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自魏晋以来”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以山水与田园为描写内容的诗作兴起,后世学者对於山水诗、田园诗的起源,多因定义不同而有各种主张.广义地说,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那个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也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那个时期的不少诗歌都跟劳动密切相关。“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些都和农业劳动密不可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国风》的大部分是表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与控诉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豳风·七月》就是通过奴隶一年四季种种繁重劳役的叙述,深刻揭露了奴隶主的残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面反映了奴隶一年四季从春耕到严冬凿冰的田园生产劳动。“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采柔桑”,诗中描绘了春天灿烂的太阳,充满生活气息的鸟儿鸣唱,姑娘们拿着竹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采桑养蚕的情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国风·伐檀》)。自《诗经》而下,描写山水田园的诗篇,散见于历代诗歌中,成了脉脉不息的流。

如果说,《诗经》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劳动生活,可以看作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文学的流派——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则是在晋宋时期。自陶渊明归耕子晋末,便把田园山水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

当然,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兴起,不是一个人的偶然所为,更有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的原因,也是古代文人追求与社会现象综合“碰撞”的结果。概言之,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那时地主庄园经济的兴起。庄园生活成了士大夫阶层现实而又理想的生活。环境变了,既改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题材。其次,是南方的山川地理因素。东晋以后,文化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田园山水细腻柔婉的一面,使得这些自然物成为了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第三,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与人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产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一部分人徘徊于追求功名与全身避害之间,由是“朝隐”之风日盛。一部分人寄寓于山林田园,或干脆隐身山林之间,借山水抒其超然世事的志向,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那时“玄学”盛行,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起起到了媒介催化的重要作用。当时士大夫们追求的是“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的人格美,把能否领略山水自然之美,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境界的重要标准。这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和审美观点,也是促成山水田园诗兴起发展的因素之一。

晋宋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是田园诗,在谢灵运是山水诗。在这以前,诗歌中有关山水田园自然风景的描绘并不少,但严格说来,大多只是作为起兴的手法,或是以景托情,创造气氛,并不是诗的主要内容。所以我们说,真正作为山水田园诗的流派的形成,是在晋宋时期。自此,山水田园诗脱离了依附于其他诗歌的附庸地位,独立于诗歌园地了。

南朝的乐府民歌中,单纯写田园劳动的并不多,且都如汉乐府《陌上桑》相似,在劳动生活中渗入了对爱情的描写。此类如《采桑度》、《拔蒲》、《长干行》等都是。其实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用于表现爱情主题的载体,“采莲”,“弄莲”等劳动场景,似乎

也可以归入田园生活诗的范畴。写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诗,北朝民歌也表现了独特的风格,如大家十分熟悉的《敕勒歌》便是一例。

王维传世作品《雪溪图》

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佛老思想的提倡,隐逸思想的流行,中国的古典山水田园诗又一次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代表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等。他们都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著称,艺术风格也较接近,因此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至于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一生大半是在漫游中度过,长期深入的游览和观察,使他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壮丽优美山河的诗篇,其中许多写景诗是写山画水的千古绝唱。

南宋时期,对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发展,当首推“中兴四大诗人”。他们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藩篱,在诗歌创作中获得了较大成就。其中如杨万里,他从大自然中取材,摄取生活中随时都可看到的平凡事物,用清新活泼、雅俗共赏的语言,融入自己真实的感受,形成了意境新颖,生趣盎然的“诚斋体”。他或写清幽的小池,或写夏日农村景象,善于扑捉形象,其诗充满了生活气息。而范成大,不论做官还是归隐,都注意现实生活,表现出他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范成大以田园诗著名,其中又以晚年归隐石湖所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成就最高。《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绝句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组诗,比较深刻全面地反映了江南农村的生活面貌。这些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勾画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面。有壮丽美好的自然景色,有朴素感人的风俗人情,有欢乐的劳动歌唱。当然,范成大的田园诗中也有对剥削阶级压迫剥削人民的愤愤不平。诗人陆游在《农家叹》中,具体写出了农民辛勤耕作却得不到温饱,并遭官府逼租的悲惨情形。陆游还有一些诗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构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社会生活画面。这些,虽不是陆游诗的主体,然而毫无疑问都可归入到田园诗歌的行列。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随着不同的文学样式(如词、曲等)的兴起,诗歌自唐代以后,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作为诗歌内容之一的山水田园诗,自南宋以后也就少有发展了,虽然它的流至今不息。

纵观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可以看到,山水田园诗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事生产劳动,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它或尔兴盛发达,或尔又如涓涓细流,脉脉不绝。它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也记录了古人对自然、对劳动生活的审美观念。

山水田园诗(简介练习)

(一)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三)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2、“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五)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六)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七)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1]绮筵,华美的筵席。[2]琴瑟:比喻友情[3]长河:指银河 1、请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一联。 (八)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1(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考点详细(山水田园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考点详细(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酌酒与裴迪 王维①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 ①王维一生沉浮宦海,过着亦显亦隐的生活。②按剑:意为“结仇”。 (1)典故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出自《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汉代王子阳做了高官,贡禹掸去帽上尘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弹冠相庆”的意思。本诗中“笑弹冠”指笑侮后来的出仕者。 (2)重点意象:浮云

(判断正误) (1)“酌酒与君君自宽”,表面上是说“君自宽”,其实,宽人也是宽诗人自己,诗人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 (2)“人情翻覆似波澜”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激之情。(√) (3)“白首相知犹按剑”写相知成仇,相交到老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4)颈联描绘的阴沉凄冷的画面与颔联所写的势利、凉薄形成对照,又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 解析:“阴沉凄冷”错误,应是清新明丽的画面。 (5)尾联中的“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高卧”的含意就是“躺着舒服”。(×) 解析:诗中“高卧”还有“隐居不仕”之意。 (6)王维诗中的意境,多是恬淡、清幽、澄澈、自然的,但这首诗的意境似乎有所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文化常识

“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感情”教案

山山水水总关情 ——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感情 廉江中学许储铭 教学设想: 试图从诗歌题材的角度切入,按诗歌的类别引导学生把握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考虑到学生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对山水田园诗已有一定了解,教学过程侧重于鉴赏方法的体悟与实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从而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学会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鉴赏不同情感类别的山水田园诗,认识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学生课堂学习材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目标。 诗言志,诗缘情。鉴赏诗歌,我们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今天的内容是山水田园诗。山山水水总关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把握山水田园诗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一齐跟随诗人游山看水,走进田园,去探寻诗人心灵的世界。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归园田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题破山寺后禅院》。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①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②虚、太清均指天空。 ③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变干变淤,成为 平地,只剩洞庭湖,人们习惯称云梦泽。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把它写下来。 3、指名说答案。 4、师生共同评价。 5、总结,明确参考答案。 《归园田居》: 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回归恬淡田园的喜悦之情;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一心求仕的迫切心情;希望有人引荐的企盼。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古寺的喜悦之情,寄托了孤高、遁世的情怀。 6、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对大自然的喜爱 (2)对官场的厌倦 (3)对归隐生活喜爱、向往 (4)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5)写禅意、禅趣,寄寓孤高、幽独的情怀 7、常用术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8、学生齐读情感类别和术语。 三、总结方法。 1、小组讨论把握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的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把握山水田园诗思想感情的常用方法。 (1)知人论世(诗人生平)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现代职称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国际上理论的”职称“内涵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及成就的等级的“衔”或“称号”。是反应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就的标志。理论上的“职称”具有如下特征:1.评定与岗位、职责无关,不与工资待遇挂钩;2.没有数额限制;3.一旦使用终身享用;4.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5.与人员使用无关。与职称“概念”相比,“学衔”是小概念,适用于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除此之外,“学衔”与理论上的“职称”在内涵上几乎是相同的。 我国职称工作已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全国设立了29个职称系列,颁布了相应的职务试行条例。1994年以来,全国又逐步建立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3个,约有60多万人取得各类资格。建国初期至1960年,国家采取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这时的“职称”是指“职务名称”。1960年至1985年,我国实行职称评定制度,根据评定结果确定工资,没有职责要求。1977年9月恢复技术职称,这里的技术职称含义仍是“职务”名称。但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工资未能兑现。此时的职称评定工作在客观上是带有评定学衔、技术称号的性质。中央于1983年9月1日冻结了全国职称评定的工作。1985年“学衔”制在高校做过试点,最终没有实行。此次,国家文件明确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叫法,但是,许多省份仍叫“职称”。在实施过程中,评和聘有分开的情况,但多少情况没有分开。从1990年开始,陆续组织了许多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各单位在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符合一定年限等其他要求的人员中进行了聘任,游戏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开始生根。

历史的外延和内涵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11-08-22 09:55:00 ]阅读:1作者:王长见编辑:studa090420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

山水田园诗(导学案)

【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表达的情感内容】 1、描绘自然风光的宁静悠闲等特点,表现对美景的喜爱以及轻松喜悦的心情;淡远超逸的心境;胸襟开阔,豪放旷达等品质;伤春悲秋的感叹。山水写景诗、伤春悲秋诗“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向往闲适恬淡(自由随意、悠闲逸致)的田园生活(归隐生活);向往人们之间朴素的情感(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情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现实中遭遇挫折(贬谪)后,把田园当成是心灵的港湾。 ①放下: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寄托着他们决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乐观旷达的情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②放不下:身处田园是为了寻求安慰,却内心不平静,无法排解知音难觅,孤独无聊,抒发怀才不遇、心怀天下的苦闷。“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4、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常见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特别是山水写景诗,表现景色宁静的特点。“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白描,多用于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歌。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在诗歌中,指不用华丽的辞藻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惟德乃兴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 “山川之宝,惟德乃兴”是德兴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都知道德兴由此得名。要知道“惟德乃兴”及德兴地名的由来,还要从历史上两个人物说起。一个是邓远,另一个是李昪。 邓远扬德。德兴(那时还不叫德兴)古属扬州,春秋战国时为吴、越、楚地,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在皖、浙、赣三省边塞“建邑银城”设立了乐安县,古县城址设在银城堡。南朝陈天嘉年间(公元560-565年)改乐安县为银城县。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在银山设置银场,叫邓公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负责开采银矿,从此大规模的采银冶银开始了。《元和郡县志》记载,邓公场当年“出银十余万,收税银七千两”,产银量占全国的59%,为盛唐主要银产地之一。 为什么朝廷会在银山以邓远的名字设立采冶银场?并任命邓远为主事呢?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6年),鄱阳郡都尉张蒙发现了银山银矿。张蒙是怎样发现银山银矿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白鹿遗踪”向我们讲述了银山银矿发现过程。张蒙非常喜欢打猎,有一天来到德兴,晚上看书,由于白天骑马太累,不知不觉靠在书桌上睡着了,朦朦胧胧之中,眼前突然一只白亮晶莹的白鹿闪过,张蒙立即起身上马,朝白鹿追去。白鹿忽隐忽现,似

乎在挑逗张蒙。张蒙大吼一声,张弓搭箭,朝白鹿奋力射去。白鹿负伤而逃,只见一路上血迹斑斑。张蒙顺着血迹追去,追到一个山洞前,哪里还有白鹿的影子?张蒙一急便惊醒过来,这时天已大亮,发现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吃完早饭,张蒙觉得这个梦比较蹊跷,便带领随从沿着梦中走过的方向寻找,果然来到了一个山洞前。进洞一看,只见洞内银笋连绵耸立,银光闪闪。从那以后,许多德兴人扛着铁锤,拿起钢钎,支起钢锅,在银山采银炼银了。 那时的银山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官府也没有派人管理。从张蒙发现银矿到朝廷设立邓公场,期间有60多年的时间,整个银山银矿开采一直处于无序状态,乱采乱挖,山林破坏严重,为争矿打架斗殴,废水横流等等。这时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他就是邓远。邓远是当地普通老百姓一个,但他怀有一腔报国之情,怀着一颗干事业的雄心,通过对群众无序开采银矿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写成一篇好的调研文章,送到了当时的鄱阳饶州府知州窦俨手中。窦俨对邓远的报国之忠义非常感动,同时对邓远文章中提出的治理方案也非常赞赏,于是马上写成奏章上报朝廷。从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邓远第一次上书到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朝廷最终下令设邓公场采炼银,邓远毫不气馁,6年内多次上书陈述设官场治银的好处和具体实施方案。朝廷最终被其感动,下旨在银山设邓公场,并由邓远负责,专事采冶管银,

山水田园诗表达感情

一、明确概念 令狐采学 1.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代表诗人: A.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二、情感表达常用词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恬静闲适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恬静的山林景色或绚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来表现诗人置身此地时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赏析】“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动与静的错觉,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

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壮阔景象的赞叹之情。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起源

在企业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企业能够办成百年老字号,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有些企业只有三五年的寿命,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就连一些借助政策优势、市场机遇一夜成名的大型企业也逃脱不了如此命运。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60余家销声匿迹,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一。为查找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大师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企业规模较小时,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虽然说法不同,但其内涵大体一致。最近,清华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的《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给企业文化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叫管理者文化,是管理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经验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是层次的升华,是的最高境界。 至于企业文化的来源,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于5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并因此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开始称雄于世。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窥探、去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艺术》、《》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4部著作,使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很快,一股研究的热浪便席卷世界。 我们国家从70年代开始介绍建设,到80年代初期进行的探讨,到8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在搞,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标识。但那个时期,我国的企业走了弯路,认为喊喊口号,搞搞文体活动就是,甚至于有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的自生自灭。到了90年代的后期,在青岛和上海一带,又开始了的复苏,像海尔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它们把日本的5S管理引进来,并通过创新改为6S管理法,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大型企业。他们的成功,也让其它企业意识到了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大中型企业纷纷开始推行建设。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后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力和文化优势的竞争。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新的产品都会成为文物,无论多么高的科技也必将成为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中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反之,不重视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文化根基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坍塌了,再强的企业也会垮台。 随机读管理故事:《银行家的营销之道》 银行家的儿子问爸爸:爸爸,银行里的钱都是客户和储户的。那你是怎样赚来房子、奔驰车和游艇的呢?银行家:儿子,冰箱里有一块肥肉,你把它拿来。儿子拿来了。再放回去吧。儿子问:什么意思?银行家说:你看你的手指上是不是有油啊?

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鉴赏 【思想内容】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2、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3、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4、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5、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6、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视听结合、各种修辞等。 【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巩固测试】 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2)“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意象及特点:意象: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茑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輿,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田园诗意象及特点:意象:炊烟、桑麻、桑椅、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因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言特色:清新、虞朴、自然,洗练。 |表现于法: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明暗,绘形、绘声、绘色,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②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插写|结合,对比,粗笔勾勒(白描),拟人、比喻修辞等。3.抒情方式:借亲抒情(情深交脓),富情于景(或物),乐景|衬衰情或哀景写乐情。 边塞征战诗: 意象: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地名:?西、轮台、龟兹、夜郎、黑河、楼兰、安西、天山、阴山、关山、受降城、阳关、玉门关、凉州、楼兰;民族:胡、羌、夷、安西、单于;用品一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铖、刀、 铩;音乐一羌管、羌笛、芦笛、胡笳、胡琴、提吧、角、鼓、《折柳西》《梅花落》《阳关曲》。 景物特点:雄奇,奇丽、辽阔、壮阔、广阔。 语古特色: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表现手法: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衬托、 烘托、对比、比喻、今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 知人论世: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最能体现国运盛衰,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戊,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②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 ③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 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发表时间:2011-08-19T17:52:17.9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王长见[导读] 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河南省三门峡市一高王长见 内容摘要: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要么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要么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试图对如何帮助高中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关键词:历史概念内涵外延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一些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有困难,主要还是对一些历史概念弄不明白,把握不准,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时间概念把握不准。历史概念,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概念,时间概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大概念指大的、宏观的历史背景,小概念指某一具体的历史时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无法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所有的历史都交汇在时间长河里,然而,提起历史时间概念,一些学生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尽显混淆颠倒之能事,从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 2.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历史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是判断该历史概念与其它概念有无交叉及交叉深浅的重要标准。例如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就提到了中国古代早期三个重要政治制度概念: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世袭制的内涵是指权力在本家族中世世代代沿袭传承;分封制的内涵是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宗法制的内涵是嫡长子继承制。从外延看,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权力如何在家族中世袭,这就需要宗法制保障;分封如何有序进行,也需要宗法制来实现,但许多学生辨别不清。这就有必要对如何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论述。 一、历史概念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总体而言,历史概念主要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时空定位。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8年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它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二、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的原因 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准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不牢固。历史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史实的准确性上的,大量的史实掌握需要靠记忆来实现,学生只有平时多记、反复记,才能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打下基础。历史概念还有一个特点──综合性强。历史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高中历史课程以模块形式出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名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历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经验,更需要文宗能力的支持,需要时刻注意历史问题的前后纵横的关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近代以来国人便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现在高考更将文宗考试的能力要求细化为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文宗能力不仅是高考和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它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之一。在高一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材料阅读、理解以及思想观点的辨伪、表达等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障碍。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学科内的能力培养问题,也有相关学科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迁移和关照问题,总之,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付出更多的热情和毅力。 2.对历史学习缺乏主动性。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成为许多学生的共识,原因是高中历史课堂由于受课标和考纲的限制把统一的历史瓦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探究下一个历史结果的兴趣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不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历史知识是学生在自己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互助,利用课本、教辅资料和其它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历史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和经验,对教材和其它资料以及教师的讲解主动的选择、加工、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历史学习意义,丰富、发展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但从同学们对历史学习的主观评价来看,表面上是对老师的过度信任、期望,实际上是学生历史学习自我主体的缺失,期望教师的严厉要求而非主动探求知识,偏重历史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历史学习的认知过程。 3.知识结构不清,缺乏大历史概念。任何一个历史概念都不能脱离大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汇形成历史知识网络,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联系起来,成为学习成败的有一关键。 4.基本史观不清。历史不仅仅是史实,它的生命力还体现在个人对历史的判断和分析,历史因个性而精彩,个人对历史的分析必须遵循一定的历史史观,许多学生对基本的历史史观不清,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 三、教会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 0 1 5 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一、关于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 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 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经典链接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 年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 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 年上海卷)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 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答: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

福建中考语文《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知识点汇总

成语飞花令 哪些诗词名句中包含成语? 1.青梅竹马: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2.两小无猜: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唐·李白《长干行》 3.曲径通幽: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万籁俱寂: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娉娉袅袅:娉娉袅袅十三余(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唐·杜牧《赠别》 6.春树暮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7.春风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8.走马观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9.万紫千红: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0.虎踞龙盘: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1.天翻地覆: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2.明眸皓齿: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唐·杜甫《哀江头》 13.折戟沉沙: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唐·杜牧《赤壁》 14.视死如归: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15.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 16.物是人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武陵春》 17.近水楼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北宋·苏鳞《献范仲淹诗》 18.心有灵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19.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唐·李贺《李凭弹箜篌》 20.粉身碎骨: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