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中国学校——苏州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见闻

最中国学校——苏州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见闻

最中国学校——苏州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见闻
最中国学校——苏州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见闻

最中国的学校

在“这个园子” 里的所见所思——记苏州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片段

合水一中唐飞

“这个园子”,——苏州市第十中学,被《人民教育》称为最中国的学校。全国班主任专业化“直抵心灵的教育”高层论坛就在这个园子里举办。

之所以被称为最中国,有两点:1、学校前身曾为江南织造府,苏州园林的古典、婉约、唯美,是这所学校独有的景致。2、学校在语文特级教师柳袁照校长的引领下,打造着他们的诗性教育。当园子和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自然就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最中国”了。

柳袁照校长的演讲把这个园子的主人——老师、学生放在了第一位。恰恰是这样的安排,通过师生们所展现出的“本真·唯美·超然” 素养,让我感受到什么是“最中国的学校”。

爱与激情

来自北京四中的原特级教师、教导主任丁榕老师今年已经70岁了,站在苏州十中的讲台上,依旧精神矍铄,激情四射。

丁榕老师讲述厚重精彩的教师生涯,诠释着老师的爱是发展的爱。六十年代她带给学生温暖的爱(帮孩子补书包),七十年代她带给孩子宽容的爱(文革中对家庭成份极左和极右孩子的宽容),八十年代她带给孩子理解的爱,九十年代带给孩子尊重的爱,直到她退休,还给孩子带来信任的爱。这些教育的爱无疑需要丁榕老师不断地改变教育观念,正如她所说:“教育是艺术,本质是创造。方法从观念来,你没有方法是因为没有观念,学生不听你的是你观念错了。”

丁榕老师是一个典型的思考型的班主任,她认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具有“两专十能”的教育素养。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深爱着她的学生,深爱着教育。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已经出版了四本图文并茂的班级回忆录,(还将出版四本)当她原来的学生看到时,在同学聚会上一起唱着班歌感受着曾经的年青、激情、温暖。教育的持久力愈发显现出来。

让人感动的是,丁榕老师在会议现场给我们分享班歌的时候,那么自然地把我们当做了她的学生,在台上随班歌做着指挥的动作。这样的激情自然流露,如她的报告里所说:“如果你没有激情了,你当老师当到头了。因为你面对的是永远年轻的学生。”

积累起如此丰厚精神财富的不仅仅有丁榕老师,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亦是如此。他的班级班歌是谷建芬老师谱的曲,李镇西老师当然也追星,但他追逐最多的还是教育的持久力和教育的合力。

说实话,我在听李镇西老师在这个园子里的报告前,强迫告诉自己,要静下心来听。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听过了他的四场报告,很担心自己没有感悟,而且李镇西的博客我也常常浏览。为了能有收获,我选择了副会场,(因为主讲人在主会场,副会场的人要少些,安静些)。他的报告还是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新的启发并修正着我两次培训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仔细想想,有启发是因为自己在实践。

引领等待

李镇西老师的讲座从1988年四川高中生宁小燕自杀谈起,关注学生成长有着独到的视角。他认为:“我们老师爱学生,但却不理解学生”、“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件十分痛苦和复杂的事。”所以向与会的老师提出了“做一个班主任最该想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他给出的答案是“此刻,我的学生,在想什么?”

为了能“做学生心灵的朋友”(这是他的报告主题),李镇西老师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实践和思考。热爱、尊重、理解、倾听、引领、集体、建立感情是报告的全部关键词,折射出来的却是“教育它就是一首诗。”,“静静等待花开的日子。”

之所以这两位老师能被公认为教育专家,是他们把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这批优秀老师在他们从教的年代出色的完成了教育的任务。而现在的我们能不能完成属于我们的任务呢?丁榕老师在对“发展的爱”的阐述中提出了我们该如何爱现在的学生,她没有给出答案,因为退休了,她没有机会触及我们现在的学生群体,所以希望我们去思考。关于当下,我们到底该给我们的学生怎样的爱,通过这次培训我找到了我的教育坐标。

学生不缺少来自家庭、社会的温暖、宽容、理解、尊重、信任,可能是这些爱有时太多了,他们反而找不到自己,变得自私、张扬。在和学生的每天接触中,我发现,他们缺少理性精神,一句笑点极低的话,一句未经考证的话,都会在学生群体中变成疯狂大笑,疯狂转述。所以,我这个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正在努力做,我知道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因为需要他们不断地反观自己,纠正自己,内心还要无比坚强和对这个发展的社会充满信心。

教育思考

说到理性和信心,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人民教育》的白宏太记者。

在这次的论坛上,他作了《中日两国小学生道德教育比较》的主题发言。他的教育站位显然到了教育战略的层面。

白宏太老师被教育部公派至日本观察日本教育一年半。他硬是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对日文的一窍不通到精通的蜕变,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触及到日本教育的深层。

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想必很多老师看过,这是美国战后对日政策战略成功的重要作品,它其实是一次文化研究的胜利。

白宏太老师也在尝试着这么做,他从德育的角度来看中日教育。很多老师熟悉1992年中日中小学生夏令营的较量,我们的学生完败。(他没有过多说这件事)当时,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乡田石先生的教育,站在我们的立场上看,是不是很震撼?!这种教育的背后其实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白宏太老师关注的不是这样的结果,是藏在结果背后的原因。日本的小学德育规划可以被设计、详尽规范到极致,学生早就经过了系统的历练,结果是自然的。当然,白宏太老师还观察到在学校德育计划和德育指导案背后的东西:学校德育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承诺为教师“减负”让德育回归生活,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学生参与图书馆、食堂管理体验。)其中的教育细节更令人惊叹,甚至我们听了有怪怪的感觉:学生起立回答问题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在第几排回答问题的音量都有要求。恰恰是这样的严格、规范、刻板、固化,才建立起了日本学生严谨的道德观。

既然是理性的分析,白宏太老师也指出了日本教育的弊端。现在,我们都抱怨应试教育,但亚洲最应试的应该是日本和韩国。然后他们从八十年代减负,到现在的重新“增负”。白老师客观地评价,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减负,当没有知识的支撑,也很难谈崛起。

就在昨天,我看了一篇新浪评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所有成功经验的总结都没有谈到教育,这是极为幼稚的。恰恰是教育的隐性,人们忽略了教育的作用。其实,改革开放的红利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育的贡献。再细化一点,就是来自李镇西、丁榕、魏书生、孙蒲远、于漪、任小艾等一大批优秀老师的教育支撑。

所以,如果我们把目光看得再开远些,我们就能很好地在应试和素质中找到和谐。这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本领,因为太极就是我们的思想本质。

因此在培训刚开始的时候,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的对教育政策的解读报告,特别提到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他高度肯定一些学校引入的国学经典、弟子规等道德规范。

这次看见王司长,在一年前在杭州班主任论坛上他还只是基础教育司的副司长。可当他

在这次论坛上打出自己最近一年发表的十二篇教育文章后,还是震撼了我。“我在所有的部级干部中属于最笨的一个,但我勤于思考并记录”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教育新锐

在论坛上,任小艾老师总是给我们推出一些新锐老师:来自山东李福军班主任工作室的领衔人李福军作的“用对话走进学生心灵”主题发言、来自广东中山纪念中学的教师王家文老师作的“让素材型班会课开启学生心智”主题发言、来自浙江余姚舜水中学的老师群体们作的“德育微课的校本设计”的相关教育故事、以及苏州十中这个园子里的一群老师生动讲述“直抵心灵的教育故事”。听完后,我觉得他们呈现着以下的新锐特点:1、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一大批小学科老师当起了班主任。2、他们把德育中的某个专题做得更加的系统化。3、他们思考的德育能紧紧贴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做得更加具有人文精神。4、他们代表着学校德育发展的方向,学校成就了他们,他们成就了学校。

以上,是我参加培训的几点所见所思。记录下来,让自己一路前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