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表皮参考文献

建筑表皮参考文献

建筑表皮参考文献
建筑表皮参考文献

[1]郭丙善. 水塔淋水柱冬季表皮剥落原因的分析[J]. 电力建设,1999,03:52-53.

[2]勒默尔·凡·托恩,王英,萨姆·赫尔曼. 在表皮中生存——访建筑师维尔·阿雷兹[J]. 世界建筑,2002,10:24-27.

[3]汪铮,李保峰,白雪. 可呼吸的表皮——积极适应气候的“双层皮”幕墙解析[J]. 华中建筑,2002,01:22-27.

[4]索健,孔宇航. 诗意的建构,精致的表皮——瑞士建筑家赫佐格和德默隆建筑作品解读[J]. 华中建筑,2002,03:11-13.

[5]梁励韵. 立面·墙体·表皮——论多元化的建筑立面[J]. 南方建筑,1999,02:92-94.

[6]涂慧君. 表皮,剖面与连续体验──阅读A.J.拉姆斯登[J]. 华中建筑,2001,04:26-29+40.

[7]小山吴洁林林李萌刘东. 何为建筑表皮?[N]. 中华建筑报,2002-12-03016.

[8]应珺,钟华颖,韩冬青. 建筑表皮的分离与整合[J]. 新建筑,2003,05:49-52.

[9]王后军. 建筑表皮下的地方性表达[J]. 新建筑,2003,S1:42-43.

[10]张锐. 浅析“双表皮”玻璃幕墙建筑[J]. 房材与应用,2005,03:43-44.

[11]王育林,王丽君. 从玻璃幕墙到媒介空间的建筑设计演进—论轻薄表皮建筑[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3:166-169+201.

[12]林锋. 模糊的力量——从概念到细部的建筑表皮设计尝试[J]. 南方建筑,2005,03:83-85.

[13]王育林. 轻薄表皮建筑的设计理念及技术分析[J]. 建筑师,2005,04:65-70.

[14]陈惟,应四爱,姚援越. 杭州·现代国际写字楼的幕墙表皮设计[J]. 华中建筑,2005,04:55-57.

[15]虞刚. 表皮·类型·空间——纽特林和李迪克事务所作品印象[J]. 华中建筑,2003,04:12-14+18.

[16]洪悦. 高层建筑的生态型表皮设计[J]. 建筑,2003,05:52-54.

[17]刘涤宇,冯路. 开闭之间——明星建筑师与建筑表皮[J]. 时代建筑,2003,04:84-87.

[18]袁烽. 深层表皮——技术驱动下的形式美学对空间与装饰的新诠释[J]. 时代建筑,2003,06:35-39.

[19]李钢,吴耀华,李保峰. 从“表皮”到“腔体器官”——国外3个建筑实例生态策略的解读

[J]. 建筑学报,2004,03:51-53.

[20]张春光,张宏宇. 建筑表皮研究[J]. 辽宁建材,2004,02:47-48.

[21]杨璐. 表皮背后——从建筑表皮的差异解读建筑师的思想[J]. 中外建筑,2004,04:8-11.

[22]李峰. 建筑表皮材质与形体的互动分析[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03:131-132.

[23]杨希文. 建筑表皮在建筑造型中的视觉印象[J]. 工业建筑,2004,10:27-29.

[24]冯路. 导言:表皮内外[J]. 建筑师,2004,04:4-5.

[25]冯路. 表皮的历史视野[J]. 建筑师,2004,04:6-15.

[26]陈志毅. 表皮,在解构中觉醒[J]. 建筑师,2004,04:16-19.

[27]程超. 表皮的透明性——对斯坦因别墅的另一种解读[J]. 建筑师,2004,04:20-24.

[28]刘涤宇. 表皮作为方法——从四维分解到四维连续[J]. 建筑师,2004,04:25-30.

[29]孙喆. 关注建筑表皮——托马斯·赫佐格与赫佐格&德穆隆的建筑表皮设计手法之比较[J]. 建筑师,2004,04:40-46.

[30]唐克扬. 私人身体的公共边界——由非常建筑谈表皮理论的中国接受情境[J]. 建筑师,2004,04:55-61.

[31]应珺. 分离与整合——当代建筑表皮的一种辩证演进[J]. 建筑师,2004,04:74-84.

[32]苏英姿. 表皮,NURB与建筑技术[J]. 建筑师,2004,04:85-88.

[33]陈晞. 表皮的“临时性”演绎——解读伊东丰雄的“透层化建筑”理念[J]. 建筑师,2004,04:94-97.

[34]王刚,石铁矛. 建筑表皮的生态化表达[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04:232-236.

[35]孙喆. 关注建筑表皮——托马斯.赫尔佐格与赫尔佐格&德梅隆的建筑表皮设计手法比较[J]. 南方建筑,2004,06:26-29.

[36]李德新. 当代建筑表皮现象[J].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01:19-21.

[37]杨峰. 表皮·媒介·科技——解读德国慕尼黑安联大球场[J]. 世界建筑,2005,04:90-93.

[38]于滨. 当代建筑的结构表现力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5.

[39]沈小伍. 建筑表皮情感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40]李飞. 西安东大街街道表皮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41]张毅. 西安明城段中轴线南北大街街道表皮特质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42]陈水英. 现代办公建筑表皮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43]林锋. 建筑表皮的生成[D].东南大学,2005.

[44]陈龙. 表皮的阐释[D].清华大学,2003.

[45]毕磊. 建筑从构成走向表层[D].大连理工大学,2004.

[46]郝峻弘. 建筑表皮自由化视觉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04.

[47]彭菲. 建筑表皮的思索[D].合肥工业大学,2004.

[48]李保峰. 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04.

[49]李静,刘煜. 办公建筑表皮的绿色生态改造研究[A].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2004:4.

[50]马淳靖. 创造良好物理环境双层表皮的运用[A].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2004:4.

[1]李海清. “绿色建筑”之表皮——试图将瑞士经验运用于南京地区的个案研究与方法[J]. 城市建筑,2005,10:24-27.

[2]叶飞. 历史地段建筑表皮的设计尝试[J]. 建筑创作,2005,09:112-113.

[3]唐圆圆. 绘画艺术对现代建筑表皮的视觉形式的影响[J]. 高等建筑教育,2005,03:4-5.

[4]蔡迅时. 非场所/液体/边界/表皮——华黎建筑访谈[J]. 时代建筑,2005,06:68-75.

[5]孙超法. 建筑表皮分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 城市建筑,2005,12:54-56.

[6]张卫宁. 从节能视角看建筑玻璃表皮[D].华中科技大学,2005.

[7]周旋. 从世博会建筑表皮意匠看当代建筑中的创意建构[D].同济大学,2006.

[8]施道红. 建筑改造中表皮的策略[D].同济大学,2006.

[9]宁荍. 阳光与建筑表皮[D].同济大学,2006.

[10]王菲. 从建筑表皮的操作看流动空间的生成[D].同济大学,2006.

[11]周蓓蓓.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D].中央美术学院,2006.

[12]李峰. 关于建筑表皮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

[13]王菲菲. 建筑表皮生态化分层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4]魏晓. 现代建筑表皮的材料语言研究[D].重庆大学,2007.

[15]甘立娅. 建筑外表皮材料艺术表现研究[D].重庆大学,2007.

[16]黄媛. 汉口原租界区历史建筑表皮保护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17]王海涛,柏文峰. 竹建筑表皮的延续性分析[J]. 山西建筑,2006,01:10-11.

[18]孙超法. 媒体化的建筑表皮[J]. 中外建筑,2006,01:26-28.

[19]李凌. 关注表皮——浅析赫佐格与德默隆建筑创作中表皮的处理手法[J]. 城市问题,2006,03:82-85+101.

[20]武恕凡. 一次表皮构造的设计建造试验[J]. 新建筑,2006,02:97-101.

[21]李滨泉,李桂文. 智能化拓扑动态表皮的研究[J]. 华中建筑,2006,07:64-67.

[22]张剑,徐野. 建筑表皮系统与建筑节能[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02:25-26.

[23]施道红,迟英楠. 建筑表皮的改造策略——同济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改造的实践[J].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362-366.

[24]谭可可. 建筑表皮在房地产广告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建筑,2006,04:46-47.

[25]郑雷. 建筑的表皮与节能[J]. 中外建筑,2006,04:92-93.

[26]于立晗. 建筑的表皮[J]. 装饰,2006,08:103.

[27]张卫,张宇. 建筑的“时装化”表皮[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19-122.

[28]孙超法. 谈建筑表皮的气候调节层[J]. 建设科技,2006,18:95.

[29]胡幼骐. 论类比建筑的形式语言和“表皮”的关系[J]. 南方建筑,2006,04:109-111.

[30]胡春芳. 建筑表皮“形”的不确定性研究[J]. 南方建筑,2006,08:29-30.

[31]刘祖健. 浅谈建筑的表皮问题[J]. 山西建筑,2006,23:13-14.

[32]维雷娜·辛德勒,张婷. 表皮——建筑学的延伸领域[J]. 世界建筑,2006,12:26-29.

[33]孙超法. 当代建筑表皮设计的三个趋势[J]. 建筑创作,2007,01:150-153.

[34]钟力力. 整体非对称表皮——湖南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设计[J]. 中外建筑,2007,01:24-26.

[35]杜晓辉. 可感知的皮肤——旧金山Prada建筑表皮技术解读[J]. 华中建筑,2007,02:73-75.

[36]王菲菲. 从两次国际建筑竞赛谈建筑表皮的开放与隐藏[J]. 山西建筑,2007,07:59-61.

[37]吴惠莹. 建筑外观表皮层的表现形式及设计应用[J]. 四川建材,2007,02:84-85.

[38]晁志鹏. 玻璃表皮在建筑中的发展与演化[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03:42-45.

[39]李慧敏,冯巍,杜雨良. 寒冷地区民居建筑外表皮节能分析[J]. 建筑节能,2007,07:34-36.

[40]黄凌江. 传统街道表皮的媒介性与地域性——以西藏边境城市传统街道为例[J]. 华中建筑,2007,08:177-178+181.

[41]甘立娅. 认识建筑表皮的多种维度[J]. 高等建筑教育,2007,03:39-43.

[42]李传成,刘捷. 建筑形态表皮——以澳门妈阁酒店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2007,09:47-51.

[43]孙超法. 半透明的金属建筑表皮[J]. 华中建筑,2007,09:89-90.

[44]王荟荟,王小凡,张文韬. 营造氛围——建筑表皮色彩探析[J]. 中外建筑,2007,10:55-57.

[45]邓浩,邓洁. 表皮透明性的意义负荷及表现[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7,11:114-117.

[46]容丽嫦. 建筑表皮的变革——空透的砖墙[J]. 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11:69-71.

[47]郝峻弘,周凡. 浅析建筑表皮色彩创作手法[A].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6:4.

[48]刘炜. 太阳能的利用与建筑表皮结合的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49]冯婧萱. 旧建筑改造中的表皮更新[D].天津大学,2007.

[50]金自强李建成(作者单位:浙江舜杰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表皮设计初探[N]. 建筑时报,2007-07-1 2008.

[1]邱强. 当代高技建筑的表皮建构[D].西南交通大学,2007.

[2]刘少婷. 金属作为建筑表皮的表现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王孜. 浅论建筑的界面表皮和具象表皮的设计[D].中央美术学院,2008.

[4]邵龙,张伶伶,姜乃煊. 表皮·意义·科技——解读日本当代商业旗舰店表皮创作[J]. 新建筑,2007,06:90-96.

[5]邓浩. 表皮的透明性与真实性[J]. 华中建筑,2007,12:35-38.

[6]游永椿. 建筑表皮发展浅析[J]. 山西建筑,2008,01:56-57.

[7]孟彤. 在与不在之间——论建筑表皮的精神文化意义[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1:70-74+161.

[8]李积权. 气候方位与建筑表皮节能——建筑表皮的气候资源利用技术策略研究[J]. 建筑科学,2008,12:7-11.

[9]王京华,王珊,杨姗. 表皮手法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J]. 建筑知识,2008,06:86-87.

[10]陈镌,莫天伟. 从建筑表皮到表皮建筑[J]. 新建筑,2008,05:50-56.

[11]李兴钢,张音玄,付邦保. 表皮与空间——北京复兴路乙59-1号改造[J]. 建筑学报,2008,12:58-64.

[12]吕克. 浅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C楼表皮的非理性[J]. 山西建筑,2008,07:50-51.

[13]黄毅. 建筑表皮的实践与视觉影像的创造——以北京首创A-Z town项目(A5-9地块)住宅建筑立面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2008,02:103-109.

[14]李钢,李保峰,龚斌. 建筑表皮的生态意义[J]. 新建筑,2008,02:14-19.

[15]蒂尔·韦勒,李菁. 建筑表皮——从单纯的物质需要到美观需求[J]. 世界建筑,2008,04:16-17.

[16]乌尔夫·迈尔,孙凌波. 双层表皮深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建筑设计往往依赖于立面[J]. 世界建筑,2008,04:18-21.

[17]颜冬. 自然光下建筑表皮的艺术体现[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04-106.

[18]赖祥斌. 一种“表皮化”商品——对当代建筑特征的分析和反思[J]. 中外建筑,2008,06:70-72.

[19]李积权. 气候方位与建筑表皮节能——建筑表皮的气候资源利用技术策略研究[J]. 福建建设科技,2008,03:8-11.

[20]李积权,蔡碧新. 基于建筑表皮的城市热岛效应改善技术研究[J]. 工业建筑,2008,06:16-19.

[21]祁斌. 表皮·细部·建筑——2008奥运会北京射击馆、飞碟靶场建筑表皮设计研究[J]. 华中建筑,2008,05:37-45.

[22]程潇潇. 一种新的建筑表皮形式——结构骨架[J]. 华中建筑,2008,06:54-57.

[23]李钢,杜庆,侯叶. 办公建筑表皮形式的生态剖析[J]. 城市建筑,2008,08:12-14.

[24]汤敏芳. 表皮的解读[J]. 山西建筑,2008,27:48-50.

[25]王丹,Iwan Bann. 多孔与透明——三座奥运建筑的表皮策略[J]. 建筑知识,2008,05:60-67.

[26]李滨泉,莫天伟. 建筑表皮的拓扑剖分[J]. 华中建筑,2008,10:71-76+84.

[27]章迎庆,刘薇. 新媒介视野下的建筑表皮演绎[J]. 华中建筑,2008,08:7-8.

[28]黄友珍. 浅析建筑表皮设计[J]. 中华建设,2008,09:52-53.

[29]马赫. 基于城市环境的建筑表皮设计[D].同济大学,2008.

[30]谷杰. 消费文化语境下建筑表皮的发展趋势[D].北京服装学院,2008.

[31]赖祥斌. 当代建筑的表皮化倾向研究[D].湖南大学,2008.

[32]隋浩. 生态建筑的表皮空间化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33]周英才. 建筑外墙节能新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4]田裴裴. 文化视野下建筑外表皮更新手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5]董铁鑫. 材料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表达[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9.

[36]徐杰. 现代地域性建筑表皮设计的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37]刘艳丽. 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表皮一体化设计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8]方向. 建筑双层表皮的空间结构及视觉界面研究[D].天津大学,2009.

[39]安赛. 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表皮:夏热冬冷地区多层表皮建筑立面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0]安赛(Akubue Jideofor Anselm). 气候适应性的建筑表皮:夏热冬冷地区多层表皮建筑立面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1]宿忠臣. 建筑表皮的二象性特质分析[J]. 工业建筑,2009,02:132-134.

[42]李愉,江娟. 论当代高层建筑表皮在生态上的发展[J]. 山西建筑,2009,15:39-40.

[43]蔡海燕,曾友林,彭雷. 建筑表皮设计中材料的表现因素分析研究[J]. 科技资讯,2009,12:68.

[44]. 超表皮[J]. 城市环境设计,2009,02:90.

[45]孙久强. 表皮的觉醒高雄市星广场商业中心[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05:109-113.

[46]张啸. 建筑表皮生态设计策略研究[J]. 中外建筑,2009,05:101-103.

[47]任怀新. 当代高技建筑的表皮设计研究[J]. 中外建筑,2009,05:104-108.

[48]任婷,王春霞. 浅析上海建筑表皮的分离与整合[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47-49.

[49]张辉,熊洪俊. 表皮的认知与设计倾向[J]. 建筑技术及设计,2009,02:118-121.

[50]张雷. 现代高层建筑表皮生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1]佟华. 表皮建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龙静. 百叶作为建筑表皮的表现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郭峰. 当代建筑表皮的表现性与逻辑性[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郭华. 当代展览建筑的表皮研究[D].中南大学,2010.

[5]陈思民. 寒冷地区建筑玻璃表皮的遮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6]马晋毅. 办公建筑“表皮”与“腔体”的绿色协同设计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0.

[7]董玮. 湿热气候区建筑复合表皮遮阳构件设计方法探索[D].华南理工大学,2010.

[8]田源. 预制混凝土建筑表皮材料的表现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9]钟炽兴. 大型商业建筑表皮的当代视觉文化特征[D].湖南大学,2010.

[10]倪静. 建筑生态种植表皮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11]王晖,曹康. 镶嵌几何在当代建筑表皮设计中的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06:1095-1101.

[12]李东浩,田家琳. 浅谈建筑表皮[J]. 山西建筑,2009,21:40-41.

[13]张金歌,封心宇. 现代建筑表皮材料的语言表达[J]. 中外建筑,2009,07:87-90.

[14]隋浩. 托马斯·赫尔佐格之小表皮大空间的生态策略[J]. 山西建筑,2009,23:19-20.

[15]贺勇. 建筑表皮的材料认知与建构逻辑——以慕尼黑的三栋新建筑为例[J]. 建筑学报,2009,07:71-73.

[16]罗小平. 建筑表皮地域性设计研究与分析[J]. 商品与质量,2009,S2:162-163.

[17]陈剑霄,胡小娟,邵青,贾少朕. 武汉海山·101城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表皮绿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新建筑,2009,04:48-51.

[18]王朝红,高辉,王建军. 现代建筑表皮的光伏一体化设计研究[J]. 新建筑,2009,05:73-78.

[19]曾繁智. 科技园的内涵与表皮:成都武侯西部智谷科技园规划设计[J]. 建筑创作,2009,10:86-91.

[20]陈萍,康锦润. 非建筑表皮对造型的影响[J]. 建筑,2009,19:41-43+4.

[21]张笑笑,戴慧. 表皮覆盖下的空间情感释放[J]. 山西建筑,2009,29:38-39.

[22]李彬. 浅议外墙表皮脱落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科技信息,2009,23:930.

[23]高涵,夏广利. 建筑造型视觉元素中材料、表皮的建构[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323.

[24]陈韬. 浅论建筑表皮与建筑空间的关系[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04:101-102.

[25]谢秋花. 全玻璃幕墙表皮、极少主义与摩天楼共生——上海中融·碧玉蓝天大厦设计[J]. 建筑技艺,2009,08:96-101.

[26]杨扬. 建筑表皮与造型——让·努维尔与雷姆·库哈斯的建筑表皮运用浅析[J]. 建筑技

艺,2009,07:108-111.

[27]石媛媛. 当代建筑表皮的多样性[J]. 山西建筑,2010,01:17-18.

[28]王璇,矫苏平,李明同. 论当代建筑的表皮消隐[J]. 华中建筑,2010,01:8-10.

[29]李振宇,邓丰. 欧洲生态节能住宅的表皮设计[J]. 建筑学报,2010,01:56-59.

[30]俞天琦,梅洪元. 走向表层的建筑——不同时期建筑表皮的特性解析[J]. 城市建筑,2010,03:119-121.

[31]孙凤明,武国平,王晓健. 当代建筑师对建筑表皮原生性材料的探索[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01:216-220.

[32]黎可. 由四川省美术馆设计谈表皮设计在创作中运用[J]. 山西建筑,2010,12:43-44.

[33]蔡小莹,韩冬青,黄学明. 建构与品质——布雷根兹美术馆表皮建造分析[J]. 华中建筑,2010,03:74-76.

[34]吕丽兰,王唯山. 建筑表皮策略的当代解读[J]. 福建建筑,2010,03:19-21+43.

[35]何可明. 金属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应用及其反思[J]. 建筑与文化,2010,03:102-103.

[36]肖毅强,王静,齐百慧. 湿热气候下建筑外表皮防热模式思考[J]. 南方建筑,2010,01:60-63.

[37]Amanda Levete,李娟. 超级表皮Corian Lounge展示厅[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0,03:54-57.

[38]陈强. 当代建筑中的结构性表皮现象[J]. 建筑学报,2010,04:13-15.

[39]俞天琦,梅洪元,鞠叶辛. 当代建筑表皮自治研究[J]. 华中建筑,2010,04:15-19.

[40]马雯. 浅谈建筑表皮的情感化[J]. 山西建筑,2010,17:31-32.

[41]陈静. 孕育在艺术中的建筑表情——浅析建筑表皮的现实意义[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6:125-127.

[42]闫力,杨昌鸣. 浅析建筑的数字化表皮设计——以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商务区亿兆大厦建筑创作为例[J]. 城市建筑,2010,06:103-104.

[43]傅军. 初探世博——建筑之表皮[J]. 上海艺术家,2010,03:64-65.

[44]黄茜岚,戚永晔,汤菁. 高技派建筑表皮的拟态[J]. 风景名胜,2009,07:108-109.

[45]李丽,侯博. 浅析高新技术建筑的表皮设计[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2.

[46]康锦润,陈萍,莫焦磊. 非建筑表皮对造型的影响[J]. 中国建设教育,2010,Z2:27-29+33.

[47]丛勐,张宏. 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玻璃表皮的可变节能设计初探[A].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东南大学、美国Syracuse大学、Journal of Building Physics杂志.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东南大学、美国Syracuse 大学、Journal of Building Physics杂志:,2010:4.

[48]欧阳玮. 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中表皮再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

[49]惠超微. 高层办公建筑表皮可持续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

[50]朱起鹏. 东亚地区街市“社会化表皮”研究[D].天津大学,2010.

[1]任坚强. 建筑表皮设计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275.

[2]张衎. LOW-E玻璃在建筑表皮中的应用[J]. 中国城市经济,2010,07:101.

[3]康锦润,陈萍. 试论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表皮的象征性[J]. 建筑,2010,15:75-76.

[4]王研霞. 论建筑的表皮构件的装饰性——阳台在立面中的装饰效果[J]. 大众文艺,2010,13:124.

[5]周立峰. 给建筑穿衣服——寒地建筑外表皮节能设计研究[J]. 才智,2010,22:68.

[6]张争. 建筑表皮的策略性设计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13:378.

[7]李亦农. 李亦农:材料魅力与建筑的表皮创意[J]. 城市环境设计,2010,06:110-111.

[8]吴玲. 异型表皮空间——康桥半岛英国学校三期工程[J]. 建筑技艺,2010,08:112-115.

[9]王海涛,周庆. 由空间到表皮[J].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0,03:157-160+166.

[10]杨秀娟,曹凌宇. 谈建筑表皮设计中的二元论观点与四维连续法[J]. 山西建筑,2010,28:33-34.

[11]李滨泉. 建筑表皮的拓扑发生[J]. 华中建筑,2010,10:10-13.

[12]张鹏. 医疗建筑表皮设计初探[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09:66-68.

[13]刘寒青. 创意产业工业遗存建筑表皮界面改造研究——以杭州凤凰·创意国际产业园为例[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0:110-112.

[14]. 建筑表皮有话说[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11:140-141.

[15]Alex de Rijke,Joana Pestana Goncalves Lages,Michael Hadi,Rutger Snoek,David Williams,Rob Hart,A de Rijke,R Russell. 滑盖式小屋:建筑表皮的开放与闭合[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11:142-147.

[16]徐朋. 建筑的表皮与灵魂[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11:8.

[17]褚垚. 建筑表皮的革命浅谈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运用[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11:156-159.

[18]董玉香,柴哲雄,赵鹤. 数字技术影响下的建筑表皮设计[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11:160-163.

[19]贡恩东,陈勇,钱琴芳. 从“表皮优化”到“综合整治”——苏州市东环路街景整治规划实践思考[J]. 华中建筑,2010,09:134-136.

[20]. 建筑表皮与低碳设计国际论坛[J]. 建筑技艺,2010,Z2:20.

[21]田迪. 从上海世博建筑看当代建筑表皮的发展趋势[J]. 工业建筑,2010,11:141-144.

[22]俞天琦,梅洪元,费腾. 生态建筑的表皮软化研究[J]. 工业建筑,2010,10:37-40.

[23]曹颖,杨金鹏. 功能、立面、表皮——上海宝山区景瑞生活广场设计解读[J]. 工业建筑,2010,10:132-135.

[24]李宏利,陈逸超,郑硕,徐炎波. 世博会俄联邦国家馆可动金属鳞片建筑表皮的建构设想[J]. 中外建筑,2010,12:85-87.

[25]封颖,魏春雨. 浅谈建筑表皮的形式解放[J]. 中外建筑,2010,12:88-89.

[26]邢同和,申浩. 建筑表皮的肌理化建构[J]. 新建筑,2010,06:80-83.

[27]. 表皮和政治专访Alejandro Zaera-Polo[J]. 城市环境设计,2010,09:24-29.

[28]粟敏. 传统民居建筑表皮材料研析[J]. 科技信息,2010,32:283.

[29]罗东光,张姣姣. 浅析当代高技建筑的情感化表皮构建[J]. 作家,2010,12:293-294.

[30]赵楠,薛占利. 建筑“表皮”的置换——某电子研究所旧址建筑立面改造方案[A]. .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2.

[31]王靖男. 建筑表皮编织形式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32]李晓智. 建筑表皮形态建构[D].重庆大学,2010.

[33]王晓康. 基于新能源技术下的公共建筑表皮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

[34]宋倩. 建筑表皮与结构系统的分离与整合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

[35]白一凡. 云贵地区乡土民居建筑表皮的生态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36]王霄飞. 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开合表皮设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37]何晓斌. 当代非线性建筑表皮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38]封颖. 基于有机更新的建筑表皮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9]吴栋,孙焕丽. 浅析现代建筑中的结构与表皮一体化[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1,01:45-49.

[40]王霄飞,吕爱民. 住宅可变表皮研究[J]. 华中建筑,2011,01:55-58.

[41]于文波,吴涌. “器”中求“朴”——建筑遮阳与表皮建构的结合[J]. 华中建筑,2011,02:9-12.

[42]卓旻. 新世纪的表皮与建构——看上海世博会场馆[J]. 装饰,2011,02:75-76.

[43]姚小洁. “表皮”在当代既有建筑改造中的运用[J]. 浙江建筑,2011,02:8-11.

[44]李苏萍. 连接新与旧的参数表皮伦敦市政厅酒店[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11,03:118-123.

[45]林琴. 浅析上海EXPO建筑表皮的生态设计[J]. 山西建筑,2011,10:11-13.

[46]岳婧雅. 信息符号与建筑表皮的关系研究[J]. 美与时代(上),2011,03:90-93.

[47]张建华,孙颖. 当代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表现研究[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01:35-43.

[48]惠超微,梁兆明. 既有建筑表皮绿色改造策略浅析[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城市发展研究——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2011:7.

[49]Marlon Le o,rika Borges Le o,Panyu Zhu,Aymen Aklan,Volker Huckemann. 双层表皮建筑采暖能耗(英文)[A].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城市发展研究——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2011:5.

[50]俞天琦. 当代建筑表皮信息传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王嘉亮. 仿生·动态·可持续[D].天津大学,2011.

[2]王海燕,薛晓英,高悦,凌云. 探究医院建筑表皮设计[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1,04:12-24+30-38.

[3]赵湘伟,耿伟,马强. 建筑表皮媒体化设计中LED图像显示技术的运用[J]. 华中建筑,2011,05:74-78.

[4]邓丰. 材料在住宅表皮中的运用趋势[J]. 城市建筑,2011,05:29-31.

[5]孙淼,矫苏平. 浅析当代建筑表皮的“生命机能”[J]. 美术教育研究,2011,04:60-61+63.

[6]张榉文. 美学视角下建筑表皮的视觉陌生化反思[J]. 美苑,2011,02:92-93.

[7]申磊. 办公建筑从表皮到腔体的绿色协同设计模式剖析[J]. 科技信息,2011,11:693+669.

[8]王玉林,谢康和,王坤,李传勋,黄大中. 非均匀表皮效应对各向异性稳态承压井流的影响[J]. 岩土力学,2011,07:2133-2138.

[9]司化,杨茂川. 现代建筑表皮的构成材料探析[J]. 美与时代(上),2011,06:89-92.

[10]陈芳. 建筑材料与城市风貌——从住宅的表皮谈重庆城市风貌问题[J]. 安徽建筑,2011,03:10-11+88.

[11]朱贺国. 上海世博建筑表皮低碳实践浅析[J]. 建筑,2011,16:51-52.

[12]潘红莲. 上海世博建筑之表皮形态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16-120.

[13]胡晔旻,张灿辉. 世博会所展示的建筑表皮材料之发展趋势[J]. 重庆建筑,2011,07:41-43.

[14]解勇,文增著. 当代建筑表皮的“镂空派”设计剖析[J]. 美苑,2011,04:74-75.

[15]杨莹,李志民. 一体化太阳能建筑表皮的构造及试验模拟[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543-546.

[16]朱茜. 绿色生态建筑表皮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8:386.

[17]. rare的表皮[J]. 城市环境设计,2011,07:212.

[18]远藤秀平. 表皮构筑I[J]. 城市环境设计,2011,07:144-147.

[19]张洁. 建筑表皮与建筑形态的关联性研究[J]. 科技信息,2011,23:712+706.

[20]杨波. 现代非线性建筑表皮设计的内涵分析[J]. 科技信息,2011,23:765+774.

[21]刘强,高乃国. 双层表皮在准低温储粮设计中的应用[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24-28.

[22]姚璟. 既有建筑的表皮改造研究[J]. 建设科技,2011,18:74-76.

[23]刘漠烟. 德国住宅的复合生态表皮[J]. 现代装饰(家居),2011,06:16-18.

[24]曹玉婷. 双层表皮建筑的常见类型与案例分析[J]. 现代装饰(理论),2011,08:100.

[25]陈寅. 非线性建筑表皮的结构逻辑和材料构造[J]. 城市建筑,2011,09:34-38.

[26]孙澄宇,吕俊超. 掌控曲面表皮建造中的平面拟合[J]. 城市建筑,2011,09:39-41.

[27]顾勤芳. 谈现代建筑表皮中的传统材料[J]. 山西建筑,2011,31:102-103.

[28]江瑜. 现代建筑表皮装饰设计的中国文化意向[J]. 美与时代(上),2011,10:28-31.

[29]尤波. 建筑双层表皮技术的环境策略解决方法研究[J]. 山西建筑,2011,35:32-33.

[30]石克辉,许玮,高巍. 历史建筑改扩建中新旧表皮设计初探——从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改扩建谈起[J]. 华中建筑,2011,11:18-20.

[31]萧喻. 黄冈市密集型住宅建筑表皮风格地方化的探究[J]. 山西建筑,2011,35:2-3.

[32]王映梅. 论建筑表皮设计语言的发展[J]. 群文天地,2011,20:116-117.

[33]黄雪峰. 高教建筑外环境与表皮设计研究[J]. 中外建筑,2011,12:61-62.

[34]陈虎,张良平,马臣杰,杨鸿,顾磊. 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表皮钢结构非线性稳定性分析[J]. 建筑结构,2011,S1:716-721.

[35]陈寅. 不规则形体建筑表皮的结构逻辑和材料构造逻辑研究[D].清华大学,2011.

[36]石贞民. 当代结构性表皮的形式表现浅析[D].南京大学,2011.

[37]常乐. 玻璃作为建筑表皮材料的表现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8]黄冠南. 砖砌建筑表皮的地域性表达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9]杨凡.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种植表皮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0]郭婵姣. 建筑表皮应对环境策略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

[41]高英略. 严寒地区建筑生态表皮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42]刘巍. 建筑外表皮的艺术形态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1.

[43]彭曲云. 建筑空间表皮装饰的审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4]张承. 表皮设计中的建构逻辑研究及其启示[D].天津大学,2012.

[45]孙颖. 当代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表现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

[46]林倩. 我国北方地区高校教学建筑表皮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

[47]段晓宇. 结合气候的多孔金属表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8]陈倩蓉. 炎热地区建筑表皮适应气候设计的发展历程初探(1930~1980)[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9]赵玲. 商业建筑表皮的设计手法分析[J]. 华章,2011,32:362.

[50]马铁军. 试论建筑表皮研究[A]. 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1:3.

[1]唐家骏. 从结构到表皮——山礼拜堂的金属建构[J]. 建筑技艺,2011,Z6:182-185.

[2]杨华. 建筑设计表皮综述[J]. 现代交际,2011,12:122.

[3]蒋雪峰,杨大禹. 从“建筑花格”到“建筑表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 华中建筑,2012,02:15-18.

[4]赵尔斯. 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研究[J]. 四川建筑,2012,01:39-40+43.

[5]石孟良,龙天翔. 当代城市建筑表皮的艺术特征[J]. 城市问题,2012,03:10-13+29.

[6]范伟,邹静. 幼儿园建筑表皮设计浅析[J]. 大众文艺,2012,01:79-80.

[7]刘萍. 现代建筑与建筑表皮[J]. 知识经济,2012,03:86.

[8]周静. 从“后窗建筑”视角谈建筑表皮创作[J]. 山西建筑,2012,10:20-21.

[9]郑军德. 建筑表皮的情感魅力[J]. 包装世界,2012,02:27-29.

[10]郭春波. 建筑表皮的几个问题的研究[J]. 才智,2012,07:42.

[11]沈佳希,曹麻茹. 用形体与表皮演绎建筑独特内涵——珠海市航运中心大厦造型设计[J]. 中外建筑,2012,05:103-104.

[12]何智勤,郑志. 浅谈建筑表皮图像化[J]. 福建建筑,2012,04:22-24.

[13]袁泉. 玻璃作为建筑表皮的时代表现[J]. 美与时代(上),2012,05:71-73.

[14]邓玮,徐峰. 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生态运用[J]. 中外建筑,2012,07:59-61.

[15]刘瀛. 建筑表皮的生态研究[J]. 上海建材,2012,03:37-39.

[16]邓孟仁,郭昊栩. 建筑表皮与照明灯具整合式设计尝试[J]. 价值工程,2012,17:40-41.

[17]沈彬. 浅谈参数化设计在建筑表皮中的表现和运用[J]. 美与时代(上),2012,06:73-75.

[18]陈兴华. 建筑表皮透明性表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张建超. 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表达[D].东华大学,2012.

[20]刘蕾蕾. 现代工业建筑创作中的表皮材料运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

[21]谷理. 建筑表皮形态的拓扑发生研究[D].郑州大学,2012.

[22]缪纯乐. Revit自适应构件功能在形体与表皮建模方法上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

[23]薛欣慰. 本土化建筑表皮的材料建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24]罗慧. 乡村农宅绿色表皮设计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5]李欢.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建筑表皮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26]鞠小玉. 低技术视野下生态建筑表皮美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7]邹静. 当代建筑表皮的平面构成表现形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8]赵广宇. 哈尔滨市既有建筑表皮有机更新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9]陈志东. 透空砖砌建筑表皮的表现力及其室内光影表现力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0]李飞. 多孔金属表皮在湿热地区建筑中的适应性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1]刘慧君.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表皮更新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32]史清俊. 砖石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美学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3]王晓庆. 当代建筑表皮的建造分析与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34]刘学钊. 数字建筑表皮的生成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2.

[35]徐路. 由表皮看表情[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6]吴丹丹. 建筑表皮设计在现代展览型建筑中的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7]柯凌琦. 建筑表皮材料肌理的精细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2.

[38]彭巍. 建筑表皮更新的技术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9]邓玮. 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生态运用初探[D].湖南大学,2012.

[40]夏阳. 基于新型玻璃幕墙技术的多功能建筑表皮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1]沈佳希. 消费时代公共建筑炫动表皮的表达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2]初亚奇. 办公建筑双层玻璃表皮的可调节性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43]徐兰宇. 基于感知层面的建筑表皮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44]朱峰. 基于信息传播学的建筑表皮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45]何芬. 建筑界面和表皮的材料视觉传达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6]石灿. 砖筑艺术在现代建筑表皮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7]刘江,胡望社,牛艺霖. 现代建筑表皮的视觉效果[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2,02:17-21+62.

[48]黎思琪. 浅谈实体面材可丽耐在建筑表皮中的应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06:209.

[49]张伟礼,介文娟. 建筑表皮与材料[J]. 陕西建筑,2012,04:6-9.

[50]LiLi. 旧表皮新内衬悦·美术馆[J]. 缤纷,2012,05:110-115.

[1]郭娟利,高辉,王杰汇,冯柯. 光伏建筑表皮一体化设计解析——以SDE2010参赛作品为例[J].

新建筑,2012,04:89-92.

[2]王非,梁斌. 当代体育建筑表皮设计的生态化初探——以大连体育中心网球场为例[J]. 城市建筑,2012,07:113-114.

[3]章彰,许柏鸣. 当代生态建筑表皮设计创新思路初探[J]. 山西建筑,2012,24:4-5.

[4]黄晶. 诌议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表皮与建筑色彩的意义[J]. 门窗,2012,08:191+194.

[5]梅婧,翁季. 传统建筑表皮的“重生”[J]. 福建建筑,2012,09:17-20.

[6]孙凤明,王茜. 不锈钢建筑表皮的低碳优势[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05:298-301.

[7]刘辉,高辉. 技术创新视角下光伏建筑表皮设计研究——以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为例[J]. 装饰,2012,09:102-103.

[8]王卓琳. 新型建筑材料在上海世博会建筑表皮中的应用[J]. 住宅科技,2012,10:23-28.

[9]邓发贵,王茜. 建筑表皮与低碳设计研究——以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体育场馆为例[J]. 建筑节能,2012,10:30-32.

[10]程雪松. 画皮·画骨·画心——建筑表皮中的结构艺术表达[J]. 建筑技艺,2012,06:188-192.

[11]邹依,李启珍,李天翔. 上海世博会建筑表皮视觉解读——符号是本质还是肤浅?[J]. 中外建筑,2012,12:41-43.

[12]易慜,钟炽兴. 大型商业建筑表皮的大众化特征[J]. 艺海,2012,12:215-216.

[13]范一飞. 建筑表皮的视觉文化略读[J]. 城市建筑,2012,12:132-134.

[14]陈翔,柯凌琦. 建筑表皮材料的精细化设计[J]. 华中建筑,2013,01:9-12.

[15]喻汝青,汤朔宁. 影像媒介影响下体育建筑的表皮研究[J]. 华中建筑,2013,01:24-28.

[16]冉继承. 现代建筑师对建筑表皮原生性材料的探析[J]. 广东科技,2013,02:191-192.

[17]戴代新,万谦,汤里平. 基于城市景观的建筑表皮更新策略——上海旧厂房改造实践的思考[J]. 新建筑,2013,01:94-98.

[18]耿雪川. 汉口历史风貌洋行建筑表皮材质影响研究[J]. 建筑技艺,2013,01:236-239.

[19]田大方,孙钊. 青岛德占时期建筑外表皮风格形式研究[J]. 山西建筑,2013,07:10-11.

[20]史洁. 未来的建筑表皮——2012第七届能源论坛综述[J]. 建筑学报,2013,02:70-75.

[21]孙凌波. 第7届能源论坛:太阳能建筑表皮[J]. 世界建筑,2013,01:122-123.

[22]汤朔宁,喻汝青. 新媒介艺术视角下体育建筑表皮设计研究[J]. 时代建筑,2013,02:110-113.

[23]罗敏锋,姚曙. 双曲结构内表皮系统在深圳机场T3航站楼中的应用[J]. 施工技术,2013,04:68-71.

[24]初妍,宋昆. 建筑金属表皮的时装化倾向研究——以解构主义为视角[J]. 新建筑,2013,02:72-76.

[25]李国彦,曾威. 第七届“聚焦太阳能建筑表皮”能源论坛成功召开[J]. 建筑,2013,05:40-41.

[26]李思. 太阳能的利用与建筑表皮结合的发展研究[J]. 山西建筑,2013,13:196-197.

[27]孙兴滨,孙雷,卢颖,崔福义. 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表皮和肌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3:51-54.

[28]孙颖,张岩,赵翰文. 高层建筑节能表皮一体化设计特点[J]. 华中建筑,2013,04:33-37.

[29]郭晓娟,张三明. 膜表皮建筑物理适用性分析[J]. 华中建筑,2013,04:38-41.

[30]刘广,刘黎慧.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表皮更新——“8号桥”旧厂区改造设计评析[J]. 建筑与文化,2013,04:22-26.

[31]初妍,宋昆. 视觉文化介入当代建筑金属表皮的服饰性研究[J]. 世界建筑,2013,06:114-117.

[32]高鸣. GRC:建筑表皮成就建筑艺术之美[J]. 混凝土世界,2013,04:60-65.

[33]解旭东,王贵杰,郝赤彪. 建构理念引导下的旧工业建筑表皮的更新设计[J]. 城市问题,2013,05:31-35.

[34]王润生,杜妍. 青岛工业建筑表皮更新和再生实践[J]. 工业建筑,2013,06:160-162.

[35]席林周. 数字化时代的建筑新形态新式建筑表皮设计[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5:50-61.

[36]席林周. 绿色建筑新看点生态建筑表皮设计[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9:48-59.

[37]廖海成. 论现代建筑设计中“表皮建筑”的发展[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03:38-39.

[38]远洋. 建筑表皮形态发展初探[J]. 华中建筑,2013,05:33-36.

室内设计参考文献摘要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全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郑曙阳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建筑创作第十期2002 3 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 韩冬青建筑形态建构方式的比较和探索新建筑第三期,1994 8 张世礼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中国室内第三期,2001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参考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同济大学建筑系编. 同济大学学生建筑设计作业选2000-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 《大师系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美〕M.萨利赫·乌丁著.美国建筑画.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王晓俊编著.风景园林设计.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美〕弗郎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美〕M.萨利赫·乌丁著张永刚陆卫东译.建筑设计数字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陈文斌章金良主编.建筑工程制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韩中杰编著.手绘表现图.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李明许谦编著.群星记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吴卫著.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4 陈红卫著.陈红卫手绘表现.福建: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孙佳成编著.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郑曙旸著.室内设计.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罗玲玲主编.建筑设计创造能力开发教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朱会平主编.家具与室内设计.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刘芳苗阳编著.建筑空间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郑曙旸著.室内设计.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吴卫著.钢笔建筑室内环境技法与表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孙佳成编著.室内环境设计与手绘表现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美〕弗郎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朱会平主编.家具与室内设计.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分析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 ——以仙居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摘要】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实现教育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和保障工作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水平,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仙居职业技术学校建筑设计案例,综合研究分析了学校建筑中的一些设计方法。 【关键字】因地制宜设计;功能分区合理;建筑整体风格;建筑单体设计 1.职业学校建设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在经济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特作用。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的急缺以及地方性的特殊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形式、授业种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除了对学员的学习、食宿负责外,还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当前各个产业部门所急需的技术课程,安排好学生的实习顶岗与各种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仙居县位居沿海经济发达的台州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是值得关注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本县在产业集聚方面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工艺美术、医药化工、机车零部件、电子机械等产业集群,但产业所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却比较匮乏。因此,筹建一所综合性的职业技术院校已势在必行。 2.项目概况 2.1地理位置 仙居县地处台州市西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南翼,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自然条件独厚,著名的“中国杨梅之乡”、“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有机茶之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高速增长。

浅谈对建筑节能的认识

浅谈对建筑节能的认识 摘要: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节能浪潮的主流之一,建筑节能技术也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 建筑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合理规划建筑,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以及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是有效的节能措施,通过实际的节能建筑简介来了解不同的节能技术在应用上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有利于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开阔眼光,以更大的视角去看待专业技能,了解未来技术的发展动向。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建筑大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高达17-18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建设事业迅猛发展,建筑能耗迅速增长。所谓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中国既有的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这是由于中国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用能的2/3白白跑掉。而每年的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还不足1亿平方米,建筑耗能总量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已超过27%,逐渐接近三成。因此,我认为建筑节能在将来还是大有可为的,虽然现阶段我对建筑节能的认识还很浅薄,但我相信在该领域内必定会有新天地。 理想的节能建筑应在最少的能量消耗下满足以下三点,一是能够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控制接收或阻止太阳辐射;二是能够在不同季节保持室内的舒适性;三是能够使室内实现必要的通风换气。目前,建筑节能的途径主要包括: 1、建筑规划设计合理 1.1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形状相同的建筑物,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的冷负荷小,如对一个长宽比为4:1的建筑物,经测试表明:东西向比南北向的冷负荷约增加70%,因此建筑物应尽量采用南北向。在建筑物内布置空调房间时,尽量避免布置在东西朝向的房间及东西墙上有窗户的房间以及平顶的顶层房间。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应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采用外围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因为外表面积越小,负荷越小,能耗越小。 1.2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及控制体型系数 建筑物一般都设有空调系统,故其空间布局应十分紧凑,尽量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窗洞面积,这样可以减少空调负荷,降低能耗。体形系数的定义是建筑物外表面积F与其所包围的体积V之比值。对于相同体积的建筑物,其体形系数越大,说明单位建筑空间的热散失面积越高,研究表明,体形系数每增大1%,能耗指标约增加2.5%。因此,出于节能的考虑,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但如果出于造型和美观的要求需要采用较大的体形系数时,应尽量增加围护结构的热阻。 1.3 绿化有助于减少建筑能耗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弱温室效应,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减低噪声,遮阳隔热,是改善居住区微小气候,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 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般说来,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的人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 的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 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5 厂房; 6 仓库; 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9 可燃材料堆场; 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 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 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 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 于 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 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 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 多于2 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0.4 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建筑节能论文

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 期末论文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管理 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2014年6月10日

浅谈建筑节能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它放在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高度坚持不懈地推进,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优美型社会的战略任务。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发展方针,突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当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热门话题的时候,如何节约能源,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节能、住宅、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在我国,这一比例为25%左右,居各种能耗首位,其中50%以上消耗在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空调上。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供应紧张状况日益加剧,能源将成为制约各国经济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国提出了社会经济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而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节能潜力巨大,大力发展和推广外墙保温、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地源热泵、热管和相变蓄热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在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同时,降低建筑耗能总量,有效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既具有实际经济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环保价值。 目前我国仍有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砖、瓦、灰、砂石来建造房屋,且绝大部分是由工艺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的小型企业生产的,不仅毁坏了大量的良田,耗费大量的能源,而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房屋的建筑功能也难以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全国各地工业化的发展,排放的工业废渣大量堆积,这些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满足高速增长的经济对资源的需求,摒弃大量浪费有限资源的做法,做到既要保护耕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又要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

浅析“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

————————————————————————————————作者:————————————————————————————————日期:

X X X X X X X X X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 学生XXX 学号XXXXXXXXXX 专业土木工程 层次XXXX 通讯地址XXXXXXXXXXXXXXXXXXX 邮政编码XXXXX 指导教师XXXXX

浅析“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人们的生活品位逐渐提高,发展“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市场机遇日趋成熟,“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异同也随之越来越突出。阐明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概念,从都是节能的建筑、都符合国家的政策等两个方面研究了二者的相同性,同时分析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在特征、发展时间、要求、效益等方面的不同。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字:节能建筑,生态建筑,相同性,不同性

目录 1.“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概念 (2) 1.1节能建筑 (2) 1.2生态建筑 (2) 2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2) 2.1节能建筑国内的研究现状及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2) 2.2节能建筑国外的研究现状及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2) 2.3生态建筑国内的研究现状及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3) 2.4生态建筑国外的研究现状及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3) 3.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异同 (4) 3.1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相同性 (4) 3.1.1都是节能的建筑 (4) 3.1.2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 (4) 3.2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不同性 (5) 3.2.1特征不同 (5) 3.2.2发展不同 (5) 3.2.3要求不同 (6) 3.2.4效益不同 (7) 4.我国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 (7) 4.1我国节能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 (7) 4.2 我国生态建筑的未来及发展前景 (8)

浅谈如何在学校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情化

浅谈如何在学校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情化 摘要:结合建筑美学与建筑人情化的风格特点,将二者融汇贯通,作用在学校建筑及空间设计中,从而将学校这一特定教育空间建设成整体与局部相融合、美学与人情化相融合的独特场所。学校的建筑风格体现其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融入更多的建筑美更能凸显出表达意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学校建筑;人情化;建筑美学 现代教育强调的重点是以人为本,教育不仅拘泥于课堂的书本知识,还应该拓展到置身的环境中,比如校园的建筑结构、校园的建筑风格,都是良好的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学校作为综合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其自身的建筑和规划都与城市的建设紧密相连,所处的地理位置、空间布置、建筑结构与风土人情的结合,不仅是城市关注的焦点,更是学校承载着巨大的教育使命和教育责任的体现。本文针对学校的建筑中如何结合建筑美学和建筑人情化来展开讨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学校建筑审美诉求和融合要点的简要分析,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索。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学校建筑结构、空间、设计与人情化相结合的过程提出一些理论指导,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让建筑与人文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1建筑美学与人情化在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审美诉求 1.1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门将物质和精神融为一体的艺术,以实存载体的形式承载着城市文明和时代精神,具体体现在建筑的结构、布局、均衡、规则、形状、风格、色彩等方面。学校作为文化和精神都担负重任的地方,其特殊性也决定了自身建筑的要求和限制,学校建筑的审美诉求主要为两部分,第一、物质性诉求,学校的建筑要舒适与安全并存,主要服务于学生,要以学生年轻活力、青春朝气为基础,进而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融合;第二、感官性诉求,学校的建筑要呈现的不仅是建筑的形式美,还应该表现教书育人的功能美,二者的结合才能给人视觉的冲击,形成强烈的美感。 1.2建筑人情化 建筑主要是为人服务,首先满足使用的同时才能不断提升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一方面注重技术结合人性、生活结合心理,在设计的功能上要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其呈现形式还要给人愉悦、舒适、安心的感觉,要向心灵规划师的角色方向靠拢。另一方面要注重与环境的结合,不能特立独行,要与周边的环境保持和谐的状态,通过呈现效果能让人一目了然的认识到学校身份。 2建筑美学与人情化融合要点 2.1合理制定设计目标 学校建筑的设计要与传统物理建筑思想理念有一定的区别,能够将建筑、环境、人文着三者的关系充分融合在一起,并保持各自的特点。真正实现建筑衬托环境、建筑体现人文、建筑彰显精神的统一,更好的将人情化渗入到建筑美学中来。建立在基础要素齐全之上,实现合理规划功能、空间、造型等原则,尽可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和人文景观的风貌。 2.2坚持功能布局的和谐美 以往的学校建筑通常给人强烈的机械感,虽然功能较齐全但极其缺乏建筑美感和人情风貌。学校的场地也会使建筑受到拘束,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塑造集美感与人文于一身的校园建筑物,是设计者和教育者不断追寻和探索的课题。其实研究的重点应该偏向于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在形式,内在的结构要强力突出空间感、方向感、序列感,要注重与学生的运动方式、运动形式相结合,而外在的形式要考虑学校的教学理念、城市的文化底蕴、所处的时代和人文环境,只有兼顾建筑的内外布局,才能从建筑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所代表的意义。 2.3突出造型外观的人文美 学校建筑是教书育人的文化涵养、海纳百川的情怀品质的实体体现,要想做到建筑与人情兼顾,就不能忽视设计环节和影响因素。首先,形式多元化的统一,虽然学校的建筑数量

关于建筑节能的论文参考

关于建筑节能的论文参考 浅谈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 摘要:时代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而全球能源消耗也急剧增幅,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建筑节能是实现碳减排的基础,建筑节能也需要向低碳建筑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设计;低碳经济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产生的不适应,提出的战略性决策。继建筑节能、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之后,建筑领域又面临发展低碳建筑的新的挑战。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面对严峻的现状,必须由政府制定和颁布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通过对建设工程的管理监督程序强制实施。发展节能建筑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采取综合措施,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近年来陆续推广实施了一系列相关行业节能标准及规范,逐步建立新型节能建筑标准的设计、审图、监理及施工和验收标准体系,并且不断完善这部分的核心内容及评判标准。 1 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定义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在使用过程中能显著降低能耗的建筑。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2 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1980年制定了建筑用能水平节能三步走的计划,至今颁布了多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计划。到2021年新建建筑分步骤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规范。近年来,随着国家宣传力度的加大,节能建筑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推行节能建筑的时间较短,节能建筑在总建筑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由此可见,我国节能建筑设计的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 3 建筑节能有效建议 3.1 实质性节能作为无碳资源。 低碳建筑要实现能耗“减量”化,需要提高需求侧终端能源利用率,从而将节约的资源统一作为一种替代资源看待,形成零碳排放的虚拟能源。它改变了以增加资源供给来满

生态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参考文本

生态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生态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 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意义: 1、建筑节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依赖 于能源的发展。当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 问题,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从建 材生产,建筑施工直到建筑物的使用无时不在消耗着能 源,资料统计表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占到全国总 能耗的1/3左右,我国也占到25%以上。因此在建筑中推 广节能技术势在必行。 2、建筑节能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我们现在应用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

主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碳、硫、氮氧化合物等),是造成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倡建筑节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建筑节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更加舒适的建筑生活环境。冬季采暖,夏季空调都需要能源的供应。而在当前能源十分紧张的状况下,节约建筑能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立在满足合理的舒适要求前提下,通过技术减少建筑能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 二、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概况: 1、我国建筑能耗概况: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建筑设计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参考文献一: [1]李强.关于既存建筑改造的思考[D].天津大学2010 [2]杨建江,王春梅,刘叶.国内目前最高建筑高银117大厦的裂缝检测与分析[J].特种结构.2013(03) [3]黄杰,吴胜兴,沈德建.不同粗骨料混凝土早期热膨胀系数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0(03) [4]尹健,周士琼.高性能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与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02) [5]杨明.历史风貌建筑木建筑结构分析及砌块材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2 [6]赵永旭.基于武汉某建设公司的招投标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 [7]刘叶.集装箱组合房屋墙板的抗剪及抗风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 [8]安明喆,朱金铨,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自收缩问题[J].建筑材料学报.2001(02) [9]高家训,郑乃明,李光宗.钢筋混凝土初应力及徐变应力的研究分析[J].混凝土及加筋混凝土.1985(05) [10]朱伯芳.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徐变度与应力松弛系数[J].水利学报.1985(09) [11]龙炳煌,李书进,孙艳,彭少民.钢筋混凝土结构线差温度应力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9(04) [12]钱春香,朱晨峰.骨料粒径对混凝土热膨胀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9(01) [13]郑欣,姚武.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测试方法[J].建筑技术.2005(04) [14]田倩,孙伟,缪昌文,刘加平.高性能混凝土自收缩测试方法探讨[J].建筑材料学报.2005(01) [15]杨杨,江晨晖,许四法.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抗拉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8(01)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3篇) 最新建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一)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最新)

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最新) 在当今社会,节能环保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这就推动了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问题,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并努力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去。因此,在消耗较大的建筑行业中尤为重视节能技术的应用。 1建筑节能技术的含义及特点 目前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新世纪的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在建筑方面产生的污染也迫使人们创造出绿色建筑节能技术。我国建筑规模日渐扩大,建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能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绿色节能技术不仅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也是现代建筑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存在建材能源消耗过大,供应商单方面追求利益,出现了粗制滥造及对建筑工程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并进行改善。建筑节能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绿色施工管理。建筑工程需要实行绿色施工管理,如果没有岗位责任制和施工规划等管理制度是无法实现绿色管理的,而绿色管理恰恰是绿色建筑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②环境保护技术。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这些颗粒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因此需要在绿色建筑的施工中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③建材和材料资源利用技术。目前我国新建建筑急需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因此要加强建材和资源

的利用率,从而改善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减少造价,节约成本。④水资源利用技术。水是万物之源,建筑施工中水贯穿了整个施工过程,施工中一不注意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要与我国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制度相呼应,就要提高建筑施工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率。⑤节能减耗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是节能减耗的两大主要方向,就用从选择可再生能源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入手,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⑥用地保护技术。相关部门应该合理规划工地的临时住房,按生产规模和员工人数规划用地面积,实现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节约土地资源。 2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2.1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在绿色建筑建设中,玻璃幕墙是常用的一种节能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节能环保,还能提高建筑物的装修效果。但在施工时,需要严格控制幕墙的性能和质量,确保使用的玻璃性能强,安全系数高,不易出现开裂和破碎,比如钢化玻璃、中空夹胶玻璃及常用的半钢化玻璃等。另外,选择玻璃时应选择色泽均匀、杂质较少,镀膜不易脱落的玻璃,以防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效果。在玻璃幕墙中,除了对玻璃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外,还需对支撑构架和密封胶梁中的材料进行严格选择。一般情况下,为了满足绿色建筑施工规范,构架多选用铝合金材质,密封胶多选用硅酮结构胶。 2.2墙体和保温施工

学校建筑设计特色

浅谈学校建筑设计特色 摘要:随着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和社会都加大了对教育的软硬件的投入。单就硬件而言,我们建筑师接手的学校建筑比以往要多出许多。笔者近几年先后参与了几个学校的设计,这其间既有好的经验也有不足之处。本从学校建筑的发展趋势、设计的必要条件、功能等对学校建筑的设计进行探索。 关键词:发展趋势; 功能和交通组织; 必要条件; 单体设计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status of education, the state and society are increasing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the education investment. hardware alone, we architects took over the school building more than in the past many. in recent years i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of several schools, which not only have good experience there are deficiencies.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ampus architecture, design requirements, function and so on school building design exploration. keyword: development trend; function and traffic organization; necessary conditions; monomer design 中图分类号:j813.1 随着网络的技术进一步发展,远程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的比重将不断加大。学校设施不仅提供在校生学习,还应承担非在校生(电大、夜大、职大生等)接受业余教育的职责。同时校区应尽可能多

建筑工程中节能的认识

建筑工程中节能的认识 作者:付军平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3期 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节能的重点。通过对建筑节能现状、节能任务和节能方法等的研究,分析了建筑节能对建设成本的影响,阐述了建筑节能经济性的现实意义。 1.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基于资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薄弱的国情和受认识、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全国95%以上的既有建筑未进行节能设计,属于高能耗建筑,仅住宅及公共建筑的供暖空调能耗就占全国全年总用电量的近30%,在冬夏季节供热和空调使用高峰期,其用电量更高达42%左右。由于大气环境的破坏,近几年夏季高温季节及冬季严寒等恶劣天气不断的增多,如不改变现有建筑能耗状况,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电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2. 建筑节能的当务之急 制定基本政策,夯实建筑节能基础要加大国家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建筑节能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全面掌握我国建筑能耗实际状况,做好建筑能耗统计、监测、考核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起草了《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体系实施方案》、《建筑节能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建筑节能考核体系实施方案》,修订了《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这些举措为建筑节能工作在我国的全面展开和高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建筑节能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激励政策,助推建筑节能发展建筑节能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经济利益驱动才会有持久的发展动力。国家应对涉及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建材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创新投融资体制、设立建筑节能专项应用和奖励资金、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经济和税收激励政策方面进行积极应对,如减少土地出让金收益、加大科研投入、减少营业税等;强制实行供热体制改革,使居住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按热表计量收费方式在各大中城市普遍推行,在小城市试点;鼓励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加快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的利用。 (2)强化系统管理,为建筑节能提供保证建设项目全寿命历经立项、建造、使用等不同阶段,过程漫长,涉及到建设单位、业主等多方利益,建造、使用成本控制涉及面广,单靠个人或企业难以调控。尤其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业主、使用者、运行者之间相互分离,建设业主一般只关注项目的建造成本控制,忽视高能耗建筑在未来使用中,给业主和社会带来的高额费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6013607908.html,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论文题目 一、最新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论文选题参考 1、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思考 2、浅谈新农村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要求 3、谈我国房屋建筑节能设计 4、关于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 5、对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 6、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概述 7、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8、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9、浅议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10、浅析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11、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化 12、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13、试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14、当下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 15、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方法初探 16、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17、绿色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措施探讨 18、关于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理性思考 19、论现代房屋建筑节能设计 20、浅析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https://www.doczj.com/doc/6013607908.html, 二、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论文题目大全 1、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探析 2、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3、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4、探讨房屋建筑节能设计与其前景展望 5、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及应用研究 6、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7、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8、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初探 9、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10、浙江省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11、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可控性 12、DOE-2动态模拟计算软件在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中的应用 13、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思考 14、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15、城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16、浅议房屋建筑节能设计及其前景展望 17、浅谈未来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新思路 18、浅议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19、对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 20、浅析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三、热门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专业论文题目推荐

参考文献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2]何青、吴丽萍主编. 中央空调常用数据速查手册.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朱林主编. 暖通空调常用数据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陆亚俊主编. 暖通空调.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全国勘查设计注册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全国勘查设计注 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彦启森、石文星、田长青编著.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第三版). 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付祥钊主编. 流体输配管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5. [8]周邦宁主编. 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赵荣义主编. 简明空调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0]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 力.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3.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编.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3]陆耀庆主编.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14]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院主编. 空气调节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6]付祥钊主编.流体输配管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5. [17]路亚俊主编.暖通空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3. [18]李德英主编.供热工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05. 92

工程造价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500-2008,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 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福建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FJYD-101-2005,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3]福建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FJYD-201-2005,福建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 耗量定额[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T50353-200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北 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5]刘元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6]刘元芳.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7]幸伟.我国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8]杨平.工程合同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9]陈慧玲.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10]邹伟,论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策略与技巧[J],建筑经济,2007年. [11]陈娟,杨泽华,谢智明,浅谈工程投标报价的策略[J],招投标研究,2004 年. [12]徐学东主编.《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与投标报价》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 [13]田满霞,浅谈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J].技术市场,2013,(9):188-188. [14]王雪青,国际工程投标报价决策系统研究[J],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5]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 History of OCLC[EB/OL],2009. [16]Gray,C.,& Hughes,W.(2001).Building design management.Oxford, UK:Butterworth-Heinemann.

某某建筑节能评估毕业论文

某某建筑节能评估毕业论文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研究现状 (3)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4课题研究容和预期目标 (4) 第2章评估依据 (5) 2.1评估目的和意义 (5) 2.2评估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 (5) 2.2.1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5) 2.2.2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等 (6) 2.2.3标准和规 (6) 2.2.4其他相关资料 (7) 2.3评估围和容 (7) 2.4评估原则 (8) 2.5评估重点 (8) 2.6评估工作程序 (9) 第3章项目概况介绍 (10) 3.1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0) 3.2项目基本情况 (10) 3.3项目设计方案 (10) 3.3.1总平面布置 (10) 3.3.2建筑设计 (11) 3.3.3给排水设计 (13) 3.3.4电气设计 (16) 3.3.5暖通设计 (19) 3.3.6能源消费情况 (22) I

第4章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 (24) 4.1能源供应及消费情况 (24) 4.1.1电力 (24) 4.1.2自来水 (25) 4.1.3天然气 (26) 4.2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 (27) 4.2.1能源消耗发展趋势 (27) 4.2.2项目对区域能源消费的影响 (27) 第5章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29) 5.1项目选址与总平面布置分析 (29) 5.1.1选址 (29) 5.1.2布局 (29) 5.1.3朝向 (29) 5.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节能评估 (29) 5.2.1评估依据 (30) 5.2.2评估容 (30) 5.3机电系统技术方案与主要设备节能评估 (32) 5.3.1暖通系统节能评估 (32) 5.3.2给排水系统节能系统 (34) 5.3.3电气系统节能系统 (36) 5.4主要耗能设备节能评估 (39) 5.5本章评估小结 (40) 第6章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 (41) 6.1项目能源消耗种类与数量 (41) 6.1.1电力消耗 (41) 6.1.2给水消耗 (44) 6.1.3天然气消耗 (45) 6.1.4项目能源总消耗 (45) 6.1.5项目运行年碳排放量 (46) 6.2项目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评估 (46) 6.3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评估 (47) 6.4项目能源供应条件及落实情况 (48) I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应用技术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应用技术 在当今世界对低碳排放的追求越演愈烈、人们对健康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节能减排与绿色生态成为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绿色建筑是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改变和适应的开发行为。建筑行为要素是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变和转化,绿色建筑行为在各方面都对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文章试从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能为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何谓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在概念上主要包含如下几点:(1)节能,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要我们减少各种各样的资源浪费;(2)保护环境,在这里主要是强调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3)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的使用空间要做到“适用”、“健康”、“高效”。绿色建筑从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到拆除每个环节都有各种各样的节能及环保要求。这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的利用,还要尽量地降低建设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且确保建筑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健康的空间,并全力降低拆除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二、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一)合理的建筑布局能够大幅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在一栋建筑的规模、功能、区域确定了以后,建筑外形和朝向对建筑能耗将有重大影响。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与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降低采暖空调系统的电力使用载荷。从热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较小的体形系数与较小的外部负荷呈现正比关系。而用途为住宅的建筑物外部负荷不稳定其对能量消耗占主要因素。而对运动场馆、影院等大型公共用途的建筑物而言,其内部的发热量要远远高于外部的发热量,所以在设计中较大的体形系数更加有利于散热。也就是说普通住宅与大型的公共建筑由于用途不一样,其发热量影响因素也不一样,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其体形系数的设计要求是相反的。 (二)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能够大幅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对建筑物进行外墙保温是一项能够大幅提高热工性能的绿色节能工程。其外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与其保温效果呈现正比例关系。外墙保温工艺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在寒冷的冬季有效地避免室内温度的快速流失,而且在炎热的夏季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太阳光辐射而导致的外墙温度升高进而带动室内温度的上升,从而减小了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工作载荷。这样一来,通过铺设建筑物外墙保温层不但使夏季的隔热性能得到提升还使得冬季的保温性能得以加强。这样就减轻了冬季供暖压力和夏季的降温电力载荷,从而使得建筑物的能耗得到降低。所以,从考虑降低能耗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建筑物外墙保温工艺与技术进行广泛的实施。 (三)对室内环境进行系统控制以达到综合性系统节能的目的 绿色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综合利用空气处理、尽可能地多采用自然光、优化完善自然通风设计等诸多综合系统,整体性多方位地进行优化与系统整合。将多方面的使用功能有机地进行整合与优化完善,科学系统地从整体上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在整体性综合控制当中暖通系统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一般的建筑当中暖通系统占其总能耗百分比高达50%以上。对建筑物的暖通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和有机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要降低暖通系统的能耗,首当其冲就是要从优化暖通系统的设计入手,其节能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对暖通系统的自动控制。而从当前的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实施效果来看,节能效率最高的基本上都是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的绿色建筑系统,一般地,整个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率最高可达30%左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