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评析_周小玲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评析_周小玲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评析_周小玲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评析_周小玲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内容

研讨五语料库翻译学 1. 什么是语料库翻译学? 2. 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基础? 3. 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 4. 什么是翻译共性? 根据研究课题的来源,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 第一类源自传统译学研究,包括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翻译史、翻译教学、翻译实 践、机器翻译和口译等领域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以文学翻译作品的文本分析为基础, 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这些课题具体为:1)意象和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变形,2)文学风格的再现与 重构,3)文学翻译的创造性,4)译者风格,5)文学作品空白和未定性的翻译,6)文化负 载词的翻译,7)误译和漏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史研究利用历时性平行语料库对名家译作进行文本分析, 揭示翻译家在翻译策略应用、翻译风格和翻译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 目前,翻译史研究大多将翻译家的观点或言论视为客观现实,满足于翻译事实的罗列,对于 翻译规范和历史语境关注不够。事实上,翻译家的所做与所言往往不一致,翻译家所言并不能反映其翻译作品的特征。此外,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行为,受特定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因时代或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利用语料库分析翻译文本的具体特征,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规范,可以阐明翻译家的所作所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另外,该领域的研究还通过提取语料库的篇头信息,对于具体某一历史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描述。这些信息包括出版商、出版时间、作品主题、译者姓名和性别等内容。应当指出,语料库翻译学与翻译史均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描写,重视还原语境方法(con textualizatio n)的应用。这些共性为语料库在翻译史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作为空间。 以上研究均属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机 器翻译研究都是应用层面的研究。前者侧重于探讨语料库在翻译评估、翻译教材编写和翻译 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后者主要关注双语词汇和句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 等问题。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研究是指利用语料库的核心技术,建设具有海量信息的知识库,以满足机助翻译或自动翻译的需求。 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侧重于分析口译语料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的特征,研究口译语言特征、口译规范、口译策略和方法等。该领域的研究是综合性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实践层面的分析。 第二类研究领域源自描写性译学研究,涵盖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批评译学等领域的 研究。 翻译共性是指由于翻译过程而形成的翻译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原创文本的特征, 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无关,具体表现为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规范是“译者在具体 时间或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做出的规律性或习惯性选择”。“翻译规范是关于翻译作品和翻译过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_1993_2012_宋庆伟(DOC)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2013 No. 2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 1993—2012) 宋庆伟匡华吴建平(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 1993-2012年外语核心期刊中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学术论文为样本,从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和应用研究等六个方面对国内近20年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历史进行钩沉,梳理其主要研究脉络和现状,总结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成就、问题与趋势,以期能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全景式的概况。作者认为,当前研究还存在诸如研究内容与视角比较狭窄,跨学科性研究不足,定量研究层次不高和语料库( 特别是口译语料库) 建设和研究相对滞后等问 题,亟待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 翻译共性; 译者风格; 口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358( 2013) 02-0025-06 1 引言到翻译研究当中,使语料库翻译研究迅速发展,逐步 近几年,语料库翻译学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描成为描述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 Laviosa,1998: 写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融合迅速成长起来。从发展历474; 2002: 22)。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为翻译学提供程来看,她还非常年轻,从1993年Mona Baker发表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现在学界形成的共识是利用语语料库翻译学的开山之作《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是一种不可或缺且可靠的手段。究: 启示和应用》至2012年,刚刚走过了短短的20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语料库翻译学即语料库语言学年。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肇始于和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相加,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相1993 年,代表作为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得益彰,在当今翻译研究注重描写和实证的趋势下,译》一文。如今,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已初具规模,语料库翻译学应运而生。语料库翻译学以翻译本体在翻译共性、译者风格和语料库建设等诸方面都取为研究对象,从大规模翻译文本或翻译语言整体入得了可喜的进步,Tymoczko( 1998: 652) 曾大胆预言手,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对翻译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将是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探索翻译的本质。( 王克非、近20年,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一大批语料库翻译学黄立波,2008: 9-14) 的专著和论文,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 金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倾斜。鉴于此,笔者认 3 数据采集 为极有必要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近几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发展迅速,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发表文章数量逐年( CNKI) 近20年来外语核心期刊中收录的有关语料增加。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趋势,笔者统计了近20 库翻译学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借以梳理其研究现状、年( 1993-2012) 中国知网收录的外语核心期刊中关分析成就和问题并展望发展趋势。于语料库翻译学的文章,该统计涉及2012-2013年 版CSSCI外语类来源期刊( 包括扩展版) 共15种,2 语料库翻译学基本原理收集有关文章共97篇,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Mona Baker( 1993)开创性地把语料库方法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市科委课题“英汉双语平行句对应语料库建设”( 编号: 08dz1501100) 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秦洪武 教授的悉心指点,谨致谢忱! [收稿日期]2013-02-20 [作者简介]宋庆伟,厦门大学博士生,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语料库翻译学、双语词典编纂与翻译; 匡华,山东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吴建平,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翻译学与双语词典学。

翻译研究方法探究_王哲

2006年9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Sep 2006第25卷第5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 25No 5 翻 译 研 究 方 法 探 究 王 哲 1,2 (1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外语系;2 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当今时代,翻译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翻译研究持续升温,而选择适合自己作为研究切入点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对译学研究方法的探究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关键词:翻译研究;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6)05-0128-02 收稿日期:2006-01-10 作者简介:王哲(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 目前在译学界,翻译研究持续升温,研究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研究方法的繁荣说明被研究对象受重视程度的加强,也说明了研究者们思想及眼界的开阔和自身素养的提升,更说明了被研究对象自身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提高。翻译研究方法确实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而对于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会促进翻译研究的进一步繁荣,也为立志从事译学研究的人们提供了在研究方法上可供选择的余地和努力的方向。 一、 译史 名家 研究法 我国至少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有了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史实(陈福康,2000:2)。经历了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 五四 的西学翻译三次翻译高潮,中国翻译界又迎来了目前的第四次翻译高潮,而这一次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 西方的翻译史经历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近代欧美各国翻译的语文学阶段;经历了以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为起点,以将语言学理论用于讨论翻译问题并作为翻译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的结构主义阶段;也经历了拒斥形而上学、反对中心和权威,包括破除语言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观点,提倡解构文本,运用描写主义方法的解构主义阶段。 中国从古代到晚清,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前后经历了3000多年的悠久译史,中国译界对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玄奘、徐光启、马建忠、严复、林纾、鲁迅、林语堂、朱生豪、朱光潜、茅盾、傅雷、钱钟书等译学家 的名字早已熟记在心。到公元前3世纪,有文字记录的翻译作品的问世标志着西方古代翻译的开始(李文革,2004:1)。西方翻译界则在学派争辉中涌现出了纽马克、奈达、霍姆斯、佐哈尔等众多翻译学家。 二、 流派 理论 研究法 中国译学界更注重理论的提出,而且特点是:不重体系,随感而发,经验之谈。无论是 信、达、雅 、 神似 ,还是 化境 ,中国译学家们在阐述翻译思想时,总是力争用最概括、最简洁的字眼儿来归纳自己的感悟。 与中国译界不同,西方译界学派林立、观点迭出。主要有 文艺学派 、 语言学派 、 研究学派 、 阐释学派 、 解构主义流派 、 培训班学派 和 释意理论派 等流派。西方能够产生如此多的翻译学派有许多原因。西方译学家们往往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背景,其语言、思想、研究方法绝不雷同,他们还有很强的发散性思维、异向思维和批判性(李文革,2004:目录,5,6)。西方翻译理论思想均体现在各位译学家在构建各译学门派时的阐述文章及著作之中。 三、 范畴 类型 研究法 划分范畴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常见模式,翻译学也可划分为理论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两个范畴。应用翻译学里应包括翻译教学、翻译美学、文体翻译学、文化翻译学、社会翻译学、符号翻译学等等形式,像有关于会议、谈判、外事、政法、新闻、商务、旅游、科技、影音、演说等等的翻译就都可以归入到文体翻译学之中进行研究。理论翻译学则对翻译整体理论和对各种应用翻 128

机器翻译研究综述

机器翻译综述 1.引言 1.1机器翻译的历史 现代机器翻译的研究应该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但是早在这以前很多人已经提出了相应的想法,甚至是远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提出要用机器来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 在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与此同时,英国工程师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副总裁韦弗在讨论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时,就提出了利用计算机实现语言的自动翻译的想法。在1949年,韦弗发表了一份名为《翻译》的备忘录,正式提出了机器翻译问题。他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 第一,他认为翻译类似于解读密码的过程。 第二,他认为原文与译文“说的是同样的事情”,因此,当把语言A翻译为语言B时,就意味着从语言A出发,经过某一“通用语言”或“中 间语言”,可以假定是全人类共同的。 在这一段时间由于学者的热心倡导,实业界的大力支持,美国的机器翻译研究一时兴盛起来。 1964年,美国科学院成立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调查机器翻译的研究情况,给出了“在目前给机器翻译以大力支持还没有多少理由”的结论,随后机器翻译的研究就陷入了低潮期。直到70年代以后机器翻译的研究才重新进入了一个复苏期,随后机器翻译的发展又迎来了繁荣期 1.2机器翻译的主要内容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机器翻译领域中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方法,总结如下:●直接翻译方法 ●句法转换方法 ●中间语言方法 ●基于规则的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 基于实例的方法(含模板、翻译记忆方法) 基于统计的方法 在当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的,因为基于统计的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并且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学知识作为支撑,可以让更多的计算机科学家投入到实用系统的研究中,极大的促进了统计机器翻译的发展。 下面对各个方法逐一的进行介绍。

浅析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浅析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摘要】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当今已进入一个全新模式,多种语料库被开发应用在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等实践领域当中。本文对语料库的概念以及某些种类语料库在翻译活动中具体实用情况做出分析,揭示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双语语料库;平行/对应语料库 An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rpus to Translating Research CHEN Da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Liaoning 118000,China) 【Abstract】Translating research based on corpus has stepped into a new mode today,and many kinds of corpora a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practical fields of manual translatio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oncept corpu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corpora in translating,which exemplify the significance of corpus to translating research. 【Key words】Corpus;Translating;bilingual corpus;Parallel corpus “语料库”的英语单词corpus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body,有“全集”的含义,即“语料的集合”。有的学者认为语料库是基于形式和目的的存储于电子数据库中的文本集合,是描述自然发生语言的集合;也有人认为它是按照明确的语言学标准选择并排序的语言运用材料的汇集,旨在用作语言的样本。国内语料库学者杨惠中对语料库的定义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他指出,“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 语料库所收集的语料是真实、自然的语言。不同于普通的文本数据库,它的设计和建设是以系统的理论语言学原则为依据,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语料库的结构严格依照既定程序设定,以一定研究目的为基础,按学科或语篇类型分类存储。语料库中的语料必须符合科学的语言研究,语料可以随机抽取或按统计学方法采集。 语料库的类型和分类标准很多。按用途分,语料库可分为通用语料库(general corpus)和专用语料库(specialized corpus);按语料选取时间,语料库可分为历时语料库(diachronic corpus)和共时语料库(synchronic corpus);按不同结构,语料库可分为平衡语料库(balanced corpus)和自然随机结构语料库(random structure corpus);按语料库的性质,语料库可分为原始语料库(raw corpus)和标注语料库(annotated corpus);按语言种类,语料库可分为单语语料库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 熊兵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翻译》2014(3)82-88 摘要:本文对学界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基本概念上所存在的普遍的混淆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特性、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分类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混淆;定义;分类 1.话题缘起 在翻译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即为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其中又尤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这三个概念的混淆为甚。一方面,学界对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讨论虽多如牛毛,但把它们作为一个方法论系统的关键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深入考察其各自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分类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少见。另一方面,学界在对这三个术语的认识和使用上普遍存在着定义不明、分类不当、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例如,在一些翻译教材中中,“归化”与“异化”一方面被作为“翻译方法”加以讨论(如龚芬,2011:79—81),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翻译策略”进行阐述(同上:93—106)。一些翻译论文把本应属于翻译技巧层面的增补型翻译(类似于增译)、浓缩型翻译(类似于减译)划归为“翻译策略”的类别(如李克兴,2004:66—67)。在一些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为一谈的更是比比皆是。甚至翻译专业的老师对此问题也存在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把异化等同于直译)。 国外学界对此也存在一些模糊或混淆(或未予严格区分。比如Shuttleworth & Cowie (2004:44,59)一方面把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称作是“strategy”,另一方面却又把free/literal translation也视为“strategy”(同上:63,96 )。Vinay & Darbelnet (1958/2000:84—93) 把翻译方法(method)分为两类: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和间接翻译(oblique translation),前者包括三种处理方式(procedures),即借译,拟译,直译,后者包括四种处理方式,即词类转换,视点转换,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可在论述中却经常把其划分出来的“方法”(methods)和“处理方式”(procedures)混为一谈。另外,他们把“借译、拟译、直译、等值翻译、顺应翻译”和“词类转换、视角转换”划归为一类(同属procedures)也欠妥当,因为前者应属“翻译方法”的范畴,而后者则应属“翻译技巧”的范畴。实际上,这里Vinay &Darbelnet的分类涉及到三个层面: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其划分出来的两大“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其实应为“翻译策略”(所以Munday说,“The two gen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dentified by Vinay &Darbelnet are direct translation and oblique translation”,见Munday,2008:56),而在其划分出来的七类“处理方式”中,前三类和最后两类属于“翻译方法”,第四、第五类则属于“翻译技巧”。总之,Vinay &Darbelnet在其分类中把翻译“策略、方法、技巧”混淆在一起,这也导致后来很长时间学界在这几个概念上的混淆(Molina &Albir,2002:506 0 关于国外译学界在译学术语,特别是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三个术语上所存在的概念混淆、使用混乱的问题,Chesterman(2005)和Molina & Albir(2002)曾专门撰文予以讨论。如Chesterman指出,学界用于描述文本操作过程的术语除翻译“策略”外,其他还有“技巧、方法、转换、转化、变易”等等(2005:17)。他认为这种众多术语相互混用

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现状

语料库和知识库研究现状 2015-12-9

摘要:语料库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也是经验主义语言研究方法的主要资源,它与自然语言处理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用统计语言模型的方法处理自然语言的基础资源。知识库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机器问答系统、自动文摘、文本分类等领域,为进行大规模的真实性文本的语义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它也成为自然语言处理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由于语料库和知识库的广泛应用,如今国内外对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给与高度的重视,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各国在语料库和知识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通过对语料库与知识库相关文献资料的搜索整理,重点介绍目前国内外在语料库和知识库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语料库;知识库;研究现状 1前言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文本或者说话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1]。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使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语料库和知识库在传统语言研究、词典编纂、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重要作用,所以自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语料库——美国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诞生开始,大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致力于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语料库知识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各种语料库和知识库,并且涌现了众多有关语料库和知识库的专着、论文等。对于语料库和知识库发展现状的总结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清楚的了解语料库和知识库当前发展的形势,对今后语料库知识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应用语料库知识库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机器翻译是建立在语言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多边缘学科。现代理论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以及概率统计学的引入, 对机器翻译的理论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Weaver机器翻译思想的提出, 开始了机器翻译的研究热潮。Chomsky在50年代后期提出的短语结构语法, 给出了“从规则生成句子”的原则。由于短语结构语法采用单一标记的短语结构来描述句子的构成, 描述粒度过粗, 因此存在约束能力弱、生成能力过强问题, 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依靠单一的短语结构信息, 不能充分判别短语类型和确认短语边界, 于是, 复杂特征集和词汇主义被引入自然语言语法系统, 广义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也相应地产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基于规则方法一直是机器翻译研究的主流。 在基于规则的方法中, 语言规则的产生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大量的语言规则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另外,规则方法在保证规则的完备性和适应性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而此时, 统计学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的语音识别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于是,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应运而生。随着双语语料的大量增加、计算机性能的提高, 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方法被提出,并由此泛化产生了基于模板的机器翻译方法。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几种典型的机器翻译方法: (1)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

从Chomsky提出转换生成文法后,基于规则的方法一直是机器翻译研究的主流,Chomsky认为一种语言无限的句子可以由有限的规则推导出来。 早期的机器翻译系统, 从体系结构上可以分为直译式、转换式和中间语言式,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源语言分析的深度,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大规模的双语词典、大量的源语言推导规则、语言转换规则和目标语言生成规则。其中, 转换式的基于规则方法对源语言分析得比较深, 它涉及到词汇结构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 并完成词汇、语法、语义三层结构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 而且转换式的方法又充分考虑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特征联系, 它比中间语言方法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翻译结果。因此, 转换式的方法更多地被应用在早期的机器翻译系统中, 整个翻译过程被分为, 源语言分析部分, 转换部分和目标语生成部分。而早期的系统, 如德国西门子的METAL系统、美国的SYSTRAN系统、日本日立公司的ATHENE系统以及中国中软公司的HY-1汉英系统, 都是基于转换的机器翻译系统。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的优点在于, 规则可以很准确地描述出一种语言的语法构成, 并且可以很直观地表示出来。机器可以按照一组规则来理解它面对的自然语言, 这组规则包含了不同语言层次的规则, 包括用以对源语言进行描述的源语言分析规则、用以对源语言/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则以及用于生成目标语的生成规则。

《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点评

读《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有感 2012级研究生班冯丽艳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的纵深发展,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也成为翻译界进来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是笔者在学习《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这本专著的一个粗略感想。笔者认为,要做好翻译研究,首先就得对翻译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以便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找到一个闪光点,一个问题。再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来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将要做出的研究进行可行性的思考、构思。然后就是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对自己所做的研究进行一个很有层次性,逻辑性的,清楚的表达。 首先,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中们介绍了十二个领域,其中有文本分析翻译的研究,多媒体翻译研究,翻译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对翻译史的研究,对翻译伦理学的研究,对翻译的术语和词汇表的研究,对口译的研究,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及对译者培养和翻译职业的研究。在此书中,作者不仅列出了上面十二大类领域,在没一个领域下面都给出了详细的研究步骤或者范围,这一点,对与初入门的翻译研究者非常有用。例如,在谈到翻译历史研究的时候,作者就提出了几点研究必须的要素,那就是:“who, what,

why,how”。再比如提到不同类型的翻译的时候,作者分析了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散文,小说的翻译以及宗教文本的翻译,同时给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话题,以便读者参考,找到自己立项的落笔点。此外,坐着在翻译评估这一节中,还介绍了翻译评估的三种不同方式,分别为source-oriented, target-oriented 和 translation effects。这样,就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翻译评估方式,来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评估。 在了解翻译研究领域之后,在广泛阅读调研的前提下,通常会产生一些熊取点,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些启发,通常,这些兴趣点,或者是有争议的地方正式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理论与作品的交叉,名家各论之间的交叉,选择在这些交叉点上做文章,通常能够推陈出新。在确定了打的研究方向以后,就需要提炼自己的思想,思路,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形成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个想法具体化,形成一个可行的,自己能够完成的研究课题。之后,如同书中所说的,就这个论题,自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问自己很多问题,比如what,how,why,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明确这个课题的可行性和价值,以及研究深度,广度,切记论题范围太广难以论述透彻。在此基础上,坐着详细叙述了提炼自己研究思想的方法:第一,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自己将要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自己的主题?各个部分和主题之间分别有什么联系。第二,

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

2.1术语定义 2.1.1翻译策略(Translation strategy) “策略”,是指“适合具体情况的做事原则和方式方法”(辞海编辑委员会,2009:231),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互动百科)因此,“策略”,虽与“方式方法”有关,但更多强调的是宏观的“原则”和基本的“方案”。 基于以上对“策略”的认识,我们把“翻译策略”定义如下: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集合。 2.1.2翻译方法(Translation method) “方法”,是指“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544),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基于以上对“方法”的认识,我们把“翻译方法”定义如下:翻译方法是翻译活动中,基于某种翻译策略,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定的途径、步骤、手段。 值得指出的是,“翻译方法”体现的是一种“翻译中的概括性的处理方式,而非具体的、局部的处理办法”(Chesterman,2005:26),这一点使得我们能把“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区分开来。 2.1.3翻译技巧(Translation technique) “技巧”,是“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巧妙的技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916 )。采用什么“技巧”不是任意的,而是“依据事先确定的一定的方法或程序”(Zabalbeascoa,2000:121)。可见“技巧”是属于“方法”之下的一个范畴。 基于以上对“技巧”的认识,我们把“翻译技巧”定义如下:翻译技巧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翻译技巧”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是对文本在语言层面的操作和操控。(Chesterman,2005:26) 2.2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概念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从上至下的层级关系,即从宏观到微观、从宽泛到具体、从抽象到具象。具体而言: (1)“翻译策略”相对“翻译方法”而言是一个更宏观、更宽泛的概念,是“一定语境下所实施的一种方案”(同上),因而“比我们所讨论的语言---语篇层面的各种转换现象涵盖了更广的范围”(同上:21)。某种“翻译策略”的实施具体体现在某些特定的“翻译方法”的运用,而某种特定的“翻译方法”的运用则需依据一定的翻译策略。 (2)“翻译方法”相对“翻译技巧”而言则是一个更宏观、更宽泛的概念。如果说翻译技巧会影响语篇的微观或具体的语言单位呈现的状态,那么翻译方法则更倾向于影响语篇的宏观或整体的语言单位呈现的状态(Molina &Albir,2002:507-508)。某种“翻译方法”的运用需要使用某些特定的、具体的“翻译技巧”,而某种特定的、具体的“翻译技巧”的使用则体现了一定的“翻译方法”。 3.分类及应用 3.1翻译策略 我们认为,翻译策略作为一种宏观的原则和方案,其分类必须与翻译活动的参与者紧密联系起来。翻译活动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原文作者、翻译活动发起人/委托人、译者以及译文接受者。 在这项活动中,处于翻译活动两级的参与者为“原文作者”和“译文接受者”。依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这两者的取向的不同,翻译策略可分为两类:(1)异化;(2)归化。 3.1.1异化(Foreignizing strategy,or Foreignization) “异化”的本质属性,是“原文作者取向”,即译者在翻译中尽量向原文作者靠拢,用

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

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 摘要:在众说纷纭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中,描写翻译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给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论以正确的定义。本文认为,在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时,描写翻译学以开放性视角看待源语和译语之间信息、功能及文体诸方面的关系,从而促进翻译的优化,推动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关键词:翻译标准;描写翻译学;信息;功能;文体 约翰·麦克法兰在杜伦大学学报(Durhram University Journal)上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John MacFarlane,1953)。麦克法兰指出,我们决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 翻译,由于原文有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翻译,这些翻译也许都是翻译,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一描写翻译学方法 描写翻译学是相对于规定性翻译学而言的,它先对翻译文本语料进行实验的研究,然后才试图确定在某一具体文化中的某一历史时期有哪一些规范和限制在文本 的生产中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描写翻译学的目的不是规定翻译应该怎么去做,而是观察翻译是如何实际完成的。描写翻译学侧重实现了的对等(actualized equivalence),而不是理想过程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the idealized process),其 采用的是回顾视角(retrospective stance),而不是前瞻视角(prospective stance)。麦克法兰认为,意义既然如此复杂、如此不可琢磨,我们便不可能从中得出准确翻译的绝对标准。他认为:“我们倒是需要一种与此不同的研究翻译的方法。这种 方法接受现有的翻译,而不去理会我们理想中的那种翻译,这种方法从研究 翻译的性质中获得灵感,而不是让翻译从事它办不到的事情。”这里所说的方法 即描写翻译学方法(许余龙,1992)。 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谓而又无止无休的争论。描写翻译学十分宽容,只要你说得出理由,也不管这种理由以传统的眼光看过去是多么地“荒唐”,某个文本就可以被认为是翻译。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趣不在语言上,它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 二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特征 1.文本对比的目的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 说是同时开始的”。[2]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对比分析过程,翻译离不开文本对比。翻译理论家Wilss 认为,翻译是在对源语在句法、语义、文体和语篇语用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书面的源语文本到最佳对等的目的语文本的过程。[3]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一种语言的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评定文本对比中翻译转换的对与 错。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以开放性视角来看待翻译转换,确认翻译转换不是为了要判断译文与原文是否完全对等或对应,而是作为一种描写机制来确定原文和译在各语言单位、文本片段及整个文本层面上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是作为信息交流的依据。 2.文本对比单位 描写翻译学始于比较,文本对比分析需要建立能分析译作与原作逻辑对应关系的比较单位。就比较单位这一问题。Toury 提出组对式(coupled pair)比较的方式,

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70年代以后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before the 1970s 1.Translation in Antiquity The first traces of translation date from 3000 BC, during the Egyptian Old Kingdom, in the area of the First Cataract(大瀑布), Elephantine, where inscriptions in two languages have been found. It becam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West in 300 BC, when the Romans took over wholesale many element of Greek culture, including the whole religious apparatus. (Newmark, 1982/2001:3) Cicero is often considered the founder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offer advice on how best to undertake the task. In his On the Orator(Deoratore,55BC),Cicero set the terms which were expanded by Horace, Pliny the Younger, Quintillian, Saint Jerome, and Catholics, Reformers and Humanists from the 14th to the 17th centuries. Cicero?s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is “sense-for-sense”and not “word-for word”. That means a translator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SL author and render it by means of TL words or word-order which does not sound strange to the TL readers. For Cicero, “if I render word for word, the result will sound uncouth, and if compelled by necessity I alter anything in the order or wording, I shall seem to have departed from 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or.” (Bassnett-McGuire, 1980:43)

描写翻译研究方法论_曹佩升

只能是一句空话。许钧,穆雷(2009:80)对30年(1978—2007)间国内出版的翻译研究论著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30年来,翻译研究方法论严重缺失,相关论著数量为零,仅在部分作品集中收有少量与翻译研究方法论相关的研究论文,该领域研究亟待加强。所以,在认真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翻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构建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翻译学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2 翻译研究的描写转向C h e s t e r m a n(1988:20-230)把21世纪翻译研究的趋向概述为三种:“一种是研究兴趣上的转变,从注重翻译本身扩展到注重译员及其决定;另一种是研究方式上的转变,从规定性转向描述性;还有一种是在研究方法上,从哲学的概念分析转向验证式的研究”。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由规范转向描写,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起是翻译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① 刘绍龙 浙江工业大学 方法体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11)01-0090-07

描写翻译学始于H o l m e s 1972年提出的翻 译研究图谱。H o l m e s(1988:67-80)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把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描写学派的阵营不断扩大,他们在翻译界的影响也不断加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Toury是Holmes译学构想的积极支持者和实践者。Toury(1995:7-10)对Holmes的翻译学框架进行了阐释,认为描写翻译研究是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关键。1980年T o u r y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标志着描写译学理论已初步形成系统。在T o u r y(1995)发表了系统勾画描写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写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写性翻译研究逐渐替代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成为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势。 就我国而言,“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探寻中外互译的规律,制定普遍适用的翻译标准一直是学者及译者们关心的主要问题”(韩子满、刘芳,2005:97)。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的翻译研究一直试图走出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开启国内新时期的译学探索,对描写译学的关注即是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取向。一些学者已认识到开展描写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并开始大力提倡该研究范式(张美芳,2000:66-69;林克难,2008:88-92)。国内学者们在翻译研究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要充分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以加快中国翻译研究体系的建立。但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应该包括理论成果和治学方法两部分,因为“缺乏严格的论证习惯、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对我国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障碍”(杨晓荣,2003:36)。总体来讲,国内学者对描写翻译研究的介绍还不够全面,无法令人窥其全貌。更重要的是,他们很少提及该研究范式的具体研究方法。“描写翻译研究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也许正是我国的翻译研究无法深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张美芳,2000:68)。因此,对现代译学的发展趋势描写翻译研究进行方法论上的系统分析,理清其体系脉搏,对于翻译学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工作。 3描写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描写翻译研究把翻译学看做一门经验科作品)作为研究对象。H o 些现象。 件。Toury 值得我们作系统分析。 4描 “性能” 道”和“纸上谈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