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

中国近代法律文化史

教师:李欣荣

个人电邮:lixinrong@https://www.doczj.com/doc/6f14866388.html,

公邮:legalculture@https://www.doczj.com/doc/6f14866388.html,

密码:1234abcd

课程介绍

课程内容分两部分:

一、案件篇:《南山集》案、咸丰科场舞弊案、刺马案、杨乃武案、杨月楼案、马嘉理被杀案、沈荩杖毙案等,观察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法律和社会文化。

二、理论篇:

甲)清代的官员如何审案?

乙)晚清修律之源流演变,即今日法制之渊源。

考试方式

期末闭卷考试占80%,选择题15道和论述题3道;

考勤占20%,每次旷课扣5%,满四次无成绩。提问抽查。

基本参考书(推荐)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7年。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一讲《南山集》案

一、文字狱与反逆

关于清朝文字狱的流行认知

龚自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

清代特有的时代因素

不同于元、金等异族王朝

康、雍、乾三代雄主(统一、强势的时代)

文字狱的律例根据和法制渊源

谋反大逆本自李悝《法经》之贼律。后世“贼”与“盗”分途。

沈家本《汉律摭遗》:诽谤妖言、腹诽、诽谤宗室、非所宜言、大不敬等,皆可攀援为大逆无道。

《唐律疏议》:虽谋反者,谓虽构乱常之词,不足动众人之意;虽骋凶威若力,不能驱率得人;虽有反谋,无能为害者;亦皆斩。有人实无谋危之计,口出欲反之言,勘无实状可寻,妄为狂悖之语者,流二千里。

十恶不赦之条

自唐以来,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

内乱。

维护君权、父权和夫权,体现三纲精神。

文字狱相关案件易与反逆大罪相联,其兴起与君主的喜恶有关,但在当时却是符合法理的。所谓律例,不过是给各级官员作定罪的参考,皇帝最终定案。与我们今天的法治模式(依法办事)迥异。

不宜夸大文字狱案件的负面观感,应实事求是地看待其在清代法律史当中的位置。

按律,文字违禁即属违反十恶,罪在不赦。

文字狱情况相当复杂,虽不乏单纯以文字获罪之情况,但不少案件背后都有朝廷政争的考虑。相对于全国每年数十万案件,文字狱数量少,不能以此概括清代法制。

二、案件的主人公--戴名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号褐夫,别号忧庵(先生),人称南山先生,安徽桐城人,擅长文章,为桐城派先驱。

青年时以“舌耕”谋生,虽不喜时文(八股文),只以授徒为业,不得不勉力为之,刊刻时文选本。

二十八岁,补县学生。

康熙二十五年(1686),学政李振裕挑选戴名世为江南“拔贡”,入国子监读书,迎来人生的转折点,交游渐广,结交方苞、万斯同、刘献廷等人;53岁中举,57岁中进士(榜眼),翰林院编修。

文章淡雅,取法自然,风行一时,开清代桐城派一代文风。与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齐名。怪异性格

《清史稿·戴名世传》:喜读太史公书,考求前代奇节玮行。时时著文以自抒湮郁,气逸发不可控御。诸公贵人畏其口,尤忌嫉之。尝遇方苞京师,言曰:“吾非役役求有得于时也,吾胸中有书数百卷,其出也,自忖将有异于人人。然非屏居深山,足衣食,使身无所累,未能诱而出之也。”因太息别去。

史学抱负

读过同乡方孝标的《滇黔纪闻》,有心写明史。

方孝标,顺治六年进士,历任内弘文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1670年春,游滇南,受吴三桂翰林职,后遁入空门,法号方空。

巧知犁支和尚

门生余湛将犁支和尚偶尔告诉他的有关永历间滇黔的故事,转告戴名世。

专访犁支和尚,未遇。

写信给余湛《与余生书》: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粤,永历之帝两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

三、《南山集》的出版

1702年冬,戴名世《南山集偶钞》,初印三千余本。

尤云鹗出资

冒方苞之名作序,事发后连累方苞。“田有文不谨,予责之,后遂背予,梓《南山集》。予序亦渠作,不知也。”

方苞对戴名世的激赏:“褐夫之文,或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或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或如神仙烟云,高速而不可挹。”

四、会试高中,结怨赵氏

1709年会试,李光地、张廷枢任主考,57岁的戴名世入考闱,获第一名(会元)

李光地:“此天下一人也,今出吾门下矣。”

殿试却意外获得榜眼,被原排27名的赵熊诏夺走状元。

传言:熊诏夺冠后引发争议,其父左都监察御史赵申乔遂先发制人弹劾戴名世。

赵申乔之参奏

题为特参狂妄不谨之词臣,以肃官方,以昭法纪事。钦惟我皇上崇儒右文,敦尚正学,训饬士子,天语周详,培养人才,隆恩曲至,谱天下沾濡德化者,无不恪循坊检,檩畏章程矣。乃有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妄窃文名,恃才放荡。前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逞一时之私见,为不经之乱道,徒使市井书坊,翻刻贸鬻,射利营生。识者嗤为妄人,士林责其乖谬,圣明无微不察,谅俱在洞鉴之中。今名世身膺异数,叨列巍科,犹不追悔前非,焚削书板。似此狂诞之徒,岂容滥厕清华?臣与名世,素无嫌怨,但法纪所关,何敢狥隐不言?为此特疏纠参,仰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谨之戒,而人心咸知悚惕矣。伏候皇上睿鉴施行。

《清史稿·戴名世传》:“申乔有清节,惟兴此狱获世讥。”

后人刻赵氏文集《赵恭毅公剩稿》,不录此篇。

1901年桐城人萧穆与赵氏后裔赵宽接触,观折后云:“只言戴为诸生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

萧奭(音“是”)《永宪录》:“旧东宫(胤礽)摘其语进之,申乔遂起此狱。”两人关系密切。欲助江督噶礼反击苏抚张伯行(张氏与方苞关系密切)。

五、案件侦办过程

康熙帝下旨:“这所参事情,该部严察,审明具奏。”

康熙帝对李光地:“你们相倾相害,满洲谁害汝?”

康熙帝的两手策略,一面怀柔,开明史馆,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访求山林隐逸;一面禁止集社讲学,时兴文字之狱。

康熙年间文字狱不过十起,著名者如康熙二年的庄廷鑨《明史》案。

戴名世、方登峄很快招供。

牵连甚广,作序和刻书者皆有罪。

翰林汪灏:“戴名世让我为《孑遗录》作序,我那时愚昧糊涂,未仔细阅读,信手胡纂数句,亦未核实,我罪该万死。”

方正玉自首:“戴名世的《孑遗录》,是我出银子刻的,序文是我的名字,罪该万死,有何辩处?”

尤云鹗自首:“我先生戴名世的书,是我用二十四两银子刻的,序文不是我写的,是先生戴名世作的,放我的名字。我出银子刻书,即是死罪,我在京城听说查拿,即自首。

惟方苞安然无恙

江宁知县苏壎通风报信,嘱方苞家人烧毁剩余稿本。

安徽按察使马逸姿劝告总督噶礼勿动刑:“某,邦人之望,每大府及监司至,必礼于其庐,而固辞不敢交也。虽在难,愿公毋操切,以慰邦人之心。”

刘捷《送方灵皋北上兼呈家兄静山》:“文字安足论?其中有荆棘。”

刑部郎中张丙厚维护,至刑部亦未加刑。对主审富宁安说:“某良士,以名自累,非其罪也。公能为标白,海内瞻仰,即不能,慎毋以刑讯。”

罪证数例

《赠僧师孔序》:“呜呼!以道之衰,而人情之陷溺也,天下方且在呻呼啽呓之中,而一二羁穷少年,枯槁老衲,相与痛哭于山石且水涯之间,事固有不可解者。”

《送释钟山序》:“余友有浮屠氏曰钟山,与余相知最深,余不为浮屠氏学,而尝好与浮屠游。余儒者,与当世所谓儒者异,以故当世儒者皆畏恶之,独一二浮屠氏不余忍弃也,贤余才而从之游。夫儒者弃之而见收于浮屠氏,然则当世儒者毋轻诋浮屠。”

明清之际,反清者多遁迹佛门(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姜伯勤《石濂大汕与澳门禅史》)此外不仕新朝的表达方式还有:不入城、焚弃儒服、不入县庭、不赴讲会、不结社、一书不两序、不收门徒、不赴夜宴等等。

刑部议戴名世身磔族夷,《南山集》挂名者数十人皆死。(康熙五十年十二月十八日)

查戴名世书内欲将本朝年号削除,写入永历年号等大逆之语,依律大逆凌迟处死;祖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十六岁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岁以下男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方孝标)尊崇弘光、隆武、永历年号,书记刊刻遗留,大逆已极。方孝标依大逆律凌迟,今已身死,咨行该巡抚,劁碎其尸,财产入官。方孝标之子方登峄、安徽巡抚解来方孝标之子方云旅、孙方世樵照律皆斩立决。方孝标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十六岁以上不论笃疾、废疾,俱查出送部,依律斩决。方孝标之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十五岁以下子孙,伯叔父、兄弟之子,查出给付功臣之家为奴。

汪灏为戴名世逆书作序,混言乱语;方苞、方正玉序内虽无悖乱之语,但赞扬戴名世逆书,且方苞又收存《南山集》、《孑遗录》书版,方正玉刊刻《孑遗录》逆书;尤云鹗挂名之序文虽系戴名世亲作,然尤云鹗出银刊刻传行,俱干法纪。应将伊等照诽谤朝廷律,汪灏、方苞应绞立决;方正玉、尤云鹗闻捕自行投首,依律减二等徒三年,惟因伊等与戴名世同伙行事,将伊等妻子一并发往宁古塔。

康熙五十一年正月廿二日,刑部第二次请旨严惩,帝曰:“此事着问九卿具奏。案内方姓人,俱系恶乱之辈。方光琛投顺吴三桂,曾为伪相。方孝标亦曾为吴三桂大吏。伊等族人,不可留在本处也。”为流放定调。

六天后,九卿转奏:“方孝标丧心狂逆,倡作《滇黔纪闻》,以致戴名世摭饰其间,刊(送)书流布,多属悖乱之语,罔识君亲之大义,国法之所不宥,天理之所不容也。”未见上谕

四月初十,因大臣奏请结案,康熙帝:“汪灏在内庭纂书年久,其人颇勤,在此案内,已经革职,着从宽免死。方登峄之父,曾为叛贼吴三桂学士。吴三桂之叛,皆系此人从中怂恿,伪朱三太子一案,亦有其名,今又犯法妄行。方氏之人,若仍留在本处,则为乱阶矣。将伊等或入八旗,或即正法,始为允当。此事所关甚大,俟朕详思之。”

四月十二日,大臣再请,帝曰:“戴名世等事,亦系大案,尔等将本暂且收贮,俟朕思之,回銮后,再行奏请。这案内拟绞之汪灏,在修书处,效力勤劳,不忍即行处死,着从宽免死释放,不可令回原籍,将伊妻子家产,俱入在旗下。此谕旨亦着晓谕汪灏。”

李光地求情

十月,帝因词臣汪霖卒,忽叹曰:“汪霖死,无复能为古文者矣。”

李光地:“必如班、马、韩、柳,诚急未得其人。若如霖者,才固不乏,即若某案中之方苞,其古文词,尚当胜之。”

帝问:“谁在其次?”

李曰:“戴名世。”左右闻者无不代李光地股栗,而帝亦不以此罪公。

典出方苞《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卷六《安溪李相国逸事》

六、戴案结局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六,大臣再请旨,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七日谕旨:“戴名世从宽免凌迟,着即处斩。方登峄、方云旅、方世樵俱从宽免死,并伊妻子充发黑龙江。这案干连应斩绞及为奴安插流徙人犯俱从宽免罪,著入旗。汪灏已有旨了。余依议。”

戴案只死一人,且是斩首(而非凌迟),已是康熙帝开恩。不过,余湛、朱澜瘐死狱中。

姚永朴:“上徘徊竟夜,以手拂裾,纽为之解。”

帝向来慎重杀人,二十岁时就说:“刑狱关系人命,死者不可复生。”

杨三炯在法场独收戴氏骸骨,一时声名响彻京师。

雍正帝继位后,依惯例大赦天下,案犯放归。

后人辩解:《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乾隆四年诏修《明史》成。又数年,高宗纯皇帝复特谕,甲申以后存福王年号,丙戌以后存唐王年号,戊子以后存桂王年号,改修《明史》,已公然教后人修史神而明之之至意,实隐与方、戴两家之书有载三藩年号之意义相合云。”

方苞释放出狱后,帝书:“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因此破格入值南书房。

连命方苞撰写《湖南洞苗归化碑》、《黄钟为万事根本》、《时和年丰庆祝赋》等文,获得康熙好评:“此赋即翰林老辈,兼旬就之,不能过也。”

赵申乔声名狼藉

康熙五十二年二月,赵申乔上奏请立皇太子,被驳。升任户部尚书,一年后以“司官藐视,无颜居职”,疏请罢斥。

康熙帝谕:“清官多刻,刻则下属难堪。清而宽,方为尽善。……为官之人,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诸其家,其何以济?故朕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察于细故也。”

康熙五十九年(1720)赵申乔因病乞休,六月卒。其子赵熊诏早在1717年以私抄谕旨等罪,被劾去职,奉命从役西陲,戮力军前。闻讯奔丧,于次年八月卒,年五十九岁。

七、戴氏著作及参考书

死后化名“宋潜虚”,著作仍多有保留,中华书局1986年出有《戴名世集》,多次重印。《戴名世遗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

〔法〕戴廷杰:《戴名世年谱》,中华书局2004年。

第二章咸丰科场舞弊案

一、案件的发生

1、案由

时间: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八日(戊午年)

案由:顺天乡试弊案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zhǔ》,三联书店2006年。

背景介绍:科举制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隋大业元年(605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经1300多年。童生通过童试(县、府、院考),入学即为“秀才”(或称“生员”),这是“功名”事业的起点。

秀才通过本省学政巡回进行的科考,可以参加乡试(省考,“秋闱”),考中者为举人,首名为解元。

另有贡生(“明经”,地位相当于举人副榜):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属于正途出身;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举人在乡试次年三月参加会试(中央级),考中者为贡士,首名为会元。

举人大挑,始于乾隆,从落第举人选拔一批年龄适中,能力和才华相当者,授予知县、教职等衔。

贡士在下月参加殿试(皇帝主持),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中榜率极低,但总还保留希望(类于公务员考试)不过,舞弊也遂之而起。

连中三元之难,历史上仅十七人,文15,武2,清代仅有三人

顺治王玉体、乾隆钱檠[音晴]、道光陈继昌

选拔人材的有效途径,保持社会阶层流动的根本办法,是士大夫的来源。这种选士之法发展到清末渐显不足。

2、柏葰主考

八月六日,皇帝任命顺天乡试的考官。

柏葰为主考官,时年六十三岁

副主考:朱凤标(榜眼出身,户部尚书)

副主考:程庭贵(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户部侍郎)

另有各房的“同考官”

柏葰:道光、咸丰两朝重臣。道光六年进士,道光二十年以后,相继担任刑部侍郎、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咸丰六年又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从一品。

经历:1843年出使朝鲜,将朝鲜国王赠银五千两上交朝廷,廉名著于一时。

按照《钦定科场条例》,三人被任命后,马上要到贡院(专门举行乡试、会试的地方,又称“龙门”)去上班。不能回家,直到考试结束。

背景介绍:贡院

贡院考前通常都要进行粉刷,考生每人有“号房”(高4尺,长宽3尺)。

《明史·选举志二》:“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

初八日的寅时入场,从初九到十五号,考三场,吃、住、撒都在“号房”,相当辛苦。

3、平龄中举,满城风雨。

史书记载,九月九日前后放榜(龙虎榜、桂榜)。咸丰帝论功,将柏葰升为正一品,军机大臣兼大学士是为真宰相。

张榜那天,观榜之时,满洲人平龄中了举人第七名,却被人认为是个戏子,受到质疑。

根据科举制度,一旦得中,就要封赏三代,相应要求三代之内不能有瑕疵,否则就会玷污了国家的名器。因此要求四类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娼(妓女)、优(戏子)、隶(衙门刑仗人员)、皂(军队杂役)。

1、御史奏参平龄朱墨不符。

就在议论纷纷之时,御史孟传金上奏指出平龄的戏子嫌疑,并指其朱、墨卷不符。“中式举人平龄朱墨不符,物议沸腾,请特行复试。”

相关的制度:考生墨笔答卷,受卷官员核对后请人用朱笔抄录,以防作弊。各房同考官以蓝笔改卷,主考官最后以墨笔改卷。

2、咸丰帝传谕彻查。

咸丰帝览奏后十分不悦,本来就是内忧外患,于是传谕四大臣会审彻查:

内有太平太国叛乱,已失江南半壁,京师危急

外则刚与英、法、美、俄签订有辱天朝尊严的《天津条约》

载垣(怡亲王,宗人府宗令);端华(郑亲王,宗人府右宗正)

全庆(兵部尚书,满族);陈孚恩(兵部尚书,汉族)

背景:会审制度

中央或地方如发生特别重大的案件,经皇帝指派,由中央机构的官员组成临时机构,对案件会同审理。

3、审讯平龄。

专案组请旨先将平龄的举人身份革除,以便刑讯。

背景:清代的刑讯制度

法定种类有三:大/小竹板(即笞杖)、夹棍、拶指

按惯例准以拧耳、跪链、压膝、掌责进行拷讯

刑具大小和重量都有详细规定,特别是夹棍,只有正印官才能使用,严禁一切的律外非刑(如老虎凳等)

对于孕妇、废疾、老幼和有功名者免用刑讯。

作用:利于破案;以犯人的口供定罪,多数官员会慎用。

4、举子平龄受罚,牵出同考官和主考官。

平龄自称为票友,而非戏子;但是对于朱墨不符的问题却支吾不语。

经过吏部会同都察院磨勘校阅后奏称:平龄墨卷内“草稿不全”,诗内共有七错字。同考官邹石麟阅卷时,以为平龄朱卷的错讹系抄录笔误,为其改正。

按例:举子应罚停会试三科,其同考官当处革职,主考官罚俸一年。

1、平龄案意外牵出多起疏误舞弊案,案件扩大。

意外查出多起场闱疏误和舞弊案情,专案组竟签出诗文悖谬、应讯办查议之卷有五十本之多:(1)三十八份为应议之卷,字划错误之类。平龄和阎镜塘作为典型被严处(平龄最后竟死在狱中)

(2)十二本为应行查办之卷,包括字句欠妥、应抬头而未抬头的考卷,考生事后请同考官代为修正。亦有腹痛吐泻,致使书写潦草,谬误太多之事。诸考官革职,举子亦各有斥革。

2、柏葰革职。

咸丰帝览奏后大怒,将柏葰革职,听候传讯(跌入谷底);副主考暂行解任,听候查办。邹石麟革职永不叙用。

3、平龄案牵出柏葰舞弊受贿情形。

在审理平龄一案的过程中,牵连出柏葰作弊:

罗鸿绎(粤人)已捐刑部主事(非正途),报名参加顺天乡试。

遇见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建议找门子托关节(又谓“条子”)。约定头篇文末用“也夫”,二篇文末用“而已矣”,三篇文末用“岂不惜哉”,诗末用“帝泽”。

背景:清末送条子风气之盛

《清代野记》:“盖自道光以来,凡士子来京应试,遇同乡京官之考差者,必向之索关节,谓之条子。不必一定为利,亦有为收门生计者,亦有博延揽人才名者。若不向之索条子,则其人必见怪,以为此士瞧不起我,因而存芥蒂者有之。故热中之士,亦乐得乞条子也。此风已久,昌言无忌,恬不为怪。”

《水窗春呓》:“自戊午科场案未发之前,京师关节之风甚炽。凡翰詹科道部员中有考差可望分房者,亲友相率送条子,以圈识之每一圈为百金,有多至三十圈者。亦有京官自送条子于公车者,得隽后如外放外官,望纳年例。相习成风,恬不为怪。”

李鹤龄很尽心,找到了同年浦安,要求关照。而罗卷刚好落入浦安那房,被其作为“备卷”选出,闱官却误将其卷当作已中之卷。

柏葰发现后,便让家人靳祥撤下此卷。浦安与靳祥素识,嘱托靳祥转恳柏葰取中。柏葰听从,将刘成忠之卷撤去,以罗鸿绎代之,并在场内对靳祥言:“中恭十二号本是备卷,拟中副榜,今已中正榜。”

朱可敬《瞑庵二识》:靳祥“慧黠知文,俊年老,事多委之”。

最后罗鸿绎以238名登榜。罗到李家请教拜师礼节,李在罗的题名榜名字下划五个圈,由此产生矛盾。最后李说,银子全给浦安,罗才接受。

李鹤龄后向浦安登门致谢,捏称罗鸿绎送有酬谢银四百两,浦安未受。但浦安后来藉口胞兄捐官要用钱,向李鹤龄借得了三百两银子。“日后有钱,总以还他为是。”

罗鸿绎也向浦安致谢(房师),送了十两的贽敬银(门包三两);浦安说起柏葰和靳祥的帮忙,提出应给他们银两,特别是靳祥。

罗鸿绎拜访座师柏葰,留下贽敬银十二两(门包六两);浦安也得感谢柏葰,也给了十六两(门包八两)。柏葰收下,“历来如此,即便收下”。

1、柏葰家人靳祥入狱身亡。

案发后,靳祥已随柏葰之侄出京;下令捉拿,终在潼关拿获,解送到京。然案未了结,即已瘐毙狱中。

2、审讯柏葰,初判斩刑。

柏葰到底有何罪?

《钦定科场条例》:考生与考官“交通关节”者,一经发现,处以斩刑。

专案组先征询刑部的意见:(1)听受嘱托,而非交通嘱托;(2)没有找到以往最类似的案例;(3)应由专案组来自行决定。

专案组奏:“该革员身系一品大员,听受嘱托,辄将罗鸿绎取中,实属咎由自取,未便以刑部并无例案可稽,臣等妄议定拟,仍请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拟斩立决。”

3、政争融入案件,柏葰等人一并判斩刑。

端华(肃顺乃其胞弟)、载垣与柏葰存有政争

皇帝在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下旨将柏葰、罗鸿绎、李鹤龄、浦安一同处斩。“竟以家人求请,辄即撤换试卷。……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泣。”

临刑之日,咸丰帝又“遍召群臣,上自亲王,下逮卿贰,询以有无屈抑,声泪俱下,彼时诸臣默无一言。”

4、柏葰期待免死。

柏葰在临刑前还是心怀侥幸,因为按照传统习惯,高官大都能够减死流放,源于“八议”制度(八议入律始于曹魏。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甚至吩咐家人为他准备行李,准备接受流放。

5、迫于形势,咸丰下旨斩柏葰。

咸丰帝迫于内外形势,动真格的,将柏葰押赴菜市口行刑。

知识背景:菜市口

清代北京执行死刑的固定场所

今宣武区菜市口百货商场附近,路上要经过宣武门,门外有石头刻有三字“后悔迟”;菜市口旁边有药店“西鹤年堂”,民间有“去西鹤年堂去要创伤药”之说。

地处闹市,具有普法教育、惩恶扬善的功能

并非所有犯罪都要在菜市口,特别像柏葰这类大臣,即便处死也会较为隐蔽和体面(沿习“刑不上大夫”之古风),但这次很不一样,因此引起了社会的轰动。

6、肃顺等人监斩。

咸丰帝派户部尚书肃顺和刑部尚书赵光监斩(特例)

肃顺表现嚣张,被柏葰咒骂,结果一语成谶,两年后,肃顺也是在菜市口问斩。

其后,咸丰帝令内阁将此案的奏折和谕旨收录,“以垂久远,以昭法则”,希望能扭转官场舞弊的风气。

案件并没有就此结束……

1、副主考程庭桂入案。

在审理柏葰案件的过程中,浦安在酷刑之下,供出了一个重要情节:他在考场里听说副主考程庭桂烧条子的事情。

2、程氏父子受审。

咸丰帝大怒,将程庭桂革职,入监受审。

八月初六程庭桂进入贡院,吩咐家人送日常用品。场外的儿子程炳采却忙着接受各方的条子,欲通过父亲牟利。送进去一个缝有五张条子的坐垫。

程庭桂不愿,但也不便声张,把纸条烧掉,刚好碰到一个杂役推门进来,仅闻到一些烧后的纸烟味道。由此产生的议论却传到浦安耳朵里面。

3、涉案人员被逐一治罪。

陈孚恩专责审讯程炳采,后者却招供说陈的儿子陈景彦参与其中。因此也牵连到陈孚恩。但咸丰帝故作大度,未作深究。

终于查清五张纸条的来历:

同僚,在朝为官,彼此请托;

亲家,儿女亲家;

塾师,家里教书先生。

4、程案结果:副主考程庭桂流放,程子被斩。

咸丰帝谕旨:“考试官及应试举子有交通嘱托贿买关节等弊,问实斩决,定例綦严,不得以曾否取中分别已成、未成。此案已革工部候补郎中程炳采……即行处斩”;程庭桂并不举发,有心蒙蔽,虽所收条子并未中式,但交通已成,确有实据,例应处斩,“惟念伊子程炳采已身罹大辟,情殊可悯,若将伊再置重典,父子概予骈首,朕心实有不忍。程庭桂著加恩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对其它涉案的人员子弟和考生也法外施仁,减死从流,部分人甚至可捐输赎罪。

背景:清代的刑罚制度

清代的刑罚制度:

1、笞罪,小竹板,自一十至五十分为五等;

2、杖罪,大竹板,自六十至一百分为五等;

3、徒罪,驿站或衙门作苦工,时间自一年到三年,分五等,同时要加杖六十到一百(照实数)。

4、流刑,发配其它省分充徒,“不忍刑杀,流之远方”;自二千里到三千里,分三等,同时加杖一百。包括充军(官犯)和遣刑(为奴、种地)两变种。

5、死罪,律内正刑有斩、绞二级,其余有枭首、戮尸和凌迟等。

《大清律例》的死刑分两等:斩、绞(凌迟、枭首、戮尸均非正刑),斩重于绞。

其实就犯人痛苦程度而言,绞刑更为严重。绞刑并非现今的上吊,有点像“拧毛巾”。

不过世俗观念认为全尸较轻,因为身首异处影响犯人来生和亲人命运。故认为斩重于绞。

5、咸丰下诏警示百官。

咸丰帝特别下诏:以后凡官员子弟因缘纳贿,违法科场者,官员却失察的,要降一级调用,特别指明不能援引公罪例而减抵,编进《钦定科场条例》,“永为遵守”。

六、慈禧上台,案件重审

1、西太后上台,柏葰案重审。

两年后,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肃顺一党被处死或罢职流放,柏葰一案也重新被审视和讨论。

御史任兆坚上奏,认为柏葰伏法,情罪未明,“尔时承审之载垣等意在揽权,多方罗织,靳祥之口供未吐,交关之实迹毫无,傅会科条,妄拟定案”,请旨“加恩昭雪”。

慈禧下诏礼部、刑部重审此案。

2、西太后认为柏葰案量刑过重。

光禄寺少卿范承典上奏,认为处死柏葰于法于情均合,并警告翻案的后果将令后人质疑咸丰朝的政治。

慈禧权衡利弊,在同治元年发布谕旨,指柏葰被处死虽然情罪属实,但是量刑过重。

七、案件影响

重臣被斩。被斩的柏葰身为一品大员,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为科考而遭重辟的职位最高的官员。

牵连人数众多。前后共有91人受到各种处罚,其中处斩5人,充军3人,先是加恩免死遣戍新疆后准捐输赎罪者7人,革职解任7人,降级调用16人,罚俸一年38人,另有13名试子或罚停会试或革去举人,还瘐毙狱中2人。

科场风气好转。

“自此惩儆,寒畯稍稍吐气,而大员子弟亦不敢视为故物,公然攫取矣。”

《春明梦录》:“京师场弊,自大学士柏葰正法后,功令为之一肃,数十年诸弊净绝。”从此“遂无敢明目张胆显以条子相授受者,迄今三十余年,乡会两试,尚称肃穆,则此举诚不为无功。”

肃顺权势熏天,也种下了日后败亡的祸根

竟无人敢为柏葰求情,也不敢往刑场奠别。赵光《赵文恪公自定年谱》:“此次科场之案,未令刑部会审,予幸以为幸焉。”

徐一士:“(肃顺)政尚严厉,怨家甚多,尤以戊午科场大狱,佐文宗申国法以救积弊,锐行诛谴,深为朝列所切齿。”

曾国藩致信胡林翼:“近来科场事株连太广,夷事办理太柔,均不甚惬人意,常思一陈鄙愚。而回顾在外数年百无一成,言之滋愧,宁默默也。”

尊敬汉人,优礼贤士,却不喜旗人。与汉人军机祁寯藻、彭蕴章相反。

第三章张汶祥刺马案

--晚清刺杀第一案

追寻历史真相

张汶(文)祥刺死两江总督马新贻

清廷隐晦、歪曲,事件真相扑朔迷离。

湘军指使报复?

免除回乱?

反洋教的需要?

为朋友报仇?

一、马新贻其人其事

祖籍山东菏泽,回族,读书人家庭,善于读书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高中三甲第六名(赐同进士出身)

派往安徽为“即用”知县

1851年署理亳州知县

其后任建平县令,位于南京到安庆之间,面对太平军的进攻,守得却是固若金汤,开始崭露头角。

1856年任庐州知府(可谓官运亨通)

太平军陈玉成攻打庐州,大败马新贻清军,失城丢印。

清廷给予处分“革职留任”,回山东老家菏泽,帮助僧格林沁镇压捻军。

1862年,曾国藩与安徽巡抚联衔保举,要求重新起用马新贻。

署理安徽布政使,1864年实授,同年接替曾国荃,任浙江巡抚。

引起湘军集团的侧目和怀疑

背景:八旗、绿营兵的衰落,与乡勇的兴起(湘军和淮军,特点“兵为将有”)。

书生领军平定天下。

1863年,提拔曾国荃为浙江巡抚,留驻南京雨花台,围剿太平军,次年攻陷天京。

社会传说湘军私吞天京的宝藏(圣库)。

曾国藩的劝诫,朝廷的训斥。

此时马新贻被授予浙抚,且立即上任,当然会给曾氏兄弟以强烈的震撼。

马新贻恢复经济,采纳左宗棠、曾国藩的意见,任用湘军故旧。

1868年被授闽浙总督(“兼圻之臣”),进京请训。交浙抚杨昌浚护理。

7月5日到北京,随班晋见,并与慈禧见面数次。

传说慈禧要其彻查天京库银去向,实际指向湘军(马新贻非湘军嫡系)

太平军被剿灭后,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曾国荃借口养病回家。

面圣后,马新贻请假回家省亲,却是十分低调,嘱咐兄弟万一有意外,不要告状。

途中接到朝廷的廷寄谕旨,改任两江总督(毋庸进京请训),“内心悚惶”。

11月初到江宁府,与曾国藩作交接。

曾国藩向其推荐孙衣言和袁保庆。

马新贻著手遣散湘军士兵。

奏明“最要者六条”:

培养民生以筹办善后;

修筑运堤以宣防河务;

清查官亏以讲求吏治;

选择将才以整顿绿营;

酌留水师以联络官防;

恪守条约以办理洋务。(不久充任办理通商大臣)

二、张汶祥到江宁

张汶祥,河南河阳人,市井百姓,宁波毡帽生意,放印子钱,跟随侍王李世贤。期间妻子改嫁吴炳燮,心中不满。

张汶祥曾向时任浙抚的马新贻告状,不准,被围观者挖苦。

张汶祥结交的海盗朋友,被马新贻或杀或关,龙启云要张为众人报仇,并可泄己之忿。答允遇便下手。

湖州开小押店,适值马出告示禁止小押,土棍以违禁私开,向张讹诈,遂致本利俱亏。1868年九月到江宁府,欲刺杀总督马新贻。动机成疑。后回到湖州。

三、张汶祥的行刺过程

1869年又到江宁行刺,遇到七月二十五日阅兵的机会。岂料下雨,次日进行。

张汶祥身怀利刃,装扮成百姓,到了阅兵之所,准备行刺。

马新贻阅兵结束后,走“间道”归衙门。

遇见同乡武生王武镇“跪道求帮”,再遇张汶祥伏击刺杀,刀入右肋,受伤倒地。

护卫擒住张汶祥,把总督抬进卧室。马新贻令其子抄录遗折,上奏朝廷。

江宁将军魁玉知悉后赶到总督府,次日总督身亡。

魁玉封存总督印绶,六百里加急上奏朝廷。

江宁府和上元县初步审讯,“仅据供称,系河南人,名张汶祥,而行刺缘由,供词闪烁”。

四、案件审讯之过程

朝野震惊,朝廷下旨魁玉暂代两江总督,并审讯张汶祥;同时褒奖马新贻,恩荫其子;令皖抚英翰密切注意江宁的局势;调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

魁玉审讯张汶祥,后者被抓后大喊“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却坚不吐实;惟有实施熬审。社会传言湘军集团指使

江苏巡抚丁日昌七月二十五日从驻地苏州赶到天津见曾国藩;次日曾国藩回访丁日昌,第三天又见面。而丁日昌与马新贻不和。

八月初三朝廷下旨,但曾国藩在三天后回绝,理由:百病缠身;天津教案。朝廷坚持让其赴

任。

同时责问魁玉审讯无果,行刺总督决非“挟仇逞凶,已可概见”,压力陡增。

八月底,讯问出张汶祥一度为发逆,参加过太平军;抓获其二女一子和舅嫂。

朝廷仍然不满,谕令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同审理此案。

张之万籍隶南皮,驻地淮安,九月十三才至江宁。

张、魁和布政使梅启照密谋,等候曾国藩再说。

曾国藩迟迟不来,朝廷不断催促,言官也奏劾张、魁二人。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新贻起家牧令,虽在兵间,然无殊勋特绩。数年之间,致位督抚,竟代国藩总督两江重地,亦必有为之张目,隐倚以抗湘、淮诸帅者。此国藩之所以迟回审顾欤!”

闰十月二十日,张、魁联名上奏,认为刺马纯属个人冤仇所致,“尚属可信”。张汶祥也划供了。

朝廷不满,谕令刑部尚书郑敦谨到江宁,与曾国藩会审此案。

上谕:“张汶祥所供挟恨各节,暨龙启云等指使情事,恐尚有不实不尽。若遽照魁玉等所拟,即正典刑,不足以成信谳。前已有旨,令曾国藩于抵任后会同严讯,务得实情。着再派郑敦谨驰驿前往江宁,会同曾国藩将此案人证详细研鞫,究出实在情形。”

闰十月下旬,曾国藩到江宁,不紧不慢。

以“目病”力辞

陛见时,慈禧“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马新贻办事甚好”。

日记同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记会审张汶祥,不过是将凶犯人证十八次点名一次而已,对案情讳莫如深,不著只言片语。

郑敦谨风评不错,随行带两郎中颜士璋、伊勒通阿,在除夕赶到江宁。

12月中旬,丁日昌被免去江苏巡抚,但朝廷发文指出丁、马不和纯属传闻。

1872年正月初二开始,连审十四天,曾国藩的表现奇特。最后按照张、魁原奏定议。

屡以张汶祥被擒时有“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之语严鞠

“严究行刺根由,该犯语言狂悖,据称马总督系回教中人,闻其与甘肃回首勾通,伊起意刺杀,实系报效。”

“该犯所供坚持如前,业经熬审二十余天之久。该犯屡次绝食,现已仅存一息,奄奄待毙,倘旦夕殒命,转得幸逃显戮,自应迅速拟结。”

孙衣言和袁保庆不满结果,张汶祥养得白白胖胖。

孙衣言《马端敏公神道碑》:“公既遇害,衣言以文闱不及治公狱。又一月,衣言出闱,大臣令会鞠贼。衣言即抗言贼悍且狡,非酷刑不能得实;而叛逆遗孽刺杀我大臣,非律所有,宜以经断,用重典,使天下有所畏惧。而狱已具且奏,衣言遂不书诺。”

薛福成《庸庵笔记》:“及星使至,与承审司员先后熬审,汶祥终无一词,或时为夸漫不逊语而已。或劝刑讯,星使以汶祥重罪,尚未正典刑而瘐死狱中,谁执其咎?故始终未敢用刑。定案之日,孙观察、袁观察皆以承审大员不肯画诺,以未刑讯故也。”

郑敦谨迫不及待离开江宁,不受曾氏程仪,到苏鲁交界处称病,终于回家。

平江不肖生《刺马详情》,得自郑之女婿。

案件处理的结果:不按“谋刺制使”律,比照谋反叛逆罪名(张、魁),凌迟处死,后增加摘心致祭(曾、郑)。

《大清律例》“断罪无正条”:“凡律令赅载不尽事理,若断罪而无正条者,援引他律比附。应加、应减,定拟罪名,申该上司,议定奏闻。”此处有正条却比附。

马新贻身后之典备极恩荣,诏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以总督阵亡例予恤,安庆、南京、杭州、菏泽建专祠。

1871年二月初六,朝廷接受,“尚属可信”。前后经历八个月,却没能让人信服。

社会传闻:湘军为张汶祥立碑;安徽学政将刺马案编成考试题目“若刺褐夫”,语涉讥讽;民间编成戏文(如上海戏园编出《刺马传》全本),说马新贻“渔色轻友”。

薛福成《庸庵笔记》:“讹言四起,或谓必有指使之人,或有以帷薄事疑马公者。盖谓文祥奋不虑死,非深仇不至此也。方狱急时,余在金陵,颇加以访察此事。其谓有指使者,固全无影响;谓涉及帷薄事者,尤大谬不然。盖汶祥所自供之籍贯踪迹,已与世所传不相应,且马公果有隐匿,汶祥尽可昌言之,不必为之隐讳也。”

金天羽《天放楼续文言》(得自张祖翼《清代野记》)和张相文《南园丛稿》(听自“亲为录供的上元小吏胡翁”):张汶祥与其友曹二虎、石锦标同为捻军“渠魁”,马新贻忘恩负义,奸占曹妻,杀害二虎,张汶祥为友报仇,承审大臣以涉帷薄阴私,有伤官场体面,遂假造供词,以海盗入告。

第四章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全方位观察清代案件的司法程序:验尸访查、刑讯逼供、审转制度、京控申冤、会审、律法规定

一、案件缘起

普通案件中名案

杨乃武(1836-1914),余杭新科举人(104名),年长小白菜十五岁。

毕生姑(1855-1930),又名毕秀姑,小白菜。自幼丧父,因嫁给葛品连,故称葛毕氏。

租住引起的“同食教经”和“羊吃白菜”。

同治12.10.7,葛小大突然发病去世。

葛的干妈冯许氏对葛的母亲沈喻氏说,葛怎么会突然死了?母亲生疑,告状于县衙,要求验尸。

二、案件初审

知县刘锡彤,年已七十,举人。次日到场勘验,葛胖,周身十数大泡,嘴唇外翻,口鼻流出淡血水,尸格竟填作“七窍流血”。

制度:县官需到命案现场查验,但要轻车简从(仵作、刑书、皂隶)

《清史稿》:“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恭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主要是税收和司法。

仵作沈祥不能判定,于是用宋慈《洗冤(集)录》之法,以银针探喉,变黑,可能中毒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译本众多

仵作的必备书籍

林几:《检验洗冤录银钗验毒方法不切实用意见书》,《医药学》第10卷第5期,1933年5月。

刘锡彤误听坊间传闻,又相信仵作的结论,遂形成“心证”,认为小白菜因奸谋杀亲夫。

知县拘捕小白菜,动用刑讯。

拶指,专门针对女性

小白菜屈打成招,承认与杨有奸情,合议毒杀葛品连。十月初五杨交与砒霜,让其见机行事。杨乃武被捕,怒斥诬陷。

举证十月初赴杭州办理中举手续,初三去南乡岳母家办事,初六才回家,一切均有证人可供询问。

刘锡彤请旨革除杨的举人身份,以方便用刑。

十月十六日,杨之亲戚呈递公禀,证明杨乃武所言非虚,被刘锡彤隐匿。

十月二十日杨乃武全案卷宗解至杭州府,并未拟订罪名。

死刑的审转制度(县→府→按察司→巡抚→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皇帝)

二、杭州知府第二审

此时革除举人的御批已下,知府陈鲁用刑,杨按小白菜说法招供。

《清史稿》:“府官非知州、知县,而知州、知县之政无一不与相干。使知府一身,州县之领神,知州、知县之总汇也。”

嘉庆时期粤督蒋攸铦:知府“去民较近,察吏最亲,承上达下,以佐督抚耳目之不逮”。

砒霜来源:十月初三回乡途中,在仓前镇“钱记爱仁堂药店”钱宝生处以毒老鼠为名购得砒霜,交与小白菜。

陈鲁特命刘锡彤传讯钱宝生前来作证。

药店掌柜钱坦被召至县衙,陈竹山劝说钱坦照杨氏供词作证,并有所恐吓。

拖累证人的弊端

鄙弃犯罪与远离犯罪

钱坦在承认“卖砒”文书上具结画押。刘锡彤不让杨、钱对质,陈鲁亦未提讯钱坦。

小白菜口供:八月二十四日杨来家调笑,被葛撞见痛打;葛暴死后,婆婆沈喻氏当即盘问,便说明谋杀亲夫的事情。

沈喻氏照样胡说,其实与原口供不符。

邻居王心培从未见到杨前往葛家,也作假供。

各供均谓葛“口鼻流血”,与其上报的验尸记录不符,一律改为“七窍流血”。

同治12.11.6,陈鲁判决:以因奸谋杀亲夫罪处小白菜凌迟之刑,以授意谋害他人亲夫处杨斩立决,钱坦拟以杖责,上报浙江按察使。

《大清律例》:“凡谋杀祖父母、父母,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已行者,皆斩;已杀者,皆凌迟处死。”

凌迟,即陵迟,取丘陵之势渐慢之意。

缘起于五代十国时期,传自西辽。

三、浙江按察使审转案件

浙江按察使蒯贺荪生疑

当面询问刘锡彤,后者坚称铁案如山,绝无冤屈。

杨乃武、小白菜以为“供认在先,势难翻异”。

蒯贺荪按照陈鲁意见上报浙抚杨昌浚。

四、巡抚杨昌浚第四审

杨乃武、小白菜早已屈打成招,料想难以翻案,便依样划供。

另派候补知县郑锡滜前往仓前镇暗查核实

刘锡彤事前得知,令陈竹山找钱坦,嘱其不得改变原先证词。

郑锡滜以“案情确实,无冤无滥”为结论上报。以暗访有功,去做实缺知县。

杨昌浚依照杭州府拟订罪名,以题本的形式上报朝廷(同治12.12.21)。

题本先交通政使司→内阁(贴条)→皇帝(“交三法司具奏”)

奏折直达皇帝,具有秘密、迅速的特点。

五、杨家申冤

杨之姐叶杨氏(杨菊贞)为杨乃武算卦,准备上京告御状。

京控(越诉),控告人被羁押,递解回原籍,由接受控告的衙门来审理是否属实,若非属实,控告者最重可判流刑。

杨在狱中写翻案材料,捏造情节(曾为讼师):

何春芳曾在葛家与小白菜玩笑,被葛发现痛打;

刘锡彤之子刘子翰所向杨索诈不成,串通其父恃权诬陷。

叶杨氏与遣抱王廷南、王阿木到都察院呈报(滚钉板?),诉呈转回浙江。

杨昌浚委派原办官吏复审,虽增加证人讯问,因各犯已招供,并未提出翻案证据。陈鲁照样上报浙抚,杨昌浚未上报刑部。

期间杨妻到巡抚、臬司衙门申诉,无效。

求援帝师夏同善,胡雪岩也出资帮助京控。

同治十三年九月,杨妻与遣抱姚士法携带材料到步军统领衙门控诉。

这一申诉材料登载于《申报》,题为《浙江余杭杨氏二次叩阍原呈底稿》,使天下皆知。

新传媒的力量,《申报》三年之间发表相关文章七十多篇

步军统领衙门上奏皇帝,谕旨交浙抚督同臬司“亲提严讯”,转奏朝廷。

杨昌浚委托湖州知府锡光、绍兴知府龚嘉俊、富阳知县许嘉德、黄岩知县陈宝善共同审理。审讯未动大刑,杨乃武、小白菜双双翻案,恰逢同治驾崩和全国性考试,悬而不决。

光绪帝登基后,刑科给事中王书瑞上奏指责杨昌浚等人“复审重案,意存瞻徇”,请求另派大员查办,并要浙抚确保杨乃武和小白菜的人身安全(防止用刑)。

慈禧太后命令浙江学政胡瑞澜审办,调宁波知府边保城、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心潼随同研鞫。

光绪元年四月谕:“该案情节极重,既经葛毕氏等供出真相,自应彻底根究,以雪冤诬而成信谳。着派胡瑞澜提集全案人证卷宗,秉公严讯确情,以期水落石出,勿得回护同官,含糊结案,至干咎戾。”态度明确,以之为冤案。

六、胡瑞澜复审杨案

学政胡瑞澜奉旨复审,请求另派刑部官员会审,未准,只好亲审。

读书人不谙法律和审案,科举以道德取士,控制贪蠹的吏役。

纪晓岚:“法为盛世所不可缺,法亦为盛世所不尚。”

并未追究死因,反而审得杨氏“冤情”有伪造之处:

说刘子翰因敲诈不成诬陷,讯问之下前后矛盾

说县衙书办何春芳和小白菜来往密切,却并无依据。

杨妻跪请沈喻氏撤回呈诉,强求钱坦撤回证词

王阿木冒名王廷南到都察院递交申诉材料

胡瑞澜熬审杨乃武与小白菜,两人支撑不住,只好按最初口供诬服。

胡瑞澜又附上揭露杨乃武和参与申诉的亲属有诸多过错的《招册》,作为维持原判的证据。杨乃武自撰挽联:“举人变犯人,斯文扫地;学台充刑台,乃武归天。”

七、京师风云

光绪1.10.18,户科给事中边宝泉奏称:

“近日外间议论,佥谓该学政与抚臣杨昌浚素日相好,其办理此案,外示严厉,中存偏袒,于案中紧要关键并未虚心讯究,势必仍照原定罪名拟结。今恭读谕旨,胡瑞澜所奏果与前此传闻无异。”

“虽杨乃武是否屈抑,原审官是否回护,非奴才所知,然近来各省已经办成之案,虽经京控而发交原省查办,平反者百不得一,久已相习成风。”

提议交刑部审理

边宝泉之奏未得皇上同意,“外省案件纷纷提交刑部审理,向无此政体”,但同意将案卷交刑部详细研究,令胡瑞澜进一步查究。

刑部发现诸多矛盾,指出发交胡瑞澜查复。

胡除了逐项解释外,答称:杨乃武又翻供,钱坦病死,一时无法定论。

汪树屏等十八位浙籍京官联名向都察院呈状,为杨鸣冤,列举前审诸多破绽与歧异,如骗供、捏报供词等,揭露此案经县、府、省三级七审七决,均为严刑逼供,屈打成招,各级官员上下包庇,欺瞒朝廷,请将此案转交刑部,人犯提京审问。朝廷终于准奏。

八、刑部审讯结案

刑部将全案人犯递解赴京,杨乃武、小白菜和一干证人分三批陆续抵京,接受刑部的审讯。上谕:“所有此案卷宗及要犯要证,即着提交刑部秉公审讯,务得确情,期于无枉无纵。至案内各犯,着杨昌浚派要员,沿途小心押解,毋得稍有疏忽,至于咎戾。”

《清史稿》:“清则外省刑案统由刑部核复。不会法者,院、寺无由过问;应会法者,亦由刑部主稿。在京讼狱,无论奏咨,俱由刑部审理,而部权特重。”

杨乃武、小白菜推翻原供,称并无通奸合谋毒死葛品连之事,原供乃酷刑所致。

因钱坦病故,其母钱姚氏和伙计杨小桥代为作证,称从未购进砒霜。

仵作沈祥称,并非尸格所填“七窍流血”,且未用皂角水洗净银针。

家丁沈彩泉供出陈竹山诱使钱坦做不实之供的经过。

请旨提葛品连尸棺运至北京,重新勘验,途中加强防盗措施。

光绪2.12.9,以皂保为首的刑部官员,会同京师五城指挥,在朝阳门外海会寺当众开棺验尸。刑部老练仵作荀义、连顺负责

尸体皮肉消化,骨殖黄白,对照《洗冤录》所谓“如中砒毒,牙根、心坎、手足各骨应呈青黑”,确定葛并非中毒而死,而是因病而亡。

同时让刘锡彤、沈祥亲验,他们承认原验草率,分辨不清,错将正常变化误作中毒证据,情愿认罪。

光绪3.2.16,刑部上奏汇报案件经过和屡次审讯未能正确处理的原因,对相关人员提出处理意见,上谕赞同。

已革知县刘锡彤从重处理,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年逾七十,不准收赎;

陈竹山已于狱中病死;

小白菜则因与杨乃武同桌共食,被认为“不守妇道”,被杖八十;

杨乃武不知避嫌,又诬指何春芳在葛家与小白菜玩笑,被杖一百,举人身份不予恢复。

杨昌浚、胡瑞澜、陈鲁、郑锡滜等人均被革职

江南道御史王昕:“大臣倘有朋比之势,朝廷不无孤立之忧。”

政治意味浓厚:杨昌浚为左宗棠嫡系,以浙江全省的收入供西征之军饷;胡瑞澜任浙江学政,待士严苛;两人被浙籍官绅视为眼中钉。

上谕:“此次葛品连身死一案,该巡抚等讯办不实,始终回护,几至二命惨罹重辟,殊出情理之外!嗣后直省督抚等,于审办案件,务当督饬属员悉心研究,期于情真罪当,不得稍涉轻率,以副朝廷明慎用刑之至意。”

九、人物结局

杨乃武倾家荡产,回余杭后,曾在《申报》做事,不久仍回余杭,以种桑养蚕度日。民国三年病故,享年74。葬于余杭镇西北舟枕乡安山村附近,1993年重修,现辟为旅游景点。

小白菜回余杭后,探望之人络绎不绝。后终因亲友无靠,衣食无着,入庵为尼,法名慧定。民国十九年圆寂,享年75。

葬于余杭镇东门外小青庙,五十年代被毁,八十年代重建,也是游客必到之地。

通过各种传媒流传甚广:相声、弹词、评剧、淮剧、庐剧、姚剧、越剧、豫剧、锡剧、黄梅戏、莆仙戏、电视剧1987、电影1994

十、课堂讨论

在清代的审转制度中,州县、按察司、督抚和刑部发挥了怎样的具体作用?

对于晚清的各级官员来说,杜绝冤假错案是否为“不可能的任务”?杨乃武案是清朝司法审判“回光返照”的一幕吗?

第五章名伶杨月楼奇案

古今的婚姻制度

一、杨月楼其人其事

杨月楼(1844-1889),名久昌,字月楼,安徽怀宁人。

幼年随父“大刀杨二喜”到京,在天桥以拳术卖艺谋生。

后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收为弟子。体魄、嗓音、扮相皆绝,有“天官”之誉。

衡诸京剧的四大基本功:唱、念、做、打,颇为全面。

擅长武生,尤其是扮演猴王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的绰号;以及饰演《长坂坡》的赵云,谢幕时“众人一呼,屋瓦为动”。

满师后,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变身“杨老板”。

1872年到沪,入金桂轩,演猴戏倾倒观众无数,并引来众多青楼女子的爱慕。“观剧者每以不得见月楼奏技为恨。”

海上逐臭夫者:“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懒勾留;一般京调非所爱,只为贪看杨月楼。”(竹枝词)

《梵王宫》令年方十七的粤籍千金韦阿宝恋上杨月楼;私自修书,送上庚贴,约其相会。违反礼教:公然在戏园看戏三天;自写情书,私订终身。租界女性“抛头露面”以及看戏的消遣方式。

杨月楼倍感犹豫,不敢赴约。

良贱不婚的法律和传统

《唐律疏议》:“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配合。”禁止良贱通婚,刑罚以外,还要撤销婚姻。

《大清律例》“良贱为婚姻”,沿自明律:“凡家长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杖八十。女家(主婚人)减一等。不知者,不坐。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家长知情者,减二等。因而入籍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杖九十,(妄冒由家长,坐家长;由奴婢,坐奴婢。)各离异,改正。(谓入籍为婢之女,改正复良。)”

1899年《大清会典》:“区为良贱,四民为良,奴仆及倡、优、隶、卒为贱。”(犯罪处罚有别、科举资格、不能通婚、尤其严禁“贱男”娶“良女”)

体现法律的儒家化,按照亲疏、良贱、身份高低的不同,犯罪刑罚有别。

康熙年始,采取“赎身为民”、“开户”和“放出为民”等措施改革奴婢制度。

雍正年间,把晋陕“乐户”、绍兴的“惰民”、徽州府“伴当”、宁国府“世仆”、广东“疍户”、苏州“丐户”等豁免为良,削除贱籍。普通贱籍也不再世代相传。

实际执行上,禁令逐渐松弛。取决于问官的态度。

阿宝病倒,韦王氏惟有顺从,转告月楼可以“延媒妁以求婚”,欲通过明媒正娶的办法减少社会阻力。杨表示赞同。

古代的婚姻制度与理想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现代科学被引入中国。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心态文化成果也纷纷出现,在西方文明的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读书笔记 提及中华民族漫长5000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莫非中国近代那风云变幻的60十年,即1840年—1919年这段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领域哦的变革都在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引发的量变叠加产生了质变。这关键的60年不仅本身十分重要,更是对以后直至今天的中国历史都起着决定性影响。这短短的60年中,中华民族带给世人无数次叹息和惊喜。 龚书铎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便是用客观而冷静的口吻,细致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中国进步在文化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看似平静的文字下,暗藏着这几十年中华民族的挣扎以及斗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大致了解一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事迹以及中国近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具体特征,给自己以前对这段时期不够完备的历史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许多思考。 首先在宏观方面,该书很好地向我展示了一个研究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的角度。该书在前言中就提到,研究和撰述文化史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定义文化,因为广义文化的概念几乎无所不包,作者选择按照狭义文化来撰写。事实上,无论是何方面的历史研究,都需要事先为自己的研究核心下好定义。马克思·韦伯说过,研究不是停留在自在之物本身,而是我们去赋予其意义。社会科学如是,人文科学更应该如此。为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赋予准确阐释应该是研究的第一步。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体例来撰写该书。在面对整体综合和具体领域分门别类两种体例的选择时,作者选择了将它们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作用,文化自身各个具体领域也是互相影响渗透,需要有宏观的宗论,也需要具体领域的阐述来展示各个方面的特点。这样的布局,让读者既可以整体把握,又能深入各个不同层面,条理清晰。 同时,作者将文化史放在社会整个政治经济大背景下论述,接着再对文化各个细分领域各个击破,有学者评价其“宏观不空,微观不琐”。这也给我提供了一种研究新闻传播演变的思路。众所周知,新闻学,特别是传播学,都不是简单的可以独立研究的学科,它和其他各个学科的融合性很强,其中许多理论也是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借鉴或演化而来,因此,研究新闻传播的演变,必须要将其跟社会大背景,以及其他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其次,这本书的几乎每一部分内容分析都一遍遍向我强调了,评价历史事实和人物需要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泛森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对于史学家尤其适用,研究历史的人,即使观点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称满洲人从来没有入关!但是,过去一、二十年来,史学界的新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许国科会人文处历史学门通过计划的名单是观察国内史学趋势的一项好材料。从近年来所通过的专题计划名单,我们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台湾史学界对种种西方新史学风气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文化史的影响最大,其特点有几个。第一是认识到文化的建构力量之强大,从而对各种界域的历史建构的过程,或是对过去被视为是本质式的或约定俗成的种种现象,以文化史的建构性角度加以解释。第二是各种过去所忽略的新问题的讨论(如出版史、生态史、情欲史、阅读史等),第三是与性别、后殖民主义、以及与国族主义有关之研究。 没有人能否认以上种种新发展大幅地扩大了历史的视界,我在此不想重复这些新动向。此处所谈的,纯粹是我个人实际进行研究工作时的一些反思。 一、史料 近一、二十年来,不管是与近代思想文化史有关的文集、出版史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历史眼光的改变以及政治气候的变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个「恢复历史记忆」的时期,也就是对民国时代非左派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好奇与兴趣,连带的,也使得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各种材料大量问世。在林林总总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记被整理出版,我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如《胡适日记》(台湾)、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吴宓日记》、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朱恃三日记》、《陈范予日记》、缪荃孙的日记等。此外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未被印出的日记,从晚清以来,估计在一、两千部以上,许多存在县、镇级的图书馆,如果能审慎而有效地使用这些日记,几乎可以按年按日排纂出各个阶段、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心态的变化、思想资源的流动等等问题,使得我们可以不局限于探讨思想家的言论,而能从一个新的广度与纵深来探讨思想、文化史。书信也是一宗值得注意的新材料。如《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陈垣来往书信集》、陈寅恪的书信等等皆是。 除了「私密性文件」之外,地方性的材料也值得注意。过去因为史学界将较多的心力放在在全国性的事件,或在全国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思想人物,比较忽略地方的材料。除了地方士人的著作外,各种地方小报、宣传册子、习俗调查,通俗书刊,如果善加利用,都可能投射出新的光彩,它们有许多仍然保存在各地的档案馆、文史馆中。近年来,中国大陆整理了清末民初各地的报纸,包括了许许多多晚清以来地方上的小报纸,从中很可以观察到一个时代的变化如何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社会中发生的作用。

2018尔雅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上期末考试答案

1 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1.0分)1.0分 ?A、 禅让制 ? ?B、 分封制 ? ?C、 郡县制 ? ?D、 行省制 ? 我的答案:B 2 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1.0分)1.0分 ?A、 初郡 ? ?B、

侨郡 ? ?C、 都护府 ? ?D、 羁縻府 ? 我的答案:D 3 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1.0分 ?A、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 ?B、 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 ?C、 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 ?D、 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

我的答案:C 4 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1.0分)1.0分 ?A、 十四刺史 ? ?B、 十三刺史 ? ?C、 五十郡 ? ?D、 十道 ? 我的答案:D 5 ()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1.0分)1.0分 ?A、 唐高宗 ?

?B、 唐太宗 ? ?C、 唐玄宗 ? ?D、 唐文宗 ? 我的答案:B 6 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1.0分) 1.0分 ?A、 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 ?B、 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C、 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D 7 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1.0分) 1.0分 ?A、 朱元璋 ? ?B、 朱标 ? ?C、 朱允炆 ? ?D、 朱棣 ? 我的答案:A 8 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1.0分) 1.0分 ?A、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纲目 绪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一)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重要研究成果述评 (三)新研究范式的尝试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学新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特点的论述 1、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 (二)龚书铎等人的论述 1、龚书铎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首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编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物质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学术回顾 一、1997年前国内的研究概况 二、1997年以后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大炮与西学 (三)体用之争 二、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兴起与深化 (一)四个群体 (二)四个内容 三、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评价 第二章制度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戊戌维新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研究的分期 (二)21世纪以来 (三)研究的思考 二、维新派的文化主张 (一)原因 (二)理论基础 (三)文化主张 三、变革的评价 (一)性质 (二)地位 (三)传承 (四)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清末新政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 二、清末新政的原因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慈禧太后的作用 (三)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 三、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1901-1905年的“新政” (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一)清朝预备立宪的评价 (二)对资政院、咨议局新的评价 (三)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辛亥革命 一、学术的回顾 (一)阶级基础 (二)性质与实质 (三)胜利与失败 (四)革命与现代化 (五)历史地位 (六)总体评价 (七)研究的思考 二、革命代替改良 (一)原因 (二)文化争论 第三章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关于新文化运运产生的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 (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缺点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思考 (一)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 (二)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 三、文化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文化变革的阵地 (二)文化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东西文化之争 一、学术回顾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史上最全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正 心、、、、 、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 指、、、、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 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的记录。《》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体通史;司马光的《》是一部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学发达,魏晋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和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三武灭佛”之后,()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它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 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 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 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 (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积极支持介石打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海峡。) 4、日本 (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 (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思与文

新史學十四卷四期 二○○三年十二月 177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 研究的若干思考* 王汎森** 本文是作者對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它涉及三個方面。第 一是史料方面,強調對私密性史料的重視及利用,並強調對地方性思 想文化材料的重視。第二,本文探討了一些方法論的問題,像「事件 的邏輯」與「史家的邏輯」,強調如果不能時時警覺於兩者之不同, 則容易對史實作出錯誤的解釋,或是忽略了歷史發展過程中歧出、複 雜的層面。第三,本文提出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如近代傳 播網絡的形成與思想文化史之關係,如對保守派人物研究,如對地方 上小讀書人的角色與功能的研究等。最後,本文仍強調,思想史研究 的最重要工作是對重要文獻縝密而深刻的閱讀。twscholar 關鍵詞:思想史 文化史 *本文在2003年3月蔣經國基金會於普林斯頓召開的「中國文化與社會研 究新視野」中發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兼所長

178 王汎森新史學十四卷四期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對於史學家尤其適用,研究歷 史的人,即使觀點再新,也不能新到宣稱滿洲人從來沒有入關(李濟 語)!但是,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界的新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或許國科會人文處歷史學門通過計劃的名單是觀察國內史學趨 勢的一項好材料。從近年來所通過的專題計劃名單,我們可以看出, 整體而言,臺灣史學界對種種西方新史學風氣非常敏感,尤其受到新 文化史的影響最大,其特點有幾個。第一是認識到文化的建構力量之 強大,從而對各種界域的歷史建構的過程,或是對過去被視為是本質 式的或約定俗成的種種現象,以文化史的建構性角度加以解釋。第二 是各種過去所忽略的新問題的討論(如出版史、生態史、情欲史、閱讀史等), 第三是與性別、後殖民主義,以及與國族主義有關之研究。 沒有人能否認以上種種新發展大幅地擴大了歷史的視界,我在此 不想重覆這些新動向。此處所談的,純粹是我個人實際進行研究工作 時的一些反思。 近一、二十年來,不管是與近代思想文化史有關的文集、出版史twscholar 料等都出版得很多,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歷史眼光的改變以及政 治氣候的變化,使得原先不被注意的材料大量出土。尤其是中國大陸, 正在經歷一個「恢復歷史記憶」的時期,也就是對民國時代非左派的 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好奇與興趣,連帶的,也使得與這些人物相關 的各種材料大量問世。在林林總總的材料中,「私密性的文件」(private document)很值得注意。譬如大量日記被整理出版,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 的,如《胡適的日記》1(臺灣)、王闓運(1833-1916)的《湘綺樓日記》2、 1胡適,《胡適的日記》(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1990),共18冊。 2王闓運,《湘綺樓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7),共5冊。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中国近代文化史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中国近代文化史 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23人,下设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共3个专业。 中国史专业下设瞿林东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向燕南的传统学术思想与史学;汪高鑫的中国史学思想史;张越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王培华的历史文献学;张升的历史文献学(含历史地理文献);晁福林的先秦史;张荣强的汉唐史;宁欣的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游彪的宋辽夏金史;倪玉平的明清史;王东平的北方民族史;张涛的易学文化;李帆、孙燕京、张昭军、郑师渠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朱汉国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张皓的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630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③3716中国近代文化史 三、导师介绍 李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学术兼职有《史学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等。 孙燕京,女,1956年8月出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讲授历史学院本科基础课、全校公共选修课、留学生选修课、硕士、博士研究生理论与专题课、专业方向等课程。 张昭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70年10月生,山东省淄博市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2009-2010年度东京大学日

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研究员。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现致力于20世纪思想文化史研究。 郑师渠,1946年出生,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科研。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 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正确) 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错误) 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 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错误) 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错误) 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错误)改正:地支是“辰”,天干是“壬” 十天干对应的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十二地支对应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印刷术。(错误) 改正: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中国戏曲之美首先表现在程式化,其角色分行大致为生、青、净、末、丑。(错误) 改正: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9、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雅、兴三类。(错误) 改正: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10、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设。(错误)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阅读附答案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阅读附答案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 和伦理实用主义。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发展历程

小议中国近现代史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发展历程 回首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具体历史道路,我们不能不瞧到,在曲折中前行的中华民族,我们发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当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时至今日,文化既就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就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已经成为党与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 基于这一现象的现代意义,我将结合本学期所修读的《中国近现史纲要》谈谈我国近现代史文化发展历程: 一、近代文化的变迁 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第一次遇到了来自西方侵略势力的冲击,这就是旷古未有的,这就是声光化电等科学文明用强力形式对古老落后的农业文明的挑战,从而引发了从体制到思想领域的全面危机。这一时期经济的多种成分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复杂性。这一阶段既有资本主义文化,又有封建主义文化;既有殖民 主义文化,又有爱国主义文化;既有西方近代文化,又有中国传统文 化;既有新文化,又有旧文化;各种文化既有互相矛盾冲突,也有互相 制约、影响,甚至互相结合或融会。 2、区域性。在东南沿海与沿江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人们 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社会风气也日渐 开放。然而,在广大内地、农村,经济基础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然 就是受封建经济的支配。相应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没 有发生什么变化。 3、基础薄弱。由于封建地主经济成分的强大,并占据主体地位,而资本 主义经济成分十分微弱,造成了近代新文化缺乏坚实牢固的经济基 础。传统士大夫中的一些开明之士一定程度上能够认同西学,学习 西学,实际上,她们一直在新与旧之间徘徊。 二.现代文化的起点——“五四”运动 1.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化。它所蕴涵 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与意识形态,则融入到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之中。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复性书》:作者李翱,对韩愈的性三品说加以调整,修补其中的理论漏洞。认为,韩愈把人性分成三个等级,是人性的先天差别过于绝对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在《复性书》中,他模仿孟子问题,自设问答对人性加以论证。认为凡人之性于圣人之性是一样的,桀纣之性等同于尧舜之性。之所以体现不出真正的人性,是由于其情欲掩盖了真实的人性。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主张“灭情复性”。 《坛经》:慧能记载,禅宗的代表性著作,。所谓“坛”,是佛教道场的主要部分,指专门用来陈设佛像、经书。庄严供养的地方。“经”一般是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教记录才能叫“经”。《坛经》以慧能的言论称经,表明慧能及其思想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人权宣言"。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其内容

《近思录》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

《近思录》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 所以这个“道统论”,朱熹是怎么把它建立起来的?追到孟子这里,从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孔子之后是谁呀?朱熹就编了四书。也就是得到孔子真传的就两个人,一个就是颜回,一个就是曾参。但颜回早死,曾参比较鲁钝,但他得到真传,曾参就把他所学的传给孔子的孙子孔伋,也就是子思。子思的门人把它传给孟子,也就是说这个道统,到孔子之后就经由曾子、子思,然后传给孟子了。孟子之后是谁呀?关键人物——韩愈,韩文公。韩愈在《原道》这一篇文章里面特别提到这一点,如果没有韩愈振臂直呼,孟子的重要性没办法凸显,孟子因为韩愈的呼吁而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以前大家只读《论语》,没有人读《孟子》,是韩愈以后孟子的地位重要起来,就越来越高了。然后到北宋初期的时候,就开始《大学》、《中庸》被抽出来。《大学》、《中庸》从《小戴礼记》被抽出来之后,到朱熹那里,《大学》跟《中庸》就跟《论语》、《孟子》等量齐观了,就变成四书了。也因为朱熹的关系,《四书》后来的地位就超过了《五经》的地位。 这个《四书》,朱熹一而再再而三跟人家讲,说:“某要人读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观古人之微妙处。”什么意思?这就是朱熹要人家,你要怎么读这《四书》?一定要先读《大学》,以便把规模定出来。什么规模?也就是说,你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内圣外王,这样出来,对不对?这三纲领、八条目。哪三纲领?就大学之道就“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八条目就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就把它的规模拉出来了。 《近思录》其实就是朱熹理想中完整版的《大学》,至于袖珍版的《大学》是什么?袖珍版的《大学》其实就是《白鹿洞书院揭示》,五条79个字而已。那你如果要讲《近思录》,要622条,对不对?所以朱熹编撰的《四书》,成立了道统说,也就是从孔子之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以后怎么来的?孔子以后就是这样传到颜渊、曾子,曾子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孟子再来一跳,就跳到韩愈了。韩愈再跳下来,跳到谁了?就跳到周敦颐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