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标准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标准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标准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标准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要求(五)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标准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二○○七年十二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了指导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考核、验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合

格程度,按照《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制订《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本标准)。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行政区内各类矿山,从事露天开采或地下开采能源矿产、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合格程度验收。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Z/T223—2007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DZ/T0222—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UDC—TD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TD/T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SL204—9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GB/T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GB78(30—92)—87 森林土壤测定方法

GB/T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4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1607—1989 渔业水质标准

GB12941—91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J137—1990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88—1993 村镇规划标准

GB WBH002 城市生活垃圾禁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CJJ17—2004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1.4术语和定义

1.4.1矿山土地复垦

矿山土地复垦是指对矿业活动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与污染等所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4.2矿山植被恢复

通过人工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生育基础,使矿山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活动。

1.4.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与生物技术措施,对因矿业活动而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整治,所进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活动。

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范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范围,包括矿山开采区和受采矿活动影响产生地质环境问题或地质灾害的区域。

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验收对象

3.1对采矿活动损毁的地质地貌景观进行修复,对遭受破坏或者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之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水产养殖或者其他可供利用状态。

3.1对露天采矿形成的边坡、断面进行整修,消除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安全隐患,并实施坡面绿化。

3.3对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采取封闭、充填或者人工放顶等措施,使地下井、巷等采空区达到安全稳定状态,其对应的地表形态不再发生改变。

3.4对采矿活动形成的废水、废碴等各类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置,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3.5对受采矿影响的地表水体进行保护,阻隔或消除污染源,地表水水质得到恢复。

3.6对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的矿山遗迹,鼓励开发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旅游区或者矿山公园。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依据

4.1采矿权人对关闭矿山、闭坑矿山及废石、尾矿再次回收选冶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内容和标准,须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方案”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以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设计书”为基本依据,治理验收合格程度执行本标准的相关要求。

4.2在建、扩建、新建矿山,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实行分阶段、分区治理的内容和标准,须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以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阶段性)工程设计书”为基本依据,治理验收合格程度执行本标准的相关要求。

4.3《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实施前已闭坑、关闭或废弃的矿山,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内容和标准,以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设计书”为基本依据,治理合格程度执行本标准的相关要求。

5.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与治理恢复合格总体要求

5.1被占用、破坏、污染的土地经整治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水产养殖或治理成建设用地。

5.2采矿活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经工程和生物措施得到治理,受损土地得到再生利用,已消地质灾害隐患。

5.3地下采空区已采取充填、封闭或人工放顶等措施,使其达到安全稳定状态。

5.4露天采矿边坡、断面进行整修并实施绿化,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安全隐患,露采坑底进行整平利用。

5.5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经综合治理或综合利用,已达稳定状态,含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成份的固体废弃物已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5.6矿山开采导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经过治理,地表水水质得到恢复,达到可供相应用途水质利用标准。

5.7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本消除了视觉污染。

5.8矿山地质灾害危害与地质环境影响严重,难于治理恢复的,受威胁居(村)民已实施搬迁避让,妥善安置。

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分类验收标准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对象,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类型分为三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类、矿山地质灾害类、矿山土地复垦类。

同一矿山具有两种以上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类型的验收标准,参照相应分类标准进行。

6.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类治理恢复验收标准

6.1.1矿山水资源与水环境类治理恢复验收标准

6.1.1.1因矿山采矿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对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重或严重的地区,须进行水资源的恢复治理。

6.1.1.2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导致地表水体漏失的地段,已采取了碎石回填夯实、浆砌片石、防渗铺垫、注浆固结等防渗工程措施,其工程治理技术标准,符合相关规定。

6.1.1.3矿山河床因采空区塌陷变形受损严重,防渗堵漏效果差的地段,已修建了过水渠道,或河流改道,其工程治理技术标准,符合相关规定。

6.1.1.4矿山地表水漏失或矿坑疏排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经采取工程措施后,地表、地下水资源难以恢复的,已修建管网供水或引水渠道供水工程,能够保障当地生活、生产与农田灌溉用水的基本需求。

6.1.1.5矿坑水、选矿废水产生的固体废物(废石堆、废渣堆、尾矿库)淋滤水所含的有毒有害组份或元素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与土石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较重或严重的地区,已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6.1.1.6矿山建设有矿坑水、选矿废水、废石废矿渣堆与尾矿库淋滤水以及生活废水的污水净化处理工程。污水净化处理工程的选址、规模、工艺技术应符合有关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

6.1.1.7矿山已针对废水、废液中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型、有机质污染型与无机质污染型)采取了物理、化学与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净化治理,闭路循环利用,未经循环利用的废水、废液经收集并经再治理达标后排放,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6.1.1.8矿山已采取有效措施对固体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进行了治理。如对含硫高的废石堆场采用撒放石灰降解废石堆的酸度;对含氰化物废石堆喷撒漂白粉(液)降解氰化物含量至达标程度;对含铅、锌、汞、砷等有毒有害元素或成份的废石堆,应采取覆土深埋,并有防渗漏措施;对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石堆,应按国家对放射性防护的要求进行治理。

6.1.1.9矿山废石废渣堆场、尾矿库坝等修建有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等集排水工程措施并符合相关要求,防止污水、废液对土石环境与地表水、地下水

的污染。

6.1.1.10严禁用渗井、废坑、废矿井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液,对存放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废液的淋浸池、贮存池、沉淀池必须设置有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

6.1.1.11矿山已对尾砂库干涸的沉积滩和固体废物堆场进行治理,消除风蚀扬尘。

6.1.1.12矿区内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已参照《城市生活垃圾禁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GB WBH002)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的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6.1.2矿山植被类治理恢复验收标准

6.1.2.1矿山露采场(坑)、露采边坡以及井下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变形破坏等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矿山废土石、废渣堆、尾矿库区等压占所导致的植被资源破坏的已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6.1.2.2矿山受损、压占土地植被的恢复应选择以多样化的当地物种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确保植被重建的成效并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6.1.2.3矿山植被复绿方法选择恰当。斜坡或露采边坡复绿方法的适宜条件应符合下表要求。

地面斜坡与露采边坡复绿方法的适应条件

6.1.2.4矿山植被恢复播种后验收分为木本群落类型与草地型进行。其植被恢复效果验收判断标准见下表。

播种后判断标准

6.1.3矿山公园类治理验收标准

6.1.3.1矿山保有存完好的探、采、选、冶、加工等矿业活动的遗迹、遗址和史迹,并具备游览观赏、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的价值。

6.1.3.2有配套完善的供水、供电、通风、运输、排水等设施。

6.1.3.3矿山公园建设应符合国土资源部《矿山公园建设标准》。

6.2矿山地质灾害类治理验收标准

6.2.1矿山崩塌、滑坡治理验收标准

6.2.1.1因矿业活动导致地面斜坡失稳或露采边坡失稳而发生的对人民生命财产与建筑物、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农耕区、环境景观等造成危害或潜在危险性的崩塌、滑坡(包括隐患点)必须进行治理。

6.2.1.2采矿引起的不稳定边坡或滑坡、崩塌的治理,已采用与其类型、规

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相适应的防治措施,边坡得到加固,滑坡、崩塌得到治理,在工程设计有效期内,不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6.2.1.3地表与地下防(排)水工程、支拦(挡)工程、锚固、抗滑桩与注浆工程、护坡工程、减压与压脚工程等防治工程的选用条件和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防治工程及荷载强度以及防治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安全系数选用的技术标准、施工工程质量等必须符合《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6.2.1.4因崩塌、滑坡受损的建(构)物已修复处理,受损土地已进行治理恢复,受其影响的生态环境已恢复,景观视觉污染已消除,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6.2.1.5崩塌、滑坡对人居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经论证不宜治理的,已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妥善解决了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并在隐患区设置有警示牌、围栏等安全措施与监测预警措施,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6.2.1.6矿山采矿引起的崩塌、滑坡对人居安全、农耕地、基础设施无影响,对景观环境影响较轻,可进行种草植树,疏导地表水流的一般治理。

6.2.2矿山采空塌陷治理验收标准

6.2.2.1矿山开采引起的采空塌陷坑、塌陷槽或地裂缝等,对人居环境、地面基础设施或景观环境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应采取有效方法治理。

6.2.2.2矿山采矿为保护地面人居安全与基础设施留设的永久安全岩矿柱或禁采区,其确定范围合理可靠,能有效防止或减小地面塌陷破坏。矿山闭坑或停产、转产,其矿井留设的永久安全岩矿柱应保存完好,或者进行了必要的充填,矿区内无塌陷或塌陷隐患。

6.2.2.3矿山引发地面塌陷破坏的采空区已进行充填或放顶崩落处理,塌陷得到监控,地表移动基本稳定;地表塌陷坑、塌陷槽、地裂缝等已回填、夯实或在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注水泥砂浆或尾矿砂浆密实等措施,地面塌陷变形已得到有效治理。

6.2.2.4采矿引起的采空塌陷坑、槽、地裂缝经回填土地复垦或已开发为水面养殖,已达到土地新用途的标准,经治理后塌陷区地质环境恢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6.2.2.5对采空塌陷规模大,难以治理的地段,已论证确定禁入范围,设立有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

6.2.3矿山岩溶塌陷治理验收标准

6.2.3.1采矿引起的岩溶塌陷对人居环境、耕地、地面基础设施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理。

6.2.3.2矿井、矿坑与溶洞直通的导水溶隙、岩溶管道已充填密闭或注浆封堵,溶洞水泄放已得到有效控制。

6.2.3.3岩溶发育的矿山,已采取分洪、加固河床或河流改道等措施疏排地表水流,地表水渗漏已得到有效防治。

6.2.3.4矿山地下水已停止疏排,地下水位波动恢复到天然动态,与邻近矿山排水系统进行了隔阻,地下水位不受其疏排影响。

6.2.3.5采矿引起的岩溶塌陷导致耕地受损的,对地表塌陷进行治理,通往地表的溶洞口已封闭,已采取土地复垦措施或重建植被体系,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6.2.3.6采矿引起的岩溶塌陷对人居环境影响严重经论证难于治理的,已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并已确定禁入范围,设立有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矿山采取了限采、禁采,减少矿坑排水量等措施,岩溶塌陷范围不再扩展。

6.2.3.7采矿引起的岩溶塌陷严重影响到无法避让的重要构(建)筑物及铁路、公路等工程设施,已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消除了岩溶塌陷对工程设施的危害。

6.2.4矿山泥石流治理验收标准

6.2.4.1矿山固体废物堆场(包括废土石堆、煤矸石堆、废矿渣堆、尾矿砂库),在外界水流的作用下失稳引发的泥石流(废石流、矸石流、矿渣流、尾矿砂流),对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耕地以及生态景观造成灾害或灾害隐患的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理。

6.2.4.2生产矿山固体废物堆场,边坡已进行了加固、护坡或分层碾压密实等工程措施治理,堆积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杂乱分布在坡岗上的废渣弃土,已填入采坑或适当地点进行了土地复垦,对产生泥石流的物源条件已进行了有效处置。

6.2.4.3新建矿山事先设计有矿山固体废物安全存放地带与存放方案,修建有规范的固体废物堆放场或尾矿砂(泥、砂)库,能有效防止矿山泥石流物源的产生。

6.2.4.4矿山固体废物堆场下缘有居民点或耕地、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对地表

景观有影响的已修建有拦挡工程(堆砌块石或浆砌块石挡墙等)或排导工程,其工程质量牢固,能有效防止堆场垮塌形成泥石流灾害。

6.2.4.5矿山已因地制宜修建有疏排水系统,在固体废物堆场上缘及旁侧修建有截水沟、排水沟,能有效疏导地表水流,防止暴雨洪流对废渣弃土地段的冲刷,同时做好护坡防治水土流失。

6.2.4.6当地农田、地表景观因矿山泥石流受到冲毁、掩埋、污染或破坏的,已进行治理恢复,对因泥石流灾害受损的当地人居环境或重要设施,已予以修复或搬迁。

6.2.4.7因矿山废石、尾砂堵塞、淤积的河道,已进行疏浚,河溪水流畅通,生态环境已恢复。

6.2.4.8矿山防治尾矿(砂、泥)库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对尾矿库(坝)的保护和对病库、危库、险库的治理加固,参照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6年第6号令《尾砂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

6.2.4.9矿山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作程序、防护工程类别的选用、设计、技术标准、施工验收,参照执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6.3矿山土地复垦类验收标准

6.3.1治理恢复成耕地的验收标准

6.3.1.1土层厚度,覆土自然沉实厚度50cm以上,其中耕作层厚度不得少于30cm。

6.3.1.2场地平整度,用作水田时场地平整度一般不超过2—3°。

6.3.1.3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当地平均耕作层有机质含量。

6.3.1.4土壤的碱度和含盐量,一般耕地PH值6—8之间,种植水稻的PH 值可适当放宽,耕作层含盐量不得超过当地轻盐化土壤含盐量标准。

6.3.1.5土壤质地为砂壤至壤土,不能是极端的砂或粘土。

6.3.1.6排灌保障率,水田应在85%以上,一般旱地不小于70%。

6.3.2治理恢复成园地的验收标准

6.3.2.1土层厚度,一般园地,岩石或者其它基质层次上的土体自然沉实厚度在60cm以上,表层土厚度至少在20cm以上。

6.3.2.2土地坡度,整理后的园地坡度小于20°。

6.3.2.3土地酸碱度,一般土地PH值6—8之间,根据树种生理特点和地区差异可适当放宽,如茶园PH值可放宽到4—5。

6.3.2.4土壤质地为沙壤土,不能是极端的砂或粘土。

6.3.2.5排灌保障率,建设有排灌设施,一般园地灌水保障率在75%以上,排水标准要达到10年一遇的涝旱水平。

6.3.3治理恢复成林地的验收标准

6.3.3.1土层厚度,覆土自然沉实厚度一般速生林应在60cm以上,其它林地土层厚度可适当放宽。

6.3.3.2土壤酸碱度及地形坡度,应适合相应树种的生长。

6.3.3.3复垦林地造林成活率,应大于造林株数的40%,3年后达到70%以上。

6.3.3.4林地治理恢复的其他指标可参照执行《森林土壤测定方法》[GB78(30—92)—87]、《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等相关标准。

6.3.4治理恢复成牧草地的验收标准

6.3.4.1复垦牧草地应适于种植当地中等品质以上的牧草,且单位平均产量达到当地草地平均产草量以上。

6.3.4.2部分浅采场覆土自然沉实土壤厚度在50cm以上,场地平整坡度小于25°。

6.3.4.3排土(石)场用于牧草地,内排台阶稳定后,覆土厚度在20cm以上,边坡坡度小于30°。

6.3.4.4废石堆中易风化类型复土厚度在30cm以上,不易风化类型复土厚度在50cm以上。

6.3.4.5尾矿库、贮灰场用作牧草地的一般复土厚度在50cm以上。

6.3.4.6建设有牲畜可饮水设施,水源保证率在100%。

6.3.5治理恢复成水域的验收标准

6.3.5.1适于水域开发(包括养殖水域、景观水域、娱乐水域、水库及山塘水域等)的露采坑与地面塌陷区已进行防渗漏工程处理,确保蓄水不渗漏。

6.3.5.2开发水域水质应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用于景观、娱乐水域水质应符合《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要求;用作养殖水面的要达到当地水面养殖用水的基本条件,其水质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所规定的限制指标;用作灌溉的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要求;用于人畜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质要求。

6.3.5.3蓄水场区及周边的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污染源已进行清除,不会对蓄

水区水质造成污染。

6.3.5.4蓄水场区应修建有规范的防洪设施,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不会产生水害危及周边环境。

6.3.5.5蓄水区有充足的水源,能够满足蓄水、养殖等需求。

6.3.5.6多用途水域开发应符合当地城镇或乡镇规划,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6.3.6治理恢复成建设用地的验收标准

6.3.6.1露天采场建设用地,边坡稳定或失稳边坡经工程治理,坡比合适,不存在崩塌、滑坡及危岩灾害隐患,场区稳定,不存在地面塌陷。

6.3.6.2塌(沉)陷区建设用地,采空区已经治理,经监测证实基本达到稳定,地面变形根据建(构)筑物防护等级满足基本稳定性要求。

6.3.6.3固体废物堆场建设用地,具备有3年以上的自然沉实过程或植被稳定措施,或进行人工处置等技术措施,经监测场地稳定性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6.3.6.4建设用地基建标高符合当地防洪标准,满足防洪、排涝要求。

6.3.6.5开发整理建设用地的回填土进行分层夯实,其密实度已达到相应建设用地的要求,填料中无淤泥、膨胀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物料。

6.3.6.6存在重金属污染、酸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的场地,没有消除污染危害前不能作为民用建筑用地。

6.3.6.7矿山露采场(坑)、采矿地面塌(沉)陷区、固体废物堆场等开发整理为建设用地时,其土地条件要达到《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1990)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1993)所规定限制指标。

6.3.7其他

6.3.

7.1矿山废土石、废矿渣堆场(区)与尾矿(砂、泥)库(区)的重金属、氰化物、酸碱或放射性污染较重或严重的,土地整治恢复用作耕地、园地、牧草地、多用途水域以及建设用地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设置防污染隔离层或清除污染源,其中对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尚须符合国家放射性防护的相关要求。

6.3.

7.2采矿活动过程中因地表直接挖损(采矿、采石、采砂、取土等)、地下采矿与抽排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破坏和矿山采、选(包括再次回收选矿)排放的固体废物(废土石、煤矸石、尾矿(砂、泥)等)压占、污染的土地,均应进行土地复垦,使其恢复到可供重新利用的状态。

6.3.

7.3矿山土地复垦整治的标准,应符合1988年10月21日国务院二十

二次常务会通过的《土地复垦规定》和《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

7.附则

本标准由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提出,负责解释。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 摘要: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治理 一、概况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1 地下采空区和矿山疏干排水导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缝,影响地面的农田和建筑物。采空区是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并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在地面上常可见到圆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开采巷道的地裂缝。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渗流、径流条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潜蚀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蚀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对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4 种: (1) 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 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 (3) 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 制规范

目次 前言 (1) 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工作程序........................................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编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A(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规范性附录)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C(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D(规范性附录)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E(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F(规范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

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1-2020年)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 制订《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目的在于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从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二、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广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二)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国土资源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09~2015年)》(国土资发[2010]44号]; 《广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广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广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十二五”规划》; 《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百色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矿山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

《百色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三)技术依据: 《省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编制指南》(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5]119号文附件); 《百色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报告》(2009年); 《百色年鉴》(2011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 0223-2011)。 三、规划适用范围 本规划是广西省百色市近期与中远期依法保护和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重要依据,是市辖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适用于2011—2020年本市行政区内的生产、在建、扩建、新建、闭坑矿山以及历史遗留矿山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四、规划期与规划基准年 规划基期为2010年。 规划期2011~2020年,分为两个阶段: 近期规划为2011~2015年; 中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 第二章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百色市位于广西省南部,五岭山脉北麓。东与广西省衡阳市的常宁,郴州市的临武、嘉禾、桂阳相连;南与广东省清远市的连州、广西省贺州市、桂林市的富川交界;西与广西省桂林市的恭城、灌阳、全州接壤;北与衡阳市的祁东,邵阳市的邵阳、新宁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6′~112°21′,北纬24°39′~26°51′,南北最长距离245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4公里,土地总面积22441.43km2,占广西省总面积的10.59%。全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面积11044.53 km2,占49.45%;丘陵3242.00 km2,占14.45%;盆地3979.13 km2,占17.81%;平原3191.13 km2,占14.29%。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办法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办法 (试行) 第一条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采矿权人应当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状况进行验收。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工作按采矿许可证发证权限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的,可以委托市、州国土资源局组织验收。 第四条采矿权人在矿山被批准关闭之日起1年内,应当向负责组织验收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矿山开采已连续三年及以上且已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采矿权人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登记时,可以向负责组织验收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矿山地质环境分期验收。 第五条矿山地质环境验收承担单位应当具备乙级及以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并承担过二级以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

估工作。 第六条采矿权人申请矿山地质环境验收,应当经国土资源、财政部门确认的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签定验收合同,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矿山地质环境申请验收报告; (二)矿山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缴存收据复印件; (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说明书及恢复治理工程一览表; (五)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合同; (六)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验收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资料认真审查,验收承担单位不具备相应资质和业绩条件的,应当责令申请人重新委托验收单位。 第八条验收承担单位在接受验收任务后,应当组织验收组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组主要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验收组不应少于3人。 第九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按照《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执行。 第十条矿山地质环境验收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现场察看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二)听取当地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居民对地质环境的意见; (三)考察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质量,查阅有关施工和

国土资厅发[2009]61号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 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以下简称《规定》),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的编制、审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治理方案”的编制 (一)自《规定》施行之日起,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治理方案”,并不再单独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已取得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人应自《规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完成“治理方案”的编制。《规定》施行之日前已经申请并正在办理采矿许可证的,采矿权申请人应在取得采矿许可证后一年内完成“治理方案”的编制。 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治理方案”。 (二)“治理方案”由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委托符合《规定》要求的资质单位进行编制。其中,由国土资源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甲级资质;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乙级及其以上资质;由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发证的矿山,编制单位应具备丙级及其以上的资质。“治理方案”中涉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编制单位应具备相应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 (三)“治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和技术要求应符合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9)的规定。其中,涉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的,还应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要求。油气、水气及砂石粘土类等矿产,“治理方案”的编制内容可适当简化,可按规范要求编制方案表。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编制说明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编制 说明 一、制订目的、工作简况 为有效爱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业开发与矿山环境爱护的和谐进展,为矿山地质环境爱护及治理复原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技术依据,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桂国土资办[2009]251号文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爱护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爱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治理暂行方法》,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复原要求与验收规范》(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治理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北海地质工程勘察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查院,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组成编制组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在我国和我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复原验收没有现行规范可依,而我区面临有大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复原需要验收的背景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要求,结合近年来我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复原验收实践体会和新技术的使用,提出编制稿,现征求广西矿山业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其他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组织审查定稿。 二、项目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0年第一批广西地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打算的通知》(桂质监函[2010]169号)文,将本标准

列入2010年第一批广西地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打算,项目编号为:20 10—1001。 三、确定规范要紧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由十部分和三个附录内容构成:范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总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复原要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求,矿山公园建设要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复原工程验收,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验收,矿山公园治理复原验收。本标准的要紧内容是矿山地质灾难类,矿山含水层破坏类,和地势地貌景观破坏类的治理复原要求和验收标准。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爱护规定》的第二条“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倒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势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复原,适用本规定”,界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复原的范畴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倒塌、滑坡等地质灾难类、含水层破坏类,地势地貌景观(含地势地貌、土地、植被)破坏类。另据《矿山地质环境爱护与治理复原方案》(DZ/T223—2009修订稿)的9.2.4 条“泥石流治理,可采纳清理泥土石以复原场地,或者修建拦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可采纳疏导、切断或固化泥石流物源,排除引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的条款要求,和我区矿山中确实存在废石、弃土、废渣作为要紧物源的泥石流灾难,因此,矿山地质灾难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爱护规定》的第二条的地质灾难类的4个灾种中增加一个泥石流灾种。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爱护规定》第二十一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复原后,对具有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矿业遗迹,国家鼓舞开发为矿山公园”,和第二十二条关于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条件的规定,以及第十二条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爱护与治理复原方案应当包括内容的第五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和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矿山地质环境情形,如实提交监测资料。县级

201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

山西王家岭煤业有限公司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2016年年度落实实施方案 山西王家岭煤业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山西王家岭煤业有限公司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2016年年度落实实施方案 一、矿山基本情况 (1) 二、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 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3)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3) 五、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 (4) 六、保障措施和效益分析 (5)

一、矿山基本情况, 王家岭煤矿为新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年,建有配套的500万吨/年的选煤厂。矿井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境内,地处河东煤田北段,井田东部以吕梁山脉与宁武煤田相隔,南部为河东煤田白家沟资源补偿项目详查区,西部邻黄河与陕西神府煤田隔河向望,北部为神华集团神东公司保德煤矿。行政划隶属于保德县桥头镇和孙家沟乡所辖。 国土资源部划定的矿区范围呈南北走向的多边形,南北最长8.32km,东西最宽5.43km,井田面积34.4471Km2。 公司新建的运煤专线(由厂区到窑洼收费站)和S46五保高速在窑洼收费站相接,王家岭总体对外交通便利。 二、矿山地质环境背景 1、王家岭煤矿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西北风盛行;春季较长,多风沙、常干旱;夏季湿度大,多高温;秋季较短,气候温和,天气凉爽。 2、矿区属黄河水系,黄河从矿区西部垂直距离约6km的地方通过。由天桥北入境,冯家川南出境,全长约54km。石塘河从工业广场由东相西通过,由于受上游煤矿排水影响,河道常年有水,但是水量不大,王家岭为其在井田范围内留设了保护煤柱。 3、井田土壤分为两个土类,栗褐土和黄绵土,地带性土壤为栗褐土,与黄绵土交错分布。 4、矿区在植物区系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欧亚草原植物亚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9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7.06.22 【实施日期】2007.1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99号)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已经2007年6月22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二○○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2007年6月22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应当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规划、防治结合的方针,组织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和方法,普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 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第八条对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以上人民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铜川市王益区石坡永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前言 一、任务的由来 铜川市王益区石坡永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灰岩矿位于王益区王益乡石坡村,矿山始建于80年代末,在2008年底将原来的五个采矿证进行了整合,石坡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区是铜川市王益区石坡永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开采的矿山,该矿点距铜川市约19km,交通较为便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规范矿山企业采掘生产,加强地矿行政管理,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和正常建设。铜川市王益区石坡永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委托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工作。 二、方案编制的目的和主要任务 本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目的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影响评估的基础上,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进行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和治理恢复的措施,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达到有效防治矿山地质灾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为矿山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督,为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据此目的提出以下主要任务: 1、阐明矿山及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2、基本查明矿山因采矿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括采矿活 1 铜川市王益区石坡永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铜川市王益区石坡永博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分布、规模、发育特征、引发因素、危害及危险性大小)、对地形地貌及人文景观的破坏和影响、对含水层的破坏(范围、规模、程度及生活用水)和影响、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对重要交通设施的破坏和影响以及已采取的措施和治理效果; 3、对矿山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包括现状评估、预测评估; 4、根据矿产资源开发方案或开发计划、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特征及 其危害性、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 5、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措施和监测方法; 6、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包括工程部署、防治工程经费估算、保证措施和效益分析。 三、方案编制的依据 本次工作主要以国家、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和技术规程以及矿山工程技术文件等为依据,主要包括: (一)政策、法规及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6)《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7)《土地复垦规定》; (8)《陕西省环境保护条例》; (9)《陕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了指导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考核、验收采矿权人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达标程度,按照《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发[2006]102号)的要求,制订《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试行)》。 二、编制依据与术语定义 (一)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部委及地方性法规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7月28日);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1号);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发[2006]102号。 3、技术规范与标准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 200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200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及设计标准》(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 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 TD);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上列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其修订的最新版本。 (二)术语定义 本标准采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1、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因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所涉及的地层、构造、岩石、土壤、地质遗迹、地下水、地形地貌等要素的总体,是蕴藏矿产资源的载体,具有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属性。 2、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环境破坏、污染,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灾害等问题。 3、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委托单位:XXX 有限公司提交报告单位:四川 省地质矿产勘查 野外调查: 报告编写: 审查: 总工程师: 队长: 提交报告时间:二O 一一年七月

目录1、前言 1.1 目的与任务 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 1.3以为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 2、矿山建设于开采现状 2.1 矿山建设概况 2.2 矿山开采现状 3、评价范围确定 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4.1 气象与水文 4.2 地形地貌特征 4.3 生态环境状况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5.1 地层与岩性特征 5.2矿区地质结构与区域稳定性 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4 斜坡类型及特征 5.5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 6、评价级别的确定 7、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7.1 现状评价内容 7.2现状评价因素的选取 7.3 现状评价方法 7.4 现状评价 8、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8.1 预测评价内容 8.2预测评价因素的选取 8.3 预测评价方法 8.4 预测评价 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9.1 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程度评价9.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9.3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10、结论及防范措施建议 10.1 结论 10.2 防治措施建议

1、前言 1.1目的与任务 XXX矿产有限公司于XX年X月X日通过采矿权挂牌方式有偿取得了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矿权,已办理采矿许可证。2011 年4月该矿山因XXX号,因安全问题责令停釆,经县国土局同意调整变更矿区范围,XX 年X月X日XX市国土资源局XX号文,批复划定矿区范围。重新进行储量核实,提交相应的配套报告。企业为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达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的目的,根据《矿产资源法》、国务院第XX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XX号问《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章的要求,特书面委托XX按规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实地调查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依据矿山的开拓方式及采矿方法,就矿山未来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和破坏、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开釆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遭受和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进行预测评价,在此基础上就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目的是为本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性依据,为办理釆矿许可证登记提供资料,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监督和管理。要求提 交评价报告,组织专家组评审,并报XX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文档封面模板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精吕文档 可自由编辑删除!

工程程技类模版 0.1任务的由来 ××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6月兼并重组了××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原××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石灰石矿现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石灰石矿,属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单独保留矿山。为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的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及办理采矿权延续,根据国土资源部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及××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发(2009)28号文《关于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中换发采矿许可证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要求,××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太行矿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编制《××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原××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石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实施保护、监测和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的技术依据之一,本方案不代替相关工程勘查、治理设计。 0.2方案编制依据 主要依据国家和××省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程、规范及技术资料。 0.2.1法律、法规依据

(1)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国发(2005)28号文《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 (3)××省人大颁发的《××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5)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联合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7)国土资厅发[2009]61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 (8)××国土资发[2010]185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我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查及有关工作的通知》; (9)××市人民政府同政发[2009]16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南郊区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方案》的核准意见》。 0.2.2 技术标准及规范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223-2009报批稿),简称《编制规范》; (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4)《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DZ/T0245—2004);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文字报告编写题纲 根据《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复垦条例》,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等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1 前言 1.1 任务由来及编制目的 阐述任务由来:主要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和业主的委托书或合同要求而编制。 编制方案的目的: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义务的落实;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的任务、措施、计划和资金落到实处;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施监管和矿山业主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提供依据。 1.2 方案编制工作概况 阐述矿山资料的收集、调查工作量情况;前期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实施及验收情况。 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现状调查,现状和预测评估情况,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与部署情况,经费估算情况,方案编制过程、公众参与(包括义务人、土地权人、有关部门的意见,下级国土部门的审核意见)。 插工作量表、工作程序图。 1.3 方案编制依据 按下列顺序列出依据: 1)法律法规。 2)部门规章 3)政策性文件。 4)技术标准与规。 5)其他相关资料,包括矿山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矿产地质详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水文地质详查报告、前期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尾矿库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及验收报告、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方案编制委托(或协议)书等。 1.4 方案的服务年限 据采矿许可证有效年限的剩余年限(或拟申请的、或拟延续的采矿许可证期限),加上超出采矿许可证有效年限的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年限(一般1年),再加上监测管护年限(一般3年),确定方案服务年限(自××年××月-××年××月)。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编制说明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制订目的、工作简况 为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业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恢复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技术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桂国土资办[2009]251号文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北海地质工程勘察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查院,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组成编制组编制而成。 本标准是在我国和我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没有现行规范可依,而我区面临有大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需要验收的背景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要求,结合近年来我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实践经验和新技术的使用,提出编制稿,现征求

广西矿山业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其他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组织审查定稿。 二、项目来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0年第一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桂质监函[2010]169号)文,将本标准列入2010年第一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0—1001。 三、确定规范主要内容的依据 本标准由十部分和三个附录内容构成: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总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求,矿山公园建设要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验收,矿山公园治理恢复验收。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灾害类,矿山含水层破坏类,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和验收标准。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第二条“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适用本规定”,界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范围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类、含水层破坏类,地形地貌景观(含地形地貌、土地、植被)破坏类。另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DZ/T223—2009修订稿)的9.2.4 条“泥石流治理,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设计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 复设计方案 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 第一节矿区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矿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1、位置 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位于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镇,行政区划隶属宁城县黑河镇管辖。 矿区东西长1.33km,南北宽0.50km,矿区面积0.665km2。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18°20′57″—118°22′02″,北纬41°21′32″—41°21′54″。 2、交通 矿区距黑里河镇镇政府所在地9km,为砂石路,距宁城县政府所在地天义镇90km,东经平双公路至赤峰市区178km,有柏油公路相通,交通较便利。详见图1-1。 二、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 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采矿权人为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企业性质为集体企业。宁城县黑里河乡松海铜矿项目设计概算总投资为70.68万元。该矿区周边目前没有其他矿业权设置。矿区内无居民区,矿区距最近的大松树沟村约600m。当地居民以汉族为主,其次为蒙古族、满族、回族等民族,劳动力资源充足。矿区内主要活动为牧业活动。 矿区所在地黑里河镇地处宁城县南西部,经济特点是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耕地主要分布于山间谷地中,农作物有玉米、谷子、高梁、大豆等。工业经济不发达,仅有简单的机械修配厂、粮谷加工厂等作坊式个体企业。近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地方电力及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有所发展,为矿山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小型铜矿及萤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

经调查咨询,矿区附近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迄今为止未发现文物古迹和重要人文景观。矿区附近没有大型电力、水利等重要国民经济建筑物、构筑物及军事设施。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 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最新)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为持续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中省环保督查反馈我县矿山问题迅速整改到位,如期销号,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省环保督查整改要求,切实做好X 生态保护工作。 二、预期目标 通过治理确保中省环保督查反馈矿山问题按时销号,确保媒体和社会关注矿山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整改,确保全县矿山更加注重生态修复,自觉走绿色矿山的发展道路。 三、实施方案 (一)治理范围。 重点围绕中省环保督查、“绿盾行动”、环保卫星遥感监测反馈矿山问题,各类新闻媒体聚焦负面反映矿山破坏生态环境问题,X年排查出的其它矿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 重点包括X矿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及保护区退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县范围内废弃矿洞封堵工作。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对其它矿山破坏生态环境的历史遗留问题“僵尸”矿山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开展集中整治。 (二)治理措施。 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施策、量力而行的原则办理。对于三类治理范围内的5个重点矿山统一由县国土局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单位针对矿山破坏生态环境具体问题做出工程设计,然后按照设计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修复生态环境。鼓励激励企业投资自行治理,从市县财政补助资金中适当予以奖励。 对于类似X铁矿的“僵尸”企业,为了尽快完成环保督查销号,由县国土局直接采取工程措施治理,企业承担的资金可以采取欠账措施,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对于无主矿山破坏生态环境的历史遗留问题及全县范围内废弃矿洞封堵工作由县国土局组织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所需费用从市县财政补助的矿山治理资金中解决。 (三)资金来源。 本方案资金来源于市县两级X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共320万元。其中:市国土局下达市级财政补助150万元(分别以安国土资发〔X〕309号文件下达50万元,安国土资办发〔X〕48号文件下达100万元),县财政局下达X年市级X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补助20万元,县国土局报告政府拨付50万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