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练习题

练习题

练习题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无耦合的两电感L1和L2串联,其总电感为L1+L2

2. 互感为M 的两电感L1和L2异名端相串联,其总电感为L1+L2+2M

3. 互感为M 的两电感L1和L2同名端相串联,其总电感为L1+L2-2M

4. 理想变压器唯一的参数是匝数比

5. 理想变压器的初次级匝数比为1:n ,且次级阻抗为R ,则初级的输入阻抗为1/R

6. 容性电路的电压 其电流,如果电流的相位为0,则电压相位范围是

7. 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是:

8.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的可表示为

9. 功率因数是指 的比值

10. 用三相四线制连接电网时,线电压与相电压之间的比值为 。 11. 串联谐振时电路呈现的性质是

12. 一功率为220V ,66W ,功率因数为0.5的日光灯,正常工作的电流为 13. CCCS 表示的是:

14. 换路定理可表示为: 和

15. 电容通过电路放电,经过1个放电周期时电容内的电量是初始电量的 % 16.

正弦电压为)30cos()(

+-=t U t u m ω,则该电压有效值相量为

17. 某电路呈感性,则该电路两端的电压相位 流过该电路的电流相位 18. 串联谐振的条件是

19. 所有储能元件初始值为零的电路对激励的响应称为 响应

20. 已知一段电路的端电压和流过的电流分别为U ∠α和I ∠β,则该电路的视在功率

为 ,有功功率为 ,无功功率为

21. 在电源电压和内阻抗一定时,获得最大输出功率的条件是 22. 电压源的端电压 ,与流过的电流无关 23. 两类约束是指 和

24. 电源置零时,理想电压源应 ;理想电流源应 25. 提高电感性电路功率因数的措施是

26. 在正弦稳态电路中,某支路电压为V t t u )1000cos(10)(=,该支路电流为

()20sin(100060)i t t A

=+

,则该支路的平均功率为 ,无功功率为 ,该

支路的功率因数为

27. 如果在单口网络中不含有 与网络之外的某

些变量相耦合的元件,则这单口网络称为明确的单口网络

28.某电路呈容性,则该电路两端的电压相位流过该电路的电流相位

29.用三相四线制连接电网时,线不能安熔断器。

30.并联谐振的条件是

31.诺顿等效的内容是:

32.0状态的电容通过电路充电,经过个放电周期基本认为放电完毕。

33.最基本的电容V AR表示为:

34.理想变压器的初次级匝数比为1:n,且次级阻抗为R,则初级的输入阻抗为

35.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的可表示为

36.如图 1 所示电路,则 U=

图1

37.如图 2 所示,则元件的功率 P= ,该元件是。(填负载或电源)

图2

38.电路如图 3 所示,电流源两端的电压 Uab= ,电压源的功率 P=

图3

39.已知某二端网络的电压为u=10+10cos(10t+60°)+5cos(100t+30°)+3cos(1000t+45°)V,电流为i=2+3cos(10t+15°)+2cos(100t+60°)+cos(1000t+45°)A,则该二端网络的电压有效值为,平均功率为。

40.在图 4 所示的电路中,S闭合后,电容电压的初始值Uc(0+)=

41. 已知对称三相负载每相阻抗 80+j60Ω,电源线电压 380V,则负载接成 Y形时的线电流I Y= 2.2A ,负载接成Δ形时的线电流IΔ= 3.8

42.如图所示电路,当ω0=1000rad/s时电路发生谐振,R=100Ω,L=0.1H,求C的值

43.如图所示,L=0.5H,则iL(0+)= ,电路的时间常数=

二、选择题

1、图示电路中2Ω电阻吸收的功率P为()

A)4W

B)8W

C)0W

D)2W

2、图示电路中电流I等于()

A)12A

B)6A

C)4A

D)2A

3、图示电路中电压U等于()

A)0V

B)8V

C)-8V

D)16V

4、图示单口网络等效电阻等于()

A)4Ω

B)8Ω

C)-4Ω

D)-8Ω

5、图示电路的u S (t) = 2 cos t V,则电感电流i L(t)的初相等于()

A)26.6°

B)-26.6°

C)63.4°

D)-63.4°

6、图示串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Q等于()

A)1

B)10

C)100

D)200

7、图示电路中u S (t) = 2 sin t V,则单口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阻抗等于()A)(1-j1)Ω

B)(1+j1)Ω

C)(1-j2)Ω

D)(1+j2)Ω

8、图示电路中,u s(t) = 42cos2t V,则单口网络输出的最大平均功率等于( )

A)2W

B)1W

C)4W

D)3W

9、图示电路中,u s(t) = 2cos (t+450)V,则电压u c(t)与电流i(t)的相位关系( )

A)uc(t)超前i(t) 900

B)uc(t)滞后i(t) 900

C)uc(t)超前i(t) 450

D)uc(t)滞后i(t) 450

10、已知激励为U1U2,待求量为I1I2,则需要用到的双口网络参数为()

A)Z参数B)Y参数

C)A参数D)H参数

11、图示电路中电压u等于()

A)1V

B)-1V

C)-2V

D)3V

12、对于具有b 条支路,n 个结点的连通电路来说,可以列出线性无关的KVL 方程的最大数目是( )

A )b -1

B )n -1

C )b -n+1

D )b -n -1

13、图示电路中电流I 等于( ) A )1A B )2A C )3A D )4A

14、图示电路中,u s (t) = 4sin2t V ,则单口网络相量模型的等效阻抗等于( ) A) ( 2-j2) Ω B) ( 2-j1) Ω

C) ( 2+j2) Ω D) ( 2+j1) Ω

15、图示各电路对不同频率的正弦输入信号u 1呈现低通滤波或高通滤波特性,请判断具有低通滤波特性的电路是

( )

A )(a )和(b )

B )(a )和(c )

C )(b )和(c )

D )(a )和(b )和(c ) 16、图示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等于( ) A )1Ω B )2Ω C )3Ω D )4Ω

17.图示正弦稳态单口网络相量模型等效阻抗的辐角为( )

A )26.6°

B )-26.6°

C )45°

D )-45°

18、图示2Ω电阻,已知u(t)=2+2cos(3t+30?)V 则该电阻的平均功率为( ) A )1W

B )2W

C )3W

D )4W 19、图示电路中电压源放出功率P 等于( )

??

Ω =2 R -

+ ) t ( u

A)-4W B)4W C)-16W D)16W

20、VCCS代表的是()

A)电流控制电流源B)电压控制电压源

C)电流控制电压源D)电压控制电流源

21、图示单口网络的电压电流关系为()

A)u = 4i + 4

B)u = -4i -8

C)u = 8i + 8

D)u = -8i -8

22、图示电路中电压U等于()

A)6V

B)-6V

C)3V

D)-3V

23、图示电路中,u s(t) = 42cos2t V,则单口网络输出的最大平均功率等于( )

E)2W

F)1W

G)4W

H)3W

24、图示电路处于正弦稳态,电感电流的振幅值等于

()

A)20A

B)10A

C)5A

D)1A

25、图示电路中电压源放出功率P等于()

A)-4W B)4W C)-16W D)16W

26、CCCS代表的是(A)

A)电流控制电流源B)电压控制电压源

C)电流控制电压源D)电压控制电流源

26.若 4Ω电阻在 10 秒内消耗能量为 160J,则电阻两端的电压为。()A.10V; B.8V; C.16V; D.90V

27.电路如图4 所示,电压U 为()

28.图示的RLC 串联电路的固有响应性质为:()

A.欠阻尼;B.过阻尼;C.临界阻尼;D.无阻尼

29. 如图电路所示,U为()

A.4V

B.3V

C.2V

D.4/3V

三、判断题

1.将一个值为L的电感线圈平分为两个线圈,分开后的线圈电感值为L/2

2.将两个电感L1和L2串联,其总电感一定是L1+L2

3.若各次谐波的电流有效值依次为I1,I2,……In,则总电流有效值I=I1+I2+……+In

4.若各次谐波的电压有效值依次为U1,U2,……Un,则总电流有效值I=

U1+U2+……+Un

5.若各次谐波的功率依次为P0,P1,P2,……Pn,则总电流有效值P=P0+P1+……+Pn

6.串联谐振时,其品质因素Q越大越好

7.双口网络一定是四端网络,但四端网络不一定是双口网络

8.具有完全不同结构的两个电路网络也可能等效()

9.动态电路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电阻电路用代数方程来描述()

10.同一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压会因参考点选择的不同而改变()

11.叠加定理不仅能用来计算电流和电压,还能进行功率的叠加

12.理想变压器既不消耗能量,也不储存能量()

13.提高电感性电路功率因数的措施是并联一定容量的电容()

14. 如果一个单口网络N 的伏安关系和另一个单口网络N`的伏安关系完全相同,则这两

个单口网络便是等效的

15. 铁心变压器要近似为理想变压器,其线圈要足够多,电感要接近于0 16. 串联电路中,总的阻抗总比一段的阻抗大

17. 由电容串联而成的电路中,总的阻抗总比一段的阻抗大

18. 在节点处各支路电流的方向不能均高为流向节点,否则将只有流入节点的电流而无

流出节点的电流

19. 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总比干路的电流小 20. 在串联电路中,各个元件上的电压总是比总电压小 21. 拓扑约束对线性电路有效,而对非线性电路无效

22. 受控源本质上并不提供能量,因此含受控源的电路是无源电路 23. 网孔电流法实质上是KVL 的变形 24. 节点电压法实质上是KCL 的变形

25. 非平面电路只能使用回路分析法,平面电路只能使用网孔分析法

26. 如果两个电路对某一外电路等效,那么就可保证对其他任一外电路也等效 27. 只要两个电路等效,那么可以进行相互置换

28. 计算戴维南等效的内电阻时,所有电源均应置零,而不管其是否为独立电源 29. 在交流电路中,如果123i i i +=,则它们对应的有效值相加也应该满足:123I I I += 30. 在交流电路中,如果123u u u +=,则它们对应的有效值相加也应该满足:123U U U += 31. 在交流电路中,如果123i i i +=,则它们对应的有效值相加也应该满足:222213I I I += 32. 在交流电路中,如果123u u u +=,则它们对应的有效值相加也应该满足:

2

2

2

123

U U U +=

33. 若某串联电路为电容性的,与其等效的并联电路也是电容性的 34. 某电路的阻抗为34Z j =+Ω,则导纳为1134Y j

S

=

-

35. 因为电容的平均功率为0,因此它的平均储能也为0

36. 由功率因素的定义可知,电路的感性越强,功率因素越小,反之,容性越强,功率

因素越大

37. 一个电路的平均功率实际上就是该电路中电阻消耗的功率 38. 电路的平均功率就是有功功率,复功率就是视在功率

39. 单相电路的瞬时功率是随时间变化的,对称三相电路的总瞬时功率是恒定的 40. 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之比等于初级和次级线圈的匝数比

四、计算题

1、如图电路,请写出u,u 1和u 2的表达式。

2、已知:1()10R L C ωω===Ω

S 10)V u t ω??=+??

, 求电流i 、有效值I 、功率P us

M

u 1

u 2

L 1

L 2

i 1 i 2

u +-

1

L 2

L M

M

u 1 u 2 L 1

L 2 i 1

i 2

3、已知电路a :4

S

5mA )I u t ==S ,,求

i 和I (i 的有效值)

4、124536 i =4A i =7A i =10A i =-2A i i 已知,,,求,

5、如图电路原已稳定,t=0时合上开关,求电容电流ic(0+)。

6、列出如图电路的网孔方程。

7、列出如图电路的节点分析方程。

8、用戴维南定理求图示电路中的I 。

9、如图已知:I 1=10A 、U AB =100V ,求: A 、U O 的读数

10、求图示正弦稳态单口网络的功率因数

i 1

I

11、如图电路,t t i S 0cos 2)(ω=

,求谐振频率0ω及谐振时流过电容的电流C I

12、已知f=796HZ ,求如图电路的最简等效电路,并讨论何时电路呈纯阻性。

13、求图示单口网络等效电阻

14、单口网络端口电压 、电流分别为:

()100100cos 50cos 230cos 3()10cos(60)2cos(3135)u t t t tV i t t t A

=+++=-+-

u(t)与i(t)为关联参考方向,试求单口网络吸收的功率

15、列出如图电路的网孔方程

16、列出如图电路的节点分析方程

i S

Ω

5F

5

1H

5

1

17、如图所示电路,在t=0时开关闭合,求i L(t),t>0

41.如图所示电路等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19. 试求如图电路在谐振时的频率ω

42.求如图所示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比。

20. 有一耦合电感如图6 所示,其电压u = 10cos2000 tV,电流i1 = 0.1sin2000 tA,(1)当22′端开路时,u 2= -0.9cos2000 tV,求L1、M

(2)当22′端短路时,i2 = 0.9sin2000 t A,求L2。

43. 电路如图所示,开关在S 在t=0时闭合,闭合前电路处于稳定状态,已知:R=1Ω,

L=0.8H ,us=6V ,求t ≥ 0 时的i L (t),u L

(t)

1、电路如图6所示,电流I 。

解:列KCL 方程 201+=I I (2分)

列KVL 方程 502051=+I I (2分) 解得: A I 2-= (1分) 2、电路如图7所示,试求I x 。

解:求出I x 所在支路之外电路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V u oc 6186

3318636=?+-?+= (2分)

Ω=+?+

+?=

46

3636

363eq R (2分)

A R U I eq oc x 25.020

4620

=+=

+=

(1分)

3、对称三相电路,角形联接负载阻抗Z =6+ j 8W , Y 形联接电源相电压为220V ,求负载的相电流和线电流有效值,以及三相负载总功率。 解: 相电流有效值A Z U I l P 388

63

220

|

|2

2

=+=

=

(2分)

线电流有效值A I I P l 663==

三相负载总功率 kW W I U P Z l l 1.26261368

66663220

3cos 32

2

==+?

??=

=

? (2分)

图6

4、电路8如图,试求电压2?

U 。 解:Ω=?=

=5.05010

12

2L i Z n Z (2分)

V U

033.30105.015.011

∠=∠?+?=?

(2分)

V U

n

U

03.33033.31011

2

∠=∠?==

?

?

(1分)

5、如图9所示双口网络的Z 参数矩阵。 解:电流电压相量参考方向如图。

列KVL 方程:

1211)(22?

?

?

?

=++U I I I (1分)

2212)(22?

?

?

?

=++U I I I (1分)

整理得:21124?

?

?

+=I I U (1分)

21242?

?

?

+=I I U (1分)

所以 ??

??

??=42

24

Z (1分)

6、某负载阻抗Z=2+j2Ω,与A t t i s 2c o s

25)(=的电流源相联,

试求电源提供给该网络的视在功率、网络吸收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和复功率。 解:

45)2

2

(210

522||52

2

===?+=

==arctg V I Z U A

I s s ?

视在功率A V I U S s ?=?==2505210 (1分) 有功功率W I U P s 50)45cos(5210cos =?==

? (1分) 无功功率var 50)45sin(5210sin =?==

?s I U Q (1分) 功率因数707.0)45cos(cos ===

?λ (1分) 复功率A V j jQ P S ?+=+=)5050(~

(1分)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电路如图10所示,试求电流I 。 解:设网孔电流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列写标准化网孔电流方程:

??

??

?-=++--=-+++-=5

)3020(302030

30)3055(51

3213211I I I I I I I (6分) 解得:I 2= 2A 、I 3=0.5A (2分)

图9

2 ′

1′

+

+

- - ??

1

?

U

2

?

U

图10

1

I 2

I 3

I

所以:A I I I 5.132=-= (2分)

2、如图11所示电路,开关在a 处电路已达稳态,在t = 0 时开关由a 处合向b 处,试求t ≥ 0电流i L (t )。 解:

求初始值i L (0+)。 i L (0+) = i L (0-) = 1 A (1分)

求换路后电感之外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如图11.1所示。 00

2111=?=+i i i V u oc 2=(2分)

外施激励法求R eq 如图11.2所示。 KCL :0211=++i i i KVL :u i i =-1 解得:i u 34=

Ω=

3

4eq R (2分)

原电路等效电路如图11.3所示。

时间常数:τ= L / R eq = 3s (1分) 稳态值:A R u i eq

oc L 5.1)(==

∞ (2分)

依据“三要素法”公式得: 0

,5.05.1)]()0([)()(3

1≥-=∞-+∞=--+t A e

e

i i i t i t t

L L L L τ

(2

分)

图和电流相量图。

,并分别画出电压相量、、所示,试求、电路相量模型如图21123?

?

?

I I I

解:Ω=-++-+=

1)

1()1()1)(1(1j j j j Z

Ω∠=+=++=

452222211j Z j Z

A Z

U I S

45225-∠==

?

?

(2分) A I j j j

I

9025)

1()1(11-∠=-++-=

?

?

(1分)

L 4H

u

Ω

34图12

1Ω -j Ω

j 2Ω

?

2

?

I 2

?

I ?

I ?

U

A I j j j I

025)

1()1(12∠=-+++=

?

?

(2分)

相量图如图12.1所示。(1分)

【音系学】1. 举例说明 应怎样归纳音位

1. 举例说明应怎样归纳音位 音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归纳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具体语言或方言中不同音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音位归纳有关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在弄清这些关系后,就可以依据下列原则进行音位归纳: 1、对立原则:音素间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能够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判定对立关系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语音环境,然后用替换的方法进行测试。例如英语存在"[__in]"这样一个语音环境,如果分别用[p]、[b]、[t]、[d]等音素填充替换,可以得到pin(别针)、bin(仓)、tin(罐头)din (喧闹声)等不同词的不同语音形式,这说明[p]、[b]、[t]、[d]等音素能够区别意义,处于对立关系中。汉语普通话的[p][p'][t][t'][k][k']等同理也有对立关系。处在对立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都具有辨义功能,因而一定分属于不同的音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替换测试时,若干音素的互相替换应该在音节的同一层次的同一位置上进行,例如在汉语普通话[__i]环境下,[t]、[n]和[l]互相替换是成立的,因为它们都处于同一层次的声母位置上。而虽然有[ai]和[li]两个形式,但是[a]和[i]不处于同一层次上,[a]处于韵腹位置,[i]处于声母位置,因此,我们不能认为[a]和[i]有替换关系。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处在互补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因而不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我们就有可能把它们归并为一个音位,使它们成为这个音位的几个条件变体。例如汉语普通话[P][a][A][§]四个音素出现的语音环境是各不相同的: 在正常情况下,出现[P]的地方不会出现其他三个元音,[a]、[A]和[§]的情况也是如此。这四个元音音素的出现环境互相补充,不会有对立现象。因此我们有可能把它们归入同一个/a/,让它们成为/a/的四个条件变体。 3、语音相似原则:处于互补关系之中的若干音素,只有在语音相似的条件下才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果语音上相差太远,听起来完全是不同的音,那么几个音素即使是互补的,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例如汉语普通话的[k]和[D]也是互补的,[k]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D]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但这两个辅音的音质差别太大,所以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音位。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个音素相似,例如英语里的[p]和[p'],虽然在汉族人听来这两个音差别很大,但英美人听起来却觉得相似。而汉语普通话[P][a][A][§]四个音素在说普通话的人看来,语音很相似,可以依据互补原则和语音相似原则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a/。 补充:这个比较详细了,你可以再自己归纳一下,或参考《语言学纲要》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 -

下面关于傅科摆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北半球傅科摆轨迹顺时针转动 B. 赤道处,傅科摆轨迹转动最快 C. 南北极点处,傅科摆轨迹不转动 D. 傅科摆轨迹转动一圈,最快是24小时 答案: B, C 198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将()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最终目标。 A. 探讨地球的本质问题 B.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探索 C. 人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D. 透视和理解地球系统随时间的演化 答案: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非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足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案: 是 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 A. 海底不断扩张 B. 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 C. 海底岩石对称地形成 D. 地磁场强度不稳定 答案: A, B 下列哪些能源,使用后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 A. 木材 B. 煤 C. 石油 D. 核能 答案: A, B, C 地球之所以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最关键的几个因素是() A. 有土壤 B. 表面温度适宜 C. 有液态水 D. 有大气 答案: A, B, C,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非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正确 C.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D.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答案: C 恒星的结局因其质量不同而有三种可能:形成白矮星、形成中子星、形成黑洞。 答案: 是 亚里士多德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 正确 A. 在不同纬度北极星相对人的位置 B.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 日食现象

DS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线性表 2.1 填空题 (1)一半插入或删除的位置 (2)静态动态 (3)一定不一定 (4)头指针头结点的next 前一个元素的next 2.2 选择题 (1)A (2) DA GKHDA EL IAF IFA(IDA) (3)D (4)D (5) D 2.3 头指针:在带头结点的链表中,头指针存储头结点的地址;在不带头结点的链表中,头指针存放第一个元素结点的地址; 头结点:为了操作方便,在第一个元素结点前申请一个结点,其指针域存放第一个元素结点的地址,数据域可以什么都不放; 首元素结点:第一个元素的结点。 2.4已知顺序表L递增有序,写一算法,将X插入到线性表的适当位置上,以保持线性表的有序性。 void InserList(SeqList *L,ElemType x) { int i=L->last; if(L->last>=MAXSIZE-1) return FALSE; //顺序表已满 while(i>=0 && L->elem[i]>x) { L->elem[i+1]=L->elem[i]; i--; } L->elem[i+1]=x; L->last++; } 2.5 删除顺序表中从i开始的k个元素 int DelList(SeqList *L,int i,int k) { int j,l; if(i<=0||i>L->last) {printf("The Initial Position is Error!"); return 0;} if(k<=0) return 1; /*No Need to Delete*/ if(i+k-2>=L->last) L->last=L->last-k; /*modify the length*/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苏教版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电脑把这四类物体的形状画出来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呈现几种立体图形) 1. 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 课件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卡通形象:小朋友,你们认识我们吗?你们想想在哪儿见过我们呢? 2. 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 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 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说明: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生动的画面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探究,体验领悟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导语: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桌面上的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1. 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 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说明:理解数学知识首先要观察数学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为进一步探究物体的特征建立感性基础。]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导语:刚才小朋友观察了几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接下来,小朋友能不能按形状把它们分分类呢? 1. 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 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 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明: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物体的形状后,再通过实际的分一分、比一比等活动,能进一步感知几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地球和地图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引路】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纬线 利用经纬网定位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新名词和概念,如经 线、纬线、经度、纬度、经纬网等,多为空 间概念,抽象难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学习时一要多观察,利用直观用具(地球仪)和图像进行观察、比较,对这些空间概念从直观上进行感知,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二要多动手,积极参与实验、制作、识别、描画等活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三要多动脑,认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事实或结论,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四要多交流,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相互提问、知识竞赛、趣味训练等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五要多感悟,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地理概念和现象;六要多归纳,及时分析、归纳地理现象中的规律,如纬度数值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是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 【综合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请举出两个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 。 2、地球仪的用途是, 。 3、纬线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4、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字母“”表示;赤道以南称,用“S”表示。 5、地球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6、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它可以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 7、180°经线以东是经;0°纬线以北是纬。 二、选择题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3、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 B、0° C、160°E D、20°W 4、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A、60°W B、60°E C、120°W D、180° 5、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20°、纬度0° 6、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7、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8、经度和纬度都是0°的地点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三、综合题 1、读右图,回答问题 (1)A、B两点的经纬度是 A、; B、。 (2)在图中填注C、D两点 C(17oE,14oN) D(20oE,15oN) (3)图中范围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 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属于半球。 (4)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可以判断B点位于A点的。 2、读下图,回答 (1)A点的经纬度是。 (2)图中A、B、C、D四点中,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是点。 3、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注明南、北极及东、西经。 (2)根据经度划分方法,给图中各条经线 标注度数。 (3)按照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中面积较大的半球是。

(完整版)认识地球练习题.word

试题解读-地球部分 1 .读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1-1-6,回答(1)~(3)题。 (1)甲地的经纬度是( ) A.40°N、20°E B.40°N、20°W C.40°S、20°E D.40°S、20°W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既位于热带地区,又位于西半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丁地位于丙地的( ) A.正北方向 B.正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 读图1-1-7,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D点经纬度___________。 (2)A、B、C、D四点中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_____,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__。 (3)A在B的__________方向,C在B的 ___________方向,D在B的___________方向。 3. 如图1-1-8,当地球公转到图中B点位置时,不可能有的现象是( )

A.印度半岛正处于多雨期 B.我国内流区内各河普遍进入枯水期 C.北京的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D.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盛行偏南风 4. 读下面两幅图1-1-9,完成图后填空。 (1)A、B、C三点都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光临___________ 点。 (2)A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一天中,A、B两点先看到太阳的是___________。 (3)当太阳直射A点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处,此时北极圈内会出现___________现象。 (4)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乙处时,北半球处在___________季,南半球处在__________季。 (5)地球由公转轨道的丙处向丁处运动过程中,咸宁市的白昼将变____________(填“长”或 “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5.读地球公转示意图1-1-10,回答问题。 (1)在图中四处短线上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 的方向。 (2)当地球运动到A处时,黄冈市的昼夜长短 情况是_________,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 度是__________。 (3)当我国人民欢度春节时,地球运行在 ( ) A.A、B之间B.B、C之间 C.C、D之间D.D、A之间 (4)当地球由A→B运动期间,南半球的季节由__________季向___________季过渡。

第二章课后习题与答案要点

第2章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初步 1. 设有如下语句,请用相应的谓词公式分别把他们表示出来:s (1)有的人喜欢梅花,有的人喜欢菊花,有的人既喜欢梅花又喜欢菊花。 解:定义谓词d P(x):x是人 L(x,y):x喜欢y 其中,y的个体域是{梅花,菊花}。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P(x)→L(x, 梅花)∨L(x, 菊花)∨L(x, 梅花)∧L(x, 菊花)) (2) 有人每天下午都去打篮球。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B(x):x打篮球 A(y):y是下午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a (?x )(?y) (A(y)→B(x)∧P(x)) (3)新型计算机速度又快,存储容量又大。 解:定义谓词 NC(x):x是新型计算机 F(x):x速度快 B(x):x容量大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NC(x)→F(x)∧B(x)) (4) 不是每个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喜欢在计算机上编程序。 解:定义谓词 S(x):x是计算机系学生 L(x, pragramming):x喜欢编程序 U(x,computer):x使用计算机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S(x)→L(x, pragramming)∧U(x,computer)) (5)凡是喜欢编程序的人都喜欢计算机。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L(x, y):x喜欢y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x) (P(x)∧L(x,pragramming)→L(x, computer))

2 请对下列命题分别写出它们的语义网络: (1) 每个学生都有一台计算机。 解: (2) 高老师从3月到7月给计算机系学生讲《计算机网络》课。 解: (3) 学习班的学员有男、有女、有研究生、有本科生。 解:参例2.14 (4) 创新公司在科海大街56号,刘洋是该公司的经理,他32岁、硕士学位。 解:参例2.10 (5) 红队与蓝队进行足球比赛,最后以3:2的比分结束。 解:

认识地球思考题

第一章: 1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内部,地球与宇宙以及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其研究内容为寻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自然环境以及预报减轻自然灾害; 研究方法主要有野外工作(工作者有争对性的到野外观察收集原始资料),仪器观察(如水文站,气象站等,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大地测量(进行土地规划与地形绘制等),航天航空以及遥感技术(卫星图等)。 2 相比于其她星球,地球具有哪些特点使它适合人类居住? 液态的水;适宜的温度;大气成分适宜人生存;地表有土壤。 第二章: 1、大爆炸理论就是根据哪些证据来建立的? (a)红位移从地球的任何方向瞧去,遥远的星系都在离开我们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胀,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的速度越快。 (b)哈勃定律哈勃定律就就是一个关于星系之间相互远离速度与距离的确定的关系式。仍然就是说明宇宙的运动与膨胀。V=H×D 其中,V(Km/sec)就是远离速度;H(Km/sec/Mpc)就是哈勃常数,为50;D(Mpc)就是星系距离。1Mpc=3、26百万光年。 (c)氢与氦的丰存度由模型预测出氢占25%,氦占75%,已经由试验证实。 (d)微量元素的丰存度对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测的丰存度与实测的相同。 (e)3K的宇宙背景辐射根据大爆炸学说,宇宙因膨胀而冷却,现今的宇宙中仍然应该存在当时产生的辐射余烬,1965年,3K的背景辐射被测得。 (f)背景辐射的微量不均匀证明宇宙最初的状态并不均匀,所以才有现在的宇宙与现在星系与星团的产生。 (g)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证据在2000年12月份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称她们又发现了新的证据,可以用来证实宇宙大爆炸理论。 2、如何用H-R图来推测太阳的命运? 原始太阳呈一团中央呈隆起的圆盘状星云,它不停自转。星云团由炽热气体组成,其化学成分大致接近今天的太阳。圆盘状星云的中心到边缘有一很大热梯度。星云由于发光而损失能量冷却,达到冷凝程度则形成固体颗粒,进一步聚集形成星子。温度下降,一系列固体顺序相继产生。当热核能量不再能平衡引力时,太阳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红色火球,吞噬了火星、金星,还有我们的地球。下一个阶段,太阳再一次缺少热核反应的能量,紧缩为一个密度极高的白矮星。这就就是我们与太阳光线永别的时刻。 3、如何用大爆炸理论解释宇宙中的元素分布? 氢燃烧—星际核合成氦燃烧—通往重元素的桥梁恒星离开主序星,移向红巨星区(或白矮星区) 4He+4He→12Be 4He+4He→12C+γ碳燃烧与氢燃烧—合成从氖到硫的元素12C+12C →23Na+p 12C+12C →24Mg+γ12C+12C →16O+2α硅燃烧—合成从钙到锌的元素28硅+γ→74He 28硅+ 74He →56Ni+γ硅燃烧发生在大质量恒星演化的晚期,内部结构呈洋葱状。硅燃烧完成后,恒星坍缩,演化为中子星与黑洞。 4、如何用冷凝模型来解释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与结构? 一个恒星的命运如何,要视它能否抵抗引力的收缩而定。当恒星还有“碳氢燃料”时,恒星利用核心的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辐射,来对抗引力。当“碳氢燃料”一枯竭,引力便主导局面,于就是恒星坍缩。质量小于太阳质量1、4倍的恒星形成白矮星;质量就是太阳质量1、4倍到5倍的恒星形成中子星,质量大于5个太阳的恒星便形成黑洞。 第三章: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能就是热量吗? 答:不是,热是能量的一种,而热力学能包括内位能,内动能,化学能,原子能,电磁能,热力学能是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热与过程有关。 2.若在研究飞机发动机中工质的能量转换规律时把参考坐标建在飞 机上,工质的总能中是否包括外部储能?在以氢氧为燃料的电池系统中系统的热力学能是否包括氢氧的化学能? 答:不包括,相对飞机坐标系,外部储能为0; 以氢氧为燃料的电池系统的热力学能要包括化学能,因为系统中有化学反应 3.能否由基本能量方程得出功、热量和热力学能是相同性质的参数 结论? 答:不会,Q U W ?为热力学能的差值,非热力学能,热=?+可知,公式中的U 力学能为状态参数,与过程无关。 4.刚性绝热容器中间用隔板分为两部分,A 中存有高压空气,B 中保持真空,如图2-1 所示。若将隔板抽去,分析容器中空气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若隔板上有一小孔,气体泄漏入 B 中,分析A、B 两部分压力相同时A、B 两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如何变化? 答:将隔板抽去,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 u w w=所以容 =?+其中0 q=0 器中空气的热力学能不变。若有一小孔,以B 为热力系进行分析

2 1 2 2 222111()()22f f cv j C C Q dE h gz m h gz m W δδδδ=+++-+++ 只有流体的流入没有流出,0,0j Q W δδ==忽略动能、势能c v l l d E h m δ=l l dU h m δ=l l U h m δ?=。B 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增量为U ? ,A 部分气体的热力学能减少量为U ? 5.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是否可以写成下列两种形式: 212121()()q q u u w w -=-+-,q u w =?+的形式,为什么? 答: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方程式不可以写成题中所述的形式。对于 q u w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功w 可以写成pv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一个针对任何情况的定律,不具有w =pv 这样一个必需条件。对于公式212121()()q q u u w w -=-+-,功和热量不是状态参数所以不能写成该式的形式。 6.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有时写成下列两种形式: q u w =?+ 2 1 q u pdV =?+? 分别讨论上述两式的适用范围. 答: q u w =?+适用于任何过程,任何工质。 2 1 q u pdV =?+? 可逆过程,任何工质 7.为什么推动功出现在开口系能量方程式中,而不出现在闭口系能量

小学一年级数学 认识物体

认识物体 一年级数学教案 浅谈如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认识物体”教学与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本人就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认识物体》为例,谈谈怎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程序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揭示概念,初步感知 1、 摆一摆: 每 4 个学生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放置很多的由学生收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如:魔方、易拉罐、牙膏盒、小皮球等大的、小的不同颜色的都有)。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请你选择桌子上自己喜欢的实物拼摆出一个图形,拼好之后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摆的是什么?

学生兴致浓厚地拼摆,摆后互相交流。 生 1 :我摆了一张凳子。 生 2 :我拼了一辆轿车。 生 3 :我拼了一个机器人。 生 4 :我搭了架滑滑梯。 ……… (设计意图: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我们一般常采用先展示一下同学们收集的实物,按形状进行分一分,从分一分着手展开教学。我认为学生直观感知薄弱,在得出“长方体”等名称之前,学生的活动仅仅是分一分实物,总感觉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儿童认识某一事物,须从大量感性的具体材料中,经过感知,逐步抽象,进行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在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

名称之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摆、去拼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这些形状的实物的过程,即与之“耍熟”再进行下一环节教学。) 2 、议一议: 师随意指着一名学生“作品”中的长方体问:“象这个物体的形状,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你能给取个名字吗?” 生 1 :方形 生 2 :长形 生 3 :长方体 生 4 :长长方方体 生

地球科学概论·思考题

绪论 一、相关的名词 地球科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地学历史比较法 二、思考题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球科学主要包括哪些学科各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2、试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主要分支学科 3、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征 4、试述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5、地球科学的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相关的名词 银河系银道面太阳系黄道面赤黄交角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线地月系大地水准面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和海沟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二、思考题 1、简述银河系和太阳系的基础特征。 2、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季节的变化 3、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何特点陆地和海底各有哪些主要地形单元 4、大陆边缘通常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一、相关的名词 宇宙恒星变星星际空间星际物质星际云星云天体系统星系天球星座 二、思考题 1、宇宙大爆炸的假说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2、星云说的出现有哪些超越自然科学的意义 3、为什么我们能了解到亿万年前地球的历史 4、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地球的物质组成 一、相关的名词: 陨石克拉克值丰度值矿物晶体矿物的条痕硬度解理断口岩石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构造 二、填空题 1、地壳中10种最主要的化学元素按克拉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它们占地壳总重量的__________。 2、矿物的光学性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3、石英和方解石的硬度分别为_______ 和______。 4、长石和石膏的硬度分别为______和_______。 5、云母具有______组 ______解理,方解石具有________组_________解理。 6、钾长石和斜长石都具有_______组__________解理。 7、占地壳重量达%的矿物种类是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

小学一年级数学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P32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 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作业认识地球练习题

认识地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东、西经度的划分是() A.本初子午线以东为西经度B.18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 C.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度D.东经160°经线以东为西经度 2.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 ) A.90°W,89°S B.80°E,40°N C.10°E,1°S D.180°W,71°N 3. 有关地球仪上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本初子午线长度大约等于经线圈长度 B.赤道的长度大约等于任何纬线圈长度 C.赤道的长度大约等于任何经线圈长度D.赤道的长度大约等于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一半4.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沿40°E和20°W向北行进,产生的情况是( ) A.他们不会相遇B.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远 C.他们之间距离始终保持一致 D.他们可在南极再相会 5.甲乙两人同时从赤道上某点出发,甲向北走,乙向东走,且方向不变,那么甲乙两人能否回到原出发点 ( ) A . 甲能,乙不能 B. 甲乙都能 C. 甲不能,乙能 D. 甲乙都不能 6、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N,116°E)的位置,正确的叙述是() ) A、北半球、中纬度 B、东半球、高纬度 C、西半球、中纬度 D、北半球、高纬度 7、假如让你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周的窗户都对着北方,你打算把房子建在() A、北极点 B、南极点 C、北极圈 D、赤道 8、假设甲、乙两人从160°E出发,甲沿30°N纬线,乙沿60°S纬线以同样的速度绕地球一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人走得路程一样长 B、乙走得路程比甲长 C、甲走的路程比乙长 D、乙花的时间比甲长 9、下列四幅图中,P点既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又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是() … 10、西半球的范围是() A、经度0°向西至180°之间 B、20°W和160°E之间 C、20°W以西到160°E之间 D、20°W以东到160°E之间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50-5P ,供给函数为Qs=-10+5p。(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 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 )(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5)利用(1)(2 )(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 (1)将需求函数Qd = 50-5P和供给函数Qs =-10+5P 代入均衡条件Qd = Qs ,有: 50- 5P= -10+5P 得: Pe=6 以均衡价格Pe =6 代入需求函数Qd =50-5p ,得: Qe=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图略)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 和原供给函数 Qs=-10+5P, 代入均衡条件Q d= Qs ,有: 60-5P=-10+5P 得Pe=7 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d方程,得Qe=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7 , Qe=25 (图略) (3) 将原需求函数Qd =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5+5p , 代入均衡条件Qd =Qe ,有: 50-5P=-5+5P得Pe= 5.5 以均衡价格Pe= 5.5 代入Qd =50-5p ,得2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 Qe=22.5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中,均衡点 E 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10+5P 和需求函数Q=50-5P表示,均衡点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6 且当P =6 时,有Q= Q d= Qe =20 ,同时,

【音系学】2. 英语音位及音位变体的归纳

2. 英语音位及音位变体的归纳 一音位概说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按照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在一种语音里,音素往往要远远地多于音位。例如,在普通话里,音位/a/代表着四个不同的音素[a]、[ε]、[α]、[A]。音位是在实际语境中通过对比和替换而归纳出来的。 音位的分类: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和调位。其中调位为非音质音位。 二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即称为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是从中概括归纳出来的,因而音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与成员的关系。例如,普通话的/ a /音位在语境中表现为以下形式[ a ](安、爱)、[ε](严、远)、[ A ](啊、牙)和[α](昂、王)。 音位变体可分成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变体即为条件变体,如前面/ /的各种变体即是。没有条件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则为自由变体,如南京话中的[ n ]和[ l ]。 归纳音位应在同一语音系统中进行。归纳音位的标准主要是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在一个语音系统中,如果某种语音差异能够导致意义的不同,那么这种差异就是根本性的,并最终成为不同音位之间的界限。构成上述差异的语音特征被称作“区别性特征”,如送气与不送气、四声即是。对音位的条件变体而言,不同的变体各有特定的分布位置,这种状况就是所谓的“互补分布”。处于互补状态的语音差异一般不造成音位的对立。因此,互补分布也是归纳音位的一种重要标准。但必须注意,当处于互补位置的几个音在音感上差别过大时,则不宜归纳为一个同一音位,如[ m ]、[ η]即是。所以,音感是划分音位的一个参照标准。

南京大学认识地球习题答案

某种原子核具有放射性,说明这种原子核不是非常稳定。 正确 真 假 答案关键: 真 【多选】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 A. 不同的放射性元素有不同的半衰期 B. 随着衰变的继续,半衰期越来越长,最终趋于无限 正确 C. 衰变过程中,每个半衰期内,元素衰变的质量都不一样 D. 化学反应会改变元素的半衰期 答案关键: A, C 下面哪个人,最先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体? A. 哥伦布 正确 B. 亚里士多德 C. 埃拉托色尼 D. 麦哲伦 答案关键: B 今天地球上的人类是在各个地区各自独立发展进化而来的。 正确 真 假 答案关键: 假 【多选】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 A. 地磁场强度不稳定 B. 海底岩石对称地形成 正确 C. 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 正确 D. 海底不断扩张

答案关键: C, D 【多选】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 A. 不同的放射性元素有不同的半衰期 B. 随着衰变的继续,半衰期越来越长,最终趋于无限 C. 衰变过程中,每个半衰期内,元素衰变的质量都不一样 D. 化学反应会改变元素的半衰期 答案关键: A, C 【多选】下面关于傅科摆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赤道处,傅科摆轨迹转动最快 错误 B. 傅科摆轨迹转动一圈,最快是24小时 C. 南北极点处,傅科摆轨迹不转动 正确 D. 北半球傅科摆轨迹顺时针转动 答案关键: A, C, D 【多选】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 A. 地磁场强度不稳定 B. 海底岩石对称地形成 正确 C. 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 正确 D. 海底不断扩张 答案关键: C, D 【多选】傅科摆的轨迹在沙盘上移动,这是因为 A. 傅科摆自身在转动 B. 傅科摆和沙盘一起转动,只是转动速度不同 正确 C. 沙盘在转动 正确 D. 我们和沙盘一起转动,而傅科摆不转动 答案关键: C, D 下面哪项内容不属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 A. 地球系统内部的运动 B.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正确 C. 人类文明与科技的关系 D. 人与地球的关系 答案关键: C

水力学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2.12 密闭容器,测压管液面高于容器内液面h=1.8m ,液体的密度为850kg/m 3,求液面 压强。 解:P o = P a ,gh = P a 850 9.807 1.8 相对压强为:15.00kPa。 绝对压强为:116.33kPa。 答:液面相对压强为15.00kPa,绝对压强为116.33kPa。 2.13 密闭容器,压力表的示值为4900N/m 2,压力表中心比A点高0.4m , A点在水下 1.5m,,求水面压强。 P0 1.5m 1 0.4m A

解: P0 = P a P -1.1 'g 二P a 4900 -1.1 1000 9.807 二p a「5.888 (kPa) 相对压强为:_5.888kPa。 绝对压强为:95.437kPa。 答: 水面相对压强为-5.888kPa,绝对压强为95.437kPa。 3m 解:(1)总压力:Pz=A p=4「g 3 3 = 353.052 (kN) (2)支反力:R 二W总二W K W箱二W箱;?g 1 1 1 3 3 3 =W箱 9807 28 =274.596 kN W箱 不同之原因:总压力位底面水压力与面积的乘积,为压力体Qg。而支座反力与水体重量及箱体重力相平衡,而水体重量为水的实际体积Eg。 答:水箱底面上总压力是353.052kN,4个支座的支座反力是274.596kN。 2.14 盛满水的容器,顶口装有活塞A,直径d =0.4m,容器底的直径D=1.0m,高h

=1.8m ,如活塞上加力2520N (包括活塞自重),求容器底的压强和总压力 解: (1)容器底的压强: P D =P A'gh =252°9807 1.8 =37.706(kPa)(相对压强) /-d2 4 (2)容器底的总压力: P D二Ap D D2 p D12 37.706 10 = 29.614(kN) 4 4 答:容器底的压强为37.706kPa,总压力为29.614kN 。 2.6用多管水银测压计测压,图中标高的单位为m,试求水面的压强P0。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