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笔记)

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提出正确问题

1、方法:实现目的的途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给予研究方法足够的重视,我们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混乱的局面中,无法控制研究的进行。

同时,方法只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途径,其自身并不是研究的目的。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试验性、有效范围和与研究过程本身紧密联系的各种因素。

第三章参与观察:对新闻生产制作的研究

1、参与观察研究:是对媒介组织和生产制作的研究,是少数能够让我们窥视媒介生产制作的内在过程,以及了解媒介从业者的研究。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

2、新闻参与观察研究的三阶段:

(1)新闻生产制作的形成过程研究:主要通过对有关媒介人士就媒介生产制作和组织的采访或回忆性说明来完成。(2)实质性方志学研究:致力于探讨新闻生产制作和新闻处理的组织方面、制度方面和专业义理方面的特性。

大多通过对记者及其工作环境的了解来关注媒介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

(3)基于新闻生产制作的集中研究:即对媒介温和主义、媒介分化、“公共领域”概念的关注。

媒介温和主义:较少以媒介为中心,来考察重要的消息来源机构的行为及其对新闻生产制作的干预。

媒介分化:不同的新闻机构在接触新闻源方面存在着差异,并非所有的新闻机构都依赖于某些同样的新闻来源,比如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差异。

公共领域概念:关注公共领域的竞争特性,以及媒介形态对媒介暴露的或促进或制约的意义。

3、参与观察的优点:

(1)能够记录和具体化本来不可见的东西;

(2)回击了“推论问题”;

(3)将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相互佐证、相互比较,相互补充;(4)使有关猜测性的理论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纠错能力

(5)提醒我们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随机性本质;

(6)为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动态性和内在性本质提供了依据。

4、盲点

(1)关注焦点在于与新闻生产制作直接相关的组织环境,从而可能忽略各种组织外的影响因素(比如:商业化和市场、记者和节目制作者的文化氛围)。

(2)模糊了记者随管理压力的方式。因为作为参与观察者很难接触到高层管理者。

5、研究步骤和阶段

(1)设计:最起码要确定你的研究涉及的大致领域以及你的研究面临的时间和资源的限制;

(2)接触(介入):

(3)实地关系的建立:观察者融入被观察对象中;

(4)收集和记录数据:通过观察、交谈和访问、审阅文件;

(5)分析数据:人从对象中抽离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

(6)写作研究报告。

第四章政策与档案研究

1、传播政策研究:集中讨论当今各种有关过去、现在、未来的传播系统的组织和结构问题。

2、传播政策分析研究:致力于研究政策的产生和作用方式,同时也探讨这些政策对传播业的整个领域来说会有怎样的影响。

在传播政策分析中,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有许多不同的力量对政策的决定过程产生作用。

3、选择和定义问题

原创性(书P82)

定义问题:一方面是将其作为研究项目早期发展的一个部分,另一方面是把其当做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例1:有线电视:有关新技术政策发展和运用的案例研究

例2:欧洲公共广播的未来

4、政策研究的步骤

(1)选择提问的主题

(2)定义研究的问题

(3)安排研究进度和要研究的问题清单

(4)进行文献调研

(5)分析消化文献

(6)对研究问题进行修订和调整

(7)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研究问题

(8)进行原创性的研究以获得第一手资料,比如言谈、问卷等

(9)结合理论和具体的分析得出结论

(10)对结论作出评价,预见下一步的研究

5、进行政策研究要求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档案研究和对政界人士的言谈。

传播政策分析是在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的。

第五章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对传播内容进行的一种系统的和量化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内容分析是严格按照符号或者主题在文本出现的频率得出的。以了解媒介文本中相对突出和相对缺乏的关键性。

内容分析法计算具体因素出现的次数,并且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2、内容分析的步骤

(1)定义研究问题;

(2)选择具体的媒介和案例;

(3)定义分析的类型;

(4)制定编码表;

(5)进行测试,检验编码表的可靠性;

(6)数据的准备和分析。

3、选择具体的媒介和案例

(1)选择媒介或内容范围;

(2)抽取内容来源和选择日期;

合理样本的抽取:该样本不会因为研究者的个人偏好和直觉,或是为了证明某一预想观点等因素而偏斜或者偏差,妨碍作出公证的判断。

避免媒介特征的周期性和循环性(比如间隔七天抽一次),避免抽取的时间段与季节变化或者其他影响报道性质的事件重合。

(3)抽取相关内容

既控制分析资料的数量,又保证资料有足够的代表性。

4、定义分析的类型

确定分析的标准和要分析的特征是内容分析中最费力的一个方面。

研究者需要对分析的资料的内容、结构和基本的性质比较熟悉,才能确定类别。

内容分析所选择的类别将主要取决于研究的目标和目的。

常用的一些类别:

(1)参与者/出处/初步定义者及它们的性质

(2)学科/主题/论点

(3)词汇表或者词汇的选择

(4)价值次元或价值元(价值判断)

5、内容分析的主要缺点:

对于任何数量的文本特征的计算和统计都是简单地,或者说是主要地依赖于那些能被计量或者能够使得自身易于被计量的部分。

所选择的要进行分析的文本特征应该同整个研究问题或者指导研究的假设之间有直接联系。

第六章视觉影像分析:叙事学

1、对活动视觉影像成功的分析要依赖于研究者对其所分析研究的活动视觉影像产品的构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主要由技术元素和象征元素构成

技术元素

(1)摄像机的镜头:特写、大特写、中景、远景(涵盖镜头/开场镜头)

(2)摄像机的角度:直角、仰角、俯角、斜角、荷兰角

(3)镜头:广角镜(远景中常用)、鱼眼镜头(极广度的广角镜头)、望远镜头(纪录片)、变焦镜头(电视制作,可改变焦距)

(4)景深:特写聚焦/远景聚集、深焦镜头(景深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处于聚焦点)

(5)摄像机的移动:摇镜头、直摇镜头(在竖直面上移动)、推拉镜头

(6)拍摄长度或镜头长短

(7)剪辑:直切(一个画面取代另一个画面)、横切(从故事情节的一条叙事线到另一种叙事线)

(8)特殊效果:

(9)构图:人物和物体的位置会对叙事产生影响。

(11)灯光:明调采光(演播室内摄制的节目)、低调采光(神秘惊险的警察电影)

符号元素

(1)彩色与黑白

(2)服装和道具

(3)明星和表演

(4)声音:剧情声音(场影中出现的声音,如音效和对话)、非剧情声音(音乐或话外音)

(5)舞台调度

(6)背景和外景拍摄地

2、叙事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提炼和理解活动视觉影像内容中内在的意义、故事情节和思想意识。

叙事研究的讨论主要根植于文学和电影理论,以对活动视觉影像内容的定性分析为基础。

3、叙事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方法:

(1)组合法:分析叙事情节的顺序发展,层层推进

(2)置换法:分析叙事中存在的对立的风格与形式,以及它们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析叙事:

(1)故事、概要和叙事(组合法)

故事:无论是通过叙事推断出的、还是在叙事中直接展现的,所有的事件,都是故事;

概要:是叙事的部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所讲述的故事的基本和精要;

叙事:音乐、图像和对原作者以及其他有贡献者的谢启或姓名也属于叙事的部分。

(叙事>故事>概要)

平衡公式:这一公式强调大多数叙事中的线性特征,也就是这样一种叙事方式:叙事以某种形式平衡的状态开始,接着平衡被打破,最后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即:平衡—平衡的打破—寻求新的平衡—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

(2)角色及其运用(组合法):人物所扮演的角色/角色的运用,即如何构成故事情节。

(3)二元对立(置换法)

关注的是虚构的故事和其所对应和反映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也使我们对活动视觉影像产品潜在和隐含的内容更加关注。

二元对立法帮助我们对某个文本的要素进行梳理和定义时,发现一系列对立元素。

(4)行动元

在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即结构语义学。关注的是意义的构建和叙事的语言。

被抽象出来的角色或人物,用以构成一组组的对立元素,即行动元。(发出者/接受者;主体/目标;支持者/反对者)

(5)逻辑顺序和叙事空间

分析叙事是对遵循一定逻辑秩序的一系列事件进行分析。

(6)电视叙事

电视的叙事是广泛化而不是连续的,提供给观众的是一个事件持续不断的重构过程。

(7)对另类叙事方式的考虑

对叙事分析一种有效的二分法就是考虑在标准的好莱坞叙事和交替叙事结构之间的不同。

5、叙事和分类方法非常适合在一起使用,也适合同其他研究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

第七章视觉影像分析:类型分析

1、类型分析的方法

(1)分类和汇编(2—8点)/(2)互动的方法

2、活动视觉影像研究中的类型分析首先是确定和定义一系列的主要元素。通过这些主要元素,我们可以将活动视觉影像的某一种类型同与其相似或是其他的类型联系在一起。

3、对于任何类型分析来说,关键是认识到类型并不是对生活或者现实的模仿,而是对其他活动视觉影像产品,也可以说是其他大众媒介产品的模仿。

4、分类和汇编的两种方法

(1)本质主义者方法

是在确定一种类型的核心和中心,并且在同一种标志下通过描述建立起一种具体的实例将多个相似的影片或者是其活动视觉影像产品组合到一起。

比如:风景被看成是西部片这一类型的核心,所有的叙事都围绕着风景展开

(2)分类的方法

就是通过列出在活动视觉影像某个类型作品中出现的关键元素来建立一个列表,同时,提供例子和解释来支持你以单个元素的观点。列表的目的是进行描述,而不是进行规定。

5、图像学:

是类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图像学作为一种标识,能够使研究者超越单纯的物理形式体会到它的意义(握在郡长手中的六枝枪)。在某种类型的影片中运用图像学的目的在于令观众能够快速地理解,避免复杂的解释。也正是这一点,将电影和电视分析与类型和叙事研究更为文字化的研究方法区别开来。

6、类型叙事分析

类型可以被当做从技术和符号元素的组合中构建而来的,这些元素都是观众可以通过他们所具备的有关类型的记忆马上可以识别和理解的。类型叙事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观众的期望值。

7、类型的发展:试验性—标准化—模仿—解构

8、美学的方法:

9、互动的方法

将类型的作用理解为社会、行业和观众及其内容之间的交换互动的方法。

四个概念上的模型

(1)作者模型:艺术家/作者—艺术作品—观众(强调作者的作用)

(2)社会现实模型:社会现实—艺术作品—观众(类型作为社会思想的再现)

(3)保持了类型作品、观众和艺术家的流动关系

(4)

10、仪式化的方法

将看电影和看电视看作一种仪式或是惯例,是在听取一种价值观念和信仰。具体一种类型的产品代表着一种具体文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一系列的特征,同时也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

11、与思想意识形态相关的研究方法

与仪式化方法的差别:不是在电影类型与观众信仰和期望之间的一种对称,而是在电影类型和统治状态之间的一种对称。

活动视觉悟影像的类型可能是通过类型的主题和传统手法的相似性来发挥与思想意识形态有关的作用。内容、传统手法上的极度相似使用权得在观赏某种类型时得到一种不断增强的,令人鼓舞的体验。

比较叙事分析和类型分析法的异同(猜题):

同:(1)目的:都是为了提炼和理解活动视觉活动影像内容内在的意义、故事情节和意识形态;

(2)其方法都有得益于植根于文学和电影理论的理论思考,有关方法的讨论是以对活动视觉影像内容的定性分析;

(3)对活动视影像的成功分析都依赖于研究者对其分析的作品有一个全面透彻的认识。对活动视觉影像结构中的技术和象征元素加以理解是获得这种认识的最好途径。

(4)叙事和类型研究的方法非常适合组织到一起使用,同样也适合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比如内容分析和记号学。

异:(1)叙事分析可以根据范畴、类别的划分、类型学的形成和种类进行分类。

而类型分析根据关注点的不同进行划分:包括分类、类别、类型的形成和描述。

(2)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不同,叙事研究中两个基本的方法是组合法:即研究叙事的顺序发展;和实证法:即关注叙事内部存在的对立模式。

类型研究方法的两个途径一是主要元素,关注的是类型的划分和汇编;二是互动手段,关注的是社会、行业、类型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八章影像分析:静态和动态图像

1、作为失真的新闻影像的分析:

(1)人们通常对观察和影像呈现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2)指为迎合政治利益和职业记者对一个故事的看法及其佐证而对图像进行的明显的有意的伪造或歪曲。

(3)镜头的角度、选择性和省略及对画面的剪裁等都无可避免地成为新闻影像制作的一部分。

(4)画面和话语说明及其他叙述元素一起,常常引导人们用某种特定的角度来解读新闻事件或问题。

2、作为象征的新闻影像分析

(1)从象征意义方面考察,新闻图像并非严格意义上用来提供信息的,而是作为一种佐证甚至煽情。

(2)皮尔斯的符号三重结构观点:一个符号的抽象意义需用要借助社会和文化习俗来加以了解;一个图标能因其和描摹对象的相似而直接为人们所认识(照片与实景的类似程度可以看作是图标化的);一个符号的指示性含义通过其与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加以体现。

(3)象征分析倾向于集中分析特定新闻图像中的主要象征意义,分析也集中在主要图像上。

(4)图像为特定新闻事件提供象征形式和意义,在新闻影像出现的同时通常由相应的话语来点题。文字是对图像意义的一种转播。

3、作为一种符号学体系的新闻影像分析

(1)符号学:主要探讨在符号层面上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和符号体系中的其他符号的关系。这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更为深入地探讨意义产生的具体机制。

4、作为一种增加认识可信性的新闻影像分析

(1)探讨图像如何把新闻建构成一种独特的、可信的知识形式。影像是如何以一种佐证的方式被选择和放置,它们如何被用于“说明”或“记录”历史事件和发生的各种事情,以及它们是如何被编排以佐证文字报道。

(2)电视画面是高度依赖于与之相配的新闻评论的,在电视新闻中,批示性图标较少。更多是与评论和解释

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们只是指示性或象征性地“代表”了新闻的主题。

(3)新闻文字与画面的三类相互关系:

重叠:影像画面和文字共享场景元素,其关系可能是直接的或者转喻的;

替代:这里影像画面和文字代表同一事件的不同场景元素,台地震事件的报道提供的是震后的画面;

分裂:影像画面和文字代表不同事件的场景元素:即画面与文字没有直接的甚至指示性的联系。

(4)量化和质化分析技术都能有效地用于探讨新闻图像的组成及其与文字的互动。

(5)图像化的现实主义和新闻自然主义形式相结合,共同以影像化方式制造出一种新闻现场感。

(6)新闻呈现和可视化的方式,被认为对构建新闻总体的权威性和事实性感觉至关重要。

5、小结:

对于歪曲方法,有时通过其与专业媒介实践和生产领域的关系来展开研究,有时在理论上倾向于一种文本决定论。

新闻的象征方法有助于界定图像是如何以可视方式浓缩和提炼社会价值、理想和恐惧的,并反过来在意义的传达方面作为一种有效的符号起作用。

符号学有助于丰富分析影像画面的手段,以及一幅图像中的怕有符号是如何一起产生特定意义的。

在认识论方法上

第九章媒介受众:调查研究法

1、调查研究通常是试图就数个问题或主题,从回答者的样本中收集经验性的数据。这类研究的基本工具是问卷,它使得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系统化、标准化。封闭式的问题用来获取事实性的数据,开放式的问题用来获得一些观点和态度。

2、调查研究法的步骤:

(1)决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2)决定如何最好的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调查研究法/深度访谈法?

(3)确定访问的人数及如何进行抽样;

(4)决定调查的类型:面对面/电话/邮寄

(5)设计问卷

(6)预测试问卷,根据测试修改问卷

(7)分析数据

3、问卷:调查研究的基本工具,调查研究法的关键性特征就是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使得研究者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从大量的人口中很快得到大量的信息。

(1)折中处理:选择能获得所需信息,而数量尽量少的问题;在所要调查的公众中选择有代表意义的样本。

(2)大型调查样本一般不小于1000人,

(3)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经费充足

邮寄(自我完成的问卷):人工投递的问卷会保证一个较高的问卷回收率;这类问卷必须足够地简单。

电话:提前告知那些可能的受访者他们在未来的几天或几周内会爱到采访,并会就所调查的一些具体问题对其提问(可以通过信件方式)

(4)问卷的长度:面对面大约为45分钟;自我完成问卷或是电话调查,不应超过20分钟。

(5)在调查中,如何使受访者意识到他们观点的价值,那么他们会主动活跃得多。

4、抽样

(1)随机抽样: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均等;通常使用随机数字表。

准—随机抽样:先随机选取一个小于10的数字,比如9,接下来的数字就是19、29……等直到整个抽样表格结束。

(2)分层抽样:在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之前,先对调查对象总体中存在重大差别的群体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再在不同群体中进行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能够更好代表总体中不同的群体。

(3)配额抽样:在某一阶层内进行非随机的抽样的分层抽样法。比如,必须采访50名女性受访者。采访者可能

选取同一种类型的女性受访者。

(4)目标抽样:在许多研究中,抽取的样本需要有代表性不是研究的目标,相反,研究目的只是测试一个具体的假设或者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一个比较,这时抽样就带有目标性。比如:在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中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人中对电视作用的看法。

5、设计问卷:

(1)设计问题

A特定的问题: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工作地点、婚姻状况、收入、媒介使用情况等。

这些问题用来了解基本的社会人口统计数据。

同时,注意个人收入问题常用分类的方式。

B问题的措词

问题应该使用清楚和简单的方式进行阐述,

封闭式的问题只要求回答:是/不是/不知道

开放式的问题,给予了受访者同时给出几个答案的机会

C问题的顺序

D预测试:观察其是否按照预想的方式发挥作用,可以据此调整问卷内容。

E采用先前的研究:根据一些其他或者先前的研究来设计问卷。

(2)问卷的最终形式

A:介绍研究者;B:每张问卷有一个惟一的个案编码;

C:给问题排序:由一系列简单直接的问题开始;

D: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E:提出复杂的问题:既在众多不同观点(五个以上)中选择一个;

F:变换问题:可以发现受访者是否对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还是在即兴作答。

G:问卷的结束:可以将一些敏感的或者受访者不乐意告知的问题放在最后。比如收入。

6、大规模调查还是深度调查,取决于想要获取何种信息,以及资源可用度的性质。

调查研究法的不足:它无法对受访者的反应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它假定从受访者那里获取的答案或多或少都是真实的。

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理想

7、分析数据

(1)编码(2)利用机算机程序进行编码

第十章受众研究:焦点小组讨论法

1、半结构化的个人访谈或半结构化小组访谈与调查研究法相比,它们提供给研究者的是有关受众动态和他们与媒介之间关系的更加丰富、生动的信息类型。同时,相对而言,这种方法的成本更低。与参与观察法相比,不会受到在参与观察法中通常受到的资源的限制。与个人深度访谈相比,第一、小组访谈更在时间、资源、经费上都更加合算;第二、通过小组访谈,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受众是如何通过讨论和社会效来形成他们对媒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内容的观点和态度。

2、小组研究通常在结合质化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来使用量化分析法。

3、(1)焦点小组研究法通常与问卷调查法、观察报告、内容分析法等方法一起使用。

(2)在一项研究的不同阶段上,焦点小组访谈法也是适用的。

(3)焦点小组访谈法最显著的特点是群体间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得出的数据和参考资料是其他数据收集方法无法实现的。

(4)焦点群体以其独特的方式来吸引参加者思考和参与其正在讨论的话题。这种讨论中体现出的分析能力大大超出我们日常关于电视节目的讨论,焦点群体在其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5)焦点访谈的不足:第一、在一个团体中,有些人不可避免地要比其他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对讨论产生控制和主导,导致“集体趋同”,不同的声音可能被边缘化,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也可能在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微弱。第二、在讨论中,人们并不是完全真实自然地对媒介内容进行讨论,

也不对他们如何将媒介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4、实施的步骤

(1)定义问题/对研究问题进做简洁的陈述

(2)确定样本结构

(3)确定协调者

(4)制定并预先检验访谈指南

(5)征集参与者

(6)进行小组讨论

(7)分析并解释数据

(8)撰写报告

5、确定抽样样本、征集参与者

(1)焦点小组访谈法的受众通常是从一些“自然”存在的组织中来选择,比如压力集团、政党组织、职业协会等。

选定受众研究的范围后,采用抽样的方式进行访谈。

(2)小组和参与者的数量。

小组的数目通常是由研究的目的以及可用资源决定的。如果是一些探索性的目的,那么二—四个小组足够了。在一般研究中,使用12到20个小组。

最理想的参与者数量是在6到10人之间。

(3)对参与成员进行安排:在确定参与者的类型后,与他们进行联系,邀请他们来参加小组讨论,同时告知是否有报酬。

(4)访谈的地点及场合:需用要考虑到话题以及所讨论问题的性质,同时客观的物质条件的便利性。

(5)协调者的作用:对参与者之间的讨论进行“促进”、“中和”以及“推动”。

访谈指导中列出的主体、话题和焦点问题都有要在谈话过程中涉及到;保持参与者之间的合理平衡,不能让某一个人控制整个小组讨论;按照进程来进行小组讨论,不要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投入时间过多或离题。

(6)访谈指南:是一个关于“话题”、“论点”以及讨论所涉及范围的列表和菜单,但是在简单地列出这些之外,它还需要给出一些指导:A:讨论话题、观点和顺序;B对焦点小组讨论进行推动以及探查的程度和实质;C:图像和声音辅助手段的性质、如何使用它们,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必须加以特别注意的关键点。

在受众研究中,焦点小组访谈法的标准步骤

A:先是观看专门选择的一段媒介内容(一集电视节目、一部电影、节选的报纸的某个章节)

B:然后就一些没有指向性的笼统的问题进行提问,在协调者的指导下,逐渐转移到一些专门的焦点、话题和问题上。

(7)记录数据:磁带录音、录像

基本方法:录音,然后由协调者或是观察者简要记录讨论中的一些附加信息——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将文本进行计算机分析。

6、分析和撰写焦点小组访谈报告

分析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在访谈指南中列出的标题和焦点来对参与者做出的反应进行检查、分类以及分析其类型,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需要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中来进行。

北大传播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汇总

北大传播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汇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凯程考研老师提供了复试分数线: 一、北大传播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北大传播学考研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377分、大众传播方向378分、广告学方向361分、媒体经营管理方向352分、编辑出版学方向348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复试形式为面试,面试中使用中英答题。复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北大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建议 很多同学对于传播学考研专业课不清楚怎么复习,在这里凯程老师系统介绍一下如何高效率复习,供同学们参考。 关于专业课是怎么学,在此凯程老师强调一下:理解比记忆更重要,但该记的一定要记住,多看书、期刊、论文,多关心关心本专业发生的时事,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根据真题,有重点地看书,答题时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答案多分段,字迹要整洁清楚,多举些例子,只要时间允许尽量多写一些,要分配好时间,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所考专业的脉络理清,把核心知识记住,时时复习,多重复,保持思维的敏捷,不要太贪,懂得舍弃,把心放开,考试前夕不要再接触新的东西,浏览浏览以前自己很熟的知识,多看看网上名家对今年的总结,关心一下一年来发生的事件,比较难的地方放在备考的中间阶段看,学会“浏览式”看书。除为数不多的学校外,通常专业课都不会成为我们考研的拦路虎,我们在重视专业课的同时,不用太担心专业课的学习。每天坚持学一点,天天保持学习的状态,最后出来的成绩可能都会让自己大吃一惊的。 1、理解比记忆更重要。记住的东西很容易忘掉,而理解的东西却能内化为自己的。凯程老师教授同学们在平时看专业书的时候除了特别重要的语句(如重要名词解释)外不用刻意地去背书上的表述,记住一句话的“形式”(表述)要比记住这句话的意思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在紧张的考研时期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记别人的表述不值得,因此只要记住某个问题有几条几点以及每条每点的大体意思即可。当真正走到考场后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时间回忆以前记的东西,那时那地脑子想的是什么就得在答题纸上写什么。 2、多看书没错,特别是期刊。首先,对那些报考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的同学来说,多看课本和期刊尤其重要。这些学校不指定参考书,它就可能出这一专业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而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会涵盖所有的知识点,要获知这些知识点,就要靠平时多看书和期刊,凯程老师会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备考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考生来说,期刊就显得不可获缺了。其次,对备考那些指定参考书的学校来说,多看书和期刊也很重要。参考书的作用只是告知考生学习的方向,而不是说明题目的出题范围,已有学校这样明确说。我一同学研究完几所高校的试题后总结说,很多学校出的题都来自他们自己学校出版的书,而指定的参考书上却没有。总之,多看书和期刊没错,一来可以帮助开阔思路,二来显得答案特有深度,角度广而新。 3、重视真题,真题很重要,凯程老师总结了历年考研真题发现,很多情况下真题是这个学校出题的集中点,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后几年的题目,真题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以真题为中心选择看书的重点,这样能帮助同学们减轻复习的压力,节省复习的时间。

《新闻学概论》考研第6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新闻学概论》考研第6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一、新闻学 1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如都市报的兴起,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案例分析】都市报的兴起 90年代中期,大型中心城市,类似晚报 代表媒体有: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陕西西安的《三秦都市报》等。 都市报的读者定位为市民,包括都市里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广义上的市民,也有的都市报把读者定位于“白领阶层”。 如《南方都市报》,就定位于18至45岁的大专以上的学历、年收入2万以上的广州市民。因此,都市报又被称作“市民报”。

都市报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上比较注重贴近生活,努力追求可读性和亲近度。新民晚报定位: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报纸中刊登大量的广告。 自办发行为主,上门征订和送报。 【案例分析】记者微博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 (1)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 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另一方面则因为微博客的特殊形态。信息传播快速、简洁、直接,传播范围广泛。(2)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3)记者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展现从而完成身份的建构 将“记者”职业身份移植到微博上,表示博主要把微博作为社会职业的延伸,而非当作单纯的私人领域。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新闻传播学考研笔记专题整理——舆论

专题:舆论 舆论: 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物为指向,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具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许多独特个性。它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一)本质: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二)特点: ①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②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③急迫性。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 ④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⑤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舆论的功能和主要目的: 一功能 (一)、主要功能: 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即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其主要表现为:1、对国家政权和政府行为起着监督和制约的作用;2、对公众起着鼓舞或约束作用。是社会控制的有效形式之一 控制作用体现在: 1、体现在: (1)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制约。表现为监督政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2)对政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表现为实践过程是否遵从国家既定的法律和制度,是否伤害公民正当权益,实践结果是否维护或促进了社会公益。 (3)对决策和执行人物的监督。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形式权力,履行职责。2、体现在: (1)鼓舞公众或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行为的发生。 (2)鼓舞公众或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或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二)、社会功能: 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接或间接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 (三)、舆论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二、目的: 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两面性: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客观性)【圣才出品】

第六章 新闻客观性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1.客观性相关概念 (1)客观报道(objective reporting ) 客观报道是新闻实践中的报道手法,是实际操作规程。 客观性相关概念 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客观性和客观报道 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9世纪与客观性相关的概念 20世纪20年代的新闻客观性 客观报道的要求 客观报道手法 客观报道的情形 使用客观报道的理由 客观报道是一种策略 客观性作为一种态度 对新闻客观性的评析 客观性作为一种方法 新闻真实性不等于新闻客观性 新闻 客观 性

(2)客观性(objectivity) 客观性是一种原则性的要求,或者是一种理想,是要求记者尽量达到的目标。 (3)客观主义(objectivism)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闻观念,是关于新闻是什么的一种判别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普曼的“形式彰明论”,它是观念层次的东西。 2.客观性相关概念的提出 据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理查德·斯特雷克法斯教授考证,客观性和客观报道这两个词在19世纪并没有成为新闻界的日常用语,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两个词才进入新闻界。 比他更早而且第一个对客观报道进行界定的是纳尔逊·A.克劳福德,在他1924年写的《新闻职业道德》一书中,他明确提出把自然科学方法作为记者的工作方法,并认为这就是客观。 3.新闻界引进客观性的原因 (1)不相信人能够在作主观判断之前来收集事实材料。这种见识主要来自弗洛伊德和沃特森等人的心理学理论。 (2)即使人们能够收集并运用事实材料,宣传家也会加以操纵和利用,使得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事实”变成被污染的东西,也污染公众舆论。这主要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的教训。 (3)当人们不能在现实中使用事实材料来作出正确的判断时,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就存在着极大的危险:人民做主就成了空话,真理最后终究能获胜也成了一句空话。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资料-外新史考研复习笔记

新闻传播学考研攻略 第一章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 一、人类早期新闻传播活动 三个阶段 口头传播、——人类传播史上延续最久的时期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座里程碑——马拉松 ——口头传播 标记传播 声光传播 图式传播——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手写传播——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公元前59年,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新闻信,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私人——流行于上层社会 官方,政情、军情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毕昇,古登堡 二、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17世纪 欧洲 德国——世界上最早诞生定期刊物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周报:1609年《通告——报道或新闻报》与《报道》 最早的日报——1660年《莱比锡新闻》

德国最早出现近代报刊的原因 第一,活字印刷术 第二,邮政系统发达 第三,封建政治统治势力薄弱 英国 第一份日报——1702年《每日新闻》 初创期近代新闻事业的特点 第一,报刊从一般出版物中分离 第二,报纸与杂志逐渐区分开来 殖民地国家近代报刊 特点:早期近代报刊多数为殖民者所创办。 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增大 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需要传播信息、宣传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变革 社会物质条件上看: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 三、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英国 皇家特许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否则禁止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新闻

第六章新闻标题 6.1复习笔记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新闻标题是在新闻之前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的文字。标题的作用有: 1.揭示新闻内容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与概括,它运用简练的文字把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告诉读者。读者在标题的帮助下可以迅速选择自己需要阅读的新闻。 2.评价新闻内容 标题在概括新闻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意义,了解编辑部的立场态度。新闻标题评价新闻内容,一种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表述来实现,一种是通过对新闻内容直接评议来实现。前者主要是以事实说话,后者则主要依据事实阐述观点。 3.组织新闻内容 标题可以把相关或相近的稿件组织在一起,突出报道重点,深化报道主题。大标题和专栏的标题尤其表现出这种特点。 4.美化版面并构建报纸的风格 标题字体突出、位置醒目,字体字号富于变化,还可以运用多种修饰手法,在版面上格外引人注意,对于版面的美化具有重要作用。 5.便于检索 在媒体数字时代,新闻标题起到了帮助读者在数据库内检索所需要内容的“关键词”作

用。 二、新闻标题的种类与结构 1.标题的种类 (1)新闻标题的分类 新闻标题有两大类,一类是单篇新闻的标题;另一类是多篇新闻共有的标题。 (2)新闻稿的标题 在一篇新闻稿中,可能出现的标题共有五种:主题、引题、副题、提要题和分题。 ①主题。主题是新闻标题中最主要的题目,是标题的核心部分,用以说明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所用的字号也最大,地位最突出。 ②引题和副题。引题和副题都是辅题,它们依托主题而存在。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用以引出主题的辅题,又称眉题、肩题。副题是位于主题之后,用以对主题作补充和解释的辅题,又称子题。 ③提要题。也称提示题、纲要题,它提纲契领地概括新闻中的主要事实和观点,给读者以比较详尽的内容介绍,一般用在比较重要又比较长的新闻中。 ④分题。也称小标题、插题,是对每个段落的主题的概括,一般用于篇幅较长的新闻中,既是对新闻主标题的补充,又使长稿破除了冗长的感觉,美化了报纸版面。 (3)多条新闻的共有标题 多条新闻共有的标题是指大标题,也称横幅、牌子、刊头等。它可以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也可以是与这些新闻内容相关的口号、语录等。 2.标题的结构 (1)标题的结构的含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论网络传播学(一)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中传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史

第一章传播学史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 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 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 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 名词解释:麦克卢汉00’ 11’施拉姆01’ 03’拉闸斯菲尔德05’ 法兰克福学派04’ 99’专拉斯韦尔00’专 简答题: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04’ 传播学引入我国的经历02’专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11’ 卢因对传播学理论的贡献12’ 论述题: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分类以及对传播学的认识和看法99’ 对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看法00’ 定性、定量研究法的含义及评价02’ 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00’专 一、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1、为什么要考察传播学产生前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是传播研究进入到成熟阶段,能够利用自己的学术范畴、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我们考察传播学产生之前的传播活动将对我们认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学术传统将大有裨益。 2、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 最早的传播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如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我国的《论语》等,其中不乏精辟的论断。 3、早期研究的不足 虽然早期的传播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后人珍视的观点,但是它们都不可能实现从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化。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即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学术范畴的完整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成果的系统性的形成与确立。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它是在美国诞生的。 1、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与形成,必然要尤其社会基础、社会需要以及学科基础和需要。传播学的兴起也是如此。 (1)首先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的年代。工业化大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和范围大大延伸。国内市场开始初步走向国际市场,走向跨国经营,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2)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加上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等新媒介,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独立的产业--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3)科学基础:传播学的形成还必须有科学发展作其基础。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