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论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目标管理”既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体现,它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期,是由众多的管理思想大师一起完成的。其中,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学派、管理过程理论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等对组织中的“目标”、“任务”和“计划”等内容进行的论述。而德鲁克在前人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形成“目标管理”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本文旨在通过前人关于“目标”、“计划”和“任务”等思想的分析和探讨,梳理“目标”思想的发展脉络,以追述德鲁克目标管理产生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一、从任务管理到组织目标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科学管理之父”(1856~1915)泰勒强调:“在现

代科学管理中,最突出的要素是任务观

念”。泰勒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

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

做什么;二是怎样去做;三是何时以及用

多长时间去做。泰勒通过这种“任务管

理”模式来规范并检验工作者的工作表

现;同时,工人在规定时间内依照预先细

化并被验证为可行的工作安排领取报

酬。虽然泰勒所提到的任务与我们现在

所谈的目标有所区别,但《伟大的管理思

想》的作者邓肯在谈到泰勒的这种任务

观念时,他认为:从纯理论的角度看,泰勒

所说的任务实质上就是目标。可以说,早

期泰勒的这种任务观念就是目标管理的

前身(邓肯:《伟大的管理思想》,贵州人

民出版社,1999)。

泰勒对目标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贡献

就是提出了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的思想。泰勒在《工厂管理》一书中为专

门设立的计划部门规定了17项主要负

责的工作,包括企业生产管理、设备管

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术

管理、劳动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

泰勒通过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取而代之以

科学的工作方法:即找出标准,制定标

准,然后按标准办事。德鲁克曾评价到:泰

勒发现“计划”是工作中单独的一部分,

即“计划不同于操作”的见解是泰勒对

目标管理最大的贡献,目标管理的产生

是这个观点的一个直接结果(李珍刚: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体系及其启示》,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论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文/陈颖

2008?13经济论坛71

版)》,2002,5:65~68)。

此外,泰勒提出劳资双方密切合作的观点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雏形。泰勒认为:“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并转为向一个方向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余会大得惊人。他们会懂得,当他们用友谊合作、相互帮助来代替敌对情绪时,通过共同努力,就会创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完全可以做到既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增加资方的利润。”虽然这种观念在泰勒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很难实现,但他却揭示了目标管理中的一个基本道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能够给合作各方带来更大的利益。

可见,泰勒对“任务”的重视、“计划不同于操作”的见解以及对“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独特理解,对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泰勒的追随者哈林顿?埃默森(1858~1931)在《十二项效率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提到,组织成员要有明确的“理想”。他指出,参加组织的人必须对理想有一致的看法,并且齐心协力来实现它。埃默森没有采用“目标”一词,但他在这里提出的“组织理想”的内涵与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组织目标”所指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他认为,使组织成员理解和承担共同的目标,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冲突、模糊不清、变化无常和失去目的等问题。

泰勒的另一个追随者莉莲?吉尔布雷思(1878~1972)进一步发展了泰勒“任务管理”的观点,把组织中的“任务”发展成为组织的“目标”。她认为任务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它既非漫不经心

的选择,也非理论的产物,而是精心计算

和综合分析结出的果实”。同时,她还意

识到目标的完成涉及到“手段和目的之

间的相互关系”,就此提出个人任务的实

现是组织目标实现的一个前提,这构成

了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所依据的管理逻

辑的理论基础[李睿:《论德鲁克目标

管理的理论渊源》,《学术交流》,2006,

149(8):32~36]。

科学管理理论学派从泰勒的任务管

理开始,逐渐认识“任务”的重要性、“计

划不同于操作”、“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相结合”,随后发展到组织成员要有明确

的“理想”,进而提出组织中的“任务”

就是组织的“目标”、个人任务的实现是

组织目标实现的一个前提。尽管他们研

究的中心和重点与德鲁克不同,并不是

围绕“目标”为中心展开的,但是以泰勒

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的管理学家已经

从单纯地重视“任务”开始了对组织目

标的研究,为后人研究“目标”的理论奠

定了基础。

二、从组织目标到组织职能

管理过程学派侧重于对管理过程的

研究,它与科学管理学派侧重于提高劳

动生产率不同,着重研究组织职能。这

一学派在科学管理理论重视任务的基

础上,开始把计划作为管理的一种职

能。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法约

尔(1841~1925)对“计划”的独创性的管

理思想和理性认识对德鲁克目标管理的

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赵婧:

《对法约尔管理理论中企业的六种基本

职能的解读》,《现代企业教育》,2007,

2:46~47)。首先,法约尔得出了普遍意

义上的管理定义,即管理是管理者通过

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他通过对企业全部活动的分析,将管理

活动从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财务、

安全和会计等五大职能)中提炼出来,成

为经营的第六项职能。他进而指出除了

管理职能,其他5种职能都不负责制定

企业的总经营计划,不负责建立社会组

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行动。其次,法

约尔提出“计划”是管理活动的五种因

素之一。计划包括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

计划。预测未来是对未来的估计和为未

来做准备,而制定行动计划则要指出行

动的路线、通过的阶段、使用的手段以及

要达到的结果。良好的计划应具备的特

点包括:一是统一性,即每一单项活动的

专门计划或每一部门的专门计划,要与

全面计划互相联系、结为一体;二是连续

性,即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互配合,前

后计划相互衔接,使计划具有持续不断

的指导作用;三是灵活性,计划必须能够

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四是

精确性,即计划应该在那些影响企业的

未知因素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力求准确。

法约尔围绕“计划”提出的这些原则在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中都有很相似的理

论。

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基

本都把“计划”作为管理的一个职能提

出来,给予了“目标”和“计划”高度的

重视。英国著名管理史学家、教育学家林

德尔?厄威克在“法约尔五职能说”的基

础上进行了分析和综合,把组织的职能

划分为计划、组织、控制三项职能,并提

出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其中

第一项就是目标原则。他认为,所有的组

织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为组织

的目标既是组织存在的前提,也是组织

活动的方向和标准。“除非是为了一个共

同的目标,否则就无理由要求人们进行

合作,也无理由要把他们组织起来。”管

理过程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詹姆斯?

穆尼在与艾伦?赖莱合著的《工业,前进!

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一书

中指出:“从形式的意义上讲,组织就意

味着秩序”;“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为

了达到某种目标的形式”。另一位代表人

物哈罗德?孔茨非常强调管理的概念、理

72经济论坛2008?13

论、原则和方法,把管理的各项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项(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大师50人》,海南出版社,2000)。计划是五种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它涉及到的问题是在未来的各种行为过程中做出抉择,其他四种管理职能都必须反映计划职能的要求。孔茨进一步对计划进行了分类,包括目的和任务、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八大类。其中,目标是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企业的目标构成整个企业的基本计划;部门的目标则构成部门的计划,并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以上三位人物都意识到了共同的目标可以使组织中的人们相互团结和联合起来,共同的目标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组织效率,还可以起到协调的作用。另外,只有在组织目标明确、个人目标明晰的情况下才能够使个人与组织和个人与个人之间协调配合,组织才能有最大的效益。他们的研究,对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产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通过对管理职能的分析和研究,论述了“计划”、“目标”的职能,为德鲁克研究组织职能理论归纳出了共同的管理原则。虽然德鲁克并不是把制定目标作为一种组织职能提出来,但他曾明确指出,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制定目标,这才是管理的核心。

三、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

人际关系学派把组织中的人作为“社会人”进行研究,这一学派有很多代表人物不仅非常重视“目标”在组织中的作用,而且对个人需要与组织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其中很多观点为德鲁克目标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被誉为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的桥梁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玛丽?帕克?福莱特非常强调协作原理。在谈到协调是“一个环境中所有的因素之间的相

互联系”时,福莱特纠正了一个人们长期

以来的认识误区:为了集体的利益,个人

要无私地放弃自己的个性和利益(王翔、

朱绍华:《当代管理学名著精粹》,民主

与建设出版社,2005)。福莱特明确指出:

“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普遍、最有隐患的谬

论之一。”她解释说:在国际事务中,不应

当使自己的国家丧失民族性,而正是这

种民族性,才使国家具有了国际性。企业

也是这样,部门主管不应当放弃自己部

门应有的权利,而应当使自己的部门与

整个企业统一化、整体化。融合统一不是

一种没有个体支撑的想象中的“集体”,

而是许许多多具体政策之间的相互作

用。我们在谈论个体的人、某个部门时,

都不应该使用“牺牲”这个字眼,而应当

使用“贡献”这一词汇。融合统一不以牺

牲个体为代价,恰恰相反,它以个体作用

为前提。从这一观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福莱特坚持必须使组织的总目标

成为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这是管理的

首要任务,这样才能够使人们自愿地、主

动地给予合作。这正是德鲁克的目标管

理理论所十分强调的。

福莱特关于“目标”的认识较前人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德鲁克因此把她

称为“管理学的先知”。很多行为科学家

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广泛地对人

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进行研究,亚

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

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激励

因素、保健因素理论”。他们指出,工人通

过组织来获取满足感,所以愿意为实现

组织共同目标而努力。但在他们研究的

个体行为科学理论中,都没有把个人需

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

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Y

理论”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对目标管理思想的产生起到了巨大推动

作用。麦格雷戈在研究企业管理时,发现

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少是由于管

理人员对工人的片面认识,即认为工人

劳动效率不高是由于“工人的本性不诚

实、懒惰、愚蠢、不负责任等等造成的”,

这就是“X理论”;与此相反,认为人不

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只要

给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

达到确定的目标,希望自己的工作取得

成就。从这个认识出发,如果工人的工作

没干好,就得从管理本身去找妨碍劳动

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了。这就是“Y理

论”。麦格雷戈主张以诱导的办法,鼓励

职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这个观点

看,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与麦格雷戈

的Y理论的出发点是相同的,注重发挥

员工的才干和热情、重视人的行为、尊重

人格,并且假设人是愿意工作和愿意取

得成就的。所以说,麦格雷戈的Y理论是

德鲁克目标管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人际关系学派的理论尽管关注人的

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

的人际关系,但是福莱特的协作原理、马

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麦格雷戈

的“X理论、Y理论”都直接或者间接地

对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产生起到了推

动作用。

四、目标管理早期雏形

社会系统学派侧重从社会学和系统

论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理论,把组织中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看成是一种协作

的社会系统。其中,切斯特?巴纳德是社

会协作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很多关

于“目标”的思想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

理论似乎如出一辙,所以我们把他的思

想看成是德鲁克目标管理的一个雏形。

首先,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

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

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

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

系。在这里,巴纳德强调了组织有一个共

同的目标。其次,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

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

2008?13经济论坛73

“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从以上两点我们看到,在巴纳德时期已经形成了早期的目标管理的雏形。

从最初的科学管理学派对“目标”的重视开始,逐渐把“目标”作为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再到行为科学学派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最后到社会系统学派通过制定“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来提升协作系统的能力,这些思想都反映了“目标”这一要素在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他们只是把目标作为管理的一种需求进行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研究体系。莉莲?吉尔布雷思认为,“目标管理的综合过程的完善应归功于德鲁克,是德鲁克把所有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并将其融入到了所谓目标管理的管理哲学之中。”

五、与前人不同的德鲁克的目标管理

(一)德鲁克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

德鲁克认为,“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因此,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基础或以目标为指导的一种管理体系。德鲁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目标管理模式的结构。

1.全单位、全过程、多层次的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是吸收了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目标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德鲁克认为,“在目标管理过程中,通过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层层制定目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纵横联结的完整的目标体系,把企业中各部门、各类人员都严密地组

织在目标体系之中,明确职责、划清关

系,使每个员工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同

企业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使员工看清

个人工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关系,了解

自己的工作价值,激发大家关心企业目

标的热情。”(德鲁克著,李维安等译: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7)因此,目标管理重视上下级之

间的协商,尊重职工的个人意志和愿望,

改变由上而下摊派任务的传统做法,调

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运用四大原则,在八大领域中确

立目标。“确立目标”是目标管理中非常

重要、而且不易解决的一个问题。德鲁克

对此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分别确

定每个领域内要衡量的是什么以及衡量

的标准。八个需要设定具体的目标领域

是: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务资

源、物质资源、生产率、社会责任和利润

要求(赵雪章:《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

全集》,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德鲁克

分析了制定目标时需要坚持的主要原则:

一是制定目标要具体化;二是制定目标

要具有超前性;三是制定目标要具有平

衡性;四是制定目标还要注意目标之间

的逻辑顺序。

3.目标管理注重整体绩效和自我控

制。德鲁克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必须形

成一个真正的整体。企业每个成员所做

的贡献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必须为着

一个共同的目标做贡献。他们的努力必

须全都朝着同一方向,他们的贡献都必

须融为一体,产生出一种整体的业绩。没

有隔阂,没有冲突,没有不必要的重复劳

动,从而提高有效性。”(杰克?贝蒂:《大

师的轨迹——

—探索德鲁克的世界》,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6)因此,企业的运作要

求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整个企业的目标为

导向。于是,目标管理又叫成果管理,它

不以行动表现为满足,而以实际成果为

目的。

同时,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它

能使员工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他人

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

把事情做好。德鲁克指出,个人必须知道

企业要求和期望于他的是什么贡献,个

人根据企业的目标来衡量自己的业绩。

它使员工能够及时获知执行结果,因而

能非常清楚和自觉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

调整。

(二)德鲁克目标管理的不同之处

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与此前的管

理学家所提出的“目标”是不同的。

1.他不只是简单地强调目标对于一

个组织的重要意义,而是构建了以“目

标”为中心的一种系统的管理体系,具有

完整性和系统性;

2.此前管理学家的思想中把制定目

标作为组织管理的一种职能提出来的;

而德鲁克在目标管理体系中是把目标看

成是一种协作手段;

3.此前的管理学家都认为目标是行

动的一部分,与组织的计划是密不可分;

而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是应该先于计

划的,只有在确立了组织目标的前提下,

才能够做出各种计划;

4.此前的管理学家都认为公司或企

业的“目标”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

而德鲁克认为,制定“目标”有相当的风

险,对此他提出了制定目标时需要坚持

的原则,来确保目标的建立;

5.此前的管理学家认为管理是对整

个组织工作的计划、组织、整合和衡量,

其中的整合是通过目标的设定而达到的

组织中各因素相互协调的一种状态;而

德鲁克认为,管理的真正含义就在于设

定目标,以此来决定管理者做什么、应该

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标准,即

把目标作为管理的核心,把管理作为围

绕目标决策的一种实践。

(作者系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

东华大学在读博士生)

74经济论坛2008?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