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唐代边塞诗作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试析唐代边塞诗作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试析唐代边塞诗作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试析唐代边塞诗作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试析唐代边塞诗作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摘要:一首经典的唐诗不仅字词优美,更在于它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并由此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作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能展现典型时期的典型环境,更能通过诗人的情感加工形成符合诗作主题的主观意象。作为唐诗重要流派的边塞诗,其景物描写尤其体现了这种作用。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景物描写;作用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其中以边塞题材诗作最能体现大唐气象。唐代诗人大多有过边疆征战生活的经历,他们通过诗歌创作反映社会现实,记录时代现实,剖析自己心路历程。而边塞诗自先秦《诗经》就有体现,因此,唐代边塞诗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延续,精神传承。唐代诗人扎根与这种文化氛围中,得到精神的抚慰,并通过诗作中的景物描写——沙漠、草原、孤城、明月、寒雁、羌笛、马嘶、战鼓、黑山、飘雪等——实现自己的创作追求。

一、通过景物描写描绘出边地特有风光及风物

唐代边塞诗涉及到唐朝北方广大边疆地区,在这一地区不仅有征战动乱,更有别与唐朝中原的方正、江南的软腻的独特的壮丽雄奇的风光景色,也有区别于内地的特有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边地的荒漠戈壁、关隘崇山、冰原雪山、草原镜湖等皆收录于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

如岑参的《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阴山异域,雪海孤城;初秋雁高飞,终夏无蝉鸣;秋雨袭帐篷,毡墙显潮湿,风摇毡帐,牲畜膻气扑面袭来。诗作形象描绘边疆地理环境、独特气候。再如李益的《塞下曲》(其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驻守边防的将士们在黄河边纵横驰骋、围猎游戏;只看到天高地远,鸿雁纷飞,飘渺的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放牧的马群在草原上欢快奔跑,声势浩大。作者描绘了塞外草原碧草连天,马嘶人欢,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向读者展示了边塞草原独有的风貌和边地人民的生活情态。

这些诗人笔下体现边地独特风物人情的诗作,或描绘边地雄伟绮丽的自然环境,或体现边疆奔腾豪放的边民风情。无不浸润着诗人对边塞山川风物的深情,对边地人民的质朴真实、风俗民情的多姿多彩的迷恋,体现了诗人对祖国边疆的挚爱之情。

二、通过景物描写体现作者向往边疆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虽然当代边塞诗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战争为书写主题,但对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成为厌倦战争的边塞诗人呼喊的主题。哪怕是短暂和平时期的和谐生活,都给边塞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边塞诗歌中期待和平,反对战争,呼唤共存的声音尤为响亮。如塞外的天高气

清、青葱草场、牧马放羊、雨雁新笋、刀兵入库等反映边塞和平气象的景物入诗。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外冬天已过,冰雪消融,水草渐丰,牧马时节到来。战士们牧马归来,明月高悬,戍楼月影斑驳,一片暂休刀兵、和谐宁静的气氛。伴着羌笛与风声入眠,早晨醒来,梅花片片四散,香满整个关山。这首诗虽有淡淡乡愁,但并不是征战引起,而是因难得和平闲适引起的“功成身退”的缕缕乡思。再如张乔的《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清秋时节,秋高气爽,号角回荡,悠扬飘荡,士卒慵倚戍楼,自在惬意。清风拂来,昭君墓上的青草随风摇摆;阳光和煦,余辉照在梁州街头。广阔的大漠看不到军兵的影子,只有游客在悠闲玩赏。诗作借边疆一派和谐的景象暗示边关安宁、边民安居,体现作者向往边疆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唐代诗歌可以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仅映照出唐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多种矛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连绵不绝的战争。也能从这面镜子里映射出唐代民族大融合中各族之间友好的往来与和睦的交流。唐代边塞诗歌中,自然除了体现战争主题的雄伟壮阔的景物描写外,也有很多以体现和平为主题的温柔和煦、歌舞升平等的景物入诗。

三、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战事惨烈、战争残酷

唐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争执不断、战事频繁,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又是民风彪悍、能骑善射、崇尚刀马天下又掳掠成性。唐朝社会风气同样尚武豪放、不屈不挠,军力空前强大。当两支同样劲旅相遇碰撞,必然是互不退缩、杀伐果断,因此每战士卒必伤亡惨重、损兵折将。唐代文人目睹战事惨象,自然将黄沙埋骨、日暮低垂、黑山兵稀、刀光剑血等表现战争惨烈的景物融入诗中。

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天空黑云密布,压向城头,城墙都要被压垮,一缕阳光撕开浓云照射下来,城头将士甲衣金光闪闪,光耀照人。用“黑云”象征敌军人多势众、兵临城下,“甲光”象征守城将士甲胄加身、备战御敌,双方精锐尽显,血战一触即发:号角吹响,遍彻寒秋高空,鏖战不断,鲜血遍地,晚霞照耀,凝结成大片紫斑。战斗之惨烈,战争之残酷可见一般。

表现边战残酷的边塞景象的描写一般都显得阴森肃杀、满目疮痍,皆能构成一幅悲凉凄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画面,营造出令人心惊胆颤的气氛。而战后的惨象更给边塞增添一层悲壮荒凉、凄惨哀伤的色彩,无论结局如何,战争带来的只有大量而惨烈的牺牲,将士们都不得不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

四、通过景物描写展现戍卒的生活艰辛、戍边无期

边疆地区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自然环境也是极为恶劣。边塞地区生活艰辛除了环境艰苦,也和边地开发落后、资源匮乏有关。对于长戍于此,战事频繁的将士们来说,在如此严酷环境中艰难的生存是一种痛苦的考验。边塞诗中常以苦寒人稀、雪山险隘、荒漠孤城、奇险荒芜来表现士卒戍边的艰辛。

如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白天攀上高山观望四周是否有烽火报警,傍晚牵马到交河边让马饮水。夜间风沙骤起,呼啸凛冽,一片漆黑;除了营中巡夜的士卒偶尔发出的单调打更声外,不知从哪里隐约传来的琵琶声,如泣如诉、幽怨哀婉,让人心忧神伤。在辽阔的塞外大地上,眼望所至一片荒凉,军营就驻扎在这无城郭依托、了无人烟的荒漠之上,只有天空的浮云相伴;驻地的天气又十分恶劣,时而冷雨侵袭,时而雪落纷飞,加上茫茫大漠的苦寂。戍边将士们孤独艰辛、徭役无期的生活情状如在眼前。

因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唐代诗人对边塞战争有着极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唐代边塞诗人众多,但很少有人始终如一歌颂边战的。诗人们常用景物描写表现真实的边疆生活,“塞外征行无尽日,年年移帐雪中天”是边地戍卒的真实生活写照,自然边地生活艰辛、徭役无期的主题多见于诗。

五、通过景物描写展现将士的英雄气概及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唐代社会政治开明、军力强大,民族自豪感空前,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唐代诗人积极进取,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和乐观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边塞诗中皆得以体现。这些边塞诗中的景物也有独特的描绘,如旌旗高扬、军鼓马嘶、金甲角弓、狂风怒卷等都能展现出士卒们不畏艰苦、戍守边关,又无所畏惧、英勇顽强的精神。

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由景开篇,月亮退隐,伸手不见五指;寒雁高飞,四周鸦雀无声,正是军事行动的绝佳时机。敌酋趁着漆黑夜色的掩护,率领残卒悄悄逃遁,全线溃退。既体现了对敌人的不屑又反映我军必胜信念,令人振奋。发现敌人潜逃,将军欲要率领轻骑准备追击。骑士们在列队等待的时候,一场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落在整齐的队列中,刹那间士卒们的马刀上就落满了雪花,就像为闪亮的刀身附上一层雪白的刀鞘,隐隐有寒光闪过。诗作景物描写中充溢着对将士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精神的赞美,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唐代边塞诗中的献身精神与英雄主义气概,赋予了边塞诗雄奇壮美的风格,诗作中的景物描写皆遵循这一风格,显得根骨遒劲。这一类型的景物描写往往体现诗人豪气万丈、投笔入幕、为国舍身的大无畏精神。这既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又映射自己渴望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迈的气势。

六、通过景物描写体现戍边将士的无尽乡愁及思妇的闺怨之情

唐代边塞诗中的乡愁诗可分为思乡诗与闺怨诗两个类别。征人戍边的杳无归期和战争的残酷多变,不仅给戍卒以心理的创伤、身体的残疾,也给守家的妻子带来沉重的劳作负担和情感的孤独。自然在戍卒的心理会产生浓郁的思乡之情,独守的妇人也会有强烈的闺怨情结。这类边塞诗作尤为重视景物的刻画,如陌头杨柳、碧空秋月、芦管横笛、垂帘锦幕等。

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以苦寒入景,塞北天山地区暴雪飘零、青海湖刮来凛冽寒风,行军更加艰难,战士们吹起哀怨的《行路难》。行走在刺骨寒风里,蹒跚在荒漠冷月中的守边士卒思乡的愁绪,在这种痛苦煎熬中欲显凄切。诗作将征人们久郁胸中、奔涌而出的思亲怀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戍边生活的场景:军中宴乐,翩翩起舞,琵琶连弹。本为乐事,然曲随人心,即便换弹新曲,即便异域风情,听到的感受到的也总是如《关山月》般的伤离之情。这种离乡情愫总也倾诉不尽。唯有仰望夜空,入眼的却是秋月高悬、月光映射长城,无限的乡愁,无尽的思念更是滚滚而来。

唐代边境战争频繁多发且往往旷日持久,这给征卒带来了深重的徭役负担,也让思妇形

成浓烈的幽怨情结。唐代边塞诗歌中的边塞诗中既有思妇对征夫的思念缠绵、缱绻难卧,也有征夫对思妇的远望思乡、行子肠断。唐代边塞诗人都有漫游经历,因此更能深刻理解征卒、思妇的心理情怀,他们本着对下层士卒们的同情之心完成了乡愁主题的边塞诗歌创作。

综上,唐代社会既有民族间的对立与抗争,也有互相了解、相互融合,更有因民族战争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及因民族融合产生的期待止战、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这些主题的诗作皆可以结合诗人边地生活的真实体验,通过诗人的妙笔,用边疆独有的风物,结合作者赋予这些景物的雄浑苍凉、磅礴豪放、凄清哀伤的意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绚烂多彩的塞外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

[2]闫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应晓琴.唐代边塞诗综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高骥(1984–),男,汉族,山东省菏泽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就职于菏泽学院文学与传播系。

窗体底端

分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 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社会环境是指反映 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等(一般在文章的开头)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气氛),展示人物性格 ●表现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情(如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暗示人 物命运(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 ●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一般在开头或中间)。 ●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作为情节飞发展的线索等。 ●酝酿诗情画意,揭示(深化)作品主题。 常用模式: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描写了……的景象,揭示了……的主题【或体现了……的作用(上面六种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 中考真题 冲进风暴逃生 [美]米歇尔·史密斯文 莎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是一个渔民,买不起房子,莎拉只好 在小小的渔船上长大。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打鱼挣的钱只够生活,交不起学费,她只好依旧住在船上,还要忍受孩子们的嘲笑。 海港里渔船很多,渔民们都是日出打鱼,日落而息。一天傍晚,爸爸在船舱里喝 着酒,莎拉自己坐在船头,看管着爸爸打到的一些鲑鱼。忽然,莎拉看到海平面上腾 起山一样高的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船随着波浪摇晃起来。 莎拉从小到大还从没看到这样凶猛的风暴,赶忙扶着栏杆跌跌撞撞地跑进船舱, 喊着: “爸爸,快醒醒。”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 “爸爸,暴风雨要来了,咱们上岸躲躲吧。” “管它呢。”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知识梳理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 (3)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2.题型特点 (1)试题示例 ①文章某段描写了××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②××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③这句话描写了××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④写出了××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试题特点 ①所赏析的是一段景物。 ②题干一般出现“描写”字样。 3.答题规范 (1)步骤 ①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中的形容词。 ②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考虑。 ③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考虑。 (2)答题模式 手法(技巧)+角度+作用 (3)注意 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与描写特点这两种方法不可混为一谈。

②景物描写技巧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 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2)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三种叙述方法很可能成为高考新考点。 2.描写 描写方法主要有: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 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 c.动静结合; d.正侧描写; e.虚实结合; f.细节描写。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知识梳理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③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 ⑤语言特点 (2)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外内结合 (3)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③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为下文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 2.题型特点 (1)试题示例 ①文章某段描写了××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②××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③这句话描写了××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④写出了××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试题特点

①所赏析的是一段景物。 ②题干一般出现“描写”字样。 3.答题规范 (1)步骤 ①概括景物描写特点,通常要注意文中的形容词。 ②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要注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考虑。 ③景物描写的作用,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考虑。 (2)答题模式 手法(技巧)+角度+作用 (3)注意 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与描写特点这两种方法不可混为一谈。 ②景物描写技巧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 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1)记叙人称。 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第三人称也用,但很少。不同人称的使用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2)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的好处是眉目清晰。倒叙的好处是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插叙的好处是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三种叙述方法很可能成为高考新考点。 2.描写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各种描写手法 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②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③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④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一面》中第5段“门外,细雨烟似的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驿路梨花》中的开头部分“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向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句话写出了山高、山大,同人物当时反映出当时人物焦急的心情。 又如该篇课文第六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优美的景物衬托出人物愉悦、轻松的心境。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烈日下的景物描写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则展现祥子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同样的悲惨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故事主题。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听潮》中大海上遗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嵌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作用 万荣二中 郭红娟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总结诗歌鉴赏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依托,理解诗歌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从三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诗文来归纳写景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结合诗文具体赏析写景在结构上的作用。 1、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作用:借景抒情。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树上栖息的乌鸦、冷露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2、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锵曳杖声。 第一句“雨洗东坡月色清”描写了一幅清净、幽寂的雨后月下东坡图,正是这样的美景让自称“野人”的诗人在“市人行尽”之后出了门。起起兴作用,即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3、阅读诗文,思考写景作用。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呼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送人过松江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这首诗的题目为“题盘豆驿水馆后轩”,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写景的三联中,

记叙文阅读: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记叙文阅读9. 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 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9讲: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考点】 1.景物描写的方法。 2.景物描写的作用。 【常见题型】 1.文中描写的景物具有哪些特点? 2.第X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中多次描绘(反复提到、经常出现)的XX,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风俗、风物的描写。 一、景物描写的方法 1.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2.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指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3.绘形绘声绘色 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地跳着”。 4.细描白描 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一、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有: 1、移步换景,变化角度: 正如苏轼《题西林壁》中所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景物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出千姿百态,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的是秋山近景。 再如《小石潭记》中第一段关于发现小石潭的描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小石潭记》中第四段对潭中气氛的描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小石潭记》中第三段写小潭清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来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比喻) 4、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沁园春.雪》中“山银蛇,原驰蜡象。”//《山居秋冥》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静写动,化动为静——《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化动为静。 5、展开想象,虚实结合: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欧阳修《踏莎行》上阙写实:“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得淋漓尽致。//姜夔《扬州慢》中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雕栏玉砌”是回忆中的“故国”的景物。//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肠人的离愁。//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想象雪后美景: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6、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情绪。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骆宾王《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从而追忆了江南的美景。 7、侧面描写,突出景物特点:如《小石潭记》中第二段中写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 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省潼关县境,位于、、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本题答案解析: 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远山的树色—激荡的河水声;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的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的空幽,宁静。 !!!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本身的特点! 例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唐】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 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的,只是要求赏析的目标不一样而已。 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 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的菊的

(完整版)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碰到景物描写,我们如何全面理解、准确分析其表达作用呢? 首先,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春夜喜雨》,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悄悄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之情。类似的古典诗词是很多的。《春》、《听潮》中对春天、大海的赞美之情也是借助景物描写进行的。 二、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 三、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欢快而迫切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表现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 四、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五、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小橘灯》一文写了“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蒙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等,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重庆的政治气候同这天气一样阴沉黑暗。 其次,要从结构思路上考虑。在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果树园》开头集中笔墨写果园明丽宜人的晨景,为全文定下欢乐的感情基调;而《故乡》开头的描写,定下的基调则是灰黯的。 二、起线索过渡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听潮》就是以潮涨潮落的景色变化为线索的。《海燕》一文,可以抓住海面三次不同景色的描写,将文章分成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就要来啦三部分,这儿的景象,就能起到过渡作用。 三、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景物描写一般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小说、戏剧中较常见。《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就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 另外,还应兼顾到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描写常常使语言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可感,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之感。 当然,有些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元的,这时我们要作综合分析。比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当时的悲凉心情和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又交代了背景,揭示了中心;还为全文定下了灰黯的感情基调。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归纳整理,我们也就不难准确分析、全面掌握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1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目标: 1、能准确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出其作用; 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解题方法:可从六个方面理清答题思路: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⑤奠定情感基调; 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典型例题分析: 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变色龙》中“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有。”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再如《芦花荡》中“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 ①“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

景物描写的作用

1. 景物描写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 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怎么样的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12.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掌握好七个“二”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掌握“三个三”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完整word版)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 一、内容方面:1、描写了XX样的景象/画面(概括特点后具体分析);2、交代诗歌的基本信息——交代了时间、时令(季节)、地点、天气状况等;3、渲染气氛。 时间:早上、中午、傍晚、月夜、深夜; 时令:春天(早春/初春/孟春、仲春、暮春/晚春/残春/余春)、夏天(初夏/孟夏、盛夏/仲夏、残夏/季夏)、秋天(初秋/早秋、仲秋、深秋/晚秋/暮秋)、冬天(初冬、寒冬、隆冬) 天气情况:风雨阴晴凉寒暖热(风和日丽、和风习习、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雨后初晴、阴雨绵绵……) 气氛:指特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 常见气氛用词——描绘人的感觉的词语:热闹、普天同庆、欢欣、愉快、欢乐、严肃、肃穆、悲凉、悲惨、悲伤、凄凉、温馨、尴尬,…… 二、结构方面:1、呼应标题(涉及时间地点景物);2、先言他物,引出下文,或曰“为下文的XX内容(写人、叙事、抒情)做铺垫”;3、与下文某个写景内容相照应。 三、感情方面:1、奠定感情基调;2、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调:作品中主要的音调,一般用它开始或结束;基调也就是主要观点,基本思想、情感。 感情基调:即作品的主要感情。 感情基调用词(情感词):喜怒哀乐悲愁苦思淡——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思念……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说文章开头就表达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可以通过写景渲染来达成,也可以直接抒情来达成。 举例: 1.《琵琶行》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开篇便奠定感情基调。秋凉袭身,表达出诗人凄凉的心境,为全诗奠定

了感情基调。 2.《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纯属作者内心感受的描写,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用7个叠词,由浅入深,文情并茂的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3.《荷塘月色》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忧愁的感情基调。 练一练: 送人到松江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②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感。③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①前三句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②词中借景抒情,借这凄凉的景象烘托诗人的伤感孤寂。③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试题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试题 【2018怀化节选】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 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 午后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 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 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 李卓头也不回,_____,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2018孝感节选】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 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 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第②段或第⑩段的画线句,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一:选第段画线句。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文题:(1)那一次我真的哭了 (2)我发现┄┄┄┄ 要求:写成一篇含有景物描写的记叙文,用红笔把景物描写部分勾画出来;不少于600字。 描写的概念: 描写是指用鲜明、形象、生动的 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 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描写的分类: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学习目标: 1、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2、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你知道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吗?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 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 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风筝》)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 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 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 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 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 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 擦亮了似的……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 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 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 景物描写的作用: 你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哪些吗? 方法一: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 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 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理想的风筝》小学第十册) 方法二:融情入景,以情动人。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药》) 方法三:运用五官写作法,能使事物鲜活、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视觉形象最为重要。

景物描写的八种方法和精彩范例

景物描写的八种方法和精彩范例 景物描写的方法 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朱自清写《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而描绘这几幅图景时又分别抓住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春天“新”、“美”、“力”的总体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要引导学生对景物进行细致观察,并将观察所得铭记于心,正所谓“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比较。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生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因此,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特有的变化,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写。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节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节的变化会引起景物的变化。每个季节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时间变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往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