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

教育学

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一

及参考答案

导论

一、概念解释

1.《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式这个概念代表了从事某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不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教育学的研究方式,也不仅仅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取向。

二、问题简答

1.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没有成为教育之“学”。因此,可以把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2.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普通教育学》这本教育学的巨著已经完全脱离了哲学的体系,形成了教育学自身的话语体系。其次,赫尔巴特还指出:“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快地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好得多。”总之,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这一论著中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出发,应用一系列的教育基本概念,建构了完整的独立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3.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就某一个问题构成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最后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4.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和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第三,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其原因在

于学校就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在社会成长的过程。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第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教育学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教育而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教育问题。因为不管是教育现象、教育事实还是教育规律,只有当它们成为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时,才有可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

三、观点辨析

1.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论语》中虽然有众多对教育的论述,但是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前教育学阶段,虽然对教育活动的论述已经不少,但是在论述教育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形式逻辑的推理上,即使有些论述比较深刻,也显得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理论论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2.教育现象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参考答案:所谓教育现象,指的是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关教育活动的一种客观实在。教育现象是客观地存在并且融合在整个的社会现象当中,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教育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之所以说教育现象不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因为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能被人们意识到,因为教育现象是存在于社会客观现实之中,但是这些教育现象有时和其他社会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既然不把它当作是教育现象,就谈不上将它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是教育现象即使被意识到,也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为现代教育学更关注的是现代社会的教育,更关注的是教育的现代特性。

3.对新中国教育学理论模式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新中国教育学理论模式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的教育理论。苏联的教育学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几乎中小学教师人手一本,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就是当时中国教育学的代名词,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直到今天还留有深刻的痕迹。

四、理论阐述

1.试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要点:前教育学阶段—教育学形成阶段----教育学多样化阶段。

2.简述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向。

参考答案: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并不算悠久,但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却在不断发展。概括讲,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学研究范式逐步走向多元化。这一方面是指教育研究范式日益增多。随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断拓宽,一些新兴的理论和学派给教育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更主要的是给教育学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教育学研究新观念、新做法不断出现,教育学的研究范式逐渐增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学研究范式多元化的另一含义是指教育学研究中某一种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共存的局面。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等等各种研究范式因为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特点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互为支持和补充,形成了一种个性张扬、多元并存的新局面。

第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不断革新。在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已有的教育学理论难以对新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甚至难以对这些教育实践中的新现象做出解释,于是便要求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不断革新。

第三,我国的教育学研究范式还处在引进和借鉴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研究流派。如前所述,尽管我国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有悠久的教育历史,但真正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学在我国发展较晚,20世纪初才得以起步,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教育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处在一个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研究方法的阶段,对教育学还缺乏独立的科学研究。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种教育思潮涌入中国,一些研究者在积极吸纳国外的一些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建构本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概念解释

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我国儒家教育的经典文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五经》是《易》、《诗》、《书》、《礼》、《春秋》。

2.终身教育----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指出接受教育应当是人一生不断、反复的过程;提出把工作与学习交替起来,把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起来,把各种正规教育与非正规形式教育联系,在人们需要教育的时候,能以最好的形式为人们提供最好的教育,使教育能贯穿全人生,从出生(甚至生命的形成时)到坟墓。

3.“产婆术”----“产婆术”是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即为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施教者只不过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教师就是“产婆”,其任务在于帮助学生“生产”----新思想、观念的产生。

4.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教育作用、教育职能等不同的称呼,它是指教育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或作用。

二、问题简答

1.简要评述教育的几种起源论。

参考答案:(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这种观点是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5)教育生活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生活与劳动是并列关系,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还要传递生活经验,正是在适应和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了教育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提升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实切性,丰富了教育实践理性,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基于低下生产力水平,教育具有原始性。第二,教育与宗教等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第三,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3.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第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第四,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4.东西方教育都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东方教育的特点:第一,东方教育重视教师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当然,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教育之中,注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也是一种占主流的思想、行动。第二,东方教育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甚至偏于书本理论掌握。这一现象,一直到现在还浓厚地存在于东方教育之中,使得东方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三,东方教育具有强制性。当然西方教育中也一些强制性的问题,但究其严格性与程度而言,远远不及东教育。

西方教育的特点:第一,在西方教育中,强调热爱儿童、尊重学生,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支配作用较少,此反映了西方教育中教师引导作用之特点。第二,学生自然才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在西方教育中,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学生中心论盛行之故也就在于此,此反映西方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之特点。第三,教学的全部过程不能缺少学生的自动参与,包括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等,教师只为学习环境的制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自动者,教育中少有教师强制、严格纪律约束等现象,此反映西方教育中自动性之特点。

5.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根据对现有的研究材料总结发现,人们从教育的历史事实、现实存在中抽象

出诸多教育属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6.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各有哪些个性?

参考答案:资本主义教育因其教育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而其教育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个阶层的需要。二是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社会主义教育也受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的制约,因而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一是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二是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三、观点辨析

1.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虽然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但其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把动物为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本能性活动作为人的教育的基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机械地还原为生物现象,忽视了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本能性生物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认为呢?

参考答案: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我认为在论及教育的功能时首先是要坚持发挥教育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发展功能,即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实施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成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境地。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使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前进。

四、理论阐述

1.试述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当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民主政治替代宗法专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系统的全面变革时,世界教育也表现出许多共同性。

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现代教育面向全体公民,培养具有相应智能与品格的劳动者就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现代社会教育还重视教育的公平性,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的机会均等,把传统教育目的观由精英教育转变到精英教育与大众并重。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现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教育挑战与现代教育的社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使得教育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功能在与社会高度联系中得到体现,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日渐强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现代社会的教育内容,无论是从教育内容的时代分类,还是教育内容种类划分,都是十分广泛的,为古代社会教育所不能比的。现代教育的内容富于变革性,不断地调整课程、编写新教材,删去或压缩原有课程、教材中陈旧的部分,把当代科技的新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民主政治、以法治国、教育的生产性、普及教育等因素促使了教育立法的发展、以法治教的实施。重视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由于科技创新速度加快、社会急剧变革,要求人们不断地接受教育训练,因而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普遍的观念。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当然,终身学习是受教育者个人的认识、态度问题;终身教育是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的教育保证,而学习化社会则是实现终身教育的社会保障。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意识、知识、情感和技能。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同历史以经验指导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则注重科学指导,由此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

总之,从总体看,现代教育比之于古代教育,富于高度的革命性。

2.给出教育的概念并说明之。

参考答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对此“教育”概念的界定,做如下说明:

第一,此概念注意抓住教育的基本矛盾----人类自身欠成熟与社会要求既成熟的矛盾。

教育中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之活动,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自然人(人类自身永远不能完成而又必须不断趋于完成的未完成性,表现为身心发展的欠成熟)与社会人(为一社会所预期要求的社会成员,表现为身心较为发达、自然性与社会性均较为成熟)之基本矛盾;此概念界定对此教育基本矛盾的把握使得该概念的界定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保持一致。

第二,此概念凸现教育的目的----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完成共性的形成;通过社会的个体化,完成个性的形成,作此目的之概括,抛去了具体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内容,使概念更为抽象,更具概括性。此概念的界定中,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三,此概念展现了教育的过程----完成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教育对象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知识技能、法律道德的个体化,作为同一问题两个方面的,揭示了教育的过程性;此概念界定也能涵括过去的经验—操作式定义,揭示了“教育”概念的抽象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性。

第四,此概念揭示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交往性、动力性、社会性。教育作为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两个方面的耦合,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社会”的交往过程,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体与社会影响之间的作用是互动的,突出教育的动力性特征----施教者的引导与受教者的主动,教育对象的发展就在此过程中通过社会性的/主动型的交往而得以实现。

第五,此概念的界定也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层次性:广义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活动,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狭义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活动。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3.个体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5.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问题简答

1.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第二,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第三,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第四,时代性。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2.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

参考答案: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

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第二,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所谓指令性教育目的是指立法与执政部门、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所谓指导性教育目的是那些不拥有政治权力的部门和团体制定的。

3.确立教育目的有哪些客观依据?

参考答案:确立教育目的有以下三个客观依据:第一,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第二,生产关系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4.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的价值观深受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是以现代社会的期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和尺度的。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臵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臵课程。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授之以渔”的方法。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仅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以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所组成。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6.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有以下三个方面:应试教育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产物。应试教育也是当前我国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教育机会竞争激烈。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三、观点辨析

1.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对待五育,要坚持“五育”并举,使五育均衡发展。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对于五育,我们要防止重此轻彼、顾此失彼,要坚持“五育”并举,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但“五育”并举并不是均衡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处理五育的关系时,我们即不能只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不能只看到它们的区别,我们要辨证统一的看待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关系。

2.我们对待应试教育应该全盘否定,而对待素质教育应该全盘接受。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应试教育有很多弊病和危害,素质教育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我们要辨证的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本身就不是万能的。影响人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仅仅是一种影响而已。此外,我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走入实践没多久,素质教育理论这方面还准备的不足。

应试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学生具有应试能力,也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此外,教育离不开考试手段,考试具有选拔和评价功能,素质教育的结果同样需要考试进行衡量,高素质的人才也需要考试来选拔。

3.教育实践中,“应然”的教育目的基本上等同于“实然”的教育目的。

参考答案:此观点错误。由于国家教育目的在理解、贯彻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当事人

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应然”的教育目的并不等同于“实然”的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当事人观念中的教育目的也并不必然地反映社会总体的教育目的意识。在教育实际生活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往往是“实然”的或“内在”的教育目的。

四、理论阐述

1.论述我国当代教育的目的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参考答案::当代教育目的价值观的转变有以下两种:第一,由“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论,都没有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也没有发挥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教育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这种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培养变革社会、推动社会的主体人,必须实行以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为目标的主体性教育。“建构”不是把人作为客体进行塑造,也不是人的自然发展,它是在人的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使人得到新的发展的过程。它把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主体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的要求(教育目的)等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了起来。第二,“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14~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从此,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个人的主体精神。但这种主体性在满足对自然的统治之后,人类的生存家园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人统治他人之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加剧了。因此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环境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促使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个人主义的理性主体性或占有性个人主体性进行反思,呼唤一种新主体性,一种共存的类主体性。教育也从培养孤立的个人主体转变为培养类主体,从发展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这样的类主体教育,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不只是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二,类主体教育作为面向个人主体的教育,它发展的不只是“颈部以上”的认知方面,而是人的完整人格即真善美的统一,它发展的不是以征服占有为目的的个人主体性,而是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

2.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有哪些?

参考答案: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有以下: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18世纪中叶,卢梭提出培养所谓“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取向。即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有其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其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新人文主义是18世纪、19世纪之交主要在德国兴起的带有启蒙色彩的哲学、文化、艺术思潮,它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传统在德国的反弹。新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取向旨在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其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为后来长期流行的口号:“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或“德、智、体和谐发展”。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所谓“完满的生活”,包括: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同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这是一种带功利主义色彩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19世纪末,为矫正“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之偏,产生了“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人们应当同自己肩负的职责相适应,即个人不能不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专业化。他还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同时他还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每个个体都具有双重人格:“个体我”与“社会我”。“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3.谈谈你所理解和的“素质教育”。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它是凸现以提高学生创新力为核心的主体教育,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它是“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它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素质教育是体现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强调学前经验和学校学

习的结合,学校和学校后实践活动的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体现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化,体现教育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结合的教育。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概念解释

1.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即人改造和征服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论----主要指的是人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就是遗传和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决定性。

3.道德内化----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道德内化的过程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4.学人本观----人的本质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自然人是人作为生物体与动物共有的特质;社会人是人作为社会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要接受教育和进行实践的社会人。

二、问题简答

1.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

参考答案:影响人类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实践四个方面。其中遗传是生物基础;环境是外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教育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个体实践是人最终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也是人要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2.简述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因而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

3.简述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第一,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劳动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二,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纯粹的劳动能力、艺术才能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都包含有政治教育的因素和哲学观点的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第四,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4.请简要回答遗传影响人发展的辩证性。

参考答案:遗传影响人的发展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决定的条件。人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素质,而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决定论”或“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不能认为儿童智力水平和品质早已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对这些“智力种子”的萌发或者只能延迟或者加速这些先天的遗传能力的实现而已。

三、观点辨析

1.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不科学。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即人改造和征服客观世界能力的发展。

2.个体的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

参考答案:说法不正确。个体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心理活动使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形成了各种心理活动的能力和个性。而人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3.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参考答案:此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它集中体现了生物特征DNA的遗传是父辈通过基因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俗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人生长发育最基本的前提。

四、理论阐述

1.环境影响人发展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环境影响人发展的表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自然环境中的构成因素众多,它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臵。比如光照、空气是生命生长发育的最终能量,它为生命的群体、人类的个体的生长发育提供能源。

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包括各种性质的社会关系。显而易见,这一切对人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生活在不同制度下的人们,对某一特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认识是有其共同性的特征的。

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2.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第一,从个体心理素质而言,通过德育、智育和美育,追求智力、道德和情感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真善美三者相融合的理想化个性。第二,从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的和谐统一而言,通过体育与德智美诸育的结合而追求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从人格体系的开放性而言,全面发展的大教育应当追求个体与外部世界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有机榫合,追求陶行知先生那种“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的教改理想。

五、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差异大,于是对几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自学课外读物,同时让他们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把有关内容有选择性地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并让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使该班提前5个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这位老师的做法符合或违背了哪些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指导,接收到不同深度的知识。

2.阅读材料:在一项家庭调查中发现,家庭和睦以及父母有较多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家庭,大多数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而家庭中父母不合,多有争吵的家庭以及父母多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与子女的亲子活动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的事事不关己。请问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有哪些?

参考答案: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也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家庭作为人生的起步地,它的教育具有启蒙性特点;家庭作为基本的常存教育单位,教育的时间具有开放性,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随机性要求;家庭的血缘性使得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可以是无所不谈。当然,家庭中的许多元素也影响家庭教育的结果,如父母的学历和职业、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的气氛、物质条件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才具有概括力,才具有感召力。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概念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结构----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各级学校的比例构成、各类学校的比例构成、各级教育内部各类教育之间的比例构成、学校系科的专业设臵以及学校的布局结构等。

3.教育公平----其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收教育的机会,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政治上的公平和经济上的公平。

二、问题简答

1.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参考答案: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2.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3.简述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参考答案:科技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改革进程。教育对科技的影响: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4.简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现代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

三、观点辨析

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教育先行并非教育无限制地先于经济发展,而是有一个限度。教育不能脱离经济的现有条件而盲目发展,教育无论怎样优先发展都必然反映经济的发展实际,必须考虑本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限制。教育的发展都是立于本国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绝对不经济现状而无限制地发展教育,即使有,也终将受到经济的惩罚。

2.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参考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等推动文化的进步,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教育,是文化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3.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答案:该说法正确。因为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所以唯有发展教育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发展与进步,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四、理论阐述

1.试论“教育先行”

参考答案:教育可以先于经济而发展。教育不能无限制的先于经济而发展。教育先行总是由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所决定。

2.试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阐释“科教兴国”提出的战略意义。

参考答案: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五、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也称质量和素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劳动力。而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主要指其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其中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又是主要的。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2.阅读材料:材料1: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应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融合中不失其相对独立,在对峙中体现超越。因此,不难看出,教育既可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樊篱,也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归根结蒂要看教育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但不管怎样,教育地位的合法性是显而易见的。

材料2: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自觉实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说它独特,是因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活动像教育这样以明确的目的、精选的内容、系统的方法去培养人的,人才的成长有自身规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品德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必须遵从认识活动的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就是探讨教育活动的内外规律性特征的。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把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来看待,它有相对独立的“问题域”与观念系统,因此,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几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要让经济规律来取代教育规律,让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自生自灭,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不是有预谋地残害教育,也是出于对教育的无知。

材料3: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他们依靠对学生知识、思想的影响,主导着社会的智力状况和思想走向,是一股特殊的不客忽视的力量;学生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群层,并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设施是标志教育存在状态的一类独特存在;教育活动是一类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学校中的课程虽来源于社会文化,但自有内在规律,并自成体系。

上述材料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教育存在是合法的、合理的;教育活动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系统及运行规律;教育受社会因素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相联,教育是相对独立的。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一、概念解释

1.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2.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3.发展性教师评价----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师评价制度。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评价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而且,它不是指某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而是指一系列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的总称。

4.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参与和合作为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以实践情境为研究场所的研究形式。由于行动研究强调从经验中学习,强调实践者就是研究者,注重“研究”与“实践效果”的有机结合,因而它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5.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它不是作为大学研究基地的实验学校,也不同于我国师范院校所设立的附属学校,更不是在现有的大学和中小学校之外重新设立的新的学校形式,它是在原有中小学校的基础上与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合作形成的,融合教师职前培训、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学校形式。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学校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促进学校和大学的发展。

二、问题简答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参考答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参考答案::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性的人;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3.什么是学生社会化?

参考答案:学生社会化是学生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它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学生社会化目标一般包括:养成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形成价值观念;认可角色定位;掌握职业技能。学生的社会化是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相互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其内容的任何缺损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的社会化,因此,学生的社会化是在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维度上展开的。

4.教师劳动的特点?

参考答案: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内容的再创性、重组性;劳动手段的示范性、多样性;劳动效果的迟效性、长效性

三、理论阐述

1.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以及现实途径?

参考答案: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即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即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适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

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

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

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2.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可能途径?

参考答案: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与学生携手共建师生关系。

四、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参考答案:从课程与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2.阅读材料: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第六章现代课程

一、概念解释

1.课程: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2.文化课程:文化课程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学等综合性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价值感,让学生认识本民族特性的本质、精神力量的构成以及固定的文化形式。李特把“文化课程”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价值体验”,二是“价值结构”,三是“价值类型”。他设置“文化课程”的核心思想是在人的理性教育(知识教育)中,

渗透超理性教育(情感、意志)成分,以避免造就缺乏情感、没有人生趣味的“现代机器人”。

3.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为了给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和支持,通过对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或活动方式等课程要素进行取舍,最终所表现出来的要素之间的先后和比例关系。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更好地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课程政策:课程政策是一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南,它对于课程权力的分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和运作方式。从世界课程政策的发展来看,存在着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和学校自主三种类型的课程政策取向,它们各有优势与不足。

二、问题简答

1.把课程等同于学问与学科的局限性在哪里?

参考答案:

(1)未能包括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2)忽略智力发展、创作力表现和个人成长等度向;

(3)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经验;

(4)忽略涉及课程设计的工作,如教学策略、顺序程序、引起动机的方法、内容的诠释等。

2.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有哪些新特点?

参考答案:

(1)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

(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3.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有哪些?

参考答案:

(1)需求导向策略;(2)增强特性策略;(3)因地制宜策略;(4)全员参与策略。

4.研究、发展和传播模式(RD&D)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研究、发展和传播模式(RD&D)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前后相续的研究(research)、发展(development)、传播(diffusion)和采用(adoption)四个阶段:研究阶段的目的在于确立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建立教学的基本原则;发展阶段主要把先前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理运用到具体的课程开发中,以使新课程从理论形态走向实物形态;传播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把新课程介绍、传播给教师;采用阶段指教师在学校情境中对新课程的关注和运用。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理论阐述

1.关于课程的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参考答案: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

把课程等同于学问(discipline)和学科(subject),是出现最早且流行甚广的一种观点。把课程看作是学问和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课程的主体,但并没有反映出课程的全部。

(2)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把课程看作是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安排,甚至教学方法和技术设计都包含在内,力图实现对课程的较全面把握,既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又强调教学活动过程的预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过于重视计划性;第二,过于重视“书面化”的课程形式,而忽视了真实教学情境的课程意义;第三,把教学计划等同于课程,混淆了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缩小了课程的外延,导致课程研究的狭窄化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这一课程定义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科学管理原理为基础,强调目标预测、行为控制和工作效率,在课程设计时注重事先制定结构化和序列化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它将课程计划和教学情境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这一做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把课程仅看作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不能处理好学习结果的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之间的关系,不能处理好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系,容易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心理气氛等与学生成长有重要关系的非预期因素和过程的忽视。

(4)课程即学习经验

把课程看作学习经验,实际上是把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一部分,把教师作为课程发展人员的一部分,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暗示课程改革不是单纯的学科或教材的改革,因此,其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肯定。但批评者也指出了这种观点的不足之处①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②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③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亦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④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

(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研究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把课程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从文化产生、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出发揭示课程的内涵。文化的再生产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实现的文化选择,二是在文化变革过程中实现的文化创新。

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背景出发来考察课程现象,研究课程问题,有助于加强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我们深入理解课程、研究课程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新颖的思路,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但如果看不到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特殊性,以及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类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性,则不利于我们对课程的恰当认识。

综上所述,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一本质概括反映出学校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客体性。相对于学习者来说,课程是一种外在于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是学习主体认识和经验的对象,而不是主观性的自我意识或观念。

第二、目的性。从人类教育活动所特有的育人目的性角度看,课程也无非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具有预期的目标指向性,如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第三、经验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影响因素、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课程应该是可以通过认识和实践而转化为个体经验的,不管这种经验是知识性的,还是活动性的。

第四、教育性。从内容性质看,学校课程应在学校环境中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和作用,缺乏教育性的经验不属于课程范围之列。

第五、系统性。具有预期目标的课程不论其存在形式如何,总脱离不了一定的结构系统,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序列。

2.课程结构的优化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您认为如何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

参考答案:

课程结构中的矛盾是复杂多样的,它既涉及理论层面的问题,例如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等基本命题,也涉及实践层面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涉及到了制度层面的问题,如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对于如何解决课程结构中的矛盾问题,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课程结构中的矛盾决不仅仅是一种操作方式的变革就可以解决的,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它是教育内外各种因素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办学的根本价值何在”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基础教育关键环节上表现出来的直接触及基础教育性质、任务、目标的矛盾。” 为此,

课程结构的优化,也要从理论、实践和制度三个层面入手加以解决:

第一,从理论层面加强对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的检讨,厘清课程结构优化的价值标准。

第二,从实践层面关注对课程结构内部构成要素的研究,确立课程结构优化的事实标准。

第三,从制度层面营造课程结构实施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确保理想的课程结构在实践中获得生命力。

四、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

西方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科技突发猛进,改变了整个世界。世界各民族都不得不奋力于消除科技落后的民族危机。即便美国,在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人也强烈反思,说美国的科学教育落后了。但这时,另有教育家认为,美国落后的不是科学教育,而是艺术教育。还有教育家认为,欧洲人一直说美国没有历史、没有文化,视美国人为“乡巴佬”,美国应该花大力气发展文化艺术教育,建立美国人的文化价值体系。——摘自:王宏甲著:《中国新教育风暴》,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请结合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谈谈您对此争论的看法。

参考答案:

在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围绕着客观与主观、理智与直觉、知识与价值等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本主义文化观。他们之间由矛盾冲突到最终走向融合,形成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是现代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矛盾冲突

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在课程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的理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课程观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学校成了再生产唯科学主义文化的“工厂”,“工具理性”日益膨胀,“价值理性”日渐衰微,丰富的人性开始消失,造就了“单向性”的社会和“单面向的人”。

人本主义是人文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反对社会的划一性和人的机器化,否认人的理性的作用,否认科学技术的价值,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

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对课程问题的看法实际上都已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蔽于一曲”的境地,表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在“依据全人类的文化达成有关课程的学问、智慧和觉悟”方面,都做得不够,从而使课程发展失去了鲜活的文化生命,没有了开阔而奔放的文化胸襟,课程文化由此陷入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樊篱”之中。

(二)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

(三)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伴随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逐步走向融合之势,课程文化也开始摆脱原有视野的局限,跨入到了新的视界中去,于是,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便确立了。

2.阅读材料:

10除以5,得多少?

小儿7岁,在北京一所不错的学校读二年级。一次数学测验,有一道题是这样的:“10除以5,得多少?”小儿答:“10除以5得2”。不料被扣了0.5分。请教老师(试卷不由学校出,由学区统一出标准答案),老师说:原因是没有按规定答题,正确答案应是“得2”。好心的老师惋惜地告诉小儿,你这么写是不应该算错的,但上边对试卷答案有严格要求,以后做除法答题要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多写。

小儿记住了,但因此又带来一次“错误”。

这次的试题是:“26除以4商几,余几?”小儿答:商6余2。这次又被扣去0.5分。

我问孩子,为什么不按老师说的“从倒数第一个逗号开始答”?他很困惑地说:“总不能不答商,只答余数呀!要不,你说怎么答?”

我明知孩子说得有理,但也猜不透出题者的要求,只好说:“别管这些,按老师说的办法答,就写余2,看看老师怎么改。”

第二天,我们改的题又被判为错。向老师请教,老师也无可奈何地说,这次是试题出的不好,逗号不应该放在“余几”处。

小儿说:“我不会答题了。”

——摘自1998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请结合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谈谈您对此材料的看法。

参考答案: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评价发挥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上述材料中的极端事例,就其表面现象来看,反映的是课程评价中的标准化和僵化的弊端,反映的是课程评价的异化,而其实质则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异化,忽略了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第七章第七章现代教学

一、概念解释

1.教学: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话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或中介,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3.发现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它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要领和原理时,只给他一些事实(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4.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领导和参与下,学生以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搞清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问题简答

1.怎样理解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参考答案:

(1)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2)因为中小学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时期,也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学校只有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使青少年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观念,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3)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就学校的工作安排而言的,指学校应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领导、教师必须树立教学为主的思想,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制度和措施加以保证。

2.把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交往,其优点何在?

参考答案:

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交往并不是最终目的,其根本追求则是通过教学交往观,确立师生间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这种交往形式下,教学走出了科学世界的藩篱,谋求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的生活过程,教师也将这一过程视为自己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3.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功能?

参考答案:

(1)推动社会进步;(2)实现知识创新;(3)促进个体发展。

4.请说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

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指引性,表现为教学总会受到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古往今来的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价值观紧密相连的,不会存在价值无涉的教学活动。不管教师本人是否意识到,不管教师是否自觉到,教学活动总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更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公民。

5.教师在运用循序渐进原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这是由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1)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

(2)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3)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理论阐述

1.目前理论界对教学的本质具有多种观点,您如何评价这些观点?

参考答案:

在回答此问题时,应该考虑如下要点与思路:

首先能列举出各主要观点的主要内容;其次,对各种观点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形成自己言之有理的观点。

2.您怎么看待教学方法未来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参考答案: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首先能从中外教学方法的发展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性,具有历史的观点;(2)结合未来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社会的观点;(3)从教学方法自身的特点入手,具有学科的观点;(4)从教学主体的特点入手,具有人文关怀的观点。

四、案例分析

1.阅读材料:

许多中小学老师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就应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听课,并把那些爱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阶段人们思想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思想都是比较不科学的。对于一些现象都是通过比喻、机械的方式去写的。比如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把教育比喻成思想上的接生。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代表著作有:《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著作。孔子在《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因材施教。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等教育思想。这个时期的教育还没有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阶段:学科初步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并且在这本书中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教育,指的就是将一切艺术交给一切人类的教育。 德国康德最早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并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一阶段教育学具有独立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杜威写了一部《民主主义教育》,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就是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学学习方法

选学校择专业 俗话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高考我们选错了嫁错了,那研究生考试就是第二次新的选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对专业的最后一次选择,她关系到我们今后从事的职业,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幸福与否,所以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我们建议在选择专业时要综合衡量以下自己的几个方面,就是“兴趣第一、扬长避短、考虑需要”。 兴趣是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要和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打交道的话,那么会过得很难受;另一方面,兴趣也决定了你能不能有恒心毅力坚持考研复习,并保证较高效率。调查表明,强打精神的复习考研,最后大部分是考不上的。 考虑未来就业。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就业率相差很大。例如本科毕业生中,政治学、林业工程、材料、仪器仪表等学科毕业生的即时就业率在90%以上,而体育、植物生产、水产、中医学、农业经济管理等就业率低于50%。研究生毕业时的情况要好好得多,但总体情况也仍如此。 实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孟尝君养士三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甚至包括鸡鸣狗盗之术。大到人生能否成功,小到考研是否顺利,都要看能不能很好地扬长避短。首先是看现有基础。如果你从末接触过计算机,数学又学得不好,现要却要报考清华计算机专业,那么最好还是不要冒那个险。其次,还要看客观学习能力。如果自己的逻辑思维确实不够发达,那么复习起理工科专业来确实会非常吃力,效果不见得好。如果记忆不强,报考历史专业恐怕也成问题。 是否志在必得。前途宽广,本科毕业后工作无忧,今后深造机会也还有,那么建议你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专业拼一把,成则更好,不成也无所谓。要是你指望通过考研来改变一生命运,志在必得,那么建议专业目标定得别太高,这样稳妥一些。 个人的客观需要。这一点很现实,也很无奈。比如家庭原因或个人原因要求你必须尽快取得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那么即使你对文学情有独钟,也可能不得不考虑现实情况。 选择专业,除了对自己的综合情况要有一个大概的科学估算外,还应该避免常见的几种毛病。 一是鼠目寸光。判断专业如何,就业前景好坏,是否有市场,只盯在鼻子尖上。时间过得快,专业胜衰更快。几年工夫,足够从在大红大紫落到无人问津。大三起码要大概地看到5年以后(研究生毕业)专业的发展趋势。 二是人云亦云。自己对自己缺乏认识,没有判断力。明明读懂一个法律条文都在花上半天,看到别人一窝报法律,自己也要去凑热闹。 三是过于急功近利。绝大部分情况下,选择专业其实主要依据的就是“功利”的标准。但凡事不能过头,太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因为那样会蒙蔽你的眼睛,造成专业选择上的失误。 在专业选择上,有个故事可以参考。话说古时候,有个士子一心想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年少时天下太平,皇帝重文士,于是士子一头扎进书堆。不想换了皇上,忙于开缰拓土,重用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 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中国 儒家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 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 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 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内发) 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荀子 人性论“性恶论”:教育“化性起伪”(外铄) 培养目标培养大儒: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只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教师地位师云亦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最早把道德连在一起)

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a14991285.html, 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 作者:王海英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01期 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智力、品质等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复杂脑力劳动过程。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教育情境多样,需要教师及时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灵活机智地妥善处理,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巧妙地、创造性运用教育活动规律,对学生产生使其心智为之震撼的影响力量,或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或唤醒学生的美好情感,或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教育智慧是教师的重要素养,它既是教师自身教育个性的表现,同时也具有共性的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用爱和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对学生的爱和强烈的教育责任心是激发教育智慧的动因。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外国教师的故事:汤普逊老师发誓要平等地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她从前任教师的评语中了解到,班上一个邋遢、上课不专心的小男孩泰迪,曾是一个聪明优秀的孩子,作业整洁,待人礼貌,但近来他的母亲患上绝症,父亲又不顾家,他很担心母亲,开始在学习上退缩,有时还在课堂上睡觉。汤普逊下决心帮助他。圣诞节时,汤普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拆开了泰迪送她的用牛皮纸包装的礼物,那是一条缺了几颗宝石的假钻手环,还有一罐只剩四分之一的香水。班上的孩子发出了嘲笑声。但汤普逊不但惊呼漂亮,还带上手环,并喷了一些香水在手腕上。其他孩子都愣住了。放学后,泰迪对汤普逊说:“老师,你今天闻起来好像我妈妈啊!”此后,汤普逊开始特别关注泰迪,帮助他、鼓励他,泰迪的心重新复活了。到学年末,他又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了。此后每年,汤普逊都会收到泰迪写来的纸条,上面都有一句话:“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直到泰迪获得博士学位。一年春天,泰迪来信希望汤普逊参加他的婚礼,并坐在属于新郎“母亲”的位置上。汤普逊参加了婚礼,而且戴着当年泰迪送她的假钻手环,还喷了那瓶香水,那是泰迪母亲去世前曾经用过的香水。泰迪说:“老师,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汤普逊也热泪盈眶地告诉泰迪:“我应该谢谢你,是你让我知道该怎么教书。”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正是这支火把的点燃者,真诚的爱就是“火引”。教师用纯真的感情照亮孩子的心灵,唤醒孩子生命的灵性,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孩子的智慧大门会悄然敞开,达成生长这一目标。 二、善于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充分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方法首先,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课程融会了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学原理、德育原理以及教育主体、教育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只有与实际结合,才能避免“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和“两张皮”问题。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呢?一方面,我们要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联系当前教育实际中存在的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将我们学到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当前的教育情境、教育行为、教育活动中去,在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中运用教育理论。 建议大家带着问题来学习。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困惑以及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与其他同事可能存在分歧和争议。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者从这些问题出发,去寻找资料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步骤 1.首先要熟悉本课程的多种媒体资源、作业与考核方式等,估计学习任务量。根据这些情况做好学习准备工作,制定学习计划。 2.粗读文字教材(前言、目录、各章首页的学习目标),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结构。 3.精读文字教材及相关学习资料。

4.收看录像课相关章节内容,并到“电大在线”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5.根据进度完成“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6.做文字教材章节后的“自测题”。 7.全部章节学完之后,集中做“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题,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成效。 8.全面复习基础上突出重点,迎接考试。 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精读教材法(sq3r读书法) sq3r读书法的五个步骤: 浏览、问题、阅读、回忆、复习。 1.首先浏览教材的一章或一节; 2. 将标题转化成问题,或由概念中提出问题,促使自己在阅读时寻找答案以集中注意力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3.阅读中,要把关键内容抓出来,进行圈点、划线、边注、眉批; 4. 读一段后暂时停止,思考并复述,从回忆中加强记忆。 5.最后复习全章,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 教育学复习方法一、注意基本概念的识记。 基本概念是基础的基础,如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制,班级组织,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这些概念都是各章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名词解释的好出处。 此外,书中一些不太明显的概念也要记住。如还有书中的框框里的内容也要记住,如毛入学率、净入学率等,这些最基本的

智慧树知到《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传统文化 D:自然科学 正确答案:六艺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正确答案:孟子 4、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上所施,下所效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道可道,非常道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理想国 正确答案:学记 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孟子 正确答案:学记 7、“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 正确答案:阶级性 8、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奴隶社会 9、古希腊三大教育家是( )。 A: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昆体良 C: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正确答案: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0、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学记》 A:教学相长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正确答案:教学相长,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1、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学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萌芽

教育学的建立 西方近代教育家及其思想影响 国别教育家代表作及其 影响 主要思想 英国 培根 1561-1626 《论科学的 价值与发展》 1623第一次把教 育学作为单独一 门学科提出来 把教育校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教育学是胚胎) 捷克 夸美纽斯 1592-1670 《大教学论》 1632西方近代教 育学的雏形,是 教育学从哲学中 分化出来的标志 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普及教育的思想;并在“教 育要适应自然”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 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 内容;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巩 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三个影响较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还 对教师的职业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等等。虽然这些主张有的不尽科 学,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的出世) 英国 洛克 1632-1704 《教育漫话》 1693 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阐发了反对天赋观念的“白 板说”主张教育万能论;是教育史上特别重视体育的人;反对体 罚的德育方法;它的思想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法国 卢梭 1746-1827 《爱弥儿-论 教育》1762 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灌输式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 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 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 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德育上实行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 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也支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思想: 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 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页脚

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 主要思想: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思想: 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 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中国 页脚

教育学复习参考

教育学复习资料2017.6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3.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过程。 5.教育力 6.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7.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8.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9.正规教育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10.非正规教育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11.实体教育指在一个实在、现实、具体的环境中具备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对那些需要受教育和学习的人的身心施加适当的、符合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的活动 12.虚拟教育指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13.狭义文化专指社会的精神文化而言,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4.教育功能由教育得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4.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职能。因其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固有功能。 15.教育衍生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其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工具功能。 16.教育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7.教育负向功能是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8.教育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19.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杨现民)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杨现民 一、智慧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 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2014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 复习资料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评价目标】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 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 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 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终身教育的提出; 2、“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教育形态的分类 (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家庭教育的特点: 具有启蒙性、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具有个别性。 2.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 ②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 ③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 ④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 ⑤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 (三)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二)古代社会教育 1、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的六个特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保守性、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三)现代教育形态 1.现代教育的五个特点; 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我对教育学的认识

对教育学的认识 12英语2班15 刘丽娜 百年传承,教育为本。自古以来,尊师重教都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是传承中华文化接收更广阔知识的一项基本要求。但现今中国的教育,有教但缺育,而且疏忽了学生自身的独立自主学习,教育问题俨然成为人们关心热议的话题,成为“教育强国”口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把“教育”二字挂在嘴边,似乎我们很重视教育,但是现今的教育现状,无人称赞,中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从行政到教育系统,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全部都成为人们所批判的对象。的确,中国的教育,倾向于“现实的教育”,它本身就处在一个经验的相对低级的状态。就我个人看法,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中国本身缺少思想的结果。或者说缺乏哲学的东西的指引,而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行动”中。而这种指引,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努力。 对于我们师范生,我们能做的,便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教育学是我们必修的课程,这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和学习教育学以便于我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学生。书上说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在搞清教育学的概念时,要划清两种局限: 第一,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所以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作为一种正确的教学方针政策,虽然需要反映教育规律,但它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政策是绝对不能等同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如果把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歧路。第二,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学所探讨的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的理论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教育实践经验汇编也还只是片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的汇集,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我们要做的是从中获得思考并去发展完善。 有人说:“不学教育学,照样能上课。”这种现象虽然存在,但是否学习教育学,掌握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况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规律,各门学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使其发挥整体效应。有的教师上课,不能使学生心领神会,学生愁眉苦脸,摇头叹息,既窒息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又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师是否善于科学而巧妙地将教学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并按照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 教育学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的目的尽管是要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但是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发表时间:2015-04-20T10:10:38.17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5月总第78期供稿作者:李应赋[导读]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 李应赋湖南师范大学410081 摘要:日本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摄取模仿、自我改造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它于日本大化改新时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唐朝先进的教育模式。明治维新后吸收欧美而发展,整个过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教育发达、教育学理论成熟的教育大国。文章阐述了日本教育学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教育发展的原因,研究了日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立国、科技创新的理念,反思中国教育学的现状,并对日本教育学给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日本教育学启示 一、论述日本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这也可称为另三个阶段,分别是模仿阶段、改造阶段、创新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大概追溯回中国的唐朝时代,日本当时社会发展其实并不是很好,平民百姓甚至有些官员贵族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当时更多地是在向唐朝教育方面学习和模仿,直到武士阶层出现后。由于武士阶层是为统治政权和发展的需要,导致日本的教育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开始重视教育学。后来在德川幕府的两百多年间,平民教育才得到长足教育。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没有混乱的战事,所以很多平民都有了时间去学习,接受教育。在当时的日本,男性的识字率达到约60%,而女性的识字率也达到了25%,较发达的地区可能识字率更高。而在明治维新时期,在那个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时代,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已经开始全盘西化,不断对其进行改造。教育制度逐渐西化,向西方教育借鉴经验,在教育改革上,创立了早期教育体制,加速普及国民教育,推广初等教育,并超越美国更早完成了全民普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发展飞快。在1947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1886年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自1975年以来一直高达89%,和美国不相上下,大学升学率自1974年以来达40%左右,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在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现在,政府十分重视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创新,使得日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教育的普及更广泛,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阐述日本教育学发展原因 明治初年,日本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骚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国外面临着欧美列强的经济压力和军事压迫,陷入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险中。明治政府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还提出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全国所有官民协力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如今全球信息化科技的发展形势之下,日本的教育学已经不能单单满足对人才、知识简单的需求了。在此社会背景下,日本实现全方位教育学上的丰富与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学的创新。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现今都面临着竞争与挑战,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软实力的比较,重点就在于教育学的水平和质量。这些对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 21世纪全球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述评日本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日本教育学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发展还不完善、不够成熟。所以,中国应当从日本实现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很多启示,从中借鉴和吸取有益经验。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着社会动荡的局面,一切百废待兴,但仍坚持大力首要发展教育,从教育的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日本教育的恢复、改造和快速发展,为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日本教育学的很多作法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政府应学习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出台更多教育相关的政策并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其同时,从内容上来看,中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的教育。我们所缺的不是知识型的大学生,而是有技能的劳动者,社会上真正高技能的人才十分紧缺。日本在教育学上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实用灵活的,课程很值得国内引入借鉴。因此,中国要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实用技术的专业学科,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变。除此之外,教育学内容上还要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在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获得的也都是应试类的人才,而需要培养的恰恰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和确定不同的教育课程和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上实现全面转变和全方位发展,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学习。参考文献 [1]陈晖高增生日本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比较教育研究,1985年,01期。 [2]卫纯安原《日本教育的现代化》简介[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3]陈鸿斌日本教育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01年。 [4]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5]李春生田辉日本呼唤教育新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詹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什么是智慧型教师”是近年来教育界颇有争议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书将对“智慧型教师”这一概念的内涵挖掘及相应的教学行动研究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在当前社会处于忙碌、紧张的功利背景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如何在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的。书中提出的一些创新性观点与做法不仅能启发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路,而且能缓解当今中小学一线教师由于职业心理压力导致的智慧枯竭状况,促使他们积极地认识自我,学会反思,正确地自我评价,从而科学地策划人生。 导言教育理念的追寻实践探索的反思——“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实验研究回与展望 一、基本理论的生成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智慧文化综合力”的理念追寻与创新之路 三、教育观念的变革:展望教育范式转型与话语更新 上篇理论探索 第一章回归智慧:新世纪的教育新理念 一、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 二、新世纪的素质教育需要培养有智慧的人 三、造就智慧型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第二章“人”字的解读与教育的真谛——献给智慧型教师 一、“人”字型教育含义的全面表述——二元分解与静态分析 二、“人”字形教育含义的深层把握——活动生成与动态剖析 三、教育的真谛在哪里? 第三章智慧型教师:生命创造的象征 一、智慧型教师的背明分析 二、智慧型教师的定义界说 三、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描述 第四章教学的智慧 一、充填式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智慧为本位的教学 三、园丁说:尊崇天性,反对灌输 四、各言其志的欢乐: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五、探究共同体:怀疑与批判 六、静默的教学:强调觉悟,以心传心 七、方案教学:儿童决定学习内容 八、“师造化,师前人” 九、教学的智慧:全方位面向宇宙和人生 第五章网络文化挑战智慧型教师 一、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主要特征 二、日趋激烈的网络文化冲突 三、智慧型教师如何应对网络文化 第六章追寻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第七章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与评估参照系初探 第八章智慧型教师与教师转型 第九章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第十章高擎智慧之剑走向教育新生 下篇实验研究 实验案例一:重新审视儿童重塑幼师形象

教育学名词解释

四、名词解释 1.班级上课制 2.道尔顿制 3.教学评价 4.相对性评价 5.德育 6.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教育影响 9.学校管理 10.课程设计 11.教学模式 12.教师申诉制度 13.发现学习 14.学校事故 15.学校咨询与辅导 16.教育目的 17.学制 18.课程 19.非指导性教学法 20.启发性原则 四、名词解释 1.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3.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男'?Z腺E 4.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产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5.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6.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齽纼朓 7.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8.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教师通过这个媒介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意图,学生也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意图。

教育学实践教学教案讲解

《幼儿教育学》实践教学教案 一、实践目的要求: 1、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初步掌握幼儿 教育工作的规律,学习幼儿教育工作的方法。 2、获得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幼儿园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3、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培养教育实践能力。 二、实践学时分配:课外38学时 三、实践教学方式: 按照所学教材内容章节的顺序来安排每一章的实践活动,力求使实践活动跟进教育理论的学 习。 四、实践教学教案: 绪论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实践目标: 1、识记和理解幼儿教育学的概念和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意义。 2、了解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和历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实践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识记了解幼儿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及幼儿教育 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2、针对知识竞赛存在问题做课后作业:对绪论和第一章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设计。 实践准备: 中外幼教简史的知识准备,班委会共同拟订知识竞赛方案。 实践方式: 在本班教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识竞赛、讨论法。 实践课时:2课时 实践指导: (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拟订知识竞赛的内容,由学习委员汇总。

(二)由学习委员组织竞赛活动; (1)由学习委员交待竞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起点分为100分,分为抢答(每题加10分)、必答题(每一组2道题,每题20分,若弃权,由别组抢答,答错扣分)。题型为填空 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2)竞赛活动开始:由学习委员主持和记分,按1234小组顺序出题,并按竞赛规则作答。 (3)竞赛活动结束。 (三)小结竞赛情况及竞赛中出现的知识疑惑点、重点难点问题。 (四)提出课后继续巩固的方法: 1、到图书馆查阅幼教相关书籍; 2、上网查阅; 3、布置作业:整理所设计的知识竞赛问题和答案。 效果评价 1、巩固所学知识。 2、有效掌握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实践目标: 在学习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任务和原则的基础上,初步学习运用理论分析幼儿园教育现象,加深对教育目标和原则的理解。 实践内容 1、观摩幼儿园半日活动,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分析教师运用了哪些教育活动的原则,并写下见习报告。 2、小调查:向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园为家长服务有哪些项目,形成见习报告。 实践准备: 与幼儿园联系,以取得幼儿园的支持与配合。 实践方式:调查法、观察法、实践法 实践课时:4课时 实践指导: (一)教师集中布置观察与调查的任务和要求。

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兵法 文\李素怀 最近看到李镇西老师写的一篇文《班主任:兵法用来对付谁?》,虽然我没有赏析过万玮老师《班主任兵法》,但我从同事那里听说过这本书。尤其从同事表情里投射出的激动,他们如获至宝的谈兵法,整治学生妙招。就如李镇西老师说的,很多老师误解了万玮的“兵法”他应该是教育学生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是一种爱的智慧。尊重的诠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真的把学生看成了对立面,成了你的敌人,有这种思想和观念是很残忍的,因为孩子是成长的,是需要老师用爱和尊重引导和帮助的。耐心和信任和他一起长大。 在当班主任的最初,因为苦恼一个“问题班级”的管理,曾看了一些班主任工作妙招和技巧,也曾研究一些所谓的“兵法”

来应付学生的小错误和坏习惯。当我庆幸终于可以压制这群孩子时,偶尔听到了一段话,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无意间带给学生的伤害。刚升入初中时,班级都是各地小学调皮的学生,有他们所谓的“四大金刚”,“六小龄童”,这群孩子行为习惯不好,但最重哥们义气,团结的如一家人,每当犯了错误,他们就会联合起来蒙骗老师,并接二连三的犯错误。给我惹来的麻烦让我应接不暇,这件没有处理完,另一件又发生了。 当时很恨这群孩子,也抱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怎么非让我接手这样的班级,但没有办法,既然接手了就要想对策,来管制他们。当时想出了一个办法,要“拆散”他们,让他们这个小团伙,不再团结。 当时在六个人中先选择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做他工作。拉拢他,逐渐的让他做我的内奸。当把六个人的“将军”孤立起来,我很庆幸,兵法的功效。可以解决军事,商业,更可以解决教育。可是当那个“将军”失望的对我有了敌意,失去朋友的他选择了转学之后,我才反思,我伤害到了孩子。 “将军”说老师让他失去了人生最珍贵的朋友,因为他从小爸爸妈妈离婚,当妈妈带着两个姐姐离开了他,他成了被遗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