业务扩展到多媒体业务,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需求,这使得人们努力改进和发展一些新的技术。现在移动通信技术的热点是 3G、4G和5G技术,然而,人们可能产生 疑问,3G还没有完全实现,为什么又急于研究4G甚至5G。4G不仅是对3G的困难和局限的突破和演进,而且增强了服务质量、增加了带宽和降低了成本,而5G是一种完美的无线通信系统。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和 4G的工作原理。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概述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 90年代初,如NMT和AMPS,其中,NMT 于1981年投入运营。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安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 传输速率约 2.4kbit/s,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工作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 末,1992年第一个GSM网络开始商用。 2G是基于数字传输的,并且有多种不同 的标准( 如GSM,CT2,CT3,DECT, DCS1800),其传输速率可达64kbit/s。GSM(全球移动系统)通信是目前使用的 最普遍的一种标准,GSM使用900MHz和1800MHz两个频带。GSM通信系统采用数字传输技术并利用用户识别模块(SIM)技术鉴别用户,通过对数据加密来防止偷听。GSM传输使用时分多址(TD- MA)和码分多址(CDMA1)技术来增加 网络中信息的传输量。GSM不能实现全球无缝漫游。其他的2G系统是 IS-95CDMA,PDC和IS-136TDMA等。 第2.5代移动通信系统(2.5G)是2G向3G发展过程中的中间过渡,它是2G的扩展和加强,2.5G是2G的增强版。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可以看作在2G和3G之间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过渡时期,它是GSM的扩展,GPRS于2000年开始运行。GPRS是一种数据业务,它能够使移动设备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及图片信息。GPRS的常用速度为115kbit/s,通过使用增强数据率的GSM(EDGE)最大速率可达384kbit/s,而典型的GSM数据传输速率为9.6kbit/s。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开始于20 第一代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彭小平 Technology/Application 技术/应用

第四代移动通信

第 四 代 通 讯 技 术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130408 学号:130408110 姓名:齐明博 第四代移动通信(4G)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目前全球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每个分支都在抢占市场。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各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技术,以迅速抢占行业标准的主导地位。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积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人们开始呼吁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以期通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订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并已达成共识:把移动通信系统同其他系统(例如无限局域网,W-LAN,等)结合起来,产生4G技术,2010年之前使数据传输数率达到100Mbps,以提供更有效的多种业务。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4G)正在业界萌动。第四代移动通信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相比,将在技术和应用上有质的飞跃。4G将适合所有的移动通信用户,最终实现商业无线网络、局域网、蓝牙、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无缝衔接并相互兼容。 .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

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温游,只能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第一代移动通信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容量有限、制式太多、互不兼容、保密性差、通话质量不高、不能提供数据业务、不能提供自动温游等。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 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的时分多址(TDMA)技术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主要业务是语音,其主特性是提供数字化的话音业务及低速数据业务。它克服了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弱点,话音质量、保密性能得到大的提高,并可进行省内、省际自动漫游。第二代移动通信替代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完成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但由于第二代采用不同的制式,移动通信标准不统一,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因而无法进行全球漫游,由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应用,也无法实现高速率的业务如移动的多媒体业务。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 与从前以模拟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和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3G将有更宽的带宽,其传输速度最低为384K,最高为2M,带宽可达5MHz以上。不仅能传输话音,还能传输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如无线接入Internet。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多媒体服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另个主要特点。第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验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系统和网络协议部分)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实验一:主被叫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移动台主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2、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号码为空号时的信令流程。 3、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关机或处于忙状态时的信令流程。 4、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的信令流程。 5、掌握移动台被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6、掌握通话结束呼叫释放时的信令流程。 7、了解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时移动台被叫的信令流程。 二、实验仪器 1、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 2、台式计算机一台; 3、小交换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处于开机空闲状态的移动台要建立与另一用户的通信,在用户看来只要输入被叫号码,再按发送键,移动台就开始启动程序直到电话拨通。实际上,移动台和网络要经许多步骤才能将呼叫建立起来。以移动台和移动台进行通信为例,就包括主叫移动台和主叫MSC建立信令链接、主叫MSC通过被叫电话号码对被叫用户进行选路,即寻找被叫所处的MSC、被叫MSC寻呼被叫MS并建立信令连接过程等三个过程。本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中移动台主叫时MS和MSC之间的信令过程、以及为了完成通话连接,主叫MSC和被叫MSC之间的信令过程(即七号信令中的部分消息)。 四、实验内容 1、记录正常呼叫的过程中,移动台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2、记录被叫关机时,移动台主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3、记录被叫振铃后无应答时,移动台主叫部分和被叫部分的信令流程 4、记录被叫号码无效时,移动台主叫的信令流程 5、记录通话结束后,呼叫链路释放的信令流程 五、实验步骤 主叫实验: 1、通过串行口将实验箱和电脑连接,给实验箱上电。将与实验箱相连的电脑上的学生平台程序打开。在主界面上双击“主叫实验”图标,进入此实验界面。 2、点击“初始化”键,看到消息框中出现“初始化”完成。再点击“开机”键,从而使移动台处于开机状态。

移动通信 实验 解扩实验

实验十二解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掌握载波已调信号m序列解扩原理及方法,掌握解扩前后信号在时 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2、通过本实验掌握载波已调信号GOLD序列解扩原理及方法,掌握解扩前后信号在 时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解扩时本地扩频码与扩频时扩频码的同步情况。 2、观察已调信号在解扩前后的频域变化。 三.基本原理: m序列解扩的是在接收到的RF信号上进行的,其实解扩的原理很简单,即用一个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m序列与接收到的信号直接相乘就可以完成信号的解扩,两个m序列的相位必须一致,即接收端产生的m序列必须进行捕获和跟踪,以使其速率和相位与发送端m序列保持一致。 四.实验原理: 1、实验模块简介 (1)CDMA发送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产生PN31伪随机序列,将伪随机序列或外部输入的其它数字序列扩频,扩频增益为32,扩频后输出码速率为512kbps,可输出两条不同扩 频码信号。 (2)CDMA接收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完成10.7MHz射频信号的选频放大,当本地扩频码设置为与发送端扩频码相同时,可完成扩频码的捕获及跟踪,进而完成射频信号的解扩。 (3)IQ调制解调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产生调制及解调用的正交载波;完成射频正交调制及小功率线性放大;完成射频信号正交解调。 2、扩频后的PSK已调信号分为三路送入CDMA接收模块中,分别与结婚搜模块中产 生的m序列的超前、同相、滞后序列相乘。在扩频码没有捕获到时,同相支路的捕获输出为低电平,扣码电路工作,每周期扣掉1/4个码元,使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两个PN序列产生相对滑动,当滑动到两个序列的相位差小于一个码元时,电平,扣码电路停止工作,系统进入跟踪状态。此时超前-滞后支路产生的复合相关特性出现,经低通滤波后控制VCO,使收发端PN序列完全同步,此后跟踪过程一直存在,维持PN序列的同步。 PN码同相支路的相乘信号经带通滤波后即为解扩后的信号。该信号时一个基带信元的PSK调制信号,扩频码调制部分已经被去除。 五.实验步骤: (一)m序列扩频实验 1、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CDMA发送模块、CDMA接收模块及IQ调制解 调模块 2、正确连线,检查无误后打开电源 3、将发送模块上“GOLD1 SET”拨码开关拨为全“0”,将接收模块上“GOLD SET” 拨码开关拨为全“0”,按复位键以完成设置。 4、示波器探头接接收模块“输出2”测试点,调整“幅度”电位器使该点信号电压

第五代移动通信中的核心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中的核心技术 摘要:在移动通信的演进历程中,我国依次经历了“2G跟踪,3G突破,4G同步”的各个阶段。在5G时代,我国立志于占据技术制高点,全面发力5G相关工作。组织成立IMT-2020(5G)推进组,推动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向5G转变,启动“5G系统前期研究开发”等,从5G业务、频率、无线传输与组网技术、评估测试验证技术、标准化及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探究5G的发展愿景。在5G研发刚起步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套全面的5G关键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实现客观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服务技术与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同样是当前5G技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5G;服务技术;资源管理 一、概述 2013年12月,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4G)牌照发放,4G技术正式走向商用。与此同时,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需求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研发也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国内,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大唐、英特尔等公司均参与了2016年的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为尽早实现5G商用,在2017年,运营商、设备商,及相关产业链应结合5G研发试验第一阶段测试结果,对5G关键技术进行突破。 2017年12月21日,在国际电信标准组织3GPP RAN第78次全体会议上,5G NR首发版本正式发布。此举意味着各方已经对5G 网络标准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距离5G 商用网络的设立和运行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因为它给各个公司划下了一个硬性的标准。 作为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正积极参与到5G相关的组织与研究项目中。目前,监测中心频谱工程实验室正在大力建设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开放式电磁兼容分析测试平台,实现大规模软件、硬件及高性能测试仪器仪表的集成与应用,将为无线电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及业界相关单位等提供良好的无线电系统研究、开发与验证实验环境。面向5G关键技术评估工作,监测中心计划利用该平台搭建5G系统测试与验证环境,从而实现对5G各项关键技术客观高效的评估。为充分把握5G技术命脉,确保与时俱进,监测中心积极投入到5G关键技术的跟踪梳理与研究工作当中,为5G频率规划、监测以及关键技术评估测试验证等工作提前进行技术储备。下面对其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剖析和解读。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实验一交织编码的仿真实现 一、实验目的 熟悉并掌握交织码纠错的工作原理, 利用system view仿真软件设计并建立交织编码纠错的系统图,了解利用仿真模拟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能够利用仿真软件分析交织编码系统是如何纠正突发错误的。 二、实验任务要求 1、进一步熟悉system view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步骤. 2、设计并建立交织编码仿真电路 3、掌握利用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基本方法 4、了解交织编码纠正突发错误的过程 三、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图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第1步:进入SystemView 系统视窗,时间设置:点击进行时间设置“时间窗”参数 第2步:在SystemView系统窗下,创建的仿真分析系统。第2步:在SystemV iew系统窗下,创建的仿真分析系统。

第3步:创建完仿真系统后,单击运行按钮,在分析窗口观察并记录输入输出波形。 输出输入波形如下图: 第4步:将输入输出波形放入同一窗口,观察系统延时时间。将鼠标放在延时处,屏幕右上角可看到时间 分析:由上图知输出波形较之输入波形有延时,延时t=5.71s 第5步:在仿真系统中加入延时模块如图,加入延时后观察并记录输入输出波形图 加入延时模块后的仿真系统如下图:

分析:由上图知加入延时模块(延时时间t=5.71s)后,输出波形和输入波形一致 第6步:在仿真系统中加入突发干扰源电路,加入干扰源后观察并记录输入输出波形图 加入突发干扰源电路如下图:

分析:加入突发干扰源后输出波形较之输入波形有变化。 第7步:修改突发干扰源参数,突发干扰源的脉宽100ms改为150ms(PulseW = 150e-3 sec) 后观察并记录输入输出波形图。 五、结论

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2010-2011学年第2 学期 考试科目移动通信系统 姓名 年级 专业 学号 2011年6 月12日

移动通信系统中基于自适应调制和编码的资源分配的控制消息传输 摘要:总的说来,链路自适应方案,如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以及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加强了时变无线信道的系统容量。为了应用这些链路自适应方案,必须对资源的每一帧进行自适应和动态的分配。因此,系统需要控制消息来发送关于动态资源分配的信息给用户。这些信息包括用户ID,资源位置,调制等级,以及编码和自动重复请求(ARQ)信息。然而,这些资源分配信息的传输,造成了控制开销。在这篇文献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利用AMC来传输资源分配信息的方案,并分析了它在支持截断ARQ,如链路层ARQ和HARQ的系统中的性能。除此之外,我们还证明了使用AMC来传输控制消息是减少控制开销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当每帧的用户数较大,如对于互联网语音服务协议(V oIP),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关键字: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控制消息;控制开销;资源分配Adaptive-Modulation-and-Coding-Bas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Message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Liu Zhihu S100131051 Keywords—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 control messages, control overhead, resource allocation. 1.引言 最近的以分组为导向的系统,如移动WiMAX和高速数据分组接入(HSDPA),通过使用链路自适应技术提高了数据吞吐量。这些技术有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MC),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以及快速信道感知调度。AMC 方案能够通过选择信号星座图以及适合它的时变信道的信道编码来提高系统容量。自动重复请求(ARQ)有效地减轻了由于信道衰落造成的分组错误。除此之外,截短的ARQ通过限制在应用AMC时的最大重传次数以及在物理层只使用固定的调制和编码,改进了系统吞吐量。重传机制,特别是基于HARQ的机制,提供了一种改进由于信道测量和反馈延时错误造成的链路自适应误差的健壮性的好方法。为了应用这些链路自适应方案,系统必须对每帧资源进行自适应的和动态的分配。并且,目前开发的大多数业务都是基于分组的。所以,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无线资源能够在移动站之间得到有效共享。最后,自适应和动态资源分配要求逐帧链路自适应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动态资源分配的控制消息的设计非常重要。资源的链路自适应分配的控制消息应该与数据一块传输,以告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目录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1)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2) 实验二:移动信道建模的仿真分析 (4) 实验三: CDMA通信系统仿真 (5)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上机实验是移动通信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实验分为3个阶段进行,它要求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并完成相应系统及信道建模仿真,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工作原理。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 试验的软件环境为Microsoft Windows XP + MATLAB。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相BPSK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利用MATLAB进行误比特率测试BER的方法 3.掌握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仿真概述及原理 在数字领域进行的最多的仿真任务是进行调制解调器的误比特率测试,在相同的条件下 进行比较的话,接收器的误比特率性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误比特率的测试需要一个发送器、一个接收器和一条信道。首先需要产生一个长的随机比特序列作为发送器的输入,发送器将这些比特调制成某种形式的信号以便传送到仿真信道,我们在传输信道上加上一定的可调制噪声,这些噪声信号会变成接收器的输入,接收器解调信号然后恢复比特序列,最后比较接收到的比特和传送的比特并计算错误。 误比特率性能常能描述成二维图像。纵坐标是归一化的信噪比,即每个比特的能量除以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单位为分贝。横坐标为误比特率,没有量纲。

(完整word版)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5G 是面向未来的通信发展需求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兴起的主要驱动力为互联网和物联网,将来人机交互和数据共享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交互下,人们的生活将会更加高效舒适。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通信容量大,速率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比第四代移动通信有了更好的改进,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1.Massive MIMO技术 大规模MIMO技术是指基站端采用大规模天线阵列,天线数超过十根甚至上百根,并且在同一时频资源内服务多个用户的多天线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将传统的时域、频域、码域三维扩展为了时域、频域、码域、空域四维,新增维度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提供了更强的定向能力和赋形能力如图1,大规模MIMO的空间分辨率与现有MIMO相比显著增强,能深度挖掘空间维度资源,使得网络中的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时频资源上利用大规模MIMO提供的空间自由度与基站同时进行通信,从而在不需要增加基站密度和带宽的条件下大幅度提高频谱效率。大规模MIMO可将波束集中在很窄的范围内,从而大幅度降低干扰,大幅降低发射功率,从而提高功率效率,减少用户间干扰,显著提高频谱效率。 当基站侧天线数远大于用户天线数时,各个用户的信道将趋于正交,小区内同道干扰及加性噪声趋于消失,系统性能仅受限于邻区导频的复用,这使得系统的很多性能都只与大尺度相关,与小尺度无关。大规模MIMO的无线传输技术将有可能使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在4G 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量级。 图1. 大规模MIMO天线技术方向图

2.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 5G的无线接入技术目前还有的观点关注多载波调制,如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_ lter _bank based multicarrier),其天然的非正交性和不需要先前的分布式发射机同步。一种新的调制方式,被称为通用滤波后的多载波(UMFC)被提出。开始是OFDM信号,通过滤相邻子载波组,以减少时间/频率同步造成的旁瓣水平和载波间干扰。要解决OFDMA正交的时间窗口的缺点,即需要较大的保护带CP,使用多载波滤波器组就可以允许大的传输时延和任意高的频率补偿。日益发展的软件无线电,FFT块的大小,子载波间隔和CP长度可根据信道条件改变。因此,OFDMA允许一些参数可调,可以很好地适应5G的要求。 3. 射束分割多址技术(BDMA) 有限的频谱资源对于移动和无线技术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即如何把有限的频率和时间分配给不同用户。由于这个情况,要实现提高系统的容量和质量,目前使用的多址技术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然而,现在使用的所有多址技术中,通信系统容量依赖于时间和频率。如何发展多址接入系统,提高有限频率的系统容量是一个新的挑战。 目前发明的BDMA技术,根据MS的位置分配天线波束,实现多址接入,从而显著增加系统的容量。按此观点,MS和基站在视距(LOS)的状态,因此他们明确知道彼此的位置。在此条件下,他们能够将波束直接传送到彼此的位置以通信,而不受移动台在小区边缘的干扰。 为了在5G中适应BDMA,就要发展相位阵列天线,智能天线要能够调整波束。调整波束天线通过收集从基站和MS到达角(AOA)信息设置无线配置。自适应天线阵列的使用,是提高能力的一个可能性。 4. 全频段技术 5G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以智能化、宽带化和多元化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未来网络数据业务的发展方向主要在热点密集地区和室内,而当前网络数据的流量如果在少数人使用状态下不存在延迟、低网速等问题,但一旦放开使用用户数量,网络延迟和网络速度都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物联网和智能终端所依赖的移动通信网络将会处于堵塞状态,很难发挥物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优势。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所研究的超密集组网,可以针对高度使用移动数据的地区提升流量容量1000倍,很好的解决了网络数据使用密集地区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容量问题。该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数据流量方面提升率非常高,但是由于其拓扑结构也更加复杂,各网络之间的信号干扰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大家都知道一旦同一个区域的无线网络过多,就会相互之间产生干扰,影响网络的传输。因此,该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适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一)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一)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目标主要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其主流制式有三种:欧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的WCDMA-FDD/TDD、以美国高通为代表提出的cdma2000和以中国大唐为代表提出的TD-SCDMA。 关键词:第三代移动通信3GIMT-2000WCDMA-FDD/TDDcdma2000TD-SCDMA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建设已经指日可待,3G也已经从专家口中的一个术语,变为社会大众口中的一个常用词。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如AMPS和TACS等}是采用FDMA制式的模拟蜂窝系统,其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系统容量小、业务种类有限,不能满足移动通信飞速发展的需要。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如采用TDMA制式的欧洲GSM/DCS1800,北美IS-54和采用CDMA制式的美国IS-95等)则是数字蜂窝系统。虽然其容量和功能与第一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主要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9.6kb/s),远不能满足新业务和高传输速率的需要。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系统,它最早是国际电联(ITU-R)于1985年提出的,当时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由于当时预期该系统在2000年使用,并工作在2000MHZ 频段,故于1996年正式改名为IMT-2000。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致目标是全球化、综合化和个人化。全球化就是提供全球海陆空三维的无缝隙覆盖,支持全球漫游业务;综合化就是提供多种话音和非话音业务,特别是多媒体业务;个人化就是有足够的系统容量、强大的多种用户管理能力、高保密性能和服务质量。 一、IMT-2000的技术要求和提供的业务 1、IMT-2000的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对其无线传输技术提出了以下要求。 (1)高速传输以支持多媒体业务 ①室内环境至少2Mbit/s; ②室外步行环境至少384kbit/s; ③室外车辆运动中至少144kbit/s。 (2)传输速率能够按需分配 (3)上下行连路能适应不对称需求 移动通信从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的主要特征是网络必须有足够的频率,不仅能提供话音、低速率数据等业务,而且具有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的能力。 2、IMT-2000提供的业务 根据ITU的建议,IMT-2000提供的业务类型分为6种类型 (1)话音业务:上下行链路的信息速率都是16kbit/s,属电路交换,对称型业务。 (2)简单消息:是对应于短信息SMS的业务,它的数据速率为14kbit/s,属于分组交换。 (3)交换数据:属于电路交换业务,上下行数据速率都是64kbit/s。 (4)非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包括中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384kbit/s、上行为64kbit/s。 (5)高速多媒体业务:其下行数据速率为2000kbit/s,上行为128kbit/s。 (6)交互式多媒体业务:该业务为电路交换,是一种对称的多媒体业务,应用于高保真音响,可视会议,双向图像传输等。 3G的目标是支持尽可能广泛的业务,理论上,3G可为移动的终端提供384kbit/s或更高的速率,为静止的终端提供2.048Mbit/s的速率。这种宽带容量能够提供现在2G网络不能实现的新型业务。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些现在无法想像的业务。 二、IMT-2000系统的组成 IMT-2000系统构成如图所示,它主要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即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移动台(MT)和用户识别模块(UIM)组成。分别对应于GSM系统的交换子系统(NSS)、基站子系

通信工程综合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综合实验 B区实验报告 学号:09211011 姓名:牛浩 班级:通信0903 指导老师:周春月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 第三章GSM系统实验 实验一移动台主叫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移动台主叫正常接续时的信令流程 2、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号码为空号时的信令流程 3、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关机或处于忙状态时的信令流程 4、了解移动台主叫时被叫用户振铃后长时间不接听的信令流程 二、实验仪器 1、移动通信试验箱 2、台式计算机 3、小交换机 三、实验原理 处于开机空闲状态的移动台要建立与另一个用户的通信,需要经过许多步骤才能将呼叫建立起来。以移动台同移动台进行通信为例,包括主叫移动台和主叫MSC建立信令连接、主叫MSC通过被叫电话号码对被叫用户进行选路,即寻找被叫所处的MSC、被叫MSC寻呼被叫MS并建立信令连接过程等三个过程。 1、主叫信令流程 移动用户做主叫时的信令过程从MS向BTS请求信道开始,到主叫用户TCH指配完成为止。一般经过:接入阶段、鉴权加密阶段、TCH指配阶段、取被叫用户路由信息阶段。 2、MSC之间使用到的七号信令消息的简单介绍 3、呼叫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其对应的信令 四、实验步骤 1、通过串行口将实验箱和电脑连接,给实验箱上电。将与实验箱相连的电脑上的学生 平台程序打开。在主界面上双击“主叫实验”图标,进入此实验界面。 2、点击“初始化”键,看到消息框中出现“初始化”完成。再点击“开机”键,从而使移动 台处于开机状态。 3、移动台主叫实验需要某一个被叫移动台的配合,选择一个作为被叫的实验箱,并了

解此被叫的电话号码。 4、呼叫建立正常实验: (1)提示被叫通过点击学生平台上的“初始化”、“开机”键,使被叫处于开机空闲状态。(2)主叫在学生平台上选择或输入被叫移动台的电话号码,并按动对话框边的“OK”按钮。点击界面上的“呼叫”按钮,主叫学生戴上实验箱上配备的耳机,充当话机。主叫移动台开机拨叫被叫号码。主叫学生平台上将显示移动台主叫的信令过程。 (3)由于被叫处于开机空闲状态,很快被叫学生平台的电话将振铃,主叫学生平台上将会显示从被叫学生平台发送来的ISUP ADRRESS COMPLETE(ACM)消息。主叫MSC 将想MS发送ALERTING信令。 (4)被叫振铃后,控制被叫学生平台的学生按动被叫实验界面上的“摘机”键,被叫学生戴上实验箱上配备的耳机。被叫学生平台上将显示被叫MS将向被叫MSC发送CONNECT消息。这时,被叫MSC向主叫MSC发送ISUP ANSWER消息,主叫MSC 收到此消息后,将向主叫MS发送CONNECT消息,MS回送CONNECT ACKNOWLEDGE消息。此后,主被叫之间的通话链路完全建立,能够进行通话。主叫学生平台上会提示“进入通话中”。 (5)通话结束,主叫主动挂断电话。主叫学生按动学生平台界面上的“挂机”,并放下实验箱上的电话。主叫学生平台会显示通话链路释放。 5、被叫无应答的情况下的信令流程 (1)提示被叫通过点击学生平台上的“初始化”、“开机”键,使被叫处于开机空闲状态。(2)主叫在学生平台上选择或输入被叫移动台的电话号码,并按动对话框边的“OK”按钮。点击界面上的“呼叫”按钮,主叫移动台开机拨叫被叫号码。主叫学生平台上将显示移动台主叫的信令过程。 (3)由于被叫处于开机空闲状态,很快被叫学生平台的电话将振铃,主叫学生平台上将会显示从被叫学生平台发送来的ISUP ADRRESS COMPLETE(ACM)消息。主叫MSC 将想MS发送ALERTING信令。 (4)被叫振铃后,让被叫学生不按动“摘机”键。等待1分钟后,被叫MSC释放链路的信令显示在被叫学生平台上。并且被叫MSC向主叫MSC发送ISUP RELEASE消息,主叫MSC收到此消息后,将进行主叫链路的释放,所有的释放链路的信令将依次显示在主叫学生平台的界面上。 6、进行被叫未开机时的信令流程实验。 (1)让被叫学生按动被叫学生平台上的“关机”键,使被叫移动台处于关机状态。(2)主叫在学生平台上选择或输入被叫移动台的电话号码,并按动对话框边的“OK”按钮。点击界面上的“呼叫”按钮,主叫学生拿起实验箱上的话筒。主叫移动台开机拨叫被叫号码。主叫学生平台上将显示移动台主叫的信令过程。 (3)由于被叫移动台处于关机状态,主叫MSC将从被叫MSC收到ISUP RELEASE 消息。主叫学生平台上会显示从被叫MSC收到此消息,紧接着是主叫MSC释放链路的信令过程。 7、被叫号码无效时的信令流程。 (1)主叫在学生平台上输入教师规定的一个号码(此号码不对应任何实验箱,因此可认为是个不合法的号码),并按动对话框边的“OK”按钮。点击界面上的“呼叫”按钮。(2)学生平台上会显示紧接着的所有的信令过程。最后会弹出对话框提示“本号码是空号,请挂机”。学生放下电话。 8、进行以上4种情况的实验时,每一实验结束后,结合实验原理中的信令流程图认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