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肖秀荣冲刺班点题讲义,个人整理版

2015肖秀荣冲刺班点题讲义,个人整理版

《毛中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应坚持的方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是对市场

和政府关系的形象说法。两只手都要用好是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所以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

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更好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如何对待国外政治文明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党的领导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社

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发扬人民民主,又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的政体,与“三权分立”有本质区别。在

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这告诉我们,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三)总体要求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如何把“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继续推向前进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

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二,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不

可分离的部分,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两制”是指在“一国”之内,国家主体实行社

会主义制度,香港等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之内的“两制”并非等量齐观。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在“一国”之内,“两种制度”只有相互

尊重,相互借鉴,才能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三)香港事务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香港占中行为是一个违法事件。占中行为不仅严重影

响了香港市民的生活和生计,导致经济下滑,社会撕裂,使社会稳定和治安受到冲击,而且也干扰了“一国两制”的实践,必须坚决制止。要把“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宗旨出发,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经济新常态

(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由于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是把提高质量和效益而不是把速度放在首位,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

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会使经济出现“新常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

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调整经济结构。这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

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②如何调整经济结构:第一,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

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第二,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第三,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第四,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第五,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①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所谓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就是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③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

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

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机制。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立足全球视野和国家眼光,加快国际科技资源流动和重组,在开发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水平和科技实力。

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4.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也是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城乡

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2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

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

——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材料3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4

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

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2、3 说明文化的重要性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结合材料4说明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及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是一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这几天北京空气质量好,是我们有关地方和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我要感谢各位,也感谢

这次会议,让我们下了更大的决心,来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我们今后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更好。也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

谢谢,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

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习近平2014年11月10日在欢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经济

体领导人、代表及配偶宴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如何理解“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

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2)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

【参考答案】

(1)中国梦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首先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

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其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建设循环经济。

①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纲要》

一、抗战精神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

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二)抗战胜利的原因: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

素。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第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第四,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第一,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提出

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四)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历史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一开始就具有拯救人类文

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抗战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一,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第二,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第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历抗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对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追求。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

(五)抗日战争积累的丰富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

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

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

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

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中国共产党人找到并坚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与人民政协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

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就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

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这是因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开历史倒车的复辟帝制,必然遭到人民反对。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一是因为帝国主义决不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古今

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三)人民政协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

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确立了在中国各种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1949 年9月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意志,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等3个被认为是为新中国奠基的历

(四)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

位,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到1954年9月全国人大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是国家权力机关。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五)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在中国社

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一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二是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既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原则;既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原则,又贯彻了团结和谐的要求。所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内涵。

三、三个甲午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中国战败的原因与此前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样,

一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二是在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这是重要原因。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中国的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图谋达到高潮,中国面临着瓜分危机,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干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二)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

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

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三)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

世界的东方。

(四)1954年、2014年两个甲午年中国发生的变化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

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五)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为今天

我们是在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的基础上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

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而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我们更有信心,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更有能力,就在于我们坚持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最根本的保证。

四、党的建设

(一)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

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

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并把它称之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毛泽东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毛泽东亲自领导了延安整风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伺政党的显著标志。

(三)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

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即执政能力和保持先进性两方面的考验)。

(四)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时强调,“赶考”远未结束。这是因为我们党面临的执政

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五)毛泽东1945年把民主作为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新路。这是因为

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一方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最好的镜子。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所以,毛泽东把民主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

(六)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

因为统治集团作风败坏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多得很!我们一定要引为借鉴,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要有足够的估计,要有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使党员、干部不仅不敢沾染歪风邪气,而且不能、不想沾染歪风邪气,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要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第一,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第二,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第三,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第四,严字当头、从严从实;第五,层层压紧、上下互动;第六,相信群众、敞开大门。

五、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习近平2014年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2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

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邓小平同志赢

得了中国人民衷心爱戴,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广泛尊敬。

——习近平2014年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过程,说明邓小平同志的贡献。

(2)说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说明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

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高超领导艺术,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围绕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原则和政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主要内容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加强党的建设;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和支持下,改革大潮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

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

六、统一战线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这是一个历史的

特点,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过程中的特点,而为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中所没有的。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

材料2

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

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

——习近平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

材料3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

请回答:

(1)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阐述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指出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总方针。

(2)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指出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的特点。

(3)如何理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参考答案】

(1)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

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犯“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2)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

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

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1937年2月,在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前,中共中央发表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也得到国民党内抗日派的赞同。9

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特点是: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3)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

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思修与法基》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法治思维方式与法律权威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

第一,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第二,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第三,确立和

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第四,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二)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

第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

稳定性、长期性。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发挥法治在改革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确保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总体上已经实现有法可依。我们要十分珍惜法制建设的这些成就,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第三,只有处理好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的关系,把深化改革同完善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全面深化改革。

(三)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法治思维方式有四个基本特征: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

法治思维不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

奉守法律至上原则。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必须:第一,推进依法执政。第二,提高立法质量。第三,严格规范公正执法。第四,提升司法公信力。第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责任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这三个清单中的“权力清单”,体现的正是权力制约这一法

权力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制约原则的要求是: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四)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意味

着:法律在众多社会规范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它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所谓法律“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是指法律必须被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

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检验法律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是保障法律有效实施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力量。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全体人民都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五)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三个首先”是由我国宪法

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国宪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二是确认国家制度;三是确认和规范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四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所有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是无效的。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

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一是要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二是要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标,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二)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以宪法和

法律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四项基本要求:一是科学立法,二是严格执法,三是公正司法,四是全民守法。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强大推动力量。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

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三、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青年

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它内在地包含

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而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我国当今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三)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

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既要有社会条件,也要有个人条件。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一,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第二,要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四、网络与公共生活、公共秩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个人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

(一)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管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

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但是,公民在互联网上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要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法规底线,不得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为了构建开放、自由、规范、有序的互联网秩序,营造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民权益,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必须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维护互联网安全——这是互联网健康发展和有效运用的前提。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互联网作为公共空间,

也需要公共秩序。自由平等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民在理解和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时,应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权利的观念。一方面,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另一方面,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各种制度和程序行使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

(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之一(其它四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治理国家,不仅需要法治,也需要

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四)个人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个人品德的养成既要加强个体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也要采取正确

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包括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身体力行。同时,要自觉地向道德模范学习。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加强法律修养,重在增强法律思维。法律思维首先要讲法律,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讲程序,从法律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要讲法理,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

五、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

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表现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第一,人

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但科学知识的运用却不可能离开具体的国家。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

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而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这一核心的确立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

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第三,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道德价值追求,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当代》

一、“搭便车”、“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

(一)如何认识美国总统奥巴马2014年8月8日在接受托马斯·弗里德曼专访时抛出了的所谓“中

国搭便车”一说?

奥巴马指责中国只会搭便车,说法十分片面。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在

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分工,相互提供产品与服务,包括国际政治和安全服务。如果把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描述为“搭便车”,那就是相互“搭便车”。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现有国际体系的贡献者。中国通过自己的发展反哺世界经济,对世界频送“红利”。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和平外交政策,给美国和世界带来了很大好处。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达到30%,未来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

(二)奥巴马指责中国只会搭便车,习近平则“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

也好,我们都欢迎”,如何分析对搭便车的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

奥巴马指责中国只会搭便车反映了美国唯我独尊的霸权思想。美国认为,这个世界的基本秩序是由美

国维护的,自己的国际行为是无私的国际主义,包括其在许多地方的干涉行为,都是在提供公共产品,不是服务美国自身利益。基于此,美国认为,如果在这些问题上不站在美国一边,不参与美国发起的活动,就是不尽“责任”,就是“搭便车”。美国的这种“自恋”和“优越感”使得它无视世界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很多贡献。

中国欢迎他国来“搭车”的“中国态度”,体现了中国提出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表明了中国愿以开放的胸怀向世界提供中国发展所衍生的公共产品,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反映了中国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大国外交特色。

(三)“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的区别

美国“马歇尔计划”是美苏霸权时代的冷战产物。二战结束后,为帮助也为了控制欧洲盟友,同时为

了对抗苏联,美国时任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盟国经济援助重建方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的确复兴了西欧,但也在欧亚大陆上构筑了东西方对抗的冷战经济铁幕。它的本质是经济战争,结果是对抗壁垒。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重大倡议和机制建设,致力于在亚太地区构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性经济格局,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

中国发展的红利,以实现共同发展,这与“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与“美国要领导世界一百年”及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现麻烦“都会找美国”而“不会找北京”的说法

(一)“美国要领导世界一百年”的设想。2014年5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点军校出席学员

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特别谈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承担的所谓“领导”角色。奥巴马说,“全世界都

期待美国出手相助。所以,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而且至今仍然如此。这是上一个世纪的现实,也将是下一个世纪的现实。”“我们面临的问题、你们每一个人将面临的问题,不是美国是否能领导世界,而是我们如何领导世界——不仅仅是保障我们的和平与繁荣,还要让和平与繁荣扩展到全球各地。”“我的底线是:美国必须一如既往在世界舞台上发挥领导作用。我们如果不领导世界,谁来领导?”2014年9月

28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著名“60分钟”节目专访中,奥巴马又说:“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现麻烦的时候,人们不会找北京,不会找莫斯科,而是找我们帮忙。就是这状况,没得办法。”

(二)“美国要领导世界一百年”的设想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背道而驰

所谓美国领导世界,也就是要建立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而且要把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即“和

平与繁荣扩展到全球各地”。然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多极化发展的时期。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

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美国独霸世界不仅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其自身实力的下降,也使它力不从心,难以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如果一意孤行,将自食其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如何认识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现麻烦“都会找美国”而“不会找北京”?

对这一说法要作具体分析。第一,世界上有不少麻烦是美国制造的。美国“先制造麻烦再帮助收拾麻

烦”的轨迹很明显。比如,中东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宗教等原因,本来就是一个很麻烦的地方,但这些年来,特别是“阿拉伯之春”前后,美国搞“大中东改造计划”,整出了几个“烂摊子”,使这个地区更麻烦了,“伊斯兰国”极端势力得以跑出来祸害世界,就是钻了地区动乱的空子。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不

是“有麻烦找美国”,而是美国制造了麻烦。第二,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笃信“全世界都期待美国

出手相助”,这种对外干涉的冲动,往往使美国出现了“人家不请我自来”的干预行为。这些对外干涉,

不论冠以多么好听的名义,从本质上看,都是为了美国的战略利益。第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惹事、不生事,不是麻烦制造者。尽管如此,为了世界的利益,中国对某些麻烦并不是完全置身度外,而是尽自己的所能,承担了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如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联合国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迄今累计派出军队2万多人次。中国海军先后向海盗肆虐的亚丁湾派出45艘次军舰执行护

航任务。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一贯支持国际反恐合作。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将承担越来越多同自身国力和地位相符的国际责任,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成为当今世界重大“麻烦”的乌克兰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西方的强力干预

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西方的强力干预是乌克兰局势突变的直接原因。

中国主张尊重乌克兰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呼吁乌克兰方面尽早开启包容性对话,达成全面解决危机的政治方案,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

(五)国与国之间应该秉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在经济上

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政治上,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反对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文化上,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

三、正确认识中国和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一头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醒狮)

(一)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第一,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

家。第二,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第三,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第四,中国是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五,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中

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中国坚持促进亚太合作发展,政策不会动摇。

(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

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是,第一,中国是和平的

醒狮。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珍惜和平;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

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中国需要和平;当今世界的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维护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 力避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第二,中国是可亲的的醒狮。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践行亲、诚、惠、容的

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及亚太国;对非洲国家践行真、实、亲、诚的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命运共同体”;努力与发达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第三,中国是文明的醒狮。中国认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

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三)中国倡导亚洲安全观,坚持正确的义利观

亚洲安全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实际上是新安全观(核心内容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在亚洲地区的运用和发展,是对亚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由此形成的创新性理念将进

一步拓展中国新安全观在亚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倡导亚洲安全观,中国希望相关国家转变冷战思维

和集团政治的霸权逻辑,通过合作、开放而非对抗、结盟的方式实现本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在此

基础上,中国希望以亚洲安全观为指导,推动亚洲集体安全机制的形成和演进。习近平主席在亚信上海峰

会上提出了多项旨在推动亚洲安全机制演进的具体建议。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中国将和亚信其他成员国一道,推动亚信合作机制化,使其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建立地区安全合

作新架构的有益探讨。

在国际关系中,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

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政治上,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

济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

(一)APEC北京会议正式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必将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

平。

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人的融合思维、和谐文化在外交难题上的成功运用,体现

了APEC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将“打破亚太内部的封闭之门,敞开面向世界的开放之门”,整合融通现有自贸安排,降低各种自贸协定重叠化、碎片化风险,必将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新的

更高水平。如果建成亚太自贸区,其带来的经济收益将远远超过任何一个现有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区域经济一体化,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

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不仅大大推动了集团内经济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

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携手推动亚太地区发展繁荣。(2014年12月5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积极运筹对外关系、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发挥自由贸易区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好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五、中国外交工作布局

(一)中国的外交工作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二)大国是关键。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之所以是关键,在于其是

决定国际战略格局与影响中国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中美分别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又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关系中美两国,也事关国际战略格局。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合作具有全球性、战略性、示范性,对推动国际力量平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意义重大。中俄是大国,又是邻国,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远远超出双边范畴。

(三)多边是舞台。多边外交是既是中国广泛宣示国内外政策,赢得更多国际理解和支持,也是发出

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发挥中国作用的重要舞台。尤其是主场外交,最容易聚焦世界的目光。今年的亚信上海峰会和APEC北京会议是中国“主场外交”的精彩篇章。

(四)周边是首要。周边之所以是首要,是因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

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做好周边外交工作,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

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

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

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要实行包容发展,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六、“金砖国家”与南南合作

(一)“金砖国家”宣布签署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协议和应急储备安排协议,说明金砖国家合作已经进

入从概念向实体迈进的新阶段。“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秉持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具有不结盟、不

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特质。它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当今世界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客观现实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既是新兴经济体谋求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迫切需要,也是“金砖国家”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当然选择。五国的组合,不仅为南南合作、全球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能为新兴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的发言权,而且在南北间起到了重要的

(二)南南合作的意义。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相互间的合作即南南合作。南南合作的

意义在于:第一,它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三)中国对非洲国家践行真、实、亲、诚的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建立“命运共同体”,与所谓

的“新殖民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1.中国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把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强加于人,更不谋求对非洲的控制,中国对非开

展经贸合作不会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是把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中国开展对非合作独有的国际主义理念,也是中非合作的核心内容。

2.中国与非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是由双方不同的自然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阶

段所决定的。中国真正帮助非洲将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促进了非洲的发展。中非经贸合作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开放和各方共赢。

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和非洲已成为最相互吸引也最具潜力的一对合作伙伴。近年来,随着

中非各自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非经贸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形式也越发多元。但不管合作内容如何变化,中非之间的合作,始终是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始终是南南合作的范畴,双方合作所独有的一些特点,使其同西方国家过去在非洲的殖民和掠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4.中非经贸合作是好朋友和好伙伴之间的平等互利合作。与历史上一些国家在非洲的野蛮侵略和疯狂

掠夺完全不同,中国对非合作的原则是平等相待,互利互惠,目的是与非洲共同实现发展。由于殖民统治的原因,非洲大部分高品质战略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权目前仍控制在西方跨国公司手里,非洲大量能源资源产品也没有输往中国。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企业在非石油投资不到西方石油巨头在非投资的

1/16。但是,与西方殖民者掠夺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是这“1/16”,提高了非洲国家资源开发的效率,提升了资源的价值,帮助一些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起了民族工业,使非洲的资源不再像以往一样在西方国家手中沉睡,而是成为了非洲发展的动力源泉。

《马原》

哲学分析题常考重要原理总结(结合《8套卷》和《4套卷》中具体题目体会)

1.实践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主要结合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应当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

关键。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套卷》卷一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