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雨寄北》《论诗》导学案

《夜雨寄北》《论诗》导学案

《夜雨寄北》《论诗》导学案
《夜雨寄北》《论诗》导学案

界首初中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一、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体味诗歌的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内涵。

二、预习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赵翼()冀州()风骚()搔首弄姿()

涨秋池()涨红了脸()

(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

《论诗》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学习《夜雨寄北》

1.解题。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你的看法如何?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三)学习《论诗》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贬损李、杜?

2.“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

3.“各领风骚数百年”中“风骚”指什么?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诗句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1)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B.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俗的、旧的、陈腐的东西了。

C.李杜的诗与现今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4.名句默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

江山代有才人出,。

(二)课内阅读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对赵翼的《论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

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

力了。

D.“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文学写作

的事叫“风骚”。

2.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

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

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

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7题。(共6分)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

....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

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

....的一项是()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六、学后反思:

预习导学

1.Yìjìsāo sāo zhǎng zhàng

2.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课堂互动探究

(二)学习《夜雨寄北》

1.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释很合适,解为寄给住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

2.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不相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

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3.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4.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

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三)学习《论诗》

1.不是。这里所谓“不新鲜”,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到。尽管李、杜

的诗篇万口传诵,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

2.江山,这里指祖国河山。

3.“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

4.诗人认为,各个历史时代都会出现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

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李、杜之后,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宋

代的王安石、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都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开一代新

的诗风。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1)什么时候才能(2)再谈论

2.D

3.B

4.却话巴山夜雨时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课内阅读

1.C

2.诗中的风骚是指文学才华,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3.A

4.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关切和爱恋,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体贴入微,情深意切。

五、拓展阅读

1.C 2.A

夜雨寄北赏析

虚实结合叙心愁 ——夜雨寄北赏析 江伦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处巴山蜀地,时值秋天,加之夜雨不断,心中的孤寂油然而生,想起远在长安的妻子,更是愁肠万断,无可奈何。因时因地而感,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思念之作。我们知道,秦岭和大巴山是我国南北的分水岭,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隔着都城长安和巴山蜀地的交流。在那时,两地来往,艰难异常。诗人想念着家中的亲人,不能立刻相见,再加上官务缠身,不得脱,心中苦恼,不言而喻。《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及时如此。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人亦或是收到了礼物家人的来信,心中家人有了渴盼之心,问他什么时候归家,就有《君子于役》中主人公思念戍边服役的丈夫情形:“君子于役,何至哉”的发问和思念,所以才有了“问归期”之事。亦或是诗人静坐夜晚,自我思念着对方在思念着自己,盼着自己早日归去。虚实结合,,内心复杂,兼而有之。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归期几许。无可奈何,愁绪满心间。想

回去,思念着家人,自问也好,她问也罢,思念、归家之愁就像涟漪在胸中荡起。“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脚下,秋意正浓,夜雨飘洒,池水尽涨。“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是啊,本来心中愁,偏偏又逢秋;本已路途遥远,情思两地,偏又夜雨绵绵。天宫不作美,偏偏作弄人,恨从中来,愁更边上生。路途阻断,归期遥遥,与前句扣应,巧妙作答意相连,境相随,意境浑然天成。秋天夜雨,可能确是秋雨不断,引人发愁。也可能是诗人的意象而已,并非真是秋雨连连,池水尽涨,而是诗人用这样的时令、这样的场景铺垫渲染。愁苦是实,秋雨是虚。虚实结合,完美无瑕,让人感受真切。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窗前对坐,帐下叙聊。“何当”映衬着“未有期”,“共剪西窗烛”成了诗人的计划和理想。然而那窗前对坐、帐下叙聊温馨场景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连跪起痘不得而知。只是此时的一种向往和期盼,寄予自己和对方彼此心灵的慰藉。现实的期盼和虚幻的理想交织在一起,更加抒写了心中的无赖与苦楚。“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再次以巴山夜雨结尾,不仅首尾呼应,更是紧紧抓住“夜雨”这一意象,抓住了巴山这一地点。窗前对坐,帐下叙聊,聊什么呢?诗人在愁苦中不断的设想,就聊巴山夜雨时的情形。此时是雨淅淅、愁绵绵、肠万断。一但相聚,彼此倾倒思念的愁苦,千言万语难以表达心中的一切,甚至紧紧拥抱,泪而无语,泣不成声,“相顾无言,

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赏析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

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

《夜雨寄北》导学案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阅读答案

《夜雨寄北》 1、李商隐是的诗人,李白、杜甫在历史上有“大李杜”之称,李商隐合同时代的 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何当共剪西窗烛⑵却话巴山夜雨时 3、本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4、本诗中“却话”一词照应了“”。 5、诗中蕴含羁旅他乡的抑郁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6、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7、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 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8、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后人对重复使用“巴山夜雨”评价极高,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第一个表现的是,第二个表现的是,丛菔的作用是

夜雨寄北

古诗二首赏析 《夜雨寄北》唐朝李商隐s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再相聚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本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4、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答: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5、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6、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表达思念亲朋,渴望团聚的感情。 7、“问“、“话”二字好在何处? 答:“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8.赏析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 答: (1)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描绘了秋雨连绵,阻隔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抒写了孤寂凄凉的心情。(2)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的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论诗》清代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人才的出现,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人过去,又将有新一代人出现。 2、这首诗中“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白和杜甫。 3、“风骚”原来指《诗经》里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4、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不新鲜”并不是贬低李杜。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

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古诗夜雨寄北翻译赏析

古诗夜雨寄北翻译赏析 《夜雨寄北》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古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言】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翻译】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b/710htm,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

《夜雨寄北》《论诗》练习(附答案)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一、《夜雨寄北》(李商隐) (一)、作者作品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 (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 《夜雨寄北》等。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二)、主题点击 通过诗人寄给妻子的复信,虽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像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妻子以慰藉,展示了彼此相思之意。 (三)、美点聚焦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蕴含的一个成语是剪烛西窗。用想象未来团聚 的欢乐,来反衬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四)、内容赏析(原文略)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 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李商隐)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 ___________ 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 ___________ ; [话]: ________ ①何时能够②再回叙; 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 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 好友相见的无奈。 B.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 冷。 C.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 的深切期盼。 D. 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4、《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 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 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思念朋友,渴望团聚。 6、“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夫妻间的关怀、思念以及作者对妻子的歉 7、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

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论诗》导学案.doc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欣赏、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 1、介绍诗人的住活经历、文学成就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表达夫妻Z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 “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凄凉的秋夜雨景烘托客愁旅况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吋"想彖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 4、背诵课文。 《论诗》 1、诵读诗文 2、理解诗歌所提倡的创新精神 3、背诵课文。

订正笔记栏 1. 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界首初中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授课 时间 主备审核统稿执教 班级学生姓名成绩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航 学习目标: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甜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休味诗歌的感情。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内涵。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赵翼()冀州()风骚()搔首弄姿() 涨秋池()涨红了脸() (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____ ,号______ ,_____代诗人,和_______ 被称为小“李杜”。 《论诗》的作者_____ , ____ 代诗人,著有《____________ 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 《论诗》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学习《復雨寄北》 1.解题。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你的看法如何?

订正笔记栏 2.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 雨”所描写的场景 是否相同? 3. 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木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 是什么? 4.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三)学习《论诗》 1.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 贬损李、杜? 2. “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 3. “各领风骚数百年”屮“风骚”指什么? 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 解释下列诗句屮有关词语的意思。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 :话: 2. 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占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 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 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己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全文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这句诗是来自非常宋朝著名的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是: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下是有关何当共剪西窗烛下一句的全诗赏析: 诗名《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朝代:宋朝 全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全诗翻译如下: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在西窗烛芯;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夜雨寄北》这首诗的大意是: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释] (1)此诗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一般认为是寄长安友人。(2)君:指在长安的友人。(3)巴山:也称大巴山,又叫巴岭,这里泛指东川一带。涨秋池:因秋雨而池塘水涨。(4)何当:何时。剪:指剪去烛花,使烛光明亮。(5)却:回转。话:谈论。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

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情深意远思绪缠绵。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简要评析] 这首寄内之作,一向为人们广为流传,是诗人李商隐在巴蜀时寄怀他妻子王氏之作。此诗将诗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首句直诉离情,诗人因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离情更为浓烈。二句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①,巴山②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④共剪西窗烛⑤,却⑥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①期:期限。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池:水池。 ④何当:何时能够。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还,再。 【写作背景】: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翻译】: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

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翻译二】: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简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赏析】: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看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内容分析: 1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问一答, 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 「冃 2、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凄凉,同时烘托了人物愁苦心情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 思的绵绵延长。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 5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答:诗人想象了与家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家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6、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 后一句是想象,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回忆,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7、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剪烛西窗。成语的含义是—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8、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心情?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思之情。这种心情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水涨秋池的景物表达出来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实写,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设想重逢情景,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9、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1)漂泊在外的孤寂,(2)苦雨深秋的落寞,(3)归期无期的无奈,(4)相见共语的期盼。

2020福建中考《夜雨寄北》鉴赏练习(带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北方(长安)。 2、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3、“何当”照应上文的_归期字。 4、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给远方的妻子写信(君问归期未有期),思念远方的妻子。 5、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6、“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7、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8、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9、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10、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11.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诵读欣赏《夜雨寄北》《论诗》教案 苏教版

诵读欣赏:《夜雨寄北》《论诗》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古诗,能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说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能赏出诗歌的佳妙之处; 课前学习:1、反复诵读诗歌,做到能准确流畅地朗读; 2、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人李商隐、赵翼。 课堂学习: 第一块:诵读古诗,理解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导入:“诗以言志,诗以抒情”。然而古人写诗的日子,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太遥远了。我们如何能明了他们的“志”,感受他们的“情”呢?朗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组织学生自读、互读、评读。根据要求,一次次诵 读;互相评价。 自读,要求读得 正确,读的通 顺,最好能读出 诗歌的节奏;互 读和评读,引导 学生学会赞赏, 学会发现别人 的闪光点。 3 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尝试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文字呈现 的画面或诗人创作时的前景。 读诗、想象、写作。 组织全班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评价注重想象 的合理性和语 言表达的生动 形象性。 4 探究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夜雨寄北》只 要能理解到思 念即可,不必纠 缠于思念的是 谁;《论诗》要 明确诗人并没 有否定李杜的 意思,只是渴求 创新。 教学反思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 情境设置:阅读诗歌,朗读必不可 少,但赏析名句同样重要,如果请 你编写一本《古诗名句集锦》,你 会推荐两首诗的哪些句子?说说 推荐理由(可从诗歌的情感、语言、 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分析)。 独立思考,写下思考结 果。 组织交流评价。全班交流,畅所欲言。 学生如果有困 难,可以适当给 一些鉴赏语言 文字作参考。但 为不限制思维, 应尽可能多的 先展示学生的 品读。 2 组织背诵竞赛。当堂背诵。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从名句的背诵记忆开始。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查找李商隐的《无题》诗,作更多积累。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创作背景:唐代:李商隐。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主旨: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与回答,抒发了诗人在他乡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在巴山的孤寂之感和盼望重逢的强烈愿望。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 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 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 多么想念你! 主题:这首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剪烛西窗。成语的含义是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4、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答:这两句是实写,两个“期”写出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惆怅和无奈,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这两句诗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5、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6、.“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7、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这两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重逢情景。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何当”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这两句诗表达思念亲友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9、理解性默写。 (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选择题。 (1)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人教七上《夜雨寄北》赏析

(人教七上)《夜雨寄北》赏析(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一是对朋友,二是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