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章 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第13章 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第13章   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第13章   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第13章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国际贸易商品检验

一、约定商品检验的意义

商品检验:是指商品检验机构对卖方拟交付货物或已交付货物的品质、规格、数量、重量、包装、卫生、安全等项目所进行的检验、鉴定和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规定:商检机构和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指定的检验机构,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进口商品未经检验的,不准销售、使用;出口商品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出口。

二、我国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的范围

(一)进口,①列入《进出境商品目录》规定的进口商品;②有关国际条约、协议规定须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③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法定检验的进口商品未经检验的,不准销售,不准使用。

(二)出口,①列入《进出境商品目录》规定的出口商品;②出口食品的卫生检验;

③贸易性出口动物产品的检疫;④出口危险物品和《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内商品包装容器的性能检验和使用鉴定;⑤装运易腐烂变质食品出口的船舱和集装箱;⑥有关国际条约……。法定检验的出口商品未经检验的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二、检验时间和地点

检验时间和地点是指在何时、何地行使对货物实施检验权。

所谓检验权,是指买方或卖方有权对所交易的货物进检验、其检验结果即作为交付与接受货物的依据。

规定检验时间和地点,是关系到买卖双方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是交易双方洽商检验条款的核心。

(一)在出口国检验

1.产地(或工厂)检验。这是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的习惯做法之一。

2.装运港(地)检验。又称“离岸品质、离岸重量”,以装运港(地)商检机构出具的品质、重量、数量和包装等检验证明,作为决定商品品质、重量、数量的最后依据。

最后依据,是指卖方取得商检机构出具的各项检验证书时,就意味着所交货物的品质和重量与合同规定相符,买方无权对此提出任何异议,从而否定了他对货物的复验权。

(二)在进口国检验

1.目的港(地)检验。俗称“到岸品质、到岸重量”。如发现货物的品质或重量与合同规定的不符而责任属于卖方时,买方可依其提出索赔或按双方事先的约定处理。

2.最终用户检验。适用于精密包装的货物、或规格复杂、精密度高的货物,或需要一定的检验条件和检验设备才能检验。

(三)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

出口国装运港商检机构验货后出具的检验证明,作为卖方向银行议付或托收货款的单据之一,而不作为最后依据。在我国国际贸易业务中也最为常用。

(四)装运港(地)检验重量,目的港(地)检验品质。

俗称“离岸重量、到岸品质”,以装运港商检机构出具的重量证书为最后依据,以目的港检验机构出具的品质证书为最后依据。多用于大宗商品交易的检验中。

四、检验机构与检验证书

(一)检验机构

国际上的商品检验机构种类繁多,其类型大体可归纳为官方检验机构、半官方检验机构和非官方检验机构。

官方检验机构是指由国家设立的检验机构。

半官方检验机构是指一些有一定权威的,由国家政府授权,代表政府行使某项商品检验或某一方面检验管理工作的民间机构。

非官方主要是指由私人创办的、具有专业检验、鉴定技术能力的公证行或检验公司。

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

(二)检验证书

检验证书是检验机构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检验、鉴定后签发的书面证明文件。

1.检验证书的种类

2.检验证书的作用:

(1)检验证书证明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数量和包装以及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依据;

(2)检验证书是办理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3)检验证书是海关验关放行的依据。凡属法定检验范围的商品,必须向海关提供商检机构签发的检验证书。否则,海关不予放行。

(4)检验证书是卖方办理货款结算的依据。当规定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进时,一般都规定,卖方在向银行办理货款结算时,在所交的单据中,必须包括检验证书。

在我国,检验证书通常是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其高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签发,也可由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或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公司出具。

五、买卖合同中检验条款的规定方法

1.出口合同中检验条款的规定。

2.进口合同中的检验条款

第二节国际贸易异议与索赔

一、争议与索(理)赔的含义

争议:是指交易的一方认为对方未能部分或全部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而引起的纠纷。

索赔:是指遭受损害的一方在争议发生后,向违约方提出赔偿的要求,在法律上是主张权利,在实际业务中,通常是指受害方因对方违约而根据合同或法律提出予以补救的主张。

理赔:是指违约方对受害方所提赔偿要求的受理与处理。

索赔与理赔是一个问题的个方面,在受害方是索赔,在违约方是理赔。

原因:

(一)卖方违约

(二)买方违约

(三)买卖双方均负为违约责任

二、不同法律对违约行为的不同解释

违约:是指买卖双方之中,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的行为。

(一)大陆法的规定

不履行合同、延迟履行合同

(二)英国法的规定

违反要件(受损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违反担保(受损方可以要求损害赔偿,但不能拒绝履行合同的义务或解除合同)

(三)我国法律的规定

不履行合同、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另一方有权要求赔偿损失或采取其他合理的补救措施。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尚不能完全弥补另一方受到的损失时,另一方仍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四)《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

根本性违约(可解除合同,并提出损害赔偿)、非根本性违约(只能请求损害赔偿)

三、异议和索赔条款

异议和索赔条款是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条款之一,它不仅约束卖方履行合同义务,也约束买方实际履行合同义务。因此,在一般的商品买卖合同中,多订有此条款。该条款除规定一方当事人如违反合同,另一方当事人有权提出索赔外,还包括索赔依据、索赔期限、处理索赔的办法以及索赔金额等内容。

(一)索赔的依据

任何一方当事人提出索赔时,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这里的证据包括法律依据、事实依据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出证机构。

(二)索赔的期限

索赔期限亦称索赔的通知期限或索赔有效期,即索赔方向违约方提赔的有效时限。

若合同中无约定的索赔期限时,将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的两年为索赔期限。

规定方法有:

1.货物运抵目的港后**天后

2.货物运抵目的港卸至码头后**天起算

3.货物运抵最终目的地后**天起算

(三)对索赔金额的规定

索赔金额通常在合同中只作一般的笼统规定。根据以往的法院判例,索赔的金额一般包括实际损失加上预期的商业或生产利润。

第三节国际贸易中的不可抗力

一、不可抗力的含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而国际贸易中的不可抗力又称人力不可抗拒,是指在货物买卖合同签订以后中,不是由于订约者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当事人既不能预见、又无法事先采取预防措施的意外事故,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遭受意外事故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延期履行合同。

不可抗力既是合同中的一项条款,也是一项法律的免责原则。这种免责,是指遭受意外事故的一方当事人免承损害赔偿之责;另一方当事人仍有除要求损害赔偿以外的其他任何权利,包括履约、减价和宣告合同无效等。

一般都认为构成不可抗力事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后果是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控制、无法避免和不可克服的;事件是在有关合同成立以后发生的;

不是由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所造成的。

二、不可抗力的范围

(一)自然力量事故

(二)政府行动。是指当事人签约后,有关政府当局发布了新的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如颁布禁令、调整政策制度等。

(三)社会异常事故。骚乱、暴动、战争、恐怖事件等。

三、不可抗力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延迟履行合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公约》规定“一方当事人享受的免责权利只对履约障碍存在期间有效,如果合同未经双方同意宣告无效,则合同关系继续存在,一旦履行障碍消除,双方当事人仍须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可能是解除合同也可能是延迟履行合同。

四、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处理事故应注意的事项

1.发生事故的一方当事人应按约定期限和方式及时将事故情况通知对方。如果当事人未及时通知而使另一方受到损害,则应负赔偿责任。

2.双方当事人都要认真分析事故的性质,看其是否属于不可抗力事故的范围。

3.发生事故的一方当事人应当出具有效的证明文件,以作为发生事故的证据。

4.双方当事人应就不可抗力的后果,按约定的处理原则和办法进行协商处理。

此外,还应当正确区分商业风险和不可抗力事件。商业风险往往也是无法预见和不可避免,但它与不可抗力事件的根本区别在于一方当事人承担了风险损失后,有能力履行合同义务,典型情况是对“同种类货物”的处理,此类货物可以从市场中购得,因而卖方通常不能免除交货责任。

第四节国际贸易仲裁

一、解决国际贸易争议的方式

(一)协商

(二)调解

(三)诉讼。这种方式通常是由于争议所涉及的金额较大,双方都不肯让步,或者一方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通过协商或调解难以达成协议,以致诉诸法律解决。

(四)仲裁

仲裁(Arbitration),亦称公断,是指买卖双方按照在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签订的协议,自愿把它们之间的争议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并约定裁决是终局的,具有法律强制性,对双方均有约束力。若对方不执行裁决,另一方有权向法院起诉,要求予以强制执行。

二、仲裁的特点

1.一裁终局

2.当事人意思自治

3.仲裁具有保密性

4.仲裁费用合理

三、我国涉外仲裁案件的类型

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仲裁方式,解决契约性质或非契约性质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具体包括:(1)国际的或涉外的争议案件;(2)涉及港、澳、台地区的争议案件;(3)国内争议案件。

但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不受理以下争议:(1)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争议;(2)依当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3)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争议

四、仲裁协议

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或单独订立的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它是当事人提起仲裁的重要法律依据,是申请仲裁的必备材料。

(一)仲裁协议的形式:

在我国,解决国际贸易争议的仲裁协议必须是书面的。

根据仲裁协议达成的时间,仲裁形式可分为两类(但它们的法律作用与效力是相同的):

①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的,表示同意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这种协议一般都已包含在合同内,作为合同的一项条款,即我们所说的仲裁条款(arbitration clause);

②双方当事人在发生争议之后订立的,表示同意把已经发生的争议交付仲裁的协议,这种协议被称为提交仲裁协议(submission arbitration agreement)。

(二)仲裁协议的作用:

1、约束双方当事人只能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

2、排除了法院对争议案件的管辖权

3、仲裁机构取得对有关案件的管辖权

五、仲裁条款

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一般包括:提请仲裁的事项、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程序规则的适用、仲裁裁决的效力以及仲裁费用的承担等。

(一)仲裁事项,是指当事人提交仲裁解决的争议范围,也是仲裁庭依法管辖的范围。凡日后所发生的争议超出所规定的范围时,仲裁庭无权受理。

(二)仲裁地点,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仲裁地点,一般应力争规定在我国仲裁。

(三)仲裁机构,目前我国常设的仲裁机构,即设在北京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及其分别设在深圳和上海的分会。国际组织的仲裁机构有设在巴黎的国际商会仲裁院。

(四)仲裁程序

(五)仲裁裁决的效力,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向法院起诉,也不得向其他任何机构提出变更裁决的请求。

(六)仲裁费用的分担,一般规定由败诉方承担,也有的规定由仲裁庭酌情决定。

(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示范条款。

国际商法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国际商法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摘要:国际商法是在国际商业社会领域内,调整跨国境的贸易活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总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作为调整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国际商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通过阐述国际商法的内涵、起源及作用,分析了学习国际商法的必要性,并紧密结合国际商业社会的现实深入探寻其对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这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必要性;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最主要也是最具动感的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空前活跃。商业活动本身固有的扩张性、同一性与世界性以及国际商事关系的快速发展,要求贸易活动中尽量减少或消除各国法律的歧异,避免法律冲突,以便交易的顺利进行。但是,各国法律规则的不统一,不仅增加了国际商事往来的不确定性,使商人在交易中缺乏预见性和安全感,而且还造成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显著降低。因此,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国际商法顺应而生并得到了较大发展。 一、国际商法的涵义及特征 国际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是调整跨越国界或区域的商事组织之间从事国际商事交易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商业交易活动的私法规范和国家对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公法

规范。同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一样,国际贸易法主要表现为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国家或国家集团的立法、规章。 国际商法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的普遍性 2、调整对象的广泛性 3、法律规范的多样性等特点 二、国际商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从国际商法的产生看,国际商法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的。它最初所调整的商事关系就不是一国国内商人之间的商事关系,而是跨国界的、不同国家商人之间的国际商事关系。其调整范围已由原来的商事交易范围扩大到贸易管理规范,从性质上已不再限于私法;由货物买卖扩大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国际商法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商法的形成来源于实践,它的系统化过程不是由于国家的立法或学者的传播,而是由于其适用者兼推行者的努力。 第二,由于当代国际商事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国际商法发展到今天,已经由单一层次的国际商事惯例演变为多层次的国际商法,是一个以国际商事惯例为主体内容的,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的综合的法律部门。 国际商法已成长为一个多门类、跨学科的综合的法律部门。由于国际商法是用来调整从事跨越国境商事交往的各种公、私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所以,它的内涵和外延,早已大大地突破了国际商事惯例体系,而扩展到国际法、国内法、甚至还包括难以归属上述法律分类的其它各种法律规范。

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的裁判解决

“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的裁判解决 2010-12-29 10:21:47 徐崇利 【作者简介】徐崇利,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 361005)【内容提要】对于“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不应囿于法律人惯有的分析实证主义思维,主张由国际裁判机构作出刚性的裁决,而应顾及国际关系的现实,优先考虑采取富有弹性的外交解决方式。如果当事国执意要将此类争端诉诸国际裁判机构,那么国际裁判机构应保持司法克制,尽量避免直接对其中的敏感性问题作出刚性裁决;如果国际裁判机构不得不作出裁决,那么也应发挥司法能动性,注意平衡各方的利益,防止裁判的结果给败诉国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重大利益带来损害。对于一些涉及中国的国际贸易争端,只有以“政治性争端”加以透析,才能全面认清和准确把握其实质。 【关键词】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司法克制/司法能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注重法律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分析实证主义方法是解决国际争端的主流方法。然而,在国际法律体系中,不可能对所有的国际争端都采取僵硬的“就法论法”的纯法律分析,对于一些“政治性国际争端”的解决,必须顾及国际关系的现实。①随着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涌动,各种违反WTO协定的情形不断出现。其中,许多国家采取的刺激经济的措施就可能违反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规定并引发各种贸易争端。这些贸易争端由于关涉各国的重大利益因而可能上升为“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对于“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是否仍应囿于法律人惯有的分析实证主义思维,主张由国际裁判机构作出刚性的裁决呢?答案若是否定的,又应该如何解决呢?以下笔者试对上述问题作些研究。 一、基本原理 国际争端可以区分为“法律性争端”与“政治性争端”。前者是指那些不涉及败诉国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重大利益,可以由国际裁判机构(国际司法机构和

政府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

政府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 1973年以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并不是一种彻底浮动汇率制,而是一种所谓肮脏的浮动汇率制,其原因是工业国家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经常性干预。政府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每天都影响着外汇市场的价格波动。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不但会透过制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间接性的干预,还经常在外汇市场异常剧烈的波动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这种政府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也是影响外汇市场短期走势的重要因素。 1、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 自从浮动汇率制推行以来,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从来没有对外汇市场采取彻底的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这些中央银行始终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价格出现异常大的、或是朝同一方向连续几天剧烈波动时,往往会直接介入市场,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外汇买卖,以试图缓解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对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理论上可以有很多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汇率的异常波动常常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必然联系,它会导致工业生产和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因此,稳定汇率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和物价。现在国际资本跨国界的流动不但规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为障碍很小。工业国家从70年代末开始放宽金融方面的规章条例,进一步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方便。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市场的价格浮动。如果大批资本流入德国,则德国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汇价就会上升,而如果大批资本流出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价必然下降。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人们都期待某一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资本就势必会流向该国。 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变化的相关性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产业配置和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导致本国货币汇价下跌时,或者当人们预计本国货币的汇价会下跌,导致资本外流时,这个国家的产业配置和物价必然出现有利于那些与对外贸易有联系的产业的变动。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可分为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和无法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两种。前者如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可出口和进口,后者如某些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必须在当地进行。当资本流出货币贬值时,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部门的物价就会上升,如果这一部门工资的上涨速度不是同步的话,追加这一部门的生产就会变得有利可图,出口因此也会增加,但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来看,资本就会从非贸易产业流向贸易产业。如果这是一种长期现象,该国的国民经济比例就可能失调。因此,工业国家和中央银行是不希望看到本国货币的汇价长期偏离它认为的均衡价格的。这是中央银行本国货币持续疲软或过分坚挺时直接干预市场的原因之一。 资本流动与外汇市场变化的相关性对国民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大量资本流出会造成本国生产资本形成的成本上升,而大量资本流入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通货膨胀压力,影响长期资本投资。美国从80年代初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大量资本流入,美元汇价逐步上涨,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联储会)在1981年和1982年间对外汇市场又彻底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西欧国家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在欧洲货币的汇率不断下跌时,

劳务纠纷及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

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劳务纠纷及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实施细则 一、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集团、分公司、项目部建立三级劳务纠纷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成立应急处理机构,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妥善处理劳务人员群体上访、讨薪、游行、示威、罢工等影响企业形象、危害生产安全、妨害公共秩序、违反法律法规事件。 应急处理机构及职责 1)各单位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劳务的领导任副组长,劳务管理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劳务纠纷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也可以由劳务管理协调委员会代替。 2)在发生劳务突发事件后,加强安保力量,全面掌控事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对接公安、人社、住建等政府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单位,防止负面消息传播,维护企业形象;与事件有关人员进行谈判、沟通,处理相关事宜,安排后勤保障工作等。 二、劳务突发事件防范措施 预防劳务纠纷发生必须加强以下劳务管理各项日常工作: 1)全面实行劳务实名制管理,严格监控劳务分包人员工资发放; 2)实行包括变更、调价等内容在内的劳务费“日清月结”制度; 3)掌握劳务分包商大宗材料进货来源及付款情况; 4)畅通劳务沟通渠道,构建和谐总分包关系;

5)及时受理并解决劳务投诉; 6)做好劳务信息统计、上报,掌握劳务实时信息,及时发现隐患; 7)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劳务人员依法维权意识。 实施劳务纠纷维稳预警制度。高度关注劳务作业班组及人员动向,当其出现以下情况时,启动预警制度: 1)连续三个月以上拖欠劳务人员工资; 2)劳动力持续不稳定、人员缺口较大、大量使用计时工; 3)频繁更换班组或将工程层层转包; 4)拖欠大量材料款且长时间未清还等。 三、启动应急预案 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机制。主要包括信息搜集和事件处置两个阶段。 信息搜集主要包括:搜集事件原委、相关人员信息、劳务分包合同、工程量核算、双方往来函件、施工期间劳动力统计、材料进出数量等相关证据资料; 重大劳务纠纷与突发事件处置要点: 1)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报上级相关部门和主要领导,决策启动相应预案。工程、商务、财务、后勤、保卫、办公室、劳务等相关部门联动,做好应对准备; 2)纠纷现场事发单位相关人员应保持克制,避免与纠纷人员发生言语冲突和肢体接触,尽力做好解释安抚工作,采取与纠纷牵头人员座谈等方式了解情况,先行控制局面,缓解矛盾,为处理突发事件争取时间;

应对国际贸易纠纷(2021年)

The contract has the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f one party violates the contract, he shall bear legal responsibility. (合同范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应对国际贸易纠纷(2021年)

应对国际贸易纠纷(2021年)说明:本合同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是否履行合同就不仅是当事人之间的事情,如果一方违反合同,或者其他人非法干预合同的履行,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文档可收藏、阅读、改编、打印(使用时请先阅读条款)。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今年前9个月,国际上对中国汽车产品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案多达几十起。与前些年不同,面对国际官司,我国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始主动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由被动挨打变为积极应诉 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是生产汽车钢圈的专业厂家,产品大量出口到印度、日韩、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进出口部总经理谢华荣对国际反倾销案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早在XX年,我们就接到来自印度的反倾销调查,但当时我们对此事一点儿都不了解,不清楚国际贸易纠纷相关的政策。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和省经贸委等机构对国际反倾销案的理解也不如现在这么充分,直到我们聘请了国内外律师,准备应诉接案时才逐渐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由于只有我们一家钢圈厂单枪匹马应诉,能力有限。”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进出口贸易越来越频繁,国际贸

经济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经济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 的影响 (The economic crisis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经济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所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经济危机国际贸易影响 Abstract: This paper relocates enterprise of the economic crisis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Keywords: economic crisis . international trade . influence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世界经济正在稳步走向一体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它国或地区的影响。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这场目前还不曾见底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各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场金融灾难,虽然说始于华尔街,又延伸至欧洲日本,并波及到新兴世界,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别人的危机”、“外部的危机”,而是一场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经济严重失衡。以不受约束的美元主导体系为支撑,美国通过过度负债的模式维持投资和高消费,通过长时间扩张性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通过美元发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膨胀发展,在全世界金融体系中吹起了巨大的泡沫。华尔街五大投行倾覆、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危机、世界经济广受危害之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一场泡沫破裂的后果竟然如此之严重。由于这场由美国产生的经济危机也给中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已纳人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影响日益增大,同时,也表明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会很敏感。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它都有双面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同样如此,在危机当中自然有弊端,有风险。我们不能任由危机摆布左右,要想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危机当中也会有挑战,在危机当中同样存在着机遇和发展。 首先,要分析的是经济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不利的影响,从产业看,危机对制造业比重大的地区影响大于服务业比重大的地区。从地区看,本次危机对出口依赖型的地区影响大于内需依赖型的地区。从行业看,前几年发展快的行业,也是本次危机影响最深的行业。受房地产业、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不景气影响,支撑冶金工业发展的三个支柱倒塌两个,使冶金行业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但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摇动不如冶金、汽车、石化等行业强,这些行业以及航空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都有可能负增长。港口及运输受到的影响在服务业中仅次于房地产和金融(证券)等行业。受到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包括: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行业,基本生活类产品制造业(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生活性服务业(医疗保健、康体可能有大幅提高)、机械加工制造业、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方法与程序

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方法与程序 协商;斡旋、调解、调停;仲裁;专家小组;上诉机构。 (一)、协商程序 磋商是争端解决机制的首要必经程序,它是争端当事方自行解决争端的一种方法,也是WTO成员解决贸易争端的主要办法。有资料显示约80%的争端是在建立专家组之前通过磋商使争端双方达成一致的。关于磋商的规定集中在《谅解》第4条里。《谅解》规定任何一个成员方可以就另一成员方在其境内采取的影响任何有关协议实施的措施,提出磋商的请求。争端发生后,要求磋商一方的申请应通知争端解决机构(DSB)及有关的理事会和委员会,接到磋商申请的成员方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答复,并在30日内(紧急情况下10天内,如对易腐烂的产品)进行磋商,60日内解决争端(紧急情况下20天内)。收到申请的一方未在上述日期内作出答复或进行协商或协商未果,则申请磋商方可要求成立专家组,进入下一程序。如果在磋商过程中,双方认为不可能通过磋商解决争端,也可以更早进入专家组程序。 (二)、斡旋(goodoffices)、调解(conciliation)与调停(mediation)程序

斡旋、调解和调停程序是在争端当事方自愿的基础上,由中立第三方(如WTO总干事)协助解决争端的方法。 该程序的特点: 其一,它不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定程序,与磋商必经程序不同; 其二,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由任何一方提起,可随时开始和终止,即便在专家组程序启动后,该程序仍可进行。 限制:此程序一旦在磋商阶段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则磋商请求方在对方收到磋商请求之日起60日内不得要求成立专家组,除非双方共同认为该过程未能解决争端。按照规定,这一程序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争端当事方在这一程序中的立场应予保密。 (三)、仲裁程序 与一般的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有别,根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谅解书》第25条的规定,世界贸易组织内的仲裁作为一种选择性的争端解决方式,可解决由当事方明确确定的有关问题之特定争端。这一规定表明,世界贸易组织的仲裁不是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必经程序,而是一种供当事方选择,解决特定事项的辅助方法。该条还规定,除谅解书中另有规定外,诉

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心得

劳动争议与预防学习心得 ----盛企骏通过一下午的时间学习《劳动争议预防与处理》的课程,了解很多关于劳动争议与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讲师结合其自身的多年实际经验生动讲述的内容易于理解,对企业聘用职工方面的相关法律的了解有很大帮助。在学习后使我清晰的认识到几方面内容,总结如下心得: 预防劳动争议是由制定招聘计划开始的,包括录用和应聘过程中,要严把资料和信息关,在员工入职时,就要对其进行企业规章制度的培训与告知,以免在上岗后产生纠纷。其次在生产车间也要建立完善符合规章的管理制度,细化中间管理。最后员工离职时规范出口关,依法依规与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 在招录员工上要明确几个步骤,建立入职登记表,详细了解入职人员的自身情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家庭婚姻情况、有无疾病、精神是否正常、身体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劳动强度等等。最好入职员工能出示相关的健康体检证明。在具体询问中,难免会有隐瞒的情况发生,这要事先声明告知入职者不如实陈述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法律后果。例如学历造假、隐瞒重大疾病、有过犯罪前科、有吸毒史等等。还有收集身份证件核实身份与姓名等信息。 在规章制度的制定时,内容上要合理合法合情,制定程序上要合法、民主,告知程序也要合法。企业制定规章制度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平等协商后才能实施。职工代表参加会议人数要占总体职工的15%

以上选举产生。在民主选举的过程中要有相关记录,通过讨论和表决后整理到管理档案中。告知是要进行公示或直接告知每一位劳动者,让其签字确认。 制定规章制度应注意制度的严谨性,有可操作性;制度内容要全面,实用术语要准确;制度不得与劳动合同内容相悖;“严重违纪”、“重大损失”要细化;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但可以借鉴。在试用期阶段如果签订一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为一个月;签订两年合同试用期为二个月;签订三年合同试用期可以是六个月。试用期期间的工资要不低于正式工资的80%,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表明岗位和工作地点、工资标准、哪种工时,还有其它双方约定的事宜。在工作地点方面可以约定大范围,以免以后调动工作地点发生纠纷。 建立加班制度的审批制度,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计算加班费,加班费在在职期间没有时效限制。完善加班费的审批流程,经由层级,监管有制。违纪员工的处理,劳动纪律通常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应当共同遵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处理违纪员工应当遵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要准确、要有规定;程序要合法。对不辞而别的员工,要发通知告知,用邮寄的方式邮寄送达,如不行就要在市一级报纸等公示。作为法律依据才有效。 通过这节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相关用人的法律规定,在企业实践之中能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在课程的理解上,我认为一切用工依据《劳动法》规定,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时,也要有法可依,有据可

2020年整理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质量纠纷.doc

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质量纠纷1 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宁红玲律师 一、区分质量争议与风险转移 货物出现的与合同不符的品质问题,是否是货物本身的内在质量问题, 要求卖方承担质量瑕疵保证责任及违约责任;还是属于风险转移问题,即 是货物本身质量以外的问题导致其品质发生变化:如海上运输、仓储条件、包装、潮气、自然原因等引起的风险以及其他人为风险。因此,分析和判 断一个货物是否属于质量问题,还是属风险转移问题,非常重要。 国际货物买卖离不开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CIF和FOB买卖下,运输 风险在货物越过装运船的船舷时转移给买方。但风险归风险,如果货物本 身根本就承受不了这正常运输,这就不只是风险了。“风险指可能发生的 损失,是一种意外,而非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故无可避免的正常的损耗,不构成风险。”①该风险转移规则主要是针对海运或内河运输过程中可能 遇到的货物灭失、毁损等风险作出的,涉及买卖过程中的风险分担,但货 物风险的转移并不影响卖方对货物瑕疵的担保责任。卖方必须保证交付时 货物本身的质量符合合同要求。如果有证据证明卖方在装运港确实交付了 不符合合同质量要求的货物,则即使货物的风险已经转移至买方,卖方也 不能因此免除货物质量的瑕疵担保责任。对此,《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 同公约》第36条也有明确规定。 案例1:装运一批黄豆,专家证明只要水分超出14%,在该航次(时间长短、天气、温度等)半途黄豆无法避免发热、出汗与损坏。检验证明,卖 方的黄豆确实超过了14%的含水量,带来不可避免的质变与损害,这风险不能让买方来承担,保险公司也不必赔偿。 二、货物质量争议的检验 案例2:2006年7月24日,德国公司与昆明公司签订脱水葱买卖合同。2006年10月2日,货物抵达德国仓库。德国公司委托德国官方检验机构对该批货物进行农残检验,发现该批货物所含的杀虫剂甲胺磷明显过量,不 符合德国食品法规,无法在德国市场使用。德国公司遂起诉昆明公司,要 求解除合同,返还货款并赔偿损失。庭审中,昆明公司以其提供的《检验 证书》等文件,试图证明其货物符合约定。买方抗辩,根据《出口脱水蔬 菜检验规程》(SN/T 0230.1—93),出口脱水蔬菜检验一般规程中并不包 含对甲胺磷的检验,且《检验证书》中对农残及甲胺磷只字未提。且双方 在合同、《货物购买的一般条款》以及《一致性声明》中明确约定,货物 必须符合德国和欧盟的相关法律法规,即货物品质合格与否,应当以德国 和欧盟的相关食品法律衡量,《货物购买的一般条款》第2.3条明确约 定,货物在接收时必须对其是否正确与合适进行检验,原告必须在合理的1https://www.doczj.com/doc/6a13376138.html,/s/blog_7190eb8e0100xxvs.html,2012-03- 26 .

政府干预对汇率的影响

政府干预对汇率的影响 影响汇率,有些政府政策是直接影响汇率,有些政策是通过影响经济来间接的影响汇率。跨国公司的绩效要受到经济和汇率的双重影响政府政策。 一、汇率制度 根据汇率受政府控制的程度可以分为:固定汇率制、自由浮动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钉住汇率制 (一)固定汇率制 1、定义:是指汇率的制定以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形成汇率之间的固定比值。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保证汇率的稳定。 固定汇率制下,汇率或者保持不变,或者只允许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2、固定汇率制对国家的好处: (1)进口商和出口商可以进行国际贸易而不考虑本国货币与国外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 (2)公司可以直接进行国外投资,不用考虑外国货币的汇率变动 (3)投资者直接在国外投资基金,不用考虑他们投资的货币将来可能会变得疲软3、汇率下调:中央银行在固定汇率制下降低币值的行为 汇率上调:中央银行作出的提高汇率的行为 汇率下调用于与贬值不同的环境 4、《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4-1971,固定汇率制 每种货币都按金本位标价,如:美元固定在1/35盎司黄金上 所有货币都按黄金固定标价,他与另一种其他货币的价值就都是固定的 政府可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保证汇率的波动不超过原定比率的±1% 《史密森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里,美国经常发生贸易逆差,说明美国货币过于坚挺,1971年各国要求对货币价值进行调整,以恢复国家间国际收支的平衡 《史密森协定》规定币值波动扩大到±2.25%,但仍无法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1973年许多国家放弃维持其货币价值在史密森协议规定的范围内 5、固定汇率制对跨国公司 优点:跨国公司可以从事国际贸易,直接对外投资和国际金融,而不需要考虑将来的汇率,管理的困难会小一点。 缺点:存在政府会改变某种货币币值的风险,使每一个国家和他的跨国企业更易受到其他国家经济状况的影响 (二)自由浮动汇率制 1、定义:又称不干预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货币当局对汇率上下浮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完全听任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自由涨落的一种浮动汇率制度。 在自由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是由市场力量确定的,不受各国政府干预

劳动争议的处理及预防

劳动争议的处理及预防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劳动争议的处理及预防的对策研究 摘要:自我国市场经济确立以来,劳动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但是近年来劳资双方主体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不断显现出来,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困扰。因此,如何处理及预防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保持企业的劳动关系稳定与和谐,以及如何有效地减少这类劳动争议的发生成为许多学者、企业或是政府部门的研究焦点。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企业中出现的各类劳动争议问题评述企业中劳动争议具体的处理和预防措施,降低企业劳动争议的发生率,使劳资双方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 关键词:劳动争议处理和预防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引言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行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它是劳动关系内在利益差别和矛盾的外在表现,是由于劳动关系不协调、不稳定所致。劳动关系的和协稳定,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目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劳动者都应共同地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预防,本文将从这三方视角出发,根据前人研究,评述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应对措施。 二、政府层面的劳动争议处理预防措施 在处理劳动争议时,政府承担着谈判者、协调者和立法者三种角色。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通过监督、干预等手段调解劳动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下面将对政府如何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进行讨论。 1.合理使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减少劳动争议的产生 政府虽然不能对劳资争议直接进行干预,但具有对劳动关系指导和调整的功能。政府应积极调查研究,引导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出台符合时代特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支持政府职能部门正确行使监督检查职权协调督促劳动保障部门与各经济主管部门、工商、税务、财政、工会在工作上的配合。 2.强化劳动保障部门行政监管手段,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对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借鉴

2010年3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2010第42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Philosoph 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2 No.2 收稿日期:2009211220 作者简介:刘银喜,男,内蒙古察右中旗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徐天骄,女,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 对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与借鉴 刘银喜,徐天骄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强调,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不足以使有效需求提高到充分就业 的水平,市场机制缺陷可以由政府来加以弥补。与解决经济大危机和金融危机一样,化解21世纪初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同样需要政府干预。根据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及罗斯福新政的启示,化解全球金融危机不仅要强调扩大内需、保持充分就业等原则,还需要贯彻全球联动、标本兼治等理念;对中国政府而言,则需要从优化外资结构、构建国家储备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监管、规范虚拟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宏观干预。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金融危机;启示与借鉴 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5218(2010)022******* 不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还是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市场机制在自身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与人类社会价值判断相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与解决经济大危机和金融危机一样,化解21世纪初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同样需要政府干预。全面剖析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罗斯福新政0及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必然能够为化解全球金融危机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罗斯福新政:凯恩斯政府 干预理论的成功应用 在5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6这部著作中,凯恩斯批判了市场机制能自动保持/总供给等于总需求0的萨伊定律,强调如果任由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宏观经济就不能保持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要由政府运用财政、金融政策来调节。/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办法,指导消费倾向,,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之境,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由社会来综 揽。0[1](3252326) 概括而言,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强 调,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不足以使有效需求提高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市场机制缺陷可以由政府来加以弥补,即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等措施加以弥补。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被学术界形容为/看得见的手0,用以弥补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0的缺陷。 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美国率先将这种理论付诸实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0,拉开了世界范围内政府干预经济的序幕。二战后,西方各国普遍采用各种政府干预措施实施宏观调控,动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经济危机,推动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再也没有出现20世纪30年代那种经济大危机,并创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罗斯福新政0将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具体化为五个方面的政策,即重构金融体系、规范企业行为、救济失业人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制度建设。 (一)重构金融体系,恢复金融秩序,规范金融市场。在罗斯福的要求下,国会先后通过了5紧急银行法6,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 # 33#

国际经济法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浅析中国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关系 摘要: WTO争端解决机制自建立以来,已经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国际贸易争端,而且日益取得发展中国家的信赖。中国从2001年起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后,对入世后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争端纠纷,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保障我国的贸易地位,维护我国利益,并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有其他成员通过该机制对我国提出诉请,因此,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 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国经济关系 WTO自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行以来,在完善和实施乌拉圭回合协议,建立和健全新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以及有效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该组织在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权威,为继续强化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国际贸易规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确定了WTO明确的法律地位和系统的组织框架,为解决世界经济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其诞生以来,WTO 在实现其宗旨和履行其职能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WTO争端解决机制将在世界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从2001年起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积极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各 项活动,并且开始利用其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与其他成员的贸易纠纷。要运用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纠纷,这将对我国经济产生空前的影响, 有必要对此制度进行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理论研究。 一、简述WTO争端解决机制 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争端解决机制是现代国际法中一种独特、崭新的、强有力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从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办法发展起来的WTO争端解决机制是WTO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包括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管辖 范围、规则、程序以及效力等内容,其核心是争端解决程序。WTO争端解决机制 对贸易争端的解决具有制度上的保障作用。《建立多边贸易组织的协议》的签署

劳动争议的处理及预防

劳动争议的处理及预防的对策研究 摘要:自我国市场经济确立以来,劳动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但是近年来劳资双方主体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不断显现出来,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困扰。因此,如何处理及预防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保持企业的劳动关系稳定与和谐,以及如何有效地减少这类劳动争议的发生成为许多学者、企业或是政府部门的研究焦点。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企业中出现的各类劳动争议问题评述企业中劳动争议具体的处理和预防措施,降低企业劳动争议的发生率,使劳资双方保持和谐的劳动关系。 关键词:劳动争议处理和预防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引言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行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发生的纠纷。它是劳动关系内在利益差别和矛盾的外在表现,是由于劳动关系不协调、不稳定所致。劳动关系的和协稳定,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目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劳动者都应共同地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预防,本文将从这三方视角出发,根据前人研究,评述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应对措施。 二、政府层面的劳动争议处理预防措施 在处理劳动争议时,政府承担着谈判者、协调者和立法者三种角色。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必须通过监督、干预等手段调解劳动纠纷、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下面将对政府如何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进行讨论。 1.合理使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减少劳动争议的产生 政府虽然不能对劳资争议直接进行干预,但具有对劳动关系指导和调整的功能。政府应积极调查研究,引导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出台符合时代特征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支持政府职能部门正确行使监督检查职权协调督促劳动保障部门与各经济主管部门、工商、税务、财政、工会在工作上的配合。

《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与处理》习题10解答

第十章国际贸易争议的预防与处理 一、名词解释 1、商品检验:是指对卖方交付货物的质量、数量和包装进行检验和鉴定,以确定卖方所交货物是否符合买卖合同的规定。 2、索赔: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违约使其遭受损失而向对方提出要求损害赔偿的行为。 3、不可抗力条款:是指买卖合同中订明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全部或部分义务的,免除其全部或部分的履约责任,另一方当事人不得对此要求损害赔偿。 4、仲裁协议:是指有关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和协商一致的原则,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一种书面协议。 5、离岸品质与离岸重量:是指出口货物在装运港装船前,以双方约定的装运港商检机构验货后出具的品质、重量、数量和包装等检验证明, 作为决定商品品质、重量和数量的最后依据。所谓最后依据是指卖方取得商检机构出具的各项检验证书时, 就意味着所交货物的品质和重量与合同的规定相符, 买方无权对此提出任何异议, 从而否定了他对货物的复验权。 6、到岸品质与到岸重量:是指货到目的港(地)卸离运输工具后, 由双方约定的目的港(地)商检机构验货并出具品质、重量、数量检验证明作为最后依据。如发现货物的品质或重量与合同规定的不符而责任属于卖方时, 买方明其提出索赔或按双方事先的约定处理。 7、检验证书:是检验机构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检验、鉴定后签发的书面证明文件。 8、争议:是指交易的一方认为对方未能部分或全部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而引起的纠纷。 9、根本性违约: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即为根本性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的一方并不预知而且同样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 10、仲裁:是指买卖双方按照在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签订的协议,自愿把它们之间的争议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并约定裁决是终局的, 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对双方均有约束力。若对方不执行裁决, 另一方有权向法院起诉, 要求予以强制执行。

国际贸易政策与法规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涵义 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从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过程考 察,国际贸易政策首先是指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为实现一症的政策目标,对进出口贸易所采取的各种促进或限制措施的忠称。我门把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称为狭义的国际贸易政策。 各国发展对外贸易,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有效 地稳定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政府制定、实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贸易总政策,即与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相关的外贸发展目标和基本措施;二是出口贸易政策。进口贸易政策,是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总体需要,参与国际商品交换的政策:三是出口商品政策、进口商品政策,是为适应国内产业结构变化而采取的有关进出口商品生产、销售、采购等的政策;四是国别贸易政策、地区贸易政策、市场贸易政策,即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特点而采取的区别对待政策。以上四个方面的政策均属直接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政策作为经济政策 的一个组成部分,需由一国的经济总政策决定,并与国家的其他经济政策密切配合,才能使对外贸易充分发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对外贸易政策与产业调整政策,外汇管理政策、外资与先进技术引进政策等,应相互协调,才能使对外贸易活动与国民经济活动相适应。这些与对外贸易政策息息相关的政策,一般称为间接对外贸易政策。本书所论及的狭义的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是指直接对外贸易政策。 尽管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但对外贸易政策都是各国国内经济 政策的延伸,目的都是为了保持本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物质福利水平。因此,对外贸易政策与国内经济政策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对外贸易是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涉及整个国家的政治主权和经济利益。因此,对外贸易政策与国内经济政策又有较大的区别,并使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双重性。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目标包括经济 性目标和政治性目标。经济性目标如保护国内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政治性目标如维护国家安全、配合外交活动等。对外贸易活动必须为实现这一双重政策目标服务。在当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形势下,各国奉行的外交策略,或是以政治外交为经济交往打开道路,或是以经济交往为政治外交服务,对外贸易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关系十分密切。 第二,对外贸易政策的自主性和互利性。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其对外贸 易政策是根据国家的整体利益独立自主制定的。而对外贸易政策的互利性,不仅是由于它涉及到其他有关国家的利益,而且涉及到国内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害得失。因此,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在优先考虑本国利益、协调好国内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关系的同时,还应当适应有关国家的利益,使对外贸易得以正常发展。 第三,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 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制定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就不同。对外贸易政策是通过各种手段、措施实施的,不仅对外贸易政策而且各种手段、措施都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题: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含答案)

[案例1] 我出口公司A向新加坡公司B以CIF新加坡条件出口一批土特产品,B公司又将该批货物转卖给马来西亚公司C。货到新加坡后,B公司发现货物的质量有问题,但B公司仍将原货转销至马来西亚。其后,B 公司在合同规定的索赔期限内凭马来西亚商检机构签发的检验证书,向A公司提出退货要求。 请问:A公司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案例分析: A公司应拒绝退货要求。 马来西亚商检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无效。新加坡B公司已经转卖给马来西亚C公司,意味着对货物的部分接受,部分接受视同整体接受,B公司已经丧失了对货物的检验权。 [案例2] 进口方委托银行开出的信用证上规定:卖方须提交“商品净重检验证书”。进口商在收到货物后,发现除质量不符外,卖方仅提供重量单。买方立即委托开证行向议付行提出拒付,但货款已经押出。事后,议付行向开证行催付货款,并解释卖方所附的重量单即为净重检验证书。问: (1)重量单与净重检验证书一样吗?(2)开证行能否拒付货款给议付行? 案例分析: (1)商品净重检验证书是由商检机构签发的关于货物重量的公证文件,而重量单为发货人所出具的货物重量说明文件,二者是不同的。 (2)信用证中要求卖方提供商品净重检验证书,而议付行误以为重量单即商品净重检验证书,则议付行必须为此过失承担责任。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规定,开证行有权对议付行拒付,而议付行可向出口商追索押汇款项。 [案例3] 1998年11月,我某公司与香港一公司签订了一个进口香烟生产线合同。设备是二手货,共18条生产线,由A国某公司出售,价值100多万美元。合同规定,出售商保证设备在拆卸之前均在正常运转,否则更换或退货。 设备运抵目的地后发现,这些设备在拆运前早已停止使用,在目的地装配后也因设备损坏、缺件根本无法马上投产使用。但是,由于合同规定如要索赔需商检部门在“货到现场后14天内”出证,而实际上货物运抵工厂并进行装配就已经超过14天,无法在这个期限内向外索赔。这样,工厂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加工维修。经过半年多时间,花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只开出了4套生产线。 请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2018年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考试卷与答案

2018 年新版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负责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引导医患双方依法解决医疗纠纷的部 门是() A. 卫生主管部门 B. 司法行政部门 C. 公安机关 D.财政、民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 2、紧急情况下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A. 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 B. 医务科长 C.应急办主任 D.科室主任 3、医疗纠纷鉴定费,预先向医患双方收取,最终由()承担 A. 医院 B. 医生 C. 患者 D. 责任比例 4、病历资料封存后医疗纠纷已经解决,或者患者在病历资料封存满()年未再提出解决医疗纠纷要求的,医疗机构可以自行启封。 A.1 B.3 C.7 D.15 5、因紧急抢救未能及时填写病历的,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A.6 小时 B.8 小时 C.12 小时 D.24 小时 6、《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已经2018 年 6 月 20 日国务院第 13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 自 ( ) 起施行 A.2018年 11月 1 日; B.2018年 10月1 日; C.2018年 12月 1日; D.2019年10月 1 日 7、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引()发的争议 A. 诊疗活动 B. 意见C规章制度 D.费用 8、医疗机构篡改、伪造、隐匿、毁灭病历资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给予或者责令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分,对有关医务人员责令暂停()执业活动 A.6 个月以上 1 年以下 B.1 年以上 3 年以下 C.3 年以上 5 年以下 D.5 年以上 7 年以下 9、应当在患者死亡()小时内由具备资质的尸检机构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 长至()日。() A.8 、 4 B.12、 5 C.24、6 D.48、7 10、国际法的规定患者应具有的基本权利不包括() A.免费医疗 B. 拒绝治疗 C.参与评估 D. 要求保密 11、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委托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委托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 A.患方 B. 医方 C.法院 D.医学会 E 医患双方共同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