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汇总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汇总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汇总

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2、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3、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4、折返: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2、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3、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折返:列

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

营的方式。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

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

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

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

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

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

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

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

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

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

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

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

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

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

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

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

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

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

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

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

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

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

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

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

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

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

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

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

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

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

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

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

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

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

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

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

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

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

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

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

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

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

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

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

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

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

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

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

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

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

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

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

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

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

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

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

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

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

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

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

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

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

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

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

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

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

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

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

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

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

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

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

(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

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

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

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

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

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

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

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

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

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

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

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2、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3、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折返:列

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

营的方式。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

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

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

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

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

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

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

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

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

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

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

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

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

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

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

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

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

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

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

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

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

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

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

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

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

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

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

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

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

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

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

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

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

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

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

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

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

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

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

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

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

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

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

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

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

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

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

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

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

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

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

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

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

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

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

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

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

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

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

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

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

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

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

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

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

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

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

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

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

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

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

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

(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

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

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

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

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

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

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

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

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

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

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

城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基础知识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基础知识 填空题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通常包括两大部分,分别为联锁装置和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 列车自动运行控制系统ATC包括ATO(列车自动驾驶)、ATP(列车自动超速防护)、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 信号机是由机柱、机构、托架、梯子、基础组成。(此一般指高柱信号机,若矮型信号机则无梯子。) 机构是由透镜组(聚焦的作用)、灯座(安放灯泡)、灯泡(光源)、机箱(安装诸零件)、遮檐(避免其它光线射入)、背板(增大色灯信号与周围背景的亮度)等组成。 透镜式信号机是指用信号的颜色和数目来组成的设备,并且采用光学材料的透镜组。 通过色灯的显示,提供列车运营的条件,拥有一系列显示的设备称为信号机。 信号机按高矮可分为高柱信号机与矮型信号机。 信号机按作用的不同可分为:防护信号机、阻挡信号机、出段信号机、入段信号机、调车信号机。 道岔区段设置的信号机称为防护信号机。 10、控制列车的进入与速度的设备称为信号。传送各种信息(图像、信息等)称为通信。 11、继电器是由电磁系统和接点系统组成。电磁系统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即输入系统。接点系统是由前接点和后接点组成,即输出系统。 12、转辙机的功能有:转换道岔、锁闭道岔、给出表示。 13、转辙机按用电性质,可分为直流电动转辙机和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 14、转辙机按道岔锁闭位置,可分为内锁闭和外锁闭。 15、转辙机按动力,可分为电动和液压。 16、50Hz微电子相敏轨道电路应用于车辆段内,其作用是接受来自轨道上列车占用的情况。 其作用是接受和发送各种音频数字编码无绝缘轨道电路应用于正线上和试车线上,、17 信息。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实习报告

现代城市车满为患,交通拥堵的现实,催生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许多国家的交通实践表明,仅有私人汽车,公共汽车,还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以大运量和公交化的轨道交通网络为骨干,公共汽车网络为配套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加上合理科学的交通管理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城市道路的通行潜力。 为了保证现代化大客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列车运行的安全,可靠,准点,高密度和高效率,实现运输的集中统一指挥,行车调度自动化和列车运行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必须配备专用的,完整的和独立的通信系统,以保证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信号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联锁”,“联锁”是指为保证行车安全,而将车站的所有的信号机,轨道电路以及道岔等相对独立的信号设备构成一种相互制约,联合控制的连环扣关系。目前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继电联锁,就是用电气方法通过信号楼内的控制台操纵车站内的色灯信号机和电动转辙机,使信号机,进路和道岔实现联锁并能监督列车运行和线路占用情况。在继电联锁中实现连锁的主要元件是继电器。继电连锁的作用原理是:信号操纵人员的控制台将控制信号开放或者关闭的指令和控制电动转辙机动作的指令,通过连接机械室内的电缆传送到机械室内的组合架上,组合架上的继电器接收到指令后,使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动或复原,继电器动作的信号再由电缆传送到相应信号机和控制相应道岔动作的转辙机,使信号机处于开放或者关闭状态,是道岔处于定位或者反位状态,从而使进路上的信号机,道岔与相应的进路实现联锁。继电联锁设备由室内设备和室外设备两部分组成。室内设备主要有控制台,继电器及组合架,分线盘和电源屏等;室外设备主要有色灯信号机,电动转辙机,轨道电路及电缆线等。 在通信系统下面,最重要的子系统就是通信传输子系统了,它是连接行车调度指挥中心,车站与车站之间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是组建轨道交通信号网的基础和骨干,为通信系统各子系统以及列车控制系统,电力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主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系统提供语音,数据和图像信息的通道。目前网络传输技术主要有SDH,ATM,OTN和宽带IP技术。 作为目前应用比较广泛,技术比较成熟的SDH传输网方案,是一种完整严密的传送网技术体系。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核心网的主要传输技术。SDH采用矩形块状帧结构,段开销,引入“正负荷指针”新技术,实现不同速率等级数字流的接入,符合ITU-T国际性标准光接口规范,是信息高速公路中的主干部分。SDH 下不同的设备可以在同一标准下起光电接口可以互联,有较强的系统网络管理能力,可灵活的对不同方向的数据流进行分下和插入。 轨道交通车辆和汽车以及其他的路上车辆结构和驱动原理有很大的不同。轨道交通车辆的行驶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中行驶,驱动车辆的电动机装在转向架上,直接驱动车轴,车轴和车轮紧配合成一体称为轮对,特定的轨道不但承载而且提供了轨道交通车辆的导向,司机室内没有方向盘之类的转弯装置,轮对的轴承盒弹性固定在转向架上,车厢则通过心盘和转向架连接,互相之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一般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可以分为以下7部分:车体,转向架,牵引缓冲连接装置,制动装置,受流装置,车辆内部设备和车辆电气设备。 转向架是支承车体并担负车辆沿着轨道行走的支承行走装置,是车辆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转向架上设有弹簧减振装置和制动装置。对于动车,转向架上

最新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图

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图

发布时间:2008-2-14 作者:花向红,王新洲,柳响林,周庆俊,田玉刚,王永弟 摘要:介绍了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概况,详细阐述了一号线二期工程测量基准建立的技术路线和实施的一些关键技术,分析了二期工程坐标基准建立所达到的精度,并对一期工程铺轨前复测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结论。 关键词:测量基准;技术路线;精度评价;复测分析 1 前言 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东西方向横穿汉口,全长29.6km。沿线设26座车站,一个车辆段和两个停车场(位于口和堤角),其中堤角停车场为预留车场,主要为六号线服务。该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为宗关至黄埔路[1],已于2000年底开始施工建设,二期工程从一期工程正线向两端延伸,分为东段线路和西段线路两个部分。西段线路从一期工程宗关站西端正线顺延,沿解放大道中间布设,长11.50km。东段线路从一期工程黄埔路站东段正线顺延,线路长7.14km。二期工程设古田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设1座110kV主变电所。 2 测量基准建立的技术路线与实施 2.1 平面基准 根据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现场踏勘情况,西段线路和东段线路分别在一期工程两端,并考虑到一期工程即将进入铺轨阶段,依据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对原一期工程GPS平面控制网进行复测的要求,为保证铺轨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轨道交通一号线一、二期工程的整体性、高精度及很好的衔接,我们采取在整个轨道交通一号线工程上布设GPS框架网和三个同精度的西段短边GPS控制网(含古田车辆段)、一期工程复测GPS控制网和东段短边GPS控制网测量方案。形成了由35个点组成的长边GPS框架网和由123个点组成的短边GPS 控制网。为了保持与一期工程相同的外部基准,本控制网仍以禁口(C003)和武测(WUHN)作为控制网的起算点。 外业首先观测框架网,采用8台高精度的GPS仪器施测,每时段连续观测3小时以上。然后观测非框架网控制点,并均与框架网点联测,采用每组4台GPS仪器分别从一号线的东段和西段向中间观测,并保证8台仪器同步观测,每个时段连续观测1.5小时。在两级控制网的观测过程中,凡迁站过程中在连接边上不动的测站保持前后两个时段不关机,以便获得长时间的静态观测数据,加强连接边的强度。 由于本网长边较多,一期工程的建筑物使原一期GPS控制点的对天观测条件变差,为了实现高精度GPS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我们采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GAMITGPS科研软件和精密星历,对起算点WUHN(武测)的WGS-84坐标进行了计算,并作为基线解算的起算点。基线解算利用GPSurveyVer2.35进行。在GPS网的外业质量检核中,考虑到本网主要求解平面坐标,

地铁基础知识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

1.世界第一条地铁什么时候建成通车,情况如何? 答: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成通车,列车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长6.4 km。 2.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何年建成?我国第一条地铁在何年何月建成? 答: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建成;1969年10月我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建成通车,1971年投入运营。 3.轨道交通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答:轨道交通模式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较多。目前,世界上轨道交通分类大体如下:按构筑物的形态或轨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划分为地下铁路、地面铁路和高架铁路;按列车服务范围划分为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速铁路和市郊铁路;按运能等级(大运量、中运量、小运量)及车辆类型可分为地下铁道、轻轨交通、独轨交通、有轨电车、胶轮地铁、线性电机车辆、磁悬浮;按照列车驱动力可以大致分为轮轨系统和磁悬浮系统两大类,城市铁路、地铁、轻轨、独轨属于轮轨系统,而线性电机车辆严格地说属于磁悬浮系统一类; 4.什么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的概念及主要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磁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地铁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车牵引的轨道交通系统,它可以修建在地下、地面或采用高架的方式,运量在3万人次/h以上;轻轨相对于地铁来说运量较小,在原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量在1.5~3万人次/h;主要划分依据是该线路远期的单向客运能力,而不是看其主要处在地下、地面或高架。 5.地铁旅行速度一般为多少?地铁列车的运行间隔一般为多少? 答:地铁列车的旅行速度一般不低于35km/h。设计最高运行速度大于80 km/h的系统,旅行速度应相应提高;各设计年度的列车运行间隔,应根据预测的客流量、列车编组、列车定员、系统服务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为保证地铁的服务水平,高峰时段初期列车运行间隔不宜大于6min。 6.地铁、轻轨的特点是什么? 答:地铁、轻轨有如下的特点: A.采用标准轨距的钢轨。线路铺设方式灵活,根据地形条件,既可建于地下,也可采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简史 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自英国伦敦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以来,全世界已有多个国家多座城市修建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仅仅余年时间,但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已有多个大城市正在建设和筹建自己的轨道交通,年前,中国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总长度就将达到1000km以上。 、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城市轨道交通顾名思义就是车辆在轨道上行驶并主要用于城市公共客运的交通系统。火车,有轨电车等等都属于轨道交通,前者属于较长距离的城际间的交通,后者是低速行驶于街市的公共交通,但两者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类:按构筑物的形态或轨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划分,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三类:()地下铁路:位于地下隧道内的那部分铁路称为地下铁路; ()地面铁路:位于地面的铁路称为地面铁路; ()高架铁路:位于地面之上的高架桥的铁路称为高架铁路。 按服务范围和列车运营组织方式划分,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三类: ()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范围以中心城区为主,包括城市与郊区、机场之间的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通常站间距在2km以内。 ()区域快速铁路(,):服务范围包括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系统,通常站间距较大,含有地面线路或高架线路。例如德国的—,巴黎的,旧金山的,上海的线。 ()市郊铁路(): 是指位于城市范围内、部分或全部服务于城市客运的那些城市间铁路,通常其所有权不属于所在的城市政府,而由铁路部门经营,主要运送城市郊区与闹市区间的乘客,故也称通勤铁路。这种铁路通常在郊区采用平交道口形式,在市区为高架或地下铁路。其站距长,运营组织方式与城市间铁路相近,可开行不停靠全部或部分中间站的直达列车;为减少环境污染,多采用电气化牵引方式。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市郊铁路都很发达,营业里程达到2000km以上。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简读本 长沙市建设委员会 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长沙市建筑业协会 二〇〇六年六月

目录 一、基础篇 (1) 二、线路篇 (4) 三、轨道篇 (7) 四、车辆篇 (8) 五、设备篇 (12) 六、土建篇 (13) (不涉及) 七、通风空调篇 (20) 八、给排水篇 (27) 九、供电篇 (29) 十、通信信号篇 (32) 十一、其他篇 (37)

一、基础篇 1.世界第一条地铁什么时候建成通车,情况如何? 答: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成通车,列车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长6.4 km。 2.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何年建成?我国第一条地铁在何年何月建成? 答: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建成;1969年10月我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建成通车,1971年投入运营。 3.轨道交通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答:轨道交通模式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较多。目前,世界上轨道交通分类大体如下:按构筑物的形态或轨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划分为地下铁路、地面铁路和高架铁路;按列车服务范围划分为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速铁路和市郊铁路;按运能等级(大运量、中运量、小运量)及车辆类型可分为地下铁道、轻轨交通、独轨交通、有轨电车、胶轮地铁、线性电机车辆、磁悬浮;按照列车驱动力可以大致分为轮轨系统和磁悬浮系统两大类,城市铁路、地铁、轻轨、独轨属于轮轨系统,而线性电机车辆严格地说属于磁悬浮系统一类; 4.什么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的概念及主要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磁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地铁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车牵引的轨道交通系统,它可以修建在地下、地面或采用高架的方式,运量在3万人次/h以上;轻轨相对于地铁来说运量较小,在原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量在1.5~3万人次/h;主要划分依据是该线路远期的单向客运能力,而不是看其主要处在地下、地面或高架。 5.地铁旅行速度一般为多少?地铁列车的运行间隔一般为多少?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

轨 道 交 通 基 础 知 识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1.世界第一条地铁什么时候建成通车,情况如何? 答: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成通车,列车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长6.4 km。 2.我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何年建成?我国第一条地铁在何年何月建成? 答: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建成;1969年10月我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建成通车,1971年投入运营。 3.轨道交通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答:轨道交通模式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较多。目前,世界上轨道交通分类大体如下:按构筑物的形态或轨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划分为地下铁路、地面铁路和高架铁路;按列车服务范围划分为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快速铁路和市郊铁路;按运能等级(大运量、中运量、小运量)及车辆类型可分为地下铁道、轻轨交通、独轨交通、有轨电车、胶轮地铁、线性电机车辆、磁悬浮;按照列车驱动力可以大致分为轮轨系统和磁悬浮系统两大类,城市铁路、地铁、轻轨、独轨属于轮轨系统,而线性电机车辆严格地说属于磁悬浮系统一类; 4.什么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的概念及主要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自动导向、磁浮等轨道交通的总称。地铁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车牵引的轨道交通系统,它可以修建在地下、地面或采用高架的方式,运量在3万人次/h以上;轻轨相对于地铁来说运量较小,在原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量在1.5~3万人次/h;主要划分依据是该线路远期的单向客运能力,而不是看其主要处在地下、地面或高架。 5.地铁旅行速度一般为多少?地铁列车的运行间隔一般为多少? 答:地铁列车的旅行速度一般不低于35km/h。设计最高运行速度大于80 km/h的系统,旅行速度应相应提高;各设计年度的列车运行间隔,应根据预测的客流量、列车编组、列车定员、系统服务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为保证地铁的服务水平,高峰时段初期列车运行间隔不宜大于6min。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轨道交通基础主体质量策划方案

兰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Ⅰ标段1工区陈官营站 质量策划 甘肃第七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公司 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位置及环境 1.1.1 工程位置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东西横贯中心城区,连接城市副中心和城市核心区,串联了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个主要片区。车站中心里程YDK8+192。876,起点里程YDK8+076.876,终点里程YDK8+307.876.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至东岗段,线路全长25.909km,皆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0座,最大站间距2。332km,位于奥体中心站~世纪大道站区间,最小站间距0.842km,位于西关什字站~省政府站区间,平均站间距1。344km,全线设车辆段、停车场、控制中心各一座。东岗车辆段位于东岗东路以南,鱼儿沟以东、与既有陇海铁路围合的地块中.陈官营停车场位于陈官营站西端,地处西固东路南侧、铁路西固环线以东、深沟桥以西,原陶瓷市场所在地块上.设主变电站两座,分别位于西客站和五里铺附近。控制中心位于西津西路与柳家营路交叉口西北角。 全线20座车站19个区间,两端的出入段线,1个停车场,1个车辆段,2座主变电站,1个控制中心. 本工程为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Ⅰ标段1工区陈官营站,陈官营站为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陈官营~东岗段)的起始站,场地位于西固区西固东路南侧地块下,总体地形平坦,线路呈西东走向,场地现状为大量厂房,施工对周边建筑物、管线及交通影响较小.本工程仅施工地基与基础及主体结构,其余部分由甲方分包。 1.1。2 工程环境 陈官营站位于西固区西固东路南侧地块内,站位周边现状为陶瓷市场

轨道交通基础知识汇总

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2、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3、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4、折返: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2、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3、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折返:列 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 营的方式。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 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 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 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 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 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 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 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 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 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 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 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 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 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 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 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 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 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 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 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 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 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 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 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 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 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 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 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 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 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 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 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 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 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 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 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 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 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 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 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 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 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 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 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 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 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 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 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 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 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 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 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 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 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 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 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 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 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 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 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 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 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 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 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 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 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 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 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 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 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 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 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 (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 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 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 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 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 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 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 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 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 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 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 1、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2、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3、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设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4、折返:列 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路由一条线路至另一条线路运 营的方式。5、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 路的换乘方式通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站台上车。1、 纵断面设计影响因素:①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度;②地下管线及构筑物; ③地质条件④施工方法⑤排水站设置;⑥桥下净高⑦防洪水位。2、车站总 平面布局设计设置的步骤:①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②根据功能要 求构思总体方案;③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④绘制车站总平面布置 图。3、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前提与基础研究。主要是对城市 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进行研究,从中总结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技 术政策和规划原则。②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包括:线网合理规 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分析与综合评价。 ③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序、附属设施规 划。4、根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简述客流换乘站形式: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虑 换乘站关系时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形照 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件不 如“十”形和“一”形;“十”形和“一”形换乘站可以提供良好的换乘条 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5、简述车站站位的选择原则: ①方便乘客使用;②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结合;③与旧城房屋和新 区土地开发结合;④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价;⑤兼顾各车间距离的 均匀性。6、客流(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①预测前提条件的确定;②不 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布预测;③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 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④预测结果的灵敏度分析。7、影响线路走向 与路由的因素:①线路的性质、作用及地位;②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③ 城市道路网及建设情况;④线路的敷设方式和技术条件;⑤与城市发展的近、 远期结合。 1、根据你对这门课的了解,如何提高轨道交通运行效率。 填空:城市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郊铁路。车辆段是车 辆的维修保养基地,也是车辆停放、运用、检查、整备和修理的管理单位。 限界的种类: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车 站建筑类型:按运营性质,车站可分为中间站、换乘站、中间折返站和尽端 折返站。线路敷设方式:地下线、地面线和高架线。设计的阶段:可行 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求预 测需要提供的输出指标:需求总体指标、流量流向指标、空间不均衡性指标、 时间不均衡性指标、敏感性因素指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城市 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L、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密度a、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日客 运周转量P。线网规模的影响因素:城市交通需求规模、城市发展形态和 土地使用格局、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发展扶持政策。线网架构的基本类型: 网格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线路按其在运营 中的作用,可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线路设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可 行性研究阶段、总体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车站地 段线间距离:地下岛式车站、地下侧式车站、地面、高架车站线间距。车 站一般有主体、出入口及通道、通风道及风亭(地下)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等 组成。城市交通枢纽一般由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换乘通道、站厅、停车 场、服务设施六个子系统组成。枢纽规划基本原则:网络化的原则、城市 化的原则、可持续的原则、人性化的原则。换乘方式:站台直接换乘、站 厅换乘、通道换乘、站外换乘、组合换乘。 名词解释:限界: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安全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 道岔:是钢轮钢轨系轨道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 线网密度:指单位人口拥有的线路规模或单位面积上分布的线路规模。 列车折返:是列车通过进路改变、道岔转换,经过车站的调车进路由一条线 路至另一条线路运营的方式。 换乘流线:指乘客下车后,换乘轨道交通的客流根据不同线路的换乘方式通 过站台、站厅和通道进行换乘,最终到达另一线路站台上车;换乘其他交通 方式的客流根据选择的交通方式经由不同的换乘通道到达换乘地点。 线间距:当左右线并行布置,两线路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交通枢纽是当运输对象使用某种运输工具、沿特定线路运行到达并进行换乘 或转运时,能满足其改用其他运输工具或沿其他线路运行的场所 简答:车站站位选择原则:1方便乘客使用2与城市道路网及公交线网密切 结合3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地开发结合4方便施工,减少拆迁,降低造 价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影响选线的因素:1线路的性质、作 用及地位2客流集散点和主客流方向3城市道路网及建设状况4线路的敷设 方式和技术条件5与城市发展的近、远期结合。通过特大型客流集散点的 路由选择:1路由绕向特大型客流集散点2采用支路连接3延长车站出入口 通道,并设自动步道4调整线网部分线路走向5调整特大型客流集散点选 线方案比较:1线路条件比较2房屋拆迁比较3管线拆迁比较4改移道路及 交通便道面积比较5其他拆迁物比较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比较需求预测 的主要内容:1预测前提条件的界定2不同预测年限运输需求总量及时空分 布预测3多方交通网络分配结果及综合交通结构目标的分析与评估4预测结 果的灵敏度分析线网规划的主要内容:1前提与基础研究:具体的研究 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现状和规划、城市工程地质分析、 既有铁路利用分析和建设必要性论证等2远景线网规模及其架构:重点内容 包括:线网合理规模、线网架构方案的构思、线网方案客流测试、线网方案 分析与综合评价。3分阶段实施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工程条件、建设顺 序、附属设施规划。影响纵断面设计的因素:1地下线结构顶板覆土厚 度2地下管线及构筑物3地质条件4施工方法5排水站位置6桥下净高7 防洪水位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的步骤:1分析影响因素,确定边界条件2 根据功能要求构思总体方案3确定出入口与风亭数量及位置4绘制车站总平 面布置图依据线路位置和客流方向,确定换乘关系:两条线之间的换 乘关系一般取决于两条线路的走向和站位条件,在两条交叉的线路上一般采 用“十”字换乘、“T”形换乘或“L”形换乘。在两条平行的线路上,可选 择“一”字形换乘或“工”字形换乘。换乘站周围的客流来源和方向是在考 虑换乘站关系式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来说,“T”形、“L”形、“工”字 形照顾的客流面比较大,可以使车站的客流吸引范围增大,但其客流换乘条 件不如“十”形和“一”字形;“十”形和“一”字形换乘站可以提供很好 的换乘条件,在换乘客流为主的车站应尽可能采用。交通枢纽服务评价体 系及指标:1运行效率评价:换乘顺畅性指标、换乘便捷性指标2设施布局 评价:设施方便性指标、换乘安全性指标、换乘舒适性指标3效益水平评价 论述:如何体现轨道交通运行效率:1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措施: (1)减少加减速时间的措施主要有:①改善车辆的加速与制动性能②合 理设计地下车站线路段的纵断面。(2)减少列车运行时间:①提高车辆构 造速度②采用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③提高列车的制动能力④适当延长 站间距。(3)减少列车停站时间:①增加车辆的车门数及车门宽度②采用 高站台或低地板车辆③组织乘客均匀分布候车④适当延长站间距⑤采用 跨站停车和分段停车等列车运行方案2.提高出行速度的途径与措施:(1) 减 少乘客从出行始、终点至车站的时间:①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密度②合 理规划车站周围地区的土地使用③优化接运交通的设计(2) 减少乘坐城市 轨道交通列车时间(3) 减少乘客进出车站及候车、换乘时间:①尽可能采 用浅埋车站或地面车站②保证通道、升降设备和售检票设备等设施的通过 能力③适当增加行车密度④优化换乘站的设计 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相当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思想: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设备 第一节继电器 一、继电器原理 继电器是一种电磁开关,是实现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的重要设备。根据电磁原理随着衔铁的动作,动接点与静接点接通或断开,从而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 继电器类型很多,但均由电磁系统和接点系统两部分组成。电磁系统主要包括线圈、铁芯、衔铁等,接点系统由动接点和静接点组成。 最简单的电磁继电器如图2-1所示。它就是一个带接点的电磁铁,其动作原理也与电磁铁相似。当给线圈中通以一定数值的电流后,在衔铁和铁心之间就产生一定数量的磁通,该磁通经铁心、衔铁、轭铁和气隙形成一个闭合磁路,铁心对衔铁就产生了吸引力。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所通电流的轭铁大小。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时,吸引力增大到能克服衔铁向铁心运动的阻力时(主要是衔铁自重),衔铁就被吸向铁心;当线圈中没有电流时,衔铁由于重力作用被释放。由衔铁带动的动接点(随衔铁一起动作的接点)也随之动作,与动合接点(前接点,以下称前接点)接通。此状态称为继电器励磁吸起(以下简称吸起)。可见,继电器具有开关特性,可利用它的接点通、断电路,构成各种控制和表示电路。如图2-1的信号点灯电路,前接点接通时点亮绿灯,后接点接通时点亮红灯。 图2-1 电磁继电器的基本原理 二、继电器的作用 继电器具有继电特性,能以极小的电信号来控制执行电路中相当大功率的对象,能控制数个对象和数个回路,能控制远距离的对象。由于继电器的这种性能,给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所以,它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过程控制和国防系统的自动化和远动化之中,也广泛应用于铁路信号的各个方面。 故障一安全原则是铁路信号设备必须遵循的原则,当系统任何部分发生故障时,应确保系统的输出处于安全状态。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器件尤其是计算机以其速度快、体积小、容量大、功能强等技术优势,在相当大程度上逐渐取代继电器,构成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系统,使技术水准大大提高。但与电子器件相比,继电器仍存在一定优势,尤其是具有故障一安全性能,因此不仅现在,而且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继电器在铁路信号领域仍将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计算机联锁设备中,尽管以计算机为核心,但还采用继电器电路作为系统主机与信机、轨道电路、转辙机的接口电路。 三、对继电器的技术要求 信号继电器作为信号系统中的主要(或重要)器件,它在运用中的安全、可靠就是保证各种信号设备正常使用的必要条件。为此,信号设备对继电器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具体如下:其一,动作必须可靠、准确;其二,使用寿命长;其三,有足够的闭合和断开电路的能力;其四,有稳定的电气特性和时间特性;其五,在周围介质温度和湿度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均能保持很高的电气绝缘强度。 四、信号继电器分类 继电器类型繁多,信号继电器种类也不少,可按不同方式分类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