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效利解读修订后的《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150601

周效利解读修订后的《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150601

周效利解读修订后的《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150601
周效利解读修订后的《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150601

周绪利解读修订后的《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15-06-01 《中国交通建设监理》陈克锋李达

此次《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修订的主编单位是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主编为该站站长周绪利。日前,周绪利与广大网友友情互动,并针对相关议题及大家的反馈做出了详细回答。

关键词一:修订原则

议题:此次修订原则是:坚持问题导向,以加强现代工程管理、深化监理制度改革为统领,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解决当前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工作体系。突出程序控制、工序验收和抽检评定,适当减少旁站、平行试验和内业工作量,强调监理对质量安全关键问题的话语权和否决权等。在具体修订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这些原则的?

周绪利:一方面,从规范修订的正常要求来说,要针对原规范存在的、执行过程中反映较多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在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背景下,要适应监理制度改革的发展。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涉及“为谁监理、谁监理”,新版《公路工程施

工监理规范》主要体现“监理什么、怎么监理”。在前期调研和交通运输部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的突出监理工作重点、减少较繁杂工作量、强化监理否决权等,既是解决主要问题的体现,也是改革方向的体现,具体条文中都进行了增减或调整。

关键词二:调研

议题:修订过程中必须多方调研,作为主编,您比较纠结与困惑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的?

周绪利:困扰最多的是,普遍的调研往往浮于表面,有的专注于体制机制、责任意识、宏大叙事,有的纠缠于局部地区、个别项目的不规范操作,不能指导规范的编制。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有关单位人员各说各话、反映信息不全面。一些明显属于执行不严格、要求不合理的现象,如大家反映强烈的旁站项目随意增加、过多,不是规范本身的问题,要区别对待。这次修订,我们进一步梳理了近几年的主要调研成果,设计了有针对性、非常具体的问卷调查,同时掌握了一线监理人员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监理单位的参编人员也有很多亲身体会。

关键词三:术语修改

议题:监理、总监理工程师、旁站等修改的原因是什么?

周绪利: 主要是编辑性的修改。总监理工程师的定义修改为“取得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证书,经建设单位同意,主持监理机构工作、负责全面履行监理职责的管理者”,体现了总监负责制的相关内容。

以前用“监理工程师”表示监理机构或监理人员。此次修订,进一步区分了监理单位、监理机构、总监办、驻地办及监理工程师、总监、驻地监理工程师、监理人员等术语的使用。凡在条文中出现“专业监理工程师证书”时,指的是证书的种类而非工程项目监理机构中的岗位。仅出现“专业监理工程师”时,指的是监理机构中的岗位,如合约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安全监理工程师等。

监理改革过程中,最大的呼声之一,就是一些业主甚至交通主管部门曲解“旁站”的真正内涵,动辄要求监理人员旁站。进一步减少监理工作量和内业工作量,树立监理权威,成为大家的共识

和期盼。

短期内来看,取消旁站不可能,但与巡视有机结合更适合公路工程施工线长、点多的特点。此次修订,明确写入“应采取以巡视检查为主的方式进行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细化了巡视内容

要求。

关键词四:建安费

议题:建安费全称为建筑安装工程费。一般大中型工程在做概预算时会涉及到到相关费用计算,作为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等依据。建筑安装工程费由直接费、间接

费、利润和税金组成。《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06 年版)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工程每年每5000万元建安费宜配备交通部核准资格的监理工程师1 名;独立大桥、特长隧道工程每年每3000 万元建安费宜配备交通部核准资格的监理工程师1 名。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需要,上述配置可在0.8 至1.2 的系数范围内调整。对于这组数字,大家怎么看?

网友观点:

“交通一兵”认为,《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征求意见稿)有一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工程应按每年每6500 万元建安费配备监理工程师1 名,独立大桥、特长隧道工程应按每年每4500 万元建安费配备监理工程师1 名”。这两处“监理工程师”所指应为“监理工程师或专业监理工程师”,如此配备是否导致数量不够?因为工程建设需要道路、桥梁、隧道、测量、试验检测、合约计量、安全、环保等各专业监理工程师若干名,按此法计算,建安费相对较小、工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将不能配备满足监理工作所需的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另外,若考虑通胀因素,不宜规定按每年多少万元的建安费配备监理工程师。

周绪利:按照术语的界定,监理工程师是指持部证的监理人员。而上述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说法来自于大项目的要求,对不同规模的项目,应根据工程内容和监理工作需要来确定。比如,某高速公路项目没有隧道,还要配隧道监理工程师吗?一项1000万元的工程,需要配那么多的专业工程师吗?显然不需要。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监理人员配备时应考虑的因素和原则。总监、驻地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均系监理机构中的岗位职务,应经授权监理工作难度较大时,驻地办可配备驻地、副驻地两名驻地监理工程师。

网友观点:

“白羽”说,从5000 万元、3000 万元分别提高到6500万元、4500 万元仍然不合理。既然想改变普遍反映的人太多、费用少的局面,十多年来仅物价上涨这一因素就导致当前的6500 万元与当年的5000 万元差不多了。况且,我们的新规范要往后使用相当一段时间,今后物价还得不断上涨。我建议将5000 万元、3000 万元分别提高到10000 万元、6000万元。另外,监理人员配置方面,建议采用按每专业不少于1人、每个所辖合同段不少于1 人的标准配置。监理合同段确实大的,可参照征求意见稿中的原则补充。不是人越多越好,关键是责任和分工明确、廉洁高效。人员减下来了,监理的费率自然就提高了。可是,如果监理减人,业主是否会减钱?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担心。

周绪利:我们根据调研和十年来的发展情况,针对普遍反映的人数太多、费用偏低的问题,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建安费分别由原来的5000 万元、3000 万元分别提高到6500 万元、4500 万元。

具体限额要根据调研情况综合考虑确定,目前所定数据,在现阶段基本合理。我们不能单独用物价上涨、G D P增长或个人收入变化等来衡量。这里只是一个大致标准,并非绝对化,应该保留。

网友观点:

“真爱会来”表示,对于每公里高速公路配备一名交通部批监理工程师有不同意见。高速公路建设有着技术密集型这一特点,但还不至于需要配备如此之多的部批监理工程师。

当前,公路建设任务还很重,而相关技术人员有限,逼迫有的监理单位为多揽活而造假。建议只对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持交通部证有要求,其他如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副总监理工程师等有职称即可。同时,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由其授权并监督、管理监理工作。

周绪利:《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06 年版)已取消了每公里高速公路配备一名监理工程师的要求。此次修订,我们适当减少了监理工程师配备的基准数量要求,将上限由1.2 调减为1.1。1992 年出台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旁站监理管理办法》有关内容需要调整,目前正在启动修订计划,力争同步进行。低等级公路、中小项目,可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关键词五:旁站

议题:在近年的采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家最大的呼声之一,就是业主甚至交通主管部门曲解“旁站”的真正内涵,动辄要求监理人员旁站。出了问题,首先找的不是施工单位,而是“监理怎么没有旁站”?这无形中降低了监理的威信,很多总监理工程师也无可奈何地说,他们经常扮演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的角色。请大家针对目前旁站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网友观点:

“空谷幽兰”说,实际工作中,除监理规范规定的旁站项目外,有的项目建设单位要求监理人员对所有项目都要旁站,一方面需要庞大的监理人员队伍,另一方面出现施工单位不配或少配技术人员,而监理人员比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还要多的怪现象。所以,在修订监理规范时,很有必要对旁站项目进行精减并进一步明确规定,这样也有利于强化施工单位自控的责任。减少旁站工序,还有利于体现监理队伍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轮明月”认为,旁站是针对关键工序和关键部位进行的,但是现在不管是不是关键部位都要旁站,增加了工作量,也起不到什么关键作用。比如桥梁施工中绑钢筋、支模板,

就不需要全过程旁站,只需要抽检。而有的业主和总监办负责人在绑钢筋和支模板施工时看不到监理人员,就视为工作不到位。建议取消监理旁站,多位监理企业的老总曾在相关刊物发表这个观点,不能无视他们的声音。

此外,附表A 中地下连续墙旁站工序应增加成槽检测、钢筋笼下放工序。建议考虑增加盾构隧道的管片拼装,作为旁站工序。

周绪利:《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建设工程实施监理。”目前,完全取消旁站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公路工程中的很多隐蔽工程,往往是关键部位,有必要加强其施工工艺验证、施工过程控制。《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对旁站项目的界定,一直都很明确。此次修订,我们进一步梳理、调整、减少了旁站项目。

其次,非常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是规范建设各方行为的,不仅仅针对监理。有些业主、招标人随意增加旁站项目,甚至要求所有项目都旁站,显然是不合理的,是执行规范时“跑偏”了,所以,才会出现一些“怪现象”。

其中对于地下连续墙来说,它不具有普遍性,这种特殊项目或关键部位,在大部分公路工程中是没有的,但监理投标时,业主可以要求增加。盾构隧道的管片拼装在公路建设中也较少,在地铁中常见,可以作为此次征求的意见,提供给相关专家综合权衡是否增加。

多年来,大家对旁站太多、太滥、效果不佳反映很多,取消“监工”模式的呼声很高。实际上,我们经调研分析认为,未严格执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06 年版)、未按其附录所列项目旁站、盲目提要求是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强调,应在巡视检查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附录A 所列试验工程、关键工序或部位旁站。“见证”作为对试验检测工作进行的一种旁站,也列入本条。《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06 年版)旁站项目完工后应组织检查验收的要求,主要内容与《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征求意见稿)“5.1.8 关键工序签认”重复,做了删减。

因此,取消旁站,在短期内来看不可能,但与巡视有机结合更适合公路工程施工线长、点多的特点。此次修订,我们明确写入“应采取以巡视检查为主的方式进行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细化了巡视内容要求。根据调研,《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2006 年版)规定“每天对每道工序的巡视应不少于1 次”,过于频繁又模糊,修改为“应按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巡视施工的主要工程、每天不少于1 次”,不再针对每道工序。

关键词六:质量、安全、环保否决权

议题:有人说,监理工程师在质量、安全、环保监理工作中,应具备否决权,否则在实施中存在诸多的客观影响,此项责任不能落实到位。请大家针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网友观点:“湘江之夏”认为,监理对安全和环保的职责应少于质量、进度等,该处不应画等号,可参见“建设监理规范”;《安全生产法》也没提到监理,提倡“谁施工谁负责”。审批施工组织设计的第五点“基本内容含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应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此点应为安全措施,不应在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中详细列出,应列在施工专项方案中或专项安全方案中,否则会导致主次难分。最好删除安全技术措施。

周绪利:什么叫“否决权”?通俗地讲,不合格就不能干。我们在一般规定中新增加了一些内容。如“监理机构在监理过程中发现施工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隐患的,应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未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得进行计量支付。施工单位拒不整改的,监理机构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监理的职责,就很明确。安全监理台账是直观反映专职、兼职安全监理人员履行职责与否的重要记录和证明。因此,应尽可能规范、详尽、及时汇总记录。

关键词七:抽检

议题:监理工程师对材料或工程实体质量有疑问时,应进行抽检和判定。有人说,5.1.7 条款中的抽检过于抽象,没有说清,会引发不同理解。监理的现场资料主要体现在抽检上,各地会有不同的解,他认为还包括原材料的抽检:

按前半部分不低于20%的抽检频率;分项工程的抽检:应列出附表明确各细目和要求。关于抽检的相关内容与类似观点,大家怎么看?

网友观点:

“宫殿王者”认为,应减少测量检验点数,根据实际检验。

如柱子、系梁的偏位检验,原规定是纵、横各2 点,也就是共需4 点的检验,必须先计算出4 个点的坐标,再用全站仪放样进行。这样不仅增加内业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外业的工作量。如果只检验柱的中心偏位,再用钢尺量测(柱的设计直径是不变的),既能减少内业的工作量,也能提高外业的工作效率,而对柱中心偏位的检验效果是一样的。因此,监理抽检资料应进行修改,大部分与施工资料雷同,其实只需在施工单位资料上签字认可。

“振兴中华”表示,驻地办试验室抽检频率太高。一般的驻地办所承担的监理任务负责的都是在一个施工单位以上,如有N 个施工单位,驻地办试验室的工作量大约是规定N 倍,

管的施工单位越多工作量越大。原材料有出厂批次的,驻地办的抽检频率更是百分之百抽检。有些驻地办试验室超负荷运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出具虚假资料而满足抽检频率的要求。这方面以现场抽检居多,如路基填筑压实度、灰剂量等检测项目。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降低抽检频率,或改为见证。

“一哥成一叔”则说,规定的“其余材料抽检频率应不低于10%”,这一类材料的检测费单价往往很高,且部分材料本身数量较少,很少如盆式支座等,重复检验,会增加很大成本,严格执行的话,监理费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这类特殊材料的检测费用。建议改为:在公路丙级资质检测项目内的应按不低于20% 频率抽检,丙级资质检测项目以外的项目,在项目实施之初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选定不少于三家的甲级资质检测机构随机送检,数据共享。

网友“仰望星空”说,2006 版《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规定监理抽检的比例中,20% 是指每道工序的每一项检测指标的20%,而不是抽检对象的20%。目前,监理机构就是这样做的,相当于与施工单位干了同样多的活,整理了同样多的资料。如果一个驻地办监理2 家施工单位的话,所整理的资料甚至比施工单位还要多。如果是两级监理机构,总监办还要进行抽检,还要重复与驻地办、施工单位同样的劳动。因此,抽检频率20% 的概念,没有实际意义,继续存在的话,只能是重复劳动,也与监理改革相悖,更不利于营造监理回归咨询的环境和氛围。建议监理人员只检测最后的成品。

周绪利:此次修订,对抽检项目和频率进行了调整,明确了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等主要混合料,删除了对“其余材料”抽检要求。《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取消评分后,监理机构评分分项工程质量时无须检测全部实测项目,使得只针对关键项目和结构主要尺寸等抽检具备了条件,但检验项目中往往有对材料的要求,混凝土抗压强度也是主要关键项目;评定分部、单位工程质量时应对可见的分项、分部工程进行外观鉴定。

同时,将最低抽检频率由20% 提高到30%。对质量有怀疑时进行抽检,是监理工程师的权利,也是责任。

以前,分项工程实测项目需要全部做一遍,才能计算分数,现在《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取消评分,监理可以腾出精力管理重点部位或环节。这给我们修订《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创造了条件,从而明确抽检是针对关键项目和结构主要尺寸进行。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关键项目指“分项工程中对结构安全、耐久和主要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抽检总量大大减少,频率就要相应提高。此次修订,我们对这些检验项目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将“对施工放线的重点桩位100% 复测”修改为“对重点桩位抽测不少于50%”,删除“其他桩位不低于30% 抽测”。在审验工程材料方面,我们明确对主要原材料独立取样进行平行试验,对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等混合料的配合比、标准试验结果进行试验验证,对路基填筑用土压实控制标准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应高度重视路基基层、面层等材料的压实控制指标验证,并经过论证取值。

关键词八:工地试验室

议题:实际工作中的重复试验让很多人疲惫不堪,很多监理企业总经理在全国性论坛上甚至提议,取消工地试验室。可是,工地试验室取消,可行性有多大?

网友观点:

“高原放歌”说,目前,一个项目同时有项目办中心试验室、监理试验室、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一是机构重复,二是一般情况下,一个监理标段要管理几个施工标段,按照抽检频率或批次,要让有限的监理试验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那些试验检测工作也不现实。取消监理试验室后,一是监理可根据工程实际配备常规试验检测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控制;

二是监理加强见证试验、旁站试验或共检试验,确保施工单位试验检测数据真实性,这些数据可以共享,再加上项目中心试验室的抽检,应该能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金色沙洲”表示,总监办(驻地办)按合同要求建立中心试验室以及建立驻地试验室,可以修订成为:按合同要求建立中心(驻地)试验室,或由建设单位采用招标形式委托第三方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组建中心试验室,但必须服从总监办(驻地办)领导。造价在1000 万元以下的项目可以直接委托第三方成立中心试验室或直接采用外委形式进行项

目检测。

“振兴中华”说,施工准备阶段监理的一般规定,对总监办和驻地办都要求建立工地试验室不妥。监理单位不设立工地试验室的优点:一、降低试验室建设成本;二、降低了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重复试验工作量;三、有利于监理方将主要精力用于工程质量控制和工程管理上。建议将施工单位的内部控制试验由自管变为监理人员参与或旁站见证,取消驻地办的工地试验室,建立统一的工地试验室负责所有驻地办的试验检测工作,把驻地办从繁重的试验检测工作中解脱出来。

周绪利:试验检测是施工单位指导施工、控制质量的基本技术手段,也是检查、评价、验收工程质量的科学依据。

施工单位在现场设立的工地试验室应符合有关法规管理规定,并满足施工合同要求和工程管理需要。

各有其“室”的目的是各负其责,用自己的数据说话。

试验室是对各自工作评定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不同项目、不同时间节点,起着相互校验的作用。如果只保留一方工地试验室,万一操作方法错误、仪器设备不准了呢?

因此,试验室的设置,怎么做试验检测,要坚持“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的基本原则。

举个例子,北京、上海规定15 大类材料全部送检,施工单位就没有必要建设工地试验室。现在的公路建设检测成本太高,即使取消工工地试验室,也不会写在《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里。

关键词九:监理日志

议题:“监理日志”既然由监理机构填写,是否可以略去监理人员的“监理日记”? 也有人说,监理资料未体现监理日记的要求,而现实的工作中监理日记的重要性还在监理日志、巡视记录和旁站记录之上,建议对监理日记作出明确的要求。

周绪利:监理日志不等同于监理日记。监理日志是法定的、正式的监理文件,是专指监理机构的工作记录,必须存档;监理日记是个人化的、非规范的文件资料,经审核确认的可以作为监理日志的细化和补充,因此不作强制性要求。我们鼓励在监理日志中记实、记细、记全,来反映监理履职尽责的工作状况。

监理日志是监理资料的一部分,我们对“监理文件与资料”重新梳理,明确了应存档管理的各类文件构成,以及应包括重要声像资料。监理资料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管理,是适应信息化技术、无纸化办公等实际需求。同时,明确了可打印文档的范围要求,保证内容可溯、存储安全、签记有效。

关键词十:内业资料

议题:内业资料过多,监理人员往往疲于应对,大家对此有何感想?

网友观点:

“有富有贵”说,监理内业资料数量上应精简,内容上应简化、实用。监理用表数量繁多,且抽检频率较高,施工单位报一份资料,监理对应做一份抽检资料,而且要在两份资料上均签署意见。为完成这些资料,监理人员往往会减少对现场的巡视时间,或晚上加班加点整理资料,造成很大的负担。同时,有的旁站记录与施工单位原始记录属于重复性填写。建议将施工原始记录做得更加详细一些,且在记录上有监理人员的签字,如混凝土浇筑时,其

中时间、施工工艺等数据在施工原始记录与旁站记录上完全相同,可合并为一份记录。这样既简单明了,又节约成本。

周绪利:监理资料是监理工作的记录和反映。要精简的是监理工作量,而非监理资料本身。如果监理职责明确了,工作量精简了,内业资料自然就少了。比如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就减少了事前审批审查事项,或者将审批调整为审查,或者改为事中或事后检查,将“采取以巡视检查为主的方式进行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写入条文。结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取消打分的评定体系,我们重点调整了试验、巡视、旁站、抽检项目,以突出程序控制、工序验收和抽检评定,进一步减少监理工作量和内业工作量。

旁站记录和施工记录反映的是监理机构和施工单位各自的工作情况,旁站记录要少得多,主要说明如何监理的,施工记录则详细地说明干了什么、怎么干的。无论责任主体、覆盖范围,还是工作内容、记录内容,都有很大差别,怎么会重复呢?

关键词十一:自管模式

议题:一方面,大家迫不及待地期盼新版《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出台,从而指导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声音——不要急着出台新版监理规范,而是将修订与改进传统监理模式的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炼、整合。请大家对此发表看法。

网友观点:

“小桥流水”表示,一般规定“建设单位可以采取自管模式”

和随后“建设单位不得以总监办名义”这句话存在逻辑错误。

同时,建设单位自行监理的,以什么样的书面形式明确监理机构,应细化。还有一点是,自管模式等试点工作应与监理规范修订结合,建议将试点成果体现在规范中,便于更好地推广应用。

周绪利:自管模式与以总监办名义是两回事,没有矛盾。自管模式下即自行监理、自设总监办,不是不监理,也不是虚设总监办,更不是假借总监办的名义谋取利益。

有的项目没有总监办,建设单位依然占用监理费,这种现象并非个案。

项目建设管理采用自管模式或代建模式,建设单位不再委托社会监理,并不是不监理,也不是不实行监理制度,而是自行监理。因为履行监理职责要对应施工单位,所以也应确定监理机构及其职责与权限,做到责权明确、界面清晰、程序严谨,并通知施工单位。

书面形式即书面文件,在招投标阶段就可以明确。至于说下一步,自管模式下的监理工作怎么做,按照相关文件和《关于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执行就可以了。

正如周绪利所言,规范的编制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过程。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管理和编写规定,还有一系列复杂的调查研究、凝聚共识的程序。

目前,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包括监理体制的改革。

根据修订工作进展情况来看,2015 年底有望报送交通运输部审批。当然,相关专家还要对送审稿进行讨论审查、总校对,最后才是报批。周绪利表示,新版《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发布后,要进行深入的宣传贯彻,让建设各方深刻领会其内涵,执行不“变味”,轨道不“跑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来源: 中国公路网作者:陈克锋李达 )

2019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2019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前言 2 0 1 7 年 3 月3 1 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 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 3 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 4 号——套期会计》等三项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 作为全球财经教育领导者,高顿预计,财政部将相继对收入准则、政府补助准则等进行重大修订。结合目前情况,《企业会计准则第1 4 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企业会计准则第1 6 号——政府补助(修订)(征求意见稿)》均已出台多时,鉴于收入准则也将对绝大多数企业产生深远影响,高顿研究院基于对金融工具准则的深入研究,结合对收入、政府补助、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等准则的征求意见稿的理解,权威发布《 2 0 1 7 会计准则最新变化解读报告》! 报告汇总解读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收入准则征求意见稿、政府补助准则修订意见稿、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修订意见稿,结合案例研究分析四大类准则变化点及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注意:收入、政府补助、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准则内容,具体应以最终文件为准。 )

目录 第一部分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解读 .............................................................................................. 1 .1 修订背景 (4) 1 .2 修订的主要内容 (4) 1 .3 金融资产分类原则 (6) 1 .3 .1 金融资产分类标准................................................................................................ 1 .3 . 2 金融资产的“三分类” ........................................................................................... 1 .3 .3 金融资产分类示例................................................................................................. 1 .4 金融负债的最新变化...................................................................................................................... 1 1 1 .5 嵌入衍生工具的简化处理............................................................................................................. 1 1 1 .6 金融工具减值—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 1 2 1 .7 金融资产转移—金融资产转移判断原则及会计处理进一步明确.................................... 1 8 1 .8 套期会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活动联系更紧密 ........................................................................ 1 9 1 .9 新准则执行时间............................................................................................................................... 2 1 第二部分收入准则征求意见稿解读.................................................................................................. 2 .1 修订背景.............................................................................................................................................. 2 2 2 .2 修订的主要内容 ................................................................................................................................ 2 3 2 . 3 适用范围.............................................................................................................................................. 2 3 2 .4 收入确认“新模型” ....................................................................................................................... 2 4 2 .4 .1 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2 .4 . 3 确定交易价格....................................................................................................... 2 .4 .4 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 ........................................................................... 2 9 2 .4 .5 在主体履行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3 0 2 .5 细化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 3 1 2 .6 预计实施时间 ................................................................................................................................. 3 1 2 .7 预计对不同行业产生的影响...................................................................................................... 3 1 第三部分政府补助准则修订意见稿解读 ............................................................................................. 3 .1 准则修订的背景............................................................................................................................... 3 2 3 .2 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3 2 第四部分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准则修订意见稿解读.......................................................................... 3 4 4 .1 准则修订的背景............................................................................................................................... 3 4 4 .2 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3 4

新会计准则解读

新会计准则解读(常见问题) 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在日常操作中有许多问题在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以下内容就与合并报表相关的一些常见问题做出具体解读。 一、资本公积能否全部转增资本?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本公积的核算只设置两个明细科目:资本(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1.”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核算内容主要包括: (1)股东投资溢价和股票发行费用(冲减资本公积)。 (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差额:借差,借记”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贷差,贷记”资本公积”。 (3)”拨款转入”在”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中过渡。 2.”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内容主要包括: (1)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过渡。 (2)”权益法”下,享有被投资企业除损益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份额。 (3)关联方交易时,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差额。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值变动差额。 (5)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日公允值大于原账面值的差额。 (6)其他”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包括的内容。 股本溢价属于投资者投资性质,属于准资本,上市公司资本公积中只有股本溢价可以转增股本。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后,新发生的经济业务形成的”其他资本公积”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二、为什么新准则对控制的子公司用成本法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的有关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之所以将原准则(制度)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局限性有关,也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结果。

新收入准则,最详细的解读

新收入准则,最详细的解读!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客户合同收入》是2014年5月发布的。三年后,为了与它保持趋同,财政部于2017年7月公布了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新收入准则”)。 虽有某些公司即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收入准则,但中国准则14号的配套指南居然至今尚未发布!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预审,我忍不住写了这篇文章给小伙伴们扫个盲。 本文适合广大会计专业学生,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准则,有一些简单的例子和初步判断。由于篇幅关系,假设省略的条件与本文中的判断无明显冲突。 我在看新收入准则。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连起来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怎么办?看新准则是有方法的!我通常先看例子,然后对照例子来理解准则的具体条款。还有,多和技术部做些讨论,能更深入地理解准则。 新收入准则要求企业应用“五步法”模型来确定收入确认的时间和金额: 第一步:识别合同 第二步:识别履约义务 第三步:确定交易价格 第四步:分摊交易价格 第五步:收入确认时点或期间 看起来没毛病。可是,到底改了哪些方面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步:识别合同 我在分析一个合同,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合同和新收入准则相关吗?有些合同会产生收入,但应该按其他准则确认收入,比如租赁,保险等。和IFRS9相关合同也不属于新收入准则的范畴。千万不要做无用功。合同的五个必要条件和新收入准则相关的合同,可以是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但必须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合同已被批准,双方承诺将履行各自的义务; 已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有明确的支付条款; 具有商业实质; 很可能收回对价。 以上五个条件里,前三项可以很清楚地分辨,但四和五的考量需要管理层的判断:条件四:什么是商业实质? 通常来说,如果履行合同会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比如风险,时间分布,金额),大概就有商业实质。反之,则可能没有商业实质。 条件五:什么是“很可能收回对价”? 对于和新收入准则相关的合同,管理层评估是否“很可能收回对价”时,只考虑客户的能力和意愿。只有当客户既有能力又有还款意愿的时候,管理层才能估计“很可能”收回对价。如果管理层“自己”愿意降价,应该按照“可变对价”的要求入账(而非以此评估“收回对价”的可能性)。 合同合并 有时候,公司会基于“同一商业目的”而和对方订立一揽子交易;或者,订立数份合同时,其中一份合同的对价金额取决于其他合同的定价或履行情况;甚至于,数份合同里承诺的商品或服务构成了一个“单项履约义务”。当公司有以上这几种情况时,需要将这些合同合并在一起考虑销售收入的确认。 合同变更 公司如果对销售合同进行变更,需要考虑变更的性质。最简单的变更是这样的:合同变更的例一 公司A与客户B签订销售合同。公司A以人民一百元的单价,销售一百件产品给客户B,货款共计人民币一万元。十天后,公司A交付了八十件产品,并确认了收入共人民币八千元。第二十天(即变更日),双方签订变更合同,除原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之外,公司A以人民币一百元的单价再销售五十件相同的产品给客户B。 分析:由于增加的商品和销售价款可以明确区分;而且新增的价款反应了新增商品的单独售价。因此,变更部分应该按新合同来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个例子:如果合同变更后的价格不能反映增加产品的单独售价,而且于变更日,“已转让产品”与“未转让产品”之间可以明确区分,应当视为原合同终止,同时将“原合同尚未提供的产品”及“合同变更部分”合并为新合同进行会计处理。 第三个例子:如果合同变更后的价格不能反映增加产品的单独售价,而且于变更日,

自考审计准则名词解释(一)

1 1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 2.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3.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4.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 5.审计业务约定书: 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 6.项目负责人: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中负责某项审计业务及其执行,并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主任会计师或经授权签字的注册会计师。 7.项目组是指执行某项审计业务的所有人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为执行该项业务聘请的专家 8.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是指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对项目组作出的重大判断和在准备审计报告时得出的结论进行客观评价的过程 9.监控:是指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持续考虑和评价的过程,包括定期选取已完成的审计业务进行检查,以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合理保证其质量控制制度正在有效运行 10.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11.识别特征:是指被测试的项目或事项表现出的征象或标志 12.例外情况:主要是指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与已审计财务信息相关,且在审计报告日已经存在的事实,该事实如果被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前获知,可能影响审计报告。 13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14.侵占资产: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或员工非法占用被审计单位的资产 15.舞弊风险因素: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识别的、可能表明存在舞弊动机或压力、机会的事项或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对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的合理化解释。 16.违反法规行为,是指被审计单位有意或无意地违反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之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17.治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或组织 18管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或组织。管理层负责编制财务报表,并受到治理层的监督。 19.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 20.鉴证业务要素,是指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鉴证对象、标准、证据和鉴证报告。 21.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22.鉴证对象信息:是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的结果 23.责任方:是指下列组织或人员:(一)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对鉴证对象负责的组织或人员; (二)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对鉴证对象信息负责并可能同时对鉴证对象负责的组织或人员24.预期使用者:是指预期使用鉴证报告的组织或人员。责任方可能是预期使用者,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25.标准是指用于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的基准,当涉及列报时,还包括列报的基准。 26. 前任注册会计师:是指代表会计师事务所对最近期间财务报表出具了审计报告或接受委托但未完成审计工作,已经或可能与委托人解除业务约定的注册会计师。 27. 后任注册会计师:是指代表会计师事务所正在考虑接受委托或已经接受委托,接替前任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 28. 特殊目的审计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下列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业务31. 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的实收情况或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并出具验资报告。 32.设立验资: 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验单位申请设立登记时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进行的审验。33.变更验资: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验单位申请变更登记时的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变更情况进行 的审验 34. 被审验单位 :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拟设立或已设立的,依法应当接受验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35. 商业银行: 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设立的从事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36银行间函证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以商业银行的名义向确认银行寄发询证函,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37. 确认银行,是指接收商业银行的询证函并被请求回函的银行。 38. 小型被审计单位,是指资产总额或营业额较小,职工人数较少,所有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少数个人,并具备下列一项或多项特征的单位:(一)收入来源单一;(二)会计记录简单;(三)内部控制有限,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 39、评价控制的设计是指考虑一项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是否能够有效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 40、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41、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 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 42、对控制的监督是指被审计单位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43、服务机构,是指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为被审计单位记录交易和处理相关数据,或为其执行交易并履行受托责任的机构。 44、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45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46、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 47、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 48、观察是指注册会计师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 49、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 50、重新计算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准确性进行核对 51、重新执行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 52、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 53、存货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 5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55、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56、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 57、持续经营假设,是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58、首次接受委托,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首次接受审计,或上期财务报表由前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情况下接受的审计委托

新收入准则的解读讲课讲稿

新收入准则的解读

新收入准则的解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收入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会计要素的分类 收入的特征

收入的分类 【案例1】(多选题) 下列属于工业企业“其他业务收入”的有()。A.销售材料的收入 B.销售商品 C.无形资产使用费收入 D.捐赠收入 【答案】AC 收入的确认条件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但下列各项除外: (一)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规范的金融工具及其他合同权利和义务,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二)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规范的租赁合同,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三)由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准则规范的保险合同,适用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准则。 本准则所称客户,是指与企业订立合同以向该企业购买其日常活动产出的商品或服务(以下简称“商品”)并支付对价的一方。 本准则所称合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订立有法律约束力的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以及其他形式。 第二章确认

审计准则解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

审计准则解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准则规范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年度报告中包含的除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之外的其他信息的责任,无论其他信息是财务信息还是非财务信息。 被审计单位的年度报告可能是一份单独的文件,也可能是服务于相同目的的系列文件组合。 第二条本准则以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为背景。因此,本准则规定的注册会计师的目标应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第二十五条中描述的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为背景来理解。 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不涵盖其他信息,本准则也不要求注册会计师获取超过形成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所需要的审计证据。 第三条本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阅读和考虑其他信息,是由于如果其他信息与财务报表或者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了解到的情况存在重大不一致,可能表明财务报表或其他信息存在重大错报,两者均会损害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可信性。此类重大错报也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审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第四条本准则也可能有助于注册会计师遵循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即要求注册会计师不应当在明知的情况下与以下信息发生关联:含有严重虚假或误导性的陈述;含有缺少充分依据的陈述或信息;存在遗漏或含糊其辞的信息,且这种遗漏或含糊其辞会产生误导。 第五条其他信息中,某些金额或其他项目旨在与财务报表中的金额或其他项目相一致,或者对其进行概括,或者为其提供更详细的信息;针对某些金额或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已经了解到一些情况。 第六条无论在审计报告日之前还是之后获取其他信息,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除适用的报告责任外)均适用。 第七条本准则不适用于: (一)财务信息初步公告; (二)证券发行文件,包括招股说明书。 第八条本准则对注册会计师设定的责任,不构成对其他信息的鉴证。本准则也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证。 第九条法律法规可能就其他信息对注册会计师提出超出本准则范围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二章定义 第十条年度报告,是指管理层或治理层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惯例,一般以年度为基础编制的、旨在向所有者(或类似的利益相关方)提供实体经营情况和财务业绩及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及财务状况反映于财务报表)信息的一个文件或系列文件组合。 一份年度报告包含或随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通常包括实体的发展,未来前景、风险和不确定事项,治理层声明,以及包含治理事项的报告等信息。 1.年度报告通常以年度为基础编制。然而,当所审计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或者超过一年时,年度报告也可以涵盖与财务报表相同的期间。 2.根据法律法规或惯例,以下一项或多项文件可能构成年度报告: (1)董事会报告; (2)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法律责任的声明; (3)公司治理情况说明; (4)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1页

新会计准则常见问题解读(doc 11页)

新会计准则常见问题解读(doc 11页)

(3)”拨款转入”在”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中过渡。 2.”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内容主要包括: (1)以权益结算股份支付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过渡。 (2)”权益法”下,享有被投资企业除损益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份额。 (3)关联方交易时,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差额。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值变动差额。 (5)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日公允值大于原账面值的差额。 (6)其他”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包括的内容。 股本溢价属于投资者投资性质,属于准资本,上市公司资本公积中只有股本溢价可以转增股本。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后,新发生的经济业务形成的”其他资本公积”不能用于转增资本。

一、为什么新准则对控制的子公司用成本法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 号—长期股权投资》(2006)的有关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即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之所以将原准则(制度)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局限性有关,也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结果。 在权益法下,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子公司净资产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子公司实现利润,母公司需要相应地确认投资收益,由此,母公司的当期利润提高。但是,母公司该部分利润并没有相应的实际的现金的流入支持,从而出现了母公司有利润(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而无现金进行利润分配的情形。这就是权益法的一个弊端,它容易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阅读。 然而,权益法也有成本法所无法具有的优势,即权益法下,可以反映出母公司实际控制的

解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审计报告》之变化(一)

解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审计报告》之 变化(一) [摘要] 为了加深大家对新审计准则中审计报告部分修订内容的理解,本文对新旧准则进行了对比,就准则名称、审计意见形成、审计报告内容、审计报告类型、审计报告日期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审计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变化 一、准则名称解读 准则名称由原来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改为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由原来的一个准则分成了两个新准则。名称上增加了主体“中国注册会计师”,强调了其责任,同时把审计报告分成了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两部分。 二、审计意见的形成解读 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在“第一章:总则”与“第二章: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之间,新增加了一章“审计意见的形成”,对如何进行财务报表评价,形成审计意见做了明文规定。该章包括以下内容: 1.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2.在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已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是否已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3.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1)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并适合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2)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3)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4)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4.在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做出公允反映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内容:(1)经管理层调整后的财务报表,是否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一致;(2)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3)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 三、审计报告基本内容解读 新准则规定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与原准则相比,取消了范围段,而在引言段和审计意见段之间另加了“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两段。原来在引言段中提及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现被分别在上述两新增段落中进行具体表述,加以强调。其中:

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在借鉴国内外审计前沿理论与实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多年的审计实践,对审计业务流程和基本程序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对于规范审计执法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新审计准则的超前性、创新性,与我国审计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适用与执行提出了挑战。本文将着重从审计独立性内容不完整、绩效审计操作性不强、外聘人员参与形式依据不充分、分级质量控制体例不完备、简易程序未授权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新审计准则法条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促进新审计准则内容的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对审计实践活动的适用性与指导性作用。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审计准则》)已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职业标准和行动准绳,也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因《审计准则》仅实施了五个月,与审计实践活动正处于参照、适应的磨合期,矛盾与问题还未完全呈现,所以笔者就《审计准则》条文规定上的欠缺以及执行中初步显示的苗头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推动《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指导审计实践活动,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关于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与灵魂,是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是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从内容上,独立性包括实质独立和形式独立,两者不可或缺;从适用对象看,包括审计人员的独立和审计机关的独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与其他个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审计机关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关与其他所有机关(包括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其他审计机关之间) 的关系。《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分别从审计机关的组织和领导体制、审计职责和权限、审计经费和审计人员履行职务的保护等方面,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审计准则》在吸取上述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列举了审计人员可能损害审计独立性的情形,指出了审计机关如何避免损害审计独立性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促进审计人员维护审计独立性创造了制度基础,有利于防范因审计主体不适格带来的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准则》修订的一大亮点。但同时发现,《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独立性方面仍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未具体明确对审计人员未严格履行审计独立性要求的责任追究机制,只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审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行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的含糊条款,而纵观《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的法律责任部分,对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仅有唯一的一个条款,而且是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秘密进行追究。致使《审计准则》的独立性责任追究机制成为空谈,这既不利于审计人员树立严格规范的审计独立意识和责任追究意识,也容易造成准则中独立性条款的制度设想落空。因此,应在《审计准则》中明确违反审计独立性原则的具体追究机制,严肃审计独立性行为的规范与执行。 二是对于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以及审计机关领导的独立性只字未提,只是在第十二、十三条对于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责的资格条件作了简略的规定,也未能作出详细的制度设计和规范措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现行的审计体制决定的。根据《宪法》第91、109条规定,我国审计模式采用的是行政型国家审计,即审计机关是隶属于政府的行政部门,行使的是行政权力;审计机关归各级政府领导,同时又受政府委托,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进行审计监督,从本质上看,具有政府内部审计监督的性质,使得审计独立性变成在有限范围内的独立性,是相对的独立性,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势必会因为人员选用与提拔、经费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等受到影响,审计机关领导人也会因为职务升迁、人情面子等主客观原因,通过权力的层级控制损害审计独立性,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无法改变现行审计体制的情况下,应借助《审计准则》出台的契机,对审计机关独立性可能受损的情形、审计机关领导人独立性可能受损的情形、应采取的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国家审计新准则解读 孙宝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已于2010年7月8日经审计长会议审议通过,2010年9月1日刘家义审计长签署审计署第8号令予以公布,并将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涉及面广、内容多,为便于引导学习、扩大宣传和促进贯彻落实,2010年11月15日我曾在审计署视频培训会上作过解读,主要是对新准则的内容作了一些概括和提示。现将此解读提纲稍加整理,刊登出来,仅供参考。解读采用我认为易于简化和记忆的“四六句”、顺口溜形式,更可能词不达意,或以偏概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精神,对新准则先作三个层面的概括,然后再作较具体的解读。 ——从新旧准则关系角度概括:新准则八号令,全部条目二百整;所有规范成一本,廿八规定变废品。 上段概括的意思是: (1)“新准则”,即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之所以称之为新,是与以往国家审计准则相对而言的。过去十多年来,审计署曾先后数次颁布过若干审计准则,而这是最新版本。“八号令”,是本次颁布审计准则审计长令的序号。特别要指出的是,2004年曾有审计长六号令,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通常简称“六号令”,代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这里则可以用“八号令”代指新准则。 (2)“六号令”内容正好一百条,也常用“一百条”代指“六号令”。而新准则条目数正好扩大一倍,为二百条。为便于对比和记忆,也可以把新准则简称“二百条”。 (3)按常规做法,审计准则可分为业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审计人员培训准则等等,而业务准则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一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我们过去的审计准则不完全这样分类,但是分开来的。“六号令”将质量控制问题集中在一起,但并未明确与其他准则的关系,更没有明确废止其他审计准则或相关规定。“六号令”在施行过程中,感觉倒有一大便利,相关问题统统在一个规定中便可找到。在这个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八号令”将所有审计准则全部集结为一本,便于学习,更便于掌握和实际使用。 (4)新准则是在总结继承过去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附件同时废止了以往相关的二十八项审计准则等规范性文件,所以,在此特别强调了“廿八规定变废品”。以后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惯性,不再使用已经废止的准则,而是完全彻底实施新准则。 ——从新准则地位和特征角度概括:承接法规更细化,理论实践融一体;所有规范全包括,各种业务均适用;中外经验相贯通,三类审计互兼容。 上段概括的意思是: (1)审计必须依法进行,即依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审计。但法律法规要求比较总括,还需要承接这些法律法规,作出更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部门规章,这就是新的审计准则。新准则是依法制定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广义法律法规的组成部分。 (2)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用于指导审计实践。近些年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新准则中得到了较好体现,如“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准则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较好地体现了审计准则的科学性。作为行为规范和职业标准,新准则也更具实用性。特别是与以

最新会计准则解读与应用

第一讲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一) 《新企业会计准则》1加38个准则体系,要求全国的财会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掌握并且熟练运用,这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所得税准则制定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从此开始拥有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此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首先执行,到2009年要求全国各大中型企业全部执行准则,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除外,但要基于新准则执行。 (一)国际方面 在所得税会计准则方面,美国是被公认为完善程度最高的国家,代表了当今会计规范方面的发展方向。从1962年到现在,已有十几个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准则出台。 在1986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几经修改,最终于1992年10月完成了109号公告,成为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所得税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9年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33),建议采用损益表债务法。 1994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再次颁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49),禁止采用递延法,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由是:按照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 (二)我国的情况 1994年提出《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办法》。 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所得税准则。新准则的推出对于规范所得税会计处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得税会计 (一)概述 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和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1.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收处理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收处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会计 在我国,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当遵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税法 以课税为目的,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的角度,主要是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征税。 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是所得税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相互分离的必然结果,两者分离的程度和差异的种类、数量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 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审计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审计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责任部门:湘东区审计局生成日期:2011-01-4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信息索取号:J24020-0701-2011-0005 公开时限:常年公开文件编号: 与现行审计准则相比,此次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则”部分。 1.进一步强调了审计机关责任与被审计单位责任的划分。征求意见稿规定“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中,履行法定职责、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按照适用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报财务会计报告、提高管理和资金使用绩效,是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准则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履行相关责任的活动独立实施审计并作出审计结论,是审计机关的责任”。这种责任划分不仅仅是作为审计报告的一项内容,它将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正确理解审计行为和审计结果,有利于审计人员正确理解审计职责和审计准则的要求。 2.明确了审计业务类型。分析国外的审计准则发现,划分审计业务类型是审计准则分类和适用的基础。根据我国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审计实践要求,征求意见稿中将审计业务划分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三类。其中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项目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党政机关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专项审计调查主要是对特定事项,运用审计方法和其他调查方法,为从政策、体制和制度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的调查。一个具体审计项目可以涉及多种业务类型。征求意见稿中,除个别条款对某一类审计业务作出特别规定外,其他大部分条款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 (二)“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部分。 1.重新梳理了审计职业道德原则。征求意见稿规定:“审计人员应当恪守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职业道德原则。”明确了每项基本原则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作为对基本原则内涵的进一步阐释,以帮助审计人员理解和遵守。 2.强化了对审计人员独立性的要求。征求意见稿不仅规定了影响审计人员独立性的情形,而且提出了识别、评估和避免损害独立性的政策措施。需要说明的是,征求意见稿主要规定了审计人员如何保持独立性;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由相关法律法规作出规定,征求意见稿未加以规定。 (三)“审计计划”部分。 1.将审计计划纳入审计准则的范畴。现行审计准则不包括审计计划的内容。征求意见稿之所以增加该内容,主要是考虑到,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在整个审计业务管理中居于龙头地位,项目安排的好坏对于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起点,因此有必要通过准则加以规范。征求意见稿主要规范了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过程,即:调查审计需求,初步选择审计项目;对初选审计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备选审计项目;考虑备选审计项目优先顺序和可用审计资源,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2.明确了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立项原则。为了充分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防止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与审计项目相混淆,征求意见稿对哪些项目适合安排专项审计调查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规定:“对于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