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伤仲永

5伤仲永

5伤仲永
5伤仲永

5.伤仲永

王安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目标5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

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

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

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归纳

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

参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

..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⑦父异.焉:对……感到惊异。意动用法。

5、重要实词:

(1)书下注释要求一一背得掌握。

(2)教师增补:

①养.父母:赡养。②传一乡

..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④令.作诗:叫、让,使的意思。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⑥前时之闻

....: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众,普通。⑧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⑩固.众人:本来。

6、个别字读音提示:

隶lì扳pān 谒yè泯mǐn 称chèn 卒zú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拓展: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要求学生笔记)

三、文本学习

(一)疏通文意

1、解题

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阅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磁带。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2)学生齐读课文。

(3)抽生进行单独朗读。(优中差生各抽一人即可)

3、通释全文

要求学生预习时就要在练习本上通释全文。

课堂上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通释全文,让更多的学生展示。

教师适时进行订正。

全文通释参考:《教师教学用书》P37。

四、本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板书设计1

文言文第一课时以掌握字词意为重,板书亦是罗列为主,无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完成四步教学法的后两步

2、完成余下目标及练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字词归纳和文意疏通,可以说是已经把文言文变成了现代文,今天,我们就来以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理解它的中心,学习它的技巧。

(明确学习内容和重点)

二、文本学习

(接上一课时)

(二)理解中心思想

1、齐读全文。

2、思考并讨论: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参考: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5)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三)学习写作技巧

1、自我速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点拨:

(1)对方仲永的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

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2)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参考:

①“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③“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④“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⑥“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⑦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⑧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三、课文小结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希望给同学们以深长的思考。

四、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题三。

附加:

(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4)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如①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正面:A B C;侧面:D E F

2、课外练习: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2

教学后记(反思)

备注:因是文言文,学生如果不认真预习,那么两课就完成不了。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导语:通过对方仲永的描写,表达了对天才的教育之道,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伤仲永》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伤仲永 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 教与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 寓教于乐。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 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 1025 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震动乡里。明道二年( 1033 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 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 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 定元年( 1040 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 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 1043 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 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 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 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 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 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 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

沪教版七上语文5、《伤仲永》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5、《伤仲永》 [典题例析] 例题: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解析:这是个文言文选段是第五课的重点。5个题目基本上涵盖了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第1、2题考查学生积累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以上3题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功,第4题的翻译题既考到句意理解能力,又考到词性活用、通假字的知识,属文言文知识的小综合,如“奇之”的“奇”(以……为奇),“宾客其父”的“宾客”(把……当作宾客)和“日扳仲永”的“扳”,(同“攀”拉着),第5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能力,题目涉及句意的理解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详略的处理等,答题时同学们要反复地将原文再诵读一两遍,有了语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一步了,解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对答自如。 [参考答案] 1.(l)曾经(2)完成(3)相当(4)渐渐2.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伤仲永》素材

2004-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伤仲永》 一、2004年宁德市 五、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9.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0.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4分) 21.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22.《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参考答案:

19.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22.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2005年乌鲁木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20~24题。(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 5 课《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内容 [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 讲述]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 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 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 情态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质疑探究 [ 投影] 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 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 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 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 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 投影]

伤仲永原文与翻译word

伤仲永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文言文《伤仲永》原文译文及鉴赏 伤仲永 宋代: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

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参与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各弱”的局面, 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最后退居江宁,世称荆国公。谥号“文。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 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 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三.感知课文,梳理文意。

《伤仲永》注释、翻译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简练、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 【积累词语】 1. 参看课文注释。 2. 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原文及译文

伤仲永 作者:〔宋〕王安石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文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县的乡民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纸、笔、墨、砚等文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感到惊奇,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争着)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就能写成,诗的文采和义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非凡,渐渐地请他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财和礼物求他作诗。他的父亲觉得那样做有利可图,就每天领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就不像先前那样聪明了。又过了十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告诉我)说:“(仲永的才华已经)消失,像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伤仲永教案设计(一等奖)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4、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释义、翻译 2.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通过七年级上期语文基础文言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阅读较浅显的文言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应该较为理想。 1.指导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来源:中@2.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来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一、导语设计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多媒体显示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小组竞赛,共分2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组第二名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第二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令作诗,让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沪教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精炼、见解精到的特点。 2.理解本文按事情的发展分阶段、有详有略地叙述的写法。 3.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汲取教训,认识后天学习对于成材的重要性。 【文学知识】 1.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王安石曾经被列宁赞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正音正字】 扳bān谒yè称chèn泯mǐn 【积累词语】 1.参看课文注释。 2.重点掌握:焉、书、与、稍稍、或、然、谒。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原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翻译:方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讶,从邻居借来(这些东西)给他。

原文: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翻译:(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署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结合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学识优异的士人观赏。 原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完成,诗的文采、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原文: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翻译:同乡人认为他奇特,渐渐用待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人用钱物求他写诗。 原文: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父亲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不让他学习。 原文:□□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原文: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十二三岁了。 叫他写诗,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原文: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翻译:又过七年,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说:“(他的特长)消失得像个普通人了!”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 伤仲永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父利.其然也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 ..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 ..众人而已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随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中考链接】2004年宁德市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 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 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 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 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 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

伤仲永句子翻译 详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 之。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 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 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 秀才观之。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对他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 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了。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 起仲永的情况,

曰:“泯(mǐn)然众人矣。” 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1)》教案 新人教版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邵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1)》教案新 人教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1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赏析

伤仲秋廉文翻译及赏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伤仲永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大家喜欢。 伤仲永原文欣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口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己耶? 伤仲永原文翻译: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