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文题: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作者单位: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本科专业2006级

署名:赵学敏指导教师:张泽明

摘要:

目的:通过对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CT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 4例采用美国MARCONI SELECT单排CT机,常规平扫后,以2.5ml/ s静脉团注碘海醇80~100ml 进行增强扫描。9例采用德国SOMATOM Sensation64螺旋CT机,常规平扫后,以4ml/ s静脉团注碘必乐100ml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肝左叶7例,右叶3例,左右叶同时受累3例;大小3.4~8.9cm不等,平均5.9cm;4例呈类圆形,边界尚清,余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CT值23~45Hu 不等,以低密度为主,5例中心为更低密度;3例伴斑点状、小条状钙化;5例肿瘤局部可见肝包膜凹陷征;6例出现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4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结论:胆管细胞癌的CT 表现对正确诊断有一定价值, 特别是增强后肿瘤内出现的特殊线状征及肝包膜回缩征等更

具有病理影像诊断的意义。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线状征肝包膜回缩征

胆管细胞癌是一类少见的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其组织结构多为腺癌或单纯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收集本院2004年2月至2010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13例,分析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38~72岁(平均58岁)。主要临床表现:上腹部饱胀不适8例;黄疸4例;发热5例;触及包块3例;伴消瘦6例。有胆道手术史,手术后4~11年CEA升高3例。肝功能异常5例,AFP阳性1例。

1.2检查方法4例采用美国MARCONI SELECT 单排CT机,常规平扫后,以

2.5ml/ s静脉团注碘海醇80~100ml进行增强扫描,层厚6.4mm,层距5mm,螺距2.0。动脉期扫描后60-90s行静脉期扫描,4

分钟后延迟扫描。9例采用德国SOMATOM Sensation64螺旋CT机,常规平扫后,以4ml/ s静脉团注碘必乐100ml进行增强扫描,层厚、层距均5mm,动、静脉期为阈值触发扫描,4分钟后延迟扫描。

2.结果

13例CT表现(1)平扫病灶位于肝左叶7例,右叶3例,左右叶同时受累3例;大小3.4~8.9cm不等,平均5.9cm;4例呈类圆形,边界尚清,余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CT值23~45Hu不等,以低密度为主,5例中心为更低密度;3例伴斑点状、小条状钙化,占23%; 5例肿瘤局部可见肝包膜凹陷征,占38 %;6例出现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4

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占46.2 %。(2)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3例,无强化4例。门静脉期:轻度强化8例,中等程度强化3例,无强化1例。延迟期:所有病灶随时间的延长均有进一步强化,强化从周围向中央集中,中央无强化区随时间延长而缩小。病灶中呈不规则细线样强化5例,占38.5%,渔网样强化4例,占30.8 %,不完整环形强化2例,结节状强化1例,片状强化1例。(3)其它表现肝门、后腹膜淋巴结肿大3例,腹水2例,肝硬化1例。

3.讨论

3.1胆管细胞癌是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低,约占原发性肝癌的3.25%。以肿块型出现的胆管细胞癌,CT平扫表现边缘不清的低密度肿块,有时肿瘤内可见钙化灶。肿瘤靠近肝门附近时,肿瘤周围可见扩张胆管或肿瘤包埋胆管表现。附近肝叶萎缩和门静脉分支闭塞也是常见征象[1]。上述征象对诊断意义不大。本组5例出现肝包膜内陷凹改变,与肝脏其它占位性病变不同,这是由于肿瘤浸润生长,内部大量纤维组织存在,致肝叶萎缩,且肿瘤位于肝边缘而出现牵拉回缩内凹现象或局限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萎缩所致[2]。此征象与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表现的肝外凸现象形成明显的对比,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胆管细胞癌的CT检查,除平扫外,须增强扫描,需动脉期和门脉期双期,必要时需延迟扫描,病灶局部应5mm薄扫。本组病例增强扫描,全部呈肿块边缘向心性轻中度强化,密度低于周围肝组织,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李子平等报道,59%~80%的肝内胆管癌出现延迟强化现象,病理证实延迟强化区即纤维组织丰富区,是由于造影剂在纤维组织间质与血管之间弥散缓慢,再从纤维间质经血管清除也慢,这样就出现了肝内胆管癌产生延迟强化这一有意义的征象[4];而肝细胞癌则不同,在动脉期主要为门静脉供血的肝脏还未出

现明显对比增强,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肝癌,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增强。但到门静脉期,门脉和肝实质明显增强,而肿瘤没有门静脉供血则增强密度迅速下降。平衡期,肝实质继续保持高密度强化,肿瘤增强密度则继续降低。全部增强过程表现“快显快出”现象[1]。本组5例出现不规则细线样强化征及4例出现网格状强化,表现为肿瘤实质内有线状高密度影,其病理机制是肝内胆管细胞癌呈浸润性生长,局部的门脉为肿瘤所浸润发生包埋时造影剂的进入而出现此征象,是诊断的主要依据[2],也是与肝细胞癌鉴别的关键所在。本组6例出现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认为这些不规则扩张的肝内胆管是由于肿瘤沿肝内胆管生长、肿瘤阻塞、包埋胆管或由于原有肝内胆管疾病所致。本组4例合并胆管结石,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存在,对胆管上皮形成长期慢性刺激,致使胆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而癌变[5]。

3.2 鉴别诊断(1)肝细胞癌:大多有慢性肝病、肝硬化病史,AFP 常升高,肿瘤多无肝包膜回缩征,增强后动脉期强化明显,而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开始消退,延迟期对比剂已消退,无胆管细胞癌的延迟强化征象,可合并门脉癌栓。(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密度均匀,增强后呈结节状强化,由边缘向中央集中,且强化幅度较胆管细胞癌高,持续时间长,最后病变可完全强化。(3)肝脓肿:常呈环形强化,且有周围水肿形成“晕征”,动脉期周围肝组织水肿较胆管细胞癌明显,临床上有较典型的发热、白细胞增高等。(4)转移瘤:常为多发,有原发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心坏死呈“牛眼征”,病灶内多无线样强化。

综上所述,肝包膜回缩征、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增强后呈线样、渔网样强化以及渐进性延迟强化是胆管细胞癌较具特征性的CT表现。实际工作当,在详细分析CT表现的基础上,并结合临床资料,注意与肝细胞肝癌、血管瘤、肝脓肿、转移瘤等其它肝脏疾病鉴别,就能对PCC作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白人驹主编.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3-475.

2.吴义忠,陈义雄,吴剑波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 广东医学院学

报,1999 ,17(3) :213~214.

3.邹建勋,陈旭高,叶叔文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浙江临床医学, 2007,9(1):121.

4.李子平,郑可国,许达生.周围型胆管癌的CT 诊断.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31(12) :825~829.

5.李锐韩本立彭志明等. 胆管癌及肝胆管结石上皮不典型增生细胞DNA含量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 1992 ,12(3) :143.

胆管癌疾病研究报告

胆管癌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胆管癌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肿瘤科,外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恶心,胆囊增大,胆汁排泄受阻,腹部不适,腹泻 疾病介绍: 胆管癌是什么?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 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0.01%~0.46%,肿瘤病人尸 检的2%,胆道手术的0.3%~1.8%,在欧美胆囊癌为胆管癌的1.5~5倍,日 本的资料则胆管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1.5~3.0,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 症状体征: 胆管癌的症状有哪些? 胆管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伴有上腹部不适的进行性黄疸、食欲不振、消瘦、 瘙痒等。如合并胆结石及胆道感染,可有发冷、发热等,且有阵发性腹痛及隐痛。如位于一侧肝管癌肿,开始常无症状,当影响至对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 阻塞性黄疸。如胆管中部癌不伴有胆石及感染,多为无痛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黄疸一般进展较快,不呈波动性。检查可见肝肿大、质硬、胆囊不肿大。如为 胆总管下端部,则可扪及肿大的胆囊。如肿瘤破溃出血,可有黑便或大便潜血 试验阳性、贫血等表现。 化验检查: 胆管癌要做什么检查? 1.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的肝功能异常,如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增高等。 2.B超检查:反复仔细的B超检查可显示扩张的胆管,梗阻的部位,甚至肿瘤。胆管癌的、超声像可呈肿块型、条索状、突起型及血栓状,肝内胆管癌常 呈肿块或条索状,肝门部癌常为条索状,下部胆管癌常为突起型,肝门部血栓 状声像可能是肝门癌、胆囊癌或转移癌。由于胆管扩张发生在黄疸之前,B超 具有诊断早期胆管癌的价值。

3.PTC:是诊断胆管癌的主要方法,它能显示胆管癌的位置和范围,确诊率可达94%~100%。 4.CT:胆管癌的CT基本表现为⑦显示为胆管癌之近端胆管明显扩张。接 近肿瘤的胆 管壁增厚,于增强扫描时胆管更清晰可被强化,管腔呈不规划的缩窄变形。 一般可发现软组织密度的肿瘤影,其CT值为50HU,增强扫描时被强化CT值 为60~80HU。②肿瘤多数沿胆管壁浸润性生长。胆管壁增厚,边缘欠清晰, 增强扫描时可被强化而易显示。少数呈息肉状或结节状向管腔内生长,结节为 软组织密度。③肿瘤向腔处浸润扩展,管壁边缘模糊。常侵犯胆囊肝脏、毗邻 的血管及淋巴组织。而呈不均密度软组织影,形态不规整,组织结构模糊,界 限不清。 5.ERCP: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造影能显示梗阻远端胆管。 6.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术可较好地判定胆管癌能否被切除。 7.细胞学检查:在PTCD基础上扩大窦道插入纤维胆道镜,可直接观察并 钳取肿块活检。行PTC或PTCD时可抽取胆汁行细胞学检查。 鉴别诊断: 胆管癌的诊断方法 早期需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毛细胆管性肝炎、硬化性胆管炎相鉴别。 与胆囊癌鉴别。胆囊癌早期无症状,直至发生肝门转移,靠出现梗阻性黄疸 才引起注意,做出诊断。主要依靠B超检查判定胆囊的病变情况。 并发症: 胆管癌的并发症有哪些? 后期可出现脾肿大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 治疗用药: 1.胆管癌的手术治疗 (1)可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法的选择: ①肝门部胆管、胆总管及胆囊切除、胆肠吻合。适用于未侵及肝实质之肝总 管癌。 ②肝方叶或加部分右前叶切除及肝门部胆管、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适 用于肝总管癌或汇合部胆管癌。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宋彬 最近对胆管细胞癌地新的分类为临床遇到的一些模 糊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 B)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 C)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一位。 D) 肝癌常见于老年患者。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那么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如何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呢?若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那么分为那一类呢? 一、临床概述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以累及从肝脏外周毛细胆管到肝外胆总管末端的整个胆管系统,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而排第二位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病因不明,但发现其常常与华支睾吸虫

感染(clonorchiasis)、慢性胆管炎(chronic cholangitis)及胆管结石症(cholangiolithiasis)、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aroli病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等合并存在,因此推测可能与胆管系统的慢性炎性、理化刺激有关[1]。在病理上,多为分化型腺癌(adenocarcinoma),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另可有乏力、纳差、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发热、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可见肝大,伴或不伴胆囊肿大(依梗阻部位不同而异);实验室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二、分类法及存在的争议 ①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周围型(peripheral type)和肝门型(hilar type)两类。 ② 但这种分类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有时难于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肝门型胆管细胞癌与起源于靠近肝门的近端胆管的肝外型胆管细胞癌有 时亦无确切分界;对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者难以分类;临床上也有初发为周围肿块型肝内胆管癌而复发后又表现为腔内结节

胆管癌和壶腹部癌诊疗规范

胆管癌和壶腹部癌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贫血、消瘦、进行性黄疸。 2.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发热。 3.大便浅黄或陶土色,尿色深黄。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2.专科检查:右上腹可触及肿大之胆囊,肝脏肿大,皮肤巩膜黄染。 【辅助检查】 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凝血酶原时间、AKP、r-GT等; 2.B超和/或CT,必要时加做MRI、钡剂十二指肠低张造影; 3.PTC和/或ERCP。 【诊断】 1.临床有进行性迅速加重的阻塞性黄疸全身瘙痒,小便色深,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2.体检可见黄疸、肝脏肿大,下段胆管癌时,胆囊肿大。 3.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并有肝功能的改变,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等。 4.B超和CT可直接显示肿瘤的部位及大小或肝内外胆道的扩张情况及胆囊大小。 5.PTC和/或ERCP可了解胆道扩张情况、胆管癌的类型及累及胆管的范围。 【鉴别诊断】 1.各种黄疸的鉴别。 2.胰头癌。 3.胆总管结石。 4.硬化性胆管炎。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作为术前准备或不能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 (1)全身支持治疗,补充能量及多种维生素。 (2)PTCD或于梗阻部位进行气囊扩张和/或放置支架管作为内引流。 (3)已失去手术机会者可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选用化疗或放疗。 2.手术治疗: (1)无远处转移,未侵犯门静脉及腔静脉的中、上段胆管癌可行“骨骼化”切除后做近端胆管空肠吻合术。 (2)无远处转移,未侵犯门静脉、肠系膜血管及下腔静脉的下段胆管癌或壶腹部周围癌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不能切除的病例可做姑息性手术以引流胆汁。 1)内引流术: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可选用胆管空肠吻合、胆管十二指肠吻合、胆囊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内支架引流术等。 2)外引流术(TCD)或内外联合引流术(U管引流)。 【疗效标准】 1.治愈:根治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姑息性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减轻;

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胆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为(2-2.5):1,好发年龄在50-70岁。胆管癌是发生于胆道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在左、右肝管至胆总管末端,根据发生部位胆管癌可分为四型:a周围型:起源于左右主肝管以远分支胆管,又称胆管细胞型肝癌;b肝门型:起源于左右主肝管及肝总管近端10mm范围内;c肝外胆管型:起源于左右肝管汇合处10mm以远至Vater壶腹近端;d壶腹型:肿瘤位于Vater壶腹部。有学者将壶腹型归入肝外胆管型。其中肝门型胆管癌最常见,占50%-70%,是临床上高位梗阻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后三型统称为肝外型。 因胆管癌解剖位置特殊,易向周围血管、神经浸润及临床症状出现晚且重的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术前方案的制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胆管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X线检查、超声(US)、计算机断层检查(CT),核磁共振成像(MRI)。现分别对其进展进行综述 1 X线检查 目前常用的胆系X线检查有经PTC(经皮经肝胆管造影)、ERCP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PTC是直接穿刺胆管并注入对比剂显示胆管病变的方法。它能显示肝内胆管的形态、走向,并能显示肿瘤的部位、病变的边缘和对肝管的侵犯情况,其诊断正确率可达90%以上,但不能反映出肿瘤邻近组织的情况。PTC可做离心细胞学检查或活检直接进行诊断。ERCP是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然后注入对比剂造影显示胆管病变的方法。它仅能显示肝外胆管,最多仅能显示左右肝管1-2级分支,可显示出管腔有无扩张、狭窄、受压、充盈缺损等改变。

(整理)胆管癌中医辨证

胆管癌的黄疸早期运用中医降逆止呕,疏肝利胆,退黄去湿,以利小便,退黄滋养,控制肿瘤,晚期西医胆管引流后,及时 一,胆管癌早期症状:如位于一侧肝管癌肿,开始常无症状,当影响至对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阻塞性黄疸.如胆管中部癌不伴有胆石及感染,多为无痛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黄疸一般进展较快,不呈波动性.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归纳起来有四大症状:黄疸,腹痛,皮肤瘙痒及其他相关症状: 1.黄疸:胆管癌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大部分病人多因黄疸而就诊,黄疸是胆管癌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症状,约有90%-98%的胆管癌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黄染.黄疸的特点是进行性加重加深,且多属无痛性,少数病人黄疸呈波动性.上段胆管癌黄疸出现较早,中,下段胆管癌因有胆囊的缓冲黄疸可较晚出现. 2.腹痛:半数左右的患者有右上腹痛胀痛或不适,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症状常被视为胆管癌早期预警症状.腹痛一开始,有类似胆石症,胆囊炎.据临床观察,胆管癌发病仅3个月,便可出现腹痛和黄疸. 3.皮肤瘙痒:可出现在黄疸出现的前或后,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向,精神萎顿,乏力和脂肪泻,腹胀等,皮肤瘙痒是因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而致. 4.其他:伴随着黄疸,腹痛等症状,还会有诸如恶心,呕吐,消瘦,尿色深黄,如酱油或浓茶样,大便色浅黄甚至陶土色等,晚期肿瘤溃破时,可出现胆道出血时可有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甚者可出现贫血;有肝转移时可出现肝脏肿大,肝硬化等症象. 二,胆管癌中期症状:胆管癌的中期症状介于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之间,呈进行性发展. 意见建议: 三,胆管癌晚期症状: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为胆管癌的主要症状,常伴有皮肤瘙痒.约一半病人伴有中上腹胀痛和发热,但程度一般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胆管炎的表现,约一半病人有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胆囊肿大与否,随胆管癌的部位而异.肝脏常有肿大,可在肋下或剑突下扪及,其质地较坚硬,压痛不显,后期可出现脾肿大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运用中医扶正固本,疏肝利胆.扶正祛邪,恢复免疫和脏腑功能为主. 病情分析: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0.01%~0.46%,肿瘤病人尸检的2%,胆道手术的0.3%~1.8%.在欧美胆囊癌为胆管癌的1.5~5倍,日本的资料则胆管癌多于胆囊癌.男女之比约为1.5~3.0.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 意见建议: 【零毒抑瘤】 胆管癌早期诊断北低,确诊时大多已进入中,晚期,手术根治率低,姑息性手术不能根本解决肿瘤实体,而胆管癌的化疗可能是消化道肿瘤中效果最差的,对一般化疗不甚敏感,放疗的总体效果还存有争议,甚至令人失望,加上这些创伤性,攻击性治疗带来的对机体的严重毒副作用,往往只能损伤人体的正气,出现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偏差或亏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趋向恶化. 而中医零毒抑瘤根据“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的原则. 采用健脾益气,补养气血之法固其本,同时予以清利湿热,退黄,解毒散结,抑瘤治其标. 固本祛邪,整体抑瘤,既能有效地抑杀肿瘤细胞,改善人全失调的内环境,加强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控能力,同

胆管癌和壶腹部癌诊疗指南

胆管癌和壶腹部癌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贫血、消瘦、进行性黄疸。 2.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发热。 3.大便浅黄或陶土色,尿色深黄。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 2.专科检查:右上腹可触及肿大之胆囊,肝脏肿大,皮肤巩膜黄染。 【辅助检查】 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凝血酶原时间、AKP、r-GT等;2.B超和/或CT,必要时加做MRI、钡剂十二指肠低张造影;3.PTC和/或ERCP。 【诊 断】 1.临床有进行性迅速加重的阻塞性黄疸全身瘙痒,小便色深,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2.体检可见黄疸、肝脏肿大,下段胆管癌时,胆囊肿大。

3.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并有肝功能的改变,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等。 4.B超和CT可直接显示肿瘤的部位及大小或肝内外胆道的扩张情况及胆囊大小。 5.PTC和/或ERCP可了解胆道扩张情况、胆管癌的类型及累及胆管的范围。 【鉴别诊断】 1.各种黄疸的鉴别。 2.胰头癌。 3.胆总管结石。 4.硬化性胆管炎。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作为术前准备或不能手术患者的姑息治疗;(1)全身支持治疗,补充能量及多种维生素。 (2)PTCD或于梗阻部位进行气囊扩张和/或放置支架管作为内引流。 (3)已失去手术机会者可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选用化疗或放疗。

2.手术治疗: (1)无远处转移,未侵犯门静脉及腔静脉的中、上段胆管癌可行“骨骼化”切除后做近端胆 管空肠吻合术。 (2)无远处转移,未侵犯门静脉、肠系膜血管及下腔静脉的下段胆管癌或壶腹部周围癌可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不能切除的病例可做姑息性手术以引流胆汁。 1)内引流术: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可选用胆管空肠吻合、胆管十二指肠吻合、胆囊十二指 肠或空肠吻合、内支架引流术等。 2)外引流术(TCD)或内外联合引流术(U管引流)。 【疗效标准】 1.治愈:根治性切除肿瘤,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姑息性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减轻; 3.未愈:治疗无效或未治疗者。 【出院标准】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宋彬 最近对胆管细胞癌地新的分类为临床遇到的一些模糊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那么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如何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呢?若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那么分为那一类呢? 一、临床概述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

的恶性肿瘤,可以累及从肝脏外周毛细胆管到肝外胆总管末端的整个胆管系统,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而排第二位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病因不明,但发现其常常与华支睾吸虫感染(clonorchiasis)、慢性胆管炎(chronic cholangitis)及胆管结石症(cholangiolithiasis)、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aroli病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等合并存在,因此推测可能与胆管系统的慢性炎性、理化刺激有关[1]。在病理上,多为分化型腺癌(adenocarcinoma),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另可有乏力、纳差、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发热、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可见肝大,伴或不伴胆囊肿大(依梗阻部位不同而异);实验室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二、分类法及存在的争议 ①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 为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周围型(peripheral type)和肝门型(hilar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组织类型,是较为少见的胆管上皮癌,发病不存在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腹部严重不适、间歇性发热、不同程度的黄疸,病情发展不宜被察觉,临床术前确诊率低,因此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的准确诊断及定位对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和选择手术方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CT影像学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方式,能提供病变的准确位置。本研究通过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准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CT检查并确诊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61-81岁,平均年龄为69.86岁,患者临床表现为黄疸15例,其中间歇性5例,加重型10例,皮肤不同程度瘙痒患者25例,38例患者均表现出上腹部疼痛、腹胀,6例患者表现间断发热,5例患者手触有包块,4例患者有胆囊切除病史,8例患者有胆道切开取石病史,2例患者肝叶部分切除,3例患者合并胆汁潴留。 1.2 方法 CT扫描方法:禁食4-6 h,检查前患者口服水500-1000 ml。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多期动态扫描,平扫后进行常规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应用100 ml欧乃派克造影剂进行造影,采取肘前静脉团注动态法来注射造影剂,注射的速率保持在2.5m/s,保持10 mm厚的扫面层,10 mm的螺间距,造影过后的20 s开始着手动脉期的扫描,造影后60 s扫描门静脉期,延迟扫面的时间在3-6 min不等,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靶向薄层的增加扫面,厚度为5 mm,对于疑似肝内肿块患者胆管细胞癌在注射后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Word版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肝脏总胆管细胞癌CT的影像学表现,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肝脏胆总管细胞癌患者46例,通过对CT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46例患者进行CT平扫,影像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灶,病灶密度分布零散、不均匀,病灶轮廓模糊、边界不清,其中36例患者病变区表现胆管不同程度扩张,18例患者表现肝包膜回缩,7例患者病灶出现不规则钙化,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后35例患者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门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不规则强化,延迟期患者表现向心性增强。结论:CT是诊断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方式,其CT影像学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可见胆管扩张。 【关键词】肝脏总胆管细胞癌 CT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70-01 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组织类型,是较为少见的胆管上皮癌,发病不存在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为腹部严重不适、间歇性发热、不同程度的黄疸,病情发展不宜被察觉,临床术前确诊率低[1],因此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的准确诊断及定位对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和选择手术方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CT影像学是最为准确的诊断方式,能提供病变的准确位置。本研究通过对肝脏胆总管细胞癌患者CT 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的临床准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CT检查并确诊为肝脏总胆管细胞癌患者46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61-81岁,平均年龄为69.86岁,患者临床表现为黄疸15例,其中间歇性5例,加重型10例,皮肤不同程度瘙痒患者25例,38例患者均表现出上腹部疼痛、腹胀,6例患者表现间断发热,5例患者手触有包块,4例患者有胆囊切除病史,8例患者有胆道切开取石病史,2例患者肝叶部分切除,3例患者合并胆汁潴留。 1.2 方法 CT扫描方法:禁食4-6 h,检查前患者口服水500-1000 ml。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进行平扫和多期动态扫描,平扫后进行常规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应用100 ml欧乃派克造影剂进行造影,采取肘前静脉团注动态法来注射造影剂,注射的速率保持在2.5m/s,保持10 mm厚的扫面层,10 mm 的螺间距,造影过后的20 s开始着手动脉期的扫描,造影后60 s扫描门静脉期,延迟扫面的时间在3-6 min 不等,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靶向薄层的增加扫面,厚度为5 mm,对于疑似肝内肿块患者胆管细胞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