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育改革的反思及方略

语文教育改革的反思及方略

语文教育改革的反思及方略
语文教育改革的反思及方略

新课改理念与语文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自2006年以来已经有八年了,在这八年来,许多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在不断地探索、奋斗着,大家都在努力实践着新的教育思想,尝试着新的教学模式。在这里,笔者就语文新课改情况,肤浅地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难解的困惑

“如何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尽管早已有众多权威专家与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针对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的弊端在多种媒体上发表了不少有独特见解的开拓性文章,其目的都想及早改变语文教学所面监的窘况。但随着时光的流失,人们翘首以得的愿景,似乎永远是一个奇特的梦境,永远有难以实现的一天。回首来路,从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推广;从素质教育的全面铺设,到新课改的倡导和实施,每走一步,都有障碍,且越走越令人心灰意懒而望洋兴叹。结果,不但达不到改革预期的效果,相应出现了这样的怪圉:每次教改在虎头蛇尾之后,总会大张旗鼓地提出一种新的教改理念,得到的回报却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导致如此后果的问题实质,显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衍生的。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后,就是功利的驱动,引发出日常的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本,而是以单纯的分数为生命线,紧盯着考什么的风向,实施了教什么的内容。引申出的必定是题海战术、猜题、

押题,把辩证的、丰富的、智能化强的教材,不加分析地归纳为几条框框。这样,不仅打乱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而且助长了侥幸投机的心理,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当然是一种高强度的腐蚀剂。为追求唯一的高分,使学生在大同小异,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里日夜奋战,没有时间上的合理分配,没有心理上的及时调整,没有生理上的有效调养,也没有全方位的节假日,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师生们成了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错误的思想指导,离奇的脱轨行为,使得语文教学长期误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即使是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也还是常常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成零碎的“考点”,使之成为应试教育的一块敲门砖。有的精通应试之法的学生在考场上一时取得了高分,但潜在的肤浅的知识,低下的能力,一旦到了高一级的学校则暴露无遗,令人哭笑不得,由此带来严重后果。

二、严酷的现实

例一:

1996年,《中华读书报》登出这样一则资料:

1995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对该校的3511名新入学的专科、本科、硕士生、博士生作了一次语文知识测验,测试的结果:总平均分为63.9分,其中硕士、博士生均不及格。

2006年4月份,《文汇报》刊出标题“博士生分不清‘的、地、得’”。

例二:

2006年6月《文汇报》又刊出:“现在的大学生,连写信都成问题,阅读古籍文献更感觉困难。在招聘工作时,有的名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填写履历表,字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让人感到担忧。”同时又评论:国家二期课改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考试仍采用让学生选择ABC填充式,把作品的思想、美德、意境、韵味,破坏殆尽。

例三:

紧接着,2007年6月,《文汇报》刊载的《中学生作文缺乏真情》一文中指出:“从高考作文的阅卷中看到,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阅读量十分有限,作文有观点,但缺少好材料的支撑。论据平平,或围绕一个观点,翻来覆去讲大道理,基本功不扎实”。

一位多年参加阅卷的老师感到:能写一手好字的学生越来越少,不少学生语言的表达不规范,错别字多……足够了,笔者不想再费笔墨一一列举了。这就充分证明了语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带来了语文知识的失落,人文精神的失落,学生主体的失落,同样也带来了教师教学成果的严重失落。

难怪著名作家王蒙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现在优秀的人才不愿教语文了”。

三、闪光点的启示

在数以万计的学生中,当然也有母语学习上的佼佼者。较为典型的,2005年的上海新闻人物——“汤敏杰”。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在2005年到上海招收留学生,汤敏杰在3000多名的学生

中脱颖而出。面试中,她那清晰的思维,流畅的语言,敏捷的反应,大方自然,处事不惊的典雅风范,深厚扎实的汉语功底,折服了在场的每一个考官。汤敏杰奇迹般地被录取了,一时震动了上海的教育界。当记者特地采访汤敏杰成功的秘决时,她爽朗地回答:“首先得益于在小学的五年里,能把每一个学期的每一篇课文熟练有效地背诵下来”。可见,从小对语文课的熟练背诵,显现出对人生智力的挖掘,能力的培养和潜力的孕育,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1978年,笔者还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学习情景:在一个学期里,老师要求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把课本的25篇文章,一字不漏地烂熟背出。而且每背完一篇课文后,又要求我们一字不漏地默写一遍。同时还规定,每周一篇命题作文或一篇自由命题作文,期末,在地区组织的语文统一测试中,我们班级的作文平均分高达86.7分,高出第二名整整16分,没有一个学生的作文成绩低于80分的。每个学生文章的层次结构,遣词造句,千人千面,千篇千律,没有一篇文章是雷同的。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当年学生的我,现在都40岁了,但我还能背出小学时的课文篇段。可见,实际有益的教学实践活动所带来的魅力。

四、并非结论的结论

上举两例,笔者并不要求现在的学生去作简单、机械的模仿。但我想:有益的、甚至很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能起到潜移

默化的作用,这对语文课来说,是其他任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难以做到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教学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它可以调整教学模式。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学实践,而一味地去追求实现某种新的教学思想,或者说,为了某种新的教育思想而不顾一切,彻底的与过去决裂,不顾实际教学效果,这些都是极端错误的,相反地,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益地教学实践去最好地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在每次教育改革来临之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提省一下自己:语文教学,有没有必须要继承的地方?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或摆脱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但在继承时,确实又有所放弃。问题的关键在:我们继承了哪些东西,而又丢弃了哪些东西,面临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的做法是让学生去读、去写、去练、去背、去模仿,学生自己的活动占80%以上,这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因为语文学习的活动,别人是代替不了的而且这种活动必须要有多次的反复,需要的时间也是很多,这就只能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读书、写作,在读书上,又让学生自己感受,教师很少有繁琐的讲解。而现在普遍存在问题是,学生对新的课文能认真地读上一遍都十分难得,加上老师一味地按照参考书,讲得过多、过细、过死,课堂上的“教”与“学”,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缘木求鱼”。

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强烈的语感能力。这是人们的期待,更是客观的要求。

继承传统的语文教学,除了提倡有效的朗读、背诵之外,我还主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抄书。提到抄书,可能会遭到非议,认为抄书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所为,中学生抄书是天方夜谭。但实践早已证明,抄书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有益的方法。不仅小学生需要抄,中学生也要适当抄点书。其理由有三:

1、抄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把握作者的语言。但抄书还有朗读和背诵不能起到的作用。即抄书更能把握作者的思想语言,又能体会字的写法、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层次段落的划分及文章的行款格式等。

2、抄书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方法。

古人说:“耳过目的,不如手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写的:“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就要被打倒”。戏言式的儿歌,说明用手的意义所在。一般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把一篇文章抄上一二遍,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加上朗读就比较容易把它背下来。心理学上的记忆,有视觉记忆、运动记忆,抄书两者皆备,双管齐下,效果显著。

3、抄书可以培养学生耐心,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上的粗枝大叶是比较普遍的,抄书能帮助学生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实际上,抄书是古人学习的玫种有效的方法,古人抄书的人很多,晋代的著名学者“葛洪”,从早种田,买不

起书、只好向人家借书抄,就在他抄书的过程中,打下了基础知识和写作的能力,可见,抄书也是成才的途径。

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民展进入了快车道,高速度,快节奏、新气象、新观点,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边缘学科的层出不穷,如此繁多的知识、课程,学生哪有时间去朗读、去背诵。是的,中国的语文也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跨入了大容量,快节奏的行列。但节奏再快,知识的增长点越多,万变不离其宗,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仍然是:“默读、朗读、诵读、背诵”。如果没有对语文的细读、熟读、用心专读,就不能感知语言文字、不能吸收语言的营养,一句话,没有读,就没有本质上的语文教学。

最近,笔者对本校的“七年级”、“高一年级”二个年级的二个班进行了随机的调查,结果显示:根据老师的预习要求,在家认真读一遍书的仅占全班的9%和12.5%,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受到老师机械、僵硬的“启发”、“点拨”、“引导”。如此的教学模式,岂谈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人们不禁质疑,语文教改的前景在哪里?语文教改的路究竟如何走?那么,我只能昂首疾呼,语文教学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采用新模式的同时,不能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国,一个学生为了升学不得把全部精力用于应付考试。小学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专四年、硕士二年、博士2-3年。一个学生一生要用20多年的时间去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一些自己不感兴趣、学非所用的东西。他们被捆绑在学校的书桌上,训服地听从老师和教授们教鞭的指挥,认真听取他们所传授的所有知识,死记硬背。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你求学的台阶就会爬不上去,前途毁于一旦。因此学生就成为了知识的奴隶和庸人。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所能应用的知识也廖廖无几了,只好重新再来自学后补。处于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就很难培养出杰出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造成人才和知识的大量浪费的现象。总之中国的学生学的多用的少,死记硬背,发挥创新思维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学非所用现象严重。一个人一生学多少知识和应用多少知识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不能一味灌输。学生的知识太多太杂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发挥,反而会成为学生的过重负担和累赘,束缚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也根本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机会。我们知道,盖茨因休学而成为了世界网络之父,使他有了一个到社会上创业的机会。西方的许多的大科学家也都是在我们上大学的年龄段就有了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些事实应该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了。 一个学生如果不去爬升学的台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有了创新成果,国家应该不应该给予学历、学位和职称?如果不给,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这并不是重视人才,而是埋没人才。西方就不是,只要你有创新成果,不管有没有学历,都会给予职称的。几年前我听中央新闻时,就记得有这样的一条消息:一个高中生写了一篇考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的文章,哈佛就给了博士学位。只要你有发明创造和学术研究成果就行。所以说光靠体制内的院校颁发职称是不够的,应该有个机构给体制外的有创新成果的人才颁发学历、学位和职称等。就拿自己来说吧,不但有著作而且还有创新学术研究成果,可是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里,就很难找到有关部门和院校颁发学历、学位和职称等。特别是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根本无法得到认证,宣传和推广。中央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资助基金更根本摊不到自己的头上。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合理的。因此说中国体制内颁发的学历,学位和职称的制度,已不利于体制外的人才的培养和发现,也不利于中国人才市场的开发和利用。 高等教育不应该只让教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应该问问学生想学什么,教授再教什么。考核他们的不应只是分数,而重要的是他们运用知识的创新成果。教授教学生不一定他的知识要高于学生,而最好是让学生的知识和才智高于超过教授。莱布尼茨20岁就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理逻辑著作;布尔29岁就创建了布尔代数;费雷格30岁就成为西方分析哲学之父;罗素28岁就开始写《数学原理》;康讬29岁就建立了集合论;哥德尔25岁就发现了数理逻辑的不完全定理;堪布兰23岁就发现了演绎定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克里普克16岁就开始建立可能世界语义模型………由此可知一个学生最具有创新思维的年龄段应该是在20-30岁之间。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让学历、学位和职称去限制学生的研究课题的自由选择呢?并且我们也更无理由不给这些“越级生”以学历、学位和职称。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 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 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 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 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 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访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小学《语文(实验本)》教材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首席专家,出版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行动研究》等著作。】 课程内容长期困扰语文教师 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对教材的批判比较集中,从《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在博客上炮轰小学语文教材,到郭初阳等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吴忠豪:媒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教材的选文方面,比如一些课文内容缺乏时代特点,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没有选入课文,有些课文语言质量不佳,有些课文选作教材时加工修改不当,等等。不少意见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语文教材选文质量确实亟待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我国语文教材的核心问题主要存在于教材的编写体系方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材只是“例子”,教材选文解决的只是“用什么教”,而“教什么”才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我国语文教材存在的最核心问题是缺少结构化的语文课

程内容,导致“教什么”模糊不清。课程与教学论认为,“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这篇课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为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用什么来教”,或者说是用哪篇课文来教。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有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否则这门课程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纵观我国除语文以外的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均以大量篇幅表述这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具体而明确规定这门课程究竟应该教什么。比如数学课程标准正文部分总计33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占3页,而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占了18页,也就是说数学课程标准有将近三分之一篇幅是在表述这门课程应该教什么。由于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缺少对课程内容的系统研究,因此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包括教学大纲)历来缺少“课程内容”的具体表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当下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即“课程内容”,基本是凭执教者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判断、

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语文教学反思怎么写 大岔学校米永霞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判,并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教学能力,将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理性思考,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深刻变革的目标。 一、写好教学反思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加强学习,吐故纳新。通过观摩公开课、听专家讲学等方式,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他人的经验和长处,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悟自己的教学思想,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要比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快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弱点和缺陷,促使自己更好地实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2、写教学后记。教师除了课前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外,课后认真反思,及时回顾和总结每节课的心得体会,写

出教学后记,纪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学后记中我记录了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学失误等。 (1)记录学生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课堂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测试等会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对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原因: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学生思路狭窄?是我未讲清晰,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学生马虎粗心大意?要努力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制定措施,调整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一次一次的得失中不断提高。 (2)记录课堂动态,撰写反思日记。课堂上有时学生听得津津乐道,上到妙处,掌声如潮;有时紧皱双眉,有时无精打采、恹恹欲睡,下课时一片唉声叹气;有时课堂气氛沉闷,转眼间激起千层浪。要把课堂动态记录下来,静下心写反思,写教学反思日记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反思日记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学的不足、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灵感,还有在课堂上处理棘手问题的经验。这样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通过反思,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学习使同学们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个人反思与合作反思相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在每次的反思和认识中不断完善自己;教师合作反思是一种互动行为,是把教师个人的智慧、经验思考等转化为集体的知识、集体的力量,有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温儒敏《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8日 15 版) 高考改革紧锣密鼓。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办法是逐步推进,这两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 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虽然一些细节仍然未有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的思路已非常明确。

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动,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实非常要紧的,还有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可能因为改革的措施来势汹涌,人们对此还来不及仔细思考。拿语文高考来说,随着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最近我认真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认为未来的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这几年有些省市语文高考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可能有的是由于行政干预,或者为了照顾地方特色,其实离科学性仍然较远。举例说,去年有个别语文试卷的题量猛增,特别是阅读题,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对此有些争议。其实选拔考试总要拉开距离,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这很正常,但估计到底多少考生可能做不完?设计考题时,就应当使用测量理论和技术去预测,要先有合理的设定。 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都有点陈陈相因,彼此克隆,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

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改革论文 中国的教育改革.txt51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谈谈中国的教育改革 收集了各方面的材料,参考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现在让我就从大众教育和科研教育两方面谈谈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中国的大众教育教育改革 一个国家要想长时间立足当前的世界,教育并且是优秀的教育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可以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用来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工具。早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只有一部分适龄儿童走进课堂,有极少一部分人可以走进大学校园。当时的大学课堂是一种交流式的环境,是一种研究式的环境。可以让人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研究问题思考问题消化知识。走出校园,这是一群可以称得上是精英的大学生,是众人中的佼佼者。当时的这种教育可以称得上是精英教育。但是自近年来推行教育产业化以来,不得不承认,大量的中专改大专、大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扩招研究生班、同等学历研究生班、代培班、委培班等等,确实将大学教育引上了大众教育(就业教育)的道路,成为一种经济行为,这自然同所谓的大学教育的初衷相差甚远。 经过近十年的大众教育经验发现,大众教育条件不足又急于求成,生源质量和教师队伍质量都大幅下降,教育并没有起到计划中的效果,于是中国开始兴起教育改革之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中国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了。确实,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太多的弊端,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改什么,怎样改是一直不能定下来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领域有个先锋似的人物,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可以说是带头呼吁教育改革的第一人,在很多学校发表过多次演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更主要的是让大家明白现在的中国形势,让学生们从内心认识到这些应该牢记的东西。 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说到80后,这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了太多的改变,他们沿用了老一辈的教育体制,而他们的下一届已经开始接受了改革,虽然效果很微弱,但是相比起来,已经是革命性的一步了。 不管是书本的改革,教育方法的改革,还是考试制度的改革,无非都是想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让新一代的人才在整体水平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可是我们看到的确实越来越多的“非主流”、“放浪一组”。这是教育制度的失败,还是社会这个大染缸把原本雪白的“布匹”都上了色? 从前不久的骑着伟人照相,再到几乎每天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我们不得不深深反思一下了,为什么再加大教育力度的同时这些事情的发生频率却更加提高了?我们的改革究竟哪里除了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越来越深入,中国的各项指标都和国际接轨了,但教育却迟迟不能进入正轨,从各种媒体上,我们已经对国外的教育了解的相当透彻,但是再看一下中国的教育,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我们的差距究竟差在了什么地方。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们的思想中多了一份束缚和牵绊,始终不能放开这些包袱,尤其是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溺爱,导致了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宠爱的环境中而得不到真正锻炼,他们的头脑中被灌输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思想,一切都变的理所当然。而在外国,孩子从小的零花钱都是通过做家务赚来的,所以他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另外,当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首先学到的不是如何为人处世,而是怎样听话,怎样服从上边的命令,所以当老师出现错误的时候,学生也不敢去反抗。对于应试教育,我们一直都没有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YKF001) 渭南师范学院 二〇〇七年六月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研究 ——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 渭南师范学院秦文孝罗维亮陈兰萍等 内容提要: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步子最大、思想内容最深刻、波及面最广泛的一次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的需要,了解基础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和主动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有效沟通的教师教育机制,才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施状况;教师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重点资助项目(04YKF001)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它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师范院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2002年,从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伊始,我们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开始研究。为了主动地适应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建立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衔接的良性机制,以便更好地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我们以信息与教育科学系的教师为主体,并吸纳了教育学专业、心理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40多位学生,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重点课题立项,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点上的调查工作以陕西省渭南市率先进入新课程的几个县市为主,对象涉及到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五个层次,重点考察了14所中小学;面上的调查工作以参与的学生原籍为主,主要以原就读学校的老师、在校中学生及学生家长为对象,涉及到13个省区的30余所中小学;还利用某高校函授面授对900余位教师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直接调查学校40余所(其中地市级城区学校6所,县乡以下学校38所),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0余人,教师1200余人(涉及学校467所,其中县市区所在地学校119所、乡镇以下学校348所),学生800余人,家长37人。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新课程的理念、实施的保障系统、课程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的转变情况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 调查工具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大中小学生问卷各一份;不同人员的访谈提纲各一份。共发放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问卷30份,教师问卷1200份,各类学生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管理人员30份,教师问卷663份,学生问卷691份。听取市(县、区)、乡、校汇报30余场,召开教师与学生参与式座谈会26场;听课48节;并按访谈提纲对44所学校(小学9所、初中28所、高中7所)的79位教师、116名学生、37位家长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 在研究的理念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以陕西为主、辐射全国的原则,资料来源量大面宽,具有普遍性,可信度高。 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把建立基地深入剖析和面上调研结合起来,采用参与、访谈、跟踪、问卷、经验总结等多种方法,注重了研究的实证性。我们在陕西率先进入新课程的

对语文改革的几点看法

---------------------------------------------------------------最新资料推荐------------------------------------------------------ 对语文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 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 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 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 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 教时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 1 / 7

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却雾里看花,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要考虑: (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有了兴趣和习惯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便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可见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江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革教学观念,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重视教学反思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重视教学反思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语文新课改中涉及到的三个基本问题,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意义;内容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破旧立新。这既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惑与挑战。课程改革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反思。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误解误读,造成改革的停滞不前。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智慧再生成、再碰撞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课程改革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式的教师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有无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教师职业不被人们看做专业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培养只集中在狭隘的教学行为上,而不是放在如何缜密地、反思地思考他们在做些什么上……如果他们必须获得更高的学位,或者展示对课堂事件进行深思熟虑和反思型决策的能力的话,那么,教师 的专业特性就一定会提高”。对此,波斯纳(Posner ,G .J ,1989)曾提出 一个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才能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阶段过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实现的。于漪老师就曾多次在其著作中阐述教学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及理论修养提升的重要性。 3.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本质而言,教学反思的价值追求有两个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会教学是教学反思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才是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学会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各个方面(学生、

论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

论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 付钊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最伟大的决策莫过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停止了中国跳跃历史阶段的错误路线,开始正视现实,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冰山开始被逐一击破。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个既明显又隐蔽的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应该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的坚实堡垒之一。 教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讨论教育制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的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理应有政府来提供。所以教育并不能作为一个完全的市场竞争产品来讨论。然而事实上情况却是,围绕着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丰富和完善的“产业链”。据中国最大的民办教育企业----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全国中小学的课本定价总额每年在200 亿元左右,全国中小学的教辅定价总额每年在600亿左右,再加上试卷等有关费用,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要突破1000亿元。根据 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的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果按此比例,那么每年就会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这就是统一教材教辅和考试的好处。据《北京青年报》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有包括指定教材和教辅每年300亿左右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不应当是2000亿元,而应该是5000亿元了。这一连串的“教育产业”让人不禁开始怀疑教育到底是否公共产品。 但是在深入分析之后,很容易得出的结论便是这一切都是中国教育制度造成的,中国教育制度底下的教育已经偏离教育的本质。这都由垄断而起。 事实证明,在教育这个特殊的产业上,这样的垄断更为可怕,后果更严重。 第一,貌似公平下的严重不公。高考被誉为中国最公平的制度。然而其所谓的公平只是表面的现象。首先,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使得统一的分数线成为实质上的不公正。另外,录取分数线的地区性差异。作为影响命运的高考,教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今天,有幸和两位教师朋友吃饭,席间聊到了关于教育问题,我唯一能拿出来说话的就是对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之不同的感悟,因为女儿有幸在初中毕业就跳出了中国的教育体系,高中拿新加坡奖学金出去了,高中毕业更是拿了耶鲁的奖学金去了耶鲁,现在在耶鲁大二,我开始关注西方的教育形式,因为孩子在那里,就把我的心给带到了那里,看了很多的海外论坛的教育故事,加上女儿给我描述的情况,我自认为,我感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我用一个比方来描述我感悟的教育。 我用一万颗种子来比喻,假如我们这个社会是一片大大的森林,,,用这片森林代表我们的人类社会,那么这一万颗种子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们,我们可以想象的当孩子们长大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我们这片森林的组成部分,她们会变成森林中的仓天大树,灌木,瓜果,鲜花,也许还会有草原,湖泊,甚至杂草,毒物。。等等。这样的结果才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就是这样,森林当然也万物齐全,,,,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家长就是种植和培养这一万颗种植的人,但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的确没有让每颗种植都播种到了适合的土壤里,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严重的限制了这样的方式,我们使用的是,千篇一律,选拔人才也是统一考试,这就像我们把各类品种不一样的种子,都统一的种到了一个土壤里,结果可想而知,使得我们有很多的种子真的没有最后长成她们本来的模样,这就是中国式教育。 在西方,孩子们从小就按天性培养,先播种到土壤里,任其生长,大点了,能辨出每颗种子的优势的时候,才开始分类,每颗种子都能按自己的去向去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土壤,比喻就是这样。 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第一,教育管理者该给教育一个大的生长环境,提供一个热带雨林般的生长环境,第二,家长,从小细心观察自己孩子是什么的一颗种子,努力让这个种子种植到最适合她的土壤里,并对这个种子的类别要从自己心里进行认可,这非常重要。第三,老师,在种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以最适合的养分,而不是分班,分类,分名排辈的统一施肥。教育的方向就是-----国家给予教育的良好的大环境,家长和老师给予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教师给以最好的引导,当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能发育成每颗种子该长成的,同时又是最丰硕果实。

八次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 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

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发的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 改革特点: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在教学方法上,

语文改革方案

中牟一高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深化对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解,并稳步推进我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结合我校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改革目标 1、坚持素质教育,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稳妥地开展教学改革实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必须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坚持以现代课程观念指导整个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工作,把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彻于实验的始终。坚持高中语文课标及教材实验为核心,重点围绕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改进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实验。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审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象和本质。在把握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如语言学、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推动改革实验朝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对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采用实事求是、尊重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积极面对、认真探索、科学总结,用“多样”、“动态”、“创造”的语文课程观念来指导实践。 2、准确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科学地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实验 (1)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一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的特点。在教学实验中,我们需要探索出能较好体现高中语文实用功能的途径和方法,积极研究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强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课程教育新模式,要重视研究“讲

小学语文教后记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后记《大自然的启示》教 学反思 《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是第三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提示要求“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因为前几课都做了“弄明白课文内容、找出关键句理解、自我发现”的训练,这节课我没有讲,只是把时间交给学生,按照阅读要求,自己把要求弄明白的问题讲清楚(这点学生很快做到了,学生汇报)。于是我让学生从课文发现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就告诉同学们。于是,学生也真的有许多发现,也有许多疑问。他们一一列出,甚至自问自答,我几乎就把这些内容当做上课的内容了,举例: 1、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这个句子是设问句,同时在课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段。 2、“打扫森林,为什么打扫有双引号?(其它学生回答:为有特殊含义,强调) 3、第二篇《人类的老师》,我发现“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4、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这几个动词用得很准确。 …… 课后感觉这节课似乎有点乱,有点散,没什么中心,自己也懒,都让学生自由发挥了,自己教学的重点难点目标落实得如何呢?好象说不出来。但回顾一节课,发现学生热情挺高,他们也爱自己去课文中发现,有些发现都是学过的知识点,一说出来就等于大家一想巩固,想起来也不全无效果。这种自由发挥的“大自然的启示”方式,课堂中偶一为之,也未尝不可吧? 《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是第三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提示要求“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因为前几课都做了“弄明白课文内容、找出关键句理解、自我发现”的训练,这节课我没有讲,只是把时间交给学生,按照阅读要求,自己把要求弄明白的问题讲清楚(这点学生很快做到了,学生汇报)。于是我让学生从课文发现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就告诉同学们。于是,学生也真的有

谈中国语文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谈中国语文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忠豪 本刊记者郭利萍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丈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主编教育部推荐教材、“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学史专著《建国以后小学语文教学概述》以及《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小学语文科学化的探索》《小学生阅读辞海》《小学语文阅读辞典》等;参与编写《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生实用作文手册》等学术著作和教学辅导书籍。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二十多篇发表在中文核心刊物上。主持科研项目《小学语文考试改革》获上海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学术著作《建国以后小学语文教学概述》获全国小语会20年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中国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课程论层面 记者:我国语丈教学的改革一直受到社会密切关注。社会各界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批评很多,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满意;而广大语文教师也很迷茫,自觉已尽心尽职,而教学效果却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同。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您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请谈谈您的看法。 吴忠豪:中国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教学论层面,而是出在课程论层面,要从课程论层面寻找问题的症结。课程是怎样一个概念?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认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编制的教育内容。”“课程”和“教学”的区别是: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什么”,而教学是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决定“怎样教”;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设好了的,而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掌握着编制课程的决定权,教师有的只是选择教学过程或手段的权力。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关注得较多的是教学层面的问题,而我认为浯文教学的问题恰恰是比较集中在课程层面上;因此,仅仅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或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层面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似乎均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那么,从课程层面来审视,我国的语文课程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呢? 吴忠豪: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语文学界都认同中小学语文课程以“阅读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做法,然而事实上中小学语文课程是以“阅读为重点”或者说“以阅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我们的语文课本主要是阅读课本,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翻开语文课本,从第一课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三班41007153 李丽 【摘要】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规律观念课程文化 【正文】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对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回应,也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 内在要求。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上下足了功夫,但当我们站在"十二五"的门槛边时,还需冷静自问:形势研判清楚了吗?下一 步该怎么办?为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显得尤其必要。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第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盲目地谈理想化的教育, 相反, 必须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去构建新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 第三, 要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共存。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教育问题差别巨大。仅就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言, 就面临着多元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