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各论

刑法各论

刑法各论
刑法各论

罪刑各论概说

学习目标

了解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以及罪名的确定;明确我国刑法分则的体系,法条竞合的概念、类型及适用法律的原则;掌握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学习重点

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即罪状、罪名、法定刑以及法条竞合。

第一节刑法分则体系

一、刑法分则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总则和分则的关系

2、97刑法对79刑法分则的调整和修改:97年刑法修订最多在分则部分

3、历次刑法修正案

二、总论与各论的关系

(一)刑法各论对刑法总论的作用

1.贯彻与体现刑法总论的作用;

2.促进刑法总论实践效应的作用;

3.丰富和发展刑法总论的作用。

(二)刑法总论对刑法各论的作用

1.概括刑法各论的作用;

2.指导刑法各论的作用;

3.制约刑法各论的作用。

三、罪刑分则体系及其特点1、犯罪分则体系(十类犯罪):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国防利益;贪污贿赂;渎职;军人违反职责。

2、罪刑分则体系的特点(分类依据)

(1)原则上依据犯罪的同类法益对犯罪进行分类,将犯罪分为十大类。

(2)总体上按照各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性质,由重到轻的顺序排列。

(3)在每类犯罪中具体罪名的排列大体上按照各罪的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罪名之间的内在联系排列。

(4)对复杂客体的犯罪,依照其主要法益或者较为重要的法益予以归类。

第二节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

一、罪状

1、概念:罪状,是指刑法典分则罪刑式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2、分类:简单罪状、叙明罪状、引证罪状、空白罪状

3、比较引证罪状和空白罪状

二、罪名

1、概念:罪名,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的名称,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2、罪名的种类

(1)根据罪名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分为: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和学理罪名。我国现在均为司法罪名。

(2)根据罪名的种属关系,可分为:类罪名与具体罪名。

(3)根据条文罪名包含构成内容数量单复,可分为:单一罪名和选择罪名。

3、确定罪名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2)概括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

三、法定刑

1、法定刑的概念:是指刑法典分则罪刑式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的种类和幅度。

2、法定刑的种类

根据法定刑的刑种和刑度是否确定,可以将法定刑分为三类:

(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2)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3)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3、我国的法定刑

以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为基础,以绝对确定的法定刑为例外。

4、法定刑、宣告刑与执行刑的关系

第三节刑法分则的法条竞合

一、法条竞合的概念:

法条竞合,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具体犯罪条文,依法只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定罪量刑的情况。

二、法条竞合的特征:

1、实施一个犯罪行为;

2、触犯数个法条规定的数个罪名;

3、数罪名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包容、交叉)

三、法条竞合的本质:

1、社会本质: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竞合;

2、法律本质:法条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的竞合。

四、法条竞合主要形态:

(一)因犯罪主体形成的法条竞合。

(二)因犯罪对象形成的法条竞合。

(三)因犯罪目的形成的法条竞合。

(四)因犯罪手段形成的法条竞合。

(五)因危害结果形成的法条竞合。

(六)同时因手段、对象等形成的法条竞合。

五、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

(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2)重法优于轻法

六、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关系

第四节注意规定与法律拟制

一、注意规定:在刑法已经作出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二、法律拟制:导致将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

危害国家安全罪

学习目标

明确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特征和种类;掌握重点讲授的各种犯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和处罚原则;了解其他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处罚原则。

学习重点

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等罪的概念、特征、认定时应区分的界限及处罚原则。

第一节概述

一、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立法演变

二、概念

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与安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三、特点

1、构成要件行为的提前性。

即将一般意义上的预备行为提升为构成要件行为,体现了对国家安全利益的严格保护。

2、犯罪行为阶段的混合性。

本章很多犯罪行为从其性质上来说,预备行为、实行行为混为一体。如分裂国家罪,即包括预备性质之组织、策划以及策动、胁迫等行为,也包括实行性质之具体实施行为。

3、构成要件行为的错综性。

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的实行行为有可能出现错综之情形,这是由于刑法为严格对国家利益的保护网而从不同角度加以规定的结果,虽然给司法认定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有利于对国家安全利益的保护。

4、对具有勾结外国、境外背景的从严处罚。

5、刑法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刑罚比其他犯罪严厉。

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构成特征

1、客体特征: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安全。

三类:一是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二是国体与政体的安全;三是国家统治机能与作用。

2、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各种方式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本章犯罪均为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危害国家安全的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即构成犯罪的既遂,不要求一定发生犯罪结果。

在客观方面有些犯罪还要求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如叛逃罪必须是在履行公务期间,资敌罪要求在战时方可以构成犯罪。

就行为方式而言,本章犯罪只能由作为的方式构成,不作为不构成本章犯罪。

3、主体要件:本章犯罪主体个别为身份犯,多数犯罪并未对主体作特殊的身份上的要求,但从行为的特质分析,实际上并非普通人可以构成,故要做具体分析。

少数特殊主体的犯罪有:背叛国家罪,其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叛逃罪的主体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掌握国家秘密的工作人员。

并非一般人可以构成的犯罪主体有: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等罪,通常只有那些窃据高位的党政军要人、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者如:民族首领或者宗教领袖等有能力实施。

4、主观方面: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且绝大多数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后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少数犯罪既可以是直接故意,

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四、本类犯罪的刑罚特点

1、本章死刑条文最多,最为集中,有7个罪名可以判处死刑:背叛国家罪、投敌叛变罪、间谍罪、资敌罪、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以及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2、本类犯罪都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3、犯本章规定之罪,可以判处没收财产。

五、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具体罪名:共包括12种具体罪名: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

第二节危害国家安全罪分述

一、背叛国家罪

(一)概念

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二)构成特征

1.犯罪主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

2.主观方面:由直接故意构成。

3.客观方面:表现为背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即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4.犯罪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三)处罚

根据刑法第102条规定、第113条规定

加重处罚事由: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

二、分裂国家罪

(一)概念

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二)主要特征

1.主体: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3.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4.客体: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罪与非罪、罪与罪的界限

1.罪与非罪的界限

行为人是否出自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直接故意,并具有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2.分裂国家罪与背叛国家罪的区别

(1)犯罪主体不同;

(2)故意的内容不同;

(3)勾结外国的构成不同;

(4)客观方面的构成不同;

(5)处罚不同。

(四)处罚

根据刑法第103条第1款的规定,犯分裂国家罪,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积极参加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依照刑法第113条的规定,犯分裂国家罪,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

犯本罪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依照刑法第56条的规定,犯本罪,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依照刑法第106条的规定,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本罪的,从重处罚。三、煽动分裂国家罪(与教唆犯罪的区别)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教唆行为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行为。煽动行为与教唆行为的行为人都是通过劝诱、鼓动等方法,促使他人实施犯罪的行为。

二者的区别:

1.存在属性和地位不同;

2.犯罪对象的存在状况不同;

3.实施的范围和方式不同;

4.既遂的认定不同。

宝日煽动分裂国家案

【案情介绍]

被告人宝日,男,28岁,职员。

宝日平时极为仇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体制,先后十余次向自治区和市的少数民族领导投寄匿名信和传单,并在某市几处公共场所张贴印刷传单,号召“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摆脱汉人统治”,要少数民族领导和人士“站出来,做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先锋”,还提出了具体方案和计划,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法律问题]

宝日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

【法理分析]

宝日的行为完全符合煽动分裂国家罪的犯罪特征,应按刑法第103条第2款的规定定罪处理。从犯罪主观方面看,宝日是故意犯罪,其目的在于取消民族自治,实现民族聚居地的完全独立,从中国领土内分割出去,煽动的内容是分裂活动;从犯罪客观方面看,宝日采用寄匿名信、贴传单的方式,均是“煽动”的具体行为方式;从犯罪客体方面看,其行为破坏了国家的统一。

在司法实践中处理类似案件,应特别注意查明行为人是否具有明确的分裂国家的目的。四、间谍罪

(一)概念

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二)主要特征

1.犯罪主体: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并且行为人具有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目的。

3.客观方面:必须具有进行间谍活动的行为(参加组织、接受任务、指示目标)。

(1)参加间谍组织。

(2)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

(3)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4.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其主要的矛头是指向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三)本罪的认定

1.罪与非罪的界限

(l)间谍组织中的间谍分子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区别。

(2)正确认定写挂钩信的间谍案件。

2.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并进行破坏活动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对此,刑法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1)数罪并罚。

(2)以间谍罪一罪论处。

(3)是否属于间谍活动的指令范围分别罪数。

(4)牵连犯,从一重处断。(√)

3.本罪与背叛国家罪的界限

背叛国家罪中的危害国家的军事安全主要是勾结外国,发动对我国的武装侵略,挑起战争,危害是全局性的;而间谍罪中的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是在战争期间或者战争状态下实施的,危害是局部性的。显然,勾结外国,发动对我国的武装侵略的危害性更大。

此外,在犯罪主体上,背叛国家罪的主体一般是掌握国家较高权力、有一定地位者,而间谍罪的主体则可以由任何普通公民构成。

4.间谍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资敌罪有何区别?

从主体构成、故意内容、目的、客观方面、对象、直接客体、刑罚等方面区分。

(四)间谍罪的刑罚

根据刑法第110条、第113条、第56条的规定,犯间谍罪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对犯本罪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国家安全法》第24条规定:“犯间谍罪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给予奖励。”

接受间谍组织及其前代理人任务案

卢某(男,67岁,美国国籍)于1984年6月应邀来华讲学。来华前,卢某接受了台湾国民党军事情报局的派遣,以讲学为掩护进行特务活动。卢某到北京后,以物质利诱等手段,拉拢宁某(女,42岁,工程师,我国公民)帮助其进行特务活动。尔后,卢某又指使宁某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台湾国民党军事情报局驻美直属员杨某直接取得联系。1985年3月,卢某离华后,宁某在杨某、卢某二人指示下,于同年4月至9月间以托我国出国人员带东西为名,先后三次向杨某、卢某提供我经济、外事等机密情报和内部文件数份。

1985年10月中旬,卢某接受台湾国民党军事情报局的派遣再次来北京,发展宁某正式加入了特务组织,并向宁某传授了密写和收听特务电台指示的方法,传达了给规定的化名、代

号和任务。此间,宁某向卢某提供了我国军事方面情报。卢某和杨某先后给宁某特务经费及酬金810美元。

俞某(男,48岁,宁某之夫,我国公民)于1985年11月间,明知其妻已经参加特务活动,还积极向宁某提供我军事方面的情报,并向宁某表示愿意一起进行特务活动。

思考题

1.本章犯罪的既遂和未遂在认定上有何特点?

2.本章犯罪的处罚具有哪些特点?

3. 危害国家安全罪与危害国防利益罪有何区别?

危害公共安全罪

学习目标

明确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特征和种类;掌握重点讲授的各种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和处罚原则;了解其他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处罚原则。

学习重点

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劫持航空器罪,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的概念、特征、认定时应区分的界限及处罚原则。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构成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及公共生活安全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主体:既有一般主体,又有特殊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和过失。

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种类: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破坏公用工具、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实施恐怖、危险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违反枪支、弹药、爆炸物管理规定的犯罪;过失造成重大事故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体犯罪

一、放火罪

(一)概念和特征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公共安全,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2. 客观方面:实施了放火焚烧公私财物,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犯罪中止标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后,因自动(意志以内原因)未达独立燃烧

犯罪未遂标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后,因被动(意志以外原因)未达独立燃烧犯罪既遂标准——烧毁(独立燃烧说/ 丧失效用说/ 重要部分燃烧说/ 毁弃说)目的物被点燃即使脱离火种和燃烧媒介物们能独立燃烧就构成既遂。

(2)放火罪与失火罪的界限。

(3)放火罪与以放火的方法实施的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4)放火罪与以放火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及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

(5)放火案件中的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2.处罚

(三)放火罪的犯罪形态既遂与未遂114条与115条间的关系既遂与中止危险犯与实害犯

2.焚烧自己的财物的性质认定?

3.本罪与故意杀人罪、伤害行为的区别?

上海纵火逼迁案--开发商为牟利烧死两老人

案发时,杨孙勤任上海城开副总经理,王长坤、陆培德二人系公司员工。法院判定:2005年1月4日,杨孙勤授意陆培德,以放火手段恫吓乌鲁木齐路麦琪里住户朱水康一家搬离;同日,陆培德即指使王长坤具体实施。1月9日凌晨,王将汽油泼洒于朱家底楼楼梯处,点火引燃后逃离。大火旋即烧至三楼朱家,致使年逾七旬的朱水康夫妇被烧死,朱的儿子朱建强及妻女三人从天窗逃至屋顶,躲过一劫。

此前一年中,官方统计麦琪里共发生火警火灾12起,其中至少五次已被查实系上海城开员工所为。

★纵火案案发后,上海城开即通过徐汇区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与死者家属接触,并签订了调解书。双方决定采用非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先行调解解决相关赔偿及补偿问题。之后,上海城开共向受害人家属赔偿200万元。

★2005年6月9日,此案刑事部分启动。当天,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向上海市一中院提起公诉,指控王长坤、杨孙勤、陆培德三人涉嫌放火罪。

★ 8月23日,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对上海城开住宅安置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城开)三员工纵火逼迁案作出一审宣判,以放火罪判处杨孙勤、王长坤二人死缓,判处陆培德无期徒刑。

放火焚烧自己的财产是否构成放火罪?

宋某有房子三间,位于一排砖木结构的东端,依次向西有7户人家。1993年7月8日,宋某及其妻子因家事与其母、兄发生争执,遭其兄殴打。宋某怒从心起,感此屈辱无法忍受,决心自焚房屋移居他处。宋某用火柴点燃屋内麦草堆后,携妻带子离家出走。火势很快蔓延将房屋烧着。当时风向东南,西临7户人家为避免殃及,纷纷将财物向外转移。由于众村民奋力扑火,才避免7家的房屋与财物化为灰烬。

[审理]

检察院以宋某犯放火罪,向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辩称,放火焚烧自己的房屋与焚烧他人财产不同,且事后被告人已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可从轻处罚。

市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宋某为发泄个人怨气,故意纵火,虽然烧毁的只是自己的住房和财物,尚未造成危害他人的严重后果,但险些酿成大火灾。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已构成放火罪。判处宋某有期徒刑5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

[提示与讨论]

火势蔓延,若不及时扑救必然殃及西邻,宋某对此明知其必然而不顾,足见其故意。

二、爆炸罪

爆炸罪,是指故意引起爆炸物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2.客观方面:行为人有以爆炸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

4.主观方面: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爆炸罪与以爆炸方法实施的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2)爆炸罪与以爆炸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

(3)爆炸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界限。

2.处罚

三、投放危险物质罪

(一)概念和特征

投毒罪,是指故意投放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投放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主观方面: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投毒罪与以投毒的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2)投毒罪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界限。

2.处罚

四、破坏交通工具罪

(一)概念和特征

破坏交通工具罪,是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公共交通运输安全。

2.客观方面:对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进行破坏,足以造成上述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或者毁坏危险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破坏交通工具罪与非罪的界限。

(2)破坏交通工具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

2.处罚

五、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是指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公共安全。

2.客观方面: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追求政治目的、实施恐怖活动、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集团组织;

恐怖活动组织与一般犯罪集团的界限。

2.处罚

刑法修正案(三)增设“资助恐怖活动罪”:

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六、劫持航空器罪

(一)概念和特征

劫持航空器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航空安全,即旅客和机组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及航空器的安全。

2.客观方面: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1)行为对象是正在使用中或飞行中的航空器

A.使用中:飞行准备—降落后24小时

B.飞行中:装载关闭—打开卸载/迫降接管

C.航空器:狭义说(民用航空器)广义说(民用与国家航空器)

(2)行为内容是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

A.暴力:最狭义(足以抑制反抗的有形力)

B.胁迫:最狭义(足以…恶害通告)

C.劫持:直接劫夺、间接控制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劫持航空器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控制说

(2)劫持航空器罪的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3)劫持航空器罪与以航空器为对象的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界限。

2.处罚

七、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一)概念和特征

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指违反国家管理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法律法规,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刑法修正案(三)增设“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取消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罪名。

本罪特征:

1.客体: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注意本罪与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界限。

2.处罚

八、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一)概念和特征

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或者公然夺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公共安全。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爆炸物。

2.客观方面:秘密窃取或者公然夺取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注意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界限。

2.处罚

九、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

(一)概念和特征

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是指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

本罪特征:1.客体: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制度。2.客观方面: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行为。3.主体: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区别本罪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罪的界限。

2.处罚

十、交通肇事罪

(一)概念和特征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交通运输安全。

2.客观方面: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过失。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交通肇事罪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2)交通肇事罪与非罪的界限。

(3)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限

(4)交通肇事罪与以驾车撞人的方法实施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2.处罚注意事项:

1、客观要件

⑴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直接肇事:

间接肇事: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

⑵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

A.死亡3

B. 死亡1重伤3

C.重伤1情节严重

D.无能力赔偿额30万

⑶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在公共交通运输活动中

讨论:

①利用非机动交通工具从事交通运输违章造成重大事故如何处理?

②在机关厂矿学校封闭的住宅小区使用交通工具致人伤亡的定性?

⑷违法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危险分配——事故后果与事故责任的分配(全部、主要、部分同等)

2、主体要件:一般主体

认定

1、罪与非罪

A.重大事故

B.主观过失

C. 责任分配行政责任——道路交通管理

刑事责任——交通公共安全

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聚讼: 1.主观:间接故意兼合过失致死/ 间接故意兼过失与无责致死/ 过失致死

2.客观:不救助致死/ 同种数罪致死

私见: 客观——不救助致死(不作为)主观——间接故意兼合过失致死

讨论1:处罚的是“逃逸”还是“不救助”

讨论2:A.意思到不救不会死却死 B.意识到不救会死遂死

C.坐等致死

D.移置致死

E.加害致死

疑问:结果加重犯的疑问?罪行均衡的疑问?

3、交通肇事“共犯”的认定

交通事故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承包人、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疑问:过失的共同犯罪?过失+故意的结果加重犯?

私见:增设不救助罪

十一、重大责任事故罪

(一)概念和特征

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

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2.客观方面: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3.主体:特殊主体,必须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4.主观方面:过失。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重大责任事故罪与一般责任事故的界限。

(2)重大责任事故罪与自然事故、技术事故、科学研究失败界限。

(3)重大责任事故罪与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界限。

(4)重大责任事故罪与失火罪、过失爆炸罪、过失决水罪及过失投毒罪的界限。

2.处罚

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134条中有关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表述作了修改,直接表述为:

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增加一款:

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一条款主要针对一些雇主和法人代表的违法行为所规定的刑事责任)

十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135条中有关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表述作了修改,直接表述为:

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刑法第135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5条之一:

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应理解为是独立设立一个罪名,建议以“重大安全事故罪”作为罪名)

刑法修正案(六)在刑法第139条消防责任事故罪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9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活动,致使国民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损害的行为。

构成特征:

1.客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客观方面: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活动,致使国民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损害的行为。

3.主体:主要是一般主体,个别是特殊主体。

4.主观方面:多数为故意犯罪,并且有非法占有、非法营利或者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的目的,但是有少数犯罪只能由过失构成。

二、种类

1.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具体包括: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等。

2.走私罪。具体包括: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等。

3.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具体包括: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等。

4.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具体包括:伪造货币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等。

5.金融诈骗罪。具体包括: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等。

6.危害税收征管罪。具体包括:偷税罪,抗税罪等。

7.侵犯知识产权罪。具体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等。

8.扰乱市场秩序罪。具体包括: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名誉罪,虚假广告罪等。

第二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一)概念和特征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国家的产品质量监督制度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客观方面: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单位)。

4.主观方面: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区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非罪的界限。

(2)区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一罪与数罪。

2.处罚

单位犯本罪的,采用双罚制。

二、生产、销售假药罪

(一)概念和特征

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违反国家的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修八删除)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和国家对药品生产、销售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

二、生产、销售假药罪

(一)概念和特征

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违反国家的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修八删除)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和国家对药品生产、销售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违反国家药品管理法规,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

第一种观点认为,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是“作为结果的危险”,抽象的危险犯中的危险是“行为的危险”;换言之,前者要求有构成要件上的危险这样的“结果”,后者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二者虽然都以对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但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是需要在司法上具体认定的,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是立法上推定的危险。

第三种观点认为,抽象危险犯是具体的危险犯的前一阶段;即侵害意味着发生实害,具体危险意味着侵害的可能性,抽象的危险意味着具体的危险的可能性。

第四种观点二者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异,有人认为两种危险的差异在于对事实的抽象化程度存在差异,即具体的危险犯要求在具体范围内考察有无危险,抽象的危险犯要求在更广范围内考察有无危险。

第五种观点认为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是紧迫的、高度的危险,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是比较缓和的、低度的危险。

具体危险犯中的危险应指在司法上以行为当时的具体情况为根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可能性;抽象危险犯中的危险应是指在司法上以行为本身的一般情况或以一般的社会生活经验为根据认定行为具有发生侵害结果的危险。

理解1:假药:所含成分名称与标准不符;非药品冒充药品或此药品冒充彼药品;按假药处理:禁止使用;未取得批准文号;变质不能药用;污染不能药用。

【理解2:“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判断

司法解释:假药足以严重危害(含有超标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含所标明有效成分、所标明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缺乏所标明有效成分)

私见:行为足以严重危害(客观事实为基础;医学科学为标准判断)】无需考虑

讨论3:仅生产了假药而没有销售的行为,是否足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学说:肯定说(仅生产即可)/ 否定说(未投放市场)

私见:随时待售的构成,不可能销售的不构成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区分本罪与一般生产、销售假药行为的界限。

(2)区分本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界限。

2.处罚

三、生产、销售劣药罪

(一)生产、销售劣药罪概念

(二)认定

1、劣药的范围:药品成分含量不符;过有效期的;其他不符合规定的。

2、本罪与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区别:犯罪对象不同:劣药;假药;客观要件不同:实

害犯;具体的危险犯

主观认识不同:

四、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一)概念和特征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违反食品卫生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国家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公民的健康权、生命权。

2.客观方面:违反食品管理法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

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区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非罪的界限。

(2)区分本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界限A.生产销售的食品性质不同:掺入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不符合卫生标准

B.生产销售的涵义不同:窄(掺入);广(加工制造采集等)

C.对结果的要求不同:抽象危险;具体危险

(3)本罪共犯的认定:明知是……动物而提供屠宰的加工服务、销售其制品的

(4)本罪与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的区别

五、刑法修正案(四)的改动

增加了“足以”,调整了法定刑

将刑法第145条修改为: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七、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 具体的危险犯)

(一)概念及特征

(二)共犯的认定

司法解释:知道或应当知道是……而购买使用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成立本罪

疑问1:应当知道不是故意

疑问2:对向犯的处罚范围应应据刑法规定,不宜据共犯理论(重婚、买盗版)

八、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实害犯)

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认定(取决于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九、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实害犯)

十、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实害犯)

十一、关于本节生产销售特定与普通伪劣产品犯罪的竞合

(一)149条第1款:先适用特别法,特别法不符合的再适用普通法

(二)149条第2款:重法条优于轻法条

第三节走私罪

一、走私罪概述

1、概念

2、构成特征

3、相关问题

二、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一)概念和特征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运输、携带、邮寄除毒品、武器、弹药、核材料、伪造的货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珍贵动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淫秽物品以外的其他货物、物品,进出国(边)境,偷逃关税,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特征:1.客体:国家对进出口货物、物品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进行危害国计民生的行为。

①走私对象:九种走私犯罪和走私毒品罪以外的货物物品

范围:禁止、限制、允许

走私管制刀具、仿真枪支构成犯罪的,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论处,不属于走私武器弹药罪

②走私行为方式

1.绕关走私

2.瞒关走私:

3.直接买私:a.直接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b.直接非法收购其他走私进口物品数额较大的(5万)

讨论1:买私行为的范围

私见:直接第一手明知境内

4.边境贩私:a.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b.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运输收购贩卖国家限制进出口物品数额较大没有合法证明的( 5万)

5.保税走私:

6.免税走私:

7.共犯走私:与其通谋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运输保管邮寄等方便

③走私普通货物物品,必须达到情节严重:

A.走私允许、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在5万元以上

B.走私禁止进出口的普通货物物品,数量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

C.武装掩护走私的

讨论2:武装掩护走私的定罪——属于掩护的走私罪名的法定情节;量刑——(151条第1、4款)适用走私武器弹药、核材料、假币的法定刑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行为人以牟利为犯罪目的。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区分本罪与其他走私罪的界限;

⑴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偷逃税额累计计算

⑵暴力抗拒缉私的,实行数罪并罚

讨论:暴力抗拒缉私和武装掩护走私的区别:

分歧(使用武器说/强度区分说)

私见:对象区分说

2.处罚

▲本罪可以理解为是走私罪的一个一般性条款,就是说如果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走私罪,都属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关于贩私(间接走私)行为的定性

▲关于变相走私的问题

三、走私淫秽物品罪

(一)概念和特征

走私淫秽物品罪,是指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违反海关法规,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淫秽的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书刊或者其他淫秽物品进出境,逃避海关监管的行为。

本罪特征:

1.客体:国家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违反海关法规,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淫秽的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书刊或者其他淫秽物品进出境,逃避海关监管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而且必须是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

(二)认定和处罚

1.认定

(1)区分走私淫秽物品罪与非罪的界限。

(2)区分本罪与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界限。

2.处罚

四、走私武器、弹药罪

1、概念特征

(1)走私对象为武器、弹药

讨论:武器、弹药的范围?(仿真武器、管制刀具、民用爆炸物)案例1:台轮“进享号”船员向郑某购买炸药炸鱼,郑某表示同意,于是双方约定价格定给付定金。郑某非法购买了炸药雷管交货被抓获。

(2)客观要件是实施了违反海关法规走私武器弹药的行为。

走私行为方式:

①绕关走私②瞒关走私

③直接买私: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

④边境贩私: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运输收购贩卖

⑤共犯走私:与其通谋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运输保管邮寄等方便

2、认定

(1)走私武器弹药罪与非法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罪

案例1:刘某和陈某多次密谋从越南购买冲锋枪。由刘某潜入越南境内购得冲锋枪10支后,陈某在境内销售了3只。

走私中非法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的——走私罪

走私后非法买卖的——数罪

(2)暴力胁迫抗拒缉私的——走私罪与妨碍公务罪并罚

第四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罪

一、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

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161条修改为:

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

二、虚报注册资本罪

(一)概念特征

1.客观要件:⑴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了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申请公司登记

讨论1:虚报如何理解?虚假多报(无报有、缺报足、足报多);虚假少报

⑵已经取得公司登记(也即取得营业执照)。

讨论2:是否包括设立或变更登记?是否包括其他企业登记?

讨论3:被登记机关发觉而未予登记的是否构成未遂?

⑶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2.主体要件: 申请公司登记者(自然人或单位)

理解1:申请公司登记的自然人

1说: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股东和股份公司的全体发起人。

2说: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发起人选出的董事长

理解2:单位——参与骗取公司登记的单位

(二)司法认定

1.本罪与注册资本不到位的界限——是否采用虚假证明文件或其他欺诈手段

2.本罪的罪数形态⑴本罪与诈骗罪的罪数⑵本罪与妨碍公文印章类犯罪的罪数

私见:看是否存在牵连关系

三、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一)概念和特征:

1. 客观要件:⑴行为人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成立前虚假出资,成立后抽逃出资。

⑵出资或抽逃出资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2.主体要件:公司的发起人、股东

(二)认定

1、本罪与依法撤回股款、依法转让出资和利润分配违约不出资的界限。有没有欺骗其他出资人

2、本罪与虚报注册资本罪的界限

①客体不同:公司出资管理制度;公司登记管理制度

②目的不同:骗取公司股份;骗取公司登记

③对象不同:不限;公司登记机关

④时间不同:出资过程中或成立后;登记过程中

⑤主体不同:公司发起人或股东;申请公司登记个人和单位

案例:甲乙丙约定各出资10万成立公司,乙丙以现金出资,甲伪造地契出资

1.三人约定甲去申请,乙丙并不知情;

2.三人约定甲去申请,乙不知情丙知;

3.三人约定甲去申请,三人均知情;

4.三人约定乙去申请,乙知情丙不知情

5.三人约定乙去申请,乙不知情丙知情

四、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一)概念特征

1、客观要件:

⑴典型商业受贿行为: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自己or 他人现在or 将来或过去

②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5000—2万)

财物:包括有形财物、无形财物及财产性利益。

③为他人谋取利益: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一种允诺行为,并不要求实际谋求

⑵准商业受贿行为: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

2、主体要件: 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含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人员

(二)认定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经营中正常收取回扣、手续费的界限

(1)是否违反国家规定(2)是否归个人所有

五、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一)概念和特征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特征:1.客体: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和公司、企业工作人员的廉洁制度。

2.客观方面: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

(二)认定和处罚:1、因被勒索给与公司、企业人员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成立本罪

2、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163条修改为: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164条第1款修改为: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

刑法各论试题1分析

刑法各论试卷(1)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括号内)1.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破坏交通设施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B.强奸罪 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D.拐卖妇女罪 3.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张某构成()。 A.保险诈骗罪B.虚假理赔罪 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 4.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B.盗窃罪 C.抢劫罪D.侵占罪 5、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在甲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D.故意杀人罪 6、宋某欠王某现金4万多元,王某多次向宋某索要,但宋某以种种借口拖延不还。王某遂与他人将宋某骗出拘禁起来,使用暴力方法逼其还债,致使宋某左眼伤残,丧失视力。王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A、非法拘禁罪 B、故意伤害罪 C、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 D、绑架罪 7、乙听说甲能将1000元变成10000元,便将家里的2000元现金交给甲,让甲当场变2000元成20000元。甲用红纸包着2000元,随后“变”来“变”去,乘

第二十章刑法各论概述

第一章刑法各论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犯罪的直接客体B.犯罪对象 C.犯罪的同类客体D.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2.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大多数罪状是()。 A.简单罪状B.空白罪状 C.叙明罪状D.引证罪状 3.下列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 A.处死刑B.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C.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D.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我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绝大多数法定刑属于()。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D.宣告刑 5.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 C.简单罪状D.叙明罪状 6.刑法第151条第4款规定:“犯第1款、第2款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 C.引证罪状D.空白罪状 7.在条文中不直接说明某种犯罪的构成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罪违反的有关法规的,属于()。 A.引证罪状B.空白罪状 C.简单罪状D.叙明罪状 二、多项选择题 1.刑法理论将法定刑分为()。 A.相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C.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D.绝对不定期刑 2.下列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 A.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B.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C.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D.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名词解释 1、罪状2、叙明罪状3、引证罪状4、空白罪状 5、法定刑6、绝对确定的法定刑7、相对确定的法定刑8、宣告刑 四、简答题 1、简述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 2、简述我国刑法分则中罪状的种类? 3、简述我国刑法中相对确定法定刑的表现形式? 4、空白罪状和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章刑法各论概述(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D 6.C 7.B

刑法各论试卷2

刑法各论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的,构成() A、盗窃罪 B、诈骗罪 C、盗窃通信线路罪 D、复制电信码号罪 2、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在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出于() A、犯罪的故意 B、牟利的目的 C、非法占有的目的 D、扰乱金融管理秩序的目的 3、某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与某商业银行签订借款合同,骗取借款300万元。对某甲的行为应当() A、以诈骗罪论处 B、以合同诈骗罪论处 C、存在法条竞合关系,以贷款诈骗罪论处 D、存在想象竞合关系,以贷款诈骗罪论处 4、某国有企业经理李某利用职务便利,以假发票报销,共计20000元。对李某的行为应当() A、以诈骗罪论处 B、以侵占罪论处 C、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D、以贪污罪论处 5、对单位行贿罪的主观方面必须出于() A、犯罪故意 B、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 C、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D、谋取正当利益的目的 6、玩忽职守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 A、国家工作人员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行政执法工作人员 7、某甲为法院审判人员,在审理一起民事案件时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事后某甲按事先约定从案件当事人处非法收受了数额较大的现金。对某甲的行为应当() A、以徇私枉法罪论处 B、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论处 C、以受贿罪论处 D、以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和受贿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论处 8、将他人的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构成() A、侵占罪 B、诈骗罪 C、职务侵占罪 D、盗窃罪

刑法分论复习资料

一、刑法各论与总论得关系 就是一种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得关系 1.各论对总论得作用: 1)贯彻与体现刑法总论; 2)促进刑法总论实践效应; 3)丰富与发展刑法总论。 2.总论对各论: 1)对各论得概括、指导、制约 2)犯罪得分类排列及其分类排列得依据 3)标准就是犯罪得同类客体;对各类犯罪以及各种具体犯罪得顺序排列标 准主要就是以各类各种犯罪得社会危害程度 二、罪状分类(掌握) 1.叙明罪状、简单罪状、引证罪状与空白罪状 1)叙明罪状 即条文对具体犯罪得基本构成特征作了详细得描述 2)简单罪状 即条文只简单地规定罪名或者简单描述犯罪得基本构成特征 3)引证罪状 即引用同一法律中得其她条款来说明与确定某一犯罪构成得特征 4)空白罪状 即条文不直接地具体规定某一犯罪构成得特征,但指明确定该罪构成特征需要参照得其她法律、法规得规定 2.单一罪状与混合罪状 1)单一罪状 即条文采用简单、叙明、引证、空白罪状其中得一种方式对犯罪得基本构成特征进行描述 2)混合罪状 即条文同时采用简单、叙明、引证、空白罪状其中得两种方式对犯罪得基本构成特征进行描述 三、罪名(了解) 1.概念:就是犯罪得名称或者称谓,就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得高度概 括 2.功能 概括、区分、评价、威慑 3.分类 根据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分为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学理罪名 根据条文罪名包含构成内容数量单复,分为单一罪名与选择罪名 以罪名在刑法中就是否确定不变为标准,可分为确定罪名与不确定罪名 四、罪名得确定 1.在分则条文中明确规定罪名 标题明示;定义明示 2.包含式 五、罪名确定原则 合法性、概括性、科学性

刑法分则课件(9)

主编:李洁 副主编:张旭徐岱 第十九章刑法各论概述 * 导读:刑法各论是刑法学的组成部分,与刑法总论共同承担着认定犯罪、适用刑罚的重任。本章是各论的概述,概括介绍了各论的研究内容、刑法分则体系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刑法分则规范的结构等内容。刑法各论以刑法分则为研究对象,起着指导实践正确定罪量刑、发展刑法总论、完善刑事立法的重要作用。我国刑法分则根据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个种类,并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依次排列。刑法分则规范由罪状、法定刑和罪名三部分构成。 第十九章刑法各论概述 * 第一节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二节刑法分则的体系 * 第三节刑法分则规范的结构 第一节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 一、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 * 二、刑法各论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 * 我国刑法总则中规定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适用范围以及认定犯罪和适用刑罚的一般原理,刑法分则研究每个具体罪名的认定及应受的刑罚。 * 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一、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 * 与刑法典的总则和分则相对应,刑法学体系由刑法总论和刑法各论构成。 * 刑法总论与刑法各论的关系同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关系一样,也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总论研究的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共通性规定,是一般性的问题,起指导、补充各论的作用,而各论研究的则是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具体、特别的规定,对总论起着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二、刑法各论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刑法各论的研究意义 * 研究刑法各论对于指导刑事司法实践、刑法理论的发展和刑事立法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 1定罪和量刑 * 2的一般原理 * 3善刑事立法 二、刑法各论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二)刑法各论的研究方法 * 各论所研究的刑法分则的规定是一个个具体罪名的规定,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的特征。因此,在对刑法分则展开研究的时候,必须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两个:* 1 、与时俱进的方法。 * 2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节刑法分则的体系

刑法各论中各重点罪名的比较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二者都以非法集资为外在表现形式,但同时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一、犯罪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非法占有所募集的资金。后者则的目的则是企图通过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进行赢利,在主观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公众存款的目的。 二、犯罪行为的客观手段不同。前者的行为人必须使用诈骗的方法;而后者则不以行为人是否使用了诈骗方法作为构成犯罪的要件之一,尤其是在吸收存款或募集资金的目的行为上并没有遮掩赢利的意图 三、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出资人资金所有权和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秩序,后者是国家储蓄管理制度。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是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或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或者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以及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或者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 信用卡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5000元以上,或者恶意透支1万元以上的行为。 (1)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主要是妨害了金融秩序,而信用卡诈骗罪主要是非法占有为目的; (2)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诈骗并持有、运输伪造的信用卡的,或者使用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诈骗并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伪造空白信用卡的,同时触犯了前后两罪,由于两者存在吸收关系,应以后罪吸收前罪。 (3)冒用他人信用卡诈骗并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同时触犯了前后两罪,由于两者存在吸收关系,应以后罪吸收前罪。 (4)行为人为了利用信用卡诈骗而实施购买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同时构成前后两罪,属于牵连犯,应择一重罪处罚。 (5)行为人与使用伪造的或者作废的信用卡诈骗者事前通谋,为其出售或者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应以后罪的共犯(帮助犯)论处;否则,应以前罪论处。 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

刑法各论试题

刑法各论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括号内) 1.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破坏交通设施罪 C.破坏交通工具罪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 B.强奸罪 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D.拐卖妇女罪 3.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张某构成()。 A.保险诈骗罪 B.虚假理赔罪 C.贪污罪 D.职务侵占罪 4.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 B.盗窃罪 C.抢劫罪 5.侵占罪

5、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案发后,经法医鉴定,在甲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 D.故意杀人罪 6、宋某欠王某现金4万多元,王某多次向宋某索要,但宋某以种种借口拖延不还。王某遂与他人将宋某骗出拘禁起来,使用暴力方法逼其还债,致使宋某左眼伤残,丧失视力。王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A、非法拘禁罪 B、故意伤害罪 C、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 D、绑架罪 7、乙听说甲能将1000元变成10000元,便将家里的2000元现金交给甲,让甲当场变2000元成20000元。甲用红纸包着2000元,随后“变”来“变”去,乘机调换了红纸包,然后将调换过的红纸包交给乙,让乙2小时后再打开看。乙2小时后打开,发现红纸包内是餐巾纸。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盗窃罪 B、诈骗罪 C、侵占罪 D、抢夺罪 8.盗窃罪可以判处死行的情形有()。 A.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

刑法分论 课件

第一章 刑法各论概说 一、刑法分则体系 刑法分则将各类犯罪及其所包含的具体犯罪按一定的标准和顺序进行排列所形成的有机体,为刑法分则体系。 1、刑法分则将犯罪可以分为十类罪,一类罪中又包含若干种具体的犯罪。 2、类罪及具体犯罪的划分及排列是有一定标准和顺序的 3、各罪形成有机体(相互联系,形成整体)举例 二、刑法分则条文结构 (一)刑法分则条文应然结构(罪名、罪状和法定刑) (二)罪名 1、定义: 2、种类 1)根据客体的不同可分为:类罪名、亚(分)类罪名和具体罪名 2)根据罪名所表示的犯罪行为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单一罪名、选择罪名和概括罪名。 单一罪名:只反映一种犯罪行为的罪名。如故意杀人罪 选择罪名:反映多种犯罪行为,可以分解适用的罪名。如拐卖妇女、儿童罪。 概括罪名:概括多种相近的犯罪形式,不能分解适用的罪名。如票据诈骗罪。 3)我国确定罪名的现状 条文中并非全部都规定罪名。由司法解释来确定。 (三)罪状 分则对具体犯罪构成的描述,被称为罪状。 (四)法定刑 1、定义: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 2、法定刑与宣告刑的区别 四、刑法分则学习的重点内容 (一) 具体犯罪的构成的理解 如盗窃罪犯罪构成的理解 (二) 具体犯罪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如诈骗罪与经济纠纷的区别 (三) 某些具体犯罪中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如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 第二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一、概述

1、定义: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的行为. 2、类罪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安全。 2)本类犯罪的客观方面 3)本类犯罪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也有少数犯罪是特殊主体 4)本类犯罪主观方面均是故意犯罪。 本类罪共有十二个具体罪名。 自学 (国家安全的概念) 第三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类罪定义 二、类罪构成 (一)客体是公共安全 什么是公共安全?对此有不同的表述: 1、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是公共安全: 2、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安全。 3、不特定的少数人或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公共安全是不特定人的生命或健康及重大财产的安全 在财产问题上不存在争议。重点探讨生命、健康: 1、公共安全应当是不特定人的生命和健康。什么是特定和不特定?特定,在此是指行为客观上确定地指向某人或某些人。所以行为的指向被控制在某一确定的范围之内。当行为不能被控制在某一确定的对象上,则行为的指向不具有特定性。在刑法理论通说中,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对后果的不可控制性。如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所以,公共安全应当是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 2、公共安全只能是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由于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后果的不可控制性,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其都可能受到这种行为的侵害。故此,从可能性来说,这种危害行为对人的侵害不可能只是局限于一个人两个人,任何人都有受到这种危害的可能性。刑法理论和实践也是从这一角度来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是危害公共安全行为。 如发生于夜深人静时的交通肇事罪。再比如只有两个人被强迫下井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罪。 所以,本类犯罪的客体,公共安全只是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综上,公共安全,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

刑法各论重点

刑法分论 第二十章罪刑各论概述 思考题: 1.刑法分则与刑法总则间有什么联系? 2.什么是罪状?罪状有哪些种类?如何界定? 3.什么是法定刑,相对法定刑有什么表现? 4.什么是法条竞合?对法条竞合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原则? 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一?重点罪名: (103条)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 (107条)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罪(109条)叛逃罪 (110条)间谍罪 (111条)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112条)资敌罪 二?思考题: 1.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2.如何理解背叛国家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资敌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构成特征?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一?重点罪名 爆炸罪过失爆炸罪 投放危险物质罪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 破坏交通设施罪 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 交通肇事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 危险驾驶罪 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危害公共安全罪?它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如何理解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此应如何确定罪名? 3.什么是破坏交通工具罪?它与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如何区别? 4.什么是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 5.什么是重大责任事故罪?它与失火罪?过失爆炸罪如何区分? 6.什么是投放危险物质罪 第二十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一?主要罪名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虚假注册资本罪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伪造货币罪 洗钱罪 集资诈骗罪 贷款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信用证诈骗罪 假冒注册商标罪 偷税罪 合同诈骗罪 二?思考题: 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 成特征有哪些?认定生产?销 售伪劣产品罪应注意哪些问题? 2.试述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3.伪造货币罪的构成特征如何 把握? 4.如何认定洗钱罪?洗钱罪的 客观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哪些? 5.金融诈骗罪主要有哪些犯罪? 6.什么是保险诈骗罪?其客观 行为特征有哪些? 7.偷税罪的概念和特征如何把 握?抗税罪的概念和特征如何 把握? 8.试述侵犯著作权罪的概念和 特征? 9.如何认定合同诈骗罪?它与 诈骗罪属于什么关系? 10?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与行 为表现? 第二十四章侵犯公民人身? 民主权利罪 一?主要罪名: 故意杀人罪 故意伤害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重伤罪 非法拘禁罪绑架罪 拐卖妇女?儿童罪 强奸罪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二?思考题: 1.什么是故意杀人罪,处理该 罪应划清哪些界限?转化型杀 人罪适用情形 2.故意伤害致死和杀人罪的区 别 3.故意伤害罪(致死)与过失致 人死亡的界限 4.什么是非法拘禁罪?非法拘 禁罪的基本罪状与构成? 5.绑架罪的法律规定?概念? 构成特征?(勒赎性)绑架罪与 抢劫罪主要区别 6.什么是强奸罪?其本质特征 应如何把握? 7.什么是诬告陷害罪?它与报 复陷害罪?伪证罪有哪些不同? 8.刑讯逼供罪的概念是什么? 9.侮辱罪?诽谤罪的含义是什 么?两罪有哪些区别? 10.伪证罪的概念应如何把握? 11.遗弃罪的主要构成特征是 什么? 12.什么是拐卖妇女儿童罪及 罪数形态? 13.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的概念与构成? 第二十五章侵犯财产罪 一?主要罪名 盗窃罪 抢劫罪 抢夺罪 诈骗罪 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二?思考题: 1.盗窃罪的犯罪形态(盗窃罪 的既遂标准)?定罪条件?基 本刑罚? 2.怎样正确认定抢劫罪?如何 理解抢劫罪的暴力性质?对于 抢劫罪的转化形式刑法是如何 规定的? 3.构成刑法第269条的犯罪要 具备哪些条件? 4.如何区别抢劫罪与绑架罪的 界限 5.怎样正确认定盗窃罪?诈骗 ?抢劫罪?敲诈勒索罪? 6.怎样正确认定侵占罪?职务 侵占罪? 第二十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 序罪 一?主要罪名 妨害公务罪 招摇撞骗罪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 组织罪 伪证罪?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妨害作证罪 窝藏包庇罪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 罪(337条) 非法持有毒品罪(338条)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罪的一般构成特征? 2.怎样把握妨害公务罪的构成 要件? 3.如何认定招摇撞骗罪的构成 特征?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如 何区分? 4.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有哪 些?如何认定组织?领导?参 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5.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概 念与构成特征 第二十八章贪污贿赂罪 一?主要罪名 贪污罪 挪用公款罪 受贿罪 行贿罪介绍贿赂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二?思考题: 1.试述贪污罪的概念和特征? 2.贪污罪与盗窃罪?诈骗罪有 何区别? 3.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有何区 别? 4.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有 何区别?与贪污罪有何区别? 5.受贿罪与公司?企业人员受 贿罪有何区别? 6.贪污罪与受贿罪的界限 7.行贿罪的概念和特征如何把 握? 8?介绍贿赂罪的概念与特征? 9?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及客观要 件? 第二十九章渎职罪 一?主要罪名 滥用职权罪 玩忽职守罪 徇私枉法罪 行政?民事枉法裁判罪 枉法仲裁罪 二?思考题: 1.怎样理解刑法规定渎职罪的 意义? 2.怎样理解玩忽职守罪的构成 要件? 3.怎样理解徇私枉法罪的构成 要件? 1

(完整word版)刑法学分则部分+重点归纳

刑法各论:也叫刑法分论、罪刑各论、罪刑分论以各种具体的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为研究内容以规定各种具体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 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联系:抽象——具体一般——个别 犯罪的分类:我国依据犯罪的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大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刑法分则条文的基本结构:有罪刑单位的条文(规定了罪状、罪名和法定刑)和没有罪刑单位的条文 罪状:指刑法分则条文对某种具体犯罪特征的描述主要作用是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罪状的种类:简单罪状叙明罪状空白罪状空白罪状与叙明罪状并存形式引证罪状 罪名:单一罪名和选择罪名 法定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法定刑的具体规定方式:选择法定刑和援引法定刑 法定刑与宣告刑:法定刑是宣告刑的基本依据具有普遍性宣告刑是法定刑的实际运用具有特殊性 危害国家安全罪: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犯罪客体:国家安全 犯罪客观方面: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犯罪主体:除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是单位犯罪之外都是自然人大多数是一般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 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犯罪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的安全 犯罪客观方面: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多数为积极作为少数为消极不作为既包括实害犯也包括危险犯 犯罪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满14即可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多数故意少数过失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遭受严重损害的行为 犯罪客体: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 犯罪客观方面:违反国家的市场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严重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的行为 犯罪主体:个人或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多由故意构成且一般具有非法获利之目的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与人身直接有关的权利非法剥夺或者妨碍公民自由行使依法享有的管理国家事务和参加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以及妨害公民婚姻、家庭权利的行为 犯罪客体:公民的人身权利与民主权利

《刑法》第十二章刑法各论概述

第十二章刑法各论概述 第一节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刑法各论及其研究对象 1,刑法各论在我国刑法学中的地位; 刑法各论,也称刑法分论、罪刑各论、罪刑分论,研究的内容是各种具体的犯罪及各种具体犯罪的刑事责任,刑法各论是整个刑法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2,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 1.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是规定各种具体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 2.这些法律规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刑法典的分则部分、单行刑法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以及附属刑法即其他非刑事法律、法规中关于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规定部分。 3.在研究刑法各论的时候,必须依据国家立法机关对各种具体犯罪所作的立法解释以及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所作的司法解释进行研究。 研究刑法各论的意义 1.在于有助于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2.有助于正确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3.有助于对具体案件的犯罪人正确适用刑罚; 4.有助于深化理解刑法总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 5.有助于刑事立法的修改与完善。 二、刑法分则与刑法总则的关系 1.刑法总则所规定的内容,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内容 刑法总则规定的是犯罪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包括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构成犯罪的一般要件、刑事责任、共同犯罪、刑罚的种类及刑罚的具体运用制度等内容,是定罪与量刑过程中的一些共同性的问题,而刑法分则规定的则是各种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条件及刑罚,包括罪状、罪名及刑罚种类和量刑幅度等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刑法分则,包含了刑法典的分则部分以及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内容。 2,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关系14年考试分析单列注意简答 刑法分则和总则的内容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属于犯罪与刑罚的具体规定与抽象规定之间的关系,刑法总则指导分则的运用与研究,分则使总则的规定具体化。 一方面,刑法总则规定的一般原理、原则,对于刑法分则的具体运用具有指导作用,在理解和适用刑法分则的规定时,必须考虑到刑法总则的原理与规定。 另一方面,刑法分则是总则的具体化,是刑法总则原理和原则的具体运用。在认定和处罚犯罪过程中,必须既考虑刑法总则的一般规定,也要考虑刑法分则的具体规定。 三、刑法各论的体系 ■犯罪的分类和排序 各国刑法中因犯罪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刑法分则体系; 1.我国刑法分则采取大类制方式,将犯罪划分为十大类,即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大类的主要依据是犯罪的同类客体,对十大类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以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小为序,由重至轻依次排列;各类犯罪中的具体犯罪的排列依据是以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由重至轻排列为主,兼顾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 3.对此应当正确理解。“对十大类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以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小为序,由重至轻依次排列”,是从总体上来说的,并不表明排在第八类的贪污贿赂罪就比排在前几类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小;同样,“各类犯罪中的具体犯罪的排列依据是以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由重至轻排列为主”也不表明排在故意伤害罪之后的强奸罪就比前者轻。 一定要从立法的精神上去理解和把握刑法各论的体系。注意选择题和辨析题 4,刑法各论是刑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刑法各论的体系是依据刑法分则的体系构建而成的。刑法分则将各种具体犯罪划分为十大类,

罪刑分论概述

第一章罪刑分论概述 第一节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一、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刑法学总论与刑法学各论 我国刑法典的体系是由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组成的。 刑法总则是对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作出的一般规定,具有普遍性、概括性特点。 总则与分则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刑法体系的完整内容。 刑法学总论(又称刑法总论),是对刑法总则犯罪与刑罚理论一般原理和原则的阐述及研究,是刑法的基础理论; 刑法学各论(又称刑法各论),则是对具体犯罪构成及其法定刑的分析和解释,是刑法理论的展开与应用。 罪刑分论的研究对象:罪刑分论其研究内容是具体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因此,罪刑分论的研究对象是规定具体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 A.刑法各论对刑法总论的作用: 1、贯彻与体现刑法总论的作用; 2、促进刑法总论实践效应的作用; 3、丰富和发展刑法总论的作用。 B.刑法总论对刑法各论的作用: 1、对刑法各论的概括作用; 2、对刑法各论的指导作用; 3、对刑法各论的制约作用; 二、研究刑法分论的意义 1、有助于丰富和加深对刑法总论的理解和把握,正确贯彻刑法总则规定的原理、原则; 2、可以掌握各种具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地适用刑法; 3、可以发现刑事立法关于具体犯罪规定中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修改和完善建议,从而有助于刑事立法的改革和健全。 第二节刑法分则的体系 一、刑法分则的体系: 1.概念:是指刑法分则对犯罪的分类及排列次序。

2.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 我国刑法典的分则将具体犯罪分为10类:每一章规定一类犯罪,其排列次序依次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二、犯罪分类排列依据 从总体上讲,我国刑法典分则对各种犯罪进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犯罪行为侵犯的同类客体,而对各类犯罪前后次序进行的排列,则主要是依据犯罪的危害程度。 (一)犯罪行为侵犯同类客体是犯罪分类的依据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害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同类客体揭示出同一类型犯罪在客观方面的共同本质,即该类犯罪不同于其他类型犯罪的危害性质,因而成为我国刑事立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我国刑法典分则主要是根据同类客体的原理,将犯罪的同类客体归纳为十类:(1)国家安全;(2)公共安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4)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5)公私财产权利;(6)社会管理秩序;(7)国家的国防利益;(8)国家公职人员公务活动的廉洁性;(9)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10)国家军事利益。将各种具有同类属性的具体犯罪归为十类。与此相应,也将犯罪分为十大类。 刑法修订后,分则的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两章之下又分为若干节,其中每一节是同类客体的子系统,这主要考虑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两章所包括的具体犯罪相当庞杂,以同类客体为依据,作次层次的划分有利于司法实务的操作,也便于深入把握各种具体犯罪的特性。 (二)犯罪社会危害程度是各类犯罪排列的依据 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犯罪进行合理的排列,是建立合理的刑法分则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刑法典中的分则体系,主要根据犯罪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基本采取由重及轻的排列顺序。 从各类犯罪的章节排列顺序上看:危害国家安全罪,该类犯罪由其同类客体所决定,危及到国家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最为严重,所以被列为各类犯罪之首;危害公共安全罪,直接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不特定多人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在普通刑事犯罪中危害最为严重,被置

刑法学考研-经典教材课后习题-刑法各论【圣才出品】

下 编 刑法各论 第二十章 刑法各论概述 1.什么是罪状?罪状分几种?怎样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1)罪状的含义 罪状,是指刑法典分则和附属刑法中,包含罪刑关系的条文对具体犯罪及其构成特征的描述。罪状是犯罪构成的载体,或者说是犯罪构成的规范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对各罪状的剖析,才能掌握各种犯罪的构成特征,明确如何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2)罪状的种类与特点 刑法理论一般根据罪状的表述方式及繁简程度的不同,将罪状分为以下四种: ①叙明罪状,是指对具体犯罪构成特征作出较为具体描述的罪状。叙明罪状的优点是便于理解,有助于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②简单罪状,是指对犯罪构成的特征只作简单描述而没有超出罪名的概括的罪状。与叙明罪状不同,简单罪状只是描述的犯罪构成特征没有超出罪名的范围。简单罪状的优点,是可以使分则条文简化避免繁琐。 采用简单罪状,一般是因为立法者认为,有些罪的特征比较明确,且为人们所熟知,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无须在罪状中作更具体的描述。但是,也应当看到,有的条文采用简单罪状,造成简而不明,导致理解和执行该条规定的困难,则是立法的缺陷。 ③空白罪状,又称参见罪状,是指在罪状中只规定某种犯罪行为,但是具体特征要参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确定。空白罪状规定的犯罪,都是以行为违反有关经济、行政管理法规为前提。因此,认定这种犯罪,必须与上述法规相结合,这是空白罪状的突出特点。

④引证罪状,是指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条款来说明或确定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特征。采用引证罪状,是为了避免条文文字的重复,保持条文的简明性。 2.什么是法定刑?法定刑分几种?怎样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 答:(1)法定刑的含义 法定刑,是指包含罪刑关系的条文规定的适用于具体犯罪的刑罚种类和幅度。法定刑与罪状紧密联系,犯罪是刑罚的基础,没有罪状就没有法定刑。法定刑只能针对具体犯罪而规定。法定刑不同于宣告刑。法定刑是立法机关根据某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所规定的刑罚种类及幅度。宣告刑则是审判机关对具体案件中的犯罪人依法判处并宣告的应当执行的刑罚。 (2)法定刑的种类及其特点 在理论上,通常将法定刑分为以下三种: ①绝对确定法定刑 刑法对某种犯罪或者对具备某种情节的犯罪规定的刑种和刑度,审判机关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规定这样的法定刑,审判机关容易操作,但其最大的弊端是缺乏灵活性,审判机关无法适应具体犯罪案件的不同情节判处轻重适当的刑罚,以体现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和立法精神。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现代各国刑法一般都不采用对一种罪只规定一种绝对确定法定刑的做法。 但是,我国现行刑法仍保留了针对个别犯罪的某种特定情节,规定绝对确定的单一的死刑。例如,《刑法》第121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 ②绝对不确定法定刑

高铭暄刑法学课件(各论)

下编刑法各论?第二十章刑法各论概述 ?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二十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二十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十五章侵犯财产罪 ?第二十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十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二十八章贪污贿赂罪 ?第二十九章渎职罪 ?第三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二十章刑法各论概述 第一节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刑法总论 刑法各论 ?刑法各论对总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刑法总论对刑法各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二节刑法分则体系 一、刑法分则体系的概念和意义 刑法分则体系,是指刑法分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将具体犯罪分为若干类,并进行合理排列而形成的有机体。 二、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刑法分则规范的结构 一、罪状 罪状,是指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条文对具体犯罪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罪状 : 叙明罪状 简单罪状 引证罪状 空白罪状二、法定刑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确定的适用刑罚的种类和刑罚幅度。 法定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一节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 ?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安全的行为。这是我国刑法上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犯罪。 ?特征: ◆1.犯罪客体是国家安全。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3.犯罪主体大部分是一般主体,有的罪是特殊主体。 例如,背叛国家罪只能是中国公民。单位不可能成为本类犯罪的主体。 ◆ 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 害国家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种类 ?背叛国家罪(死刑) ?分裂国家罪(死刑) ?煽动分裂国家罪(*) ?武装叛乱、暴乱罪(死刑) ?颠覆国家政权罪(*)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投敌叛变罪(死刑) ?叛逃罪(*) ?间谍罪(死刑)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死刑)?资敌罪(死刑) 第二节危害国家安全罪分述 ?背叛国家罪 ?指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叛逃罪 ?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掌握国家秘密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间谍罪 ?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 ?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安全的行为。 ?特征: ?(一)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 ?(四)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刑法分论3

刑法分论 一、简答题 1、刑法总论与各论的关系。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之间的关系,等同于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关系,是一种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刑法总论对刑法各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刑法总论通过对具体犯罪的科学抽象和概括,提炼出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使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犯罪的实质,对具体犯罪问题获得更高层面的认识。(2)刑法总论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抽象、概括于具体犯罪,因此对指导刑法各论去科学地分析每一种具体犯罪,正确解决具体犯罪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3)刑法总论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基本理论,它对于刑法各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即刑法各论的研究不能违背总论得到公认的原理、原则。 2、侵占罪的构成特征。 3、绑架罪的构成特征。 4、保险诈骗罪的行为方式。 保险诈骗罪客观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五种行为方式:(l)、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3)、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4)、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5)、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 二、论述题 1、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2、受贿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参考答案: 1、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区别。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令被害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