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1

(完成第一编学习内容后进行)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_______代,极盛于______,动摇于______。

2、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主要特征是“________”和“_________”思想。

3、礼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周的礼治是建立在“普田之下,__________,率土之滨,_________”的土地________制基础上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3分,共15分)

1、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

A、占卜

B、写史

C、执法

D、从事音乐工作

2、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

3、()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嫡长继承制

D、君主制

4、“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A、亲亲、尊尊

B、刑不上大夫

C、礼不下庶人

D、世卿世禄制

5、周公的“明德慎罚”论是儒家“()”思想的渊源。

A、轻徭薄赋

B、德主刑辅

C、世卿世禄

D、轻罪重刑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共24分)

1、周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2、“亲亲”、“尊尊”:“亲亲”指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长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指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得犯上,不得簪越。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

4、以德配天这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意思是说周公的权力是“天”授予的,这是“天命”。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四、论述题(20分)

试论述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等统治者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过去,殷商的先王有德,"克配上帝",所以天命归殷。现在殷已失德,上帝就把天命转归于周,周王就成了天子。显然,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一方面是由于还没有完全脱离神权法的色彩,其意图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维护其统治,使周王朝的统治永存。另一方面,西周的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也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西周的统治者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在一定

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纯依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珍惜天命,不再使其转移。

"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21分)

请简要分析以下几段材料体现出何种思想,并谈谈这种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为恭行天之罚。”(二)《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主契。”

(三)据甲骨文记载:“贞,王闻不惟辟;贞,王闻惟辟;”

(四)《尚书·康诰》:“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注意: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夏、殷商、西周

2、天命、天罚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莫非王土、莫非王臣

二、单选题

1、A

2、B

3、C

4、A

5、B

三、名词解释题

请参阅教材

四、论述题

请参阅教材

五、材料分析题

答案提示:要求大家论述神权法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注意:主观题请同学结合教材独立完成。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对自然界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但那时的宗教迷信制是一种自然宗教,并不具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属性。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较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

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同时,一切剥削阶级都极力扶植和利用宗教迷信,宣扬痛苦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自己犯了罪,只有忍耐、顺从,才能来世得福,借以麻痹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意志。我国古代奴隶主阶级以宗教迷信为特征的神权法思想,就是他们用来束缚、统治人民的一种思想武器。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利用神权法思想和宗法思想进行统治,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两者支配。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1、夏朝建立后,奴隶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治人间,对不服从其统治者施

行"天罚"。

2、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达到了高峰,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等于违抗神命,要受到"天罚"。

3、在西周,神权法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修正,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这反映了神权法在西周的动摇。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2

(完成第二编学习内容后进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从制度上讲,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变革;从政治法律思想上讲,是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变革。

2、管子认为,“政之所兴,_____________;政之所废,____________”。

3、“铸刑书”是指将______________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____________。子产首次将“刑书”铸在鼎器之上,从而开创了古代________________的先例,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

4、儒家的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_________儒家和___________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

5、孔子非常重视礼的作用,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______________,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在孟子思想中,人民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从这种“重民”思想出发,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7、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分重视劳动。他们认为,人类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必须劳动,自食其力,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先秦道家是以“_________”为其思想体系得核心的一个学派,春秋末期的____________是道家的创始人,战国中期的_________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9、韩非继承前期法家的历史进化观点,把以往的历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应当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即“________________,治与世宜则有力”。

10、战国时期“势治”派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儒家对周礼采取的态度是()。

A、照搬死守

B、批判和抛弃

C、继承和改造

D、取其形式变其内容

2、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强调“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B、主张“变法”、“依法治国”、“一断于法”

C、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

D、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

3、儒家礼的本质特征是()。

A、忠

B、等级差别

C、仁

D、孝

4、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著名论断的是()。

A、管仲

B、孟轲

C、孔丘

D、荀况

5、( )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

A、孔丘

B、孟轲

C、荀况

D、贾谊

6、第一个全面继承、改造和发展儒家礼治学说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7、墨家的理想法观念是以()为核心。

A、兼爱

B、天志

C、尚贤

D、非攻

8、在人性问题上,法家主张()。

A、“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B、人性善

C、性三品

D、性相近,习相远

9、法家中法、术、势的集大成者是()。

A、商鞅

B、韩非

C、慎到

D、申不害

10、道家最早提出了()法律观念。

A、实证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然主义

D、行为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级政治关系发生了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有()。

A、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封建性的贵族

B、产生了新兴地主的独立的商人阶层

C、宗法“礼制”衰落

D、诞生了新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新成文法

2、下列诸子中,主张“性善论”的是()。

A、孔丘

B、荀况

C、孟轲

D、韩非

3、孟轲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中的封建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他()。

A、提倡“王道”“仁政”

B、提倡省刑罚

C、提倡土地兼并

D、提倡轻徭薄赋

4、儒家提出了“尊贤使能”的观点,补充和冲破()原则。

A、“礼不下庶人”

B、“亲亲”

C、“世卿世禄”制度

D、“尊尊”

5、墨家的法律思想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小生产劳动者的思想特质和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A、既有朴素的平等观,又有尊君集权的专制倾向

B、既反对宗法等级的“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

C、既主张法律高于君主,又把立法司法大权归于君主

D、既要求法律承认并维护劳动民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又把希望放在明君贤臣身上

6、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反对礼义、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

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

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

7、《老子》中所提的“三绝”,指的是()。

A、绝圣弃礼

B、绝圣弃智

C、绝仁弃义

D、绝巧弃利

8、道家理论体系上有两个主要特点()。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9、下列著作中,是法家的著作的有()。

A、《管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商君书》

10、法家“法治”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

A、公开否认罪刑相适应

B、忽视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C、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D、弱化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四、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摘自《荀子·君道》

2、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四、论述题(14分)

试述韩非法、势、术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次作业

(第二讲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礼制、法制、礼治、法治

2、在顺民心,在逆民心。

3、刑法、公布,公布成文法

4、先秦秦汉

5、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8、道,老子、庄子

9、上古、中古、近古、当今,法与时转则治。

10、慎到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C

2、D

3、B

4、C

5、C

6、D

7、A

8、A

9、B

10、C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C

3、ABD

4.BC

5、ABCD

6、ACD

7、BCD

8、CD

9、ACD

10、ABCD

四、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每题15分,共30分)

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摘自《荀子·君道》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译:有混乱的君主,没有混乱的国家;有能够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使国家自行安定的法。羿(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的高超射法传留了下来,但不是每代都有像羿那样善射的人,禹的治国良法传留了下来,而夏朝不是每代君主都成就王业。国家政务是复杂多端而经常变化的,法律既不可能对一切状况概括无遗,又不可能不失时机的随机应变,这样贤能之士临事举措,根据公平中和之道的要求和实际状况而当机立断,则是非常重要的。得到这种人国家就能存,失去这种人国家就会亡。

2、所谓壹(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摘自《商君书·赏刑》

所谓壹(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译:所谓统一刑罚,指得是适用刑罚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从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服从王命,遵守法律,犯上作乱的人,犯了死罪,决不赦免。不管之前又无功过,优点和缺点,都不会减轻处罚。即使是忠臣孝子,犯罪也必须要依法定罪量刑。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行政职务的官吏有不实行法令的,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

四、论述题(14分)

试述韩非法、势、术相结合的思想。——参考教材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3

(完成第三编学习内容后进行)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早期黄老学具有明显的道法结合的性质。()

2、汉初统治者崇尚“无为”和老子的“清静无为”、放任自流、消极退守的思想有所不同。()

3、到西汉中期,董仲舒的儒学应运而生,以新儒学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开始形成。()

4、杜预的《律表》和张斐的《律本》作为注释晋律的专门著作的出现,表明律学已成为依据经义原则研究具体法律问题的独立学科。()

5、关于礼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李世民在《唐律疏议序》中说:“德教为政教之本,刑罚是政教之末,犹昏晓明秋相须而成者业。”()

6、“七出”条规是“君为臣纲”在法律上的反映。()

7、在“德”和“礼”的关系上,朱熹认为,“德”是“礼”的保障,“礼”是“德”的依据。()

8、理学产生于明,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学术。()

9、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学体系,在总结先秦以来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并融合佛、道学说,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

10、朱熹的“德、礼、政、刑”关系说大大丰富了传统的“德主刑辅”说。()

11、王安石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和法度是否合理。因此,对“人”的作用是不重视的。()12、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治”主张是对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13、明清时期的启蒙法律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明显的西化特点。()

14、黄宗羲指出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观点,已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特征。()15、王夫之在论述其“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时,把社会发展的趋势称为“理”,将发展的规律称之为“势”。()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供24分)

1、《春秋》决狱

2、《唐律疏义》:唐初统治者曾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至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义》一书,共30卷。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该书记载《唐律》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笞、杖、徒、流、死5种20等刑名,共502条律文。唐律从各个方面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有显明的阶级性。但也有很多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定,其社会性也是不容否定的。因此,它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法。

3、“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4、“一家之法”:这是黄宗羲对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的一种称呼。他认为这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法律。将天下的利益尽归君主,势必引起天下之乱,违背了立法的本旨,是“非法之法”。黄宗羲的“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三、论述题(44分)

试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在整个封建社会(秦汉——明清)的发展历程,并谈谈你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认识。

提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礼法融合;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隋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典化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宋明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败——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产生

第三次作业

(第三讲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1.对

2、对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对

10.对

11、错

12.错

13.错

14.对

15、错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供24分)

1、《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的精神和实例作为审判的法律根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这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其实质是一种“原心论罪”说。

2、《唐律疏义》:唐初统治者曾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至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义》一书,共30卷。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该书记载《唐律》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笞、杖、徒、流、死5种20等刑名,共502条律文。唐律从各个方面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具有显明的阶级性。但也有很多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规定,其社会性也是不容否定的。因此,它被誉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法。

3、“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4、“一家之法”:这是黄宗羲对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的一种称呼。他认为这是没有“一毫为天下之心”的法律。将天下的利益尽归君主,势必引起天下之乱,违背了立法的本旨,是“非法之法”。黄宗羲的“一家之法”是针对整个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对整个封建法制的批判。

三、论述题(44分)

结合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在整个封建社会(秦汉——明清)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认识。

提示: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秦汉时期的礼法融合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隋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典化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宋明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败——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产生

注意:按照提示的极大发展阶段来回答问题。可参考安徽电大在线教师教案。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是在漫长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从思想渊源来看,它们大都是从先秦时代的思想材料中加以提炼而成的。这些思想材料有的本来是对立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中逐渐融而为一、并行不悖。这些都代表着其他法系所无而中华法系所独有的内容和特征。因此,它们不仅仅属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范围,而应属于整个中华法系。

(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法统即法律传统,是指导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及思维)的价值基础。它决定着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法律传统是一元的,而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传统则是二元的,即“礼治”和“法治”。

“礼治”指源于远古时代的宗法家族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法治”则是春秋战国新兴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的官僚政体。春秋战国时,“礼治”与“法治”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宗法贵族政体与集权官僚政体的对立;第二,“以德服人”和“以力服人”的统治方针的对立;第三,重“判例法”的“人治”与重“成文法”的“法治”的对立。这正是先秦儒法对立的基本内容。但是,这种整体上的对立并未排除局部上的统一。这种局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阶级属性上,儒法都是封建阶级的代表,前者代表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后者代表由平民上升的地主阶层;第二,法家并不是一般否定等级特权,法家不仅维护君主一家一姓的世袭特权,而且还维护各级官吏的特权。这同礼的差异性精神毫无二致;第三,两者都维护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只不过方法不同。儒家以道德说教,而法家运用赏罚。秦律便赋予父系家长以种种特权(如“非公室告”),证明国家已经把司法权的一部分交给父家长,以换取家族对王朝的效忠;第四,在意识观念方面,儒家并非一般地否定法律和刑罚的作用,而法家也并非一般地否定宗法道德观念,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儒家强调忠孝仁爱的内在伦理感情,故重教化;法家强调外在表现,故崇尚法律。正如《商君书?画策》所言:“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者,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合法的行为同时也就成了符合道德的行为。《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也是强调“事”的外在行为。至于是否具备忠孝的伦理感情,法家是不关心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怀、忠、慈、孝都是经法律确认的特殊行为,这些都反映了地主阶级用宗法观念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及家族内部秩序的愿望。法家自战国初期到末期的发展,与儒家自孔、孟到荀况的发展之间,有着微妙的和谐之处。儒、法两家都由理想型转为务实型,儒家容忍集权专制,法家也捍卫宗法等级,他们都由强调礼法对立转而强调礼法合一。秦律维护官吏及父系家长的特权,无异于“礼治”的局部法典化。“礼治”、“法治”都是自然经济与宗法社会的产物,两者的差异仅仅在于:儒家是从维护宗法社会到维护封建自然经济,法家则是从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到维护宗法社会。这正是绝妙的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西汉以后,儒学被奉为官方正宗学术,这是一纸有形的宣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继

续存在,则是无形的宣言。宗法家族社会细胞的生存与发展,是“礼治”的坚实基础;而集权官僚政体的巩固与壮大,则继续呼唤着“法治”。而儒家思想的法典化和法家法律的儒家化,则使两者结合起来。“礼治”与“法治”的结合可以从《唐律》中的“十恶”中得到集中反映。“十恶”中有四条是维护宗法家族秩序的,有四条半是维护集权专制政体的。这种二元式的法律传统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竟结合得天衣无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古老的礼终于被国家上升为法条,以致在家族社会中发挥威力。而法家的法则在指挥一个庞大的官僚机器时发挥独特的效力。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字里行间处处浸透着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贵贱之间的不平等精神,这些都是使中华法系有别于其他法系的重要原因。

简而言之,“礼治”的价值在于使“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或者说使“人之所以为人”。这个“人”不是个体自然人,而是宗法意义上的“人”。也就是使人作为宗法血缘网络中的一个结而存在。“法治”的价值在于使臣民作为集权专制大机器上的小小螺丝钉而发挥作用,它是实现皇权的一个环节。这种二元的法律价值观使人不成为人,而且必须履行家族的和国家所赋予的双重义务。而封建法官又不得不在家法(礼)和国法之间寻求平衡。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在春秋战国时,儒家主张的“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的“德政”、“仁政”,与法家主张的“以法治国”、“以刑去刑”、“以力服人”是截然对立的。可以说,儒家的主张由于难于操作而显得过于理想化;法家的主张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显得过于简单化。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吸取了秦朝暴虐亡国的教训,转而注重德政。而支配一个泱泱大国,又非运用法律刑罚手段不可。不搞德政,人民会起来造反;不搞刑罚,地方分裂势力就会发难。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可以说是个历史性的选择。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德主刑辅”论,—方面把儒家的“德政”置于首要之地,另一方面又给法家的刑罚落实政策,给它一个安顿,甚而使之具有神性。历代封建王朝在制定国策时,都标榜“德政”以获取民心。而教化措施则是预防人民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德政”具有使统治者自我约束的积极作用,其目的还在于达到长治久安。刑罚的政治价值在于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制止统治阶级内部的“犯上作乱”。当皇权和族权被宣布为神时,任何反叛皇权和族权的行为便成了渎神行为。而对这些叛逆者施以严刑就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合理的了。特别是到了唐代以后,当“一准乎礼”的封建法典被宣布为符合“天理”时,对所有犯罪行为的制裁便都是正义的了,在使用刑罚时大可不必隐讳扭捏作态了。

在“德刑”关系上值得一提的人物,除了孔子、董仲舒之外,还有南宋的朱熹。他的基于“气禀”差别的“德礼政刑”、“相为表里”、“相为终始”的学说,达到“德刑”关系方面的认识的最高水平。而“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则概括了封建士大夫和社会舆论对刑罚的一般见解。在施政中毫不掩饰地使用刑罚,而社会舆论却不赞扬刑罚。其结果,一方面对统治者的行为多少有些牵制,而另—方面却产生了轻视法律的副作用。研究法律、法学,成了圣贤所不齿的左道旁门,更不必说视讼师为“讼棍”了。这种偏见不利于法律思想和法学的正常发展。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法体指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的工作程序或方式。比如成文法、判例法或两者相结合的混合法。关于法体的思想和观点,是法律思想也是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尹文子?大道下》曾有这样一段对话:问:“圣人与圣法何以异?”答:“圣人者,自己出也,圣法者,自理出也。”梁启超在《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中解释说:“谓治由圣人出者,具体的直觉的也,谓治由法出者,抽象的研究的也。”并指出:“儒家者非持简单肤浅的人治主义,而实合人治法治以调和之者也。”从法理学角度而言,“法”是经过立法程序法典化了的统治阶级集体的法律意识;“人”是常常以个人评判为表现形式的并非完全法典化的统治阶级个体的法律意识。“法”是国家对一切行为规范的宏观设计;“人”则是对具体案件事实的

微观评判。在礼法大对立的春秋战国特殊背景下,“人”与“法”的关系因各自隶属于不同的政体(贵族政体和中央集权政体)而显得对立多于谐调。礼法统一、儒法合统的先行者荀子则更着眼于它们的内在联系。他指出:“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在他看来,真正的法官应“依乎法而又深其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文,辨则尽故”,既能严格依法办事,又能在特殊情况下“以类行杂,以一行万”,“推类接誊(与),以待无方”。这样才能熔立法、司法于一炉,“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把“法”的作用与“人”的作用统一起来。我国古代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政治家均无“法律至上”的幼稚偏见,他们既重视“法”的整体控制作用,又重视“人”的微观调节作用。正如南宋朱熹所说的:“大抵立法必有弊,未有无弊之法,其要只在得人。”明代丘氵睿也说:“法者存其大纲,而其出入变化固将付之于人。”这种“法”与“人”相结合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重要支柱。它在法律实践活动中的反映,就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的“混合法”。

“混合法”的基本特征,曾被地主阶级的伟大预言家荀子概括为:“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即在司法审判中,对于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依法判决;对于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则适用以往的判例或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判决之。在统治阶级看来,成文法典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维护全国立法、司法的统一,规范全体臣民的行为,为社会全体成员指明了判别言行是非曲直的准则。故荀子说:“法者治之端也。”没有这个“端”则无由达到“治”。但是,他们也认识到,“三尺律令,未穷画一之道”,“刑书之文限而舛违之故无方,故有临时议处之制,诚不能皆得循常也。”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应结合具体案件,运用统治阶级的法律意识和政策精神做出判决,是为判例。这种判例既是司法的结果,又是新的立法,即“有作于新名”。它的价值在于:其一,为后来的审判所援引,以弥补成文法典之不足;其二,为发布较抽象的法令和法典修纂创造条件。这样,相对稳定的成文法典、应变而生的判例和源于判例的法令三者循环往复,未有穷期。就动的一面来看,判例沟通了立法和司法的联系;就静的一面而言,判例内容较具体,可比性强,可以注释成文法条,故封建后期常使律文判例合典。中国的“混合法”既不同于西方的大陆法(成文法),又不同于英美法(判例法),它以兼具两者的长处而别具一格。这种法律样式大体上反映了法律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规律,较好地维护了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

西汉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其法体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的“混合法”。当社会稳定时,“成文法”处于支配地位;当社会生活发展加快,原有法典明显不适用时,则“判例法”(表现为故事、决事比、断例、例等)起支配地位。而判例又常常被法典所吸收。封建社会的“人治”、“法治”之争已不包含政体的内容,而仅涉及对“成文法”、“判例法”的评价上。当“判例法”占上风时,便有人出来赞颂“议事以制”的古老传统;相反,则有人出来强调法律的统一性和尊严。后来,“议事以制”被制度化了,即法官遇到疑难案件不得擅断,须上报朝廷,由皇帝裁决。而“人治”、“法治”之辨也偃旗息鼓,变成了“任法而不任人,则法有不通,无以尽万变之情;任人而不任法,人各有意,无以定一成之论”;“法所不载,然后用例”。终于实践了荀子的预言:“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判例和法律意识)举”。中国的“混合法”及其理论,是古代先民聪明才智的反映,也是法律实践活动内在规律性的表现。它不仅构成了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还是中国法系的优秀成果之一。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4

(完成五编学习内容后进行)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供20分)

1、公羊三世说:三世说是春秋公羊学家的学说。本来说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春秋》所记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有“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之差,因而用辞有亲疏抑扬之

异。

2、“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利。并且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这就是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西学”只能为“中体”服务。就政治法律制度来说,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都与“中体”相违,都应予以摒弃;要坚持维护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用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4、《资政新篇》洪仁轩的主要著作,是他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结晶,其显著特点是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带有民主与科学的因素,体现了历史的新趋势。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简论沈家本的法学盛衰说。

(1)实行资产阶级法治主义。他认为实行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举全国之精神,胥贯注于法律之内”,就能使国家强盛。他论述资产阶级法治主义的内容甚多,而且还夹杂着儒家的德主刑辅思想。①论法的性质和作用。沈家本沿袭先秦法家的说法,来阐释法的概念。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是衡量天下万事万物的一种客观标准。法律的性质和意义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用甚重而其义至精”。法律的作用在于治民和治国。他的思想己经超过了历史上法家法学家所能达到境界。②法随时变,“会通中外”。沈家本认为,法律应该随着古今形势的不同,而为之损益,不能简单袭用。③法须统一、平等。沈家本针对清末制定新律之后,旧律并未废除,新旧参差,轻重互异,提出断罪之律必须统一的主张。④教化为先,以刑辅之。沈家本继承了儒家的法律和教育相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并结合世界发展的潮流,阐明了法律乃道德教化之辅的思想。

(2)“平恕”为审断之本。沈家本认为法律要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关键在于用法“平恕”,执法“得中”。他用度量衡的客观、公正性比喻用法必须公平。要想做到公平执法,需要有仁恕之心。从这种仁恕之心出发,沈家本还深入研究了中外的刑法制度,提出了反对严刑重罚、用法从宽的思想。他认为要做到公平执法,必须依法断罪,反对比附。在由他主持制订的《大清新刑律》中明确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废除比附援引旧制,功不可没。

(3)“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沈家本深深懂得,有了好的法律,还要有好的执法人,才能推行资产阶级法治。他指出用人之法在于:一所有国家官吏,都应知法;二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三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4)法学盛衰说。沈家本十分重视法理学的研究和宣传,并专门撰写了《法学盛衰说》,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沈家本专门撰写了《法学盛衰说》,剖析了中国法理学不发达的原因。首先指出法理学对于立法、司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痛切地批判清代不重视法理的现象,认为在法理虚无主义影响下,人们轻视法理和法学,从而导致法学日衰。其次明确指出了法律和政治的关系:政治决定法律,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法律;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

综上所述,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是民主的、科学的,是具有一定人民性的,特别是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与法学的进步思想性质。同时,他又是一位卓越的法制改革家,具有丰富的治法经验。他的论著,是我们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史的一份宝贵的学术遗产。

2、试述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关于民主主义政体的主要构想。它是孙中山政治学说中的重要内容。孙中山十分重视宪法,认为宪法是“治国的根本大法”和“民主政治”的高级阶段,是“宪法之治”或“宪政时期”的基本依据。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即“国家之构成法”和“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五权宪法正是体现了这种双重内涵,而侧重于国家政治机构的设计。

基本内容:孙中山始终坚信创制一部适合中国的民主主义的宪法是极为重要的。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沿袭西方各国的宪法。1906年,他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再加上考选权和纠察权。孙中山认为在“共和政治”中复活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将“创立各国至今所未有的政治学说,创建破天荒的政体,以使各机关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能”。在《五权宪法》中对此作了较为充分的阐述。他指出美国的“有文”宪法和英国的“无文”宪法是“最好”的,但也“不能”和“不必”完全师法。美国宪法“不完备的地方”和“流弊”很多,英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的界限“还没有清楚”,实际上还是“一权政治”。

五权宪法有其特色,但基本上是从三权分立(见分权学说)的制宪原则演化而来。孙中山承认自己的构想并非“杜撰”,“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不过三权是把考试权附在行政部分,弹劾权附在立法部分”。他把“外国的规制”与“本国原有的规制”加以“融合”,借用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机构及其职能,以期比之三权“较为完善”。在他看来,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擢用;而“独立”的监察制度和机构也是可资借鉴的,对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据五权分立的准则,国家的体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组成。

孙中山把五权宪法的理论依据,放置在“自由”与“权力”的“平衡”上。他认为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着相互逆反的两种力量,“自由的力量”和“维持秩序的力量”,类似物理学中的离心力和向心力。“政治里头的自由太多,便成了无政府;束缚太过,便成了专制”。因此,必须使得“机关分立”,“相待而行”,“无伤于统一”。权力的制衡原则是五权宪法的基石。

意义:五权宪法的构想充分体现了分权主义,具有防止封建专制主义的意义,也包含了对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宪法的某种批评和修订。孙中山这种希图“救三权鼎立之弊”的探求,显示了他执着于民主主义的政治观念。然而,孙中山不仅未消除“三权鼎立”原则的弊病,却把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放在大总统的统一领导之下,实际上又否定了他自己设想的分权制衡原则。

答:“五权宪法”是孙中山独特的宪法思想,也是他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他试图通过“五权宪法”保证人民主权和直接民权。

(1)“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人民的“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等四权。政府实施“治权”,采用五权分立体制,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与此相应,中央政府实行五院制,分别是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考试院、监察院。

(2)”五权宪法”是一种中国式的近代革命民主主义的宪法学说。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演变为帝国主义,“三权分立”的虚伪性暴露无遗。孙中山指出它的缺点:一是代议制度变成了“议会专制”,没有“直接民权”;二是官员的产生不是普遍选举。因此,欧美宪法不适应中国国情。他认真研究历史和外国法律,从“三权分立”中分割出考试权,从议会的立法权中独立出监察权,创立了五权宪法。

(3)”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选举权和创制权推行了主权在民;罢免权和复决权推行了人民保留的收回权。孙中山希望,增加监察、考试两权,弥补三权分立的不足,克服代议制的缺点,矫正西方选举制聘任制的弊病,从而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国家。因此五权宪法作为一种政治方案和宪法原则,实际上具有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

由小资产阶级及工人、农民等联合专政的色彩。

(4)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一种主观的空想。首先,国家权力是一个整体,国家机关的分工不等于分权。其次,他明显地把“政权”和“治权”分给人民和国家,实际上是不相信人民的能力。这是基于资产阶级脱离人民所造成的阶级局限性和唯心的历史观。最后,孙中山不能明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企图超越革命阶段,幻想建立“万能的政府”、“全民国家”,实现“全民政治”。

三、材料分析题(16分)

请阅读以下材料,它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何种思想,指出其出处,并对这种思想作简要分析。“大同无邦国,故无有军法之重律。,无君主,则无有犯上作乱之悖事。无夫妇,则无有色欲之争,奸淫之防,……。无宗亲,兄弟则无有望养、责善、争分之狱。无爵位,则无有恃威、怙力……。无私产,则无有田宅、工商、产业之讼。无尸葬,则无有墓地之讼,无税役、关津,则无有逃匿欺吞之罪。无名分,则无欺凌、压制、干犯、反攻之事。除此之外,然则尚有何罪,尚有何刑哉!我思大同之时,或有过失,而必无罪恶也。……故太平之世无讼,大同之世刑措。盖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不待理矣。故太平之世不立刑,但有各职业之规则,有失职犯规而无干刑犯律也。”

四、论述题(30分)

试述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谈谈你对这场争论的看法。

(注意:在完成书面的作业地同时要求将你的观点发表在安徽电大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6713516701.html,/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讨论区)

清末“礼法之争”的意义:

经过"礼教派"和"法理派"的这场激烈的争论,尽管双方都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意愿主导修律,但在双方的合力之下,一方面,新律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建立起了近代法律体系,引进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制度,删减了旧律中落后与野蛮的内容,如《大清新刑律》删去了纲常名教的基础--《五服图》,主张尊卑、良贱、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实行"罪刑法定主义";《刑事民事诉讼法》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了"宗法"、"家族"、"服制"的作用,并采取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员制度。另一方面,在礼教派坚持下,修律时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现,如律后附《暂行章程》五条。由此,中国法律在中西融合的轨道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伴着"礼教派"与"法理派"的斗争而修订的新律,虽然在清末多未能实行,但对其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律的影响极大,有些是起草法律的根据或蓝本,有些则直接被沿用。

"礼法之争"的结果也使中国在法律发展方面溶入了世界,中国的法律不再独立于世界之外,而成为其中的一员,此后中国与世界法律的发展有了衔接,能够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及时吸收西方的先进的法律理论和原则,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礼法之争"在传播近代法律思想和理论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以后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礼法之争"关系到法律的起草、签注、修改、审议、表决各部门,其中有修订法律馆、宪政编察馆、法部、资政院、中央各部,参与者中不乏身居高位的硕学通儒或封疆大吏,还有一般官吏、士人及在华的外国人。双方为驳倒对方,在新律中贯彻己方的主张,精心演习法律,著书立说。同时,外国法典的翻译,中国法典的出版,法律学堂的设置,法学会的建立,法政研究所的举办,都一片繁荣。可以这样说,正是"礼法之争"双方对法律的争论和推演有力地推动了法律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推广。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5

(完成全部学习内容后进行)

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小论文(100分):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儒家人治思想的认识。

2、试分析法家法治学说的历史进步性和负面影响。

3、试比较分析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得与失。

要求:

(1)观点明确,论述要有理有据,字数2000——3000字。

(2)引用的文章观点等,要注明资料出处,如某个杂志的某篇文章,作者及年月日等,某部著作、作者及页码,或某个网站的某篇文章,作者及网址等。

(3)该论文是《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要抄袭任何网上或其它现成资料,一旦发现本课程期末成绩即以零分处理。

201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 (课程代码00264)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左传》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其思想本质是主张 A.君权神授 B.依法治国 C.中央集权 D.皇权专制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土地王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废分封,行郡县 D.废井田,开阡陌 3.“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嫡长继承制 D.立宪制 4.管仲推行的“三选”制度,所突破的宗法原则是 A.亲亲 B.尊尊 C.男女有别 D.长长 5.先秦时期,“克已复礼为仁”的著名观点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颜渊 6.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两位代表人物是 A.孟子和庄子 B.管子和孟子 C.孟子和苟子 D.管子和苟子 7.下列曾影响到墨家思想的学术流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兵家 D.法家 8。“以天为法,动作有为”的思想主张如自 A.《墨子》 B.《老予》 C.《孟子》 D.《庄子》 9.先秦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法 B.阴阳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反映"礼"最初只是一种 A.部落狩猎活动 B.宗教祭奠仪式 C.家庭饮食活动 D.地方自治活动 2、鉴于殷商的灭亡教训,周公主张 A.重刑辟 B.明德慎罚 C.杀无罪 D.杀无辜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说法出自 A.《论语》 B.《管子》 C.《孟子》 D.《庄子》 4、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一个重要论据是 A. 国小而逼,族大宠多 B.为善者不改其度 C.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D.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5、下列符合孔子法律思想的表述是 A.礼乐兴,则刑罚不中 B.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C.刑罚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该说法出自 A.《墨子?天志》 B.《墨子?明鬼》 C.《墨子?夭道》 D.《墨子?非命》 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该种思想属于 A.法家 B.道家 C.兵家 D.儒家 8、"刑无等级"作为先秦法家的思想命题,体现了法律的 A.自由性 B.平等性 C.等比性 D.自然性 9、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与之相近的是 A.孟子的性善论 B.庄子的自然论 C.孔子的礼治论 D.荀子的性恶论 10、"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的说法出自 A.《汉书?贾谊传》 B.《新语》 C.《新书》 D.《新序》 11、陆贾为汉初统治阶级提供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理论,其代表作是 A.《新语》 B.《新书》

全国年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和标准答案

全国07年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和答案

————————————————————————————————作者:————————————————————————————————日期: 2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 C ) A.亲亲、尊尊 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 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 D )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B ) A.东汉 B.西周 C.三国 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A ) A.好利恶害 B.性善论 C.仁义 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 C ) A.隆礼重法 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 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B ) A.天命 B.天志 C.天心 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C ) A.第一部成文法 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D.官方文件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 A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 D ) A.心 B.法 C.情 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 D ) A.《天刑》 B.《天志》 C.《天论》 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 C ) A.《时令论》 B.《与孟尚书书》 C.《策林》 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A ) A.韩愈 B.李世民 C.白居易 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D ) 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 B ) A.朱熹 B.丘濬 C.王夫之 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 B )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张居正 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B ) A.孙中山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 B ) A.《原君》 B.《原臣》 C.《原法》 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 C ) A.梁启超 B.谭嗣同 C.沈家本 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 A ) A.平恕 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 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C )A.考试独立 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 D.外交独立

《中国法律思想史》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思想史》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摘要: 通过阅读《中国法律思想史》,对中国法律史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从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再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它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法律化、法律儒家化的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的形成。在封建司法领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更是贯穿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始终,自汉代以后,历经唐朝,魏晋南北朝,直至明清,一直是历代封建王朝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法律中很多具体措施,都反映出了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法律有则会深刻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我国现代法制建设中,儒家思想也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律儒家化 前言 儒家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个学派。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在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的法律观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之际,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后世的发展中,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经过各个朝代的继承和发展,被统治者加以发挥和利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学说,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制定法律政策治理国家的思想依据。儒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现代的法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产生及其内容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建立、维护以伦理纲常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儒家创始人孔子尊崇“ 周礼”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5次考核答案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 韩愈的圣人"制刑"的法律观的依据是()。 (2.00分) A. 性三品说 B. "阳德阴刑"说 C. "君权神授"说 D. "名教出于自然"说 2. 魏晋玄学门派中,竭力论证"名教"即"自然"的思想家是()。 (2.00分) A. 阮籍 B. 何晏 C. 王弼 D. 郭象 3. 下列符合西周“尊尊”原则的行为是()。 (2.00分) A. 弟恭 B. 子孝 C. 父慈 D. 臣忠 4. 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 (2.00分)

A. 政治组织原则 B. 普遍行为准则 C. 宗教祭奠仪式 D. 国家根本大法 5. 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本质是()。(2.00分) A. 君主立宪 B. 君权神授 C. 天下一统 D. 天道循环 6.黄宗羲认为()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2.00分) A. 君主制度 B. 礼制 C. 分封制 D. 民主共和制 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 (2.00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论语》 8. 下列说法,与“明德慎罚”原则不相吻合的是()。(2.00分) A.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B.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 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D. 奸宄杀人,历人宥 9.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 (2.00分) A. 法 B. 无为 C. 自然 D. 道 10.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是()的观点。 (2.00分) A. 屈原 B. 韩愈 C. 柳宗元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B.人治思想C.礼治思想D.道治思想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B.亲亲、尊尊C.嫡长继承D.兄友、弟恭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B.尚同、尚贤C.天志、明鬼D.远交、近攻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B.庄子 C. 苟子D.申不害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B.商鞅C.贾谊D.孟子7.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法与时转则治D.礼、刑、道迭相为用 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B.斯C.陆贾D.吕不韦

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元11.《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A.道家B.墨家C.农家D.兵家12.颂重法主的主要容是( A )。 A.恢复肉刑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D.“刑九赏一” 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B.王弼C.郭象D.杜预14.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B.礼C.经义 D. 人情 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A.《法经》B、《九章律》C.《唐律疏议》D.《大元通制》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B.利C.势D.力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A.主恢复肉邢B.主取消肉刑 C.主扩大赎刑D.主取消赎刑 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C )。 A.仲淹B.司马光C.王安石D.宋神宗19.元朝耶律楚材主治国用( C )。 A.法术B.权术C.儒术D.道术

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考论述题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考论述 题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法家,法治 1为了推行“法治”,法家认为必须使法令成为君主治国、官吏尽职和判断所有人言行是非、行赏施罚的惟一准则,从而提出了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主张。 2明法:要求立法明确和万民遵守。主张以成文形式将新法布之于百姓 3任法:要求远贤智、弃私议、有法必依,执法以信。 4壹法:统一立法权,统一法令的内容,统一人们的思想。 5从法:要求使法令具有绝对权威。任何人都要按法令办事。主要包括君臣共守和刑无等级两个方面。 6. 事断于法 即严格的按照法令规定办事,是治理国家的唯一的正确途径,也是实现君主制的无为而治、事不亲躬的最好方法。这是慎到提出的立公弃私的具体方法之一。 儒家,德治及其现代意义 其一, 传统德治首先强调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把君主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看作是实施德治的基础与前提。孔子提出, 君主必须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 指出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是治国安邦、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基础和前提, 统治者只有经过修身、齐家的伦理实践, 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 意义:用道德善恶规约了统治者的思想行为, 弘扬了道德正气,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者的无道行为。

其二, 传统德治主张以三纲之礼、忠孝之德对广大民众实施道德教化, 力主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另外, 德治思想明确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民可载舟, 亦可覆舟的原理, 从巩固封建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出发, 提出了仁政爱民的主张, 要求统治阶级对人民施仁政、除苛政, 轻徭役、薄赋税,利民惠民、体恤百姓。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和疾苦,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从而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三, 传统德治认为各级官吏的道德品行和道德操守是实施德治的重要保证, 主张尚贤弃奸 ,以德选官的人才标准。传统德治十分重视各级官吏的政德、官德, 大力提倡贤人政治,主张尚贤弃奸的选官标准, 要求举纳忠良英才, 惩处贪官污吏; 实施德政德治, 革除暴政流弊。 意义:崇德尚贤、以德行政的为官标准和实践, 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和好处,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政德和官德传统。 黄宗羲思想: (一)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黄宗羲认为,三代以前的法是天下之法,三代之后的法则是一家之法。 一家之法弊端:法令密集,成为君主满足私欲的工具。 因此要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与儒家有治人,无治法观点不同。要求要从根本上变革法律的私法性,使之成为天下之公法。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及答案(黔2012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10分) 1、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2、明德慎刑思想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3、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思想。缘自墨子.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墨子讲究“兼爱”、“非攻”。其实墨子的“兼爱”,是“兼相爱交相利”合论的。 4、“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中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二、简答题(60分,每题20分)(可加纸) 1.简述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2.简述先秦儒家礼法观。 儒家重礼,强调“为国以礼”。儒家所强调的礼作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主张将礼实施的范围扩大到民间,其否定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为礼赋予了道德的基础。(一)礼治优于法治。认为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认为以严酷和平等为特征的法治违反了自然规律;(二)以刑弼教。推行礼的最好办法是德教,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与合理教化,同时指出礼治的推行也离不开法;(三)法需以“仁义”和“孝悌”为原则。仁义既是儒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又是先秦儒家对统治者进行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的具体尺度。儒家重孝悌,并把孝悌作为判断现实法制优劣的又一价值标准。 3.简评墨家的法律观。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它曾与势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墨家法律观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特点。其所定义的法是广义的法,从他们所熟悉和使用的规矩、绳墨、度量衡等一般工具,到在整个社会中起调整和规范作用的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统统包括在内,实际上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亲身体会和认识。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博学多识,“好学而博”,是一位独具创造精神的伟大思想家。墨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适应当时公布成文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他们“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体思想构架下,站在“贱者”、“弱者”、“贫者”等下层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展开对维护“贵者”、“强者”、“富者”利益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兼爱、兼利、以天为法、“劝爱禁恶”、赏当贤、罚当暴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电大答案真题剖析

精心整理1、单选题(4分) “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标准答案:A 得分 2 A. 答案 得分 3 A. 答案 得分 4 “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 ) A.神权法 B.自然法 C.制定法 D.习惯法 答案:A标准答案:A 得分: 5、单选题(4分)

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 ) A.族诛连坐 B.罪止一身 C.尊尊亲亲 D.以德配天 答案:B标准答案:B 得分: 6、单选题(4分) A 答案 得分 7 A 答案 得分 8 A 答案 得分: 9、单选题(4分) 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标准答案:C

得分: 10、单选题(4分) 反对人定法,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是( )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慎到 答案:B标准答案:B 得分 11 A. C. 答案 得分 12 A 答案 得分 13 下列说法中,符合西周“礼治”原则的有() A.男女有别B.礼不下庶人C.亲亲、尊尊` D.刑不上大夫答案:AC标准答案:AC 得分: 14、多选题(4分)

“明德慎刑”的思想史周初的政治家周公提出的,其内容主要包括() A、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B、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C、犯罪“乱罚无罪、杀无辜“,主张德刑并用,实行教化 D、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 答案 得分 15 A C 答案 得分 16 A 答案 得分: 17、多选题(4分) 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有() A.荀子B.孟子C.韩非D.商鞅 答案:CD标准答案:CD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1 次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以德配天 2.嫡长继承制 3.亲亲、尊尊 4.礼制、法制、礼治、法治 5.礼、义、廉、耻 6.合礼合法 7.先教后刑、德主刑辅、以德去刑8.仁、礼9.仁政、省刑罚、薄税敛10.仁义、法数、类 11.天志、兼爱12.自然13.法家14.不法古、不修今15.立公弃私16.法、势、术 二、选择题 1.B 、 2.D 、 3.BCD 、 4.B 、 5. ABCD、 6.A 、 7.ABD、 8.BCD 、 9.ABCD 、1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6 x、7.×、8.√、9√、10.√ 四、名词解释 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春秋时期邓析提出的主张。法即效法,是肯定的意思。不是即不承认、反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可能被万世所效法。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 2、竹刑:指邓析不满子产对周礼的改良,因此对于子产刑书也持否定态度,于是私自编定了一部 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 3、.道法自然:道家认为,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普遍而无私,并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与礼、法相比,“道”是最高的原则。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统治者只有“惟道是从”,才能保持自己的 4、任法而治:即按照君主的主张制定统一的法令,予以公布,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从而实现民务耕战,富国强兵。 指加重轻罪的刑罚。对轻罪采取重刑,人民就不敢犯轻罪,轻罪不能产生,重罪更不会出现,这就是用刑罚的手段达到了不用刑罚的目的。 五、简答题 1.简述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仓廪实,则知礼节”说。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 (2)政治法律必须“顺民心”说。他主张施政立法必须“顺民心”、“量民力”,从民的: (3)“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2 、简述儒家“为政立人”的人治论。 先秦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执政者,他们提出了“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教化,荀子则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 (1)圣贤决定礼法。孔孟认为,国家的治乱,礼法的兴废,都取决于圣君贤相,荀子则提出“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只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没有离开人而能治理好国家的

【免费下载】全国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专业备考制作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 A.世袭制B.终身制 C.嫡长继承制D.诸子均分制 解析:C 2.西周主张对“不孝不友”行为严加惩处、“刑兹无赦”的思想家是 A.周文王B.周武王 C.周厉王D.周公 解析:A 3.管仲以法理政、统军和治民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君主集权B.反对君主集权 C.提倡西周礼制D.建立民主法治 解析:C 4.春秋时期提出“四民分居定业”的思想家是 A.管仲B.女叔齐 C.子产D.邓析 解析:A 5.批评子产没有否定和抛弃周礼的先秦思想家是 A.邓析B.孟子

专业备考制作C.叔向D.商鞅 解析:A 6.先秦时期,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被称为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解析:A 7.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无善无恶说B.性三品说 C.性恶说D.性善说 解析:D 8.墨家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 A.礼崩乐坏B.暴君的统治 C.人自爱而不爱人D.天命使然 解析:C 9.提出“道法自然”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 C.商鞅D.慎到 解析:B 10.庄子认为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是 A.严刑B.无为 C.重礼D.势治 解析:B 11.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李悝B.吴起 C.慎到D.韩非 解析:D 12.战国中期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的法家代表人物是 A.慎到B.韩非 C.荀子D.庄子 解析:A l3.下列人物中,其思想受到“黄老”学说影响的是 A.孔子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D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 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讲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 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 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 A.世卿世禄制 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 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讲法最为接近的是() 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闻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讲明法律应该具有() A.公平性 B.公布性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截了当导致了() A.实行郡县制 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止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 第1 大题填空题 1 . (4分) 战国时期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是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2 . (4分) 儒家伦理法具有以下特征:世俗性、宗教性和广泛强制性 3 . (4分)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顽固坚持保留传统礼教的“_礼教派”与主张依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原理改造中国法律的“_法理派”之间的争论。 4 . (4分) 沈家本是_法理派_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按照西方法律模式与_法学原理改革中国法律的思想。 5 . (4分) 、墨家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_平等_观念,又有主张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的“_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制,具有矛盾性。 第 2 大题 判断题 1 . (2分) “竹刑”的作者是邓析。(正确) 正确错误 2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3 . (2分) 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错误) 正确 错误 4 . (2分)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正确) 正确 错误 5 . (2分) “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正确) 正确 错误

6 . (2分) 先秦儒家主张重德轻刑。(正确) 正确 错误 7 . (2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正确) 正确 错误 8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9 . (2分) 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错误) 正确 错误 10 . (2分) 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错误) 正确 错误 第 3 大题 单选题 1 . (2分) 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 B.道家 C.黄老学派 D.法家 2 . (2分) 先秦后期的儒学泰斗是(A)。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3 . (2分) 先秦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以重“法”而著称的思想家是(C )。 A.李俚 B.王安石 C.商鞅 D.龚自珍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 A.亲亲、尊尊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 A.商鞅B.慎到 C.申不害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A.东汉B.西周 C.三国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A.好利恶害B.性善论 C.仁义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 A.隆礼重法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天命B.天志 C.天心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A.第一部成文法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D.官方文件 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 A.道家B.法家 C.儒家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 A.心B.法 C.情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

A.《天刑》B.《天志》 C.《天论》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 A.《时令论》B.《与孟尚书书》 C.《策林》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A.韩愈B.李世民 C.白居易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A.儒学B.道学 C.佛学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 A.朱熹B.丘濬 C.王夫之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王安石 C.张居正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孙中山B.张之洞 C.康有为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A.《原君》B.《原臣》 C.《原法》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 A.梁启超B.谭嗣同 C.沈家本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 A.平恕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A.考试独立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D.外交独立 21.太平天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男女平等,婚姻自由B.斩邪留正,除妖安良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本科网上考查课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隆礼重法 答:“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 2.礼法之争 答: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3.学校议政 答:学校议政思想可以概括为:学校反映民意,参与决策,舆论监督限制皇权、官权。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答: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2.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 答: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后王立法,将《春秋》推祟倍至,视其为治国理民的法典,依照《春秋》的理论和精神解决政治法律疑难问题。其春秋法统说有以下内容: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大一统”主要指要求统一,并以君

主为绝对权威。②从秦弊政中吸取教训,提出“更化论”。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制定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长远利益的政策。③“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总的说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2、试论述明法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 3.沈家本“法贵得人”的主张。 答:沈家本认为“善法”和法的执法之人史实行法制的重要条件。他指出。如果执法者选用恰当,即使法令较严也能在执法中体现仁义的精神。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善,即使法令宽缓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为此,他提出了“法贵得人”的主张,具体方法是: (1)所有的国家官史,上至中枢长官,下至百里长吏,皆宜知法 (2)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知识 (3)设置吕学博士教授法学;设置培养法学人才的专门学校 三、论述题(25分)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答:(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2018年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判断 1. 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商。(为 2. 商代,商王专设了卜” 巫” 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 3.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4.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是在西周。(为 5. 周公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提出了以德配天”学说。(“ 6. 韩非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为 7. 韩非的变法观点是法与时转则治。(“ 8. 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商鞅。(为 9. 朱熹提出大德而小刑”的主张。(为 1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 11. 董仲舒“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为 12. 商鞅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机构。(为 13. 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论,特别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王守仁(坊 14. 王守仁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为 15. 王夫之的变法观点是“(趋时更新)” (W

16. 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龚自珍。(W 17. 杨秀清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拜上帝会。(为 18. 张之洞属于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 19.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 20.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单选 1、XX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 2、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C)。 AxxBxxCxxD老子 3、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 4、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B义Cxx D利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 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 D 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 6、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 徐海涛 授课计划 导论 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 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 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 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 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 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 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 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 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 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 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 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 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题及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 _____是奴隶主神权法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2.我国从奴隶社会起,统治阶级就利用神权、政权、_____权相结合的方法,掩盖法的阶级本质,对奴隶和平民施行残酷的刑罚。 3.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_____说。 4.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_____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5.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_____ 6. 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特征主要是"天命"和"_____"。 7. 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殷人尊神,_____"。 8. 殷商奴隶主为了使民"畏法令"而"_____"。 9. 殷商奴隶主从_____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10. 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卜"、"_____"、"_____"。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写在括号内,注意其中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多项选择) 1. 根据史料记载,五刑已完备的是在() A. 朝B.西周C.夏朝D.尧 2.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的是在() A. 朝B.殷商C.西周D.春秋 3. "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在于() A. 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B. 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劳动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 4. "以德配天"说是()提出的思想。 A. 周公 B. 孔子 C. 孟子 D. 商鞅 三、名词解释 1. 神权法思想 2. 以德配天 四、简答题 1.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说的内容及意义。 五、论述题 1. 试论神权法思想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中发展与变化的情况。 答案: 一、填空题 1. 殷商 2.族 3.以德配天 4.神权法

(完整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以德配天 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3、兼相爱,交相利 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 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 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 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 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 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 5、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恶论 D.好利恶害论 6、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 A.权威 B.来源 C.公正和平等 D.基础 7、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 A.民饥B.民寒 C.不得息 D.民死 8、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反对礼仪、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 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 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 9、在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原则的是()。

A.李悝 B.齐国法家 C.韩非 D.商鞅 10、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 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 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 D.法权神授 11、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更化论" 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 12、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 A.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 B.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C.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 D.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 13、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 14、黄宗羲认为表达"天下之人"的舆论和代表民意参政的机构是()。 A.政府 B.议会 C.学校 D.参政院 15、."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 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 C.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 四、论述题(1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