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民族的早期融合过程

中华民族的早期融合过程

中华民族的早期融合

--华夏民族和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图

第一图

此图距今10000—8000年

彭头山文化( 公元前7500年–前6100年)

狮顶山文化(前7000 –前6000年)

裴李岗文化( 前7000年–前5000年)

后李文化( 前6500年–前5500年)

兴隆洼文化( 前6200年–前5400年)

磁山文化( 前6000年–前5500年)

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 前5800年–前5400年) 跨湖桥文化(前6000 –5000年)

此图距今8000—7000年

裴李岗文化( 前7000年–前5000年)

狮顶山文化(前7000 –前5000年)

跨湖桥文化(前6000 –5000年)

老官台和大地湾文化( 前5800年–前5400年)

北辛文化( 前5300年–前4100年)

此图距今7000年左家山下层文化(前6000 –前5000年)新乐文化( 前5500年–前4800年)?

赵宝沟文化( 前5400年–前4500年)?北辛文化( 前5300年–前4100年)?

河姆渡文化( 前5000年–前3300年)?仰韶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

此图距今6000年

北辛文化( 前5300年–前4100年) 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马家浜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河姆渡文化( 前5000年–前3300年) 汤家岗文化(前5000年–前3500年)

红山文化(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侵入到仰韶文化的区域

此图距今大约5500年左右

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

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大溪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红山文化(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 前4100年–前2600年)?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

第六图

大汶口文化主宰了中原地带

此图距今约5500年

咸头岭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

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

大溪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红山文化(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 前4100年–前2600年)?

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

马家窑文化(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前3400年–前2250年)?

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一前2800年)

屈家岭文化( 前3100年–前2700年)?

几路文化逐鹿中原

此图距今5500年(富河文化消失,可能被红山文化吞并)龙虬庄文化(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红山文化( 前4700年–前2900年)?大汶口文化( 前4100年–前2600年)?北阴阳营文化(前4000年~前3000年)马家窑文化( 前3800年–前2700年)?良渚文化( 前3400年–前2250年)?

薛家岗文化(前3500年一前2800年)

第八图

(仰韶文化衰落,消失,中国的诞生!)

此图距今5000多年

红山文化(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 前4100年–前2600年)

马家窑文化(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前3100年–前2700年)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

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

小珠山上层文化(前3000-2500年)

良渚文化( 前3400年–前2250年)

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

第九图

(红山文化消失,可能被大汶口文化的黄帝族征服)

此图距今大约5000年

大汶口文化( 前4100年–前2600年)

马家窑文化(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前3100年–前2700年)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

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前2500年)

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

小河沿文化(前2900~前2500年)

此图距今5000年左右

大汶口文化( 前4100年–前2600年) 马家窑文化( 前3800年–前2700年) 良渚文化( 前3400年–前2250年)

屈家岭文化( 前3100年–前2700年) 左家山上层文化(前3000年—前2500年)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前2900~前2500年)

昙石山文化(前2900年~前2200年)

小河沿文化(前2900~前2500年)

第十一图

龙山文化的扩张

此图距今4600年左右

偏堡子文化(前3000年–前2200年)马家窑文化( 前3800年–前2700年)?良渚文化( 前3400年–前2250年)?龙山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宝墩文化( 前28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 前2500年–前2000年) 陶寺文化(前2300年–前2000年)造律台文化(前2300年–前2000年)后岗二期文化(前2200年—前1800年)王湾三期文化(前2200年—前1700年)

龙山文化的分布图

如果说在距今5000年以前,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等各据一方,那么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

下图中黑色圆点就是龙山文化的文物出土分布。相比较起来,它比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范围大多了。(符号区别图在

后面)

位于赤峰和锦州一带的红山文化

符号区别图

中国古代几大文化介绍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

彭头山文化( 前7500年–前6100年)?

裴李岗文化( 前7000年–前5000年)?

后李文化( 前6500年–前5500年)?

兴隆洼文化( 前6200年–前5400年)?

磁山文化( 前6000年–前5500年)?

大地湾文化( 前5800年–前5400年)?

新乐文化( 前5500年–前4800年)?

赵宝沟文化( 前5400年–前4500年)?

北辛文化( 前5300年–前4100年)?

河姆渡文化( 前5000年–前4500年)?

大溪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马家浜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仰韶文化( 前5000年–前3000年)?

红山文化( 前4700年–前2900年)?

大汶口文化( 前4100年–前2600年)?

良渚文化( 前3400年–前2250年)?

马家窑文化( 前3800年–前2700年)?

屈家岭文化( 前3100年–前2700年)?

龙山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

宝墩文化( 前2800年–前2000年)?

石家河文化( 前2500年–前2000年)

仰韶文化的前身----老官台文化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发现而得名。但该遗址内涵贫乏,后来发掘了规模较大、同类遗存内涵丰富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般改称老官台文化为大地湾文化。其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省境内的渭河流域。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黍等作物。生产工具有石刀、石铲和石斧等。制陶业很原始,采用泥片敷贴法。陶器以圈足碗、彩陶钵与筒腹三足罐最具特点。住房是圆形的,为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亦是圆形。居民死后埋入长方形土坑墓,随葬陶器等物品。该文化的发现,对了解渭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华县老官台遗址是最早发现的该文化类型遗址,但出土文物较为贫乏。大地湾遗址发现以后,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因此有学者将这种文化类型命名为“大地湾文化”。然而又有学者因大地湾遗址含有多种文化而主张以内涵单纯的临潼白家村遗址命名为“白家村文化”。关于命名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

综合看来,老官台文化包括的两个阶段:前期以大地湾一期为代表,年代约为7300年之前;后期以北首岭下层为代表,年代约为7300年—7000年前之间。两个阶段均早于仰韶文化。

主要特点

这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火候低、器类少,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

老官台文化的发现,对于追溯仰韶文化的渊源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遗址包括: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

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

陕西渭南北刘遗址

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

蛇纹陶鬲为鄂尔多斯(朱开沟)青铜文化的典型器物,炊具,萨满教传统认为蛇为可通天的神物,蛇纹图案可能反映了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人群的蛇和天的敬畏。

在萨满教传说中,天有很多层,每层都有神灵居住,起初各层天不相通,是蛇钻洞打通各层天,所以蛇是萨满教崇拜中能通各层天的大神,是百虫之首。

蛇纹陶鬲是原始宗教的一个物化形式,它反映了在西起辽西、东到甘青、南起长城、北到外贝加尔的广大地区内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4]。

陶器蛇纹在西北见于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在东北流行于偏堡子文化,出现的时间都在新石器时代末的公元前第三千纪的晚期。

在外贝加尔还没有发现这样早的泥条蛇纹。但是在贝加尔湖岸边的乌兰·哈达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的地层内出土的陶器上有刻画的蛇像。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发掘情况

分布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到2000年为止,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213处,其分布范围,以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是:陕西省2040处、河南省1000处、山西省1000处、甘肃省1040处、河北省50处、内蒙古自治区约50处、湖北省23处、宁夏回族自治区7处、青海省3处。其中,陕西省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两地相加达1774处,遗址数量大大超过周边省份。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区面积最大的遗

址,是陕西关中地区耀县的石柱塬遗址,面积竟达300万平方米。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仰韶遗址位于洛阳市西80公里渑池县东北的仰韶村。仰韶村北面不远处是属于崤山山脉的韶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抬头仰望,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仰韶村名的由来。1961年国务院公布仰韶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

1916年6月当瑞典人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的时候,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结合当时矿藏资源勘探工作难以为继的状况,安特生教授以及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随即调整了工作重心,转而进行对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规模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这一工作也得到了当时民国农商部以及瑞典皇家的支持,于是,安特生先生的考古生涯自此也拉开了帷幕。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遗址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达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从而使仰韶村遗址闻名中外。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和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价值

通过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及对陕县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洛阳王湾遗址和孟津妯娌遗址等的发掘,结合陕西半坡遗址等大面积发掘,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仰韶文化时期的基本面貌。

仰韶时期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村落;原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同时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此时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埋葬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帝喾等大的部落的真实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都可以以仰韶文化为依据来进行探

讨。

文化特征

鹰鼎

[1]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社会结构

仰韶文化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母系社会,早期的父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达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

经济状况

仰韶文化是继承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社会经济比原始农业初期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氏族部落

在河谷阶地上营建了大大小小的部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氏族成员主要从事农业生活,同时饲养猪、羊等家畜,兼营狩猎、采集和捕捞水中的鱼蚌。这一时期的原始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制陶业、石器制造和其它手工业技术在各种类型的氏族经济生产中普遍得到推广和传播,一些先进技术已影响到长江流域和东北、西南地区。仰韶文化的两千年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了。

甘肃仰韶文化

仰韶中期的发掘相对早、晚期显得单薄一些,但仍可初步确立甘肃仰韶中期的界定标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简介

红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图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

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历史

红山,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猪龙

[1]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

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了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他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让日寇枉费了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器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古玉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

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有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最新见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雷广臻说,根据古文献记载,黄帝图腾主要有5种: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班固编著的《白虎通义》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在朝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颚和熊掌残体,还出土了双熊头三孔玉器;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闻一多先生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这种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红山文化蛇形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