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录第一章 电影电视简史常识

附录第一章 电影电视简史常识

第一章电影电视简史常识

无声电影时期

1894年,美国人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问世,但只能供一个人观赏:电影视镜外形像镜予,上面装有放大镜,里面装有胶片,马达开动后,胶片移动,画面循环出现。当他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西洋镜”。电影视镜的缺陷是笨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没有银幕,只能供一个人观赏,缺乏普及型,三是放映速度过快,至使人物动作不自然,平稳。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比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得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这一天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他们被称为电影之父。其中《水浇园丁》就是安排一个小男孩踩住园丁浇水的橡皮管以捉弄园丁这样的戏剧性情节。这种喜剧打闹影片形成了早期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作品有:

一、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木匠》、《铁匠》、《拆墙》、《烧草的妇女们》、《照相师》《水浇园丁》以及《消防员》(四部)等等。

二、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婴儿的午餐》、《玩纸牌》、《下棋》、《钓鱼》、《金鱼缸》、《猫的午餐》、《儿童吵架》、《家庭聚餐》、《恬静的家庭生活》等等。

三、政治、文化、新闻实录比如:《耶路萨冷教堂》、《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日本内宅》、《代表们登陆》、《一艘新的船下水》等等。

四、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工厂大门》、《出港的船》、《火车进站》、《警察游行》、《街影》、《骑兵表演》,以及由卢米埃尔的两个摄影师分别拍摄的两部影片《在美国拍摄的39个景象》和《威尼斯景象》等等。

随着,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摄影机的成功发明,法国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电影公司。其中的一家小公司就是电影史上早期电影工作者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乔治·梅里爱。梅里爱在电影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以其讲究摄影技巧和舞台布景、以及所拍摄的轻松幻想片而闻名于世。他在电影中的拍摄运用了停机在拍、特写等特技手段。这种停机在拍手法的效果很多时候与剪辑的效果很相似,对后米的剪辑手法无疑有启迪作用。除此之外,他还在影片中使用叠印、叠化、多次曝光、渐隐渐显等后来电影中常用的手法。梅里爱还在1897年建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间摄影棚,较早把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等戏剧艺术常用的手法引用电影。1902年,梅里爱拍摄了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故事片。

鲍特的《火车大劫案》在镜头与镜头之问的切换技巧上,为叙事性电影开辟了道路,以至于直接影响了格里菲斯电影叙事观念的形成。并为“西部片”在美国的统治地位打下了基础。

美国的大卫·格里菲斯于1915年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是好莱坞第一部高成本影片。这部影片史诗性的展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影片片尾的最后几场戏,通过对两场“最后一分钟营救”场景的变互剪辑营造了一个逐步升温的紧张刺激场面之后又拍摄了《党同伐异》,大显才华。在技巧上的创新,成为好莱坞技术主义的真正代表。他对电影的主要贡献:首次为电影确立了不同与戏剧美学的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不一律”原则;奠定了电影的叙事传统,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掌握了蒙太奇技术;改变了影片的构成单位,即从固定的场景变成镜头,有若干镜头构成一个场景,再有若干场景构成一部影片。其最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在无声电影发展的30年里,喜剧电影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美国评论家把1912年——193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美国电影喜剧最伟大的时代”。尤其是电影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创作,把美国电影的品质真正提升到第一流的水平。他生于伦敦,英国人,后入美国籍。他自己设计的大礼帽、小胡子、窄上衣、宽裤腿,挥着拐杖,穿着巨大的皮鞋的“绅士流浪

汉”夏洛克的形象。在题材选择上。卓别林把滑稽叙事、悲剧色彩高度均衡的糅合在一起。悲剧意识几乎是他喜剧片的灵魂,观众在观看时,情不自禁的“含泪的微笑”。电影的喜剧性来源于对人性的挖掘,他的影片多为人道主义和社会批判,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感。在电影的主题上,往往是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之间的矛盾,深刻的表现了个人与命运、与社会现实、与强权政治、与现代文明、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他以极高幽默感的嘲讽对资术主义的本质进行揭露,另一方面有善于发掘在残酷现实中孤立无援的“小人物”人性美的闪光。成功塑造了备受欺凌的“失业者”的典型形象。代表作《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大独裁者》《淘金记》等,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经典好莱坞与有声片的兴起

好莱坞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区西北郊。好莱坞最初只是个小村庄,20世纪初,美国电影制作中心由纽约逐渐移向阳光明媚的西海岸。1913年,西席·地密尔在好莱坞大规模的拍摄活动和派拉蒙公司建成的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影棚,标志着电影城好莱坞的诞生。随后,好莱坞迅速成长为美国和世界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成为美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代名词。这一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大制片厂和明星制的基础之上的。

麦克·塞纳特是好莱坞独特的制片厂制度的建立者,实施了一套独特的编剧、导演、类型化演员、制片人专权等制作方式,并保留了世界电影史上有名的“启斯东”女郎,“启斯东”警察等得某种特殊演员类型。“启斯东”制作方式是好莱坞制片模式的最早雏形。之后出现大制片厂制,其特点是发展大而全的垄断性企业。由此出现了八大制片公司:米高梅公司、派拉蒙公司、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联美、哥伦比亚公司。这把大公司大多数是及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大型垄断企业。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强调集体合作,消解个人作用,实行制片人专权制,突出演员作用,这便形成了所谓的明星制。

1927年10月6日,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上世纪30、40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期。从20年代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一直持续到战后40年代,这一时期八大电影公司割据称雄,共生产了六、七千部影片。

类型片就是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定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喜剧片、强盗片、恐怖片、歌舞片、战争片等。在20世纪30、40年代曾占据统治地位。

西部片,也被称作“牛仔片”,是美国所特有的一种影片类型,大多以美国19世纪西部大开发时期为背景。在视觉上的特征为:展现荒蛮原始的印第安文化与白人在西部城镇文明之间的冲突。在人物特点上:主角大多是孤独的游荡者,在道德上是正义的,在行动上是强悍镇定、沉默寡言的。

西部片起源于1903年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兴盛于1938年约翰·福特的《关山飞度》。50年代西部片的巅峰之作《搜索者》,这部影片由于对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的真诚探讨与反思成为西部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它是电影史上的一库里程碑,一般被认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现代主电影。他与好莱坞类型片有很大的区别,影片既有纪实主义的真实表现,又有表现主义的抽象隐喻。虽然在样式特征上具有侦探片、纪录片、传记片、新闻片、歌舞片等多种类型片的特征,但他却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在影片叙事结构、主题、镜头运用等方面都与好莱坞类型电影观念有明显的区别。影片不是传统的顺序结构和单视点的封闭结构,而对故事做了倒叙和开放式的处理。影片大量运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加强了影片的立体感和信息量。还运用许多创新手法:仰拍天花板、阴影逆光的表现、移动摄影等,成为雷电华公司最有价值的一部影片。

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可以分为: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好莱坞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时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好莱坞的类型片主要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3个方面。

喜剧片有卓别林的《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西部片主要有《篷车》(1923)、历史片有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2)

二、第二个时期是一战之后好莱坞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影片,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盗匪片《小恺撒》(1931)、恐怖片《吸血鬼》(1931)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好莱坞的类型片大多是故事片和纪录片。

如有柯蒂斯的《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霍克斯的《约克军曹》(1941);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马耳他之鹰》(1941);H.金的《皇家空军中一名美国佬》(1941);朗格的《刽子手也死亡》(1943)和《东京上空三十秒》(1944);刘别谦的《天堂可以等待》(1943);(1941);L.麦卡里的《与我同行》(1944);迈尔斯东的《鼠与人》(1940)、《北极星》(1943);I.匹查尔的《月落乌啼霜满天》(1943)。

20世纪20年代欧洲先锋派电影

一战以后,欧洲电影开始复苏,世界电影中心再度由美国回归欧洲。出现了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以叙述故事为原则的纯视觉电影,影评家把这一时期的电影探索称之为欧洲先锋派运用。

欧洲先锋派电影开始于20世纪初.兴盛于20年代中期。策源地在法国,后德国趋之,又波及欧洲乃至苏联。认为:电影需要“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要求对人的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世界给以电影化的表现。

法国印象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电影工作者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学派,这个称谓来自印象派绘画,不重视情节和故事在电影中的作用,重视创造氛围,追求的是新奇的摄影角度和优美的造型,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发觉的诗意和美。

德国表现主义:以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他多表现谋杀、死亡、暴力是对现实形象的隐喻,是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悲伤和恐惧的外化。

超现实主义: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影片与狗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割裂事物发展的逻辑与联系,表现出非理性的梦境。

苏联蒙太奇学派: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后来引用到影视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剪辑、组合。一战后,苏联电影工作者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把蒙太奇发展为一套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库罗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他们更多的是想到镜头与片段之问的联系,以及这种关系所要表达的含义与言外之意。

二战后世界的电影运动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1945—1952):当时处在法西斯的统治之下,电影界的一些有志青年从现实主义出发,拍摄一些这是反映人民生活的影片,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先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特征:

1、重新确立了纪实性美学原则;

2、采用实景拍摄;

3、大量起用非职业演员;

4、大量运用中、远景,摇镜头和长焦距镜头,没有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镜头处理,不主张在镜头角度和蒙太奇手法上多下功夫;

5、剧作上常按时间顺序叙述,重要人物较少,注意细节真

实,采用更为开放的叙事结构。

法国电影新浪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好莱坞走向衰落,世界各国的新电影运动风起云涌,世界电影出现了一个无不繁荣的黄金时代,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法国“新浪潮电影”。构成群体是那些奋起拍摄个人电影,以公然反对传统工业的年轻导演,他们不仅提倡一种个人电影的新观念,并且在电影的形式与风格上也做了创新。特点:以现代主义精神彻底改造电影,突破传统的电影形式、结构和手法,去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绪。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自然光效,手提摄影,用随心所欲的即兴手法制作全新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还大量运用长镜头和移动摄影。

日本电影

二战后日本电影出现了黄金年代,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率先打开日本电影通向世界的大门。黑泽明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哲理性的主题,浓烈的气氛烘托和恢宏壮观的场景。他导演的影片动作强烈、富有激情,粗犷奔放、威武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他的电影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是日本的武士阶级,他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日本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新好茉坞

二战后好莱坞衰落,在进过50、60年代的低潮后,进入70年代,好莱坞又发展起来,进入好莱坞黄金时代以来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原因:与电视改善关系,把电影售给商业电视网,票房一度高升。美国电影完成了对欧洲艺术电影的技巧的引进。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电影新人。毕业于各种电影院校。他们为好莱坞注入了新的血液。

新好莱坞最大的特点是:对美国社会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们的电影往往宣扬在廉洁社会状态下人类的精神力量。他们多以青年人为对象,朝向美国很少表现的社会阴暗商,满足青年人们的叛逆心理。新好莱坞导演经常选择犯罪片作为类型模式,以惩恶扬善为叙事主题。同时还有对影片真实性的追求,他们常用实景拍摄和突出真实的环境、光线、音响来增添影片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在新好莱坞时期可分为:

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好莱坞类型片则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

雷伊的《无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园东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后来的迈克·尼科尔斯的《毕业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莱德》(1967),D.霍珀的《逍遥骑手》(1969),施莱辛格的《午夜牛郎》(1969),T.马里克的《荒原》(1973)等。

五、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艾伦,w.的《安妮·霍尔》(1977)和《汉纳姐妹》(1986);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1980);R.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马克·雷戴尔的《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罗斯的《转折点》(1977);齐纳曼的《朱莉亚》(1977)等。

六、九十年代后美国只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于是乎才出现了所谓的“美国大片”。

代表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2年《教父》获得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空前成功。

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号》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并以此部影片打破了一次获得奥斯卡奖总数记录。

斯皮尔伯格,美国当代著名导演,早期的《大白鲨》成为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的导航之作,

代表作还有《侏罗纪公园》、《ET外星人》等。

朱塞佩·托纳托雷,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的新贵导演,作品不多,大多以家乡西西里岛为背景,题材也偏好少年的憧憬和老年的回忆。代表作经典的“回家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中国电影史

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

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电影,可能是1896年8月2日在上海徐园“又一村”的一次游艺活动上观赏了舶来品“西洋影戏”。

1902年,北京前门打磨厂“福寿堂”开始放映电影。1905年起,电影放映逐渐在北京普及。电影放映的场所最初是街头、集市、茶馆等人群集中的地方,从1910年起,出现电影院雏形。20年代以后,d电影也逐渐由上海北京两地延伸到沿海和内地各大城市。不过放映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外国片。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戏曲片《定军山》,由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该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中的第70回第第71回,作为默片的《定军山》只选取了“舞刀”“请缨”“交锋”等几个“做”“打”片段。

1913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在上海创办了“新民公司”,并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同年,黎民伟在香港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首次在电影中使用女演员严姗姗,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出口片。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进入大发展时代,一个重要标志是电影叙事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实现由短到长的演变与过度。

我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明星(张石川、郑正秋)、天一(邵醉翁)、联华(罗明佑)。

类型电影与武侠片初潮

中国早期电影的类型片主要有古装片、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等,古装片热潮起源于天一公司1926年《梁祝痛史》,之后又有《义妖白蛇传》《唐伯虎点秋香》等。

武侠片以明星公司的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一炮而红,掀起了武侠片热潮。神怪武侠片有意渲染消极的迷信思想,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代导演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20世纪30年代使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黄金期,左翼电影兴起,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影片。

蔡楚生,他的创作思想是普通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为对下层人民的深厚同情。《渔光曲》是他的代表作,在莫斯科电影上获得了荣誉奖,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吴永刚,在1934年拍摄了《神女》,堪称是这一年中国电影分创作中的扛鼎之作。

《小城之春》,导演费穆,体现出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的情感欲望与道德伦理冲突的卓越表现。《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步入现代之门的一个标志,在这部电影中,

中国电影第一次系统云涌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和音响蒙太奇,它采用单元剪辑的方式重新结构影像,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镜语体系,开始了一种迥异于西方电影流派的东方电影诗学。电影学家李少白称费穆是“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新中田十七年电影(1949——1966)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桥》,可以说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之后又有许多优秀影片面视《中华女儿》《钢铁战士》《白毛女》《赵一曼》《新儿女英雄传》,这些影片都具有革命的主题和强烈的倾向。

“双百方针”和新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高潮

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根本方针,及大的鼓舞了电影工作者的热情,涌现出许多优秀影片:《平原游击队》《祖国的花朵》《董存瑞》《鸡毛信》《上甘岭》《祝福》等。

1959年又拍摄了85部电影,并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参与下挑出35部举办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新片展览月”《林则徐》《聂耳》《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林家铺子》《冰上姐妹》等。这些电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标志着新中国电影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1961——1966年在曲折中前进

由于文革前夕政治动荡,但仍有大量优秀影片出现《甲午风云》《李双双》《红旗谱》《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都古城》《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高潮。

北影四大帅:水华《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成荫《钢铁战士》《南征北战》《西安事变》、崔嵬《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凌子风《中华女儿》《红旗谱》。

北影的谢铁骊《早春二月》与上影的谢晋《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被称为中国影坛上的“南北二谢”。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1966——1976)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遭遇浩劫,许多优秀影片遭到“枪毙”。1966——1973年全国没有拍摄一部故事片,西方电影、苏联电影早就扫地出门,电影院里一片冷清。

“样板戏”电影,“样板戏”指的是六个京剧,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和两个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8——今)

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升放冲破了禁锢,中国电影出现了复苏。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三世同堂的局面

“第三代”导演谢晋,作品有《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茭蓉镇》《啊,摇篮》《高山下

的花环》《红楼梦》等。他的电影几乎都与各个时代的中心话题息息相关,他不仅喜欢通过大的历史或政治背景表现人物,而且喜欢用戏剧化的方式解决个体与历史整体之间的悲剧性矛盾。人物大多是伦理性的人格类型,很少表现人物内在心理冲突,也很少表现人的心里裂变,人物大多定型化。他的电影基本上都采用起承转合的戏剧化结构,故事都有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解决的叙事组合。影片有强烈的煽情效果。

四五代导演也是从80年代崭露头角的。

“第四代”特点:他们找到了巴赞的纪实美学为武器,喊出了“电影语言现代化”“丢掉戏剧拐杖”甚至“与戏剧离婚”的口号,有创新精神。

这些人大多数60年代毕业于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步入社会就遭到“文革”,人到中年才开始起飞,“第四代”是成长中受到创伤的一代,他们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都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和“恋母情结”,以及强烈的人道主义忧患意识,对祖国,对人类未来也满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形式上则大胆创新,如使用现实与回忆交叉的叙事结构,彩色片插入黑白片、长镜头、慢动作、梦境、幻觉、定格等技巧,力图对人物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刻画。

代表人物:

吴贻弓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是通过主人公小女孩英子的视点及情绪,把疯女人、小偷、宋妈三个小故事串联起来,讲述几段老北京城南的旧事,是一部散文诗式的电影,充满诗情画意,追求含蓄淡雅的风格;滕文骥、吴天明的《生活的颤音》;谢飞《黑骏马》《本命年》《香魂女》,张暖昕《沙鸥》;吴天明的《老井》《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

“第四代”从1979年崭露头角,风靡五年。

中国电影“新浪潮”的“第五代”

“第五代”指的是“文革”后首批进入电影学院的78级导演班为主体的创作群体。在文革期间他们大部分被贬到社会最底层,对社会底层的真切感受,是正统教育下萌生的幻想破灭,决定了“第五代”的“叛逆”与“反思”的精神品质。“叛逆”与“反思”成为他们探索的主要特性,被人们称之为“红卫兵情结”。

第五代对主流意识和传统电影观念的反叛是锐气逼人的,以创新的电影形态“意与像的结合”把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造型和构图、光线和色彩、音乐和音响以及镜头的位置和角度、大小、运动和静止等体现出来。

第五代的开山之作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个和八个》,是新时期第一部以诠释战争中的人性为主题的电影。影片由张军钊执导,取材于郭小川的长诗。但同年真正因其国内外强烈反响的是陈凯歌的《黄土地》。它是由张艺谋摄影。影片中许多造型场景因素,如气势磅礴的黄土地,气象万千的黄河,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等与人物紧密结合,成为整个银幕形象的重要构成。当时,革新了中国电影叙事语言的《黄土地》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他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可能。

代表人物:

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其中《黄土地》摄影是由张艺谋担当。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中国影坛上少有的具有诗人气质和哲人气质的导演。《霸王别姬》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张艺谋,《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其中《红高粱》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影片。导演和摄影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使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如阳光般炫目、热情似火的红色震惊了影坛。1982年北京学院摄影系毕业。影片风格色彩浓烈,注重空间造型,艺术上求新求变。张艺谋影片中的人物大多是极端、执拗的性格,与此相对应,他的电影重造型,重色彩,是一种形式感极强的影像风格。从他的影片设计场景中,它带有“第五代”鲜明标记的强烈造

型意识、张扬恣意的色彩运用。从他的《活着》开始,他着力于叙事的探索,注重讲故事,追求平时的叙事和人物塑造。《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有话好好说》等边体现了他的这种反思和探索实践。

田壮壮《盔马贼》,《蓝风筝》反映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陆历次政治运动。2001年翻拍《小城之春》,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他的电影将柔情与理想隐于犷野的环境与质朴的生活中。

吴子牛热衷于表现战争题材,他的影片风格沉郁、苍凉,冷峻有力。《喋血黑谷》《晚钟》。

黄建新,关注现代都市火热的现实生活。《黑炮事件》1985,他的电影风格有华丽张扬转向朴素平实《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等。

第五代还有胡玫、李少红、孙周等。

“第六代”及新生代导演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20世纪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他们在当代中国影坛中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趋势和电影现象。他们六十年代生人,成长与八十年代,浮出海面确实在90年代,这是一个中国人内心产生极大转变的年代。也许是创作历程的艰苦,也许是自身艺术生活的独特性,他们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与以往有很大变化,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偷、妓女——一群不被关注的边缘人进入他们的视野,在混乱的情感纠葛、迷茫的追求、琐碎的细节描写和俚语脏话式的台词包装下讲述当代城市青年成长的故事。

代表人物:

贾樟柯,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风格写实,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小武》《站台》。2006年的《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获金狮奖。

王小帅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其电影构图优美精准,造型一是强烈,代表作《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其新作《左右》在2008年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

王全安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善于将写实的内容以强烈的戏剧方式表达出来,鲜活的影像内容及扎实的剧作功底,是他的电影在第六代导演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图雅的婚事》在200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影片金熊奖。

娄烨:《周末情人》(1993)、《危情少女》(1995)、《苏州河》(1997)、《紫蝴蝶》(2003)《颐和园》

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1998)、《暖》(2003)

陆川:《寻枪》(2001)《可可西里》、《南京!南京!》(2009)

第六代还有张元、路学长、娄烨等。

冯小刚,1985年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为美工师,并开始走上编剧导演生涯。他以喜剧见长,以幽默轻松的搞笑风格来讽刺当今社会中的一些恶俗现象。代表作《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等。最近几年有些转型,拍摄了《夜宴》《集结号》,其中集结号得到了国内外的大量好评。

香港电影新浪潮

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疯劫》、章国明《点指兵兵》标志着香港新浪潮的正式诞生。“新浪潮”之“新”在于对传统的反叛,也意味着创新。“新浪潮”电影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出强烈的本土特色。由于新浪潮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的背景,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影像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节奏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关锦鹏,始终拍摄“女性电影”,女性角色在关锦鹏的电影中始终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1985年处女作《女人心》,1987年《胭脂扣》。以后又有有史以来第一位华人柏林影后张曼玉就是凭借主演《阮玲玉》才获此殊荣。关锦鹏导演风格极其细腻,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尤其是塑造女性和同性恋人物。代表作《蓝宇》《胭脂扣》

吴宇森,1973年《铁汉柔情》1985年《英雄本色》掀起了英雄片的热潮。英雄片实际上是黑帮片的变种。《纵横四海》《辣手神探》等。今年的《赤壁》。

香港警匪片

香港有三次警匪片高峰,第一次是在1991至1992年,这个时期以传记题材为主,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用大是大非的故事题材吸引观众。代表吴宇森《英雄本色》。

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代表作刘伟强《古惑仔》系列,内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纯粹的黑社会题材,二是反映香港警察本身的悲欢。前者江湖气十足,后者则有强烈的社会意识。

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底至今,是非指向越来越不明确,警匪差别越来越模糊,由斗勇转为斗智,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比重在影片中明显增加。代表作刘伟强《无间道》系列,杜琪峰《暗战》《枪火》《大事件》《黑社会》尔冬升《旺角黑夜》《门徒》

王家卫,他的创作风格特立独行,镜头对准都市青年男女的情感世界。常把众多大腕明星集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多线并进的故事,人物关系时而相交,时而平行,没有一定的章法。对香港60年代情有独钟《阿飞正传》《花样年华》《2046》都是讲述香港60年代的故事。他凭借《春光乍泄》赢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同时《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获得了戛纳影帝。王家卫是目前香港文艺电影成就最大的导演。

陈可辛,他的作品少而精,文艺商业两不误。代表作《甜蜜蜜》《三更之回家》《如果。爱》新作《投名状》一改往日作风,尝试在宏大场面的战争题材下挖掘人性的阴暗。

台湾新电影

20世纪80年代是台湾新电影风起云涌的时期,特征:并没有刻意遵循固定的美学原则,题材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和现实性。以台湾现实社会为背景,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与辛酸,批判崇洋媚外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文化腐蚀和精神渗透,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风味和文化自觉的反思。在内容上,往往采用成长模式和女性主体。注重声音和光线表达内涵,使用长镜头和深焦镜头。导演常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内心活动。采用非情节剧的结构和开放式的结尾。

侯孝贤,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题材大约包括个人的成长经历、台湾社会转型期的变化以及对台湾历史的记忆三个方面。每一部作品都保持这一定的水准,且均有所突破。他喜爱用长镜头,空镜头,及固定机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这也是侯孝贤作品的一大特色,并已形成个人风格。代表作《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最好的时光》等。

杨德昌,其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他导演的是典型的都市电影,而且受西方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影响较深,带有显著的欧洲“作者电影”烙印,他经常表现压抑、疏离、与孤独的人际关系。被称作“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他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代表作《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李安,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代表作:《推手》(1991)、《喜宴》(1993)、《饮食男女》(1994)、《理智与情感》(1995)、《冰风暴》(1997)、《与魔鬼共骑》(1999)、《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00)《断背山》(2004凭借此片成为夺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首位华人导演)

电视简史

1924年英国电子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第一台能够传输图像的电视,被称为

“电视之父”。

1936年11月2号,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英国的BBC(英国广播公司)开播。

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一个花言巧语的人》。

1941年5月28,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试播彩色节目。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

1958年,我国成立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电视的三种制式:NTSC(美、日、加等用)、SECAM(苏联等用)、PAL (西德、英、欧、中、朝等用),此三种号称“旧三种”。目前数字电视制式标准尚不统一,不过也有三种号称“新三种”:ATSC(美国标准)、DVB(欧洲标准)、:ISDB(日本标准)。(这个大家大概了解即可)

第二章类型片

喜剧片

喜剧片的基本精神

喜剧就是用笑声来超越现实社会的矛盾,并用笑声来表达人类的自由和自信。

喜剧片的类型划分

浪漫爱情喜剧:用喜剧的手法表现爱情,在表现爱情的过程中,总是着重刻画男女主人公之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争斗,既不乏两情相悦、又充满两性冲突的复杂关系。

讽刺喜剧:运用讽刺的手段,以极其简练的方式,把藏有无价值的东西即假恶丑的东西的假象撕破,揭露他们的本质,然后把严肃的人生哲理、伦理道德、社会理想寓于笑声之中,通过笑以鞭笞丑恶,高扬真善美。

闹剧:强调为紧张生活节奏中的观众提供娱乐和消遣。

喜剧片的因素

喜剧情节、喜剧表演、喜剧造型、喜剧语言

喜剧手法

重复、反差、错位等。

爱情片

在电影叙事学中,爱情篇指的是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芽、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离散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爱情。爱情片通常以爱情的艺术表现为主要吸引力,以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障碍产生的冲突为叙事的主要动力,通过表现爱情的绝对超越性来探讨爱情这一永恒的人类情感和艺术主题。

爱情片的分类:

暗恋和初恋

恋爱:这类影片大多描述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热恋。

婚外情:大多数这样的影片都是描述主人公在原有的婚姻很新近出现的感情之间的两难选择。

同性之爱

爱情片中的障碍

障碍的设置是编剧、导演思想、性格、道德观、社会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更是一个时代、社会的产物。

l、外表的差距

2、阶级的差异

3、战争的爆发

4、自然事故如地震、洪灾等

5、双方家庭或父母反对

伦理片

伦理即人类社会生活的道德秩序,那些以讨论伦理道德主体为中心的影片我们称之为伦理片

伦理片的分类

伦理片在情感诉求上的意义,即对普通道德生活的反映和张扬:讲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的影片、反映家庭观念变迁、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平民生活、描述中年人情感生活和婚姻危机、讲述陌生人之间的友情的影片。

关注社会性的伦理规格对于人的意义和影响,个人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下伦理道德的互相影响。

一种人性的、伦理的力量,使得人在困境面前认识到尊严比什么都可贵。

有一部分伦理片描述个人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的颂扬表现在影视艺术中,就给人们创造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可亲可敬的形象。

战争片

战争片是指那些以战争事件本身为题材包括描写与战争密切相关的人的一类影片。战争是斗争的最高形式,当我们观赏影片时不难发现,每一部影片都凝聚了艺术家对战争的思索和看法。如《甲午战争》、《鸦片战争》、《铁道游击队》、《红河谷》。影片的制作者力图通过电影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唤起观众的共鸣,使得人类对战争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成熟。

战争片的特点

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式,在利用真实再现的有效手段,对过去的战争进行描写和反思,借以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和危害。这种艺术地感染所做到的政治提醒、教育功能、思考启示是显著的。

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战争本身是残酷的,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分,波澜壮阔的战争也为英雄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在战争片中一般是壮观的场面、恢宏的气势与人物的塑造及英雄行为的展开相得益彰,让人能更生动的感受到一个英雄的形象。

对战争状态下人性的反思:许多战争题材影片都涉及人类、人性的反思,从战争对人性残酷的摧残和扭曲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对深处战争中的人的心理进行各式各样的描绘,反映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战争中人性的具体剖析:战争片中人生存的欲望和本能;战争片中的爱情和死亡;战争片中的杀戮和拯救;战争片中带泪的欢笑。

武侠片

武侠片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世界电影的重大贡献。中国的武侠片,集中反映中华民族亘古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鲜明的表现了炎黄子孙的人文精神,属于中国文化的特有范畴。

武侠电影因素分析:精彩绝伦的武打动作;侠义精神的体现;人性自由的永恒追求。灾难片

所谓灾难片就是以自然或者社会的灾难为载体,在灾难中凸显人的本质的类型电影,是电影对灾难的最直接和直观的诠释。灾难电影的现实性通常表现在它以现实可能为依据来构建它的叙事逻辑,灾难片的叙事背景最擅长是把人的普通感情升华为一种极为特殊的生死情谊,尤其在化解人们的恩怨方面,灾难片提供了一个合情合理的契机。

灾难片的因素

灾难本身、灾难中的爱情、灾难片中的细节。

青春片

青春片是目前电影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片类型,目前好莱坞定义青春片是“TEEN’S FILM”,意思是专供十三岁到二十岁左右之间的青少年欣赏的影片。

青春片的关键词

初恋和回忆、友谊和朋友、叛逆与冲突、妥协与成长。

青春片的风格与色彩

喜剧性的一面,青春代表年轻、活泼、可爱,是人生当中非常美好的时光,所以青春片中洋溢着特别浓烈的青春、活泼得气息,有时甚至荒诞。

悲剧性的一面,尽管许多青春片都展现青春美好的一面,但是也有热血冲动,总会做错事,这就是青春的残酷性,青春片的悲剧性还体现在青春的易逝。

动画片

动画片亦称“卡通片”,用现实与虚幻、科学与联想紧密相融,有夸张的形象、幽默滑稽的语言动作、鲜艳的色彩、超现实的节奏安排、强烈震撼的视觉效果令人回味和愉悦。

动画片的基本因素

画面和色彩,画面和色彩都是动画片中的重要原素。

造型,造型是动画片中非常重要的,是动画片中最直接和最直观的表达,也是动画片中所有信息和故事情节的承载者。

情节,动画片由于观众群的特殊,一般情节简单和趣味性的要求更高。同时还要喜剧性、知识性。

动画片的线索

寻找、破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