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2013年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版--教师资格证考试

江西省2013年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版--教师资格证考试

江西省2013年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版--教师资格证考试
江西省2013年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版--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2. 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 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个体与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即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存在着个体差异,即已有知识经验、智力、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差异等。

4. 教学环境它可分为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

5.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6.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核心内容。

7.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8.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9.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心理学的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500年代末)3、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4、教育心理学的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 西方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扩充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大纲》“《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11.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2. 少年期心理发展阶段(11、12-14、15岁)“矛盾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开始出现反省思维。

3. 学习准备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4.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

5. 五(5)岁以前是人类语言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全面发展的时期。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把认知发展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是指2-7岁的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接思维。

A.直觉思维:指儿童思维受到直觉表象的限制,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化、和自我中心化,泛灵论。

b.集中化即儿童只集中注意事物的单一维度;不可逆性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回到起点。

c.具体运算阶段指7-11岁年龄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分类序列能力。

d.形式运算阶段是指从11岁到15岁:1、个体认知已超越现实而无需以具体的实物为中介。2归纳概括3、提出假设、检验假设4、命题与命题直接的关系。

6. 维果斯基被公认为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更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断言“唯一好的学习时先于发展的学习”认为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7. 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教育于发展之前。

8. 埃里克森《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

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A .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纵型。

学校教育:首先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等,其次,友爱和谐、平等互助的班级环境。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父母的影响。

10 .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1. 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

12 . 从观念上看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

13 .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分为:认识方式差异、认识能力差异。

A. 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场依存性;冲动型与沉思型;整体型与序列型。)

14 . 智力差异分为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量和质的不同,大量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IQ超过140的人为智力超常。

A . 其中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B . 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女性。

C. 简答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宜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中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特征差异2、类型差异3、性格的性别差异4、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5 .心理学家将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16.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

17.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2 .人类的学习即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 . 学习的一般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

4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的学习。

5. 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失误论”学习即联结,形成盲目的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学习的过程是尝试错误;刺激反应联结。

6.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条件反射)例如:狗样虎儿子。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泛化:即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7.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的行为大多数都是操作行为,它是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分为: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3、回避条件作用(2、3都属于负强化)4、消退5、惩罚。

8 . 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积极强

化)

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撤消厌恶刺激。(消极强化)

消退即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当个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的反应后,没有强化物相伴随,此类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便会降低。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此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慎用惩罚,多用强化和消退。

9.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0. 联结学习论的基本思想是: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具体操作方式有:1、普雷马克原理;2、行为塑造。

11.普雷马克原理是可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行为塑造也称连续接近法,指通过强化每一个小的进步来达到预期行为目标的有效方法。

消除不良行为:根据联结学习原理,可采用多种策略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餍足、代价、孤立。

餍足即让学生持续某一行为,直到他们厌倦为止。(吸烟、零食、喝酒、上网)

代价即个体发现,如果违反了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金钱、时间、权利、快乐)

12.苛勒是格式塔理论的代表人物,完形与桑代克失误论相反的格式塔-顿悟学习论。

1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他主张通过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由此他的理论被称之为认知—发现学习论。学习观、教学观。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获得即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理解新知识所描绘的事物或现象的意义,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转化,指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更抽象的形式,超越给定信息以适应新的任务,获得更多的知识。

评价即对新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

14.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简答、论述填空选择、: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指非字面的联系,即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实际意义都是同样的。

所谓非人为性联系,指内在的、非任意的联系,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起某种合逻辑关系的联系。

实现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这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意义学习。

15.先行组织者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的、简短的、概括性的材料,并与新旧知识关联。

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

16. 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主动的建构信息意义。(主动选择、加工、建构)

学习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17. 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准备的头脑。

18. 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等。

研究性学习:这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本身,当然教师必须做好准备、组织和监控工作。

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积极互动中发生的共同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社会互动两个因素。

第四章学习动机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或维持功能。

19. 常见的学习动机的种类:1、近景的直接动机(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和远景的间接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伯尔把学习动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经有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学生学业成绩名列前茅)

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想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

(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

高成绩。但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

的: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学习行

为不仅受学习动机影响,还可受其他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影响,

如学习方法、智力水平、个性、任务难度教师指导等。2正因

如此,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容易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

绪状态、焦虑状态中,使其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

维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而影响学习的效

率和效果3、动机最佳激起水平与作用难度有关;难的作用动

机中等偏低,作业难度中等动机中等,作业难度容易,动机中

等偏高。4、动机与个性有关。5、学习效果也影响学习动机。斯金纳的强化论;

(三)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时生存所必须的。

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成为其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例如学生没有感受到被人关爱,爱和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水平的成长目标。

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归究。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人们常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能力: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不稳定、内在、可控。

20.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驱动力。

力求成功者追求成就的获取,多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对于50%的任务采取回避态度。

21.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行为结果因素三种强化:1、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警示教育)3、自我强化(奖励自己)。

强化的期待包括:结果期待;效能期待。替代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包括:树立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2. 简答、论述,如何树立自信心:(归因与努力,设置合理目标,短期易实现的目标)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其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2、设置合理目标(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力,自主确定目标,将长远目标分成多个近期子目标,提供有效反馈,注重自我纵向比较,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3、进行归因训练(引导正确归因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其次,应让学生体验打成

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此外,对于地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

23. “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合理使用表扬,一般来说表扬、鼓励、奖励要比批评、指责、惩罚更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24. 有效的应用表扬,在课堂教学中,表扬是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反馈,主要用于强化那些恰当的行为,表扬要有理有据,真正的表扬。

表扬的评价体系有:竞争式、合作式、个人化的。尽量不用竞争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1、使任务更有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4、合适的反馈。

合适的反馈它必须明确、具体且及时的。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有理有据。

第五章学习迁移

25. 迁移的种类:正负、迁移;顺向、逆向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平行四边形——菱形,上位学习·下位学习);一般迁移(审题)与具体迁移(eye_eyeball);同化性迁移(举一反三)、顺应性迁移(新科学观点)与重组性迁移。

水平迁移也作横向迁移,指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属于同一水平层次上,这样的前后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26.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与关系装换理论。

27. 影响迁移的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定势。(迁移体现,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相似性: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主要表现在: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1、相应的背景水平;2、原经验的组织性;3、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定势(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称之为心向。

28. 简答,如何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 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2. 所谓理性知识,反应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规则,原则,原理)两种形式。

3.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例如菱形的两对角线互相垂直”。

4.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做什么,怎么做),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心智技能(心算、阅读、写作等技能)认知策略(变化阅读的速度)。

5. 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知识复杂程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符号学习(只了解意义不概括本质),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包括词汇学习(汉字、英语单词)和非语言符号学习(实物、图像、图表、图形)

概念学习(涉及事物的本质)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鸟、无齿有)命题学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与三角形的关系、圆、直径、半径等)。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不仅可使新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而且可使原有概念或命题得到补充或证实。(哺乳动物—鲸)。

6. 相关类属新知识对原有认知结构作部分调整或重新组合,是原有观念的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的产物。(平行四边形—菱形)。

7. 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的优点:真实感、亲切感、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缺点: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受时间空间感官特征的限制。

模像直观的优点: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缺点:与实际事物有距离。

言语直观的优点:不像模像直观更能表达本质。缺点:没有感染力。

8. 简答: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9. 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1、用好正、反例证。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自觉的进行概括。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10.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交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1. 错误观念的性质:广泛性、自发性、顽固性、隐蔽性。

12. 简答: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

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13. 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14. 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贮存时间,视觉为0.25-2秒,听觉为4秒,容量相当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有来自感觉记忆也有来自长时记忆,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工作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永久性贮存,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到许多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15.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6. 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统治地位)、同化说(奥苏泊尔)、动机说(弗洛伊德)、暂时性遗忘。

17. 干扰说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8.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适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合理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尝试背诵(20分钟遗忘42%一天遗忘66%)

第七章学习技能

1. 技能的作用:1、调节和控制动作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2. 动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1、操作定向阶段2、操作模仿阶段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3. 简答:动作技能的培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方式;练习的量;练习曲线;高原现象;)。3、充分有效的反馈(反馈的方式、内容频率)、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 练习指以掌握某种技能活动方式目的的学习活动,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

5. 高原现象:在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步暂时停止的现象,称为高原期。

高原期现象的主要原因:1、提高成绩需要采用新的结构和新的

方法。2、经过长时间练习后,学生的练习兴趣有所下降,注意力分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或者出现身体疲惫等,学习动机下降。3、在个人知识方面,知识基础不牢的学生很容易遇到高原期。

6. 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分为五个阶段: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默读)

7.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8. 简述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中国):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9. 心智技能的培养,(如何培养心智技能)(加里培林)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第八章学习策略

1.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2.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画线等)、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

3.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置目标等);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等);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复查)。

4.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安静地方等);努力管理(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强化等);他人支持(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合作学习)。

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 常用的记忆术有以下几种:1、位置记忆法2、缩减和编歌诀、3关键词法4、谐音联想法5、视觉想象6、语义联想。

6.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学习或如何学习的知识。它包括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主要有: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等形式。

7.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 根据问题的清晰度分为: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

课本练习一般多为结构良好问题。研究性学习创造文明、论文、多为结构不良问题。

2.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种类: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

检验假设

理解与表征问题:抓住问题关键,不受无关信息干扰,(如画图表、线路图等使表征更明确、直观)。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不能有效地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即找出相关信息,忽视无关的细节;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太急于得出答案。3.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算法式、启发式。

算法式是指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启发式指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它可以迅速解决问题,但也有可能失败。一般先用启发式再用算法式。启发式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4. 简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特征2、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5. 论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和记忆大量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 根据创造产品价值意义不同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

类创造是指创造产生的成品并非社会首创,只是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学生的创造多为类创造。

创造性,即指个体产生独特性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两大成分: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7. 美国吉尔福特提出,创造思维是一个又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等组成的复合思维。

发散思维及其转换与创造性的关系最为密切,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有三个主要特征:流畅性(偏旁,成语接龙)、变通性(具体对信息新分类、对意义进行修正,改变熟悉物体的用途等)、独特性(新奇)。

8. 简答: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有一定相关的非线性关系。1. 低智商者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者必定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9. 论述:创造性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性):(一)创造适宜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予学生应有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规定;不作评判;对学生表示诚恳的支持。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个性的塑造。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接受学生的想法3、重视学生的独特性4、提供榜样(三)创造性思维策略: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

发散思维训练3、学会容忍模糊性4、推测与假设训练5、自我设计训练6、头脑风暴训练。

10. 培养学生创造性还需要家长创造合适的家庭教育环境:1、对规定和限制作出解释,允许孩子参与。2、适时地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并恰当地运用奖惩手段。3、在家庭中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4、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学业方面的活动。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是基础是核心)、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5. 道德情感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表现形式上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

6. 皮亚杰认为10以前是他律,10岁以后是自律,从他律到自律。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典型的道德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带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理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好、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7. 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吸光逐步巩固4、道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于成熟。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亲历学习、观察学习。

8.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9.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

10.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1、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2、榜样示范3、价值澄清4、群体约定5、赏罚控制

11. 引导价值澄清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七个子阶段:一、选择阶段:1、自由选择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二。赞赏阶段: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三、行动: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1.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躯体健康,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情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善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尺度和一般的要求。

2.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3.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评估的手段多是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

心理辅导的最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1、全身松弛训练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 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领域。

2. 认知目标分为6个层次:1、知识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3.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连的各种子目标的过

程。分析教学任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确定学生原有基础2、分析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性条件。

4. 教学活动围绕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个别化教育(程序教学,计算机教学,掌握学习)。

5.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常用的策略有发现学习、情境学习以及合作学习。

6. 三个经典的个别化教学模式: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布鲁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1. 有效的课堂管理要达到三个目标: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2.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班集体的特点4、学生的责任感5、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3. 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勒温)

4. 美国林格伦的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群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1.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时机)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资料处理方式)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功能)4、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严谨程度)。

2. 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有标准化成就测验(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于情感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调查以及谈话等

3.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效度(正确性)2、信度(可靠性)3、区分度

4. 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1、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示。2、许多教师对测验准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甚至没有准备。3、许多教师编制的测验太简单,题量太小。

5.观察法:1,项目核查表。2,评定量表。3,轶事记录。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1. 教师要充当的主要角色有1、知识的传播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教学的研究者

2. 简述: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2、教师的监控能力与职业成就的关系3、教师的人格特征

与职业成就的关系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3. 专家教师的特征: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4. 简答:教师的成长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2、关注情境阶段(班风,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因材施教,注重情感)

5. 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师范教育培养和教师在职实践训练与进修提高,借助具体方法来进行: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2、微型教学训练3、教学决策训练4、校本培训5、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常见的教学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布鲁巴奇的教学反思: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精讲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6.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7.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教师资格证模拟题1(教育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不定向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符号填写在题干的括号里。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分,共30道小题。) 1. 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具有()的作用。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答案:ABCD 解析:心理学对实践的作用就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幼儿心理学对幼儿教育实践也具有这四个基本作用。因此,答案为ABCD。 2. 人的心理现象不包括( )。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 答案:A 解析: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体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动机、心理过程、个性。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优势兴奋),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因此,答案为A。 3. 幼儿的思维形式是以( )为主。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概括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B 解析: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形式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仍然保留着感知动作思维方式,幼儿后期开始产生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因此,答案为B。 4.心理是人脑对( )。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答案:C 解析: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体来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与源泉;③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主动地加以选择地反映周围事物。因此,答案为C。 5.()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素。 A、兴趣 B、爱好 C、需要 D、性格 答案:C 解析: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性格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因此,答案为C。 6.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 A、对物的操作活动 B、与人的交往活动 C、心理活动 D、游戏活动 答案:AB。 解析: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对物的操作活动使幼儿的心理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发展,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答案为AB。 7. 皮亚杰认为( )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A.2~3岁 B.4—5岁 C.5—6岁 D.0—2岁 答案:D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2016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结构化试题 1.结合教师工作岗位。说一下你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题策略】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有一点困难的,但关键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回 答.不要胡乱吹嘘或贬低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成为优点。同时可借题发挥说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进取 精神.面试官在意的不一定是应试者的内容而是态度。 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就好像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最 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了他们的购买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自我介绍呢? 巧妙而自然的介绍顺序。是考生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它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 不可或缺的。那么又如何达到巧妙而自然的效果呢? 第一,突出重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教师考录的要求与测试重点来组织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就是说。 考生不仅要把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信息传递给考官。更要把考生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信息传递给考官。这就要求考生做 一个有心人。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做到重点突出0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你引以为荣的强项.也要毫不客气地舍弃。 第二。层次分明。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知道从优点和缺点两个大的方面来向考官展示自己,但是很多 考生在向考官介绍自己的时候,处理不好各个优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使整个答题过程显得杂乱而没有条理。还有的考生,优点和缺点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也就是说,在优点和缺点之间缺少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者过渡性的句子。直接表述缺点,显得非常突兀。 2.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必要时你会更换跑道吗? 【参考答案】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比起某些高收入的行业,确实是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但是既然选择 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 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我会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行业,这里有可爱的学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们是人生路上不可 磨灭的一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裕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很欣慰.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去研究讨论问题,我觉得很愉快。 其次.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父母的教诲以及 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我从小就有了做教师的梦想。 第三.我觉得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善用教师职业优势,教师一样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比如教师.与许许多多高 风险的职业相比,老少无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太稳定的生活让人觉得单调寂寞.但是有位哲人说?真 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教师要善待稳定。心平气和地工作与生活。所谓善待,一是 珍视?现在?,享受工作乐趣;二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样就不再会觉得寂寞。。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暑假做过 教师兼职,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还有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老师,我有耐心,并且做事认真,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孩 子们。我想我是不会更换跑道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做一平常人、做一寻常事,尽心而为。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做一个老师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当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 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 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 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 重身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4-2.r-作是否做到位,将会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 位学生: 其次,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 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教育心理学 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 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义工了新的可能性。 (2)、自然环境因素。 1、空气质量 2、噪音。 3、社会密度。 4、自然灾害。 (3)、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传统。 2、拷贝世界。 3、学校教育。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精选教材。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5、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7、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要有助于学习的近移。 三、知识理解的标志。 1、知识“是什么”: 明确知识的表面含义,能正确描述知识的内容。 2、知道“为什么”: 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了解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和本质联系。 3、能举例复述: 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合理的复述知识,举出实例。 4、融合贯通: 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旧知识是随机联系。 四、促进只是理解的条件。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理解必须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新学习的知识只有被纳入己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时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巩固。 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或感性经验是知识理解的基础。 3、利用变式和比较。 变式是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是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比较是以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这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对活动定向。 2、物质活动于物质化活动阶段: 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运用实物的代替进行的活动 3、有声音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

知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知 面试考试xx: 一、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的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 二、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的迟到考生,不得参加面试,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理。 三、考生可携带必要文具(如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等)进入“抽题室”、“备课室”、“面试室”,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 四、考生自进入候考室起,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令与安排,进入指定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五、考生备课时,须将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便核验。“备课”时间为20分钟。 六、考生须在考点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面试室”。面试时,试讲须按照“讲课”形式进行,“说课”形式不予给分。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向考官提交抽取的面试试题及备课纸,在得到考官许可并领取“出场证”后方可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考官询问面试分数和结果,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33号令)等规定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面试注意事项: 一、形象要好。

青年人要xx、正派,xx、活泼; 洋溢xx气息,有自信,充满正能量。 二、试讲要有兴奋点和亮点。 其中,最好有一、两分钟要有点“激情”,带有艺术性(有限度的、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表演和夸张),这是得分点。结构完整,不是片断。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不可以省略,但必须简化,保留核心要素。这是教学的设计的得分点。 三、教学语言要自然流畅规范 普通话要尽可能标准些; 声音要xx,但是不能喊。 语速近似于演讲,绝对不可以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必须多加演练。这是教学语言关键得分点!讲话不要半推半就、含混不清,防止自说自话。 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但绝对不可以嘻皮笑脸。 四、面试时要衣着得体、打扮朴素,切记:不要佩带饰物。行为举止大方,不拘禁,也不能太嚣张,要给人留下稳重端庄的印象。 注重礼仪: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门前,要敲门,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不要轻视答辩: 答辩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就是针对你讲课过程中不尽如任意的地方进行提问的,不要轻视,要仔细思考怎样挽回试讲时的失误。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评估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评估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评估及其意义,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等方面。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实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实行分类的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能够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仅仅实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而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水准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即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疾病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 病的类别实行诊断。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水平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注重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的水准,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水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受到高度重视。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心理评估是有针对性地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制定准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这包括必须准确

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理解世界的独特的观点。 2.心理评估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实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水平测验、创造力测验及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及态度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标准化的测验,特别是智力测验的施测与解释,都要求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施测人员来实行。教师在选择测验时,必须充分考虑测验的意图、测验的适用年龄、测验的方式和性质等,特别是在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上,更是要谨慎从事,不能迷信测验分数,更不能把某一次测验的分数当做教学决策与评判儿童的重要依据。而理应把测验看成是一种检测学生某个方面特点的工具,它只有与其他信息来源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测验的功能。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会谈既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所以,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但二者很难截然分开,与其他方法比较起来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能够当面澄清问题,以提升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