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方法第一讲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意义

一、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推出的背景

1.我国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2001年6月,我国颁布了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结束了多年来实行的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提出了国家、地方与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根据《纲要》规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方案中,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新格局。新课程格局是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社会需要与学生发展、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与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辩证地结合起来了。

新课程格局中最为抢眼的是学校课程,为何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学校课程呢?

学校课程在广义上可理解为在学校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在狭义上又可理解为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指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需要开设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因此该课程又被称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其适应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人才需求;以其适应知识经济对个性化人才需求的鲜明特征给学校课程注入了时代的元素。由此可以认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是三个完全独立的部分,它们是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已为西方发达国家所关注与探索,引起我国注意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新课程格局在我国的形成,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校本课程为更多的学校,更多的教师所研究与实践。

那么,学校课程与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又有何关系呢?

一、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推出的背景(续)

2.历史学科构建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上海贯彻《纲要》的精神,并结合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制定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上海的《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同时根据《课程方案》思想,组成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相结合的上海市中学(初中)历史学科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如《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如《上海乡土史》课程。

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如《社区问题的探究》课程。

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主要由地方及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换言之,基础型课程基本是国家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部分是地方课程,部分便是学校课程。为此《课程方案》特“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且要求“重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鼓励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

《课程方案》不仅向教师提出了参与课程开发的时代使命,而且还明确了教师参与开发的课程类型是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

那么在历史学科中开发与实施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有否必要呢?

二、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实践价值

1.提升国家课程执行力

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尽管是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但从根本上来说,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也可以是国家课程的创新,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教师树立课程意识,都要求教师了解国家的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所以这一切都将有助于提升教师执行国家课程的能力。

2.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性质,它追求“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决定了在课程开发上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个体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并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主要目标。用美国学者多尔(W.Doll)的话来说,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要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经验要被纳入到形成中的课程体系中。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不仅要研究新课程开发的目标、类型、可利用资源等,而且还要结合新课程实施,反思新课程开发带给学生和学校的影响,反思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是一个行动研究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从而促进教师课程研究能力的发展。

4.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的办学特色需要一定的课程作支撑,因此要形成学校办学特色首先要关注课程的差异性。国家课程保证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是十分必要的,但很难顾及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与此相对应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学生及其所处环境条件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所以它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强化。

三、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开发思路

1.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的程序

《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之比较》

经比较,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课程观上,国家课程开发关注的是课程文件编制,校本课程开发关注的是课程实践操作;在学生观上,国家课程开发关注的是学生整体,校本课程开发关注的是学生个性;在教师观上,国家课程开发关注的是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校本课程开发关注的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所以开发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不能效仿国家课程开发的思路,而要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来做。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也属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本课程阐述的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则属于全新课程开发的一种。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是有程序的,所谓程序是指工作步骤,课程开发的程序是

指课程开发工作的步骤。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在开发程序上大体要经历由前期准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4个步骤。

三、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开发思路(续)

2.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的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应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导向,即开发的课程目标应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准。开发的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且又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条件,突出特殊性和差异性,但这一“个性”应植根于整体的国家教育目标这一“共性”之中。

(2)统整性原则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既要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统整,也要注意与历史基础型课程的统整。因为课程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起到培育人的作用;也只有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

(3)校本性原则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是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需求,依据学校的环境条件、发展定位开发的。实际上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形成,除了家庭、社会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的引导,所以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

3.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的方式

在一所初级中学里专职的历史教师往往只有1-2位,多的也只不过是3-4位,他们在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外再要独立完成一门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确有困难。目前比较成功的课程开发方式有两种,即校内合作与校外合作。

(1)校内合作

校内合作是指依靠本校教师的力量来完成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如上海JC中学是集中校内政治学科、历史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师,实现校内跨学科合作的形式,开发了一门探究型的综合文科课程。

(2)校外合作

校外合作是指依靠校间或区域多位教师的协作来完成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如上海SH中学开发的《文明的长河》课程,它是在原国家课程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背景下,以文明史的视角,重组原中学的通史内容,由上海SH中学历史教研组与上海师大历史系合作建设起来的一门历史拓展型课程。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是新一轮课改中推出的,是时代的产物;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且对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发一门历史拓展型课程(或历史探究型课程)其一般程序是前期准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是一个前后连贯的动态发展过程。

第二讲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准备

一、辨析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功能

1.拓展型课程的功能

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基于拓展型课程的概念界定,其功能有:

(1)增强自主意识

拓展型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其实际意义就是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2)拓展学科知识

拓展型课程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其途径是以基础型课程的学科为基础,进而在该基础上加以丰富与拓展。

(3)培养个性特长

拓展型课程是在学生不同的基础上,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手段,开发学生的潜能,以达到形成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或形成、或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的。

2.探究型课程的功能

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

基于探究型课程的概念界定,其功能有:

(1)增强自主意识

探究型课程要求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而这一切是以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

(2)形成研究能力

探究型课程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为手段,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途径,达到培养或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精神

探究型课程是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力求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合上述分析,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都具有增强学生自主意识的功能,但更多的方面是不同的,所以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相比较,拓展型课程是以学科为载体,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指向;而探究型课程则是以课题(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指向。分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功能,为的是在选择开发课程类型时有所依据。

二、分析课程开发的需求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发都是以一定的需求为基础。分析影响课程开发的各种需求,为的是好针对性地选择开发的课程类型和确定开发的课程主题。

1.学生发展的需求

基于课程开发受制于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和学科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基于作为学校课程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是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需求为宗旨的。因此,选择开发拓展型课程还是选择开发探究性课程时应侧重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

2.学校现状的分析

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是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学校的发展定位(如学校的特色建设,学校的发展规划等)则更直接左右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

3.社会需要的分析

学校的课程开发不仅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而且它的主题更是受到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社会需要决定了开发课程主题的价值取向。

案例1:广西NN中学位于在南宁市,学生来自包括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回族、侗族、京族等多个民族,其中汉族学生约占67%,壮族学生约占31%。由于壮族为学生的主要民族成分之一,又地处壮族聚居区,学生有了解壮族历史与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确定开发的课程名称为《了解我们广西的民族之—壮族篇》,以期将历史知识与壮族文化结合起来,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角度向学生介绍壮族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试验的基础上完善校本课程,进而逐步增添对其他民族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广西世居的12个民族有个整体而深刻的认识。

——(摘自徐洁华《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案例2:江苏WJ中学的历史课处境比较尴尬,学生不愿意学。为此我们历史组曾在学生中作了调查,现阶段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60%是从历史教材、历史课堂中获得的,35%

是从平时的电视、电影中获得的,还有5%是从家里老人的讲述中获得的。我们惊奇地发现,影视竟然成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摘自叶新建《WJ中学校本课程<影视中的历史>的开发与实践》)

案例1所提及的开发课程原因主要是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需求;案例2所提及的开发课程原因主要是基于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

三、调查开发课程的资源

在了解了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和社会需要后,是不是课程开发即可进入课程编制阶段?回答是否定的,因为需要不等于可能。无论是拓展型课程,还是探究型课程,它们都离不开相关资源的支撑。换言之,没有资源便就无所谓课程了,所以综合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发展定位和社会的需要,只是解决了开发课程的内容主题和课程类型的选择。要落实还须得到资源条件的支撑,即开发课程的课程资源是否充分。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凡有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的、所有可加利用的物质或精神的因素。从本质上来看,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所以调查拟开发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便是课程开发准备环节里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与开发课程建设有关的课程资源,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

1.校内课程资源调查

(1)教材

基础型课程教材虽不是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建设所必需的唯一资源,但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因为历史学科的基础型课程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全景式地展示中外历史的主要进程,是中学生普遍具备的历史基础知识,它既可为历史拓展型课程提供拟拓展内容的生长点,且也可为历史探究型课程提供拟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2)教师

教师是学校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是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资源。由于教师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发展潜能等各不相同,所以便影响他们对历史拓展型课程内容选择的不同或影响他们对探究型课程研究策划的不同。

(3)学生

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爱好、认知水平等是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因为学生的实际现状与发展趋势,不仅是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与否的依据,而且也是决定开发课程的类型选择和开发课程的目标定位。

(4)图书

图书对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历史学科是尤为突出。因为无论是对历史问题的追根寻源,还是对历史问题的课题研究,都需要有根据,而根据则大量地取自于文字记载的史料,及前人所做历史研究成果的文字记录,而这一切都与图书有关系,可以说图书对于历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胜过任何一门其他的学科课程。

三、调查开发课程的资源(续)

2.校外课程资源调查

(1)社区

社区历史资源包括物质形态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遗址、遗物等;非物质形态的历史资源包括风土、人情、习俗等,对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建设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对文字史料的补充与佐证,而且还能极大地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广度。

(2)家庭

家庭包括家庭人员及亲朋好友,对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建设的影响同样是不能低估的,因为他们除了可以提供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外,他们的社会经历还有可能提供十分珍贵的口述史料。

(3)网络

网络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独特优势,它对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开发建设的影响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将越发凸现,主要是它信息量大。

案例3: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在百度网,输入“历史剧”进行搜索,跳出来的网页有几十页,像《汉武大帝》、《康熙大帝》、《历史的天空》等,既能给人视觉上的享受,也能让人体会到历史的沧桑。输入“历史纪录片”,那资料也相当的丰富,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短的几分钟,长的几小时,如《开国大典》等。输入“历史题材的政论片”,内容也相当的多,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而且上海海南中学叶永广老师以数百万字的影视档案资料的优势,创建“历史教学影视信息网”,提供了容量丰富的影视资源。

——(摘自叶新建《WJ中学校本课程<影视中的历史>的开发与实践》)

在调查上述资源中,除了必须了解教师、学生外,就历史学科而言,图书资源、社区资源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决定了历史拓展型课程和历史探究型课程开发的条件。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历史探究型课程具有不同的功能,以承担起赋予它们的不同任务。

开发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动因来自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自学校特色的需求,还有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的是基于一个需求,也有的是基于多个需求。

开发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尤其不能疏忽对开发课程资源的调查,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发的条件。

第三讲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程编制(一)

课程编制是课程开发的第二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课程定位、制订课程目标、确定内容标准、规划课程设置和提出教学建议等。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定位的含义

课程定位是对开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开发目的作出说明。换言之,它是将课程开发准备阶段的成果加以确认,并为后续的课程开发确定框架。例如,上海JD地区中学利用乡土资源开设历史探究型课程,首先对开发的历史探究型课程作界定:“历史探究型课程是鼓励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原则下,针对历史课题,参照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步学会进行开放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其实际意义是说明开发课程的性质与主题。然后又对开发历史探究型课程的目的作了说明:“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课程定位的表述

课程定位的表述要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所谓简洁明了是指表述的方式简明扼要很清晰;所谓直奔主题是指表述的内容不啰嗦,没有多余的字。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第一要素。它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本课程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课程目标的时代特征

历史拓展型课程、历史探究型课程是新一轮课改的产物,所以必须赋予历史拓展型课程目标、历史探究型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时代特征。即开发的历史拓展型课程、历史探究型课程要使所有选修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突出课程目标的发展性

历史拓展型课程、历史探究型课程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对学生不设统一的要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自主选择,自由发展。

(2)突出课程目标的超越性

历史拓展型课程、历史探究型课程要求学生把握最基本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把塑造完善的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来统领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终身发展的能力。

(3)突出课程目标的人文性

历史拓展型课程、历史探究型课程要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人的潜能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人的自我实现,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课程目标(续1)

2.课程目标的制定根据

历史拓展型课程、历史探究型课程的目标如何制定,即课程目标制定的根据。基于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宗旨)的具体体现,所以课程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这里所讲的“取向”就是课程目标的根据,它既是指课程目标的实质内容,又是指课程目标所采用的形式,即包括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也包括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

(1)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

比较公认的生成课程目标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学生的需要

任何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都应指向学生的身心发展,课程目标的确定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

在如何将学生需要确定为课程目标时,较为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常模比较法。所谓常模比较法,就是把学生目前的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发现教育上的需要,从而提出课程目标。二是自主选择法。所谓自主选择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由自己的年龄阶段和个性特征所决定的需要,即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以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方式,既帮助学生满足这些共同的需求,又帮助他们满足那些具有个性特征的需要。常模比较法容易忽视学生需要的个性差异,自主选择法正是为弥补这一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课程目标的确定理所当然地要反映社会的需要,因此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课程目标时,较普遍的方法是活动分析法。所谓活动分析法,就是首先把社会生活划分为若干个方面,再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界定,并逐一收集适合这些方面的资

料来确定课程目标。活动分析法注重对社会生活领域的调查分析,以获得对课程目标确定有实际意义的社会需要方面的信息。它突出了课程的社会适应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校课程的相对独立性。

学科的发展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确定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

与确定课程目标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科功能。一般而言,学科知识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造就学科专家的功能,也称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为满足这种功能,学科知识必须以某种特定的内容和方式展开。二是将学科知识理解为工具,即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方面的功能,这也就是学科的一般功能。课程目标既应包括学科的特殊功能,且也应包括其一般功能。

学生、社会和学科的需要共同构成了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将它们的各类需要加以整合,在整合时要考察课程目标的必要性,同时要关注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二、课程目标(续2)

2.课程目标的制定根据

(2)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

基于对不同教育价值观的追求,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在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以事先规定的行为为期望目标,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与评价,但难以表述诸如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一些内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和演进的。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着重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但在大班授课的条件下,这种目标难以实行。

“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表现性目标注重于学生从事某项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但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课程要求的最低标准。

就目标生成的来源来考察,目前我国的基础型课程目标是比较重视社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

展,相对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就呈现方式来考察,目前我国的基础型课程目标是比较重视行为目标取向。基于基础型课程目标的现状,学校开发的历史拓展型课程目标和探究型课程目标的定位拟应有其自身的特点。

3.课程目标的定位思考

(1)在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上要突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开发的历史拓展型课程目标和探究型课程目标应凸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即不能脱离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同时又要注重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融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经验选择主题内容和研究课题,将重心放在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上;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与社会在观念层面上的融合。

(2)在课程目标的呈现方式上要运用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是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是预设的,是外在于教学过程的。而学校开发的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不同于历史基础型课程,突出的是它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尤其是探究型课程更是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与体验,因此适用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二、课程目标(续3)

4.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

(1)知识目标

要强调:

拓展知识视野

对培养历史兴趣与引领历史研究的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而言,拓展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视野是它的任务之一。历史基础型课程是提供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例如要对一个历史人物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评价的话,就必须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基本经历、生活背景、人生态度等有所知晓,其中就得学习与具备较历史基础知识更广、更深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

尝试知识运用

无论是历史拓展型课程对历史知识的加深,还是历史探究型课程对历史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对学生已学历史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历史探究型课程。例如要对一个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的探究的话,除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外,还必须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影响这一历史事件进展的内外因素,及这一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等,这其中就的综合运用已学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目标

要强调:

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教学大多是围绕一个历史人物或一个历史事件来展开的,然而无论是对历史人物还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或探究都少不了史料的支撑,收集与处理史料是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基本教学过程,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来看这就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别于基础型课程中较多的记忆性问题,它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历史探究型课程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形成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教学大多是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与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书本、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与新思路。

二、课程目标(续4)

4.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

(3)情感目标

要强调:

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看重的不是探究成果,而是看重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以逐步形成一种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强调学习体验,是因为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

培养史论结合的史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会给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例如没有现成给准备好的史料,没有现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学生只有根据历史课题认真的探究,史论结合地去求得结论;同时引导学生在尊重别人成果的前提下,又要不满足现成结论,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是要学生走出书本和教室,走向社会,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进而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

案例4:《了解我们广西的民族之一壮族篇》课程目标

a.知识与能力。

知道壮族的分布、族源经济生活、语言与文字概况、民族文化、传统艺术、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壮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明的贡献。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设课堂讨论、辩论、读书、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促成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逐步感知壮族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对广西各民族团结与发展的社会现实的理解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逐步形成对本民族和家乡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

——(摘自徐洁华《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续5)

4.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

(3)情感目标

案例5:历史探究型课程的系列课程总目标

a.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历史探究性课程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联系学生家乡的实际,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要提高学生的探究创造力和认知能力,更要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家乡、对上海、对国家的积极情感,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创造有利的条件。

b.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

创造精神的培养必须与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的培养相统一才会真正地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要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

c.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师利用乡土资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发现各种问题,围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去搜集、整理有关乡土历史资料。通过对乡土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d.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历史探究型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对各种历史问题的探究活动,获得多种实践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逐渐形成质疑求异,对已有的历史结论进行再探究,不断创新的心理倾向,同时,学生可以借鉴乡土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正确对待历史探究中出现的困难,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以具备现代社会中进取者的良好心理素质。

——(摘自凤光宇《利用乡土资源,开设历史探究型课程的探索》)

案例4提供的是一门独立课程的课程目标,相对比较微观;而案例5所提供的则是系列课程总目标,相对比较宏观。

三、内容标准

1.内容标准的含义

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在大致划定本课程内容范围和框架的基础上,整合历史知识与学习水平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对课程中不同内容所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做出明确的规定。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是以“标准”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组织框架和范围界线,从而为课程实施及教材编写提供基本依据和主要标准。

(1)学生的视角

内容标准是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它是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侧面进行描述,而不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侧面进行描述。

(2)学习的底线

课程的内容标准实质是学生学习该内容应达到的底线,它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的结合,以利学生的把握。

2.内容标准的制订

(1)要体现学习要求的层次性

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水平要求,即使是同样的学习水平要求也要有层次上的不同。内容标准中表述学习水平要求时,行为动词的选用要尽可能丰富、具体和准确,并且具有理解上的一致性,即要尽可能做到可理解、可操作和可测评。

历史学习水平分为:知道、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知道层次,要求学生正确把握历史的基本史实。对这一层次学习水平在课程标准中陈述用的行为动词有:“列举”、“了解”、“知道”、“说出”、“讲述”、“简述”等;

理解层次,要求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一层次学习水平在课程标准中陈述用的行为动词有:“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

应用层次,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一层次学习水平在课程标准中陈述用的行为动词有:“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

三、内容标准(续)

2.内容标准的制订

(2)要体现课程类型的差异性

初中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学习水平总体上是定位于“是什么”。基于不同类型课程的目标不同,主要体现在不同学习水平内容比例结构上的差异。

以深厚知识为主要取向的课程。例如,历史拓展型课程的目标指向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因此历史拓展型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学习水平比例结构应以知道水平的要求为主,辅以理解水平的要求。

以经历和活动为主要取向的课程。例如,历史探究型课程的目标指向应该是获得某些感受与能力,因此历史探究型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学习水平结构应以知道水平的要求和理解水平的要求为主,辅以应用水平的要求。

案例6:《了解我们广西的民族之一壮族篇》内容标准

a.居住水头壮人家。知道壮族的分布情况、分布特点。

b.源远流长的壮族历史。了解关于壮族起源的历史传说,知道壮族的发展简史。知道壮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制度如封建时代的土司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制度。了解壮族

人民以及发生在壮族地区的反抗剥削与压迫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如侬智高起义、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前后的广西壮族人民的斗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

c.富饶壮乡物产多。了解壮族稻作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和矿产资源。

d.有趣的语言与文字。了解壮族的语言和文字,学说一两句常用状语,知道状语与东南亚国家许多民族语言相近的现实,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

e.丰富多彩的明族文化。知道壮族民间文学的代表作,民间传说《刘三姐》、知道壮族民歌的简单分类、壮族歌圩、“三月三”各界、知道具有代表性的壮族舞蹈如扁担舞,知道壮剧,壮族师公戏和靖西木偶戏和壮族歌舞剧。知道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绘画艺术,了解壮族的铜鼓艺术和壮景艺术。

f.壮族生活习俗及传统节日。知道壮族居住的“甘栏”及村落特点,知道壮族的饮食习俗和服饰习俗。

g.多元的宗教信仰。知道壮族的民间信仰,并学习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鉴别。

h.走向开放和繁荣的广西壮族。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经济、科学、文教育、医药卫生、对外交往方面突飞猛进的变化和成就。

——(摘自徐洁华《发挥课程资源优势,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案例6所提供的历史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标准,其总体难度上定位于“是什么”,即知道层面的学习要求,若再渗透少许的理解层面的学习要求想必更能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

课程编制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工作,历史拓展型课程和历史探究型课程开发必须遵循新一轮课改的理念与规范,按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和呈现方式编制开发课程的目标,同时依据开发课程的特点确定其内容标准。

[1] [2] [3] [4] [5] [6] [7] [8]

第四讲开设历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课程编制(二)一、课程设置

学校开发的历史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的设置要以有利学生的整体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为此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效应原则

学校开发的历史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基本是选修课程,它的设置要遵循整体效应原则,即历史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设置要服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整体方案,这是校本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它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例如,国家历史课程在第六年级或第七年级开始开设共两个学年,那么历史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的就应在第七年级或第八年级开设,这是其一。其二,还要服从学校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计划,例如,上海NM中学在2005年开发的校本课程已有100多门,在考虑与国家课程协调同时,还不能不考虑学校是否具备同时开设这100多门课程的条件等。

2.累积效应原则

学校开发的历史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目的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但其前提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不是所有的课程可任意开设的,这也就是课程设置的累积效应原则。学生是从已知去认识未知的,就同一学科的三种课程类型而言,基础型课程为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提供基础知识,有了这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去选修拓展型课程或探究型课程,这是其一。其二,既是同一系列的课程,也要考虑前后课程的递进关系。例如,上海嘉定区的一些学校结合嘉定地区的乡土资源,设计编制了嘉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出土文物和土特产品等五大系列课程内容。其在课程设置上作了如下安排:初一每周1-2课时,调查本镇本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为主题;初二调查名胜古迹的历史与现状为主题;初三提出保护、开发名胜古迹的建议为主题,设计一条游览名胜古迹的线路等。

二、教学建议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教学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就学习方式、学习评价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学习方式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背景与意义

指导新一轮课改的《纲要》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然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无法应对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时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教学设计初探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型课程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数学拓展型课程及其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关注其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社会价值,领略数学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的特点人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轮为依据,尝试探索一套合理的教学设计模式。 【关键词】:拓展型课程实施 数学类拓展型课程是指从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如果说基础型课程中的数学科目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具有以完成系统的知识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程,那么数学类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则是以建构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我认为,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主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和天生就具有的思维能力出发,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内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体会数学的魅力,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数学拓展课上,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世界,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实践、课题研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并且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还能通过实践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课程。 一、拓展型课程的类型 为了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拓展课程,我整理了有关拓展课的类型,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内容极其丰富,根据来源可分为五个方面:1、生活中的数学。2、生产中的数学。3、科学技术中的数学。 4、与各学科相关的数学。5、智力活动中的数学。在此基础上,我把拓展型的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有: 1.实践操作课――配合教材,制作教、学具或进行实际操作测量活动。 2.小课题研究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例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张白纸有多厚?等 3.阅读交流课――重在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结合“小学生数学报”等阅读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的思考、发现、感想和独特的见解。 4.社会调查成果汇报课――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和中生产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5.综合拓宽课――结合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和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作品及相关证据材料可以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旅游、租车预算方案的设计。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如:生活垃圾、水资源的浪费等社会问题调查。精致、新颖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小制作。如:做的长方体、七巧板拼图。阅读数学读物的体会,数学日记等。收集的数学家的故事,与数学有关的诗词,数学谜语等。收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撰写数学活动报告、小论文,自编的数学小报。可以反映你的数学活动水平的其他特色材料。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 1.多方面取材,备课充分

晋元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附录2: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理论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挑战,为了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高班级创造性人才是基础教育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上海二期课改中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理念,正体现了基础教育的课程要把面向未来的人的发展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建立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把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统一起来,以促进全体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二期课改在课程实践上,把未来发展对人的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突出地位,包括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都有充分的体现和要求。 拓展型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从深度、广度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适应学生个性进一步发展和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的有效辅助途径,它的推广和实施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体意识得到增强,逐步形成发展性学力(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造性学力(包括以创新精神进行探索、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学习与理解的

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特征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 二、指导思想 我校开设“拓展型课程”是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我校“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思想,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适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其着眼点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功能目标 拓展型课程在功能上,除进一步着眼于对基础学力从横向拓宽,从纵向延伸外,更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同时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换言之,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注重使学生获得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但也注意了使学生基础学力的进一步加深和创造性学力的提升。拓展型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为基础型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证——使学生获得“一览众山小”的感受,而且也要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更宽泛的背景知识,为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科学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帮助学生形成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最终全体学生都能具备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同时,课程的开设也能在多学科多领域中培养拔尖人才,为向高等院校各专业,尤其是代表时代特点前沿的学科、综合学科和国家紧缺学科输送高质量的学生。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校的拓展型课程教学体系将不断更新、完善,使之既符合学

STEAM校本课程纲要

1.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和过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有关决策。 2.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 )是指使用、管理、理解与评价技术的能 力。学生应当知道如何使用技术,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能力。 3.工程素养(Engineering literacy )是指对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工程课程是基于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使得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工程设计是把科学与数学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用于实践的结果。 4.数学素养(Mathematical literacy )指学生在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时进行分析、推断和有效交流思想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掌握创造发明的技巧与手段(观察、联想、想象、逆向思维……)。 (2)懂得用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生活中 遇到的困难。 (4)学会沟通,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身才能。 2.过程与方法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多渠道收集资料或证据。 (2)能尊重事 实,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释并与人沟通。

一年级小学拓展型课程

目录 一、导言 二、科目与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科目设计 三、学生参加活动情况 四、教学活动方案 五、学期总结 六、活动成果 七、活动评估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发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2.课程理念 ⑴关注个体差异,培养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⑵拓宽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 ⑶拓宽学习渠道,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⑷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 ⑸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3.课程目标 ⑴拓展和加深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 ⑵发展主体意识,形成自主选择学习、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⑶拓宽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⑷具有学习兴趣和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诚信意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的精神。 ⑸适应身心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二、科目与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⑴科目设计体例说明 ①科目目标:阐述科目三维目标。科目目标设计需体现本科目的核心价值与独特定位。 ②科目内容:阐述科目内容组织形式、内容框架。内容框架可以以单元或活动为单位,说明教学要点、教学过程、教育价值。 ③科目实施:阐述科目实施的阶段性要求、教学组织的基本方式、实施的软、硬件条件。 ④科目评价:阐述科目评价原则、内容、方法。科目评价设计需指向科目的主要目标。 ⑵活动设计体例说明 ①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前的准备条件。 ②活动目标:本活动预设目标。 ③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行为、教学建议。 ④活动评价:本活动的评价重点与主要评价方法。 ⑤支持资源:提供本活动实施的参考性资源,可标明名称和来源。 三、科目设计 (一)背景 积木玩具是培养锻炼智力最好的玩具。它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挥孩子的脑部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在摆搭之前要想好自己搭 些什么,要观察,思考选用什么样的块块才能体现他所构想的形象, 因此对儿童的想象力,结构思维,造型能力是很好的锻炼,而且可发 展学生们的空间知觉,创造力,发挥儿童组织力和理解力,增强耐力 及对建筑科学的兴趣。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 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

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 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 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 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 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 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 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

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 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 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 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 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1.正确使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独立完成实验,具备生物学实验的基本 操作技能;认同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和实验药品的重要性,养成自我保护意识;

《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纲要.doc

《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开发人】陆小峰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指导思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应当遵循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结合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我校多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且高质量的校本选择。 二、课程开发背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了完善人格的整体。其 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提高学生心 理素质的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一种有缺陷的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各种因素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校学生除这些方面的影响外,在学校搬迁、生源变化的情况下,压力、情绪、习惯、学习方法等诸方面都跟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生自信心相对不足,学 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比较欠缺,情绪的调节也缺少有效的方法。在此背景下,《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为宗旨,发掘学生的积极优势与潜能,培养积极情绪,养成积极应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这也符合当前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本课程在《纲要》总目标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发掘学生的积极优势与潜能,培养积极情绪,养成积极应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为总目标。 二、课程具体目标 1. 积极优势方面:促进学生不断积极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提升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发现并利用个人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 2. 积极情绪方面:参与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学会调节消极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并积极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定位: 拓展型课程是按不同需求夯实不同基础的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必须修习与可供选择相结合的课程;是拓展基础型课程并为研究型课程作准备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具有自主学习、定向选择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并获得某一方面方面的定向发展,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兴趣爱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设置原则: 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生存发展发展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

4、时代性: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四、课程设置: (一)学科拓展型课程: 1、分层拓展课程:与基础型课程领域(学科)相同、内容层次不同的课程。 相关课程: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高一、高二年级物理、化学学科中的分层内容。由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 2、分科拓展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同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 相关课程:高三年级自然科学学科领域中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由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 3、分项拓展课程:在学科领域设置平行的项目。 相关课程:体育与健身学科中设置不同的项目。根据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设置,教师可以跨年级开设,学生限定选择。 4、自主拓展课程:为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而设置的课程。

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计划方案

前店小学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形成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拓展型课程是义乌市进一步深化课改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科发展、社会发展,重在体现学生个性特长,真正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拓展型课程作为二期课改的一大亮点,拓展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舞台。跟据我校以“关注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办学特色和“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激扬生命”的核心办学理念,我们努力挖掘校本潜力,决定通过“德育”和“阅读”两条途径来开发本校的拓展性课程,以构建多元化、系列化的学校自主拓展型课程体系,从而促进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主体意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较偏僻。学生多为本村农民的孩子或外来民工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多数是不关心,不重视,不过问。少部分即使重视,也只是针对基础型课程,尤其是考试学科成绩,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培养意识较淡薄。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导向使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与探究意识,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教师情况分析 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化,平均年龄31.75岁,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用哲学的眼光审视这种现象,一方面年轻有利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新课程改革是有利的,但年轻缺乏教育教学的切身体验,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尴尬困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学校情况分析 前店小学是“活雷锋”金正洪的母校,学校于二OOO年开展以“做太阳的一缕光精神”为主线的学正洪德育活动,曾编写过《可敬的一缕光》校本课程阅读材料,形成了“个个学正洪,人人当雷锋”的良好德育氛围。 学校还前后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于2013年5月出版了《打开童书学写作》系列教材,(由全国优秀——少儿出版)在全国推广。 近年来学校力行以“生命成长”为主题的办学特色,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学校开设以“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激扬生命”为理念,通过“阅读”和“德育”活动实践为导向,努力开发“德育,书香满园”的特色校本教育课程体系,把学校打造成广大师生生命成长的校园和精神家园,成为一所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农村学校。 三、课程总目标:

拓展型课程纲要夏明琴

拓展型课程纲要 课程主题小学生低年级回宫格写字法教学 开发 教师 夏明琴 设计 日期 2015年9 月 课程类型文化艺术类(√)科学生活类() 动手创新类()社会历史类() 体育健身类() 适用 年级 三年级 授课 课时 40课 时 开发背景认识回宫格及部分名称,利用回宫格把握独体字结构各部分的收缩与舒展,感受汉字结构之美。 课程目标 本教材的第一册教学内容,安排的是独体字与纵向结构字的书写指导,这部分是全部教材的基础内容。引导学生重点认识独体字和纵向结构字形的一般规律,而对笔画书写不作细微指导,独体字和纵向结构的字,基本上分正三角形(梯形)倒三角形、菱形三种。学生只要把握住字形规律,就能依据回宫格把字的笔画、结构作恰当的收缩和伸展。 课程内容与实施活动主题知识要点组织形式 课时 安排 回宫练习字 法简介 1、认识回宫格及其习字方法。 2、了解汉字书写体结构的基本要求。 3、学会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方法。 讲授与欣赏 2 横的外延形 式底横外延 字呈三角形 (一) 1、了解横的外延形式。 2、认识呈三角形字的特点。 3、了解长、短横的基本写法。 实践练习 1 横的外延形 式底横外延 字呈三角形 (二) 1、继续认识呈三角形字的特点。 2、加强长横的书写训练。 3、了解长、短横的搭配方法。 实践练习 1 横的外延形 式首横外延 字呈倒三角 形 1、认识呈倒三角形字的特点。 2、了解竖钩的基本写法。 实践练习 1 横的外延形 式中横外延 字呈菱形 (一) 1、认识呈菱形字的特点。 2、认识长横外延的作用。 3、了解竖的基本写法。 实践练习 1

横的外延形式中横外延字呈菱形 (二)1、继续认识中横外延的字形。 2、了解撇和竖的并列与字形宽窄的 关系。 3、了解点和弯钩的基本写法。 实践练习 1 三种基本方形和横的外延认定方法1、认识汉字三种基本字形的组合方 式。 2、了解横的外延认定方法。 3、初步认识回宫格习字法的主要特 征。 实践练习 1 撇捺对称的外延形式撇捺在字底外延(一)1、了解撇捺对称的外延形式。 2、认识撇捺在字底的外延。 3、了解撇的基本写法。 实践练习 1 撇捺对称的外延形式撇捺在字底外延(二)1、继续认识撇捺在字底外延的形式。 2、了解捺的基本写法。 3、了解横、撇、捺三者组合的关系。 实践练习 1 撇捺对称的外延形式撇捺在字的中 间外延1、认识撇捺在字中间外延的特点。 2、学会撇低捺高的书写方法。 3、初步把握撇捺的开合。 实践练习 2 撇捺对称的外延形式撇捺在字首外 延1、认识撇捺在字首的外延。 2、了解人字头及撇低捺高的书写方 法。 3、了解撇捺开合与字形变化的关系。 实践练习 2 撇捺对称的外延形式认定方法1、学会各种撇捺对称的组合方式。 2、了解撇捺对称外延的认定方法。 3、掌握本单元所教笔画及部首写法。 实践练习 2 撇的外延形式撇与右边 外延1、了解撇的外延形式。 2、了解撇与右边外延的组合方法。 3、学会斜撇的写法。 实践练习 2 撇的外延形式撇的单独 外延1、进一步了解撇的外延形式。 2、了解撇的单独外延的组合方法。 3、了解广字旁和户字旁的基本写法。 实践练习 2 钩的外延形式钩与左边 外延1、了解钩的外延形式。 2、了解钩与左边外延的组合方法。 3、了解斜钩的基本写法。 实践练习 2 钩的外延形 式钩的单独 1、继续了解钩的外延形式。实践练习 2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什么是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拓展型课程有那些特点? ⑴拓展型课程扩大了课程范围,具有广域性。 在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缩短,职业选择的变化周期在缩短的情况下,拓展型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了课程范围:更注重提供与先进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的需求。 ⑵拓展型课程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具有选择性。 以往学生学习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无需学生选择,学生也无法选择,而且课程的设置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型课程的开设给了学生有较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自主选择修习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认识自我与社会,认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学习的能力。 ⑶拓展型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具有层次性。 拓展型课程的宗旨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拓展型课程设置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均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并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生不学拓展型课程行吗?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

小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方案报告书

语文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努力践行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创设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促进学生在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改进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在语文课程的主张指引下,以单元整体开发建构为基本方法,梳理整合课程目标,融通课内课外语文内容,开展语文学业水平评价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通过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的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实施理念,梳理细化课程目标体系,整合构建课程实施内容,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策略,建立学习助力机制,建立实施学业评价方案,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通过参与研究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收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广收博录,促进教学技艺、实践智慧的真正提升。 3、通过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学生听、说、读、写、识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细化目标

1、优化课程实施理念。 2、梳理课程目标体系。 3、架构课程实施内容。 4、探索课程实施策略。 5、建立学习助力机制。 6、实践学业评价方案。 三、实施框架 (一)优化了课程实施理念 语文课程需要理念的引领,需要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 1、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用童年生活的精神烛照语文教学,让语文融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2、语文课程的建构原则:在语文与生活的双向互动和整合融通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梳理了课程目标序列 语文课程的实施需要清晰的课程目标引领和观照。现有的课程标准有总目标和年段目标,但没有细化到每个年级具体应达到的目标,因而对于教师实施语文课程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仔细分析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发现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强调了识、写、读、作、说等语文基本能力,而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想道德、个性人格等都是与能力培养同构共生的。与2011版课标相比,更强调了适应实际生活需求。因此,我们以“写漂亮字、磨好口才、品优美文、写生活作、做博雅人”这五个指向生活运用的指标作为课程的目标框架,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生活中的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化学组永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从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促使化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展,化学新成就不断涌现,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化学作为初中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深厚的物质基础,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九年级学生选修。本课程需用16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修满并考核合格获1学分。 二、课程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1、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过程,问题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体性地判断和更好地解决问题

的素质和能力,在查阅资料、实际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体味其中的乐趣 3、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 4、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的主要容 生活中的化学: 食盐的实用价值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用燃烧法鉴别各种纤维水壶巧除垢服饰除污小窍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节约用水项目的活动调查我市水资源状况,水污染来源参观自来水净化厂,调查常用水的净化法水与人体的关系鸡蛋壳上刻字农村使用沼气的探究,及发展前景调查常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利用紫牵牛花、紫苷蓝、花心萝卜等自制酸碱指示剂查阅资料:了解醋的功效;牙膏中的化学;油条中的化学调查塑料造成的污染探究干煤和湿煤,哪个好烧日用洗涤剂与人体健康调查生灰的的制取 四、教学建议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小学拓展型课程方案

小学拓展型课程方案 一、背景与理念 1、学校概况 我校创建于1958年,1988年起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爱满天下,活学活教。自主自理,动手动脑,培育真人”为办学宗旨,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生活为理念,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加强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实施拓展型课程的建设。 学校有教学班35个,学生1290人。全校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特长教师,在市、区拓展型学科教学评比中多次获奖。目前形成了桥牌、儿童诗、少儿辩论等学校特色课程,在区域乃至上海市享有一定的声誉。 此外,近年来,游泳也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在体教结合背景下,我们除了普及课程以外,还落实了高一层次的培养和选拔。 2、课程理念 (1)拓展型课程建设以“基于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积极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发展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发展认知情感,力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彰显,成为善学习、会选择、能合作、多特长、有创新的学生。 (2)充分整合社区、学校及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人格及社会化的形成开辟渠道。 (3)通过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的衔接与融通,丰富的课程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助推力。 二、课程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鼓励主动学习。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特长。 2、进一步掌握动手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科学态度,丘疹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增强热爱生活、适宜社会的意识,提高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课程内容

【优质文档】初中地理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初中地理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开发实施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 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仅限于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初一年级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与世界地 理的学习和了解,初二地理主要侧重于中国地理地理要素和区域地理的学习.近年来由于中考会考的压力导向,初中地理课程学习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地理知识掌握与读图识图能力的 训练与培养,却忽略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关注区域发 展和以主人公思考解决问题意识.我校作为经区最大学校,3100名学生70%属于外来务工子弟,应该说作为学校主体的务工子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背景复杂异常,基于此学校把“生命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旨在关注学生的身心状况,促进学生的德智发展,挖掘孩子内在强大的生长力,重要举措就是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也就应运有了初中地理拓展课程的实施。 二、课程开发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 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视野和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 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 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三、课程开发的目标

素质拓展教学大纲

成都指南针职业技术学校 《素质拓展》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团队的力量,用以提高学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分为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两类,理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素质拓展训练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丰富的内涵、新颖的形式、真实的体验、快速的成长和转变,对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提升,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二)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身体观,使他们能自觉地、积极地、经常地参与锻炼,实现身体运动的参与。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在耐力、力量、柔韧及协调性等主要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即情绪的调控能力和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注意区别对待,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要注意防止伤害事故发生,重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四)大纲正文 第一章:组建团队素质拓展介绍(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行为训练的性质、 教学特点和要求: 通过组建团队,使学员相互熟悉了解,建立相互间的信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 教学内容: 一、走进美妙的团体心理训练 1.心理行为训练的起源 2.心理行为训练的特点 3.心理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4.心理行为训练的要求 二、组建团队训练: 1.热身游戏 2.组建团队与团队展示 三、交流回顾 第二章:团队凝聚力(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共同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从中体验到团队凝聚力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2016拓展性课程纲要(葛恺幸)

拓展性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开心农场设计者葛恺幸 适用年级七八年级课程类型课外拓展总课时25 课程简介介绍嫁接、扦插、种植、插花等相关园艺的知识,组织学生到校内植物基地实习,让他们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 的园艺知识,并提高社员的动手能力。 背景分析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作机制,将地方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出校本特色的综合性实 践活动课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 念,有综合素质能力,善于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提 升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分类于个 体,继又综合、整理并相应联结成整体,从而加以考察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开发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究,利用相应的资源开 发课程内容,在活动中实践、改革、创新,在实践研究过程中 使学生发展进一步得到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得到进一步成长。课程目标让学生学会了嫁接、扦插、种植、插花等相关园艺的知识。为了让社员们更好地了解各种相关的园艺知识,我们还定时组织 学生到校内植物基地实习,让他们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巩 固所学的园艺知识,并提高社员的动手能力。 课程内容和实施 (课时安排可附纸)认识常见植物(1) 认识常见植物(2) 认识常见植物(3) 植物的利用观赏价值(1)植物的利用观赏价值(2)植物栽培条件(1) 植物栽培条件(2) 植物栽培条件(3) 植物栽培条件 (4) 常见花卉的培育方法(1 常见花卉的培育方法(2) 常见花卉的培育方法(3) 考核 学会土地的开垦和整理(1)学会土地的开垦和整理(2)学会土地的开垦和整理(3)播种(1) 播种(2)

植物的浇灌施肥(1) 植物的浇灌施肥(2) 植物的浇灌施肥(3) 植物的农田管理及收获(1) 植物的农田管理及收获(2) 植物的农田管理及收获(3) 花卉的栽培 插花技术 植物的农田管理及收获(4) 盆栽植物的展示 考核 评价方案表现良好的小组合作精神,能在课中与他人有良好、及时的沟通与合作30 认真参与学习,能按时上下课,完成规定的课时数,并完成上 课布置的任务20 积极动手,主动思考,有精美的画报和成果50 合计100 参考文献 学校提供开心农场实践基地,提供必备的植物和开垦农具。所需条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