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大松树金矿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李卫东,2006,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吉林省大松树金矿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李卫东,2006,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论文分类号 P618.2 单位代码 10183

密级限定研究生学号 2003613002

吉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吉林省大松树金矿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

Extraction of Synthetic Ore Prospecting Information and Metallogenetic Prognosis in Dasongshu Gold

Deposit in Jilin province

作者姓名:李卫东

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导师姓名李碧乐

及职称教授

学位类别:工学硕士

论文起止年月: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应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过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人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06年6月10日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声明

研究生院:

本人同意《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的内容,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委托研究生院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投稿,希望《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给予出版,并同意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和CNKI系列数据库中使用,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级别:■硕士□博士

学科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论文题目:吉林省大松树金矿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作者联系地址(邮编):

作者联系电话:

作者姓名 李卫东 论文分类号 P618.2 保密级别 限定 研究生学号 2003613002 学位类别 硕士 授予学位单位 吉林大学

专业名称 矿产普查

与勘探

培养单位

(院、所、中心)

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 成矿规律与

成矿预测

学习时间

2003年9月

至2006年7月

论文中文

题目

吉林省大松树金矿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

论文英文

题目 Extraction of Synthetic Ore Prospecting Information and Metallogenetic Prognosis in Dasongshu Gold Deposit in Jilin province

姓 名 李碧乐 职 称 教授

导师情况

学历学位 博士 工作单位 吉林大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6年6月10日答辩日期2006年6月14日

是否基金 资助项目

是/否

基金类别

及编号 如已经出版,请填写以下内容

出版地(城市名、省名)

出版者 (机构)名称

出版日期

出版者地址 (包括邮编)

内容提要

老岭成矿带是吉林省重要的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带,大松树金矿位于其东南部,它的发现是老岭成矿带上找矿工作的又一突破,但以往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大松树金矿地质及物化探资料的深入研究并结合研究的新成果,阐释了大松树金矿床的成矿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探讨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式,明确提出了燕山早期花岗岩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要贡献,确认了变质核杂岩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总结和提取了大松树金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圈定了有利的成矿地段。提出了大松树一带是岩浆热液型金矿成矿的有利地段,对本区找矿前景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成矿预测。

关键词:变质核杂岩燕山早期花岗岩综合找矿信息成矿预测

大松树金矿床

目录

前言 (1)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

二、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2)

三、大松树金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3)

四、完成工作量 (4)

五、主要认识及研究成果 (4)

第一章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6)

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 (6)

一、区域地层 (6)

二、区域岩浆岩 (10)

三、区域构造 (11)

四、区域矿产 (14)

第二节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5)

一、区域岩石物性参数特征 (15)

二、区域重力场特征 (17)

三、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17)

第三节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9)

第四节遥感地质(影象)特征 (20)

第五节区域构造演化简史 (22)

一、太古宙基底形成 (22)

二、古元古代裂谷形成 (22)

三、中生代滨太平洋构造演化 (22)

第二章大松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24)

第一节矿区地质特征 (24)

一、地层 (24)

二、侵入岩 (24)

三、构造 (25)

第二节矿床地质特征 (26)

一、矿脉特征 (26)

二、矿石特征 (27)

三、金矿物特征 (29)

四、成矿期及成矿阶段的划分 (31)

五、围岩蚀变特征 (32)

第三节矿床成因探讨 (33)

一、变质核杂岩与成矿 (33)

二、成矿地质条件 (36)

三、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37)

四、矿床成因类型及探讨 (41)

第三章综合找矿信息及成矿预测 (43)

第一节大松树金矿床综合找矿信息 (43)

一、地质信息 (43)

二、地球物理信息 (44)

三、地球化学信息 (46)

第二节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评价 (49)

一、大松树金矿床成矿系列 (49)

二、矿区深部成矿预测 (50)

三、矿区外围找矿靶区评价 (51)

总结 (54)

参考文献 (56)

图版Ⅰ (60)

图版Ⅱ (61)

图版Ⅲ (62)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I 致谢......................................................................................................................I 作者及导师简介........................................................................................................I

前言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老岭成矿带是吉林省重要的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带,受找矿思路和认识程度的制约,老岭成矿带的工作程度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均衡性,一般都侧重于老秃顶子岩体周边、小四平—南岔“S”形断裂带上的勘查与研究。近年来地质找矿工作没有较大突破,与其优越的成矿环境是不相称的。

1997年~1999年我院(吉林省勘查地球物理研究院)在大松树一带进行了综合物化探工作,在梨树沟岩体与珍珠门组大理岩接触带之外带发现了大松树金矿、刘家趟子金矿点及多处金矿化点。大松树金矿的发现开创了梨树沟岩体周围“无矿”的先例,是老岭成矿带上找矿工作的又一突破,同时也表明与老秃顶子同源同期次的梨树沟岩体及其周边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

本人认为,一系列与“S”形断裂带平行的断裂带、其它岩体周边及中深层次的找矿工作也应给予应有的重视,拓宽老岭成矿带上找矿思路。目前大松树金矿的研究和勘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是对其深部成矿认识不足,这与过去老岭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背斜构造型式有关。近年来孙丰月、关键等研究认为老岭地区的构造样式符合变质核杂岩的结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证,阐述了它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成矿作用,提出沿主拆离带的找矿新思想。笔者在分析前人资料和数年野外实地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认同老岭变质核杂岩的观点,在充分分析和总结大松树金矿床地质、物化探综合信息及控矿规律的基础上,认为大松树金矿主要控矿构造具有伸展滑脱构造的特征,大松树金矿一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且矿床深部具有形成规模较大矿床的成矿条件。

大松树金矿床的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与成矿作用及控矿因素有关的研究工作不足,致使对该区成矿潜力及进一步找矿方向难以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有待提高该区研究程度。对大松树金矿的深入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矿床本身的经济价值,更重要是通过该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和找矿标志的研究,对该地区成矿条件、矿床保存条件以及找矿前景有更深入、更切合实际的认识,由点及面,在该地区可能发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矿床。因此,进一步研究大松树金矿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可贵的不是已经发现了什么,而是还将发现什么(杜乐天,1996)。故选取“吉林省大松树金矿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二、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大松树金矿行政区划隶属吉林省临江市苇沙河镇管辖,距苇沙河镇西北约9km,矿区南侧有苇沙河镇—三道沟镇公路通过大松树村,四季均可通车,交通较为便利(图0-1)。

图0-1 临江市大松树金矿交通位置图

矿区属老岭山脉体系,东高西低,地势陡峻,海拔高度多在700~1000m,最高为老梁子山1426.5m。地形切割较强烈,坡度一般为30°~45°,局部见有峭壁,沟深谷长,属深切割中低山地貌景观。

矿区属鸭绿江水系,区内水系发育程度中等,一、二级溪流、泉水由东向西经矿区西侧的错草沟河汇入鸭绿江。

矿区属温湿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5℃,冬夏温差较大,年降水量700~800mm。植被茂盛,经济以农、林业为主,农作物以玉米杂粮为主。

三、大松树金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老岭成矿带经过近几十年的地质工作,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矿产勘查及科研工作。先后发现及探明铅锌、铜钴、金、锑、铁等大、中、小型矿床数十处,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其中包括南岔、八里沟、荒沟山、南大坡,石灰沟、错草、五道阳岔、银子沟、二道阳岔等金矿及大横路铜钴矿等,但近年来地质找矿工作没有较大突破。

以往地质工作多沿荒沟山“s”型断裂带和围绕老秃顶子岩体进行,受找矿思路和认识程度的制约,其它地段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1997年我院(吉林省勘查地球物理研究院)在大松树一带进行了1∶1万综合物化探工作,发现土壤综合异常14处。98年在检查评价梨树沟岩体与珍珠门组大理岩接触带附近的Ht-6和Ht-2异常时发现了大松树金矿及刘家趟子金矿点,99年在大松树金矿及外围进行了地质普查工作。

以往大松树一带的地质工作仅侧重于异常查证、地质普查和矿床找矿标志的研究。因此,许多认识尚停留在宏观的、感性的阶段上。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工作和深部钻孔资料,同时受以往认识的影响,对金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尤其是构造控矿因素认识明显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导致对金矿深部找矿前景缺乏信心,使大松树金矿的勘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也影响了大松

树金矿外围进一步开展地质普查及科学研究工作。

四、完成工作量

笔者自 1997 年6月~1999年10月在本区先后从事地质测量、物化探异常检查、1/万地质草测、金矿(化)点检查、金矿床普查、详查等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了资料的分析、样品采集和综合研究工作。

笔者根据以往工作的成果和自己的认识,阐释了大松树金矿床的成矿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并进行了综合找矿信息的提取。在此基础上,对本区找矿前景进行了评价,并进行了成矿预测。

根据论题要求,现将本人所参与的与金矿床研究有关的工作统计如下(表0-1)。

表0-1 本次工作涉及部分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工作项目 单位 工作量 野外地质工作 月 11激电测深 点 10 1/2千地质填图 km24壤中汞气测量 km 7

1/万地质填图(简测)km2 10坑道编录 m 130 1/万土壤测量 km2 10槽探编录 m3 7000 1/万土壤剖面测量 km 13.5 光片鉴定 片 50 1/万激电中梯测量 km2 10薄片鉴定 片 80

氧化矿石柱浸试验样件 1原岩光谱样品 件 157

原生矿石选矿试验样件 1 流体包裹体温压测试样品 件 2

五、主要认识及研究成果

充分分析和总结以往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工作,并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成果,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对老岭成矿带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对老岭成矿带与金成矿有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提取,以此指导矿区及

外围找矿预测工作。

2.在前人提出的老岭变质核杂岩控矿构造体系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大松树金矿受变质核杂岩构造控矿,金矿(化)体受主拆离断层及其次级断层控制。

3.对大松树金矿矿床地质、控矿条件进行较系统研究,认为成矿物质部分来源于珍珠门组白云质大理岩层,燕山早期梨树沟岩体提供成矿热动力、热液和部分矿质,成矿晚期热液中混入了较多的大气水。该金矿成因类型为受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并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4.综合研究了成矿地质信息,野外进行了激电、土壤地球化学、壤中汞气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信息提取,提出了矿区深部预测靶区,并对大松树金矿床外围找矿靶区进行了评价。

第一章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区域地质特征

研究区范围为吉林东南部老岭一带面积约1400km2(图1-1)。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太子河—浑江凹陷带东端,鸭绿江深断裂北西侧,老岭变质核杂岩内。中生代以来处于东北亚大陆边缘活动带,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矿产丰富。

一、区域地层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太古宙表壳岩和元古代地层,其次是古生代、新生代地层(表1-1)。

1.太古宙表壳岩

研究区的太古宙表壳岩主要分布于老岭变质核杂岩核部,是龙岗太古宙陆核表壳岩—TTG岩系的一部分。表壳岩主要呈残块状存在于中太古代奥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中,其组成岩石主要是斜长角闪岩、角闪磁铁石英岩、各类变粒岩、片麻岩等。是一套铁、金、铜的含矿建造,是富Au、Fe、Ni、Co、Cu、Pb、Zn、Ag的地球化学块体,研究区内迄今已在其中发现几处金、铁矿(化)点。

2.古元古界老岭群

研究区老岭群处于辽吉裂谷中段,自下而上层序为:达台山组、珍珠门组、花山组、临江组、大栗子组。为一套浅海相陆缘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属于变质程度较低的变质岩系。

(1)达台山组(Pt1ld):主要分布在老岭西侧的白山市红土崖~二道羊岔

表1-1 区域地层简表 界 系 统

组 代号 岩性 Qh al 河漫滩、Ⅰ级阶地砂砾石 第四系 全

统 Q 4 砂、砾石、粘土、黄土等堆积物

新生界 第三系 上新统船底山组 βN 2ch 黑色气孔状一致密块状橄榄玄武岩

白垩系 榆木桥子组K 1y 砾石、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厚>969.88m

晚世石人组J 3sh 上部含煤段和下部砂砾岩段。厚101.25m

林子头组 J 3l 绿色晶屑凝灰岩夹粉砂岩等。上部见泥岩透镜体。厚

252.68m

上统 果松组 J 3g 杏仁状或块状安山岩

侏罗系 中统 望江楼组 J 3w 杏仁状或块状安山岩

闹枝沟组 T 3n 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由英安岩、流纹岩、角砾熔岩等

组成,厚1002m 。

中生界 三叠系 上统 二股砬子组T 3e 陆相中性火山岩,以安山岩为主。厚2175.59m

八道江组 Z 1b 浅色碎屑物、迭层石灰岩

万隆组 Z 1w 深色碳酸盐岩、碎屑碳酸盐岩及藻焦灰岩。

下震旦统桥头组 Z 1q 铁锈斑点石英砂岩,海绿石石英砂岩、页岩。

南芬组 Qnn 杂色页岩、泥灰岩。(厚1039.10m 据青沟子剖面)

大罗圈河组Qndl 灰白色、紫色长石石英砂岩、灰黑色粉砂岩、页岩

钓鱼台组 Qnd 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含赤铁矿层。厚

281~320m

新元古界 青白口系 马达岭组 Qnm 上部紫色长石石英砂岩、下部灰白色长石英砂岩。厚

286.66m

大栗子组 Pt 1dl 二云片岩、绢云片岩夹大理岩和石英岩

临江组 Pt 1ll 厚层石英岩夹二云片岩、二云片岩夹石英岩

花山组 Pt 1lh 二云片岩、云母片岩

珍珠门组 Pt 1lzh 白云质大理岩 古元古界

老岭群

达台山组 Pt 1ldt 长石石英砂岩、糜棱岩化长石石英砂岩、碳质板岩 太古代 ArB 表壳岩:斜长角闪岩

一带,岩石类型主要为一套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不整合于太古宙地质体之上。

(2)珍珠门组(Pt1lzh):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下部为厚层~块状白云质大理岩,夹含碳质条带大理岩、方柱石大理岩,局部夹变质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其中部分白云质大理岩可构成大型白云岩工业矿体;上部为薄层、条带状大理岩、硅质条带白云质大理岩以及角砾状大理岩,为一套海相镁质碳酸盐岩建造。

图1-1 吉林省老岭成矿带地质矿产图(据吉林地调院资料修编)

1.第四系

2. 白垩系下统榆木桥子组;

3. 侏罗系上统林子头组;

4. 侏罗系上统果松组;

5.下震旦统(未分);

6. 青白口系(未分);

7. 老岭群大栗子组;

8. 老岭群花山组;

9. 老岭群珍珠门组;10. 老岭群达台山组;11.太古代表壳岩;12. 草山岩体;13. 梨树沟岩体;14. 老秃顶子岩体;15. 遥林岩体;16.斜长角闪岩脉;17.奥长花岗岩;18.英云闪长岩;19.逆断层;20. 角度不整合;21.韧性变形带;22. 金矿床(点);23.铅锌矿床;24.铜钴矿床

(3)花山组(Pt1lh):主要分布于老岭山脉南麓,岩性以片岩为主。其下部为云母石英片岩夹十字二云片岩和薄层大理岩;中部为绿帘二云片岩、石英二云片岩、磁铁二云片岩夹薄层大理岩;上部为二云石英片岩夹数层大理岩及磁铁二云石英片岩,磁铁矿含量一般为2%~5%。花山组有少量金、铅锌及磁铁矿(点),具备银找矿潜力。

(4)临江组(Pt1ll):分布相对较局限,研究区内仅分布在临江市周边一带,出露主要岩性为中薄层石英岩、厚层石英岩夹二云片岩、十字石二云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原岩为一套成熟度较高的石英砂岩夹泥质岩。

(5)大栗子组(Pt1ldl):分布在大栗子镇一带,主要岩性下部为青灰色绢云千枚岩,中部绿泥绢云千枚岩夹大理岩,上部为棕褐色、深绿色、紫色千枚岩或与大理岩呈互层状,与中部分界处有一层岩性极为特殊的角砾岩。大栗子铁矿主要工业矿体多集中在该组上部千枚岩与大理岩的互层带中。

老岭群变质岩岩石类型相对较简单,遭受了多期次变质变形作用的叠加。目前确定有三期变形:第一期变形为以S0为变形面的层理褶皱,枢纽近南北向,轴面向东倒转的平卧褶皱;第二期变形面,属紧闭—同斜褶皱,S2为透入性叶理,走向北东—南西,轴面近直立。矿体在转折部位增厚变富,翼部变薄。第三期变形以S2为变形面,与第二期基本同轴的平缓开阔的褶皱。此后又叠加北东向的片理化带,最后以发育膝折构造而告终。

老岭群总体变质程度较低,属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是一套富含Au、Pb、Zn、Cu、Co、Ni、Mn、Fe、Sb、Ag的碳酸盐—浊积岩建造。大部分矿床(点)分布于老岭群珍珠门组上部层位中,其中的角砾状、压碎状白云石大理岩控制着矿体分布,是金矿体的主要容矿围岩。

3.新元古界—下古生界

新元古代裂谷系褶皱造山之后,在集安—临江裂谷上发生坳陷,并接受新

元古代—早古生代(青白口系、震旦系和寒武—奥陶系)沉积,为一套滨海—浅海相稳定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分布在老岭变质核杂岩周边。

4.中生界

中生界主要围绕老岭变质核杂岩分布,西部主要为白垩系榆木桥子组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及侏罗系上统凝灰岩夹粉砂岩等;南部主要为侏罗系上统杏仁状或块状安山岩;东部主要为三叠系上统闹枝沟组酸性火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及二股砬子组中性火山岩,沿鸭绿江边也有林子头组及果松组分布。

5.新生界

上新统船底山组黑色气孔—致密状橄榄玄武岩主要分布在老岭北部断陷盆地内及鸭绿江沿岸;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砂、砾石、粘土等堆积物,主要分布在沟谷及河流中。

二、区域岩浆岩

1.火山岩

分布在老岭变质核杂岩的两翼断陷盆地内,主要为印支期三叠系闹枝沟组酸性火山岩及早燕山期林子头组和果松组中基性火山岩,主要岩石组合为杏仁状或块状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酸性火山岩等。

2.侵入岩

(1)中太古代花岗岩

中太古代花岗岩(TTG岩系)位于老岭变质核杂岩核部,形态呈北东向的卵状穹隆,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和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类组成,已在其中发现几个金矿点。

(2)燕山早期花岗岩

老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由老秃顶子、梨树沟、草山及遥林等4个呈近圆形的独立岩体组成,多侵入于中太古代花岗岩中。除老秃顶子复式岩体外,其它

均呈园形岩株状,具有热气球膨胀侵位特征。

遥林岩体为白色中粒—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其他3个岩体均呈似斑状结构,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据孙德有等(2005)运用CHIME年龄测定方法对梨树沟岩体和草山岩体分别进行电子探针锆石和独居石年龄测定,得到草山岩体锆石等时线年龄为178±8Ma,权重平均年龄为175±6Ma,梨树沟岩体等时线年龄和权重平均年龄均为173±10Ma,可以确定老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175 Ma左右的早—中侏罗世,并非以前所认为的晚三叠世。

这些岩体具有金、银、铅、锌、锑等成矿专属性,岩体内外接触带金、银、铅锌、锑等热液脉状矿体较为发育,其中金矿很有成矿远景。其中以沿变质核侵位的老秃顶子复式岩体周边发现矿床最多,与其独特的演化形式有关,已发现淘金沟、五道阳岔、八里沟、银子沟、聂家沟等金矿床及多处金矿点。我院在梨树沟岩体周边也发现了大松树金矿床及刘家趟子金矿点。

三、区域构造

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影响,研究区处于大陆边缘活动带范畴。早期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北东向老岭复式背斜,晚期和新生代则表现为拉张伸展作用,形成了老岭变质核杂岩构造体系。

老岭变质核杂岩空间上呈长垣状隆起,变质核由太古宙TTG及少量表壳岩残块组成,并有梨树沟、老秃顶子、遥林等中生代花岗岩体侵入。与东南侧古元古代老岭群珍珠门组大理岩间呈韧—脆性断裂接触关系,该断裂带为变质核杂岩东南翼盖层叠瓦状铲式滑脱构造之一,具有拆离断层成矿赋矿良好的地质条件。

变质核杂岩构造体系,由核部至两侧,滑脱造成的沉降幅度逐渐加大,剥蚀深度也由深至浅,拆离断裂性质呈现由韧性—韧脆性—脆性的变化趋势。主滑脱构造及其次级构造是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为矿液的运移、富集沉淀提供了通道和空间。

1.断裂构造

(1)韧性断裂

本区韧性断裂集中分布在变质核南北两侧,以塑性变形为主,呈狭长带状产出的构造岩,多形成于地壳深部,主要有2条较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现今出露于地表的糜棱岩是后期地质体抬升剥蚀的结果。

①银子沟—刘家趟子韧性剪切带:位于表壳岩—TTG岩系南翼,处于珍珠门组与接触部位,长约50km,构造片理多为NE,局部近S—N向,倾角陡立,目前该断裂带内已发现大松树金矿及刘家趟子金矿点。

②板庙子—双岔沟韧性剪切带:位于珍珠门组构成的透镜状地质体的核部,宽50~100m,长5km,片理向,倾角50°~70°。

(2)韧脆性断裂

主要为小四平—荒沟山—南岔“S”型韧脆性—脆性断裂带。

处于古元古界老岭群珍珠门组大理岩与花山组片岩接触带上,东北起自小四平,向西南延至南岔一带,总体呈北东向“S”形弧形展布,长约70 km,宽约1~2 km 。经钻探验证和频率测深结果表明,断裂规模较大,总体倾向南东,倾角较陡,向下有变缓趋势。在不同岩性段之间的滑动断裂带附近往往有成矿物质的富集,常发育有套合较好的Au、Pb、Zn、Ag、Cu等土壤异常、矿化蚀变带或矿体(图1-2),具有变质核杂岩控矿特征。

受其控制的金矿床较多,除滑脱构造造成珍珠门组大理岩破碎,其上部花山组及大栗子组二云片岩、千枚岩等也起到了很好的屏蔽作用,同时剥蚀深度中等与中生代侵入体的空间位置较为有利。这些有利地质条件的耦合造成了沿“S”形断裂带有分布着众多的矿床。自东北至西南有小四平、老三队、八里沟、南大坡、五道阳岔、荒沟山、错草沟、大松树、南岔等十余处金矿(化)点,此外还有铅、锌、铜、钴等矿产。

图1-2 大松树剖面综合推断地质断面图(2005,实测)

1.含燧石结核白云石大理岩;

2.花岗岩;

3.片麻状钾长花岗岩;

4.矿体及推测矿体;

5.蚀变带及预测矿化蚀变带;

6.实测、推测断裂及编号

(3)脆性断裂

北东向断裂多为张性、张扭性断裂,主要为远离变质核的滑脱构造及其次级断裂、层间断裂带、层间滑脱断裂等。往往形成较大规模低压扩容带,有利于成矿热液迁移沉淀;北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规模小,往往错断北东向断裂,但断距不大,对矿体的破坏和影响作用不明显。

2.褶皱构造

老岭地区经历了阜平期到印支期的多次褶皱构造运动。古元古代拗拉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